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我讀了《斑羚飛渡》這篇文章后,我感到斑羚是一種聰明·機智·無私·勇于獻身和沉著冷靜的動物,而狩獵隊充當著不好的角色。
由于狩獵隊的非法捕殺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這些珍稀動物一塊頻臨滅絕。據有關資料記載,近2000來全世界已經滅絕上千種野生動物其中16世紀以來就滅絕了鳥類150種,獸類95種,兩棲爬型動物80種。而且由于人為的干擾和自然環境的改變,滅絕速度越開越快。以獸類為列,17世紀平均每5年滅絕一種,到了20世紀每兩年就滅絕一種。yijin目前,頻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已達1700多種。獸類300多種,兩棲爬行動物138種,魚類193種。環境污染了,可以通過治理使之恢復原狀,而物種一旦滅覺就不會復生。
人類的許多發名創造靈感來自于自然界的動物,列如蜂房的結構·鳥類的飛行等。而人類的藥物有半數是從野生動物和植物中發現并提煉出來的,且許多藥物目前還沒有替代品。如生產小兒麻痹疫苗要利用猴子的腎臟。如果這些動物滅絕了對我們人類來說是無法?m補的損失。此外研究這些動動物對于了解自然環境形成的歷史背景及環境的質量標準也有重大價值。
保護珍稀動物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行為,我國于1980年加入了《頻危野生動物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野生動物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自覺的保護野生動物,使它們不受傷害。
四川眉山仁壽縣珠嘉中學初一:廖林慧
篇2
關鍵詞珍稀植物;保護;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Q949.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09-233-02
珍稀植物不僅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植物科學研究及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如果這些中國特有的種質資源消失了,對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和生態平衡的維護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從近年來對國內外物種保護的經驗來看,一個物種消失往往會造成多個以其為生物種的滅絕,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因此必須及時搶救這些瀕危的植物。
1珍稀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植物是生物多樣性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于維持地球生態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人類生存各項資源的基本來源,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資源。但當前,我國珍稀植物的數量越來越少,很多珍稀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這種情況下加強珍稀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很有必要。下面主要總結當前我國珍稀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經費投入不足
實際上很多地區的的預算中并沒有專門設置珍稀植物的保護專項基金,這方面的經費投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正規的資金渠道。這種情況下,直接造成了珍稀植物保護經費開始方面的困難,當前珍稀植物保護正面臨著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因為珍稀植物保護的經費緊張,面臨著開支困難的現狀,因此很多這方面的科研及保護工作無法正常進行。這不僅對珍稀植物的保護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相關科研及宣傳工作也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大大制約了珍稀植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發揮。
1.2缺乏專業的人員與管理機構
當前,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機構不完善,專業人員缺乏,總體專業水平不高。很多鄉鎮林業站將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牌子掛出來,多數人員均為兼職,加上珍稀植物保護地區均處于偏遠的山區,面臨著生活條件艱苦、交通不便以及福利待遇不高等問題,因此,我國珍稀植物保護隊伍并不穩定,現有的條件無法留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1.3珍稀植物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當前,我國珍稀植物正逐漸減少,珍稀植物資源遭到了十分嚴重的破壞,實際上出現當前這種現狀,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分析。第一,經過過去幾十年的過度采伐,很多天然闊葉林破壞十分嚴重,尤其是南方紅豆杉、楠木等珍稀植物已經瀕臨采伐殆盡。第二,大量違法犯罪現象出現,如近年來亂砍濫伐現象猖獗。改革開放以后,一些人受到珍稀植物市場好、經濟效益高等因素的影響,不惜以經營珍稀植物為手段謀取暴利,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進行采伐,因此野生珍稀植物越來越少。第三,當前人工造林的數量相對比較少,廣大林農對珍稀植物苗木的營造積極性不高,林政相關部門也沒有針對人工珍稀植物營造提供更多的優惠措施,嚴重影響了林農對珍稀植物造林的積極性。
2珍稀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途徑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從原始生命進化來的,人類作為自然中的一分子,要想生存下去必然需要和自然發生關系。人類不能為了從自然界中獲取資源就肆無忌憚的開發自然,應該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進行積極探索。為此,珍稀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對這些瀕危植物的可持續利用。
2.1加大宣傳力度,提升保護意識
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對珍稀植物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進行宣傳,在各種場合向廣發人民群眾介紹珍稀植物,尤其是讓大家了解珍稀植物保護的重要現實意義,使民眾樹立對珍稀植物進行保護的責任,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各級領導對珍稀植物保護引起重視,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珍稀植物保護工作的理解與支持,營造出一種全民保護珍稀植物的良好氛圍。
2.2完善珍稀植物保護機構,提升專業人員綜合素質
政府應該將珍稀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看成一項重要工作,監督相關部門將這項工作貫徹落實到具體地方,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管理條例,加大執法力度,針對亂砍濫伐等不法行為應嚴厲懲處。同時,進一步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建立健全珍稀動植物保護與管理機構,并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提高相關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為技術骨干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組織相關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到專業院校培訓和深造,有效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專業人員不夠的問題。
2.3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培育研究
由于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當前珍稀植物數量越來越少,加上保護方面的經費投入不足,這方面的科研明顯滯后。如果可以在珍稀植物培育上增加科研經費,就可以有步驟的開發瀕危物種,加強對關鍵種基因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增進經濟、社會及生態方面的效益。
2.4保證開發利用的合理性
在珍稀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中,應該將合理培育資源作為基礎,不僅要防治出現過量采集的問題,還要積極挖掘新品種,積極引進野生植物類型,加大力度培育優良品種。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將發展加工業為主體,使植物資源利用從粗加工向深加工發展,建立起集生產、經營及科研等一體化的載體,對視頻、藥品及香料等進行有計劃的開發,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的各部分進行加工,促進野生植物綜合效益的提高。
2.5重視植物的繁殖馴化,使園林綠化樹種得到增加
通常情況下城市園林綠化樹種會采用一些花色各異、樹形優美的野生植物,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節約成本,還能使綠化樹種的種類得到增加,一改當前我國市場上綠化樹種較為單一的局面,將野生樹種馴化成城市園林綠化樹種,這樣可以使廣大城市居民充分了解和認識野生植物,這對增強大家對環境進行保護的意識非常重要,起到了無形的宣傳效果與作用。
3結語
珍稀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財富,應該對這些珍稀植物進行較好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證資源得到持續利用,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出最多財富,為城市園林綠化及家具美化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孟慶法,高紅莉,王洪友,等.河南省珍稀樹種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4):134-138.
[2]許耀輝,甘新軍,曾振軍.廣東省從化市野生珍稀瀕危植物觀賞特性評價及其開發利用[J].熱帶林業,2006(3):34-35,30.
[3]李國標,林中大.清遠市野生珍稀瀕危植物的觀賞特性及開發利用[J].廣西林業科學,2007(3):158-163.
