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計算機文化 基礎課程 教學方法
隨著計算機科技的日益發展和計算機知識的廣泛普及,計算機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方面,社會需要大量既熟悉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重視基礎學習,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難點。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各個地區經濟、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在中學就已學過計算機相關課程或在家里就擁有電腦,對計算機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學生對計算機不感興趣,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對較低,甚至有些同學以前從來沒接觸過計算機。這些都造成了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一節課講的內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學生又因為覺得內容簡單,心不在焉。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差異,使得教師難以把握教學尺度。因此,可在開學初舉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免修考試,讓計算機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免修基礎學習,選修其他應用性更強的計算機應用課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沒有通過考試的同學,繼續進行基礎學習,這也使得同一個班的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較平均,較容易把握教學尺度。
另外,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需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使用,覺得這門課的實用性不大。而且課堂上對知識點的一步步講解,也使學生覺得計算機知識太繁瑣、枯燥、無聊,產生厭學情緒。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應該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不僅能突出這門課的實用性,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對知識掌握和靈活運用。
二、案例教學法及其優點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把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通過案例分析以提高學生實際運作能力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中以典型案例劃分教學內容,以案例引導課堂教學,以案例引導學生知識點的掌握,以實際案例為剖析對象。教師指導下教學,學生共同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以尋求實現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優點:1.案例教學法從來自社會實踐的案例中的問題出發,能夠促使學生更懂得尊重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案例教學法強調課堂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打破了課本原有以知識的邏輯結構體系為順序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設計恰當而豐富的教學案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3.案例教學法應該說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可貴之處在于發現新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驗證、發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計算機文化基礎”案例化教學實施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知識點恰當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過程中,不但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獨立的知識點,而且有助于培養綜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Office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個知識點為例,說明具體案例設計的內容。
(一)word案例:個人簡歷的制作。
個人簡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的簡介,是評價和認定學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場合需要使用,例如學校里社團的招新、學生會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職過程中。本案例制作的個人簡歷首先有一個封面,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專業、學校、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使用藝術字、圖片、文本框、水印等技術進行制作。簡歷正文以項目符號進行分類劃分,介紹學生的英語水平、計算機水平、主干課程、愛好與特長、自我評價等。通過此簡歷的設計,把word文檔中字體、段落的設置,項目標號、文本框、藝術字、圖片的插入,背景、頁面的設置、頁面邊框的添加、分欄等知識點融會其中,讓學生感到學習的知識非常實用,學得更加主動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劃書的制作。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也經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長文檔,如社團活動的策劃書、論文等。這個案例以一個社團活動策劃書作為素材,其中的活動安排以表格形式記錄,讓學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設置,然后通過對整個文檔進行格式設置,讓學生學習排版的一般技巧,學會設置標題樣式、段落的大綱級別,熟悉分隔符、頁眉頁腳的插入和設置,會使用文檔結構圖進行查看、創建目錄等。
(三)Excel案例:學生成績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學們會經常使用Excel表格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和管理,因此設置一個學生成績分析的案例,讓學生熟練掌握Excel的相關操作。首先通過簡單的格式設置,了解Excel中字體格式、單元格數字類型、邊框、對齊方式、行距、列寬等的設置,然后進行計算學生總分、平均分、排名、突出顯示不及格人數等的操作,讓學生學習Excel表格中函數的插入、條件格式的設置,然后進一步按某門課程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序、簡單篩選或高級篩選,講解Excel中的簡單數據處理,最后根據學生的平均成績畫出相應的分析圖表,讓學生掌握圖表的創建和修飾。
(四)PowerPoint案例:學校簡介。
有時候,同學們需要針對某些主題進行演講,例如學習交流、畢業答辯、產品介紹等,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這個工具。本案例通過制作一個學校簡介的PPT,講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燈片,選擇幻燈片模板,設置配色方案、母板、備注內容等,并在不同幻燈片中插入圖片、表格、藝術字、視頻、音頻、flash動畫等,重點介紹如何設置幻燈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燈片的切換方式、自定義動畫、幻燈片放映等。
經過一年的教學驗證,使用案例進行教學,能使學生覺得學習的知識實用有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聽課質量,也能讓學生更靈活的掌握了office這些辦公軟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機考試中,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四、總結
教育的任務不是將信息灌輸到學生頭腦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來充實學生的頭腦,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融會貫通,隨著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案例的設計要不斷地加以完善和改進,以適應新課程、新形勢的要求,只有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冬梅,王愛繼.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案例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34-148.
