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思想政治課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19 17:5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談談對思想政治課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談談對思想政治課的認識

篇1

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看,我國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為廣大學生了解世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正在豐富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我國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領域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等有所蔓延,一些學生的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這些都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使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手機等新興信息傳播媒體的迅速興起,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但與此同時,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機傳播,腐蝕學生的心靈。

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自身的問題來看,課程已經不能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仍需要加強針對性、主動性,時代感等方面下功夫。目標設置與實施依然缺乏遞進層次,部分內容存在繁、難、偏、舊的問題,教學偏重書本知識和知識的傳授,偏重課堂教學,導致死記硬背、急功近利的學習方式。教材忽視學生的生活關切,忽視學生的參與活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忽視社會實踐環節,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些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新教材不完善,其精神實質難以準確把握

1 內容過多,課時較少。舊教材中每本政治課本的教學時間是一學年,新教材教學只有一學期。盡管刪除一部分,壓縮了一部分,但又新增了一部分。一些框目篇幅較長,按教參規定的時間,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如《經濟生活》的第一課第一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第二課第一框《影響價格的因素》。第五課第一框《公司的經營》等等,要完成教學任務是緊上加緊。

2 關于探究活動。新課程編寫體現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充分結合。這要求教師的日常教學要注意課本理論與學生的直接生活體驗相結合。課本設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動,幾乎每一框題都是情景導入、情景分析和情景回歸這三項內容,把知識和生活捆綁在一起來呈現。意在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體驗中探求和發現知識,并運用發現的知識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但是我認為有以下兩點不足:

(1)有些探究活動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如有關企業兼并的探究活動我們的學生對其沒有感性認識。而“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這一目的探究活動是有關“牛蒡”的,離學生生活較遠。

(2)有些框目探究活動的量太大,如果課堂上全用,課時不允許,而且學生活動太多容易沖淡對知識結構的總體把握,只能有選擇地解決一部分,其余作為課后探究。

(二)教師對新教材的適應狀況不樂觀

有很多的老師第一次接觸新教材,沒有經驗,心里沒有底,不知道怎么教,認為舊教材比新教材好用,原因是新教材的體系和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深度,廣度都不好掌握,而且與高考相背離。還有部分老師認為新教材內容編排不合理,而舊教材知識條理清晰,授課容易,學生容易把握。

(三)教師教育觀念沒有轉變

很多老師認為所謂課程改革就是教材改變而已,對于整個課改的理念還是知之甚少。由于教育理念沒有從根本上發生變化,所以在實際中,教師還是沿用舊模式進行教學,用舊的思維、舊的方式去適應新的大綱、新的教材。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需要不斷完善

(一)不斷加強教材的完善,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

教研室應不斷地完善教材,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總結自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的經驗和不足,貫徹新課程改革與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精神,高中課標提到“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因此,應當繼續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并且,應對許多文字、尤其是探究活動的表述、探究問題的設問方式進行調整,力求使得教材的呈現方式更加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更加有利于中學生理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

(二)積極進行高考改革研究工作

為使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工作穩妥、卓有成效地順利進行,各級教研部門應在命題研究上正在認真領會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對考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試題設計增加應用和能力型題目,使得高考形式與評價方式與課改思想能夠同步。學校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努力做好高考改革的有關準備工作。例如,現在政治的高考題目多了很多開放性的題目,不局限了書本的死記硬背,而是體現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

(三)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質,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不斷的完善自我,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首先,通過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他們充分了解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從而促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培訓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課程、新教法與課改前的教法優勢進行整合、互補。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

篇2

一、潛在的瑕疵

長期以來一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1.教學觀念落后

李嵐清同志曾經說:“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建設高質量的教育,必須有高質量的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公民素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在有些政治課教師仍然單純憑師道尊嚴、口頭說教、照本宣科來維持自己的課堂教學,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有些政治教師口頭上“創新教學”,實際上仍然堅持應試教育;分數的高低成為衡量學生品行優劣的重要標準,如此等等。

