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進展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8: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進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進展

篇1

目前,很多院校環(huán)境科學工程專業(yè)研究生專業(yè)英語的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在很多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中,雖然開設有專業(yè)英語課程,但一方面,研究生的外語基礎較差,在專業(yè)英語的學習上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專業(yè)英語的教學內容隨意性太大,不利于學生的系統學習和提高。考慮到以上問題,有些院校的培養(yǎng)方案取消了專門的專業(yè)英語課程,改為專業(yè)英語文獻精讀,由研究生導師指導完成。然而,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師本身的英語水平有限,對學生無法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導師思想上存在一個誤區(qū),即過于重視實驗研究,而有意無意忽視文獻閱讀。由此可見,改革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研究生專業(yè)英語教學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專業(yè)英語水平,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對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期為該專業(yè)的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

一、課程體系的設置

目前,許多高校分別開設有專業(yè)英語課程,用于研究生的英語教學。這兩門課程各有側重,《專業(yè)英語》側重于教授基本的專業(yè)術語和英語表達方式,文獻精讀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文文獻閱讀和理解能力。另外,大多數院校均設置有《環(huán)境科學進展》等專業(yè)提高課程,用于讓研究生對于學科當前的最新動態(tài)有所把握。在筆者看來,這三門課程應該并存,形成互補。建議研究生的第一學期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36學時,2學分),待學生掌握了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英語基本詞匯和表達方式后,于第二學期開設《環(huán)境科學(工程)》進展雙語課程(36學時,2學分),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于專業(yè)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掌握,另一方面使學生對于本專業(yè)的最新動態(tài)和進展有所了解,強化其專業(yè)知識。第三學期則開設《文獻精讀》課程(2學分),以講座和討論的形式,貫穿整個學期,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學時安排

(一)《專業(yè)英語》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建議選用英文原版教材。以丨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avis&Cornwell,FourthEdition)為例,建議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如下:

Chapter1Introduction/引論(4學時)

Chapter2Hydrology/水文學(4學時)

Chapter3WaterTreatment/水處理(5學時)

Chapter4WaterQualityManagement(5學時)Chapter5WastewaterTreatment/廢水處理(6學時)

Chapter6AirPollution/空氣污染(6學時)

Chapter7NoisePollution/噪聲污染(2學時)Chapter8SolidWasteManagement/固體廢物管理(2學時)

Chapter9HazardousWasteManagement/危險廢物管理(2學時)

(二)《環(huán)境科學(工程)進展》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建議選用Science、Nature、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等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權威雜志上最近3~5年的文獻,內容建議涵蓋如下領域。

1.大氣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進展,內容包括大氣污染物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污染物在大氣環(huán)境中的遷移、轉化與主要大氣環(huán)境要素的關系等。

2.水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進展(Advancesinaquatic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6學時),內容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pollutionof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污染物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體中的遷移轉化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水體大量與痕量污染物的去除技術(Removalofmacro-andmicro-pollutantsfromcontaminatedwater)等。

3.土壤環(huán)境科學進展(Advancesinsoilenvironmentalscience,6學時),內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來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sources,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oilenvironment)等。

4.持久性污染物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轉化和歸趨

(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persistent

pollutantsintheenvironment,6學時),內容包括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水環(huán)境和土壤環(huán)境中的遷移轉化與歸趨(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heavymetalsand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inaquaticandsoilenvironments)。

5.環(huán)境污染修復研究進展(Advancesinenvironmentalremediation,6學時),內容包括水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進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aquaticenvironment)和土壤污染修復研究進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soil)。

6.綠色化學與低碳工業(yè)(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6學時)。以全球氣候變暖與環(huán)境污染的關系為出發(fā)點,介紹綠色化學和低碳工業(y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應用前景(Beginni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globalwarming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introducingthestate-of-artachievementsandapplicationsin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

(三)《文獻精讀》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該課程內容應該與研究生的具體研究方向密切相關,兼顧其他研究方向,故其具體內容由指導教師確定,但是應滿足如下要求:應該閱讀不少于10篇英文文獻;應選擇頂級學術刊物的綜述性文章和最新研究進展的文章各5篇,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對于本學科方向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形成鮮明的認識;應該滿足精讀的要求,即對于專業(yè)詞匯應該掌握;對于難句、長句,應該學會分析其句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應該能夠提煉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熟悉學術文獻的寫作框架和模式。

三、教學方式

(一)《專業(yè)英語》的教學方式

以漢語講授英語詞匯及語法現象為主,鼓勵學生使用英語提問和回答問題,提高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水平。布置適當的隨堂作業(yè)和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來做題和回答問題,鍛煉其寫作能力。

(二)《環(huán)境科學進展》的教學方式

采用雙語教學。幻燈片建議采取全英文形式,教師講課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建議英語與漢語的比例為7:3。使用英語提問并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鼓勵學生與教師的相互呼應。布置適當的隨堂作業(yè)和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來做題和回答問題,鍛煉其寫作能力。

(三)《文獻精讀》的教學方式

一學期內,應組織不少于5次的學術講座,講座應該以學生為主,學生主要使用英語講述其所閱讀的文獻,全體碩士生及其導師參與討論、點評,指出其不足之處,促進學生進步。

四、結語

篇2

建筑工地所涵蓋的范圍不僅包括第一線的施工現場,同時還包含著各大輔后勤保障系統的現場,這些都被包含在了施工現場的管理范疇之內。面對如此復雜的管理工作,不僅應該明確管理思想,還需要選擇合適的管理手段,確定管理工作能夠保障工程施工科學有序的進展下去,在這一過程里,需要面對的是整個工程的各項施工關鍵環(huán)節(jié),需要通過計劃以及組織工作,來對整個系統的工程施工工作達到控制和管理,使得整個工程都能夠感受到井然有序的施工環(huán)境,并且能夠受到這種環(huán)境的激勵和感染[1]。這些措施的本質性目的就是保證工程能夠按照既定的軌道和進程,從容不迫的進展。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對施工現場實施管理,是工程項目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過程中不僅有監(jiān)督,更需要進行適當的協調,最重要的是能夠確定施工工作的專業(yè)水準,保證標準的貫徹落實。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工程施工系統才能夠在管理的掌控之下高效運轉。同時還需要針對工程中的技術性問題進行管控,避免對工程施工造成阻礙。

二、影響施工質量的整體原因

2.1人為原因

人是直接對工程發(fā)生作用的因素,工程中的各項內容都由具體的人來決定,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成了對工程造成影響的最大因素。人為原因不僅包括建筑施工實施人員,還有輔助人員,最重要的是管理者,這些人員的心理素質、工作能力、專業(yè)水準以及道德修養(yǎng)等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對工程造成影響,更直接決定了項目工程的系統質量。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應該具備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同時還要懂得利用目標來掌控工程的整體進度,而且還要能夠進行技術上的鑒定以及指導工作,這些是項目工程保證最終質量的基礎前提。施工人員要具備高端的專業(yè)水準,以及扎實的技術功底,同時還能夠憑借強烈的責任心將標準落到實處。

