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內容范文
時間:2024-01-29 17:59: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學 思想政治課 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8-0098-01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的美好品德,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健全人格的體現,其內容包括尊重長輩、老師,關系社會他人,真愛生命等。小學階段是人格形成非常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感恩教育對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小學的思想政治課中蘊含著大量的感恩教育內容,為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提供豐富的內容和契機。近年來,中小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思想政治課應該主動承擔起感恩教育的使命,讓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
一、小學生感恩行為現狀
感恩的內容有很多,包括感恩父母、老師、同學、生命、自然、社會等,現在大多的孩子都屬于獨生子女,父母往往會忽略對孩子的感恩教育,為探究出目前小學生的感恩行為,李文萍[1]對小學生的感恩行為進行了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在家里,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的過分寵愛,其對父母的索取意識較多,理解并感恩父母的行為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學校,小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行為表現良好,但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懂關心同學,不會與同學和諧相處;在生活上,部分小學生不懂健康合理生活;在社會上,譜遍表現出良好的社會公德,卻缺乏對人的理解和寬容。可見,學校很有必要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態度和感恩行為。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感恩教育能夠讓學生細心體會生活和學習中的點滴,從細微的地方發現人和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能夠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利于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2]。例如:通過感恩教育,可以讓學生通過父母的白發體會父母的艱辛;通過體會勞動的辛苦學會珍惜生活;通過幫助他人,學會團結;通過挫折和困難體會寬容和理解。
2.感恩教育有利于社會和諧
加強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雖然目前小學生的文化水平和各方面能力都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感恩教育能夠讓其對學習和生活充滿熱情,充滿希望,用美的視覺發現社會的可愛之處,從而學會和諧地與他人相處,學會理解和寬容,努力學習。將感恩教育與社會主義民族精神結合起來,能夠培養出尊老愛幼、愛家愛國、無私奉獻的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加強思想政治課感恩教育策略
1.積極開發課堂教學資源
在開展小學生思想政治課過程中,可結合教材,根據學校教學內容和特點,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主陣作用。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利用教材,小學思想政治教材是根據小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水平和身心特點科學設計的,不僅具有趣味性,還可通過教師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會感恩首先要對感恩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對學生道德進行教育,可利用這重要功能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并非理所當然,引導學生發現社會和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學會尊重和感激。例如:可將汶川地震、廬山地震中的真是的感人事跡在教學中進行融合,形成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標本,培養他們為人著想的精神,學會奉獻和感恩[3]。
2.營造一個感恩氛圍
因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相對較為活躍,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這個平臺,在學校定期開展感恩主體教育,在班級和學校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感恩文化。在輕松活躍的教育環境中,感恩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還可將感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的設計和布局中,如在學校、教師墻面上圖文并茂地體現出感恩的主體,讓人自然而然受到教育。
3.從身邊小事做起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對其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應立足于身邊的小事,在生活中進行觀察,學會感恩。例如:向別人的熱情和幫助表示感謝是一種感恩;珍惜餐中食物是對生活的一種感恩; 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是對自然的一種感恩;主動關系他人幫助他人,是對社會的感恩;對父母和老師保持尊敬也是對父母和老師的一種感恩表現等。將感恩的情感落實到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能夠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然的實在的環境中學會感恩。
四、總結
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可以從小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意義重大。在感恩教育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做好一個帶頭作用,以自身為典范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然后還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課中的感恩內容,結合生活中的感人事跡進行教育,讓學生懂得運用感恩;另外,在實施感恩教育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用感恩喚醒感恩,用愛來教育愛。總之,感恩教育的方法多樣,但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進行,讓學生懷著感恩之心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 李文萍. 小學生感恩行為現狀與培養策略的研究[J]. 教育導刊, 2012, (10): 58-59.
[2] 林文蘭.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3, (01): 44-45.
