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新要求范文

時間:2024-01-03 18:09: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時代教育新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時代教育新要求

篇1

關鍵詞:理念;師德;能力;創新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039-02

當代教育就是指通過一定切實有效的途徑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勞動技能等素質的基礎教育。它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為目的,通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保證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當代素質教育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教師要勝任素質教育需要,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因此,教師要適應當代教育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素質。1997年,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具有良好的師德;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因材施教,面向每個學生,平等、公正,要逐步掌握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估的方法,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發展”。那么,當代教育對我們教師素質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呢?

第一,教師要從思想上樹立素質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應試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理念,這是教師的當務之急。我們教師要把對素質教育的認識與理解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不能只把素質教育落實在口上,而實際做的仍是應試教育的那一套。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要具備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深知“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變成了路”的道理。第二,教師要注重師德,樹立楷模形象,打造人格魅力。我們教師這一職業的特點是“用人格來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教師教育教學過程始終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為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我們教師必須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師德。我們教師應當具有堅定明確的政治方向,要始終如一熱愛教育事業,關愛學生,無私奉獻,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永遠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師應當做到言行一致。教師要培育學生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須先具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的高尚人格。另外,我們教師還應當用先進的思想、優秀的品德、淵博的學識、良好的作風來教育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去追求高尚人格。第三,教師要練就基本功,不斷探索創新,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如果說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那么,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師要教好書、育好人,就必須堅持不懈地練就基本功,不斷地探索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和模式,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育人能力。

一、要練就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要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必須以語言作為主要載體,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掌握語言藝術,把握說話技巧。我們教師的語言要做到“準確、簡明、形象、親切、鮮明、生動、詼諧、風趣”。教師的語言如果是狀物,就要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是抒情,就應該給學生以溫暖春風的感受;如果要言志,就要使學生滿懷豪情;如果是說理,就要使學生由衷信服……

二、要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述能力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無論是備課、寫教案、講課板書,還是制定教改方案、表述教研成果,總結教學經驗等,都需要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所悟”用筆表達出來,因此,當代教師又必須大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

三、要鍛造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因此,我們每個教師必須具備能夠組織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這是關系到素質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

四、要學會掌控自身感情的能力

教師教書育人,這種職業需要我們時常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該是一個情感非常豐富的角色。而實際上,我們教師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富有各種情感的人,我們也難免有自己的苦惱和憂愁,因此,教師就必須學會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長期修養,保持情感的積極性、穩定性、深刻性、自制性,決不把消極情緒帶進課堂,應該始終在學生面前總保持一個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奮斗者的形象,通過這種形象來教育感染每一個學生,使它們成為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發展的人。

五、要掌握利用多媒體教學的能力

有人說:進入21世紀,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一門外語、不會電腦,你就是新時代的文盲。而實際上,一個教師如果不會使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就不是一名稱職的教師。

六、要提升自己汲取新知的能力

歷史進入21世紀,科學知識在飛速地更新發展,邊緣學科也越來越多,各種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知識內涵會越來越深刻。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我們必須更新知識結構、補充學術營養、拓展教育視野,使自己的頭腦具有更嶄新的科學內涵和創新思維,做到通曉多學科知識,一專多能會。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教師這一職業,擔當起素質教育的重任。

七、要具備創新教育科研的能力

篇2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教育技術 創新 教學模式

發展知識經濟必須依靠教育技術創新,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只有實現教育技術創新才能加快素質教育變革,真正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才能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需要的人才,才能形成滿足知識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資源。

1 素質教育必須以轉變教育觀念和體制為先導

教育改革是教育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多維度和深層次的,是其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變化。簡單地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是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這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具有一定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占據指導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么樣的素質就教什么,怎樣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就怎樣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為指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還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也并不一定意味著教育就現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育技術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計算機已成為基礎課程,但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筆答試卷進行,仍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創造力和操作能力。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如果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和手段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

2 素質教育要求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忽視勞動職業訓練;以傳授課本知識為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不能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要為社會所淘汰。

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中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提出了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中心”和以“以學為中心”的糅合與優勢互補,它基本保留“傳遞-接受”的教學過程,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有時處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時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強調對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顯然,“雙主”教學模式適合我國國情,有助于實現我國的素質教育。

3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建新型教學模

新的教育模式重視培養認知能力、創造能力,而能力培養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應用的摸索,提高接受和理解能力。因而教學中要增加實際練習、自由操作、社會實踐等以學生親身體驗為主的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學和學習工具,把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實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而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正在發生改變,計算機文化、網絡文化已逐步成為一種基礎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學中必須增加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檢索、分析、處理能力的內容,信息能力也要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可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必須應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

3.1 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工具 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講臺。借助于多媒體工具和平臺,教學可以從視、聽、觸多個維度展開。不僅教師的授課、指導、輔助要通過各類媒體進行,而且學生的學習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類媒體來實現。另外,各類計算機網絡還構成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遞信息的工具,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反饋都要在此基礎上進行。

3.2 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資源 

素質教育重視知識和能力,不再片面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因此,在這種基于“學”的環境系統中,必然要選擇與應用大量的教與學的資源,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如磁帶音像教材、多媒體教學軟件、校園網等,而且,Internet本身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學資源庫。

3.3 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環境 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構造各種教學環境,如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校園網,基于Internet的遠程學習系統。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和展示各種趨于現實的學習情境,指導抽象的學習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探索。

3.4 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合作學習

篇3

    一、新媒體技術對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挑戰。

    1、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教育者的主題地位受到沖擊。新媒體網絡的存住在以及普及主要在于其所具有的兩大優勢,一方面,每個大學生都可以在完全非受控的狀態下任意發放和接受信息;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一個傳播工具,價格低廉且方便快捷。因此,高校德育的主導工作就必然會受到網上的多元文化以及各種信息強流的攻擊。以前,借助于可控媒體的單項傳輸,具有強大的輿論優勢和時空優勢,主導性顯而易見。如今,受眾信息的時空性,幾何級數的持續增大且被多元分割,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性又空前增強,大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情感好惡選擇。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所營造的德育環境江河復雜多樣的網絡信息空間交織在一起,以致處于劣勢地位,德育工作者在大學生思想成長空間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的沖擊。

    2、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現有教育方法受到挑戰。在新媒體的開放式系統中網絡成員之間溝通的交互性,使得青年學生樂在其中。在新媒體網絡上,大學生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將自己的觀點、想法在網上,也可以毫不負責的說三道四。他們既是信息的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彼此間相互溝通,又相互影響,在這里沒有領導和下屬之分,也沒有主次之分,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雙方的資格都是平等的。在這種交互式平臺上,學生的主體意識極大地調動起來,同時認知方式和情感評價也隨之相互感染。這對傳統的單向的教育方式的沖撞也隨之表現出來。

    3、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受到挑戰。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背景是全新的,挑戰也是全新的。它的快速發展,將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變模糊了,把把實體的現實與創造的現實連接起來了,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知方式。而這種認知方式不知不覺的剝奪了大學生的獨立性知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虛擬時空”的存在,以致青年學生失去理性和自我。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自身改革的速度卻跟不上新時展的步伐。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體和高校教師以及他們所依賴的原有的教育環境已經遠遠落后,尤其在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缺乏實踐的系統的研究,對新時代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缺乏前沿認知。

    4、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媒體時代,不僅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理論素養、較高的業務水平,還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熟練掌握和使用電腦及網絡信息技術。而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隊伍中不少管理干部新媒體技術意識薄弱、網絡技術水平差,接受新事物的敏銳性和觀念更新不夠,個別的甚至缺乏電腦知識和網絡信息技術,很難適應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思德育教育工作的發展的需求。因此,從事青年學生德育教育的工作人員,應加緊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養,從而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發展對策。

    1、建設新媒體教育平臺,構筑青年學生德育教育陣地。在新時代,將新媒體文化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把校園網絡文化和以手機為主要載體的短信、博客、網絡論壇等手機文化納入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總規劃中,譬如專門開設手機短信平臺、博客和網絡論壇,從而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環境下,大學生德育教育應該走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戰線,積極探索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從而把新媒體的教育功能納入高校德育教育主題中。在此背景下,積極開發與青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的高質量的新媒體資源,構筑青年學生教育新陣地。在營造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校園文化氛圍的同時逐漸建立起是一個新時展需求的立體化的大學生德育工作新局面。

