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與工程理論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科學與工程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科學與工程理論

篇1

關鍵詞:環境工程概論;研究型教學;課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2-0125-02

研究型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身邊及生活中獲取的各種課題為學習載體,利用已有的專業知識開展主動性研究,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不斷構建及完善專業知識體系、掌握研究方法,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1,2]。研究型課程能夠極大調動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研究型課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3,4]。因此,研究型課程是一種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側重于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是目前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國內大多數高校中,對研究型課程的開設方式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或者只進行了小范圍的探討,或者未開設。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開設的《環境工程概論課》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研究型課程理念的課程設計方案及學生能力培養方法。

一、課程改革目標分析

《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既是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又是工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學體系中,該課程通常作為針對非環境工程專業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主要介紹環境保護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環境現狀,是當代大學生環境素質教育的基礎課之一,使非環境專業學生能夠對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以及噪聲等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原理有所了解。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的深入貫徹[5],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環境工程概論》成為環境類專業新生學習的第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

作為環境工程專業新生的入門課程,《環境工程概論》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概論類課程的共同特點是涵蓋內容多、知識更新速度快,基本內容既包含了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及治理原理與方法,也涵蓋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管理等方面的有關內容,同時還介紹了環境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每一章節的內容就是一門獨立的課程。由于課程內容多,知識點零散,傳統的單個教師主講的“灌入式”全講課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問題,不僅讓授課老師上課吃力,淺顯且泛泛的內容對學生也缺乏說服力,導致學生興趣下降,課堂氣氛不活躍。

對于剛入校的大學新生來說,他們對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的理解還只局限在媒體報道的“霧霾”、“溫室效應”、“富營養化”及各種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選擇的專業的具體方向及內容。在此情況下,為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應通過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教師總體講授,使學生對環境專業有總體認識。然后,學生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結合身邊環境問題,成立課題小組,開展一些研究型課題的學習。這些研究型教學課題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資料、社會實踐調查等,對身邊環境問題的發生根源、基本原理、解決措施等進行深入了解。這樣,在完成課程任務的同時,既熟悉了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習、研究方法,了解到環境工程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又激發了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習興趣,建立起對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責任心,為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環境工程概論研究型教學的具體實踐

根據環境工程概論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本課程的研究型教學由課題設計、課題實施、成果評價三部分組成。

(一)課題設計

課題設計是研究型教學的基礎,是以課題為中心對學習內容進行的重新規劃。根據學生人數,并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認知水平,結合桂林市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取得的成果,將《環境工程概論》教學內容課題設計為以學生調查實踐為主題。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通過調查發現的問題所作的匯報作為各章內容的開題,進而引出各章理論主題內容。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研究內容進行總體講授、指導,使得課程生動、課堂氣氛熱烈,進而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題設計的具體內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狀況調查、桂林市大氣污染狀況調查、桂林市固體廢物狀況調查、桂林市聲環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態之城建設五個部分。

(二)課題實施

1.成立課題小組。課程第一堂課為導論課,由教師對目前的環境問題及環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內容進行總體講授,布置研究型課題并對課題進行說明。課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報名,教師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微調,保持各組同學水平相當,每組6名同學。

2.方案設計與實施。各小組成員首先根據課題題目,明確完成目標,討論課題實施方案;然后進行組內分工,完成資料收集、查閱、現場調查、數據分析匯總、書面總結及口頭匯報等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以課下業余時間完成為主,教師輪流跟組進行指導、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論知識補充,幫助學生解決在課題完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經過分組討論,各課題小組方案設計內容如下表1所示。

在完成過程中,數據信息來源主要包括圖書館的圖書、期刊、統計年鑒、環境公報等紙質資料,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如CNKI數據庫等,以及環保局網站、環保局實時監測系統等網絡數據資源。然后,再結合實地調查結果,完成課題的研究。

(三)課題成果評價

1.成果展示與評價。首先由組長作為代表對課題完成內容進行匯報,同時對課題完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介紹,課題組成員共同對其他小組的提問進行解答。根據匯報結果和答疑情況對課題成果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由三部分組成:組間評價、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課題小組根據評價內容對課題內容進行進一步修改,并形成書面報告上交。

2.成績評定。研究型教學課程的成績評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6]。其中課程總成績由學生個人的平時表現(包括課題表現、對小組課題項目的貢獻)、所在課題小組成績(要求3~4名環境工程專業老師對小組作品進行評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試成績(閉卷考試)三部分組成。

三、總結與反思

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發現以下兩點需要進一步完善。

1.完善學生在課題完成過程中的過程管理工作。小組成員應記錄下課題完成過程中的日記與心得,不斷總結課題完成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安排是否合理,有無改進措施,如成員分工情況是否合理、時間安排是否得當等。

2.教師對課題完成過程的反思。如根據每個課題完成情況,評價課題設計是否合理、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研究開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以期在今后的研究型教學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浩,郭龍建.高等院校本科教學中開展研究型課堂教學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4):192-193.

[2]馮湘,王雷,林亞平.研究型大學創新型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18):69-74.

[3]鐘秉林,董奇,葛岳靜,等.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09,(11):22-24.

[4]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篇2

北京林業大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被列為環境工程專業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總計48學時,其中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16學時。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使專業學生較全面地掌握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核心知識內容和基本實驗技術,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利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本課程的中心任務。基于此,筆者對該課程近幾年的教學情況和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對問題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和研究。

一、課程的定位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整個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既包括基礎微生物學的知識內容(微生物的分類、形態結構、營養、代謝、生長繁殖、生態、遺傳和變異等),還包括微生物在環境物質循環和環境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原理(微生物在元素循環中的作用、微生物對污染物質的降解和轉化等)以及微生物新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因此,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不等同于環境中的普通微生物學,也不是環境污染的生物處理工程。“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在學生不具備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的背景下,通過介紹與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的微生物學基礎知識理論和實驗技術,為后續的水、空氣、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工程以及污染環境的生態修復等專業主干課程提供知識儲備和理論基礎。這就是“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學習的目的和任務。這一點對于“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整個課程的邏輯結構、重點內容和教學方式。也就是說,“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與學,必須突出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將微生物學的知識理論和環境領域的工程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的設置

目前,各個學校編寫了不少環境微生物學的教材。其中,周群英和王士芬編著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三版)》為廣大高校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所采用,它基本可以滿足一般工科類院校的教學要求。但是,在使用的同時,各學校還應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對其中各章節的內容進行取舍,并針對各自的專業適當增加內容,比如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以體現學科的優勢研究領域。

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把握好基礎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兩部分的關系十分重要。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后者則是前者的工程應用,重點則是環境工程實踐中的微生物學原理。如果對微生物的結構、營養、代謝等內容介紹過多,課程容易演變為細胞生物學、微生物生理學或生物化學等;而對污染控制的具體工藝過程涉及過多,又容易重復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內容。因此,在課程教學時,應合理安排這兩部分的比例。另一方面,“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還應處理好與其他相關課程的相互關系。北京林業大學開設的“植物學”“環境生物學”等課程與“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3門課程在如細胞結構、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等知識內容上均有一定的論述,但課程核心和重點內容各不相同。在講解“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時,應注重強調微生物細胞、生理、遺傳方面的獨特性,并對這些特性在環境工程領域的應用展開詳細介紹。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知識單元的邏輯銜接,注重課程體系的統一性,要明確課程的側重點,避免重復。