篇2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A-0006-02
當今小學生由于多數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強,普遍缺乏感恩意識,只求索取、不知回報的現象普遍存在。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將感恩教育與學科教育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促進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及內容
1感恩教育的內涵。感恩的含義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投我以瓊瑤,報之以桃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人們的感恩情懷。
2感恩教育的內容。感恩教育內容豐富,主要包括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師長的教誨之恩,感謝旁人的救助之恩,以及感謝祖國、社會的關愛和大自然的賜予之恩等,其中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小學生感恩教育的重點。
二、實施感恩教育的途徑
有經驗的班主任都會抓住中隊活動課這個德育教育主陣地,通過不同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培養。然而,不少的德育活動課,讓人在感嘆課堂的氣氛活躍、形式活潑、學生多才多藝之余,總覺得少了些什么。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德育課堂:一套少先隊儀式后,輔導員老師例行表態“活動按原計劃進行”,接下來是學生完全按既定的程序自主活動,教師則在活動結束后對活動的意義、同學們的表現作個簡要總結。在這樣的德育課套路下實施感恩教育,恐怕很難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筆者認為,感恩教育課型應該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素材,讓學生打開思維,有話可說。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即要求設疑多向度;另一方面,要看學生質疑的興趣和尋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的問題是不是多向度。多向度越多,說明學生的思維越廣。如果學生能把眼前的素材與萬事萬物聯系起來,就容易把感性與理性思維方式很好地結合起來。其中,實施感恩教育應經歷這樣兩個階段。
過渡階段:在篩選問題階段主要是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主要看學生民主參與的意識和對問題的分辨能力、篩選能力,同時也看教師的課堂調控水平。
群體探究、主題擴張、立論與思辨階段:主要觀察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聽說能力、交往說服力、敏捷力、頓悟力、批判和被批判的能力、發散細微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領悟知識能力,以及群體討論技巧、答辯的藝術技巧和批判精神、團隊精神、自信心、意志力、世界觀、方法論等。
感恩教育的實施,可以有以下途徑:
(一)感恩教育從小事做起
學生的品德往往是通過言行加以體現。感恩教育,要回歸現實生活,首先要讓小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愛護身邊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實踐中感恩。為此,教師要鼓勵小學生勇于實踐,真誠地去報答身邊的人。
1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夠勞”,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要教育小學生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因為父母不僅賜予我們生命,更把我們養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么可能愛老師、愛同學、愛社會?教育小學生報答父母之恩,可從下面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獨立自理的好習慣,讓父母省心;在雙休日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掃地、疊被、洗碗、拖地板、燒飯、做菜等;自覺完成作業,努力學習,不讓父母操心;適逢母親節、父親節,給父母過節,向父母說一聲謝謝,道一聲辛苦了,或為父母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讓父母享受一份感動。
2感謝教師的培育之恩。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正是教師們春風化雨式的教育解開了小學生成長路上的心結。因此,學生要學會對自己的老師感恩,因為老師教給了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是我們人生路上的領路人。
3感謝他人的幫助之恩。同學是孩子們心中最純也是最真的朋友,這是因為同學不僅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著自己度過了十多個春夏秋冬,更是自己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的好伙伴。朝夕相處,心有感激,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感謝同學,學會表達對同學的感謝之情。
4感謝社會的關愛之恩。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學生,不斷地接受著祖國、社會、個人的關心和幫助,為此,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培養為有個性的人,還要把學生培養為社會人、為他人有貢獻的人,教育學生愛社會、愛祖國、愛人類,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
5感謝大自然的賜予之恩。大自然給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富饒的土地給予我們豐富的資源。所以教師要教育學生愛護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保護大自然,節約能源,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動,志在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家長與教師的良苦用心,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立志回報社會。活動自開展以來,受到了學生家長及教師們的普遍好評。學生回家之后不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是真正體會到家長的不易,主動幫助家長做事,改變了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心理狀態。教師們也發現學生比以往更聽話、更有禮貌,變得樂于助人,關心同學了。
(二)感恩教育從文明禮儀做起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要讓小學生知道,從父母、親人、教師、他人、社會那里得到的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要讓學生明白:并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有時就是一聲簡單的道謝也能給施恩者帶來特別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當從語言上的感謝做起,從文明禮儀做起。這就要求學校善于創設語言環境,如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寫上文明禮貌用語,讓小學生眼里、心里都時刻裝著“你好”“再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用語。
(三)結合各種節日,通過班會等方式開展感恩教育
母親節、父親節、端午節、重陽節、教師節……這些節日都是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良好時機,教師要設計相應的感恩主題開展班會活動,讓小學生接受感恩教育。如在教師節,讓學生當著老師的面,說上一段發自內心的感謝老師的話,送上寫有祝福語的自制卡片給老師;“母親節”,讓學生給媽媽一句關心體貼的問候、遞上一杯飽含真情的熱茶、寫一張感人至深的賀卡,使親情的溫暖在學生心中彌漫;“重陽節”,組織孩子們用自己的歌聲、舞蹈為老人們送去歡樂和祝福,讓老人們感受到節日的氣氛。結合各種節日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可升華小學生的感恩思想,提升全體學生的精神面貌。
篇3