2.教學模式老套,教學方法陳舊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長期以來一直普遍采用“傳遞――接受”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如果運用得當,對學生接受前人或他人總結出來的間接經驗、掌握知識技能來說,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但許多教師將這種模式固定化,不管什么內容,一律采用教師講、學生聽,課上抄條條,課下背條條,只有教師的講解傳授,缺乏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思考,缺乏學生的反饋,更缺乏來自學生的質疑。在這種模式的影響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也就成了“講授法”為主角的“一言堂”,即使有談話法、討論法,最后總是以教師的“標準答案”為準。如果學生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見解,教師也會讓你無條件地服從教科書的觀點。在這種模式和方法為主的課堂上,教師缺乏創新精神,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受到壓制。課堂教學的創新主要包括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思想政治課中實施創新教學必須正視單純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廣泛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堅持從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發展和創新教學模式。它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的方法決定了學的方法。為此,政治教師必須在設計創新教學方法的同時,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也是在為學生設計學的方法。只有靈活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評價方法落后

今天,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手段仍然局限在黑板、粉筆、教科書、練習冊等狹小的范圍內。教師的語言和教科書上的文字成為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媒體。教學評價方法也主要采用百分制的考試,試題形式中客觀性試題仍占相當比重,主觀性試題也對學生的思維作了嚴格限制。只要學生提出不同于教科書上的見解,就會遭到教師的“無情打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政治課成績脫鉤,理論與實際脫離,而教師和家長仍然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二、根據政治課的特點,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理念

1.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興趣

現在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思想品德常識、法律常識、社會發展常識,內容和學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都有一定聯系,這為學生聯系自己的已有知識和體驗,展開聯想,發現探索新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一個與知識相遇的真實情境,使他們在情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對知識的理解和創造中尋求自身的發展。比如:《人的尊嚴》一課,課前請學生自編課本劇,引出自尊的話題,理解“羞恥心是所有品德源泉,以及自尊始于知恥。”課前請同學們收集描寫自尊自信的格言等等。課上再請同學們展示出來,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最終達到了課標要求。

2.關注社會熱點,提高政治思維,調動課堂活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學習政治最根本的方法。時政化、生活化是中考的一大亮點。僅憑教材上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總復習時再集中補充也達不到充分消化的效果。注意在平時的教學中補充時政,省時高效,對提高政治課的興趣和政治思維也有很大的幫助。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每天都有新聞發生,而學生又對時政比較感興趣,所以,每節課前的新聞播報,就成了學生交流討論的舞臺。比如:今年的世博會,等都是學生關注的話題。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學生的這一探究欲望,適當啟發,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運用多種方式,夯實基礎知識,提高應變能力

篇3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教育理念;高考備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295-02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既重要,又特殊的課程,既承擔著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制度的教材解讀,又肩負著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也承載著向學生傳授政治學科的基本知識的責任,為把思想政治課真正上成“思想政治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就必須與時俱進地開展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特點決定了現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絕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課堂也僅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部分。我們應更深刻地開展和挖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其他方式和特色,服務于我們思想政治課本身,實現思想政治課課堂與課外的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的大陣地,挖掘適合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各種形式,才能真正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而無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怎樣進行,都不可能離開高考備考這一目標。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是為了更好適應高考備考的需要,而高考備考的目標,又從宏觀上對我們進行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提供指導和引導。因此我們需要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與高考備考二者之間的最佳、有效結合。

一、以高考指揮棒為導向,積極推動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

(一)努力構建高效課堂

傳統意義上的政治課課堂是“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節課教師喋喋不休地給學生灌輸書本上的知識,這也是政治課顯得枯燥、乏味、不受學生歡迎的重要原因。雖然近些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教育方式受到師生的摒棄,但還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特別是一些年老的教師,不是對新課改的理念不支持,而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授課過程和習慣往往一下子很難改變,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1.轉變觀念,樹立新課程改革理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一種先進的指導思想,就不會有大的進步和發展,同樣一個老師如果沒有一種與時俱進的先進理念,也終究會被教育所拋棄,被學生所拋棄。為此每位老師必須加強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增強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領悟,才能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插上騰飛的翅膀。

2.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

“教學相長”是自古以來的圣訓,教與學本身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過程。為此教師在授課前,必須充分的備教材、備學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真正地為學生之所想、備學生之所需,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學生的內在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思想政治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回歸教育的本真,真正體現教育的藝術性。

3.積極探索和實踐“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思想政治課新模式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適應了高考備考的需要,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提升能力。臨沂一中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踐中,把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學生分小組去做,每個小組選出組長,從而打破傳統的座位模式。在授課過程中也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每個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習得積極性,每個小組先自行去準備老師提前布置的學習任務,由組長分工好每位同學的具體任務,最后由組長總結探究成果,或以書面的形式、口頭的形式,或是PPT的形式給全班同學以展示,再由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進行總結點評。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課前準備,課中合作探究、合作學習,課后總結提升的能力和習慣,很好地實施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一個有益的嘗試。