[2]張積家.高等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5-259-01
近來,計算機技術本身突飛猛進,其應用更是迅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
一、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在認識觀念上進行更新
1、通過信息技術改變課堂上的角色
首先,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與角色將會發生變化,教師要適應網絡帶來的改變,重新認識教師的角色。其次,教師要重新定位教學活動中的學生。再次,教師要對教育中介進行再認識。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內容。
2、進一步認識信息技術可以促進教育教學服務的理念
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共同成長,即所謂“教學相長”,教師應是教學中平等的“首席”,而不是“權威”。英國語言學家柯里福曾說過,“科技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師卻會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師!”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應用意識和主動應用的習慣,并能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工作中的有效應用,才能實現自身職業專業化的全面發展。
二、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為專業化發展打下基礎
1、加強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學習
首先,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讓教師從觀念上內更新,理解整合的內涵;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培訓,即:計算機意識、知識、技能與態度;學科教育理論與學科最新發展;教育技術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最后,提供展示平臺讓教師通過“設計――實踐――反思――再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素質。
2、加強教師在教育教學能力方面不斷的提高
首先,教師要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教師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包括: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術的一些主要理論基礎;掌握教育理論的一些基本內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其次,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應用與創新的能力。再次,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可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利用網絡先進的技術、豐富的信息資源上課: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收集相關材料,制作相關課件;課上教師交待課堂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任務的理解掌握情況,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自主探索、尋求、交流問題的答案或解決的辦法,然后教師給出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為教師專業知識發展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
1、教育信息化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信息資源支持
教育信息化它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與培訓、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在這六個方面中,信息化人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沒有信息化的教師人才,教師專業化就將是一座空中樓閣,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也受之阻隔,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會受之影響。教育信息化在當今時代必然會致命性地影響著教育教學的發展,當然教育的信息化的關鍵也在于教師的信息化,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教師,所以教師利用網絡可以足不出戶,隨時依據自己的專業愛好,隨意檢索所需的知識,達到飽有學識,內強文化素質的目的,有效解決了教師的工學茅盾問題。
2、教育信息化為教育教學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我們教師在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之上,不斷采用新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課程開發、教學資源管理、學生管理,并利用信息網絡開發信息資源,實現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依靠信息網絡技術,教師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納借鑒成功的教育教學模式,迅速投入實踐提高,并可以將自己的實踐操作設計通過網絡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探討,借助網絡,參與諸如“K12論壇”、“教育在線”、“網志”等教育教學探討活動,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科學研究技能。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虛擬教學研究模式,為反思性教育實踐提供技術、環境、資源支持的新視野,真正實現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學研究,開闊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總之,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通過網絡這一虛擬環境,可實現大跨度的、全方位、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能提升,避免了本校區的時空局限,實現跨越式的教師技能專業化進程。
教師掌握教育信息化程度是一個極具魅力的話題。這項工作從開始啟動到今天,已經給教師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深信: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與專業化素養明顯提高;使得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得到初步改變;使得學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空間得到拓展;還帶來了校本培訓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變。
參考文獻:
[1] 王中華.體驗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
篇3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環境;數學教學改革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正處于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進程中,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涉及到我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同時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學習方式,教育方式。其中教育方式受到信息化的影響較少,再加上傳統教育的根深蒂固,先進因素的引入和利用要經過很多環節,會阻礙和禁錮教育的發展,所以信息化教學發展較慢,而在信息化的大環境下,只有信息化教學才能從促進教育的發展,所以繼續進行教育信息化改革。
1.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數學教學現狀
傳統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學校以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形成了固定模式,大多是以手書的方式將進行教學,教師對于這種手書的教學方式比較熟悉,所以沒有進步思想和適應時展的觀念的話,那么教育模式將固定下去。再加上學校的重視力度不夠,教師的思想觀念和個人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教學的信息化改革進程有一定困難。在教育信息化的環境下,高等數學教師由于大多數年齡較大,對于信息化改革的適應程度較弱,對信息多媒體技術掌握較少,學生對信息化教學認識不深,不能督促信息化教學的改革進程,再加上有些高校對信息化教育不重視,導致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夠,影像學生的進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2.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數學教學改革策略與路徑選擇
2.1適當采用信息技術以優化數學教學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事業進行信息化改革才能符合社會的發展。首先應該加強信息化硬件設備的建設,完善教學所用的基本設施的建設,提供教師的學習機會,給教師以充足的軟硬件技術支持。除此之外,高校之間進行聯合,實現硬件資源共享,也是一個有力的解決方案。這樣既可以提高環境資源的利用率,也可以加強彼此溝通學習、節省開支。教師在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要盡量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尤其是數學方面,可以將抽象話的公式和定義以圖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利于學生理解和學習。切記不能直接把書本上的知識直接搬到PPT,那樣既不能達到信息化教學的目的,又不能促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2.2課堂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有機結合信息化教育教學的過程是涉及到很多人,不僅涉及到學校,還有技術設備、老師和學生。所以要各方面進行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進行。要進行信息化數學教學改革就使得教師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和工作,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教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建立網絡平臺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教師講課的不足之處,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2.3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及學習能力有些學校都成立了學習科學研究中心,追蹤信息技術的發展,探索了不少先進的教學、學習模式。教學模式的改進就需要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來適應,假若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夠,跟不上教學改革的節奏,出現了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的斷檔,那教學改革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不管高等數學教師是借鑒這些教學或學習模式,還是自我設計并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都應當在對學生的信息素質和學習能力做好調研的基礎上進行。而且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之下,信息化教學改革是必然要普及進行的,所以要對于學生的信息素質和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和提高,學校要開設相應的課程,教師在平常教課過程中要適當滲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學習和理解,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進步。2.4不斷探索適合數學教學信息化的評價體系新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理念的出現、過程的實施以及最后的評價。合適的評價體系需要不斷發展完善,探索過程需要經過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的循環。在評價中,應避免以往只重結果的評價,提倡介入發展性評價。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多種信息化的評價模式,如績效評價、檔案袋評價、多元智能的數學學習評價等等。隨著高等數學教育信息化和數學教師專業化的推進,以往教學的評價指標也要作相應改變,并不斷在實踐檢驗中完善。
結語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環境下,高等數學教育必須順應時展要求,高等數學教師應當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的教與學的平臺,推進高等數學教育發展。需要說明的是,高等數學教育的信息化發展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等數學教學或學習的過程,而是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將信息技術融合到高等數學中,以信息技術促進高等數學教育的全方位發展,以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這對傳統的教學是一個挑戰,需要教育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更需要教師作許多艱苦的工作,無疑,這個過程將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莉.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楊艷萍,閆靈芝.教育信息化環境下高校高等數學教學發展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87-91.
