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中的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目標中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核心素養
(1)何謂"核心素養".經過學者專家的研究與辨析,核心素養較為通行的定義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它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其培養過程中的體悟,而非結果導向;同時,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發展性,是一個伴隨終身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的的動態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個體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養不僅能夠促進個體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養提出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而評價方法則指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2)何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關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表述最為權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新課標)中的表述,新課標將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表述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并在闡釋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時將之進一步細化,語言建構與運用細化為:語言建構與積累,語言交流與溝通,語言梳理與整合;思維發展與提升細化為:發展形象思維,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審美鑒賞與創造細化為:增進對祖國語文的美感體驗,鑒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細化為: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 [2] 縱觀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及課程目標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強調語文學科教學的中心任務應圍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展開,而學校教育就應當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中心任務指向。
(二)教學目標
(1)何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需要達成的某些目標,在描述過程中一般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角度進行描述。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連接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的主要聯結點,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現實中的具體呈現,不僅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影響著教育理想的實現程度。因而教學目標的確定對于教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
(2)教學目標確定的現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于課堂教學目標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轉型,教師實際的課堂教學目標處理過程卻產生了許多困惑,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出現了諸多"虛假"的現象,如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研究的忽視,在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形式化和機械化現象,在實施中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傾向等,進而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對于教學目標確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無疑為我們研究教學目標的確定指明的新的方向,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將就核心素養對語文學科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幾點啟發展開論述。
二、幾點啟發
(一)教學目標確定的原則
(1)原則一—體現學科特點。新課標在闡述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時其中心詞為"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對我們的啟發是語文學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緊緊圍繞學科特點展開。語文課堂就應當圍繞語言文字展開,以語言文字為基本依據培養學生的思維,進而涵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最終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體悟到祖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確定教學目標之時我們不能強行將這幾者割裂,更不能因強調某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這都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則二—運用系統觀念。新課標在闡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后進一步將之細化,提供了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可行路徑,這些路徑又構成了語文核心素養這個整體。以"語言"為例,新課標將培養學生"語言"的核心素養目標定為:語言建構與積累,語言交流與溝通,語言梳理與整合。統觀這三個目標,三者之間是一種遞進的整體關系,對教學目標確定的啟發便是:我們在確立整體教學目標是要系統觀念,將語言素養的培養分步驟有條理的展開,而在確立某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則要突出重點,重點突破,而在確定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則要"實打實","精而細".
(3)原則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課標在描述語文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給出了明確具體的教學建議,具備強烈的操作性。以"思維"為例,新課標將培養學生的"思維"核心素養確定為:發展形象思維,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養學生的思維主要著力點為三: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思維品質;而提出的目標則是將前二者定為"發展",將后一者定為"提升",不同的主體定為的目標也不同體現了可操作性,賦予了一線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時有力的抓手。
(4)原則四—有強烈的情懷意識。語文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點在于語文不僅需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文化歸屬感,因為語文學科所依據的文本是用我們民族曾經或正在使用的母語寫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傳承的意味。當下的中國正處于激烈變革的時期,各種文化正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激蕩,我們的母語大有式微之感,作為傳承母語文化的主陣地的語文學科,在確定教學目標之時理應有強烈的情懷意識與危機意識,敢于擔當與作為,在教學目標中深度體現"審美"與"文化"的因子,而非緊緊圍繞"高考指揮棒",用考試說明而非課程標準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如此方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完成本學科"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二)確定教學目標時的要求
(1)對教師的要求。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圍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展開,對我們語文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首次就必須具備完備的核心素養,具體而言便是具備較高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素養,只有在對前此幾方面有深刻領悟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準確把握其精神內核,進而外化為在確定教學目標時的篤定與明智;同時因為核心素養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并具備內在生長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做一位終身學習者,不斷獲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識洪流中屹立不倒。
篇2
關鍵詞:化工素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育人資源;教學案例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7)6C0029C06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中學化學教材中包含著很多化工素材,一方面體現了化學科學來源、發展于社會實踐的鮮明特點;另一方面,也彰顯了化學教學要聯系社會實際、豐富生活閱歷、完善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在上科版的化學教材中,化工素材的內容主要以三種形式出現:第一,以簡約的文字、生動的圖片出現在正式文本中;第二,以“拓展視野”、“化學史話”、“資料庫”的板塊出現在輔助資料中;第三,以“思考與討論”、“探究與實踐”、“復習與思考”的板塊出現在課堂活動的要求或課后作業的設計中。
對于化工素材的處理,教師一般的做法是:其一,作為導課的材料。例如,“自來水生產中使用氯氣進行消毒殺菌”(文字),常用作“氯氣的性質”一課的開場白。其二,作為問題的情景。例如,“如何從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呢?”(文字結合圖片),這樣的引言就是針對“從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課創設的問題情景。其三,作為自主學習的素材。例如,“拓展視野――電池的發明”(教材板塊),即為“原電池”一課中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的材料。其四,作為授課的內容載體。例如,“工業制硫酸”(整節教材),整堂課以工業制硫酸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背景和載體。以上做法,應該說對促成日常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眾多教師的教學常態。但是,在當前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形勢下,其發揮的能量和教育的成效顯然存在不足。如何進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價值,為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工作助一臂之力?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下面,筆者談一些粗淺的看法和做法。
1 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及其在化工素材中的蘊含分析
目前,關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正成為熱點。吳俊明教授認為,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若干基本觀念、相應的思維和實踐能力以及態度與責任心,其中既包括具有化學專屬性的內容,也包括跟化學有聯系的、必備的一般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社會素養和公民素養等內容[1]。吳星教授認為,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應該包括化學學科觀念、化學學科思維、科學探究實踐和化學學科價值追求[2]。劉前樹老師提出,化W核心素養包括4個維度:①化學基本觀念;②化學過程;③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④對化學的態度[3]。2016年,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指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5個維度[4]。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有異曲同工之處,反映到課程實施、課堂實踐上有相互融合和補充的優勢。它們的共同點是,一方面體現化學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另一方面反映化學學科中必須養育的作為一個人發展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本文中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筆者主要采用征求意見稿中的觀點表述,同時吸納其他專家的成果精粹。
那么,高中化學教材中的化工素材有什么特點,它們又蘊含著哪些“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機會呢?