基于當前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飛速發展,“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課程教學還應緊密結合當前環境污染控制和生態修復相關領域的新進展,而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污染處理工藝的微生物學原理上。教師通過對最新污染控制工程理論和技術的微生物學原理進行解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專業的熱情,樹立投身環境保護事業的志向,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例如,在廢水生物處理的微生物學原理部分,筆者介紹了這幾年比較受關注的利用好氧顆粒污泥處理高負荷、強毒性有機廢水的新工藝,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好氧顆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物處理系統由于污泥濃度大幅增加而帶來的高效性,來強調通過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進行廢水處理技術的革新。學生對這些新內容的反饋很活躍,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現代社會的快速信息化,傳統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難以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也無法滿足當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大學課堂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應借助多媒體、網絡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實例,來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一)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

根據實驗心理學的原理,對于同樣的信息,圖像比文字容易被信息接受者所記憶,這就是所謂的“圖象優勢定律”3]。在傳授以敘述性為主的知識內容時,合理使用形象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力;而信息的幾何形狀、色彩、字符對形象思維的建立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在教學中通過展現大量生動形象的微生物照片,可以使學生容易認識和區分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印象深刻,易于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比較G+和G—細菌的結構時,通過對細胞圖片的詳細講解可以清楚地說明二者的區別:G—細胞由胞外到胞內依次為外膜、細胞壁、周質空間及原生質膜,而G+則為細胞壁、原生質膜;同時,G—細菌的細胞壁上僅有一層很薄的肽聚糖,但脂肪層較厚,相反G+細菌的細胞壁含有多層肽聚糖,而脂肪卻相對較少。這樣,學生對G+和G—細菌細胞壁差別的認識就會十分深刻,為此后順利開展革蘭氏染色實驗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介紹微生物代謝、遺傳等較為抽象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合理采用示意圖、動畫等形式來進行講解,將有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例如,在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一章中,筆者采用Flash動畫演示了微生物遺傳的經典轉化實驗即肺炎鏈雙球菌感染小白鼠實驗,使原本抽象難懂的概念和理論變為生動的畫面,教學效果明顯改善。事實上,國內外一些著名高校、環境微生物實驗室的網站上和國外優秀原版微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高質量的微生物圖片、教學課件和研究成果,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本課程的教學素材來加以使用,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二)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和工程實例

大學階段的人才培養正日益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緊密聯系,這就要求“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要注重結合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不斷地加入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實例來說明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同時教師也不能脫離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而單純地搞教學工作。只有長期參加科研實踐的教師,才能使自已的教學內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獨創性和啟發性,在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只有將教學與工程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中最新發現的細菌鞭毛充當“納米導線”的現象作為背景材料,展開討論,分析了細胞鞭毛的電子傳遞功能在物質轉化和能量代謝中發揮的作用。這個例子在介紹微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很好地詮釋了如何恰當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來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如,通過介紹實際工程項目——煤氣廢水生物處理系統中活性污泥的馴化過程,說明了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對于有毒有害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要意義。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在當前大學教學中,課時的有限性與知識的增長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這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尤為如此。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應更加注重所介紹內容的質和量,將多而雜的信息進行疏理與歸納,并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模式上進行變革,改變以往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方法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從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研究表明,提問、引入和討論等啟發式教學方法比起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更為吸引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啟發式教學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啟發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將書本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思考和分析等綜合能力。總體來講,一些基礎性知識的教學,可以以教師講解為主,但講解的內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對于理解性的知識內容,教師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有些問題要引而不發,導而不講,讓學生自己通過分析和總結來深化認識。此外,還應注意到高年級本科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對于一些比較淺顯的多門環境類課程反復涉及的章節內容或非核心知識單元,完全可以安排由學生自學來完成。例如,在講解微生物在氮素循環中的作用時,筆者詳細介紹了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生化反應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所以在講解廢水微生物的脫氮原理時,采取了“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組織討論和總結”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既節省了課時,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以后的科研創新打下基礎。

四、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的挑選和設置

篇3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的企業戰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足,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因此,需要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方法來對目前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改進。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經過在中國航天領域幾十年的檢驗,被證明是能夠成功、有效地解決我國實際問題的理論、方法。本文就試圖將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應用于企業戰略管理過程中的戰略分析步驟,從而探索更適合我國情況的企業戰略分析方法。

0 引言

2002年,根據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戰略管理咨詢中心的調查結果,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并不認為在我國企業中實行的戰略管理活動是有成效的,因為對“您覺得戰略管理很有用嗎”這一問題作出肯定回答的被訪者人數不足總數的50%,另有34%的被訪者認為已經實施的戰略管理效果一般,6%的被訪者還認為效果不好甚至極差[1]。這一調查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我國在企業戰略管理領域中的不足。造成這種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在企業戰略管理領域中,比較權威的、能夠被廣為接受的理論、方法基本都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2],在社會制度、經濟基礎等各方面前提條件上的差異導致了這些在西方企業的實踐中早已得到證明的理論、方法進入我國之后難免會“水土不服”。因此,有必要繼續探索和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和方法。

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船”,再到近日備受矚目的“嫦娥二號”,中國航天事業用半個多世紀的繁榮發展不斷的向我們證明了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的正確性和實用性。系統工程這一成功的、植根于我國社會現實的理論、方法正可以被用來指導和豐富我國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尤其對于企業戰略的分析來說,更具有指導意義。

1 關于系統工程

系統工程在錢學森提出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屬于系統科學的應用技術,其技術科學層次包含運籌學、控制論和信息論,其基礎理論為系統學[3]。

現代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20世紀40年代,隨著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美國的“北極星”導彈核潛艇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得到了各領域的廣泛重視。隨后,美國、歐洲航天局等國家或組織在系統工程方法論及具體方法的研究、系統工程標準規范及手冊指南的編制等方面又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為系統工程技術的深入發展及其系統工程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4]。

在我國,系統工程研究的起步也并不晚。早在1978年,錢學森、許國志、王壽云就在《文匯報》發表了名為《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的文章,提出利用系統思想把運籌學和管理科學統一起來的簡介,這標志著我國系統工程思想的應用和推廣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5]。目前,在我國,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已經被應用于工業、農業、軍事、社會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重大航天項目中的應用。

由于系統工程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很多行業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很多組織和學者都根據自身的需要給出了系統工程的定義。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國際系統工程協會(INCOSE)(2006)認為,系統工程是成功建設系統的一種跨學科的方法和工具[6]。

美國聯邦航空委員會(FAA)(2006)認為,系統工程是一門關注整個系統設計和應用的學科,它將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考慮系統的所有方面和所有變量,并將系統的社會方面同技術方面相聯系[7]。

錢學森認為,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

于景元、周曉紀(2004)認為,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技術,它從系統整體出發,根據總體目標的需要,以系統方法為核心并綜合運用有關科學理論方法,以計算機為工具,進行系統結構、環境與功能分析與綜合,包括系統建模、仿真、分析、優化、運行與評估,以求得最好的或滿意的系統方案并付諸實施[8]。

盡管系統工程的定義有很多種,但都認同系統工程是從整體的角度解決系統問題的跨學科的方法和工具。

2 企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現代系統研究的開創者貝塔朗菲(1973)認為,系統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復合體”[9]。這一定義主要的重點是三個關鍵詞:

第一,“多元素”。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是系統具有多元性的特點,系統是多樣性的統一、差異性的統一,存在有差別的多個事物,才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出現整合成為一個系統的要求。

