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范文
時間:2023-09-18 18:0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森林撫育;博州精河國有林管理局
1.林業資源現狀
博州精河國有林管理局林區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的西南緣,地理坐標為東經82°30′~83°40′,北緯44°03′~44°27′。東到古爾圖河與烏蘇市毗連,南以博羅霍洛山,科古爾琴山之脊為界與伊犁地區的尼勒克縣和伊寧縣接壤,西與三臺林場為鄰,北、西北與精河沖積一洪積扇前山傾斜平原相接。東西長81.5km,南北寬47.6km。施業區總面積293544.4hm2。
2.“3S”技術在博州精河國有林管理局林業管理中的應用
2.1在森林資源調查和檢測中的運用
以往森林資源調查存在耗資大、效率低、周期長等自身的不足,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已不能滿足現代林業發展的要求。“3S”技術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如:“3s”技術在2012年第2次森林資源規劃(二類補充調查)、2016年新疆第8次森林資源清查場、資源監測、林業有害生物、森林撫育等調查工作中應用。
目前,“3S”技術在博州精河國有林管理局,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森林資源清查、林地面積實時測量、林界劃分、護林防火、征占用林地、森林撫育、營造林(封山育林)、荒漠化監測等方面。
2.2在繪制林業專題圖方面的應用
制作一張林相圖或林業規劃圖,從勾繪草圖、小班求積、清樣、標注、描色、數據分析、統計等都已實現計算機化,與人力相比在總體上可節省50倍的經費。
提高了內業制圖速度,縮短了林業資源數據更新周期;提高各類林業專題調查,如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劃、森林資源分類區劃、森林資源分類經營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經營決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業數據,從而達到了林業決策的適時性。
2.3信息的時效性
森林資源的空間分布具有遼闊性,時間分布具有動態性,因此森林監測須強調其時效性。利用衛星遙感收集的數據,大大提高了森林資源監測信息的時效性,特別是衛星遙感在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方面的進一步提高以及傳輸方面的發展,監測時效性有更大的提高。
2.4林業經營管理更趨科學化
將空間數據作為不可缺少的因素與屬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改變了單一屬性數據分析缺陷,使制作的決策方案更加合理;對森林資源的空間屬性數據進行動態管理,一旦資源發生更,即刻更新資源數據,從而準確掌握資源狀況,做出有效的決策;制作與生長模型、決策模型等有關的專題地圖提供形象化決策分析方案,為經營方案準確、有效地實施奠定了基礎。
野生動物資源尤其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數量少,生存環境相對復雜,人工實地調查難度大。利用GPS技術確定與野生動物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態因子,利用GIS對野生動物數量、分布及其動態變化規律與棲息地保護管理的狀況關聯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如Poruse利用遙感技術對Knaha國家公園鹿的棲息地進行研究,為國家公園的規劃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決策支持。
3.存在的問題
以“3s”集成技術為代表的現代高新技術把森林資源與環境綜合監測推向高層次的現代化、數字化、實時化。但在應用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3.1實地位置與像片配準難
出于精度、性能、價格各方面因素考慮,TM圖像常作為信息源,其空間分辨率一般只有30m×30m,增強型(ETM)空間分辨率達15m×15m,因此實地位置與像片的配準難,對線性物和小地物現地定位難。
3.2監測因子準確判讀難
空間分辨率為1m衛星影像不能準確判讀樹木組成、林層、樹冠直徑、樹高、下木郁閉度、株數等監測因子,需與實地作業相結合。
3.3影像色調變動與輻射光譜的差異造成準確區劃難
森林資源監測區域受地形因子、拍攝季節、森林植被分布、氣候條件影響,TM影像產生的色調不同,并且植被存在著同物異譜、同譜異物現象,造成小班區劃時林況因子和地況因子判定困難,影響區劃精度。
篇2
【關鍵詞】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發展;措施
0.引言
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是我國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核心,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根本措施,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保護野生動物和建設自然保護區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討論并簽訂了自然保護公約。從此,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已成為各國保護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主要手段和途徑。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要求國家和地方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相應的法律和管理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不斷增加,面積迅速擴大。自然保護區向綜合化、功能多樣化的方向發展。50多年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立法,形成了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執法體系;自然保護區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加強遷地保護工作,拯救、繁育了部分瀕危動物稀有種類;開展動物資源調查、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活動,為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嚴格執行野生動物進出口管理制度,加強市場檢查和監督,嚴厲打擊走私和販賣野生動物活動;通過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了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和法律意識。我區境內森林植被茂密、優越的生態自然環境繁衍、生息著名目繁多的野生動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區共有野生動物19目 38科 80余種,其中鳥類12 目24 科12種,獸類4目 9科56種,兩棲爬行類3目5科1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重點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3種.
