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金融培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金融培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財政金融審計工作的內容
(1) 財政審計內容。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1)財政預算及其執行情況的審計,其中包括追加預算的審計;它對政府花的每一分錢進行監督,并要求政府的財政預算講究效益與價值,由此看來,它在這方面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2)財政決算真實性的審計,它是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綜合反映;(3)財政赤字審計;它主要負責分析財政赤字的原因,幫助政府出主意、想辦法、訂措施、抓落實;
(4)預算外資金的審計,它已成為財政機關吸收、使用與分配資金的一項重要經濟行為。
(2) 金融審計內容。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信貨計劃的執行情況及其結果,它負責外部的審計監督與檢查;(2)投資評估,它由審計部門參與對投資項目的必要性、建設條件、技術能力、經濟效益、宏觀分析等方面的評價從而促進金融企業真正用好信貨資金;(3)對保險業的監督,保險業務不但要講求經濟效益,而且要有相當的社會效益。從已開展的保險業審計效果來看,審計監督所起的作用是相當積極有益的。
二、 財政金融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1. 沒有明確的工作目標。目前,我國的財政金融審計工作依舊將會計數據作為關注的重點,對資金來源和資產的清理核算沒有進行全面的徹查,這就使得新舊資產的損益情況模糊不定。此外,過分將財務審計作為財政金融審計工作的重點,而忽視相關賬目的審計與核查,也導致了無法對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
2. 低下的業務能力水平。近年來,財政金融審計工作在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中,達到了信息化模式水平。但由于我國審計人員的現代化專業素質較低,在審計中,對計算機的使用與工作不能很好的結合起來,新業務知識和新問題層出不窮,造成無法滿足財政金融設計工作的發展需要。還有一些從事于審計工作的大學生,沒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缺乏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了解,使其在工作中不能獨當一面。
三、 財政金融審計的強化途徑
強化財政審計機構。要想使財政金融工作得到進一步強化,就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財政金融審計機構,并要完善財政金融審計的相關制度,強化審計機關人員的執行措施與權限,為了方便掌握財政金融審計工作的不足,還需要建立適合的管理模式,使審計工作得到進一步開展。
建設規范化與法制化的制度。建設規范化與法制化的制度是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的方向。一套經過實踐磨合,總結出來的完整的財政金融審計業務流程統計,會對財政金融審計工作發揮很大的幫助作用。并且在工作中要學會從發生問題、如何處理、最終結果等方面進行經驗總結。做好對以后出現的問題的相應資料備份。在目前的新形勢下,要利用多種手段為財政金融審計工作營造出良好的環境。并在實際工作中,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在不違反法律犯規的條件下,把工作中累積的一些適合財政金融審計工作的方法進行整理,并固定住相應的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業務標準,使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當然,要促進財政金融審計工作質量的提高,還需要加強審計標準、工作考核等全方面管理的建設工作。
建立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在新形勢的環境下,要加強對審計工作中出現的干預問題進行加強管理。密切審計、監察、紀檢等執法部門之間的聯系,完善相應的制度,處理好重大的案件、全方位提高審計等相關工作人員處理問題的能力與效率。促進審計工作良好而有效的發展。
提高相關人員的素質。提高審計等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要堅持隊伍建設,抓住重點,把在實際工作中敢于說實話、講真話的人挑選出來,使他們充當金融與計算機領域的專業人才。要努力搞好內部財政金融培訓,組織開展一些比賽和業務測評考試,以此來激發審計人員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加強他們的業務水平。還要結合當前的形勢,對審計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以此達到強化財政金融審計的首要目標。此外,要全面考察一些單位審計工作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努力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杜絕腐敗現象的滋生,樹立起財政金融審計的良好形象。
最后審計人員在困難面前,要樹立"敢〃是思想,保持良好的心態,做到面對困難沉著應對,敢于挑戰。為了保證在審計監督中有法可依、敢于審計、堅持原則,審計人員還要熟練掌握好審計工作的規章制度,樹立起高度的責任心。
強化審計的獨立性。為了強化審計的獨立性,要逐步確立全面的審計監督、鑒定、評價等職能意識,加快財政金融審計由單一型結構模式向多功能型結構模式的改變。并結合實際情況,在遵循相關規定和原則的基礎上,對審計工作加以強化。當然也要防止獨立的過猶不及,在獨立的同時,還需展開與相關部門的交流溝通工作,以此共同促進財政金融工作的順利展開。另外,還要將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的統一模式積極推行起來,并對全程進行監控,使財政金融審計工作得到合理、公正、完整、準確的開展。
四、結語
新形勢下,要做好強化財政金融審計工作,還有許多困難等著審計人員去面對、去解決。而在完善與改進財政金融審計工作的機構與制度的工作中,審計人員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與各個部門加強配合,團結一致,相互協調,采取一切可以實施手段發揮審計工作的效用,以此來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最終為國家與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黃國橋.國家審計維護金融安全功能與路徑研究[J].武漢大學,2013(10).
許莉.國家審計維護金融安全的作用機理與制度創新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05).
篇2
關鍵詞:再生資源回收;科學管理體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0-0039-01
0 引言
目前北京市朝陽區的再生資源回收已初步形成以物資回收公司為主體、基本覆蓋全區的回收體系,但是其廢舊再生資源回收與再利用還存在著較多問題。由于舊的管理體系不能適應市場運行機制的要求,而新的管理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使得朝陽區的資源再生產業長期處在一種無序管理和無序競爭的狀態下,市場結構呈現出小、散、亂、雜的局面,資源浪費嚴重,產生了嚴重的二次污染。
北京朝陽區作為北京主要商務區,合理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和再利用體系關系到再生資源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了實現朝陽區廢舊資源再生產業健康發展,保證產業鏈能夠正常有序的運轉,本文建立能夠適應和保證朝陽區再生資源產業鏈健康運轉的綜合管理體系,從四個角度為北京市朝陽區廢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事業發展提供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1 北京市朝陽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北京市朝陽區廢舊物資主要有廢舊紙張,廢塑料,廢舊電器,木材,輪胎,玻璃,各類雜品,年再生資源回收量約80萬噸。朝陽區共有廢舊回收網點800多個,覆蓋率達到93.5%,城鄉結合部地區共有各類廢品回收集散市場40余處,占地面積超過1000畝。但因缺乏統一管理和規范建設,整體發展層次不高,規范化建設的回收亭僅占20%,多數還是以臨時攤位和流動攤販為主。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體系主要涉及收集、儲存、運輸、處理4個環節。朝陽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廢品回收集散市場亟待整頓和規范;其次,前端回收網絡缺乏統一規范管理;再次,回收行業整體發展處于低谷期。更好地利用北京市朝陽區再生資源,提高再生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正確實踐科學發展觀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 北京市朝陽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思路研究
2.1 回收利用網絡和路徑方面
對朝陽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路徑進行合理設計和流程再造,在朝陽區每個街道選址3-5個封閉式再生資源回收站,滿足居民廢品交售要求,促進無序再生資源回收站點盡快退出城市道路公共空間;在不具備建設封閉式再生資源回收站的地方,應當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原有無序再生資源回收站點進行升級改造;封閉式再生資源回收站收集的廢舊物品,經過分揀分類將使用再生資源專用車直接運送到利用廠家,不再運往本市回收市場,以促進北京市廢品回收市場外遷或取締、人口疏解。封閉式再生資源回收站定期開展環保、資源回收利用宣傳活動,定期對回收人員開展相關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服務水平,消除缺金短兩、偷盜、破壞市政設施、收臟銷贓等隱患,引導廣大社區居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2.2 財政金融方面
(1)政府采購和投資支持。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同有關部門制定政府采購目錄時,應優先考慮列入經認定的再生資源利用企業生產的產品或印有環保局統一制定的標識的產品。北京市朝陽區應當加大對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政策扶持,將再生資源回收作為公共事業進行投資,可以要求受政府投資的企業每年將利潤的一部分交給朝陽區政府。還可以吸收和引導民間資本大量進入再生資源行業。
(2)稅收政策和貸款優惠。
建立完整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的免稅減稅退稅機制,可以對朝陽區部分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實行免稅制,用低稅率減輕企業壓力。對于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銀行應當從利率、期限等多個方面提供優惠。銀行可以從期限上給予優惠,延長還款年限。
(3)專項基金。
政府每年從財政中撥出一定資金用于成立“再生資源回收”財政專項基金,防止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風險。建立“廢舊資源回收”基金,基金用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希望工程事業;另一部分用于防范金融風險,同財政專項基金共同作用。
2.3 相應法規設計方面
(1)生產責任制。
北京市應以國家法律為基礎,要求制造企業在產品設計時考慮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同時使制造者、銷售者、消費者共同承擔起產品回收、再生、處置的責任。
(2)抵押金返還制。
通過對每戶收取一定的費用,該制度通過收取押金使不回收再生資源的行為付出喪失押金的代價,從而以經濟利益驅使居民將再生資源交回制定部門,達到回收再生資源的目的。
(3)綠色采購和清潔生產制度。
通過政府龐大的采購力量,優先購買對環境影響較少的環境標志產品,促進企業環境行為的改善,推動國家循環經濟及其具體措施的落實。朝陽區政府應鼓勵企業將清潔生產運用于制造過程,這樣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而且使生產出來的產品符合綠色標準,有利于產品廢棄后的回收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
(4)其他針對性措施。
在朝陽區實行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手機回收送話費政策;電池“以多換一”政策;學校舊書回收;塑料瓶換礦泉水活動等措施,通過這些鼓勵性措施,為朝陽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法規設計起到補充作用。
2.4 宣傳教育方面
朝陽區環保局可以鼓勵志愿者活動,在社區進行宣傳活動。對于中小學,朝陽區教育委員會應將循環經濟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相關知識納入課程范疇。朝陽區商務委員會每年舉辦一個以“再生資源回收”為主題的活動周,舉辦“再生資源回收”主題公益晚會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影響力。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拓寬其下設企業信用監督管理處的職能,將再生資源回收情況、廢舊排放情況與企業信用掛鉤,進而對企業形成更有約束力的監管。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應當在電視或流動媒體上插播公益廣告,引導公眾進行垃圾分類和廢舊資源回收,喚醒公眾的責任感。
3 總結
北京市朝陽區應當以建設“人文朝陽、科技朝陽、綠色朝陽”為目標,加大力度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本文通過從政策機制、規劃設計、技術管理和實際操作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建立能夠適應和保證再生資源產業鏈健康運轉的綜合管理體系,為朝陽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事業發展提供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促進污染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齊春瑩.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問題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7,(5):41-43.
[2]劉新民.大力發展我國再生資源產業[J].中國金融,2006,(5):20-21.
[3]賴陽.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產業化的思考[J].市場營銷導刊,2007,(5):14-18.
[4]趙紅,張國郁.垃圾資源化的思考[J].網絡信息技術,2003,(6):37-38.
[5]王愛蘭.中外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比較與中國的推進策略[J].資源科學,2006,(9):108-113.