篇3
中國是世界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作為保護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到2001年底,已有各類自然保護區1551個,國家級171個,面積達1.45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4.44%左右。林業系統建立的自然保護區達90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55處,總面積1.03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0.63%。這些自然保護區保護著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護著約2000萬公頃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約1200萬公頃的各種典型濕地。中國自然保護區作為宣傳教育的基地,通過對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及自然保護科普知識的宣傳,極大提高了我國公民的自然保護意識。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先后頒布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年—2010年)》,組織編制的《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同時,國家先后批準加入了包括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內的20多項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國際公約和條約。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開展全國野生動植物、濕地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國際影響,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然而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速度雖然很快,在“數量”上得到了迅速擴大,但“質量”提升卻相當滯后。【1998】11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指出:“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認識,片面強調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不足,全國1/3的自然保護區尚未建立管理機構,基本上處于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狀態;一些自然保護區名存實亡……”,表現為體制不順、管理不力、經費不足等許多矛盾。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完善有關的法律條文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保護和管理的直接目標是把對人類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資源完整地保護起來,避免人類的直接利用,這就限制人類一些眼前利益。在現實生活中,要順利地達到這一目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它涉及各種利益的沖突,如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大局利益、自然保護區利益(代表國家)與社區居民利益、自然保護事業與其他事業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自然保護區立法首先是保護國家利益,當然是不影響其他利益的前提下、是漸進式的,因為認識自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是漸進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尚處于經濟結構的調整時期,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與現實沖突非常明顯,特別是社區的經濟發展需要與嚴格的法律保護之間,如《森林法》第三十一條第三款“……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采伐”,嚴重制約了社區的經濟發展,《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三條“管理自然保護區說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規定了自然保護區的投入問題,但沒有明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哪一級政府安排;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中有關分區管理的條款規定,可以在實驗區開展一些經營活動,有利于緩和社區矛盾,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同時也為自然保護區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更有利于達到保護自然資源的目的。為此,如何根據實際,完善《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制定《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的是自然保護區保護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建立縱向的分級管理體制
針對自然保護區點多面廣、地域偏僻、條件落后的實際,建立一個“虛擬”的管理體系更顯得迫切和重要。這種“虛擬”的管理體系是充分利用數字高速公路建立的能夠下達指令、信息反饋、建立數據庫、又能對社會開放、讓公眾參與的網絡信息系統,只要一臺服務器,各保護區為網絡終端,國家林業局保護司的指令通過網絡辦公系統即時到達各保護區,各保護區也可以即時匯報工作。況且,我們現在資金緊缺,沒有必要把有限的資金用來濟汽車、乘火車去參加一個培訓和幾個小時的會議,因為這個系統為大家開通了網上培訓系統和會議系統。同時,各自然保護區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積累大量的數據為自己建立檔案(需要保密的文件資料可加密打包,單向傳輸),網上開展的資源調查,為建立全國的數據庫創造了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網絡的社會開放系統,完全有能力完成宣傳教育任務,可以讓更多的人來參與、關心、支持自然保護區事業。
三、認真編制規劃、分步實施
《總體規劃》是每個自然保護區落實有關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具體方案。方案的制訂必須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并且要結合保護區和社區的實際。貫徹“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自然保護方針,根據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的理論與原則,必須合理劃分三個功能區,把保護、科研、監測、教育和旅游結合起來,統一規劃與布局,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旅游與教育、資源保護區與社區發展等關系,致力于保護區和社區經濟的同步發展。在開發項目的選擇上,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在堅持保護第一的前提下,選擇不破壞自然資源又可重復利用資源的項目。
篇4
關鍵詞:森林公園;資源特點;森林經營
中圖分類號:F59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9-0004-02
1 引言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奇峰三千,秀水八百”聞名于世,1992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旅游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北部,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公園管理處所在地距張家界市區32.0km。公園西起朝天觀與永定區教子埡鎮接壤,南抵永定區沙堤鄉,東鄰湖南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北靠湖南天子山自然保護區。土地總面積4 779.0hm2,其中公園經營總面積3 086.6hm2,張家界、袁家界兩個代管行政村土地總面積1 692.4hm2。公園境內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屬泥盆紀地層,土壤以輕砂質中厚層黃壤為主的土壤類型,并呈垂直地帶性區域分布[2]。
2 張家界森林資源特點
2.1 土地利用結構合理,林地利用率高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國土總面積為4 779.0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為4 524.4hm2,占總面積的94.7%,非林業用地254.6hm2,占總面積的53%,林地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較大。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積之和達到4 486.5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比例達到99.3%,林業用地利用率較高, 公園森林覆蓋率達到93.9%。莽莽林海,為森林生態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2 生態公益林面積大,符合森林公園保護利用的方向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前身是張家界國有林場,同時也是湖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屬世界自然遺產地。公園境內的林地已全部區劃為生態公益林地,林種全部為自然保護區林,符合森林公園“立足生態旅游,強化生態保護”的經營利用方向,有利于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2.3 杉木純林面積較大,且生態安全隱患嚴重