1.基本情況
面對如此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主要是由于(1)我區地貌類型豐富,不僅具有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還有山地、丘陵、洼地、灘涂、農田、等生態系統。(2)豐富的植被類型,體現了生物多樣性比較顯著,多種生境類型,豐富了野生動物種類資源。(3)茂密的森林、濕地自然環境適宜野生動物種群大量生息,繁衍。
2.面臨問題
我區野生動物資源種類豐富,全面加強保護管理措施,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解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方面面臨的一些社會問題,具體如下:(1)近年來,許多地方食用野生動物之風日漸盛行,隨之而來的非法獵捕、捕殺、經營運輸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日益增多,嚴重威脅我區乃至全市全省的自然生態平衡。(2)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疫情的形式嚴峻,我省周遍一些省份也時有疫情,加之我省又處在候鳥南北遷徙飛行的重要中轉站,這必將對我區野生動物資源構成嚴重威脅。(3)前一時期,歐美一些國家對我國的毛皮革等行業制品進行抵制,原因歸為對我國經營毛皮野生動物(獸類)的經營企業采用擊打、敲擊、血腥宰殺方法、虐待和侵害毛皮野生動物福利行為的批評,這些新問題的出現,都表明,社會的進步,為我們保護野生動物提出了新的課題。
3.解決方案的措施
我區作為陜西省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縣區之一,站在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高度,針對前述面臨的一系列社會性問題。我區目前應該認真研究、分析具體問題,逐步架構起我區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網絡,遏制非法捕殺、經營運輸行為,逐步提高我區的管理職能。具體思路:(1)首先加強人們的生態道德,所謂生態道德是指人們的觀念意識行為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具體是不去非法捕殺、不買、不賣、不用、不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改變人類自身的飲食不良行為,生態是生物和環境形成的系統,若一種生物滅絕消失,將使生物鏈短裂,生態系統受限,生態環境會遭到破壞,這對我們人類就是一場災難。(2)建立健全野生動物疫情監測網絡體系,定期監測,從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衛生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對野生動物種類疫情實施嚴密防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定期向上級野生動物主管部門報告監測內容和結果,確保監測、運輸信息系統化,為防控工作提供數據基礎。(3)善待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被稱為自然界的精靈,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有生存于地球的權利,在馴養繁殖和經營利用野生動物時,我們應該提供毛皮動物生存環境,必要的自由活動空間,運輸籠具必須滿足毛皮動物生活的基本要求,取皮時必須采用人道、安全的處死方式,如麻醉注射等,反觀西方一些國家在這一點上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效仿。(4)加大執法管理,嚴厲打擊非法經營野生動物違法行為。堅持對我區野生動物經營單位監督檢查,杜絕以養殖名義進行非法獵捕、收購、銷售野生動物違法行為,采取強制措施,從源頭上遏制亂捕濫獵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依法管理,震懾犯罪,同時教育廣大人民。
進一步提高對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正確把握和處理好保護、利用和發展的關系;明確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責任主體;建立健全規范的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野生動物原生地的保護管理工作,促進棲息地的恢復和棲息條件的改善,使野外種群得到良好保護繁衍;加強對已極度瀕危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工作,積極發展人工種群,確保物種不滅絕;利用各種市場監管手段,嚴格控制資源消耗,推進野生動物資源的人工繁育,促使利用天然資源向利用人工繁育資源轉變。建立健全保護體系;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各級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強化自然保護區資源管護,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推進“一區一法”建設,嚴格依法管理和治理自然保護區。了解資源現狀,制定體系建設和管理規劃;爭取政府支持,加強機構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流通領域的監管;加強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加大執法力度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立法研究,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犯罪活動;廣泛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公眾依法保護意識;擴大信息技術在保護、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范圍。
社會在發展,管理在進步,全面構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我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用全新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理念,來建設我們的管理隊伍,提高全民愛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使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步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科]
【參考文獻】
[1]宋蕾,秦天寶.論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制之完善[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篇3
張希武司長總是十分忙碌。蘆山地震后,他急忙趕赴地震災區查看碧峰峽熊貓繁育基地的受損情況并現場指導工作,之后又立刻返回北京參加野生動物H7N9禽流感疫情應急反應工作機制會議。緊接著,5月中旬,自治區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技術培訓暨調查工作正式啟動,張司長又進入下一輪緊張的忙碌。工作間隙接受我們采訪的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忙碌生活:“忙并快樂著。野生動物保護是個大事業,能夠為此付出,我感到非常光榮?!?/p>
說到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人們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熊貓,其實,有許多珍稀動物的種群數量遠遠低于大熊貓。張希武司長告訴我們,在他心里,具有非同一般標志性意義的物種,是一種公眾不甚了解的動物――普氏野馬。2012年9月,中國在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放歸了一批普氏野馬,張司長親自主持了放歸活動。
