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范文
時間:2023-03-18 21:10: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事業單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事業單位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決現有事業單位存在的問題必須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業單位,重點在于調整和規范。
改革后的中國事業單位,其性質應當是:主要從事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的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外的非盈利組織。其基本特點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業(也非準企業)、非盈利(也非變相盈利)。
正文:
事業單位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有企業、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一樣,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國有企業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已深入進行并取得積極進展的今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顯得非常迫切。但中國事業單位性質模糊、職能混雜,分布廣泛、涉域交叉、利益關系復雜、責任邊界不清等特點,使得對它的改革又極為艱難。全面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有必要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理清思路,形成共識。
事業單位的地位
中國事業單位形成及演進至現狀的原因極為復雜,但大體上說兩個方面起了關鍵作用。一是基于提高政府效率和減少財政負擔的目的,必須盡量減少政府機構和行政人員,但同時又必須提供不斷增長和日益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這是導致中國事業單位分布廣、數量多、規模大的主要原因。二是基于解決經費短缺窘況和保障既有利益的目的,必須創造性地開展業務活動,但同時又必須保持現有的體制構架。這是導致中國事業單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職能繁雜、行為混亂的主要原因。
迄今為止,中國全部事業單位130多萬個,其中獨立核算事業單位95.2萬個。納入政府事業單位編制的人員近3000萬,各項事業經費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30%以上。一般地說,可以把現有中國事業單位分為如下三類:一是直接承擔政府行政職能、為政府服務的事業單位,主要從事的是監管、資質認證、質檢、鑒證及機關后勤服務等類的活動;二是承擔公共事業發展職能、為社會服務的事業單位,主要從事的是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和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服務相關的活動。三是承擔著中介溝通職能、為市場和企業服務的事業單位,主要從事的是咨詢、協調一類的活動。但是,從實際運作看,其性質則極為復雜。譬如,有的享受著事業單位的待遇,卻完全從事著與政府部門一樣的行政管理活動,擁有比一般政府部門大得多的行政權力;有的掛著事業單位的牌子,卻直接從事著如企業一樣的經營活動;有些并非法定承擔政府職能的事業單位,卻實際上擁有由主管部門直接和間接轉移過來的行政職能;有些單位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國家財政資金供養,卻仍然變相地從事著收費性經營活動;等等。
從總體上看,事業單位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在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擴大公益服務供給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事業單位,占著國家資源、受著財政支持,卻沒能充分有效地提供相應的服務和積極公正地履行應盡的職責,反而利用事業單位性質上非政非企又亦政亦企的模糊空間,最大限度地運用、享受著政府部門與企業兩者擁有的權力和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游離于政府部門所受的行政約束和企業所承受的市場壓力之外。其結果是擾亂了經濟運行規則,破壞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許多事業單位甚至成為了腐敗現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國有資產流失的有效渠道。
這就有一個在改革中對事業單位地位重新確認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未來改革的進程中,事業單位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答案無疑應當是肯定的。第一,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確存在那些既不適宜于政府部門直接從事,也不適宜于企業直接經營的事務,處理這些事務為事業單位的存在提供了根據。第二,在某些情況下,作為除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第三部門”,事業單位在處理許多經濟社會事務時具有比政府和企業更便利、更富效率的優勢;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作為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第三者”,事業單位在協調和溝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中國的事業單位承載了巨大的就業量,并為政府和企業分擔了巨大的社會負擔。從中國實際出發,事業單位的這種功能決定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走完全消除之路的不可行性。否則,不僅會加劇舊有矛盾,而且會引發新的問題,從而形成社會危機。這就是說,事業單位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決現有事業單位存在的問題必須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業單位,重點在于調整和規范。
事業單位的性質
中國事業單位改革走調整、規范之路,需要準確界定其性質。中國學者對事業單位的性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外國學者對中國事業單位更是說不清道不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不僅是由于事業單位這一名詞本身具有模糊性——在國外,類似于中國事業單位的一些組織或機構,要么與政府相比稱之為非政府組織(NGO),要么與企業相比稱之為非盈利機構(NPO),還由于中國的許多事業單位職能繁雜、角色混亂。更為特殊的原因則是,一些事業單位實際的運作與其本身的定位大相徑庭,甚至是背道而馳。因此,如果繼續采用“事業單位”這個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的提法的話,則明確界定事業單位性質的重心應該是劃定其涉足的基本領域、履行的基本職能,并對其正常運行的籌資模式、取利邊界做出規定。
既然事業單位作為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第三方存在,那么很顯然,它所存在的基本領域首先應該是政府和企業都不能和不宜涉足的領域。其次,有些領域雖然明確屬于政府和企業運作的范圍,但由事業單位進入可能使相關的運作更為便利、協諧,成本也更為低廉,根據國情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總任務要求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秩序的原則規定,事業單位可以代替政府或企業,長期存在于這些領域,也可以接受政府或企業的委托,階段性地涉足這些領域。第三,事業單位還應該存在于并非專屬于政府運作的領域,以及不屬于政府運作范圍但企業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領域。從這種認識出發,事業單位存在的空間主要應該是與公共事業、公益服務、社會共濟、慈善救助以及政府和企業間服務相關的一系列領域。
依此,事業單位的主要組織形態包括三類:第一類主要是從事社會服務和公用事業服務的機構;第二類主要是從事推進社會保障、社會救濟、慈善施助事業發展的服務機構;第三類主要是從事政府和企業之間溝通協調服務的機構。相應地,它們分別承擔著以下的職能:推進公共產品的生產和公共服務的提供,不斷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消費需求;推動扶貧濟困事業的發展,促進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與和諧相處;通過溝通協調,促進政府目標和企業行為之間的對接,最大限度地幫助政府和企業滿足自身的需求。
事業單位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有必要的經費保障,而經費來源應當依據不同事業單位的職能及與政府、企業之間關系的具體狀況來確定。
大體上說,事業單位的資金籌集模式似可分為如下幾種:第一,從事必需的純公益性社會服務的事業單位,如從事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基礎性科技研究等的事業單位,仍應采取政府財政全額撥款的方式。一般地說,這樣的事業單位,宜由政府組織設定。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由社會依法組織設定。第二,從事推進扶貧濟困事業的事業單位,可以依法從所募集的捐贈款項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運作經費,并控制使用方向和接受嚴格的審計監督。第三,接受政府委托從事公益活動的,除政府組織的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外,其他事業單位可根據委托工作量從政府部門獲得相當的資金支持或補償。換句話說,政府部門通過購買的形式使某些政府性質事務和政府需要推動的事務交由事業單位委托辦理。第四,從事政府與企業間中介服務的事業單位,可以在其職能范圍內通過自身的主動服務或委托服務依規獲取相應的收益或報酬。
很顯然,從事純公益社會服務的事業單位不可能盈利;從事扶貧濟困服務的事業單位不應該以盈利為目的。復雜一些的是,從事政府和企業間溝通協調服務諸如行業協會一類的事業單位,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它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盈利的。但是,如果這些事業單位以盈利為目的,勢必造成其職能的異化,行為的不規范和協調中的不公正性。因此,不盈利應該是這類事業單位法定的取利邊界。綜上所述,改革后的中國事業單位,其性質應當是:主要從事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的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外的非盈利組織。其基本特點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業(也非準企業)、非盈利(也非變相盈利)。
事業單位改革的路徑
明確了中國事業單位在未來的地位和性質后,其改革方向也就比較清楚了。從操作路徑上看,中國事業單位的改革應從兩個方面著力展開。
一分類改革,大力調整事業單位結構
按照改革后事業單位的性質定位,清理、甄別現有事業單位,從總體上收縮規模、調整結構,是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總的調整思路是:其一,能夠撤銷的,在做好相關善后工作的基礎上堅決撤銷。其二,目前已承擔著政府職能且不宜撤銷的,應明確轉變為政府部門。公益性事務較少、可以改制為企業的,或者目前已從事大量市場經營活動,企業色彩比較濃重的事業單位,應明確轉變為企業。承擔著非溝通協調職能,其服務與市場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中介性事業單位,應明確轉變為市場中介組織。其三,把國家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減少到最必要的限度,依此原則,對現有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通過合并、重組進行整合。對承擔著一定公益事業職能和任務的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視具體情況,可以全部或部分整合到保留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中,也可以通過剝離相關公益服務,或者通過政府有償委托進行相關公益的途徑,取消對其的財政差額撥款,從而推動其規范轉制。其四,不宜再由政府出資興辦,且有市場前途的事業單位,可通過招標拍賣的方式,讓渡給其他投資者。
