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遙感技術范文

時間:2024-01-16 11:4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遙感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遙感技術

篇1

關鍵詞:遙感 現代水文 水土保持

1前言

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我國多個領域已經廣泛采用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也逐步開始廣泛應用。本文通過介紹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的應用,不僅降低了水文水資源領域的研究成本,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也促進了水文水資源在社會工作中的延伸發展。

2遙感在水文水資源中的應用

2.1降水

借助于遙感資料,可以獲得降水的空間分布特征,特別是在雨量站和雷達觀測站點較稀少的地區。用于降水估算的遙感信息源有雷達(數字雷達、WSR-88D雷達)、氣象衛星和航空飛機等,其中雷達多用于局部短期雨量的預測預報,而氣象衛星則主要用于大面積降雨估算。雷達是微波遙感的一種類型,它利用大氣中的降水粒子對電磁波的吸收與散射作用,通過對回波信號的分析處理,確定來自空間采樣體積中降水粒子的后向散射的能量,并由計算機計算出實時地面降雨量,由于云層的阻擋,直接用衛星來測定降雨量還不是切實可行的,但是可以將衛星技術與傳統的地面測量方法結合起來測定降雨。目前,國內外應用衛星數據來估測降雨量的主要方法有:云層指數法、閾值(極限法)、生命——歷史法、形狀分類法、綜合方法、微波輻射法等。航空遙感是被動式遙感,它實際上是深入云內及云體周圍環境做各種飛行的氣象專用飛機,可以測出不同的云滴、雨滴和冰晶粒子及其分布;近代探測飛機是采用計算機和各種資料處理系統,使飛機探測獲得的大量云雨信息能自動收集、顯示和記錄下來。

國內遙感估算降水研究相對國外起步較晚,近幾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03年,王建華應用遙感技術根據不同云層和點雨量間的回歸關系,建立了面雨量計算模型,并以GMS影像為信息源,對2000年黃河流域雨量進行遙感反演,精度較高[1];2004年,李致家等[2]利用雷達估測降雨,并與水文模型耦合,將耦合的水文模型應用到實時洪水預報中;2006年,陳利群等[3]基于可見光和紅外遙感反演降水的原理,在分析黃河源區降水強度與云亮溫,云反射率以及云斜率參數的基礎上,建立了黃河源區的基于NOAA/AVHRR—LAC資料估算1h、3h和5h降水強度模型。

2.2蒸散發

區域蒸發(包括土壤蒸發、水面蒸發和植物蒸騰)是區域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利用遙感技術估算蒸散發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和趨勢。能

量平衡是遙感方法估算蒸散發的理論基礎:

Rn=G+H+LE式中:Rn是凈輻射,G是土壤熱通量,H是感熱通量,LE是潛熱通量,單位均為W/m2。

利用遙感研究蒸散發有很多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類:統計經驗法、能量余項法、數值模型、全遙感信息模型。

2.3徑流與水文模型

盡管遙感技術無法直接測量河川徑流,但是借助于水文模型,遙感信息可以用來間接估算河川徑流。作為一種信息源,遙感技術可以提供土壤、植被、地質、地貌、地形、土地利用和水系水體等許多有關下墊面條件的信息,也可以測定估算蒸散發、土壤含水量和可能成為降雨的云中水汽含量。以遙感為手段獲取的上述信息在確定產匯流特性或水文模型參數時是十分有用的。劉昌明等[4]將應用遙感信息的水文模型粗略的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遙感信息和地面同步實測資料的回歸模型;第二類是將遙感信息作為水文模型中參數的輸入與估計或者是調整水文模型結構后與具有空間特征的遙感資料相耦合的遙感水文模型;第三類是應用遙感資料的水量平衡模型。

國外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遙感資料提取流域地物信息、估算水文模型的參數,進行土壤分類、應用一些經驗性的模型估算融雪徑流、估算損失參數等。

國內在遙感應用于徑流與水文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遙感水文模型的應用和運用遙感資料獲取流域水文模型的輸入以及率定有關的參數等方面。

2.4地表特征及參數提取

地表特征也稱為水文下墊面,它影響著徑流形成、運移及存儲,是影響地面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因素。地表特征遙感應用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地表特征的識別和分類。由于不同的地物類型具有不同的波譜特性和分布規律,利用這些信息特征差異可以對地物進行區分,如水體識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分類等。

土地利用變化和土地覆被變化(LUCC)是引起水文過程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遙感技術以其宏觀快速、準確、準實時、周期性重復觀測等優點在區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的監測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第二類是地表特征參數的提取與估算。描述下墊面特征的幾個重要地表特征參數有植被參數、地面溫度、地表發射率和地面反照率等。其中植被參數又包括歸一化差值植被指數

(NDVI)、植被覆蓋度、葉面指數(LAD等。這些地表特征參數是蒸發遙感模型計算的關鍵,也是研究地表能量平衡和物質平衡的基礎,但用傳統方法很難得到區域上的信息,因此,利用遙感技術反演地表特征參數具有重大意義。

2.5水土保持

為了有效地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對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調查、監測和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遙感技術成為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在區域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土壤侵蝕動態監測。應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壤侵蝕動態監測關鍵是提取影響土壤侵蝕的因子信息(如降雨、植被蓋度、地形因子、成土母巖、土地利用類型以及人為活動等)。目前,應用遙感影響進行土壤侵蝕動態監測的方法有很多,較常用的有分類后對比法、逐像元比較法、影像與GIS數據疊加分析法,以及結合逐像元比較與分類后比較的混合動態監測方法等。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進行了國家和區域±壤侵蝕遙感調查,對全國大河、重點水土流失區進行調查與監測并編制了大量的遙感圖件,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家將遙感技術列為重大應用工程進行科技攻關,在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重大項目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成果。

(2)水土流失定量研究。在眾多水土流失定量計算模型中以美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IE)的應用最為廣泛。許多學者試圖從遙感資料中提取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USLE)中的因子,用以分析和計算。例如,1997年,卜兆宏等[5]提出了一種水土流失定量遙感方法,該法的監測模型表達形式與USLE和RUSLE相同,但其因子算式算法由我國實測資料建立,該法尤其適用于遙感和GIS數據的微機處理。

2.6土壤水分與旱情監測

土壤水分(即土壤濕度或土壤含水量),是聯系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紐帶,也是研究地表能量交換的基本要素。土壤水分與干旱的遙感監測是是目前遙感技術應用研究的前沿領域,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也一直比較活躍。國內外許多研究人員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許多監測土壤水分的方法,從遙感光譜波段的使用上,對土壤水分的遙感監測研究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光學遙感(即可見光一——近紅外、熱紅外遙感)監測土壤水分。光學遙感監測土壤水分的內容十分豐富,算法也很多,比較成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①熱慣量法。熱慣量法最早由Watson等[6]提出,它需要利用熱紅外遙感影像反演下墊面溫度,建立與土壤熱慣量、土壤水分含量的關系模型和土壤表層與一定深度土壤含水量的關系模型來研究土壤的含水量。我國學者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詳細研究成果請參見文獻[7~10]。②植被指數法。這種方法認為植被的缺水狀況可以通過不同的遙感植被指數來表征,通過植被指數來間接估算土壤水分。常用的方法有歸一化植被指數法、距平植被指數法、條件植被指數法、條件植被溫度指數和植被供水指數法。③作物缺水指數法。作物缺水指數是土壤水分的一個度量指標,它是由作物冠層溫度值轉換來的,是利用熱紅外遙感溫度和常規氣象資料來間接的監測植被條件下的土壤水分,是遙感監測土壤水分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

第二類是微波遙感監測土壤水分。微波對云層有較強的穿透力,不受光照條件限制,能夠全天候工作,而且長波段微波能夠穿透植被并對土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這些特點使得

微波遙感在土壤水分監測中就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微波遙感法有被動微波遙感土壤水分和主動微波遙感土壤水分麗種。①被動微波遙感,主要是通過微波輻射計獲得土壤的亮溫溫

度,然后通過物理模型反演土壤水分或與土壤濕度建立經驗/統計模型。②主動微波遙感,主要利用土壤的介點特性和含水量間的密切關系。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雷達后向散射系數和土

