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15 18:10: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經濟發展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GDP發展差距明顯
從各省區市的生產總值占西部地區的份額看,占西部地區GDP的比重在20%以上的有四川;占10%-20%的有內蒙古、廣西、陜西;占5%10%的有重慶、貴州、云南、甘肅、新疆;占5%以下的有、青海、寧夏。從各地區生產總值對西部GDP總量的拉動率和貢獻率來看,貢獻率不到5%的有甘肅、新疆、、青海和寧夏,貢獻率大于所占比重的有四川、陜西、內蒙古和廣西,這四個省的貢獻率的總和達到55.7%,它們的發展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西部經濟的整體增長情況。
產業結構同中有異
從三次產業結構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二三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第一產業占15%以上的地區有四川、貴州、云南、、新疆、廣西,其中四川最高;第二產業占比在50%以上的地區有陜西、青海、寧夏、內蒙古,其中陜西最高;第三產業占比達到40%以上的地區有重慶、貴州、,其中最高,是西部地區唯一一個第三產業產值超過第二產業的地區。從三次產業對GDP的拉動率和貢獻率看,第一產業貢獻率在20%以上的有四川和廣西;第二產業貢獻率在50%以上的有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第三產業貢獻率在50%以上的有貴州和。與GDP結合分析,可以發現,西北地區的落后與其過度偏向工業和工業帶動率較弱有關。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傾向有異有同
共同之處是西部地區各省區市都注重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極高。相異之處在于投資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的包括重慶、寧夏、和內蒙古;占60%-70%的包括陜西、青海;占50%-60%的包括四川、貴州、云南、新疆、廣西;占50%以下的只有甘肅。
出口的差異性大
從各地占西部地區出口總量的比重看,新疆占20%以上,為最高,其次是四川,在1%-5%之間的有貴州、甘肅和寧夏,和青海不足1%。
工業化的同向性特征明顯
除工業化水平較低外,其余的11個省區市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34%以上,其中陜西、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的比重在40%以上。
西部地區需要加快發展
篇2
市委、市政府旅游工作湯原現場會,明確了全市旅游業發展的思路,提出了抓好旅游業的具體措施。為全面貫徹會議精神,我區將進一步對旅游業的發展進行準確定位,把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不斷加大旅游投入,全面整合開發旅游資源,精心打造卓越秀美的旅游名區,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我區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一、實施政府主導,突出旅游業發展地位
旅游產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關聯性,決定了旅游業是一個政府主導型產業。因此,我們要按照“政府主導、各負其責、整體聯動、縱深推動”的工作方針,加強對旅游業的領導和管理。
1、明確旅游產業地位。堅持把旅游業作為重點發展行業納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施“旅游興區”戰略,不斷提升旅游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為加快旅游開發步伐,建立起與全區社會、經濟、地理位置相適應的旅游業,區政府邀請專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堅持以高標準、高起點、操作性強的旅游規劃指導全區旅游業的發展。由區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掛帥,組織相關部門參與,邀請有關專家,對全區旅游產業進行調查,提出了“一帶兩區”的旅游發展思路,即以松花江為軸心,以同三公路為紐帶,建立松花江兩岸的娛樂、垂釣、餐飲旅游經濟帶;建立猴石山風景區,發展漁獵文化與民族文化;建立臥佛山風景區,突出發展冰雪文化與地貌景觀,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強領導與協調。區委、區政府要定期召開全區旅游工作會議,確定旅游發展的重大事項和解決旅游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區委、區政府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旅游工作協調委員會,由各有關部門參加,同時制定協調解決旅游發展重大問題的議事制度,針對旅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統一協調,重點解決。要發揮人大、政協在全區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圍繞旅游業發展問題開展專題調研、視察和檢查活動,以議案、提案、建議、決議等形式,為政府抓好旅游產業和創建工作出謀獻策,促進政府和有關部門落實各項工作。
3、實行旅游產業目標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務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全區旅游業發展的目標任務逐步分解,層層簽訂責任狀,一級抓一級。區鄉政府、旅游管理部門、旅游景區(點)和旅游企業要落實目標責任制。堅持以年度旅游經濟發展總體任務指標為重點,政府區長與各鄉鎮長簽訂責任書;以年度旅游經濟分項指標、工作量、完成時限為重點,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區長與各鄉鎮簽訂責任書。年底由區政府組織工作組對全區旅游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二、全面推進,提升旅游業市場競爭力
圍繞全市旅游業發展思路,充分整合資源,發掘潛力,全面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1、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進一步樹立品牌意識,爭創品牌優勢,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堅持以抓品牌、抓特色為重點,開發全區旅游資源,爭創大批如臥佛山滑雪場、四豐生態園、千里生態園等名優品牌景區(景點)和特色餐飲服務業。下步,全區要集中精力和財力抓一批典型,創一批名牌,形成優勢,提高郊區(永紅)旅游的知名度,樹立旅游新形象。同時,要不斷增加名牌景區(景點)的“新特”內容,提高其文化內涵,爭創新優勢。
2、依托重大節慶活動發展文化旅游。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有機融合,是提升旅游層次、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將依托“三江旅游節”等大型活動,以民族藝術為重點,舉辦民族節慶活動。要按照“特色突出,開發精品”的思路,重點推出朝鮮族風情、赫哲族風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過舉辦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影響面廣、參與者眾的民族活動,提高旅游產品的吸引力。
3、完善旅游市場營銷內容。旅游業是典型的形象產業,知名度就是生產力。要通過搞好總體策劃、整體營銷和科學促銷,擴大我區旅游業的知名度。一是在總體策劃上,要把現有的臥佛山滑雪場、農業生態園、赫哲族民族風情園等旅游資源,塑造為特色鮮明的形象予以傳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體營銷上,要堅持以市場為目標,以產品為中心,適當舉辦一些旅游節慶活動,擴大宣傳面和影響力。三是在科學促銷上,要把人員推銷、業務推廣和宣傳廣告等促銷手段結合起來,增強促銷效果,特別是運用互聯網進行旅游宣傳促銷,不斷拓展旅游客源市場。
4、強化旅游發展資金投入。旅游開發單靠政府投資難以在較短時期內見效。旅游資源開發要采取“政府、部門、團體、個人”一齊辦,區域內外資金一起上的辦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投資積極性,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區景點和旅游產品建設與開發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打破地區、行業等方面的限制,鼓勵外商、集體、個人和有實力的旅游集團投資旅游業,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會辦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賣、租賃經營等方式,把旅游項目本身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三是要把市場前景廣闊、具有龍頭地位、資源優勢明顯的景點景區作為重點項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資金,有計劃地分期開發利用,有了經濟效益后實施滾動投入,后續開發,減緩資金投入壓力,提高投入效益。
5、加強管理與服務。加強旅游管理與服務是樹立產業形象的關鍵,要逐步實現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要搞好政府調控,用市場經濟的方法來管理旅游業,特別是保證旅游企業的合法權益,打擊各種非法經營行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請有關專家,成立專家咨詢機構,使政府決策管理和企業經營實現科學化。要加強旅游行業的行風建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和崗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提高行業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三、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營造放心的旅游消費環境是促進旅游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旅游消費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旅游產業發展的進程。因此,我們把精神文明建設融合于發展旅游業的各個環節中,努力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
1、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加強行業精神文明建設。要把創建文明行業作為旅游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把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作為營造旅游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業中開展“建文明窗口,樹行業新風,創文明行業”主題活動,要在旅游企業設立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區各景區廣泛開展以文明經營、文明服務、文明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創建活動,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篇3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課題來源:2010年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保定市地方高校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性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002125)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我國政府正在把一些應該在國家層面加以研究推進的重點區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京津冀都市圈就是其中區域之一。當前,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迅速,而經濟的快速發展歸根到底是由人才作為支撐的。人才培養作為高校三大職能之一,高等學校應當義不容辭地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各層次的合格人才。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的飛躍發展,我國接受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步伐不斷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使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大幅度增加,產業不斷升級對勞動力整體的技術與職業素質要求日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知識與技能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保定市俗稱“北京的南大門”,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保定市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本科院校,面臨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它們應當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發展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高新技術并能熟練應用的高級專門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
一、對人才培養模式概念的認識
