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開發工程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開發工程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P2文獻標識碼: A
一、土地開發整理的概述
在當前的經濟發展中,土地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指在一定區域中,通過總體規劃以及轉向規劃和城市規劃等,以土地利用的相關規劃作為用途和目標確定的基礎,采用工程技術手段、法律技術手段以及經濟和行政技術手段改造、整治以及調查和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產出率的過程,從而有效改善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以及生產生活條件。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并且周期長,復雜度較高。由于土地開發整理內容的特殊性,導致了其會受到社會發展以及國家經濟環境變化的直接影響。
當前我國的土地開發整理內容較為集中,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對用地結構的調整;其次是對土地的平整,其主是以土地集約利用率的提高作為主要目的;再次,則是建設林網、溝渠以及道路,從而方便該區域中土地的使用;第四,則是對分散化的農村居民點進行集中歸并;第五,對廢棄用地予以恢復,從而有效提高利用率;第六,通過地界地劃定,對區域土地的權屬予以確定;最后則是以生態環境作為基礎,以保護改善環境作為前提,通過適度地開發儲備農業土地資源。
二、土地開發整理中工程測繪的特點
在土地的開發整理中,對測量提出最高要求的是在工程項目前期決策的階段,這一階段對數據精度要求非常的高,而對數據反映的內容要求最為全面的就是工程設計的部門。因為其牽涉到設計方案的制定,設計概預算的準確編制,能夠為各個方提供合理準確的投資計算,對項目方案的經濟性進行科學的分析比較,以下是以該階段為重點來分析測量的特點。
1、特征點的測量不可少。一般的地形測量中,通常是先整體然后局部式的測量。為追求較高的效率,一般是繪成網格式測量,依據不同的比例要求來布置高程的測點,由整體到局部進行展開。測量預選繪定的點,其他的點大多采用內插方式。在成圖以后,根據測點,勾繪出等高線――點和點之間的變化必須是平緩的,不能有較大的起伏。但在實際中這種情況很少,所以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往往采取的措施是繪密網格。土地開發整理前期準備工作中的測量也采用這種方式,它主要是測量特征點,不事先畫定網格。特征點指的是高程趨勢的變化點,例如坡頂與邊坎邊,實施復墾的測量特征點非常重要。
2、坎上坎下均應量測。在地形測繪中,往往只測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測量坎下的位置和坎高。這在土地開發整理中,難給以后的設計及概(預)算提供準確的數據。筆者特別強調對各種土坎要細測,注明坎頂、坎腳線的位置和坎高。特別對緩坡坎,注明坎位置和坎高。這點尤為重要,因為直接影響土方計算的準確性。
3、細部測量注記。所謂的細部測量注記與平常所說的細部測量不同。平常的細部測量是指局部區域中詳細的測量,僅僅是為了提高測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細部測量更為詳細,包括樹木、房屋的面積及新舊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積率。這些都關系到以后拆遷、征地補償費的計算。細部測量在舊村復墾、舊城鎮改造中顯得非常重要,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準確記錄樹木包括果樹的種類,墳的位置與面積,房屋的位置與面積、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積率等;準確記錄水塔、管線的長度及使用年限;特別是對拆村并點要作詳細記錄,這有利于以后設計方案的選擇。
三、工程測繪技術的應用
對土地的開發整理是有效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的重要基礎,而通過測繪可以將土地的不同狀況以及所具有的內容予以反映,而在土地開發整理的整個過程中,由于階段不同,工作內容性質也具有差異,所以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土地開發整理,測繪工作的內容以及方式也不同。這里可以對測繪工作進行劃分,主要包括地籍測繪以及工程測繪,下面便針對這兩種測繪進行詳細的研究,闡述二者在土地開發利用中的應用狀況和其所起到的具體作用。
1、前期和后期階段是測繪工作的重點階段
土地的開發和整理中,雖然始終都會利用到地籍測繪工作,但是,由于地籍測繪的主要性能,決定了其多用于前期階段以及后期階段。地籍測繪能夠依照土地特點,針對一些規則性較差的土地界線進行取值,通過這項工作能夠對土地進行有效的規劃,對前期的工作予以詳細的地籍測量,以此得到詳細準確的信息和數據,以便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從而方便圖紙的繪制。在這一基礎上,補測和補充調查工作則是通過地籍圖的使用進行的,因此就需要土地所用者或者使用者才遇到測量活動中,這也是為了避免后期不會因土地問題而造成糾紛。所以后期的土地測繪需要詳細的地籍測繪作為基礎,這也是保證使用者以及開發者的合法權益重要基礎。
2、決策設計階段
前期階段中測繪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前期主要為設計階段以及決策階段,所以對于地形地貌需要予以全面地掌握,需要掌握的內容包括舊城的改造以及人口的流動狀況,并對損失進行詳細的評估,只有在全面分析預測整體項目,才能夠為接下來的工作開展打下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對比分析項目可行性,并設計計劃工程的開展,從而對項目予以準確的預算,保證項目開展后能夠有效協調管理各個部門的工作。另外土地的開發整理并不是一項單獨的工作,在規劃開發的過程中需要配合相關部門,將不同屬性的數據以及信息提供給工程設計部門以及環境管理部門,另外城市規劃部門也需要土地開發整理部門提供必要的數據,以此保證決策以及反應能夠科學準確。
3、施工過程中的作用
在這一階段中,測繪工作主要起到了控制作用。隨著項目成熟度的增加,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中項目監督控制部門以及施工單位均需要可靠的數據供給作為基礎。而這一階段的控制以及協調隨著開發整理工作發展成熟,均能夠通過工程監理予以完成,而施工單位則需要依照專業的測繪數據所提供的測繪成果在該階段中,對審批方案予以設計,從而達到測控工程施工即可。
4、竣工驗收中的作用
土地開發整理的整個階段都會涉及到測繪數據,即便工程以及竣工仍舊需要其作為驗收基礎數據。在工程隊驗收階段,整個工程項目都需要測繪數據予以反應,工程竣工后,項目管理各部門會將工程測量結果作為管理資料予以存檔管理,同中期階段相比,在這一階段只有測量結果精度達到標準要求,才能夠使得驗收順利進行,才能夠保證工程得到預期的收益。
三、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基礎作用
1、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提供了科學的數據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科學的決策,才能為規劃項目初期提供有力的信息數據的支持,成為土地開發規劃的基礎信息,有效的保證經濟、資源、環境及統計等基礎信息數據的獲取與共享。理想的測繪成果應該具有這些要素,從而組成一個科學有效的數據庫,面向不同決策部門提供不同的基礎信息數據。
2、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巨大的投資,故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預算、以預算控制工程決算的步驟進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一套精確的、詳細的工程項目測繪成果,一定要具有現實性,能夠充分反映開發區域內的現狀,它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設計方案的優化選擇、準確的效益分析、投資的合理計算以及預算的精確計算等。
3、還要保證開發整理過程的規范工程行為
土地開發整理中的規范就是各種施工驗收規范,而這些規范所執行的先決條件是有科學可行的工程設計,施工必須嚴格按照工程設計進行,要做好符合實際的設計,測繪資料就必須詳實,能反映出設計所需要的一切數據。精細的測繪工作必然會提高后期工作的精度,但卻不是越詳細越好,因為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測繪的費用。所以在測繪的時候要本著總費用最小的原則。因此,依據實際的工作經驗可以知道在起伏上變化少且地勢較平坦地區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一般要求 1:2000就可以符合各方的要求;而起伏變化多的區域應該達到1:1000;其次就是要加測高程趨勢變化點標高等,溝與地窯等量注面積和比高;此外,搭建統一平臺,統一成圖進行規范標準,提高信息資源共享的水平,以利于科學化的決策,保障工程項目目標的實現。
4、規范成圖標準,構件統一平臺。將測繪中所有的信息資源集中在一起,提高共享水平,令信息的傳輸和利用效率更高,使用者能夠更加快捷方便的獲取由專業部門提供的數據,決策者也可以更加愛直觀、準確的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從而保證工程項目進度的推進,更好的實現項目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志宏. 土地開發整理中的工程測繪應用探析[J]. 科技致富向導,2012,(12).
