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學設計教案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教學設計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教學設計教案

篇1

關鍵詞:高中數學;導學案;教學設計

數學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而言,高中數學課程在難度上較大,在學科特點上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也更為突出和明顯,對于學生而言,有著較大的學習難度和理解難度。面對這種學科情況,無論是對于教師的教學還是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都是一種挑戰。導學案作為高中數學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導學案的合理設計和有效運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進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展開和進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更好、更快的進入到學習狀態,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更好的進行高中數學課程的導學案設計,發揮導學案應有的教學作用,成為高中數學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導學案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每堂課程的起始,具有集中學生注意力,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出教學內容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現階段的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于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和規劃上,對于導學案的設計和安排沒有那么重視;有的教師對于導學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著較為淺顯甚至是狹隘的認識和理解,認為導學案是對課堂時間和教學實踐的一種浪費,在高中數學的課堂上沒有任何作用,直接將其一筆帶過或者直接在教學案設計過程和教學過程中將其直接省略掉。面對這種學案設計現狀,可以發現導學案在高中數學課堂上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教學作用,有時甚至被忽略,被高中數學課程的任n教師所摒棄。

首先,面對這種導學案設計現狀,教師在面對高中數學的導學案設計這一課題時,應該扭轉自身的數學學案設計理念,充分認識到導學案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給予導學案設計以應有的認識和重視,從而在進行高中數學學案設計過程中將導學案納入其中,并進行有效的研讀設計和課堂應用。要認識到導學案不僅是課程學案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以省略,同時,作為高中數學課程的起始部分和課堂導入,導學案的設計和應用在課程教學中發揮著例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穩定課堂秩序和調節課堂氛圍、引起或者過渡課程教學內容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課程學案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和合理的認識導學案所占據的地位和作用,精心進行導學案設計,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教學功能。

其次,在進行高中數學導學案設計時,教師應該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來進行導學案設計,避免導學案設計的教案化,從而提升導學案設計的有效性。導學案是為正式的教學內容提供服務的,因此在進行高中數學課程的導學案設計時,教師一方面應該以本堂課程的教學內容為依據,進行導學案的設計和規劃,使其能夠發揮和體現出引起和過渡高中數學學科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應該從本班學生的數學課程學習現狀入手,在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知識接受水平的基礎上進行導學案的設計,使導學案的難度契合學生的理解范疇,使學生能夠對導學案進行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在現階段的高中數學導學案設計過程中,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和束縛較重,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習慣于單一的從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出發,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導致導學案的設計出現差錯和偏頗,這不僅不利于新課程的展開和導入,同時還會在潛意識里激發學生對于高中數學課程的抵觸和排斥心理,影響教師的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數學課程學習。因此在進行高中數學導學案設計時,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學習能力有機結合起來。以二者的結合和統一作為高中數學課程導學案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避免教學案設計的教案化,提升高中數學課程導學案設計的科學性,教師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應該深入其中,加深對于教學內容和導學案設計的認識和理解,使導學案成為溝通學生和課堂的重要橋梁,提升導學案設計的有效性,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更好地為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服務。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之外,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的導學案設計時,還應該根據學科教學屬性和學生的學習、理解的需要進行必要的探究和創新,使導學案能夠突破學科屬性的限制和制約,更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數學課程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科目,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特點,學習難度較大,理解難度也較大,因此面對這種學科情況,高中數學課程的任課教師應該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盡量削弱高中數學課程的這種學科屬性,拉近學生和高中數學之間的距離,盡量消除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從而使學生能夠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進行高中數學內容的學習。教師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應該盡量避免導學案設計的單一化,充分思考和挖掘導學案設計的各種可能性,實現導學案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篇2

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組織學生通過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他們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實行案例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將更有助于加強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體現職業教育特點。

二、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分析

1.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角。教師的作用是組織課堂、引導討論。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理論知識的情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搜集和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分析案例時,對案例中涉及到理論知識進行簡明的介紹。其次展開案例討論,學生從自身角度對同一案例進行剖析,闡述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師總結,點評案例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促使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自覺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重新進行認識,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效果。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等職業學校就是要培養實踐型人才,案例教學法是利學生熟悉的案例進行課堂教學,把理論和案例有機地聯系起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易懂性,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3.改善師生間教與學的關系。通過案例教學法,實際上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使學生不是被動的學,對案例產生興趣,讓學生和教師有更好的互動和交流,教師也可以從和學生的交流中找出自己教學上的薄弱環節,加以改進,有時,學生的一些好的想法也對教師會有比較大的觸動。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1.案例準備。案例要和教學大綱相吻合,要符合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將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放到案例中去。案例的選擇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學生的水平如何?掌握的知識是不是到位?會不會讓學生產生興趣等。做到案例和學生息息相關,巧妙地進行案例設計,讓學生對案例產生濃厚的興趣。

