環境規劃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4-02-18 17:58: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規劃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規劃的定義

篇1

本規定適用于×××縣行政機關行

使行政審批、行政事業性收費、行政監督檢查、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行為。

第二條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行為

行政機關應簡化和規范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按國家、省、市有關規定應當取消的審批事項必須予以取消。

入駐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的部門和單位其行政審批項目、職能劃轉要嚴格執行《×××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辦公管理暫行規定》??h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要制定《入駐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窗口辦理業務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入駐窗口的所有審批事項的內容工作流程和辦結時限,實行項目審批超時默認制。

建立快速審批綠色通道??h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要制定出臺《×××縣重點項目聯合審批實施辦法》,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城市發展規劃,以及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要求,且屬我縣許可范圍內的較大項目,涉及多個部門的審批事項,由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組織協調有關部門按照“一門受理、抄告相關、內部運作、限時辦結”的要求實施聯合審批,并實行缺席默認制。

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各入駐部門和單位與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要加強對入駐業務窗口及窗口人員的管理和考核,人員調整變化必須經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同意,人員考核以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為主,進一步完善服務質量評定制,服務效能督查制、服務水平月評制、服務責任追究制。

第三條進一步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行為。

凡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取消,符合減免條件的予以減免。實行收費公示制度。除企業自愿承擔的社會公益事業的捐資外,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向企業以任何理由搞攤派、拉贊助等。嚴禁“白條”收取各種費用,否則一律按“亂收費”行為嚴肅處理。

進一步加強對入駐企業集中收費工作的管理,科學合理定費,實行動態調整,保持相對穩定,做到應收盡收,并定期通報公示。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配合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規范企業繳費行為,研究制定便企繳費措施,督促指導各入駐企業按計劃定期繳費。各執收部門一律不得單獨進入納入集中繳費范圍的企業進行收費。

對不按規定進行繳費的入駐企業,由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按照《×××縣集中繳費管理暫行辦法》向企業發出催繳通知,限期繳費,連續兩次催繳無效,以書面形式向縣環境辦提出申請,由縣環境辦報縣政府有關領導批準后,取消其享受入駐企業集中繳費優惠資格,由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協調相關職能部門依法足額征收,確保集中繳費任務的完成。

第四條進一步規范行政監督檢查行為。

加強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嚴禁未取得行政執法資格人員實施行政執法。嚴把行政執法證件的核發和審驗關,確保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

行政機關應當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監督檢查計劃。行政機關實施監督檢查計劃(各級政府統一部署的專項治理和安全生產、刑事案件監督檢查除外,其他特殊臨時性監督檢查必須經縣環境辦批準),要提前報縣環境辦審核備案,開具《實施監督檢查計劃同意書》。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出查時,必須出示《實施監督檢查計劃同意書》、出查書和執法證,證件不全的,當事人可以拒查或向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或縣行政監察機關(縣環境辦)舉報。

行政機關派員到企事業單位出查,應當由行政機關負責人簽發出查書。出查書一式兩聯(a聯由當事人保留,b聯由出查人員持有)。出查工作結束后,應如實填寫出查報告并組卷。

上級行政機關組織的臨時檢查,由本級行政機關報告縣環境辦,參加檢查相關人員須經單位主要領導同意后,再行監督檢查。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檢查人員崗位輪換制度,對出查人員負責的區域和領域每兩年進行輪換。

第五條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行為。

依法享有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行政機關,應當制定《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行為實施辦法》,對違法行為進行輕微、一般、嚴重的分級,明確違法行為的主要情形、主要情節及其法律特征,作為行使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根據。行政機關實施單項行政處罰或同一監督檢查涉及多項處罰,確定違法行為分級為輕微和一般的,由實施處罰的行政機關負責把關實施;分級為嚴重的,報縣環境辦把關后實施。

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行政處罰之前,應當書面告知當事人事實、理由和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行政機關進行處罰時,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載明給予行政處罰從輕、減輕、從重的理由和依據。

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情節比較輕微的,實行首次不罰(特殊情況經縣環境辦批準的除外),限期糾正;對限期拒不糾正的,視違法情節和情形實 行分級處罰。

第六條進一步規范企業行為。

各企業要依法經營,嚴格規范財務制度,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維護和樹立良好企業形象,認真履行發展環境建設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符合規定的監督檢查,要如實提供相關證明資料。

納入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集中繳

費的入駐企業,要自覺地嚴格遵守《×××縣集中繳費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按時主動地繳納核定的規費。

第七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實行責任追究:

(一)違反本規定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款之規定的。

(二)在公務活動中,工作不負責任,擅自離崗、缺崗,貽誤工作或造成損失的;接收服務對象錢物、代幣購物券,或吃、拿、卡、要,敲詐勒索的;違反規定攤派報刊等物品的;暗示或通過迂回渠道向投資者介紹施工隊伍、推銷商品、設備等,引起投資者不滿的;違反規定讓服務對象報銷各種費用的。

(三)對議定事項借故拖延、推諉、不按規定時限辦理,或者人為設置障礙,造成議定事項落實不到位的。

(四)對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作為而不作為,致使招商引資項目流失,或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后果的。

(五)在行政執法活動中,對投資者的投訴借故拖延不辦的;違反規定干擾和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將行政執法職能轉讓給社會中介機構或其它經濟組織進行有償服務的。

(六)有其他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的。

第八條違反優化發展環境行為責任區分為直接責任者、主要領導責任者和重要領導責任者,追究方式有:

(一)責令改正并作出書面檢查;

(二)誡勉談話或函詢;

(三)通報批評;

(四)責成或建議有關部門作出停職待崗、職務調整、降職使用、引咎辭職、責令辭職等組織處理;

(五)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六)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條根據損害發展環境后果和影響大小,分為情節較輕、情節較重和情節嚴重三種。

對于情節較輕,給發展環境造成損害后果較小的責任者,責令整改并作出書面檢查,或者通報批評;

對于情節較重,給發展環境造成一定損害后果和影響者,分別給予黨內警告、嚴重警告處分;或者給予行政警告、記過、記大過處分;或者責成縣有關部門、建議縣內垂直管理部門的上級主管部門作出組織處理;

對于情節嚴重,給發展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后果和影響者,給予或建議縣內垂直管理部門的上級主管部門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處分,行政降級、撤職、開除處分。

第十條縣紀委和監察局是優化發展環境實施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的工作部門,要切實加強監督檢查,積極受理投訴和舉報,對影響和損害發展環境的問題和行為,認真調查和處理。

篇2

【關鍵詞】生態城市建設 環境規劃 應用

城市本身就是人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的一個地方,因此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必須加強環境保護在其中的體現。對于城市環境的規劃來說,首先會從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人的健康保護角度出發,請盡量創建一個清潔、優美、適宜的生存環境。因此,開展生態城市環境的規劃是生態城市建設當中的重要內容。

一、生態城市的定義

生態城市指的是人和自然進行高度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下的一個理想的人類居住形式,它的內涵主要有技術和自然的融合。在生態城市當中,綜合效益的獲取、人類創造力和生產力的最大限度發揮,是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發現生態城市實際上應該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三者得到高度和諧的一個新型城市。

二、環境規劃和生態城市的關系

環境規劃指的是為了能夠讓環境和社會的經濟處于協調發展的狀態,把社會、經濟和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根據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它的發展趨勢進行合理的安排。把環境的規劃引入到生態城市的建設,主要指的是在開展生態城市規劃的時候,建立起一個可以對城市生B化進行引導的環境規劃體系,從而使得城市的發展可以更好的對環境條件進行適應,避免在城市的發展過程當中生態環境受到比較大的破壞。

三、生態城市建設中環境規劃的應用

(一)建設生態型的園林

生態園林是一個以生態學原理作為指導所建設得到的園林綠地系統,在城市的園林綠化工作當中,生態園林的建設是最高層次的一個工作體現,也是人類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生態園林的建設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并且這個生態環境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的,它可以對綠色的植物進行利用,從而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使得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都得到提高。對人類生存環境中的氣候進行調節,并且吸收環境中的有害和有毒氣體,在美化景觀的同時,對生態的平衡進行調節。基于生態型園林的功能,在生態城市的建設當中,在環境規劃的開展過程當中,應該加強生態型園林的建設,使其能夠促進城市建設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可以把城市和大自然進行緊密的聯系。