“普氏野馬在國內已經滅絕很久了?!睋埶鹃L介紹,普氏野馬原本生存在中國新疆北部與蒙古國西南部連為一體的分布區內,19世紀末被科學界發現,但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卻給野馬的種群帶來了滅頂之災。西方探險家競相參與捕捉普氏野馬標本和活體的活動。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人在蒙古國進行了6次普氏野馬捕捉行動,捕捉馬駒并送往歐洲,中國境內的野馬種群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圍捕行動中逐漸滅絕。被運送到歐洲的野馬雖然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因為機警膽小且性情剛烈,難以適應狹小的圈養空間,多數未繁育后代。這些圈養野馬分散于歐洲及北美各地,相互隔離,各家野馬圈養者均獨立繁殖野馬,繁殖成功率低嚴重弱化了圈養野馬群體的遺傳多樣性。
隨后,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野馬數量損失巨大,僅32匹野馬在戰爭中存活下來,僅有9匹野馬繁育了后代。圈養普氏野馬再次遭遇近親繁殖問題,嚴重威脅物種的持續存活。歐洲的圈養野馬在近親衰退、遺傳漂變和疾病的威脅下艱難生存。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蒙兩國分別在中國新疆和蒙古國西南部進行過多次科學考察,均未獲得野外普氏野馬的證據。由此可以推斷,野生普氏野馬已經滅絕了。此后多年,中國一直致力于拯救和重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
1985年,中國從德國和英國引進了11匹野馬,在新疆地區開展了野馬的保護和繁育工作。1988年,新疆野馬繁育中心降生了一匹小馬駒?!斑@是野馬離開故鄉近百年后,第一匹降生在故土上的野馬?!睆埶鹃L難掩激動,“離鄉百年的野馬終于回家了。”
“我們千辛萬苦從歐洲將普氏野馬帶回家,目的不是為了讓它們住在動物園里讓大家參觀。”張司長說:“我們是要拯救它們,讓它們真正回家,回歸野馬原本生活的地方,重建普氏野馬的野生種群,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已經努力了許多年?!钡拇_,將已經在本地滅絕的動物重新引種,重建野生種群,對于中國的瀕危動物研究和管理工作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在野馬引種回歸之初,中國的科學家就制定了詳細的飼養方案。經過20年的努力,新疆野馬繁育中心從最初引回的11匹野馬發展到最高峰時的近300余匹,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的野馬數量從最初的18匹發展到最高峰時的78匹。圈養野馬種群的繁育獲得了成功,為實現野馬放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開始進行普氏野馬放歸自然的研究?!暗敃r我們還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睆埶鹃L介紹說:“天然水源、天然食物、天敵、疾病、繁育、突然災害、競爭、人類干擾等因素都成為野馬放歸的障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為了給野馬提供更好的適生區域,國家花大力氣在野馬的原分布區域建設保護區。目前新疆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北部和這次放歸的甘肅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都能為野馬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目前在這兩個保護區內都實施了野馬放歸野化工程,事實證明非常成功。
談到成功的放歸經驗,張司長頗為感慨地說:“這是幾代科學家幾十年的心血,這么多年的嘔心瀝血才有了今天的成功經驗,瀕危動物保護是項長期的事業,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到努力的成果。但是我們很幸運,短短幾十年,從無到有,現在我們新疆保護區內生活著一百多匹野馬,有11個家族群,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p>
中國的野馬放歸方案在野馬引種回歸之初就已經確定,基本遵循從適應性飼養到圈養繁育,再到半自然散養的養殖方式,然后才開展放歸自然實驗,最終目的是恢復自由生活的野馬種群。新疆的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于2001年至今,一共實施了8次普氏野馬人工繁育種群放歸自然,根據監測,放歸個體攝食的天然牧草和飲用的自然水源保障充分,種群狀況良好。在甘肅開展野馬放歸,主要是為了增加普氏野馬放歸野化的環境類型,減少僅在一處放歸帶來的風險,此外還可以擴展野馬種群的分布范圍,增加野生種群數量。2010年,已經有7匹野馬在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內獲得了自由,它們的生存狀況良好,形成了一個家族群和一個雄馬群。本次放歸已經是甘肅西湖自然保護區內的第二次放歸活動,其目的是為了重建普氏野馬的第二野外種群,驗證普氏野馬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為后續開展普氏野馬大規模繁殖,奠定科學依據。
篇4
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意見》精神,做好我縣七溪嶺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工作,促進自然保護區事業健康發展,經縣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做好自然保護區劃建工作。七溪嶺自然保護區所轄鄉鎮場要組織人員對本轄區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生態地位特殊、動植物物種豐富、地域相對集中的區域面積、動植物種類、水文地質等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確定七溪嶺自然保護區的類型。抓住國家實施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和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契機,積極完善保護站點的觀測、通訊、交通設施建設;加強科研機構的建設和管理,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科研監測工程設施;擴大建設珍稀瀕危植物園,重點建設具有相當規模的南方紅豆杉和穗花杉培育基地;在宣教科學研究、監測調查、資源利用、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擴大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建設布局合理、類型齊全、設施先進、管理高效的自然保護網絡,實現我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和信息化。
二、強化自然保護區規劃管理。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是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根本。七溪嶺自然保護區要及時組織有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總體規劃,依法劃定功能分區和標樁立界。依照有關規定做好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等權屬的登記造冊工作,并為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辦理權屬證明。自然保護區的性質和范圍不得隨意改變,確需改變的要報原批準機構批準。已批準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不再重復批建風景名勝區或其他管理機構。自然保護區內的國有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不得流轉。
三、建立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盡快解決七溪嶺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級別、編制、經費和管理權限等問題,切實把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好。林業主管部門要組織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起草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或管理辦法,保護區所在鄉鎮要制定方案配合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逐步配備辦公設備,完善保護區管護站、管護點建設,保障管護人員生活需要;配置必要的巡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資源監測等裝備,以滿足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需要。