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教高[1998]2號)中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是這樣描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這是教育主管部門對人才培養模式較權威的解釋。龔怡祖將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含培養規格)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某種標準構造式樣和運行方式,它們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風格或特征,具有明顯的系統性與示范性。”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人才培養模式由人才培養和模式兩個基本概念組合而成。人才培養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標,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其在身心方面發生預期變化。“模式”就是從不斷重復出現的事件中發現和抽象出的規律,是對前人積累的經驗的抽象和升華。只要是一再重復出現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種模式,它表明了事物之間隱藏的規律關系,而這些事物并不必然是圖像、圖案,也可以是數字、抽象的關系,甚至是思維的方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才培養模式即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是人們可以照著做的人才培養標準樣式。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一是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某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遵循一定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二是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僅強調實質上的人才培養規律,更加強調形式上的人才培養規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操作性,在大致相同的條件下,可以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模仿和復制;三是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多樣性。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不同,學科專業不同會產生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學校,人才培養模式也有所不同。
二、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特點
應用型本科人才既不同于學術型人才,也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已基本獲得共識。以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基層一線工作的本科層次人才為目標,所培養的本科人才相對于學術,更加突出應用;相對于學科,更加突出專業;相對于科學,更加突出技術;相對于深造,更加突出就業;相對精英教育,更加突出大眾化教育。在培養目標方面,以培養生產、工程、管理、服務等一線的高級工程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應用為主線構建學生的素質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具有扎實、使用面寬、實踐能力強、素質高等特點;以適應地方和行業經濟建設發展為目標,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推廣高新使用技術、提升企業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服務。所以,應用型人才應具備以下特點:一是實踐性。這是應用型人才最顯著的特征。這里不能簡單地認為實踐能力就是動手能力強,也要求“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較系統的基礎科學理論,較寬且扎實的技術基礎理論以及必要的專業知識”。主要表現為具有實踐能力,即開發能力、轉化能力、設計能力、應用能力等;二是創新性。這里的創新不是指理論的創新,而是為把理論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二次創新”;三是市場性。衡量一個人才可以有很多標準,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最終要回到市場檢驗。市場標準是一個綜合標準,也是一個客觀標準。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更應具備強烈的市場意識,培養出適應市場要求,經得起市場檢驗的人才。
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在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上,筆者將具體在目標、方案和實施三個層面上進行詳細探討:
(一)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培養目標對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指導意義,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基本規定,可以概括為: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面向市場、面向行業,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具有“基礎扎實、口徑適中、素質全面、應用為主”的高級專業人才。“基礎扎實”即應用型人才要有扎實的學科基礎,但在理論深度上不必追求學術型人才要求得那么深厚,因為應用型人才的重點在于知識的運用。“口徑適中”指應用型人才專業口徑的寬窄應該與行業發展相適應,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寬。“素質全面”指要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素養,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和科學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應用為主”指應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總之,應用型人才強調既要有知識,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識和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綜合素質。
(二)以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重點。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總的目標是使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相結合,以求能培養出具有較強職業適應性與就業競爭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此,培養目標應力求具體,最好能有一定的職業針對性。改革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是實現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應根據崗位群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基本素質進行分解,按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設計課程體系,并按實干、實踐、實用的原則,構建“平臺+模塊”式的課程體系。平臺是保證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了厚基礎;模塊主要是實現不同專業方向人才的分流培養,體現個性。要本著加強基礎課、注重實踐課、擴大選修課的要求,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在重視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加大選修課比重的同時,優化專業課程模塊,增設必要的職業技能課為必修課或加大原有專業課的實驗、實訓、實習教學時間。同時,要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做到“三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結合,強調知識的運用;傳承與創新結合,強調知識的創新;共性培養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強調個性的培養。在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為落腳點。人才培養是通過多方面實施的。筆者擬選擇對于保定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實施中較為重要的薄弱方面,如教學方法、實踐環節的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進行論述,以達到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
1、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達爾文認為,關于方法的知識是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知識。在大學中的許多人對教學方法的重視是不夠的,或者是簡單化的,低估了教學方法的價值與作用。教學方法本質上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學問題。教學方法的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與教學觀念的變革。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注重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使他們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其次,教師要善于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校園網建設為依托,以計算機為載體,開發和引進各種優秀教學軟件,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三,運用啟發式教學,推廣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要更多地使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物演示和角色扮演、項目驅動法、網上答疑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探索意識、研究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加強實踐教學,走產學研用合作的路子。出于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學生職業生涯的需要,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環。雖然地方性院校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但目前還未達到盡善盡美,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教學環節上,尤其要重視實踐教學,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統一,校內培養與校外培訓的統一,充分利用專業競賽、認證培訓、自主學習、綜合素質培養等多種平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交流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既能做事,又能做人,從而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專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為社會輸送適銷對路的人才。
同時,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走產學研用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路子。到業界的實際環境中去感受、去認識、去理解、去實訓。教育部啟動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及提出的高校與社會教育資源深度合作與共享的要求,無不體現了國家對合作教育的倡導。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更要走合作教育之路,打破學校的邊界、專業的邊界、課程的邊界、課堂的邊界、教師隸屬的邊界,依據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及社會其他子系統各方需求,尋求價值取向的結合點和利益的結合域,通過學校主動、政府牽動、業界隨動,實現共同目標的融合、相近目標的契合、矛盾目標的轉化。在資源利用和培養過程中與業界密切合作,建設體現行業發展的實踐教學環境,創建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通過高校與業界的相互支持、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資源共建、全程參與、互利共贏的新型培養模式,并通過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獲得自身發展活力。
3、培養“懂教育、通實踐”的教師隊伍。所謂“懂教育、通實踐”,就是他們不僅要成為學術水平高的“學者”,而且要成為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高的“教師”;不僅精通學科理論與專業知識,而且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僅要做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且要堅持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努力形成三者的最佳平衡。這就要求學校既要重視人才引進和人才選拔,又要重視人才培訓;既要重視教師教育技能和實踐技能培訓,又要重視教育理論學習、教育理念更新和職業道德培訓。
廣大教師一方面要結合教育教學的實踐,主動學習和研究教育基本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意識和理論自覺;另一方面要深入到企業和社會中去,深入到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去,親自動手,做到要求學生會做的自己必須首先會做,努力成為不僅愿意而且知道如何去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僅有意識而且有能力去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師,真正做到既懂教育又通實踐。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高林等.應用型本科教育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金國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探[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3]鄧曉東等.引導新建本科高校實現內涵升本[J].中國高等教育,2006.21.