[3]曲麗萍.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整合的實證分析研究[D].魯東大學,2014.
篇4
一、教師對自身的應用能力信心不足
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機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面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是使很多教師信心不足。短期性無嚴格考核的培訓讓教師松散,沒有過多激情。計算機的操作是提高職業學校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基礎。但是部分教師的應用能力不足,導致整體教師的應用水平參差不齊,也沒有合格的考核制度。在教學中,教師對自身的應用能力沒有足夠的把握和自信。
二、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探究
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信息化能力主要以如何培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重點。對于教師的培養方面,要以教師的實際教學情況為基準。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培養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問題。采取合理的方式,講授合理的內容。以提高和創新為目的,力求將傳統的培養方式改良,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來解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實際問題。
(一)培訓內容要改革,以全面實現教師信息化能力的要求針對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提高的培訓,需要從教師的不足進行分析,再實行相關的強化培訓。對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要從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出發,注重對相關操作技術的傳授,教會教師學習動畫、網頁、軟件的應用等。所講授的技術必須要和教學的實際相結合。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要注重培訓的方法和形式,要重新對教學設計、信息整合等方面入手,從內容到形式改革教師培訓模式,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對教師信息素質的培養要從教師的信息意識、知識、能力和道德來融入培養。在培訓的過程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應用,然后對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從而創造出更符合教學實際的信息應用。接下來,筆者將以如何提高高職英語教師信息化能力為例進行具體論述。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對許多學生來說,是一門重難點學科。因此,教師的英語教學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尤其是信息化能力對英語教學意義重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樹立信息化教學的意識,要明白教學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要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步伐;其次,要將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教學工作中,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軟件,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鼓勵學生在線觀看英文視頻、收聽英文廣播,TED視頻、BBC、VOA都是十分珍貴的網絡資源,學生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自學。
(二)培訓形式要改革,注重增強培訓效果好的培訓形式能夠帶來好的效果。在形式改革中要多采用交流互動的方式,摒棄傳統的專家講座被動接受培訓的方式,要化被動為主動,確保教師的積極性得到提高,相信會使培訓效果增強。如果采用一般的培訓方法,在培訓的過程中比較放松,沒有任何壓力,但是整個培訓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培訓前可讓教師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在培訓過后,也可布置一定的任務給教師,讓教師將相關的思路和信息化能力相結合,自行回家后研究,讓教師有更多的實踐經歷。
(三)健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學體系,保證教師信息化水平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養,一直缺少一個健全的體系作為支撐。教師的能力要順應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建立健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學體系,要注重對教師信息素養的增強。有關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要有一定的標準和考核制度,能夠促進教師自主研究信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三、結束語
篇5
關鍵詞:信息化;課程資源;大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5-0156-02
一、引言
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求教師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建設優質的信息化課程資源。在此基礎上,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科研組織和社會服務模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提高。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篇之年,教育信息化建設也相應地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與意義。在剛剛的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就提出要讓高等學校學校普遍具備網絡教學環境和備課環境,鼓勵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配備師生用教學終端。這意味著未來以智能硬件構建的“虛擬課堂”將成趨勢。在智能硬件的輔助下,傳統教育課堂正逐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轉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智慧教育。電子白板等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產品不僅被應用于校園場景,還在課后應用與學生的課余生活中,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助式與支持協作式學習習慣,還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也提高了課堂效率。教育信息化下的大學數學課程資源的建設就是運用科技化的教學手段、信息化的教育傳播方式等,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大學數學資源庫,促進高等學校數學教育改革,以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這樣對深化大學數學教育改革,實施數學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信息化課程的發展
傳統的“課程資源”概念是美國學者泰勒1944年在《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用書、科技圖書、錄像帶、視聽光盤、計算機教學軟件、報刊、互聯網、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實踐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館、展覽館、公共圖書館等。