壤水分的關系進行系統研究,研究多依據統計方法,通過實驗數據的相關分析建立土壤濕度與后向散射系數之間的經驗函數關系,而以線性關系應用最普遍。

目前,雖然用遙感資料及其它輔助手段進行土壤水分監測的理論已趨成熟,也提出了許多方法,但是各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對于裸土,熱慣量法和微波遙感法都能得到較好的結果。在全植被覆蓋條件下,植被指數法和作物缺水指數法比較適用。如何解決部分植被覆蓋條件下旱情的監測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同題,隋洪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7水質監測

遙感監測水質,就是依靠監測光譜信號的改變,研究這些光譜的變化與水質參數之間的關系。通過遙感預測的水質參數有:懸浮顆粒物、水體透明度、葉綠素a濃度以及溶解性有機物、水中入射與出射光的垂直衰減系數和一些綜合污染指標如營養狀態指數等[11]。水質遙感的主要方法有:理論分析方法、經驗方法、半經驗方法。我國先后對海河、渤海灣、薊運河、大連河、長春南湖、于橋水庫、珠江、蘇南大運河等大型水體進行了遙感監測,研究了有機物污染、油污染、富營養化等[12]。

2.8地下水

國外遙感技術應用于地下水資源的勘探評價可追溯到1961年,已經有40年的歷史。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多源遙感數據廣泛用于與地下水密切相關的地質條件的解譯分析和地

下水有關的地表植被、溫度、土壤水分等環境因素的提取,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李鳳全[64]將遙感在地下水研究中的應用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地下水徑流系統、地下水水質評價和制圖、熱影像應用、基巖地區和線性特征研究、地下水水質和地下水管理。2000年,朱第植等[13]針對南疆民豐戈壁沙漠地區,應用遙感技術,在地貌、水系、構造、古河道等系列解譯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植被的影像特征建立了找水模型。

3結語與展望

(1)隨著遙感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平臺、多時相、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不斷出現,如何將這些海量數據應用到水文水資源領域中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2)與常規觀測方法相結合。用常規方法可以觀測點上的水文變量(如降水量、蒸發和土壤含水量等),而用遙感技術則可以提供空間面狀水文變量的信息。但是,遙感技術直接或間接得到的水文變量要用常規觀測的成果進行檢驗、率定。因此,常規方法和遙感技術相結合,取長補短,對探測水文變量是非常必要的。

(3)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相結合。GIS是綜合處理和分析空間數據的技術,將遙感數據源與GIS的結合,可以建立包含水文、氣象、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環境生態等資料的空間地理信息庫,在水文水資源領域中發揮作用。

(4)無資料地區的水文過程研究。海量的遙感數據為開展無資料地區的水文過程研究提供了優越的數據源和前提條件。

(5)水文尺度問題研究。一方面,由于水文水資源科學自身尺度問題的復雜性,限制了遙感的應用;另一方面,遙感信息又對水文尺度問題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使水文水資源科學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建華.年尺度下的黃河流域降水遙感反演[J].資源科學,2003,25(6):8—13.

[2]李致家,劉金濤,葛文忠,等.雷達估測降雨與水文模型的耦合在洪水預報中的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

[3]陳利群,劉昌明,楊勝天,等.黃河源區降水遙感反演[J].中國環境科學,2006,26(B07):87—91.

[4]劉昌明,陳效國.黃河流域水資源演化規律與可再生性維持機理研究和進展[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2001.22—33.

[5]卜兆宏,孫金莊,周伏建,唐萬龍,席承藩.水土流失定量遙感方法及其應用的研究[J].土壤學報,1997,34(3):235--245.

[6]Waston K,Rowen I,C,Offield T W.Application of thermal modeling in the geologic interpretation of 1R image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197l,3:2017--2041.

[7]劉興文,馮勇進.應用熱慣量編制土壤水分圖及土壤水分探測效果[J].土壤學報,1987,24(3):272--280.

[8]張仁華.土壤含水量的熱慣量模型極其應用[J].科學通報,1991,36(12):924--927.

[9]肖乾廣,陳維英,盛永偉,等.用氣象衛星監測土壤水分的實驗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1994,5(3):312—318.

[10]余濤,田國良.熱慣量法在監測土壤表層水分中的研究[J].遙感學報,1997,1(1):24—31.

[11]劉燦德,何報寅.水質遙感監測研究進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5,27(5):40一44.

篇2

【關鍵詞】煤炭地質;地質遙感技術;應用;創新思考

引言

基于目前地質遙感技術在煤炭領域的應用來看,由于煤炭地質具有多樣性及復雜性,在開采人員進行開采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利用率低、開采不合理等情況,從而使煤炭資源造成浪費,嚴重時可能還會導致安全事故及財產損失,因此,為適應生產及現代化技術的需要,煤炭地質遙感技術正處于一種新的轉型階段,正面向市場化發展及全面商業化的新方向進行轉型。

1 煤炭地質遙感技術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1.1 遙感技術的基本概念

遙感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電磁波的理論對遠距離目標所反射和輻射的紅外線、電磁波及可見光等信息,利用各種傳感的儀器進行收集、處理,并且讓這些信息形成影像,從而對目標物及它附近的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探測技術。

1.2 遙感技術的特點

(1)收集手段多,收集信息量大

在運用此技術時,可以運用不同的遙感儀器及不同的波段的儀器設備,來對目標物體進行探測和識別,來得到我們需要的信息;而且這種技術不僅能夠探測地表的情況,還能對目標物內部的一定深度進行探測。

(2)具有整體性和直觀性

在用遙感技術設備進行拍攝探測時,我們能夠獲得非常清晰生動的傳輸影像,并且畫面具有明顯全面整體性及直觀性。

(3)受到的地面限制條件較小,探測范圍廣

遙感探測技術相對于傳統的探測技術來說,遙感技術在進行探測時不但可以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還能夠順利完美的將探測任務完成,收集到可靠的信息。

2 煤炭地質遙感技術的實際應用

2.1 利用遙感技術對煤質地質進行探測和繪圖

由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廣,那些實際地形圖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已不能再為我們提供準確的數據,因此,為了滿足工作要求,必須對地形圖進行及時的更新。所以,我們通過利用遙感技術從太空的衛星中的數據以影像的形式,清晰的傳輸過來,這種遙感技術不但可以對國家的基礎地理信息進行探測識別,還能夠將多樣性的、不同種類的數據庫進行及時的更新。

在煤炭開采的過程中,由于煤炭地質圖需要具備較高的精確度,以便采煤進行。因此,煤炭開采的相關技術人員,可以將通過遙感技術探測得到的影像資料作為依據,以多元地學將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及適當處理,得到對煤炭地質進行的精確的繪圖。而且,在水文地質、煤炭資源、煤層氣調的調查評價中及在小煤窯實際生產情況的調查監控中,也有用到遙感技術。

2.2 利用遙感技術對煤炭生態環境的污染進行監測

在對環境監測時,主要是對開采時用的化學物品污染調查、煤炭地質環境檢查、土地的開墾及生態環境重建的方面的監測,準確的知道環境的影響,從而對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及綜合治理提供依據。

2.3 利用遙感技術對煤炭地質災害做調查評估

在采煤區建立一個動態的檢測系統,將遙感技術最為監測道具,根據煤礦的地質規律,從而對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進行研究,然后通過數據綜合分析,將地質災害的評估圖繪制出來,以預防危險的發生。

3 煤炭地質遙感技術的創新思考

3.1 高光譜遙感技術應用

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對巖石類型及礦物成分的煤炭地質進行識別,對其中的波譜特征進行空間定位及定量分析,然后進行煤炭地質光譜庫建立。這種技術不但具備測量技術,還能進行信息識別及數據處理,通過監測、提取可以直接對地質進行找礦及填圖工作。

3.2 高分辨率遙感技術應用

將煤炭地質資料用遙感技術形成高分辨率的圖像,不僅可以使煤炭資源開發的合法性及狀況及時的反映出來,還可以對煤炭的安全生產及維護進行有效的監測。因此,應將這一技術進行創新、發展。

3.3 遙感技術圖像處理及信息提取方法創新

神經網絡、小波變換、分型理論、遺傳算法、光譜特征匹配、支持矢量機等新的理論及方法,都應該被應用在遙感圖像信息處理方面,讓遙感技術的信息及圖形處理向著多尺度、定量化、高分辨率及模型化等新型技術體系方向發展,使煤炭地質識別、信息提取技術及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得到不斷地完善。

3.4 進行“3S”一體化技術創新

“3S”技術即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統稱,三者間具有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雖然三者的作用原理不同,但是三者間的結合可以成為一種重要的找礦手段。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及時對地質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更新;地理信息系統則可以為遙感技術提供輔導作用,為遙感技術提供不同的信息及分析手段,有助于遙感技術得到的數據進行精確的影像表達;而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為煤炭地質的探測提供精確的高程模型及地理位置。因此,為了更精確的得到相關數據,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應該進行不斷的創新,做到與時俱進,將“3S”技術充分的應用到煤炭地質的探測及開采中去,使煤炭資源向著現代化及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3.5 將數字信息遙感技術創新應用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全球已進入數字化信息的時代,不管什么企業都是以數字建立數據信息庫。因此,為了使煤炭地質遙感技術向智能化、多功能信息化及綜合化等特征發展,用電子計算機對煤炭地質進行現代分析、礦山規劃、數據采礦、資源評估等,使先進的技術及有利的工具為煤炭的開發和利用做貢獻。

4 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隨著現代社會知識及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為了更好的為煤炭企業做貢獻,就要不斷地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將遙感技術進行創新,得到新的遙感技術手段,為煤炭地質遙感技術開啟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毛耀保.關于煤炭地質遙感技術創新的思考[J].中國煤炭地質, 2010(S1).