其一,化工素材作為教學內容的授課載體,貫穿整個知識點或課堂教學的始終,其蘊含較多核心素養的培養機會。載體型化工素材是一個支持某個探究點或整堂課教學活動的、數量較多且相互關聯的素材群。以上科版教材第2章第1節“海水曬鹽”一課為例,教材以“海水取鹽”為背景和載體展開,其中分布了7個化工素材點(參見“表1編號1”)。素材1:“海水取鹽的歷史、鹽田法”的文本;素材2:圖2.1《天工開物》中制鹽海圖;素材3:圖2.2現代鹽田的技術設備和生產情景;素材4:表2.1海水濃縮過程中析出鹽的種類和質量數據表;素材5:[學生實驗]粗鹽的提純;素材6:[資料庫]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素材7:[拓展視野]從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首先,素材之間有密切聯系,共同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素材1、2、3是為“理解海水提取食鹽的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服務;素材4是為“感受制鹽生產中利用控制鹵水密度范圍來控制產品質量”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服務;素材5服務于“理解粗鹽提純的一般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素材6、7,一方面服務于“知道海洋是人類可利用的最大資源庫”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另一方面服務于“領略海洋資源的豐富和開發海洋資源的偉大意義”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7個素材共同成為本堂課授課內容的載體,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其次,素材之中富含針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機會。素材1、2是一種實證古人取鹽的資料,素材4呈現了現代制鹽的技術和環節,它們共同為“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提供培養機會;同時,利用這些素材并結合“溶解平衡”知識,可以進行“平衡思想”核心素養的培養;素材1、2和3的組合,又是反映人類開展科學研究、促進文明發展的對比材料,為培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提供了載體;素材4、5是反映數據分析和實驗研究的教學資源,為培養“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埋下了伏筆;另外,素材6、7是一組化學科學的信息資料,可以為培養化學學科的關鍵能力(化學信息能力)[5]創造條件。
其二,化工素材作為教學內容的佐證材料,提供即時聯系和實踐論證的需要,其蘊含較少核心素養的培養機會。高中化學的有些內容與化工生產有一定距離,而且教材中設計的化工素材也不多。這些孤立或關聯性化不強的化工素材,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對整個探究點或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提供支持,而只能作為其部分內容或活動的佐證材料。它們蘊含的針對核心素養培養的機會也相對較少,維度也相對單一。例如,第3章“離子鍵”一課中的化工素材(圖3.4食鹽的實物照片和結構模型),為“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了機會;第4章“熱化學方程式”一課中的化工素材([資料庫]比較常見的燃料的熱值),用數據表明液化氣是一種高熱值的民用燃料,為“證據推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載體。再如第2章“鹽酸”一課中的化工素材(圖2.6氯化氫合成塔及工作示意圖;參見“表1編號3”),其實物圖片及工作示意圖為培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提供了資源;同時,氯氣在內管、氫氣在外管燃燒的示意圖(保證氯氣燃燒完全保護環境)為“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培養做好了鋪墊。
2 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化工素材育人資源的挖掘
筆者以上科版化學教材高一年級“第2章開發海水中的鹵素資源”為例[6],嘗試研發基于“化W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化工素材育人資源,為化學課堂的實踐探索作好準備。為了研究方便,筆者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了編號,形成了序列:A-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B-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C-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D-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E-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F-關鍵能力(化學信息能力、化學學習能力、化學實踐能力)[7];G-公民素養[8];H-社會素養[9];I-人文素[10]。在此基礎上開展“三項”工作,形成如下成果(見“表1”):
第一,梳理化工素材。詳細閱讀教材,將教材中所有涉及化學工業的資料(包括化工產品、化工知識、背景材料、技術前沿、模擬實驗等),進行全面梳理。用簡要的文字、課本原有的圖表編號、欄目名稱進行呈現,用表格形式進行匯總(參見表1)。
第二,完善化工素材。觀照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材上既有的化工素材有時不能實現(或不能達到最佳)教育效果,此時可以增補、完善化工素材,或標注修正或使用的說明。例如,在“氯堿工業”一課中,書上只提供了實驗室電解飽和食鹽水的裝置示意圖(圖2.5),為了合理地解釋電解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和效率問題,可以增補“隔膜電解槽”、“離子膜電解槽”的實物照片及工作示意圖(參見“表1編號2”)。
第三,定位素材類型。化工素材分為“授課載體型”和“佐證材料型”兩類。前者,是由數量較多的化工素材組成的素材群,形式多樣,一般有照片、圖表、文字等;同時,呈現于不同的教材欄目。例如“化學史話”、“資料庫”、“拓展視野”、“思考與討論”、“探究與實踐”等。素材之間相互補充、關系密切,為達成同一個教學目標服務。后者,是由數量較少、相對獨立的化工素材組成的素材點。由于數量少,其形式、欄目也相對單一。確定素材類型的原則是,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化工素材的匹配程度(數量)、互動時間(深度)、實施效果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一般素材數量多、匹配程度好,互動時間長、深度大,則定位成“授課載體型”;相反,則定位成“佐證材料型”(參見“表1-素材類型”)。
第四,確定培育目標。這里的培育目標是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由于一個化工素材可以針對多個培育目標,多個化工素材也可以針對同一個培育目標。因此,做好這項工作有一定難度,也是工作的關鍵。我們的做法是:以某個核心素養為基準,選擇相應匹配的化工素材,然后反向進行目標匹配性評估及針對性修正,以此類推。以第二章“氯堿工業”一課為例(參見“表1編號2”),第一步以核心素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為基準選擇素材:素材3,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化學方程式(宏觀辨識);增補“電極反應及順序判斷”(修正后針對“微觀探析”)。第二步,以核心素養“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為基準選擇素材:素材3,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化學方程式,強調“電解是反應發生的必要條件;電能轉化成化學能”(修正后針對“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第三步,以核心素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為基準選擇素材:素材4,[課堂實驗]電解飽和食鹽水;素材5,圖2.5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工作示意圖。第四步,以核心素養“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為基準選擇素材:素材4,[課堂實驗]電解飽和食鹽水;素材6,增補“隔膜電解槽、離子膜電解槽實物圖及工作示意圖”(修正后針對“創新意識”)。第五步,以核心素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為基準選擇素材:素材1,p25氯堿工業的產品介紹;素材2,圖2.4上海氯堿總廠離子膜電解車間;素材7,[化學史話]近代著名實業家吳蘊初先生。