(二)開展大氣污染的整治和規劃

大氣污染的綜合整治規劃工作主要是根據城市的大氣質量現狀和它的發展趨勢展開功能區的劃分,同時按照所擬定的環境目標對各個功能區的最大允許排放量和削減量進行計算,最終制定出相應的污染治理方案。大氣的污染治理工作是有依有據的,必須結合城市的能源結構情況,同時站在交通狀況中對首要污染物的濃度進行確定,并且尋找出一些濃度高、范圍廣、危害大的污染物,方便人們在開展治理的時候能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最終達到更好的生態城市建設狀況,為人們的居住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水污染整治規劃

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開展環境規劃的工作,要重視水污染的整治和規劃工作,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同時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加強對水污染的整治規劃是必須的,也是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水污染的綜合整治規劃,主要是對水污染的現狀進行調查,在所得到的調查結果等基礎上,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來對最大允許排放量進行確定,尋找出最佳的治理方案。結合我國在水污染方面的具體情況水污染的綜合整治規劃,應該對一些落后的生產方式進行改革,在生產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少廢水或者無廢水的工藝來進行,最終實現有效的水資源保護。

(四)固體廢物整治規劃

在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固體廢物的整治也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如果固體廢物的整治工作處理得當,那么生態城市的建設效果就會更加突出。固體廢物的整治規劃,主要是根據環境的目標對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進行考慮,同時結合處理處置的指標體系,制定出一個最終的治理對策。當前,我國的很多城市都處在固體廢物的包圍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固體廢物的問題進行解決,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在固體廢物的整治規劃過程當中,要結合不同的固體廢物,找出對應的解決對策,從而提升固體廢物整治的針對性和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的規劃是一種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適應的一種新型的規劃方法,他在規劃的過程當中會把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的總體規劃進行有效的結合,同時從自然要素的規律角度出發,尊重它的發展和演變規律,并且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的開展進行確定,最終促進自然資源要素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使得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建設處于一致的狀態,促進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坦, 吳靜.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 現代城市研究, 2006, (1).

篇3

關鍵字:住宅建筑;環境規劃;節能設計;應用分析

建筑節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也是發展建筑業的需要。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根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實施“開源”與“節流”的措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每個建筑設計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建筑節能設計,是通過一定的建筑構造做法,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從而達到能耗的減少以及熱量的節約,這樣使住宅的舒適度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這也是節能設計在建筑中的最終目的。以下對節能設計作具體的分析。

1 住宅建筑環境規劃節能設計的原則

1.1 建筑規劃節能設計

(1)要讓住宅建筑布局得到優化,又要讓住宅區的風環境質量得到提高,這是住宅建筑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一項工作。為了更能夠達到節能的目的,在夏季要作好良好的通風,在冬季,局部的最大風速不超過5m/s,這樣有利于減少住宅冷風的滲透量,從而大大地減少了住宅冬季采暖的負荷。

(2)為了使建筑規劃設計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建筑物的合理間距以及有利的朝向應特別的注意,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對于冬季主導風向的襲擊,主臥房間應避開,這樣才能使建筑物在夏季減少太陽的輻射熱,在冬季可以增大太陽的輻射熱。

1.2 建筑物節能設計

通過構造、技術手段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減少能耗,減少排放,這都是建筑單體中主要的節能設計。對于越小的體形系數,體積大、體形簡單的建筑以及多層和高層建筑,就會產生越好的節能效果。居住建筑平面布置,在夏熱冬暖地區,必須保證一定的通風性。節能設計的最主要手段,是運用生態設計手段創造環境微氣候的思想來體現的。

(1)阻斷熱橋節能設計。熱量傳遞的路徑是熱橋,它會使冷熱量損失造成,局部結露現象產生。所以,在施工設計中,要想達到良好的保溫節能效果,就應該采用保溫隔熱的措施對墻體混凝土梁柱的嵌入以及預制板接縫等,從而阻斷熱橋。

(2)外墻保溫隔熱節能設計。保溫隔熱是外墻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傳熱系數小、蓄熱能力及強度較低的砌塊墻體都是外墻所采用的方法,比如說,外保溫、內保溫以及內、外混合保溫等等。但在建筑中,都是推薦采用外保溫技術,原因是它從安裝牢固度和安全性來對外墻考慮的,這對于外墻保溫來說,是一種最好的外墻保溫方式。

2 節能設計技術在住宅建筑中的應用和探討

2.1 建筑中水的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與人們身體接觸的水只有約40%(包括:飲用、烹飪等),這部分用水必須達到生活飲用水的標準。其他的用水就不需要高水質的標準,這就是節約用水的好方法。在建筑單體中,將一些污水進行

分流。對于優質的排水收集起來作為中水的水源比如盥洗廢水、淋浴廢水、洗衣廢水等,所以,建筑節水節能新的一項有效措施是對中水的合理利用。

2.2 建筑屋面節能技術。(1)架空板隔熱屋面。它的定義是在做好防水層層面上,架設平板通風隔熱層,做一些通風的屋脊以及進風口等,從而使太陽不直對著屋面照射,這樣就可以隔熱和節能了,這些都是利用隔熱板和屋面之間的空氣間層來實現的。(2)種植綠化屋面。在屋面,種植一些花花草草,這樣有利于保溫隔熱性能和防水作用能夠得到更好的發揮。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屋面減緩老化、延長壽命,這都是對防水有利的。(3)住宅建筑做一些倒置式的屋面。就是將防水層與原先傳統的屋面構造中的保溫層進行顛倒,將防水層放在保溫層的下面。

(4)住宅建筑的屋面保溫層在選擇保溫材料中,要特別仔細的選擇,不能選用密度較大、導熱系數較高的保溫材料,以免給屋面造成很大的重量以及很大的厚度。

2.3 遮陽設施節能。它是按照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遮陽設施節能的。對于降低太陽輻射過熱以及眩光改善室內環境的氣候,從而使室內的熱舒適性和視覺的舒適性得到進一步地提高,這是傳統的節能技術―建筑遮陽,這也是節能的最終目的。

2.4 門窗節能。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是外門窗,它的能耗占住宅總能耗的比例較大,因此,在保證日照、采光、通風、觀景要求的條件下,對住宅外門窗洞口的面積要減少以及對外門窗本身的傳熱量要減少。它的節能措施有以下兩點:(1)對住宅外窗的氣密性要提高,從而減少冷空氣的滲透。比如做一些設置泡沫塑料的密封條,使用一些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門窗材料。橡膠、橡塑或泡沫密封條以及高低縫、回風槽等都用于框與扇的密封;密封條、高低縫及縫外壓條等是用于扇與扇之間的密封;各種彈性壓條是用于扇與玻璃之間的密封。

(2)設置“溫度阻尼區”。溫度阻尼區,是將在室內與室外之間設有一中間層次,而中間層次又像熱閘一樣可阻止一些直接滲透的室外冷風,這樣使外墻、外窗的熱耗損能夠逐步地減少。而對于住宅來說,設計一些封閉式的樓梯間,這樣更具有一定的節能效果。

2.5 建筑的綠化。多種一些樹冠面積大的喬木是十分有利的。但目前很多開發商為了省錢房前種的遮陽喬木只有小酒杯粗,十年、二十年都難以長成。建議喬木應首選速成樹,樹冠面積大的樹種,最好是移植已生長多年的高大喬木。有條件時要盡量保留原有的樹木。除了室外綠化外,建議要重視建筑屋頂面和墻面的綠化。特別是東西山墻可以種攀緣植物。此外平屋頂上可開辟屋頂花園,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陽對屋頂的輻射熱,有利于建筑節能。

3 結論

對住宅建筑環境規劃設計進行節能設計的同時,我們應實地考察當地的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的利用。總的來說,隨著建筑節能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以及人們對改善建筑熱環境的迫切要求,建筑節能技術在今后會有一個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田甜.淺談居住建筑環境規劃節能設計[J].四川建材,2011(02)

[2]朱爽.節能設計在居住建筑中的應用探討[J].工程管理

篇4

1從最優化值到最小—最大值:環境與發展的可持續性規劃途徑

關于方法論總起來說可以分為兩類:即最大—最優化途徑(maximization-optimizationapproaches)和最小—最大約束途徑(minimax-constraintapproaches)。每類途徑又可根據經濟和生態指標進一步劃分,形成一個2×2方陣的方法類型(表1)。

表1環境與發展規劃中的可持續途徑[1]

TableApproachestowardsutainable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planning

生態最優化途徑和經濟最大效益途徑都基于理性模式,依賴于完全的信息并相信基于科學知識,人們能制定一個最好方案。而最小—最大值約束途徑的一個共同點是追求回避最壞結果的出現,而不是追求最佳狀態。最小—最大值的概念取之于搏弈論中的最重要原理,即最小—最大值原理[2、3],它用來說明競爭雙方為保障各自最低利益所應采取的戰略。最小—最大值是一種平衡點,這一原理提倡對政策與策略進行多角度的或雙向的選擇,這種選擇實質上是一種反復辯護的過程,本文所取之義就是在保障自身最低安全水平條件下,允許對方尋求最大利益的一種戰略。