[2]李生軍.對煤炭地質遙感技術創新的分析[J].企業導報,2013(09).

篇3

【關鍵詞】煤炭地質;遙感技術;創新分析;探測識別

由于煤炭地質的復雜性、多樣性,我們往往會在開發煤炭的過程中出現不合理開采、不高效利用的現象,這樣就會造成煤炭資源的浪費,甚至會導致不必要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所以在合理開采煤炭資源時,還要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輔助煤炭的勘探、開采及災害防御。其中,對于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就是重要的應用手段之一。

一、遙感技術的概念特點

(1)基本概念。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紅外線和可見光等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且最后形成影像,從而對目標物體及其附近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2)主要特點。一是直觀性和整體性。通過遙感設備的拍攝處理,我們所獲得的傳輸影像是非常清晰生動的,并且具有很明顯的直觀性和全面的整體性。二是收集手段多,信息量大。人們可以運用不同波段以及各不相同的遙感儀器設備,來探測識別目標物體,用以獲得我們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人員不但能夠探測地球表面的環境性質,而且可以探測到目標物內部一定的深度。所以說遙感技術的信息手段很多,信息容量非常大。三是受地面條件限制較小。相較于傳統的探測技術,遙感技術所探測收集的信息可以不受冰川、高山、沙漠及惡劣環境的影響,能夠順利完美的完成既定任務。四是獲取信息的效率高、周期短,而且探測范圍較廣。

二、遙感技術的實際應用

(1)煤炭地質的探測繪圖。一是地形圖的及時更新?,F在我們生活的實際地形圖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更新地形圖,以滿足實際的工作需求。我們發射到太空中的衛星可以通過遙感技術傳輸清晰的影像過來,其數據的時效性強,探測范圍廣。這一手段已經成為我國獲取更新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重要途徑。此外遙感技術還可以探測識別國家的基礎地理信息,及時更新各不相同種類、多種多樣尺度的數據庫。二是煤炭地質圖的獲取編制。在開采煤炭的過程中,開采團隊需要較高精度的煤炭地質圖。我們需要在煤炭地質填圖時,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工程技術人員可以把遙感技術測得的影像作為依據,通過多元地學進行信息的綜合分析和適當處理,以提取含煤地層、控煤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信息為重點,進行煤炭資源的地質填圖;再依據野外填圖獲取的地質信息資料,運用相應的軟件編制煤炭剖面圖和柱狀圖。除此之外,遙感技術還應用在對煤炭資源、水文地質、煤層氣調等的調查評價及對小煤窯的實際生產情況進行監控調查。(2)煤炭地質災害的調查評估。依據煤層自燃的地質規律,把遙感技術作為必要手段,建立煤礦區的動態監測系統,從而為煤礦區的防火防災、監測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據。技術人員還應該通過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經過綜合分析研究,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評估圖,提出相應的防治方法策略。還要分析遙感影像查明煤層突水的走向、性質和規模,進而確定突水的控制寬度和流量。(3)煤炭生態環境的污染監測。遙感技術在煤炭區生態環境的污染監測中主要應用在煤礦區的環境檢查,開采高硫煤導致的酸沉降污染調查和生態環境的重建及土地復墾等方面。其中環境檢查就是運用遙感技術獲取固體廢棄物、粉塵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信息,明晰污染的程度范圍,從而為以后的綜合治理提供理論依據。

三、遙感技術的發展前景

(1)“3S”技術一體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著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鋪相成,密不可分的。遙感技術可以更新地理系統中的數據,地理系統支持遙感影像的分析表達,全球定位可以提供精確位置和高程模型。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應該與時俱進,緊跟“3S”一體化的腳步,促進煤炭資源的產業化、現代化發展。(2)數字煤炭信息領域。隨著全世界的信息化發展,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也要逐步走向綜合化、智能化和多功能信息化。煤炭行業要開拓數字煤炭的信息領域,以信息數據庫基礎,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現代分析、數據采礦、礦山規劃和資源評估,從而為煤炭的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持和有利工具。(3)健全技術創新機制。在進行煤炭地質遙感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要健全遙感技術的創新保障機制。煤炭行業必須統籌規劃,明確層次,用來完善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創新體制。還要重視煤炭地質學科建設,健全多元化投資新機制,形成自主有效的創新機制。

參 考 文 獻

篇4

關鍵詞:遙感技術 地籍測繪 應用

中圖分類號:P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042-02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地籍的管理,地籍測繪也得以發展起來,地籍測繪作為一種技術工作,但其屬于一項政府行為,利用地籍測繪這種技術上的手段,從而使政府充分的行使土地管理職能,其主要是通過對土地及其附著物的位置、質量、界限、權屬和利用現狀等情況進行測繪,從而對其面積和形狀進行掌握,地籍測繪作為一種行政技術手段,在地籍測量及地籍管理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隨著地藉測繪技術的發展,數字地籍測繪開始在地籍測量中進行應用,其不僅在數據采集上實現了數字化,而且在成圖成果上也實現了數字化,其利用全站儀等測量儀器對地籍圖進行編輯,實地進行數據的采集,從而生成宗地圖,建立地籍數據庫,并輸出面積匯總表,進行地籍數據動態管理等,通過地籍測繪,可以直接為各部分提供權威性的數據,有利于城市建設的進行。目前遙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有效結合,將其在地籍測繪中進行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僅有效的提升了經濟效益,同時也使社會效益得以進一步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遙感技術概述

遙感技術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其是利用電磁波理論的一種探測技術,利用各種傳感儀器,不需跟被檢測人接觸,便可知道被檢測人的消息,其屬于測繪技術的一種,可以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和描繪。遙感系統的組成部分主要有遙感器、遙感平臺、信息傳輸設備、接收裝置及圖像處理設備等。通過在遙感平臺上裝設遙感器,從而實現對圖像的拍照、掃描等,所以遙感器可以是照相機、掃描儀、微波輻射計及合成雷達等。同時為了信息進行更好的實現與地面的傳輸,則利用飛行器器來完成信息傳遞任務。地面接受到的圖像信息,則需要經過圖像處理設備進行處理后,才能有效的將地物的性質和信息進行反映。經過處理的信息需要進一步利用光學儀器或是計算機進行分析計算后找出其特征,從而作為識別的目標。遙感技術相對于其他探測技術相比,其不僅探測的范圍較大,而且可以迅速的實現對資料的獲取,不受地面條件的限制,在對信息獲取時具有多種手段,獲取的信息量較大,而且可以全天候進行工作,所以目前遙感技術其應用范圍涉及眾多領域,而且應用效果非常顯著。

作為新一代測繪技術,其在土籍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的應用,通過遙感測繪,可以很好地對土地情況進行檢測,使國土管理部門很好地掌握土地的情況,而且通過遙感技術可以實現土地信息的實時更新,更便于對變更數據的掌握和管理,方便于分析和查詢工作的開展。

在當前衛星和飛行技術裝置快速發展下,遙感技術以此為依托得到更快的發展起來,其通過對地面及研究目標來獲取相關的信息,從而更好的實現對部分區域內土地環境及地籍資料進行獲取的技術手段。雖然在上世紀遙感技術就興起,但只有將航空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部有效的結合后,才使遙感技術進入快速的發展階段。目前航空遙感就是將遙感技術在高空飛行器上進行設置,從而進行相關測量。目前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遙感技術得以更廣泛的應用開來,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地籍測繪領域中,通過遙感技術來對土地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通過對大量數據的記錄,從而來實現對地籍相關資料的識別。