3 運用化工素材培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案例研究
下面以第2章第2節中“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課中的“載體型”化工素材育人資源為例(參見“表1編號5”),對照“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總結我們在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上的具體做法(“佐證型”化工素材育人資源的實施可參照于此)。
3.1 明確化工素材的輔助主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理解氯水的概念,理解氯水漂白和殺菌原理,理解氯水的不穩定性,理解氯氣跟堿的反應,知道漂粉精的制法和消毒原理;“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在氯水化學性質的討論中,認識物質的組成及微粒的性質是影響物質化學性質的決定因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通過制漂粉精的工業生產的學習,感悟化工生產對人類生活作出的貢獻,以及化工生產中對成本、效益等諸多問題進行系統思考、綜合解決的意義。教材中正式的文本內容是:氯氣的用途氯氣貯存、運輸的不方便次氯酸鹽的特點工業上制造漂粉精的原理漂粉精發揮效能的原理。化工素材的設計、運用必須建立在輔助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是選擇、運用化工素材的重要依據。
3.2 用好教材主體的培養資源――系統設計、合理布局
教材中的教學資源,除了化工素材,還有承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主體資源,例如核心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識、基本原理等專業知識;還有針對非化工素材的教學素材,例如科學家探究科學的史實材料;等等。特別是承載著化學學科專業知識的主體資源,在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核心素養上起著關鍵作用。筆者的做法是:系統設計、合理布局,即:根據先前的研究成果――化學課堂“有效共識”[11],以“目標、線索、結構、問題、環節、方法”為抓手,全面、系統地設計一堂課,形成以教材主體資源為主線,以包括化工素材在內的輔助資源為支持的課堂結構,合理布局教育資源的運用及其探究活動。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課的課堂結構[12](化工素材的育人資源蘊含在問題設計及其探究環節之中):
3.3 抓住化工素材的實施策略――融入設計、彰顯落實
針對化工素材的教學設計,我們采取“融入設計”的工作對策,即: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化工素材融入整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課堂結構及探究活動中全面系統、有選擇地布局化工素材,包括素材運用的契機、呈現的形式,素材使用的時間、需要配合的資源,針對核心素養的教師評論;等等,讓化工素材最大程度地為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服務。
針對化工素材的課堂實施,我們采取“彰顯落實”的教學策略,即:根據“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使用最佳技術呈現素材,組織最佳活動使用素材,運用最精致語言詮釋素材,從而彰顯、強化核心素養的落實過程和結果。其中,詮釋素材的針對性、有效性成為落實核心素養的最關鍵操作。
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課的教學設計、意圖說明及其教育效果:
[H1]一、氯水
[投影/引言](素材1)圖2.15氯氣的用途。氯氣有許多用途,為人類作出了很大貢獻。今天我們來討論水的消毒以及漂粉精的制造。
[演示/討論]展示一瓶氯水,將氯水滴到藍色石蕊試紙上。討論現象、原因。
[小結]
1.化學反應
現象:試紙先變紅再變白。
原因:變紅是因為鹽酸具有酸性,變白是因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講述](素材2)次氯酸能使許多有機色質褪色,還能殺滅水中的細菌。
[意圖與效果]素材1,以投影形式呈現,配合教師精簡的導入語。一方面起到導課作用,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化學對社會的貢獻,起到激發“社會責任”的效果。素材2,采用教師講述形式,一是拓展前面的實驗講解(次氯酸功能),二是作為證據材料培養學生的“證據推理”意識。實踐證明,這兩個素材的選擇和運用是比較成功的。
2.微粒種類
[討論]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區別?(久置氯水就是鹽酸)
[意圖與效果]雖然教學內容“2.微粒種類”、“3.化學性質”沒有用到預設的化工素材,但教學設計中卻清晰地蘊涵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培養契機。在聯系了“1.化學反應”中的化學方程式之后,啟發學生從微粒的角度判定物質變化的結果,起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同時,這里也可以作為“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核心素養的培養機會。
[H2]二、工業上制造漂粉精
[講述](素材3)HClO不穩定;Cl2貯存、運輸不方便。而次氯酸鹽比次氯酸穩定得多,且能溶于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能生成次氯酸。
[提問/互動](素材5)為何不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價格高,且容易潮解)
[意圖與效果]素材3,采用教師講述形式。從教學過程上來講,它起著承上啟下、教學銜接的作用;而從核心素養的培養角度上來說,它提供了一種“證據推理”的論證材料。素材4,采用化學符號的形式,并以教師板書的技術展開,它起著強化“變化觀念”的教育效果。素材5,采用提問的形式呈現,并通過師生互動解決,旨在體現一種“社會素養”的培養,即: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
[討論] 2.漂白原理
[指導閱讀](素材6、7)水的其他消毒方法、漂白粉消毒游泳池。
3.貯存措施
隔絕空氣,密封保存。
(素材8)失效原因:漂粉精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見光分解。
[意圖與效果]素材4,采用化學符號的形式、并以教師板書的技術逐漸展開,是“變化觀念”教育的載體。素材6,以資料庫形式呈現;素材7,以圖片形式呈現,兩者均通過指導閱讀的手段,讓學生感受化W對人類生活的貢獻,起到培養“社會責任”的教育目的;同時,素材6中“臭氧的消毒原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微觀探析”思想。素材8,以提問形式呈現,并以師生互動方式解決,旨在培養一種基本的“公民素養”,即:“漂粉精露置在空氣會變質”是一種生活常識。以上素材,均收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小結]對本堂課進行小結。
[作業](素材9)自由組合成3~5人研究小組,自制褪色靈,二周時間內完成。
[意圖與效果]素材9,源于[探究與實踐]欄目的課堂實驗,現改為實踐性作業的形式,既尊重了課堂實際(課上沒有時間完成);又體現了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和目標。同時,從時空條件和小組合作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但要注意,需要加強過程管理,避免出現流于形式、應付結果的“假研究”。
總之,化工素材是化學學科重要的教育資源,它不僅可以支持教學內容的落實,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且可以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實踐上發揮積極作用。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進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價值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5][7][8][9][10]吳俊明.關于核心素養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與疑問[J].化學教學,2016,(11):3~8.
[2]吳星.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建構視角[J].化學教學,2017,(2):3~7.
[3]劉前樹.試論化學核心素養的結構[J].化學教育,2016,(21):4~8.
[4]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2016年9月.
[6]姚子鵬.高級中學化學課本高一年級第一學期(試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2007:21~54.