2最大—最優化途徑

2.1經濟最大效益途徑

在經濟最大效益途徑中,貨幣價值被用來計量自然資產和人造資產,基本指標是成本效益。它根據成本—效益模式,分析和追求環境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最大社會效益,允許以人造資產來取代被消耗的環境資產。如果這樣,只要最大地獲取自然資本與人為資本的總和,我們的后代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說當代人的經濟活動肯定可以使后代人的生活更好而不是更差。這一途徑在環境的可持續性利用中的有效性已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懷疑和反對[4、5]。理由包括:

(1)它用貨幣價值來衡量環境資產的成本或效益可能導致“定量偏差”(quantitativebi-as),因為估價大多基于人的偏好,即“支付意愿”(willinesstopay)。一個合理的環境計價必須依賴于完全的信息背景,但這種背景往往是不存在的。今日的雜草也許正是明日的癌癥良藥。

(2)它假設自然資產是可以用人為資產來取代的。這樣一來,所謂的可持續性就被誤以為可以通過維護最大的人為資產和自然資產之和來實現,而不是通過保護環境資產來取得。

(3)它把效益作為人類代際之間以及人與其它物種之間環境資產分配的唯一決定指標。但實際上,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只能反映當代人的此時此地的偏好,而不是下一代人的、更不是其它物種的偏好。所以,以經濟最優化和經濟效益指標無法指導可持續環境與發展的規劃。

2.2生態最適途徑

生態最適途徑基于資源的適宜性和可行性分析,包括地質、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等的分析。規劃的目標是尋求土地利用和人類活動的生態最適性。通過景觀規劃師I.McHarg的“自然設計”(designwithnature)[6],這一途徑被系統化而成為本世紀規劃史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大發展。McHarg把該方法總結為“所有系統都追求生存與成功。這種狀態可以描述為負熵—適應—健康。其對立面則是正熵—不適應—病態。要達到第一種狀態,系統需要找到最適的環境,使環境適應自己,也使自己適應于環境”[7]。景觀規劃的目標是尋求一個生態最適的土地和資源利用狀態。這時,對景觀的每一種利用都反映景觀本身的內在價值,而這種內在價值可以通過對所在地進行系統的科學分析來發掘。正如McHarg所相信的“我們可以因此判別生態系統、機體和土地利用的合適環境。環境在本質上越適合于它們,適應過程所做的功就越小。這種適合是一種創造,這是一種最大效益—最小成本的途徑”[6]。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生態最適途徑與經濟最大效益途徑在本質上遵循同樣的理性思維。

生態最適模式在景觀及環境規劃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并廣為應用。但其弱點也很明顯。它被作為自然決定論和技術崇拜論的模式而遭到許多學者的嚴厲批評。Litton和Kieiger[8]認為,這一模式對解決問題并無益處反而有誤導之嫌。

經濟最優化和生態最適化模型都相信人類的知識可以為人類尋求一條明確無誤的、最佳的行動路線,認為這正是規劃所要遵循的。完全的信息和系統的科學研究是取得這一目標充分必要的條件。這一規劃的理性模式早已受到人們的懷疑[9、10]。人類的知識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確定性。有人甚至認為知識尚不能完全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11]。這種觀點得到Simon的認知學研究的支持[12]。他認為人們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存在著許多局限性。沒有一個決策過程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則。人類并不需要完全的信息和同時考慮所有可能方案后再作決策。人類并不追求最優,而是追求滿意的、并且基本上是可行的途徑。

盡管經濟最優化和生態最適化都遵循理性模式,而實際上兩者所導致的結果是不能兼容的[13],經濟上的最優化途徑并不是生態上的最適途徑,在許多情況下甚至是相矛盾的。由于對這種矛盾的認識,人們提出眾多的通過限制經濟發展來保證生態過程和環境健康的途徑。

3最小—最大約束途徑

3.1對經濟過程的限制

最低安全標準(SafeMinimumStandard,簡稱SMS)是經濟學家提出的眾多關于限制經濟活動和發展的概念之一。最早由Ciriacy-Wantrup[14]提出,用來解決瀕危物種的保護問題。這一概念試圖闡明怎樣避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最壞狀態,如物種的滅絕。這種最糟狀態是不可逆的,而其社會損失又是不可確定的。SMS認為物種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但其可再生性只存在于一定閾限之內。一旦超出這一閾限,資源的進一步利用就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導致人類可利用資源庫的枯竭。由于社會和自然的不確定性,這種不可逆的后果是不可知的。防止這種災難后果或最壞后果的一個辦法是采用最低安全標準。利用這一標準,使足夠的棲息地得以保護。SMS實際上來源于搏弈論的最小—最大值原理[2、3]。

假設社會必須在兩種可能的選擇中取其一:一是建水壩,從而獲得電力,但導致瀕危物種的滅絕;二是根據SMS,不建水壩,從而保存了瀕危生物,但喪失了電力。再假設,可以獲得的電力價值為X;而瀕危物種對未來的價值有兩種可能性:可能性一,價值為0;可能性二,價值巨大,為Y。這樣,兩種政策選擇與瀕危物種價值的兩種可能性構成最大社會損失(表2)

表2不同政策選擇的社會損失矩陣

Table2Societallossmatrixfordifferentpolicyoptions

由表2可以看出,在采取建壩政策時,最大的社會損失發生在瀕危生物對未來具有巨大價值Y的情況下,此時的損失為Y;在采取SMS的不建壩政策時,最大的社會損失出現在瀕危生物對未來并無價值的情況下,此時的損失為X。最終選擇哪一個政策,取決于Y與X的大小比較。如果X

這一最小—最大值原理沒有把利益的代際之間的分配考慮進去,也缺乏可變通性。對此Bishop[15]提出了一條改進原則:除非社會利益的損失大到無法接受,SMS都應該被選擇。至于多大的損失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大”的問題,不僅僅應從經濟上來分析,還應從倫理上來分析當代人會愿意承受多大的損失而不去向后代強加某種不確定的環境陰影。有人認為,SMS概念可以直接應用于所有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問題。因為它允許現代人有限制地使用自然資源,同時能保護它們為后代所享用。SMS也能間接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而鼓勵資源的節制利用[4]。

除SMS和最小—最大值原理外,學者們也提出了其它類似概念,如“可持續限制”(Sus-tainableConstraints,簡稱CS),“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Principle,即PP)等[4、5、16]。這些概念都強調節制地使用自然資源而給后代預留以備不測,防止“最壞”事件或“很高損失”的發生。

但這種最小—最大值途徑應用于規劃中同樣產生一系列問題。第一:關于“最壞事件”,在規劃過程中,只能是根據不完全信息來判斷的。最壞事件不可能是已知的或可預見的一系列后果之極壞狀態,也不可能是想象中的最壞事件。所以,它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地被作為任何政策的借口,來處理環境損失不可知時的情況,結果使政策本身失去可辯護性。第二是關于“很高”的社會損失。無論是SMS或是其它相似概念,都不能明確什么是“很高”的社會損失[16]。SMS、PP等發展限制概念在發達國家中的小范圍景觀或環境改變時看來有意義,爭議的只不過是新建一個度假區還是增設一塊保護地的問題。但在發展中國家則困難得多,在那里,為了生存而開墾一片自然地也許會帶來非常高的社會損失(包括稀有物種和棲息地的消失),但是不開墾這片自然地帶來的損失也同樣是非常高昂的,因為它關系到居民的生存和溫飽。

3.1.2發展閾限概念

發展閾限的概念自Malisz在60年代提出后進一步由Kozlowski等人發展完善[17~19]。該分析方法最早用于城市規劃,特別是居民區的規劃,是針對開發過程中受到的客觀環境制約這一現象提出的。這些限制導致開發過程的間斷,表現為開發速度的減緩,甚至停頓??朔@些制約需要額外的成本,即閾值成本,俗稱“門檻費”。這些“門檻費”通常很高,它們不僅僅是一般投資費用,同時也是社會和生態代價。

在某一地域內的一系列閾限中,有一些是關鍵閾限,比其它閾限強加給開發過程的限制要大得多。克服這些關鍵閾限面臨異常的困難,需要異常高的額外成本,并有可能為開發戰略的形成起關鍵作用。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無法克服或只能通過換取地理環境的不可逆轉的損失來克服的閾限,被稱為頂級(或邊界)閾限。這些閾限標志著城市發展和土地開發的“最終”位置、規模、類型和時間限制[18]。