如果想要讓小學生們成為有用的人才,最先要做的就是鍛煉高尚道德修養,而相對的,對經典著作進行誦讀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培養高尚情操的措施。在小學階段,都是小學生們語言學習以及精神成長的重要時期,借助國學經典的誦讀過程,能給孩子們奠定好人生底色,并陶冶他們的情操,鍛煉小學生的熱愛祖國的情感。
【關鍵詞】
小學生教育 品行修養 國學經典誦讀
在小學階段,對孩子們來說是語言學習以及精神成長比較關鍵性的時期,借助國學經典的誦讀過程,起到陶冶孩子們的情操的意義,提升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所以,把品德教育和國學經典進行有機融合,針對學生的品德行為形成有較為深遠的實際意義。
一、國學經典誦讀,養成優秀道德品質
結合經典誦讀教育特征而言,它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諸多體現,而且也比較容易被小學生們接受。比方說在《弟子規》當中就有一句“父母命,行勿懶”,說的就是要讓小孩子們尊敬長輩。中國古代這種處事原則和如今思想品德課程當中教育的內容基本相似。適當的誦讀經典,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令小學生們系統、逐漸的熟悉并掌握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美德,繼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
二、國學經典誦讀,進行全面感恩教育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當中,感恩教育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所以感恩教育的滲透能夠讓學生們從小就知道感恩,這也是品德社會教學主要責任之一。在小學生們的品德社會教材當中有很多關于感恩教育的內容,比方說“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等,都和國學經典當中涵蓋的感恩思想有聯系。在日常教學活動當中我們也可以將教材和經典當中的感恩元素發掘出來,并令其能夠得到有效落實。比方說在學習“為家人創造快樂”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將國學著作當中“孝順”相關的內容穿去。
另外,老師還可以借助一些課間活動鼓勵小學生們自己動手制作一些感恩卡片,寫上一些國學經典當中的感恩句子,比方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開展這些小活動,提升了小學生們的感恩精神。
三、國學經典誦讀,展開良好誠信教育
保證誠實守信在做人的準則當中是非常基本的一項,而在目前,全社會范圍內存在的成型危機也對孩子們的心靈造成了比較顯著的侵襲,因此,進行良好的誠信教育,對教育工作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結合誠信教育內容來對學生們做人準則予以指導。比方說在三年級上冊的課本當中一課程《我和同學》,其主題內容就是正確的自我認知以及和同學發展融洽的關系,老師就可以在上課之前指導學生們在《弟子規》以及《增廣賢文》當中尋找到和他人融洽相處的內容,并在上課的時候適當的穿插這些內容,令小學生們能夠了解到和他人相處的時候必須要保證高度的理解和相互尊重。
四、國學經典誦讀,落實全面愛心教育
無論在哪個時期當中,愛心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主題,對學生們進行愛心教育需要從大處著眼并從小事做起,讓小學生們能夠正確的熱愛家鄉和學校,乃至于熱愛身邊的每個人和小動物等。在教材當中,涉及到愛心教育的內容比較豐富,比方說《伸出愛的手》《我愛家鄉的山和水》,在老師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結合國學經典當中“以愛己之心愛人”等內容,效果比較好。
除此之外,適當綜合愛心教育的內容,老師還可以組織“互助小組”,讓組內的同學相互幫助,并幫助他人,在小組成立之后,學校內乃至于學校周邊,都引起了積極的評價,前來表示感謝的人也顯著增加。
五、國學經典誦讀,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對于如今小學生當中廣泛存在的學習沒有動力,而且很容易滿足的情況,我們要充分的挖掘在教材和國學經典當中和勤奮學習有關的內容,以期能夠起到激勵學生們奮發進取并努力學習的效果。在經典當中了解學習名句;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能夠將這些內容教給學生們,讓學生們高聲朗讀,最終讓這些內容真正的對學生們日常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比方說在進行《他為什么學習這樣好》課程學習的過程當中,老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們理解成績好必須要通過勤奮學習以及合理學習方式來實現,在對文中內容進行理解的^程當中,老師還可以適當補充“讀書破外卷,下筆如有神”等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勤奮學習積極性。
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結合課程特征來進行一些讀書活動,比方說在學習《金色秋天》《美麗的大自然》之后,讓學生們到書籍當中尋找到一些描繪美景的句子,隨后進行背誦、歌唱比賽等。總的來說,對古詩文進行誦讀,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們的良好品德,讓學生們實現自我約束和教育,繼而擁有滿滿愛心,熱愛老師、熱愛同學、熱愛家長,乃至于熱愛祖國,令他們實現全面的良好發展,為社會做貢獻。
【結 語】
對國學經典進行學習,其重點的目的就是起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在實踐活動當中令我們感悟到,持續并長久的進行經典誦讀的活動對小學生們的良好品質形成來說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讓老師和學生都在讀書的聲音當中直面經典;在優美的國風音樂當中體會經典;在書法當中了解經典,都能夠令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得以滲入學校的各個角落,在孩子們的成長當中起到良好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永.課題分享――誦讀國學經典教育對小學教育的補充作用之研究與實踐【J】.吉林教育:綜合,2013(01)
篇4
【關鍵詞】中小學生 感恩教育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6-0018-02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這種情感包含著尊敬家人,師長、關愛他人、關心社會、珍愛生命等等。感恩是人類的美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具體表現。我國古代的儒家視孝和感恩為“人倫之公理”,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上學后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如果人們之間沒有施恩與感恩,很難想象這個社會還能正常發展下去。學會感恩應該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標準。中小學是養成良好品行的關鍵期,學校要努力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加強感恩教育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般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對我們關心、關愛的人,從而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一 正確認識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就有“齊家、治國,方能平天下”,古代皇帝對孝特別重視。孝文化――感恩教育作為儒家思想的精華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中國人際關系、倫理道德,乃至治國國策的影響深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傳的不竭動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現形式,學生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
學會感恩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從而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關心他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等。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共同教育,才能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
二 社會和諧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與改革創新、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引導中小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中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愛國愛家、尊老愛幼、無私奉獻等優良傳統,并進行文明禮貌等教育。