篇3
對核心素養的追求一直是世界教育改革追求的潮流之一。如今,“核心素養”也成了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繼“三維目標”之后的又一關鍵詞,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核心素養,即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最不可或缺的素養,與三維目標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聯系?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三維目標是核心素養的基礎,核心素養是對三維目標的深化
“三維目標”是第八輪課程改革的關鍵詞,具體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三維目標是在教育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各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各學科的課程目標提煉出來的,對各學科的課程標準研制與教學方案的設計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核心素養則是人的發展所需要的最重要、最關鍵、不可或缺的在知識、技能、品格等要素有機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素質與適應力。[1]核心素養是人的發展所必備的綜合素養,它不同于知識與技能,也不同于品格與人格,而是所有這些成分有機融合的綜合體,它的結構成分包括知識、技能與品格等要素,但不是這些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要素有機作用發揮出1+12的綜合力。
從這個層面上說,核心素養更加表現為一種綜合素質,這種綜合素質需要以三維目標為基礎,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核心素養起于知識,但不終于知識;借助于能力,但不止于能力;形成品格,但不限于品格,它的形成是知識、技能、品格等要素不斷積累、不斷融合的過程,相對于知識技能而言,它更加抽象、更加深層,可以從整體上感受出來。
二、三維目標的局限是核心素養被提出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由于受到應試大環境與就業壓力等大背景的影響,縱觀我國中小學的課堂,很多教學仍屬于任務式教學,即灌輸式教學,其主要弊端之一是造成了課程改革中“三維目標”的淺層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認知方面,很多的課堂教學依然停留在符號層面。從知識的有效灌輸到知識的高效灌輸,學生學會的往往是符號層面的知識片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和意義生成并沒有獲得很好的發展。長此以往,學生的遷移能力、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將受到很大的阻礙。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說是相對有效的,即實現了學生知識的增長,教學目標初步完成,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還應該突破知識的符號層面,挖掘知識的邏輯層面,并走向知識的意義層面。[2]從而在更深的層面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其二,在情感方面,很多的課堂教學依然停留在接受層面。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將情感目標分為接受、反應、價值評估、組織價值觀,以及價值體系個性化五個循序漸進的層次,其中接受與反應是較低層次的情感結果,接受又可分為積極接受與消極接受兩個部分。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學的著眼點依舊放在知識與技能的層面上,對情感目標關注得較少。情感目標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長此以往,學生很難形成積極的學習價值觀念體系。同時,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將處于淺層化的狀態。
其三,在過程方面,很多的課堂教學依然停留在模仿層面。目前中小學課堂教學在過程目標層面都比較重視,然而在過程目標的達成度上,更多的課堂教學追求與強調的依然是知覺、模仿、機械性練習等淺層目標,即讓學生模仿教師的經驗,并通過練習獲得這種經驗。這種為了模仿而模仿,為了練習而練習的技能獲得方式是缺少學習生機的,反而會產生練習的疲勞效應,使練習僅僅停留在機械性操作等層面,這樣不僅阻礙了學生高階技能的發展,而且也會阻礙學生深層核心素養的形成。
這些“三維目標”淺層化的狀況阻礙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這也是核心素養被著重提出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核心素養為課程教學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緒培認為:“在三維目標基礎上提出核心素養,這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核心素養更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養具有中國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養的提出,對深化教學,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向。”筆者以為,核心素養的提出,可以突破 “三維目標”實施中淺層化的現狀。
其一,從符號走向思維,讓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素養,注重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這就為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做好學生的思維啟迪工作,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學會用事實、實例、邏輯與推理等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獨特、個性、新穎的思維方式,以及富有創造性、發散性的思維方式。轉變教學方式,積極探索有利于開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如探究式教學、深度教學,讓學生在趣味教學中想學、樂學,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認知方面的核心素養與高級認知技能,即創造性思維能力。
其二,從接受走向信念,讓學生發展積極情感體驗的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培養學生“人文底蘊”和“學會學習”兩大素養,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體驗的重要性,要求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形成學習意識、選擇學習方式方法、評估調控學習進程,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因此,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從教授學生學會向引導學生會學轉變,變學生的消極被動接受為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成為“自我成長”“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主體。其次做好學生的價值引領工作,采取不同的方式做好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素養。再次,創設多樣化的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適應、學會調節自身的情緒,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即讓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信念,并最終在情感層面讓學生成為富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的人。
其三,從模仿走向習慣,讓學生發展實踐創新的核心素養。“實踐創新”也是學生六大核心素養之一,主要是指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基本要點。這首先需要教師將技能層面的教學目標核心素養化,即讓淺層的技能目標深層化。根據布盧姆對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技能目標從低到高依次可以分為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習慣六個層次。課堂教學在技能層面之所以低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能教學目標的淺層化,即技能教學目標往往僅僅停留在模仿層面上。課堂教學要實現高效的目標,則需要走向技能層面的深層化,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形成習慣化的操作技能。習慣化的操作技能是一種理解性操作、理解性練習,是融入了學生認知加工和情感投入的操作,相對于機械化操作,更富有“人情味”,更接近人的素養。其次教師要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習慣化的操作技能。練習與操作是形成習慣化技能的良好途徑,而實踐活動則是學生練習與操作的有效載體,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練習與操作,不斷地強化正確的行為方式,才能更好地達到習慣化技能的水平。[4]最后,積極引導學生做好技能練習與操作的總結與反思。反思是提升的有效途徑,對不正確的操作模式進行反思,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為下一次操作吸取教訓;對不連貫的操作模式進行反思,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避免下一次操作重犯類似的錯誤;而對正確的、連貫的操作進行總結,則可以為技能層面核心素養的培育積累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崔允t.追問“核心素養”[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20.
[2]劉路.符號之后是什么――有效教學的深度追求[J].當代教育科學,2015(2):52-54.
[3]余文森.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11-14.
篇4
關鍵詞:OBE教學模式;本科教學;改革
當前,教育改革正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國家更重視對人才的培養。OBE教學模式作為當前教學發展中的重要模式,對本科教學的質量和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高校教學中如何正確運用OBE理念,是當前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OBE教學模式在本科教學課程改革中的運用分析
OBE教學模式的運用主要是對教育結果進行系統評估和衡量,通過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制訂符合學校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質量作為衡量教學成果的重要形式,能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確立OBE教學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將其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在高校本科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OBE教學模式在本科教學課程改革中的原則
1.確立課程教學目標。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是當前本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關鍵,這就要求本科教學內容必須要與當前的教學目標相適應,貼近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與企業的用人需求相契合。為此,應從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方面出發確定合理的課程教學目標,才能選擇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實施教學。
2.制訂靈活的教學目標。結合當前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制訂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通過不斷實踐,確立科學的教學方法,靈活地制訂教學目標,確保教學順利實施。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的制訂,把握好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調整教學目標。
3.實施積極的評估激勵機制。當前大多數學生社會經驗較少,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比較擔憂,通常缺乏自信心,這將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充分把握學生的這一心理,在教學中建立積極有效的評價體制,對學生進行激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勇敢面對學習和生活,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不斷做出反省,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OBE教學模式在本科教學課程改革中的實施
1.分解教學目標。有了符合當前發展的教學目標,才能夠實現對課程整體的良好把握。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應該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等方面進行努力。知識目標主要是要求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把握;能力目標需要學生了解崗位操作規范和職業操守,提升實踐技能;素養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加強溝通能力,為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基礎。
2.組織課程教學活動。在本科教學中,需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課程的教學活動進行合理安排,對學生的各項行為進行分析,為教學評估提供清晰的數據。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應該在教學基礎概念、基礎原理和綜合運用等方面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理論基礎知識,將所學的知識能靈活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來,切身體會教學活動對培養實踐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開展精確的教學評估。教學評估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評估,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踐內容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在建立課程教學評估體系的過程中,需要細致整合各項評估內容,評估的內容應該包含知識目標考核和教學過程考核等。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考查,并適當加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OBE教學模式是當前高校本科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將OBE教學模式理論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圍繞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組織開展教學,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符合當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將OBE教學模式融入本科教學課程中,進一步發揮其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符合當前高校的教學宗旨。
參考文獻:
[1]趙毅,崔良樂.基于OBE教學模式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改革――以應用隨機過程課為例[J].亞太教育,2015(34):149-150.