篇3
“陷阱”與“高墻”:工業化不同階段面臨的性質不同的挑戰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既有其他中等收入國家所不具備的某些發展條件,也面臨與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挑戰。我們通過搜集整理大量歷史數據,總結了曾經啟動工業化進程、目前人口超過千萬的30多個較大經濟體的經驗,歸納了它們相互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將國際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中國的隋形相比較,得到的基本結論是,在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結束之前,中國落入與拉美國家類似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較小。中國面臨的真實而嚴峻的挑戰,是在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結束之后,能否有效化解該階段積累的各種結構性矛盾和財政金融風險,并將低成本要素驅動為主的增長轉變為創新驅動為主的增長,進而順利跨越高收入國家門檻。
縱觀全球經濟史,可以發現盡管不少國家曾啟動工業化并實現了早期的經濟起飛,但是,成功應對各個階段的風險和挑戰、順利完成工業化并最終跨進高收入社會的國家并不多。
拉美、類拉美東南亞國家和前國家都在高速增長一段時期后一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拉美國家和類拉美的東南亞國家的典型特點是,具備技術上的后發優勢,大多還有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以及豐富的高品位礦產資源。憑借這些有利條件,這類國家曾經實現了一段時間的快速經濟追趕,特別是二戰后還創造了世界廣為關注的“拉美奇跡”。但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當其人均GDP僅僅達到4000-5000國際元、尚未跨越高收入國家門檻時,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就陷入困境,經濟增速明顯下降,大部分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指出的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意味著發展陷^持續停頓。事實上,在上述國家中,有的在進入本世紀以后取得了較好的發展績效,經濟增長呈現加快態勢。
歐洲后發國家及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則是追趕階段結束后,成功轉為創新和服務驅動型經濟的國家。其中,歐洲的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諸國,雖然屬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大多也經歷過一個追趕技術前沿國家的過程,尤其是在二戰之后的恢復重建期間,都經歷了―個高速發展的“補課”階段,其中以德國最為典型。這些國家的特點是:憑借技術上的后發優勢和雄厚的人力資本,在戰后經歷了一個“壓縮式”的快速追趕階段。在上世紀60年代末人均GDP達到10500國際元左右時,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并逐步接近和達到前沿國家的水平。在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的過程中,這些經濟體也曾遇到某些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危機,但通過努力,在中速狀態下又保持了一個時期的持續發展。
針對上述現象,國際上有學者提出“高收入之墻”的概念,用以指高收入行列對應的人均收入門檻水平;且指出要越過這個門檻,必須具備一系列制度條件。我們借用“高收入之墻”的概念,旨在刻畫這樣一種現象,即在人均GDP達到一萬國際元左右的發展階段上,由于后發優勢基本釋放殆盡,以能源重化工品大規模生產和消耗、社會生產主要滿足居民基本消費需求為特征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體結束,經濟潛在增長率將顯著回落,并由此而帶來一系列困難、矛盾和挑戰。在這個發展階段,只有進行相應的制度變革和政策調整,形成新的增長模式,才能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中速條件下的持續發展;否則,發展將倒退或處于徘徊狀態。
“陷阱”與“高墻”:經濟高速增長后的“非正常回落”與“自然回落”
分析表明,曾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增長型態和軌跡與越過“高收入之墻”的國家確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曾經歷過時期長短不等的高速“壓縮式”增長,并繼而發生了經濟增速的回落。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這兩種類型增長回落的性質、原因與含義大不相同。
首先,發生的階段不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出現增速回落的時間窗口,大約是在人均GDP達到4000-7000國際元的發展階段;但跨越“高收入之墻”后增速回落的時間窗口,則是在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左右的發展階段。
其次,性質和原因不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增速下滑是在工業化中期后發優勢尚未完全釋放的前提下發生的,是“非正常回落”。其根本原因是相關國家的工業化基本架構存在重大缺陷,以至于工業化進程無法持續,特別是高速增長過程無法順利完成。而成功翻越“高墻”之后的增速下降發生在后發優勢基本釋放、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基本結束之時,是一種“自然回落”。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工業化進程中是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是后發者的宿命,如果戰略、政策得當,“陷阱”也是可以避免的。另一方面,后發國家成功翻越“高收入之墻”以后的經濟增速回落則是規律性的、無法避免的。其根本原因是,當后發國家的發展水平接近前沿國家時,在供給方面,其低成本技術模仿的空間縮小,技術進步的速度放緩,進而使得后發國家的經濟增速逐漸與前沿國家水平接近;與此相對應,在需求方面,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帶來的大規模建設需求潛力基本釋放,加上經濟總量規模的擴大,保持同樣增長速度要求具有比以往更大規模的需求,而新增需求顯然無法與之相適應,這樣的經濟增速回落則不可避免會到來。
翻越“高墻”: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真實挑戰
綜合分析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和發展前景并與有借鑒意義的其他國家相比較,可以發現,中國有可能較為順利地跨過拉美和前國家曾經遭遇過的那種含義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但在翻越“高墻”進入高收入社會時將面臨嚴峻挑戰。這是中國的獨特之處,既與拉美、國家不同,也與德國、日本、韓國不同。
說中國落入“陷阱”的可能性較小?首先,目前中國人均GDP已超過了拉美、國家出現“中等收入陷阱”時的水平。按照1990年的國際元計算,2010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7864國際元,超過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時拉美國家人均GDP 4000國際元和國家人均GDP 6000國際元的水平。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再過3-5年,中國人均GDP將會達到成功追趕型國家翻越“高墻”時所達到的11000國際元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除非出現重大挫折或反復,中國落入拉美和前國家曾經經歷的那種含義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已經很小。
其次,與落入“陷阱”的國家相比,中國具備一系列支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條件。不同于拉美國家的是,中國早在人均GDP水平很低的時候,就已實施對外開放和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雖然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也曾長期實行進口替代戰略,但是,改革開放后迅速轉變發展戰略和政策,實行了注重出口導向的開放戰略。這既擴大了中國產品的市場空間,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國際競爭的壓力,還給中國帶來
了大量的適用技術和管理經驗。沿海地區出口加工部門的高速增長也有效帶動了中國城市化的發展。
不同于前蘇聯東歐國家的是,中國在較低發展水平上就啟動了市場化改革,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與市場化改革相伴而行。主動而積極的市場化改革,有效促進了國民財富存量增長和物質與人力資本有效配置,使中國在工業化追趕階段較為順暢地實現了30多年的“擠壓式”快速發展。
此外,中國市場潛在空間巨大,發展要素組合條件好。中國人口規模全球最大,比目前所有高收入國家人口的總和還要多,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本身就是一個“世界”。通過持續的改革開放,中國產品和要素的流動性增強,市場―體化程度逐步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國內發展不平衡本來是一個缺點,但在客觀上形成了要素供給和產業發展的互補性,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回旋余地和可持續性。
總之,中國的市場優勢不僅超越了拉美和前蘇聯東歐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些跨國形成的地區統一市場。
與成功翻越“高墻”的工業化國家相比,中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發展方式轉型挑戰。
已有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高墻”水平、后發優勢基本釋放完畢之后的增速自然回落,是―種規律性現象,鮮有例外。倘若中國的經濟增長進程也將遵循這―規律,那么,出現在人均GDP達到“高墻”水平后的增長速度回落,從一定意義上說,則是成功度過經濟高速增長期的重要標志。然而,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能否隨著增長環境的變化而適時調整,將成為一個關鍵性因素。
總的來說,中國現有發展方式在工業化高速增長時期看起來是有效的,某些方面還有獨特優勢。增長速度下臺階及其所伴隨的大幅度結構變動,表明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依托的基本面因素將發生重要調整和重新組合。如果繼續維持這種發展方式,在經濟增速“自然回落”時,中國經濟將面臨兩方面的嚴峻挑戰。第一,一旦速度降低,過去高速增長相伴隨的高流動性和規模經濟收益所掩蓋的為數不少的低效率問題就會暴露。如企業盈利和財政收入下降、資產估值收縮、長期信貸回收困難等,甚至出現某種形式的財政金融等危機。第二,隨著中國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現行發展方式下的市場開拓受限、供給激勵不足、人力資本積累緩慢、勞動者參與現代化的渠道不暢等問題將日益突出,在低成本要素優勢逐步減弱后,能否形成以創新驅動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兩方面的問題將可能使中國在翻越“高墻”時面臨嚴重困難。
以“參與促進型改革”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
解決上述經濟轉型中的重要問題,當應著力推動“參與促進型改革”,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前,推進“參與促進型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首先,為社會成員提供盡可能多的公平就業機會。一要消除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同時創造條件,讓盡可能多的進城務工人員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市民”。要允許那些已經在城市長期就業和居住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家庭成員,在自愿基礎上獲得所在城市的市民身份,享受與城市其他居民同樣的教育、醫療、住房與社會保障服務。二要更加重視就業機會均等,打破在一定程度匕存在的“沒有關系,就沒有機會”的格局。建立公開透明的招聘錄用機制,尤其要打破某些公有部門中關系決定機會的格局。三要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準入門檻,鼓勵自主創業,健全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體系。進―步落實“非公36條”,激發民間投資熱隋,健全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服務體系;完善個人創業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創業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創業促進創新的帶動效應。
其次,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使社會成員有更多的人力資本積累機會。一要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提升國民健康素質。改革醫療衛生體制,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落實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加強醫療衛生知識普及,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全民體質。二要賦予人人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嚴格落實義務教育法,促進基礎教育資源等均衡配置,健全國家助學獎學的財政金融安排,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防止素質和能力差異在代際之間傳遞。三要加強職業教育,特別是對農民工的培訓。加強實習、培訓基地建設及職業教育專職教師的培養,鼓勵采取校企聯辦、訂單式培養等方式,為不斷升級的產業培養高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改革職業教育的政府補貼發放辦法,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職業教育和對農民工培訓的實際效果,提升農民工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四要對貧困階層實施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把貧困階層納入普惠的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制度之中,幫助貧困家庭通過自身努力提高受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防止貧困的循環鎖定。
篇4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安排,4月10日至4月19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帶領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的同志深入到市開行項目辦、巴州區、*縣調研全市使用國家開發銀行貸款(以下簡稱“開行”)項目建設情況,并深入到市人民醫院、巴州區二中、巴中市圣泉自來水公司、巴水路、通木埡隧道、黃家溝干道、*縣中學、*縣人民醫院、*縣江口花園小區等使用開行貸款項目建設單位和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政府高度重視,開行貸款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自2005年4月市人民政府與開行簽訂《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以來,我市認真履約,與開行密切合作,在不斷加強和完善機構、制度的基礎上,切實加強了貸款資金使用和項目實施的監管,市人民政府及時成立了使用開行政策性專項貸款監管領導小組,并先后制定和出臺了《巴中市使用開行政策性專項貸款監督管理辦法》等10多個配套文件,市開行項目辦、市財政局、市審計局、市監察局等監管部門及交通、城市建設兩個融資平臺認真履職盡責,人員到位,工作得力,推進了全市申請使用開行貸款工作順利開展。
(一)項目準備比較充分,申貸工作卓有成效。截止2007年3月,已經市使用開行政策性專項貸款監管領導小組評審通過向省開行申報貸款項目30個,申貸資金8.03億元,省開行已核準項目22個,核準貸款資金5.3962億元,已到帳4.87億元。其中:交通建設項目3個,核準金額1.3億元;城市建設項目9個,核準金額3.05億元;教育項目5個,核準金額共計5512萬元;衛生項目5個,核準金額共計4950萬元。已向開行申報,但未核準項目8個,貸款金額2.28億元。
(二)重點建設全面推進,部分項目初見成效。開行已核準的22個重點建設項目全面進入施工階段,已使用資金3.87億元,占核準資金5.3962億元的71.72%。巴(中)—樂(壩)路改造項目、巴(中)—水(寧寺)路改造項目(通木埡隧道工程已全線貫通正在做硬化路面等掃尾工作)、市興圣天燃氣公司第二氣源管道建設項目、市委黨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縣中學學生公寓建設項目、南江縣中學春場壩分校建設項目、市人民醫院設備購置項目等6個使用開行核準貸款1.615億元全部到帳并已使用,項目建設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已經發揮較好效益。市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巴州區人民醫院擴建項目、*縣醫院住院大樓建設項目等3個使用開行核準貸款0.28億元,項目建設大部分已完工,很快將全面投入使用。