當前一些學校在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中小學生普遍存在著不了解傳統文化,不孝、不敬、不體諒父母和長輩,見到老師漠然視之,見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現象。所以,在中小學生基礎教育中開展感恩教育,讓中小學生學會對所有人感恩,對自己、對父母和對社會負責,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通過感恩教育,使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孝(感恩)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基礎,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和諧文化。感恩教育表現在以孝待親、維護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弘揚孝文化,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養成禮讓兼愛、和衷共濟、熱愛和平的性格,可以促進和睦的人際關系的形成,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學生只有學會對人對事多一分諒解、寬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對家庭多一分責任、承擔,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只有對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憐愛,少一分浪費、殘暴,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 做好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
1.教學中滲透感恩文化意識
學會感恩首先要認知感恩,如果一個人不能識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識和行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應該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一切并非理所當然的。因此,要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感,讓他們學會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學會知恩圖報的同時,教會他們施恩不圖報。將感恩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育中,使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有感恩的內容,特別是引導學生在課外活動、閱讀課外書籍中汲取感恩的營養。在現實社會中,特別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那些真實感人的事跡,那些有著英雄壯舉中的人們都是知恩不圖報的人,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以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為重,他們的奉獻精神感動所有人,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真正力量,他們是人民的英魂,是人們的楷模,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標本。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克服奢侈、攀比、享樂、懶惰等毛病,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做到自律自愛、自尊自信。作為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同時也應做到“德高為師、學高為范”,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2.用典型事例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父母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是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讓我們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無論你的父母是否富有,是從事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是干部或百姓,他們都為你的到來而歡欣鼓舞,為你的成長操心、勞累,為你的成長、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勞累后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送上一份祝福,在他們失落時給予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而我們又是否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不會嫌孩子長得丑或是有殘疾,高興時欣慰地一笑,困難時一碗稀粥為你存留。母親的胸懷是溫暖的,父親的臂膀是結實的,為你遮風擋雨。每位父母都是偉大的,他們從來不覺得苦或累。作為中小學生,要從在家做起,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洗碗、洗衣、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不提過分的要求,節約每一分錢,從小做到勤儉節約,勤勞上進,為父母分憂,關心、尊重、體貼父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一個人只有懂得愛人,才有被愛的資格,首先應該愛父母,這樣才會愛社會上的其他人,所以學校要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孝親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動。“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意思是“可憐我的父母啊,如此勞苦地養育我”,這句詩充分體現了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可以說,父母很偉大,他們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報。
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一句問候、些許安慰。作為教師,我們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來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玉瑩請求醫生用手術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兒子,為挽救孩子的生命,她每天鍛煉身體……
3.創造良好的感恩環境
篇5
一、創設感恩氛圍,喚起學生感恩之心
環境是德育工作無聲的語言,對學生德育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實施感恩教育,就需要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境。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心,喚起學生感恩之心,學校可利用室外板報、報欄、墻報等宣傳主陣地,展示感恩圖片、名言警句,也可倡導小學生自主創辦感恩小報,報道自己或身邊的感恩小故事,也可利用校園廣播、網站,大力宣傳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和學生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讓學生從中得到熏陶,領悟到“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代小學生必備的道德素養。
二、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學會感恩
感恩,只有經歷了親身的體驗、實踐,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活動,更利于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幸福,學會感恩。
1.開展感恩啟蒙教育活動。