2.2材料原因

材料是工程的直接組成元素,因此原材料對工程起著最直接的影響,只有材料符合標準,工程質量的基本內容才能夠有所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針對原材料進行系統的管理工作,堅決避免工程出現偷工減料,防止分包商進行違規(guī)操作,嚴控采購環(huán)節(jié),對材料的相關質量參數進行仔細檢驗與核對。不僅如此,采購人員沒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這就使得在采購過程中存在極大不確定性,難以確保材料的整體質量,而且相關施工單位也還沒有針對工程材料形成完整的運作機制,無法起到管理以及約束的作用,從而使原材料很難得到質量上的保證。

2.3施工原因

在施工環(huán)節(jié)中,不僅包含施工技術,同時還有施工工藝,這兩項內容貫穿于整個工程的施工之中。具體來講,相關的技術實施方案、質量檢測方式和技術以及整體的施工設計等,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問題也十分突出,很多時候盡管相關的規(guī)劃以及方案都能夠符合科學標準,但是在施工環(huán)節(jié)卻很難執(zhí)行的十分到位。不僅如此,還沒有針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全程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工程的很多設計規(guī)劃都成了一紙空文。

2.4環(huán)境原因

在針對工程項目開展具體的施工工作時,施工環(huán)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工程進展,不僅如此,這一因素對工程的影響波及面積很大,工程的駐地環(huán)境僅是其中之一,氣候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管理環(huán)境甚至法制環(huán)境等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工程的正常進展。由于這種影響十分復雜,很難進行系統的解決,而且變化多端,對工程的影響程度相對較深。

三、改善建筑工程建設管理措施

3.1優(yōu)化資源分配

針對工程材料以及資源,需要根據具體的工程狀況進行科學分配,由于工程系統相對復雜,因此對資源以及材料進行科學分配以及合理調整意義重大,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核心原則就是能夠對有限資源充分利用,并創(chuàng)造出最多的經濟收益。施工資源是工程施工的后勤保障,資源充足是工程順利進行的保障,如若不然,工程進度將會停滯不前。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基于對工程全局的了解,在統籌規(guī)劃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分配方案,使得資源能夠符合工程的具體需要,并能夠進行隨時調整,以適應工程情況的變化。

3.2強化管理施工材料

現場管理的關鍵性內容,就是針對施工材料進行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并且能夠掌控材料的消耗,具體來講,砂石的供應,以及鋼材的使用,這些內容都應該被相關人員詳細了解,不僅如此,還需要針對出入庫做好詳細記錄,清晰明確材料的用補量,以及退料情況,這些內容都應該作為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如果工程規(guī)模過大,需要消耗大量建材,那么還應配置專人進行負責管理,在項目工程施工建造過程中,進行科學分配,嚴控用量,并進行工程系統的劃分,從而使得管理能夠系統和規(guī)范。同時還要針對每一項施工工序,以及每一項施工環(huán)節(jié)進行建材用量的標準制定,使得資源能夠在合理的基礎上被充分利用。

3.3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規(guī)范和健全,能夠對工程施工起到某種程度上的約束,保證工程的整體秩序。在管理時,要針對施工現場的進出入情況進行嚴格控制,為工程系統中的工作人員佩戴胸牌等標識,并經由專用通道進入施工地點,同時還要采取各項措施保證所有人員的安全,發(fā)放安全帽,保證人手一個,并佩戴安全帶,做好高空作業(yè)的安全防護措施。并加大安全宣傳,使每一名工程建筑人員都能夠形成一定的安全施工意識,并且能夠在規(guī)范自身的基礎上,對其他人進行約束,并同時強化安全培訓,使相關人員不僅擁有安全意識,還能夠擁有安全施工的素質及能力。

3.4強化質量管理

篇3

>> 金融中介理論的最新進展及對我國金融業(yè)發(fā)展的啟示 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最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國際資產證券化風險監(jiān)管最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組織形象研究的新進展 我國海洋測繪技術的新進展 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研究的最新進展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最新進展及其對我國啟示 我國水利科技的新進展及未來發(fā)展展望 淺談我國深基坑工程技術的新進展及相關問題 我國煤礦瓦斯抽采技術的新進展及問題 日本教師教育改革的新進展及啟示 國際反洗錢立法的最新進展及其對我國的借鑒 WTO環(huán)境貨物貿易談判的最新進展及我國的對策 我國理論經濟學研究2012年的新進展及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 越南政治革新的新進展及啟示 智利養(yǎng)老金改革新進展及對中國的啟示 社會認知視角下關系型自我研究的新進展及啟示 我國臺灣地區(qū)專利制度的最新進展 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及其在我國的最新進展 2010年我國宏觀經濟研究的新進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干勝道,鐘朝宏.國外環(huán)境管理會計發(fā)展綜述[J].會計研究,2004(10):84-89.

[4] 柴田英樹,梨英里子.進化的環(huán)境會計(第2版)[M].東京:(株)中央經濟社,2009.

[5] 肖序,周志方,李曉青.論資源流成本會計在鉛鋅冶煉業(yè)的應用[J].財會研究,2008,116(6):28-33.

[6] 國部克彥.日本的物質流成本會計的展開[J].東京:環(huán)境管理,2005,41(10):58-63.

[7] 經濟產業(yè)省關東經濟產業(yè)局.面向中小企業(yè)的環(huán)境視角下的經營改善技巧集[G].2012.

[8] 張本越,.企業(yè)實施環(huán)境經營的策略[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6):576-582.

[9] 鄧明君,羅文兵,黃麗娟.國外物質流成本會計研究與實踐及其啟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2):78-83.

[10] 鄧明君,羅文兵.日本環(huán)境管理會計研究新進展――物質流成本會計指南內容及其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010(2):90-94.

[11] 羅喜英,肖序.物質流成本會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華南經濟管理,2011(7):113-117.

[12] 肖序,周志方.資源價值流轉評價與分析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9(12):136-140.

[13] 鄭玲,肖序.資源流成本會計的演進和展望[J].會計之友,2009(6):17-19.

篇4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R069 壓電與聲光

N052 壓力容器

G189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E047 亞熱帶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U562 煙草科技

A501 煙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

E053 巖礦測試

E157 巖石礦物學雜志

C005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E309 巖石學報

V574 巖土工程技術

V037 巖土工程學報

C004 巖土力學

E500 鹽湖研究

T054 鹽業(yè)與化工

G962 眼科

G554 眼科新進展

J025 燕山大學學報

H016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A514 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S031 遙測遙控

Z543 遙感技術與應用

S024 遙感信息

Z006 遙感學報

G403 藥物不良反應雜志

G087 藥物分析雜志

G877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

G514 藥物生物技術

G977 藥學服務與研究

G440 藥學實踐雜志

G008 藥學學報

G527 藥學與臨床研究

M023 冶金分析

M047 冶金能源

M026 冶金自動化

C503 液晶與顯示

N079 液壓氣動與密封

N035 液壓與氣動

G605 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

G482 醫(yī)學動物防制

G333 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雜志

G545 醫(yī)學臨床研究

* G865 醫(yī)學信息學雜志

G281 醫(yī)學研究生學報

G480 醫(yī)學研究雜志

G265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G964 醫(yī)學與社會

G860 醫(yī)學綜述

G844 醫(yī)藥導報

G088 醫(yī)用生物力學

N074 儀表技術與傳感器

N066 儀器儀表學報

F024 遺傳

G455 疑難病雜志

U054 印染

T104 印染助劑

G089 營養(yǎng)學報

D014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G649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B008 應用概率統計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C109 應用光學