    2、加強新媒體時代德育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有些老師上完課便走,很少在課下與學生進行互動,他們甚至不愿意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在新媒體時代,老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和手機與學生進行互動,開展網上教師博客、論壇等,與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溝通,不僅可以讓他們及時的了解老師的想法,而且可以縮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老師和學生不僅僅是傳統的師生關系,而且還是心靈溝通的好朋友,這樣不僅可以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心理變化,而且便于學生工作的開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篇4

課堂教學思想政治教學素質培養在當今社會,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核心。而想要做到以人為本的發展,就需要從根本做起,即將以生為本作為以人為本的基礎進行教育教學,并在中學教育中進行應用。而思想政治理論的性質以及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點,決定了教師需要進一步進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樹立,重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生為本”所面臨的挑戰

1.中學教育中對“以生為本”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夠重視

在中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班主任在其中起到一個引導性作用。但是在許多的中學學校中雖然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重視起來,思想教育課程的開設形同虛設,學生去聽課也是應付,并沒有實現思想教育的意義。再加上班主任日常工作比較繁雜,瑣事眾多,還需要擔任一定的課程教學,根本無暇顧及思想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學校更是不以為意,沒有認識思想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只是重視對學生的應試教育。并且中學學校都把重點放在了如何提高學校的升學率上,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學習思想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2.多數學生主觀意識強,比較自我

在中學學校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都還是未成年,都還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并且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念,當學校或教師強行的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觀念進行填鴨式教學時,如果與學生自身的思想有所不同,就會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因為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這就導致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正常實施,同時又因為此時的學生主觀意識強,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比較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就會阻礙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因為他們根本不屑于這些理論的表述,總是信奉自己的說辭。

3.中學課程思想教育方法落后

在當代教育改革的快速發展中,教育方法也在進行不斷的創新,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創新之后的教育方法并沒有真正的應用到實際當中,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中依然沿用以往落后的教學方法。每個學校的學生大體特點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學校學生家境基本上都不錯,雖然學習成績差,但是心理上并不存在自卑心理,而有的學生雖然出身于貧困家庭,但是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是心理上經常會有自卑心理存在。所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陳舊的思想教育已經對新時代的學生沒有了影響力。

二、堅持“以生為本”搞“活”政治教學

1.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體系,壯大師資力量

要獲得學生對思想課程教學理念的認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它是一個長期努力發展的過程。特別是對于中學學生來說,要想保證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接受思想教育中的觀念,就需要學校有一個健全的思想教育體系供師生參考,并不斷的壯大師資力量,加大對學生的管理力度,嚴格要求學生,將整個學校的學習學風及思想政治學習都搞上去,只有讓學生能夠從學習中看到自身的成長,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學生的認可。

2.弘揚校園文化,加大傳播力度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學校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舞,提升學生的精神修養,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糾正部分學生中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想法,這些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工作都十分有利。大力弘揚校園文化,開展有意義、有趣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總結和發現真理。加大傳播力度,從院校到教師,從教師到學生,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給人以行為上的約束,精神上的啟迪。

3.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教育

對于中學學生來說,其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思想還沒有真正的成熟起來。部分學生因為成績差,分數低等經常會受到教師或學生的特別對待,這就導致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與成績學習好的學生相對比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學校一定要引起重視,負面消極的情緒要及時的給予健康指導,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教育工作,可以讓學生時刻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進行。

4.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全新面貌

以往傳統的思想教育已不能適應新時代下中學生的性格特點和需求,所以一定要改變原有觀念,打破陳規教育模式,改革創新,用新穎的傳授方式及詼諧幽默的語言來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比如說可以開展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鼓動學生踴躍參加,讓學生自己領悟其中的道理,比老師講出來的要有感染力的多。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現代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與困難,但是我相信它的未來前景還是具有一定的可觀性,是美好的。因為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與實踐,為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新方法的出現與建立提出了新要求,是現時代的新興產物,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創新。隨著獨立學院師資力量不斷壯大,教學體系不斷完善,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扈中平.“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新析\[J\].教育研究,2010,(5):47-49.

篇5

很顯然,既有的體育新聞教育格局已經不能適應融合的媒體現實,基于傳統媒體業態構建的體育新聞教育體系已不能滿足傳媒業對人才的需求,體育新聞教育的轉型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以全媒體時代的媒介變革作為考察體育新聞教育的主要視角和出發點,通過剖析全媒體時代對體育新聞人才的新要求,歸納出體育新聞教育的特征,梳理其存在的困境,進而對體育新聞教育的時代轉型進行理論探討,以期對我國體育新聞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有所助益。

1全媒體時代及其對體育新聞人才的要求

“全媒體”是指媒體機構通過記者采編活動,運用文字、圖片、動畫、音視頻等表現手段,通過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的融合接收,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一媒體內容的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n]。當所有的信息傳播普遍地以這一方式運作時,就進入了一個由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融合、共同發揮作用的新的發展階段——“全媒體時代”。這使得,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新聞業務流程都呈現出開放、兼容、多元、承接的特征。

1.1媒介形態變革下的體育新聞教育

在全媒體時代到來前后,以體育媒體的形態變革與發展態勢為風向標的我國體育新聞教育大致走過了以下3個發展階段。1.1.1單媒體領跑——以印刷媒體為主的人才培養階段(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的體育新聞教育將平面媒體——報刊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媒體面向,教學與科研均以采寫編評為主,課程設置、動手能力培養也以此為主線,以為印刷媒體培養從業人員為教育重心。此時,被譽為“體育記者搖籃”的上海體育學院第1批畢業生(1989年)全部在平面媒體就業,這與當時體育媒體紙”獨大的業界態勢分不開。

1.1.2多媒體共存——由印刷向電子媒體轉變的人才培養階段(20世紀90年代)20世紀90年代起,體育新聞專業畢業生開始進入廣電媒體,引發了學界與業界對體育新聞教育的審視與評判,由此催生了對體育新聞從業人員的廣電媒體道德準則、運作理念與操作技能的需求與規范,對體育新聞教育提出了向廣電媒體轉變的挑戰,也迫使其進行了第一次教育轉型。體育新聞教育應時而動,開始進行全面變革,各院校更加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開始興建演播室、虛擬演播系統、播音主持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等針對多媒體業態的實驗設施。

1.1.3全媒體盛宴——以媒介融合為主的人才培養階段(21世紀以來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體育新聞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草根新聞從業者摧毀了傳統媒體對新聞的壟斷權,并將新聞從說教變為了對話。跨形式、跨手段、跨感覺的全媒體將促使身在體育賽事周圍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體育信息的記錄者和者,甚至新聞記者往往要依靠他們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取信息。這將不只是傳受雙方位置的簡單融合,其勢必引起體育新聞教育賴以依存的媒介環境的震動。當傳統媒體的主導地位受到新技術的挑戰,當主導傳播流程的傳播者地位受到動搖,體育新聞人才將如何應對這驟然變革的媒介業態?如何處理傳統理念與實際操作的沖突?如何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是記者的舞臺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7這將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也是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教育領域的最大變局。

1.2全媒體時代對體育新聞人才的要求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催生了體育新聞傳播活動的“全媒體化”,可以借用世界著名新聞媒體出版集團——美國道瓊斯公司的“水波紋”理論進行形象地闡述。當一個重大的體育新聞事件發生時,首先報道的是通訊社,然后是網站,接下來是電視臺、系列刊物、報紙,最后還可以將這些信息錄入商業資訊數據庫,以方便付費用戶進行檢索。“一條新聞賣7次”不僅道出了全媒體時代的精髓,也對體育新聞學子提出了全媒體型的素質要求。結合體育新聞行業的特殊性,以及融合貫通的業界態勢,全媒體時代對體育新聞人才的要求可表述為技能全面、思維融合、基礎寬厚、內外兼備。毋庸置疑,這一要求從思維方式、知識基礎到技術運用、能力發展為體育新聞教育打上了全媒體的時代烙印,從人的全面塑造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學理角度來審視這一時代對體育新聞人才的要求,可將其歸類為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中對人的培養的4個維度:專業技術、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1.2.1技能全面的體育新聞專業技術對體育新聞專業技術最為形象的表述應該是“T”型架構,即以文字、圖片、圖像、網絡新媒體表現形式等報道技術為支撐的專業基本技術,應該做到對賽事賽況準確完美的呈現,對球員、參與者的形象生動刻畫,這是對體育新聞人才一般性技術操作的要求,怡似“T”的一橫;能夠在不同媒介技術中間進行靈活轉換,嫻熟進行媒介形態、技術與體育賽事賽場動態的無縫組合運用整體表現形式達到傳播技術編排設計與體育精神、運動理念的最優效果則是對體育新聞人才專業綜合技術的更高要求,這就有如“T”的一豎。這種整體優勢突出的專業技術才更能適應媒介融合與體育賽事報道的實踐需要。