(三)誠信意識不斷增強,合作關系更加密切。市政府與省開行每年定期兩次溝通、交流、協調使用開行貸款方面的情況,市開行項目辦和市交通、城市建設兩個融資平臺經常主動與開行保持聯系,增進互信,省開行也主動關心幫助支持項目實施。市專項貸款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市開行項目辦、融資平臺與項目業主也相互支持協調,上下聯動,多管齊下,做到早算息、早通知、早催收,積極歸集貸款利息。通過對項目單位負責人和財會人員的集中培訓,學習有關使用開行貸款的系列文件和規章制度,增強了項目單位的財經紀律意識、誠信意識和履約意識。自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按借款合同約定時間及時支付了開行貸款利息2806萬元。
二、開行貸款使用及其重點項目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償債保障措施未完全落到實處,償債風險增大。市政府雖然出臺了巴府發[2006]38號文件,建立和完善了開行貸款償債保障機制,對償還貸款本息作了明確規定,但個別項目業主并未完全落到實處。市工業園、巴州區后壩小區、南江縣朝陽新區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未落實市政府和開行關于貸款質押土地出讓收益存入“土地收益專戶”,并按每畝20萬元上劃省開行“還本付息歸集專戶”作為定額還款資金的規定;使用開行貸款的教育、衛生、天燃氣、自來水等經營性收費項目業主,未遵守質押合同約定,在與貸款平臺簽訂使用開行貸款協議書后,沒有及時到市發行開立專戶,有的即使開了專戶,也未將事業性、經營性收費收入(扣除支出部分)存入專戶作為還本付息備付金;除通江、南江外,其余市、縣區財政未按要求安排償債保障金和公益性貸款項目的資金利息,也未按規定納入財政預算。
(二)項目建設自籌資金不落實,實施難度增大。比如:通江縣杜家坪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自籌1000萬元,僅自籌285.5萬元;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實施的中楊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自籌8000萬元(含由市商貿園實施的黃家溝干道2000萬元)至今仍未落實。由于建設項目自籌資金不落實,不但增加了建設項目的實施難度,而且導致項目單位用開行貸款去支付開行利息。
(三)虛擬編制工程量資料,專款挪作它用。部分項目業主采取由施工單位虛擬編制工程量資料申請開行支付資金,然后再將資金收回存入專戶挪作他用,全市共挪用開行貸款1621.67萬元,占核準貸款5.3962億元的3.01%。其中:通江縣規劃和建設局2005年9月曾挪用通江縣杜家坪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資金1131.83萬元,用于其它建設項目;*縣建設投資公司,2005年10月曾挪用*縣江口花園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資金236萬元,用于其它建設項目;市商貿園管委會挪用253.84萬元,其中用于支付貸款利息和利息準備金238萬元。
(四)建設項目預算不足,資金缺口較大。巴(中)—水(寧寺)路黃家溝段3.4公里道路建設項目,工程預算2159萬元,其中開行核準貸款2000萬元,因建設中局部地段反復滑坡,增加青苗、拆遷賠償,因設計方案變更等因素增加工程費用達540.7萬元,加上道路硬化新增預算430.4萬元(不含利息),僅此項工程項目就出現資金缺口近1000萬元。
(五)少數項目建設進度緩慢,資金閑置背息。全市使用開行貸款項目閑置貸款資金高達1億多元,占貸款已到帳資金4.87億元的20.53%。*縣江口花園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000萬元已全部到帳,目前僅使用資金1100萬元;通江縣杜家坪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000萬元已全部到帳,但目前僅使用資金1630萬元;晏陽初職業技術學院建設項目核準貸款2250萬元,已到帳1000萬元,但目前僅用資金99萬元,工程至今都尚未完全展開。
三、對使用開行貸款及其重點項目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項目工作,爭取開行更大支持。抓住開行支持巴中發展的機遇,認真總結政策性融資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和開創開發性金融支持巴中發展的新路子,緊緊圍繞“爭取大政策、建設大交通、培育大產業”的要求,著力在農業產業化、工業發展、旅游經濟、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項目規劃、論證、儲存、報批和開發,進一步加大與開行的合作力度,積極主動爭取開行更大的支持。
(二)落實償債措施,規避財政金融風險。使用開行貸款從事土地整理開發項目已質押的土地出讓,必須先取得開行同意,并按質押約定將土地出讓收益分別存入“土地收益專戶”和“還本付息歸集專戶”;使用開行貸款業主的事業性、經營性收費收入(扣除支出部分),必須存入省開行指定的貸理行—市農發行的專戶;各縣區財政預算必須將償債保障金、公益性貸款項目的利息按使用開行貸款相關規定納入年初財政預算。
(三)加強資金監管,嚴格杜絕擠占挪用。在嚴格執行省開行和市政府出臺的各項資金監管制度基礎上,對項目單位使用開行貸款要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監控,一要加強誠信教育,增強履約意識;二要嚴把貸款資金支付關,從源頭上確保專款專用;三要加強貸款資金撥后檢查,核實資金開支去向,確保資金專款專用,擠占挪用的資金必須歸位。同時,要加強對使用開行貸款項目進行審計和監察,對竣工項目要進行專項審計,確保貸款資金使用安全。
篇5
關鍵詞: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風險管理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傳統的國庫分散支付制度已不能滿足當前形勢下國家財政預算管理和結算的需要,要提高財政國庫支付效率和政府工作力度,就需要采用新的有效的財政國庫資金管理制度。為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得以產生,并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庫集中支付在我國得到大范圍研究和試點應用。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和改進,國庫集中支付已在全國范圍內成為主要的財政管理制度。
一、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相關內容
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是指對政府所有財政相關的資金全部集中在國庫或國庫指定的行開設的一個銀行賬戶,對財政費用支出都通過這一個賬戶進行統一撥付和使用,以此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財政支出透明度。
國庫集中支付體現為預算單位在需要花費或購買商品時,由單位申請經國庫相關機構審核,將資金通過國庫賬戶直接支付給收款人的制度。這種集中支付是我國財政資金管理的變革和制度性創新,其支付的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流程比較快捷和直接,由國庫直接支付給供貨商,取消了原來的多個銀行賬戶分散支付的模式,使預算單位和供貨商之間不存在資金來往。國庫對資金具有絕對管理權,資金不再下撥給各單位分散保存,保證了資金的正確應用和透明度。
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存在的風險分析
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存在各種隱性風險,對國庫資金管理有巨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幾個主要風險進行分析。
(一)法規政策風險
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國的推行與使用,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結合我國市場經濟和基本國情的產物,也是我國財政資金管理制度的創新。財政國庫資金支付方式、資金賬戶使用等在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后都發生了變化,但是財政管理的法律法規還沒完善。目前使用的仍然是1994年頒布的《預算法》和1985年頒布的《國家金庫條例》。從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變化來看,這些法律法規已不符合財政集中支付和風險管理需要,現行的《支付結算辦法》、《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等也存在滯后和不匹配的問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未嚴格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沒有完善的匹配法規保障,使得該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風險。
(二)資金集中支付風險
一方面,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在強化管理責任時,資金支付風險也由分散向集中轉變。資金集中支付風險主要包括憑證管理風險、支付確認風險和清算風險。國庫集中支付的資金支付對象由以前的一級單位擴大為各級政府基層預算單位提供的供應商、公共服務單位和個人的收款。目前,我國各個省市財政國庫支付局管理機構支付和審核只看憑證和文件材料,各銀行和預算單位領取、使用和剩余多少資金,財政部門不清楚。這樣,在集中支付過程中就會出現不法分子造假票據、內外勾結套取財政資金等,且資金違法過程容易成功,導致了集中支付的各項漏洞和資金流失風險。
另一方面,由于財政集中支付中間涉及環節較多,如果銀行和財政單位的支付、記賬、錄入等信息的時間或信息數據不一致,就會導致清算和支出不符合,出現額外的資金支付風險。如果中間經辦人沒有按規定逐項落實和逐項輸入系統信息,也容易造成資金支付風險。因此,集中支付手段伴隨支付風險。
(三)信息系統風險
目前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都是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管理,由于信息系統的不完善和互聯網環境的安全性問題都會引起資金支付風險。目前,我國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工作全過程都是在GFMIS 系統中完成的,都是工作人員網上操作,這在方便的同時也導致了信息系統受到停電、病毒、網絡攻擊、系統不穩定或者硬件設備損壞等原因而出現系統崩潰,造成數據丟失。這種問題將導致財政資金難以正常支付,形成支付信息錯誤或錯誤支付,形成資金損失風險。
(四)管理制度風險
管理制度風險是指由于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相關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或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而引起的風險隱患。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行后,建立了一系列的資金支付管理制度、清算制度、記賬制度、審核制度等,但是由于支付過程的復雜和涉及的方面較廣,各種管理制度之間難以完全順暢銜接和滿足國庫集中支付需要,存在管理制度風險。
(五)操作方面的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是指國庫集中支付過程中的執行人員,在支付操作時由于本身操作失誤或者故意的行為,導致資金出現不正當支付和流失風險。在操作層面所涉及的具體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支付憑證風險。資金支付憑證在流動過程中,由于未建立完善的辨別和使用體系,可能存在風險隱患。二是財政現金的管理風險。由于財政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要求,預算單位可能對零余額賬戶進行提現和轉賬,存在操作上的漏洞和風險。三是違規操作風險。工作人員對直接操作時具有各種失誤導致的資金流失風險。
(六)監督管理風險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銀行是支付過程中最前沿環節,責任重大,直接關系資金去向和流動,其面臨的風險也十分明顯。經過對多個地區銀行支付的調查發現,雖然銀行和財政合作長久,但是這方面的合作確實成本高利潤低,結果導致許多銀行為了降低成本而將此項業務交給某些人或某個部門獨立處理,缺乏有效監管。同時,預算單位用款申請和支付單位的審核批準等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總之,缺乏有效的監管,對國庫集中支付造成的風險較為嚴重。
三、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風險管理對策
降低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風險即是提高其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因此,提供各種有效控制措施,對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存在的風險進行管理,對現階段集中支付發展十分必要。
(一)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
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業務中涉及的環節多、單位復雜、動用資金量龐大,風險來源比較多,而且存在的潛在風險隱患比較隱蔽,難以在顯示操作中注意到并進行良好解決。由此導致了集中支付時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引起財政資金流失和浪費,支付工作不能有效地識別、防范、補救等問題。因此,要保障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安全運行,支付風險管理的目標得以達成,就必須結合集中支付實際情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風險管理體系,由系統、全面、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確保風險降到最低,保障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工作順利開展。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針對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實施后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的安全性問題,要降低其風險隱患,就必須盡快完善支付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減小風險促進其穩定發展的有效保證。完善管理制度可從四方面出發:一是制定和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管理改革和資金清算辦法,詳細明確改革后財政及銀行的工作職責,規范工作管理制度落實到位,將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上升為工作準則程度;二是迅速出臺預算單位資金結算管理辦法和制度,保證各項資金花費的信息透明化和準確化;三是完善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管理制度,對各級財政及銀行信息系統使用進行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有效防范風險;四是從銀行方面建立支付管理制度,調動銀行支付工作人員積極性和工作態度,強化風險保障。
(三)健全監督管理機制體系
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工作涉及多個環節和部門,支付風險存在于預算單位、財政部門、銀行等多個層面,因此,要確保風險防范就要進行有效的工作監督和管理。一方面在預算單位、財政部門、銀行等相關機構內部應當建立監管制度,對國庫集中支付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促使工作職責和管理制度落實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銀行的監管,著重注意對銀行進行財政清算和支付業務的監管;此外,還要加強對預算單位資金申請和審核工作的監管,杜絕弄虛作假的行為。各個方面監督管理機制互相制衡,確保國庫集中支付工作公正良好運轉。
(四)完善信息管理和應急組織系統
當前國庫集中支付依賴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得以實現,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提高了準確性,但是也帶來了信息系統風險。因此,只有不斷完善信息系統的管理,才可以有效保障整個工作過程的順利運轉和安全穩定性。同時,建立應急組織系統可以有效地對突發風險事件和安全問題進行及時處理,確保財政資金安全以減少有可能造成的損失。
(五)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風險意識和素質
財政國庫支付最主要的工作還是由人主導,所以操作層面風險隱患防范較為重要。主要措施是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對資金風險進行宣傳,提高工作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和財政管理工作素質,規范自我職責和工作態度,從源頭上降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和風險。
四、結語
建立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國國情發展的需要和趨勢,但是與此同時出現了法律法規、集中支付、信息系統、管理制度和監管等各種風險。對此必須從對這些風險的研究出發,結合我國現狀提出各種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以降低風險隱患,提高集中支付資金安全和工作效率,進而保障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自若.淺談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風險管理[J].財政論壇,2011(10).