[2]牛珂. 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應用探討[J]. 科技致富向導,2013,(7).
篇2
要精確工程測繪。工程測繪是土地開發整理的基礎,其實進行工程規劃設計、施工以及驗收的重要依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創新,工程測繪信息化的水平不斷提高,有助于推動土地開發整理的質量提高。文章主要討論了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工程測繪;土地開發整理;應用效果
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困難同時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在城市規劃、拆遷安排、土地劃分以及城市化等方面都有應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工程測繪是指使用不同的測繪技術對規劃地點進行實際的測量,并且將測量數據繪成圖像進行觀察,例如地形實測圖、工程圖以及工程規劃圖等圖像。在土地開發整理的過程中,由于測量性質不一樣,使用的測繪方法也不一樣,因此,分析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土地開發整理中的工程測繪方法
工程測繪是指利用地質特點以及地質工程學理論對土地開發整理地區的地質進行觀察、記錄與繪圖的一種方法,一般用于分析土地開發整理地區的地質特點以及空間分布情況,并且工程測繪的圖像能夠為土地開發整理提供精確的圖像資料,能夠在工程的設計、施工以及驗收等環節進行使用[1]。
目前我國土地開發整理中主要使用的是極坐標、標高測繪技術和GPS定位測繪技術以及3D測繪技術這3種技術,極坐標、標高測繪技術是利用兩點坐標點到宗地內的距離并且通過宗地內的距離標記相應的坐標點,其應用原理與土地面積測量一致。主要的測繪方式是將全站儀放置于坐標點A上,測量出水平直徑、垂直距離以及斜距等信息,從而計算出坐標點B的相關數據。若兩點之間的距離過遠,需要建立過渡點進行輔助測量。然而這種測繪技術需要較多的工序,工作量較大,并且測繪的精度較低[2]。GPS定位測繪技術是一種比較便捷的測繪方式,均需要一個GPS全站儀即可實現GPS信號的接受以及記錄,這樣就能夠實現對坐標點的測量,且GPS信號定位的精確度較高,GPS定位測繪技術使用的原理是使用DSM對GPS全站儀接受的信號進行數據處理,并制成WORD文檔以及DWG格式的圖像文件,其優點在于功能多、精度大、效率高、無時間限制,然而其存在工作量大、野外作業時間長以及操作過于復雜等方面的缺陷[3]。3D測繪技術能夠有效彌補GPS定位測繪的不足,3D測繪技術結合了CAD圖像繪制軟件以及3D掃描系統,具有工作量小、野外作業時間短以及操作簡單等優勢。
二、工程測繪應用的特點
工程測繪的精確度對于工程后期測量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實際的土地開發整理中,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工程測繪的精度,需要保障在一定的經濟費用中追求較高的測繪結果,首先需要保障工程測繪比例尺需要符合實際土地開發整理;此外,地質測繪時需要設置關鍵點進行測量,主要對土地中的地形變化、坎腳、坎頂線等進行標注;在對舊址開發中,需要對房屋面積、建筑密度以及房屋的新舊程度和周圍環境進行相關的記錄[4]。為了有效的保持土地開發整理的統一性,最好使用統一的標注進行工程測量,方便土地開發整理的數據信息分析,從而進行有效的決策以及規劃。
三、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應用
工程測繪隨著土地開發整理階段的不同,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文章從土地開發整理中的各個階段介紹工程測繪的應用。
1.在土地開發整理的前期和后期應用
工程測繪能夠根據地質的特點,對一些不規則的土地界限進行裁剪、彎曲以及取直等方面的作業,對于早期的土地開發提供比較豐富的地質信息,并對土地的情況進行精確的信息數據進行記錄和繪圖。在傳統的早期土地開發整理中,這項工程是由多個部門進行共同記錄和測量的,并在后期需要進行補充。而工程測繪能夠有效避免土地開發整理前期和后期的糾紛,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的質量,能夠保障土地開發整理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保障工程計劃的合理性。
2.在土地開發整理的決策和設計應用
在土地開發整理的決策和設計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目標區域進行詳細的了解以及分析,其中會包括舊址拆遷、人口轉移以及損傷評估等方面的問題,只有對工程項目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估,才能夠有效的做出工程的決策以及規劃。通過工程測繪提供的相關信息對工程開發的可信度進行對比和評估,對工程前期的審查和批準做好相應的基礎,并對工程的設計方案進行可行性的評估,并對工程的造價進行準確的預算,有助于各個部門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協商,提供不同的地質信息給工程設計部門、管理部門、規劃部門以及財務部門進行決策,做出最佳的土地開發整理方案。
3.在土地開發整理的工程施工中應用
隨著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建設,工程測繪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圖像主要是為監督部門以及施工單位提供的,在此階段中,工程測量主要為施工起到了對照以及監督施工實施的作用,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有監管部門進行管理,施工單位可以只需要工程測繪在早期的測量成果進行建設。
4.在土地開發整理的工程竣工中應用
在工程竣工后,需要使用工程測繪的數據對工程的施工進行檢驗,需要測繪的數據保持較好的準確性,才能夠進行有效的工程驗收,提高工程測繪的信息精度,有助于進行后期的檢驗,保障工程的質量和開發商的利益。
結束語
在土地開發整理的過程中,工程測繪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決策,能夠有效提高土地開發的規劃水平以及決策質量,同時還能夠提高施工中的監督水平以及工程建設后的檢驗質量,能夠有效的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的水平。土地開發整理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建設,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科學的工程測繪才能夠有土地開發整理的準確化以及可行性提供有效的數據依據。
參考文獻
[1]程少強.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應用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3,12(12):209.
[2]趙國華.探析土地開發整理中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J].城市地理,2015,21(10):103.