二創新機制,強化事業單位內部管理
在通過分類改革對現有事業單位壓縮規模、調整結構、規范職能,恢復性質的基礎上,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推進事業單位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運營機制。一是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結構。原則上,對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執行人日常負責的制度。考慮到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資產關系的特殊性,其理事會應由通過競爭方式選出的,包括出資者、業內專家等在內的若干有代表性人士組成。日常運營由執行人負責。執行人由理事會向社會公開招聘選出,并向理事會負責。建立科學的效績評估制度,由事業單位監管機構依據對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具體評估狀況,會商有關部門決定是否對其持續進行財政撥款和是否增加財政撥款數額,以及決定理事會成員的更換和獎懲。形成事業單位監管機構、理事會和執行人相互間的有效制衡機制。由多元投資形成的事業單位,可以參照企業建立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度。二是建立競爭性的勞動人事制度。取消事業單位的行政級別和管理者的干部身份。全面實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體職員競爭上崗、優勝劣汰的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制度。實行區別于政府部門的薪酬制度和獎勵制度,根據事業單位完成任務的總體情況和具體業績,實施對理事會、執行人的獎勵和懲罰。
事業單位的監管
確保改革后事業單位的運營既富活力、又合規范,關鍵在于實施有效的監管。事業單位往往擁有重要的公共權力、特許經營權利,承擔著與公眾直接相關的社會服務,因而有必要對其是否合理地行使了權利、充分履行了義務,所提供服務的內容、質量與價格是否符合要求等依法進行嚴格監督,從而達到規范其行為的目的。缺乏監管、監管無法可依,是導致目前中國一些事業單位行為混亂并不斷加劇的重要原因。因此,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一開始,就應同時推進相關監管制度建設,形成符合國際慣例,體現中國國情,規范、嚴整和健全的事業單位監管體系。一是科學設立監管機構。從中國事業單位分布廣、戰線長的實際出發,宜于把政府各行政部門依不同職能進行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性監管和獨立的事業單位監管部門的專門監管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有必要在科學劃分事業類型的基礎上,分別設立專門的事業單位監管機構。
專門監管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規則和管制標準;頒發和修改事業單位服務準入許可;對相關事業單位的服務內容、質量、價格進行監督和依法依規處罰;調查事業單位的運營狀況并合理公開相關信息;聽取專家和社會人士對相關事業單位提供服務情況的意見并適時提出改進意見;等等。
篇2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運動;鄉鎮事業單位改革;企業型政府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福利國家”制度帶來的困境,都實行了政府改造運動。雖然這一改革浪潮在各國的名稱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將私營企業管理的一整套原理和技術運用于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它對以往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態度,要求建立與以往不同的公共行政模式和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公共管理組織。雖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條件,但是其獨特的管理和服務理念對世界任何國家都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本文試圖在對西方公共管理運動的理論基礎和特征進行闡釋的基礎上,挖掘可供當前我國的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借鑒的經驗。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內涵及實質
“新公共管理”是一種國際性的思潮和運動,它起源于美國、英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并迅速擴展到其他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意味著公共部門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領域范式的轉變。有如休斯(OHughes)在《公共行政與管理》一書中所說:“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的公共部門管理已發生了轉變,曾經在本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傳統公共行政管理的那種刻板(僵化)、層級官僚體制形式逐步轉變為一種靈活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形式。后者并不是一種改革事務或管理方式的微小變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與公民社會關系的一種深刻變化。傳統的公共行政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已受到懷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納意味著公共部門管理領域中新范式的出現。”總體而言,新公共管理具有與傳統的公共行政不同的理論基礎和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和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理論為其理論支點的話,那么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
首先,新公共管理從現代經濟學中獲得諸多理論依據,如從“理性人”(人的行動都是為追求自身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利益)的假設中獲得政府績效管理的依據;從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中獲得政府應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提高服務效益的依據;從成本―效益對比分析中獲得對政府績效目標進行界定、測量和評估的依據等。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從私營管理方法中汲取營養。新公共行政管理認為,私營部門許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為公共部門所借用。如私營部門的組織形式能靈活地適應環境,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僵化的科層制;對產出和結果的高度重視(對私營部門來說,產出就是為了追求利潤,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要獲取利潤就必須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雇傭制和績效工資制,人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而不是一經錄用,永久任職,等等。
總之,新公共管理從私營部門的管理方式出發認為,那些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這也奠定了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獨特內涵和改革走向。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個非常龐雜的概念,它既指在當代西方公共行政領域持續進行的改革運動,又指一種試圖取代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理論,同時還指一種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其名稱在西方各國也不盡相同,如在美國則稱為“企業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英國叫“管理主義”,在其他一些國家又稱為“市場導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們都具有大體相同的特征。
1、以顧客為導向,引入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建立企業型政府。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回應能力。近年來,英、德、荷蘭等國政府采取的簡化服務手續、制訂并公布服務標準、在某一級行政區域和某些部門或行業開辦“一站式”服務等,就是在這種新的政府―社會關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體措施。與傳統公共行政熱衷于擴展政府干預,擴大公共部門的職能和規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張對某些公營部門參與市場競爭,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即通過擴大對私人市場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門的某些服務。但是需要明確的是,許多新公共管理的擁護者和支持者也認為,公營部門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等)和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如“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等,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能固然是向社會提供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公共服務都應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應根據服務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供給方式。
2、引入競爭機制,注重政府服務效率和質量。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效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由此而重視賦予公務人員以職、權、責,如在計劃和預算上,重視組織的戰略目標和長期計劃,強調對預算的目標和總量控制,給基層公務人員在資源配置、人員安排等方面充分的自,以適應公眾不斷變化的需求。同時,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法規、制度控制,實現嚴格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評價標準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由此達到經濟、效率和效果等三大變量。在人事管理體制上,新公共管理重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和開發,提高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實行不以固定職位而以工作成績為依據的績效工資制等等。