第二,“相互作用”。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是系統內部元素之間以及內部元素和外部元素之間具有相關性和相干性,系統中是不存在于其他元素毫無關系的孤立成分的,差異而不相關的元素無法構成系統。

第三,“復合體”。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是系統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即系統是由它的所有組份構成的統一整體,它是整合起來的多樣性,兼具多樣性和統一性兩個特點,它應該具有整體的結構、整體的狀態、整體的功能和整體的特性等等。

根據上述標準,企業無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首先,影響企業的內外部因素構成復雜,不僅包括企業自身內部的各種資源、能力、文化等因素,還包括大量密切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因素;

其次,各種企業的各種內外部因素之間聯系緊密,相互間作用關系復雜,比如企業的內部結構與能力無法脫離外部環境而存在,企業的外部環境對企業的作用也無法脫離內部的結構而實現;

最后,系統整體性與功能是內部系統結構與外部系統環境綜合集成的結果,也就是復雜性研究中所說的涌現(Emergence)[10],正是因為企業的內外部因素有機的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并從整體上涌現出了一定的獨特性質,從而才決定了企業的戰略。

3 企業戰略分析是一項系統工程

有學者認為,系統工程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多學科交叉,專業綜合性強;第二,突出系統總體,強調整體優化;第三,以分解—集成思想為基礎;第四,包含系統工程技術與系統工程管理兩大過程。

這幾個特點也在企業戰略分析的研究中有所體現:第一,影響企業戰略的因素復雜而多樣,對各種因素的分析要用到不同學科的不同研究方法,這體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和綜合;第二,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中強調的是企業戰略的整體,而不是單純考慮各種內外部戰略因素的最優化;第三,在企業戰略管理研究中,一般都先將影響企業的因素分解為企業內部資源能力因素、外部環境因素、企業文化因素等幾個方面去考慮,然后再將幾類因素繼續細分為更細的子因素,最后對所有因素的影響逐層集成、綜合考慮,才能夠決定企業的戰略。

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戰略管理分析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

人們常說某個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句話往往有兩層含義:一是這個問題是的對象是一個系統,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個系統的工程或系統的實踐;另一層含義是從技術角度講,既然是系統的工程或實踐,它的組織管理就應該用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去處理。

但是第二層含義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也就是說,人們常常意識到了某個問題可能是系統的工程或系統的實踐,但卻沒有用系統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去解決。

這就是說,我們不僅要認識到,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對其戰略的研究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注意主動應用系統工程的思想、理論、方法作為指導。

研究系統結構與系統環境如何決定系統整體性和功能,提示系統存在、演化、協同、發展與控制的一般規律是系統學(特別是復雜巨系統)的基本任務[11]。因此,要研究企業內部資源能力因素、外部環境因素、企業文化因素等究竟如何決定企業的戰略,也必須應用系統工程的思想、理論、方法作為指導。 4 企業戰略分析的內容可以通過系統工程理論來確定

于景元、周曉紀曾為系統結構和系統環境做了如下定義:通常將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組成部分稱為系統結構,將一個系統以外的部分稱為系統環境,系統結構和系統環境之間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輸出關系,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12]。他們認為,系統結構和系統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關系決定了系統的整體性和功能,也就是說,系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是系統結構內部與外部環境綜合集成的結果。這是系統科學中的一條重要原理,根據這一原理,為使系統具有期望的功能,可以通過改變和調整系統的結構或系統環境以及他們之間的關聯關系來實現。

由此可見,企業戰略分析過程中必須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內容: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資源、能力和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這兩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最終決定了企業該采取何種戰略。

系統科學中還有另外一個很著名的方法論就是WSR系統方法論。顧基發、朱志昌(1995)提出的WSR方法論理念和哲理的基本核心是: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既要考慮對象的物的方面,又要考慮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運用在事的方面,同時要考慮處理問題、做出決策都離不開人的方面[13]。

根據該理論,企業的內部資源結構、能力可以被看作是企業戰略因素中物的方面;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可以被看作企業戰略因素中事的方面,因為物的方面必須要被運用在事的方面;最后,企業的所具有的文化、習慣可以被看作是企業戰略因素中人的方面。這三方面內容在企業戰略分析的過程中都要予以考慮,缺一不可。

綜上可知,根據系統工程理論的分析,企業戰略因素應包括企業內部的資源結構和能力、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企業的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這一結論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

5 企業戰略分析需要應用綜合集成方法

綜合集成方法是以思維科學為基礎的。從思維科學角度來看,人腦思維一種是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它是定量、微觀處理信息的方法;另一種是形象思維,它是定性、宏觀處理信息的方法,而人的創造性主要來自創造思維,創造思維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也就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這是人腦創造性的源泉。

該理論告訴我們,在企業的戰略分析的過程中,首先要應用邏輯思維,用一些具體的數理模型、計算方法去衡量企業戰略因素,然后利用人腦的創造性思維,從宏觀的角度對企業戰略因素進行定性的處理,再然后在人腦中對兩者綜合集成,進行定性與定量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的結合,最終形成創造性思維,得到企業整體所處形勢的準確描述。

在以上程序中,要進行多次的定性定量分析、討論,最后得到一個對企業整體形勢的準確描述。這樣的每一次從定性到定量的分析、討論并修改都是一個結構化的過程,應用這種方法的本質就是要用這個結構化的序列來近似地得到一個非結構化的問題的結果。

系統工程不同于其它技術,它是一類綜合性的整體技術、一種綜合集成的系統技術、一門整體優化的定量技術,它體現了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系統管理問題的技術方法。正是由于系統工程的這一特點,對于不同的系統來說,在應用系統工程思想、理論、方法的同時,還要用到與這個系統有關的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因此,在戰略分析的過程中,必然要利用各種戰略因素所涉及的理論、技術、方法作為支撐,然后再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綜合集成、整體優化,這樣才能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企業戰略分析的問題。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可以在企業戰略分析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同樣,這些理論和方法也可以適用于其他學科門類的研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錢學森就曾經做過很多積極的嘗試,我所的MEIDSS系統就是系統工程在經濟領域中應用的一個成功范例。但是,近年來,我們并沒有在推廣應用系統工程的道路上有更進一步的成績,這對于有著深厚系統工程積淀的我國來說,無異于一種資源的浪費。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應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問題,為系統工程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文暉.解讀中國企業戰略[N].中國信息報,2002-8-3.

[2]周三多,鄒統釬.戰略管理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錢學森.現代科學技術的特點和體系結構[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4]林益明,袁俊剛.系統工程內涵、過程及框架探討[J].航天器工程, 2009,18(1):8-12.

[5]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Cecilia Haskins. INCOSE system engineering hand-book-a guide for system life cycle processes and actives (Version 3)[S]. INCOSE,2006.

[7]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NASA system engineering manual (Version 3.1) [S].FAA,2006.

[8]于景元,周曉紀.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的發展[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04.1(3):4-9.

[9]Bertalanffy Von. General System Theory[M].George Breziller Inc.,1973.

[10]Waldrop M.復雜性——誕生于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M].北京: 三聯書店,1997.

[11]于景元,周曉紀.從綜合集成思想到綜合集成實踐[J].管理學報, 2005,2(1):4—10.

