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25 17:53: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縣域經濟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首次突破億元,同比增長27.9%,增幅創近十年來之最。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優化資源配置狀態,延伸產業鏈條促產業發展
縣域經濟不同的產業結構狀態,實質上代表著不同的資源配置狀態,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有所不同,在較長時期內對縣域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為改變原木、原竹、礦產、電力等生產要素簡單輸出的狀況,我縣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致力延伸產業鏈。 其次,從小水電資源綜合利用開始延伸產業鏈。我縣現有小水電站53家,年上網電量9900萬度,居民用電3000萬度左右,大量向大網輸出電能,不但電價低,稅賦水平也很低。在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過程中,我縣積極引進能有效轉化電能的機械鑄造和有色金屬加工企業,目前從事這兩個產業的大小企業有16家,加快水電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群的發展。2009年我縣工業用電量6863萬度,機械鑄造業用電量3192萬度,占工業用電量的46.5%;有色金屬加工業用電量2361萬度,占工業用電量的34.4% 。
第三,從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痢恋V產資源豐富,僅鎢礦分布面積就達30平方公里,遠景儲量5萬噸左右,以前一直由幾個小企業簡單輸出鎢粗砂,附加值低,稅收少。為整合全縣鎢礦資源,2009年我縣成功引進了以鎢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企業江西弘達礦業投資有限公司、江西天合新材料公司,總投資達5億元,這標志著集以鎢為主的有色金屬采礦、選礦、冶煉、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在××初步形成。
二、調整資源配置順序,扶持龍頭企業促產業壯大
在支柱產業壯大過程中,眾多企業會對同一生產要素形成集中需求、互相競爭,無法快速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升級,從而造成產業整體低水平發展。我縣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做好生產要素聚集文章,優先保障支柱產業重點企業對資源的需求,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培植龍頭企業,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發展最快的重點企業上去。 二是制定優惠激勵政策。電力是機械鑄造和有色金屬文秘雜燴網加工業主要生產成本之一,近年來,電價不斷上漲,對企業壯大造成沖擊。對此我縣及時制定電價政策扶大扶強,在對企業基礎電價進行優惠的同時,規定凡納稅300萬元、用電1300萬度以上的,執行工業園區電價;年納稅300萬元以上的,企業設備電價按4元/千瓦時進行優惠(標準設備電價是24元/千瓦時);從政府在小水電的收益中對工業園區年納稅30萬元和園區外年納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每度電補貼0.02元。目前,我縣龍頭企業金發銅業公司年納稅超3000萬元,南特集團鑄造年納稅近1000萬元,帶動水電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群年納稅超5000萬元。南特集團在激勵政策的引導下,帶頭加大管理和科技投入,企業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標準認證,單位產值的能耗逐年降低,并大力研發挖掘機項目,成為我國首個向歐美市場成套出口挖掘機的民營企業,不但提升了企業的國際影響力,也帶動我縣鑄造件國際市場的開拓。 三、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完善服務載體促產業集群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支柱產業對生產要素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地方有限的資源很難滿足,企業要在更廣闊的空間獲取或共享
生產資料、市場空間、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才能得到大發展,生產業因而成為工業增長必要的中間投入,其投入的數量、質量和方式,將直接影響工業化的速度和水平。為此,我縣跳出工業抓工業,樹立大資源的理念,著力提高生產業的水平,發揮其對資源聚集的推動作用,著力完善服務載體,為外來生產要素聚集××打造一個低成本的環境,促使形成地方特色產業集群。
一是建立市場交易載體,降低生產要素流入成本。為支持木竹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群的壯大,××建立了全縣統一林權交易市場和木竹資源交易市場,在引導企業利用林業改革契機建好速生工業原料林的同時,鼓勵企業對外購材,并通過交易市場的統一運作,對縣外購進的木竹規費實行減免,促進
了木竹資源向我縣聚集,目前我縣木竹精深加工企業60%的原材料來自縣外。外來要素的聚集,也加速了產業的升級。我縣木竹加工龍頭企業鄧氏園林,已完成企業第三次升級改造,并新上了出口家俱的項目。
二是大力發展物流業,提高外來資源聚集效率。我縣有色金屬加工業和機械鑄業的原材料,絕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廢舊金屬的回收再利用市場。產業的迅猛壯大,需要強大現代物流業支撐,為此,我縣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現代物流發展的政策。目前,全縣物流企業有10多家,噸位數達到5039噸,年納稅1500萬元,既發展了新產業,又滿足了產業集群所需。
篇2
關鍵詞:地圖設計信息數據庫圖集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項目概述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編制《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是以市,縣域為單位,將資源分布及開發狀況、產業發展序列、經濟規模等元素,以地圖,圖表,文字,圖片的手法表現,從而梳理清楚不同縣域的經濟發展狀態,為縣域經濟發展、縣際合作、政府決策、招商引資提供科學理論依據;為資源整合,培育經濟增長點,實現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基礎性資料。
二、總體設計與內容結構
1、設計原則
圖集的總體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
(1)圖集的總體設計要貫徹統一的整體觀點:①整個圖集分幾個圖組,各圖組包括的圖幅數大體均衡;②各類圖的比例尺應具有的簡單倍率關系,便于不同比例尺地圖之間的比較;③根據地圖主題、用途和區域,采用統一常用的地圖投影系統,使投影變形最小。④在圖幅編排上,應采用科學的邏輯結構和國家制定的排列順序,使圖集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都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系統性。
(2)采用統一的原則來設計地圖內容:①在自然地圖方面,應按類型標志或區劃標志的原則設計圖形,并采用多級制的分類方法。②在工業地圖上,應以工業中心為制圖單位,統一采用結構符號表示具體工業部門的分布。③在農業地圖上,應以某一級行政區域為統計單位,以統計制圖方法表示。
(3)對同類現象采用共同的表示方法及統一規定的指標:對相互聯系的現象,應選取可以相互比較的指標和共同的表示方法,使同類現象在不同圖幅上保持一致。
(4)采用統一和協調的制圖綜合原則:包括圖例和內容的統一協調兩個方面:①圖例的統一協調應體現共同的地帶規律與區域特點;有統一的圖例系統;采用統一的圖例結構與排列順序。②內容取舍、概括時的統一協調應使同類地物在不同的圖幅上保持其相似性。
(5)采用統一協調的整飾方法:①在不同地圖上,相同性質的現象應采用形狀、大小、顏色相一致和協調的符號或線劃表示,超比例符號與相應符號的顏色保持一致;②同區域的地圖應采用基本一致的圖面配置原則,使整個圖集原則一致,風格協調。
(6)采用統一協調的基礎底圖:①在數學基礎方面:整個圖集或至少同類的地圖,投影應該相同。統一投影、統一比例尺的各底圖經緯網間隔應相互一致。②在地理基礎方面:同系統中用一種底圖作為基本底圖,其他底圖由此而派生。隨主題和比例尺不同,地理內容作不同取舍并逐漸刪減。不同比例尺地圖,則底圖內容逐漸刪減。不同系統的底圖,要保證各相應內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③在地圖整飾方面:雖底圖的系統不同,但整個圖集的底圖的線劃粗細、符號大小、注記字體和走向、顏色的濃淡、同類地圖圖框和圖例框的配置應該一致。
(7)采用統一規范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由于《圖集》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采用統一規范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做基礎資料,一是數據可以統一處理,地圖可以統一編繪,圖幅可以統一裁切,圖幅之間可以無縫拼接。二是可以保證內容要素的統一,減少接邊帶來的麻煩。三是杜絕了重復編繪,減少了錯漏,提高了編圖效率。
(8)采用統一權威的統計數據和數字資料:統計數據和數字資料是編制統計地圖的基本依據,圖集中所用到的統計數據和數字資料均應來自各級政府統計部門和各專業部門統計機構,并要進行統計分析和政府確認,確保統計數據和數字資料的正確性、權威性和一致性。
(9)采用體例一致和風格統一的文字資料:文字資料是專題信息的重要來源,包括地理考察資料、各種區劃資料、政府文告、報刊消息和各種地理學文獻等。在編寫文字時,應盡可能采用政府或政府網站提供的文字資料,以確保文字資料的權威性和時效性。
(10)采用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優質圖片:高清晰度、色彩逼真的圖片既是專題地圖內容的豐富和補充,又起到了美化地圖的作用。在選擇圖片時,圖片內容與地圖主題的相關性及對主題內容的說明程度比圖片本身的效果更重要。
2、選題內容
選題是體現《圖集》內部結構系統性的重要內容,本圖集的功能是服務于“縣域經濟”,所以在選題上,要以“縣域經濟”為中心,緊緊圍繞“縣域經濟”所依賴的自然資源,同時也包括人力資源以及所創造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等第二資源,著重反映縣域的一般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社會經濟現象,系統闡述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發展環境、發展現狀、面臨問題和未來規劃,按照概況、普通圖、資源圖、社會圖、經濟圖、規劃圖的層級和順序,依次把普通地理圖與普通地理內容密切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專題圖納入選題。充分反映人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支配作用以及資源所創造的社會經濟價值。
《圖集》分地市出版,為突出縣域經濟的主體地位和便于閱讀,避免市縣之間圖幅數量不平衡,擬采用“1+N”結構,即:“1”個地級市和“N”個縣市區,原則上每個市縣一個圖組,部分面積較小且相鄰的市轄區可合并到一個圖組。市縣之間既相互聯系,又自成體系,按照行政區劃代碼的順序依次編排。
《縣域圖組》是圖集的主體,可以讓人們再從微觀方面詳細了解N個縣域的行政區劃、地形地貌、交通旅游、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等方面情況,選題依次有:縣域概況、縣域政區;縣域地勢(中心城區);人口構成、社會發展;綜合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交通旅游;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等內容。在總體內容結構一致的同時,還應突出各區域特色。
以《朔州市縣域經濟地圖集》選題為例:
《市域圖組》:是圖集的總綱,首先讓人們從宏觀方面全面了解這個市域的主要特色、行政區劃、地形地貌、自然資源、交通旅游、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等基本情況,選題依次有:市域概況、市域政區、地理區位、煤炭之都、電力之城、陶瓷之地、乳品之鄉、生態之園;市域地勢(中心城區)、歷史沿革;氣候、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草地資源、森林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構成、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建設、體育場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綜合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交通旅游;市域經濟發展規劃、市域經濟空間布局等內容。
3、表示方法
《圖集》以普通與專題地圖為主題,輔以文字、圖片、圖表等多類元素,將經濟信息與地理信息有機地結合,綜合展示制圖區域經濟發展各要素的空間分布和類型特征。
(1)普通地圖:參考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編繪規范和圖式,在地圖投影、地圖比例尺、地圖內容的選取指標、圖例符號的設計、色彩的運用、圖面配置設計風格等方面,進行靈活的設計和處理。