T949 應用化工

D016 應用化學

A580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R033 應用激光

A015 應用科學學報

F035 應用昆蟲學報

C008 應用力學學報

E122 應用氣象學報

Z018 應用生態(tài)學報

C052 應用聲學

B011 應用數學

B020 應用數學和力學

B001 應用數學學報

F100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M014 硬質合金

L027 油氣儲運

L504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Z538 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

L033 油田化學

E051 鈾礦地質

K020 鈾礦冶

T916 有機硅材料

D025 有機化學

M036 有色金屬工程

* M504 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

K580 有色金屬選礦部分

M020 有色金屬冶煉部分

N907 魚雷技術

H998 漁業(yè)科學進展

Y020 宇航材料工藝

Y008 宇航計測技術

Y024 宇航學報

H909 玉米科學

G518 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

H039 園藝學報

C108 原子核物理評論

Q008 原子能科學技術

C057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A038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654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69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A053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506 云南冶金

B013 運籌學學報

B522 運籌與管理

H989 雜草科學

H293 雜交水稻

Y057 載人航天

C100 噪聲與振動控制

M043 軋鋼

T569 粘接

X036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N056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992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W010 長江科學院院報

Z029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J066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篇5

關鍵詞:湖泊濕地;濕地保護;濕地修復;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157:TV213.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5-0151-08

Research Progress 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Urban Wetlands

Yan Xiong,Wei Xianliang,Wei Qianhe,Wang Chen,Peng Errui

(Colleg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lake wetlands, such as water pollution, area shrinkage, biodiversity loss, serious biological invasion, single research method, ambiguous direction, lagging education, im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chaos. Start from the functionality of lake wetlands, eight major principles concerning lake wetlands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as also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physical measures, chemical measures and biological measures. In the end, we raised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lake wetlands protection and overall planning, focusing on integration with eco-hydraulics,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With the purpose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lake wetland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wetlands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he future was expected from ecology monitoring, system regulation, degradation diagnosis, evaluation mechanism, scientific planning, deepening research,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Lake wetlands; Wetland protection; Wetland restoration; Research progress

《竦毓約》中的濕地定義:“陸地上所有的水體、濕地內水深超過6 m的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濱”[1]。照此定義,濕地應包括湖泊、沼澤、水庫、池塘、水田、蓄滯洪區(qū)、濕草甸、河流河口三角洲以及低潮時水深淺于6 m的海域部位,其中湖泊濕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咸水湖、內陸鹽湖和季節(jié)性淡水湖、咸水湖[2]。

湖泊濕地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發(fā)揮著供水、灌溉、調洪、養(yǎng)殖、畜牧、航運、旅游、維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降解污染、凈化水質和控制侵蝕等多種功能,在維持區(qū)域生態(tài)平衡和促進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然而近20年來,人們在開發(fā)利用湖泊資源的過程中,忽視了對湖泊的有效保護和管理,致使出現了以下新情況:湖泊濕地的水體污染加劇、富營養(yǎng)化嚴重;生物入侵嚴重、多樣性下降;大規(guī)模圍墾種植、面積萎縮等,這些現象使湖泊濕地生態(tài)系統逐漸喪失其功能,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湖泊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生態(tài)功能恢復,已是當務之急。

從19世紀起國外學者就開始了對湖泊濕地的保護與修復研究工作,而我國在2006年也制定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guī)劃》,明確了濕地保護工作的指導原則、任務目標、建設布局和重點工程,但湖泊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在上述規(guī)劃中并沒有被突出強調,也沒有引起相關專家學者的足夠重視。

1湖泊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

通過歸納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本研究對湖泊濕地生態(tài)系統有了相對比較全面的功能界定,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其生態(tài)功能和社會功能(見表1)。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湖泊濕地功能缺乏了解,保護意識淡薄,在短期利益驅動下,違背自然規(guī)律,不合理開發(fā),使?jié)竦毓δ苁艿絿乐馗蓴_和破壞。

1.1水質污染,富營養(yǎng)化日趨嚴重

雖然國家對保護環(huán)境逐年重視,環(huán)境治理力度也不斷增加,但是治理速度遠遠跟不上水體污染的步伐。2014年我國污廢水排放總量達716.2億噸[8],在監(jiān)測的28個重點湖泊中,滿足Ⅱ類水質要求的只有1個,而其中滇池、巢湖和太湖等均處于不同程度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9]。陳小鋒等[10]對中國典型湖泊的富營養(yǎng)化情況進行調研,表明近30年是我國湖泊富營養(yǎng)化的高速發(fā)展階段。

1.2面積萎縮,生態(tài)功能衰退

湖泊濕地面積萎縮,導致濕地生態(tài)系統的調蓄洪水、水體凈化等各項功能逐漸喪失。近30年來,我國面積大于1.0 km2的新生湖泊有60個,但原面積大于1.0 km2的湖泊卻消失了243個[11]。2000―2010年全國最大面積超過1 000 km2的湖泊共有12個,但其中6個在萎縮,鄱陽湖萎縮速率最快,為54.76 km2/a[12],其中東北地區(qū),湖泊面積由12 234.02 km2銳減至11 307.58 km2[13]。

1.3生物多樣性下降,資源銳減

湖泊濕地中水陸交錯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是各種動植物的棲息地,然而人類對湖泊濕地的無序開發(fā),造成生境和物種群落多樣性下降、生物資源退化,尤其是造成珍稀動物資源面臨瀕危和滅絕的危險。例如:1998―2003年期間,洪澤湖底棲生物原有76種,減至50種,魚類減少29種;鳥類原有194種,減至146種,其中Ⅱ類重點保護鳥類減少14種[14]。鄱陽湖由于圍墾和排水開墾等原因,魚類、越冬候鳥等生物的生境大量減少,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破壞[15]。

1.4生物入侵嚴重

在湖泊濕地生態(tài)系統中,盲目引進外來物種,致使本地物種瀕危的現象,已成為21世紀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16]。例如,在水生生態(tài)系統中,最為突出的入侵物種有鳳眼蓮[17]和水花生[18],目前它們已經對濕地和水生生態(tài)系統造成了極大危害,特別是滇池濕地受鳳眼蓮之害,治理難度大。在陸生生態(tài)系統中,紫莖澤蘭[19]、豚草[20]和大米草[21]的入侵,嚴重影響了當地物種的生長,其中大米草在東南沿海局部地區(qū)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薇甘菊[22]在浙江、廣東大面積入侵農田,暴發(fā)成災。另一方面,引進外來魚類對土著魚類也造成危害[23]。綜上所述,隨意引入外來物種,其后果在短期內是不可預見的。

1.5研究手段較單一,研究方向不清晰

目前大部分濕地恢復研究主要圍繞局部濕地格局恢復和調整的模式,缺乏對流域尺度格局與水生態(tài)過程的系統研究[24],很難建立對濕地進行整體性水生態(tài)過程恢復和調控的機制。另一方面,N、P和COD主要源于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農田施肥和水產養(yǎng)殖業(yè)及畜牧業(yè)等[25,26];而在沒有做到控源截污的前提下,只是片面強調通過采用生態(tài)恢復措施來凈化湖泊濕地水環(huán)境[27],竟然一度成為湖泊富營養(yǎng)化治理的主流方向。