篇4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工程倫理教育;環境倫理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1-0049-02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經歷一系列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和痛苦中,人類積極反思和總結傳統經濟發展觀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模式。1987年4月27,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人類共同的發展戰略。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并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對我國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相關領域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任務做出了總體部署。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人類的發展觀出現重大轉折,將給人類的發展進程和社會文明帶來了新的希望,對人類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現代工程活動范圍的擴大、對社會和環境影響的加深,工程倫理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工程倫理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潮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最先興起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最早在工程院校進行工程倫理教育。80年代以來,在歐美發達國家,工程倫理教育及其相關研究獲得了政府、大公司和社會團體的廣泛支持。從世界范圍來看,工程倫理教育作為工程教育中一門不可或缺的、獨立的課程的地位已經確立。許多國家已經把工程倫理課程納入工程教育的計劃中普遍實施。可持續發展與工程倫理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思潮,但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關聯。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持續發展與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在關聯 

一是兩者都是后工業社會發展的產物,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可持續發展與工程倫理教育都是在全球環境不斷惡化和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是兩者都倡導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強調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人類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必須強化人們的環境意識;而工程倫理的發展也已從人際倫理擴展到生態倫理,因此工程倫理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如何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倫理關系問題,使工程師形成以倫理道德的視角和原則來對待工程活動的自覺意識和行為能力。從這點看,兩者有一致性。 

三是兩者都以人類的倫理道德為最終依據。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符合人類倫理道德的需要的,有著深厚的倫理背景,它繼承了人類歷史上所有倫理文化的精華。工程倫理教育本質是一種倫理教育,以倫理為依托,其要旨就在于讓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在工程活動中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復雜倫理關系,具有深刻的倫理判斷力。因此,可持續發展與工程倫理教育在理論基礎上有著共通性。 

由于,可持續發展與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在關聯,這就使得影響廣泛的可持續發展觀或多或少會對工程倫理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工程倫理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理應成為可持續發展視閾中值得關照的一個領域。 

二、可持續發展視閾中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從社會變遷角度而言,工程倫理教育可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意味著人類從事任何活動都應考慮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工程活動作為重要的人類活動,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廣泛而直接,但在當前我國的許多工程活動中,工程活動的負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筆者以為人們在考察、反思工程問題的時候,應多視角、全方位的認識和理解工程,不僅僅只局限于技術的角度,還要從倫理層面來認識,處理好工程活動的開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以對他人、社會和環境負責的態度實施工程,這才有利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就對現代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必須重視和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培養能從倫理視角審視工程的、有責任感的工程師,這才能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一致,才有利于人、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從工程教育發展角度而論,工程倫理教育可促進工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工程教育領域存在著嚴重的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直接導致培養的工程師極具功利性和工具性,認為“工程學方法的特點是,只關心最基本的邏輯問題,而不關心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這種沒有價值、倫理、人文精神的工程教育忽略人、社會、環境的三位一體,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在工程教育中進行工程倫理教育,改變技術至上,工具理性的教育現狀,促進工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三)從育人的角度來說,工程倫理教育可促進工程技術人員的全面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自然的不平衡、不協調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不全面、不協調發展的反映和表現。只有當人的自身獲得解放與全面自由的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毫無疑問,工程倫理教育能夠完成使工程技術人員成為全面的自由的發展的人的使命,以契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表現在:第一、工程倫理教育為工程技術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打下理論基礎;第二、工程倫理教育為工程技術人員提高環境意識提供思想源泉;第三、工程倫理教育為工程技術人員培養以倫理道德視角和原則來對待工程活動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提供精神支撐。總之,只有通過工程倫理教育才能使工程技術人員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工具性人才”,這樣才能適應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工程倫理教育的有益借鑒 

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整體觀、協調觀、持續觀和平等的價值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改變了傳統發展觀人與物顛倒的錯誤認識,恢復了人的主體地位、價值與尊嚴。這對于整個教育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也為工程倫理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要求工程倫理教育應面向可持續發展來定位。

(一)工程倫理教育不僅要注重人際倫理教育,更要吸收生態倫理與環境倫理教育資源的精華,加強生態道德教育、環境教育以及人與自然協調共生的世界觀教育 

隨著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和環境危機的日益加深,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對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賴經濟和法律手段,還必須同時訴諸倫理信念。基于此,工程倫理教育作為一種倫理教育,在這方面無疑有優勢,但應有所側重,其重心應放在加強工程師的環保意識,喚醒他們的生態倫理良知,強化工程師的責任意識上,養成其為群體或人類共同福祉考量的思維方式,樹立人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新世界觀 

(二)要注重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優化,而且需要社會人文環境的優化,注重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構建一種尊重自然、顧及后人、注重人文理性的全新的價值觀和發展觀。雖然工程倫理教育本身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交叉的一門學科,但在其實施教育過程中仍要始終注重貫徹科學性與人文性,培養工程師在未來的工程活動中不僅講究設計、管理的科學性,還要注重工程活動的人文關懷,賦予工程活動以人文理性,這不僅有利于人類的安全與福祉,也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超越價值。 

(三)要加強工程倫理教育的理論研究 

工程倫理教育的產生發展并形成相對獨立的教育事業,需要科學、完備的理論指導,理論好比指導我們沖鋒陷陣的一面旗幟,只有科學的理論和充分的實踐兩個方面協調發展,達成和諧統一,工程倫理教育才能切實顯示出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去完成其歷史使命。我們應深入系統地研究工程倫理教育理論,探討工程倫理教育實踐,構建工程倫理教育理論體系,并以此來推動和加快工程倫理教育的實施,提高工程倫理教育的質量,使工程倫理教育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四)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挑戰,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必須發揚“全球伙伴精神”,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第一、要迅速轉變思想觀念,培養國際型思維,向國際先進的工程倫理教育理念學習,勇于將我國的工程倫理教育融入國際工程倫理教育之中,要主動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第二、要積極推進與國外理工科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大膽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經驗,邀請國外教師講學或授課,組織教師或學生到國外理工科院校考察和學習。要鼓勵學科帶頭人加強與國外同行學術上的聯系,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縮短與國外工程倫理教育的差距。 

綜上,為了社會、經濟、自然,實質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工程倫理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理應成為可持續發展視閾中值得關照的一個領域。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肖平.工程倫理學[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2]曹南燕.對中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7-57. 

[3]王耀中.科學發展觀與現代交通發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篇5

關鍵詞:環境工程;實踐應用型人才;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0-0068-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高等教育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2012年頒布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和《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校根據實際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在201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這些都表明我國的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針對每所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培養目標構建合理、可行的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是非常值得去研究、探索和實踐的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本文以大連民族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多年來針對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在本科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和訓練方面所做的工作為例,分析、探討普通高校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機制。

一、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

2005年國家教育發展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馬陸亭將我國高等學校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型大學、本科教學型學院和專科教學型學院四大類。對于研究型和教學科研型大學人才培養定位于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而本科教學型和專科教學型高校人才培養則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啟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其核心就是通過校企合作培養一大批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可見,強化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1]。

另一方面,各企事業單位對具有一定實踐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增加,這使得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成為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而實踐應用型人才和普通本科人才的最顯著區別是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而這一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理論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培養來完成。因此,如何有機、合理、高效優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著實提高普通高校畢業學生既具備深厚專業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一直是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內容[2]。