[2]王衛紅.我國國庫集中支付風險控制分析[J].金融財稅,2010(5).
[3]張燕.淺談財政國庫集中支付[J].赤峰學院學報,2009(3).
篇6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監管金融;限制性因素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在不斷的高速發展,社會逐漸由計劃市場向經濟市場,如今已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我國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不斷深入,農村金融也隨之以十分迅速的步伐進行了廣泛的發展,尤其在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方面以及針對調劑農村金融在資源余缺方面有著舉足輕重中的地位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存進作用,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1.正規金融機構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始建于1979年,國有的農村經營機構以及鄉鎮工業企業,是其主最初主要的服務對象。但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農業在社會中進行了商業化全面改革以后,針對農村的服務范圍,有著逐漸面向普通用戶進行全方位的覆蓋。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始建于1994年,是我國三大政策性銀行之一。其主要承擔著我國規定的政策性金融服務,這不僅是其所服務的對象,而且也是其所肩負的主要任務,并且在社會中的全面發展,對于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有著責任,然而其對于涉及的農業農戶并不是直接的涉及。
農村郵政儲蓄。農村郵政儲蓄機構長期因充當“農村資金抽水機”而飽受詬病。2003 年8 月,隨著其資金運行格局的改變,2007年農村郵政儲蓄正式更名為郵政儲蓄銀行,并開始在農村開展存貸業務。
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國農村環境當中,農村信用社是分布最廣,最為普遍可見的金融機構,在農村進行發展的過程當中和農戶之間所產生的業務交流,都是直接進行。因此,其在主要的正規金融機構當中,是主要的中間力量存在于社會中進行發展經營。
2.非正規金融機構(個人)
以上所講的在我國社會中發展的都是正規金融機構,然而在實際生活當中卻還存在非正規的金融機構。在我國農村當中,所形成的非正規機構,其中包括已經關閉的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還有其他所形成的各種各樣的農村金融。基于此情況筆者經過分析總結,將農村金融在有效的劃分成為三種主要的形式:首先,在社會中沒有組織,僅是個人之間相互產生的借代以及企業之間的融資情況;其次,在社會存在一定的組織,然而卻又完整的機構,在社會中體現出來的形式是一種帶有互助資金性質的各種金融會;最后,在社會中存在不僅有組織,而是還具有完整的結構,但是在我國政府環境中,卻沒有給以有效認可的金融形式。
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不完備
1.農村信用社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在社會中進行發展的時候依舊存在諸多較為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給以有效的處理,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全面有力的解決,筆者經過分析將主要問題總結如下:(1)信用產權在農村信用社不夠明晰,農村信用社是各級政府出資,應當由各級政府進行有效的知道監督;(2)管理體制不合理,社會市場當中的要求相背離;(3)農村信用社所利用的資金相對匱乏,沒有充足的資金做后盾;(4)最后一點是農村信用社對于其內的治理方面不夠到位。
2.中國農業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本身所經營的重點范圍,在社會中也逐漸發生著變化,慢慢的由農村發展方向轉向了城市發展。中國農業銀行在社會中不斷發展,所設立的農村支行呈現出一種逐漸撤出分支機構的局面。除此之外,中國農業銀行所執行的經營策略卻沒有得到多大的改變,對于收益較低以及風險較大的涉農貸款都不愿意接受辦理,而且將農村所吸收的資金向城市進行有效的投入,這樣的就嚴重的造成了農村資金外流的現象。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我國農村金融領域所體現出來的唯一政策性銀行,是我國農業發展銀行,然而在我國農業銀行當中,其在現代社會中所獲取的資金來源形式,相對來講總體模式依舊比較單一,而且在社會中所經營的業務范圍也是比較狹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上幾點的體現對于我國農村金融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限制性作用,因此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給予有效的處理措施進行解決。
4.其他金融機構
郵政儲蓄銀行在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其本身不僅有著充足的資金,而且其所覆蓋的面也十分的廣,在總體的農村發展金融當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越來越重要。但是,由于郵政儲蓄在我國市場當中成立的時間較短,而且其經營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其所具有的股權結構也是一種單一的狀況,缺乏相應的人才,所以起到的支持農村的能力還無法進一步充分給予全面體現。
三、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金融產品欠缺
1.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
目前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當中,雖然存在很多的金融機構,但是在現代高速發展充滿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其本身依然沒有有效的形成一種有力的競爭機制,中國農業銀行的經營重點,在我國農村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逐漸的邁向城鎮范圍進行發展,然而所存在的其他各級非正規金融機構,以及規模相對較小的金融機構等,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發展當中幾乎成為唯一的正規金融機構以及壟斷了農村金融市場,由此形成了一種沒有競爭的金融市場環境,限制了農村金融的市場競爭。
2.農村金融產品欠缺,金融服務單一
在社會不斷的發展進程當中,我國各個形式的商業銀行在農村市場當中的發展經營,都在面臨這一種逐步退出的局面,在農村環境當中所進行開展的業務逐步的進行有效的縮短,那么對于農村金融的發展由此就造成了以中國極大的負面影響,然而這種影響的產生是一種無形的過程。金融產品在農村金融市場當中,顯得尤其缺乏,所辦理的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都是一種較少的狀況。因此,面對所體現出來的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將金融服務進一步的加以全面健全完善,在農村環境中全方位的加強金融產品。
3.農村非正規金融受到限制
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和正規金融機構相比較,我們明顯可以看出農村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在規模方面相對較小,而且經營較為靈活且利率就業是較低廉,這樣非常的容易得到廣大農民的接受。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的金融市場當中能夠增進一定的競爭力度,對于資源配置有著合理的引導作用,而且對于中小戶資金的需求也能夠做到更好的滿足。但是,農村非正規機構,沒有受到政府應有的支持以及全面的重視,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海給予了限制。
四、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佳
1.農村資本市場不發達
目前,發展大中型農業類企業急需大量資金,僅僅依靠政府投入、農村信用社和商業銀行貸款是無法滿足的。資本市場的首要功能是籌資功能,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應是目前企業最重要的籌資途徑。然而,我國資本市場上農業類的上市公司數量卻十分少,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基礎地位極不相稱。農村資本市場不發達,農業類企業很難通過農村資本市場籌集到所需資金。
2.農業保險機制不健全
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需要相關的農業保險,而我國農業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兩種傳統的農業風險保障途徑:民政主管的災害救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以商業方式推進的農業保險。主要存在的問題有:(1)災害救濟的手續繁雜和平低以及且難以監管。(2)農業保險的承保率低下以及高賠付率和經營虧損嚴重。雖然國家較早給予對農業保險免征營業稅的優惠,但與高賠付率的風險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3.行政力量干預農村金融活動
目前,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部分特別欠發達的地區,鄉村政府對于服務理念都還處于一種傳統形式,沒有有效的進行轉換服務理念,而且有些高層的行政部門對于農村金融普遍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干預現象。在實際生活當中,政府介入金融不僅是間接的,存在直接強行的和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系,在其中占用大量的貸款資金進行非財務性的運作,這樣就直接的導致農村資金出現更加緊張的局面,對于農村金融的正常發展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五、農村金融規范化的方法和途徑
農村金融規范化的實質就是引導農村融資規范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解決農村資本多而投資難、小微企業多而融資難的問題,重點在規范化和陽光化。其方法主要是制定規范辦法(如農村融資實行政府備案制、建立農村融資政府監管體系等),改堵為疏,搭建專業服務平臺,如允許發展新型金融組織和金融服務機構、允許民資參股地方商業銀行、允許自然人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等,探索怎樣讓農村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和實體經濟,將地下資金流引入到地面開挖的明渠中來,使之被監管,光明正大的進入金融服務市場合法逐利,力求逐步消解產生農村借貸危機的制度性根源等。下文便是筆者對于農村金融規范化的方法和途徑做出的詳細闡述。
1.制定統一的法律法規
將散見于《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以及《擔保法》甚至《刑法》與《商業銀行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以及國務院相關的行政法規之中的關于農村金融的規范,對此需要進行綜合考慮,然后根據社會當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完善,全面有效的制定一套相對健全完善統一的《農村投融資法》。合理的農村金融形勢只有依賴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才能夠有效的穩定國家金融秩序和消除借貸糾紛以及金融詐騙等現象。所以,農村金融若要全面的合法化,首先需要運用法律的形式對于農村金融的合法化進行肯定。
2.全面有效取締非法集資
在法律文件當中對于社會集資的審批準則進行有效的規定,將社會集資的審批程序進行有效的規范,對于非法集資的依據進行有效的明確認定。筆者個人認為,有效的打擊非法集資不能夠以及夾帶的自由作為代價,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相關法律條例對于這兩者還沒有實行有效的界限明確,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快對非法集資方面的法律進行起草,給予正確的修改建議以及針對社會集資的審批標準和程序等進一步給予明確,為農村金融的健康正常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3.構建有效的制度保障
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除了需要有效的法律體系支持,而且相應的制度保障也是不可忽視。因此需要有效的建立各種保障制度,例如存款保險制度和征信制度以及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與貸款擔保制度等諸多相應的制度都需要進行加快建立和健全完善。
4.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首先,發展和完善正規金融機構的服務,鼓勵正規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創新。各商業銀行機構要切實改進對中小企業的授信管理,對于信貸的支持力度需要進一步給予加強,有效的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其次,對于農村資金需要有步驟的開放競爭性領域,將農村資金投入的范圍有效的進行拓寬,鼓勵并規范民營企業家以多種形式參與金融投資,發展農村金融資本。
六、總結
綜上所述,筆者在本文當中以粗淺的脈絡進行闡述,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的金融體系發展比較滯后,而且我國農村金融和國家金融在發展當中的對比可看出,就其在發展空間由于上文所述的幾點制約因素嚴重受到擠壓,無法更好的將農村經濟的主力作用進行有效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劉 偉 楊鵬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金融體系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06).
[2]鄒治偉 辛 笠:論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2).
[3]史建平:在金融功能觀視角下探索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思路——評《中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研究》[J].浙江金融. 2012(03).
[4]潘啟龍 楊志勇 劉合光:中國現代農業的投資體系及其財政金融機制創新分析[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11(11).
[5]湖南商學院法學院課題組.兩型社會條件下農村融資法制問題調查研究的創新性探索[J].法制與經濟(中旬). 2011(12).
[6]彭友寶:資金富余背景下農村信用社信貸投放方式的思考——對常德市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 華北金融. 2010(07).
[7]《農村金融發展的財政補償機制研究》課題組,趙蕾,聶勇.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研究[J]. 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9(06).
[8]羅麗萍 鄒文娜:對鄉鎮農村金融發展的思考——以枝江市顧家店鎮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09(08).
[9]譚正航 尹珊珊:引導農村金融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考——以湘西地區為例[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0(01).
