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篇1

目前,大家公認的生物多樣性的三個主要層次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或稱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基本層次。

物種多樣性常用物種豐富度來表示.所謂物種豐富度是指一定面積內種的總數目.到目前為止,已被描述和命名的生物種有200萬種左右,但科學家對地球上實際存在的生物種的總數估計出入很大,由500萬到1億種.其中以昆蟲和微生物所占的比例最大.基因多樣性代表生物種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

       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等位基因),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這些遺傳差別使得有機體能在局部環境中的特定條件下更加成功地繁殖和適應.不僅同一個種的不同種群遺傳特征有所不同,即存在種群之間的基因多樣性;在同一個種群之內也有基因多樣性──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個體常常具有基因突變.這種種群之內的基因多樣性就是進化材料.具有較高基因多樣性的種群,可能有某些個體能忍受環境的不利改變,并把它們的基因傳遞給后代.環境的加速改變,使得基因多樣性的保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基因多樣性提供了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的育種材料,使人們能夠選育具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性狀的個體和種群。

       生態系統多樣性既存在于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一個生態系統之內.在前一種情況下,在各地區不同背景中形成多樣的生境,分布著不同的生態系統;在后一種情況下,一個生態系統其群落由不同的種組成,它們的結構關系(包括垂直和水平的空間結構,營養結構中的關系,如捕食者與被捕者、草食動物與植物、寄生物與寄主等)多樣,執行的功能不同,因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也不一樣.總之,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

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可以說每一個物種就是基因多樣性的載體;

篇2

關鍵詞:濕地;生物多樣性;指標;評價

中圖分類號:Q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128-03

1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有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濕地是介于陸地與水生系統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大量動植物生存其中,生態功能不可替代,被譽為“地球之腎”。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是濕地保護基礎工作的熱點,張錚等評價了天津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為優化管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朱京海等研究表明遼寧沿海6地市及其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劉冰調查分析發現蓮花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處于優秀水平,并據此提出了恢復和管理的合理建議。

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濕地,并且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Andrias davidia-nlzs)的棲息地。目前,對該地區的研究僅見于穆彪等的氣候生態資源方面,而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指標評價尚未見到報道?;诖?,本文調查了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在評價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護建議。

2 研究區域和方法

2.1 研究區域

貴州省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以下稱保護區)位于貴州省貴定縣昌明鎮,是兩州(黔南州和黔東南州)三縣市(貴定縣、麻江縣、都勻市)結合部,總面積6311.0hm2,濕地面積757.3hm2,地理坐標為東經107°15′~107°33′,北緯26°20′~26°25′。境內以低山和中山地為主,地形起伏,溝谷縱橫,山巒重疊,地表崎嶇破碎,地理環境復雜多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保護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垂直氣候帶明顯,四季分明,降雨豐富,年平均氣溫15.0℃左右。保護區內有眾多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溶洞和暗河,水質清澈,為大鯢提供了天然的小生境。

2.2 研究方法

2.2.1 動植物資源和人類因素的調查

2015年8~10月,基于保護區的檔案數據,依據《中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調查和統計保護區的動植物種類和分布;通過走訪和問卷調查的方法,觀察和記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人類活動。

2.2.3 生物多樣性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

本文在參照相關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研究的基礎上,參考由環保部的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確定了本保護區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表1)。根據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結果,對照標準表逐項進行打分,累加所得的分數便可得到生物多樣性評價總分(TP):

TP=∑(Ai+Bi+Ci+Di+Ei)

式中,Ai、Bi、Ci、Di、Ei分別對應不同的評價因子得分。根據TP值的大小,將濕地生物多樣性水平劃分為5個等級:TP值介于86~100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很好;TP值介于70~85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水平較好;TP值介于50~69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一般;TP值介于35~49之間,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較差;TP值小于等于35,表明生物多樣性水平差。