二、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

(一)修訂專業培養方案

大連民族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先后經歷了“2005版”、“2009版”和“2013版”專業培養方案較大規模修訂,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需求的變化。從2009年開始,大連民族大學現行的專業培養方案是以二級學院為一大類的模式執行的。如全校的本科教育基礎課為通識教育平臺,包括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基本原理概論等必修課;以二級學院所有專業為一個大類的專業類教育平臺,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等必修課;以不同專業為區分的專業教育平臺,如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教育平臺主要包括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規劃與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物控制工程、環境質量評價等必修課程;此外還有集中性實踐環節,環境工程專業主要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環境質量評價課程設計、環境污染防治綜合實驗和環境監測與評價綜合實驗等。大連民族大學學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完成通識教育平臺和專業類教育平臺的學習,在大三、大四主要完成專業教育平臺和集中實踐環節的學習。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全校學生共享優秀的教學資源,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完成大一學業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對專業的進一步了解后進行“跨類”轉專業,以及在完成大二學業后的“類內”轉專業,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

(二)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在課程安排上如何將理論課程與專業教育平臺的專業和實踐課程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關心和注重的問題。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強化課程組在相關學科的“聯動”作用,如“環境監測”是大連民族大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在這門課程中不僅涉及關于環境要素監測方案的制定、樣品的采集和保存、樣品的預處理和分析,以及實驗數據的科學處理,還涉及分析方法的優化和分析儀器的使用等知識,這與“儀器分析”課程的知識密切相關。因此,大連民族大學學生在學習“環境監測”課程之前需要先學習“儀器分析”課程,掌握相關儀器分析的原理、方法和結構、功能,以及如何正確使用;而在“環境監測”課程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在講授具體污染物監測方法時則對這部分知識進行“點撥”,以強化學生對已學過知識的熟悉和掌握。同時,因為“環境監測”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儀器分析”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實驗內容與“環境監測”的內容緊密銜接。

“環境質量評價”也是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在進行環境質量評價過程中大量涉及環境監測的知識,因此在講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章節時,任課教師又會重新對“環境監測”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詳細的提及和分析,以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為了保證課程體系傳授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我們對課程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學科方向進行了優化和組合,如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組的主講教師主要負責“儀器分析”、“環境監測”和“環境質量評價”三門課程的理論教學,但在實驗和實踐環節則鼓勵承擔“無機與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環境化學”和“環境工程學”的教師參與進來,以增強學生在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間的聯系。

(三)有針對性地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在環境工程專業集中性實踐環節學時方面,相對于 “2005版”培養方案,在“2009版”培養方案中分別增加了48學時(2周)的環境污染控制綜合實驗和環境監測與評價綜合實驗兩門實踐課程,而在“2013版”培養方案中又增加了24學時(1周)的管網工程課程設計。在這些實踐環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以實際環境問題為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方案(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實施和評價環節,最后通過集中答辯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判。通過這些集中實踐環節的訓練,將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緊密結合,在方案確定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專業緊密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如監測站、污水處理廠、環境理化檢測公司和環保設備廠等,作為掛牌的學生實踐實訓基地,通過這些舉措保證了環境工程專業學生能夠在實踐環節有機會了解和認識環境工程的任務和作用,充分培養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興趣[3]。由于大連民族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在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獲得了2013年遼寧省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立項。而在第七學期一些不考研且畢業后打算直接從事本專業的學生主動報名到與簽訂有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協議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為期3―4個月的“產學研”項目實習和實踐,第八學期則在這些實習單位完成與專業相關的畢業論文。在這一過程中,系里定期召集這部分學生回到學校反饋實踐、實訓環節遇到的問題和收獲,以及對已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具體建議。通過“產學研”項目的實施和培訓,使學生能有機會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直接應用到生產實踐活動中,并將實踐環節中受到訓練反饋到課堂的理論教學中,有助于增加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提前接受實踐應用能力的培訓,為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快速在工作崗位進入“角色”做好鋪墊。

通過對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較強的專業素養,在實際工作中能夠較快“上手”、能夠獨立解決一些基本專業領域問

題,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近幾年,大連民族大學每屆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畢業生都有多人到曾經實訓、實習的單位去工作,同時也得到工作單位的認可和贊賞。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符合大連民族大學當前提出的“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的教育教學改革思想。

普通高校本科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根據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基本專業培養方案制訂教學計劃,學生完成相關學業后,獲得由學校頒發國家認可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完成學歷教育所要求的培養目標。而專業素質教育則以專業知識為主、實踐應用為目的,培養能夠解決生產實踐活動中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近幾年,大連民族大學在環境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方面進行大量的教學改革和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獲得了“2014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環境工程”立項。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確保大連民族大學環境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在完成學歷教育質量的基礎上,構建專業技能的教育平臺,培養學生既具備良好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高層次實用性、技能型、專業型的實踐應用型人才,顯著拓寬了學生的結業途徑。因此,每年畢業學生能夠順利到環境理化檢測中心、市政污水處理廠和企業的環保管理部門工作,或通過相關考試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任職。近幾年我們連續對從事本專業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和專業素質進行回訪,廣大企事業單位對大連民族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給予了較好評價。

參考文獻:

[1]時琳.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吉林省教

育學院學報,2014,(2).

[2]崔虹云,尚東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實踐

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

篇6

人體工學課程是工業設計、家具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學生的設計必修基礎課,是形成設計人才基本設計理念和專業修養的出發點。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人本理念、科學設計觀的初步設計概念,并幫助學生掌握任務分析、環境評價的科學的設計流程和設計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科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國內高等院校設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藝術設計學院均有開設此課程,一般作為設計理論基礎課程設置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學時48節左右,但在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理論和實踐的銜接脫節,專業針對性缺乏,學生興趣低下等問題,因此,課程教改勢在必行。

一、課程的重要性

隨著20世紀后期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環境藝術設計概念從藝術設計專業中脫穎而出。20世紀80年代后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隨著國內藝術設計界的環境意識的高漲而誕生。從1988年國家教委設立此專業到1998年成為藝術設計專業的下屬專業方向的十年間,全國600余所高校建立了環境藝術設計方向。該專業旨在培養能運用設計理論基礎和技能基礎知識,在設計企事業單位進行概念設計和方案實施的。創新思維與專業技能并重的專業人才。

而人體工學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設計啟蒙課程,為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初步、住宅空間設計等專業設計課程提供基礎性的導向。其內容可以劃分為基礎理論和理論運用兩大版塊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在使用環境時的生理、心理、行為特點,為確定空間范圍、家具尺度及人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提供設計依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引導學生奠定環境設計的人本理念基礎和設計領域的科學基礎。

2.培養學生運用人體工學研究方法進行數據獲取、分析和設計實踐及研究。

3.提供給學生環境設計參考數據、環境舒適度參數等技術支持。

二、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專業針對性。人體工學研究范圍極其廣泛,包括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工業與工程設計、建筑與照明工程、管理工程等專業領域,具有交叉學科的內容綜合性強、學科邊界模糊等特點,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難免出現教學方向模糊、教學目的不明確等情況,然而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對學科內容進行篩選和提取是尤為重要的。

面向環境藝術專業的人體工學課程應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和理論課程結合課題實踐的教學結構來調整教學的側重點,這是提高專業針對性的出發點。

2.缺乏前沿理論的拓展。人體工學屬于交叉學科領域,是科研的熱點,但目前相關教材中缺少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國際人類工效學協會(IEA)成立了20個技術委員會對工作分析和設計的行為理論、老齡化社會、兒童和教育環境的人機工學、設計的人機工學、健康護理人機工學、人機交互、組織設計和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國際人機工學研究組織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深入擴展學科理論。選擇性地引入相關新理論,對于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學科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3.缺乏完善的實踐流程。主要表現為用于實踐環節的課時比例分配不均勻;課程單元內容和單元實踐驗證的銜接不緊密。