1.2.2思維融合的體育新聞專業態度全媒體時代,體育報道將更為突顯其多種媒介表現形態、立體傳播效果的優勢和特色,這決定了體育新聞人必須要沖破原有的傳統媒體思維和固有的媒體界限意識,以融合性的理念分析、處理、組合體育新聞信息。這意味著,對不斷嘗試新事物、新概念、新方法的追求,改進現有的方案和規則,找尋和創造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與作品形態,這些敢為人先的新措施與新嘗試是對思維能力的不斷超越。同時,必須要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堅守職業道德、對社會充滿責任感、不斷滿足受眾的體育信息需求、積極樂觀地面對工作與挑戰、加強體育參與與體驗等,這些也都是體育新聞人永不過時的專業態度和準則,唯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有深度、有特色,蘊含著理性與批判的光輝。

1.2.3基礎寬厚的體育新聞專業知識全媒體時代帶來的信息爆炸與共享,不同國家、種族、信仰之間的碰撞,使得體育新聞人在報道體育賽事或事件時要能夠運用運動醫學、生理學或是其他體育學科專業知識去剖析問題,將高深莫測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報道,把晦澀難懂的專門術語轉化成明白如話的大眾語言,把枯燥無味的數據轉化成活靈活現的視覺形象。這些都建立在體育新聞人對體育專業知識的專雜結合,對新聞傳播知識與技巧的融會貫通,以及對觀眾心理的把握和信息呈現美感的處理等。因此,廣博的知識積累和寬厚的人文基礎是體育新聞人才的立身之本,精深的體育專業知識與新聞傳播知識是其突圍之路,唯有這樣才能應對不同的傳播環境與態勢。

1.2.4內外兼備的體育新聞專業能力內外兼備的體育新聞專業能力具體指,媒介融合實踐中能夠順利完成體育新聞報道的信息處理能力、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體育賽場,能夠為受眾篩選、探尋、鑒別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整合、呈現,幫助受眾更加真實、系統、深入地了解和把握體育賽事與體育精神M。同時,在全球范圍體育交流實踐中,能夠擅用溝通能力在各種信息、觀點、文化背景,甚至是價值觀的摩擦與碰撞中,巧妙而準確地傳遞知識、表達立場與態度、溝通感情和交流思想。最后,對于不斷變化的受眾需求、賽場環境、工作難度以及不斷涌現的新的技術形態和傳播觀念,能夠運用其敏銳的受眾需求觸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學習等適應能力予以克服,直至臻于完美,這些都將成為奔跑在體育賽場報道一線的體育記者不可或缺的專業能力。

2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教育的特征

全媒體時代,作為培養全媒體型人才的體育新聞教育應該具備鮮明的特征,以適應這一時代背景對體育新聞人才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對體育新聞教學與研究領域、體育媒介傳播實踐領域和體育賽事研究領域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進行了2輪(共計30人次)咨詢與訪談,結合教育學、新聞學、傳播學和體育學等相關文獻,對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教育的特征進行了總結。認為,從體育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剖析教育活動,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教育的特征是在對體育新聞人才的培養中得以突顯的。作為對時代要求的回應和超越,體育新聞教育在厚基礎、重融合的時代性的教育理念引導下,通過融合性的課程設置與開放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呼應全媒體時代對體育新聞人才的培養要求,通過考試評價、作業評價、課堂表現、第二課堂、作品評價以及媒體實訓等具有彈性的、多元的教育評價對體育新聞人才的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能力予以檢驗。雖然,其中還必然包含教學方式、教材建設、師資隊伍等其他環節的配合,但突出強調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教育理念的時代性、課程設置的融合性、實踐教學的開放性和教育評價的多元性等特征,而其他環節的完善與改進則隱性地蘊含在這4個特色鮮明的關鍵環節中(見圖1)。

2.1教育理念的時代性

時代性的教育理念是整個體育新聞人才培養活動的核心,引領著體育新聞教育活動的方向,其突出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與時俱進。專門型的精英、復合型的人才是體育新聞教育為適應不同媒介背景和業務操作需求的產物。然而,體育新聞教育當前所面對的媒體或專業領域正在發生變化,涇渭分明的介質差異正在縮小,報網融合、網絡電視臺、電子出版物等融合形式層出不窮1變化的實務需要打通隔閡的全媒體技能,融合的媒體需要適應全媒體流程的全能記者。全媒體時代不僅對體育新聞操作流程進行了翻天覆地的革新,同時也從體育賽事報道技術與能力的角度對體育新聞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日益升級的賽場爭奪使得媒介技術不斷精進、媒體技能不斷革新,多渠道、多媒體、多平臺的采編流程向傳統的體育新聞教育理念發起了沖擊,具有鮮明體育特色的全媒體型人才已經成為時代之選。跨媒體的操作、融合性的報道編排才能迎合瞬息萬變的體育賽事節奏,適應跌宕起伏的競爭態勢,這當然不只是對人才技能層面的要求,而是同時涵蓋了知識、能力與專業精神,是對體育新聞人才地的全方位塑造,是極具時代特色的理念更新。

2.2課程設置的融合性

鮮明的融合性特征得益于媒介融合的催促與“大新聞”觀的關照,它是體育新聞人才培養活動的關鍵,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成效。隨著信息技術與新媒體的崛起,網絡對于傳統媒體的滲透之勢愈演愈烈,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馬力全開,同質媒體與異質媒體的融合可謂一日千里,這使得體育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得不將數字技術的發展、媒體功能的精進以及媒介融合的深入等因素考慮到課程編排理念中。因此,面向多媒體態勢的融合與全媒體業態的強盛,以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新媒體的融合性特征為基礎的課程設置為全媒體型體育新聞人才的打造提供了知識與技能支持;體育特色類課程與專業課程互為支撐,突顯體育新聞人才的職業特征與優勢,使體育知識與技能特色成為人才競爭的標簽跨媒體類、新媒體類課程培養了學生的跨媒體工作能力,使其適應現代傳媒業的發展;專業英語類課程使得學生對日益國際化的體育賽事與事件的解讀做好了思想上和知識上的準備,能夠發揮出體育這項國際性語言的魅力;通識類課程與專業類知識的有效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厚基礎”作用,培養學生寬厚的人文底蘊與精深的專業知識。

2.3實踐教學的開放性

實踐教學是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教育的重點,更是人才培養活動的著力點,對體育新聞人才的塑造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開放性突顯在實驗教學體系的兼容并包、實驗教學設施的跨界融合、實習基地建設的廣泛覆蓋以及實踐教學的系統有序c媒介融合下的體育媒體最為突顯的就是對于信息技術的跟進與結合,全能記者、全媒體型人才的打造都是建立在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基礎上的。新舊媒體融合的基礎性實驗課程、貫通全媒體技能的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課程以及跨校作戰的拓展類課程將實踐活動的多樣性與實習過程的靈活性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得實踐教學效果得以充分發揮。除此之外,尤其應該突顯的是實踐教學中體育精神、體育賽事對于新聞技能訓練的融合與引導,這不僅是實踐教學的重中之中,也必然是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人才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實踐類課程的全媒體打造、體育特色實踐的豐富多樣強化了學生貼近業界形態的動手實踐,錘煉了實戰演練的意識與技能,使其實踐經驗得以積累、融合性思維得以形成。創造性地打通全媒體形態的體育新聞實踐教學,既兼容并包地吸納了傳統模式的精華,也開放豁達地引進了時代需求的新生力量。