3、強調“政務”和“事務”的合作。在看待“政務”與“事務”的關系上,新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存在著明顯的分野。傳統公共行政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強調文官保持政治中立;新公共管理則正視行政所具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強調文官與政務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主張讓文官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責任感,而不應將政策制定和具體管理職能截然分開。這樣不僅可以使文官承擔相應
的政治責任,而且可以挖掘文官在專業知識、信息、任期等方面的優勢以提高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效益。
二、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述評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對西方國家政府的公共行政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西方官僚制政府的運行陷入困頓的情況下,它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和革新作為人類的一種革新范式和實踐模式,反映了人類社會在進入信息化時代和全球化時代后對各國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所展示的一些理念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對傳統公共行政的突破。
(一)適應了時展的要求
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以及社會信息化,必然要求各國政府采取更加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與以往工業社會相適應的傳統官僚制不應主導公共行政的指向,其科層制的管理方式、僵化的公共組織和絕對統一的公共服務的做法,都應該被納入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之中。這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
(二)積極探索了解決傳統行政管理體制弊病的途徑和方式
對傳統的官僚體制所生成的財政開支、人員膨脹、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士氣不振等弊病,新公共管理運動采取的企業化、市場化、競爭制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和解決了這些弊病。
(三)把當代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1、它否定了傳統行政所持有的政治和行政二分法,主張公務員參與政府政策的制定,認為這樣更有利于實現良好的治理。
2、主張公共服務市場化,主張政府和企業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進行有效的競爭,確立了政府和市場的新型關系。
3、強調公共服務的顧客導向,提倡回應,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政府績效的標準。
4、主張政府部門的領導者具有企業家的精神,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5、主張精簡機構和人員,減少管理層級,以消除官僚制的繁雜。這些措施都是對傳統行政管理理念和措施的顛覆,開辟了公共管理的新時代。
(四)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
1、片面追求政府的企業化管理原則,抹殺了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本質區別。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根本不同在于,政府部門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性原則和私營部門以營利為目的的利潤最大化原則。新公共管理過于強調公共部門企業化,必然導致公共管理部門對公共利益的逃避,造成對公共利益的侵蝕。政府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的實現,“自由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盡管它有不可懷疑的力量,但是他們不足以確保許多牽涉到人類幸福以及能讓人類持樂觀進步態度的社會目標的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從本質上混淆政府與企業等私營部門的區別,最終會從根本上喪失公共利益。因此,政府的管理可以借鑒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但不能全盤套搬。
2、過于注重效率原則,容易導致政府忽略其所肩負的政治民主責任。追求效率是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公共管理的本質是以民主為基石,強調追求人民、自由平等權利、社會公正、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等多元價值,過于強調效率必然導致社會公正和長期公共利益的缺失。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對我國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啟示
新公共管理是當代西方社會行政改革的一個潮流,雖然它還存在如上的一些缺陷,但總體來說是現代政府改革的一個趨勢和方向。盡管我國是一個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具體國情與西方國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行政改革所面臨的問題與西方國家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思想和操作方案對我國各級政府的改革仍然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一)明確鄉鎮事業單位的職能范圍和權力邊界
西方國家政府職能的大幅度擴張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政府規模急劇擴張,財政開支大副增長,最終在70年代形成嚴重的財政危機。這促使人們對以往政府的職能范圍進行思考,反思以往政府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行政方式進行反思。就我國的鄉鎮政府來說,也經歷了一個職能不斷調整和機構不斷膨脹的過程,最終導致了近年來大規模的機構和人員精簡。這種現象主要反映在鄉鎮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的增減方面,可以說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是我國鄉鎮機構改革的重要環節。
就我國的鄉鎮事業單位改革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確其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職能和使命,根據宏觀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要求確定其具體職能,依其承擔的職能來進行機構和人員配置。具體要劃清哪些基層事務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哪些公共服務可以通過市場化和社會化手段來提供的。對于由政府承擔的事務要設置相應的機構和人員,對于可以回歸社會的公共事務要大膽放權。
(二)引入競爭機制,增強工作鄉鎮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基層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鄉鎮事業單位的活力來源于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鄉鎮事業單位的競爭來源于兩個方面,即人才崗位的競爭和公共服務的競爭。長期以來,在人事方面,我國鄉鎮事業單位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人浮于事,導致鄉鎮事業單位職能的虛化;在基層公共服務方面,實行的是由鄉鎮事業單位獨包獨攬,缺乏有效的競爭,各種市場主體和公共組織被排除在公共服務提供主體之外。因此,提高我國鄉鎮事業單位的活力和服務水平,一方面要加強事業單位內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實引入人事競爭制度,打破只進不出、只上不下的傳統思想觀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流動機制;另一方面,對于可以實行市場化和社會化方式供給的公共服務項目,要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競爭,形成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競爭的局面,以提高基層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三)推進基層公共事務管理改革
管理鄉鎮公共事務是鄉鎮事業單位的重要職能。推進基層鄉鎮公共事務管理體制改革是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內容。這需要在資金來源、資金監管、工作思路上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
1、加大對鄉鎮公共服務的投入。就西方國家來說,新公共管理有效施行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國家財政對公共服務的有效保障。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體制下,我國政府對農村基層公共事務的投入較為薄弱。在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勢下,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這既是加快農村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的需要。
2、加強對基層公共財政制度進行改革,優化公共財政資金的投資渠道,增強對公共財政資金的監管力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方面國家對農村基層公共事務投入的資金較少,亟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財政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極低,亟需優化財政資金的投入渠道和強化對投入資金的監管。
3、對一些公共服務項目,可以實行合同承包,吸納社會力量和資金的參與。當前,一些地方對公共事業民營化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但總體而言,這些改革設想還處于初始階段,規模較小,相關制度還需要完善。對于可以實行外包的公共服務項目,可以實行合同承包,嚴格規定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標準,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層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吸納社會力量的參與,實現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從而減輕政府的負擔。通過相關的探索,形成制度化的措施來改善基層公共服務狀況。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布隆克.質疑自由市場經濟[J].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2、陳振明.評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6).