三、教學改革方案

就以上提出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了以下三點教改方案。

1.加強學科針對性。在有限的課時內,全面學習所有內容并不切實際,因此就環境藝術設計學科而言,需要對學科內容進行篩選提取,從而加強學科針對性。

(1)擴充系統中的環境因素及其與人機的關系。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環境因素在設計中的重要性,在講授人體工學的性質、學科范圍、發展史、定義、研究內容等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擴充了^―機一環境系統中環境因素及其與人的關系的相關知識,比如環境中人的行為心理、肢體活動范圍、人的感知覺與環境因素的關系。

(2)增加建筑及環境評價知識。為了促進人體工學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提高學生的知識廣度,在教學中引入了人機工程評價和居住后環境評價(POE)量化理論,分析了人機因素和環境評價因素,引導學生建構評價項目群,對評價結果進行量化,并訓練學生按照環境評價程序收集空間數據,為環境設計奠定基礎。

(3)縮減作業環境中的人體因素。其中包括人的輸入與輸出系統、人的肌肉施力和作業效率、人的信息加工過程、人的感知覺環節知識。

2.深化教學理論。為推動通才教育的總體目標的實現,增加學生的知識廣度,使學生更深入了解人體工學學科的應用范圍,提升專業設計素質的全面性。針對缺乏最新研究成果的擴展現狀,為增強學生的設計科學觀和理性分析能力。針對課程的理論研究途徑引人以下兩點內容:

(1)引入任務分析法。為細化并完善設計流程,在教學中引人人機工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分析法,就行為主體的行為過程進行層級分解,了解分解每個行為節點間的銜接性,并根據每個節點確定行為主體的行為需求。從而尋求功能設計的突破口。

(2)引入其他設計領域的人體工學知識。在滿足環藝設計專業教學要求的基礎上,以設計為主線,用戶為中心,通過相關人機工程內容介紹和案例剖析,引導學生學習了有關人體工學在產品設計領域和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應用。產品設計領域中,主要通過家具設計教學來擴展教學廣度。側重家具設計的人體因素。包括工作面高度設計、座位的設計和床的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教學側重人的視覺特性和視覺信息辨認能力限度。

3.完善實踐流程。

(1)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課時量。學時總共48節,實踐性教學量由原先的8節增加至16節,占總課時量的30%。

(2)將課程單元內容和單元實踐緊密銜接。將人體尺寸測量、人體結構模型制作、實地尺寸測量、空間環境的人、機、環境因素調研、環境評價和課題設計等實踐內容同理論教學結合起來。

(3)控制好“擇取――過程一總結”三個環節的參與程度和質量。為了將實踐教學作為環藝教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須做好實踐教學內容和范圍的“擇取”;注重“引導”的方法和質量;明確“總結”以后應當做什么。

(4)以“理論講授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為引導”轉變。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講解,增強學生對人機工程學理論的認識。以理論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厭學的情緒,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

興趣,并加深對交叉性學科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教學方式由“以理論講授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為引導”轉變,因此典型案例的篩選和引導方法就顯得很重要。

四、實踐情況

通過2009年12月14日至12月31日的人體工學課程驗證了教改方案的有效性。此次課程授課對象為08東方室內,授課人數為32人,授課地點為藝術學院樓7103室。

在充分考慮教學實踐的可參與性和參與程度后,把專業教室確定為實踐教學場,按照單元教學內容結合單元實踐作業來完成理論與實踐的初步轉換,分析實際問題,把設計課題和實際環境結合,做到“實題實做”,切實增強學生的主觀感受和設計分析和實踐能力。

1.通過縮減人體輸入與輸出系統、人體信息加工和人的感知覺等單元知識后,把更多課時安排在人體尺度、行為心理、與環境的關系和環境評價內容上,使得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體工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加深。

2.在人體尺寸與作業空間單元環節中,進行人體尺寸測量和教室實地測量實踐,為學生建立基本的尺寸概念和環境設計的人本概念。在統一測量項目的前提下,以班級為樣本(≥30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人體靜態和動態尺寸測量,如圖1所示,并根據其中1名組員的尺寸測量結果制作人體結構模型;實地尺寸測量環節要求學生使用常用測量工具對教室家具和教室環境的結構性尺寸的測量,記錄整理作為改造性設計的參考依據,通過此環節建立起學生的初步尺寸概念;在空間環境的人、機、環境因素環節中,由學生自行調研任意空間完成;在家具設計中的人體因素環節中,按照任務分析法,針對面向繪圖過程的設計專用課桌椅進行參照性設計,并進行了最終的繪圖桌椅設計驗證。結果表明,學生通過運用此方法明確了設計的目的,增強了設計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環境評價環節中。按照評價六個流程制定專業教室環境評價計劃。按照環境中的聲、光、熱、空氣和空間五種環境類別分別制訂計劃,每一類別分為物理測定、語義差別量表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三個側面依次實行,收集并匯總原始數據資料,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數據統計,建立環境評價模型,得出綜合評價結果。

篇7

水文水資源工程的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就業方向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介紹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信息的采集及處理、水旱災害預測及防治、水資源規劃、水環境保護、水利工程規劃與設計、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制圖、運算、實驗、測試等方面基本訓練,具有應用所學專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的主要課程自然地質學、氣象與氣候學、水力學、河流動力學、水利工程、水文學原理、水文統計學、水資源學、地下水文學、環境化學、水利法規。

篇8

【臨床醫學】

讀研比例42.7%

臨床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專業。它致力于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醫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對人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作出分類鑒別的能力。

就業方向

主要到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科研等方面工作。

就業前景

隨著高等醫學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醫學院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國總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臨床醫學領域高校推薦

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山大學、四川大學、首都醫科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第二軍醫大學。

【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

讀研比例40.4%

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研究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轉化為電力、熱能等二次能源的生產和利用過程;研究人工環境、制冷空調、低溫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科學技術問題;還研究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伴隨能源轉換與利用過程排放的有害物質將造成環境污染,能源的生產必須高 效、清潔。能源與環境系統專業不僅對自動化控制十分依賴,而且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集合了熱科學、力學、材料科學、機械制造、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自動 控制科學、系統工程科學等高新科學技術。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具有很寬的專業知識面,是一個能源、環境與控制三大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專業。

就業方向

從事清潔能源開發、電力生產自動化、能源環境保護、制冷與低溫、空調和儲能、空調與人工環境等領域的設計、研究與管理的跨學科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院校推薦

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吉林大學。

【工程力學】

讀研比例37.1%

工程力學專業本專業培養具備力學基礎理論知識、計算和試驗能力,能在各種工程(如機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從事與力學有關的科研、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和力學教學工作的高級工程科學技術人才。

就業方向

可到土木水利、機械控制、微電子技術、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計算機軟件的開發應用等工作;由于具備較為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計算機應用能力,也可到有關的高新技術領域工作(如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新型材料等),還可從事教學工作。

推薦院校

北京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福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中醫學】

讀研比例33.3%

本專業培養具備中醫藥理論基礎、中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各級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和中醫臨床醫療技能,具備一定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的知識,受到中醫臨床技能和現代醫學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具有中醫各科疾病的臨床診療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推薦院校

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延邊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