4.合理、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我們可以充分汲取其優點,實現政治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學生也就不會再感到政治課堂的枯燥、乏味。當然由于各地、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不同,也不可能每個學校、每節課都能這樣做,而且如果單純為了形式而使用多媒體,用所謂的新穎、熱鬧、花哨沖淡了課堂教育的主題,那還不如少用、或不用。因此,對于多媒體教學,要經過充分的設計,合理恰當地使用,方能彰顯其對政治課堂的積極貢獻。

(二)認真開展時政特色教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一名中學生,必須時刻關注時政教育。政治教學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與時政密不可分,離開了時政依托的政治教學就好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生命力。因此,必須充分開展時政教育,并通過時政教育承載思想政治課的教材內容,這永遠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

第一,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環節時,可以更多地引用時政背景材料,特別是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往往能集聲、形、文并茂的優勢,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色。這就需要教師廣泛的搜集材料,特別是與本章節有關的最新時政背景材料,學生感興趣的、能產生共鳴、認知的時政材料,認真地進行課堂設計,方能最大程度的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新穎性。

第二,定期開展時政報告會。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離不開與之緊密相連的時事政治,為此要想搞好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就必須及時、有效地開展此類教育。各教研組可以輪流安排有關教師定期舉辦近期時政中影響比較大、學生比較關注、具有良好教育意義的重大時事新聞的講座,讓學生從講座中獲取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體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色。

(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與思想政治學科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材的有些理論是十分晦澀、深奧的,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的話,缺乏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學生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理解和領悟的,也難以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因此,在學習到有關章節的內容時,教師不妨組織全班學生親自參加與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既期望、又興奮于此類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從課堂外、學校外、社會上獲取的知識,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遠比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講一些空洞的理論要深刻得多、透徹得多。

這就需要教師有一種十分敏感的眼光既把握教材的主體內容,又考慮本章節內容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可參與度,充分考慮、認真組織,方能實現兩者的最佳結合。比如,教師在講到《政治生活》第一單元“公民的政治參與”的時候,就可以組織學生在當地的居委會或村委會了解、調查、參與,他們是如何開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這樣學生就能對這一部分內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領悟,學起來自然就不覺得那么枯燥、乏味。

二、以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為契機,努力探索實踐高考備考新模式

(一)堅持夯實教材基礎知識不放松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詩很好地說明了高考命題中對基礎知識考察的特點。“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所依托的根基和根本就是教材的基礎知識,也就是說,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無論如何進行,都不能拋棄了教材的根本,只能加強。為此,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中,必須緊抓教材的基礎知識不放松,離開了教材基礎知識的教學改革終究是不長遠和不現實的。如:2011年山東卷中,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文化的特點及影響、國家管理形式和國家結構形式;2012年山東卷中,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有關幾個重要的國際組織的特點、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等無不體現了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考察。

(二)堅持能力立意,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

思想政治高考中考查的四種能力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述問題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近年來的文綜試題越來越重視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以實踐者、參與者的身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必須養成良好的立體思維品質,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了事。為此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時,更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去組織、調查,學習的過程就是能力培養的過程,這其中也必然涉及其他的相關學科,而這恰恰是我們高考命題所注重和考察的。如:2012年山東卷中的31題,“運用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的知識,談談我們應該怎樣開展學雷鋒活動。”此題就是對高考四個能力考查的典型例證,學生需要先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有關問題,然后再調動和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知識,將問題與答案進行描述和闡述,再進一步論證和解決問題。

(三)在試題選材上,更加關注民生、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緊跟現實、緊扣時代是政治試題的特點,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更體現了在這方面的關注,不管是課堂、課外、還是校園廣播新聞、社會實踐活動所選取的材料。

(四)凸顯新課改理念,彰顯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

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僅承擔著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更重要的還在于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教學,向學生傳遞我們這個社會所提倡的一種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精神,真正實現我們思想政治課所承擔的教書育人的重任,也是思想政治課本身的落腳點和歸宿。因此,在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中必須適時、及時、恰當地選取社會中有關人文、道德和法治精神的經典案例,來幫助學生去體會、感受這一切。而這無不在高考中體現得淋漓盡致:2012山東卷中,我國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多面臨的國際反傾銷問題,就需要我們理性、客觀地對待;開展學雷鋒活動又是我們所倡導的一種人文、道德理念的一種彰顯。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與高考備考二者緊密聯系、相得益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既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體現了對學生的一種人文教育和關懷,順應了高考改革、備考的需要,又是對教育規律的進一步探索和實踐,更彰顯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加強對高考命題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高考、實踐我們的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愿我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越走越遠,愿我們在高考備考的探索中越來越有成效。