2.案例討論。案例討論就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java程序設計的應用為例:java程序設計的專業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難理解和枯燥的,但是這些知識對于以后的發展又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對于類、對象、方法和多態等基本概念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由教師講授,而以學生信息系統的形式給出案例,并提出如何創建系統的界面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如何運用按鈕,圖標等來實現相應的功能模塊,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思路做出不同的界面,產生不同的界面功能。

3.總結歸納。先讓每個小組闡述本小組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和得出怎樣的結論,然后每個小組對別的小組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教師根據每個小組表述的情況作出相應的講評,案例的最終結果由每個小組共同商量得出,教師重點強調案例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方法,特別的是不同方法實現的優缺點。

四、案例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對于案例的選擇應該慎重。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一個好的案例會給教學帶來良好的開端。

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產生新的狀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狀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以滿足學生的需要。

3.在教學方式上,讓案例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完美的相結合。不要片面的追求案例教學,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態,選擇案例教學和傳統教學不同的比例,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篇3

一、學案教學法的產生

學案教學法是在2004年課改后逐漸興起的一種教學方法,很多地方在這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三案一體,四段八步” “三三六”自主學習高效課堂模式等。這些在教學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作為經驗進行推廣。我省進入課改不久,對課改還在不斷摸索之中,教師的思想也有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網上的資料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過于理論化,讓教師在實踐中難度較大。也有的過于繁瑣,實際操作性不強。所以,我們試著通過這兩年的摸索和理解,主要從實用性,可操作性出發,逐漸形成一套適合于我省的學案教學法,以解決現在教師所面臨的困惑。

二、學案教學法要達到的目的

自主學習是課程標準提倡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學案教學法就是通過編寫學案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學習轉變。體現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同時解決課時與教學內容的矛盾。

三、學案教學法的設計與技巧

(一)設計

1.模塊設計:分為三個模塊,課前預習模塊、課堂學習模塊、課后復習模塊。

模塊設計應每一節都一樣,即嚴格的格式要求,程序化,這樣學生才能習慣。分為課前預習模塊、課堂學習模塊、課后復習模塊,名稱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取名。

課前預習模塊:

分為預習目標,預習內容,疑難反饋三個小板塊。

課前預習模塊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怎樣看書,抓住重點難點。

“預習目標”就是學生預習要達到的要求。“預習內容”指學生預習要了解的知識點,教師應對本節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梳理,整理出知識點和概念,引導學生看書。“疑難反饋”是指學生在預習中不能理解的問題以表格的形式反饋給教師,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解決的內容。

課堂學習模塊:

分為學習目標、學習過程、當堂檢測三個小板塊。

課堂學習模塊主要目的是告知學生這一節課要上的內容,教師上課要問哪些問題,使學生心里有數,并提前進行思考,以便上課能節省時間,教師可以集中精力處理學生的疑難點。同時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也是課本編排的主線,能讓學生知道課目這樣編排的目的,更好地理解課本和概念。

“學習目標”就是這一節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學習過程”以問題驅動的方式進行,在教學中就是一連串的問題串,而問題串的設置體現了課本編排的主線,也體現了人類認知事物的規律,包括歸納法,假學演繹法等。“當堂檢測”就是例題。

課后復習模塊:

分為概念梳理、自我檢測、拓展提高或知識遷移。

“概念梳理”就是畫概念圖,或者知識網絡圖,就是讓學生理清各概念的邏輯關系。這個不是每節都需要,可以在每章最后節進行安排,這個內容在課本的章節后的自我檢測已有體現。“自我檢測”就是課后作業。拓展與提高或知識遷移可以根據學生素質,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2.課時設計:現在有兩種設計法,一種是以課時為標準,一節課設計一張學案,這樣設計比較嚴謹,在一節課中各教學環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適用于公開課或示范課。另一種是以章節為主線,以課本的一節設計一張學案,這樣做的好處是邏輯性強,易操作。