2 現代地籍測繪與“數字國土”的關系

現代地籍測繪、地籍信息系統與“數字國土”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F代地籍測繪為建立地籍信息系統提供基礎數據,但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測繪成果,需要建立一個地籍信息系統,進而就可以存放各種圖形和屬性等信息,并對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從“部”到“廳”到“局”的各種行政級別上的空間應用分析。“數字國土”包括廣泛的數據和信息,高分辨率影像和數字地圖是其中的重要數據之一,地籍測繪正是地籍信息系統建設及其網絡體系建設即“數字國土”的重要內容。

現代測繪技術是運用地籍測量中的一些先進技術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測量外業、內業于一體的綜合性作業系統。其最大優點就是在完成地籍測量的同時可建立地籍數據庫,并通過一定的途徑建立地籍管理系統,為完成“數字國土”工程、實現電子政務和現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礎?,F代地籍測繪基本流程為:

(1)資料分析:對測區已有的地籍數據進行分析,熟悉測區地形,根據已有的數據進行分析,分析過程中,可以考慮能否使用“準地籍測量”。

(2)數據獲取:數據獲取途徑包括兩種:第一種是通過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資料;第二種是野外直接采集與收集。數據采集要完全按照數據庫要求。數據獲取的內容,包括全要素地形數據、地籍數據、控制數據、地類數據。

(3)數據編輯、整理、入庫:對于獲取的各種數據。按照數據庫建庫技術要求進行整理、編輯、人庫,并進行各種統計分析,匯總,最終建市地籍數據庫,形成地籍管理系統

3 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信息管理系統的進步,各種新技術的應用,使地籍測繪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和發展得以改善,同時也對存在的相關技術問題得以有效的解決。通過各種新技術的良好結合,使來源不同的土地信息都得以集中于信息管理系統當中,通過對信息的有效整合,能夠更好的對系統內的土地信息進行管理,從而滿足不同用戶對信息的需求。

3.1 動態監測應用

目前在地籍測繪工作中,其所應用的技術不斷的成熟,特別是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及GPS等高科技技術的應用,更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測繪的水平,更易于土地測繪工作的開展。在地籍測繪中運用遙感技術,有效的實現了動態監測,其能夠隨時監測到土地的變更、土地調查和土地的動態信息,從而有效的掌握相關土地調查資料,實現對土地的有效利用。而且通過計算機技術可以將難以識別的對象進行信息處理,從而以可識別的文字和圖像表現出來,更易于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記錄,合理對監測周期進行確定,通過對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全新的監測,并將不同時期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得出最好的信息。隨時對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可以更好的實現對土地利用情況的核查,進行土地總體規劃,決策者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資料。通過動態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土地利用中違法情況,及時進行上報并查處,更便于對土地進行管理。

3.2 遙感技術應用

(1)數據選?。罕娝苤?,地籍管理具備綜合性、連續性以及高精度性等特征,當前的遙感技術對于數據的選取,一般通過美國和法國的Landsat TM、SPOT兩種衛星數據來實現。當然,監測的精度一直是遙感技術最關鍵的,為提高精度需要,有時候必須結合相關土地利用圖,作為監測的對比,并將人文、生態等相關指標列入地籍測繪資料中。當精度要求特別高時,必須接觸 GPS等高分辨率衛星影像作為補充資料。

(2)數據處理:數據處理在地籍測繪中的意義很重要,遙感所得的數據,通常需要通過計算機相關技術將之轉化為可識別的信息,并予以修正,達到一定的精度。

(3)變化信息提取:所謂變化信息,是通過固定的時間段,土地相關資料發生變化時,是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最重要的應用,通過時間差,來判斷不同的變化,從而可以為土地將來考慮,做出整體規劃。

(4)監測精度評定:精度要求是評價遙感技術質量的重要砝碼,通過記錄和分析相關數據,對已測信息進行統計學研究,得出測繪信息的精確度,從而驗證地籍測繪水平。

3.3 GPS RTK在建設用地勘測定界中的應用

建設用地中的土地勘測定界是實地確定土地使用界線范圍,測定界樁位置,測量使用界線范圍內各類土地面積并計算用地面積等測繪技術工作,它為各級政府的國土資源部門審批土地、地籍管理提供依據和基礎資料。建設用地勘測定界的工作程序為:審查用地文件及有關圖件―現場踏勘―圖上紅線設計―實地放樣―復核測量―面積量算―繪制建設用地界圖―填繪建設用地管理圖―資料整理―歸檔,經反復實地踏勘、圖上設計、權屬調查后制定放樣數據。利用GPS RTK技術進行勘測定界放樣,能避免解析法和關系距離法放樣等放樣方法的復雜性,同時也簡化了建設用地勘測定界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對公路,鐵路等大型工程更為有效。

4 結語

遙感技術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在應用中十分復雜,目前在對遙感技術應用中還存在著許多人難點問題,所以還需要測繪工作者加強對遙感技術研究的力度。這就需要測繪人員要加強對遙感技術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其應用的技能,從而在實際測繪工作能夠更好的對其進行應用,使其能夠促進地籍測繪事業的更快、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偉朋.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方面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0(6).

篇5

【關鍵詞】遙感技術 中學地理教學 課程資源

一、現代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導論》是作為一名地理專業的學生需要在大學學習的基礎課程。在高中的課程學習中,我們就已經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在不停發射、反射和吸收電磁波,而且不同物體對電磁波發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不同。而遙感(Remote sensing,簡稱RS)就是指借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不與探測目標接觸的情況下,記錄目標物對電磁波的輻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標物的特征和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探測技術。[1]

遙感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門技術。人類從古代就向往著“順風耳”、“千里眼”,隨著這一技術的產生,它就像人類的另一雙眼睛,能夠從另一個高度感知地球。但是在以前這是一門處于高科技領域的技術,普通人很難接觸到,當然也很難運用到。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一門以前“高高在上”的技術在生活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各種遙感軟件平臺大眾化,普通群眾也能夠很容易地在某些網站下載遙感影像。

另一方面,遙感技術會被廣泛應用,也正是因為它的功能十分強大。現代遙感技術視域廣闊,檢測范圍大,可覆蓋整個地球。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在自然災害監測、環境監測、遺產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都能夠發揮其作用。例如在08年汶川地震震后、10年玉樹地震震后以及13年廬山縣震后,航空影像圖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強烈地震往往會造成一些地區交通和通信中斷,嚴重影響外界對受災情況的判斷和相應決策。如何盡快獲取受災信息,成為指導救災工作的關鍵。而高分辨率遙感觀測技術,正是精確獲取災區數據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遙感地球所將地震后獲取的遙感數據,共享給參與救災的國家有關部門和災區政府,并將衛星數據上傳到網站上供社會免費使用,為精確判斷災情和救災指導發揮了重要參考作用。

二、遙感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由此可見,遙感技術已不再高深莫測,它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并為我們所用。作為一名地理師范生,我們將來更多地會參與到中學地理教學當中,雖然偶爾會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也運用到了一些遙感影像,但總的來說這種趨勢還并不明顯。那到底遙感技術能不能運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呢?我認為是能的。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中,就有講述黃河三角洲的發育。教材當中只用到了一張黃河三角洲的衛星影像圖,但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清楚地感知到黃河三角洲的發育速度十分迅速,我們可以采用多張不同時期的衛星影像圖來進行對比教學。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來,黃河沖積作用形成的,從那時至今衛星影像的數量有很多,教師也很容易獲取。

除了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教學中運用到遙感技術,必修二人文地理也同樣可以大量的運用到遙感技術。例如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城市化、農業地域與工業地域類型、交通運輸的布局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都可以通過加入遙感影像豐富課堂素材,提升教學質量。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的《城市化》為例,教材上使用了大量的圖片,但都是一些地圖或者圖表,學生們只能抽象的去理解城市化的進程,卻難以有一個具體的印象。然而遙感影像卻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從不同時期的遙感影像上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個城市城市化進程地快慢與程度。學生也能夠從影像上清晰地找出一個區域的房屋、河流、植被等等,從而通過自主學習得出《城市化》這一節內容的知識點,打破了以往的傳統教學。

當然,遙感技術不僅可以運用到中學地理教學當中,也應該運用到其中。一方面是遙感技術可以豐富地理教學的課程資源。地理重在觀察,學生們習慣了看各種地圖、圖表,而遙感影像看得卻并不多。事實上遙感圖像可以真實、客觀的觀察到廣闊的地域空間和地物,實時性強。且信息豐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因此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圖片信息過時、圖片范圍太小的缺點,進一步充實課堂。另一方面遙感技術也能夠培養學生從影像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遙感影像上有許許多多的信息,它們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間接的。直接信息能夠提升學生的讀圖看圖能力,而間接信息能夠增強學生間接獲取信息的綜合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明白“眼見不一定為實”,很多知識是隱藏在事件背后的,我們需要去思考、去挖掘,探索求真的精神是科學創新與進步的原動力。并且要間接獲取隱藏的信息需要用到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學科的知識,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雖然,現如今遙感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多數是使用了一些遙感影像,但是我相信遙感技術作為地理教學的一項課程資源,還有很多潛在的價值等待我們去挖掘。在未來的中學課堂上,必定還會有更多的形式、更多的機會運用到遙感技術!