2.4教育評價的多元性

彈性多元的評價體系是全媒體型體育新聞人才個性得以彰顯的重要保證,更是檢驗體育新聞人才培養成效的有效途徑,是人才培養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實踐性、個性化、融合包容的思維方式是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人才最為引人注目的特質,它們是通過豐富多樣的評價形態、多種渠道的評價方式得以實現的。課程學習的定量考核、課外活動的定性評價、實踐作品、項目設計與媒體實訓考查的定量與定性結合不僅豐富了評價形式,更呵護了學生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同時,體育賽事、事件或人物作為體育新聞學生的主要關注點,也應該引入評價元素,無論是在作品、作業、考試評價,課堂表現、第二課堂考核,還是媒體實訓、校外實踐中,都應該以此作為其專業素質考核的中心。這樣,不僅檢驗了學習效果,更是鼓勵、引導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重視,起到突顯專業特色的導向作用,為時代性教育理念的貫徹、融合性課程效果的達成以及實踐教學的重心前移保駕護航。

3全媒體時代我國體育新聞教育面臨的困境

3.1教育理念困境:囿于專識、定位失準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理念最直接的體現,體育新聞專業的實踐性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需求的緊密聯系,必須在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專業面向以及體育媒體發展的基礎上予以制定,尤其應該體現時代性。因而,面對極具變革的全媒體時代,掌握多種媒介技能、具有融合理念與思維方式的跨媒體人才才是應對媒介形態與技術精進的不二之選。但作為體育新聞人才培養主陣地的體育院校培養目標似乎并不樂觀見表1。在列出的11所體育院校新聞學專業中,7所院校提到了“專門人才”或“專業人才”,除此之外,“高級”“復合型”“應用型”等描述是對人才規格的進一步定義,均沒有體現出全媒體業態、跨媒體需求對于人才培養導向的影響,沒有從培養目標的確立上關注與跟進當下乃至未來人才發展的時代條件,因而無法及時、快速地跟進媒介發展態勢,樹立全媒體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反觀國內外知名新聞院校的改革實踐,對于新時代新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最先體現為對于培養理念的變革與培養目標的整合,以此作為人才培養活動的指引。很顯然,我國體育新聞教育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框架下的人才培養視野中,尚未對全媒體變革與媒介融合的到來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還沒有意識到媒體行業調整與行業導向變化對人才培養活動的影響,這已經不能適應媒介發展的現實圖景,更無法滿足全媒體時代對體育新聞人才技能全面、思維融合的要求。

3.2課程設置困境專精有余、融合不足

與中美綜合性大學新聞專業課程設置相比,各體育院校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比較傳統、陳舊,整體構成類似,基本上是“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體育理論或項目課”,以媒體種類作為課程設置的主要原則,采用的是大而全的編排理念,其課程內容安排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4方面。(1)缺乏跨媒體類、新媒體類課程,融合類課程缺失。僅有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和西安體育學院開設有1~2門體現網絡或傳媒新技術類的課程,其他院校均是以傳統的報刊、電視新聞業務為重點。(2實踐類課程不突出。學生缺

少貼近業界形態的動手實踐,缺乏實戰演練的錘煉與引導,不利于實踐經驗的積累與融合性思維的形成。(3)缺乏專業英語類課程。僅有上海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和西安體育學院開設個別體育新聞英語采寫方面的課程。(4通識類課程廣博不足,“拉郎配”現象明顯。與專業類知識缺少有效融合,導致學生“基礎不寬,專業不專”。總的來說,體育新聞專業課程設置實質上是專精有余、融合不足,在有意識地向融合或是新媒體靠攏的過程中,還僅是停留在對多個不同媒介專業技術知識的灌輸,跨學科、跨介質的課程融合沒有真正實現,融而未合,課程設置幾乎沒有體現出融合的特征。

3.3實踐教學困境設施陳舊、覆蓋不全由于體育新聞專業的建設時間較短,幾乎是2000年以后才開始形成規模,國內體育新聞專業現有的實驗室等實驗教學設施除部分發達城市的院校有所改進外,大部分院校仍是沿用傳統新聞傳播格局的建設,相對于體育新聞實踐的高要求來說,其投入顯得異常單薄。實驗室建設與使用尚未形成規模,缺少具有融合、跨媒體理念的實驗教學平臺,遠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更談不上與媒體發展同步。從實驗室建設較為良好的院校來看,上海體育學院相對較為完備,但其已建成的7個實驗室中,僅有媒介創意實驗室能夠做到網絡實踐,貼近新媒體教學;

緊隨其后的成都體育學院,已建成的5個實驗室也皆是為傳統媒體實踐教學服務;其他建成數量相對較少的院校更難體現對新媒體或是全媒體的跟進。

另外,從實習基地的簽約面向和時間維度來看,地處上海與北京有利地緣與媒體條件的上海體育學院與北京體育大學的實習基地建設情況不甚理想(見表2、表3,仍然存在新媒體覆蓋不足、層次結構單_、穩固程度不足等缺陷,可想而知,尚不具備如此有利條件的其他院校的情況。

3.4教育評價困境:剛性劃一、導向失責

體育新聞教育的評價體系忽視了自身的特殊性,割裂了體育新聞教學與實踐的天然聯系,套用單一、呆板的理論考試方式檢驗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養成,不利于學生創造性和個性的發展。盡管部分院校已經開始注意第二課堂或是實習實踐考察的重要性,但囿于定量的剛性考核體系,難以將實習作品、實驗項目、運動體驗、體育技能掌握等極具體育新聞學科特色的方式作為衡量學生動手能力、業務思維與專業技能習得的標準,過于規范化的指導和考評,束縛了學生的自由發展。對于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主的體育新聞采、寫、編、評等專業類課程,以紙筆作答為主的考試消解了新聞作品、項目設計等實踐因素的關鍵性作用,忽視了學生諸如對賽場狀況的鏡頭選擇、報道畫面的構圖設計、報道節奏乃至話外音運用水平的考察和體現,無法有效地貫通體育新聞專業技能,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各個業務流程之間的聯系:對于鍛煉和培養學生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體育特色類課程,刻板的考試降低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興趣,缺少運動體驗與感受將直接導致學生對體育新聞或事件的敏感度降低。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仍然是書本到書本、實踐歸實踐,無法做到對其全面發展的評估與引導^,無法體現其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專雜統一,又何談應對全媒體時代體育賽事報道要求的不斷升級。

4全媒體時代我國體育新聞教育的轉型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是媒體圖景的狂歡,更是體育新聞教育時代轉型的新契機6]。為此,必須將媒介融合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加以應用,以全媒體變革為基礎,將媒介融合嵌入到課程設置中去,將學生的實習實踐、實驗室的建設與運轉以及評價體系與方式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趨勢和要求予以調整,用創新性的融合教育減少改革中的摩擦損耗。只有這樣,體育新聞教育的轉型之路才會暢通無阻。

4.1體育新聞教育理念轉型:培養基礎寬厚、思維融合的全媒體型人才

體育新聞教育必須從專精的人才培養理念向厚基礎、重融合轉變。全媒體時代,體育新聞工作者面對的將不再只是如何做好單一媒體新聞報道的問題,而是在面對重大體育賽事或體育事件時,如何根據已有的體育專業知識和職業敏感選擇最快的傳播媒介,平衡不同媒介的要求,有效地進行多層次、遞進式傳播的問題。從培養目標的角度具化對人才培養理念的改變,引導人才培養方向的轉型。結合體育新聞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對培養目標進行系統策劃與改進,在突顯和貫穿體育特色的基礎上,從2個維度入手,以“總體目標一年度目標”和“模塊教學體系一專業目標體系”為切入點,構建全媒體型體育新聞人才的培養目標。

4.1.1打造統分結合的縱向培養目標體系總體目標一年度目標根據學生專業素質漸進性發展的規律,在總體目標的統領下,增設各年度階段分目標,初步提出學生每年度應該達到的知識與能力標準,注意在新聞技能教學之外融入體育知識與專業能力的鍛煉,以知識了解到運動體驗再到體育行家為漸次目標,為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安排奠定基礎,進一步細化和突顯人才培養質量與特色。