(二)技巧

1.在進行課前預習案的設計時,內容應和課堂學案設置的問題相聯系起來,即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問的問題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基本已經有所了解和掌握,教師所要做的是通過問題將這些知識串起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和概念。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也避免出現冷場的現象。

2.課堂學案問題的設置是設計學案的關鍵,問題設置的好壞,直接涉及到學案編寫的好壞。問題設置應有一定的小節標題,這樣不至于迷失方向。問題的設置為幾個問題串的連接,層層遞進,原則是前一問題解決的同時會產生新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有邏輯上的聯系。二是設置問題不能過細,不能想當然地以為學生就按照教師設定的思路回答,在上課時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產生新的問題,同時又不能離題,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3.如遇有實驗時,如《生物》必修II P6有一個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這時學生要進行分組實驗,應將統計表格設計在課堂學案中,這時,學案兼具實驗報告冊的作用。總之,課堂學案也不要過分拘泥于形式,要根據每節內容的形式安排相應的形式,以達到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4.當堂檢測可根據每節出幾道本節比較重要的考點就行,課后的練習題就可以作為當堂檢測的例題,同時又達到及時處理課后練習的目的,最好有相應的變式訓練,也可以將變式訓練作為課后復習學案的內容,但選題要精,有代表性,畢竟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

5.根據生物這科的特點,題目不外乎兩類,一是選擇題,二是填空題,如果用作業本進行練習,學生抄題的時間較多,做題的時間少,浪費大量的時間,并且學生書寫整潔度不同,給教師的批改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如果用資料,一是現在的資料的題量大,重復內容多,二是在收來批改的時候難度較大。所以,用學案代替練習冊,精選題目,可以達到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6.概念梳理可以放在課后復習案中讓學生自己來完成,也可以放到課堂學案中作為總結來應用。

篇4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它包含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除了具有綜合性外,還有區域性和空間性特點。這就要求在地理教授和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具有綜合聯系的觀點。“教學案例”不僅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更主要的是它還能為學生提供逼真的地理學習情境。

二、案例教學的關鍵是科學的問題設計

地理教學中案例教學的關鍵就是問題的設計是否科學、新穎,只有科學、新穎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讓學生主動地去尋找結論、解釋現象。下面通過分析“大氣的受熱過程”這一案例,教會學生探究大氣熱量的傳遞過程,并通過問題及情境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三、案例教學中問題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思想,還能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用地理思維解決地理問題。但是要真正達到這一點,如何設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則顯得尤為重要,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1.問題的設計要有目的性

案例教學不是為了學習案例,而是通過案例學習一種方法或原理。如在學習“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這一節時,雖然是以黃土高原地區為案例,但是我們并不是就了解黃土高原的生態問題,而是要通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來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

2.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簡單的問題學生一看就會,不容易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不值得討論。太難的問題學生無法入手,討論更是無法進行,也沒有討論的氣氛,課堂死氣沉沉,教學目標也無法是實現。所以,設計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3.問題要有思維性

地理問題的設計要有思維性,最好問題的答案是多樣性的,只要指向一個中心思想即可。地理是自然與人文的綜合,特別是在人文地理中,有時多種角度思考問題才更全面,因此只有問題有了思維性,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4.問題之間的邏輯性要強,要層層遞進

地理探究過程是實現案例教學目標的關鍵。如果問題比較空泛,就會讓學生無所適從,也就沒有了探究興趣。例如,在“大氣的受熱過程”這一節中,為了理解大氣的保溫作用,我設計了如前面表中的第5個問題,這樣分解后,學生就比較容易地順著問題理清思路,從而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原理了。

5.積極引導學生提問

篇5

1 導學案教學模式概述

1.1 導學案教學的目的

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記錄整理,再通過習題訓練進行鞏固.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始終是被動地聽、被動地記,偶有師生之間的對話也是教師問,學生被動地答.將導學案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實現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直至“自主學”的蛻變,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其學習能力.

1.2 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環節劃分

導學案教學模式具體講是怎樣一種教學模式呢?該教學模式可以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學生結合導學案進行課前的預習.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分析解決教師所發導學案上的有關問題,明確對應章節的所學內容,明確已知和未知,這樣可以更加明確上課的目的;

第二環節,學生在課堂上對導學案上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討論、探究.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學生拿出自己對導學案問題的結論和存疑與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設計探究的基本思路,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將各組學生討論學習的結論羅列在黑板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整理、總結;

第三環節,學生結合導學案上的內容進行分析鞏固.