(2)專題地圖:底圖要素作為背景要素退居第二層平面。專題要素要充分利用各種視覺變量的功能和特征,設計形狀多樣、色彩豐富的地圖符號,通過地圖符號的圖形、顏色和尺寸等的變化,突出表示各種專題要素或現象的現狀、分布規律及其相互聯系,以及現象的動態變化與發展規律。
4、裝幀設計
(1)封面設計:封面的構思與設計十分重要,要充分了解圖集的內涵、風格、體裁等,做到構思新穎、切合題意、莊重大方、富有藝術感染力,要體現出地方特色、時代特征和系列圖集的特點。
(2)目錄設計:目錄設計應擺脫過去規范化的束縛,打破和顛覆傳統的目錄設計模式,將文字、數字、圖片、色彩、線條及各種視覺元素進行創造融,創造出多彩多姿、生動活潑、圖文并茂、致用與審美并重、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目錄效果。
(3)扉頁設計:扉頁包括擴頁、像頁、卷首插頁或叢書名、正扉頁(書額)、版權頁、贈獻題詞或感謝、空白頁等。扉頁設計可附有一些裝飾性圖案或與圖集內容相關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圖等。扉頁設計應莊重簡約,留有大量空白或色塊,好似在進入正文之前有塊寬松明亮的空間。
(4)版式設計:圖眉中的標題在圖集中起著層次結構和導讀的作用,圖組為一級標題,圖組內的各圖幅為二級標題,圖幅內各地圖、圖表、圖片、文字的標題為三級標題,三級標題一般不列入目錄。
(5)版面設計:普通地圖版面應精簡,主要由整幅地圖充斥版面。專題地圖版面可以采用兩欄或三欄的編排結構,使圖型各異的專題地圖、統計圖表編排有序,使各類文字、照片具有規律,體現出版面統一、形式活躍的視覺效果,使信息在閱讀時具有明確的節奏感和美感,同時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6)開本設計:根據GB/T788-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雜志開本及其幅面尺寸》的有關規定,《圖集》擬采用A4(全張890×1240mm)開本,印刷裝訂完成后成品尺寸為210×297mm,雙頁展開面為A3幅面,尺寸為420×297mm。內圖廓設計尺寸為396×265mm,雙面彩印,精、簡裝成冊。
可持續發展要求自然、社會、經濟朝著更加均衡、和諧的方向發展。《圖集》編制出版在空間尺度和發展時序上,將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行業發展提供可靠工具,為區域對外宣傳提供有力媒介。
參考文獻:
.廖克.中國專題地圖學[M].地圖學的研究與實踐.109-112.
.張龍生.中國國家農業地圖集的設計和編制[?].地圖學的開拓與進展.29-35.
篇3
摘 要: 建立了基于人體六經走向的綜合智能解析系統。通過用Csharp.NET、SQLserver數據庫構建基本框架,將由3DsMAX建立的動態三維人體模型嵌入框架,同時輔助以Photoshop、Flash美化系統。該系統包括人體六經走向的演示、六經上的主要穴位的介紹和功能、常見疾病的穴位組合圖以及針灸學習等模塊。這一研究既囊括了完整而系統的中醫針灸診療知識,又依托于信息技術這一新興的技術平臺,使古老的中醫國粹能為更多人所熟悉和知曉。該系統具有一定的使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 3DsMAX技術; 智能解析系統; 人體六經; 穴位針灸
中圖分類號:TP319/R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1-26-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the route of six-channel in human body
Tu Xiaoxia, Tao Junjie, Sun Qiongli, Huang Jianbo, Zhou Jian, Zhou Xingd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e system of intelligent analysi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oute of six-channel in human body. Through setting up basic framework with Csharp.NET, SQLserver database, and embedding framework with the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human body model through 3DsMAX, meanwhile aiding by Photoshop, flash, the system is optimized. This system includes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route of six-channel in body, presentation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 main points in six-channel, point combination chart of common diseases and acupuncture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 which is a certain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to make more people familiar with our ancient quint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not only includes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clinic, but also relies on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platform-IT.
Key words: 3DsMAX technology; intelligent analysis system; six-channel in human body; acupuncture points
0 引言
隨著2010年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們對中醫針灸的信任也越來越高。本文所介紹的基于人體六經走向的綜合智能解析系統綜合了現代的計算機技術和傳統的中醫針灸理論,迎合了現代人追求時尚的口味和對養生的熱愛。“萬病不出陰陽,陽極化陰,陰極化陽之理”,六經囊括身體大部份的穴位,把陰陽調和之理演繹的惟妙惟肖。在中醫的學習中,對六經的學習是重點。該系統基于人體六經走向進行的綜合智能解析是對六經的綜合演繹,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學習中醫針灸。
1 系統分析與設計
1.1 系統的框架與體系結構
基于人體六經走向的綜合智能解析系統開發主要以Visual Studio 2008為開發環境,SQL Server 2008為后臺數據庫。內嵌入用3Ds MAX 2010建立的三維人體模型。本系統是以獨立的軟件方式存在,用戶無需聯網即可使用本系統,方便快捷。
1.2 系統功能模塊介紹
基于人體六經走向的綜合智能解析系統主要是為了實現六經走向的動態演示,六經疾病的簡單診治,為中醫愛好者提供較為完善的學習平臺。本系統主要包括:人體六經走向的演示、六經主要穴位及其功能的介紹,常見疾病的穴位治療組合圖以及相關學習等模塊。
1.2.1 人體六經走向的演示
人體六經走向的演示主要是指通過3DsMAX、Photoshop等技術繪制人體模型,再在人體模型上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經脈。當用戶在選擇區選擇了一條經脈后,在三維的人體上就會用某種特定的顏色顯示該經脈,內有箭頭沿著經脈運動表示該經脈的走向,并且自動地不斷循環往復。當箭頭經過該經脈上的主要穴位時,會停下來,并顯示該穴位的學名(中英文雙語)。這樣就能更加直觀地看到六經的循環,使人對六經有一個更加正確的認識。
1.2.2 六經主要穴位及其功能的介紹
六經上的主要穴位的介紹和功能是指當用戶在選擇區正確輸入一個穴位的學名時,在三維人體的相應位子顯示該穴位并彈出提示框,標明該穴位學名(中英文雙語)以及該穴位的簡單介紹、主治疾病、刺灸方法。這樣就能使學習者更加直觀、生動地了解六經上各個穴位的位置及相關知識。
1.2.3 常見疾病的穴位治療組合圖
常見疾病的穴位組合圖功能是指當用戶想了解六經上的某種疾病所涉及的穴位時,就可以通過此功能查詢。具體方法如下:搜索欄中輸入某種病癥,點擊確認鍵后,三維人體上會顯示該病癥所涉及的穴位、該病的主要癥狀以及患者應該注意的事項,以方便患者更加清楚及確定地了解該病癥。同時可以使患者避免加重病情。
篇4
1.1指標體系篩選的原則
要客觀衡量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就必須要建立可行、有效和具有代表性的客觀評估指標體系??陀^評估指標體系包含的指標,從整體上應是由多個指標構成的統一體系,從個體上又是既相互獨立、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群。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東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年度綜合評估考核辦法》,結合煙臺市的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及國內學者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選取了相應的縣域經濟發展客觀評估指標,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遵循可行性、代表性和全面性的原則。
1.2評估指標的選取
結合煙臺市的實際情況,選取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3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構建了煙臺市縣域經濟發展客觀評估指標體系。
1.3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主要通過查閱2010—2013《煙臺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2010—2013《煙臺市統計年鑒》獲取數據,并進行相應的歸納和整理。
2結果與分析
2.1各項客觀評估指標的權重系數
按照綜合指數測算法的基本思想,選取2010—2013年煙臺市海陽、蓬萊、棲霞、長島、招遠和萊州6個縣域12個二級指標數據,運用變異系數法確定了各個指標的權重系數。
2.2煙臺市縣域經濟客觀評估指標綜合評分情況與分析
2010—2013年煙臺市縣域經濟客觀評估指標的綜合得分情況。2010年棲霞的最高為0.0978,依次是海陽、萊州、蓬萊、招遠,長島最低為0.0294;2011和2013年表現為同樣的趨勢;2012年略有不同,評分最低的為招遠。2010—2013年平均得分情況為,棲霞的最高為0.1084,依次是海陽、萊州、蓬萊、招遠,長島最低為0.03293。年度之間的變化不穩定。除了招遠外,其他縣域都是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煙臺市縣域經濟的總體情況表現為棲霞的得分最高為0.1084,依次是海陽、萊州、蓬萊、招遠,長島最低為0.03293;不同年度之間的表現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
2.3煙臺市縣域經濟客觀評估一級指標評分情況與分析
煙臺市縣域經濟客觀評估一級指標評分情況,2010—2013年二級指標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得分最低,不同的縣域之間略有差異。各縣域二級指標不同年度的變化情況。海陽縣域經濟一級指標中人民生活表現為增加的趨勢,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年度之間變化較少。蓬萊縣域經濟一級指標中人民生活呈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而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大。棲霞縣域經濟一級指標中人民生活表現為增加的趨勢,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年度之間差異不大。長島縣域經濟客觀評估一級指標中,人民生活也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年度之間比較穩定。招遠縣域經濟一級指標中人民生活表現為明顯的先上升后下降,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年度之間差異不明顯。萊州縣域經濟一級指標中人民生活表現為明顯的上升,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年度之間略有差異。
2.4煙臺市縣域經濟客觀評估二級指標評分情況與分析
2010—2013年煙臺市縣域經濟客觀評估二級指標得分情況。二級指標的變化情況表現為各縣域的二級指標X2到X9基本沒有變化,保持穩定狀態。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本研究采用綜合指數法,利用變異系數確定權重系數,根據各縣域經濟得分綜合得分、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得分情況,分析了2010—2013年煙臺市的海陽、蓬萊、棲霞、長島、招遠和萊州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主要結論:(1)煙臺市縣域經濟的總體情況表現為棲霞的得分最高為0.1084,依次是海陽、萊州、蓬萊、招遠,長島最低為0.03293;不同年度之間的表現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2)2010—2013年煙臺市縣域經濟一級指標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得分最低,不同的縣域之間略有差異。(3)二級指標的變化情況表現為2010—2013年二級指標X2到X9基本沒有變化,X10、X11和X12表現為上升的趨勢,各縣域均以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X12)得分最高,說明煙臺市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煙臺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的差異,各縣域之間和各級指標的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有待于進一步調整。