[4]陳小虎.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及其路徑選擇.
篇4
關鍵詞: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1
服務區域發展是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服務區域發展能力是高職教育質量的標志所在。[1]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堅持貼近市場辦教育,聚焦產業育人才,針對產業辦專業的宗旨。近年來逐漸在“一鎮一品一專業”的專業建設模式基礎上,結合中山社會經濟需求和產業特色,通過“政校企”高度合作,共建起了四所產業學院。產業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新生力量,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教學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許多個性化的要求,需要通過服務資源條件、服務績效兩方面建立院校服務區域發展能力評價體系。[2]
產業學院是依托“一鎮一品一專業”的專業建設模式,依托重點專業群和特色專業群與相關專業鎮政府在其產業園區合作舉辦的,集學歷教育、社會培訓、技術研發與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教育實體機構。[3]產業學院的產生的前提就是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那么產業學院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產業學院如何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下面,具體分析一下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院校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目標
中山的個別專業鎮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氣。如古鎮的燈飾、沙溪的服裝。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已成立的四個產業學院都與當地區域經濟相關。如古鎮燈飾學院、沙溪服裝學院、南區電梯學院和小欖經濟學院。為保證就業,產業學院培養的學生必須超過或者最起碼要達到能為當地產業服務的水平。中山市地處珠三角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中山各專業鎮的收入水平雖然不見得比周邊的城市高,但中山市作為聯合國“人居獎”獲得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對畢業生的吸引力相當之大。據麥可思公司近幾年的跟蹤報告,本地生源一般超過9成留在本地工作,外地畢業也有超過4成留在本市工作。[4]想留下來的畢業必須要達到當地企業的用人標準所以產業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質量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因此,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區域經濟的發展助力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產業學院本身就是當地“一鎮一品”的區域經濟特色的產物。因此,產業學院抓住專業鎮“一鎮一品”的產業聚集特色,通過在企業門口辦教育,有效解決了專業與課程建設、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兼職老師聘任與管理等實際問題。[5]這些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非常好的現實環境。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在真實的最新技術中學習,畢業生的技能水平跟著提高非常快。同時,由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可以結合生產實踐,在學習理論中激起的創新火花很快可以在實踐中得以嘗試,也最容易產生創新成果。古鎮燈飾學院很多師生的專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區域經濟發展對提升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起到超過預期的效果,隨著日后的不斷發展和探索,應該還有提升發展的空間。
三、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前文提到,產業學院的畢業生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當地工作。這股有知識有文化有持技能的勞動生力軍對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持是非常有力度的。
首先,產業學院的畢業生掌握了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技能。他們本身就是為了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培養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老師很多就是當地企業的技術能手。
其次,產業學院畢業生在大學三年的學習生活都融身其中,對當地工作生活的認同使得離職率比較低,很多學生畢業前已經在所在企業工作或實習過,這樣的經歷使他們與企業減少了磨合,增強了企業用工效率,對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非常有利。
四、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科研、技術支持
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勢必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對對企業而言是有優勢,與區域經濟發展實踐結合之后產生的科研動力和對先進技術的改良與追求都能夠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
五、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品牌效應
產業學院有師資,有科研氛圍,教師有科研能力。真正與區域經濟融合后產生品牌效應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沙溪服裝學院“第十六屆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王榮老師的“敦榮DUNWIN”品牌,榮獲“2016年度品牌大獎年度最佳女裝設計獎”。王榮老師2014年成立了敦榮工作室,讓學生參與企業的品牌設計,熟悉企業的整個生產流程。[6]
其他學院如燈飾學院等也不斷有新品牌出現。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品牌效應必然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近年來國家對高職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如何將發展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聯系起來,切實提高高職教育質量,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產業學院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共同提高的實事或許給出了一個答案。
參考文獻:
[1][2]吳建新,易雪玲.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探究――基于服務區域發展能力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2,31
[3][5]林仕彬.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專業鎮產業學院的實踐為例[J].職業教育,2015,7.