1.3 優秀導學案的特點

由上文可知,“導學案” 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義,而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要載體.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否能正常進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導學案的質量.優秀的高中物理導學案應該有這樣一些特點:

(1)注重體現教師的主導性,教師要認識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

(2)導學案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注重物理探究活動的設計;

(3)導學案對學生的學習要起到引而不發的作用,推進學[HJ1.55mm]生自主學習,并提供足夠的素材幫助學生探究物理規律,鞏固物理所學;

(4)導學案應該體現物理教學的探究性,導學案應該滲透科學探究的思路,這一點會有助于學生科學方法的養成;

(5)導學案的設計要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基礎.

2 高中物理導學案設計策略

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設計出匹配上述特點的導學案.筆者認為,設計導學案時務必要做到以下幾點.

2.1 按照內容合理規劃課時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第一步工作就是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對所學內容進行劃分,以“課”為單位制定學生的學習方案.物理教科書的編排體系是按照物理知識框架的固有結構和邏輯來進行安排.經常有這樣的情形,為了凸顯知識結構上的整體性,某一節內容非常多,而容量如此巨大的教學工作在一個課時內是無法實現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時,從學生理解能力出發,將一節內容切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課時編制導學案.

例如,《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一節,教材對應內容僅此一節,但是具體目標包括: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猜想加速度與力、質量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根據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并交流結論.內容非常之多,另外考慮到當下的學生實驗能力較差,因此僅僅只是第三項內容,學生幾乎就要花到大半節課的時間,所以本節內容應該分成兩個課時來進行處理.第一課時:學生完成探究思路的構建,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猜想,并設計實驗;第二課時:學生完成猜想驗證和結論總結,包括:實驗操作,數據處理并分析,猜想驗證,結論歸納并交流.

2.2 通過問題引領情境構建

物理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構建物理認知,其中問題情境也是一種有效的情境創設方式.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組組問題,通過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他們探究物理規律的內驅力.

例如,編寫《平拋物體的運動》這節課的導學案,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系列問題:

①現在有兩個相同的小球同時從同一高度出發,一個進行自由落體運動,另一個進行平拋運動,結果兩個小球在相同時刻著地,請你說說看這一現象表明什么?

②位于同一豎直平面的兩個小球,一個在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另一個以相同速度從前一小球正上方同時水平拋出,兩個小球發生相碰,這一現象又表明什么?

③從運動的合成和分解這一知識點出發,能否將平拋運動這一曲線運動分解為直線運動來處理,請說明你的方法?

④要求出某平拋運動物體的運動時間,你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⑤如果已知平拋運動的初速度和高度,你能求出該物體的水平位移嗎?

2.3 有梯度地設置問題

導學案的問題其實也是學生逐漸認識物理規律的支架,因此就需要呈現出由淺入深的層次感.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組織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向更深層次探索物理規律.

例如,《摩擦力》這一課時圍繞“靜摩擦力”的學習,筆者按照這樣三個層次來設計問題.

a.回顧初中所學,喚醒學生記憶:

①怎樣定義靜摩擦力?

②生活中存在哪些靜摩擦力的例子?

b.閱讀教材內容,提取關鍵信息:

①靜摩擦力的發生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②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有著怎樣的特點?(請設計探究靜摩擦力大小特點的實驗)

c.激起同學討論,挖掘概念內涵:

①運動的物體會受到靜摩擦力嗎?

②靜摩擦力能成為物體運動的動力嗎?

上述問題的提出,可以引導學生沿著一條清晰的脈絡,從自身的知識基礎出發,由淺入深地認識靜摩擦力.

2.4 按照科學探究的思路來組織問題

新課標要求將科學探究滲透進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物理思維.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要圍繞科學探究的脈絡來設計導學案,以引導學生按照科學的順序來認識規律.

例如,設計《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這一課的導學案時,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組織我們的問題.

①請列舉生活中典型的碰撞實例.(引導學生收集感性經驗,構建提出問題的背景)

②請猜想碰撞過程中涉及到的哪些物理量沒有變化或發生改變?(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猜想,不變量可能是什么形式的物理量)

③請設計一個碰撞模型,并制定測量相關物理量的方案.(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實驗之后,通過有關問題推進探究活動的繼續進行.