閾限分析方法有幾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它基本上是一種定量化方法,多種開發方案都折算成單一的衡量指標,即閾限費用。盡管該方法聲稱也考慮社會和生態效益,實際上它只落實到經濟成本問題。在房地產開發方案中,效益指標由每一種開發方案中的閾限費用除以住房單元數來求得。其次,閾限分析方法的適用范圍也非常局限,主要只適用于住宅區的開發,而對其城市發展問題只起到間接的參考作用。

3.2生態約束途徑

3.2.1承載力

承載力(CarryingCapacity,即CC)是用以限制發展的一個最常用概念。CC最早在生態學中用以衡量某一特定地域維持某一物種最大個體數目的潛力[20],現在則廣泛用于說明環境或生態系統承受發展和特定活動能力的限度。它被定義為“一個生態系統在維持生命機體的再生能力、適應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機體數量的限度”[21]。CC意味著我們應該在對環境造成的總的沖擊與我們所估計的地球環境承受能力之間留有足夠的安全余地,因為盡管我們知道環境存在著某種頂極的界限,但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會越過這種界限。

正象可持續性概念一樣,承載力也是非常難以定義的。它必須同時考慮資源、基礎設施和生產活動,另外還要考慮社會對生活質量的偏好。在區域環境規劃和管理中,CC一般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22]:①生產過程賴以進行的資源;②人們對生活水平的期望,包括物質需求和服務需求;③生產原材料和生活用品分配方式及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④環境對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的同化能力。

CC概念應用較多的是自然公園游人容量的控制[23、24]。在這些應用中,承載力的定義包含兩層意義:一是社會承載力,涉及到游人對其體驗的滿意程度;二是自然承載力,它與自然本身的環境和生物過程有關,并與自然地的保護相聯系。前者可以根據對公園使用者的抽樣調查來確定;而后者則通過某些方法來測定,如簡單的專家評定,復雜的模擬、遙感技術和長期的定點觀察。只有當CC能真正被定義之后,其在環境與發展中的應用才有意義。然而,定義CC的方法遠未成熟,定義CC必須依賴于建立某些限制因素與增長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很難確定的,這正是CC研究很難有成效的主要原因[25]。CC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某一地域的內在的某種數值,環境能承受的沖擊在很大程序上取決于環境管理者對環境維護的目標,所以,有多少觀點就可能有多少種承載力的定義。因此,Hardin[26]提出了文化承載力(CulturalCarryingCapacity)的概念。

3.2.2頂極環境閾限

頂極環境閾限(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s簡稱UETs)是上述城市與經濟發展規劃中的閾限分析方法的最新發展和延伸,用以討論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及其對發展的種種限制。在自然資源與環境強加在發展過程的閾限中,有一些限制是絕對的、最終的,即頂極閾限。Kozlowski對UETs的定義是“一種壓力極限,超過這一極限,特定的生態系統將難以回復到原有的條件和平衡。某種旅游或其它開發活動一旦超越這種極限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整個生態系統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壞”[18]。

UETs是開發過程的最終環境邊界,它們在為開發過程確定生態上健康的“答案空間”(SolutionSpace)上有關鍵的意義,每一層次的規劃都在這種“答案空間”中尋求開發的途徑和方案。這種“答案空間”被認為是對定義“承載力”的一個貢獻。規劃應在保護自然的同時指導甚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矛盾可以通過把規劃過程分解成兩個相互獨立的階段來解決:即限制性的和促進性的[19]。在限制性階段中,優先權應歸于生態和資源的保護,而在促進階段中,規劃應注重在“答案空間”中探索各種開發的可能性方案,而這些可能性方案的邊界是由規劃的限制階段所決定的。

UETs從環境的4個方面來定義“答案空間”:地域邊界、定性邊界、定量邊界和時間性邊界,由此來確定特定開發項目的區位、規模、類型和時間。可以通過分析開發活動形式與自然資源的關系并結合對主要環境因素的評價,來確定UETs,這種環境評價包括下列各方面:①特有度(DegreesofUniqueness),即一種環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間范圍內出現的頻度;②變異度(DegreesofTransformation),即環境元素或成分偏離原先自然狀態的程度;③耐受度(DegreesofResistance),即忍耐不良沖擊的能力和受破壞后的自我恢復能力;④生物學價值(BiologicalSignificance)。

UETs方法雖有許多啟發意義,但也存在著一些局限。其中的一個重要局限是由于不確定因素的存在。UETs的定義基于對發展形式與其對環境沖擊之間的關系的分析,以及對環境因素的評價。但這種分析和評價所依賴的信息通常是不易得到的。UETs方法的主要目標是為開發規劃定義一個生態上健康的“答案空間”。超過這一空間,自然資源的保護應具有優先權。但當人類自身的生存與其它物種的生存同樣面臨著威脅時,UETs方法就顯得無能為力。也就是說,當人類生存的“答案空間”與物種生存的“答案空間”重疊并相互排斥時,誰應有優先權呢?這是在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與資源規劃中必須面臨的問題。

UETs方法最早從旅游開發活動中總結出來。在那種情況下,人類生存不是一個問題,而且,旅游活動帶來的生態破壞相對來說較易解決。但在其它情況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應用UETs有許多因難。

3.3安全格局途徑

在分析以上各種可持續規劃途徑,比較其利弊的基礎上,筆者曾提出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簡稱SP)概念[27~29]。與城市和經濟發展過程的閾限一樣,生態過程也存在著一系列閾限或安全層次,但是這些閾限對整體生態過程和環境來說都不是頂極的或是絕對的。它們是維護與控制生態過程的關鍵性的量或時空格局,如生物保護中體現在不同安全水平上的保護對象的種群數量、保護地的面積、保護地的數目以及與保護地之間的距離等閾限[30~33]。與這些生態閾限相對應,景觀中存在著一些關鍵性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構成某種潛在空間格局。這種格局被稱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樣,景觀中也存在對維持其它過程起關鍵作用的安全格局[1],包括:農業安全格局,它由農田保護地的面積、保護地的數目以及與保護地之間的關系等構成,并與人口和社會安全水平相對應,使農業生產過程得以維持在相應的安全水平上;視覺安全格局,它們由對視知覺有關鍵影響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所構成,使環境的視知覺過程得以維護在某一水平上;文化安全格局,它們由對鄉土文化有關鍵影響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所構成,使地方精神與鄉土文化過程得以維護,等等。基于安全格局的定義、識別和應用的規劃方法稱為安全格局途徑。安全格局途徑認為生態過程和其它過程對經濟發展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沖擊的忍受能力是有閾限的,但不承認最終邊界的存在。同樣,經濟發展過程對環境與資源的依賴也是不均勻的,或是階梯狀的。安全格局是各方利益代表為維護各種過程進行辯護和交易的有效戰略,它在盡量避免犧牲他人利益的同時,努力使自身利益得到最有效的維護。不論最終的發展與環境規劃決策和共識在哪一種安全水平上達成,安全格局途徑都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相應的安全水平上達到高效。同時,安全格局把對應于不同安全水平的閾限值轉變為具體的空間維量,成為可操作的城市規劃、景觀規劃、環境及生態規劃設計的語言,因此具有可操性。作為一種新的規劃方法論,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安全是有等級層次的和相對的,不同水平上的安全格局可以使生態或其它過程維護在不同的健康和安全水平上。

(2)安全格局可以根據過程的動態和趨勢來定義,而過程的動態和趨勢是可以通過趨勢表面來表達的。所以,根據趨勢表面的空間特性可以判別對控制過程具有戰略意義的局部、點和空間聯系,即安全格局。(3)多層次的安全格局是維護生態或其它過程的層層防線,為規劃和決策過程提供辯護依據,為環境和發展提供可操作的空間戰略。

4討論

作為總結,可以作以下幾點討論:

(1)無論是以經濟最優或是以生態最適為目標的可持續規劃都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規劃不可能是絕對的、唯一的,既非經濟決定論的,也非環境決定論的。規劃是多樣化的、可替代的和可選擇的,即規劃應是可辯護的。(2)環境會對發展強加某種“最終”的或是“絕對”的限制,對此規劃必須遵循。但是,這種限制或邊界是很難定義的,或是難以接受的,它在規劃中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

(3)在規劃所依賴的許多經典概念和模式受到懷疑和摒棄之后,規劃方法論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探討和發展面向21世紀的可持續環境與發展規劃的新概念和模式,使可持續規劃更為有效。安全格局途徑正是在這一方面的一個嘗試,它是否具有生命力還有賴于廣泛的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Planning:WithaCaseinSouthChina.Doctoral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95