篇3
關鍵詞:土地整理;耕地質量;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 A
1、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管理的必要性
我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土地利用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一方面人口不斷增加,為確保糧食安全,現有耕地數量不能再減少;另一方面,為保證城市化過程中建設用地需要,要占用部分耕地,而宜耕后備土地資源的開發又受到數量少、質量差、開墾難度大和生態環境問題等的限制,潛力非常有限。在我國的城市化過程中,非農建設用地的大量增加和耕地急需保護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在耕地占補平衡當中,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可以補充大量耕地,對實現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耕地的動態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的初級階段,補充耕地數量和新增耕地率成為項目申報、衡量項目成效的主要指標之一。因此,各個地方在開展土地整理項目時只注重增加耕地面積,而忽略了提升耕地質量,補充的耕地質量水平往往偏低,所以,把耕地數量的增加作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不合理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竣工驗收的難點就在于整理后的耕地質量評價工作的開展方面。
2、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過度重視耕地數量的補充,而忽略了耕地質量的提高
現在,在我國進行土地整理的具體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地區對于土地整理的目標依舊主要是增加耕地的數量,并沒有在改善生態以及提高耕地的質量等方面進行,在實際的整改工作中之后,土地的質量問題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我國能夠進行開發適合做耕地的土地已經比較少,很多時候,為了確保耕地的占用和補充能夠平衡,便開發那些不適合做耕地的荒地,雖然面積能夠保證,但是質量卻很難達到作物生長的需要,所以在進行土地整理的時候不能夠僅僅只看耕地的數量,更應該重視土地的質量,質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彌補數量的不足。
2.2、在土地整理的時候沒有將生態效益以及景觀效益結合起來
目前,土地整理項目大多注重田間道路和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對項目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考慮很少。在進行具體的土地整理工作中,沒有很好的進行生態規劃和景觀保護,也沒有提出相關的要求,所以進行具體土地整理工作的時候,往往會忽略這些方面的問題。現在進行農村土地整理的時候,設計道路及溝渠的時候追求高品位的設計,雖然規劃出來的形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美化農村的形象和環境,生產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這也直接導致了地方特色不斷的缺失,景觀的多樣性也在不斷地減少,各個地方都大同不易。
3、優化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管理的建議
3.1、制定統一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質量標準體系
3.1.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綜合考慮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規劃設計、項目工程質量、土壤性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7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質量基本要素,構成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3.1.2、將指標分級與標準化
為了能夠定量評價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質量,需對上述指標體系的各指標進行量化和標準化。作為初級階段的研究,本研究中根據各指標的含義及其對質量的內在客觀要求,進行分級,并且對各級賦予相應的指標值,即指標標準化。
3.1.3、要確定因素權重
因素權重的確定有多種方法,常用的如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專家會議法、專家咨詢法等,可視研究對象的特點、內容、資料基礎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方法喜憂參半。
3.2、建章立制、充分發揮監理單位的監督作用
3.2.1、建立監理單位誠信檔案考核制度
根據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項目實施階段和竣工階段的詳細規定,制定相應的監理單位誠信考核制度。對監理單位的備案條件、備案提交的資料、監理單位項目的質量、服務態度、服務方法、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考核,將考核結果納入該單位的誠信檔案,以便評定監理的執業資格水平,規定其可以承擔的業務等級。
3.2.2、制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理單位制度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工程監理工作進行多年之后,應更強調行業隊伍的素質,使其真正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服務。要在實際工作中重點核查專業監理工程師以及總監理工程師的執業注冊信息是否屬實,監理工程師資質一般要求是具有國家認可的水利、交通等三級以上資質;其次要強化對相關監理執業人員的管理。
3.2.3、建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監理單位資質管理制度
在項目監理和建設過程中,可以效仿水利、園林、電力等行業的資質管理制度,并結合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項目自身的特點和實際,制定本行業的資質管理制度。或者可以和其他部門開展合作,相互認證成為一體,共同提高。工程監理單位資質要求:水利三級以上資質企業;市政二級以上資質企業。
3.2.4、要加強監理人員培訓
工程監理是一項技術性、服務性工作,對監理人員的知識結構、監理人員的思想素質、道德修養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建立監理人員持證上崗與注冊制度是維護監理秩序、保證監理人員質量和監理工程質量的有效措施。
3.3、培養高素質的土地開發整理專業技術隊伍
不管是前期的質量計劃,中期的質量保證、質量控制,還是后期的質量改進,都需要專業人才去做。而土地開發整理又具有綜合性強、工期長、技術性強等特點,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業務素質。一支高素質的土地開發整理專業隊伍是保證高質量、高效益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必要條件。一方面堅持引進來。特聘大學專家教授、技術精湛的前線工人來授課,通過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同時抽調各有關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工程指揮組和質量檢驗組,負責項目工程的招標、施工隊伍的資質考核、施工指導及施工質量監督。二是堅持走出去。積極走訪先進國家地區,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進一步的學習深造,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管理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總之,沒有高素質的土地開發整理專業隊伍,就不可能管理出高質量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最終也不可能收到土地開發整理的預期效果。
3.4、建立規范化的管理制度
土地開發整理要走向正規,必須以管理的規范化為基礎。首先,政府要加強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立項尤其是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管理,把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土地開發整理的目標和立項依據,同時加強對項目生態環境影響分析評價,爭取做到項目立項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其次,要根據各地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因地制宜制定土地開發整理的技術標準。第三,要根據各級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堅持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土地開發整理。
總而言之,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物質基礎,耕地更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耕地保護對農業大國中國至關重要,因此對耕地質量進行評價與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土地整理主要是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確定的目標,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等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調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合理的開展土地整理工作,改善限制耕地質量的影響因子,以最有效的方式提高耕地質量的研究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通過耕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數量、提升土地生產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也就是說在實際的工作中,對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管理相關問題以及其相應改善措施的分析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周昌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7:362.
[2]盛鴻來.淺析土地整理項目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與企業,2014,07:66.
[3]滕國生,張國梁.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管理問題及對策探索[J].農業與技術,2014,04:235.