篇5
關鍵詞:初中英語 學生素養 教學設計 評價
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通過英語教育,培養學的心素養的培養自然成了廣大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為此,我們應充分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轉變英語教育觀念,積極探索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模式和路徑,及時形成有效策略和方法,實現英語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期待新的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出臺前,教師在課程實施中英以學科核心素養統領,重構教學的兩個的關鍵環節即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充分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性 和“參與”性,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基。
一、在初中英語教學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
(一)教學目標設計
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基于學生需求,遵循導教、導學、導測評的設計原則,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四個方面要求設計和描述學習目標。也就是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四個方面的要求分別是什么。
(二)教學材料選擇和活動的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創造性的對教材的材料和活動進行增刪替換,確保目標順利、有梯度的逐步達成。
(三)教學方法和媒體環境的選擇與創設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英語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并且將英語學科的特點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比如說,在剛邁進初中的教學中,剛開始,學生對英語大多是陌生、害怕甚至是恐懼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簡單的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記得,第一課堂應該是情景對話,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分小組進行學習。在讓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最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和自主發展的核心素養。
(四)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現在是信息技術時代,因此,教學也得跟上時代的腳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制作課件或者圖片視頻等方式,來進行英語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美與作用,從而,使學生喜歡英語這一門語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言的能力和素養,為以后的語言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比如說,教師在教授和英語國家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者視頻向學生展示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來加深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西方英語國家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的能力,了解并逐漸形成英語式的思維方式,最后形成英語的文化意識。
(五)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小組合作
在新課改下,許多學校在教學中,都開始嘗試采用小組合作的分組學習模式。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也不例外。在英語教學中,采用分小組合作的方法,不及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能做到良性競爭,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進行自主決策。除此之外,學生之間不管是學習方法還是學習知識,都可以相互影響,使大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使學生學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采用多渠道和多感官教學
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和實施教學過程時,教學地方可以不僅限于課堂之上。即有些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比如說英語的國家背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然后分小組進行交流和學習。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是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來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在教學評價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
根據教學目標,進行過程性教學評價設計,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并教學目標達成度做出科學評估。
(一)設計測試題、評價量規或問卷調查,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
1.利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一堂課的學習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對于一堂課的評價學生是最具有發言權的。因此,教師可以制作一個英語課堂評價表發給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對英語學習課后進行自我評價,大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設置:在課堂上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你還想學什么相關知識等等。同時,對于自評表的設置要因人而異,對于優生和差生的評價要求要有所區別,這樣才能使教學自評發揮作用。教學自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促進學習的進步,還能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在上面教學設計中,我們說到了要分小組進行學習。同理可得,教學評價也可以分小組進行評價,可以分為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也可以分為小組內部之間組員之間的相互評價。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有利于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促進班集體的進步發展。而小組組員內部之間的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形成公平公正的意識,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塑造。
(二)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應包括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和課后教師自評。
1.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
2.教師自評
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角度,O計課堂觀察表,讓觀課教師(或教師本人觀看授課錄像),評估經過階段教學,學生發展和目標達成度。
三、結語
篇6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素養;教學經驗
一、化學素養簡析和培養實現方式
1.化學素養簡析
對于化學素養的內涵,可分析為以下三點。其一,從設計新化學課程角度出發,化學素養是化學課程之目標,在界定化學素養的過程中多廣泛地征求化學教育學家、教師、化學家的意見,傾向于從過程、知識、背景、態度等等維度進行化學素養的界定。其二,從化學這門學科的特征出發,傾向于基于學科理解化學素養之內核,強調的是那些體現學科特點的中心觀點。其三,從評價和測量的角度,將化學素養還原成能力或者技能進行定量化研究。
2.化學素養的形成
從化學的基本觀念、化學過程、化學文化、對于化學的態度淺述化學素養的實現方式。第一,知識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將化學觀念的形成當做核心目標。因而,著眼于高中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發展的教學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先有的觀念及其背后的認識論和本體論假定,關注學生的動力系統和概念意識;重視教材組織,應該圍繞基本觀念的組織結構化經驗教材,并關注核心的概念與經驗教材對于基本觀念起到的支撐作用,重視學生們對于核心概念之表征、對于經驗性材料的組織;進行學習過程設計,兼顧情境化與去情境化這個過程,將觀念發展之動態過程作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基礎。第二,在學生理解化學的知識教學過程當中,應當重視以下幾個方面內容。將學科的思維過程當做化學過程之核心,重視知識內在的邏輯;從學生的實際經驗背景出發,重視整合邏輯思維形式與非邏輯思維形式,并設計多形式化的探究過程,關注不同類型的知識當中的過程因素,將多維目標整合到知識教學過程中。
第三,在引導學生將化學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引導學生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工具意義與價值意義,根據校園情境和真實情境之間的差異兼顧客觀知識與實踐情境知識;將學校當中的虛擬情境和校外的真實情境進行結合,為學生提供在真實的情況當中進行知識運用的機會,并關注知識應用的社會文化因素和技術中介,廣泛地將相應素材整合到教學過程當中。第四,對于培養學生對于高中化學的積極態度,應基于態度的理性基礎,使得學生在理解化學原理的基礎上培養其理性態度,從態度的情感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獲得良好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此外,根據社會文化帶來的影響、學生非正式的學習,培養學生閱讀科普文章、參加科普活動的興趣,教學過程中可結合科技進展、公共事件等進行開放性討論。
二、基于化學素養培養的高中化學知識教學例析
本文以堿金屬氧化物的復雜性作為出發點,進行教學實例分析。在“Li、K和02反應的產物”課程講解之后,學生產生如下疑問:和O2所反應的產物,K比Li更為特殊的原因何在?Rb和Cs是否生成更為復雜的氧化物?是否金屬物越活潑則越容易生成超氧化物?決定Li、K和02所反應的產物之絕對性因素是什么?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從教學目標、學生所提問題之思維線索進行分析,進行后續教學答疑。