一方面學校德育處和班主任要利用晨會、班隊會和課余時間,對學生做專題報告,講親情知識,講案例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知道父母養育我們所花費的巨大心血,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引導他們認識和理解什么是恩情。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確我們為什么要感恩的道理,自然界“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情感。作為小學生,作為子女,更應知道感恩,就是關愛父母,善待父母,敬老孝親。讓學生在“親親”之情中體會常懷感恩之心,寸草之心報春輝的美德要求。
2.舉辦感恩互動慶典活動。
比如學校可精心籌備,每月舉行一次“愛由感恩起”為主題的師生生日慶典活動。活動前先讓過生日的學生每人給父母寫一封信,并進行評比,在慶典會上師生齊唱《生日歌》,過生日的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會激動不已,校領導的致詞給學生正確的引導,激發孩子們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優秀書信選讀和獎勵,家長代表講述孩子成長的故事會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類似這樣的慶典活動、會議,學生在活動的每個環節的情景中一次次感動,在一次次互動中體驗到尊嚴感和幸福感,從而會從心底感激父母、老師、社會,樹立起感恩情懷,這樣感恩教育便收到實質性的效果。
3.開展感恩實踐活動。
一是開展親情觀察、體驗、回報活動,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觀察父母對自己的愛,體驗父母的良苦用心,組織學生進行“今天我當家”、“我和父母換角色”等活動,從說一句令父母感動的話,做一件令父母感動的事做起,并在班會上匯報,老師對孩子們的做法予以及時肯定;二是開展“我為社會出份力”活動,組織學生定期打掃街道衛生,清除小廣告,組織學生為災區小朋友捐款、寫信,學生從中體會到自己對社會、對他人的幫助,不但鍛煉自己的能力,也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也可帶領學生為革命老前輩掃墓,讓孩子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三、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1.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資源。
①利用有特殊意義的重大節日,集中開展感恩教育,如三八節、母親節、教師節、清明節等。
②用先進典型和身邊可親可學的楷模,廣泛深入開展活動。
③發揮教師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讓教師以身作則成為學生感恩的榜樣。
④重視學校與家庭的統一協調,及時與家長溝通和交流,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2.以少隊部為龍頭,以課堂、校園為主陣地,以班主任、家長為主力軍,以科任老師為同盟軍,以上題班隊會等為主要形式,開展系列教育活動。
3.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針對性,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逐步展開;二要注意持久性,堅持長期抓、抓長期,并與學校禮儀教育等結合起來,使感恩教育成為學校的常規教育。
4.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力爭行之有效并有活力。
篇6
知感恩、懂回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當前在小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2007 年12 月我校對三年級的320 名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調查。從這個小小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們漸漸遠離了感動,忘卻了感恩,以為父母的養育和教誨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讓教師意識到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塑造學生的感恩意識意義重大。
二、研究范圍的界定
感恩教育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就是知恩、報恩、感恩。課題研究解決的重點在于少先隊各種各類活動中開展的感恩教育。從小處入手,從身邊入手,教育小學生認識、感受、體驗父母、老師、同伴、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和幫助,讓學生知恩圖報,并使感恩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品德。
三、研究目標
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樹立學生的感恩情懷,懂得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祖國,愛自然,愛生命,對給予自己關愛和幫助的人懷有感恩之心。
四、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在一系列具體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和改正,最終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感恩教育的體系和機制。
2.調查法。
五、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五年,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啟動奠基階段。包括:1.健全組織,成立領導小組階段。2.制定計劃,保證活動有序進行。3.論證階段。主要通過學習感恩教育的相關理論,豐富知識儲備量,對課題的可行性進行論證。4.宣傳階段。
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通過一系列感恩活動進行實施。
第三階段:建立課程體系階段。搜集整理各位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課教師實施感恩教育的活動記錄,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的案例歸類整理成冊,使“感恩教育”更加常態化。
第四階段:完善提升階段。
建立校本課程,使內容、體系進一步完善,更加豐富。
第五階段:結題階段。
六、研究過程
1.開展問卷調查,了解感恩現狀。
由調查可知,只有13.75%的學生經常表達對父母的祝福,15%的學生偶爾表達,71.25%的學生沒有表達過對父母的福、感謝;只有16.25%的學生在父母工作勞累或不舒服時會主動做家務,17.5%的學生偶爾做,而沒有做過的居然占到66.25這種令人遺憾的現象說明小學生感恩父母的意識并沒有轉化為行動。
2.對學生進行感恩必要性教育,讓學生知恩,懂恩。廣泛發動,積極宣傳,樹立學生的親情感恩意識。在實施親情教育活動中,我校從宣傳教育轉變思想入手,教育學生要感謝祖國、感謝社會、感謝家長、感謝老師、感謝他人。
3.開展感恩行為活動,讓學生報恩、感恩。學校經常利用班隊會、國旗下講話等主要陣地進行感恩教育;開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黑板報、手抄報、感恩征文活動;每年召開一次特殊的“感恩教育家長座談會”;唱一首感恩之歌等。這些“感恩動”從感性的品評,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靈的碰撞,讓學生們經歷了深刻的體驗過程,心中不禁蓄滿了深深的感恩情結。
4.對學生進行感恩實踐教育后期調查。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以活動期間時間為限,在我校小學3~6 年級160 名學生中展開,共發出調查問卷160 份,整套問卷共設計20 道選擇題,分別涉及學生的感恩認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為。
七、研究成果
通過近一年的課題研究,學校在小學生感恩教育及培養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獲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產生了較深的社會影響。
1. 學生的感恩意識增強。通過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與培養,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懂得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自然、愛社會,對給予自己關懷和幫助過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學生的感恩情懷內化為良好的品德,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學生懂得了“贈人玫瑰,留有余香”蘊含的感恩思想。