篇6

關鍵詞:遙感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TP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4)02-0200-01

1 遙感的簡單介紹

“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的感知”,也就是:不直接接觸到有關目標而能收集到信息,而且還能進行分類和分析。遙感所收集的信息是由目標物反射或發射的電磁波。收集電磁波息信的裝置就叫傳感器。裝載傳感器的設備,如:人造衛星和飛機等稱為遙感平臺?,F代遙感技術從空中利用遙感設備在地面進行物體性質檢測。它有許多功能:

1.1 觀測的面積大

根據陸地衛星軌道910km左右的高度與航攝飛機可達10km左右的高度來看由得高,觀測的面積就廣闊。每張陸地衛星圖像覆蓋的地面面積高達3000kmg2。而我國要覆蓋全部陸地面積只需要600多張左右衛星圖像就可以了。這就為人們展示了一種宏觀的景象,對于地球資源及環境要素的分析極其有利。

1.2 收集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在以前用一般方法進行一次實地測繪地圖,通常要十年或幾十年重復一次,而應用了航攝測量的方法以后,確只要幾年才能重復一次,在衛星圍繞地球運轉的同時,便能訊速收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陸地衛星4、5為例,每16天可以覆蓋地球一遍。因此,利用遙感技術以后,地圖的更新時間可以大大縮短,一些地區自然現象的動態變化也能很快地反映出來,并及時做出預報。

1.3 局限性少

在對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如高山、沙漠、冰川、沼澤等難以開展工作的區域,或由于國界的限制不可達到的地區,用航天遙感的方法,則很容易收取所需要的資料。

1.4 方法多,收集的信息量大

遙感技術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任務和目的,先用不同的遙感儀器使用不同的波段來收取所需要的資料?,F代的遙感技術能利用紅外線、紫外線、微波波段和可見光波波段來進行探,不但能探測到地面的性質也能探測到目標的一定深度。有些波段具有對干沙土、植被、云、霧、冰等的穿透性和識別性。

遙感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和任務,選 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遙感儀器,取得所需的信息。現代的遙感技術不僅能利用可見光波段探測物體,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見的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波段進行探測,不僅能探測地表的性質,而且可以探測到目標物的一定深度。某些波段具有對云、霧、冰、植被、干沙土等的穿透性,可深化對被測目標的認識。例如:對水具有一定穿透性的有可見光的藍光波段,它可采用較長的微波雷達探測冰層,還可以穿透冰層到達下面的水體或地底面。微波波段具有長時間的工作能力。因此它獲取的信息量大,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以四波段陸地衛星多光譜掃描圖像為例,像元點的分辨率為79m×57m,每一波段含有7600000個像元,一幅標準圖像包括四個波段,共有3200萬個像元點”。

1.5 作用廣

現在遙感技術的應用領域很廣泛。因為遙感主要是進行測繪方面的應用,而測繪數據又是應用于全行業的基礎使用,不僅用于軍事的偵察,還廣泛應用于地理、地質、氣象、水文、農林業、規劃和建設及環境保護并多領域,具有較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2 遙感技術系統和基本過程

遙感技術系統是實現遙感目的的方法、設備和技術的總稱,它是一個多維、多平臺多層次的立體化觀測系統。從總體上看,任何一個遙感任務的實施,均由遙感數據獲取、有用信息抽取及遙感應用三個基本球節組成。而每個環節的進行,都要有相應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手段的支持。

遙感過程是指遙感信息的或取、傳輸、處理分析判讀應用的全過程,它是通過以衛星、飛機和汽車為觀測平臺,在距離目標物幾米至幾千真米的距離以外,采用光學、電子光學等探測設備,接收的反射,散射,電磁輻射目標對象在圖像膠片或數字磁帶記錄的形式發射能量,然后將信息發送到地面站,接收站將這些遙感數據進一步加工成遙感資料產品,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圖1):

遙感技術系統是一個通用的系統實施方法、設備和技術。現已成為從地面到高空的多維觀測系統。大量的研究,包括遙感數據采集,基礎研究,運輸,處理,分析和應用遙感物理研究等。遙感技術系統包括:

2.1 遙感平臺

(1)地面平臺:三角架、遙感塔、遙感車和遙感船等與地面接觸的平臺。(2)航空平臺:包括飛機和汽球。(3)航天平臺:包括衛星、火箭、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等。

2.2 遙感儀器

傳感器是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譜特征的儀器,是遙感技術系統的核心。(如掃描儀、雷達、攝影機、攝像機等)

2.3 信息的傳輸與記錄

遙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標的電磁波信息被記錄在膠片或數磁帶上。

2.4 信息處理

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處理、存檔、分發各類地球資源遙感衛星數據并進行相關的研究,為遙感應用提供數據服務。

2.5 分析應用

包括對遙感數據根據某種目的進行分析,處理,測繪,制圖的一系列的設備,技術和方法的遙感數據的應用程序。遙感技術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對于一個特定的遙感目的。能以發揮技術優勢和整體系統的各個子系統選擇最佳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遙感數據收集是在由遙感平臺和傳感器構成的數據采集系統中或得技術支持下實現的,由于各種平臺和遙感器都有自已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因此往往根據具體任務的性質和要求的不同而采用的組合方式,以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片面地強調某種平臺或遙感器的重要性,甚至把它們對立起來,是不適宜的。

參考文獻

[1]劉丹丹.《遙感技術與應用》[M].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9.

篇7

關鍵詞:遙感地址勘查技術;具體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P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1-152-2

1 遙感地質及勘查技術概述

遙感技術所取得的地面圖像和數據及相應的數據和信息處理技術在地質學的應用 。又稱地質遙感。遙感地質一般包括4個方面的研究內容:①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電磁波譜特征。②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在遙感圖像上的判別特征。③地質遙感圖像的光學及電子光學處理和圖像及有關數據的數字處理和分析。④遙感技術在地質制圖、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及環境、工程、災害地質調查研究中的應用。

1.1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概念

利用飛機與衛星等遙感器對檢測地標的地質數據進行電磁、光譜的掃描與識別的技術稱之為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其在地質勘探工作中的應用有助于對檢測地標的地質特性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可通過摸清地質信息與地質特征為地質勘探提供更為科學可靠的理論與數據。較之傳統地質勘查技術,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具有多層次、綜合性與宏觀性的特點,因而地質勘查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可得到大大提升。近些年,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憑借技術先進、檢測結果準確等優勢在現代地質勘查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特點

1.2.1 科學性

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查工作中的應用為其數據采集環節提供了大量更具科學性的理論依據。以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為例,使用衛星、飛機等高端遙感器可科學計算、檢測出待檢測地標的具體地質狀況,有效結合電磁技術、光譜技術同現代化計算機技術以及現代化航拍器械可使地質掃描工作更具科學性,進而可為我國地質勘查與地質研究工作提供更為科學、準確的勘察數據與地質資料。

1.2.2 精確性

不斷增大的礦產需求量使得我國地質勘查工作逐漸細化,這對地質勘查技術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精細化要求。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可通過電磁技術與光譜技術的應用掃描并分析地質狀況,現代地質勘查工作的精細化需求可得到滿足。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實例顯示,其可對地質狀況進行全方位的檢測與計算,這對現代地質勘查工作精確性以及礦產開采效率的提高均十分有利。