3.2建議
篇5
關鍵詞:縣域經濟;競爭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作者簡介:馬秀穎(1972-),女,吉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經濟統計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1-01-02
一、縣域經濟的重要性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橋梁紐帶。目前,我國共有縣域經濟體2000多個,縣域人口9億多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0%。GDP占全國近一半,可見.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吉林省縣域包括20個縣、20個縣級市和2個具有縣域功能的市轄區(長春市雙陽區、白山市江源區)。縣域人口1912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70%:幅員17.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7%,縣域GDP達到4408億元,占全省GDP的60.5%,可見。縣域經濟是吉林省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在吉林省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幾乎看不到吉林省的身影,足以說明吉林省的縣域經濟嚴重缺乏競爭力。如何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成為吉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二、吉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現狀分析
1.縣域經濟競爭力整體水平偏低
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評比中,連續3年吉林省只有延吉進入全國百強.而其他農業大省中,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均有二十幾個縣位列百強.同樣位于東北地區的遼寧省近3年進入全國百強的縣也由5個增加到10個(詳見表1)。由此可見,與先進省份相比吉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明顯不足。在第九屆中國東北十強縣評選中,吉林省也只有延吉、前郭、磐石3個縣??梢姟<质鹊陌l達縣域經濟體數量少,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普遍偏低。
2.縣域經濟競爭力發展潛力較大
根據第九屆全國各省市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對比結果顯示。吉林省的縣域經濟競爭力為1286。同為農業大省的江蘇競爭力為1849,雖然吉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僅為江蘇省的70%,在全國排名第11位,但是被評價為處于競爭力上升狀態,略高于國家平均水平,種種跡象表明吉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吉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統計分析
為了進一步科學評價吉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水平.現引入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的相關指標。依據吉林省2009年的縣域經濟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
1.指標的選取
參照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原則,選取吉林省40個縣(市)2009年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從中選取人口(x1)、地區生產總值(x2)、地方財政一般收入(x3)、農民人均純收入(x4)、在崗職工平均工資(x5)、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6)、人均地方財政支出(x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8)8項指標構建新的指標體系。
根據經驗判斷所選指標間可能會有較強的相關性.所以先做因子分析,再進行聚類分析。
2.因子分析
首先進行因子分析前的檢驗。檢驗結果KMO的值為0.569,基本判定為可以進行因子分析。進行巴特萊特球體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0,表明應當進行因子分析。綜合兩種檢驗結果,認為因子分析是可行的。利用SPSS軟件分析結果如下:
根據輸出的總方差分解表(表2),應當選取兩個公因子。它們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74.431%,能夠解釋較高比例的方差問題。在選取兩個公因子的前提下可以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3)。
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第一個公因子F1在人均GDP、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工資水平和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變量上有較大的載荷.該指標顯示了地區的生活水平,可命名為生活水平因子。而第二個公因子F2在人口總數、人均財政支出和地區生產總值GDP等指標變量上有較大的載荷.該指標顯示出地區實力。可命名為經濟實力因子。
3.聚類分析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我們用40個縣兩個公因子的不同得分進行聚類分析,所得聚類樹形圖如下:
根據聚類樹形圖的結果我們認為.吉林省的40個縣分為3類地區比較合適:
四、不同類型縣(市)競爭力特點分析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把吉林省的40個縣(市)分為了3種不同類型.根據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結果。我們將各類地區競爭力的不同特點簡單總結如下:
第一類地區:包括樺甸、磐石、前郭、延吉。聚類特點是:代表地區生活水平的因子F1和代表地區經濟實力的因子F2得分都較高。這一類縣(市)的經濟較為發達,眾多產業部門具有較強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訊系統、較為雄厚的資本等等因素。屬于該類型的縣(市)擁有規模經濟、集聚經濟,能夠對周邊地區產生集聚效應。
篇6
論文摘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 社會 主義 新 農村 的重大舉措。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在 地理 空間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面臨諸多挑戰。文章通過分析這種差異和縣域經濟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縣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思路??h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既要借助于國家區域發展的宏觀決策,又要充分利用區域內部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內源性經濟、民營經濟, 工業 強縣與城鎮化相結合,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 行政 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 市場 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運行單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把“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上日程,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長期以來,地理、 歷史 和政策等原因使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地理空間差異。分析這種差異,協調縣域經濟發展對加快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崛起、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以及國家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縣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狀況
1、縣域經濟的區域空間差異。根據《
1、 地理 區位不同造成了縣域 經濟 發展不均衡。受區位因素的影響,任何兩個區域在資源稟賦、要素結構、開發 歷史 、對外經濟交流、進入國際 市場 的方便程度等方面都不盡相同,所獲得的發展機遇就大不一樣。東部地區沿江臨海, 交通 便捷,有利于物資、信息和人員之間的交流,而且人們思想解放、觀念新穎,易接受新事物;大批的 工業 、商業、 金融 、港口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為東部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相比之下,中西地區深居內陸,交通閉塞,開發較晚,原有工業基礎薄弱,科技、 文化 教育 人才匱乏,缺少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人們思想陳舊等等,都阻礙了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
2、政策傾斜導致了縣域經濟的極化效應。瑞典 經濟學 家繆爾迭爾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循環累積因果過程的觀點??姞栠_爾認為最初的偏離產生的影響作用會使這種偏離得到強化,這一過程不僅不會自動地再回到均衡狀態,反而會強化非均衡狀態。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實施東部優先 發展戰略 ,希望通過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來帶動中西地區經濟,使全國的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然而國家經濟政策的傾斜使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迅速,中西部在東部高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梯度差距卻越來越明顯。市場的作用證明了繆爾達爾的觀點,政策的傾斜加大了東部與中西部間的差距。
3、市場經濟發展強化了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生產要素的非同質性決定了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年輕的人促進了流入區域的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區域間經濟、制度的落差形成了資金、人才大量聚集的以工業為主導結構的繁榮區域和資金、人才大量流失的以 農業 為主導結構的停滯區。改革開放30年來,內資、外資大量流入東部,使東部縣域經濟迅猛膨脹,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投入產出比較效益大幅提高。反觀中西部地區,知識精英外流、資金來源十分有限、創新能力很弱,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4、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加劇了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德國華裔學者何夢筆指出,政府間的競爭是現實存在的,在地方化格局的基礎上沖國的政府體系實際上表現出競爭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制度競爭。
擴大當地的資本形成規模是地方政府追求其 公共 收益目標以及自利目標的重要手段。而我們知道, 投資 需求是由全 社會 儲蓄供給總量構成的,進而實現資本形成規模的上限。因此,從當地的利益來考慮,地方政府應盡量擴大投資需求,盡可能多地爭取儲蓄供給量,提高資本的形成規模,這樣才符合其地區及其政府自身的經濟與 政治 利益。在各地區之間競爭的過程中,這一思路更加被強化了。如果某一地區爭取了較大的儲蓄供給,形成了較大了投資需求,實現了較大的資本規模上限,隨之而來的便是經濟的較快增長,社會的快速發展,并且會強化后續的競爭力。因此,地方政府會積極地處于增加社會儲蓄供給,擴大資本形成規模的激烈競爭中。
三、縣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建議