在森林公園的喬木林總面積中,杉木人工純林面積達到1 411.7hm2,占喬木林總面積的35.9%,占人工林面積。而在杉木林面積中,成過熟林面積達到1 006.0hm2,占杉木林總面積的比例達到712%,林木嚴重老化,特別是經過2008年冰凍災害后,杉木成過熟林普遍出現斷梢、枯立,枯倒木隨處可見,發生大面積病蟲害災害的潛在風險較大。同時,由于多年禁伐,林分密度較大,林下灌草植被稀少,林內枯立木、病腐木較多,不僅林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而且不利于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2.4 退耕還林初顯成效,景觀質量得到改善
張家界森林公園從2000年起,開始實行全面禁伐,并結合生態旅游環境的改造提質,對公園境內的部分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到2008年底,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235.1hm2,占公園總面積的4.9%。完成國家退耕還林工程造林65.5hm2,公園自助實施退耕地造林169.6hm2。目前大部分耕地造林都已郁閉成林,境內破碎的森林景觀得到一定的修復,景觀質量得到逐步改善。
3 森林資源的經營思路
森林生態系統作為景區的重要自然景觀要素之一,在維護景觀結構穩定和提升旅游環境質量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維持森林生態系統持續健康發展演替是實現旅游業和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2]。根據森林公園“立足生態旅游,強化生態保護”的經營利用方向,提出了景區內森林經營的主要思路:
3.1 加強保護宣傳,建立宣教中心
森林公園成立后,亂捕濫獵、非法獵捕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及其生境的行為雖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違法行為仍偶有發生,當地少部分群眾的保護意識有待加強。建議深入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及野生動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科研、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豐富人民群眾的野生動物知識,把熱愛野生動物逐漸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同時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教育中心,開展野生動植物執法檢查活動。
3.2 積極開展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生物學研究
對珍稀瀕危保護動植物資源進行專項調查,弄清分布、數量、受危程度、生境質量好壞、受危原因等,由此確定不同的保護方案。做好種群及其生境的定期監測工作,盡量保護好海拔800m以上的次生常綠闊葉林(公益林),確定一些林地作為珍稀動植物繁育的天然場所,確定重點保護區域并搞好保護。建立信息資源中心,收集信息,確保有效管理。在森林公園管理處安排作為信息資源中心,配齊辦公設備的處所。收集一定的資料、信息,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系統分類。
3.3 加強宣傳和保護特色群落
張家界的特殊立地條件形成了5類具本地特色的群落,包括楠木林(宜昌潤楠、利川潤楠);楠木、苗山柿林(宜昌潤楠、利川楠、薄葉潤楠、木姜潤楠、苗山柿);楓香、光皮樺、硬毛山香圓林;山羊角、擬赤楊、楠木林;武陵松林,為保持張家界森林公園的特色景觀,需要對這5類森林群落重點加以宣傳和保護。
3.4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監測站建設,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
在黃石寨、琵琶界、朝天觀、卸甲峪、麻田埡、鷂子寨、金鞭溪、砂刀溝、袁家界、楊家界建立10個野生動植物保護監測站,對張家界森林公園內的野生種植物種類、種群數量、分布、動態變化以及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遷移和活動區域等進行持續、定點監測,為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提供詳實、可靠的基礎數據和資料。
3.5 加強水、大氣、土壤、地質監測
在公園4條溪流設置水質、水量監測點,監測公園氣候、植被變化對水質、水量的影響;在袁家界、黃石寨、朝天觀、馬公亭設置4個氣象觀測站,對公園的大氣環境進行監測;分海拔建立土壤成份監測點,定期進行測土配方研究工作。對公園地質狀況進行研究,為改良土壤和透地適樹種植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防地質災害發生,保證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
3.6 完善可持續旅游定位研究站建設
結合保護監測站網絡,完善可持續旅游定位研究站建設,在樣地布設、人員培訓和儀器配備等各方面,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增強森林公園可持續旅游研究的能力,為實現張家界森林公園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7 發掘現有資源,完善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保護好現有古樹名木,充分利用張家界森林公園豐富的林木、林下資源,以及生態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張家界森林公園作為湖南省的生態旅游示范窗口的宣傳作用,通過建設珍稀樹木園、藥用植物園、名人植樹園、專類專題文化園(楠木園、梅文化園、木蘭園)、生態文化長廊(竹文化長廊、龍蝦花觀賞長廊)、生態觀光果園等,完善張家界森林公園的生態文化體系,并通過生態旅游對四方游客集中開展生態文化教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3.8 改造杉木成過熟林,優化森林景觀
作為湖南省旅游的窗口示范景區,張家界承擔著向外界宣傳湖南、宣傳中國的重要責任。保障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對景區的旅游和周邊地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公園內森林資源的經營要在監測、保護的基礎上,在維護森林安全的前提下,有條件地對遭受2008年特大冰凍災害、普遍斷梢的杉木成過熟林進行景觀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改造要按照景觀生態學、森林美學原理,營造杜英、珙桐、玉蘭、銀杏、鵝掌楸、樟等鄉土樹種,逐步改造公園內現有林相破敗、生長衰退的杉木成過熟林,著力構建成地帶性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組成的林分斑塊,逐步利用季相變化明顯的秋色葉樹種以及開花喬灌木、觀干或觀果樹種代替原有杉木純林等,將林相色彩山單一的深綠色變為紅、黃、綠等色彩相結合的優美林相,增加季相景觀效果,同時保證森林群落穩定和生態系統安全。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園林建設;生態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4008502
1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復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性,其中包括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保護并發展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城市是囊括了自然與社會的復合型生態系統,盡管它是一個人工的環境,但是自然環境仍然是城市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城市自身的生物群落反映了城市本身的生物多樣性[1]。隨著社會發展如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城市生物群落的結構受到了破壞,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協調和穩定發展。近年來,生態園林的發展將城市園林從傳統的觀賞功能與游憩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保護物種多樣性的階段[1]。生態園林強調園林建設與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機結合,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園林規劃的前瞻性、園林類型的多樣性和園林空間的異質性等方面都為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生態園林建設無疑是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最佳選擇。本文旨在為城市園林建設中的生態問題提出建議,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提出生態園林建設這一有利于人與環境的議題。