篇5
論文摘要:作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文試就如何更好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提出建議。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應用型高層次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效途徑。如何更好地發揮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互動,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
1.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系
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
1.1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區域經濟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促進了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各級政府逐漸認識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在政策、財政上紛紛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經濟區內的徐州、微山、宿遷等政府紛紛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合作,組織推薦優秀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并在經濟上為在職攻讀專業學位人員提供支持,學員在取得碩士學位后可以從財政上報銷學費。應該說,如果沒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很難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同時,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增加了人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促進了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進的管理與技術,又使自己在事業上更有作為,有更好的社會和經濟回報。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碩士生的工資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比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讓自己在從事的工作領域中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另外,隨著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區域內人們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為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優質生源的增加,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保證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1.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新增長理論指出,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不可缺少的條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資本溢出效應最顯著的教育層次。通過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僅使個人在未來有良好的收益,還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大批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急需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孵化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目前,淮海經濟區內既有專門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又有培養政府和非政府部門公共管理人員的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既有為企業培養管理人員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還有為各類學校培養師資的高校教師碩士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這些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輸送到社會上后,逐漸成為了區域內各行業的管理或技術骨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2.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與現場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專業領域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區域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區域內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有待提高等。因此,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1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的認同度。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針對特定職業或崗位的需要來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相比,雖處于同一層次,但規格不同,各有側重。由于設立時間較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學術性研究生教育影響大,在社會上還不完全被認知,甚至被認為是“不正規的研究生教育”,誤解為只要花錢就可以讀的研究生,是混碩士學位證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應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宣傳力度,通過媒體、開展招生宣傳等活動,走進政府管理部門和廠礦企事業單位,讓社會加深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
2.2明確辦學方向,發揮專業學位教育的區域優勢。
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屬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職人員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這就使得人們基本上就近選擇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響工作。因此,高校應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特點,為所在的區域經濟服務。同時,區域內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騰飛需要創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資源優勢、立足地方,在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輸送作用。就淮海經濟區來說,高校應立足于區域經濟實際,抓住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建立聯合培養的生源基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勢,才能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根據區域經濟對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立足于“兩個面向、兩個服務”,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戰場、面向區域經濟的主戰場,服務煤炭行業,服務淮海經濟區。相繼在淮海經濟區內的兗州、新汶、濟寧、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礦區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術人員攻讀工程碩士學位;與商丘、連云港、徐州、宿州、宿遷、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人員攻讀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與徐工集團、徐州電力、中聯水泥等企業合作,招收企業管理人員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
2.3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優勢,為區域經濟服務。
高校是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主力軍,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經濟內關鍵產業群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要發揮區域內關鍵產業群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和輻射力,就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產業群的技術含量,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一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優勢,讓科研成果進入區域內企業進行孵化,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校也應主動加強與區域的聯系,積極承擔區域科技攻關項目,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的服務、促進和輻射作用。中國礦業大學近年來圍繞淮海經濟區的發展,突出辦學優勢和特色,構筑以礦業工程和能源科技為核心的“大采礦”學科體系,既提升了學科建設水平,拓展學科發展空間,同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區域經濟發展輸入了創新血液。
2.4加強產學研合作,是促進專業學位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產學研合作是高校與區域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形式。通過高校與區域社會的產學研合作,不僅將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盡快轉化為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優勢,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產學研合作也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自管理或生產實踐第一線,了解所在部門管理或生產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產學研合作,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去研究解決管理或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保證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另外,建立大學科技園或工程技術中心也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平臺。2005年在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產業化基地)和中國礦業大學(研發基地)分別掛牌成立的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建設在煤炭企業的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體現了產學研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促進了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又有利于直接服務于區域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錢佩忠,潘海天.與區域經濟互動,推進地方高校持續創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篇6
[關鍵詞] 區域經濟 脆弱性 可持續發展
當今世界環境與發展的諸多問題中,脆弱性是焦點問題之一。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類物質生活條件得以改善,都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然而,同時資源的大量消耗、環境的污染、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等,所有這些都會給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區域經濟發展的脆弱性。經過50多年的積累,河北省生產力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地市級行政區劃為基本界限而各自為戰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一、區域經濟發展脆弱性的內涵及界定
什么是脆弱性?研究對象不同和研究主題不同,往往定義也不同。自然科學者往往從研究環境變化去定義脆弱性,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的生態環境;社會科學工作者則注重于造成人類脆弱的政治、經濟、社會關系和其他權力機構,研究的對象多是人文系統。無論研究對象是自然系統還是人文系統,脆弱性大體都包括了 以下幾層含義:(1)它表明該系統存在內在的不穩定性,脆弱性不具備不確定性,它是系統本身所含有的。(2)該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變化比較敏感。(3)在外來干擾和外部環境變化的脅迫下,該系統易遭受某種程度的損失或損害,并且難以復原。脆弱性是危害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如果不對脆弱性進行加以控制和優化,那么脆弱性的結果就是危機的出現。
二、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脆弱性分析