2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

2.1 獲取地質構造信息

在應用遙感技術找礦的過程中,我們可通過空間信息觀察到相關地質標志,而提取空間信息的過程中則需應用到遙感技術所呈現出的與檢測區域成礦相關的線性圖像,從推覆體以及斷裂等相似類型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是這一過程中需注意的部分。遙感地質勘查技術還可應用于獲取酸性巖體、火山盆地等地質的信息。由于影響遙感技術成像的因素較多,因而其在地質勘查工作中極有可能會發生地質圖像模糊的情況,這將直接導致地質線性形跡和地質紋理信息無法清楚顯示出來,地質勘測工作隨之面臨困難。針對這一問題,目前主要采用人機交互、目視解譯等方式來突出顯示地質構造圖像中的關鍵信息。

2.2 通過獲取植被光譜來確定礦產位置

礦區感測區中的金屬或礦物較易因地下水文因素和地下微生物作用的影響而改變底層結構,隨之將會對土壤層中的成分造成礦物元素增加等影響,土壤成分受到的影響將直接體現在地表的職務上。土壤層中成分的變化將會改變地表植物對金屬元素的劇集程度和吸收程度,繼而將會使得植物內含水量及葉綠素也發生改變,后種變化將通過植物的反射光譜特征顯示體現出來,遙感技術正是利用了這一系列的變化將檢測區域地表植物的反射光譜特征顯示出來,并通過分析植物異常光譜信息來確定該區域是否存在礦產。不同種類的植物,甚至是同種植物的不同器官在金屬含量方面將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因而需大量收集檢測礦區的植被樣品,并在分析植被光譜信息的基礎上統計出具有良好金屬吸收能力和聚集能力的植被。植物反射光譜的色調是應用光譜特征增強技術處理遙感圖像的主要依據。分離提取出異常色調后,遙感技術可直觀展現出這些異常色調,分析出植被對金屬的吸收能力和聚集能力后則可為確定礦產位置提供一定的依據。

2.3 利用巖礦光譜技術進行識別

作為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理論基礎,巖礦光譜技術適用于多光譜技術與高光譜技術,其主要是通過提取多光譜蝕變信息實現巖性識別與高光譜礦物識別的目的。多光譜技術較低的光譜分辨率使得巖礦的光譜特征表現力較弱,因此巖礦光譜技術在分析巖礦反射率差異時主要以圖像線性信息與圖像灰度特征為基礎。較之多光譜技術,高光譜技術則既可獲取到連續光譜信息,也可對地質類型加以直觀地識別。綜合使用多光譜技術與高光譜技術可對巖礦類型、與成礦作用有直接關系的礦物蝕變信息加以有效地識別,并可對蝕變強度進行定量,進而可為地質勘探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3 加強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應用的措施

前文筆者簡要分析了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概念與特點,并探討了其在地質勘探工作中的具體應用。由于我國在應用遙感地質勘查技術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因而我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需采取合理的措施來保證其應用效果。

3.1 加強對遙感技術理論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實際應用離不開有效的理論研究。因此我們首先需深入研究并分析大量與遙感技術相關的理論文獻,為遙感技術的應用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我們還需依據勘測區域的特點進行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地質勘查技術應用的理論成果。

3.2 加強技術支持

技術支持在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應用中處于十分關鍵的地位,因此我們首先需保持所應用的相關遙感設備的技術先進性,保證硬件基礎;其次需加大引進與培養先進遙感技術人才的力度,以為遙感技術應用的準確性、合理性和科學性提供人才保證。

3.3 完善相關制度

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有效應用離不開相關制度的指導與規范,因此我們需積極完善諸如技術崗位責任制度的一系列制度,及時發現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促進我國遙感地質勘查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迅猛發展的國民經濟使得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對地質勘查技術的效率與精確度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此,本文簡單介紹了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及其在地質勘探工作中的應用,并提出了加強其應用的具體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理論參考。

參 考 文 獻

[1] 王潤生,熊盛青,聶洪峰,等.遙感地質勘查技術與應用研究[J].地質學報,2011,11:1699-1743.

[2] 易飛.遙感地質勘查技術探究與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6,18:265.

[3] 羅慶霞,蘇吉祥.遙感地質勘查技術在礦山中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16,10:203+205.

篇8

[關鍵字] 鈾礦勘查 遙感技術 綜合研究 成礦觀點與找礦效果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18-2

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開展對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應用遙感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服務于礦產資源勘查,已成為當前遙感地質工作者積極探索的科學難題和熱點。而開發新型遙感探測技術與先進的圖像處理方法、促進遙感技術與多學科的交叉集成,是這一探索的方向和重要途徑。本文結合鈾資源勘查,重點從遙感信息綜合研究的角度,對其在地質勘查領域深化應用的這一科學難題進行了探索。

1地質找礦中遙感信息綜合研究和深化應用的思考與理念

(1) 遙感技術在地質領域應用的局限性。遙感技術在地質領域應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遙感所獲得的信息主要是地表信息,而目前找礦更多的是需要地下深部信息。因此,單靠遙感技術本身很難解決復雜的地質找礦問題。

(2) 找礦難度愈來愈大,遙感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已成必然。隨著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發展,一方面,出露地表的礦床明顯減少,勘查的目標已由地表或近地表轉向地下深處的隱伏礦床,因此找礦的難度愈來愈大;另一方面,由各種地學手段獲得的信息愈來愈豐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信息資源,以提高勘查效果,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3) 遙感技術要與迅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相整合。進入21 世紀以來,現代信息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如何將這些新技術(如:三維地理信息系統(GIS) 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仿真模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 應用于地質勘查領域,進一步解決礦產資源的勘查問題。鑒于上述思考,筆者提出了遙感信息深化應用的思路:即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優勢,實現遙感技術應用的以下兩個結合: 一是遙感信息與傳統地學信息的結合,二是遙感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 同時,在遙感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要注入地質專業知識,將信息轉化為創新思維,用來指導找礦決策和實踐。

2遙感信息綜合研究與我國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觀點的提出

2.1 鈾礦床遙感信息的綜合研究

2.1.1 對地質資料分析的質疑

關于礦床成因,研究初期人們認為它屬層間氧化帶鈾成礦類型,鈾源來自盆地北緣蝕源區的含鈾地層和中酸性巖體,在氧化條件下,雨水淋出的鈾滲入地下,經地下水搬運,沿滲透性高的砂巖層遷移,在從氧化帶進入還原帶的過渡地帶,由于氧化還原環境的變化,發生了鈾的沉淀和富集,形成了該鈾礦床( 圖1( a) ) 。可是,經礦化同位素年齡分析,礦床的形成經歷了從120 ± 11 Ma ~ 8 ± 1 Ma 的一個漫長過程,新生代時( 20 ± 2 Ma 和8 ± 1 Ma) 繼續有鈾礦化形成,但新生代時,河套斷陷已經形成,斷陷的下陷已將蝕源區與成礦區分開,這時成礦的鈾源已不可能再來自盆地北緣( 圖1( b) ) 。因此筆者認為,用傳統的觀點難以完全解釋東勝鈾礦床的形成。

2.1.2 新發現地質現象的遙感信息綜合研究

先將收集的研究區的遙感、地質、地球物理( 重力、航放、航磁) 、地球化學數據建成GIS 數據庫; 然后利用GIS 分析功能,將遙感信息與傳統地學信息集成( 復合和融合) ,并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通過綜合研究進一步認為:東勝-石灣子斷隆構造為一基底隆起背景上的富鈾斷塊,它的不斷隆升,能夠為成礦提供鈾源;斷隆南緣斷裂為一從地表切入基底的貫穿性斷裂,是深部物質向上運移的通道;環狀構造為一與油氣有關的環狀構造,反映該區油氣活動的中心,可以為成礦提供油氣等還原物質。由上述構造要素構成的成礦背景疊加在早期的套蝕源區與斜坡帶的成礦背景之上,構成了該區鈾礦形成的特殊區域地質構造環境。

2.2鈾礦床的斷隆疊加成礦

在綜合研究了鈾礦床的區域地質構造背景之后,又進一步研究了礦床的成礦特征,發現油氣和熱流體參與了成礦過程,礦化有明顯的疊加現象,如鈾源的疊加、成礦流體的疊加和成礦年齡的多期性等,且鈾礦化類型具雙重性和復雜性等。將礦床的成礦背景信息與礦床的成礦特征信息綜合,并注入鈾礦地質專業知識,實現了信息的轉化,重新認識了鈾礦床的成礦過程。