篇7
1.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深圳地區作為我國沿海地區的一個特殊的黃金地帶,在很多產業上在國內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文化產業獲得強力的發展是因為其靠近沿海地區,毗鄰香港,具有招商局涉及的國內和國際戰略布局的資源,能夠輻射到珠三角乃至全國各地,人們具有開放的思想和魄力去自覺接受和發展新的事物,所以文化創意的窗口也率先在深圳打開了。這里有豐厚的文化創意底蘊,也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獨厚,能夠很好地與外界進行交流,社會功能齊全,所以文化產業的孕育比其他地區早。天然的地理優勢使得深圳文化創意發展的路子更加平坦。
1.2政府的鼓勵與支持
首先,深圳文化創意園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直接作用,政府在發展中針對文化創意發展制訂了很多規劃,他們意識到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發展前景,出臺了各項政策,如對文化產業的扶梯政策,優惠的財政金融政策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經濟基礎,正是由于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流才使得文化產業能夠穩定發展下去,并且使得深圳文化創意園成為國內影響力巨大的典型地區。其次,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它的發展是很多人智慧的凝聚,對其的保護直接影響文化產業的生命力。深圳政府在文化創意園發展的過程中,還強化了自己的薄弱環節,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對智慧產權的尊重,而且還從長遠著手,為了給文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加強了對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重視對科技人才的使用和培養,給深圳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長遠的發展潛力,并且在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1.3雄厚的經濟基礎
深圳文化創意園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的交織。作為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深圳,很多經濟發展都很快速,那里商品經濟發達,且作為我國的沿海地區,交通非常大的方便,不僅對外貿易較多,許多基礎設施很完善,由于特殊的地理經濟條件,這里吸引了國內外很多大型企業來這里投資建廠,資金實力非常雄厚,由于開放的經濟條件,深圳的市場化水平高,吸引能力強大,很多外部資金愿意流入該地區,特別是大型的跨國企業,給該地區帶來了很多的發展機會,產業的結構升級也很快,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端產業也就慢慢壯大了。這里經濟的發達程度和相關產業的完善直接促使了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崛起。另外,經濟的發展和各類產業在這里的規模集聚,使得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要求也越來越大。
1.4先進的技術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不同與一般的傳統部門的產業,他是高端的集約型經濟,需要先進的技術優勢作為支撐,深圳文化創意園的發展與當地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創意園擁有屬于自己的一批創意人才隊伍,而且為以后基地建成容納的更多技術人才進行了預先培訓考核。那里的資信水平高,信息豐富,交流活躍,對創意產品需求大,高新技術研究能力處于國內的一流先進水平,這些都刺激了文化創意園的不斷發展,而且很多國內外電子產品的研發都是在深圳或者輻射的周邊地區,給這里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法,技術水平的普及度也高,很多世界新出現的高端技術率先流入這些地區,高科技企業給不僅給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契機,更是文化創意的思想源泉,這些實踐的興起帶動了文化創意的蓬勃。總結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科技含量,這也是深圳文化創意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這里的服務技術也很優越,他們自己創設平臺來完善自己的技術服務優勢。深圳利用網絡技術優勢,通過一些增值服務的軟件平臺和信管的船業服務的軟件平臺,還有獨特的分析按投資的網絡平臺為文化創意園的發展孵化建設開展培訓交流和融資研發,涉及培訓等。典型的“蛇口火炬創業園”的成功運營模式為他們提供了先進的技術經驗和管理理念,利用這些服務技術搭建的平臺使得文化創業園的脈絡更加的完善可行,最后也獲得了廣泛的投資支持。
2.知探析新形勢下的文化創意園的趨勢
文化創意產業在當今世界風起云涌,推動了知識經濟的巨大進步,文化創意產業在當今面臨的新環境對創意產業的發展也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2.1不斷健全的創意市場經濟體制
文化創意園產業的運作機制應該借鑒世界先進國家,跟上時代的腳印。很多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發展現在在企業經營、貿易、關稅以及市場配額等行為中取得了進展性的突破,在外匯和貨幣領域的觸角也有發展,而且也有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企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較高。深圳文化創意園在未來可能都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要關注可能的環境變化帶給文化產業的負面影響。在健全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創意發展將更具活力。
2.2文化創意產業理念的發展
篇8
【關鍵詞】 中小投資者;投資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金融投資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不單單滿足將自己的財富放在銀行獲取簡單的利息收入,更多的投資方式進入人們的視線,股票、基金,甚至期貨、權證也不再是什么新鮮的玩意了。這些新鮮的投資工具對于我們的資產保值增值的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資本市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在巨大財富誘惑的背后同樣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相信很多人都會對上證指數從6124.04的高點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點過山車似的發展歷歷在目。那么該如何利用投資呢?對于中小投資者,由于自身的一些特點,使得投資的風險性劇增。穩定心態,把握投資機會,是中小投資者面對現實情況的一劑良方,在分析中小投資者特征的基礎上,主要以股票市場為例,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應對措施
一、中小投資者的特征
(一)中小投資者定義
根據投資者的主體性質不同,投資者可以分為中小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主要包括共同基金,信托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工商企業及各類公益基金等。中小投資者一般認為就是資本市場上除了機構投資者之外的投資者,這類投資者的資金來源只要是儲蓄資金。這類群體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人數眾多,結構分散。(2)中低收入基層的比例較高。(3)資金數量少。(4)相關的金融知識欠缺,投資技巧不高。我國的證券市場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加強對中小投資者的指導,增強自身的規避風險的能力,不僅有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也有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特點
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數量在整個資本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并不是很大,中小投資者的數量卻是巨大的,行為金融理論認為中小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中小投資者具有的一些特點,使其投資行為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1.投資行為的“羊群效應”。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投資行為,主要是在信息不確定的情況下,中小投資者不是根據信息對股票等一些投資工作進行理性的分析,而是過度依賴輿論,跟隨其他人的投資選擇,這也是股市中超漲超跌現象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羊群效應”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中小投資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對上市公司進行進行分析。當今的股票市場信息量巨大,真真假假的信息摻雜其中,投資者需要對信息進行篩選并進行分析,這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涉及金融,統計學和數學等方面,中小投資者很難具備這樣的能力。對于股票投資對于信息的時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對于一般的投資者來說,這是很難達到的。
(2)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我國現在一直在致力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信息披露還是做得不是很到位,很多重要的信息并不能及時真實的披露出來,這樣中小投資者很難及時根據信息做出準確的決策,由于自身在信息方面的弱勢地位,中小投資者更傾向于相信機構投資者的選擇,這就造成了從眾現象。
2.短線投資,很大的投機性。證券市場的投資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投資型,另一類就是投機型。投資行為只要是看好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企業的分紅及在長期的價值增值中獲得資本利得。這是成熟的投資者偏好的投資方式,投資者的主要會選擇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的股票進行長期持有,這樣投資者承擔的風險相對小。在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處在初級階段,投資者也處于不成熟的狀態,他們把資本市場當做一個投機場所,希望通過低買高賣的短線操作獲得收益,通過中小投資者的股票持有時間我們就可見一斑。
投資者每只股票的持有時間
資料來源:陳斌《中國股市個人交易者狀態調查》,第36頁。
3.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在購買的股票獲得盈利時更傾向于賣出盡早獲利,當持有的股虧損時更傾向于長期持有,他們相信虧損是短暫,等著股票的價格一定再會漲上來,這種投資投資行為拉長了熊市向牛市過度的盤整和震蕩時間。這種行為也影響了證券市場功能的發揮,當股價上漲時,中小投資者傾向于賣出股票,這是股票的供給增加,抑制了股票價格的上漲;下降時,卻因為大家的集體持有,延長了起下降的時間,有時候還有可能因為大家的增倉行為使股價上漲,影響了證券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實現。
4.中小投資者欠缺投資技巧。在證券市場的投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需要收集大量的公司信息,宏觀環境的信息,運用統計學,金融學知識對數據進行分析,分析出企業的未來成長性,進行長期的價值投資。這一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需要一定得專業知識,而不是我國的一些投資者單純的憑借直覺就可以跑贏市場。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才將近20的時間,還處于初級階段,證券投資對于廣大的中小投資者來說還是一個新鮮事物,還處在一個學習和積累的階段。在這樣一個時期,各個證券公司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開展業務的同時,可以對投資者進行一定的培訓,既作為營銷的手段,也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學習的途徑。投資者的成熟對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投資者的培訓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證券公司在這方面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二、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策略
股市投資是一個全方面的較量,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這場角逐中獲得成功。
1.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人性都存在貪婪和僥幸的弱點,在股市中表現的更加特殊。相信很多中小投資者都經歷過了05年至08年的快速增長的過程,體驗了股市能帶給人們的巨大收益。那個時候基本上是一個全民炒股的階段,每個人都是股神,每個人都在掙錢,人們天真的一位股指會一直上漲,自己的財富也能與日俱增。那個時候連老年人都拿錢出來買股票,炒基金。大家被金錢的誘惑蒙蔽了眼睛,物極必反這樣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想不到了,盲目的瘋狂等待我們的是無盡的傷痛。
股指從2007年10月的最高點一路直下,到2008年的11月,已經達到1700多點,股民們總結了一句話,“新手套死在山頂,老手套死在山腰,高手磨死在山底”,在這場大災來臨之際,很少有人可以全身而退,損失是可想而知。股票投資一定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于投資要有節制,對于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尤其要有一個止損點,能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及時收手,減少損失。不要在賺錢的時候忘乎所以,在股市投資的過程中,要能夠真正控制這個過程,使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
2.建立健康的投資理念。證券市場中有這樣的一個統計,70%的人賠錢,20%的人不賺錢,10%的人賺錢,自從有了股市以來,大家都在尋找一個跑贏大盤的技巧,經過股市將近200年的歷史來看,真正的贏家實為少數。股民無限欽佩的大師們,無一不是價值投資者,不見得有超人的操作技巧,但經過股市的長期磨練而具備的投資理念,他們嚴格遵守市場的規律,對市場進行精準的分析,確定投資組合后嚴格執行既定的方案,也許在局部的操作他們會有閃失,最終會收獲頗豐。
戰略定位的清晰和堅定的執行是他們成功的秘訣,戰略定位的成功遠勝于一兩場戰斗的勝利。在中國的市場上,像上面分析到的中小投資者的特點,投機的氛圍濃重,這和我國股票市場發展不成熟,上市公司的業績差有一定的關系,逐步建立價值投資的投資理念,隨著中國股市的進一步發展和中國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客觀的不利因素會逐漸消失,投資者要從自身出發,降低投資的風險,為自己的財富找到安全的升值場所。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精選股票,長期持有”,同樣送給中國的投資者,希望中小投資者能仔細體會其中的奧妙。
3.股市投資的技巧
(1)新入市的投資者盡量選擇基金進行投資。新入市的投資者缺少相應的投資經驗,盲目進行投資風險太大。證券投資基金具備集合理財,專家管理的優勢,投資者可以將自己的資金交給專家進行投資,由于投資者在時間、精力和知識技術方面相對于專業的投資專家來說有很大的差距,將資金交給他們是一個很保險的方式。經過實踐的檢驗,這樣的投資方式一般能接近大盤指數,甚至高于大盤的增長,這種投資方式是風險相對最小,也不是像儲蓄那樣沒有任何的風險,投資者要結合自己的投資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品種,對基金經理的操作能力進行一定得分析,選擇好基金公司,挑選好買賣的時機,相信這種投資方式同樣能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投資收益。
(2)有一定經驗的投資者可以選擇長線投資。在股市中摸爬滾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投資者可能不能滿足于基金的投資收益率,這時投資者可以選擇自己進行投資。一定要切記這時的投資還是要建立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這時主題的選擇就顯得格外重要。這點很多人都知道,具體的操作就有一定的困難,這需要對宏觀經濟形勢有準確的把握,對政策有很高的敏感性。多關注時事,對于投資會有很大的幫助的。“看大勢,掙大錢”就是其中的道理。
另外,一些操作技巧可以借鑒:第一,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的結合,基本面是一支股票上漲的最基本的支撐,技術分析則是對上升或下降空間的一種判斷。第二,對成交量的判斷。股市上很多東西都有可能是假的,成交量不會騙人,只有股價和成交量的同步增長才是大盤上漲的基礎,一定要注意分析成交量這個指標。技巧很多,無法窮盡,萬變不離其宗,抓住股市的內在本質,才能在股市左右逢源。
4.提高中小投資者自身的經濟學修養。證券投資是一項特別的經濟活動,作為一名合格的投資者,尤其是想在這個市場上有所斬獲的投資者,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經濟學知識,財政金融知識,同時具備投資理論,理財知識,對于市場上形形的理財產品能夠撥開云層,見其本質,要關注整個宏觀經濟的走勢,對于微觀行業的發展驅使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求比較高。要在市場上取得勝利,就必須下功夫,不是單靠運氣就能取得成功,我國的資本市場逐漸成熟,將會推出更多的投資理財產品,投資者一定要有相關的知識,對于這些產品有自己的認識,才能使這些產品真正為自己服務,而不能迷信營銷人員天花亂墜的說辭,自己才是自己財富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本杰明,格魯厄姆,戴維?多德.證券分析[M].第二版.海南出版社,2006