信息化課程資源則是近十年研究的熱點。國內外學者普遍將信息化課程資源界定為“以數字化手段進行獲取、傳遞和加工的,支持課程實施的多媒體資源,以及對這一手段進行支持的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總和。”信息化課程資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虛擬化、網絡化和多媒體的特點,對于延伸感官、擴大教育教學規模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作用,是其他課程資源所無法替代的。教育全球化與信息化合流使各種全新的學習工具、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學習模式在學校課堂之外紛紛建立。如從傳統的教科書完成向交互式電子書的轉變;傳統的授課視頻錄制到“哈佛耶魯公開課”;從TED演講、可汗學院的微視頻到TED在You tube上的建立;從傳統的OCW開放課程計劃到MITX,再到2012年5月哈佛大學與MIT宣布共建的edX項目;從傳統的LMS學習管理系統到學習平臺的轉換;從傳統的遠程教育到P2PU的建立,再到2012年5月14日宣布建立的“在線哈佛大學”密涅瓦項目;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到翻轉課堂的實踐。教育信息化正在重塑我們對“大學”、“教學”、“學習”、“課程”、“課堂”等等的認知。
三、信息化背景下大學數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建設中,如何解決教師隊伍對信息化環境的不適應問題;如何將傳統課程資源與信息化課程資源有機結合;如何將優質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如何解決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中內容形式單一、重復開發嚴重,數據標準不統一,只重前期建設缺乏后期的維護與管理等共性問題國內外學者一直有所爭論。要使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更好的服務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在今后的大學數學發展中使其走上專業化、系統化和個性化的道路是廣大高校數學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數學基礎課程如何有效的建設和使用信息化課程資源已經得到高校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也是時展的必然。大學數學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數學實驗四大公共基礎課程。信息化下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的建設重點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1)整合并完善現有的信息化資源,建成服務于大學數學基礎課程教學的優質信息化資源平臺。(2)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獨特優勢,將信息技術與大學數學基礎課程教學深度融合,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學數學基礎課程教學質量。
四、信息化背景下大學數學課程的特點及建設內容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應具有多樣性、共享性、擴展性、工具性等特點。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構建一個全方位、開放性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支撐下的大學數學基礎課程理論課教學、實驗課教學和網絡自主學習的全新的教學體系和模式,以網絡教學平臺資源建設為核心,搭建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具體建設內容如下:
1.各課程組負責人利用信息技術,吸取最新的學科研究成果及前沿性知識,完成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學實驗、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教材的編寫與修訂工作,編寫中應體現時效性、科學性和先進性。
2.搜集課內外資料,按題型形成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電子習題庫,并形成模擬試題庫。搜集文本、視頻、音頻、動畫等媒體素材和其他素材,形成素材庫。制作常見問題庫,給出常用教育資源網址索引。
3.建設大學數學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共享平臺,包括高等數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省級精品課網站及網絡課程,線性代數、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數學實驗課程網站,形成一個入口學學數學,方便學生學習。對每一門大學數學基礎課程建立完整的信息庫,包括課程學習目標、電子教案、重要知識點的微課講解、多媒體課件、習題庫、模擬試題庫、實踐拓展項目等。
4.數學實驗網站中既設置數學實驗課程學習所需要的資源,同時配備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課程重要概念、原理的實驗演示和結果,加深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還配備一定量的實踐拓展題目,如熱點問題的數學建模和求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大學數學課程信息化建設的措施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一般如下:
1.對國內外高校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建設進行調研,取長補短,搜集資料并進行信息化資源建設的規劃和準備。
2.給出依托信息技術的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建設的可行性方案。根據各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建設傳統課程資源和信息化課程資源,注意規劃和分類,按照不同課程給出更為合理的建設方案并逐步按計劃實施。
3.組織專人進行大學數學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合體布局,靈活生動又能體現每門課程特色,吸引學生主動、深入學習并給出一定量實踐性題目指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4.網絡教學平臺要及時修正與改進,定期維護、更新。對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修正和改進,安排專人對信息化資源進行定期維護與更新。
5.不斷補充新的課程資源建設材料,與已有的課程資源形成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數據庫。
六、大學數學課程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信息化下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的建設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通過大學數學基礎課程信息化資源的建設,促進優質課程與教學資源共享。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可以輕松打破資源壁壘。隨著十二五“三通兩平臺”工程的全面推進,能夠通過融合的通訊網絡獲得可共享的優質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決了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
2.通過大學數學基礎課程信息化資源的建設,促進教師教學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當信息時代的學生具備了“信息”型認識結構時,必然要求我們的教育者,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表現形式、實施手段上,都要符合促進“信息”型認識結構的發展需要。
3.通過大學數學基礎課程信息化資源的建設,促進教學內容結構與表現方式的轉變。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效率和效果。現代教育技術使得教學內容由原來的文本性、線性結構的純紙張形式轉換成包含文本、圖形、聲音、動畫、錄像甚至模擬的三維景象的超鏈接的電子化的結構形式。
4.通過大學數學基礎課程信息化資源的建設,提升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信息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不僅是信息社會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時代的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文化基礎之一。