④請分析實驗數據,思考并討論碰撞中的不變量是誰?(引導學生驗證猜想,并開始歸納結論)

2.5 在導學案中鼓勵交流,提倡合作學習

當下的社會需要具有團隊意識的人才,因此我們的物理學習也要滲透這一方面素質的培養.圍繞這一目的,我們可以在導學案設計的字里行間直接提出要求.例如,在問題中直接給出“請和同學討論一下……”;“請同學相互協作,完成……”類似的語句,為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共享心得提供機會.

2.6 監測學生的學習

當然,導學案中的問題不僅僅可以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學習知識,還可以是作為反饋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

篇6

一、人教版化學教材實驗的內容和特點

首先,筆者先來分析人教版化學教材的內容與特點,然后根據內容的特點來確定實驗的內容與方式.首先,我們從教材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主要從實驗學化學到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到從實驗走進化學等.我們發現,教材中的化學實驗,不僅較好地反映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而且還更加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所選實驗來自于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易懂易接受,而且對于同一知識點的展現手段也靈活多變,如,在“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這一章節的焰色反應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鈉”的焰色反應,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煙火.這種將理論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自主探究性設計,培養了學生良好觀察能力以及學生利用實驗與生活結合的創造力,激發了學生思維,讓學習更具靈活性.

二、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實驗設計的類型及特點分析

化學實驗因為實驗的內容與實驗的地方都不同,所以在設計實驗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化學實驗的這一特點安排不同的實驗方式.但是,化學實驗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在實驗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構思出實驗假設,然后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將提出的問題解決.根據實驗的內容與特點,有三種不同的實驗方式.

1.演示操作型實驗設計

演示操作型實驗,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教師進行演示,學生觀察實驗的實驗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演示實驗的基本操作與流程,使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學習到實驗的方式,以及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的現象來解決教師在實驗前預留的問題.例如,上面提到的“焰色反應”,利用鈉的特殊性,設計一個關于鈉的燃燒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以邊演示、變實驗的形式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展示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再復習先前學過的知識,復習實驗器具的使用注意事項,這樣的實驗復習形式,能夠提高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嚴謹性,減小實驗過程中的危險性,以及實驗失敗的幾率.接著,在實驗的過程中,燃燒金屬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生成的黃色火焰以及實驗產生的黃色固體,這樣就能對實驗的結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與理解.通過這一事例,我們可以知道,演示型實驗就是直觀的感性理解,這種教學形式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必要時還可引進一些課外知識,增加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讓生活融入化學教學設計中,使實驗更有實效性和啟發性.

2.邊講邊做型實驗設計

在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實驗是,教師帶領學生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講解與分析實驗的原理及步驟,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形成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也就是邊講邊做實驗.例如,二氧化硫性質的實驗.在實驗初期的準備階段,我們首先要檢查試管的干燥度,氣體是否是集滿的,因為如果氣體收集不滿,就會使液面的上升減少,導致液體的變化不明顯,這樣實驗就不能成功,所以實驗前的準備工作要做好.二氧化硫需要借助亞硫酸鈉與酸反應來制備.品紅溶液的質量分數以0.01%左右為宜,這樣就會使溶液顯酸性,但是又不至于影響實驗的效果.二氧化硫不是萬能的漂白劑,有些有色物質是不能被二氧化硫漂白的,所以在使用二氧化硫漂白的過程中,要先試驗它的漂白效果.在討論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時,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次氯酸的漂白作用)進行比較,使學生能夠系統地理解漂白的原理,教會他們正確找出兩種物質的區別.

3.學生探究型實驗設計

學生探究型實驗,顧名思義,是指學生在自己思考及動手的情況下,完成既定的實驗.這種探究型的實驗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及組織實驗能力,并且全面考查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與用的問題.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要學會積極思考,判斷分析,并且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實驗.例如,教材“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中”有一小節要求學生區別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固體的實驗,就是屬于學生探究型實驗,教師要求學生設計實驗區分Na2CO3、NaHCO3的水溶性、Na2CO3、NaHCO3和鹽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鈣溶液反應、Na2CO3、NaHCO3的熱穩定性,然后結合教材給出的問題,完成表格記錄,使學生掌握兩者的區別.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注重兩種物質不同的化學性質,然后以此為依據設計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溶液的測定,試管、膠頭滴管的正確使用以及加熱操作等,通過這種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方式不但提高學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加會學習,愛學習.