1.教師教學途徑分析
根據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關注02反應產物之復雜性,但學生對于這一問題表現出普遍的興趣。學生對于K和02所反應的產物有三種預測:其一是生成更為復雜的氧化物,氧化產物之復雜性存在遞變的規律;其二是認為生成的是氧化物,因不確定是否存在更為復雜的氧化物,因此可能和Na的產物一樣;其三是認為生成的是正常的氧化物,生成氧化物的原因在于Na存在某種“特性”。三種預測都符合邏輯假說,當教師告知學生產物是K02,提出假說的學生都認為是合情合理的。雖然教師隨后將教學轉移到正軌上,但是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的思維并未結束,因此產生了學生下課后的一連串疑問。
進行學生所提問題的分析,可將學生的思維線索歸納為以下三種。第一,是Li、K和02所反應的產物越來越特殊是對于分立事實進行歸納而獲得的規律性知識,體現了人們認知上對于規律的偏愛,這類經驗類型的歸納是為理性認識之起點,同時是早期科學發展主要的方法。第二,學生從上一個結論作演繹推理,提出“Rb與Cs生成更為復雜的氧化物”這個有待檢驗的合理假說。而當教師告知生成物也是超氧化物時,學生思考后覺得合理,這一步是化學事實對于假說進行的修正。第三,學生認為金屬的活潑性和金屬的氧化產物的復雜性具有關聯,但這一關聯并非因果關系,“越活潑則越發容易生成超氧化物”是對于相關關系做出的判斷,而“決定原因”涉及的則是理論對于規律的解釋。學生的這些思維過程是學生的頭腦對于知識進行組織、內化的過程,是學生試圖將分離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置于一定邏輯結構當中,從而提升知識之結構性,獲取知識的意義。學生的思路依據“事實―規律―理論”這一線索而展開,和學生的認知邏輯相符合,也是符合科學發現邏輯的思想性過程。
2.教師的最后引導
教師應當充分地肯定學生采取歸納方法發現Li到K的氧化產物所表現出的規律性,從而讓增強學生自我探索的積極性和學習化學的興趣感。但對于第二個問題,由于超出課堂學習范圍,可在課后進行講解,以彌補學生對于知識結構之“殘缺感”,課堂上仍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將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課堂目標當中,進行有效教學。
三、結語
科學素養是當前科學教育當中的關鍵詞之一,這一概念的進步意義體現于對教育價值的全面化追求和教育對象的大眾化上。化學素養的理論是基于對課程、學科、評價視角下的研究,教學過程是影響高中生的化學素養提升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知識不等同于素養,是基本的共識;然而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知識,亦是基本共識。因此,需要重視化學素養形成的方式,教師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應基于化學素養進行課程設置,以期實現良好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董光杰:淺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和強化科學素養教育[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年
[2]張書珍: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學周刊,2011年27期
[3]周美鋒:中學生化學素養的現狀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4]賈玉容: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探索[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篇7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高效
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關鍵舉措,也是適應國內外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迫切需要。發展語文核心素養是順應時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讓語文核心素養落地生根?這是作為小學語文老師,當前最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要想讓“語文核心素養”在其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何謂“語文核心素養”?目前,教學界對“語文核心素養”還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界定。筆者從事語文教學近20年,對此的體驗和體會是:“語文核心素養”不是個抽象的理論性概念,它是指學生獲得基本的、比較穩定的、符合時展要求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擁有學習語文習慣的良好養成,并從語文方面形成豐厚的文學涵養和人格修養。由此可見,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堂教學是前果后因的關系,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線,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語文核心素養”最終在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徑是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那么,如何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是每一位語文老師夢寐以求的愿望。因為只有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才能讓學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時間獲取最多的語文素養。可以說,語文老師中絕大多數都有過這樣的思考并形成共識:高效課堂中的“高效”并非絕對,而是相對而言的。而且,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本身是一個永無完結、一直在路上的過程,其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那么,如何實施語文教學才能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
一、教學目標精準化
語文教學目標定的精準與否,對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影響極大。如果定得精準,整個語文課堂就猶如春風化雨潛入學生的心房,教師也能輕松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質量;如果模糊不清,語文課堂就猶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燈塔的指引,學生就會迷茫無方向,教師教學也會因此彷徨而頗感無力。就拿打籃球來做個比喻吧,把籃筐架設得太高,即使學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無法投進去的,這樣自然就讓他們喪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氣;可是把籃筐架設的太低,就是學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輕而易舉地投進籃筐,這樣自然也就沒有了征服挑戰的喜悅與滿足。同樣的道理,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教師要著眼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對班內差生而言,主要考慮其接受能力;對中等生及優等生而言,則主要考慮其提高。否則,會造成兩級分離而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語文教學目標重在“精準”、貴在“精準”。現實中,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達到“精準”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認為關鍵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課標。要以課標為基準,既不提倡超綱,也反對沒有達到課標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學情。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實做到好、中、差三個層次都兼顧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我要學習”的沖勁,這是始終必須堅守的底線。基于這一認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學生在課堂上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于優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目標,讓他們“跳一跳夠得到”;而對于那些后進生,則相應降低目標提出一些淺層次的要求,使他們夯實基礎。
二、教學設計合理化
教學設計是在上課之前,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的綜合方案。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問題與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學設計模式相對單一、過于死板,突出表現在對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重視不夠。在此種情況下,迫切要求學校以及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合理設計語文教學方案,創新語文教學方式和方法,以此來提高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使語文設計達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確定目標,明白你要教什么;選用方法,解決“如何教、如何學”等問題外,重點要對教材非常熟悉。為達到這一要求,對每篇教學課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讀”:一是讀作者。為讀懂作者,我堅持不弄清三個問題不罷休:(1)作者寫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寫的?(3)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二是讀編者。為讀懂編者挑選及編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樣堅持弄清三個問題:(1)為何要將此文編入這一單元?(2)前后文與它有何聯系?(3)又有何區別?三是讀學生。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前,已有哪些知識儲備?進入學習時會遇到哪些困難?通過“三讀”,我也讀出了我自己。以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環節為例,我的教學設計理念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導學:一方面,為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完成自讀課文進行導學,即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課文并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將自主閱讀課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教讀課文時設計出來,然后再返過來指導學生細讀課文,掃除學習障礙;另一方面,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進行導學,即引導學生對語言實踐活動進行綜合訓練,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并學會運用語言。我的“導”與學生的“讀”互為滲透、相得益彰。它不僅體現了師生間、生生間雙向互動關系,更體現了師生及教材之間的多邊信息聯系。