1.6宣傳教育滯后,法制體系不完善,管理混亂

目前我國濕地合理利用與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嚴重滯后于現階段資源保護形勢和經濟發(fā)展的要求,且其強度和輻射范圍均不夠,人們對濕地的保護意識和對濕地價值的全面認識尚有所欠缺[28]。此外,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湖泊濕地規(guī)范利用與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有關湖泊濕地規(guī)范利用和保護的條款較為分散、不成體系、不夠全面,并且各法條間相互交叉、重復的情況并存,很難發(fā)揮其實質效能[29]。最后,湖泊濕地開發(fā)利用及保護管理牽涉面廣、涉及部門多,尚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內部協調機制,且管理手段和方法滯后[30]。

2湖泊濕地保護與修復的研究進展

2.1濕地修復原則

①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原則。即湖泊濕地的效益是綜合性的[31,32]。目前國外的生態(tài)功能―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缺乏定量方法,采取描述或D形表示兩種形式,我國董哲仁等[33]提出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功能綜合評價矩陣方法,建立了一種數學表達方法,實現湖泊濕地功能和效益綜合評價的定量化;②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優(yōu)原則[34]。在湖泊濕地修復規(guī)劃中權衡方案,對被恢復湖泊濕地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論證,在考慮生態(tài)、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兼顧風險和投資;③整體性原則。湖泊濕地恢復不僅應促進退化濕地構成要素的原位恢復,還應重視恢復濕地所處集水區(qū)域內的橫向水文聯系、與所處流域上下游之間的縱向水文聯系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系統的垂直方向的水文聯系;④地域性原則。制定湖泊濕地修復計劃前,應全面掌握濕地類型、氣候條件、地理條件、經濟基礎等修復區(qū)的相關信息。充分分析修復計劃對湖泊區(qū)域經濟和生態(tài)價值的影響,突出地域性特征,最大可能維持地帶性植被,減少對當地生物群落的破壞;還需尊重當地傳統鄉(xiāng)土文明,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成分,維持地域性的生態(tài)平衡[35];⑤穩(wěn)定性原則。保護和修復湖泊濕地應重視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和系統環(huán)境之間的協調及統一程度、生物群落的組成、群落功能和結構的完整;⑥可行性原則。在湖泊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實施前,應考慮項目的環(huán)境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⑦優(yōu)先性和稀缺性原則。湖泊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需突出針對性,應優(yōu)先保護瀕臨滅絕物種的生物棲息和地稀缺濕地[36];⑧景觀和美學原則。李春暉等[37]人將水質、生態(tài)和景觀定為濕地修復的三大目標,闡明恢復濕地景觀和添增美學效果的重要性。

2.2修復技術與進展

總結國內外湖泊濕地修復的研究成果,湖泊濕地修復技術可分為物理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三大類共13種(見表2),且這些技術已在國內外湖泊濕地修復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

2.2.1物理措施劉華麗等[38]分別從外源污染、沉水植物、作業(yè)區(qū)域和深度3個方面,研究了對沉積物疏浚技術效果的關鍵影響因素;張杰等[39]基于DEM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蓋的適宜性分析為濕地恢復提供了理論依據;張修峰等[40]通過使用STELLA軟件,構建了三濕地水體TP變化生態(tài)模型并成功的進行了模擬研究,結果表明對底泥不同程度的疏浚,會影響對水質改善效果;萬玉文[41]通過采用柱形管槽靜態(tài)的模擬塘堰濕地,模擬了不同水深處理下的底泥氮磷釋放對上覆水水質的影響,結果表明水流的擾動會導致底泥中磷的釋放加速;夏紅霞等[42]利用頁巖空心磚構建自動增氧型濕地系統,增強了系統內部供氧能力和濕地系統的除氮能力;潘繼征等[43]研發(fā)了人工增氧復合型濕地工藝,其對不同水力負荷和污染負荷都展現出了較強的緩沖調節(jié)能力和很高的凈化效果 ;黃等[44]利用遙感技術對濕地恢復及生態(tài)調水進行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及時掌握宏觀地表下的快速變化,也為長期的區(qū)域生態(tài)效應評價提供技術支持;董張玉等[45]結合GIS/RS,對濕地恢復潛力從地貌條件、河流及道路密度、景觀結構因子、濕度指數、耕地生產力五方面進行空間分析,明確了東北地區(qū)濕地修復的優(yōu)先、次優(yōu)先區(qū)域,并利用景觀指數、作物生產與濕地協調發(fā)展指數驗證恢復效果。國外學者也做了相關研究,Kowalski等[46]通過采用便攜式圍堰技術,恢復了伊利湖湖濱濕地挺水植被;Tian等[47]在密西西比―俄亥俄―密蘇里河盆地進行濕地水文恢復,其中的“牛軛”設計,有效降低了水體中可溶性活性磷、硝態(tài)氮、總磷和總氮的含量;Zedler[48]對有關濕地恢復理論做了全面的總結,認為濕地恢復應遵循生態(tài)位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種群理論和營養(yǎng)級理論;Malson等[49]通過田間和溫室試驗,利用苔蘚配子體片段進行濕地恢復。

2.2.2化學措施黃潔慧等[50]提出采用“徑流雨水匯集、滲流、預處理+河水造流生化預處理+主湖造流生化+構建全湖生物多樣性”的全生態(tài)組合技術,應用于湖泊中;鄭駿宇等[51]采用化學強化―復合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對濕地的大量顆粒懸浮物和水體中的COD、BOD5和TP的去除效果明顯;徐軼等[52]針對海新河污染特點,采用絮凝沉淀結合人工濕地技術進行修復,效果良好;張帥等[53]探討了生物水處理系統和加載絮凝沉淀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李曉威等[54]通過試驗確定了最佳絮凝效果時間,并且推算出絮凝劑與泥漿絕對濃度的函數關系,以及泥漿與絮凝劑的最佳配比。按照得出的函數關系配比絮凝劑,可以縮短絮凝時間,提高脫水和施工效率。李星等[55]通過研究復合除藻劑,表明了其對藻類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劉愛民等[56]研究了鏈霉菌WH63的抑藻效應,效果明顯;周全等[57]研究了藻存量削減和磷營養(yǎng)控制兩種方法,均能在水華形成的早期對小型富營養(yǎng)化水體藍藻水華起到阻遏作用;李靜會等[58]通過進行化學除藻劑治理藍藻水華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除藻劑除抑藍藻效果顯著;王正興等[59]利用國外新型除藻劑―去藻247,研究滇池水藻類污染的治理,并通過線性回歸方程來擬合水體中葉綠素a和總磷的相關性。