某區域經濟發展脆弱性程度依賴于其不穩定性、對外部經濟條件改變反映的敏感性以及外部條件干擾和變化的脅迫下遭受損失的程度,所以對某一地區經濟發展的脆弱性分析也應從這三個方面著手。同時,還應把研究對象放在大區域(或國家)范圍進行參照對比。為此,在探討我省經濟發展脆弱性時,我們選擇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從這三個方面分別進行研究:通過判斷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來反映不穩定性的程度,通過分析產業結構的特點和地區經濟增長與投資的關系反映對外部經濟條件的敏感程度,用資金流失和人才流失的程度反映外部變化帶來的損失程度。
1.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地區差距拉大
地區差距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地區差距拉大必然增加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導致脆弱性。
受到體制遺留的影響,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積累,各地級市自然而然地發展成為各自所在區域的市級經濟核心區,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加大。
河北省在地區差距有所擴大的同時,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協調性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各自為戰、盲目布局,先進區域對落后區域的帶動與輻射能力不足。
2.經濟發展對外部經濟條件的敏感程度:產業結構低級化趨同
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受產業存量和發展思路的影響,區域產業特色與趨同并行的狀況依然嚴重存在。大部分地區將支柱或主導產業集中在電子、化工、建材、機械和冶金等方面,二次產業比重加大,總體上明顯表現為產業結構的重型化和低級化。這不僅制約了我省區域特色經濟格局的健康成長,不利于我省整體競爭能力的持續增強,影響了我省經濟未來預期發展的后勁。
在這些經濟核心區中,各市的支柱產業選擇與預期培育重點的趨同也充分反映了這種特征。在11個市級核心區中,將化工作為支柱產業的選擇率高達72.7%、機械選擇率為54.5%、建材63.6%、冶金45.5%、電子36.4%、機電和紡織均為27.3%。低級化的趨同產業最終導致各市國際化水平的不高。
3.經濟發展的損失度:人力資本流失
河北省低下的人才擁有量的情況下,卻依然存在人才閑置的現象,各行政事業單位大多辦事效率低下,存在嚴重的隱性失業,同時,待分配大中專畢業生的大量存在。這說明在低級化的產業環境下,關鍵性的生產力要素的流動極易遭受嚴重制約,進而不僅反映了我省各市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的各自為戰、缺少協同,而且反映出現存產業以及區域經濟的成長性能同步遭受著嚴重制約的深層次問題。
三、河北省區域經濟脆弱性的對策
要想解決區域的脆弱性,就要找到解決的對策。由于不同區域存在不同的脆弱性,因此,只就共同的脆弱性提出一些對策。
1.區域可持續發展是解決區域經濟發展脆弱性的重要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滿足需求能力的發展。因此,區域經濟要想長遠發展,同時要解決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就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因為,第一,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的內涵,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了更加科學合理、更加明確的發展目標。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所應當追求的根本目標。第二,可持續發展觀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指出了更加科學的發展手段。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不斷深化,許多可持續發展的手段逐漸被提出并加以實踐,這些都為區域經濟實現長遠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現實選擇。第三,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個國家總體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其所包含的每個經濟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說,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2.解決經濟差距問題,減少發展的不穩定性
長期以來,區域的大多發展戰略,是追求以“物”為中心,實行“增長優先”的發展戰略:只注重爭上大項目,重視“硬件投資”、忽視“軟件投資”,只著眼與興辦資本密集型產業、忽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重視資源開發、忽視環境保護。
解決經濟差距問題,減少發展的不穩定性必須:首先,調整反貧困戰略的政策導向。政府需要制定一個綜合性的反貧困戰略政策體系,實施有利于貧困人口、社會弱勢群體發展的長期戰略。其次,消除知識貧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先導,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要想區域獲的發展,就必須消除知識貧困。第三,消除收入的貧困。積極鼓勵發展私人經濟,為他們提供優惠的政策服務。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提高產業結構素質,降低對外部經濟環境的依賴性
產業結構弱化是區域經濟發展脆弱性的主要表現方面,因此必須加快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進其向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
其一,實施對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這里主要指的有兩點,一是對現有區域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同時加大對弱勢產業的扶持,使產業結構趨于平衡。二是按市場需求進行資源的開發,達到區域資源的合理利用。
其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的技術產業會帶動經濟的飛速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源泉,為區域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
其三,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加大其所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事實證明,第三產業比重較大的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因此,區域經濟要想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4.完善人才發展戰略
積極培養和吸引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即環京津區可以考慮采取通過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的方式以吸引“京津籍”高素質人才為主的戰略;同時,提高各用人單位的辦事效率,降低隱性的人才浪費。拓寬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合理的、多渠道的實現人才流動。
四、結語
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減少發展的脆弱性。據此,我們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該首先探討區域發展的脆弱性,找尋發展最為脆弱的地方,把減少和控制發展的脆弱性作為優化調控的切入點。本文也正是如此,把區域看作一個系統來分析,找出其存在脆弱性的原因,并依此提出對策,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燕華 李秀彬:脆弱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馮振環:中國西部地區發展的脆弱性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增刊)
[3]魏后凱:當前區域經濟研究的理論前沿[J].經濟師,2002,(2):3
篇7
關鍵詞:高職教育 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0 引言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l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曾提到“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當前,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立,安徽省正值經濟加速發展、民生逐步改善、效益明顯提升時期。而作為影響區域經濟合理、健康發展重要因素之一的高等職業教育,創造出企業所需的人才成為兩者之間矛盾的焦點。本文基于此問題,綜合分析安徽高職教育以及區域經濟現狀,進而得出解決兩者不相協調的對策和建議。
1 安徽省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現狀分析
1.1 安徽省高職教育發展現狀
安徽省高職教育的發展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關于將安徽省建設成為職教大省目標的指導下,我省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優化其配置,使得高職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辦學規模顯著擴大,高職教育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為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輸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有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05年期間,安徽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8.5%增長至17.3%,其中高職招生人數占普通高校招生總數比重從50.5%上升至59.49%,具體見表1。2010年末數據顯示安徽高職院校增長至71所,普通高校在校生93.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4.3%,比上年上升2個百分點,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在校生87.3萬人。
另外,從目前全省高職院校目錄分布情況來看,我省現有專業類75個,占全國高職高專教育所有專業類的96.15%;專業422個,占所有專業的42.9%,其中目錄內專業370個,目錄外專業52個。同時根據安徽省發展規劃處2011年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我省高職高專院校的19個專業大類中在校生數量前5位分別是,財經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制造大類、文化教育大類和醫藥衛生大類。
表1 “十五”期間全省高職院校情況分析
■
表2 2011年全省前5專業大類排名情況
■
1.2 安徽省經濟發展現狀
1.2.1 安徽省整體經濟現狀
■
圖1 “十一五”全省生產總值增長
■
圖2 “十一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在我省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的戰略方針指導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國向經濟強省的轉變,并逐步躋身工業化中期階段。調查近10年安徽省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03年全省人均GDP上限僅16000元,下限不足3000元;2007年我省全年生產總值達7364.2億元,年平均增長10.4%;2010年全年GDP為12263.4億元,比2009年增長14.5%。圖1反映的是“十一五”期間安徽省生產總值歷年的增長情況,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從2006年開始,全省經濟保持穩步增長。
另外,2011年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601.9億元,較2010年增長23.6%,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25.9%與22.6%,,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0.9∶69.1變化為29.7∶70.3。圖2反映的是“十一五”期間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歷年的增長情況,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迅速,發展勢態良好, 它們對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2.2 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2011年3月,《中原經濟區發展報告2011》中選取全國六大經濟區為樣本對其競爭力進行了比較,長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位居第二位(67.53分)。安徽省地處區域經濟發展較快的華東地區,作為毗鄰長三角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與長三角地區的差距仍然較大,安徽省的人均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仍然偏低。
另外,由于安徽省幅員遼闊,其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綜合比對近幾年來17個地市的人均GDP、三大產業增加值,非農人口比重等指標后得出,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隸屬本省經濟發達地區,這一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在10000元/人以上,GDP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4.01%,并且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對外貿易也較為密切。淮南、淮北、黃山隸屬本省經濟特色區,GDP平均增長速度為9.26%,第三產業比重在全省最高。蚌埠、滁州、巢湖、池州、宣城和安慶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GDP平均增長速度為7.42%。阜陽、宿州、亳州和六安屬于經濟落后的地區,人均GDP在4000元以下,GDP平均增長速度僅為2.64%,第一產業比重較高,非農人口的比重很低。由此可見,四大經濟區域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2 安徽省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2.1 安徽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表現