2 生態園林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景觀,但其本質是生物群落,是以自然界為依托,由于盲目的建設和傳統的園林觀念使得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種種類減少,野生動植物衰退,物種多樣性減少,城市景觀變得單調,城市生態系統日漸脆弱,生態園林是現代園林建設的發展趨勢,以保持生態平衡和美化環境為主導思想,遵循共生、循環、競爭等生態學基本原理,在掌握各種生物特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地理空間資源,使各種生物組合成一個穩定、有序的群落[2]。生態園林的主體是自然生物群落和人工自然生物群落,根據種類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的原理,保持和增加城市園林的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園林穩定協調發展,維護生態平衡。
2.1 生態園林的種類及其功能劃分
生態園林按照其構成主體和植物組成來劃分有5種類型,即生產型植物群落、觀賞型植物群落、抗逆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和文化環境植物群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態園林,如珍稀瀕危植物園、景觀生態園、生物專類園、水族館、苗木基地等。園林類型的多樣化是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在規劃建設各類生態園的同時,既要體現該園的主要功能,更要考慮科學性,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生產型園林充分的利用各種庭院、城郊空地、垃圾場等,建成花、木、草等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園林系統[4]。觀賞型園林以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基礎,利用不同物種的觀賞特性、觀賞價值與觀賞時期,營造景致多樣、色彩豐富、特色明顯、主體突出的生態園林。抗逆型園林要發揮出其治理污染凈化環境的功能,更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種環境問題。文化型園林在創建不同的文化氛圍的同時,需要加強對文化環境生物群落,尤其是古樹名木的培育和復壯。珍稀瀕危園在珍稀動植物保護、繁衍與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地區性的珍稀瀕危植物引種保存中心,用來保護物種以及其遺傳多樣性的,自然生態棲息區也開始得到妥善的保護。生物專類園的建設應以分類利用為基礎,模擬自然植物群落將豐富的各專類植物配置在一起,創建花卉園、竹園藥草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園、抗逆境植物園等各種生物專類園。
2.2 生態園林的生態功能
園林是城市的自然空間,其主要標志就是生物,尤其是植物,林間異質性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空間異質性包括環境的多樣性和自然度兩個方面,生物多樣性是適應環境分異性的結果,環境越多樣化所提供的生物的多樣性就越豐富,所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自然程度對于野生動物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方面保證了它們覓食、繁殖、隱蔽及安全條件。在城市園林中植物群落對空間異質性的兩個方面生境多樣性、自然度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植物群落的結構多樣性可以作為衡量園林空間異質性的指標,傳統的中國古典園林由于忽視生態上的合理配置使得林間異質性較低,生態林重復層混交,立體植物群落的營造,這樣既提高了環境的多樣性和園林的自然度,又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使昆蟲、鳥類、小型獸類的引入成為可能,使整個園林空間更加異質化,極大地豐富了物種多樣性,對于形成自然穩定協調的城市園林生態系統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態園林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核心的運用生態學原理研究植物個體、群落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研究以植物群落的發展、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有規律的人工生態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和諧地配置在一起,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和水分等構成一個穩定并和諧發展的群落。根據對城市生態園林觀賞特性、生態學特征和生態功能的研究,生態園林的內涵應該體現在3個方面:生態園林的觀賞性,根據科學原理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創造出和諧的景觀,有美化環境,提供觀賞資源,提高觀賞價值,產生社會效益,保健休閑功能等作用。生態園林有改善環境的生態效應,通過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吸附作用和吸收作用,調節局部小氣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質;減弱噪聲和防風降塵等,維護生態平衡。生態園林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合理的時間,空間和營養結構,與周圍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3 生態園林的建設方式
生態園林的建設范圍由城市公園和城市綠地系統擴展到了城市的廣大郊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建設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區域內的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以及動植物資源,進行綜合規劃,以謀求城市大環境的生態化,這就是城市大園林的觀點。在傳統園林的建設中,分散的園林綠地系統,生境由于綠地面積較小和植物種類單一的原因,加之與自然環境之間松散的聯系,使生物的種類受到了極大程度的限制,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用降低。而在城市園林的建設中,利用島嶼生物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各生物群落之間建設生態廊道,使原有的城市綠地系統連接成為一個大園林的網絡,作為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這個大型的人工環境之中,不僅給更多的生物提供了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且有利于城外自然環境中的野生動植物通過廊道進行遷移,城郊、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點等的建設規劃,在城市形成大規模的高效的并且有經濟效益的綠色系統,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城市邊緣帶作為一種緩沖帶,為受人類活動脅迫的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庇護場所,使其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并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城市邊緣帶園林的建設讓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讓城市的物種多樣性得到了擴展與發展,是生態城市建設所跨出的一個大跨步的前進。
生態園林的建設,改變了傳統園林局限的做法,在規劃、設計和施工中,以本土植物的種植繁衍作為種植的理論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土植物的資源。我國森林植被的地帶性分布極其明顯,處于不同生物氣候帶上的地帶性植物群落和動植物群落的結構層次,區系組成,是形成各地區城市生態園林自然群落的基本,又是引種、培育園林動植物新品種的基因庫。生態園林的理論的形成使城市的大環境更趨于本土化、生態化,摒棄了許多不科學的、不生態的造園方法,使大城市大園林的理論更深得人心,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城市的物種多樣性得到提升。
4 結語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原理為基本、以保護環境以及物種多樣性為主旨的生態系統,在這一生態系統中喬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和諧生長,共同構筑出一個種群協調,色彩豐富,造型優美的群落。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以高低、平折等各種形式充分的利用光、水分、營養等要素,構成一個和諧的群落。園林生態群落的物種多樣性不僅僅是城市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城市環境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之一,可見生物的多樣性是城市發展以及園林建設的重點,城市建設與發展應該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對生態園林的建設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對于各種植物以及景觀的搭配進行處理,以求達到景觀效果與生態元素的進一步協調發展,以及研究生態園林建設中的其他問題,并使其可以得到合理優化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袁興中.城市生態園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生態雜志,1999(4):17~18.
[2] 葉選怡.談城市園林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5):60~61.
[3] 蔣家淡.城市生態園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J].引進與咨詢,2003(12):212~213.
[4] 牛曉梅.建設城市園林 再現生物多樣性[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2):80~81.