四、加強自然保護區資源保護力度。依法委托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行使對區內破壞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違法行為的林業行政處罰權。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必須嚴格履行國家、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規定的保護管理職責,嚴格控制開發占用,堅決制止隨意侵占濕地行為,禁止向自然保護區排污或改變保護區內濕地自然狀態。隨意開墾占用或者改變濕地用途的,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采取各種補救措施恢復濕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態特征,對造成濕地生態嚴重破壞的責任單位和個人要依法追究責任。要加強對濕地保護的監管,依法做好濕地登記、確權、發證等基礎工作,為濕地保護和管理提供依據。
五、規范自然保護區管理行為。加強對自然保護區防火工作的領導,把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列為工作重點,納入當地森林防火網絡,嚴格火源管理,強化火情監測,落實預防措施,制定撲火預案,建立聯防聯治制度,組建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確保森林火災及時發現、快速撲滅。林業主管部門要督促自然保護區加強巡護監測,注重預測預報,一旦發生有害生物危害,應以生物措施為主、多種措施相結合積極控制和防治。自然保護區要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引入,需要引入和放歸罰沒野生動物的應進行科學論證,經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要認真做好資源調查和科學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況。盡快建立自然保護區監測體系和信息管理體系,組織自然保護區開展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監測工作。要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定位觀測站點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
篇5
一、目的意義
按照國務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縣曾于1982年陸續開展了規模空前的農業資源調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繼編制完成了縣級的《綜合農業區劃》和縣直各專業部門區劃。20年來對指導全縣不同區域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不斷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開發性生產的不斷深入,農業資源環境和農村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體制和市場需求主體的變化更為新時期的農業資源區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下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為各級政府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和依據,盡快編制完成縣級農業資源區劃,既是《農業法》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也是新形勢對農業資源區劃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頒布實施的《農業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和農業資源區劃,制定農業發展規劃??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業資源區劃或者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區劃,建立農業資源監測制度。”農業是由生態、技術、經濟組成的社會系統,而農業資源區劃正是以地域分異規律為原則,旨在研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間最大差異和區內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導和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指導思想
*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應堅持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為總目的,全幅員地更新調查和分析評價農業自然資源、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的現狀、優勢和潛力;堅持科學發展觀,依據地域分異規律,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的農業功能區,按照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合理確定不同區域的優勢產業與優勢產品的布局和規模;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為核心內容,因地制宜的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途徑,追求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區劃要以監測調查、分析評價資源為手段,以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要高站位、寬視野地評價研究資源開發戰略和資源保護政策,以全面提升我縣農業綜合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
三、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的主要內容
這次在我縣開展的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擬就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社會經濟資源中的土地、農業、林業、水資源、氣候、畜牧、農村人口與勞動力、農業技術裝備、農村資金、交通及外部社會經濟環境、農業經濟等15個專業的資源及開發利用狀況展開調查和分析。
1.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國土資源局承擔)
主要是調查土地資源的類型、面積、質量、利用現狀、空間變異、生產潛力等情況。
(1)耕地(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
(2)園地(果園、桑園、其它園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跡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城鎮、農村居民點、獨立工礦用地、鹽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鐵路、公路、農村道路、民用機場、港口、碼頭);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庫、坑塘水面、葦地、灘涂、溝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地、裸巖、石礫地、田坎)。