2.教師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師通過對感恩教育與培養的研究,使教師意識到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積極參加到教學科研中來。教師理論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并勇于把新理念體現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3.促進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協作溝通、和諧發展。
八、總結提高
篇7
但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往往受制于條件,無法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所以,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應該滲透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解決“為什么學”的問題。同時,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解決“怎么樣學”的問題。不可否認,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普及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密切了個人與社會的聯系,使個體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與充實。但是,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現代技術的廣泛運用,也給中小學教育帶來了挑戰,尤其是給邊疆中小學教育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因為,現代技術的普及給中小學教育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這些不良現象,直接影響到成長過程中的中小學生。具體表現在:第一,危及到學生的身體健康。據《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9年6月,我國網民網絡游戲服務使用率為64.2%,其中,中小學生所占比例為73.8%。大量的中小學生沉湎于網絡世界,不分晝夜地沉湎于虛擬世界,通宵達旦的投入到充斥著打斗、血腥的網絡游戲中,這就必然導致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出現神經衰弱、視力下降、免疫力下滑等癥狀。第二,危及到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中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并鞏固的重要階段,虛幻的網絡世界必然會對這一時期的學生產生沖擊。由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中小學生的無知與幼稚,輸送非主流的文化形態,傳遞非主流的意識形態,扭曲學生的人性,使學生變得崇尚暴力、好斗和不相信他人,干擾中小學校的德育工作,擾亂學校代表社會提倡的價值觀念,使學生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第三,危及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是一個需要花費時間的過程。長時間的上網必然占據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甚至有些學生為追求上網而逃避學習,再加上部分網絡游戲開設了游戲角色裝備的買賣交易,使學生產生了“玩游戲掙錢,掙錢玩游戲”的想法,顛倒了學習與游戲的位置,對游戲更加“樂此不疲、樂不思蜀”,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習狀態下滑,學習效果不如意。
計算機網絡是現代信息技術工具,要使中小學生與其完全隔絕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時展趨勢,因此,“堵”不如“疏”,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入信息技術教學過程,采取恰當的手段和措施,把中小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轉移到學校的教育活動當中,激發學生對正義、良知的理解、對生命的珍愛與尊重、對生存意志的培養、對生活的熱愛。為此,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就應該采取一定的方法: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讀書,是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許多文學著作和社會科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滲透著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而絕大多數學生很少讀課外書,要怎樣引導學生熱愛讀書?在漢字錄入教學時,應有意識的下載一些經典書籍的片段,如《論語》、《悲慘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杰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等著作的語句,導入金山打字通,讓學生在練習打字的過程中閱讀這些優秀的作品。通過引導,讓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學生就會從書籍中尋找到生活的榜樣,得到心靈的凈化。在網絡“搜索引擎”的實踐練習中,出具一些搜索的主題,如通過“汶川地震”圖片搜索,教育學生“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不僅僅屬于你自己,而且屬于所有關心你的人,珍愛生命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通過“自然災害”的搜索,學生會意識到“危險就在身邊,防患于未然”。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了保護珍惜生態環境,關心社會和自然,強化了生存意志,提高了生存的適應能力。在講述計算機病毒、電腦黑客等內容時,除了讓學生理解它的概念和實質,還應讓他們認識到編制計算機病毒程序和入侵他人網絡的行為是不道德的,甚至可能構成犯罪。讓學生建立起科學技術應用的道德準則和法律準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Flas設計教學中,結合國際禁毒日,可以給學生設計主題:“珍愛生命,拒絕”,讓他們根據主題上網搜索資料,制作動畫,以此設計創作評定期末考試成績。
在設計過程中,學生掌握了“預防吸毒的關鍵還在于自己,只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律自愛,珍惜生命,遠離,才能切實保護自己,不被危害。”其次,在組織信息技術課外活動中滲透三生教育。教育部、等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技能競賽、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園文化活動中。”信息技術課外活動,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功能的延伸,也是學生素質在各個方面得以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和保證。為了改變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可以在動畫設計教學中,以“文明校園”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設計比賽,學生設計完成后,利用投影公開展示作品,使全校師生從中深切體會到綠色、文明、衛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不亂丟紙屑、愛護校園一草一木的良好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素養。“我們要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社會”,“在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要以感恩之心來愛世界,愛生活。”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必須調節其行為。為此,可在教師節前組織學生用AdobePhotoshop制作賀卡,通過電子郵件給教師送去節日的祝福。在活動中,學生既學習了專業知識,又體驗了感恩的意義。
篇8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針對我鄉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努力提高我鄉小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為即將建設的新城子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做好思想和素質準備。