三、課堂展示藝術化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展示是檢驗學生自學效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是學生進行自學反饋和互相學習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對于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個性,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意義。課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問題性、互動性、創生性;主要體現在學生的“三動”:動口、動手、動腦。它既包括組內小展示,也包括班內大展示;既包括口頭展示,也包括書面展示;既包括行為展示,好包括實物模型展示。但無論它具有何種特征,也無論以哪一種形式出現,都是為了達到活躍思維、鍛煉勇氣、培養能力、塑造人格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強課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師要樹立全員參與意識,激發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展示并使更多的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同時,要讓學生在零干擾狀態下灑脫自如地“說”,百無禁忌地“動”。當學生進行展示時,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尤其是學生答案不正確或是學生與老師的答案不一樣時,教師不要急于引導和點撥,而要讓學生對答案置疑辨析,對問題進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還是無法回答和解決。此時,教師不但不能袖手旁觀,還要細細琢磨,講究“點”“導”和“撥”的技巧與藝術。“點”要點到關鍵處“,導”要導到學生心里,“撥”要撥出水平來。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才能體現出優質高效語文課堂的價值理念,才能發揮語文課堂在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上的主渠道作用。
篇8
一、核心素養為目標,集中一點解難題
結合“中職語文核心素養”中生活必備語文素養階段的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兩方面內容,筆者確立了《雨巷》的三大教學目標:一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感悟詩歌營造的意境,體會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二是抓住“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特殊意象,將靜態的語言變成動態的言說,培養學生的言說能力;三是結合背景,賞析作品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個性化解讀詩歌的思維能力。
之所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基于對教材和學生的充分理解與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意向含蓄,對中職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如果只是對每個意象進行碎片化解讀,不加引導,甚至將主題講出來,必將使這首詩歌的教學流于形式,以至于傷害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筆者所教某班級,以女生為主。她們熱情、情感細膩,平時喜歡詩歌朗讀,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缺少詩歌學習的有效方法,朗誦水平不高,語言表達能力低下,創造思維能力更是不足。
基于學情,筆者以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突破,緊緊抓住“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意象作為教學內容,緊扣一個“聞”字,形成了“聞香尋人品雨巷”的“動態合作課堂”設計思路,讓學生在與文本、作者和生活對話的過程中找到閱讀詩歌的有效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言說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動態合作搭框架,聞“香”尋人增素養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筆者采用“動態合作課堂”的教學方法,以“聞香尋人品雨巷”檣杓撲悸罰通過初聞香、再聞香、品詩道等活動的設置,讓學生在經典中閱讀生活,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言說能力,讓學生在想象和對話中實踐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對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突破。
1.任務清單做引領,合作學習打基礎
課前,筆者設計了“聞香尋人品雨巷”的學習任務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了解《雨巷》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丁香這個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內涵,在此基礎上初步誦讀詩歌,完成學習任務單。
2.詩中尋香設情境,教師朗誦激興趣
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中,筆者以尋香導入:“生活中我們都愛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香味,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通過詩歌的字里行間聞到花的香味,下面,讓老師來朗誦一首關于花香的詩歌,請你來聞一聞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出教師示范朗讀,激發學生朗誦的興趣。
3.朗誦“PK”初聞香,充分誦讀品詩情
在這個環節中,筆者設置了朗誦“PK”初聞香的活動項目。首先讓學生在教師朗誦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尋找詩中體現詩人情緒化的詞語,為開展小組誦讀“PK”賽做好準備。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會,通過個人“PK”、小組競賽、班級誦讀等環節,針對學生在朗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門的技巧指導,感悟詩歌節奏美、韻律美。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朗誦積極性,筆者還設計了“吟唱”詩歌的環節,讓學生通過吟唱來體會詩歌的音韻美,以此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朗誦興趣,實現對第一個教學目標的突破。
4.解讀意象再聞香,互動言說抓重點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解讀意象再聞香。此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朗誦的基礎上,解讀“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特殊意象。這一環節筆者設置了聞“香”尋人的活動項目,利用課前發放的學習任務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討論。首先是再聞香,在朗誦基礎上結合詩歌說說詩中的丁香花是什么香味的,提升對詩歌情感的體悟。接著是尋人,主要是圍繞詩中“我”在找誰,循著香味,“我”有沒有找到,她最后到哪里去了,為什么詩歌要把她描繪成這樣一種形象等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聞香”和“尋人”的過程中加深對詩歌意境的體悟和主題的把握,實現對教學重點的突破。
5.合作“聞香”出成果,展示評價促言說
在這一環節中,筆者圍繞“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意象,在“聞香尋人”的基礎上開展“聞香識人”的小組活動,即在課前學生預習收集關于本詩的創作背景和丁香在古典詩詞中的意蘊基礎上,討論“丁香一樣的姑娘”與雨巷意境之間的關系,這是怎樣的一位神秘人物,詩中為什么選擇“丁香”這個意象,而不選擇桃花、荷花這樣的意象?結合中國古典詩詞和雨巷的特殊環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概括“丁香”的真正內涵和象征意義,從而由象入境,真正把握詩人的情感脈絡和主旨,并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在知道詩歌“說了什么”和“怎么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為什么這樣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力。
在活動評價環節,筆者引導學生結合《“聞香尋人”小組活動評價表》通過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和老師點評的方式來評價活動的效果,提出作品的改進建議,為課后完善小組活動作業做好了準備,同時評出了本次活動的最佳誦讀小組和最佳成果展示小組。
6.讀詩言志又聞香,品詩悟道破難點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部分是品詩悟道再聞香。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筆者適時地將學生引導到對詩歌的個性化解讀和對生活的感悟與實踐中去。詩人難道僅僅是在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嗎?如果不是,他又在尋找什么?結合背景,請說說詩人在尋找什么?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與詩人相似的經歷?是如何處理這個難題的?有什么收獲?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獨特體驗再次對詩歌的意象和主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并延伸到對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去,從而引導學生找到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文學作品的魅力不在于我們找到了作者內心的答案,而在于每個人都從作品中讀到了自己。
三、素養提升要總結,教后說教明得失
篇9
【關鍵詞】教學目標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3-0013-02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在不斷變化,《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大量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高素質、高技能”要求學校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需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等都要進行變革,作為教學環節一部分的教學評價(僅針對學生學業評價),其評價內容、評價方式也必須隨之變化。
一 教學評價目的及依據