2.3 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觀點的提出

(1) 斷隆非疊加成礦的證據。當擴大研究范圍后發現,其他鈾礦床在空間分布上也與斷隆構造有關,如黃陵鈾礦床位于渭北斷隆的北緣,國家灣鈾礦床位于固原-華亭斷隆上,磁窯堡鈾礦床位于牛首山-羅山斷隆的西緣等。 綜合斷隆疊加成礦和非疊加成礦的研究成果,筆者提出了砂巖型鈾礦斷隆成礦的觀點。

(2) 斷隆成礦的機理。通過對斷隆構造成礦機理的研究認為: ① 斷隆構造的隆升作用,使深部的鈾礦床和富鈾層被抬升到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為新的成礦過程提供鈾源; ② 斷隆邊緣斜坡帶的地形和沉積環境( 有利于形成賦礦的粗碎屑的沉積地層);③ 斷隆邊緣貫穿性斷裂是將深部還原性物質向上運移的導通等。這些有利的成礦要素在斷隆構造環境形成了最佳組合,從而使斷隆構造孕育了源( 鈾源) - 運( 搬運) - 聚( 富集) 統一的成礦條件。(3) 斷隆成礦觀點的核心。斷隆成礦觀點的核心是強調構造,特別是深位貫穿性斷裂和油氣,甚至熱流體等深部還原性物質在砂巖鈾成礦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該類型鈾礦床的形成不同于傳統的層間氧化帶類型鈾礦床,不只是個淺部地質作用過程,而是深部與淺部地質作用的復合。

(4) 斷隆成礦觀點提出找礦意義: ①我國克拉通盆地砂巖型鈾礦的區域找礦,應圍繞斷隆構造及其邊緣進行; ②圍繞斷隆構造找礦,不要局限于砂巖型鈾礦,應開展多目標找礦( 包括砂巖型、碳硅泥巖型和熱液型); ③不同斷隆構造形成的背景、演化歷史、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不盡相同,即使同一斷隆構造不同部位成礦環境和條件也不相同。因此,找礦時要進行具體的地質分析。

3結論

實踐表明,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同一個問題,由于看不到新的現象和事實,認識將很難有所突破。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它能夠迅速發現用常規地質方法很難發現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如果將這些新發現與傳統地質方法得到的信息相結合,將會促進地質人員重新考慮問題和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導致新概念的產生和礦化規律新認識的形成。曾經指出的"沒有先進技術支持的理論是落后的"。同時可以看出,遙感技術的應用不僅限于"線、環、塊"的識別和蝕變信息的提取,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進行成礦理論的研究。因此,需要將遙感的應用"從技術索引的思路走出來","從技術層面提升到科學層面"。這樣才能使遙感在地質找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充分發揮遙感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地質勘查信息資源,進行新理論的探索和建立新的找礦模式,并利用新模式進行找礦,這是一條從"信息找礦"到"理論找礦"再到"模式找礦"的正確途徑,實踐證明可以取得顯著的找礦成果。

篇9

[關鍵詞]土地調查 遙感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 TP79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2-213-1

0引言

由于社會生活的逐步提升,人民逐漸步入城鎮一體化的現代生活,而土地資源的逐漸減少與日益增長的土地需求,成為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矛盾,如何解決土地資源的利用問題成為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而土地方面的工作人員而言合理高效的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也成為工作中主要研究問題。

就目前國內經濟情況綜合分析,土地資源的利用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中日益重要的問題,而做好土地調查工作,不僅能夠保障土地資源科學合理應用,也是保障有限耕地資源,為土地的策劃工作提供事實依據,緩解土地資源利用矛盾。如何能夠保障土地資源充分合理的應用,就必須了解土地應用與國家土地資源分配情況,而這部分的工作中為了能夠獲取準確的數據信息,就必須應用到現代化的科學手段,與之前的技術方式比較,遙感技術的應用具備多方面不可替代的優勢,在保證真實、準確、及時的數據傳遞同時,不僅信息覆蓋比較大,而且信息方面比較系統全面。因此,遙感技術成為土地方面工作人員在土地調查工作首選,并且為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與國土資源合理分配提供重要數據根據。

1目前實行土地調查工作的現實意義以及目的

1.1土地資源是人類生活中根本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稀缺資源,對于人類的生存與進步都有著重要基礎作用。國家國土資源方面的研究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以及經濟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保障作用,這就需要在工作中以科學、正確的研究態度進行土地資源的調查工作,以準確的科學數據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數據基礎。

1.2土地調查目的

(1)為土地利用和規劃提供資料。對土地基本情況的了解是否準確基本上決定了土地利用的長期計劃是否合理,是實現合理、科學的土地利用的關鍵。

(2)為制定國民經濟計劃提供基本依據。國民經濟計劃的制定、城市化的進程、農、林、牧、副、漁各業的合理安排、生產指標的確定以及財政稅收的組織都必須以土地調查所獲得的各類用地及其變化狀況數據資料為依托。

(3)為土地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礎。通過土地調查,我們可以準確地掌握土地利用狀況和權屬狀況,從而制定出科學的土地管理法規和政策,為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4)為土地科學研究和建立土地信息系統提供準確的數據資料。土地調查的過程就是采集土地信息的過程,是土地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向各級政府部門及各行業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和合理的服

2遙感技術在土地調查工作中的實用性

2.1遙感技術所具備的技術優點

信息獲取很少受環境限制。不同區域的耕地所處的地質條件和自然環境各不相同,差異很大,甚至有些自然環境如高山峻嶺、地勢崎嶇難行的山坡以及沼澤等地方的條件十分惡劣,人類難以順利到達并獲取所需的數據和信息。然而由于遙感技術并不受地面條件的限制,只需利用航天遙感或者是衛星遙感便可以最大范圍的對各種環境的資料進行獲取和加工,為進一步研究和分析提供信息服務。第四方面就是在 獲取信息的方法較多,擁有較大的信息量 任務的復雜和不同決定了遙感技術在獲取信息數據時也會采取不同的波段以及儀器。

2.2遙感技術在土地調查工作中的使用方面

2.2.1能夠隨時提供土地資源利用情況

(1)宏觀對土地進行監測。遙感技術對土地的監控提供了大量的TM圖像以及其他相關土地數據資料,這些資料和圖像都為監測土地的利用變化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能夠做到科學、準確、直接的掌握土地利用變化的實際情況,為土地監測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2)監測城市化進程擴展趨勢?,F階段農村進城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因此各地城市的人口數量也處于急劇上升的趨勢,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和延伸,農村和城鎮的耕地資源在日益減少。

2.2.2在土地情況調查中利用遙感技術落實工作方法

如今多數地區都在采用遙感技術對土地的利用現狀進行調查,其較高的準確度,已經使人們放棄了傳統的調查方法。衛星的掃描給調查工作帶來了十分的便利,無論是惡劣的地質條件或是氣候條件,都可以在衛星的掃描之下得到第一手的調查數據,全時段的服務于土地調查工作。

2.2.3應用遙感技術檢測生態環境變化

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保證國家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針的重要資源基礎,而遙感技術能夠隨時檢測到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這種科學的技術系統,是運用科學合理的工作方式,掌控的信息情況包括土地與生態兩個方面,并且對于變化信息實現實時的動態掌控,是第一手的信息數據,這可以對于生態保護區域做好保護工作,根據現實的情況制定相應的規劃工作。做好遙感技術工作也是相關部門工作的數據基礎。這不僅對于土地調查工作有深遠意義,同時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綜合信息數據可以實現資源合理分配,將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工作合理結合,是土地規劃管理工作的一個工作重點。

3總結

遙感技術的發展極大便利了土地利用的調查,使得調查周期縮短,準確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減少了傳統調查方式下的人力財力投入。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遙感技術還存在一些缺陷,相信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調查中的應用會日趨完善。并且為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與國土資源合理分配提供重要數據依據,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遙感;應用;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8-0209-02

1 遙感的定義與分類

1.1 遙感的定義

遙感,從廣義來說泛指各種非接觸、遠距離探測物體的技術;而本文談論的遙感是指電磁波遙感,即狹義的遙感,其定義是: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等技術過程,識別地面物體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