2.2.3生物措施吳國旭等[60]研究表明,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可以實現降解有機物,并利用類似曝氣池的曝氣方法提供氧氣,同時起到混合攪拌的效果;李少華等[61]采用調水補水、生物調控等技術對滄州濕地水環(huán)境修復;李靜[62]提出水解酸化―人工濕地處理技術;馬秋莎等[63]通過利用長鏈烷烴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對濕地進行研究;鄧志強等[64]通過植物刈割、水生動物強化法、優(yōu)勢植物篩選、微生物強化技術等途徑,解決了人工浮床技術凈化能力差和適用范圍有限的缺陷;朱鳴鶴等[65]通過研究潮灘植物中翅堿蓬對重金屬累計效應,發(fā)現銅、鋅、鉛、鎘4種重金屬在不同潮灘中均有明顯的累計效應;王曙光等[66]用真菌生產生物菌肥,不僅能增加農作物產量,還減少了面源污染對濕地水體的污染;吳迪等[67]在上海青浦大蓮湖濕地修復示范工程中,采用改變土地利用模式、水系改造和植被配置等技術,使?jié)竦厣辰Y構和生物多樣性組成都分得到改善;張明祥等[68]根據研究區(qū)的水文條件、土地利用現狀、海拔和受威脅程度的不同,通過研究結果可知在黃河鄭州段的二灘、嫩灘和部分老灘區(qū)域均可以采用溪流型、蓄水型、多塘型濕地恢復模式;董凱凱等[69]在黃河三角洲蘆葦濕地,通過比較退化區(qū)與淡水恢復區(qū)的土壤pH值、鹽分、全氮、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有機碳的含量變化,闡明了濕地恢復對土壤碳氮含量的影響;王國棟等[70]采用溫室萌發(fā)法,對天然濕地、不同開墾年限濕地種子庫的規(guī)模和結構進行了研究,詳細地闡述了濕地種子庫的特征及其在植被恢復中的潛力;中國科學院通過研究固定化增殖氮循環(huán)細菌群SBR法,對富營養(yǎng)化湖泊進行水質凈化,實現總氮量和COD下降了75%,氨氮量下降了91.5%[71]。黃磊等[72]研究了空心菜和菖蒲等植物在凈化微污染潛流人工濕地中對N、P的不同去除效果;Tuncsiper[73]對水平潛流式、自由水表流式、表面流式的人工濕地進行研究,發(fā)現此三種形式的濕地系統對NH4+-N的平均去除率為49%~52%,其中表面流式濕地系統的平均去除率為58%,水平潛流式人工濕地對TP的平均去除率為60%,效果明顯。

2.3湖泊濕地保護對策研究

2.3.1制定湖泊濕地保護總體框架,明確功能定位,分類型、分層次保護根據湖泊濕地所處范圍內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和社會經濟層次,制定湖泊濕地保護目標和總體框架,確定不同區(qū)域、類型湖泊濕地保護的路徑和側重點;在此基礎上,明確湖泊濕地的功能定位及其保護對象、目標和范圍,繼而整治與其功能定位不相符且不合理的開發(fā)行為,逐步恢復其被破壞功能,保證其生態(tài)功能的完整性和系統健康;劃分重要開發(fā)利用區(qū)、緩沖區(qū)、保護區(qū)等,分層次進行有效保護,從而引導和規(guī)范湖泊濕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并且維護和提升湖泊濕地的主導功能。

2.3.2從流域整體性角度,進行全面濕地修復規(guī)劃湖泊往往與池塘、渠道、河流等部分組成復雜的濕地水生態(tài)系統,各部分間互相影響,相互制約[88]。因此,對湖泊濕地修復規(guī)劃,應從流域的層面上進行整體性考量[3,89]。近10年來,國際上學者突出濕地生態(tài)系統整體恢復和調控思想,從大尺度上考慮毗鄰集水區(qū)域和湖泊濕地所處整個流域的生態(tài)系統結構和功能完整性[90]。長江中游的“重建江湖聯系,恢復濕地生命網絡” 和鄱陽湖的“山江湖”等示范項目,即是在流域尺度上的濕地保護與修復的研究[91];“萊茵河行動計劃”濕地修復項目就是以流域尺度為出發(fā)點,進行水生態(tài)過程和水環(huán)境修復,取得顯著效果[92]。Hermoso等[93]研究表明濕地恢復過程中,地下水深度變化對土壤和植被類型影響很大,濕地恢復除應強調流域之間連接性的修復外,還應考慮到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的水文聯系。

2.3.3湖泊濕地修護側重與生態(tài)水工結合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在南佛羅里達大沼澤區(qū)域的濕地恢復項目,應用生態(tài)水工學,將人工直線型重新恢復曲線型河道,減緩了區(qū)域內雨季水體的排泄速率,實現了大沼澤竦厴態(tài)需水補給[94]。日韓等國提出“與自然親近工程”的修復理念,如采用新型生態(tài)材料建造人工島,為動物提供棲息地[95]。在湖泊濕地修復工程中,結合生態(tài)水工學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原有自然生態(tài)水文過程,在滿足安全的條件下,改善濕地的生態(tài)功能,采用有益于濕地生態(tài)系統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施工規(guī)范和標準,作為湖泊濕地修復重要思路之一[96]。

2.3.4完善湖泊濕地修復市場運作機制美國20世紀90年代基于“無凈損失”濕地恢復與保護政策發(fā)展了“濕地銀行”等濕地恢復市場機制[97]。“濕地銀行”商業(yè)化的市場運作模式,使土地開發(fā)與濕地保護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濕地恢復提出一種“氮農業(yè)”的運作模式,鼓勵農民恢復建立濕地以降低輸入海灣的氮負荷,其中政府向個人提供補貼,用于恢復可儲蓄洪水的濕地,且建立了“氮農業(yè)”交易市場,促進各方參與交易,最后評估得到去除1噸氮的濕地相當于2 500美元的補貼價值[90]。該市場機制在減輕農業(yè)從業(yè)者對政府補助依賴的同時,還減少了這些區(qū)域的農業(yè)非點源污染,及增強了防洪安全。

3研究展望

3.1加強湖泊濕地生態(tài)系統監(jiān)測與調控

結合3S技術,收集其生態(tài)特征的變化指標,建立信息數據庫,及時動態(tài)掌握其環(huán)境狀況,針對性的采取科學的保護與修復措施,實施調控。

3.2建立湖泊濕地退化診斷與評價機制

研究湖泊濕地結構和功能的退化過程,探求其驅動因子和關鍵過程,辨析湖泊濕地退化機制和模式。將實體模型與數值模擬相結合,剖析水循環(huán)過程對濕地演變的作用機制,模擬湖泊濕地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特征、規(guī)模對人類活動的響應,建立湖泊濕地評價機制。

3.3科學規(guī)劃,恢復河湖連通性

基于河湖水系在水文和水環(huán)境等方面的復雜性,目前對河湖水系連通及其區(qū)域系統間相互影響還缺乏充分認識,迫切需要針對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造成的連通性削弱或中斷問題以及河湖水系間連通性方面的戰(zhàn)略需求,開展河湖水系間生態(tài)連通規(guī)劃關鍵技術研究,在基礎理論、工程體系、仿真平臺及效果評估等方面創(chuàng)新研究,構建河湖濕地水系間生B連通規(guī)劃技術體系。

3.4建立湖泊濕地生態(tài)經濟的可持續(xù)管理模式

可持續(xù)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加強濕地旅游管理;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普及濕地及其保護的知識、法律法規(guī),強化民眾的濕地生態(tài)憂患和保護意識;進行濕地立法,及完善地方法律法規(guī),使?jié)竦乇Wo或開發(fā)利用進入有序和法制狀態(tài);制定湖泊濕地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時,突出生態(tài)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3.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化濕地科學研究

加強濕地的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及時掌握國內外濕地修復學術動態(tài),總結并推廣開發(fā)利用及保護的成功經驗;擴大合作領域,建立國際交流機制,開展多課題、多學科綜合研究。

參考文獻:

[1]姜文來,袁軍.濕地[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2]李玉鳳,劉紅玉.濕地分類和濕地景觀分類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2014,12(1):102-108.