三、人教版化學實驗的設計與應用分析

以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與用不含O2的蒸餾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應制備實驗為例,首先采用加熱煮沸的方法除去蒸餾水中溶解的O2且在用硫酸亞鐵晶體配制溶液時還需加入稀硫酸和鐵屑;觀察實驗結果的時候,我們發現會生成白色Fe(OH)2沉淀,接著用長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這樣的操作能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而被氧化.

篇7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57~62頁,嘗試利用查找并思考以下預設問題:

問題一: 假期旅游若從海南到哈爾濱,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觀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

問題二:假期旅游若從北京到烏魯木齊,沿途自然景觀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

問題三:假期旅游若去爬高山,從山腳到山頂感覺自然景觀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2.教學課題

魯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冊第三單元第一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3.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2)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4.課文分析

教學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教學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系。

5.教學方法

(1)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緊密聯系本課內容,創設情境,提供案例,引導學生學習。

(2)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分組討論,進行問題探究式學習,體現其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運用歸納法、演繹法、比較法,等。

6.教學過程

學生:觀看視頻,并根據課前預習課文內容回答教師提問:什么叫自然帶?如何形成?世界上主要有哪些自然帶?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前教學背景中的3個預設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形成成果,推薦代表并嘗試回答。

教師:對上述回答進行點撥評價,然后用多媒體展示非洲自然帶分布圖,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自然帶排列規律以及典型地區。

學生:小組討論后填表:

教師:點撥所填表格,接著用多媒體展示“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引導學生分析中緯度地區自然帶排列,思考從沿海到內陸的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自然帶排列規律、典型地區。

學生:對比思考后嘗試填表并回答

教師:點撥所填表格。

(聯系實際)百度視頻搜索:西北綠色。

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西北地區植被應以什么為主?為什么?

教師:點撥總并結。

學生:觀看視頻:非洲自然,思考植被有何變化?為什么?

教師:點撥并總結,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有哪些自然帶?

(2)分析說明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基礎、自然帶排列規律、典型地區。

學生:小組討論形成結論并填表、回答

教師:點撥表格所填內容并總結比較三個分異規律,引導學生比較自然帶譜的數量多少和基帶的差異。

篇8

【關鍵詞】高三 微課 案列設計 實際應用

對于目前高三化學教學中,學生們的距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少,化學課的課時也所剩無幾,導致學生們不能更加系統的對化學進行復習。除此之外,化學實驗課程的大量減少、教材知識陳舊以及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等等原因,導致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不能充分的讓學生們自主的學習,對于化學這門學科也不能完全的接收與理解。這樣一來,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使用微課進行教學,利用小專題類微課,將高中化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一一講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高三化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高三化學小專題類微課的案例設計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在高三化學教學中合理的設計微課教學,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小專題類微課的案例設計大概分為以下幾步:

1.課前預習

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大多數高中化學知識在都已經學習過了,正處在全面的復習階段,所以微課的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記住化學的相關知識,所以在學習微課之前,學生應該對其相應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為學生布置相應專題的題目,讓學生對這一類的題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可以獨立的思考問題。這樣一來,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帶著問題,在微課中尋找答案,使微課可以充分的起到它的作用。

2.自主學習小專題微課

對于化學微課學習來說,我們會將高中化學知識進行分解,將它分解成不同的小專題,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有機物分解等等,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他們通過了解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疏漏以及自身的不足,由學生自主的選擇微課進行學習,解決自身在高三化學復習中的障礙。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微課學習的過程中,出一些相關專題的高考題,讓學生可以對該專題類的化學題更加的熟悉。

3.交流探討心得

在進行化學小專題微課學習過后,可以讓學生們自主的談論交流,在學習微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對微課的學習進行總結,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的提高學生的自我總結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專題,對小專題化學微課的好壞,進行一個有效的評價,這樣一來,可以讓高三的學生。在舊的知識上不斷地發現新的知識,同時,更加牢固的掌握學習過的知識。

4.引導學生復習

對于即將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來說,怎樣將已經學過的知識,更加熟練的應用在做題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學習完小專題化學微課后,老師應該從不同的專題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們更加全面的對該專題類的化學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復習。這樣一來,可以是學生的思維更加的開闊,對化學知識的運用也更加的熟練,最終在高考化學考試中,拿到一個好的分數。