4.1.2構建協調有效的橫向培養目標體系:模塊教學一專業目標基于體育新聞專業較強的實踐性與專業針對性,通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第二課程等社會活動搭配進行,通過模塊式的整合方式鍛煉、培養體育新聞人才的各項技能,及其與體育特色的有效結合,在引導“體育”與各模塊搭配組合的前提下,深化學生的知識習得與職業行為養成,探索各類專業素質在培養目標體系中的位置與形成渠道。這樣既有利于依據具體的子目標,設置相應所需要的課程、實踐環節以及課外活動,使課程設置有理可依,也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學生根據培養目標的層次與要求進行自主選擇,最終形成一個鑲嵌式的、有機聯系的整體。

4.2課程設置轉型強化通識教育,打造融合課程

體育新聞教育在面臨全媒體時代變革與現實危機的雙重挑戰下,打造融合課程、加強通識教育和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成為其應對的有效措施。

4.2.1突出前沿,打造融合課程理順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銜接關系,遵循體育新聞實務流程與課程設置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對現有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可以考慮將新聞采、寫、編、評課程進行相應的合并,打通平面媒體、廣電媒體以及新媒體的界限,實現跨介質的融合。刪減部分明顯不適應目前媒介發展現狀與趨勢的課程,代以由于媒體融合而急需設置的理論或是業務課程,如融合新聞業務、媒介科技、網絡傳播、網頁設計等的課程,著力打造“大新聞”概念,力求在加快知識更新的同時,為拓寬就業面打下基礎。

4.2.2突出特色,強化通識教育體育新聞工作者面對的經常是全球范圍內的比賽,會涉及到不同國家、種族、信仰之間的碰撞,因而,必須注重媒介業務課程與人文、社會課程的深層次整合,用專業精神和人文主義素養引領輿論方向只有在知識和業務層面上進行整合,才能使學生對復雜的體育事件、重大的體育賽事做出跨學科分析和跨媒體傳播。同時,增設英語類的特色課程,做體育英語類精品課程,形成拳頭產品,為做好體育賽事的國際化傳播錘煉傳播素養,以適應不斷深入的媒介融合與全媒體時代的挑戰。

4.2.3突出實踐,增加實踐課程比重以實驗室建設為依托,建設適應全媒體形態的體育新聞人才實踐課程體系: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的基礎性實驗課程著力打造學生的基礎性技能,并輔以對新興媒介技術的認識與了解;以貫通采、寫、編、評、攝、錄、播全過程的綜合性實驗課程重點強化學生各類媒介技術操作與運用能力,為跨媒體運作打下基礎;以新媒體體育傳播流程為主線的創新性實驗課程實現對多種媒介形態的綜合設計與應用,以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媒體需求;作為強化課程建設進行跨校輔修的拓展類課程,強調對厚基礎、重通識理念的貫徹。

4.3實踐教學轉型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實踐教學重心前移體育新聞教育應該抓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契機,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緊密對接體育傳媒行業,將體育新聞實踐教學重心前移,縮短學生入職后的適應期,將職業訓練與動手操作前移到校內的實踐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適應能力。4.3.1推動實驗室信息化建設,構建跨媒體的融合性實驗教學平臺實驗設施已經不只是教育內容的輔助,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成敗。在不斷完善信息(尤其是體育信息采集、編制功能}的基礎上,建設多元設備、多元功能、多元擴展空間的全媒體實驗平臺,將新媒體實驗室的建設融入其中,使全媒體操作與應用成為可能,與媒體實踐接軌,前移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使校內實驗教學成為職業工作的有效鋪墊1先進的實驗設備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將大大提升學生在技術層面上的理論思考能力。

4.3.2 構建全媒體型體育傳媒人才實驗教學體系以功能全面的實驗中心為基礎,構建旨在培養全媒體型體育傳媒人才的實驗教學體系,打造集基礎性、綜合性與創新性為一體的實驗教學課程系統。充分利用融合性的實驗教學平臺與實驗中心,以新媒體體育傳播流程為主線,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實驗內容貫通體育新聞采、寫、編、評、攝、錄、播;實驗項目覆蓋體育新聞傳播全過程,即可模擬或實現從體育新聞、體育賽事、體育廣告創意策劃、數字化制作到播出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全媒體型體育傳媒人才。

4.3.3與媒體攜手共同打造多層次實踐教學基地形成中央到地方不同層級的縱向實習帶,建構不同媒介、不同形態的橫向實踐基地,從而形成縱橫交錯的實踐教學網絡,為學生深入實踐第一線提供不同面向、豐富多樣的專業平臺,使教師與學生都具有雙重身份,為其職業角色提前預熱。同時,促成學校與媒體共同設計規劃實習基地,聯手制定出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這是將人才培養與體育新聞實踐融為一體的有效過程。

4.4教育評價轉型:由單一的理論考試轉變為綜合性評估探索彈性多元的評價方法體系,改變傳統的以紙筆作答為主定量評價學生的方式,結合媒體實踐、課堂表現、第二課堂、作品與項目設計成果等多種渠道,形成主客觀相結合、定性與定量

相結合、實證評價和人文評價相統一的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體系。注重將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評價中來,突出對體育新聞教學實踐特色的傾斜,改革接受性學習為拓展研究性學習、增加體驗性學習。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探索綜合性全過程考核與評價方法的有效集成。在考試內容、考核方法上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融合性思維、多媒體技術自主設計實驗項目,自主完成實驗作品,以實驗項目和作品的體育傳媒特色和設計制作的創新性作為其評判的標準w。在體現學生自主選擇性與興趣發展性的基礎上,著重實現體育特色的延伸和拓展,體現體育新聞教育的特色內涵,設立“創新實驗學分”或“專業獎勵學分”,鼓勵學生完成以體育特色為主體的作品創作,對實踐能力優秀或是體育特色突出的學生給予免修部分課程的獎勵,以此為學生從事體育新聞傳播工作創造更大的空間。同時,進行畢業生考核環節變革,改變以往修滿學分、通過畢業答辯即可走出校門的簡單考核,轉變為“1+1”式的綜合畢業評估模式。即1次專業素質測評(綜合考核學生的體育新聞職業技能與素質和1個畢業設計(綜合考量學生實際運用體育新聞技能的水平)。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學生發展為基礎,從綜合性、多角度、重應用出發,對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進行全方位的終末評估,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與發展給出一定的建議和指導。

篇6

關鍵詞 班主任 德育 境遇 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班主任是專門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專門人員,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現實中班主任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其德育工作的境遇卻不盡如人意,導致了德育的實效和自我工作的幸福指數大打折扣。

1 班主任德育環境的時代境遇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節奏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這種影響也滲透到學校領域。班主任德育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時代變化。

1.1 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

教育的根本要義在于“立人”,造就怎樣的人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命題。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唯一目標是培養有德行的人。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智育的重要性被提升,德育的絕對優勢被打破。現代社會的發展,功利性的評價方式直指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教育也進一步被異化,經教育培養的人其工具性被凸顯而人性則被漠視,德育的危機已成為現實。

我國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成長一直非常重視。但是,從學校到家長,對德育的態度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學校方面并每周專設的班會課、德育工作計劃等都體現了對德育工作的重視,但由于德育的效果不如智育可測,這就迫使學校將重心放在與分數相關聯的內容上,德育自然處于被漠視。家長方面,雖然認為德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現實環境下,也成為教育功利化的有力推手。

1.2 各種因素影響著班主任德育環境

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生存的環境。我國學者嚴耕等人提出了網絡道德的三大特點:從依賴型道德到自主道德;從封閉型道德走向開放型道德;從一元道德走向多元道德。①實體環境下,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是實在可見的,而網絡環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享用者,因此,他律道德完全失去了控制。學生對網絡信息不作區分全盤接受或吸收,將不利于青少年道德養成。

各種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隔離了人的生活。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由親歷轉為從網絡、電視、報紙、收音機等其他媒介獲得。由于非親歷,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社會的旁觀者。旁觀者的心態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將助長了人際間的道德冷漠。現代的學生是在冷漠環境下或者被冷漠的環境下成長的一代人,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造就有愛心的下一代也是班主任德育的特殊問題。班主任同樣不能逃脫當下“冷漠”的環境,被環境影響的班主任在不自主地被改變著。“愛”這個教育的基石逐漸地被驅逐,班主任變成了麻木的工作機器。

2 班主任德育內容的時代境遇

德育內容是德育所傳遞的核心。事物的變化發展的規律要求主觀符合客觀。現代社會已與古代社會不可同日而語。道德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也應當與社會變化發展相一致。