篇4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經營模式
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在實際操作中涉及工程測量,還要包括經濟與法律對這項工作的影響,同時行政與管理在項目的開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項目的基本立足點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科學的土地開發整理能夠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業增加值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對于確立合理的開發經營模式,提升土地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方面也發揮著重大作用。隨著當前我國用地量的增加以及糧食生產任務的不斷加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管理與經營模式的重要性也日漸突出。
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土地開發整理在學術界作為一個具體的概念的提出相對較晚。但是長期以來在這方面的工作卻早已開展。自我國新《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以后,人們對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并積極貫徹中央土地工作精神,在工作中取得了積極效果。但是就目前狀況而言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在土地開發整理中僅重視數量的提升而忽視了質量的提高。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在我國房地產市場繁榮和建設用地需求急劇增長的背景下產生的。一些建設用地單位或地方政府為了提升建設用地項目審批的速度,需開發一定數量的耕地作為補償,否則根據我國政策,建設用地項目不能得到及時的審批。因此,這些主體單位就加快工程進度,開發大量耕地用以補償建設性用地。但是,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獲得建設性用地,因此在土地開發中僅重視數量上的平衡,忽視了所開發耕地的質量。這種傾向下開發出的土地質量不高,生產能力有限。建設項目所占用的耕地質量與新開發的耕地質量嚴重不平衡。這實際也是一種土地生態破壞的表現。
2.在土地開發中僅重視局部利益,忽視長遠的整體利益。土地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大工程,他要結合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和水利條件等等。但是農民和村集體在土地開發中由于技術、資金、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往往僅憑個人經驗就對小片土地實施開發。結果雖然滿足了個人的眼前用地需要,但實際上未能與整體土地狀況聯系起來。而土地開發整理所需的整體規劃、統一設計的需求在這里不能正常實現。結果導致土地雖然被開發出來但實際上由于機制不合理、技術不成熟等現象造成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給以后的土地開發工作造成不利影響。滿足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
3.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開發土地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一些專門的開發整理機構或房地產經營公司尚沒有形成成熟的機制和技術對土地開發整理進行規范的研究論證和規劃設計。沒有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而且也沒有足夠的開發整理項目樣本。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開發項目評估、工程的概算、預算的合理參數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影響。而且再這些問題的影響下也不能準確的界定開發項目的投入資金標準,再加之監督機制的不健全,在對開發項目的驗收中沒有科學嚴謹的驗收標準導致開發自己浪費,土地質量下降,利用效率長期提升不上來。
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的內容
土地開發整理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進行管理。國家應當直接參與那些大型的、重要的土地開發項目。如大規模的退耕還林、中低產田的改造、鹽堿地改造等等。這些大型的土地開發項目不僅僅是對于整個生態壞境有益,需要政府一手操辦的重大事項,而且對于這種大型工程,一般單位和個人也沒有能力去完成,需要發揮政府的力量,組織龐大的開發資金和開發團隊來實施。同時,這種大型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需要結合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綜合考慮,同時還應當考慮區域間的生態協調與平衡。能站在如此寬闊的視野與全局角度考慮該項目的也只有政府。按流程來劃分,土地開發整理的項目管理大致可分為五個方面,即前期分析論證、土地規劃設計、技術指導、項目資金預算、招標、建立項目數據庫等。前期論證是項目的具體地理環境和生態因素以及長遠的發展規劃相結合所做的開發的可行性報告。在這一階段須綜合考慮項目可能給經濟帶來的各種影響,總體原則是在兼顧生態效益的前提下,盡量是項目開發能夠推動經濟發展。但是在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應當果斷的服從項目開發的長期生態效益。在具體實施抓奶哥還應當充分考慮人力、物力的準備情況,確保項目項目在具體額實施中能順暢,快速。在分析論證階段還應當綜合權衡當地的土地、水文等自然資源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在評價項目基本條件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資源開發的潛力,對項目開展的基本設施和設備進行統一的管理。同時還應當建立項目系統開展的各項配套措施和部門,具體包括技術單位、后勤單位、管理單位,建立單位。在項目開發之前還應當確定合理的驗收標準。項目驗收標準是項目開發中的工作目標,也是具體指導。為此在制定這一標準時應當組織相關專家和當地政府、群眾做嚴格的、規范的項目論證。而且在這基礎之上還應當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科學合理的項目開發具體要求。對于施工單位的管理也應當在開發過程中給予重點關注。
三、土地開發整理的經營模式
土地開發整理的經營模式主要是指土地開發整理的組織形式。合理的開發整理模式對于土地開發項目的工程質量、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等都存在重大積極影響。模式的建立除了滿足工程的需求外,還應當最大限度的整合項目的人力資源,調動項目管理人員及施工人員的積極性。具體而言,開發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在政府鼓勵和支持下的農戶開發整理模式。這種模式開發的主體是農戶,開發過程中政府給予適當的補償和技術指導。正如前文所說,農民和村集體是實施土地開發整理的主體之一。但是他們對土地的開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技術,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這就導致開發的盲目性和局部性,不能從全局利益出發。但是他們在開發土地中卻具備較大的積極性,而且他們的工作也是決定耕地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政府有必要在這種現實資源的基礎上給予科學的指導和適當的補償。這樣就能維持他們在土地開發中的積極性,同時又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開發整理的科學性。在具體實施中,政府首先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組織相關人員對有開發土地想法的農戶進行摸底調查,弄清楚人數、設計土地面積,開發目的等問題。然后根據這些調查結果排除相關專家和政府人員給予具體的技術指導,在開發工作結束以后給予按照相關的標準給予農戶一定的補償。
2.集體組織開發整理模式。農村集體組織也是土地開發的一個強有力的主體,近幾年隨著建設用地的不斷增長,村集體的自留地極具下降,而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運行,村集體在土地開發方面有著強烈的需求。為此在土地開發中應當對于這種集體組織開發整理模式給予重點關注。村級組織實施土地開發整理的特點是自行投資,農民參與,雙方受益。開發整理出來的土地交由農民承包經營,農民所繳納的承包費,在流入下一個開發整理項目。就規模而言,村級組織開發模式與農戶自行開發模式更具優越性,因為他們能夠更大程度的考慮到整體利益格局,有效規避了農民自行組織開發的分散性和盲目性。但是由于村級組織在資金和技術方面還不能與專業化的開發機構相媲美。因此他們也需要政府的指導和幫助,政府應當根據總體土地利用狀況土地利用規劃給村級組織開發工作給出指導。
3.土地入股、聯合開發整理模式。從對以上兩種開發模式的分析和介紹來看,無論是農戶自行開發還是村級組織實施的土地開發整理,都有一個共同的限制性因素,那就是資金不足。土地開發與整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尤其是大中型土地整理需投入大型設備和科學的測繪等。這對于農戶和村級組織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為解決資金問題可探索土地入股、聯合開發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我國土地開發與整理工作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將自己的開發之后的土地作為股份入股,與其他具有技術實力的施工單位聯合開發。開發之后的土地利用收益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紅。這樣不僅解決了土地開發的資金問題,而且還大大提升了土地開發和利用的科學性和土地質量。綜上所述,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是我國當前土地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保障耕地數量和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在確保建設性用地充足的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的整合限制土地資源,提升我國的土地利用效率。因此針對當前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在項目經營模式中可探索實施農戶開發,村級組織開發,土地入股,與企業技術單位與施工單位的聯合開發等多種經營模式。
作者:楊春辰 單位:四川長江職業學院會計電算化
篇5
當代經濟的高速向前發展,對于土地的開發利用來說,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這對于我國經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某些地區,通過有效的總體規劃以及區域規劃,把基礎確定為土地整理規劃,然后通過對各種手段的利用來進行技術提升,相應的手段包括法律技術手段、工程技術手段、行政和經濟的政治等等,這樣能夠讓土地的綜合產出率有所提升,可以讓土地的開發區域環境得到保障。當前由于我國的土地開發區域比較集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幾點內容:第一,對開發土地的及時調整;第二,對土地進行有效的整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第三,建設溝渠以及道路,進而有效的保障區域土地的利用;第四,對居民點進行及時的布置;第五,對廢棄的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保障利用率;第六,合理的劃分地界,明確的確定區域土地的歸有權;第七,對周邊的環境進行保護,把保護環境作為基礎,科學合理的對農業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二、土地開發整理各階段中測繪技術的應用