2VonNewmannJ,MorgensternO.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1947

3LuceRD,RaiffaH.GamesandDecisions:IntroductionandCriticalSurvey.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57

4FoyG.Economicsustainabilityandthepreservationofenvironmentalassets.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0,14(6):771-778

5PearceDW.Thegreatenvironmentalvaluesdebate.EnvironmentPlanning,1994,26:1329-1338

6McHargI.DesignWithNature(l992ed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9

7McHargI.HumanecologicalplanningatPennsylvania.LandscapePlanning,1981(8):109-120

8LittonRBJr,KieigerM.(AReviewon)Designwithnature.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71,37(1):50-52

9FaludiA.ADecision-centeredViewofEnvironmentalPlanning.PergamonPress,1987

10AlexanderER.ApproachestoPlanning:IntroducingCurrentPlanningTheories,ConceptsandIssues.GordonandBreachSciencePublishers,1986

11DavidoffP.Advocacyandpluralisminplanning.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5,31:331-338

12SimonHA.ModelsofMan,SocialandRational.NewYork:Wiley,1957

13PearceDW.Anincompatibilityinplanningforasteadystateandplanningformaximumeconomicwelfare.EnvironmentandPlanning,1973,5:267-271

14Ciriacy-WantrupSV.ResourceConservation:EconomicsandPolicies.Berkeley,1968

15BishopRC.Endangeredspeciesanduncertainty:theeconomicsofasafeminimumstandard.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8,60:10-18

16PerringsC.Reservedrationalityand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Technologicalchange,timeanduncertain-tyin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154-166

17UnitedNationsThresholdAnalysisHandbook.NewYork: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1977

18KozlowskiJ.ThresholdApproachinUrban,RegionalandEnvironmentalPlanning:TheoryandPractice.St.Lucia,(Queenland,Australia):UniversityofQueenlandPress,1986

19KozlowskiJ,HillG.Towards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Guideforthe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UET)Method.Vermont(USA):Avebery,AsggatePublishingCompany,1993

20dumEP.FundamentalsofEcology.Saunders:Philadelphia,PA,1971

21IUCN/UNEP/WWF.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Switzerland:Gland,1991

22BishopAB,FullertonHHetal.CarryingCapacityinRegion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1974

23HeldRB,BricklerSetal.AStudytoDevelopCriteriaforDetermining.TheCarryingCapacityofAreasWithintheNationalParkSystem.DepartmentofRecreationandWatershedResources,ColoradoStateUniversity,1969

24KussFR,MorganJM.Estimatingthephysicalcarryingcapacityofrecreationareas:Acasestudyfortheapplicationof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80,35(2):87-89

25OtolanoL.EnvironmentalPlanningandDecisionMak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84

26HardinG.Culturalcarryingcapacity:Abiologicalapproachtohumanproblem.Bioscience,1986,36:599-606

27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8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9YUKong-jian.Ecologists,farmers,tourists-GISsupportplanningofRedStonePark,China.In:CragliaM,CouclelisH.GeographicInformationResearch:BridgingtheAtlantics.Tayor&Francis,1997,480-494

30MacArthurRH,WilsonEO.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31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

32FrankelOH,SouleME.ConservationandEv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33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InstituteofPlanners,1965,31:331-338

12SimonHA.ModelsofMan,SocialandRational.NewYork:Wiley,1957

13PearceDW.Anincompatibilityinplanningforasteadystateandplanningformaximumeconomicwelfare.EnvironmentandPlanning,1973,5:267-271

14Ciriacy-WantrupSV.ResourceConservation:EconomicsandPolicies.Berkeley,1968

15BishopRC.Endangeredspeciesanduncertainty:theeconomicsofasafeminimumstandard.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8,60:10-18

16PerringsC.Reservedrationalityand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Technologicalchange,timeanduncertain-tyin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154-166

17UnitedNationsThresholdAnalysisHandbook.NewYork: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1977

18KozlowskiJ.ThresholdApproachinUrban,RegionalandEnvironmentalPlanning:TheoryandPractice.St.Lucia,(Queenland,Australia):UniversityofQueenlandPress,1986

19KozlowskiJ,HillG.Towards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Guideforthe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UET)Method.Vermont(USA):Avebery,AsggatePublishingCompany,1993

20dumEP.FundamentalsofEcology.Saunders:Philadelphia,PA,1971

21IUCN/UNEP/WWF.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Switzerland:Gland,1991

22BishopAB,FullertonHHetal.CarryingCapacityinRegion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1974

23HeldRB,BricklerSetal.AStudytoDevelopCriteriaforDetermining.TheCarryingCapacityofAreasWithintheNationalParkSystem.DepartmentofRecreationandWatershedResources,ColoradoStateUniversity,1969

24KussFR,MorganJM.Estimatingthephysicalcarryingcapacityofrecreationareas:Acasestudyfortheapplicationof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80,35(2):87-89

25OtolanoL.EnvironmentalPlanningandDecisionMak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84

26HardinG.Culturalcarryingcapacity:Abiologicalapproachtohumanproblem.Bioscience,1986,36:599-606

27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8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9YUKong-jian.Ecologists,farmers,tourists-GISsupportplanningofRedStonePark,China.In:CragliaM,CouclelisH.GeographicInformationResearch:BridgingtheAtlantics.Tayor&Francis,1997,480-494

30MacArthurRH,WilsonEO.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31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

篇5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 設計研究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re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create toda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 science. Conduct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be from requirement,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local and global.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defined, then for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早在 1992 年,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設“山水城市”的構想,把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山水畫意、環境和園林藝術融入城市環境的營造,將城市社會、經濟功能與生態環境、歷史文脈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態觀念又具有歷史文化內涵,是一個更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生態城市概念。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激增,資源的銳減,使得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居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質量正在不斷的下降,城市生態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在嚴峻的客觀事實面前,人們必須重新分析和評判當今國內大多數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地發展,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1 生態城市規劃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所謂的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 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以生態學、環境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發展方向,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 資源、環境問題,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2 生態城市規劃實施的必然性

建設生態城市要求整個城市都生態化―建設城市大生態,這是城市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從最初的只用于交換和防御,發展到越來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們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還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環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程度達到最優化,城市設計由此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建設生態城市應該說是城市設計追求的根本目標;而生態城市的建設也必須通過加強城市設計來實現,二者一個是目標,另一個是手段。

生態城市和城市設計目前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十九世紀英國的霍華德曾經提出過田園城市的理論,應該說這個理論是城市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而這個理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則是以生態綠化為有機聯系的城市構造原則。這個理論對以后的城市規劃、 城市設計理論和實務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其精神實質表現的是一種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城市的概念說到底是一種城市形態標準,這種形態應該說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注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3 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也明顯地影響著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的發展趨勢。

4 生態城市規劃的內涵、目標與內容

4.1 內涵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開發和生態建設提出合理的對策, 從而達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目的。

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與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 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生態規劃不同于傳統的環境規劃和經濟規劃, 它是聯系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及社會經濟規劃的橋梁,其科學內涵是強調規劃的能動性、協調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其目標是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城市生態規劃理論和方法的提出,可以說是人類為了迎接嚴峻的環境挑戰所作出的一些努力, 其積極意義均在于為了擁有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同時也說明日益加劇的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后果已迫使人們必須達成一種共識, 為維護與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條件采取協調的行動,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2 目標

1)城市自然生態要和諧。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并且不斷地趨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基本消除,各類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有關環境功能區標準要求,城鎮基本達到“環保模范城”標準,農村基本達到“生態示范區”的要求。最終營建一種樸實無華、多樣性高、適應性強、生命力活、能自我調節的人居環境,具有強的競爭、共生、 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強調水的流動性、風的暢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對自然的適應性和低風險的和諧自然生態系統。

2)城市經濟生態要高效。城市經濟系統高效運轉,生產和流通渠道暢通,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結構合理,技術及管理創新能力強,自然資源與能源高效利用,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總體經濟競爭力較強。 形成以綠色或生態產業為特色的以“生態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最終建成以盡可能小的物理空間容納盡可能多的生態功能, 以盡可能小的生態代價換取盡可能高的經濟效益, 以盡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換取盡可能大的生態交流量, 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優化的高效率的經濟生態系統。

3)城市社會生態要文明。城市物質生產、科學技術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發展, 人口素質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人居環境達到先進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學習、健身、娛樂、美學及文化等社會需求,誘導和激發人們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與升華,最終使現代化的社會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