二、工作措施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迎接奧運會為契機,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以培訓為重點,提高德育隊伍素質;以創新為手段,搭建德育工作新平臺。
(一)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抓好“三進”工作
抓好黨的十七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工作。按照教育部《關于中小學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落實好“三進”工作。結合我鄉實際情況和教育局的要求,重點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開設形勢教育大課堂。我鄉各校要面向學生,利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班隊會等時間,開設形勢教育課,集中向學生宣傳黨的十七大精神。各校要充分利用“農遠”等教育平臺,將有關課時列入年度教學計劃,完成形勢教育內容。
2.開展校園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欄等,營造學習氛圍。通過開展時事講座、征文、小記者調查、座談等活動,深化學生對十七大精神的領會與認識。積極參與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開展的宣傳教育活動,展示宣傳教育活動成果。
3.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動。9月份組織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動。通過加強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二)以迎奧運為契機,抓好社會文明教育
結合“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2011年進一步深化文明養成教育工作。在學生中大力倡導社會公德意識、社會文明意識教育,把貫徹落實《守則》和《規范》作為學校的一項常規性工作,常抓不懈。具體開展以下教育活動:
1.“奧運火炬校校傳”活動。3月初開學以后,按照市、區教育局的有關要求,統一開展火炬傳遞活動,讓學生親身投入到迎奧運的活動中,親身體驗奧運火炬傳遞的感受,營造喜迎奧運、爭當城市主人的氛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動校園的好孩子”評選活動。以迎奧運、講文明為主題,以文明向上、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學有所長為主要內容,以小學生為主要對象,評選出我鄉的沈北新區“感動校園的好孩子”。
(三)加強德育隊伍培訓,提高德育隊伍素質
加大德育隊伍培訓的力度。要求我鄉的有關人員,按時、按要求參加專家、學者講學活動和班主任培訓等工作;參加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工作論壇。通過班主任教師外出學習,開闊視野,提高管理水平。
(四)突出德育特色,深化感恩教育
為了進一步深化感恩教育,鞏固傳統美德教育的成果,突出德育特色,以“感恩、關愛、責任”為主題,各校繼續開展以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為重點的感恩教育,培養學生關心他人、服務社會、忠于祖國的優良品質。
(五)改革創新德育工作,創建德育工作示范校
為充分調動學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德育載體,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打造德育精品工程,從2011年起,沈北新區教育局將開展德育工作示范校的創建活動。圍繞五大主題開展德育示范校創建活動。我們根據自己的特點,確定和諧校園建設為我校的項目。通過三年的努力,形成學校特色,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形成自己的特色示范項目。
(六)堅持做好常規工作,促進德育工作規范化
1.針對學生特點,在學生開心、教師舒心、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前提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假期實踐活動。
2.做好優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學生、優秀學生和優秀班級的評選活動。做到嚴格評選過程、評選條件,保證評選質量。
【1】
同欄目文章:
查看更多>>
3、搞好德育調研。完成《新城子鄉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情況調研》和《新城子鄉小學生教育成本調研》2項調研工作。
4、信息上報和稿件上交工作。德育處和教科研室要做好《沈陽教育》《新城子教育》的稿件上交工作,黨辦信息、德育信息的上報工作。
5、完成好校長室臨時交辦的工作。
(2)
同欄目文章:
篇9
關鍵詞 感恩 教育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3-0103-02
一、感恩教育的提出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孩子們內心深處對親情、師生情、友情的感覺卻越來越淡漠,尤其是獨生子女自私自利、重索取輕付出的心理問題十分突出。對于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還是一種責任意識、自主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更是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教育孩子們學會感恩要引起社會、學校、家長的關注,特別是小學教師更應該做出深刻的反省,在學校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加以探究和完善。
1.學會感恩是社會現狀的需要。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各種思潮不斷涌入,各種道德價值觀念激烈碰撞,導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孩子過度的滿足,導致孩子形成許多不良的品行。感恩教育是以一種合乎人類情感的方式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可使人類逐漸疏離的情感重新煥發生機,因此對小學生實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學會感恩是學校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當前,感恩教育已經成為小學德育課程的基本內容之一,許多課程的設置都蘊含了豐富的感恩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擁有對父母、對他人、對自然、對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懷。
3.學會感恩是兒童成長的需要。兒童在小學階段是學習知識培養道德情操的關鍵啟蒙階段。兒童如果在兒童階段沒有產生感恩情懷,成人后也必將缺少感恩意識,缺少與社會、與伙伴的團結友愛。只有從小就接受感恩教育,為感恩情感的養成、感恩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快樂健康成長。
二、感恩教育的達成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學會一定的感恩方式,養成感恩習慣。
2.通過各種感恩活動,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質;感激老師的培育之恩,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的良好品質;感激他人的幫助之恩,在生活和學習中互相幫助,樂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賜予之恩,使“愛護環境,保護自然”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三、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
1.營造感恩教育的校園環境。主要通過校園的物化和人文環境的建設營造感恩氛圍,做到潛移默化。①在校園的墻面上,懸掛感恩名言詩句,學校廣播播放感恩歌曲,利用國旗下講話、黑板報、櫥窗等為渠道,全方位地進行“感恩教育”的宣傳發動。②在教室開辟了“班級感恩文化角”,定期召開 “感恩教育”主題班隊會活動。
2.加強學科教學的感恩滲透。通過挖掘語文、思品、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的相關育人因素,整合和優化,在課堂中有機滲透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以此來感化學生。
3.展開感恩教育活動。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為主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把握生活切入點,分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在道德知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等方面提出具體分層次的要求。