篇3
你好!
非常感謝領導給予在××工作的機會以及在這兩年里對我的幫助和關懷!**某些原因,今天我在這里提出辭職申請。在××兩年的時間里,公司給予我多次參加大小項目的實施機會,使我在**工作崗位上積累了**的技術技能和工程經驗,**也學到了**工作以外的處世為人等做人的道理。**的這些我很珍惜也很感謝公司,**這些都為我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帶來幫助和方便。
另外,在和××部各位同事的朝夕相處的兩年時間里,也使我對**部門,對過去的、現在**的同事建立了由淺到深的友誼,我從內心希望這份友誼,這份感情能繼續并永久保持下去。×的發展和建設在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中,真心祝愿××在今后的發展旅途中步步為贏、蒸蒸日上!再次感謝!
此致
篇4
1、報名方式:公務員考試是網絡報名,事業單位考試規模大的采取網絡報名人數少,否則現場報名 。
2、事業單位是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的機構,但他并不是屬于政府機構,而公務員是做為政府機構的。一般情況下事業單位主要是從事醫學、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工作的。
3、事業單位不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這就跟企業單位有很大的區別。企業一般是自負盈虧。事業單位的財政通常是由國家予以補助。但讓補助也分兩個方面,一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如學校等,二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如醫院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事業單位 會計改革 研究
一、引言
事業單位作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持社會的穩定和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必須進行事業單位會計改革,才能促進事業單位運轉效率的提高,從而實現巨大的社會效益。
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適用范圍過于狹窄
當前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僅僅對于國有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進行了一定的規范,然而,卻用《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來規范民間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從而導致其會計信息無法和國有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相比。無論是國有事業單位,還是民間事業單位,它們都是事業單位,為了使它們的會計信息具備可比性,它們應該受到相同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約。
(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落后于財政預算體制改革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財政分配模式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供給型轉變成為經營管理型,公共財政體制也在漸漸健全起來。在我國已經全面推行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財政資金必須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進行儲存、支付和清算。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強了對財政資金的管理,將傳統的資金收支渠道改變,另外,政府采購要求采用直接支付的方式,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就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于這些信息,必須通過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科目和財務報表項目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事業單位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導致了一些問題的產生
事業單位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導致了下面三個問題的產生。
首先,在收付實現制下,事業單位的資產和負債情況不能夠得到客觀和全面的體現。事業單位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其所提供的信息,強調某一年度內的事業單位收支產生的現金流量,對跨期的資本性支出,收付實現制是在現金的支付日進行費用核銷,從而造成事業單位的資產和負債情況不能得到全面的體現,從而,通常情況下,就會將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混為一談,從而不能準確有效地進行會計核算,也就造成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規模和數量信息的失真,對這些資產的監督和控制也會發生失真的現象。
其次,在收付實現制下,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不具備可比性。在當前持續深化事業單位市場化體制和市場化進程的形勢下,投資主體也變得多元化,在事業單位領域也逐漸介入了一些私人部門,這就要求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具備更高的透明度和準確性,現在所采用的收付實現制已經不能和事業單位投資主體多元化體制改革的要求相適應,收付實現制下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具備可比性。
最后,在收付實現制下,事業單位的績效和預算執行情況不能得到客觀和全面的體現。在收付實現制下,對于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是基于款項的實際收付的,主要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會計期間內的資金來源、使用及報告日現金余額等信息,從而將事業支出總量和事業收入總量相配比,但是,這種配比不能夠使事業單位的績效和預算執行情況得到客觀和全面的體現。
三、進行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主要途徑
(一)積極支持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政策
事業單位應該積極支持國家對其所提出的政策,將原來的全額撥款、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作為確認新的事業單位的基礎,從現在的事業單位范圍中,將原來的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剔除,這種事業單位以企業單位的名義進行注冊登記。
(二)事業單位會計改革必須對準則和制度層次的差別認真區分
在準則這一國家財政層次上,必須確立出一個在各種事業單位組織都能夠適用的會計普遍性原則和要求。將記賬基礎、記賬方法、各類要素的核算要求等會計管理的基本問題解決掉。而在制度方面,必須對企事業單位的差異進行認真的區分,同時,必須區分各種事業單位在會計制度上的不同之處,對于它們的會計制度的制定必須因地制宜。對于國家撥款型事業單位來說,因為這種事業單位組織會計是由政府投資興辦的,沒有國家管理職能,不能夠實現物質資料生產,它們的目的不是獲得利潤,所以,對這些事業單位,可以采用國家財政通用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而對于差額撥款型事業單位和自負盈虧型事業單位,可以采用企業型的會計制度。
(三)促進權責發生制的有效實行
事業單位應該將企業實行多年的權責發生制引入,同時,促進其得到有效的實行。通常情況下,對于會計核算來說,主要采用收付實現制,但是,對于經營性收支業務核算來說,可以采用權責發生制。事業單位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導致了一些問題的產生,例如,事業單位的資產和負債情況不能夠得到客觀和全面的體現。必須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進行事業單位會計改革。所以,必須逐步對事業單位采用統一的權責發生制,實現全面的成本核算,從而實現資金的節約,使事業單位可以正常有序的運轉,另外,也可以使民間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能夠和國有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相比。
四、結束語
本文對事業單位會計改革進行了探討。通過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結論,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時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難免會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仍然需要下一步的繼續深入研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最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事業單位會計改革領域的進一步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郭春芳. 對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探討[J]. 財政監督, 2008,(08) .