2.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這次農業資源以土壤、糧食生產、蔬菜生產、農用土地資源流轉狀況的調查和分析評價作為重點內容。
(1)土壤類型(土類、亞類、土屬、土種)、數量、分布、適宜性等。
(2)不同區域的土壤養分狀況(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
(3)各類土壤的微量元素狀況;
(4)糧食生產狀況(品種、規模、區域分布、產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產狀況(品種、規模、各類保護地的面積、區域分布、品牌注冊、無公害認證、產值、商品率及產業化水平等)。
(6)農用土地流轉狀況(土地流轉形式、規模、效益等);
3.農業氣候資源的調查與評價(由縣氣象局承擔)
(1)熱量資源:主要調查和分析評價氣溫、農業界限溫度及積溫、地溫及初終霜日期、無霜期等;
(2)光能資源:主要調查分析日照、太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及光熱生產潛力等;
(3)降水資源:主要調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狀況、蒸發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氣候災害調查及評價。
4.水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水務局承擔)
(1)現狀可利用水資源量;
(2)地表徑流與地下水埋深現狀及變化分析;
(3)水質及水污染狀況調查評價;
(4)不同時期國民經濟各部門用水狀況及預測分析;
(5)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資源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5.林業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林業局承擔)
(1)林業用地中各類土地的數量、質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積量和生長量;
(3)四旁樹、農田林網的規模及蓄積量;
(4)林業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狀況及其它立地條件;
(5)退耕還林規模及分布;
(6)果樹(按品種)面積、產量及分布;
(7)近幾年新引進果樹品種的栽培規模及效益;
(8)果品生產品牌及商標注冊情況;
(9)設施果樹的生產規模及分布;
(10)無公害綠色果品生產狀況;
(11)果品出口、產業化加工狀況及效益;
(12)森林覆蓋率現狀和變化分析;
(13)林業病蟲害及野生動物資源調查。
6.畜牧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畜牧局承擔)
(1)各種作物秸稈、藤蔓、枝葉產量、飼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飼草種植面積及產量;
(3)飼料生產(含青貯飼料、塊根飼料、餅類飼料、糠麩粕渣飼料)規模及產量;
(4)各類畜禽品種、飼養量、出(存)欄量和畜禽產品產量;
(5)畜牧業生產產業化規模及專業化水平;
(6)畜牧業生產效益分析及新技術推廣普及狀況。
7.水產資源調查與評價(由縣水產局承擔)
(1)內陸水域面積、可養殖水域面積、已養殖面積;
(2)0—20米等深線的淺海面積、潮間帶面積、已利用的淺海面積、潮間帶面積;
(3)海、淡水產品總產量、養殖產量及捕撈產量(能分出品種或大類);
(4)海、淡水水質污染狀況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種類、數量現狀及消長變化;
(6)水生植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
(7)海水工廠化養殖的品種、規模及效益;
(8)漁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及推廣;
(9)水產品出口、產業化規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農村能源調查與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生物質能的生產規模、數量、折標煤的數量及開發利用狀況;
(2)地方性常規能源蘊藏量及開發利用情況;
(3)太陽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風能、地熱、沼氣等)的數量、開發利用的形式及規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長分析;
(6)生產、生活用能現狀及問題分析;
(7)農村能源的開發利用潛力。
9.農村人口及農村勞動力調查及評價(由縣統計局承擔)
(1)人口數量(總戶數、總人口、鄉村戶數、鄉村人口、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人口組成:對人口進行性別、年齡、職業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數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規律和地區差異;
(4)勞動力數量:鄉村勞動力資源數、勞動年齡內人口數、鄉村從業人員數、勞動力系數(勞動力占人口數比例)等;
(5)勞動力質量:勞動力的技術熟練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農村各類人才的數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技術專長及其發揮情況;
(6)勞動力利用結構:勞動力在農村各產業的構成和比例,應特別注意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力利用結構問題;
(7)農村勞動力利用率;
(8)勞動力生產率調查分析。
10.農村資金(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資金來源及數量;
(2)農業投資和效果調查分析;
(3)農村消費能力的調查評價。
11.農業技術裝備的調查和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農業技術裝備的數量、種類、增長變化、擁有量與需要量;
(2)主要農業裝備的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術與經濟效果(包括實際機耕、機播、機收面積);
(3)農村用電量、化肥、農藥施用量、農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為主的設施農業面積;
(4)農機總動力、實有機電井數量、有效灌溉及旱澇保收面積;
(5)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12.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調查分析(由縣發展計劃局承擔)
(1)農業生產區域的演變與形成;
(2)區域農業生產的水平與經營規模、方式等特征;
(3)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各業的內部結構變化分析。
13.農業經濟效益調查與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1)單位農產品成本、資金利用率、產值利潤率、成本利潤率和勞動利潤率等;
(2)農機作業、水利灌溉、施肥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調查分析。
14.交通運輸條件的調查和分析評價(由縣交通局承擔)
(1)交通運輸的部門結構、運輸方式和特征,對農產品運輸的適宜性;
(2)農產品、生產、生活資料的流向、流量與運輸能力的平衡狀況;
(3)農副產品的運輸費用、損耗、運輸管理等問題。
15.外部社會經濟環境調查和評價(由縣農村經濟局承擔)
主要調查分析市場與農產品加工、儲藏、銷售等基礎設施條件、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一體化與農業產業化水平等。
四、農業資源調查及分析評價方法
此次縣級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是繼1992年我縣農業資源數據更新調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規模的資源更新調查工作,各級領導和從事具體工作的同志都要以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予以高度重視。本著“嚴肅科學、講求實效、勤儉節約、提高質量、依托資源、服務發展”的原則,確定如下資源調查和評價方法:
1.自然資源類數據更新調查
這次農業資源區劃中的土地、土壤、氣候、水資源、林業、畜牧、水產、農村能源等自然資源類的數據,均須按本專業最新行業標準,制定相應的資源調查實施細則,以調查時或2003年底的數據為基期,再次更新調查自然資源數據,以確保農業區劃的數據新、時效強。
2.社會經濟類資源數據統計調查
農業資源區劃編制中涉及的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農村資金、農業技術裝備、農業經濟效益、交通運輸條件、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等資源數據,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縣統計部門的數據,統計部門沒有的,引用專業部門掌握的數據,專業部門沒有的,則須制定系統的調查方案,組織開展相關的抽樣調查或典型調查,以確保主要資源數據無遺漏、全幅員。
3.分析評價的原則和重點
在自然資源具有多種適宜性的情況下,社會經濟資源條件起著決定性作用,農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應遵循系統論評價原則;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長遠與當前相結合原則;比較優勢原則。其評價的主要內容為:資源的結構和分布,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資源的適宜性和限制性,資源潛力和優勢度,各種資源空間組合效應與農業利用模式選擇等。各專業資源評價要充分考慮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技術、經濟、社會效果的統一性,明確各專業資源分析評價的重點。
4.專業組的職責和任務
這次縣級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擬恢復組建土地、氣候、水資源、農業、林業、畜牧、水產、綜合區劃等8個專業組。專業組是在*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組織開展并完成本專業的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其主要職責和任務是:制定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工作實施細則;組織指導各部門完成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工作;組織驗收各部門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成果;完成縣級資源調查數據匯總;撰寫完成本專業縣級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成果報告(含圖表及多媒體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綜合區劃專業組提供上報本專業的資源數據。
經研究,各專業組在完成本專業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提交本專業資源調查與分析評價報告,可不進行劃區;綜合區劃專業組須在分析評價資源的基礎上,完成農業資源區劃的編制。
五、步驟及時間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縣兩級農業資源區劃,時間緊、任務重,各級、各部門均須嚴密組織,精心謀劃,其具體步驟及時間安排是:
1.宣傳發動,任務部署階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開會議、部署任務、健全組織、明確責任。
2.準備階段(2004年8月底前)??h直各專業組制定并上報本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實施細則,組織必要的專家論證,完成相關技術培訓。
3.縣級各專業資源外業調查階段(2004年9—12月)。
4.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匯總及補充調查階段(2005年1—5月)。縣直各專業組完成外業調查數據并進行匯總,期間須開展必要的補充調查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典型調查,撰寫成果報告,繪制成果圖表。
5.縣級農業資源區劃成果匯總階段(2005年6—8月)。
完成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匯總及成果報告編撰,圖表繪制,并請專家論證,復制印刷各類資源區劃成果。
六、上報成果要求
1.縣須向市上報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報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資源區劃圖5張;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縣級農業分區基本情況統計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報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專題報告、典型報告(不少于8個)10套;
(5)各專業資源調查和分析評價報告,每專業10份。
2.要求縣直各專業組須向縣農業資源區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報本專業資源及分析評價實施細則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報本專業資源調查及分析報告10份;
其中:農業資源專業組須分別完成土壤、農村能源、糧食生產、蔬菜生產、農用土地資源流轉5個成果報告;林業資源專業組須分別完成林業和果樹生產2個成果報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報本專業主要資源現狀圖5套;
篇6
關鍵字:營林管理;創新意識;創新管理;具體措施
營林管理進行規范性和創新性建設是現代化的發展要求。綽納河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其森林生態系統在氣候的影響下屬于寒帶與溫帶的過渡環境,其中含有多種珍惜的動植物資源,列為了國家重點保護區。與我國大部分的林業資源相同,綽納河林業自然保護區還具有一些營林管理問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管理措施的建立,保證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建設。
一、管理理念的創新
科學營林是實現林業增產的重要途徑,為開拓現代林業發展的新局面,必須改變過去陳舊的營林管理理念,結合時代需要加以創新。綽納河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唯一的寒溫帶向溫帶過渡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仍處于原始狀態,成為中國同緯度地區地帶性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綽納河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貂熊、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駝鹿及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嘴松雞在為主要目標。這三種動物在中國分別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已經處于瀕危狀態,中國貂熊和駝鹿的現狀已引起國際保護組織的密切關注。營林管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應樹立新的管理理念。近些年來,上述植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數量自然增加,粗放型管理很容易產生懈怠,或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導致營林生產效率低下。若再出現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撫育管理方式簡單等情況,預期目標則很難達到。所以相關應意識到,營林不只是純粹的綠化,更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應樹立起新的森林培育理念,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將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置于同一高度。傳統“重技術,輕管理”的理念也應轉變,實現由粗放型管理到集約型管理的過度,以減少生產中的消耗。