二、微課在高三化學中的應用

1.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是以視頻形式展現給學生的,這樣一來,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環境,使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空g,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化學水平以及在化學上存在的不足,來決定學習的內容和時間。由于微課的學習,是完全自主性的,是有學生自己來進行查缺補漏的,所以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大量的節約課堂時間

微課是以視頻和聲音的形式呈現的,并且,它之所以稱之為微課是由于它的每一門微課都有固定的時間約束,所以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微課更加的節約時間。除此之外,學生都處在對網絡感興趣的階段,微課具有比書本教材對學生更大的吸引力。針對這一點,許多小專題類化學微課在視頻設計中,還會加入一些有趣的動畫。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的提高學生的對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減少教學風險

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化學來講,實驗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多數化學物品時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的,在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出現的教學事故數不勝數,但是,微課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將較危險的化學實驗的過程制作成視頻,在實驗教學中給學生學習觀看,通過老師的講解,更加生動的呈現給學生,學生們能有身臨其境地感覺。

結束語

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所有的學習都是以前的知識進行復習,而這樣的學習就過于枯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嚴重的下降,學習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而微課的出現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對于小專題類化學微課教學來說,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在學習上所遇到的問題,來選擇不同的小專題化學微課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就屬于真正的因材施教,使學生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大量的提高了學習效率,最終達到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顧曄. 從近三年江蘇高考化學實驗題談高中化學實驗的考查方式[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Z1).

篇9

關鍵詞:將基礎知識;融入案例;擊破考試重難點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231-011.問題的提出,如何組織復習課教學一直都是高三生物教師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

復習課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難點:一是復習課的內容,學生都已學過,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遠不如上新課,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做"炒冷飯"式的重復。二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未必都掌握,尤其是舊知識用于新情境中,學生往往對舊知識的重組或者知識間的聯系及應用缺少認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舊知識進行深化、拓展、重組。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以真實的"案例"為核心.精心設計問題,在問題情境中回憶和構建知識網絡;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舊知識的再現和應用;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下面就以高三生物復習專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為例,簡述具體案例教學的過程,供各位同仁參考。

2."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案例教學的過程

2.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師:課件出示袁隆平田間觀察稻苗的圖片和獲獎情況,從袁隆平的實例導入,很自然地與課題聯系起來,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2.2主題探究引入目標。師:假如現在給你一畝耕地,讓你來耕種。請用你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規劃,如何才能使年終收獲的農作物產量最多?

師:看到這個問題,大家可能會感到無從著手,其實在你平時做過的題目中已經向我們暗示了一些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法,請看下面的一道例題。

[探索一建立合理的種植制度]

例題:番茄種子播種在苗床上,在適宜的條件下,研究員從種子到幼苗形成期間每天測定其干重,并繪制成曲線。

師:請你解釋為什么干重在12天之前逐漸減少,而12天之后為什么又開始增加?(學生回答)總結:在大規模生產的時候,通常是前一種作物還沒收割的時候,就在壟溝中播種下一種農作物,這樣當前一種作物收割時下一種作物已經長出小苗,我們稱為套作。(出示圖片)

師:還有哪些措施能讓你這一畝地的產量提高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探索二培育優良品種的方法]

師:當然,如果有現成的優良品種你直接選育就行了,如果沒有,那么就需要培育優良品種,哪些方法能培育優良品種?(小組討論)師展示措施,并提出以下問題:組織培養能培育出新品種嗎?上述方法誰能定向改變遺傳物質?上述育種分別屬于什么水平的改變遺傳物質?(師生一起總結整理比較各種育種的原理、常用方法、優點、缺點的表格)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解決了優良品種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要向地里種植,那么種植的時候是不是種得越密越有利于提高產量呢?

[探索三合理密植]

師:為什么要合理密植而不是越密越好呢,請大家跟我一起看這樣的一個題目。

師:右圖表示葉面積指數與光合作用細胞呼吸兩個生理過程的關系。請據圖1回答下列問題:

圖1圖2

師:通過分析曲線你認為葉面指數為多少。才能使農作物的產量最大。如果超過這點農作物的產量為什么會下降?