2.1 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德育精華被遺忘

中華文化傳統為人類文明創造了很多優秀的精神文化。培養和塑造具有德行的“君子”、“仁者”、“士”是古代教育的目標。古代德育的內容圍繞“仁、義、禮、智、信”來進行。這其中很多內容到現在都還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然而,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只加劇了人們的功利性,在功利的驅使下人們見利忘義,不講信用,人與人之間出現為利而行的“假仁假義”等現象都折射出我國優秀的文化精華被人們所遺忘。

2.2 符合時代要求的德育內容體系未確立

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自由競爭。為保障社會環境的公平,就應該正視個體的主體資格。現實生活中由于不公平導致的無序競爭時有發生。競爭要求有序性,在競爭中可以互相學習,競爭中也可以。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對德育的新要求。此外,法律與道德并非絕對對立。現代社會道德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可以在道德的空間中有所作為,對于哪些是二者可以合作的內容,目前還存在爭議。

上述變化的德育內容,客觀地擺在班主任面前,班主任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3 班主任德育方法的時代境遇

3.1 時代要求班主任德育方法推陳出新

德育方法是為實現德育任務服務的;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方面的活動方法;方法可以分解為更具體的多樣方式。②古代教育是師道尊嚴的時代,教師可以用灌輸法、懲罰法、榜樣法等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德育。這些方法有些仍然可以在現代德育中運用,如內省法、榜樣法。但時代德育發展的新形勢要求與之配套的方法也進行推陳出新。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教育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是教師設計教學方法的出發點。班主任進行德育時必須適應學生變化發展的新要求。改變過去說教式脫離學生生活的空洞德育方法,要圍繞學生的生活將德育生活化。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真正好的教育是受教育者沒有感受到在被教育”。班主任充分挖掘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采用學生們樂于接受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效果將更加明顯。

3.2 班主任在新舊德育方法間艱難前進

時代要求德育方法推陳出新,但班主任在執行德育工作時卻是在新舊方法間艱難前進。由于我國的教育資源相對還是稀缺,很多學校的班級人數巨大,超出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班主任老師想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不斷成長,但現實學生數量的巨大、完成一般的教學任務都成為應付的情況下,如何能對學生因材施教,顯得非常蒼白。

此外,在分數指揮棒下的評價體系下,圍繞著各學科的評比是學校考核的中心,班主任要疲于應付來自學校行政部門的各種要求,想對德育方法推陳出新只能望而卻步,心有余而力不足。

4 班主任德育時代境遇的實質

班主任德育時代境遇的實質是社會的道德需要與人們的道德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在人們道德生活的體現。道德在維護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德育的工作環境、內容、方法等變化都是生產力在社會生活的體現。這些改變要求班主任工作順應改變,只有主動去適應改變或者去引導改變,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危機為契機。

5 突破班主任德育時代境遇的路徑選擇

基于上述班主任工作的時代境遇,班主任要提升德育的效度和自身工作的幸福指數,本文僅從微觀層面為班主任突破當前德育境遇提供一些建議:

(1)班主任教師要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信念是支撐班主任教育事業的引擎。班主任只有對教育事業有堅定的信念,不僅僅將教師視為謀生的職業,才能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中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

(2)班主任要從新進行角色定位。社會學認為角色是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體現著與人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權利義務和基本責任。班主任的角色比一般的教師在學生心中賦有更大的權力。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新時代的班主任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接受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平等對待學生,寬容對待學生的不足,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這樣才能建立起既有利于學生成長所必需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又能使教師自身充滿職業幸福感。

(3)班主任主動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形成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育合力。班主任對學生德育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它需要借助各種德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除了最大化利用學校提供的德育資源外,還可以運用校外資源進行德育。如:可以與社區合作或者動用家長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教育資源。在對教育資源進行利用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善于使用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資源來進行德育,這樣可以減少資源成本問題,同時使學生順利進入教育情境。

(4)班主任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學會享受教育的幸福。班主任的學習既包括理論學習也包括實踐學習;既包括自我總結學習也包括向他人學習。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供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他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班主任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將學、思、行相結合,變枯燥的學習為興趣化學習,這樣學習就會成為班主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幸福資源。

基金項目:2012年江西省社科規劃課題的青年項目“中小學班主任德育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2JY47)

注釋

篇7

為此,我想結合自己多年新課標教學的實踐,就“新課標地理”談談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體會。

一、教師要充分把握高中教材和高考大綱

這次新課標課程改革使教材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材版本的多樣化使原有的一種教材作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漸動搖;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在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只占50%,師生互動中產生的新內容占40%,另外10%為學生創造性生成的內容。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將教材作為一種“材料式”文本和工具應用于課堂。

確立“材料式”教材觀的意義在于:

1.有助于釋放教法在教學中的張力,提高教育質量。

2.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職業生活狀況,提高其職業素養。

例如我在講到《城市和城市化》時,把課本上的案例只作為教學的引子,而將我縣近幾年來城市的發展和變化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布置課外考查、調研活動:了解我縣縣城城市化變化。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平常的教學實踐中。

二、注意師生關系的轉換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永恒話題,怎樣看待師生關系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師生關系也正在發生著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教師必須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準確定位新形勢下的師生關系,樹立起對學生的服務意識、師表意識和民主意識。通過這幾年的課堂實踐,我由衷地感到由于師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學生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已使教師的上課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變為與學生的一種分享和理解。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了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三、注意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轉換

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

對于長期生活在江南地區的教師,在講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對比時,可展示南方和北方普通傳統民居圖片給學生看。可提出問題:為什么南方房屋屋頂坡度比北方房屋屋頂坡度大、門窗開得大、墻體要窄?這個問題來自于平常生活現實,又可以激發學生探討的積極性。

提供給學生的問題是死東西,卻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源泉,關鍵在于教師怎么教、怎么去引導。我們在課堂上常常將關注學習結果誤認為是關注了學習過程,這對教師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課程該“怎么教”的內涵非常關鍵。由此看來,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程和結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四、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新世紀新課標,我們培養學生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逐步建立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生存、發展自己、終生受用的生存技能。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變革。新課標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

1.自主學習

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自主學習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是“學習意愿”,也就是愿意學習、自覺學習、喜歡學習;第二個層面是“學習技巧”,也就是學習時講策略、講方法、講竅門。

2.合作學習

美國約翰遜兄弟的研究發現,有效合作學習的關鍵因素有5個:積極互賴;面對面的促進性;個體責任;人際和小組技能;小組自評。

3.探究式學習

篇8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專業化發展 專業素養 綜合素養

素質教育對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體現在文化素質、思想素質、職業素質、教育素質、創新能力等方面,教師應憑借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教學技能,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實施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學生為中心,深入研究教學需求,深入領悟素質教育新理念,為此我們要站在時展前列,不斷吸取和總結各種經驗教訓,不斷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化程度。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們必須充分關注和重視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其專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1.整合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新課改后的小學數學教材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新要求,教師不僅要根據具體教授對象、教學內容和環境等創造性地應用教材,必要時可以適當突破教材,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定期進行系統專業培訓,對小學數學教師系統掌握和靈活運用數學教育理念及及時更新數學教育理念和提升數學教育思想水平產生巨大的考驗。

例如,在小學數學“幾何的初步知識”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小學生的幾何空間感接受能力和教授班級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熟悉點、線、面及幾何圖形的聯系和概念及定義,并將其關系穿插在一起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明白幾何圖形的表面積是怎么來的,不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避免造成不會應用題目的情況,結合實際圖形或多媒體教材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幾何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幾何知識。

2.多方面學習,提升綜合素養

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因其教授對象的特殊性,不僅要傳授數學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和了解小學生的心理,涉及心理學、文學知識、教育學知識、歷史知識等眾多方面,滿足學生主體心理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實現教學質量最優的教學目標。為了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智力發育狀態制定和調整教學模式,選擇學生容易接受和喜愛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小學數學“長度”知識點教學中,教師要先向同學們介紹長度是一維空間的度量。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對教室里可以測量的一些物體拿尺子實際動手測量,并讓學生對不同物體的測量結果進行記錄和總結,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學生對同一物體測量得出的不同結果,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測量誤差。

3.總結和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對每一堂課進行總結和反思,找出自己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揚長避短、查漏補缺,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以此構建完備的教學知識結構。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做題給予的反饋信息,這些信息里暗示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優缺點,讓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實際問題,幫助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深入研究課程目標的設置、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學結果的檢測,以此不斷完善自己。

例如,教學“簡易方程”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方程的理解透徹和靈活運用,往往覺得方程十分容易運用和理解,但對于小學生而言,方程中X、Y的設定很有難度,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仔細給學生分析針對不同情況,對X、Y設定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分析的過程,并自己分析題目,完成方程設置,完整解答題目。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問題不僅對小學教師的職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成效有一定的影響,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為切入點進行探討,對實際教學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以充分調動各方面因素,促進各方面發展,從而更好地幫助小學數學教學向完善方向發展。小學教師只要能堅持從自身做起,提高自身專業化發展要求,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就能在反思和總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為小學數學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毛華彩.淺談小學數學發展性評價[J].散文百家(下),2015,(11):166.