篇6
關鍵詞:綠色基礎設施城市規劃景觀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化的作用是給城市帶來了城市空間的擴展,它帶來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城市文明的不斷進步和傳播,同時也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和及其不良的影響。我國自改革開放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城市化不僅形成產生了大量的城市景觀和建筑,同時也占領了非常大面積的生態空間,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我國生態保護措施在現階段缺乏一定的規則,生態破壞現象越來越嚴重。
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與內涵
綠色基礎設施來源于美國,至今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1999年8月,首次提出了關于綠色基礎設施的定義,綠色基礎設施是我們國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統—“一個由水道、濕地、森林、野生動物棲息地和其他自然區域,綠道、公園和其他保護區域,農場、牧場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維持原生物種、自然生態過程和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以及提高美國社區和人民生活質量的荒野和開敞空間所組成的相互連接的網絡。”
因此,“綠色基礎設施是有城市的周圍、城市與地區之間、所有空間尺度上的一切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生態網絡組合而成。”綠色基礎設施使城鎮規劃、景觀學等自然科學之間的聯系更加便利,從而從整體上維護城市內外的生態資源等等。
綠色基礎設施的組成
綠色基礎設施體系主要由網絡中心、連接廊道和小型場地組成,與生態基礎設施包括的廊道及踏腳地概念接近,單其外部可能還有不同層級的緩沖區。
2.1網絡中心
“網絡中心是指大片的自然區域,為野生動植物提供起源地或目的地。”主要包括;①大型的生態保護區域,比如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棲息地;②大型公共土地;如兼具資源開采價值,自然游憩價值的國家森林等;③農地;包括農場、林地、牧場等;④公園和開放空間;公園、自然區域,運動場和高爾夫球場等;⑤循環土地,指公眾或私人過度使用和損害的土地,可重新修復或開墾;例如對礦地、垃圾填埋場等。
2.2連接廊道
“連接廊道是指線性的生態廊道,它將網絡中心和小型場地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系統。”廊道包括,①景觀連接廊道;是連接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公園,農地和為當地的動植物提供成長空間的開放性的空間。②保護廊道;指為野生生物提供通道,他是一種線性廊道,比如河流和河岸緩沖區等;③綠帶;通過分離相鄰的土地用途,緩沖使用沖擊的影響和保護自然景觀,同時也維護當地的生態系統以及農場或牧場的土地類型,例如農田保護區等。
2.3小型場地
“小型場地是尺度小于網絡中心,是在網絡中心或連接廊道無法連通的情況下,為動物遷徙或人類休憩而設立的生態節點,是對網絡中心和連接廊道的補充。”
綠色基礎設施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綠色基礎設施起源于美國,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在很多地區都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和肯定。
3.1綠色基礎設施在規劃中的理論應用
綠色基礎設施能夠成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規劃理論。在城市不斷擴張中,時代的主流理念已經變成追求形態的緊湊和資源節約型的城市增長。完整的區域開敞空間體系將在保護和恢復那些支撐城市、郊區和鄉村村落的自然資源和公眾空間的同時,鞏固和提升城市的發展。“綠色基礎設施對城鄉各種綠地的整合以形成的網絡化開敞空間結構,對控制城市無序蔓延起著突出作用。”新城市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皮得·卡爾索普曾明確指出;“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保護有助于為都市區定義發展邊界,抑制城市蔓延,是區域集約發展的重要框架。”
西方國家的規劃實踐早已體現了對綠色基礎理念的運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美國(USA)編制完成的紐約,新澤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區第三次區域規劃。該規劃以提高生活質量為核心,明確提出“3E”,即“經濟”、“環境”與公正作為規劃的核心要素。與之對應的是五大規劃方略。居于首位的是綠地方略,其意在保護區域綠色基礎設施,包括流域、森林、河口和農田,并明確指出;應該以綠道網絡連接,并且滋養城市和郊區和受保護的景觀。
3.2綠色基礎設施在規劃中的實踐應用
2001年美國馬里蘭州推行了綠圖計劃(Maryland’s Green Print Program),“旨在以一個大型的生態型網絡中心通過綠道或連接環節連接形成全州網絡系統(圖2),用于減少因發展帶來的土地破碎化等消極影響。馬里蘭州逐漸發展了功能健全的龐大綠色基礎設施系統,并形成了相應的評價體系—綠色基礎設施評估。”
在我國城市規劃中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在我國,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并不多,相關實踐就更屈指可數。尚未開展有關的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也沒有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的規范,從城市社區到整個城市缺少系統的技術和管理, 也出臺關于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
①綠色基礎設施和其他基礎設施的銜接。②將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現有相關規劃銜接,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研究,除針對具體的規劃,還必須注意與現有規劃之間的配合協調,這樣才會更具統一性。③學習歐美國家的研究理論,建立適應中國的理論體系和規則。
篇7
現館藏陸生標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3種(共96種)、二級保護動物96種(共161種);一級保護植物30科107種(共35科254種)、二級保護植物72科613種(共106科1646種)。
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建立于二零一一年。
以始建于一九二三年的京師大學堂森林植物標本館為起點,
至今已有九十二年的歷史,是以收集與展示我國森林、
濕地和荒漠三大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標本為鮮明特色的自然博物館,
承載著教學育人、科學研究、科學普及和文化傳承等任務。
“我館的館徽是由兩片春秋兩季的銀杏葉構成,寓意春華秋實,是大學育人功能的體現;銀杏是孑遺植物,代表博物館的功能之一是文化傳承;圖案中有意象化的‘北’字和‘林’字。”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張勇老師向本刊記者介紹說。
隨后,張勇老師帶著記者參觀了整個博物館,生物學科班出身的他,從專業性和趣味性向記者介紹了代表性展品。整個參觀過程,張勇老師多次強調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性。
邁進哺乳動物展廳的那一刻,記者被姿態萬千的動物們驚呆了: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好奇張望的藏羚、仰頭長嘯的狼等等。在熊展區,一只馬來熊呈站立姿勢,張牙舞爪,大有“鶴立雞群”之態。旁邊站立的一只黑熊與馬來熊形成鮮明對比,它失去了兩條前肢,表情中充滿憂傷。“這是四川省綿陽市林業局贈送的,它的兩條前臂已經被盜獵者砍掉了,左腿還保留著獵套。我們稱它是‘維納斯熊’。我們希望這樣的標本能夠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張勇老師說。獵殺和走私是野生動物面臨的最大威脅。和“維納斯熊”一樣,在博物館被作為警示教育素材的還有很多,比如被廣西林業廳罰沒的穿山甲,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被毒殺的東方白鸛,以及2011年在黑龍江省密山市喪命于獵套的東北虎等。
東方白鸛毒殺案
東方白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隸屬鳥綱鸛形目鸛科,體長約1.2米,翼展近2.2米,除飛羽黑色外,余部體羽白色,喙黑色,眼部裸區和腳為紅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物種。在德國,它的近親白鸛被奉為國鳥。德國人在屋頂筑巢迎接它們,尊稱它們為“白衣騎士”。
北林博物館收藏的東方白鸛標本是2012年11月天津北大港濕地東方白鸛中毒案件中的被毒殺的。2012年11月,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遷徙中棲息于此的東方白鸛遭遇投毒。“如果不是志愿者們打撈起21具東方白鸛的尸體,它們最終將以每只200多元的價格售給餐館,成為盤中餐。一種全球瀕危的美麗大鳥,一片生態意義重大的鳥類保護區,上演了一場殘酷而陰險的謀殺!”張勇老師說。
東北虎套死事件
當來到一只老北虎標本前面時,張勇老師說:“博物館的標本都會在原樣的基礎上進行修補,但是這只野生東北虎標本是以原樣展出的,為了給世人以警示教育。”據標本前面的標牌,記者得知,這只野生東北虎是2011年10月27日在黑龍江省密山市某水庫邊被發現死亡,虎體長約2.5米、重約200千克。死因判斷為由于頸部被獵套所套,導致肌體和臟器衰竭死亡。因死后長時間浸泡水中,局部毛發脫落,原樣展出,以警示教育。