1、借助國家發展決策,激活中西部縣域經濟。我國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先后實施了156項工程重點突破和三線基地建設——區域發展模式:東部沿海改革開放,梯度發展——區域發展模式;西部大開發,縮小東西部差距——區域發展模式;東北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均衡發展——區域發展模式。三線建設客觀上改變了
2、弄4用區域優勢發展特色 經濟 。中西部地區面積廣闊,從沿海到內陸、從熱帶到溫帶, 地理 環境 各有特色,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又有著不同的區位條件,發展縣域經濟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選擇不同角度,把特色產業做強、做大。經濟專家在 總結 全國百強縣成功經驗時指出:成功的縣(市)都非常注重產業培育,發展適合本地區經濟特色的產業。我國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縣域經濟的發展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經濟優勢,既可以發展具有優勢的工礦經濟、 旅游 經濟,也可以走 農業 產業化道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使農業生產向品牌化、標準化、綠色化、規?;D變,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
篇7
關鍵詞:縣域經濟 弱縣 經濟競爭力
引言
依據管理學著名的“木桶效應”(又稱“短板效應”),對于河北省經濟弱縣(以下均稱“弱縣”)發展而言,提升其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著力點在于“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發展程度。為此,本文分析了河北省30個“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指標,對每一指標在提升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中的作用進行了評述。在此基礎上總結各“弱縣”的發展經驗和制約因素,從而為進一步提升“弱縣”縣域經濟整體競爭力提供決策參考,為促進全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作出理論支持。
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分析
(一) “弱縣”縣域經濟分量競爭力分析
通過對分量競爭力進行研究,“弱縣”縣域經濟的產出能力和消費能力是提升綜合競爭力的主要制約因素。這些縣的平均消費競爭力為1.113,包括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和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在內的居民收入指標、人均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單位GDP財政支出、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以及城鄉居民人均貸款余額在內的消費潛力指標。
發展“弱縣”經濟和提升競爭力的首要支撐是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提升“弱縣”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唐山地區、廊坊地區和石家莊地區的“弱縣”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整體較強,而邢臺地區和張家口地區的“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則相對較弱;重工業資源開發和大都市消費市場是帶動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北部應以張家口地區為重點,中間以保定地區為中心,南部則重點突破邯鄲地區和邢臺地區,才能有效地促進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二)“弱縣”縣域經濟分量競爭潛力分析
從產出競爭力來看,最具產出競爭潛力的縣包括懷安、定興、順平、鹽山、博野等,而陽原、曲周、望都、涿鹿、館陶等縣在產出競爭力方面則相對最不具有競爭潛力;消費競爭力水平偏低,這些縣(市)的平均消費競爭力為-1.213,排在河北省全部137個評價單元120 位;對于人才競爭力,曲陽、任縣、易縣、赤城、尚義、臨漳等縣最具潛力,而大名、唐縣、廣宗、威縣等縣競爭潛力相對較低。
(三)按行政區劃劃分的“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
促進“弱縣”縣域經濟發展還應當探討不同地區“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具體到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主要就是橫向比較30個“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差異。2013年的“弱縣”縣域經濟分布于保定、張家口等7個地市。“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在各地區分布特點來看,體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區位條件差。承德地區的豐寧和圍場,張家口地區的尚義、康保、沽源和琢鹿等壩上地區,保定地區的易縣、沫水和唐縣等,由于交通和通訊不便,基礎設施落后,市場的發展程度非常低,自然條件也很惡劣,植物的生長期短,農作物的產量不高,地方財政收入有限。二是農業經濟仍是“弱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叭蹩h”中各縣大部分是農業大縣,在大部分地方財政收入來自農業收入,地方收入較低導致“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差。如保定的望都、定興、順平、博野、曲陽、邯鄲的曲周、館陶、肥鄉。三是特色產業后勁乏力?!叭蹩h”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差的許多縣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產品質量、工藝、品牌和市場均發育不良,缺乏后勁。曾一度在市場上具有很高的占有率的圍場加工山野菜,張家口地區的乳制品,邯鄲臨漳的扒兔等都由于上述的缺陷退出市場。因此,只有注重促進“弱縣”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才能促進全省“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四)各地區內部“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差異性
保定地區“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穩定系數為0.036,說明該地區的經濟競爭力得分最為穩定;廊坊市“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穩定系數為0.202,說明該地區經濟競爭力差異最大;廊坊地區極差系數為4.783,該地區下轄的三河市經濟競爭力得分為4.056,而同地區下轄的永清縣經濟競爭力得分僅為0.724。另外,衡水地區“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極差系數為1.45,說明該地區各個縣經濟競爭力比較均衡。分析這些指標可以針對各個地區“弱縣”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為促進“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整體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例如,張家口地區共有7個縣相對具有競爭劣勢,居全省第3位。保定地區共有8個縣相對具有競爭力劣勢,數量占全省第1位。邢臺地區的6個縣在任何分量競爭力上均沒有相對劣勢。
河北“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特點
首先,縣域之間經濟競爭力的差異性較大。30個縣經濟綜合競爭力最大的高達4.030,最小的只有1.631。還反映了全省“弱縣”縣域經濟在各分量競爭力和基礎指標上存在的相當大的差異。例如,2010年,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縣為80261.51元,最低值僅為3618.11元,二者相差20.28倍;人均財政收入最高縣為2539.36元,最低縣僅為38.05元,前者竟為后者的81.55倍。從縣域經濟發展普遍規律來看,這種巨大差異不利于生產要素在縣域之間的有序流動,不利于充分開發和交換各類經濟資源。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縮小“弱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才能推動河北省全省之內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較低。2011年,河北省縣域年末常用耕地面積564.54萬公頃,比2010年減少約105萬公頃。河北省屬嚴重缺水,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1%左右,但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很低。2011年,全省縣域有效灌溉面積比重僅為75.55%,其中,最低縣只有4.81%的耕地能夠實現有效灌溉。另一方面,財政支農力度不大,不能為“弱縣”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公共資金支持,以至于嚴重影響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發展。2011年,全省縣域平均財政支農比重僅為4.95%。其中,比重最低的縣僅為1.78%,這些指標說明“弱縣”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再次,農業經濟仍然是“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提升的首要支撐。“弱縣”農村人口占絕對比重,涉農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要結合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穩定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依據產業經濟發展規律,農業是唯一能夠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雙贏”的產業。因此,農業基礎較好的“弱縣”應將農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弱縣”縣域經濟,實現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結合。
最后,在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京津大都市對其擴散效應與吸附效應并存。擴散效應是指發達地區積極帶動周邊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吸附效應則是發達地區吸附周邊落后地區人力和資金等資源。在2005年,充分考慮京津大都市對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發展擴散效應與吸附效應,河北省提出了環京津和石家莊、唐山三大都市圈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
提升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對策
(一)促進資源及區位優勢相近縣的協調發展
二次產業比重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弱縣”縣域經濟中變化較小,且產業產品明顯趨同,這將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基于河北省“弱縣”縣域經濟自然條件劃分,經濟競爭力排序靠后的各縣主要分布在壩上高原區農林牧區、冀北農林山區、冀西北山間盆地農林山區、冀西南平原糧棉區。這幾個區域內的“弱縣”縣域經濟在地域相接,產業和產品結構類似,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為防止區域內“弱縣”縣域經濟的重復建設、產品趨同、資源惡性競爭,推進“弱縣”的區域協作,成為“弱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要實現“弱縣”的區域協作,要求通過優化“弱縣”縣域產業布局,實現各種經濟要素在“弱縣”各縣域之間的自由流動。通過“弱縣”縣域經濟區域化,充分發揮區域內的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區域經濟的新增長點,形成區域內的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區域內“弱縣”縣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化發展可以從資源、產業類型和文化淵源的相似程度著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化規模和品牌效益。同時,促使各“弱縣”縣域經濟區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各縣之間合理流動,對產業合理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實現縣域間經濟發展民生指數的共同提高。