4.利用多媒體進行感恩熏陶。利用優秀電影資源,進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視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培植學生的感恩心,提高學生道德能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
四、感恩教育的具體策略
1.對父母的感恩。①首先開展體驗活動,體會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可結合母親節、婦女節、父親節等開展“做一天家務”“為父母洗一次腳”“給父母過生日,親手制作小禮物”等活動。②在切身體驗的基礎上,上升為情感的具體表現。鼓勵孩子閱讀有關學會“感恩”的書籍。如《感悟父愛母愛》《愛的教育》,充分利用作文的機會表達學生對父母的愛。召開“感恩父母”的主題家長會。請家長上講臺講述在外打工、為生活奔波的經歷、見聞、感受。
2.對老師的感恩。①通過舉行演講比賽、舉行作文比賽、開展“尊師重教”活動。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用語,遇到老師自覺向老師問好,遇見年長者自覺問好。②開展“我當小老師”的體驗活動,體會老師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要求學生認真學習、主動幫助老師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
3.對同學乃至他人的感恩。①“我的同學”主題活動,可以選擇征文、班隊會、交流等方式進行。②開展每周“我為同學做一事”“今天我值日”等活動。
篇10
在構建課外實踐活動時,我們應遵循五項原則:一是整體性,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二是基本性,即實踐活動要符合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三是適應性,即實踐活動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學生樂意參加,并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四是現實性,即實踐活動要從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條件出發,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熱點問題,使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容易操作和實驗,易于接受;五是科學性,即實踐活動要符合科學規律,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去想象,學會創造。在實踐活動的方法上,我們采取觀察、調查、個案研究、實驗操作、經驗總結等方法進行探索與研究。《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因此,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強調的是學生自主探索,倡導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信息,并選擇判斷,解釋和綜合運用所獲信息,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使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二、結合內容理解需求,開展主題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僅靠課堂教學40分鐘的時間和課堂空間,在一些教學內容的教學與組織環節,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空間來實施整個教育教學理念、方法,難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效。針對這種情況,我主要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外組織相應的主題活動,創設濃厚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內容后,為了深化教學成效,加強學生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學”主題活動,要求學生仔細回憶、認真思考與父母、朋友、同學在生活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尋找感恩的閃光點,在班級主題活動中進行交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在與生活緊密結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活動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使學生受到了一次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新科技、新發明、新創造、新成就,通過各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廣泛地影響著、教育著每一個學生。而且,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信息傳播方式也變得多樣化,有報刊、電腦、電視、電影、課外書等,小學生可運用這些傳播工具汲取知識,還開闊了視野,學生不僅要從課堂上接受信息,還要獲得課外的最新信息,這樣才讓學生了解國家乃至世界的最新動態,才能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并且還培養主動學習能力。
四、老師要加強對活動的指導
老師的指導很重要,但其原則是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生方法。就拿我班的閱讀方面來看,我認為要與課堂的閱讀教學相結合。本來小學生的求知欲就很強,渴望通過課外閱讀來學到更多知識,知道更多事。語文課本里講的一些自然現象以及科學知識和童話、寓言的課文,占的比例較高。通過課堂教學,同學們對它們已有一定的了解,追求新知識興趣已被激發,這時我們就可以向同學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指導閱讀方法,引導其積極參與閱讀活動中。比如,六年級有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時同學們已對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所感染,為此我則向同學們推薦一些童話故事書,讓其在課外閱讀中,不斷提高對童話中幻想的認識,并能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五、寫的方面
1.組織寫作小組。可將班上寫好者組織起來,成立寫作小組,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活動。如舉行寫作知識講座,進行寫作指導、作文觀賞、寫作練習;組織小組成員走出校門,進行參觀、游覽、訪問;到社會大課堂去獲取生動實際的寫作素材。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2.指導學生寫日記、周記。記日記,寫周記是學生練筆的重要形式。教師應教給學生記日記,寫周記的方法,并要求學生堅持把每天每周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這種練筆取材于生活,學生用自己的話,無拘無束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寫的能力、寫的習慣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
3.辦板報、墻報和“小報”。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動手開辟“語文園地”,創辦“語文小報”“園地”,采用板報、墻報專欄的形式,“小報”由學生手抄或刻印。學生自己組稿改稿,自己編排設計,自己書寫美化。學校對各班“園地”“小報”定期組織評比。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工作、細心辦事的好作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審美能力。
六、開展小學課外活動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訓練語文基本功的主要陣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的基本功,要達到牢固掌握,得靠較長時間的實踐。開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有比較多的從事實踐的機會,諸如盡量多讀一些適合兒童少年閱讀的書報,聯系實際經常學習觀察生活,適當搞一些練習說話和作文的活動,這無疑對鞏固課堂教學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加速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有益的。
- 上一篇:合伙人制度股權激勵方案
- 下一篇:大學學生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