[2]史樹中.金融經濟學十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篇9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省*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進我縣新農合制度的持續、健康發展,把新農合這一惠民、利民的“德政工程”辦好、辦實,現就進一步加強新農合制度建設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把握形勢,增強建設新農合制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新農合制度是政府主導的一項農民基本醫療保健制度,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關注民生的重要內容。實行新農合制度,對于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今年省政府已將新農合納入全省民生工程之一,強力推行。但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其特有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縣新農合試點工作自*年12月1日正式啟動運行以來,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認識明確,組織有力,工作扎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為探索做好新形勢下的農民醫療保障工作,逐步完善新農合制度積累了經驗。在今年4月份召開的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會議上,省政府對新農合籌資、運行、補償、醫藥費用控制、醫療機構準入、強化組織領導等制度建設工作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各鄉鎮、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從服務農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高度,正確把握當前新農合制度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全面推進新農合制度建設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切實抓好落實。要落實政府在新農合制度推行中的第一責任,突出政府主導,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組織、協調作用。要全面加強新農合籌資、運行、管理體系和監督監察體系建設,提升管理能力,確保新農合制度建設全面扎實穩步推進,不斷開創我縣新農合工作的新局面。
二、明確目標,扎實開展新農合籌資工作
(一)深入細致地做好新農合制度的宣傳,引導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參加新農合
新農合制度真正受到農民的擁護,是這項制度不斷發展的基礎。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做好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一要注重宣傳工作的經常性,將宣傳引導工作貫穿于新農合制度建設的始終,不但要抓好籌資階段的宣傳發動工作,而且要堅持經常性的宣傳動員,通過耐心細致、深入持久的宣傳發動,用最通俗、最直觀、最樸實的語言把政策講清,把道理講明,把好處講透,使農民群眾對新農合政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二要突出宣傳工作重點,將籌資的新標準、補助政策的新內容宣傳到每一戶農民家庭,讓每一位農民朋友都能知曉。三要注重宣傳的針對性,深入了解和分析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疑慮和意見,有針對性地通過典型事例進行宣傳,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加辦法、參加人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報銷和管理辦法等宣傳到千家萬戶,使廣大農民真正認識到建立新農合制度的意義和好處,樹立互助共濟意識,自覺自愿地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二)新農合籌資工作要做到“四個進一步明確”
籌資工作是新農合制度建立的基礎和關鍵。農民個人繳費不能到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助基金就不能到位。為了確保新農合籌資工作順利進行,根據全省*年新農合工作會議要求,縣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在新農合籌資問題上要做到四個進一步明確:一是進一步明確籌資目標任務:以前一年度統計公報農業人口為基數,全縣參合率以鄉鎮為單位不低于98%,全縣總參合率鞏固在98%以上;二是進一步明確籌資標準:按國家政策規定,農民個人繳納參合基金標準,從2009年度起,由以前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三是進一步明確參合條件:必須是縣內常住農業人口,必須以戶為單位整戶參加;四是進一步明確籌資工作時間:每年7-8月重點做好籌資的前期宣傳、籌資對象摸底和安排部署,9月集中籌資,10月抓差補缺,11月15-30日匯總上報。12月30日前,合作醫療證必須發放到戶。
(三)嚴格籌資程序,嚴肅籌資紀律,認真落實相關優惠政策
新農合籌資工作要做到農民自愿、基金安全、手續健全、責任清楚。要堅持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嚴格按照《*縣農村合作醫療籌資經辦工作程序(試行)》規范操作,堅持農民親自簽訂協議、自愿繳費,采取登記造冊、簽訂協議、收取基金、開具專用發票、核發合療證的“五步程序”進行。禁止為片面追求農民參合率,強迫農民繳費,強迫鄉鎮衛生院、村組干部和鄉村醫生代繳,或用財政撥款沖抵農民繳費等錯誤行為和作法。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一經發現上述問題,必須嚴肅查處。對農村五保戶、低保戶、特困優撫家庭、“雙女戶”、獨生子女戶、殘疾人參加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由縣民政局、縣計生局、縣殘聯審核后,按有關政策規定,從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經費、醫療救助基金、優撫經費中解決,確保優惠政策落實到位。要確保原參合農民繼續參合,未參合農民積極參合,提高參合率。要堅持籌資旬報制,在每年9月至11月的籌資期間,各鄉鎮每旬都要向縣合醫辦報告工作進度,匯報參合人數及籌資情況。要按照“尊重農民意愿”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則,在鞏固完善鄉鎮政府為籌資主體、鄉鎮衛生院為籌資經辦主體、財政部門代收、村(組)干部上門收繳農民個人參合基金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形式多樣、簡便易行的農民個人繳費籌資方式,積極探索外出務工農民集中地籌資的新機制。
三、加強運行監管,不斷完善補償方案
完善統籌補償方案是新農合制度的核心。要積極探索新農合制度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商業保險和其他福利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要加強監測分析,廣泛聽取社會各方意見和借鑒外地經驗,在保證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制定和調整農民醫療費用補償方案。一要利用政策導向機制,增加在基層就醫的補償比例,引導就醫“下沉”,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二要積極探索開展門診統籌試點,逐步擴大受益面,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三要根據國家對新農合資金投入的增加,在監測分析、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對單病種補助標準、非單病種日均醫療費用限額予以合理調整,擴大單病種數量,提高受益強度。四要開通縣以上醫院住院補助的“直通車”制度,方便轉外就醫和在外務工患者的就醫報銷。五要不斷改進審核報付辦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切實方便參合農民。
四、加強監管,嚴格控制醫藥費用,確保基金安全
(一)不斷完善新農合基金監管機制
隨著新農合制度的不斷完善,基金規模越來越大,監管任務越來越重。要加強基金管理,做到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嚴格實行“鄉鎮政府籌錢不管錢,財政金融管錢不用錢,合醫辦用錢不見錢”的封閉式基金監管體制。要堅持收支分離、管用分離、用撥分離的原則,落實縣財政局在基金金融機構設立新農合基金財政專戶和收入專戶、合醫辦在基金金融機構設立支出專戶、基金的支付嚴格實行縣合醫辦、縣財政局共同簽印的“三戶兩印”制度,確保基金管理使用的安全,確保新農合基金和利息全部用于參合農民的醫療補助。要切實搞好合作醫療資金管理、醫療服務、監督約束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建設,實現工作制度、辦事規章、業務程序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要建立健全組織紀律監督、社會公示監督、行業自身監督三重監督機制,把合作醫療報銷公示作為村務公開的重要內容,探索農民參與監督和民主管理的長效機制,保證參合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要加強對新農合基金管理和使用的專項審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完善醫藥費用控制機制,提高定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質量
1、完善醫藥費用控制機制。首先,要建立定點醫療機構優進劣退管理機制,真正實行動態管理,推動定點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千方百計為農民節約合作醫療經費,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其次,要加強定點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建立嚴格的自管自律自控機制,形成與新農合制度相適應的運行體系。第三,要加大督查力度,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基本用藥目錄內藥品使用率,降低非補償范圍藥品、檢查項目的開單率,對分解收費、重復檢查等違規行為嚴肅處理,絕不姑息。第四,要綜合運用行政和經濟手段,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和收費行為的監管,完善管理和考核辦法,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和費用控制的監管,嚴格控制定點醫療機構平均住院費用、平均門診費用,遏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減輕參合農民醫藥費用負擔。
2、提高定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質量。要大力推進縣、鄉(鎮)、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為門診統籌的開展提供服務保障。縣、鄉醫療衛生機構要積極推進內部改革,制訂和完善診療規范,實行雙向轉診制度,落實政策公開、補償公示、住院費用一日清單、三級審核、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嚴格執行醫療收費標準,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轉變觀念,轉變作風,端正醫風,誠信服務于參合農民,努力做到參合農民小病不出村、常見多發病不出鄉鎮、重病不出縣,向參合農民提供便廉、質優的醫療衛生服務。
五、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部門職責
建立和推行新農合制度是省政府今年實施的民生工程之一,更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縣政府將對各鄉鎮、各部門新農合制度建設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考核。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把推進新農合制度作為關注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一件大事,建立協調機制,及時解決工作中的難題。縣新農合管委會各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積極配合,共同辦好新農合這件大事、實事、好事。
衛生局要充分發揮主管部門作用,加強管理和政策指導,全面負責做好試點的監督、管理、指導、協調、計劃、培訓、組織實施、評估總結及承擔日常事務等工作;要不斷加強管理、經辦機構建設,建立縣、鄉(鎮)新農合管理體制與組織體系,落實人員編制、工資、工作經費,改善辦公條件,確保新農合管理、經辦機構能夠有序運行。
財政局要做好基金的籌集、管理,加強對基金使用的審核和監管,及時撥付報銷資金;將縣級財政配套資金和經辦機構人員、業務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證及時足額到位;負責制定參合農民個人籌資辦法、基金的財務管理辦法和會計核算辦法以及相應的財經紀律,保證資金安全;積極爭取上級的資金扶持。
民政局要確保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優撫對象參加新農合的個人繳納部分,從五保戶轉移支付經費、醫療救助基金、優撫資金中解決;并對低保戶、特困戶、優撫對象因患大病經合作醫療補助后個人負擔的醫藥費用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給予適當救助。
計劃生育局要對農村獨生子女、雙女結扎戶等符合國家計劃生育優惠政策的農戶參合給予全部或部分資助。
縣殘聯要根據國家政策規定對殘疾人的參合給予資助。
農業局要發揮工作優勢,配合做好新農合政策的宣傳動員和引導工作,在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下,積極組織農民交納合作醫療基金。
發展計劃局要把建立新農合制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新農合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加強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基本建設和醫藥價格監管。
審計局依法對新農合基金收支和管理情況進行定期審計,檢查和糾正基金籌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切實可行的審計意見和建議。
縣監察局依法對新農合基金的收支、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查處違法違紀事件。
縣食品藥品監管局要整頓和凈化全縣藥品市場,做好藥品質量監管,保證農民用藥安全、有效、經濟。
扶貧開發局要將農村衛生機構建設列入扶貧開發計劃并實施,改善農村衛生機構的服務條件。
教育局要將新農合知識和健康教育知識列入農村義務教育內容。
廣電局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加大典型事例的宣傳報導力度,積極開展新農合的政策、新聞宣傳,爭取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調動廣大農民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
篇10
實施地方政府債務資金跟蹤審計是一個新的嘗試,它有利于實現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動態監督和有效管理,對其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極為必要。本文結合地方政府債務資金的運行流程,從債務資金的舉借、配置、使用以及償還等環節,分析了實施地方政府債務資金跟蹤審計應重點關注的問題,并就各環節實施跟蹤審計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以期推動地方政府債務資金跟蹤審計的發展。
[關鍵詞]
地方政府債務;跟蹤審計;債務管理
一、引言
審計署2013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背負的債務已達17.89萬億元,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個突出的問題。為全面加強地方債管理,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債務(下文簡稱“地方債)風險隱患,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和財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部署各地清理存量債務、甄別政府債務,并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及時將政府存量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2015年5月,國務院《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對地方債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制定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意見的配套辦法,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地方債實行限額管理,建立地方債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學術界也提出了一些緩解地方債風險的建議。然而,地方債的增速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據新華社2015年8月29日報道,截至2014年底,地方債總規模為24萬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為15.4萬億元,相比2013年6月末的累計債務規模增長了41.3%。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有的學者嘗試從審計角度就如何提高地方債管理水平進行研究,[2][3]這些研究大多是從事后審計的角度探討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由于事后審計往往存在“即使發現問題,但已木已成舟”的問題,難以充分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而在實踐中日益受到重視的跟蹤審計,通過事中與事后的有機結合,能及時反饋審計發現的問題,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審計效果顯著。那么,跟蹤審計能否參與地方債管理?基于此,我們嘗試將跟蹤審計引入到地方債管理工作中,深入研究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問題。將地方債管理與跟蹤審計相結合進行探討,不僅豐富了地方債管理和跟蹤審計兩方面的學術文獻,而且有助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債務審計模式和風險評價體系,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分析和監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進而有利于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同時,國家審計是治理地方政府債務的一個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理論研究,又為國家審計進一步加強政府債務審計監督和治理提供了借鑒,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促進國家審計在國家治理中作用的發揮。