具體而言,保定地區、邢臺地區和邯鄲地區的糧食特色,張家口地區壩上高原農林區的圍場、豐寧、張北的綠色農產品、錯季蔬菜特色,滄州地區的淀粉農產品特色,完全可以通過“弱縣”縣域經濟的區域化,將它們做大特色分工連片經營,實現“弱縣”縣域經濟的區域化發展。以壩上高原農林區的發展為例,該區域下屬的6個縣域有豐富的草場和森林,同屬農牧交錯帶,具有發展畜業、旅游業和錯季蔬菜業的主導特色產業優勢。同時發揮壩上旅游業的擴散效應,借助環京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壩上地區“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力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再如邢臺地區低平原棉糧區,是全省棉花和主要糧食作物的主要產區,糧棉加工產業較為發達。以這些共同點為基礎,以糧棉為基礎做好縣域之間的協調分工,能夠提升區域乃至整個冀南地區的糧棉附加值,進而提升整個區域的“弱縣”縣域經濟競爭合力。
(二)加強建設縣域范圍內現代農業體系
1.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壩上地區的地理和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形成區域化專業生產,建成北京綠色蔬菜供應地,依托環京津地理優勢,建設京津的副食品供應基地。引進和推廣先進的無公害生產術和設施,以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對初級農產品進行轉化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
2.努力創造名牌產品。以陽原縣為例,近年來一直打造“中國最大的碎皮加工基地”的名牌戰略,已打造出一批國際品牌,年出口裘皮成衣51多萬件,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有9個皮毛經營戶在俄羅斯興建經營攤點,2011年皮毛出口創匯額達3067萬美元,現已成為河北省皮毛出口大縣,同時也帶動了物流、信息流的發展,逐步實現了由加工細皮碎料向裘皮成衣生產轉型。由此可見,農產品名牌戰略在“弱縣”縣域經濟中應大力發展,實現農產品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
3.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要從各環節進行農產品精品打造,深化農業科教體制改革,選育動植物新品種,加強防治病蟲害與疫病,加大農產品加工業,加快應用研究成果的轉化,繼續以“種子工程”、“豐收計劃”為依托,特別強調推廣優質良種、高效養殖、節水農業、模式化栽培、機械節本增效等技術。另外,還應注重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養。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與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專家舉辦科技培訓班,進行具體項目的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園區,以帶動農民學習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產品科技含量,進而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譚力文,張衛東譯.亞洲的戲?。簩σ恍﹪邑毨栴}的研究[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薄錫年.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篇8
關鍵詞 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評述;反思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13)02-0154-05
縣域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相對較低,但其發展態勢良好,具有后發優勢。近年來,縣域經濟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并在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經濟結構、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以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縣域地區在不斷推進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發展過程和路徑。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對于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區的條件各不一樣,因而發展模式的選擇也各不相同??h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根據縣域自身的發展階段、區域環境、資源稟賦、人力資本等條件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來確定的。
根據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情況,可以從不同維度對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歸納總結。當前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主要從主導產業、經濟發展的組織方式、縣域發展的特色內容等維度展開。
一、以主導產業劃分的發展模式
以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為依據,可將縣域經濟劃分為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和第三產業(服務業)驅動型。
(一)農業主導型的發展模式
農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其主要特點在于農業及其延伸產業的發展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農業主導型模式強調農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實施“規模經營、專業經營”的策略,實現農業產業化,發揮農業較強的前向產業關聯效應,以帶動縣域經濟全面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主導型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稗r業產業化帶動模式”通過發展農業專業化生產,充分發揮農業縣的資源優勢,在農業專業化生產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龍頭企業,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系列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建立起充分利用當地農產品資源的平臺,通過農產品加工增值,形成當地的主導產業(牛若峰,2006)。農業產業化生產具備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企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特征。農業驅動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表現形式各不一樣,比較典型的有北京郊縣的都市現代農業模式、江蘇的政府引導扶持模式、安徽的發展農民自主經營的模式、山東以龍頭企業帶動的模式、河南優質專用特色農產品的農業發展模式、甘肅支持支柱產業帶動模式等農業發展模式(趙偉,2007)。
由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縣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鎮,因此,農業主導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縣域經濟中的地位應該得到鞏固和加強。同時,應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和農產品附加值,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二)工業主導型的發展模式
工業主導型縣域經濟是指第二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無論是產值還是就業比重都占主導地位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近年來,第二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從2005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52%,涌現出了許多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工業主導型縣域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有些縣域的工業產值已經在經濟總產值中占據絕對優勢,形成了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趙偉(2007)將工業驅動型縣域經濟分為大城市依托型工業化、內生型工業化和開放型工業化三種類型。其中,大城市依托型工業化的主要特征是發揮距離大城市較近的區位優勢實現工業聚集;內生型工業化以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為代表,其中蘇南模式通過大力發展鄉村集體工業而使縣域經濟全面發展,而溫州模式是自下而上,依靠區域內個體、私營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開放型工業化以珠三角、閩南地區的沿海開放縣為代表,主要特點是依托三資企業發展帶動縣域經濟全面進步。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段,正處于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階段(黃群慧,2012)。但是,我國縣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還較低,發展的空間很大,未來工業化的趨勢將是向東部沿海區域中的較不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廣大的農村等欠發達地區快速推進。因此,只有大力發展工業,加速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提升縣域經濟整體實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縣域經濟的落后地位。當前,許多縣提出“工業立縣”和“工業強縣”等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戰略,強調工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第三產業驅動型的發展模式
第三產業驅動型縣域經濟是指通過服務業的發展帶動縣域經濟三大產業全面進步的模式。第三產業驅動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突出服務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強調以服務業為先導從而帶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傳統工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服務業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有些地方甚至出現經濟奇跡,如專業批發市場型、旅游興縣、商貿強縣、倉儲物流等服務驅動型的模式都被實踐證明為可行的發展道路。批發市場帶動模式是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在當地形成全省、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批發市場,由批發市場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引領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典型代表有浙江義烏、河北辛集和山東壽光等。對于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的縣域,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巨大優勢,可以開發旅游資源模式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針對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占三大產業結構比重較高的現象,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的服務業發展過于滯后,第二產業比重過高,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金碚(2012)認為,三大產業結構的變化在經濟發展中是循序漸進的。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深入發展,支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工業技術快速提升,科技成果和制造業的結合將推動產業分工深化,產業鏈的分解和產業間融合將拓寬服務業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現代工業基礎上的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將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組織模式