二、管理體制的創新
營林管理需要有關部門負責,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其內部管理結構體系就是所謂的管理體制。體制的好壞與營林工作執行程度有著密切聯系,以往多設有林業局、營林科、林業站等部門。內部機構設置過多,管理程序頗為復雜,常導致工作不能及時開展,甚至出現重復現象。加上管理松散,各自職責不明確,效率極其低下,一旦出現事故便互相推卸責任,對營林管理極為不利。新環境下,要改善這一狀況,應實現集約化管理。這就要求必須更新體制,因管理工作較多且需要長期堅持,林業局不可能事事親為,因此要適當放權。營林科則可以考慮分包,從現代企業中借鑒經驗,成立營林公司,采用企業管理方式進行營林管理。營林科則變為監管者,公司應實現統一管理,同時明確劃分各部門職責,確保彼此間的獨立。然后使各項工作進一步規范化,以提高營林管理水平。如前面提到的銀杏、桂樹等,可建立起專門的營林公司,將公司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用于樹木的生長過程中,從播種到采伐,實現全過程責任制管理。栽植撫育階段最為關鍵,派專業人士負責,為樹木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若出現重大失誤,可直接追究責任負責人的責任。
三、管理工作方式的創新
營林管理工作并不容易,涉及諸多方面,如前期的資源調查、方案可行性研究,管理中的流程制定、規章制度、防范措施等。需要各個部門積極配合,每一個環節必須徹底落實,將創新意識融入到整個過程中。
1、合理制定管理制度
營林管理工作不能隨性而為,必須有合理的制度加以引導約束,各個階層以及任何部門都要嚴格按照制度開展每一項工作。制定制度就要發揮效用,所以要徹底落實,誰都沒有逾越制度的權利,否則一旦流于形式,營林管理工作很難繼續開展。如營林管理,其過程大致要分為選地、整地、挖穴、選種、播種、栽苗、撫育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很多細節,整體都處于相互聯系中。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必將影響其他方面。而實現管理制度化,則起到了行動指南的作用,可規范管理者的行為和觀念,使其不能隨意而為,避免出現管理混亂的情況。需注意的是,管理制度一來要人性化,體現出當前時代的特點;二來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2、科學制定管理流程
營林管理工作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需要按正確的程序一步步開展,以工廠制造產品的方式負責香樟管理,環環相扣,規范各個環節,確保整個管理過程有秩序的進行。如選擇林地前需要通過充分的調研,制定實施方案時要綜合全面信息分析,挖穴要把握適宜的尺寸大小,播種栽苗則要在正確的時間段開展。立地條件不同,樹種也有所差異,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適合香樟生存的環境。移栽定植等工作都有標準要求,但實現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要學會調整。
3、采用信息化管理技術
在營林管理中,由于森林往往在山區中生長,大規模的覆蓋面積,復雜的山石水域地勢,致使森林資源信息搜集工作較難開展,相關管理人員不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目前森林的發展現狀,出現了盲目的管理實施。及時是在認為勘測與調查中,也不能夠獲得完整的資料信息。因此,必須要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通過全球定位系統、遠程遙感技術等應用,最林區的資源現狀進行智能化的勘查,了解林區內生物和動物的多樣性分布及生長情況,通過大范圍的實景觀察,對林區資源進行科學的規劃。在綽納河自然保護區的現代化管理技術應用中,已經對貂熊、駝鹿和黑嘴松雞等瀕危物種實施保護,通過對動物的生活習性觀察,統計了物種的數量分布情況,并通過計算機電子歸檔技術,對該地區的動植物信息建立了電子平臺,方便于營林工作的順利實施。
4、采用現代化監控技術
在森林的現代化管理中,要想做好營林工作,除了進行森林培育、經營管理、砍伐制度的實施等,還要對森林火災隱患進行重視,近年來,我國的森林火災得到了進一步的控制,但是還是有部分地區因為管理不得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森林防火的控制措施中,要運用現代化的監控手段,通過在森林道路空中進行電子眼的安裝,對森林的日?,F狀進行監控,確保在危險發生的第一時間采取控制措施,提高森林防火的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提高營林現代化管理的創新途徑。
結語:森林自然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一直都是我國的重點項目,在具體的營林工作中,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路線,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對林區實施育林、規劃、防火等管理。尤其是當前新環境下,傳統的營林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要求,必須結合時代特點,創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以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江.當前營林管理工作方式的創新途徑[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7).
篇7
關鍵詞:生態優勢;產業發展;景寧
中圖分類號:F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4002602
1 引言
景寧畬族自治縣內有甌江、飛云江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處于浙南山區,流域范圍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植被覆蓋較好,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其水文性質也較好,但有以下4個特征:一是水位漲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漲陡落。有較大的洪水,自起漲到峰頂不會超過10h。但洪峰滯留時間短,甚至轉瞬即退,長則達幾小時。落水1~2d便到常見水位。二是徑流量季節分配不均。雨季4、5、6月3個月的徑流量約占徑流總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次年的1月3個月僅占年總量的65%左右。三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豐水年徑流量要比枯水年徑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較小,水質好。江河水清撤見底,洪水來時才較渾濁。暴雨期間輸沙率較大,冬季少雨季節輸沙率可以零計算。由于流域內工業經濟欠發達,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人為工業污染,甌江、飛云江兩大水系及許多小支流水質均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
2 景寧縣資源概況
2.1 林木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19.5萬hm2,其中林業用地16.1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83.01%,其中有林地15.03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3.01%,農業人口人均林業用地面積1.09hm2;竹林面積1.62萬hm2,占10.78%,人均擁有竹林1.62萬hm2。生態公益林面積8.61萬hm2,占有林地面積53.7%。全縣活立木蓄積量為761.46萬m3,森林覆蓋率達77.9%。
2.2 動植物資源