[3]戴小琳,傅鐵.湖泊濕地修復工程應注意的問題及對策措施[J].人民長江,2011,42(15):69-72.

[4]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濕地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及其保護[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145-148.

[5]Solomon S,Qin D,Manning M,et al.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6]徐迎.城市濕地對城市人居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影響機制初探[J].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07(2):84-86.

[7]趙生才.中國濕地退化、保護與恢復――香山科學會議第241次學術討論會[J].地球科學進展,2005,20(6):701-704.

[8]佚名.全國環(huán)境統計公報[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部,2014.

[9]高俊峰.中國五大淡水湖保護與發(fā)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0]陳小鋒,揣小明,楊柳燕.中國典型湖區(qū)湖泊富營養(yǎng)化現狀、歷史演變趨勢及成因分析[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4,30(4):438-443.

[11]馬榮華,楊桂山,段洪濤,等.中國湖泊的數量、面積與空間分布[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41(3):394-401.

[12]孫芳蒂,趙圓圓,宮鵬,等.動態(tài)地表覆蓋類型遙感監(jiān)測:中國主要湖泊面積2000~2010年間逐旬時間尺度消長[J].科學通報,2014,59(4/5):397-411.

[13]李寧,劉吉平,王宗明.2000―2010年東北地區(qū)湖泊動態(tài)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湖泊科學,2014,26(4):545-551.

[14]葛緒廣,王國祥. 洪澤湖面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其成因[J].人民長江,2008,39(1):28-30.

[15]Zhao S Q,Fang J Y,Miao S L.et al.The 7-decade degradation of a large freshwater lake in Central Yangtze River,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5,39:431-436.

[16]鞠瑞亭,李慧,石正人,等.近十年中國生物入侵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12,20(5):581-611.

[17]王智,張志勇,張君倩,等.水葫蘆修復富營養(yǎng)化湖泊水體區(qū)域內外底棲動物群落特征[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2,32(1):142-149.

[18]戴紅君.入侵雜草水花生對本地昆蟲蝦鉗菜披龜甲的影響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9.

[19]雷桂生,王五云,蔣智林,等. 紫莖澤蘭與伴生植物小藜的競爭效應及其生理生化特征[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4,23(1):16-21.

[20]謝俊芳,全國明,章家恩,等.豚草入侵對中小型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特征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1,31(19):5682-5690.

[21]朱士文,潘秀蓮,李秀啟,等.外來物種米草對黃河三角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2,44(3):73-75,83.

[22]邱_,楊志高,陳偉,等.廣州薇甘菊潛在空間分布預測分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0,30(5):128-133.

[23]巴家文,陳大慶.三峽庫區(qū)的入侵魚類及庫區(qū)蓄水對外來魚類入侵的影響初探[J].湖泊科學,2012,24(2):185-189.

[24]劉吉平,呂憲國,崔煒煒.別拉洪河流域濕地變化的多尺度空間自相關分析[J].水科學進展,2010,21(3):392-398.

[25]Wayland K,Long D,Hyndman D,et al. Identify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se flow geochemistry and land use with synoptic sampling and R-Mode factor analysis[J].J. Environ. Qual.,2003,32:180-190.

[26]Papatheodoroua G,Demopouloua G,Lambrakisb N.A long-tem study of temporal hydrochemical data in a shallow lake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J].Ecological Modelling,2006,193:759-776.

[27]張志斌.滇池水污染治理的分析及思考[J].環(huán)境工程,2014,12:26-29,35.

[28]李靜.中國濕地保護立法研究:以生態(tài)系統管理為視角[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

[29]張涵穎.我國濕地法律保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

[30]張春玲,沈大軍.我國現行湖泊管理制度分析[C]//中國水利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S2湖泊治理開發(fā)與保護,中國水利學會, 2013.

[31]歐維新,葉麗芳,孫小祥,等.濕地功能評價的尺度效應――以鹽城濱海濕地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11,31(12):3270-3276.

[32]Ghermandi A,van den Bergh J C J M,Brander L M,et al.Values of natural and human-made wetlands: A meta-analysis[J].Water Resoure Res.,2010,46:W12516,doi:10.1029/2010WR009071.

[33]董哲仁,孫東亞.生態(tài)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178.

[34]陳洪全,張華兵.江蘇鹽城沿海灘涂濕地生態(tài)修復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2016(4):43-49.

[35]劉芳宏.城市湖泊型濕地公園規(guī)劃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

[36]劉志偉.基于InVEST的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生態(tài)響應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7]李春暉,鄭小康,牛少鳳,等.城市濕地保護與修復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2):271-279.

[38]劉華麗,曹秀云,宋春雷,等.沉積物疏浚技術在富營養(yǎng)化湖泊修復中的應用[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2,34(2):87-91,101.

[39]張杰,趙振坤,李曉文.濕地恢復與生境改造的規(guī)劃設計――以武漢市郊漲渡湖為例[J].資源科學,2005,27(4):133-139.

[40]張修峰,陸健健.溫州三濕地底泥疏浚對水體總磷濃度影響的生態(tài)模型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25(Z1):158-162.

[41]萬玉文. 基于氮磷釋放的水稻灌區(qū)塘堰濕地底泥凈化能力分析[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2,43(6):797-801.

[42]夏紅霞,朱啟紅,徐墁澤,等.自動增氧型人工濕地除氮效果研究[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4,35(2):20-24.

[43]潘繼征,李文朝,李海英,等.人工增氧型復合濕地污染物凈化效果[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0,26(5):482-486.

[44]黃,劉高煥,傅新,等.黃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濕地恢復遙感監(jiān)測與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5):570-576.

[45]董張玉,劉殿偉,王宗明,等.基于空間分析的東北地區(qū)濕地優(yōu)先恢復[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24(1):170-176.

[46]Kowalski K P,Wilcox D A,Wiley M J.Stimulating a Great Lakes coastal wetland seed bank using portable cofferdams:implications for habitat rehabilitation[J].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2009,35(2):206-214.

[47]Tian K,Chen B K,Bei R T,et al.Application of in-situ technique to study N fluxes on degradaded soil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3,23(9):1937-1943.

[48]Zedler J B.Progress in wetland restoration ecology[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00,15(10):402-407.

[49]Malson K,Rydin H.The regeneration capabilities of bryophytes for rich fen restoratio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7,135(3):435-442.

[50]黃潔慧,周保昌,梅凱.采用生化組合技術有效防治人工湖富營養(yǎng)化[J].中國給水排水,2015(22):101-104.

[51]鄭駿宇,樓倩,鄭離妮,等.化學強化―復合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對東莞運河污水的處理效果[J]. 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6,10(5):2344-2348.

[52]徐軼,來永斌,賈軼然,等.絮凝沉淀和人工濕地技術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8,33(6):106-109.

[53]張帥,李軍,陳瑜.加載絮凝沉淀工藝在水處理中的應用[J].給水排水,2009,35(S1):274-278.