一學期結束后,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素質能力是否提高?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必須通過系統地收集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以及一定的教學測量,然后通過與教學目標進行比對,進行價值判斷,這一過程即為教學評價。由此,教師可以判斷教學效果的好壞,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達到以評導學、以評促學的目的。
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如果教學評價的標準與教學目標不相一致,那么教學目標失去自身的作用,而教學評價也失去對教學活動成效的反饋作用,因此,教學評價的依據是教學目標。
二 評價內容
一直以來,許多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學評價都側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價內容單一,不能對教學之后學生在認知、情感、動作等方面產生的變化作出全面評價。隨著教改的深入,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數學教學目標制訂為:獲得專業課程所需且要適應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運算技能;通過抽象性、邏輯性、應用性的基本訓練,逐步形成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及數學語言解決實際問題和專業問題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具有利用數學知識消化、吸收專業問題的能力,凸顯課程在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中的作用。具體分解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個方面。
因此,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僅包含數學基礎知識、運算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包含學生綜合素養(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與人合作交流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方面的評價。由于教學目標一般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美國教育家B?J?Bloom等人提出),評價內容相應有所涉及,但是根據評價側重點不同,所占比重不等。
但以上課程目標是以比較抽象的術語表達的一般目標,有些具體含義不明確(如凸顯課程在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中的作用),無法觀察和測量,更無法在教學中加以具體操作,
因此根據格倫蘭提出的內部心理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方法,把每個目標分解為內容成分與行為成分兩個方面,針對目標內容制訂相應的行為成分,相應的就可以制訂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并進行量化,最終形成評價,見下表:
三 測量與評價的實施
首先,教師系統收集相關資料,除可通過測驗進行測量外,例如單元測驗、期末考試、數學建模、數學實踐活動等可由教師自編測驗完成測量,還可以通過一些非測量的手法收集資料,如批閱學生作業及任務單、記錄學生上課及課程網站學習次數、記錄課堂發言次數、觀察學生課堂討論情況、學生自評及班評等。
其次,對收集的資料按一定規則進行賦值量化。如任務單(自主學習能力),每次批閱直接打成分數,若是打的等第A、B則轉化為分數,按平均分計算,缺一次扣1分(自我管理能力);課程網站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滿10次得5分,缺一次扣0.5分。量化基本涵蓋所有評價指標。
按方案形成測量結果。方案:第一學期基礎知識(必修模塊)考核形式:目標考核(60%)(期末考試以筆試、閉卷為主,試題取自卷庫,同進度的采用統一試卷,教考分離50%+單元測試10%)+過程考核(40%)(學習任務單15%+課堂參與5%+課程網站的學習測試5%+作業5%+MATLAB上機操作等10%)。第二學期專業基礎知識(必選模塊)考核形式:目標考核期末考查試卷(40%)+數學建模大作業(30%)+過程考核(30%)(學習任務單15%+課堂參與5%+作業5%+網絡課程學習測試等5%)。數學建模大作業考核要求:考查整個過程中學生分工、合作的表現,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數學應用、交流表達、團隊協作、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結合學生完成的質量綜合打分。每個學生必須有任務并提供準備的相關電子稿、PPT資料。
最后,針對測量結果按常模參照評價方式處理,作出評價。即將學生的分數與班級其他學生進行比較,根據其在班級中的相對位置或名次報告評價結果。
四 結束語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環節,對教學活動的成效起反饋作用,教學評價的方式是否有效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進行改革實踐的同時也進行可行性問卷調查。高職教學強調學習者的知識獲得和個體核心能力的發展,一切基于學生發展的教學評價都應當努力探索,努力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職業高中;德育;教學目的;評判標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職業高中學校中踐行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習發展的必然要求,此外,還是職業高中德育課的教學目標,它是職業高中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現實選擇。
一、職業高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是德育必修課
職業高中生源多樣,生活環境比較復雜,有單親家庭,有貧困家庭。此外,他們大多數成績不好,因此,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自卑心理,而且還存在不少學生對當下的社會現象感到相對困惑和迷惘。另外,多數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當今,職業高中學生年齡在15~16歲左右,這一年齡階段是行為習慣培養的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而且還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職業高中教育中,不僅需要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教育,更需要對道德素養進行培養。在《職業道德與法律》中,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職業高中德育的教學目標。所以說,職業高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是德育必修課。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職業道德教育中,并且,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是職業教育光榮的使命和責任,可以說,職業高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是德育的必修課。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德育課教學目標中顯現
價值觀,顧名思義是一種價值評判標準,它具有一定的信念傾向、主張及態度,是判斷事物是非曲直、真善美及假惡丑最重要的價值準則,并且對于價值觀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為合理行為的出現及發展提供更為充分的理由,并且滲透在整個人的人格發展中,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信念、情感、態度及觀點,是一種有效衡量內心的思想尺度。學生的情感態度是價值觀中形成的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復雜心理。學生只有經過連續內化的過程,才有可能將它們轉化為自己信奉的內在價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事實上,這24字真言一定程度上為職業高中學校踐行德育教學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提供了相應依據。在職業高中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德育教學中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應體現一定的計劃性、目的性。可以說,創設各種教學情景能夠有效提高價值觀教育的功效,使得偶然性轉變為必然性。這就要求職高教師創新德育教學內容,積極推動德育創新教學。基于德育課堂教學,教學目標應該明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需要被切實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通對德育知識的學習中進行踐行,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與《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目標一致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貫穿黨的十精神教學指導綱要》以及《關于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得出,《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目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一致的,為此,《職業道德與法律》中需要對教材的內容及價值觀進行更新。《職業道德與法律》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及人生觀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矯正學生不良的心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友善的個人形象和職業形象。此外,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習慣。最后,《職業道德與法律》中,有關于弘揚法治精神,當好國家公民的內容,這一教學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弘揚民主、法治、自由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可以說,通過對《職業道德與法律》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用法律規范和法律道德去要求自己,并作為今后執法的依據。嚴格按照相應規范去要求自己。
在職業高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有助于培養職校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最終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
參考文獻:
[1]郭玉偉.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
- 上一篇:建筑行業盈利模式
- 下一篇: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工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