(一)專項規劃中測繪技術的應用現如今,最新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中,已經開始對基礎的圖件進行改善了,采用的資料都是來自于土地測繪中的數據,然后經過長期的繪圖之后獲得。土地的開發工作用對數據的利用是通過航片的編繪完成的,相對于以往的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編制方式來說,現在的規劃技術是利用了比較先進的技術,然后通過9系統的準確性來對即將展開土地開發的地區進行數據測量,然后通過系統對土地開發的質量進行保障,同時也完成對開發地區進行項目整理的工作,這樣不單單能夠讓項目的準確性得到保證,同時也是對土地開發整理數據準確性的保障。
(二)施工管理中測繪技術的應用在土地開發整理的過程中,施工單位利用以前得出的測量數據成果對初步設計中的溝、路、渠、田坎進行工程施工,從而使施工單位能夠按照規定的程序通過設計方案,對設計圖件進行及時的施工。在進行土地開發的整理工作的時候,在初期的管理階段,施工的團隊應該采用測繪技術來進行操作,通過初期的測量成果結合專門的設計控制點,來對設計工作中的詳細內容進行補充,這樣有利于施工單位的設計方案通過相應的審核工作,并且有助于設計圖件的施工操作。
(三)規劃設計中測繪技術的應用土地開發整理建議書的撰寫、精確的研究、項目設計等內容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土地項目的相關設計完成之后,我們利用公司招標的方式,通過施工單位來進行施工操作,因此項目在初期的設計階段和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的要求比較嚴格,施工操作的對于需要進行):/測量,對開發項目地區的相關地貌數據進行準確的規劃和測量。
三、測繪工作在土地整理中的重要性
因為土地測繪內容的不同,所以應用時間段也會不同,地籍測量和工程測量是土地項目測繪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籍測量主要存在于土地開發整理工程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它的工作內容是在項目前期對權屬界線以及各類地類界線進行精確的測量,最后的工作成果是需要經過各方面確認的地籍圖。后期主要是指在為工程的各個階段提供有效、精確的測量資料,比如說工程前期和設計階段就需要項目區域較為詳細的現狀描述,包含但不限于地形地貌、基礎設施等。在工程的中期控制階段就需要向項目工程的控制部門提供工程具體數據,在施工項目工程的后期的檢驗和完工階段,工程測量的主要工作是準確繪制工程項目的效果圖以及提供相關部門求的存檔和管理資料。土地整理項目不但需要嚴謹而有效的測繪工作的進行加入,而且對測繪的精確性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工程項目的前期,工程規劃決策是否科學和測繪的準確性關乎工程質量的好壞。在規劃土地整理的開始,測繪工作就和土地整理工作就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土地整理工作的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四、結語
篇6
一、規劃的編制
(一)指導思想: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以內涵挖潛為重點,以增加農用地特別是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的水平,確保土地利用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主要任務:對土地開發整理活動進行統籌規劃,確定土地開發整理的目標和方向,提出重點區域、工程和項目等,擬定實施規劃的保障措施,保障規劃目標的實現。
(三)主要內容:
1.分析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分析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潛力;
3.確定土地開發整理的目標和任務;
4.確定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規模、布局、項目等;
5.分析評價土地開發整理的預期投資和效益;
6.提出實施規劃的保障措施。
國家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重點是制定全國土地開發整理的方針和政策,提出土地開發整理的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重點是提出本行政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的重點區域、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提出本行政區域內補充耕地區域平衡的原則、方向和途徑,確定土地開發整理投資方向。縣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重點是劃分土地開發整理區,明確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項目的位置、范圍、規模,作為確立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項目的依據。
(四)編制原則:
1.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2.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3.內涵挖潛與外延開發相結合,以土地整理復墾為重點;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因地制宜,統籌安排;
6.切實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五)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跨行政區域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編制,由涉及區域的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般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限一致,重點確定近期規劃。近期規劃的期限一般為五年。
(六)編制程序:
1.準備工作:根據需要成立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落實編制經費,組織制定工作方案,開展技術培訓等;
2.調查分析: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和耕地后備資源調查等現有資料,進行必要的核實與調查的基礎上,對現狀、潛力、投入和效益等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明確存在的問題;
3.擬定規劃方案: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及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和土地資源狀況,提出規劃目標和任務,并結合資金投入和有關政策,綜合平衡重點區域布局、重點工程和項目安排、相關規劃指標分解等,擬定兩個以上供選方案,經可行性論證和評價后,提出規劃推薦方案;
4.協調論證:通過規劃協調會、論證會等方式,主要就規劃目標、重點區域布局、開發整理分區、重點工程安排、實施政策和措施等進行協調論證,縣級規劃還應征求公眾意見;
5.規劃評審和報批:通過有關專家參加的規劃評審會,進一步修改完善規劃,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根據規劃評審意見修改和完善規劃后,按照本意見要求報批。
規劃編制、評審應當遵守和執行國家制定的有關標準、規范和本意見。
(七)規劃成果:
1.規劃文件:包括規劃文本和規劃說明;
2.規劃圖件:省級和地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潛力分布圖,重點區域、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分布等規劃圖;縣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潛力分布圖,土地開發整理分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分布等規劃圖。圖件比例尺一般與同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件一致。
3.規劃附件:包括規劃專題研究報告、基礎資料及工作報告等。
上述成果包括按照有關技術標準提交的文檔、圖件的電子數據。有條件的,應建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數據庫。
二、規劃的審批
(八)審批權限:地方各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完成后,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并備案。
(九)審批程序:申請報批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應當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1.評審: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完成后,應當由負責編制該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對規劃進行評審,提出修改或補充意見。
2.申報:按照評審意見修改完善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由負責編制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上報審批。上報材料包括規劃文本及說明、專題報告、規劃圖件。
3.審查:負責審批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意見的要求,對規劃進行全面審查,并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
4.批復:負責審批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審查結論,提出批準、原則批準的意見,并正式行文批復。
凡屬批準的規劃,負責審批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同步做好規劃備案工作。凡屬原則批準,但需進一步修改、補充和完善的規劃,負責編制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公布規劃前應認真組織修改,并將修改后的規劃報批準機關備案。
(十)審查標準:審查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應當遵循下列標準:
1.充分體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統一的要求;
2.土地開發整理目標、方向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切實可行;
3.土地開發整理部署和安排明確,指標分解和重點區域布局合理,工程、項目安排切合實際;
4.土地開發整理投資分析和預期效益評價依據充分;
5.上下級規劃之間以及相關規劃之間協調、銜接較好;
6.規劃文本、說明和專題研究的內容符合有關要求;
7.規劃圖件內容全面,編繪方法正確,圖面整潔清晰,符合制圖要求;
8.規劃采用的基礎資料翔實可靠。
(十一)縣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批準后,編制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當地將規劃的主要內容向社會公布。