總之,高校大學數學信息化建設是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高等院校根據自身的需要,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加強管理數學資源庫、提高大學數學教學質量、促進數學教學質量提高。實現高校的數學資源信息化,是信息經濟條件下高等學校大學數學教育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高校數學教育質量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必由之路。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數學基礎課程資源的建設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也是高等學校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因此,要保證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質量和持續,學校應從財政上加大支持,并盡快把對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列入常規預算,至少使高校不必為了保證信息化的持續進行而想方設法去節省、“創收”。
參考文獻:
[1]成麗波,蔡志丹,周蕊,王姝娜.大學數學實驗教程(第二版)[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篇6
1.教師要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意義,積極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
教育信息化的突出特征是在教育領域中全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其教學活動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活動,信息傳播方式、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關系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必須積極調整思想觀念,認同和適應教育信息化。
⑴教育方式發生變化。教育信息的數字化特征使信息的存儲、傳遞和獲取的方式發生徹底改變。這種數字化處理信息的方式具有高保真度、存儲容量大、處理速度快等特點。信息傳遞已打破時空限制,通過衛星電視、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系統形成立體化的傳輸網絡,實現了教育信息資源共享。例如“校校通”工程,可使全國百分之九十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能夠與網絡連通,使每一名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學習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也靈活多樣,如通過網絡環境查找資料,下載信息,實現交互,進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總之,新世紀的教育發展成為立體的、多元的教育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教育方式多樣、教育時空靈活、教育對象全民化。
⑵教育的任務發生變化。信息時代需要創造型人才,因此,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才不是單純的知識型人才,而是能夠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而傳統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學生言傳口授的單項灌輸式教學和其教學環境的影響與限制,使得教學目標單一,學習方式單調,學習內容封閉,對學生的培養如同大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使其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現代教育技術為師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常表現為探究型學習模式、協作型學習模式、資源型學習模式等,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培養其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例如在遠程教育中,學生可以主動積極地選擇自己想學的課程,選擇時間、地點及喜好的學習方式,有條件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這種資源型學習模式使學習者獲得極大的利用資源和自主學習的自由,為知識內化、提高個體素質和個性化發展準備了條件,同時滿足了終身學習的需要。
⑶教師的地位和功能發生變化,師生關系走向民主平等。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現實中,教師和學生經常處于同一起點,而且,由于年輕人接受新鮮信息的速度快,教師已不再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引導和組織學習活動向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教師從傳統的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中心的“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設計者、幫助者和學習伙伴的“導師”角色。為此教師需不斷更新觀念,更新知識,了解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從而自如地與學生進行真正的交流和討論,扮演好輔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努力把信息轉化為知識,把智能轉化為智慧。
2.現代教師要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作用
⑴深刻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思想和理論基礎,用于指導教育實踐。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現代教育思想包括現代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和學習時空觀,它從各個層面揭示了現代教育的目標,即培養創造型人才;現代教育理論則從多個側面闡述了適合于信息化教育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通過揭示人類的認知規律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和教學原則,指導教師如何實現教育目標。作為現代教師首先要適應現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特別是對人的要求的變化,深刻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用以指導教學行為,實施有效教學。如以桑代克、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亦稱刺激――反應學習理論)為計算機課件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網絡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網絡課程時,就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和給學生一定的主控權。以上事例深刻說明了現代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就要求教師通過不斷加強學習,改變思想觀念,提高自身教學理論水平,適應教育信息化所帶來的沖擊。
⑵掌握必要的現代媒體技術,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由于現代教育媒體的介入,一改傳統教學中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的教學媒介和信息呈現的方式,幻燈、投影、電聲、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媒體技術,改變了信息傳遞與呈現的單一模式,通過語言、文字、聲音和圖片等多種信號形式刺激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增大了信息量,信息的呈現方式也靈活多樣,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學習資源迅速膨脹,許多教育專家、技術專家、著名教師根據新的教育理念,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制作出各門各類超文本/超媒體之類的電子教材、網上教學資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以現代媒體技術介入的信息化教學打破了以教師、書本為中心的知識壟斷的局面,形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模式,為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環境和時空。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轉變為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各類信息資源來輔助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育媒體技術。例如在教學中使用CAI課件,教師要能夠合理設計和運用媒體和資源,具備基本的媒體使用技術,就要掌握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計算機軟件知識。現代教師只有適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掌握一定的現代媒體技術,才能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教和學的方式的諸多變革。