1.2 遙感的分類

按照研究對象遙感可分為資源遙感與環境遙感兩大類[1],資源遙感以調查自然資源狀況和監測再生資源的動態變化為主。環境遙感則是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并做出評價與預報的統稱。此外,按照應用空間尺度遙感可以把遙感分為全球遙感、區域遙感和城市遙感三種類型。

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它涉及地理學、測繪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規劃管理等許多學科。它的概念和基礎是物理學、測繪學、地質學、地理學;它的技術支撐是航天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伴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空間遙感對地觀測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可以預計,在今后的遙感發展過程中,全方位、全覆蓋、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時效的遙感觀測系統,將會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中。

2 遙感應用

遙感的應用已從上世紀早期單純的軍事用途擴大到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土地管理、氣象預報、全球變化研究、災害監測、資源調查與動態變化監測、生態調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業,成為服務人類現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2.1 遙感在土地資源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是土地資源狀況調查評價與動態監測的重要技術手段。隨著遙感技術在空間識別、地物波譜識別和變化時間識別方面能力的提高,土地遙感正在成為遙感科學的重要分支。我國歷來對國土資源十分重視[2],特別是自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非常重視土地資源的動態監測工作,從1999年開始,遙感監測工作作為國土資源大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連續16年,每年開展對全國重點地區的遙感監測。

土地遙感的應用領域包括[1]:監測建設用地變化趨勢、布局及規模;為土地資源管理提供現勢基礎資料;輔助檢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復核土地變更調查;輔助開展土地變更調查;輔助開展土地利用現狀圖更新;基本農田保護區監測;配合土地執法檢查。

2.2 遙感在礦產資源中的應用

不論用什么方法找礦,了解礦床形成過程和成礦原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遙感找礦也不例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沉積、巖漿及變質三大類巖石也在不停地進行轉化,在地質構造等作用下,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巖石中,形成由各種不同的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富集而形成的各種礦床,而遙感影像能夠真實

地記錄地球表面三大類巖石的光譜與紋理特征。同時,采用遙感技術圈定各類構造形態、色異常等現象,對于礦產調查、圈定成礦遠景區、成礦預測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遙感技術尋找油[3]是通過提取遙感影像的烴類微滲漏信息來預測油區的烴類微滲漏暈以其特有的波譜特性可以被遙感技術檢測,從而實現油氣預測,這也是遙感技術直接找油的原理。

2.3 遙感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時代經濟、社會、科學和文化的匯聚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我國城市化速度還將加快。遙感在城市建設中應用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1)城市景觀結構調查。土地是城市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城市遙感首先就是調查城市土地利用狀況,提供工商業、文化、交通、綠地和水體的分布和面積;2)城市道路規劃與交通環境分析。低空航空攝影[4]對全市車流的瞬時調查,就可以幾乎同時測出各個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機動車和自行車的車流密度,編繪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車流量圖,既簡便易行,又準確可靠,在交通管理、道路拓寬和過街橋、立交橋選址等方面,都能夠發揮作用;3)城市環境污染調查。受污染損害的植物[5],葉片葉綠素降低,在彩色紅外像片上紅的成分減少,污染程度通過影像色調的變化被記錄下來,再參考樹木缺株、形態或冠幅變小的程度,就可以繪制出分輕、中、重三級的污染程度。

2.4 遙感在海洋領域的應用

海洋遙感[6]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帶作為監測、研究對象的遙感,包括物理海洋學遙感、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遙感與海水監測、海洋污染監測等。海洋遙感大幅度提升了海洋調查技術水平,與其余調查手段相比,具有很明顯的優勢。如:不受惡劣自然條件的限制、拓展了海洋調查的廣度、能夠實時長效的進行檢測、龐大的信息獲取量以及應用范圍的多樣性。

2.5 遙感在氣象中的應用

氣象衛星的出現,為人類自上而下觀測大氣層和地表、生態的變化提供了一種新型可靠的手段,由此應運而生的衛星氣象[3]成為大氣科學發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氣象遙感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尋找從衛星上探測和獲取大氣中主要氣象要素和大氣現象的理論和方法;二是研究衛星資料的處理技術和使用方法。例如利用紅外通道和可見光通道中對比,可以很好解決大霧區、中高云區及地表的區分問題,區別出哪些是霧,哪些是云,哪些是地表,此外利用遙感還可以對沙塵暴有很好的監控作用。

2.6 遙感在地質災害管理中的應用

傳統的獲取災害損失評估信息方法主要依靠地面調查以及歷史資料,耗費時間過長且因資料更新滯后,不能及時的體現地質災害管理的作用。隨著遙感技術及其他相關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正處于逐步推廣的階段。衛星遙感技術的宏觀性、全天候和全天時以及周期性,為地質災害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并逐漸成為地球災害監測系統工程中的主要技術。遙感技術已經應用于地質災害管理的整個過程。在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評估的四個階段中,均能夠及時準確的提供調查、評估、預警,為地質災害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2.7 遙感在考古中的應用

考古工作,是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擴展,考古學家們從了解個別的考古遺址文化上升到對某一地區、某一國家,或者是更大范圍的一個時空去認識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就需要考察更大的范圍與空間,僅依靠地面的考古資料就顯得不足,而且也很難使資料收集得完整,利用肉眼去觀察分析考古遺跡現象受時間、地點、氣候、光照等諸多因素影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8]。而高分辨率遙感圖像、航拍像片的分辨率均可達到1m左右,同時可全球、全天候覆蓋,加上特殊信號可以穿透地表,開展更加精確探測的探測工作,這些先進技術在考古研究、文物保護管理上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從考古的角度來看,人類遺產的挖掘是繼承和弘揚古代文明的重要途經。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古遺址尋找、普查研究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遙感信息古遺址研究不僅可以填補或充實人類文明歷史,而且對研究古代地緣政治,確定歷史時期的軍事和疆域爭議十分重要,且將大大提高田野考古的效率和質量,把我國的考古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 遙感應用的發展趨勢

隨著遙感技術應用研究的深入發展,遙感數據分辨率不斷提高,數據量持續增長,數據處理的方法和程序也日趨復雜,從而導致GIS系統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GIS的發展也更加偏向于解決數據的存儲、管理和處理,但這樣并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經過不斷的總結,最終發現如果想要解決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就必須多技術、多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對數據進行搜集處理。遙感技術,是一種信息獲取的技術,相對缺乏信息處理、提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科學家們將遙感技術與GIS、GPS、計算機、仿真、虛擬等多種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共同應用解決復雜的綜合問題。

“3S”技術集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3S技術[10]即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3種技術集成的總稱?!?S”集成技術的應用,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勢,RS和GPS為GIS進行空間分析提供了更新區域信息和空間定位信息,從RS和GPS提供的大量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并進行綜合集成,使之成為決策的科學依據。GIS、RS和GPS三者技術的集成,形成了一個更加完整、準確及實施的對地觀測、分析及應用系統,從而推動了遙感技術的進步。

4 結論

綜上,遙感應用既是系統科學又是系統工程,既是區域性的又是全球性的,既是邊緣科學又是交叉科學。通過對以上土地監測、地質礦產調查、城市建設、環境與災害監測、海洋、氣象與考古遙感等幾個主要方面遙感技術應用的介紹,可以看出遙感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及科研領域的各個方面,3S技術的集成已經成為必然,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掘遙感技術應用的潛力,開拓遙感技術應用的新局面,更加有效的保護和科學的利用好我國的資源與環境。

參考文獻

[1]鞠建華,等.資源環境與遙感[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39-141.

[2]鄭丙輝,王橋.環境遙感應用現狀與展望(上)[J].航天技術與國民經濟,2000,9:1-3.

[3]王桂宏,張友焱,冉新權.油氣勘探中遙感方法新進展與趨向[J].地學前緣,2000,7(3):282-289.

[4]王衛安,竺幼定.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圖像及其應用[J].測繪通報,2000(6):20-32.

[5]徐冠華.遙感與資源環境信息系統應用與展望[J].環境遙感,1994,9(4):241-246.

[6]謝文君,陳君.海洋遙感的應用與展望[J].海洋地質第四紀地質,2001,21(3):123-128.

[7]王文杰,張建輝,李雪.遙感在生態與環境監測中的主要應用領域[J].中國環境監測,1999,15(6):48-51.

[8]劉建國,王琳.空間分析技術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J].遙感信息,2006(3):51-53.

[9]施益強,陳崇成,陳玲.遙感技術在環境資源中的應用進展與展望[J].國土資源遙感,2002(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