3 研究結果

3.1 保護區動植物資源和人類因素概況

保護區內主要植被是以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的次生林。保護區內濕地植物種類共35科58屬70種,主要有: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Rehd.)、烏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黃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水青岡(Fagus longipetiolata)、箭竹(Fargesia spathaceaFranch)、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冷水花(Pilea notata C.H.Wright)、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等。主要植物群系類型包括:烏桕群系、杜鵑群系、水青岡群系、虎杖群系、箭竹群系、透莖冷水花群系、水麻群系、青蒿群系等。保護區內濕地脊椎動物分別隸屬于5綱39目54科種。其中魚類48種,隸屬于5目11科;兩棲類動物23種,隸屬于2目7科;爬行類動物45種,隸屬于2目7科;鳥類128種,隸屬于6目10科;獸類35種,隸屬于8目18科,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Manis)、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斑林貍(Prionodon pardicolor Hodgson)、紅隼(Falco tinnunculus)、草^(Tyro longimembris)大鯢、虎紋蛙(Rana rugulosa)、獼猴(Macaca mulatta)等13種。

保護區內共有6665人,區內村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保護區內,且時有進入林區砍伐林木、下網捕撈水生動物的情況發生,人類活動對濕地保護區的動植物存在明顯干擾。

3.2 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評價

依據對保護區動植物情況的調查和本文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表,逐項評分得出貴定巖下大鯢自然保護區指標得分,各項指標總分TP=55.5,介于50~69之間,故其生物多樣性水平一般。

4 保護區濕地保護建議

4.1 加強濕地水文監測與管理

水源是維持濕地生境穩定的關鍵因素,加強水量和水質的監測有利于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保護區內的居民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廢棄物直接排入濕地,會使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質改變,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為此,建議加強保護區的濕地水文監測與管理,并依此采取相應措施保證保護區內的水質和水量,確保野生動植物有良好的生存基礎。

4.2 加大資金投入

由于保護區濕地生物資源的重要性,應加大資金的投入,確保濕地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研究工作順利展開。借助3S和計算機技術,依據濕地動植物種群數量、分布狀況和生態特性等信息,建立貴定巖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完善保護區機構建設,增設現代化實驗室和標本室,加大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4.3 調整產業結構

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一般,且屬于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系統,不能承受高強度的開發和農業生產活動,必須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應加大宣傳和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居民發展旅游業,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著力發展較高收入的大鯢養殖業,讓村民意識到良好濕地環境的重要性。這樣可以有效控制居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防止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環境功能退化,保持其穩定性。