篇7
【關鍵詞】PDA終端;中學“智慧課堂”;課堂模式建構
《基于PDA終端的中學“智慧課堂”的研究與實踐》是我校承擔的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招標課題《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策略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子課題研究項目。而“基于PDA終端的中學‘智慧課堂’模式建構”又是這一子課題的重要研究目標和實踐的落腳點。通過對現有各種高效課堂(如生命課堂、未來課堂)建構策略的梳理,我們發現凡是成熟的課堂建構模式,都具備以下七個要素:理論基礎、建模理念、模式目標、模式結構、實施策略、實施條件、評價設計。七個要素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備的課堂建構體系。基于這一發現,我們在進行“基于PDA終端的中學‘智慧課堂’模式建構”的研究與實踐時,也主要圍繞這七個要素展開,本文擬對其前四個要素進行簡要論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識教育,走向智慧課堂――基于PDA終端的中學“智慧課堂”模式建構的理論基礎
早在2008年,國家督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教授就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是時代的呼喚,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是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契機,也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聯互動,啟迪智慧――基于PDA終端的中學“智慧課堂”模式建構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課堂中的互聯互動,要借助托于現代信息技術設備、“電子書包”以及云平臺等建設“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學部分和服務部分。其次,智慧課堂要以“教學應該啟迪智慧”為根本出發點。課堂上要充滿疑問,設計合理的教學懸念;引導爭辯,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匯;凸現探究,智慧往往生成與對知識探究的過程;走向生活,在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中培養了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再者,需要將教育者的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課堂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知識的匯聚、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課堂應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要有多樣化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投入學習;應重視動態生成,用智慧啟迪智慧,用教師的專業成長帶動學生的智慧成長。
三、系統完備,操作高效――基于PDA終端的中學“智慧課堂”模式建構的模式目標、模式結構
在對“基于PDA終端的中學‘智慧課堂’模式建構”的理論基礎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該模式的建構目標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課堂平臺建設。在無線網絡環境下,投影儀、觸控式白板、臺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個人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組成的教師端能與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組成的學生端實現互動、廣播、控制,輔助以嵌入式錄播設備實現錄播、監控、巡課等功能。
(2)智慧教師――智慧課堂的基礎。培養智慧教師,需要有以“愛和責任”為核心,以“主動學習、發現自己、智慧工作”為主題,以“加快推進教師專業化進程”為目的,以“教師讀書工程”為主要手段的,立體化的教師培訓工程。要認識到:文化素養是教師成長的基礎,專業知R是教師成長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生活實踐是教師風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養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撐。
(3)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智慧教學、學習的有效機制。在“智慧教室”利用電子書包進行課堂教學是一個新型的信息化產物,在此背景下,我們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學習模式及其應用(即“三課型”、“三模塊”、“課前四環節”、“課上四環節”、“課后一環節”)。
(4)智慧教育文化――課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學校文化層面,要科學定位辦學目標,提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訓,著力建設學校厚重廣博的文化內涵。
教師文化層面,要提倡教師成為“情趣高雅、言語文雅、行為儒雅”的富有智慧的人;結合“共識”和“分享”兩個基本元素,以“共識”為核心建設教師的觀念文化,以“分享”為核心建設教師的合作文化。
篇8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以信息化環境下的整合教學為代表的新型教學形式,正日益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引起課改專家與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
如何跨越整合理念、技術以及策略的高門檻,并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實現有效整合與高效整合,真正惠及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促進信息化背景下師生的同步發展,我校在整合理念、技術應用以及資源建設等方面引進了概念圖這一先進的工具。
概念圖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康奈兒大學諾瓦克教授等人,根據奧蘇貝爾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工具和思維工具。在西方國家,概念圖在中小學教學中運用非常普遍,有著很好的教學效果。目前隨著建構主義、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尤其是以Inspiration為代表的,一批功能強大的概念圖繪制軟件的普及與推廣,概念圖的時代特征更為明顯,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更加廣泛,它不僅可以用來評價學習,建構知識,進行頭腦風暴,合作交流,促進意義學習,還可以用來進行網絡課程開發、信息化教學設計及整合教學課件制作等,作為指導師生整合教學的實用性工具化平臺的價值日益顯現。
概念的界定
概念圖是一種用節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相互關系的圖示方法,是一種嶄新的教學工具和思維工具。“以概念圖為支架的整合教學”是指以概念圖基礎理論為指導,以概念圖應用軟件為基礎性整合平臺,并可實現與信息化媒體資源,以及Blog、Moodle等信息化專家平臺多元整合的教學形式。
理論與實踐基礎
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信息技術和腦科學現論。
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運用概念圖提升整合教學能力的師訓研究
課題組從概念圖在整合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出發,通過報告、示范、展示、研討、評優競賽與網絡研習等活動,結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與專家引領等行動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并輔助以考核、激勵等策略,點面結合,分層遞進,整體提升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二)概念圖在整合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