二、跟蹤審計的含義、特點、作用及實踐探索
(一)跟蹤審計的含義及特點跟蹤審計通常是指審計事項發生后,審計機關依法對財政資金或政府投資項目進行的全過程、分階段、有重點的持續性審計,其對象是政府投資資金使用者從事的經濟活動。[4]跟蹤審計是跟隨被審計事項的發展過程持續進行的一種審計方式,具有過程性突出、時效性強、效益性明顯等特點。白日玲(2009)根據跟蹤審計的介入時間點,將跟蹤審計分為全程介入式、適時介入式和重點介入式等三種模式。[5]譚勁松等(2013)在分析跟蹤審計含義的基礎上,借鑒人體免疫系統的思想,提出跟蹤審計具有三道“免疫防線”特征。[6]
(二)跟蹤審計的作用及適用范圍跟蹤審計能及時發現、反饋各個階段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發表審計意見和建議,是一種動態監督活動。[7]跟蹤審計是跟隨被審計事項同步進行的一種審計方式,其優勢主要表現為及時發現問題、揭示風險,把可能出現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審計機關能利用自身專業技術,對被審計單位管理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早發現、早預防,從根本上解決過去事后監督時滯性問題。這不僅有利于全面促進和提高被審計單位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或促進政府投資項目的順利開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跟蹤審計的作用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推動政策措施落實是跟蹤審計的又一實踐創新。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工作方案》,要求全國審計機關自2014年8月起,持續開展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相關部門貫徹落實政策措施情況的跟蹤審計。總之,跟蹤審計在及時發現與披露問題、揭示風險、推動政策措施落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宋常(2011)認為,跟蹤審計的成本通常會高于傳統的事后審計,成本的提高往往會抵消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只有那些金額高、性質特殊的項目才適合采用跟蹤審計。[8]審計署在《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曾提出,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特大型投資項目、特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事項、重大突發性公共事項、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執行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我國政府審計機關已經實施并完成了汶川災后重建、玉樹和舟曲災后重建、京滬高速鐵路建設、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等跟蹤審計項目。學者們也對跟蹤審計實踐進行了歸納總結,王中信(2009)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款物全過程跟蹤審計為例,對如何開展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跟蹤審計進行了探討。[9]自2009年起,美國審計署對一系列重振制造業政策的執行和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審計,審計報告12篇。[10]美國審計署還針對頁巖油氣開發進行跟蹤審計,監督政策落實情況和項目進展情況,先后出具了89篇報告。[11]
(三)跟蹤審計用于地方債管理的創新審計署《關于2015年地方審計機關開展審計業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持續跟蹤審計地方政府性債務,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況新問題,促進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意見的貫徹落實”。地方債管理的目標是控制規模與防范風險,跟蹤審計的目的是將監督關口前移以提高監督效果,兩者的著力點或關注的對象實質上都是財政資金或財政性資源。在實踐中,財政資金或財政性資源已經將地方債與跟蹤審計連結起來,比如有關地方債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實質上就是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體現。然而,現有的理論研究并未能較好地將跟蹤審計與地方債管理結合起來,對地方政府債務如何進行跟蹤審計,學術界并未提供較好的答案。盡管對如何加強地方債管理已有了一些探討,但從審計視角的研究較少。王世成和李袁婕(2013)認為應制定《地方政府債務法》,在法律層面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全方位立體監督體系,實現依法治債,從而使地方政府舉債能夠有法可依,有序運行。[12]李燕和同生輝(2014)則提出只有事前控制和執行控制相結合、主動管理和風險監控相結合,才能將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落到實處。[13]Liu(2014)認為,導致中國地方債現狀的主要原因是預算軟約束和非市場化的要素分配,而緩解地方債風險的措施則包括強化預算約束和改革地方政府的投融資體制。[14]Br觟thaler等(2015)發現,對市政債券進行限額管理能有效降低地方債規模及波動性。[15]馬軼群(2015)通過模型推理發現,國家審計的揭示、抵御和預防功能可以對地方政府債務租值耗散進行治理,提高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是目前治理地方政府債務的重要手段。[16]從上述文獻可知,學者們普遍認可對地方債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型的管理方式。我們認為跟蹤審計體現的監督關口前移、時效性強、全程監督等特點,正好契合了這些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債務跟蹤審計既是地方債管理方式的創新,又是跟蹤審計范圍的拓展。
三、實施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地方債監督管理體制的完善跟蹤審計從地方債資金舉借環節就參與到地方債資金使用的監督之中,一方面能及時發現地方債資金舉借、配置、使用、償還等環節中的舞弊、違規、違紀行為,另一方面能就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有關各方揭示,督促相關部門改進地方債管理工作,及時堵塞內部控制和管理過程中的漏洞,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相關違法違規,從而進一步完善地方債資金監督管理體制。而原有的事后審計只是事后反饋存在的問題,發揮的監督作用相對有限。
(二)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地方債管理水平的提升從審計署2013年審計結果看,近87%的地方債資金投向了市政建設、土地收儲、保障性住房、農林水利、生態建設等工程,并且這些工程一般周期長、業務復雜。對地方債資金運行過程中的浪費現象,事后審計只能是批評與處罰。跟蹤審計由于能更早地發現、反饋地方債資金運行中的浪費現象,促使被審計單位加強后續資金的管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項目后續過程中資金運行低效或無效行為,有利于節約地方債資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地方債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如前所述,地方債資金主要投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中,大多屬于貫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資金來源。執行地方債跟蹤審計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總結和反映好的做法和經驗,促進政策落地生根及不斷完善。通過開展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可以連續監控有關宏觀經濟政策措施的實施過程,并如實反映與客觀評價有關政策執行情況,推動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
(四)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地方債審計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跟蹤審計的優勢之一是提高了審計信息的及時性。跟蹤審計將監督關口前移,不僅有助于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而且通過信息的及時反饋,有效地降低地方政府與資金使用單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抑制或降低道德風險進而提高地方債資金的使用效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被審計單位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從而緩解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工作的抵觸情緒,營造良好的審計氛圍,從而提高審計效率。另外,地方債資金從舉借、配置、使用到最終償還需要在很多部門之間流轉,如果每一個環節都各自開展審計工作,必然造成銜接困難、重復勞動、效率低下。而跟蹤審計則能自始至終圍繞地方債的某一筆資金,有效減少流程中的重復環節,優化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總之,傳統的地方債審計主要審計地方債的規模、結構及期限,很少涉及資金舉借、配置、使用及償還等方面的內容。如果采用地方債跟蹤審計,則可以將審計監督的關口前移,對地方債資金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與反饋,促進糾正,進而起到亡羊補牢甚或未雨綢繆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債資金管理中實施跟蹤審計,對促進地方債監督管理體制的完善、地方債管理水平的提升、地方債政策措施的落實及地方債審計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實施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有利條件
(一)已有的跟蹤審計實踐經驗可資借鑒1999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各級審計部門應對國家撥款的基建項目進行跟蹤審計和專項審計”。2001年8月,《審計機關國家建設項目審計準則》提出,“對關系國計民生或財政性資金投入較大的國家建設項目,政府審計機關可以對其前期準備、建設實施、竣工投產的全過程進行跟蹤審計”。《審計署2008—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強調,“對特大型投資項目、特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事項、重大突發性公共事項、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執行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審計機關持續開展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執行政策落實措施情況的跟蹤審計”。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也提出,“要加大對經濟運行中風險隱患的審計力度,密切關注財政、金融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務、區域性金融穩定等情況,持續組織對國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觀調控部署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推動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劉家義審計長在2014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后一段時期審計署會加大對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力度。在政府部門的強力推動和基于加強財政資金監督的客觀需要,跟蹤審計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方式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成為國家審計的重要監督手段。在實踐中,國家審計機關已經成功實施了汶川大地震救災款物和災后重建項目、玉樹地震救災物資項目、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西氣東輸工程、京滬高速鐵路等重大項目的跟蹤審計,積累了較豐富的跟蹤審計實踐經驗,為開展地方債跟蹤審計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相關思路與經驗。
(二)國家審計的相關理論予以指導國家審計最基本的職能是經濟監督,其初始目標是檢查財政收支的真實性和合規性、評價政府部門利用公共資源的效率和效果、增強財政收支的透明度等。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制度環境的變遷,國家審計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劉家義審計長(2012)提出,“國家審計的實質是國家依法使用權力監督制約權力的行為,本質是國家治理系統中一個內生的具有預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統’,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7]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再局限于對經濟行為的監督和經濟后果的評價,而應更加強調事中控制和積極預防,進一步發揮“預防、揭示、修補”功能,即預防潛在威脅、及早發出預警信息,揭示違法違紀違規行為,修補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擔當起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運行“免疫系統”的角色。與事后審計方式相比,跟蹤審計突出過程監督,有效克服了事后審計即使發現問題,但糾偏成本很高或木已成舟而于事無補的局限,具有時效性較強、過程性突出、預防性明顯、效益性顯著等特點,充分體現了國家審計的“免疫系統”本質(宋常等,2014)。[18]其實,加大審計參與地方債資金管理力度的呼聲一直不斷。審計署《“十二五”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曾要求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動態化、常態化的審計監督。總理指出:審計是我們國家監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利益的“捍衛者”、政策落實的“督查員”和公共資金的“守護者”。因此,有必要擴大審計對地方債資金的監督范圍,將地方債資金的舉借、配置、使用及償還等環節納入其中,即實施全過程跟蹤審計。