[54]李曉威,呂鵬,彭萬里.湖泊環(huán)保疏浚工程中泥漿絮凝效率的優(yōu)化研究[J].人民黃河,2016,38(9):64-67.

[55]李星,w亮,楊艷玲,等. 復合除藻劑滅藻效能及其機理[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36(10):1402-1407.

[56]劉愛民,閃雅婷,盧存龍,等. 鏈霉菌WH63的抑藻效應[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6,10(7):1-6.

[57]周全,侯杰,沈偉,等.磷營養(yǎng)控制與藻存量削減對藍藻水華的阻遏[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3,36(11):54-60.

[58]李靜會,高偉,張衡,等.除藻劑應急治理玄武湖藍藻水華實驗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7,29(1):60-62.

[59]王正興,胡開林,馬玉潔.國外新型藥劑應用于滇池藻類污染治理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9,34(3):126-128.

[60]吳國旭,楊永杰,王旭.生物接觸氧化法及其變形工藝[J].工業(yè)水處理,2009,29(6):9-11.

[61]李少華,李巖,李少貞,等.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在滄州濕地的應用[J].水資源保護,2012,28(4):91-94.

[62]李靜.重污染河道水解酸化―人工濕地修復工藝技術[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6):1129-1135.

[63]馬秋莎,劉碩,王繼富,等.石油污染濕地中長鏈烷烴的微生物降解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2014,12(2):243-250.

[64]鄧志強,閻百興,李旭輝,祝等.人工浮床技術開發(fā)與應用研究進展[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3,35(5):88-92.

[65]朱鳴鶴,丁永生,鄭道昌,等.潮灘植物翅堿蓬對Cu、Zn、Pb和Cd累積及其重金屬耐性[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5,24(2):13-16.

[66]王曙光,刁曉君,馮兆忠.濕地植物的叢枝菌根(AM)[J].生態(tài)學報,2008,28(10):5075-5083.

[67]吳迪,岳峰,羅祖奎,等.上海大蓮湖湖濱帶濕地的生態(tài)修復[J].生態(tài)學報,2011,31(11):2999-3008.

[68]張明祥,張陽武,朱文星,等.河南省鄭州黃河自然保護區(qū)濕地恢復模式研究[J].濕地科學,2010,8(1):67-73.

[69]董凱凱,王惠,楊麗原,等.人工恢復黃河三角洲濕地土壤碳氮含量變化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1,31(16):4778-4782.

[70]王國棟,Middleton B A,呂憲國,等.農田開墾對三江平原濕地土壤種子庫影響及濕地恢復潛力[J].生態(tài)學報,2013,33(1):205-213.

[71]金相燦,劉樹坤,等.中國湖泊環(huán)境:第一冊[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5: 227.

[72]黃磊,張紹博,魯言言,等.菖蒲和空心菜在處理微污染河水潛流人工濕地中的應用[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4,8(5):1845-1850.

[73]Tuncsiper B. Removal of nutrient and bacteria in pilot-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2007,42(8):1117-1124.

[74]張緒良,肖滋民,徐宗軍,等.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及保護對策[J].濕地科學,2011,9(2):125-131.

[75]崔天翔,宮兆寧,趙文吉,等.不同端元模型下濕地植被覆蓋度的提取方法――以北京市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13,33(4):1160-1171.

[76]王瑋,丁怡,王宇暉,等.人工濕地增氧技術在污水脫氮中的應用[J].工業(yè)水處理,2014,34(8):1-5.

[77]梁斌,王超,王沛芳.“引江濟太”工程背景下河網稀釋凈污需水計算及其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1):32-37.

[78]胡小貞,金相燦,盧少勇,等.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術及其適用性探討[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9):28-33.

篇6

英文名稱:Wa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主管單位:河北省水利廳

主辦單位:河北省水利學會;水利部河北水利水電設計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9900

國內刊號:13-1348/TV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7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guī)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7

英文名稱: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9665

國內刊號:11-3249/P

郵發(fā)代號:82-296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93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8

【關鍵詞】生態(tài)水利工程;工程設計;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問題;措施

生態(tài)水利工程設計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起著巨大作用,更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免遭嚴重破壞的有力保障之一。當前,我國水利工程建設在提供相應服務的同時,卻給流域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一定破壞。針對此類問題,科學合理地開展工程設計,有助于避免水利建設給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負面影響,由此促進水利工程建設良性發(fā)展。

1 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內涵

生態(tài)水利工程與傳統的水利工程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水利工程是以實現水資源的再分配與充分利用為根本目的,諸如提供水源、旱澇保收、防洪防災、建設水利景點等等;而生態(tài)水利工程則是兼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一種水源利用措施,其不以破壞資源環(huán)境為代價來實現經濟利益,這種方式也包含著對破壞流域環(huán)境的已建水利工程實施生態(tài)修復工作。

在設計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過程中,應當體現出生態(tài)服務功能。依據流域水文特征,在工程的布局、定位、施工中兼顧工程的經濟性與環(huán)保性,進而在生態(tài)環(huán)保的同時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2 生態(tài)水利工程設計的主要問題

2.1欠缺規(guī)范的設計與評價方法

生態(tài)水利工程往往形式多樣,具有地域、人文等各自特征,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地實施建設。目前,國家就水利工程已經頒布了相關的評價方法,但其在指導生態(tài)水利工程建設的實踐上卻欠缺評價力度,且該領域的科研成果并不豐富。而國家制定的這些工程設計與評價方法中,大多具有強制性特征,不能體現工程的個性化,也不能結合具體的工程狀況來顯效。雖然這樣的技術規(guī)范標準有助于維護工程建設的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但是在實現水利工程的生態(tài)目標方面卻不盡合理。

2.2生態(tài)水利工程運行難度大

現實中,很多生態(tài)水利工程需要通過改造原工程的設施、分配原工程的流域水量來實現新的建設目的。這種改造優(yōu)化方式,會給那些原工程所賦予的服務內容帶來影響,甚至有可能危害到原水利工程的整體安全性。由此,如何兼顧水能資源利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如何避免新舊兩個目標之間沖突,就成為生態(tài)水利工程設計的一大現實問題。

2.3技術人員欠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

生態(tài)水利工程設計所涉及的工作人員中,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不能將環(huán)境保護、需水規(guī)律等進行綜合考量,加之當前我國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體系還不健全,環(huán)境評價的實效性較低,這些都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難以有效落實。

2.4欠缺生態(tài)水文測驗資料

當前,我國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水文測驗資料數據不夠全面,相關的文獻資料也不能滿足工程設計需求,它們無法給工程設計提供必要的資料依據。同時,基于我國地域性差異明顯,除了具體的河流地貌之外,生態(tài)水利工程設計往往需要考慮冰凍、旱澇、風暴等諸多因素,這就更需要精確的數據以支撐工程實際操作,并維護長久性的生態(tài)修復。目前,我國生態(tài)水文站的建設還很滯后,這無疑也加大了水文勘查的難度。

3 生態(tài)水利工程設計的相關措施

3.1強化生態(tài)保護意識

對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建設而言,強化相關人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非常關鍵。建設中不能僅限于水利工程的眼前利益、只顧開采利用現有資源,而忽視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以及向人們灌輸生態(tài)工程知識。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設計實施,一定要保證相關工作人員掌握必要的生態(tài)學知識,科學、穩(wěn)步地推動水利工程進展,平衡環(huán)保與工程進度,從而讓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水利工程造福千萬人民。