參考文獻:

篇4

就學習本身而言,一方面是“學”,一是方面是“習”。“學”主要包括課前預習、專心上課和及時復習。“習”主要包括自我檢測和運用(練習、考試、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前者重在知識的理解、記憶,后者重在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培養,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目的。

下面就學習的過程談談學習高中思想政治的一般方法:

(一)關于預習。預習是無師自通的橋梁,是思維習慣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夠增加上課的目的性,提高時效性;還能培養自學能力,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可分為課前預習和階段性預習,粗預習和精預習。搞好預習首先“要做好筆記”。預習時應該在書上做出眉批,在筆記本上列出提綱和寫出聽課要注意的問題,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規定一些常用符號”(如、、*、、、等)來提示自己,以達到在學習和復習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師提問或者避免遺漏知識和犯同樣的錯誤;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發現問題。預習的關鍵要善于“想”,即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新舊課之間有什么關系”、“和過去的什么知識類似”“能闡釋哪些熱點問題”等等,這一過程中有利于培養了同學們的思維品質;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預習還必須有決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課前預習”這個起始階段搞得深入、扎實,使之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學習不是一蹙而就的,還需要堅持一定時期才能見到效果。

(二)關于上課。上好課是學習的重要階段,是提高成績和培養能力的瓶頸。上課的關鍵是“專心”。“心”專在哪里?一般來說專在看(書,黑板,屏幕),聽(老師講解和同學們發言),積極參與(積極動腦與老師形成零距離互動、將你預習時確定的聽課重點與老師的講解結合起來)

“看、聽、參與”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東西就是都必須動腦,這是貫穿整個上課全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是衡量專心不專心的唯一標志。主動思考要求①注意知識的積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儲備③學會一些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具體化等)④將自己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

(三)關于復習。學習具有實踐性、個體性、反復性的特點,反復性以及愛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求學習過程應該及時復習。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的漏洞得到及時彌補,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升華,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再提高,特別是使思維的深刻性得以發展.

篇5

關鍵詞:高中政治;案例教學法;原則

現代案例教學法興起于美國哈佛大學,后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特別是在西方的中學教學實踐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理論及實際操作方面已經比較成熟,因此可以很好地借鑒到我國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良好的教學案例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一定要根據課程特點、教學實際精選案例,為案例教學的順利開展打好堅實有力的鋪墊。下面,筆者從教學實踐中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案例選用需要遵循的原則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堅持以服務課堂知識為主,啟發性和導學性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政治課教學案例的選用必須在吃透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力求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情班情,來進行科學選用。這就要求我們要選擇那些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關聯度高和符合學生社會認知、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案例,來為學生預留出知識構建和思考的空間,體現出課堂教法的啟發性與導學性特點。

在課堂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案例的拋出都要求能快速地構建案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構建、情境認知、情境反饋最后達到情境共鳴,讓學生在課堂中因思想觸動而啟發,因認知升華而導學。所以,案例選取的視角和問題導入越能誘人深思,就越能給學生留下寬闊的思維空間,就越能讓學生產生情境共鳴,教學效果就越好。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教學中選用的案例由于不夠科學謹慎,案例要么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要么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甚至有的連解釋和補充說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備,只是對所宣講理論的簡單的、毫無意義的生活化復述,那么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無益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案例本身既不是純理論性的內容,又不是簡單的事例,它的內涵在于啟發和導學,所以我們要在立足于課程知識,通過具體、翔實、典型、生動的案例材料的呈現,使學生快速進入某種問題的特定情境之中,與情境共鳴。通過有層次、有梯度、有張力、重認知感知的問題設置,啟發學生,導學理論知識,使學生在教師的課堂案例引導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升華學科知識。