[2] 程冀. 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研究[J]. 才智, 2009,(11) .
[3] 鄒玉桃. 事業單位會計改革之我見[J]. 消費導刊, 2008,(13) .
篇6
一、未登記事業單位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依據《*省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統計手冊》(*年度)統計數據,截止*年底,全省事業單位總數為43157家。扣除這一年來已撤銷、劃轉、調整的1844家,此次調研,全省在冊事業單位數量為41313家。其中,省直1105家,市直6777家,44個縣和縣級市24495家,56個區8936家。經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核準登記并發給《證書》的有20727家,其中省直809家,市直4591家,縣(市)10001家,區5326家。未辦理事業單位登記的有20586家。其中,省直296家,占同級事業單位的27%;市直2186家,占同級事業單位的32%;縣(市)14494家,占同級事業單位的59%;區3610家,占同級事業單位的40%。未登記事業單位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具備條件暫時不能或不宜登記的,主要是機構改革中調整后的事業局、大型事業單位的直屬機構和鄉(鎮)事業單位共有4455家;二是不好確定原因的,主要是政法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和多次通知不來登記的共有960家;三是不具備法人條件的共有15171家,其中:職能單一、規模過小的3644家,業務萎縮、人員過少的934家,業務消失、名存實亡的819家,經營不善、虧損嚴重的879家,管理不規范、財務不獨立的8220家,個人承包或買斷、性質已改變的604家。從登記率看,全省平均登記率為50%,以市為單位,登記率比較高是鞍山、沈陽、丹東、撫順、大連,低于全省平均登記率的有朝陽、營口、遼陽、鐵嶺、本溪(詳見附表)。
如此眾多未登記事業單位的存在,在社會上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一是阻礙了社會組織管理法制化程度的提高。依法治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治國方略。《條例》的頒布實施,與國家對其他社會組織管理的法規相配套,共同組成我國對社會組織法制化管理的法規體系,使我國對社會組織的管理方式,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除“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不須登記外,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準登記,取得法人資格。”《條例》規定:“事業單位經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成立后,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登記或者備案”,同時明確“事業單位應當具備法人條件”。法律、法規規定的非常清楚,事業單位不應該不具備法人條件,而且應經核準登記后方能取得法人資格。不論審批機關是哪個部門,只要經其批準成立的單位性質明確為事業單位,并符合《條例》對事業單位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就應當而且必須經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核準登記或備案,領取《證書》取得法人資格后,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而未經核準登記卻仍以事業單位名義開展活動的社會組織游離于國家對社會組織法制化管理的范疇之外,不受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社會組織的約束,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法制化管理的一種缺陷與不足。
二是制約了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經濟秩序的規范化程度如何,不僅受制于國家有關部門的管理力度,也受制于市場主體身份的明確。只有市場主體均以民事主體資格來循規蹈矩地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當中,市場經濟秩序的規范化才能得到保證。而這些尚未經核準登記領取《證書》(不論其原因如何)的組織以事業單位的名義與身份開展社會活動,但并不具備民事主體資格,不能以自身的名義承擔民事責任,這不能不說是對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化的一種變相嘲弄。未領取《證書》的事業單位其業務范圍未經核準,其民事權利與能力未得到確認,卻以自身名義開展活動,這對于其他具備民事主體資格的市場主體是不公平的。同時如果這些單位自身權益受到損害,由于其不具備法人資格,也無法用法律來保護其權益。這種情況的存在,毫無疑問在制約著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化程度的提高。
三是遲滯了事業單位改革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事業單位在我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中發揮著其他社會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因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的某些方面不相適應,而需對其進行由外在管理體制到內部運行機制的全方位改革也是不可否認的。推進事業單位的社會化進程是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最核心的內容。而事業單位未經核準登記,未領取《證書》就不能以法人身份參與社會競爭,也就離不開主管部門的襁褓,擺脫不了黨政機關附屬物的窘境,無法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在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層面,目前大力推進的是事業單位用人制度與分配制度的改革,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未經核準登記未取得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與其員工無法簽訂合法有效的聘用合同,事業單位的用人自就無從體現也不應該體現;未領取《證書》的單位,不具備獨立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沒有可獨立支配的財產,或無權支配財產,實行分配制度改革就是一句空話,對這樣的單位也不適合實行內部分配制度改革。
四是降低了機構編制約束科學化程度的提高。《條例》規定:縣以上各級機構編制部門是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全省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構均為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的內設或直屬機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影響到機構編制部門的威信,制約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標準化程度的提高。登記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以極大的工作熱情投身到這項嶄新的工作當中,但仍有如此數量的登記管理對象不參加登記卻不受任何制約地活動在社會當中,這不僅是對登記工作的削弱,也是對機構編制工作的削弱。那些已經不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已經是違背了《條例》對事業單位的規定),其機構編制事項卻受不到任何約束,長此以往,勢必造成其他部門對機構編制管理的信任危機。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及今后的工作重心應是對事業單位進行日常監督管理,而大量尚未登記事業單位的存在,對實施事業單位的監督管理形成了嚴重的干擾,這就直接制約著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深入,也直接影響到機構編制部門整體形象,影響機構編制部門整體工作的深化與提高。
二、事業單位未登記的原因
通過調研了解,全省如此眾多事業單位未辦理登記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篇7
多年來,我們的事業單位積累的問題不僅太多,而且盤根錯節。事業單位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巨的工作,為保證此項改革能比較平穩地推進,我們對改革相關問題的前置性研究一定要盡可能地深入一點,全面一點。本文擬就事業單位改革的幾個基本問題談點不成熟的看法,一來求教于各位讀者,二來做點拾遺補缺的工作。
對事業單位改革風險的基本估計
事業單位改革,不僅涉及130多萬個單位和2800多萬從業人員,而且涉及事業單位機構布局的調整、管理體制的創新、運行機制的變化、職責利益的劃分、組織機構的重構、人員編制的精簡、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問題。這些都會給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帶來強烈震動。特別是改革所帶來的人員結構調整,有一部分人要離開現有的工作崗位,由于事業單位分流安置的渠道遠不能與黨政機構改革相比,在相當多的地方甚至幾乎無法安置,這一嚴峻的現實,必然會給改革帶來一定的壓力和風險。多少年來,事業單位的人員已經習慣了原有的工作環境、工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現在要改變這一現狀,使其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并非易事。有的單位轉制改企,人員一夜之間從國家干部變成了企業職工,有的人員被精簡而“下崗分流”,有的正值壯年就要“退休”“退養”,這樣大的動作肯定會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如果解決不好,處理不妥,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和不穩定。這是風險之一。事業單位的轉制改企,面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這是風險之二。當然,在目前的體制和機制下,我們也許很難真正做到國有資產一分一厘都不流失,但我們至少要做到絕大部分不能流失。對此,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無論是國有資產授權經營還是國有資產置換退出,都應未雨綢繆,把工作做在前面,既要照顧群眾利益,更要考慮國家利益,正確處理好國家利益與群體利益的關系,把工作做細,做好,做深入。事業單位改革風險之三是人才的流失。事業單位是各類高、精、尖人才聚集的地方。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才實行的是計劃分配制,個人基本沒有自由選擇單位與職業的權力。因此,國家把相當多的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都安置在事業單位。事業單位改革必然會使一部分人員對工作單位和工作崗位做重新選擇。在改革過程中,如相關問題解決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現有隊伍的不穩定和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對于事業單位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資產的流失大的多,再想挽回就很難了。