(三)跟蹤審計對象與地方債資金投向的交叉融合目前,地方債資金的投向與審計署實施的跟蹤審計項目已有部分交集。財政部《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資金項目安排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資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及其他難以吸引社會投資的公益性建設項目。據審計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大部分省市的地方債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項目,主要投向市政建設、交通運輸、土地收儲和教科文衛及保障性住房。強化審計監督要做到財政資金運用到哪里,審計就跟進到哪里。可以說,無論是對重大項目還是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計,其根本落腳點還是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效率與效果)。圍繞財政資金使用,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監督是跟蹤審計的應有之義。因此,財政資金是連接地方債與跟蹤審計的紐帶,如圖1所示。地方債資金投入的項目大多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等特點,其資金使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對這些項目加強跟蹤審計十分必要。其實,國家審計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查核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問題,而且是為了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存在的問題,改善經營管理,堵塞各種漏洞,進而提高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績效。審計的主要目標,應該體現為審計發現的問題都能夠及時導向制度上的缺陷及其改進,減少“屢審屢犯”和“屢犯屢審”的現象。目前的地方債事后審計模式顯然達不到這樣的預期目標。《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2014年)規定,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審計署關于2015年地方審計機關開展審計業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持續跟蹤審計地方政府債務,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況和新問題,促進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意見的貫徹落實。據此,更多的地方債資金項目將納入審計全覆蓋的范圍,與跟蹤審計的交集也會越來越多。由此可見,對地方債資金實施跟蹤審計是可行的,既有穩增長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實踐經驗可資借鑒,又有國家審計的相關理論予以指導,更重要的是審計機關當前正在實施的部分跟蹤審計項目所關注的對象就是地方債資金。因此,無論是從提高地方債資金使用效益,還是從控制地方債風險來看,地方債管理工作都需要跟蹤審計的積極參與。
五、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目標與重點
地方債資金運行涉及舉借、配置、使用、償還等多個環節。針對我國地方債資金運行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確各個環節跟蹤審計的目標與內容,并確定相應的審計重點。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流程、目標及指標體系,如圖2所示。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流程設計應按照風險導向和成本效益原則,將跟蹤審計的重點放在能有效降低地方債風險的關鍵環節,促進地方政府將有限的地方債資金投入到可以產生更多經濟及社會效益的活動中去,以提高地方債資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一)地方債資金舉借環節審計目標與重點———依法適度地方債舉借環節是地方債資金運行的起點。新《預算法》規定,從2015年起地方債全部納入地方政府預算管理。經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預算中必需的建設投資資金,可以在國務院確定的限額內,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方式適度舉借債務,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代為舉借。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舉借。然而,地方政府舉債的規模、期限、利率等信息并未完全公開。針對舉債環節的審計應重點關注地方債舉債主體、舉債方式、舉債規模、舉債程序等內容。該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地方政府未遵循新《預算法》的規定,委托非政府機構代為舉債,比如通過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舉債、地方政府仍存在債券以外的融資方式、舉借規模超出預算規模、舉債不按規定程序等。針對當前地方債舉借環節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否依法適度是該環節審計的目標與重點。第一,明確舉債主體,即地方債的舉債主體是否符合新《預算法》的相關要求,是否仍然通過地方融資平臺這類舉債主體舉債;第二,規范舉債方式,即除發行債券外,融資方式是否有其他形式;第三,控制舉債規模,即核算地方債規模是否超出了地方財政的實際承受能力、償債峰值是否超過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第四,嚴格舉債程序,即核查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是否嚴格遵循法定程序。根據地方債舉借環節的審計重點,在進行審計評價時,宜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標主要有舉債主體合法性、舉債方式市場化、舉借規模合理化以及舉債流程規范化;定量評價指標主要有債務率(債務余額/政府可支配財力)、新增債務率(新增債務/債務余額)、債務負擔率(債務余額/GDP)、利息負擔率(當年債務利息/政府可支配財力)和財政收入增長率等。
(二)地方債資金配置環節審計目標與重點———有理有據地方債資金的配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分配地方債資金的問題。在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下,財政資金要從省、自治區、直轄市到市、縣、鄉(鎮)進行層層撥付,導致地方債資金的分配環節過多、時間過長等問題突出,甚至有些資金始終沒有撥付。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總理2015年先后多次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部署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工作。地方債資金配置環節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省、市、縣之間的資金配置缺乏分配依據,比如未考慮各級政府的財力及償債能力而進行幾乎平均的分配;未遵循項目確定、預算安排、人大審批等程序;分配不及時,存在資金滯留、擠占或挪用等現象。鑒于此,地方債資金配置環節的審計重點應關注省、市、縣之間如何合理分配地方債資金,是否充分考慮各級政府的財力及償債能力,是否及時分配、及時撥付,是否存在資金滯留、擠占或挪用等現象,決策過程是否公開透明等。在地方債資金配置環節,也宜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標主要有地方債資金配置是否存在分配標準,是否真正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執行,資金分配是否進行了公示;定量評價指標主要有資金分配到位時間和資金及時到位率(及時撥付金額/應撥付金額)等。
(三)地方債資金使用環節審計目標與重點———效益導向地方債資金不僅僅是其規模問題,更重要的在于其使用效率與效果問題。地方債資金的使用既涉及風險水平,又涉及社會效益,是地方債管理的關鍵環節。《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4〕45號)規定,地方債資金只能用于中央投資配套、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然而,地方政府如果將地方債資金完全投向公益事業,其社會效益明顯而經濟效益不足,從而導致地方政府的動力不足。地方債資金使用環節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資金使用部門改變地方債資金既定用途和范圍,將地方債資金投向非公益性項目,甚至存在貪污、挪用、截留、浪費等現象;地方債資金使用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地方債資金使用環節的審計重點應關注資金的投向,比如地方債投資項目名稱、項目工期、項目負責人等信息是否進行了公示,資金使用單位是否按申報時的用途合法合規使用資金;還應關注資金的使用效率及預期效果,如是否存在資金沉淀現象、已使用資金是否與項目進度相吻合等。在地方債資金的使用環節,可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標主要有資金使用的目標性(如是否專款專用)和項目目標的可行性(如有無可行性報告);定量評價指標主要有資金到位率、施工進度完成率、項目凈現值以及項目回收期等。
(四)地方債償還環節審計目標與重點———足額及時償還環節是地方債資金運行的終點。在此環節,落實還款來源、優化還款方式是關鍵。該環節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償債責任不清、償債意識不強、償債機制不健全,以及償債計劃缺失,地方政府無相對固定的償債資金來源,還款資金來源渠道少。地方債償還環節的審計重點應關注償債資金的及時到位及規模,即償債資金到位的及時性及穩定性,償債資金是否有預算安排;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債務監控體系,是否有系統的償債約束機制,是否實行了債務報告制度,債務相關信息是否透明。地方債償還環節的審計評價,也應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標主要包括是否設立了償債制度、是否有完整的償債計劃、財政金融數據是否真實完整;定量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當年可支配財力、償債資金規模等。
六、改進和加強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政策建議
(一)大力加強地方債跟蹤審計理論研究加強地方債跟蹤審計理論研究,有利于審計人員把握其發展規律,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然而,我國目前的跟蹤審計實踐還處在起步階段,跟蹤審計理論也比較薄弱。有關地方債跟蹤審計的含義特點、功能作用、內容目標、方式機制以及技術運用等問題亟需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以便指導和促進地方債跟蹤審計的實踐。現階段可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緊密結合已有跟蹤審計實踐,加強調查研究,了解跟蹤審計工作面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借鑒其他項目跟蹤審計有益做法,不斷總結地方債跟蹤審計實踐經驗,探索其發展規律。緊緊圍繞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形成具有針對性、前瞻性的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理論成果。第二,充分借鑒已有審計理論成果,拓展跟蹤審計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第三,繼續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審計機關立足審計實踐,是審計理論的實踐者和應用者,掌握著大量的一手資料和實踐經驗,但在審計實踐經驗的凝集和升華上可以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開展理論研究。
(二)進一步充實地方債跟蹤審計人員隊伍審計人員是提升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時間跨度大,情況復雜,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法律、會計、財務、財政、金融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需要深刻理解地方債資金投放與使用的制度背景及政策意圖,并作出科學、合理的職業判斷和專業評價。因此,需要對現有的審計人員加強培訓,增強其跟蹤審計業務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有效開展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工作的人才隊伍。在整合內部審計資源的同時,還應該拓寬思路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持。隨著跟蹤審計范圍的逐漸擴大,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知識領域,可以在《審計署聘請外部人員參與審計工作管理辦法》允許的范圍內,引進或聘用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這既有利于降低審計風險,也有利于增強審計結果的權威性及在社會公眾中的認可度。
(三)盡快制定地方債跟蹤審計相關規制完善的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規制,是依法開展地方債審計工作的依據。我國跟蹤審計實踐的時間較短,積累的經驗不是很多,目前還缺乏用來規范跟蹤審計的有關規制。因此,需要在不斷實踐并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與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有關的具體規制、指導性意見或業務指南,使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目前,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明確地方債跟蹤審計范圍,跟蹤審計不是大包大攬,不能越位參與地方債資金項目的管理;第二,要考慮審計風險,準確把握跟蹤審計的介入深度和關鍵控制點;第三,要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提高地方債跟蹤審計的質量;第四,要建立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提高審計工作透明度。
(四)進一步創新地方債跟蹤審計方式方法隨著經濟社會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努力挖掘大數據的價值以期望其在本行業帶來巨大變革,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審計將在信息獲取渠道、抽樣方法、審計范圍、審計模式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在思維及理念上,應借助“互聯網+”,盡快創新審計技術及方式方法,以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一方面,在審計技術方法上,地方債跟蹤審計應致力于審計信息化建設,盡快適應科技創新和外部環境的深刻變革,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進行在線審計,加快構建地方債跟蹤審計應用系統,實施信息化審計;另一方面,在審計方式上,伴隨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高度融合,各類型審計常常相互重合和支撐,財政資金流轉于企業、稅務、金融等領域,涵蓋多方面、多方式、多專業的綜合審計將逐步成為一種主要的審計方式。因此,應嘗試將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與財政審計、金融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財政資金審計項目結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結語
跟蹤審計作為一種審計方式,具有關口前移、時效性強等優點,近年來得到了審計機關的大力推廣,已彰顯出其優越性及廣闊的應用前景。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不僅有利于實現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動態監督和有效管理,而且有利于國家審計發揮其參與國家治理的作用。然而,現有的研究并未能較好地將跟蹤審計與地方債管理結合起來,相關可用的理論成果尚付闕如。本文基于地方債管理和跟蹤審計的現有文獻及地方債管理和跟蹤審計的對象都是財政資金的客觀事實,探討了地方債資金的跟蹤審計問題,分析了實施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有利條件,初步探討了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的目標與重點(含實踐路徑),并對改進和加強地方債資金跟蹤審計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這將有助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債務審計模式和風險評價體系,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提供可借鑒性的路徑,進而達到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17]劉家義:《論國家治理與國家審計》,《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2]曾康霖、呂勁松:《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審計思考》,《審計研究》2014年第1期。
[3][16]馬軼群:《地方政府債務的租值耗散及國家審計治理———以融資平臺為例》,《財經科學》2015年第2期。
[4][18]宋常、田瑩瑩、張羽瑤:《關于國家審計若干重大問題的思考》,《當代財經》2014年第1期。
[5]白日玲:《審計機關強化跟蹤審計的若干思考———基于大連市審計機關開展跟蹤審計的實踐》,《審計研究》2009年第6期。
[6]譚勁松、趙黎鳴、宋順林:《跟蹤審計的“免疫防線”:體系構建與案例分析》,《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年第1期。
[7]宋常、黃文炳:《基于國家治理新動向的國家審計若干思考》,《審計研究》2015年第2期。
[8]宋常:《探索跟蹤審計》,《首席財務官》2011年第1期。
[9]王中信:《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全過程跟蹤審計方式探討》,《審計研究》2009年第6期。
[10]王長友、張強:《美國審計署對重振制造業政策執行情況審計及其借鑒》,《國外審計動態》2014年第11期。
[11]劉譽澤、崔孟修:《美國審計署頁巖油氣開發跟蹤審計情況與啟示》,《國外審計動態》2015年第6期。
[12]王世成、李袁婕:《基于審計結果的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原因分析和對策建議》,《審計研究》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