二、堅持實事求是為主,客觀性和趣味性結合的原則

案例選用可以在電視新聞、報紙期刊、網絡媒體、學生生活中遴選能夠反映當前社會主流思想,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針對性強、通俗易懂的客觀、真實、趣味的案例。因為這樣的案例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有話說,說出的話有深度,才能更真切地結合理論知識深化理解。教師切忌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而捏造一些事件或呈現網絡中一些沒有依據的事件作為案例素材,或者選用庸俗、反面、血腥、極端、腐朽的案例素材,因為這樣的素材雖然能在一定意義上吸引學生的眼球,但會誤導學生對當前社會發展狀況的真實看法,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不利于傳遞社會正能量。所以選用的案例要具有理論指導性、實際操作性、客觀真實性和趣味性,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課堂案例的選用也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盡管新課標思想政治教材在編寫上力求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融合,但政治課的許多觀點、概念還是顯得抽象,特別是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知識講解更需要用一些具體、思辨、趣味的案例來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因此,在案例的選取上在堅持客觀性的前提下,突出趣味性就顯得更為必要。在這里筆者需要強調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選用的案例呈現方式也要靈活多樣,如文字的、數據的、圖表的、影像的等等,特別是影像資料兼具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可以選用電影電視片段、紀錄片、采訪、動畫等多種呈現形式,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和參與,其趣味性更加突出。

三、堅持以傳遞正能量為主,時代性和方向性結合的原則

高中思想政治課案例的選用要緊跟時政形勢和社會發展趨勢,彰顯時代精神,緊跟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釋放、傳遞社會正能量。案例應彰顯時代的主題,體現時代的新鮮內容,貼近當代高中生的思想和認識重塑實際。比如,黨的“十”提出的反腐、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生態文明、政治體制改革、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執政黨建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光盤行動、美麗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等富有時代氣息、彰顯時展主題的素材,不光能加深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黨熱情,還能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對現實社會的了解和認識,使其更加關注社會,培養他們奉獻社會的責任感,還能傳遞社會正能量,讓學生鮮活地理解課本知識。對政治課而言,這些鮮活的、時效性突出的案例更加真實,且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政治課德育功能的實現,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高中思想政治課案例的選用是一項講原則、講技巧、講藝術的系統工作,它需要教師在案例選用時,將啟發性與導學性、客觀性與趣味性、時代性和方向性這幾個原則聯系起來,系統運用,科學遴選,巧妙呈現在課堂環節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才能讓思想政治課教學充滿情趣。“感人心者,近乎于情”,案例教學通過創設一個開放交互的教學平臺,讓全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彰顯思想政治課的育人魅力,傳遞、釋放思想政治課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李祥得.案例教學法在提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中的應用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2]蔣彩虹.高中思想政治課上的案例教學[J].新課程:中旬,2012(11).

篇6

【關鍵詞】思想政治 教學 效率

課堂作為實施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場所,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天地,而且也是學生身心發展、潛能開發、主體意識增強的重要空間。因而,營建怎樣的課堂對于創新教育能否真正落實意義非凡。構建高效、生動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人文精神、情感理念恰到好處地融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輕松、和諧以及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將知識逐一牢固地掌握,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美好,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在的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的課題。

1.活用教材,變生硬、死板為生動、有趣、高效

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好:“教材只是教師授課的依據,想要教好課,使學生受益匪淺,還得教師善于運用教材。”一節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對課堂有很強的駕馭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下對教材進行充分的整理、選取、補充和設計,從而讓思想政治教材更好地為我們教學所服務。政治教材內容比較死板、單一,課本上都是理論性的知識,傳授的內容大多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會感到非常乏味。為此,教師需要充分的依據教材,整理教材,使那些原本生硬、死板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要對教材進行整理,用比較生活化的語言或是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例子來做比較、打比喻,使知識更容易理解,教師依靠教材,將教材內容變為學生更容易理解的形式傳授給學生,通過合理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2.用問題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問題是學生思考的驅動力。有趣的問題能夠提高學生思考和辨別的能力,但是乏味生硬的問題則會禁錮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對政治教學失去興趣。因此我們要著重思想政治教材體系的重構,通過設立有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的知識。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用有趣的問題代替以前生硬的問題,來引燃學生思考的智慧火花,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稅收的含義是什么?稅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含義、征收對象及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生活中違反稅收法的現象有哪些?諸如此類比較乏味的問題可以用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來替代。比如,“夢想中國”總決賽中獲得獎金的選手像張晨磊、鄭凡等人正在愁是否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同學們可不可以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呢?買東西時,經常遇到這種現象:買家不要發票就能得到一些優惠,在學完這節課后你對這種做法有什么看法呢?演藝明星劉曉慶因為偷稅漏稅被判有期徒刑三年,這件事反映了稅收的什么性質?