“東北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主要分布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韓國和中國東北地區,由于棲息地被破壞與偷獵,至2014年初統計,世界上僅存真正野生(一些野生動物園的變相人工喂養不計在內)東北虎400頭之內。”張勇老師說。
大熊貓“白石”和“雨詩”――老壽星
“活化石”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哺乳動物展廳展出的大熊貓標本“白石”和“雨詩”是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國家林業局的許可下,借于北林博物館展出,借展期為20年。
“白石”出生于1977年,1996年送到美國圣地亞哥動物園展出,于1999年產下女兒,即中國首只在美國出生并存活的大熊貓“華美”。2003年,“白石”回國后,在廣州動物園生活,直到2008年以31歲高齡去世。“白石”是我國大熊貓中有名的老壽星。“雨詩”是野生大熊貓,2011年4月在四川省阿壩藏羌族自治州臥龍鎮三村被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功搶救。后因病死亡。
看到憨態可掬的“白石”和“雨詩”,專業出身的張勇老師向記者普及了一把科普知識:“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只,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截至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只。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
朱q――野生動物保護的最大成就之一
“中國保護野生動物取得的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對朱q的保護。”據張勇老師介紹,朱q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說起中國對朱q的保護,張勇老師回憶起了一個小插曲:朱q曾經一度被認為野外滅絕了。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在陜西省洋縣八里關鄉大店村姚家溝的山林中發現兩個朱q的營巢地,共有七只朱q,其中四只成q、三只幼q。正當鳥類學家們專心觀察這兩個稀世珍禽的家庭時,一只幼鳥從巢里掉了出來。幼鳥落到地面后,鳥類學家們立刻把它揀回,火速運到北京動物園。經過鑒定,這是一只雄性的小朱q。于是,在陜西洋縣建立了朱q自然保護區,野生朱q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朱q在保護區內休養生息,繁衍后代。1985年5月,洋縣已有17只朱q,而截至1989年3月,中國境內的朱q已發展到40多只。“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保護鳥類的重大成就。朱q的保護,從無到有,是非常成功的范例,在國際上也是公認的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巨大貢獻。”張勇老師說。
藏羚――保護與平衡
篇8
關鍵詞:樹木;采挖;檢查監督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綠化、美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有些地方為了加快綠化美化的進程,采取“大樹進城”的做法,直接采挖多年生樹木進行異地移植和經營,由于受經濟利益驅動,一些地方非法采挖、運輸、經營樹木現象較為普遍,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同時也給執法監管帶來困惑。本文對樹木移植、運輸、經營有關行為的檢查監督與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提出如下探討,以促進規范樹木移植,制止亂采亂挖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
1 樹木采挖、運輸管理的政策規定
1.1 嚴禁采挖樹木的區域
根據現有法律法規及福建省有關政策規定,在區域上,生態區位極端重要、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采伐后難以更新的森林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等一級保護的防護林,以及特種用途林中的名勝古跡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除特殊原因(火災、病蟲害、征占用林地等)外禁止采伐。
1.2 嚴禁采挖樹木的樹種
在樹種上,禁止采挖、移植古樹名木,國家和我省重點保護的野生珍貴樹木,天然闊葉林,風景林,以及胸徑大于15cm的珍貴樹木和羅漢松、黑松、紫薇、竹柏、九里香、茶花、降香黃檀、含笑、黃楊類、檵木類、槭樹類的慢生樹種大樹。胸徑大于20cm的其他福建鄉土樹種的大樹禁止移植出省。因此,林業主管部門原則上不得許可上述區域和樹種的采挖,如發生采挖現象,除特殊原因(火災、病蟲害、征占用林地等)外,常常屬于違法行為,應予以立案查處。
1.3 樹木采挖、運輸的許可規定
1.3.1 采挖、移植林木的法律憑證
采伐證是采挖、移植林木的法律憑證,在福建省,采伐證分《林木采伐許可證》和《特許采伐許可證》兩種。采挖一般林木使用《林木采伐許可證》,采挖珍貴野生樹木和名木古樹使用《特許采伐許可證》。采挖樹木由林權單位或個人向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后方可采挖。林業主管部門核發林木采伐許可證時要注明“樹木采挖”項目,同時應當對批準的采挖作業進行監督管理。珍貴樹木包括由省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或其他部門確定的具有重大歷史紀念意義、科學研究價值或年代久遠的古樹名木,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以及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樹木。
1.3.2 運輸采挖的樹木的法律憑證
運輸采挖的樹木應持有木材運輸證;運輸珍貴樹木及其制品、衍生品和野生苗木,還應同時持有《福建省特殊用材運輸證明》。
2 樹木采挖、流通管理中應注意的幾種情形
2.1 人工種植的珍貴樹木采挖、流通管理
人工種植的珍貴樹木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保護對象,只要樹齡未達到100a,不應列入珍貴樹種管理。
2.2 地方保護的珍貴樹木采挖、流通管理
福建省地方重點保護珍貴樹木有25種:江南油杉、油杉、南方鐵杉、長苞鐵杉、穗花杉、青錢柳、杜仲、紅錐、格氏栲(吊皮錐)、黑錐、福建青岡、烏岡櫟、白桂木、黃山木蘭、天女花、福建含笑、樂東擬單性木蘭、沉水樟、黃樟、刨花潤楠、閩半楓荷、粘木、銀鵲樹、銀鐘花、柳杉。這些樹木雖然列入福建省禁止采挖、移植范圍,但不屬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11.22 法釋[2000]36號)規定的珍貴樹木范疇,如在執法檢查中,發現有違法采挖、運輸、經營行為,只要數量未達到法律規定,也不能作為涉嫌刑事案件處理。
2.3 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的樹木采挖、流通管理
根據《森林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采伐林木必須申請采伐許可證,按許可證的規定進行采伐;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因此,采挖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的樹木,可以不辦理采伐證,只要向當地林業站報備即可。運輸此類樹木,由于無法識別是否屬于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的,因此,應辦理木材運輸證。
2.4 苗圃培育的樹木采挖、流通管理
苗木的采挖不是《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的采伐行為,不需辦理采伐證,運輸憑《植物檢疫證》或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的證明材料運輸證。如果屬于林地中移植到苗圃的樹木,則需辦理采伐證和木材運輸證。
2.5 再生樹蔸、樹樁采挖、流通管理
根據《國家林業局關于規范樹木采挖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林資發[2003]41號)規定,采挖的樹木包括活立木、再生樹蔸、樹樁。因此,采挖、運輸要辦理辦理采伐證和木材運輸證。
3 加強樹木采挖、流通管理監督管理建議
認真執行《國家林業局關于規范樹木采挖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林資發[2003]41號)文件,采挖活立木、再生樹蔸、樹樁應以有利于森林資源保護,不破壞森林、樹木、林地為前提,由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有關林木采伐的規定進行管理。對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革命紀念地,國家規定的重點防護林和古樹名木,以及生態地位極端重要、生態環境極端脆弱的特殊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的樹木,嚴禁采挖。其中,采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珍貴樹木的,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和《國家林業局關于實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采集證有關問題的通知》的有關規定辦理。
經營(加工)活立木、再生樹蔸、樹樁必須經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收購未經批準采挖的樹木。
運輸活立木、再生樹蔸、樹樁的,要依法辦理木材運輸證,實行憑證運輸。木材檢查站要加強對采挖樹木運輸的監督檢查。
未經批準擅自采挖、運輸、收購采挖樹木,或因采挖樹木造成林地、植被破壞的,要依照法律法規關于林木采伐、林地管理、木材運輸和收購的規定進行處罰。
參考文獻
[1] 陳穎,張芝敏,張思尋.“大樹進城”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的思考[J].企業技術開發,2012(1).
[2] 宋曉英.省林業局解決突出問題 推進林權制度改革[N].青海日報,2009-02-15.