(十二)經批準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不得擅自修改。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因特殊情況需作局部調整的,由編制該規劃的機關決定,并將調整方案報規劃原批準機關備案;涉及規劃主要目標、重點區域布局、重點工程和項目安排改變的,由編制該規劃的機關提出修改方案,報原批準規劃的機關批準。
三、規劃的實施
(十三)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執行。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活動,都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十四)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立項審批、規劃設計、項目實施和檢查驗收,都必須依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國家投資的重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原則亡應當安排在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確定的重點區域中,并有利于重大工程的實施。
(十五)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規劃審查制度,嚴格按照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對土地開發整理活動進行審查。
篇7
摘 要: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它涉及舊城改造、拆遷安置、區域規劃、開發整理后土地面積和權屬重新劃分等各個方面。而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測繪工作的基礎上,測繪數據是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活動的最基礎、最原始的資料數據,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基本保證。由于測繪工作貫穿于土地開發整理的全過程,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測量,因此測繪工作比地形測量工作更細致,更具體,同時更講究方法,它直接關系到工程項目概(預)算的準確性,在科學決策、節約投資、規范工程行為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本文對土地開發整理各環節測繪技術及應用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測繪技術土地整理
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是實現區域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保障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有效政策措施。測繪數據是決策正確的最基本保證。提高測繪水平,更有利于土地整理。
一、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特點
可以看出,土地開發整理中,對測量提出最高要求的是在工程項目的前期決策階段,而這一階段對數據精度要求最高、對數據所反映的內容要求最全面的主要是工程設計部門。牽涉到設計方案的制定、設計概(預)算的準確編制、為各方提供合理準確的投資計算、對項目的方案的經濟性進行分析比較。以該階段為重點分析測量的特點下面幾點:
(一)關鍵點的測量不可少
通常地形測量中,一般是先整體、后局部式的測量,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畫成網格式測量,根據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測點,由整體到局部展開,測量預先畫定的點,其他的點基本采用內插的方式。在成圖后,依據測點,勾繪出等高線,在這中間,就已經存在了一個假設,就是點與點之間的變化必須是平緩的,不能有較大的起伏,但實際中這種情況很少,為了追求精度,往往可取的措施是畫密網格。土地開發整理前期準備工作中的測量也采取這種方式,它主要是測量關鍵點,不事先畫定網格。關鍵點指的是高程趨勢的變化點,如坡頂、邊坎邊。舊村復墾的測量關鍵點尤為重要。
(二)坎上坎下均測
在地形測繪中,往往只測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測量坎下的位置和標高,這在土地開發整理中,難以給以后的設計及概(預)算提供準確的數據。筆者特別強調對各種土坎要細分,注明坎頂、坎腳線的位置和標高,特別對于緩坡坎,注明坎頂線與坎底線的位置和標高,有時特別重要,因為這影響土方計算的準確性。
(三)細部測量注明。
所謂的細部測量注明與平常所說的細部測量不同。平常的細部測量是指局部區域中詳細的測量,僅僅是為了提高測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細部測量更為詳細,包括墳穴、樹木、房層的面積及新舊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積率,這些都關系到以后拆遷、征地補償費的計算。細部測量在舊村復墾、舊城鎮改造中顯得非常重要,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①準確記錄樹木包括果樹的種類、年齡,墳穴、房屋的位置與面積、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積率等;②準確記錄水塔、管線的長度及使用年限;③特別是對學校、廟宇及舊村委會等要作詳細記錄,這有利于以后的設計方案的選擇。
二、各階段測繪技術的應用分析
(一)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階段
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基礎圖件是土地利用現狀圖,在規劃基期年土地利用現狀圖基礎上制作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圖,對于數量占絕大多數的市縣級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其圖件比例尺一般要求為1:5萬-1:20萬,是在國家測繪部門提供的中、小比例尺航測地形圖(1:1萬)基礎上,通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利用航片、調繪片編繪而來。土地開發整理潛力調查是專項規劃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潛力調查圖以1:1萬土地詳查圖為工作底圖,結合野外實地調查來開展工作的。
(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階段
項目可行性研究是項目投資前期的框架性基礎研究。該階段對項目區的土地面積、長度、高程等精度要求并不很高,可采用專項規劃中的相應圖件作為工作底圖,圖片比例尺一般不為1:1萬或者1:5萬。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因涉及項目規劃方案的優劣判斷、溝林路渠工程的詳細設計、工程概(預)算及土方計算的準確性等,因此對項目區地形地貌的準確性、現勢性上有較高的要求,對項目區各類土地的面積、長度、高程有相對較高的精度要求。通常要求實測比例尺大于1:2000的全要素地形圖作為設計底圖。
(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施工及管理階段
在項目施工階段,施工單位只要根據專業測繪單位提供的前期測量成果及設置的專門控制點(界)石,采用工程施工放樣測量的方法,依據通過審批的設計方案及設計圖件進行相應的施工。項目竣工驗收時,要提交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竣工圖,其比例尺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圖相同。這一階段的測繪數據是工程項目的成果圖,最終將反映項目的竣工現狀,其測量成果一般就作為工程項目及各管理部門的存檔及管理資料,較設計階段而言,必須達到較高的測量精度,有著較全面的內容要求。
三、工程測繪在土地開發整理中的基礎作用
(一)為決策科學化提供基礎信息數據支持
決策科學化的根本依據和支持條件就是資源、環境、經濟、統計等基礎信息數據的獲取和共享。理想的測繪成果上應該附加這些要素,集中成為數據庫,面向不同決策部門提供不同的基礎信息數據。
(二)節約投資
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大投資,工程施工過程應嚴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預算、以預算控制工程決算的步驟進行,從一開始就應為資金的節約、控制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做到這點,必須有一套精確、詳細的工程項目測繪成果,必須具有現勢性,充分反映開發區域內的一切現狀,它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設計方案的優化選擇、投資的合理計算、準確的效益分析、概(預)算的精確計算等。
(三)規范工程行為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土地開發整理中的規矩就是各種施工驗收規范,而這些規范所執行的先決條件是有科學可行的工程設計,施工必須嚴格按照工程設計進行,要做好符合實際的設計,測繪資料就必須詳實,能反映出設計所需要的一切數據。
四、土地開發整理測繪的幾點認識
(一)測區的實測范圍一般要比項目范圍大
一般的情況下要測出項目范圍界線外50m到100m,不能僅僅測到項目范圍界線上,因為土地開始整理項目范圍外的附近,一些與土地整理項目相關的情況,也必須有個相對清楚的交待。
(二)項目區內權屬界線測繪是土地開發整理測量的重點,應當結合土地權屬調查時的成果資料測繪權屬界線
當實地已經發生了改變或土地調查成果圖件的權屬界線不確定時,由縣國土資料管理部門、鄉村地政府人員以及土地權屬界相鄰雙方到實地進行共同指界,按共同指定的界線詳細準確測定。
(三)測繪工作應有所測重與取舍地
居民點、工礦企業、機關學校等建設用地的,只要測繪出其地類界線,能求出其地類面積便可,不必要對每一建設筑物、構筑物進行詳細的觀測。
(四)關鍵點測量必不可少
高程點的施測要合理,平坦地區一般可以60m為網格施測,地貌破碎、地形變化復雜地區施測高程點網格間距不能大于40m。要加測高程趨勢變化點、坎頂、坎腳線的位置和標高,溝、地窯等量注面積及比高。測區應埋設足夠的標石,注記高程和坐標,以利進行工程施工控制。
五、結束語
精細的測繪工作固然會提高后期工作的精度,但并不是越詳細越好,因為這增加測繪的費用。不同的工程項目及項目的不同階段有著各自的特點,對測繪工作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在具體的項目實踐中,本著總費用最小的原則,在滿足規劃單位用圖的前提下,在精度與費用之間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篇8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耕地質量;對策
中圖分類號:F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6-0035-1
0 引言
土地開發整理是我國對現有的土地進行科學的規劃與分配,進而保證我國耕地占有率以及面積的具體安排與運籌。其主要分為土地補充耕地的部分以及對土地進行復墾的部分。而土地開發整理的過程就是使用我國土地專項管理資金對農村的未開發或未利用的土地進行使用,對農田、樹林等土地形態進行綜合處理,進而提高我國耕地占有面積,增強我國耕地質量與占有率。[1]我國在1999年頒布的《土地管理法》中就有國家對土地整理這一問題的設計,其中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的合理規劃,對未使用、荒廢土地的合理整治,提高耕地面積與質量的各種措施等。這也是我國首次將“土地整理”這一詞匯法律化。
1 我國土地開發整理及耕地質量的問題表現及原因
1.1 土地開發整理及耕地質量的內涵