2.1.1 專業設置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根據省就業部門提供的數據,安徽省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供求缺口約在300萬人,高級技工和技師僅占全省技工總數的3.5%,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從自身辦學效益出發,熱衷于開辦所謂“熱門”且辦學成本低的專業,但往往這些專業培養出的學生缺乏一定的動手能力、眼高手低,導致畢業后就業困難,而實際上企業所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卻依然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由專業設置不合理引發的高職畢業生就業難,不僅導致企業技能型人才的短缺,而且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看法。
2.1.2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夠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培養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體系結構途徑和方式,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沒有跳出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過分強調理論知識而忽視對職業實踐技能的培養,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和實踐的嚴重脫節,不僅造成
教育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體現不出現代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2.1.3 本地化服務功能未充分體現
近十年,盡管安徽省高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卻未能充分與本地區域經濟發展相融合,忽略了高職教育的實質是為地方經濟服務,從而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地方企業對人力資源需求。從表象上看,高職院校整體就業率很高,但本地化就業率卻偏低。“本地培養、異地從業”、職業教育和就業長期“倒掛”、經濟與欠發達地區為發達地區輸送技能型人才成為當前安徽省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阻礙了本地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障礙。
2.2 構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教育
2.2.1 優化高職專業設置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僅要適應學生自身的發展,也要實現與地方經濟建設相對接,實現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依據2011年安徽省高職高專專業情況分析報告以及安徽人事部門的相關資料,隨著安徽皖江城市帶以及城鎮產業群的建設,未來幾年我省對汽車工業、裝備制造工業、優質金屬材料工業、水泥及非金屬材料工業、電子信息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能源及煤化工業和生物技術工業支柱產業以及新興產業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應鼓勵發展此類專業。
2.2.2 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人才培養模式,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下,高職院校應積極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探索新的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區域經濟發展使各行業對人才需求呈現出多樣性,因此,在完善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要靈活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針對當前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可以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訂單式”培養方式,由企業向高職院校“下訂單”,學校依據訂單要求培養學生,確保為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
2.2.3 提高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平,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本地化就業率”是衡量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水平發展的重要指標,高職院校要將自身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安徽作為全國典型的職教大省,要充分發揮高職教育在推動地區經濟內涵式發展中的技術保障功能。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人才是一個雙向的、共贏的工程,雙方在此過程中應履行相應責任和義務,共同努力推動人才培養工程的順利進行。高職院校在合作中必須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確定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突出實踐教學、技能訓練、學生主體的教學觀念;企業在合作中需要不斷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把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并為其提供必要的財、物的支持。通過校企合作力度的不斷加大,使高職院校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型、“永久牌”技能型人才,真正意義上實現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3 結束語
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涵,隨著安徽全面進人到中部崛起的戰略發展時期,經濟的全面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十分緊迫。在此形勢下,只有不斷提高高職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才能實現安徽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并創造出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z].2006.
[2]陳楠.安徽省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科技廣場,2011:248-250.
[3]曾令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如何適應社會需求[J].中國高教研究,2007,
(1):66-67.
[4]張輝,苑桂鑫.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職教論壇,2008(17).
篇8
>> 企業總部經濟集聚的模型分析 基于總部經濟的會計服務業集聚發展策略淺探 省級經濟開發區管理模式的發展沿革與創新路徑 中國經濟發展新路徑――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中原經濟區產業集聚區空間發展研究 產業集聚區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問題探究 探索發展縣域農村經濟新路徑 關于區域經濟發展新路徑的探索 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徑:發展縣域經濟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創新路徑探討 產業集聚激活總部經濟鏈式反應 白洋淀生態經濟區蘆葦畫技藝人才集聚路徑研究 發力產業集聚區 麻江脫貧走新路 總部經濟推動區域發展 總部經濟與產業發展 產業集聚區升級路徑研究 總部經濟離縣(區)有多遠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總部經濟發展策略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2011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EB/OL]. [2012-04-12].http://.cn/csr/ .
參考文獻:
[1] 申欣旺,郁玫. 集聚總部經濟[J].中國經濟周刊,2012,(1).
[2] 郝琴. 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之路——試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與實踐[J].大眾標準化,2012,(12).
篇9
[論文關鍵詞]區域經濟 成人高等教育 地位與作用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以及與成人高等教育的相關性,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作為與經濟發展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形式,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以效率為導向的不均衡區域發展政策,加速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全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整體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所以,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對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將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以及與成人高等教育的相關性,討論成人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一、關于區域經濟
[1]經濟區域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市場化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特定地域范圍內資源要素和產品、產業相對密集分布和聯系的空間性經濟活動總體。區域經濟即經濟區域的經濟,它以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基本內容,以各種資源要素間和產業間、地域間的經濟技術聯系、市場供求聯系為基本紐帶,區域經濟運行具有綜合性、中間性和差異性。影響區域經濟運行的因素其性質和功能分為自生性要素(自然、歷史原因);再生性要素(人力、資金、技術因素);牽動性因素(市場);制動性因素(經濟制度、經濟組織)。其中,再生性要素、牽動性要素與制動性要素對經濟運行起著直接的決定性作用,而且這三種要素都受到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教育)發展狀況的影響。
二、成人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作為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更應該圍繞經濟建設服務,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辦學層次、辦學結構、學科種類、專業特色都要順應經濟發展的人才市場要求。[2]研究表明,區域經濟發展與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相關性,那么成人高等教育是如何影響區域經濟的運行,促進其增長和發展的呢?它表現的主要作用和地位是通過培養高素質人才,發展科學技術,創造優良的文化環境與影響區域經濟運行的再生性要素(主要指人力、科技)、牽動性要素和制動性要素直接發生作用,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一)成人高等教育通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終身教育體系是法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保爾.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學習化社會是美國學者羅伯特.哈欽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中里程碑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特別強調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兩個概念,把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學習化社會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和追求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明確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人高等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建學習型社會的主要途徑,成人高等教育的終身性、全民性、廣泛性、靈活性、實用性的特點,為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和條件,成人高等教育通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二)成人高等教育通過推進教育大眾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美國著名學者馬丁.特羅把高等教育分為三個階段:適齡青年(18—25歲)接收高等教育的比率在15%以下時,為精英教育階段;達到15%—50%時為大眾化教育階段;超過50%時為普及化階段。[3]我國目前正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也就意味著:1、數量上的大發展,逐步實現高等教育的社會公平;2、準備人才資源,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跳躍式發展”。3、普及中等教育,促進素質教育全面推行。4、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辦學形式的多樣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成人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一是學員社會化,大門向非傳統型學生敞開,對學員沒有特殊的身份要求;二是以行業、地方辦學為主,面向基層、面向經濟建設第一線,具有鮮明的“職業性”;三是辦學形式靈活,規格多樣,能滿足社會、公民的多樣化需求;四是按需施教,學用一致,強調應用,培養適應生產和崗位工作需要的應用型或技藝型人才;五是成本低、效益高。這些特點,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促進著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通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當前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事業新局面推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這個戰略任務的提出為我國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為一體。這就要求成人教育不僅要把人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而且立足于把人塑造成一個和諧的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文化功能首先是社會責任。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感情化、生活化的學習需求越來越旺盛,教育作為文明傳承的主渠道,民主和社會的道德、文化、歷史的傳承主要靠教育來實現,教育是理想、價值與社會構建的主要驅動力,人類進入21世紀,成人高等教育作為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在為和諧社會、和諧人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四)成人高等教育通過開發人力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1、成人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大軍