4.3 內容

1)環保系統子規劃:對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廢水、廢渣以及飲食業、屠宰業、農副市場、 大眾娛樂場所等系統排出的各種廢棄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的管理,各項環境質量指標均應達到國家先進城市的最高標準,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

2)運轉系統子規劃:包括通暢的道路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運輸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資供應系統(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電、燃料等)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和污水廢物的排放和處理系統等。

3)管理系統子規劃: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 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都應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證水、 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綠地生態系統子規劃:不僅應有較高的綠地指標,如綠地覆蓋率、 人均綠地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而且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子規劃:應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優良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這是城市生態建設非常重要的基礎和智力條件。

5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也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的階段。雖然就目前的總體情況而言,我國城市化水平僅達 25%左右,處于起始階段,但作為全國經濟改革前沿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則已進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階段”,許多省市都提出了“推進城市化、促進現代化”的口號和目標,城市建設和經濟開發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此人們在利用生物圈中各種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 既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也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各種生態系統造成的脅迫效應和影響, 更不能將充滿生命的生物圈簡單地看作人類的資源庫和蓄污池。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平衡,才能持續利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 【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康幕誼.城市生態學與城市環境 【M】 .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

[3]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篇6

關鍵詞:景觀設計;人類環境;誤區;發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attention, each distric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esent a thriving scene, but should also see, the socie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re are some errors.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towards life and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the fiel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human environment; Erroneous zon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引言

景觀設計學作為一門現代科學,被我國所認識、了解并逐漸熟悉,同時景觀設計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而興起。近幾年來,我國的城市和生態環境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景觀建設成為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景觀設計及其建造業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可是在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的景觀設計存在著一些誤區(包括從事景觀專業教育的高等院校,部分從事景觀設計的業內人員、開發商、建設管理部門等等),影響并阻礙著景觀設計行業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發展,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目前人們普遍對景觀設計缺乏一種更科學、更深層含義的認識,大多數人群還是以單純、狹隘的造景設計來理解與定位景觀設計學的內容和地位。然而景觀設計不僅是指設計和創造身邊一切具有觀賞與審美價值的景物、景象,更應該從反映改善人類生存的大環境的角度去考慮它、發展它。[1 ] 因此,我們通過分析目前景觀設計存在的一些誤區,找出現今它在發展上所存在的問題,讓人們更好地理解景觀設計學科的內涵,辨清方向、端正態度、調整認識,以更高的著眼點去從事及發展景觀設計學科。

1景觀與景觀設計

“景觀”(landscape)一詞最早出現在建筑學中,德國人把它引入地理學中,表示地面上所見到的一切景物。后來美國人蘇爾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學體系時,首次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 強調景觀的文化性。而生態學家則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旅游學家又把景觀當作一種不可復制的特色資源。從景觀的內涵和外延來看,景觀是人對地表進行塑造的產物,它是人們對某一地區文化的各種印象和感覺的集合。因此,景觀也稱文化景觀或人文景觀。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景觀設計”或“景觀規劃設計”是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為人創造符合當地文化傳統及審美情趣,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現代景觀設計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和人文與藝術科學基礎上的應用學科。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將景觀設計定義為:景觀設計是一種包括自然和建成環境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和維護的職業,屬于景觀設計職業范圍的活動,包括公共空間、商業及居住用地、場地規劃,景觀改造,城鎮設計和歷史保護等。[2] 現代景觀設計理論強調設計的基點以人為本,在更高的層次上能動地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與持續。

景觀設計的誤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景觀設計作為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面臨著無限的機遇和挑戰。在我國城市化建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城市、人口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壓力:諸如人地關系如何協調,人們的居住環境如何優化,如何有效地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等問題,急需有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景觀設計人員,運用他們所掌握的園林綠化、城市規劃、環境美化設計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提出較優的解決方案,設計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保護方案,合理開發利用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貴的自然資源,創造優美宜人的人居環境。但是,由于目前社會存在對景觀行業的認識心態不一,景觀專業教育不夠科學,景觀設計師普遍具有浮躁的心理,開發商更多的從商業炒作上出發而缺少一定的眼光,以及管理部門的行政干預往往使優秀的作品習慣性流產等等,它們無一不使景觀設計在發展中陷入一定的誤區,從而給景觀設計的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與阻礙。

景觀設計的顯著進展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景觀設計的發展則主要體現于各級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中。我國各地在大力進行市政、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日益重視景觀規劃設計與建設工作。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環境,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為各級城市政府指導城市建設的重要出發點。這一時期,美化城市、優化城市環境的研究與實踐活動蔚然成風,中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景觀規劃建設較以往取得了顯著進展:

第一,規范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與建設的制度正在建立。為了促進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與建設質量的提高,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標準。同時,開展了旨在提高城市環境規劃與建設水平的評優活動,如評選“國家級園林城市”,并專門設立了“中國人居環境獎”用于表彰環境質量高、景觀優美宜人的城市。各城市都開始重視提高自身的環境質量,城市的人居環境規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并有許多城市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居住環境最佳行動獎等。

第二,生態環境正在受到普遍關注。通過對我國城市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反思,人們逐步覺悟并意識到大規模的建設所產生的諸多弊端。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同,相應的運行機制得以建立。因而,城市在得到美化的同時,生態環境也獲得較大改善。

篇7

【關鍵詞】 城市 環境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design.

1.環境的含義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向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必須的自然資源的供應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逼渲?,“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是環境的科學而又概括的定義。它有兩層含義: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所說的環境,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毀滅。同時,環境又不是泛指人類周圍的一切自然的和社會的客觀事物整體。比如,銀河系,我們并不把它包括在環境這個概念中。所以,環境保護所指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環境,是作用于人類并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界事物。

1.2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這個概念也在發展.如現階段沒有把月球視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但是隨著宇宙航行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月球將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

2.環境問題分類

一類是由于自然環境因素的破壞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動,地震,風暴,海嘯等產生的自然災害,因環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質產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或污染因素)進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的容許極限,使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超越了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或出現自然資源枯竭的現象,這些都屬于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問題,多指人為因素造成的。當前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于是人們呼吁“只有一個地球”,“文明人一旦毀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將被迫遷移或衰亡”,強烈要求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環境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伴生產物。具體說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1由于人口增加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

2.2伴隨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

2.3人類在開發建設活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的不良變化。

2.4由于人類的社會活動,如軍事活動,旅游活動等,造成的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珍稀物種的滅絕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3.工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

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人們日益追求生活環境優化的今天,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了。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已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我國也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俺鞘协h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設計領域的一種戰術回應,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也因此從觀念轉變到理論建構乃至設計,創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將得到重大的發展。此間,“生態經濟”,“生態產業”,“生態美學”及“生態建筑”等新概念應運而生,冠以“生態”的各種詞匯頻頻出現在各行各業的文本中,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實現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設計絕非易事。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是在城市發展戰略或城市總體規劃綱要指導下相對獨立的規劃體系,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進行。從宏觀到微觀可分為: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綠色空間系統規劃———環境設計三個層次。每一層次含空間性質,功能,生態質量,綠化,環衛,人群特色及景觀風貌等研究內容。

3.1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生態平衡質量,綠化水平,社會服務及特色風貌等指標,在定性的基礎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

3.2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其中包括價值觀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規模,人口特征(年齡,職業,性別,消費層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間系統中的流動,集散和停留時間等規律;休閑方式選擇與休閑文化取向。

3.3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對城市的生態綠色空間進行調整,空間規劃從用地規模,空間規模,空間序列組織,空間視線及環境效益等方面綜合研究,形成“點,帶,場”相結合的空間系統。這些空間包括有:城市廣場,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濱水地帶,公共綠地,居住小區綠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農產品綠地等。

3.4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包括生態效益功能,活動利用類型(游憩,娛樂,運動,集會,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藝術表達等各項功能。規劃同時要對城市各主要空間作出系統的主次功能的認定。

3.5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在總體特色風貌目標的控制下,充分考慮環境主要空間的藝術風格和文化主題等方面的規劃。

3.6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诟骺臻g功能,生態指標,建設條件確定各空間綠化指標時效要求。綠化指標包括綠化覆蓋率,綠地率,郁閉度及葉面系數等。綠化規劃要對各主要空間值等特征加以規定。

3.7局部空間環境規劃。對城市“綠色空間”的人口容量進行測算,制定生態環境目標(空氣,濕度,土壤,灰塵,噪音及風等)和環境保護治理的措施。

3.8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與區域生態系統的關系。城區與郊區綠地系統的協調關系,區域空間調節關系,休閑人口流動的關系等等。

首先從設計和規劃上來說要與國際接軌,無論是從制定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城市人群休閑行為的研究和預測、城市生態環境空間序列規劃、城市空間環境功能規劃、城市特色風貌的規劃、綠化規劃對空間進行全面的指標控制、局部空間環境規劃、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與區域生態系統的關系等等,將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很好的融合到一起,解決當地環境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在某些問題上的矛盾。

解決環境問題和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美化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莊惟敏,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與偽可持續發展[J],建筑學報,1998,(11),54-56.