3.滲透人文精神,使課堂更加富有理性與激情

我們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并不是課堂的終極教學目的。課本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知識面拓寬,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今世界是一個信息高速傳播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學生了解各種信息,如中國的政治問題、國際新聞等信息時輕而易舉。同時,隨著網絡的逐步興起和流行,有些新穎的詞匯、概念表達和使用上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接納它們,仍然按部就班地講述課本上的知識,就會使學生感覺教師跟不上時代,就會對教師失去信任,從而不愛上這位教師的課程,這樣就會由于教師的“孤陋寡聞”導致學生對這門學科的不屑。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將教材中靜態的知識素材和現實中動態的社會素材巧妙地結合,引導學生在關注現在社會與生活實際過程中的新聞事件時,要通過觀察人物、體驗情節和感受過程來領悟政治課本中所講述的知識點,要用自己獨特和理性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和看待新聞事件,讓自己的思想永遠跟上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從而展現政治教育課的人文精神。

如《國際社會的成員:國家和國際組織》這堂課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和看法。學生平時會觀看電視,對于這些概念有一些淺顯的理解和認識,然后結合現在最熱門的“”事件,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國家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維護本國利益,熱愛和平和維護國家統一的理念。

4.理論聯系實際,使課堂內容更有靈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被學生抱怨為枯燥、無味、沒有興趣。造成這種嚴重后果的原因是教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考慮學生是否理解就強硬地讓學生死記硬背,確保做題的正確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現代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我們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摒棄以前沉悶的教學氛圍,將教學形式多樣化。理論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教學可以使課堂和知識更富有靈性。

篇7

怎樣“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課中體現“生活”的理念,提高課堂質量,滿足學生對“各種生活的關切”?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思想政治新課改的認識。

一、教材生活化

1.教學目標:向多維目標轉變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以知識為本位,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時雖然在教學目標上也注重能力的培養,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書本知識的能力和解題的能力。因此教師也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新課程貫徹了生活的理念,教學目標的設計從一維轉向多維,不在單一注重知識和能力目標培養,還要求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培養。

尤其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課堂各種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關注社會發展,樂于學習,熱愛生活的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

2.教學內容:從“書本化”轉向“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特別強調教材內容的灌輸,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習得教材中的內容,這樣學生好像就是為了分數而學,為了教材而學。而且以往教材中的教學理論深奧,教材雖比較條理但卻死板、脫離生活實際。雖然為了說明這些教材中的觀點,也列舉了一些例子,但這些例子過于理想化、成人化,與學生的周邊的現實生活有著較大的差距,很難產生共鳴。

3.教學策略:創設生活情境,引導體驗感悟

創設問題的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新教材給了教師許多創設問題情景的機會。(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動,這是與以往教材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這樣教師就能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精彩的故事、豐富細膩的情感開展趣味性教學,使學生不但善學而且樂學。

二、教師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時代性,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處理好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堅持杜絕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新課程改革,使教材更加條理化,生活化。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應該有所提高。

1.注重資料積累,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新教材增加了許多新內容,這些新內容往往與生活非常近。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應該建立“教學資料檔案”,需要時從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資料,逐步使教學做到有理、有據、有趣,使學生對政治課愿學、樂學。

2.創新教學方法

缺乏吸引力是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如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動力不足,教師教育觀點、教學方法陳舊,不少教師沒在教學上下真功夫,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課教學失去了吸引力。這一局面不扭轉,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目標的實現都無從談起,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在教學中應始終把增強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為此,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究教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才能更好地承擔教書育人的重任,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達到新課標的教育教學目的。

3.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使用延續了多年的黑板加粉筆的方式。這樣,即使教學內容很豐富,素材也是來源于生活的,但長此以往也很難引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欲望。事實上,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都是來自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學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對生活的提煉。生活化的素材有時是簡單的語言很難再現出來的,學生也很難獲得生活上的體驗。這時如果我們借助于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獲得生動、真實的生活感受。使平淡無其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就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三、和諧的師生關系

1.善于激勵,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民主、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有利于學生情感的遷移,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學內容。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以表揚激勵為主,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學習。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體到教學過程中,應多給學生以激勵和贊揚,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經過教育實踐經驗和心理學證實的正確的教育行為準則。為了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善于運用激勵藝術。