高素質的勞動力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不可少的,而且對于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近百年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可以通過大量投入資本和自然資源而達到,但其后果卻可能是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和收入的分配的不公,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或破壞性增長。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經濟學界提出了“基本需求戰略”的發展觀,進入80年代后,則更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即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進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不要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使人類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能持續、協調地相互依存。而成人高等教育堅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毋容置疑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徑。
2、為農村人口轉移城鎮提供保證
隨著知識經經濟的到來,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更新和更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將進一步擴大對人才的需求,智力勞動將逐步成為社會勞動的主流,同時,伴隨我國農村人口轉移城鎮的加快,提高就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成為高等成人教育的承擔的重要任務,目前,勞動者的技能素質還跟不上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就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的年限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每萬人中擁有大學生的數量15%,與發達國家26%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必須依靠成人高等教育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的辦學,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大軍,推動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民更容易實現向鄉鎮企業和城市二、三產業的轉移,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城鎮提供智力支持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3、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持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企業加速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生產中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是:切實加強第一產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重視發展第三產業,重點發展農業、水利、能源、通信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要實現這一目標,迫切依靠成人高等教育加強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適應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掌握現代技術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4、推動城市化飛速發展
21世紀的今天,以縮小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例,轉變農民身份,拉開城市框架為中心的城市化進程,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程度也就成為評判區域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世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已達70%左右,發展中國家平均約40%左右。而我國目前城鎮化水平不到平均指標。[5]成人高等教育對城市化飛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教育程度的提高加快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生產技術和設備越先進,生產人員素質越高,生產資料的消耗率就越低,則勞動生產率越高。(2)教育程度提高了城市人口的整體素質。(3)分析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區域教育競爭力每增長1%,區域經濟競爭力將增長0.178%。
5、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統計數據表明,科技進步對企業產值的貢獻率約為45%,生產的過程已成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流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企業職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國技能型勞動者所占的比例較低,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6]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統計顯示,在我國9000多萬技能勞動者中,高級技師僅占技師隊伍人數的8%,北京市的比例也不到20%,而發達國家則高達35%,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要改善企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狀況,就必須依靠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成人高等教育是企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學歷和能力并重的成人高等教育,對于提高我國勞動者素質、能力,為企業人才培養提供服務,以及實現人力資源可持續開發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most closely one with higher education forms.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 adult higher education, status and function
[參考文獻]
[1]陳鴻宇主編.《區域經濟學》[M] 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
[2]吳農.論成人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J]成人教育,2001(41)
[3]李廣庭,張慧敏.論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中的地位與作用[J]繼續教育研究,2002,(14)
[4]馬根喜.淺議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地位[J]現代企業文化2010,(187)
篇10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區域經濟;契合度
高職教育應該直接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相應的,區域經濟中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則應該是高職院校進行專業設置、專業建設的主要依據。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層面,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專業建設如何有效和區域經濟結合,實現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十二五”時期淮安區域經濟發展特點
1.新型工業化全面推進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特鋼、IT、鹽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和食品等千億元級產業加快發展,主導地位日益凸顯;紡織、機械、輕工和建材等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傳統地位得到鞏固;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重點扶持,產業比重顯著提高。
(2)產業發展規模顯著提升。突出項目建設,以大投入推動大發展。通過實施“航母”項目工程,“三百”項目工程,“551”產業提升工程,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大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愈發明顯。培育了一批能集聚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的“旗艦”企業,建立了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相互協作的戰略聯盟。
2.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1)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快速發展,著力發展商貿服務業。區域性商貿中心建設工程穩步推進,突出發展旅游業。精心打造“運河之都、偉人故里、美食之鄉、生態家園”旅游品牌;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業。金融業集聚規模顯著增強;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淮安正逐步建成承南起北、服務長三角的區域性物流中心;積極發展科技和商務服務業。一批專業、規范、高效的科技服務機構開始涌現。部分會計、稅務、咨詢等商務服務業企業實現綜合化、規模化發展。
(2)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核心集聚區服務功能日益完善。淮海中心商業區和水渡口中央商務區及周邊地區正逐漸成為蘇北地區最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現代化商業中心;特色集聚區規模日益壯大。淮安國際商城、淮安火車站綜合大市場、淮通物流園、經濟開發區綜合物流園逐步發展成為一級物流市場集群和物流服務中心。
3.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1)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著力培育農業優勢產業,蔬菜、畜禽、水產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稻米、蔬菜、生豬、家禽和水產五個百億元級的農業主導產業逐步形成;扎實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依據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積極推進高效農業、外向型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發展。
(2)農業產業化水平逐步提高。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稻米、小麥等產業深加工領域和生豬、蔬菜等加工總量上獲得突破,切實提升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接近1.2∶1。提升產業化合作經營層次,提高合作組織規范化運作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批銷售收入突破1000萬元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3)農業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接近85%。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形成,有效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政府職能機構監督、市場中介服務和生產經營主體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農產品的競爭能力不斷提升。