篇9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地形、地貌數據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底。公路建設對不同地形、地貌類型地區產生的影響有較大區別:在中低山區,公路選線主要沿河谷延伸,并通過修建高架橋和隧道來減少對山體的切割,雖然不會產生大量的公路邊坡,但卻容易帶來高大邊坡的穩定性受迫和景觀破碎化問題;在低山丘陵區,修建公路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公路邊坡,造成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平原(含盆地)臺地區,修建公路所產生的邊坡數量較少,且恢復相對容易。因此,其對于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也不同。本研究中的地貌數據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1﹕4000000地貌圖,地形數據則主要基于1﹕250000地形圖生成的研究區DEM數據,進而得到坡向、坡度、相對高差等數據。公路與景觀數據景觀結構與功能穩定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條件,而公路修筑會破壞景觀結構,造成動植物生境破碎化,阻礙物種和基因的交流;另外,公路建設與長期運營也會導致動植物生境的損失;同時,公路產生的廊道效應又為外來物種的生態入侵提供了便利。本研究主要收集了基于2009年底以前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級公路和鄉級公路數據,還包括在建及規劃建設的高速公路數據,構成廣西主要公路的公路網數據庫。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可運用公路網信息計算景觀的破碎度、多樣性、聯接程度等反映景觀結構變化的指標,從而探討景觀結構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植被數據植被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成分,亦是自然地理環境的表觀反映。區域植被類型組成(即植被的多樣性或穩定程度)不僅影響著土壤、動物種群的穩定與發展,而且對于景觀結構和功能的穩定而言也至關重要。針對植被在生態環境維持方面的特殊意義,還需要特別注意珍稀瀕危植物物種和種質資源在植物保護方面的重要意義。廣西地形地貌復雜,植物種類多,珍稀瀕危植物物種數僅次于云南,居全國第2位[12]。同時研究表明,我國國家保護植物的分布與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特有種的分布特征是一致的,生物多樣性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山地,物種多樣性越豐富的地區包含越多的瀕危物種[13]。因此,可以依據保護植物多度分布與海拔的相關關系確定廣西稀有瀕危保護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植被數據包括1﹕1000000的廣西植被類型數據(依據群落類型劃分)[14]-15]和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多度分布數據[16]。自然保護區數據在公路對區域切割程度、公路等級相同或相近條件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越多,受到公路影響的動植物數量越多,這意味著公路對動植物(特別是動物)的阻隔效應也越強烈。據我國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保護區名錄資料,截至2009年底,廣西建立自然保護區7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根據自然保護區名錄生成自然保護區數據庫和廣西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分布圖。指標選擇及計算公路對于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類影響是直接影響所經地段植被中的物種組成多樣性(α-多樣性);第二類影響主要是由于生境復雜度變化導致對β-多樣性的影響;第三類影響表現在對所經地段珍稀瀕危物種的影響[18]。植被類型多樣性由于植被類型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物種組成多樣性(α-多樣性),又是生境類型的重要指示體。因此,本研究選擇植被類型多樣性D為表示α-多樣性的指標,它同時也指示了網格內生境的差異程度,即β-多樣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數計算每個基本單元格內的植被類型多樣性:1lnniiiDpp==-∑(1)式中,n為某基本單元中的總的植被類型數;pi為植被類型i在該單元內的相對面積。保護植物多度等級依據廣西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分布特征[16],以及我國國家保護植物沿著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17],本研究采用反映保護植物水平分布狀況的廣西各個縣區保護植物多度數量指標(圖1),以及依據1﹕250000地形圖生成的DEM數據計算反映保護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多度分布數據(圖2),體現廣西珍稀瀕危植物物種的分布特征。公路對動物的隔離效應強度公路網對于景觀切割程度愈強,表明公路建設對于區域野生動物的遷徙、繁殖等活動阻隔效果愈深刻明顯。此處用公路網網眼的大小定量表現廣西公路網對景觀已造成的切割狀況。同時考慮到各類型保護區(特別是森林生態和野生植物保護區)都為動物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生境,因此本研究中并未將動物保護區單獨區分出來,而是基于所有的保護區分布數據計算公路對動物的阻隔效應指數。采用以下公式計算公路對動物保護區阻隔效應指數(無量綱指數)[18]:()15151∑∑===+jijjiiaLbSMI(2)式中,I為任一公路網眼的阻隔效應指數;M為公路網網眼面積;Li為網眼內未閉合路段i等級公路總長度;Sj為網眼內j類保護區的總面積;ai為i等級公路權重(參考道路寬度確定);bj為j類保護區權重。公路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評價判斷公路建設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程度的原則是:植被類型愈豐富、珍稀瀕危植物愈多、公路對區域切割程度和對動植物阻隔效應愈強的區域,是今后修建公路時對生物資源和景觀潛在影響越強烈的區域,或者說是在今后公路設計和建設中應該盡量避免穿行和干擾的區域。據此,公路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程度指標定義如下[19]:B=D+S+I(3)式中,B是公路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度指數;D是植被類型多樣性;S是保護植物多度等級;I是公路對動物的隔離效應強度指標,其詳細計算過程見公式(2)。由于參數I中同時包含著動植物保護區數目和公路對區域的切割程度,因此它同時也反映著對景觀的影響程度。在GIS平臺中,生成覆蓋廣西整個區域的5km×5km網格單元,作為基本單元進行數據處理。并根據所選擇的指標及分析目的,設定各指標具體的轉化權重(表1)。依據上述公式,計算每個基本單元的植被類型多樣性、保護植物多度等級和公路對動植物的隔離效應強度,最后經數據標準化處理后,得出廣西公路建設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指數。
結果與分析
植被多樣性敏感區域識別從植被類型多樣性指數分析結果來看,廣西整體的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只有西北部巖溶分布區域略低,而東北部中山山區、西南部熱帶巖溶區域及南部沿海的植被多樣性指數都較高。而從廣西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多度的分析結果看,桂北及桂西邊緣的山區,其生物多樣性既具有過渡性的特點,又都是珍稀瀕危保護植物集中分布的地方,其中又以桂東北和桂西最為集中。由于廣西區位特殊,既是華南通向西南的樞紐,又是西南地區的出海通道,區域發展迫切要求廣西加強區內高速公路網絡建設,并與云南、貴州、湖南的高速公路體系連通。但在公路鋪設時,往往穿越人口相對較少和動植物分布豐富的地區,其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態系統,或穿越生物多樣性相對較高而生態環境又比較脆弱的地區。高速公路建設的飛速發展,勢必對這些生態保護重要性高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構成較大影響,不僅可能會引起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性降低,更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退化。因此,需要盡量減少公路建設對其生態系統的干擾強度,特別是降低對所經地區的珍稀動植物資源的不利影響。公路阻隔效應的區域特征從廣西公路網對動植物的阻隔效應指數分布圖看(圖4),總體而言,廣西西部的公路網絡相對密集,公路網眼的面積較小。結合自然保護區的分布來看,公路網密集的平原丘陵區域只有少數幾個自然保護區受到影響,而在桂東北和西北地勢較高的山地丘陵區,已建省級以下公路和規劃要建的高速公路線卻延伸并穿越或臨近多個自然保護區,甚至包括了幾個重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據計算的公路阻隔效應指數,可以看到廣西東北部山區和桂南濱海平原區公路網的切割和阻隔效應較為強烈,其次為桂西巖溶山地丘陵區,以及桂東山區。公路阻隔效應指數相對較高的區域,一般都分布著各類自然保護區。隨著公路修建而產生的環境破壞問題,以及營運可能誘導的城鎮化,都會給自然保護區帶來不利影響。如道路的開通加劇了對保護區內外自然資源的開發,從而破壞保護區的自然性,降低其自然保護功能等,這些潛在風險將伴隨著道路的營運長期存在。廣西公路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的評估廣西公路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的分析結果(圖5、表2)表明,廣西的北部山區、桂西南的熱帶溶巖山地丘陵區,以及廣西邊緣的山地丘陵區是公路建設中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最大的區域,特別是桂西南熱帶巖溶山地丘陵區,不僅植被多樣性和保護植物多度指數高,公路的阻隔效應也非常明顯,是公路建設過程中最需要重視的區域;其次是廣西北部山區。與此相對應的廣西中部農田植被廣泛分布的平原、盆地和臺地地區,因植被多樣性較低,保護植物較少,公路阻隔效應亦不強,所以,公路建設對生物多樣性潛在影響則相對較弱。
篇10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多樣性功能評價;濕地保護;衡水湖濕地
Bio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ZHANG Xue-zhi
(Hengshui Bureau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of HebEi Province,Hengshui 053000,China)
Abstract: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North China Plain,is a bio-intensive wetlan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an intersection area for the different migratory birds,and the best habitat in North China Plain for many rare and precious birds.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the wetland biopersity,this study conducted a 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n species persities and ecosystem persities in the wetland.According to the wetland biopersity criteria,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biopersity is at a general level.Bio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wetland we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wetl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biopersity;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wetland protection;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1 衡水湖濕地屬性