篇9

【關鍵詞】中國夢 創新 創業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火如荼。高校作為廣大青年學生的聚集地,應抓住學生思維活躍、創造力強的特點,充分激發其創新創業智慧,挖掘潛在能量,為國家經濟穩定發展作出貢獻,助力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密切聯系

創新創業教育是中國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大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的路徑,都會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長河中烙下深刻的印跡。中國夢教育要有效貫穿于學生的常態化學習中,以“課程教學、校園社團活動、校外實習實訓”三個課堂聯動為途徑,融入“中國夢”教育,使“中國夢”深入學生的靈魂與思想。當前,眾多地方高校處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職業教育轉型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然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對人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傳統的常規教育已遠遠滿足不了教育需求,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新一代人才教育的通行證。

創新創業教育對實現中國夢的意義。在G20杭州峰會演講中談到,“點擊‘創新’這個‘鼠標’,世界經濟這盤‘棋’就可被激活”、“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創新,作為引領,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作用。創新創業猶如一對孿生子,創新是理念與宗旨,創業則是將這一理念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創新創業攜手并進,方能成就社會的美好未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助于樹立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遠大志向,是積累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實現“中國夢”偉大目標的歷史使命。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科定位不夠清晰。據調查,107所“211”工程高校中僅有41所高校開設了與創業相關的課程,且多數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僅是以選修課為主,多數院校開設的是創業導論性課程,創業教育以入門知識為主。個別高校設置的創業類課程,列屬于經濟學或管理學學科之內,沒有較為明確的歸屬。學科定位不夠清晰,導致教育方法、師資隊伍等一系列關鍵性問題層出不窮。教育方法上,很多高校沿用較為傳統固定的授課方式,教學手段簡單枯燥,教學方法陳舊單一,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大相徑庭。師資隊伍上,很多高校沒有專職教師,一般是以就業指導教師兼職,或經濟學、管理學教師兼任,因雙重或多重角色的身份,工作量大,任務繁重,這些教師往往難以全身心投入于創新創業教育事業中。

教育目標不夠契合。創新創業教育是各高校開設的較為“年輕”的教育內容,主要教育載體為課程,且所設課程參差不齊,缺乏整體規劃,容易形成“兩張皮”現象: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契合度不夠。要克服“兩張皮”現象,就需在制定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學校緊密聯系相關行業或企業,聽取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的建議,開啟“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思考和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為塑造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出謀劃策,充分挖掘教育資源,使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互融合。各高校特別是應用技術型大學要注意調整好創新創業課程、實踐課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例,實行“三三制”人才培養模式,采用“三個課堂聯動,三類實踐互促”的教育方式。即把學生培養分為大類培養階段、專業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階段三個階段。在大類培養階段,學生用1.5年時間修完以通識通修模塊為主的課程。隨后,學生進入專業培養階段,用1.5年時間修完以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為主的學科專業模塊課程,進一步強化專業素養和專業訓練。最后,學生通過類別選擇,進入不同的發展途徑,即多元培養階段,這一階段為1年時間。

管理水平不夠高。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務處負責課程改革指導,學生工作處負責創新創業教育,團委負責學生競賽,各教學系部負責具體實施。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團委、教學系部等多個部門參與其中,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為科學管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高校應設立“創新創業部”,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創新創業類教學、活動、教育資源等,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良性發展。

中國夢教育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

把中國夢教育的精神實質有效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國夢蘊含著真抓實干、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的精神實質,這也是新時代創新創業精神的實質。將中國夢教育有效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把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的培育貫穿于大學生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抓好《創新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建設,將中國夢精神融入教學,使學生深刻認知中國夢與個人夢的統一性、艱巨性與曲折性。優秀的校園精神文化,“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與感染,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的辦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思想、良好的“三風”形態等,都將成為推動學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動力。

充分挖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載體。挖掘教育新載體,創新教育方法,打破固有的傳統課堂模式,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走出課堂,參與社會實踐、企業實踐等,經歷創業的艱辛與收獲,體會創業的真諦。高校制定“學分獎勵、資源提供、教材輔導、平臺創造”等激勵政策,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目的的實現。以校園創業為重要平臺,組織創新創業成長論壇,邀請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暢談經驗,為創業成功人士與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堅持開展SYB創業培訓,開展“職業特訓營”,增強學生創業的專業化與合理化,帶動更多的同學走進眾創業空間,幫助有創業意向的青年成就靚麗人生。

積極營造具有中國夢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文化氛圍。中國夢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其獲得了全體人民的思想認同與行動統一,創新創業教育同樣需要如此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校園內懸掛創新創業名言警句,運用校(院)報、校電視臺、廣播、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媒介方式,展示大學生創新創業風采,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小品、歌舞、相聲、情景劇等弘揚創業精神,召開創新創業主題班會,讓學生暢談創新創業觀,使創新創業思想意識深入學生頭腦中。以賽促學,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類競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感受、體驗奮力爬坡的過程,明白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失敗,培養其身處逆境但依然迎難而上的創業精神,使其從中獲得成長與進步。