3.2重視水體系統的自我修復

設計和建設生態(tài)水利工程,要依據當地的水文和環(huán)境特征,在實地調查及測量的基礎上,由工程設計人員合理地規(guī)劃施工。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詳細掌握有關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流域狀況,遵循河流周邊的環(huán)境及物種現狀,通過分析和設計來促進該流域水體系統的自我修復。一定要與傳統水利工程設計方式相區(qū)別,即不過分強調控制和挖掘資源,而應當在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合理保護,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3加強技術整合

工程設計中,要加強生態(tài)水利工程相關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整合各項技術以及相應的技能人才、機械設備。一方面,需要通過教育培訓來提高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避免因人才或技術匱乏而影響了工程進展,還可以與科研院所加強聯系,培養(yǎng)出高精尖生態(tài)水利技術人才,為推動國家生態(tài)工程的進步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生態(tài)水文環(huán)境的調查,設置適宜的技術參數,做好測量與數據收集工作,并充分利用高新生產設備,整合文獻資料,為工程建設提供準確的水文數據。

4 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這一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為了能夠更好地提供水利服務、可持續(xù)地發(fā)揮自身價值,應當兼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不以破壞資源壞境為代價而盲目開發(fā)、運行。當前我國水利工程建設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欠缺規(guī)范的設計和評價方法、生態(tài)水利工程運行難度大、技術人員欠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欠缺生態(tài)水文測驗資料。針對這些問題,從強化生態(tài)保護意識、重視水體系統的自我修復、加強技術整合等方面著手,以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水利建設二者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正茂,趙慶良;濃江流域濕地水文站建設方案研究[J];水利發(fā)展研究;2010年12期.

[2] 董哲仁;試論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J];水利學報;2011年10期.

[3] 朱靈峰,張玉萍,鄧建綿,吳波,明海濤,王哲;河流修復技術應用現狀及生態(tài)學意義[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7期.

篇9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A025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T011 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N011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33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21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

A061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G058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R008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59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08 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W590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G288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G662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G523 內科理論與實踐

E104 內陸地震

A026 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111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G513 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

P004 內燃機學報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釀酒科技

A110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65 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

* H071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T034 農藥

T924 農藥科學與管理

H404 農藥學學報

H279 農業(yè)工程學報

Z008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H773 農業(yè)環(huán)境與發(fā)展

H278 農業(yè)機械學報

H286 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

H222 農業(yè)現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調

H219 排灌機械工程學報

U602 皮革科學與工程

U604 皮革與化工

G759 齊魯醫(yī)學雜志

N041 起重運輸機械

E021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E361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E352 氣象

E566 氣象科技

E359 氣象科學

E001 氣象學報

E633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 X532 汽車安全與節(jié)能學報

X018 汽車工程

X013 汽車技術

P001 汽輪機技術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強度與環(huán)境

C007 強激光與粒子束

X021 橋梁建設

U018 青島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

G061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

篇10

關鍵詞:工程機械 液壓控制技術 進展

中圖分類號:TH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c)-0095-01

1 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的發(fā)展趨勢與研究進展

1.1 電子控制及其自動化

電子控制與自動化的目標:目前狀況下,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工程機械液壓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并且繼續(xù)朝著自動化的目標發(fā)展、電子控制及其自動化的目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對液壓挖掘機、起重機等機械系統的性能與機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提高。(2)對作業(yè)模式進行有效的切換,并在此基礎之上對系統的操作性進行有效的提高。(3)在工程機械液壓控制系統當中,必須對其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承受能力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保證,因此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其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承受能力。

多路閥采用電液比例先導控制:對于多路閥而言,可以對電液比例先導控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使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對執(zhí)行器的工作性能進行提高,同時又能夠為其遠控以及電子遙控有效的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

電子泵技術:對電子控制系統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利用,并由此對變量泵的壓力、流量參數進行有效的控制。電控器會對相關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流量以及壓力信號進行隨機的處理,然后在有效處理的基礎之上對各種復合控制進行實現。隨著電子泵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優(yōu)越性也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為變量泵性能的提高、良好的節(jié)能以及可靠性的提高。

就目前狀況而言,已經存在著部分工程機械的液壓系統達到了智能化的相關要求,但是這種智能化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仍然需要對其進行發(fā)展與完善。雖然只是初級階段的智能化,但已經能夠對工程機械的性能以及質量造成較大程度上的影響。通過對智能化控制進行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利用,可以有效改善控制質量。例如對挖掘機采用高級控制策略,就可以對其運動穩(wěn)定性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這樣一來,在啟動和停止挖掘機時,就可以對機身的振動現象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減少。對于智能化而言,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工程機械無線遙控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為無人挖掘機等。在無線遙控技術之中,對更為先進的液壓控制技術以及通信與圖像處理技術進行了有效集成,這樣一來,就能夠對相關工作人員的操作環(huán)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同時也對其自動化程度進行了有效的提高。

1.3 節(jié)能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綠色環(huán)保關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重視綠色生產問題。因此節(jié)能降耗必然是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的重要發(fā)展趨勢。對于工程機械而言,其節(jié)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液壓系統的節(jié)能;另一方面,則是從發(fā)動機到液壓系統的全局功率適應,下面對這兩個方面進行簡要的闡述。

(1)液壓控制系統的節(jié)能:通過對開中心負載適應系統以及閉中心負載適應系統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引進,能夠對液壓系統的節(jié)能起到良好的節(jié)能效果。

(2)發(fā)動機與液壓系統的功率適應控制:對新型微機系統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入,這樣一來,當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系統會對發(fā)動機的轉速以及功率進行主動的改變,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多模式環(huán)境之下的工作。除此之外,將液壓泵、控制閥以及并行作業(yè)的液壓執(zhí)行元件進行有機的結合,并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考慮。通過工程機械全局功率適應,對發(fā)動機到液壓功率的高效率轉化進行有效的實現。

2 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的展望

結合目前狀況下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主要側重于電子控制和節(jié)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環(huán)境適應性等。從電子控制方面的角度來看,應當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充分的結合,并在此基礎之上對電子控制化、自動化進行更深層次的發(fā)展與完善。從節(jié)能的角度來看,在未來的發(fā)展之中,應當對發(fā)展重點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轉移,因為如果僅僅是對單體器件的器件的效率進行提高,難度會逐漸增大。針對這種情況,應當將研究重點向提高發(fā)動機—— 液壓系統最佳效率的匹配研究。同時,還應當對新的實用性較強繁榮元件與系統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開發(fā)。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發(fā)展重點的轉移,還有另外一個需要重點研究的對象,即環(huán)境適應性研究。從振動控制的角度而言,用于高檔轎車的液壓主動懸掛技術逐漸應用于工程機械。而如果從噪聲控制的角度來看,應該對液壓元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降噪處理。

3 結語

本文主要針對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的研究進展與展望進行研究與分析。首先從電子控制及其自動化、智能化以及節(jié)能對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的發(fā)展趨勢與研究進展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闡述。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對未來液壓控制技術進行了展望。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給讀者提供參考并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魏建華,黃龍貴,鄭金傳.電液閉式系統通用電子控制器[J].液壓與氣功,2003(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