二、淮安區域經濟發展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要求
1.淮安區域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的特點
一方面,“十二五”時期淮安面臨著人才等生產要素被長三角發達地區吸引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淮安區域經濟發展已進入工業化轉型期,人才和技術成為最為關鍵的因素。通過對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淮安市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報告的分析,可以發現淮安區域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具有如下特點:
(1)二、三產業繼續保持用工主體地位,用人平均需求約占總需求的99.2%。其中第二產業平均用人需求約占71.3%;第三產業用人平均需求穩步上升,接近總需求的28%。
(2)制造業用人平均需求約占總需求的66.7%,繼續成為用人需求最多的行業,表明淮安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工業拉動就業的作用十分顯著。
(3)其他教學人員,電子元件、器件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成為最缺人的三大職業,求人倍率都高于2.0,意味著1個求職者有2個以上的崗位虛位以待;保管人員、秘書、打字員、財會人員、物業管理最不缺人,求人倍率都低于0.4。
(4)近9成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文化程度有要求。碩士學歷的求人倍率達到了2.23;近一半用人單位要求求職者具備初、中級技能或初、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伴隨著淮安工業化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這一比重還將進一步加大。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求人倍率分別達到了2.41和4.03。
2.面向區域經濟發展設置專業是高職院校辦學方向
區域經濟中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應該是高職院校進行專業設置、專業建設的主要依據。[1]“十二五”時期淮安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特鋼產業、以計算機產業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耗氯氫類鹽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節能環保裝備制造、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服務、環保服務等產業和食品等千億元級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具有環保特色的棉紡織、印染面料、化纖、針織紡織和服裝業、石油機械、農業機械、專用汽車、船用機械等整機產品和軸承、精密機械、汽車零部件、液壓件等基礎部件制造業、輕工業和建材業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商貿服務、旅游、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和科技與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依舊是人才需求最為集中的行業。
隨著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不斷增加,尤其是心腦血管類、抗腫瘤類、精神系統類、消化類新藥研發業,核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新能源、金屬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為主的新材料業,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人才需求的突出增長點;電子元器件、應用電子、平板顯示和LED等特色產業成為人才需求的潛在增長點。
駐淮各高職院校應緊密結合淮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來設置專業,確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滿足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來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
三、淮安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分析
1.淮安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現狀
淮安地區現有高職院校五所,本文選取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職院校進行契合度分析。其中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分別是國家級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和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是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以這三所高職院校2012年招生計劃為計算數據源,按照教育部2004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進行分類統計匯總,三所駐淮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專業設置覆蓋指導性專業目錄所有19個專業大類中的15個,覆蓋率為78.95%;78個二級專業類中的29個,覆蓋率為37.2%;開設專業91個,覆蓋率為17.3%。其中財經大類、制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化與藥品大類、旅游大類、輕紡食品大類等六大類開設專業數占總開設專業數的80.2%,招生計劃數占到三所高職院校總計劃數的89.76%。[2,3]
2.淮安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分析
從三所駐淮高職院校開設的全部專業來看,總體上駐淮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已經開始注意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趨勢和用人需求對接。圍繞淮安主導產業和傳統產業,三所高職院校分別設置了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計算機應用技術、數控技術、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食品營養與檢測、應用化工技術等專業;圍繞淮安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部分院校也及時進行了專業調整,開設了生物技術及應用、生物制藥技術、新能源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和光電子技術(光伏發電)等專業;圍繞淮安快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三所高職院校有針對性地設置了市場營銷、旅游管理、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物流技術、金融保險等專業。然而,從表2所列三所駐淮高職院校計劃招生總數排名前十五位的專業比較中我們也發現,三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突出表現為:
(1)第一產業對應專業沒有進入排名前十五。實際上三所院校開設的所有專業里,第一產業對應專業數僅為一個,專業數與招生計劃數占總專業數和總招生計劃數的比重明顯小于第一產業對區域GDP貢獻率(10%以上),且招生計劃數遠小于區域第一產業人才實際需求數,與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淮安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的要求存有較大差距。
(2)第二、三產業對應專業數和招生計劃數占總專業數和總計劃招生數比重分別為98.9%和99.6%以上,明顯大于第二、三產業對區域GDP貢獻率,且開設專業數和計劃招生數過于集中在財經大類、制造大類和電子信息大類,所占比重分別達到52.7%和72.7%,而特鋼、鹽化工等區域主導產業,棉紡織、服裝、建材等區域傳統產業和淮安市重點培育的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對應的專業設置明顯偏弱,尤其是上述產業對應的核心專業設置的缺漏,致使三所駐淮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總體上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點契合度不高。甚至部分二、三產業對應專業計劃招生人數與區域第二、三產業人才實際需求數呈現兩個極端的關系。
(3)院校之間專業設置存在高趨同性。在排名前十五的專業里,會計、機電一體化、市場營銷、計算機應用技術、物流管理等七個專業三所院校都有設置,對應計劃招生數占總計劃招生數的三成。應用電子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等六個專業兩所院校都有設置,對應計劃招生數約占總計劃招生數的16.6%。可以說專業設置的高趨同性致使三所高職院校間的不良競爭在所難免。
由此可見,駐淮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尚未有效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四、對淮安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建議
1.發揮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制定高職院校整體發展規劃
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不可或缺。在專業設置過程中,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發揮宏觀協調和指導作用,制定高職院校整體發展規劃。一方面引導高職院校根據淮安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限制發展產業需求不大、學生就業率不高的專業,優先發展區域產業急需的專業,鼓勵發展特色專業,并從制度上避免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高趨同性而導致的教育資源嚴重浪費和人才過剩;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義務和責任以及相應的優惠條件,以規范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動力,為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高職院校加強市場調研,合理調整專業設置,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趨勢
駐淮高職院校應加強市場調研,針對自身辦學特點,合理調整專業設置,主動、適度超前對接區域產業發展熱點和趨勢。通過人才引進、培養、招聘、企業兼職、校際交流,重點扶持建設與特鋼產業、以計算機產業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耗氯氫類鹽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和食品等千億元級主導產業對接緊密的核心專業和專業,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經濟特色的品牌專業群;構建與石油機械、農業機械、專用汽車、船用機械等整機產品和軸承、精密機械、汽車零部件、液壓件等基礎部件制造業,輕工業和建材業等傳統產業,商貿服務、旅游、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和科技與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對接緊密的核心專業,形成一批骨干專業;開發與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外向型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電子元器件、平板顯示和LED等特色產業對接緊密的核心專業,形成若干特色專業;培育一批與新醫藥制造、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金屬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對接緊密的新興專業[4,5]。
3.切實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優化專業設置
高職院校要使專業設置能緊密、主動、適度超前對接區域產業發展熱點和趨勢,就必須與企業密切合作,隨時掌握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最直接信息動態。駐淮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區域主導產業、傳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骨干企業的對接工作,通過共建二級學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合作機構,強化校企深度合作;通過制定章程明確企業職責義務;通過制訂有關文件規范合作企業的行為,最大限度地調動合作企業的積極性,切實加強校企合作機構的運行效能;通過建立年會、定期工作例會和項目合作協調制度加強與企業的協調與溝通,及時了解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趨勢,剖析現有專業,論證未來專業建設規劃、專業方向課程的崗位適應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否符合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培養要求等,不斷優化專業設置,切實提高駐淮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
參考文獻:
[1] 王清,顧慶龍,向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發 展契合的調查研究――以揚州市為例[J].職業技術教
育,2011,(2):17-19.
[2] 孫孝花.高職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匹配性研 究――以鄭州市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2,(14):
14-17.
[3] 陳旭東,樊登柱.高職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吻 合度研究――以南通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為例[J]. 職業技術教育,2012,(2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