(一)集體經濟主導型
改革開放以來,集體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逐漸降低,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集體經濟在一些地方仍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集體經濟主導型的縣域經濟注重發揮集體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洜I,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村等是集體經濟的代表,通過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這一模式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更新。許興亞等(2008)認為,河南省的鞏義市竹林鎮、新鄉縣劉莊村和臨潁縣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成功典范。上述地區成功的事實表明,在我國現階段,集體經濟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集體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民營經濟主導型
民營經濟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民營經濟占重要地位,通過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帶動縣域經濟全面進步的發展模式。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助推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緩解城鄉就業壓力、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閻中洋,2004)。
民營經濟主導型的代表有“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皽刂菽J健笔窃谕七M私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企業專注于各自核心能力的培養,大量的企業聚集群加上合理的分工協作,產生了諸多協同優勢,帶動了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皽刂菽J健钡木枋菧刂萑嗽诮洕l展中表現出來的務實品格、變通能力和企業家精神,其實質是一條通過自發的市場取向改革,改變自身貧窮落后命運,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陸立軍,2004)?!疤K南模式”也是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典范,包括江蘇張家港、常熟、吳江、太倉等。另外,浙江的寧波、義烏等在縣域民營經濟發展中都比較有代表性。
(三)政企合作產業園區帶動型
產業園區是很多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應充分發揮產業園區所在縣域的生產加工能力、產業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集聚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借助中介組織、大學、科研機構等力量,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政企合作型的發展模式是以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由企業通過現代公司化運作來進行園區開發和招商引資等工作的發展模式。河北固安工業園區是政企合作型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2002年,為了打破打造高端產業平臺需要的大量資金匱乏的瓶頸,河北省固安縣引入園區投資運營企業華夏幸福基業公司,采用“管委會公司”的政企合作模式運營建設固安工業園區,解決了制約開發區建設發展資金的問題,實現了固安經濟社會和財政收入的快速發展。固安工業區是河北省首個實行“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園區,固安工業區成當地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體制創新激發出加快發展的強大活力。目前固安工業區已經形成了集群化、系統化、專業化的招商體系,以大項目為招商重點,以發展產業集群為目標,以產業龍頭為核心,實施產業鏈招商,以企業集聚推動產業集聚,進而形成配套相對完備的產業園區,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產業集群引領模式
產業集群是某一特定產業的中小企業和機構大量聚集于特定區域內而形成的穩定的、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集合體。產業集群形成于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已經從城市經濟引入到縣域經濟中。在縣域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產業集群已經成長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成為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有效途徑。
產業集群是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空間經濟組織形式,有利于提高企業之間的學習效用和區域資源利用能力(張輝,2003)。產業集群引領模式有三個主要特點:即單個企業規模較小、企業集群形成規模、集群內有著明確的分工合作。產業集群內的小企業間為了開拓共同市場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關系,不僅促進了企業間有序的競爭,而且激活了創新的動力,專業化分工也使各企業專精于某項技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目前我國比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有福建晉江鞋業產業集群、浙江玉環水暖閥門產業集群、江蘇揚州半導體照明產業集群、湖南長沙高端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等,浙江省慈溪小家電、義烏小商品、桐鄉毛衫等也是產業集群中較為成功的典范。
三、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內容
按照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內容,可以將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分為資源稟賦型、勞務經濟型、外向經濟主導型和承接產業轉移等發展模式。
(一)資源稟賦型發展模式
資源稟賦驅動型模式是指通過開發本地優勢資源帶動縣域經濟全面發展的模式。縣域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包括生物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茖W發展縣域經濟要求依托資源優勢集約開發優勢資源,培育出有特色、有優勢的地方工業體系。
典型的資源稟賦驅動型縣域經濟是自然資源導向型縣域,其特點是資源蘊藏量極其豐富,以礦產資源開發為龍頭的晉城模式可謂典型代表,河北的靈壽縣、廣西的南丹縣等也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王平等,2006)。山西、內蒙等省區作為我國主要的煤炭能源產地,其多數縣(市)都可歸入資源型縣域發展模式的行列。
(二)勞務經濟型發展模式
勞務經濟驅動型模式是利用人力資源提供勞務服務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我國內地縣域勞動力豐富,人多地少,存在著大量待業人員,積極開展涉外勞務輸出,在增加勞動者收入、加快內地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發展涉外勞務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使涉外勞務人員自身獲得收入,又可使涉外人員增長見識、更新觀念,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對于人力資源充足而經濟欠發達的縣域,做大做強勞務經濟也是發展本地經濟的一種選擇。
重慶市墊江縣是發展勞務經濟的代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墊江縣的勞務外包通過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的企業外包業務,開創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離土不離鄉”的全新勞務經濟發展模式(廖元和,2011)。
勞務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當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技術進步時,勞動力因素的作用就越重要。一般來說,當勞動力的素質不斷提高、勞動力的素質結構不斷優化時,產業升級就越容易實現。我國縣域地區大學及以上學歷人口占全國比重偏低,而低學歷人口占全國的偏高。如表所示,2010年,我國鄉村與鎮擁有的大學本科學歷人數合計占全國本科學歷人口的比重僅為22.77%(見上表)。從整體上而言,我國縣域人口素質普遍偏低,不利于發展高層次和高附加值的勞務經濟和實現宏觀產業升級。
(三)外向經濟主導型發展模式
外向帶動模式主要是依托“三資”企業的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社會全面進步,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與合作,發揮本縣經濟的比較優勢,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外向型的縣域工業經濟較多的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工業產值中外銷產值比重較大,外資依存度和外貿依存度都比較高。這一模式的代表有江蘇的昆山模式、廣東的順德模式和福建的晉江模式。
江蘇昆山的經濟發展屬于外向帶動型模式,注重發揮外資的帶動作用和外貿的溢出效應,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民營趕超和服務業跨越發展戰略,形成了以外促內、以內引外、內外并舉,外資民資融合發展的局面(儲東濤,2010)。呂立才(2010)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東利用外資在資本形成、對外貿易、創造就業、增加稅收和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承接產業轉移的發展模式
當前,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正經歷深刻調整。隨著我國東部地區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一些產業競爭優勢的逐漸消失。相比之下,廣大中西部的縣域地區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等優勢逐漸凸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規劃產業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選擇主導產業,提高產業對接的整體水平,完善產業服務配套體系,營造良好的產業對接環境。目前,國家已經批準安徽皖江城市帶、廣西桂東、重慶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荊州等地區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些地區都是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典范。
四、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
我國縣域在選擇經濟發展模式時要考慮宏觀經濟背景、本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自然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人力資本等諸多影響因素,這些因素會對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產生影響。我國縣域經濟在改革開放后雖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h域經濟在未來發展中,要順應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利用好自身的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后發趕超,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努力。