深化概念圖的理論研究,從教與學兩方面梳理概念圖與教學的內在聯系,發掘并拓展概念圖在整合教學環境中的功能與應用方式。按學科分類下設11個二級子課題,通過概念圖在不同學段與不同學科中的運用,探索和形成可推而廣之的應用策略,指導和優化以概念圖為支架的整合教學實踐。
(三)概念圖在整合教學中應用模式的建構
以概念圖軟件Inspiration為整合教學實踐的基礎平臺,積極探索這一軟件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整合方式,同時重點研究概念圖Inspiration與Blog、Moodle等信息化專家平臺的有效融合。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探索并總結了概念圖及其軟件Inspiration在教學中的六大應用功能
鑒于概念圖繪制軟件Inspiration良好的易用性和功能性,課題組在深入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教與學中的各種典型案例,提出并總結出了概念圖及其軟件Inspiration在整合教學中的六大功能:知識可視化的表征功能、高級思維的發展功能、合作交流的媒介功能、促進教學的評價功能、一體化的教學設計與課件開發功能,以及構建網絡課程的設計功能等。
傳統的概念圖通常是用手工繪制的,只要有紙和筆,即可繪出教學需要的各種概念圖。隨著課題研究的推進,目前手繪概念圖已逐步成為師生常態的思維工具與研習策略。實踐表明:師生共繪概念圖不僅僅可以促進教,而且同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它既可以充當教的平臺,也可以作為學的工具;既可以建構知識與思維路徑,也可以同步發展認知與思維能力。
以概念圖為支架的整合教學實踐表明:作為一款集整合技術、功能、理念與應用策略為一體的信息化專家平臺,概念圖Inspiration軟件的推廣與普及,能夠有效促進信息化背景下師生的快速成長,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現實需求。
(二)總結并提出了概念圖及其軟件Inspiration與課程整合的兩大操作策略
策略一:“放眼網絡、內外整合”的信息化教育資源建構策略
課題組積極地引導教師把目光投向網絡,重點依托互聯網免費性、共享性資源,以及學科軟件平臺,提升信息化資源建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引導把教師有限的時間放在資源的合理選擇,以及與課程的有效整合的設計上,從而極大地解放了教師的勞動,有力保證了整合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如生物教學中引入的Flasteethwise,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互動探究認識牙齒、組裝牙齒,而且還可以練習如何正確刷牙等,很有趣味性;如在數學圖形教學中引入的七巧板Java動畫資源軟件,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多樣化的造型,嘗試各種拼接技巧,同時還提供涂色美化的功能,學生非常喜歡;再如在物理光的色散教學中引入的Shockwave動畫資源,不僅可以定性地比照各種色光透過棱鏡后的偏折情況,而且還提供了偏折角度的測量工具,幫助學生進行定量研究;他們在彌補學生直接經驗和生活體驗不足的同時,也豐富了教學互動過程,有力支撐了新課標各學科的教與學。
策略二:多元教育信息化專家平臺整合策略。
同概念圖軟件Inspiration一樣,博客、魔燈以及一些學科類的教育軟件,功能強大且簡單易學,是實實在在的教育信息化專家平臺。但是這些平臺往往各具優勢與不足,多元教育信息化專家平臺整合策略旨在通過以概念圖為支架的多元平臺整合,取長補短,彌補概念圖單一平臺在整合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功能不足,拓展優化概念圖的資源開發功能、網絡互動功能與課程開發功能。
(三)基于Inspiration等信息化專家平臺與課程整合的模式初步形成
本課題組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并沒有一味地糾纏于空泛的理念、策略以及純粹的技術培訓與灌輸,而是獨辟蹊徑,通過引入技術零障礙,但又飽涵當今先進教育理念與策略的概念圖Inspiration、博客Blog、摩燈Moodle等信息化專家平臺,幫助廣大一線教師又一次快速成功地跨越了整合技術、理念以及策略的“高門檻”。
Blog具有很好的互動特征,但由于本身技術的限制,它的頁面結構和呈現方式,則明顯遜色于Inspiration的表現。鑒于此,課題組在網絡教學實踐中成功引入整合策略,實現了Inspiration和Blog兩個零障礙專家平臺的優勢互補。借助于Inspiration與Blog的課外整合,有效打破了時空等因素的制約,實現了隱性課堂顯性化,封閉課堂網絡化,靜態課堂動態化,交互形式多樣化,教師同行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課件與Blog進行深度研習和交流反思,有效推進教師網絡教研共同體建設,促進教師隱性知識顯性化,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共享度。
相對于Blog而言,Moodle在教育教學領域則顯得更為專業,功能也更為強大。不僅在信息管理方面支持的類型更為豐富,而且最為突出的是,互動形式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回復,還可以是投票、討論、測驗、評價、問卷調查等,既可以很好地滿足網絡課堂教學的需要,又可以在遠程網絡教學與管理方面游刃有余。而且概念圖Inspiration與Moodle的整合也有利于改變Moodle課程界面過于線性化、單一化的不足,課題組相信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推進,Inspiration 和 Moodle 與網絡教學的整合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亮點,值得期待。
當然隨著整合教學的發展和需要,網絡互動平臺也會不完全局限于Blog和Moodle,教學中教師們可以結合整合的理念加以發展和充實,但是就現階段而言,這兩個平臺應該是當下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的網絡互動平臺的首選,因為它們既不需要額外的經費,也沒有高難度的技術培訓,但是確功能強大,非常適合整合教學的現實需要。
(四)以概念圖為支架的整合教學師訓策略與模式日趨完善
課題研究與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培訓與發展的過程,在啟動階段,課題組主要圍繞與概念圖有關的理論專題研習、技術培訓展開工作。整理了《概念圖參考文獻專輯》,涉及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的數十篇文章,供教師學習參考,有效更新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深化了對概念圖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學校每學期均組織2次以上的專題學習,有效推進了以概念圖為支架的整合教學逐步走向深入。
隨著課題研究的逐步深入,不同學科、不同年級段、不同教師的整合教學開始呈現出許多個性化的亮點,當然也伴隨著出現了許多問題與困惑。對此課題組及時開展了以概念圖為支架的整合教學展示研討、教師論壇,以及理論與技術的高級培訓,堅持扶持與推進相結合,在有效分享科研集體智慧的同時,有效化解了新的矛盾和困惑,課題研究得以進一步深入和深化。
篇9
關鍵詞:英語教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定位;思考
Abstract: The key iss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and go further into some remaining questions.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tegration; recognition; reflections
進入21世紀后,信息科學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廣泛關注,并把其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教育部也作出了重大決策:“從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大力推行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育部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要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穩步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關注與重視,關于“整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也自然成了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過程中 手可熱的課題。 但迄今為止,對課程整合的諸多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是膚淺的、單薄的、零碎的。有鑒于此,本文將分析和討論英語教學與網絡信息技術的整合應用的背景、理論支持,英語課程整合的定位與值得注意的問題等,并提出我國基礎英語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整合所面臨的問題.