[2]李效軍、陳翔,可持續的生態建筑設計[J ],建筑學報,2001,(5),47-50.

篇8

關鍵詞:鄉村園林規劃設計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鄉村需要園林嗎?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但提高的今天,園林、生態環境開始深入人心。眾所周知, 鄉村既是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細胞, 也是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主要住居地。鄉村園林以鄉村環境為背景,鄉村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氣候、動植物、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生活習俗。 鄉村園林正是在這種綜合的環境中孕育、發展、生成, 所以鄉村園林與鄉村環境密不可分, 故而, 鄉村園林和環境也就成為本文的論題。根據人類聚居環境學理論, 作為鄉村人們聚居環境的基本背景, 鄉村園林作為鄉村規劃的基礎背景, 它對整個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態環境的保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規劃、建設決定著鄉村環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鄉村園林, 表面看上去樸實無華,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續發展” 的基本原則指導下, 其內在卻是豐富多彩、形態各異、耐人尋味的, 其中, 不乏有許多優點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當今中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鄉村園林在鄉村人們聚居環境規劃建設中的作用、地位日漸重要。對于迅速城市化的鄉村地帶, 鄉村園林正處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對于當今那些步入病態衰敗鄉村園林無疑將成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靈丹妙藥。 在學術界, 許多工業先進國家早已關注鄉村園林這一領域, 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2 鄉村園林的含義 “鄉村園林”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對其研究的范圍和研究的對象, 目前還尚無完整而確切的定義。單單從字面上看, 它由“ 鄉村” 和“園林” 兩個概念組成?!班l村”簡單的講就是農村的意思?!皥@林”是以自然地形、地貌、水體、建筑、構筑物、道路、植物、動物等素材,根據功能要求、經濟技術條件、藝術布局等創造出視覺無盡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因此,“鄉村園林”是非城市化地區人類聚居環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審美價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

需要說明的是鄉村園林的界定是相對于城市化而言的, 過去許多傳統的鄉村園林目前已成為城市園林, 它們不在所研究的范圍內。

3 鄉村園林的研究目標 鄉村園林存在著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 傳統鄉村園林伴隨著農耕文明而出現, 隨著工業文明及今后工業文明的進化, 鄉村園林同樣也在走向現代。其演變的根本動力是鄉村人們生活的演變, 鄉村園林始終與廣大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環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未引起學術界和規劃設計界的關注重視。 從歷史的演變著眼, 就鄉村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關系而論, 鄉村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鄉村園林在中國園林發展歷程中, 起著基礎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鄉村園林為城市園林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素材、豐富發展了中國園林文化, 這是確定無疑的。

從現代人類聚居環境建設入手,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 鄉村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這種鄉村城市化不是意味著把鄉村變為城市, 而是在于節約用地和提高鄉村居民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因此, 隨著鄉村城市化的不斷進行, 鄉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 許多傳統的聚居村落也將隨之消失。鄉村城市化使鄉村園林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變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傳統鄉村園林或將要遭到扼殺的命運; 另一方面, 鄉村城市化已經或將要產生出新型的鄉村園林。新一代的鄉村園林應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鄉土文化, 創造出具有鄉村特色而非城市發展模式拷貝的現代鄉村園林, 以改變當今新建村落的平庸無味、千村一色的狀況, 這是鄉村園林研究的基本目標。

4 鄉村園林研究的動態 國外許多工業先進國家在這一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如美國和日本在鄉村園林的規劃與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經驗。但由于現有的資料和技術手段有限, 對當前國外在鄉村園林領域的研究成果沒有更詳盡的資料, 但僅此還是可以看出, 國外非常注重對鄉村園林、環境的系統研究。 在我國, 有關鄉村園林的產生和發展, 尤其是對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園林的研究幾乎都是一片空白。長期以來, 人們更多地是關注中國傳統園林的研究。盡管如此, 仍然存在與之相關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4.1 傳統地方性鄉村園林研究 結合農村園林的實例對江河流域的農村園林的產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別進行了闡述(陳志華1999) 。此外還有對徽州古典園林有較為詳細的研究( 程極悅1987 , 張浪1996) , 這些文章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例。

4.2 傳統鄉土建筑與鄉村園林研究 以彭一剛院士的《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一書為代表, 該書的視點不只停留在鄉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傳統村落的研究, 對村鎮的景觀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構成鄉村園林的一些要素。此外,《浙江省新葉村鄉土建筑》和《諸葛村鄉土建筑》兩套鄉土建筑叢書的有關章節也闡述了鄉土文化和鄉村園林的關系。

4.3 歷史文化傳統與鄉村園林研究 以《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古村落: 和諧的人聚空間》兩本書為例, 作者從風水的角度闡述了風水思想與風景、園林、建筑及城市設計的關系, 在風水對園林規劃的啟示”一節中, 著重論述了鄉村園林的一種類型—水口園林。在中國古村落的景觀建構中, 分別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園林、村落點景建筑等進行了闡述。 從上述的研究成果來看, 雖然有一些與鄉村園林有關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統、很不完善。鄉村園林尚未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課題來研究, 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 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調查、分析論證。

4.4 空間格局演變與鄉村園林研究 從人類聚居環境學的角度, 選取從古至今的村落實例, 分析鄉村園林的構成元素, 對空間化、時間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變發展。

4.5 現代人類聚居環境與鄉村園林研究 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一書為例, 以生態意識、大地景觀等現代思想為世界觀, 以“設計結合自然、現代宏觀區域園林規劃等理論方法為導向, 書中重點分析闡述了歐、美等國現代鄉村園林的研究與實踐。

5 鄉村園林研究的內容 雖然鄉村園林只是鄉村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是它卻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各方面。鄉村園林所要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 包括歷史、地理、建筑、民俗、社會結構、景觀、環境、藝術等等。綜合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列鄉村園林的主要研究內容:

5.1 鄉村園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過程。

5.2 鄉村園林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鄉村城市化和現代化對鄉村園林所造成的影響沖擊。

5.4 鄉村園林與社會形態的內在關系。

5.5 鄉村園林與鄉村經濟的內在關系。

5.6 鄉村園林與鄉土文化的內在關系。

5.7 鄉村園林的基本類型。

5.8 鄉村園林的空間格局特點。

5.9 鄉村園林的藝術處理。

5.10 鄉村園林的未來發展模式。鄉村園林研究的重點不在于保護傳統的鄉村園林, 而在于尋求鄉村園林規劃建設的規律和特點, 嘗試地探索未來鄉村園林的發展模式, 以便能切實有效地指導今后鄉村規劃中的鄉村園林規劃設計, 創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諧的鄉村人類聚居環境。

6 鄉村園林研究的方法 有關我國造園理論很多, 在此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于傳統的鄉村園林, 文獻資料是了解鄉村園林形態構成的一個重要途徑, 它包括地方史書、地方志、家譜等, 這些文獻資料對村落的選址、布局、發展等都有詳細的記載。目前鄉村園林需要大量的基礎性研究, 這就必須建立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 然后從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來進行分析、比較, 找出規律。由于傳統鄉村園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則, 隨著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來自外界人為規范的約束。因此, 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鄉村園林進行實地調查和測繪, 并結合對當地居民的問卷調查, 了解他們在居住方式和價值觀上的變化, 以及他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對于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園林, 受到來自村鎮規劃標準和農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響, 因此, 還需要認真領會政策、法規的精神。通過對鄉村園林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 通過實證對傳統的鄉村園林和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園林進行分析、比較, 研究鄉村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的演變; 總結歸納鄉村園林的基本類型; 分析鄉村園林的構園特色; 找出鄉村園林成園藝術的規律和特點。鄉村園林研究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 它在景觀建筑學、生態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基礎上進行多學科、多角度交叉綜合研究。鄉村園林的研究方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 還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7 鄉村園林研究的意義 鄉村園林有別于城市園林, 城市園林是通過人工再現自然, 而鄉村園林則是運用自然, 更為樸素地保留著更多的自然真跡, 從藝術追求而論, 如果說, 城市園林是“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 那么, 鄉村園林則是“雖由天作, 宛自人開”, 各自的藝術傾向不同, 并無藝術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從自然美的角度來看, 鄉村園林遠比城市園林自然優美。“師法自然”只有從鄉村園林中才能獲取第一手的靈感源泉, 而目前國內的園林規劃設計界在這一領域幾乎還處于一片空白, 因此, 對于鄉村園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7.1 建立鄉村園林的觀念意識 鄉村園林雖然早就出現, 但是由于人們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 對鄉村園林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 以致于長期以來沒有人對它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 通過建立鄉村園林的概念, 使人們對鄉村園林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從事鄉村園林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以填補國內在鄉村研究領域的空白。