對事業單位改革成本的重新認識
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成本,這是不爭的事實。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以及政府出臺的每一項改革措施,都要付出改革成本。同樣,事業單位的改革也需要成本。事業單位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要減輕各級政府的財政負擔。然而,這里所說的“減輕”不是“節省”,不是減少對事業單位的絕對投入數,更不是擠出錢來挪做它用,而是通過資源(或者說資金)的重新整合,更好地發揮有限資源(資金)的作用,使政府花在事業單位上的錢由目前的“財政負擔”變為真正的“財政投入”,而且這種投入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增長的。這是我們需要認識的問題之一。事業單位改革需要經費投入,不僅布局調整需要錢,分流安置富余人員需要錢,事業單位的改企轉制更需要錢。長期以來,我們的各項事業一直處于低水平的發展過程中,多數事業單位從未搞過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現在要搞了,需要大量的錢。錢從哪里來?以前,大多數事業單位是財政給多少錢,就用多少錢,幾乎沒有積累。現在突然要事業單位自己承受這部分負擔,既不合情理,也無力負擔,個人更無力負擔,從道理上講也不能讓個人完全負擔。唯一的途徑就是政府、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分擔,而且政府應該出多一點。“三險”問題解決不好,事業單位的改革就難以深入下去。近年來,許多地方的事業單位改革往往因這一問題未能尋找到理想的解決的辦法而使改革難以深入,這是我們需要認識的問題之二。事業單位轉制改企,涉及國有資產的置換,國有資產的評估,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等一系列問題,如操作不當,就會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但即使操作再得當,也會因現行制度的不完善,政策執行得不徹底,以及工作水平和方式等一系列主客觀原因,國有資產存量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我們不能因為事業單位的改革而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但是,我們也不能因害怕國有資產流失而放棄事業單位改革。雖然在理論上講,改革與國有資產的流失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但是,在改革實踐中因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和許多不可預測的情況,流失的現象又是屢見不鮮的,這是我們需要認識的問題之三。
總之,如果我們對事業單位改革成本估計不足,那么成本問題就有可能會成為事業單位改革的“瓶頸問題”。因此,事業單位改革,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事業單位自身仰或職工個人,都要有成本意識,要認真策劃,努力做好相關方面的準備。
對事業單位改革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充分估計
我國事業單位的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總數,在世界各國都是絕無僅有的,遍及教、科、文、衛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但在職能性質、組織形態、活動范圍、運營方式、資金來源、隸屬關系等方面,彼此間的差別又很大,不同類型事業單位的改革要求和目標選擇并不完全一致。幾十年來事業單位本身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不少,關系盤根錯節。相對于行政機構改革而言,其改革情況更為復雜,任務更加艱巨。要充分準備,統籌考慮,精心設計,大膽試點,理性總結,穩步推開,同時也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事業單位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必然會產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養老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聯動。因此,事業單位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個系統工程,是系統的改革而非單項改革。
對事業單位改革目標的理性選擇
事業單位改革目標可以有多種選擇。因為事業單位積累的問題較多,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是目標,解決多數或全部問題也是目標;解決表層問題是一種選擇,解決深層次的問題也是一種選擇。在我國目前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選擇什么樣的改革目標,使之既不顯得脫離實際高不可攀,又不顯得過于簡單一蹴而就,這對于事業單位改革的成效和成敗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目標的選擇上筆者認為,首先要廓清一個觀念即事業單位改革絕不僅僅是為了精簡幾個機構,減少一些人員,更不是單純地為了減輕各級政府的財政負擔。應清醒地認識到,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不是簡單的通過減少財政支出或重新進行分類就能達到目標的。此項改革的目標選擇是,建立一個能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精簡高效、結構合理的現代事業組織體系,改革后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應當更有利于各項事業的發展和單位自身的發展,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盡可能滿社會各方面的需求。理性的做法是,不同的事業單位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改革目標。我們在制定改革目標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千萬不可脫離實際而好高騖遠。要知道再美好的目標實現不了,也是空中樓閣。
篇8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必要性;問題;對策
1強化事業單位會計管理的必要性
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制度體系的構成,依照效力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層級:一是會計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具有最高的約束效力;二是會計行政法規,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由國務院頒布,是依據《會計法》制定的,其效力僅次于會計基本法;三是會計規章,包括會計部門規章和會計地方政府規章;四是單位內部會計制度,對不同部門會計人員起著最為直接的管理和約束作用。
強化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是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財經政策的需要,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體現,也是做好新時期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作為事業單位財務內部管理的中心環節與重要節點,積極構建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和約束機制,進一步規范會計工作,對促進會計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當前事業單位會計存在的問題
2.1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存在不科學、不合理
財務與會計的基本功能是核算、控制和監督。首先、部門單位把財務部門當成是賬房管錢的“先生”,財務部門沒有權利參與單位的經營決策及日常業務的管理活動,造成財務部門對單位的經營決策和日常管理活動的結果都不是很了解,造成單位的會計工作水平低下。其次、部門事業單位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對其原始憑證的填寫不夠規范,且部分憑證的填寫與國家的會計法規是不相符的,存在著許多錯誤填寫的現象。例如:原始憑證的填寫的隨意性、項目內容,金額,性質填寫過于模糊、對各項經費沒有設立相應的標準等。再次、事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核算不夠科學按照目前的會計制度規定,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是不計提折舊額的,同時也不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這樣就會導致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虛增,不利于事業單位進行固定資產管理,也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
2.2會計核算與財產管理相脫節