讀研比例31.4%

本專業培養具備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其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知識,能在無機非金屬材料結構研究與分析、材料的制備、材料成型與加工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復合材料的生產過程、工藝及設備的基礎理論、組成、結構、性能及生產條件間的關系,具有材料測試、生產過程設計、材料改性及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設備及技術管理的能力。

篇9

面對讀者的這些疑問,我們精選了七組專業進行解析,希望能夠對大家在填報志愿時有所幫助。

建筑學VS土木工程

提起建筑學和土木工程,有些同學可能會下意識想到:它們不一樣嗎,都是關于建筑的,為什么還要分成兩個專業?其實,這兩個專業并不等同。

應該說,建筑不光是研究怎樣蓋房子,更可以算是一門藝術。做好建筑藝術需要有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施工圖繪制等方面的能力,即使現在可以應用計算機來繪制圖紙,使這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需要有一定的審美才能做出好圖紙。所以,建筑學更多是從宏觀角度來設計,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至于需用何種尺寸的梁、柱,配何種型號的鋼筋等,那是土木工程師考慮的問題了。

如上所述,土木工程更多是從實際建設方面入手,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知識,力學、材料學等技術科學知識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術知識,研究、設計、修建各種建筑物和構筑物(建筑物指供人們生產、生活或進行其他活動的房屋或場所,如工業建筑、民用建筑、農業建筑等;構筑物指人們一般不直接在內進行生產、生活的建筑物,如水塔、煙囪、堤壩等)。土木工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生活、各種研究活動都離不開建造各種建筑物、構筑物和修建各種工程設施。同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讓土木工程建設中的計算工作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由此可見建筑學和土木工程之間的區別。具體來說就是,建筑學專業的同學設計出建筑物的圖紙,而土木工程專業的同學則負責根據圖紙將其建造出來。

從就業角度來講,兩個專業的學生前途都很光明。建筑學的就業去向為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事務所等建筑行業設計單位,一般從事建筑物的設計和有關建筑的研究工作。而從目前市場需求來看,我國的基礎建設正在興起,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參與其中。

國際經濟與貿易VS貿易經濟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興盛,經濟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文理兼收的經濟類專業也日漸走紅。在經濟類專業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和貿易經濟兩個專業可以說是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內外兼修,相得益彰。

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國外的品牌產品,如可口可樂、阿迪達斯等等,而國外則流通越來越多的“Made in China”產品。這便是國際商品的交換現象,也正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研究的對象。總體來說,國際經濟與貿易是由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理論與實務組成的綜合性學科,側重研究國際間、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貿易經濟與前者在學習內容上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貿易經濟側重面向國內的政府職能部門、工商企業等,培養通曉市場流通理論,掌握貿易理論和實務的經貿人才。

在報考這兩個專業時,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這兩個專業具有涉外性質,對外語水平要求較高,無論是學習專業理論還是從事相關實務,外語水平都至關重要。其次,由于這兩個專業屬于經濟類學科,不僅涉及市場學、國際金融學、商品學的理論知識,還會應用到統計學、數學等學科的知識,因此具備一定的數學水平是學好兩者的重要基礎。

從未來發展角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會面對較為廣闊的擇業空間,從其專業涵蓋范圍的廣泛性來看,涉及國際商務的各個領域都是本專業畢業生可選擇就業的部門,國企、私企、外企、研究機構、事業單位等都可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貿易經濟專業則培養的是面向政府和企業部門的適應現代化市場建設的專業人才,畢業生可到商業部門、涉外企業、合資企業、工商貿易公司從事貿易經濟、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工作。實際上,這兩個專業在就業渠道上有相通之處,比如外企是多數畢業生的首選。

電子科學技術VS計算機科學技術

如果說招收理科生最多的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肯定名列前茅,信息學院里的兩大類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直都是熱門。不過,“電子科學”并非“計算機科學”的另一種說法,兩者實際上可是千差萬別。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以數學和近代物理學為基礎,研究電磁波的產生、運動及在不同介質中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在此基礎上發明和發展各種信息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乃至集成電子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則是隨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而發展起來的,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軟件與理論、數據庫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系統結構等。一言以蔽之,電子科學與技術是研究電路的,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搞IT”的。

電子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設計類工作,比較適合頭腦靈活、對電子知識感興趣,尤其是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計算機專業則培養學生掌握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在內的理論和知識,具有研發計算機軟件、硬件的能力。無論計算機專業還是電子類專業,都需要具備較強的編程能力和數學水平,比如計算機專業學生將來要是從事軟件工作的話,就需要編一手好程序,否則就非常吃虧。

這些年電子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因此社會對電子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比較大。縱觀電氣信息類專業情況,可以說電子科學與技術的生命力非常強,在制造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英特爾之所以霸氣,就是因為它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科學與技術,能生產出速度飛快、運行穩定、質量上乘的計算機硬件。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業渠道非常廣,各類網絡公司都需要專門的計算機人才加盟。另外,其他單位如金融部門等,由于也會應用到計算機和互聯網,所以也需要計算機人才對硬件進行維護、管理。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VS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在專業名單上,自動化早已不是似曾相識的陌生人,可真要說出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可能對高中同學來說還有一定難度。盡管如此,這并不妨礙自動化成為報考熱門,因為它屬于信息產業,發展前景好,需要人才多,待遇相對較高,是科技發展趨勢所在;再則自動化類專業應用范圍廣,幾乎所有工業部門都同自動控制相掛鉤,農業、國防都與自動化息息相關。然而,當自動化的前面加上前綴之后,你就得好好辨識一下再選擇報考哪一個了。

比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它屬于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和先進的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培養學生獲得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數控技術、機器人技術等)、計算機控制技術等方面的訓練,在知識結構上充分體現了機械與電子并重的特點。所以不要被“機械”兩個字迷惑,以為所謂機械制造就是要和笨重的機床、冰冷的零件打交道。其實現代制造業如今有了很大改觀,很多制造系統已實現了計算機化,機械零件的設計、制圖、產品規劃都可在計算機上實現。

此外還有一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這個專業是電氣信息領域的新興學科,由于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業生產密切相關,因此發展迅速,相對比較成熟,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特點是電工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軟件與硬件相結合,電力、電子、控制、計算機多學科綜合,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是一個“寬口徑”專業。

從就業來講,前者可以從事包括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自動物料運輸、自動化裝配、自動化檢驗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國內該領域人才供不應求的趨勢較為明顯。后者則可以在石油化工、冶金、電力、電子、通訊、機械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廠礦企業、科研單位、設計單位、技術開發公司從事研究、開發、設計和工程實施等工作,一些大型企業對本專業畢業生都有需求。

環境科學VS環境工程

現今全球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保護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廣為人知的流行語。因而,作為環保學科的兩大支柱,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曾一度成為學生報考的熱門專業。那么它們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這對系出同門的師兄弟,環境科學是師兄,而環境工程則是師弟。師兄為師弟提供了基本的理論知識,指導其行動;同時,師弟作為應用科學,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基礎知識,反作用于師兄。

既然系出同門,兩者所懷技藝自然也是同一家路數。在多數高校,這兩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同小異,都要學習普通化學、微生物學、水力學、環境學概論、污染物檢測與分析等基礎理論和實驗課程。現在,有些院校按照“環境大類”統一招生,大二時再根據學生愛好選擇饜專業方向。

不過,兩者的發展各有側重。首先,環境工程是環境科學眾多分支之一。環境科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滲透、交叉,形成諸多分支學科。其次,相對于環境工程的實踐性較強,環境科學偏重于宏觀上的規劃管理和理論上的研究攻關。一般來講,環境工程以處理污染物、減少環境災害為目標,分大氣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等;環境科學則側重城市、區域建設的規劃,從整體布局謀劃上為環境的協調發展做貢獻。