7.2 發掘保護傳統鄉村園林環境 中國現存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大多為明清時遺留下來的, 而鄉村園林由于長期以來受外界干擾少, 因此, 有的鄉村園林還保留著宋元時期的風格, 這對中國傳統園林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創造現代中國鄉村園林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 探討鄉村居民對園林的需求, 以及鄉村園林對環境保護和改善生態的重大作用。鄉村園林不僅具有樸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們的平凡生活保持著最為直接和緊密的聯系, 因此,通過對鄉村園林和環境保護的研究, 根據鄉村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 創造出優美的鄉村園林藝術形象, 這對于我國未來鄉村規劃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濱誼,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篇9

關鍵詞: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clean production is "energy saving, consumption reduction, kind and efficiency". Actively conduct cleaner production benefit to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waste "reduce, reuse and recycling", and to improve the whole quality of the enterprise and market share, to enhance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leaner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necessity.

Keywords: clean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二十世紀六七年代初,發達國家重經濟快速發展,輕工業污染防治,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公害事件接連發生,引起了社會強烈反映。此后環保問題被提上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對策。各國通過實踐,最終認識到"預防為主"才是解決工業污染問題的根本。70年代末期,歐美等發達國家先后調整了環保戰略,逐步實行“清潔生產”、“全程控制”、“源頭削減”為主要內容的污染預防政策,形成了當前世界環境保護的新潮流[1]。1979年4月歐共體理事會宣布推行清潔生產政策,1984、1985、1987年歐共體環境事務委員會三次撥款支持建立清潔生產示范工程,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制定了清潔生產計劃,并致力于向全世界推行。清潔生產是指將整體性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地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通過源頭削減和全過程控制,以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排放量并降低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危害性。顯然,清潔生產的目標就是實現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的減量化、最小化,其本身是一個不斷完善的相對過程。清潔生產自其誕生以來,迅速發展成為國際環保的主流思想,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本文基于清潔生產的內涵、國內外清潔生產現狀及其與當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論證了加強實施清潔生產及管理的必要性。

1. 清潔生產的內涵及現狀

1.1 清潔生產的內涵

聯合國環境署對清潔生產的定義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清潔生產是一種新的創造性思想,該思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這一定義在國內也得到廣泛認可和普遍采用。

對生產過程,要求節能,降廢,減毒。

對產品,要求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

對服務,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

清潔生產包含了清潔的能源,清潔的生產過程以及清潔的產品三個內容。其最終的目標是保護人類與環境,提高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

1.2 國外清潔生產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國家積極推行以科技進步為先導的清潔生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發達國家清潔生產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政府導向和大型企業的自愿性。如1990年,美國能源部發表了“廢物消減政策聲明”,國會通過了《1990年污染預防法》,宣布以污染預防政策取代長期采用的以“末端”處理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礦企業必須通過“源頭削減”減少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從組織、資金、技術和宏觀政策等方面授權美國國家環保局執行聯邦政府的新環境政策。德國、法國、加拿大、荷蘭、瑞典、丹麥等國家也都高度重視高科技在污染預防、清潔生產戰略中的應用,并通過法規管制、經濟刺激、人才培訓、信息交流等途徑推行清潔生產。而在企業界,許多公司已經開始轉變觀念,力在減排降害的同時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此后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大批清潔生產國家技術支持中心、非官方倡議以及手冊、書籍和期刊等,實施了一大批清潔生產示范項目。UNEP自1990年起每兩年召開一次清潔生產國際高級研討會,在1998年的第五次會議上推出了《國際清潔生產宣言》。截止到2002年3月底,已有300多個國家、地區或地方政府、公司以及工商業組織在《國際清潔生產宣言》上簽名。至今,清潔生產已經建立了全球、區域、國家、地區多層次的組織與交流網絡。

1.3 國內清潔生產發展現狀及問題

我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就曾明確提出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認識到清潔生產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但由于當時缺乏完整的法規制度和操作細則、技術水平低、資金缺乏、不合理產業結構的制約及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這一方針并未得到準確的貫徹和執行,清潔生產的作用也尚未充分發揮出來。1993年,我國政府開始逐步推行清潔生產工作。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銀行的援助和許多外國專家的協助下,我國啟動和實施了一系列推進清潔生產的項目,清潔生產從概念、理論到實踐在我國廣為傳播。

篇10

主張個人、單位和環境民間組織具有國際環境法主體資格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國際環境法有對國內個人、單位權益保護和對環境民間組織可訴求的權利的規定,有他們在一定的情況下協助國際條約在國際和國內層面上實施的規定。如1991年《美國與加拿大關于空氣質量的協定》規定了召開公眾聽證會、征求公眾綜合意見的可執行程序。據此協定,公民直接享有一定的聽證權利,承擔一定的聽證義務,并可提起有關的訴訟。在歐洲,具有一定超國家色彩的歐盟委員會、歐洲理事會制定的指令等區域文件,對成員國及其公民具有直接的約束力。如在一定的情況下,個人、單位和環境民間組織可以根據1978年的《禁止使用或者排放特定物質的指令》,對成員國和其他違法主體提起賠償要求、請求履行法定職責等訴訟,從而在歐盟區域的層次上成為歐盟環境法的實施主體。

第二,一些條約規定,個人具有在國際法庭上起訴其他國家的國際訴權。如1990年簽署的《〈歐洲人權公約〉第九議定書》,該議定書賦予了個人、非政府國際組織和個人團體成為人權法院當事人方的地位。

第三,國際刑事法庭作為永久的國際審判機構,可以審判那些被指控犯有戰爭罪的人。按照法理,締約國內的任何人利用國際法所禁止的作戰破壞環境,他也可成為戰爭罪的主體。

第四,個人和非政府組織能夠參與或有關國際環境條約談判和協商活動,參與和影響國際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在國際環境法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在制定和實施《世界保護大綱》方面,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再如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1989年發表的獨立法律意見對《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成員國產生強烈影響,從而提升了非洲象的保護等級。

第五,已經出現這樣一些有重要影響的國際組織,國家、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可以同時成為其資格平等的成員,享有同等的權利。如國際自然保護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等,雖然它們屬于非政府國際組織,但卻有眾多國家或地方政府參加。這說明環境民間組織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否認個人、單位和環境民間組織的國際環境法主體資格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國際環境條約雖然涉及個人和民間組織的利益,但這項利益,如同動物享有的是人給予的福利而不是權利一樣,它們往往是條約的主體根據其國內管轄權所給予或施加的,其實現大多不能自動執行,往往需要國家通過立法或者其他手段去保障。

第二,個人依據特殊條約享有的國際法庭訴權,但這項權利是以國家放棄或限制其享有的起訴豁免權為前提;個人在某些特定的國際法庭享有起訴權在沒有成為全球普遍性的國際法律機制之前,只能屬于國際法上的特例。

第三,如同致害的動物能在一些國家被判處死刑但其不能成為刑法的主體一樣,個人成為國際刑事法庭的審判和懲罰對象并不意味著他就是國際法的主體。

第四,個人和非政府組織雖然能夠參與或有關公法性質的國際談判和協商活動,參與和影響國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但其不享有條約的締結、參加和退出決定權,由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等傳統的國際公法主體最終制定或認可的條約、協定、習慣所直接反映的就是國家之間的意志和利益的協調過程和結果,而對于個人和非政府組織的意志和利益,往往在國內法的層次上加以解決。

第五,國際保護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等非政府國際組織,它們是按照登記和活動所在國家的私法和團體管理法進行活動的,因此,不具備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地位和活動意義。

產生上述分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對法律主體的定義或主要性質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國內法的制定者或立法者與國內法的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國內法中的主體是指享有法律權利、承擔法律義務者而不是指國內法的制定者,立法者可以是法律主體,法律主體則不一定是立法者。國家是國內法的制定者,享有一定的法律權利、承擔一定的法律義務;個人、單位不是國家法律的制定者,但卻是根據法律享有法律權利、承擔法律義務的法律主體。因而國內法中的主體包括國家、政府、單位、組織和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