事業單位主要依靠財政撥款來維持,因此有必要對事業單位的財產進行合理規劃、有效管理。但是,近年來部分事業單位沒有深刻認識到財政物質對事業單位的重要性,輕物重錢,缺乏對物資的有效管理。在會計核算方面,沒有對其設立統一的賬戶、賬簿,缺乏完善的盤存制度,對物資的采購和使用缺乏嚴格的出入記錄登記,造成財務核算部門與資產管理部門嚴重脫節。大多財務人員都單純認為物資核算不需要對其具體物品的使用、管理情況進行核算,而是通過相關記錄信息進行反映,從而沒有實行定期盤點和清查,事業單位缺乏全面的物資核算信息,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致使國有資產不當流失。
2.3實行核算的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部分事業單位的規模逐漸擴大,資金額度也越來越大,隨之對其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人員墨守陳規,不能結合單位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會計技能的改進與自我提升,會計處理主觀隨意性較大,缺乏紀律性,對會計核算制度的貫徹執行造成一定約束。還有的工作人員對權責發生制缺乏深刻理解,在工作中不能科學合理地將其運用,對于出現的一些非常狀況不能及時采取解決措施,客觀上造成會計核算效率低下。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使其隱藏了一定財務風險。
3完善事業單位會計存在問題的對策
3.1加強事業單位內部的會計基礎工作,強化會計系統的控制作用
在會計制度的設計上,適度的吸收權責發生制原則。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對事業單位內部進行成本控制和預算管理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要提高事業單位的成本控制水平,就必須改進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強化會計系統的控制作用。首先、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會計處程序,例如:規范事業單位原始憑證的審批;規范事業單位會計科目的使用等等。其次、在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方面,可以部分采用權責發生制,根據內部核算和管理需要,對投資收益、利息支出、成本等信息進行準確的確認和計量,清晰地反映事業單位的經營活動,對外提供更真實可靠的反映各個會計期間的收支和債權債務狀況的財務報告。
3.2協調會計核算與物資管理
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應與物資管理相統一,對單位的資產應完整入賬,全面掌握資產的變動情況,特別是單位應進一步改進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方法。在固定資產的方面,事業單位應統一固定資產的入賬口徑,做好入賬驗收和領用登記的工作,定期進行資產清查,保證賬實相符,并規范固定資產的報廢處理制度。同時,單位應新增固定資產的累積折舊科目,每月月末對單位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累積折舊科目可以反映固定資產累積計提的折舊費用,既解決了單位按權責發生制對資金流向進行管理的要求,又能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現實的攤余價值信息,同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還能客觀反映單位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情況,增加單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在無形資產的方面,事業單位可以新增一個累積攤銷科目來抵減無形資產,這樣可以避免一次性將單位購入的無形資產完全攤銷,而導致單位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的虛減。無形資產攤銷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與固定資產相似,累積攤銷科目反應無形資產的累積攤銷額。這樣有利于單位管理者及時掌握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和攤余信息,能夠真實反映單位的財務信息。
3.3加強事業單位財會隊伍建設,培養優秀會計核算人員
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要真正發揮作用必然需要一批優秀的會計核算人才,因此需要加強對單位會計人員的培養,提高財會人員的整體素質。主要做法包括:在聘用方面,嚴格會計人員選拔的考核工作,提高進入門檻;在后續教育方面,定期進行培養和考核,提供短期、高效、有針對性的崗位培訓和業務學習,例如新會計法、會計準則、國家法規等方面內容的學習,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水平;在職業道德方面,要加強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財會人員的職業操守,樹立誠信為本、愛崗敬業、客觀公正的思想。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形勢下,會計管理工作面臨著新的情況和新的挑戰,隨著事業單位市場經濟行為的日益增多,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變得更加復雜。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完善,強化會計內部控制,完善相關管理措施,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顯得尤為迫切。同時,事業單位還面臨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任務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要把事業單位做大做強,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民生的需求,需要財會工作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運用管理會計的先進管理方法、技術,有效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為事業單位的經營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事業單位;管理改革;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01
受傳統觀念和體制的影響,我國大部分事業單位的員工人數眾多,效益差、職工的工資待遇偏低,尤其是在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之后,職工在經濟上和企業中同樣層次的員工相比差距明顯,但是,卻沒有像公務員那樣享受終身的職業保障。事業單位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仍然參照國家公務員的管理方式,其行政色彩濃厚,員工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縛了,這樣既不利于員工的個人發展,同時也限制了單位的未來發展。針對這些問題,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因此,事業單位的現有人力資源部門要轉變傳統的管理思路,重新認識自身的價值理念,發揮自身潛力,將改革進行到底。
一、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出現的問題
聘用制的實施嚴重的影響到事業單位員工與其單位的利益方面問題。這就要求在改革的過程中,每一項制定出來的改革措施都要充分考慮到原有體制環境因素,這是一個復雜而繁瑣的過程。我國在實行事業單位聘用制管理之后,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一直沒有很好的進行同步,這就帶來了很多問題,其主要有下面幾方面:
(一)職工關系處理不好,爭議有所增加
單位無論規模如何,員工之間的關系問題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人力資源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應該做好單位與職工的協調工作,員工之間和睦相處,營造一個和諧、積極的工作環境。事業單位員工的人際關系,是通過在共同的工作環境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其中基本理念就應該是建立和諧和合作的人際關系,現在的事業單位的員工在人事任用上與從前大不相同,之前只要是能夠進入單位,成為本單位的編制內員工,基本沒有下崗的可能,可謂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員工在工作中能夠對單位表現出相當強的忠誠度,將個人的一輩子時間都獻給了單位,很少有跳槽的情況發生。改革后的職工,隨著體制的改革,其思想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由于很多相關配套設施沒有同步,一些福利保障也不夠完善,致使職工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早作打算,也許未來的短時間內就要面臨下崗的問題,引起很多不安的心理,其忠誠度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改革中類似聘用制及績效考核等制度,急需合理完善的配套制度來輔助其實施,從而使改革能有效深入的進行。
(二)管理、培訓、規劃模式落后
事業單位在承擔公共利益服務的同時正在逐步的走向市場經濟。以市場為導向,原本的單一利益開始多元化,其結構變的復雜多樣,員工應該從管理的對象變為單位的主體,將其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的發揮出來,為自身和單位在市場經濟中的未來發展而努力奮斗,充分挖掘自身潛力。這樣,事業單位也應該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的管理方式,不能過分的要求員工必須服從組織的工作安排,要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三)激勵機制不完善
受市場經濟影響,傳統的“吃大鍋飯”的思想已經不再得到人們的認同,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的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因此,激勵機制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事業單位中,缺少一套較為完整的績效考核制度,不能對員工的工作能力進行公平的評估。這就導致在獎勵政策上不能做到公平與公正,使員工缺乏工作積極性。
二、事業單位管理改革分析