世界上對于土地開發整理的含義解釋多種多樣,土地開發整理是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通過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等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查、改造、綜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耕地質量是土地受各種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的總稱,其質量好壞表現在耕地環境狀況的好壞、農產品生產質量的高低等等。土地開發整理在通過科學手段的指導下,對土地自然地理環境進行研究分析,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治理,改善耕地利用結構和生產,從而增加耕地有效供給量,增加耕地質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1.2 我國土地開發整理及耕地質量的問題表現及原因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土地開發整理重點是擴大耕地或其他農業用地面積,還未能把生產能力、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上,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耕地質量管理問題一直影響土地開發整理的工作的進展。國內大部分區域的荒地十有八九都被開發了,但是土地開發的腳步很難停下來,只要是荒地就進行開發,表面上顯示土體開發不斷進行,離目標似乎不遠了,但停下來研究發現開發整理土地質量參差不齊,目標不僅沒有實現,還嚴重破壞了土地質量。土地開發整理不能看量不看質,土地面積是不斷的再增長,土地質量同時也應該得到保障。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烈。在我國農村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為了滿足農作物對水資源的需求、為了建設新農村美化村民居住環境,設計者們絞盡腦汁的設計規劃方案,將大面積的鋼筋混凝土灌溉水渠修建在土地上,雖然灌溉水渠滿足了農作物對水資源的需求,但是混凝土構造的水渠無法涵養水源,影響了土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導致生物群落穩定性下降、生物種類越來越少,給農業生產帶來安全隱患。
2 土地開發整理及耕地質量管理問題對策
政府相關部門在面對土地開發整理及耕地管理時,在權衡耕地占補平衡時所關注的數據不能僅僅局限在耕地面積上,還要嚴格監控耕地的質量,只有當耕地面積和質量同步得到發展,才視作土地開發整理的進步。同時政府應組建專業小組,對各個地區的不同地形提供技術支持,真正意義上地做到耕地數量和質量相對等。在全國范圍內,土地開發整理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耕地受工業、鄉鎮企業、農藥污染面積達到2190萬公頃左右,大約是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2]耕地受污染影響,一些直接荒廢,一些能夠被利用的耕地生產的農產品也是被污染的,最終給人的身體造成危害。面對這種現象,黨和政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類似問題再度發生:加強人們對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將耕地環境保護列在土地開發整理的首要位置。全國各地在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必須重視土地開發規劃與土地保護規劃,并不是每一片土地都是以開發整理為目的,必須結合當地特有的氣候、地形、人文等綜合因素,明確開發地的可開發區域和不可開發區域,這樣才能有效的利用每一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3]此外,在土地開發過程中作為設計單位也要合理設計每一寸土地,在施工作業中施工單位更要依據設計單位的設計適度開發,只有在各個環節都有意識的對土地加以保護才能有效的利用土地,從而實現土地的可持續發展。
3 結束語
通過以上對土地開發整理及耕地質量管理內容的探討,可以預見,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作,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土地開發整理的內容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參考文獻
[1] 李明月,張琛,劉越巖.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8(11).
[2] 胡振琪,趙艷玲,姜晶等.土地整理復墾項目驗收方案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9(06).
[3] 吳紅妹,胡靜.土地整理復墾項目驗收分析[J].土地探索,2010(09).
作者簡介:吳桂華(1985-),女,滿族,遼寧丹東人,就職于遼寧天宇國土規劃整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土地開發與整理;吳溪(1985-),女,滿族,遼寧本溪人,就職于遼寧天宇國土規劃整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土地開發與整理。
篇9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對策
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最重要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人口的日益膨脹,以及對土地資源的高強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經遭到相當嚴重的損害。中國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人均土地資源,特別是人均耕地資源相對貧乏,要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始終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中的首要問題。而今土地資源退化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總體質量水平低,后備資源不足,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一、土地開發整理存在的問題
1.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執行難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落實受到沖擊。當前,我國各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對完善規劃體系、實現土地開發整理目標十分必要。土地整理專項規劃的補充耕地任務主要是通過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來實現。由于“占一補一”的補充耕地行為的分散性、局部性和無規劃性,勢必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整體推進產生不利影響。“占一補一”的土地整理行為未能實現規范的項目化管理原因很多,主要因為實施占補平衡的補充耕地任務較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任務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在比較利益上存在明顯的優勢。在土地開發整理成本相近的情況下,耕地開墾費的收取額度往往比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單位投資額度要高。在明顯的比較利益驅動下,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更傾向于完成本級的占補平衡任務,實現本轄區的經濟發展,對于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申報和實施的積極性都不高。這一現象在經濟發達、耕地后備資源相對緊缺、建設占地頻繁的地區尤為明顯。因此,目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目標內涵偏窄,極大地弱化了項目對保證我國耕地安全的作用。
2. 戰略重點定位不準,影響實施效果各地在申報和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時,重視完成項目新增耕地這個硬任務,但對質量問題重視不夠,認為是個軟指標,需要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和評價,很費勁。有的地方因為耕地后備資源有限,為了完成“占補平衡”任務,實現“總量平衡”目標,過度開發。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決定了土地開發整理的重點應該以土地整理為主,從中低產田整理的成本、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和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保證糧食安全的貢獻率而言,應將我國土地開發整理的戰略重點定位在以土地整理為主,其中以基本農田整理為重點,以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中低產田整理為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不斷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3. 現行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制約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如期順利實施“繳用掛鉤”原則限制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大規模得實施。我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專項資金主要來源于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的各級留成部分,在項目報批時采取“繳用掛鉤”原則。
現階段,主要傾向于由國庫逐級轉移支付的模式。這種資金支付渠道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也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順利實施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項目資金支付中間環節偏多影響了資金撥付效率,財政和國土部門之間存在諸多的協調與溝通,財政部門的上下級之間也存在許多報批環節,使資金在撥付使用之間存在時間上的錯位,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往往因資金未能及時到位而影響到工程進度。同時,由于許多地方多為“吃財政飯”,資金在由各級財政部門逐級轉移支付過程中很可能發生滯留甚至挪用行為,直接危害項口的資金安全,挫傷項目申報單位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了土地開發整理的預期效果。
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對策
1. 建立土地開發整理儲備庫制度,實現項目化管理
進一步拓寬土地開發整理目標的內涵,充分發揮土地開發整理的整體作用十分必要。當前形勢下就是要把占補平衡的補充耕地任務納入統一的項目化管理。在繼續完善各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基礎上,建立項目儲備庫,國土部門在建立項目儲備庫時,要爭取農業、水利部門專家及其有關資料,對土地項目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立項、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統一儲備、分步使用;對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實行統一收繳、統一使用、統一管理、滾動發展的模式。不斷擴大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來源、規范土地開發整理行為,提高耕地質量。