未來畢業后,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可到高校、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城市規劃與建設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及應用技術方面的工作,而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則可就職于環境規劃部門、環境資源咨詢公司,或在涉及化學、制造、工程、采礦等領域的企業擔任專業人員。

不過這里提醒一下,我國的環境保護尚未形成成型的產業,所以環境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還有待觀望,所以大家要慎重對待專業的“冷”與“熱”,不要一股腦隨大流報考志愿。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各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各地環保項目紛紛上馬,未來這一行業還是大有發展前途的。

行政管理VS公共事業管理

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兩個專業的區別歷來眾說紛紜。事實上,行政管理是管理學和我國現代行政職能相結合的產物,公共事業管理則是一門新興學科,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研究教育、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這個專業分師范類和非師范類兩個方向,涉及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非師范類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專業衍生而來的。

盡管如此,兩個專業還是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在課程設置上,都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的知識,必修課都有政治學原理、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學、管理心理學等課程。此外,兩者在教學中都重視案例討論,比如分析某家公司成功的管理模式,或評議政府部門的某項公共政策等,還要求同學們深入到各級企事業單位中去參觀、實習,做社會調查,通過了解具體組織的實際管理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

從就業上講,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一般可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及科研工作。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去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公共部門從事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另一類是在咨詢公司為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及其他公共部門作管理咨詢。需要提醒的是,這兩個專業的學生都需要有較高素質才能找到好工作,最好有名牌高校的背景。

園林VS園藝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對城市的整體風貌也越來越關注,因此,要讓一座城市綻放出迷人的“微笑”,就需要園林和園藝發揮本領了。這促成了園林和園藝兩個專業從無人問津到漸漸熱門起來。不過,由于名字相近,同學們很容易將兩者混淆,當然,實際上這對聽起來都很美的姐妹花專業差別不小。

園林是一個創造美麗景觀的專業,職責是發現美、創造美、提煉美,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植物覆蓋率,針對景觀設計,側重在城市建設、森林公園經營、房地產建設中進行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而園藝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園林藝術”,實際上它是“園丁的藝術”,只是花卉種植和園林藝術聯系得較為緊密罷了。

篇10

[關鍵詞]生態水利;生態水利平衡;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TV2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5-0226-01

有關生態水利的研究,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一般集中在五個方面,即水對生物影響、水壩建設、沿河地帶建設、河道治理以及水污染問題。我國生態水利研究專家董哲仁先生提出的生態水工學,為后人進行生態水利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生態水利研究關系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 生態水利及相關概念

生態水利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態水利、資源水利、環境水利及工程水利。所謂生態水利,從廣義上講,是指在可持續理論、生態經濟學以及系統科學等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及利用,同時注重科學管理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其核心是通過對水資源開發同生態環境的關系、水利工程建設同生態系統演變的關系的研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所謂資源水利,是指通過對大氣水、地下水及地表水等水資源本身的研究,實現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及優化配置,其核心是以水利工程同資源為優勢,以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基礎,建立節約型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所謂環境水利,是指以水環境科學為理論指導,研究水同環境的關系,其核心是通過水資源開發工程的建設,實現治理污水、保護環境的目的、所謂工程水利,是指通過研究水利同工程的關系,借助工程手段來進行水害的排除及水利的興建,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建立以資源功能為主的水利系統。

在生態水利四方面的內容中,工程水利同資源水利相伴相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而后者則是前者的引申與發展。環境水利是傳統水利的發展,而生態水利則是水利發展的最終階段。因此,水利的發展思路應當是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傳統水利轉向環境水利、生態水利。只有正確處理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真正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生態水利的理論內涵

由于生態水利具有十分豐富的理論內涵,本文主要從生態水利中的水熱、水沙、水鹽以及水量平衡進行簡要討論。

(1)水熱平衡。由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地表的能量收入與能量支出相等。可得能量守恒方程:

(1)

式中:H表示地表損失的能量;G表示地表獲得的能量;L、E分別表示汽化潛熱及蒸發水的質量;表示化學能轉化能。水力平衡是進行水利開發的理論依據。水熱平衡的指標為輻射干燥指數,即,式中,P表示降水量。但在實際水利工程中,考慮到地貌、土壤等的差異而地表徑流量有所差異,因此一般使用更具控制意義的指標:

式中:,R-s.表示地表徑流量;,P-,R-s..表示區域濕潤度,可用,W-h.表示;因此上式可簡化為:

式中,。從上式可以看出,表示地區干旱,需要引水灌溉;表示地區濕澇,需要除澇;表示該地區干濕適宜,區域生態達到最佳。

(2)水沙平衡。所謂水沙平衡,是指河道中的泥沙達到沖淤平衡。輸沙水量的計算式為:

式中:;表示多年的平均輸沙量;最大含沙量的平均值。

(3)水鹽平衡。區域水鹽平衡用水量可表示為:

式中:;表示在劃沖洗層內沖洗以前的土壤含水量與田間持水量之差;過多鹽分所需要的水量;表示沖洗期內蒸發損失量;表示沖洗期內可利用的降雨量。

(4)水量平衡。所謂水量平衡,在任意水體任何時間段內,其收入、支出水量之間的差值必須同該水體該時間段內的蓄水量相等。水量平衡關系式為:

支出及蓄水變化量。

3 影響生態水利發展的因素

Bossel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提出的影響生態水利發展的因素共有八項,詳述如下:

(1)極限需水量。指在特定的時空尺度、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以及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下,能夠滿足社會經濟及環境發展所需水量的最小值。總需水量為農業、工業、城市生活及生態環境需水量的總和。

(2)水資源儲量的有限性。水資源時刻處于開采與補給、消耗與恢復的動態循環過程中,這一循環過程雖然無限進行,但是水資源的存儲量確實有限的。若某一時期水資源的開采量大于補給量時,則會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

(3)水資源承載力。指在未來某一時間內,除提供社會發展及物質生活用水外,某一區域所能提供的直接或者間接水資源能夠供養的人口數目。其代表著歷史的某一發展階段中水資源能夠承受的最大承載力。

(4)水環境容量。在保證水體自凈化能力的前提下,通過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而使得水環境承載力有所提升。

(5)社會制度及經濟發展。前者影響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后者決定了水資源的消耗及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6)倫理價值觀。可對水資源的公平分配產生影響。

(7)水資源工程管理體制。作為保障水資源可持續性的設施,其直接影響著水資源系統的供水。

(8)科學技術。合理運用科技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增強水資源可持續性。

上述8項因素均影響著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此,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應當著力保證社會、經濟及環境的協調發展。

4 結語

我國發展生態水利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前提出的了全新的生態水利這一概念,盡管能夠促進水利開發的升級,但是由于實現經濟、社會、資源及環境的協調發展非常困難,實際操作中又缺乏度量標準的指導與約束,因而其概念性太強而操作性偏低。

參考文獻

[1] 張龍.生態水利在現代河道治理中的應用[D].合肥工業大學,2007.

[2] 孫鳳博.淺議水利工程中的生態因素以及生態水利工程[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3:161.

[3] 吳逸遠.論生態水利規劃對水文環境的積極影響[J].科技風,2015(01)154.

[4] 劉正茂,呂憲國,武海濤.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若干問題的探討[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8(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