(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中實現產業升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工業化與城鎮化有了快速的發展,我國整體上進入了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和城鎮化基本實現階段。未來工業化和城鎮化最顯著的空間發展趨勢將是向東部沿海區域中的較不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廣大的農村等縣域經濟腹地快速推進。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我國縣域地區必將成為未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從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看,工業化與城鎮化是互為依存、共同促進的,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h域地區在進一步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要避免走傳統工業化的彎路,順應當前我國工業向綠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務化轉型升級的趨勢(金碚,2012),高起點規劃,走出一條符合我國縣域實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注重比較優勢的發揮與經濟全面均衡發展
我國各縣域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縣域在選擇經濟發展模式時要充分結合本地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突出優勢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選擇能夠充分發揮本地優勢資源和發展本地優勢產業的經濟發展模式,避免低端重復,形成核心競爭力。依據自身的區位、自然和資源條件,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
縣域在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同時,也要注重均衡全面發展,形成合理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過度依賴某種資源,可能造成縣域經濟的單一化,進而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落入比較優勢陷阱,并在區域分工中處于不利的地位,陷入“資源詛咒”,如山西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其經濟發展水而不如一些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
(三)合理發揮政府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引導作用
政府行為對經濟結構有重要影響,在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市場秩序的規范、產業結構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扶持和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等方面都發揮著主導作用。縣域政府可以依靠自身的優勢,引導經濟發展,整合分散的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但是,當前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傾向于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預甚至參與市場。我國很多縣域地區的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特別依賴各種優惠政策和特殊待遇,依賴各種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這就弱化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導致區域間競爭異化為優惠政策和特殊待遇之間的競爭,產生了很多不平衡和不協調的現象。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糾正市場失靈,不缺位、不錯位,同等對待市場經濟各種參與主體,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資源配置機制。
篇9
關鍵詞:內蒙古;經濟增長;影響因素
所謂縣域經濟就是指將發展的中心放在縣城、農村作為發展的基礎、連接縣城和農村的樞紐的是鄉鎮、以縣級行政轄區作為一個小整體的區域經濟。縣級區域經濟在現在的經濟體制中既開放又獨立。它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積極的作用。內蒙古西部是一個半農半牧的地區,如果這個地區不實施縣域經濟,就不會給這個地方的人們帶去小康和繁榮。因此加強對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增長十分必要,本文簡略的敘述了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的現狀,并分析了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
一、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的現狀
內蒙古西部縣域經濟的劃分依據的是地理位置,所以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具有地域性。這樣的劃分就是得享受的資源量有差異,區域環境不同,交通運輸發展的水平參差不齊,文化水平和人才流入流出均存在不同。所以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具有差異性。在農牧業的發展中縣域經濟發展的程度偏差,沒有形成產業化,依舊保持著以單個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和經營模式,甚至有些地區還坐等天收。這樣的封閉式經濟體制為縣域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造成勞動力市場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如落后的意識,不高的文化程度等,就業體系不健全,像擁有著狹隘的選擇性,崗位少等,政府推出的退耕還林政策等。
二、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的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1.工業化發展慢
影響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縣域經濟增長的因素之一是工業化的進程太慢,程度太低,使得競爭的劣勢凸顯的越來越多。西部地區的資源較豐富,但是對資源進行深加工成為消費品的能力低,使得資源向東部流失。資源的不斷流失也造成資源枯竭現象不斷突出,給資源環境和生態平衡帶來了威脅。縣域經濟中鄉鎮企業項目的效率相對很低,投放的風險也在不斷的加大,致使企業的生存受到威脅,最終影響區域的財政收入。
2.縣域之間不對等發展
影響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縣域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各個縣域之間的差異性發展、不平衡的發展,對縣域經濟的公平持久發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響。這樣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經濟總量上,而且還表現在人均指標上。這樣的現狀在很長時間內很難得到改變。
3.產業結構的升級緩慢
影響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縣域經濟增長的因素有產業結構的升級緩慢。縣域經濟綜合看來還處于工業化的最初時期,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及其緩慢,民營經濟的發展速度很慢。在內蒙古西部的農民和牧民的基本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稅收基本依靠著第一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的壓力大,成本高,紅利低,這些不僅影響著該地區的消費和投資,而且還影響著縣域經濟中二、三產業的未來。所以產業結構升級成為了重要的舉措。民營工業在整個縣域經濟中的百分比很小,這樣對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都存在消極的影響。隨著不斷提高的經濟的發展,會給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多元化帶去希望。民營經濟具有很大的空間去更好的發展,所以在縣域經濟中要大力度的發展民營經濟,來使產業結構得到很大程度的升級,使各個縣域經濟平衡的發展,提高縣域經濟的競爭能力。
4.缺少資金和人才
影響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縣域經濟增長的因素有缺少資金和技術。由于政府的經濟實力相對弱,縣級財政拮據,對企業的資金支持很小甚至沒有支持。銀行對縣級地區的資金流動量小,不能很好的支持地區經濟結構的升級和發展。其次很大部分的學生上完大學以后不愿意回到生源地生活和發展,不能對自己的家鄉做出貢獻也不愿意做出犧牲。資金的缺少,人才的流失以及沒有人才和技術的引進都嚴重的阻礙了縣域經濟增長。
5.陳舊的思想觀念
影響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縣域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勞動力思想觀念的陳舊。目前內蒙古西部地區農牧民的思想觀念還很陳舊,需要進行革新。落后的思想觀念很造成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差,總是存在這惰性,總是受思維模式的束縛,缺少拼搏和創新的精神。其次,落后的思想觀念會讓他們缺少了發現的眼睛,不會合理使用市場機制和管理經濟帶來的好處。目光短淺,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再次,陳舊的思想觀念使得失業率有所上升。最后,它會使得人們的人力資源觀念相對來說弱,不能很好的發揮管理和引進人才的能力等等。所以政府適當的幫助農牧民提高自己的思想觀念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十分必要的。
三、促進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縣域經濟增長的對策
1.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增強環保理念,鼓勵生態文明。必須要在思想層面上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并借助多種新聞媒介進行有效的宣傳,從而使人們了解到生態環保的意義,從自身做起,共同實現生態環保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退耕休牧,還林還草。長時間以來,退耕還林和還林還草都是我國政府部門的重點建設內容,同時還是貫徹生態建設措施的環節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退耕還林之后要進行封山禁牧。
2.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樣也需要同時從多個方面推進。首先,培育與發展特色農業。要想實現特色農業的建設就必須要依托于自然資源、經濟資源以及社會資源。而特色農業的產生則包括三個內容,分別為:①進一步開發與建設我國傳統的優質、稀缺產品;②不斷引入新型的品種與先進技術,從而從整體上提升產品的競爭能力;③借助先進技術實現已有產品的不斷創新,以此來生產出新的產品,進而擴大市場占有率。其次,發展主導產業與增長極。半農半牧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農畜產品加工業能夠發揮出極大的增長極作用,這是因為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糧食行業的壓力。最后,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主要就是指要加大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業的發展。
3.加大對農牧業的投資
就現階段的農業生產而言,其主要特征就是人多地少,人地關系較為緊張。而站在農業的增長方式的角度上講,要想成功轉型為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第一步就是要增加農業資本積累,進一步擴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實際上,農業資本的積累途徑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自身的積累,另一方面則為外部投資。但是從站階段的農業發展情況上看,農民增收難度依然比較大,加之其整體素質偏低,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農業的進步,所以自身積累所能起到的作用稍顯薄弱。這樣一來,要想實現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要依賴于外部的投資。
四、總結
其實縣域經濟的發展好壞不僅對發展國家經濟而且對社會的穩定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對提高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的提升都起著不可代替的影響。影響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以上列舉的因素以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摸索,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內蒙古西部半農半牧地區的繁榮。
參考文獻:
[1]吳晶英.破解縣域財政難題助推內蒙古縣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J].前沿,2012(17):86-91.DOI:10.3969/j.issn.1009-8267.2012.17.028.
[2]趙靜.淺析內蒙古縣域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產業決策選擇[J].內蒙古統計,2010(3):13-14.DOI:10.3969/j.issn.1672-4151.2010.03.007.
[3]張殿發,李鳳全.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脆弱生態地址環境形成機制探討[J].農村生態環境,201(04):58-60.
[4]文明.內蒙古半農半牧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探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4.
篇10
關鍵詞: 網絡入侵; 追蹤節點; 最優路徑; 推演平臺
中圖分類號: TN926?34; TP3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6)22?0014?04
0 引 言
無線傳感網絡技術在軍事、醫療、工業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這些領域對網絡安全具有嚴格的要求[1?3],無線傳感網絡面臨的攻擊主要有外部節點攻擊以及內部節點攻擊。通過防御技術可阻止外部攻擊對網絡造成損害,但是內部節點攻擊卻無法通過防御技術進行控制。因此,需要設計有效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檢測方法,為網絡管理人員提供可靠的管理依據,確保網絡的安全性[4?6]。
當前對無線傳感網絡入侵檢測方法較多。文獻[6]提出的紅外熱釋電傳感器網絡的動態定位技術,依據紅外熱釋電原理,檢測網絡傳感器的運行狀態,獲取故障傳感器節點,但是該方法的安裝成本高,對傳感器的質量要求較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獻[7]依據博弈論的入侵檢測方法,通過循環博弈論模型對網絡入侵進行檢測,阻止網絡發生丟包攻擊現象,但該方法的檢測效率較低,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文獻[8]分析了依據支持向量機的網絡入侵節點檢測平臺,但是該方法缺乏靈活性和擴展性,運行周期較高。文獻[9]依據流量檢測和統計學原理,提出了網絡入侵節點最佳路徑檢測平臺,但是其主要對特定網絡入侵節點進行檢測,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文獻[10]分析了依據通用處理器開發的網絡入侵節點最佳路徑檢測平臺,但是該檢測平臺的處理性能和速度較低,開發成本高。針對上述分析的相關問題,設計并實現基于Web遠程管理的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對網絡入侵節點進行準確檢測,確保網絡的安全性。該平臺由核心控制模塊、數據庫模塊以及檢測模塊構成。實驗結果說明,所設計平臺具有較低的誤檢率、較高的檢測率以及較低的資源使用量,安全性能和空間性能較強。
1 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的設計
1.1 推演平臺總體結構設計
為了提高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的檢測質量,設計并實現了一個基于Web遠程管理的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其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該推演平臺由核心控制模塊、數據庫模塊以及檢測模塊構成。核心控制模塊是基于Web瀏覽器運行的,可支持遠程訪問處理,能夠管理不同的瀏覽器,是系統同用戶交互的窗口。數據庫模塊從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中獲取報警數據,將數據存儲到日志數據庫中,為用戶進行復雜檢索提供服務。檢測模塊基于網絡協議對接收的數據包進行分流操作,均衡網絡負載,完成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的檢測。
1.2 檢測模塊的內部邏輯結構組成和流程設計
從圖1中可以看出,檢測模塊層是總體推演平臺的關鍵部分。網絡入侵的種類具有多樣性,使得規則庫中的規則數量快速增加,若采用所有規則庫同獲取的數據包進行匹配,將導致接收數據包緩存中的大量數據包未經處理就被后續數據包覆蓋,使得推演平臺對入侵節點產生漏報問題。因此,在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中,使用檢測模塊按照網絡協議對接收的數據包進行分流操作,實現均衡網絡負載的目標。檢測模塊的內部邏輯結構組成和流程設計內容,如圖2所示。
分析圖2可知,檢測模塊依據網絡協議對接收的數據包進行分流操作,檢測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的過程為:
(1) 數據包捕獲模塊采集網絡中全部的數據包。
(2) 協議解析模塊采集數據包中反饋的網絡數據包,再依據相應的協議完成數據包的解析。
(3) 規則庫中存儲網絡入侵存放入侵行為的特征,規則依據協議類型存儲成不同名稱的文件,將與相同協議相關的入侵特征寫入相同類入侵規則,并保存在相同的文件中。
(4) 規則解析模塊從規則庫中采集規則,并進行解析,再將解析后的數據反饋給入侵檢測模塊。
(5) 入侵檢測模塊將通過協議解析模塊解析的網絡數據包以及通過規則解析模塊獲取的規則信息進行對比,檢測網絡是否存在入侵節點,并且運算入侵節點的信任值,若低于設置閾值,則說明其是入侵反追蹤節點,否則為入侵節點。
(6) 日志數據庫接口模塊,將獲取的數據包存儲到日志數據庫中,為核心控制模塊提供分析依據。
1.3 數據包捕獲模塊的設計
Libpcap是一個分組捕獲函數庫,可采集無線網絡數據鏈路層中的信息。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路徑推演平臺中的數據包捕獲模塊,采用依據Libpcap庫的通用數據捕獲方法,采集網絡中的原始數據,為網絡入侵節點檢測提供分析依據。該方法通過用戶層同網絡接口的直接交互,無需在內存中多次拷貝數據包,減少數據包的行走路徑,降低平臺的耗能量,提高網絡入侵節點檢測的效率。從圖3所示的網絡數據捕獲模塊的內部邏輯組成和設計內容中可以看出,網絡數據包從網絡設備存儲到系統內核的KemelBuffer中,再通過硬件中斷存儲到緩沖隊列的SKBuffer內,也就是每到達一個數據包,則通過一個硬件中斷將數據包傳輸到內核中。
當應用程序想從網絡中獲取數據報文的過程中,需要通過KemelBuffer和SKBuffer兩個緩存區以及TCP/IP協議棧進行分析。通過硬中斷處理獲取KemelBuffer中的數據信息,軟中斷從SKBuffer中采集數據報文,并驅動報文處理器獲取數據包的報文信息。通過TCP/IP協議棧采集報文信息中的地址信息,判斷數據包是否為最終數據包。若不是最終數據包,則依據Libpcap庫的網絡入侵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的數據捕獲模塊,通過調用Libpcap的Pcap_loop()而調用Pcap_read(),從內核中采集數據包。Pcap_read()通過Recv_from()系統每次從內核中取一個數據包。若內核中不存在數據包Recv_from(),系統調用則終止Pcap_read進程運行,直至Data_ready通知進程有數據包到達后再繼續工作。最終通過應用程序通過系統調用,將數據報文讀到用戶態。
1.4 通過規則模式匹配的反追蹤節點判斷軟件流程
完成網絡數據包的采集后,則需要依據規則模式匹配的規則檢測模塊,依據規則解析模塊,通過入侵事件描述語言,對規則庫進行匹配,檢測網絡中是否存在入侵反追蹤節點。將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中的全部攻擊描述成入侵規則,并存儲在入侵特征數據庫中。若當前的數據包內,存在同規則庫中某種特征匹配,則說明存在某種入侵行為,是入侵節點;若檢索完全部的規則都未實現匹配,則說明數據報文中不存在入侵攻擊行為,不是入侵節點。此時,再依據入侵節點信任值,分析節點是否為入侵反追蹤節點,得到入侵反追蹤節點的最優路徑。因為Beta分布可以方便描述網絡節點的信譽分布,并且可以獲取節點的信任值也就是信譽分布的統計期望。若在t時刻,通過馬氏距離判斷法分析入侵節點是否具備正常的行為,用[Si(t)]表示t時刻節點i的信任屬性在正常范圍內的次數,用[Li(t)]表示t時刻節點i的信任屬性不在正常范圍內,同時依據Beta分布的定位,能夠獲取簇頭節點對節點信任值的運算公式為:
采用式(1)運算網絡入侵節點的信任值,若低于設置的閾值,則說明為入侵反追蹤節點,否則為入侵節點。并依據規則對應的行為對入侵反追蹤節點進行操作,如傳遞警告等。規則檢測模塊的流程設計內容,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以看出詳細的入侵反追蹤節點檢測過程為:
(1) 系統初始化時,將制定規則文件中的規則讀入內存中;
(2) 捕獲數據包,解析數據包,把每個數據包的協議變量全部解析出來;
(3) 對內存中的一條規則進行匹配。若規則匹配成功,則調用相應的響應程序,再運行步驟,不成功則繼續下一步驟;
(4) 匹配下一條規則,直至全部規則都匹配完成,若下一條規則不存在,則說明報文正常,再運行步驟;
(5) 運算節點信任值,若值高于設定的閾值,則說明是正常節點;否則,說明是入侵反追蹤節點。
2 實驗分析
通過仿真實驗驗證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實驗采用的模擬仿真工具為OMNeT++ 4.3.1軟件,將LEACH當成無線網絡的路由協議,采用DoS攻擊和Sinkhole攻擊。仿真過程中每次任意選擇一種類型的攻擊節點,選擇的攻擊節點數目分別為2,4,6,8,10,12,14,18,20,22,每一個數目都單獨運行10次仿真,取均值。其中的DoS攻擊行為是通過入侵節點持續傳遞報文,Sinkhole攻擊行為是通過入侵節點吸引其他節點向其傳遞數據,同時過濾這些數據。
2.1 入侵反追蹤節點檢測結果
本文推演平臺獲取的實驗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路徑檢測結果,如圖5所示。分析圖5可得,正常節點的信任值不斷向1靠近,而入侵反追蹤節點的信任值不斷向0靠近??梢钥闯?,本文設計的推演平臺可有效地獲取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的路徑。
2.2 安全性能分析
實驗采用檢測率和誤檢率分析本文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的安全性能。檢測率是指被檢測出的入侵反追蹤節點在總體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中所占的比例;誤檢率是指被誤檢的入侵反追蹤節點在總被檢測節點中所占的比例。實驗對本文方法和支持向量機方法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如圖6和圖7所示。
分析圖6所示的三種檢測方法的檢測率可得,隨著入侵節點的不斷增加,兩種方法的檢測率都降低,但是支持向量機方法因為考慮的因素較少,在入侵節點數量較多的情況下,其檢測率出現大幅下降趨勢,而本文檢測方法,始終具有較高的檢測率。從圖7中本文檢測方法同支持向量機方法的誤檢率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入侵節點數量的不斷增加,兩種方法的誤檢率都不斷提高,但是本文方法的誤檢率最低,檢測性能優于支持向量機方法。
2.3 空間性能對比
實驗分別檢測基于支持向量機方法和本文方法占用的空間,結果如圖8所示。由圖8可以看出,本文方法占用的內存空間低于支持向量機方法,說明本文方法消耗能量低,空間性能較強。
因此,綜合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可得,本文方案具有較低的誤檢率、較高的檢測率以及較低的資源使用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和空間性能,是一種高質量的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
3 結 論
本文設計并實現了一個基于Web遠程管理的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最優路徑推演平臺,對網絡入侵反追蹤節點進行準確檢測,確保網絡的安全性。該平臺由核心控制模塊、數據庫模塊以及檢測模塊構成。檢測模塊按照網絡協議對接收的數據包進行分流操作,實現均衡網絡負載。采用依據Libpcap庫的通用數據捕獲方法,采集網絡中的原始數據,再依據規則模式匹配的規則檢測模塊,通過入侵事件描述語言,對規則庫進行匹配,獲取網絡入侵節點。若入侵節點的信任值低于閾值,則為入侵反追蹤節點。實驗結果說明,所設計平臺具有較低的誤檢率、較高的檢測率以及較低的資源使用量,安全性能和空間性能較強。
注:本文通訊作者為郭宏剛。
參考文獻
[1] 吳悅,翁小蘭.大規模網絡入侵中未損壞節點定位分析[J].計算機仿真,2015,32(10):301?304.
[2] 陳志泊,張蕾蕾,李巨虎,等.基于入侵雜草優化算法的無線傳感網節點定位[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4,50(9):77?82.
[3] 徐振華.基于稀松模糊定位算法的網絡入侵特征檢測[J].科技通報,2014(2):233?235.
[4] 劉前進,楊衛,劉云武.基于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多節點定位系統研究與設計[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4,22(9):2947?2948.
[5] 楊天龍.面向網絡入侵檢測的串匹配算法優化[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6] 劉云武.基于紅外熱釋電傳感器網絡的動態定位技術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4.
[7] 陳牮華.網絡入侵檢測系統中的傳感器研究[J].通訊世界,2015(15):211?212.
[8] 李可.校園網絡安全中異常入侵快速定位方法的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