1、 課程整合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
1.產生的背景: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了創新的機遇與嚴峻的挑戰,世界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紛紛以其強有力的舉措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以占領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高地,以實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為標志的“求學網振興行動”,開創了中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長,人們不可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而獲得一輩子的知識和技能,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遠程教育,這種教育將貫穿人的一生,以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這就是終身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主要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形成。
2.內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有效地改進課程教學,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并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整合是指集知識、素養、工具三要素于一體的具有文化特質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是被國外學者稱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教育教學模式。
這個模式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學理論,信息技術理論指導下,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其操作范式體現出多元化、綜合性、個性化等特征,課程整合是信息化環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學模式。它需要科學的描述、解讀、成型與發展。
3.理論基礎: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改善傳授式教學和接受式教學,加強指導性教學和體驗式,探究式學習。
1)認知結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教師只是活動中的指導者與參與者。學者認為,對同一內容的學習,要在不同的時間多次進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經過改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別著眼于問題的不同側面。這種學習有利于學習者形成對概念的多角度的理解。
學生對知識的構建是受社會性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因為,由于每個人的已有經驗和學習情境不同,對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是說,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多元的。相互交流能促使每個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建構知識。
篇10
《基于網絡課程環境下初中學科物理教學(學習)模式的研究》以中國教育信息化為社會背景,以“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為研究對象。學校通過最優化組合實現對網絡資源的整理、開發和利用,并應用于學科教學,從而在學科教學中,使網絡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其出發點與歸宿是通過優化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
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構建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的基礎理論框架,包括基本內涵、結構特征、功能意義、教學資源、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模式等;全面構建最大化實現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的理論框架與操作模式。運用多學科理論(教育學、課程學、教材學、教學論、教育傳播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和教育技術學等)以及現代系統科學,以“優勢互補”(交互、對接、繼承、發揚)為目標定位,并由此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可培養教師用網絡教育資源為學科教學服務的意識,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促進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從而構建一支信息能力強、教學觀念新的教師隊伍。此外,還可構建一個動態的、優化的網絡資源,在校園內營造一個能在教師、學生和計算機之間形成交互協作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在該氛圍中投入到自主創新學習中去,以逐步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課題界定
本課題所說的“網絡環境”指在學校已建成的千兆主干校園網的基礎上,通過10M帶寬的寬帶網共享Internet資源的教學網絡環境。
網絡環境下“網絡教育資源在各學科中的應用研究”是指在網絡環境下,運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研究教學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開發網絡環境下的課程和資源的研究。
研究重點
網絡環境下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建構。
研究難點
學校教師的觀念更新、對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水平;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及現代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以行動研究法為主,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立足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在資源共享和教學手段上發揮網絡環境的優勢,體現課程的“即時性”和“雙向交流性”;與學校綜合教改和課程改革相結合,在課改中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理論實際相結合,總結提煉,形成實驗結果,以課例、論文集、課件庫、教學資源庫等形式結題。
理論意義
立足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網絡教育資源和傳統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對網絡教育資源和傳統教育資源進行優化,實現從經驗總結的層次向科學理論層次的升華、飛躍。解決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資源的相互對接、繼承、吸收與弘揚的理論問題,豐富現代化的教育資源。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網絡教育的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的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從而更加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研究的理論意義集中表現為,比較全面地、深層次地挖掘傳統教育資源與網絡教育資源的優勢,使之形成互補,從而豐富和創新現代教育科學的教育資源。
創新價值
本課題的選題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把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教育資源優勢互補作為獨立的課題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對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挖掘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資源優勢,并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資源。
應用價值
試圖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對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優勢互補,使網絡教育資源更符合學科教學中的認知規律,實現網絡教育資源和傳統教育資源優勢的相互融合,有效地轉變教師教學的觀念,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使學校網絡教育資源達到優化,發揮其最大的資源效益。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形成網絡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理論,優化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資源。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教育資源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絡教學課例,完善學科網絡資源庫。
從理論上全方位認識網絡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資源的優勢與弊端,及其相生相長的主體指向,從實踐上全面構建網絡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資源優勢互補的個性化操作藝術與技巧。
研究基礎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