2. 保證土地開發整理整體效果
確定土地開發整理申報立項的新導向。可以考慮在今后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申報時,明確將現有耕地的整理特別是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中低產田整理作為土地整理項目的重點,從政策導向,在立項時加以傾斜照顧。把土地整理的重點放在對基本農田的統一綜合整治上,既保證了糧食產量的穩步提高,又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各地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每年批準實施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確定一定比例的中低產田整理項目,建立完整科學的土地整理質量評價體系。
3. 完善土地開發整理資金管埋辦法
適當改變“繳用掛鉤”立項原則,統一安排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報批時,在參考當地政府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上繳情況的同時,充分考慮其可供開發整理的土地資源情況,提高項目規模的申報標準,指導專項資金向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傾斜,不斷提高土地開發整理整體效果。
篇10
【關鍵詞】城鄉建設;土地管理;現狀;對策措施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與稀缺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持續加劇,使得城市土地開發利用范圍不斷擴展。在農村,土地是農民擁有的除勞動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資產,是支撐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因此對土地進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城鄉建設中土地管理現狀分析
1、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呈多元化。當前我國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第一農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體土地向城市用地轉換的合法途徑,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是城市化、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集體所有制化的土地作為城市用地的重要補充,保證了工業化、城市化推進對土地急劇增長的需求;第二對土地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進行城市建設的配套開發以及城市土地的綜合管理利用。對城市土地以拍賣的方式賣給房地產商,以招標的方式將城市基礎建設的任務分配到有能力的單位,從而綜合利用土地資源。
2、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不完善。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價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發揮不到位。征用是國家運用強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償征用農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國,征用農民土地后給農民較少的經濟補償,土地征用費占土地出讓價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亂,加之政府對土地補償費的截留,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此外,市價和土地征用價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類型經濟組織之間的不規范流轉大量存在,這種自發性的流轉由于沒有納入統一的土地市場,帶來諸多問題。如用地權不清晰、產生由價格和產權問題而發生的爭端、土地資源的濫用等;其次,利用招標拍賣等方式對土地進行分配利用。土地競拍的價格一般較高,尤其是房地產商為了追逐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高價得到土地使用權后,對土地進行配套建設開發,造成房屋價格上漲、炒房現象嚴重。
3、土地管理專業隊伍素質不高。土地開發與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諸如:農業工程、林業工程、環境工程、機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農田水利工程、道路橋梁工程、農業設施工程等眾多分項工程,具有跨行業、多學科和多技術的特點。要求從業者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和素質 然而在當前的隊伍中往往都是些新手,真正具備土地管理專業技術的人才很少,綜合素質并不高。現實工作中要實現土地的科學管理,在這一隊伍中必須要保證高素質高質量的人員才行,這是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必要保障。
二、加強城鄉建設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對策
1、土地開發管理要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切實增加農民的收入為前提。土地開發整理要與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與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結合起來,與增加農民的收入結合起來,成為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增長點。土地開發整理的指導思想、管理政策與規劃設計上,要從增加和建造高質量耕地與農用地出發,立足干服務現代農業,服務農業規模經營,服務提高農業質量和綜合經濟效益,只有這樣,土地開發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2、土地開發規劃應充分考慮保護生態環境。土地開發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水利工程規劃、林業規劃、小流域治理規劃結合起來。實行生態型土地開發整理,搞好必須的農田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適應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使其融合于現有農地與社區景觀中,構成和諧的統一整體,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壞環境。實現經濟效益、資源、環境三者有機地統一。
3、土地開發投資主體多元化,要體現公益性和有償性。土地開發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除政府投資外,必須拓寬渠道。從社會各方面籌集資金,建立高效的、市場化的籌資機制。從投資主體多元化看,籌資機制的核心問題就是效益問題。各種經濟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續產業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報,因此,土地開發整理中社會性投資必須體現自愿和有償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整理體現政府行為的性質,兼顧市場選擇,要從中找到政府行為和市場選擇的結合點。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業的目的是增效,個人的目的是增收,盡管角度不同,出發點不一樣,但都以土地為對象,這就是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的結合點。要圍繞這個結合點,建立良性機制,政府投資體現公益性,企業、個人投資體現有償性。
4、盡快建立土地管理專業技術隊伍的資質準入制度。土地開發與管理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業務工作,要求從業者具備較高的綜合業務素質。當前土地開發整理專業技術隊伍多為新手,素質不高,而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是保證高質量、高效益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必要條件。加強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設計隊伍建設,通過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通過新技術應用培訓,提高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與管理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建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的資質認證和考評制度,對其從業人員也需進行執業資格認定。只有具備相關資質的機構和個人才能承接項目。另外,還需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工程質量監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隊伍,以保障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科學有序地發展。
三、城鄉―體化建設中土地管理的具體實施措施
1、堅持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動態平衡原則。對于基本農田實行繳納基本農田補劃費,落實基本農田的補劃任務,落實耕地的占補平衡。
2、實現城鄉統一規劃,建立統一的土地收購整理機構,先征收集體土地,納入政府用地儲備,并制定相關的建設用地和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實現城鄉土地管理、農村建設用地管理的統籌。
3、依法報經國土資源部門批準后,增加城鎮建設用地面積,減少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儲備庫;將已經報廢的工礦企業用地、廢棄的學校用地都置換成城鄉建設用地。通過土地整體的改革管理,新增的耕地可以直接用于農用地轉用指標。
結束語
土地不僅為城鎮發展提供布局與建設的空間,而且是融資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公正、社會穩定的體現。國外經驗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與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關。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保障城鄉規劃成功進行的前提條件,對城鄉規劃中土地的合理利用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曉芳.城鄉建設中土地管理問題研究[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15)
【2】朱建榮,徐明.狠抓土地開發整理促進城鄉建設[J]. 浙江國土資源. 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