以上標望東洋濕地保護區最為突出,全縣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屬,1 552余種。植被以馬尾松、杉木等會葉林為主,夾雜著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竹林,灌叢、草甸等。林相多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伯樂樹、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福建柏、香果樹、銀杏、厚樸等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種。全縣共有脊椎動物31目,78科,272種。其中獸類8目,20科48種;鳥類15目40科162種;爬行類3目9科30種;兩棲類2目5科18種;魚類3目4科40多種。
2.3 礦產資源
縣域內已發現或探明的礦種有鐵、錳、鉛、鋒、銅、鉬、鎢、金、銀、葉臘石、瑩石、硫鐵、高嶺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崗巖等20余種,產地100多處。其中鉬礦的儲藏量占全省的首位,為本縣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保證。
2.4 濕地資源
人稱地球之腎的濕地,全縣境內有3個較為集中的高山濕地群,望東洋高山濕地、大仰湖濕地、仰天湖濕地,總共濕地面積約80hm2。最為突出的望東洋高山濕地,海拔1 230m,面積達40hm2,濕地內的江南愷木林屬省內罕見,絕無僅有,國內也屬鳳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濕地群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在省內至今仍是空白。
3 景寧縣生態產業發展現狀
3.1 生態農業
制訂出臺了加快農業水利建設一系列政策,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生態農業、林業綜合區建設,惠明茶主導產業示范區、食用菌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生態蔬菜精品園、特色水干果精品園以及生態牧業養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建成油茶基地400余hm2,白玉仙茶基地27.3hm2,金銀花基地200hm2,培育珍貴樹種基地133.3hm2。
3.2 生態林業
3.2.1 超額完成綠化造林任務
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跡地更復綠、闊葉林改造、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珍貴樹種造林、工業原料林建設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間,完成綠化造林5 156.5hm2,其中跡地更新4 401.3hm2,義務植樹175.3萬株。
3.2.2 森林城鎮建設取得較好成就
縣城鶴溪鎮、主要集鎮和主要通道周圍的森林景觀進一步改善,森林的多種效益進一步提高,完成城鎮綠化造林0.3萬畝。近年來,建設綠化示范村13個,其中省級綠化示范村5個,市級綠化示范村8個;2012年創建森林村莊36個。通過“森林村莊”工程實施,而“森林村莊”是林業新型主體,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管理和培育,鄉村得到綠化、美化,凈化了空氣,美化了環境,進一步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升村莊綠化水平,提高了鄉村品位,為農村生態旅游、發展農村經濟、美麗鄉村打下了扎實基礎,加快拓展全縣森林旅游的發展空間,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林區繁榮。
3.2.3 生態公益林管護進一步完善
補充區劃界定重點生態公益林54.1萬畝,使全縣重點生態公益林達129.2萬畝,生態公益林占全縣林地的53.3%,重點生態公益林分布于全縣各鄉鎮和2個國有林場。進一步完善了公益林管護體系和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3.2.4 生物多樣性保護邁上新臺階
2007年3月15日,省政府批準建立景寧望東高山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6月,望東高山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2008年11月,縣政府批準建立大仰湖溪源濕地群縣級自然保護區;建成草魚塘森林省級森林公園;積極籌備望東高山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仰湖溪源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申報工作;景寧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特別是自然保護區建設邁出新步伐。
3.2.5 古樹名木得到有效保護
查清了景寧縣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建立古樹名木信息檔案;古樹名木的復壯、加固和病蟲害防治工程有效實施,完成大際柳杉王、古刺柏等古樹搶救性保護。
3.3 生態工業
出臺了《關于促進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和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縣政府正式與娃哈哈集團公司、伊利集團、中金嶺南等知名企業簽訂了投資意向協議;有序推進王金復合產業區企業入園和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合理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方案,相關規劃環評已通過審查;同時,加強澄照佃源低丘緩坡開發規劃通過省有關部門會審。6月份,全縣實現工業產值11.9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43.4%,同比增長19%。總部經濟銷售收入32.3億元,同比增長10.6倍,完成稅費收入1.86億元,同比增長4.47倍。
3.4 生態旅游
出臺了加快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有序推進畬族風情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組織開展首個“中國旅游日”、首個“浙江生態日”宣傳活動,與麗水其他8個縣(市、區)一道在央視《朝聞天下》等主流媒體開展主題宣傳營銷;積極發展農家樂旅游,現已建成農家樂旅游村7個,農家樂休閑旅游點18個,發展經營戶82戶,從業人員839人。1~6月份,全縣共接待游客12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6.6%、34.7%。在“2011國際文化旅游品牌節”上,該縣還獲得“中華最佳文化休閑旅游勝地”稱號。
4 結語
深入實施麗水市“綠色掘起、科學發展”總戰略和貫徹落實景寧畬族自治縣的生態立縣、產業富縣、文化名縣“三縣并舉”發展戰略,大力推進集聚發展、統籌發展、文化發展、改革發展、和諧發展等“五個發展”,在工業方面,要在建園區、抓招商,運用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率先示范,為壯大縣域經濟鼓勁出力;在農口部門方面,要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和構筑山區經濟新模式上起到引領作用;在旅游方面,山清水秀,可謂仁智兼具,值得細細品味,景寧一年四季美如畫,“景色撩人不忍為”,從歷史文化、生態環境、養生文化以及旅游資源等方面作為著力點,使景寧畬族自治縣正日漸成為全國極具魅力的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大家齊心協力、合力合拍、開拓創新、扎實工作,促進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鞏固當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努力朝著實現“三個走在前列”的目標奮力邁進。
參考文獻:
[1] 劉長榮.依托森林資源優勢 促進產業加快發展[J].陜西林業,2008(4):60~61.
[2] 周其良,王云惠,許少偉,等.依托資源優勢 發展特色農業[J].熱帶農業科學,2010(1):121~122.
-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依賴的主要技術
- 下一篇:城市道路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