2.鼓勵探索 引導學生勇于實踐

篇8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發揮 德育功能

一、初中生心理特征淺析

初中生的年齡段大致在13—16歲這個范圍內。在這個年齡階段,中學生表現出具有相對獨立的個性心理,具有初步的價值觀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但與高中生相比,他們在較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覺的人生設計、理性分析能力諸方面又明顯要差一個層次。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時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這一心理特征,決定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影響將對他們的成長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學校教育這一環,更是直接關系到初中學生思想的發展進程。

2.尚未形成穩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無數實踐表明,任何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都是進過反復熏陶、實踐,最后做出理性抉擇的結果。可是現在的初中生大多還沒有從事過大量的社會實踐(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往往被其他課程所擠占),因此,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大多呈現出朦朧、多變的特點,可塑性十分突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在此階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發揮思品課的育人效果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課標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選擇那些具有時代感,緊扣教材知識,并貼近學生實際的實例,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參與討論,參與教學。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留下深刻印象

三、努力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努力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中,要講清講透原理,也要敢于觸及現象,善于用疏導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使理論知識更具體、更深刻、更生動,從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說服力,就是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用舉例分析歸納的方法,使學生弄通理論知識,增強思想品德課的信度。要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經驗、實際感受的內容來舉例,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內容的起真實感和親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說服力。

四、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師要使學生置身于充滿愛的氣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師不應作過多的抽象地說教,而是根據教育要求設置教育情境,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政治教師,上課時必須飽含豐富的情感,讓學生在愛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講課要以情動人,就如演員一樣,進入角色。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進行教育,使他們感到親切,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與教師的感情產生共鳴時,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機。

最后,情感的滲透還可以延續到課后,教師應該與學生多交知心朋友,經常與學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并尋找恰當的機會,結合課文內容,在師生情感交融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教育。使知識交流借助情感交流達到應有的效果。

五、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加強德育教育

以往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未能充分重視學生主動地學習和發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展。我認為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要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必須搞活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針對思想政治課的特點和初中學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的特點,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較多的采用了討論課、辯論課、講演課等形式,讓學生自由的表達對某一問題的看法。

六、創造條件擴展教學陣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社會實踐活動是本學科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并強調要增加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成分,有計劃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根據這一要求,從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有利于師生共創共生、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出發,思品教師們要在校領導和家長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創造條件,帶領同學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參觀調查現實生活中的情境,使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無形中得到提升。促進正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篇9

關鍵詞:活例;興趣;淺化理論;正面性

“活例”,即活生生的、現實的生活例子。選用“活例”是政治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思想政治課的原理、觀點多數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它卻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各種規律,反映了社會現實。對此,我們可以借助“活例”,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原理、觀點,從而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客觀性,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具體來說,我們要如何運用“活例”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呢?運用“活例”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活例”教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

1.運用“活例”實施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適時地提出活例,可以消除學生的“疲勞”情緒,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按慣例,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安排一般是上午三、四節或下午,而這段時間正是學生精神相對疲勞的時候,因此,用“活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必要。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第二節《挫折面前也從容》時,我選用了“疼痛的地方最堅硬”這一哲理故事:一位百萬富商投資失敗,妻子卷款不知所蹤,自己成了身無分文的乞丐,想跳崖了結此生。一位路過的大師救了他。拉起他朝山下走去,邊走邊開導他,但他還是想死。這時大師看見前面幾位農夫正在夯路基,他們奮力將板石拋起,然后再奮力砸向地面,發出“砰砰砰”的響聲,大師頓時來了靈感,他轉身對富商說:“施主你看,夯路石重重地砸在地上,大地也痛啊!就像你這段日子遭遇的人生變故一樣,你的心里也非常疼痛。可你要學地,夯路石砸在它身上,它很疼,可它被砸的地方比哪個地方都要堅硬。人也一樣,當我們遭遇不幸和挫折時,會很疼痛,但我們要挺住,疼痛對你的打擊越大,你就越堅硬,終有一天,你會成為可以抵抗任何疼痛的強者。”聽了大師的話,富商頓悟,后來經過努力,成為了億萬富翁。聽了這個故事,學生不僅有了學習該知識點的興趣,也產生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面對困難、遭遇到挫折時,就能從容面對,努力邁過眼前的門檻。

2.運用“活例”實施教學,還原理論,淺化教學

“活例”可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思想政治課的原理、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活例”可以將這些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八課第一節《特殊的保護 特殊的愛》時,我設計了如下活例:

王小強,15歲,父母離異,上課紀律差,經常被老師批評,因打架,經常被叫家長,父親看他不想學習,就不讓他上學了,讓他管理自己開的小商店。于是他乘父親外出購貨之際,經常出入網吧,進而沉迷于電子游戲中。不久,他結識了社會上一些游手好閑的“朋友”,多次搶劫小學生的錢物,毆打小學生,被公安機關拘留,有兩名晚報記者為搶新聞,當即做了采訪報道,不僅將王小強的照片登于報首,還將他的姓名、年齡、父母姓名、家庭住址披露得清清楚楚。

通過這一案例教學,筆者把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和自我保護串聯在一起,讓學生在分析討論過程中輕松地掌握了法律概念和解釋原理,做到了還原理論,淺化教學,教學效果非常好。

3.運用“活例”實施教學,能使學生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活例”教學,從本質上說就是理論聯系實際。“活例”是現實生活的客觀事實,選擇典型的“活例”,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讓學生內心深處信服有關的觀點、原理,這比在學生面前進行“裸”的說教更有效果。如講到“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時,結合“國慶”節日放長假本班組織活動的事例,我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個活動方案,然后叫幾位同學到講臺上宣讀,讓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多數學生都能從費用、時間、形式是否符合本班同學的實際情況去評價這些方案,最后還確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作為本班“國慶”節日假期的活動方案。在這基礎上,再提“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這一觀點,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二、運用“活例”實施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活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非常重要,教師所舉的事例不同,所收到的效果也就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論證或說明某一觀點、原理時,應挑選一些典型的、正確的事例。這就決定了運用“活例”教學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真實性

所舉事例要確有其事,最好是身邊的真人真事,這樣學生才會信服。千萬不能胡編亂造,否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使之產生逆反心理。

2.現實性

所舉事例應是學生周圍發生的或他們關心的事例,這種事例不但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備感親切,而且有很強的說服力,大大增強了書本的可信度。

3.時代性

所舉事例必須反映社會發展趨勢和方向,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有時代感和新鮮感,這樣才能更有感染力,使學生的思想適應時代的要求。

4.直接性

所舉事例能直接體現、反映課文的內容、觀點,達到為課文內容服務的目的。若事例與課本的觀點無直接聯系,反而會使學生迷惑。

5.科學性

所舉事例一方面要符合原理,另一方面要有明確的定論,不能用那些與原理背道而馳或尚在討論的、不完善的、不確切的事例來進行論證說明,否則學生就會對原理缺乏足夠的理解,甚至產生懷疑。

6.正面性

篇10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前提和先導,有什么樣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因此,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做到教學觀念更新。樹立與時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實現三個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向學習的主體的轉變。教師要具有教學科研能力,努力建造多元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多方位立體型能力結構,在教育實踐中用知識和智慧,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增強創新意識,即教師在學校教學中,需用“創新”編織主題,運用多種媒體,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與教學規律,創設學生樂在其中的氛圍。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創新素質是系統素質,其中,創新精神是基礎,創新能力是關鍵,創新人格是保證,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使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把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創新素質作為創新教育的目標。

1、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傳統的應試教育,為了確保高分,通常不鼓勵學生提出與教師或書本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對和壓制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最終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需要的是必須創設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

(1)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學生創新精神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和保證。

只有在和諧融洽、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有安全感和愉悅感,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自由地深入思考問題,創新性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學生觀,使課堂成為一個真正寬松自如,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天地。

(2)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創設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教學環境。就要做到:①創設教學情景,如運用教學媒體看錄像、聽錄音、欣賞漫畫等,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再發展者”。②由完全講授變為不完全講授,留給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去想象和補充。③巧妙“設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時,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要延遲判斷,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想法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愿望。

2、結合教學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從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課堂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思維,使其智力活動多樣化、豐富化,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思想政治課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實行創新教育,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還要挖掘教材、設置新情境、拓寬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求異、創新等方面上下功夫。

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之外,還要啟發學生思考可供選擇的還有什么,不反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學生去探索“多”。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要求學生結合所所學知識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創新。同時,教師還要充分肯定學生大膽求異、不盲從的精神。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課后練習中,通過布置開放性的題目,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課后練習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考慮到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練習題應少而精,并以開放性題目為主,給學生留有實踐創新的廣闊空間。這就又有利于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嚴格要求,持之以恒,逐步培養學生創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