事業單位用人制度轉化為聘用制后,我們必須針對其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其原因,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切實推動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整個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進程。就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來說,我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樹立共同發展意識
實行聘用制后,事業單位和員工之間是合同關系,事業單位負責人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合同意識,進而在與員工簽訂聘用合同時將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本單位的工資、獎金和懲罰等改革措施講清楚,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使其充分認識到單位生存發展將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命運,從而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與單位同心同德,樹立競爭意識,增強風險意識積極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競爭能力。
(二)轉變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事業單位用人制度轉變為聘用制后,員工與單位的關系由過去的附屬關系轉變為合同關系,雙方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事業單位的整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應該由過去的“權力中心”向現在的“服務中心”轉變,擺脫管理員工的思維,樹立為員工服務的思想,切實以員工的需要和公共利益為導向開展組織工作。積極引進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置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可以參照企業等經濟組織的管理模式,以制定出適合事業單位特點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整合單位內部的人力資源,挖掘員工的潛力,充分發揮員工在單位整體下的能動性。
(三)完善培訓制度,促進職工業務水平提升
科技發展是第一生產力,事業單位要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科技的力量,在企業內部做好相關的員工培訓工作,使得職工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新形勢下的事業單位的員工應該拋棄心中的“優越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的生存和發展下去,否則,將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員工要時刻具有競爭意識,還有一種“危機感”。這樣才能真正的立于不敗之地。聘用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產物,因此,員工要積極的面對和接納,并通過這種制度改革來激勵自己奮發圖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參考文獻:
[1] 趙鳳榮,裴冬梅,鄭偉.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中績效管理子系統的設計[J].現代物業(中旬刊),2009,12.
篇10
關鍵詞:事業單位 財務管理 固定資產 會計基礎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管理體制的改革,事業單位的經濟來源僅僅依靠政府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正常的需要。必須轉化管理機制,緊跟市場競爭機制,建立自我發展機制。因此,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觀念也要隨之轉變,事業單位管理要以市場經濟為主體,合理分配資源,降低成本利用,提高經濟效益,強化競爭力,確立良好的生存環境。隨著市場經濟形式的轉變,政府職能發生變化,政府財政管理體系也作出了相應的變化,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狀況做了調整。建立公共財政在客觀上規范財政資金供應范圍,調整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建設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財務管理制度,促進事業單位的發展。
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有些單位的領導財務管理意識淡薄,認為財務管理僅僅是對資金的支付操作,忽略了財務部門的監督決策職能。單位領導及財務管理人員缺少創新意識,業務能力較低,不能適應財務管理工作的步伐,對財務管理工作理論理解不深,導致財務管理與業務工作嚴重脫節。
(二)財務管理工作不規范
首先,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主要有:原始憑證填寫不完整,有些事業單位核算的很多原始憑證不符合國家相關法律的要求,原始憑證要素填寫不全或者不填。不完整的憑證信息被納入單位的會計資料,會影響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另外,原始憑證出現虛假現象,記賬憑證不規范,賬簿設置書寫不規范等多處情況都不規范。
其次,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同于企業固定資產,其購買和建設費用全額列入事業費支出,不需提取折舊,且對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無相關考核的制度相配套。不少單位管理混亂,出現了有帳無物或者有物無帳等問題。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管理不嚴格,盲目的購置資產,造成了大量資產的閑置,這些資產不能產生效益,這就增加了單位內部的成本。
(三)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低
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些單位由于領導不重視財務管理,招進單位財務管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懂得專業知識不多,沒有實踐經驗,甚至有些財務工作者是從單位其他崗位調用過來的,未進行過系統學習和培訓,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都不高。另外,單位的內部存在兼崗現象,一個人負責多個崗位,崗位內容相差很大,不屬于一個體系。由于競爭激烈,人員流動性大,再加上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財務人員不能正確的履行會計職責,不按照規范辦事甚至。嚴重制約了財務管理總體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單位的經濟發展。
三、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財務管理觀念,重視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工作核定單位的經濟效益,把握整個單位的經濟動態,必須從意識上重視財務管理,控制籌資、投資和收益的產出比,提高資金利用率,考核風險系數,避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發生,確保單位的收益。
(二)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國有資產管理
事業單位內部應建立一套控制嚴格、切實可行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對現金的管理、財產的審批、財務計劃的指定和實施、資金的籌集和使用。同時,重視會計法規的實施,提到單位負責人的意識,增強法紀觀念,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嚴格依法處理并追究責任人的責任。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必須從領導層重視,把該項任務納入領導政績考核,提高單位領導的意識;在部門領導的綜合考慮下,進行國有資產的購置、使用、保管、處置等管理,單位內部規定明確的制度,規范化國有資產的管理,對國有資產進行一對一的登記管理,把國有資產管理納入領導考核體系,提高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嚴格控制國有資產的管理,從而提高單位資產使用效率和經濟收益指標。
(三)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財務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單位要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培訓,對會計業務素質較差的人員,要盡快補充他們的專業知識。財財務部門執行執證上崗制度,調換不合格的人員或者對不合格人員培訓合格后上崗。明確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的職責和應具備的素質:(1)數量掌握財務管理知識,總結財務管理工作的規律;(2)要有踏踏實實、甘于奉獻的思想觀念;(3)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嚴謹的工作態度;(4)要有原則性和政策觀念;(5)要有創新精神和駕權全面工作的能力。具備以上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有助于發揮財務管理的經濟管理職能,更好的為單位健康、穩定發展服務。
四、總結
采取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有助于發揮財務管理部門在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職能,只要單位重視,全體人員積極奉獻,共同努力,注重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培養。財務管理水平會很快提高,經濟效益也會大大提高,有助于推動單位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忠軍.淺談水利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J]財政監督,2007,(16)
[2]張秀蘭.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