高校還應建立一套科學的長效機制,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性、可持續性。重視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改革教師考核辦法,提高師資水平,鼓勵教師“走出去”創辦公司或到相關行業掛職鍛煉,積累實踐經驗,注重現有教師的培養,學校要定期不定期組織教師前往相關院校或500強企業進行培訓,學習其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路和模式,為學生帶來寶貴的一線成功經驗,增加教學的籌碼,不斷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采用“引進來”方式,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聘請一些成功的企業家或一線生產專家為外聘教師,給學生授課或開設系列講座,為其提供鮮活的案例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建立相關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制度,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水平,設立專項經費,以滿足創新創業教育需求,保證創新創業教育各項工作的開展。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注:本文為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MKS140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思維意識;協同育人機制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信息知識資源和自然物質資源同樣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伴隨著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大數據已經發展成為社會聚焦的研究熱點。在201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將大數據作為社會基礎性戰略資源,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正如美國《紐約時報》在2012年所宣稱的,全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這必然會對政治、經濟、科技以及文化及其他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一全新的發展趨勢在為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挑戰、趨利避害,充分融合傳統優勢與新技術,利用大數據思維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一、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特征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普及,使得網絡信息資源正以每年接近300%的速度迅猛增加,與此同時,我國互聯網用戶也在不斷增長,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高達53.2%。可以說,互聯網正以空前的廣度、深度和速度影響并改變著人類社會,進而使信息傳播的速度、范圍和效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和提高。早在1983年,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其經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已經將大數據贊譽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進入2013年,大數據(bigdata)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同時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的出版和發行則標志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數據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與新方法,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大數據的各種特征,將大數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的教育活動。大數據時代,網絡已經發展成為青年大學生日常接觸最為頻繁的必需品,大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并產生海量的信息數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及時快速搜集、匯總和分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相關的信息數據,可以從深層次挖掘大學生行為的本質原因,從而可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習慣,以便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1.數據信息更全面伴隨著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大數據已經由單一的文字、圖片為主的靜態數據逐步擴展到音頻、視頻等共存的動態數據發展,進而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相應的數據信息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形式。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相比之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從而有效克服了基于經驗或直覺進行教育決策的不足。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將大學生如上課情況、日常消費情況、宿舍上網情況、學習成績、網絡社交行為等各種樣本信息進行實時、動態的采集,進而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大學生的真實狀況,進而開展更具針對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教育模式更靈活大學生在出現各種思想問題時一般不愿意主動和教師溝通,這就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實效性和靈活性。而大數據的重要核心功能在于“預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的預測功能,對大學生在特定時間的行為變化如社交行為、游戲時間以及消費行為等進行研判和前瞻,進而動態捕捉大學生的各種思想情感變化,構建起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到關注個性差異、挖掘優勢潛能。更加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早發現、早跟進、早診斷”,進而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預警機制,從而更加有效地做好“思想預防”而非“祛病治療”。3.教育方法定量化數據信息作為決策的物質基礎與主要依據,其真實性、客觀性以及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決策的科學性。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一種處理對象,而是發展成為一種基礎資源,借助于復雜網絡分析技術以及數據采集技術等科學方法,可以實現定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從而有望“讓數據說話”。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限于各種因素更多的是偏經驗式的研究范式,而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則量化了大學生的全部信息,進而構建起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顯著增強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進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化。4.教育主客體交融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主客體關系不僅是一種重大變革,同時也是一種創新演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首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借助于大數據技術可以增強其教育能力,使其可以接觸到更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其次,“互聯網+”的迅速崛起已經沖擊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政工作中的地位。“互聯網+”體現出來的親民性、平等性以及草根性等鮮明特征,已經逐步消解教育主體的傳統話語特權,其已經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唯一主體;最后,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逐步向平等化發展。伴隨著青年大學生使用新技術的意愿和能力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比思政教師更為積極和強大,進而形成對思政教師的文化“反哺”,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由傳統的強制灌輸的對話者逐步演變成為平等交流的溝通者。5.教育溝通隱私化在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一般主要采取“一對多”的公開教育方法,伴隨著青年大學生思想行為變化日益加快且個人隱私權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需求。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其最終服務的對象也是大學生,因此其本質上而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而這種溝通并非“一對多”的面對面交流,而是透過紛繁復雜的數據信息開展一種非面對面交流的“隱性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同時也契合了“互聯網+”時代溝通方式進一步轉變的時機。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1.大學生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互聯網+”時代產生的信息爆炸使得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沖突更加激烈,高校同樣難以獨善其身。由于青年大學生恰好處于塑造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容易產生各種逆反思維、極端思維、從眾思維以及唯我思維。而大數據以其諸多先進特征逐步開啟信息傳播的新時代,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方式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而變得更加復雜和隱秘,思想異常活躍多元的青年大學生在接收各種大數據信息的同時,很容易受到各種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進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動搖和懷疑,從而影響到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2.大學生隱私泄露面臨的挑戰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普及,使得青年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均被覆蓋于互聯網之中,同時大學生群體也是使用互聯網的主力。大學生在網絡上購物、交友、閱讀、游戲、聊天、娛樂或者注冊,這些網絡活動所產生的包羅萬象的數據信息為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分析而得出相應的思想動態提供了客觀依據。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社會大眾在享受著計算機網絡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網絡安全問題。一方面,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個人隱私泄露的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各種個人隱私權糾紛屢見報端。另一方面,由于大數據具備很強的關聯性,數據有可能會說出個體所不愿意公開的內容,進而偏離初衷而侵犯個人隱私。3.思政教育者能力面臨的挑戰面對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面臨著各種挑戰。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個人而言,目前主要由高校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擔任,前者主要從事對教育對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關注教育對象的日常生活;后者主要承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工作,主要關注教育對象的理論教育。因此他們很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理論和新技術,使得他們思想觀念已遠遠跟不上社會時展的變化、知識寬度已經跟不上政治制度變革的步伐、閱歷深度已經落后于教育對象觀念多元化的趨勢、思想教育開展跟不上教育對象思想的活化等等。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仍然繼續堅持傳統角色定位的話,就難以及時準確地捕捉到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變化,無法對敏感信息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和研判,也就難以對教育對象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實現“對癥下藥”,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4.思政研究方式面臨的挑戰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后,各行各業對其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但對于如何科學把握和詮釋則成為理論工作者面臨的一種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沖擊和改變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首先,大數據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各種難以整理的復雜信息,進而克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因為主觀經驗而產生的錯誤決策。然而,由于數據忽視了教育對象行為背后的價值以及背景等各種重要因素,進而有可能導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解決思政問題時迷失于繁雜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數據關系之中。其次,在大數據時代研究者很容易出現“唯數據主義”,進而摒棄經驗研究,在解決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時單一地依靠數據,如果采集到的數據本身存在缺陷的話,則難以實現量化目的,甚至有可能帶來很大的誤導性甚至錯誤,從而影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思路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挑戰、趨利避害,充分融合傳統優勢與新技術,積極探索出符合大數據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挑戰。1.更新思政教育觀念,培養大數據思維意識教育現代化首先要求觀念的現代化,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教育觀念和大數據培養必須要先行,師資培訓已經是當務之急。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知識之外,還應該主動學數據相關知識,以便加深對大數據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更好地記錄、存儲、分析和挖掘數據信息更多隱含的意義,更全面客觀地了解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現狀;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構成應向多元化發展,積極吸納一些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碩士、博士加入思政教師隊伍中,從而思政教師可以將個人專業背景與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進行有機融合。當然,最重要的是培養思政教師的大數據思維,技術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大數據思維,必然會導致思政教師欠缺對數據的洞察力和科學使用的能力。思政教師必須深入挖掘大數據中蘊含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用大數據思維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生成教育的主體合力“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傳播途徑和內容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整合原有思政教育資源的前提下,構建良好的思政教育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才能順應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發展趨勢,從而更好地服務青年、凝聚青年。在大數據時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思政教育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以生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合力:首先,應主動推進思政教育育人主體協同。學校、社會以及家庭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重要的思政教育主體,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大數據時代,應以學校思政教育為支撐線,同社會思政教育、家庭思政教育共同建立起一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通過整合思政教育資源,建立起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通過搜集、匯總和分析大學生數據信息,全面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及時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應主動推進思政教育育人載體協同。載體是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一種重要活動平臺。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式日益多樣化,為此,高校必須協調好各種思政教育載體的關系,積極推進高校思政教育育人載體協同,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后,應主動推進思政教育育人環境協同。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入開展各種不同類型的思想政治主題教育活動,同時應努力挖掘文化育人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特色文化、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統籌推進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積極推進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環境協同,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文化育人功能和引領作用。3.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加大數據的隱私保護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后,每一個教育對象都是數據源,每時每刻在生成、傳播和存儲包羅萬象的數據信息,這些數據信息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知教育對象思想動態的重要內容。由于這些數據信息都是存在于虛擬網絡環境之中,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并進行二次利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同時,不斷加大數據的隱私保護力度。首先,應堅持現實性和虛擬性相互結合的教育原則,在虛擬的互聯網中批判地、合法地獲取數據信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動占領“互聯網+教育”陣地,掌握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其次,應重視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必須始終將社會責任意識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引導大學生提高對大數據信息的識別選擇能力,以避免虛假網絡信息大量繁衍傳播。最后,應不斷加大對數據信息的隱私權保護力度,部分大學生由于沒有正確認識數據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使得他們沒有妥善處理好而容易泄露,進而使得自身隱私權受到非法侵害,這就要求國家必須投入相應的經費加強技術防范隱私泄露風險。4.構建思政教育機制,發揮大數據積極作用應該說,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已經難以適應大數據時代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構建一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在機制建構過程中必須將大數據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而體現大數據的潛在教育價值。其一,應積極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預警機制。大數據的重要核心功能在于“預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的預測功能,對大學生在特定時間的行為變化如社交行為、游戲時間以及消費行為產生的海量數據信息進行研判和前瞻,進而預見、推測大學生思想情感動態變化,構建起“早發現、早跟進、早診斷”的思政教育數據預警機制,從而更加有效地做好“思想預防”而非“祛病治療”。其二,應積極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共享機制。由于沒有對包羅萬象的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使得許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數據信息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從而使各種大學生思想政治行為數據信息之間建立起有效關聯,進而產生良好的共振效應。其三,應積極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管理機制。大數據時代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要求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制度規范體系,因此,應及時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數據管理制度,不斷優化工作流程,以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數據化服務水平。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以前瞻性的發展眼光認識大數據,及早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穩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從而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王莎.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大學教育科學,2015,(3):113-115.

[2]魏魏.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6,(2):36-38.

[3]王學儉.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