師:密植的目的是要增加有效光合作用的面積,其實在農業生產中我們在種植的時候還會考慮到風向等問題。

[探索四 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

師: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是指物體的生長發育的階段,水分代謝,遺傳特征等。外因有哪些?(生討論)

師:我們 的理想狀態是想保證各種外界因素,但實際生產中未必都能實現,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分析主要的限制因素。解決主要矛盾。請看下面的一道例題:

師:在其他條件適宜的環境下研究溫度和光照強度與光合作用的關系,得到如下曲線,請據圖2分析:

(1)在P點之前,影響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2)Q點之后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3)P點與O點之間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探索五生態因素的影響]

師:此外,你種的這畝地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它屬于哪種類型?這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誰起主導作用?

師:既然是人起主導作用,所以農民就要中耕松土,這樣有利于根部呼吸,利于礦質元素的吸收,就要采取合理灌溉等保證非生物因素被植物充分利用。此外田間的雜草和一些以作物為食的害蟲,它們與你的作物之間屬于什么關系?(生討論發言)

師:雜草可以人為地拔掉.也可以用畢長素類似物等方法去除雜草的競爭。但是病蟲害怎么辦?采用什么方法更好呢?

篇10

關鍵詞:教學設計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18-01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發展歷程。回顧這一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正在兩個層面上探索前進,一個層面是越來越多的高中歷史教師正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著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和實踐研究,這一層面研究呈現出了星火燎原的發展勢頭。另一個層面是一部分專家學者正在進行著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理論引進和探索研究,這一層面的研究卻進展緩慢,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研究的理論體系還處于探索、完善的過程之中。

教學改革的成敗在教師,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的新成員,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之后。對于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與操作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先從理念、理論引用、再到具體實踐、操作,再到理論理解、建構、運用的問題。因此,首先應該從追問什么是教學、什么是課堂教學這個極點與起點出發,即從建立教師的課堂教學價值觀出發,其次將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引入到歷史教學問題情境之中,建立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觀。再次,在課堂教學價值觀、課堂教學設計觀的指引下,進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操作。最后促進教師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操作中,再從時間到理論,進一步提升其教學設計的理論水平。

選擇適合自身的教學設計理論要研究教學設計,就必須界定教學設計這一概念的內涵,而不同的教學設計實踐工作者對于這方面的理論都有自己的理解。目前,在有關教學設計的一些專業課程教材中,關于教學設計的定義,大多采用烏美娜教授主編的《教學設計》(1994年)一書中所給出的定義:“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為理論基礎。”

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幾頁教案的事情,也不是機械的完成教案上面的步驟。它是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的思想基礎以及行動指南。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設計價值觀,便于豐富完善課堂教學設計,以便達到教學設計目的進而升華教學內容最后獲得教學成果。教師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設計價值觀,對于教師本身的教育教學工作有積極的作用,對于學生學習能達到事半功倍,更是在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蓬勃發展中注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以及給予明確的指導方向。

一、理論應用于實踐操作

在理解教學設計理論以及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設計價值觀之后,重要之處就是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步驟。本人將教學分為三個系統部分以及各系統部分詳細分為以下步驟:首先是課前系統部分,其中包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分析、教學方式、教學用具、學生課前預習學習方案。其次是課堂系統部分,其中包括板書、課堂。最后是課后系統部分,包括學生課后復習鞏固方案以及教師反思。

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當中,本人深感在課前系統部分也就是在備課思考過程當中,教師首先應該做的是熟讀研究各種不同版本的歷史教材,其次是根據課標要求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之上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補充或者刪減,這樣學生就能學得廣和學得精。再次就是常規當中的備課思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再次,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只是基礎以及只是需求設計不同的備課方案,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在真正的實踐歷史教育教學之后本人習慣并且也認為教案當中板書設計的位置應該提在教學過程設計位置的前面。教學過程固然重要,但是教師本是在梳理教材的基礎之上進行鞏固和提高,鉆研教材的效果體現就是板書的設計是否精準。教學過程的設計也是在板書好之后的語言與方式的體現。所以,在備課過程中我個人傾向于注重板書的設計,當然教學過程中的導入以及過渡的結尾都也是很重要的。最后的教學用具這里不再多說。

教學課堂系統部分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的部分,包括教師的教態、粉筆字的書寫以及語言的表達。每位歷史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課后系統部分就是教師在完成前兩個系統之后組織的對學生的學習知識的鞏固以及學習效果的檢測。在這基礎之上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自我教育教學反思。總結經驗,發揮優點,彌補缺點。

二、教學實踐回歸于教學課堂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