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濕地分類[1],衡水湖濕地主要為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水體沼澤化濕地、鹽沼濕地、河流濕地和渠道濕地等。其中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是濕地的主體,類型與面積占據主要地位。其他類型濕地居次要地位。此外,還有少量人工濕地如溝渠、養魚池等。各種類型濕地關系十分密切,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任一類型濕地的退化都將對衡水湖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2-4]。
1.1 生物多樣性保護層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是北溫帶野生動植物聚集地和候鳥南北遷徙不同路線的交匯處,這里有植物370種,鳥類286種,魚類26種,昆蟲194種,兩棲爬行類17種,哺乳類17種,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與保護珍稀動植物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許多物種雖然未被列入國內外各種動植物保護名錄,但其或為重點保護珍稀鳥類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間接)為這些珍稀鳥類提供食物,共同構成適宜的鳥類生境。所以保護這些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珍稀鳥類的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濕地這一天然物種基因庫,以利于我們子孫后代對物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人類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潛在的意義[5]。
1.2 濕地保護類型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征植物。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93),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6]。從生態系統特征上看屬于以華北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平原復合濕地生態系統。
2 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方法
生物多樣性的3個主要層次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3個基本層次。基因多樣性代表生物種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在同一個種群之內也有基因多樣性,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個體常常具有基因突變。生態系統多樣性既存在于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一個生態系統之內。總之,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可以說每一個物種就是基因多樣性的載體;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7-9]。
作為水陸相兼的生態系統,濕地的獨特生境使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物植物資源,對于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濕地生物多樣性是所有濕地生物種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基因和它們與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12]。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生物組成結構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群落組織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間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和實踐,將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級指標,下設二級、三級亞指標,建立可操作性較強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體系[13],見表1。
人類威脅程度分值
對資源保護部構成威脅5保護區與未開發生境毗鄰5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一定的威脅3保護區周邊尚有未開發生境3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較大的威脅1保護區被已開發的區域環繞1
根據濕地生物多樣性現狀調查結果,對照以上賦值逐項打分,將所得分數累加即得到該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總分值。計算公式為:
R=∑3i=1Ai+∑3j=1Bj(1)
式中:R-濕地生物多樣性總分值;A-物種多樣性分值;i-物種多樣性評價項目數;B-生態系統多樣性分值;j-生物多樣性評價項目。
根據R值的高低,將濕地生物多樣性劃分為5級,見表8。轉貼于 3 衡水湖生物多樣性評價
衡水湖是華北平原上第一個內陸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華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澤、水域、灘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14]。豐富的生物資源是衡水湖的支柱。這里有綠藻、藍綠藻和硅藻等在內的201種浮游植物、平均密度達到了4 000個/L,浮游動物174種、平均密度達到了4 000個/L;這里有蘆葦等挺水植物,藕、睡蓮屬等漂浮有葉植物,眼子菜屬、黑藻屬等深水植物;這里有兩棲綱、爬行綱、哺乳綱野生動物共30多種。所以,衡水湖被稱作“物種基因庫”。
根據調查結果,衡水湖濕地有維管植物366種,鳥類286種,分別占河北省物種總數的42.2%和57.2%。維管束植物有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鳥類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7種,有黑鸛、東方白鶴、丹頂鶴、白鶴、金雕、白肩雕、大鴇。生物多樣性評價結果為:
物種多度:A1=A11+A12=7.5+10=17.5
物種豐度:A2=A21+A22=10+7.5=17.5
物種稀有性:A3=A31+A32=2+4=6
則物種多樣性為:
A=∑3i=1Ai=17.5+17.5+6=41
衡水湖濕地大多數植物屬于世界廣布種;在調查的鳥類中,廣布種占總數的23.1%,古北種占種數的68.9%,東洋種占8.0%。衡水湖為沼澤蘆葦香蒲生態系統,在華北屬常見生境類型;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簡單、類型單一。衡水湖受人類影響因素較多,對濕地內水體、生物等資源影響較大;濕地周圍為村鎮和農田,沒有未被開發的區域。生態系統多樣性評價結果如下。
生態系統多樣性地區分布:
B1=B11+B12=4+4=8
生態系統多樣性生境類型:
B2=B21+B22=2+6=8
生態系統多樣性人類威脅評分:
B3=B31+B32=1+1=2
則生態系統多樣性為:
B=∑3i=1Bi=8+8+2=18
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總分為:
R=∑3i=1Ai+∑3j=1Bj=41+18=59
按照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分標準,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為:物種多樣性為41分,生物系統多樣性為18分,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處于一般水平[15]。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衡水湖濕地物種多樣性占優勢,而生態系統多樣性占劣勢,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因素較大。
4 結論
利用衡水湖生物多樣性資料,對衡水湖生物多樣性功能進行評價。分別對物種多度、物種豐度和物種稀有性進行分析,計算出物種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樣性地區分布、生態系統多樣性生境類型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人類威脅等指標分析,計算出生態系統多樣性指標。按照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分標準,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處于一般水平。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系統生產和生態服務的基礎和源泉。生物多樣性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務。人類歷史上大約有3 000種植物被用作食物,估計有75 000種植物可作食用。人類就是依賴這些植物得以繁衍。生物技術是以現有生物多樣性為物質基礎的工作,在解決糧食短缺、人類健康、維護生物物種和環境等諸多社會經濟重大問題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將成為21世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 于貴瑞.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碳蓄積[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YU Gui-rui.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Carbon Cycle and Carbon Deposition [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3.(in Chinese))
[2] 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35-640.(OUYANG Zhi-yun,WANG Ru-song,ZHAO Jing-zhu.The Fun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Value Evaluation [J].1999,10 (5):635-640.(in Chinese))
[3] 張學知.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原理與方法[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0,8(1):122-125.(ZHANG Xue-zhi.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nenes & Technoiogy,2010,8(1):122-125.(in Chinese))
[4] 馬克平,錢迎倩.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器研究進展[J].應用于環境生物學報,1998,4(1):95-99.(MA Ke-ping,QIAN Ying-qian.Biopersity Protection Machine Research Progress [J].Journal of Applied Biological Environment,1990,4 (1):95-99.(in Chinese))
[5] 黃富祥,王躍思.試論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與實踐面臨的困難及現實出路[J].生物多樣性,2001,9(4):399-406.(HUANG Fu-xiang,WANG Yue-si.Try to Biop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 Practical Way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 [J].Journal of Biopersity,2001,9(4):399-406.(in Chinese))
[6] GB/T 14529-93,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S].(GB/T 14529-93,The Types and levels Principle of Nature Reserve [S].(in Chinese))
[7] 鞠美婷,王艷霞,孟偉慶,等.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評估[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JU MEI-ting,WANG Yan-xia,MENG Wei-qing,et al.Protect and Evaluation on Wetland Ecosystem [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9.(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