篇3

1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研究現狀

從研究層次看,農業生物多樣性可劃分為遺傳多樣性(品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農地景觀多樣性。在遺傳多樣性方面,多數的研究集中在農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作物品種多樣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別是對農戶生計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種,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導致研究的作物種類相對狹小。作物遺傳多樣性的方法可以采用農戶問卷調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組學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狀調查的方法,后兩種調查的方法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較高。作物遺傳多樣性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它是國家種質資源調查的重要對象,農業生產中保留的種質資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由此可以認為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物多樣性評價不用過多追求傳統種質資源種植的面積和均勻度。國內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評估多集中在農業物種多樣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具有較高的難度。在類型上,遺產地的農業物種多樣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農田、濕地等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喬木等不同植被類型,農田生態系統按照作物的種類也可以分為瓜菜種植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稻田生態系統、茶園生態系統、林下作物種植系統等等,因此增加了農業物種多樣性調查的難度。另外,農業景觀的斑塊性特征使得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查方法不再適用。這些復雜性造成了迄今還沒有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標準。對農業物種進行調查,常見的有按照生物類群進行研究;按照用途進行研究;按照社會組織單元進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農業生物多樣性按用途劃分為糧食作物、蔬菜、果品類、畜牧業養殖類、水產養殖類、藥用類、觀賞類和用材類,在該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還有森林子系統、村落子系統、梯田子系統和溪流子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在每一子系統中又區分了動物多樣性、植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多樣性。此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簡便地了解到系統存在的物種類型,但是由于農業物種多樣性是由農業物種種類的數量以及均勻度決定的,物種數不能反映農業物種多樣性的大小。另外,這種調查方法不能評價特有種、瀕危種等農業生物類型。長期以來農業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農民自己的土地上進行,相關的農業生物資源也掌握在農戶手中。農戶之間的經濟狀況、生產管理方式和農業生產技術差別導致了農戶管理的物種多樣性的差異較大。農戶管理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社區、一個地區和國家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可以認為,農戶水平的物種多樣性是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和就地保護的基本單元。農田生態系統的管理強度較大,人為影響很大,采用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方法效果更好[1]。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中,進行的多是戶級水平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調查技術包括農戶選擇,樣地選擇,實地調查。對于物種多樣性核心資料的搜集有直接關系的用詞包括:土地利用階段、土地田野類型、樣區、樣方、鑲嵌樣地、單一物種的數量、物種豐富度己取樣頻率。資料分析上最有關聯的用詞包括均勻度,物種多樣性,以及相似度指數。資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類型物種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樣性分析[1]。從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過程中,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計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樣性的計算方法,考慮自然植被群落的豐富度、均勻度和生物多樣性,出現了10多種評估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指標:Margalef指數、Gleason指數、Pielou指數、PIE指數、Audair和Goff指數、Simpson指數、Shannon-Wiener指數等。也有一些以指標賦權的方式把這些指數綜合起來形成了物種多樣性綜合指數[2]。農業景觀中,農田及周邊的溝渠林路、灌叢、荒草地、果園、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構成的復合景觀維系了全球約50%的野生瀕危物種[3]。但是,國內對農田邊界景觀生態功能的研究還比較少。在農業文化遺產篩選標準中,農業景觀的價值已經得到充分的闡釋。但在農業文化遺產申報中,農業景觀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農業景觀被認為是農業美學景觀的現象依然存在。實際上,農業景觀多樣性具有多種功能,景觀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樣性有利于保護害蟲天敵、促進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傳統農業景觀,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積高,并與農田構成復合的農業景觀,為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類型,使生境專一種和生境泛化種都能占有合適的生態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能夠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和提高作物產量。不同的生境類型維系了不同生物群落類型,并且生境多樣性的測量方法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對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可將農業景觀分為點要素、線要素與面狀要素。按照這種分類標準,農業生態系統中點狀要素包括池塘與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等;現狀要素包括道路、樹籬、墻壁等;面狀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輝軍等[1]把農田復雜景觀的調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階段內進行,樣地面積的確定可以綜合采用最小面積法、權屬邊界法和標準樣地面積法等。郭輝軍[1]認為戶級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通過歸納和總結,可以形成景觀水平和社區水平的農業生物多樣評價結果。實際上,農業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觀多樣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生物多樣性的簡單集合,尤其是在調查和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戶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和景觀多樣性調查具有明顯的區別。

2影響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因素

在多樣的生態條件下,經過自然或人工選擇,農業文化遺產地形成了豐富而穩定的適應性農業生物種質資源。這些農業資源與人類生產活動的關系密切,易受人類文化、民族習俗、耕作方式和經濟方式等變化的沖擊。在一些地區,育成品種或雜交品種不能完全適應當地的多種生態條件,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物資源因此被保留下來。但在糧食需求的壓力下,現代育成品種被廣泛種植,傳統遺傳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沖擊。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減少與農村文化多樣性的丟失有關,傳統作物也會因文化的傳承而被保留下來,如在云南當地的節慶和婚喪嫁娶慣用老品種祭祀和慶祝。在農業多樣性形成的過程中,農戶是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改造者,他們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地景觀和農業生態系統。大量研究已經表明,農田生態系統或農業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都和農業集約化的種植方式以及傳統農業管理技術的消失有關。一方面,農田農地的過度開發、田塊的規?;洜I、鄉村溝渠路面的過度硬化導致了農業半自然生境的減少或消失,世界范圍內45%的稀樹草原都轉化為農業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開墾成農田。另一方面,農業集約化管理過程中對高產和穩產的過度追求,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導致農業景觀均質化、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減低;集約化的農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化肥造成農業環境質量急劇降低,直接導致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4]。農業的集約化經營通常導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農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變成相對離散化分布狀態,減少了農業景觀的復雜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僅減少了某些物種的豐度,還會影響物種之間的關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穩定性。農用土地向低級、簡單的生態系統退化,空間異質性減少。另外,農用地閑置或撂荒均會導致某些生境類型的消失,進而會威脅生物多樣性。

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是保證我們現在以及將來能夠獲得和應用這些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和相關的技術。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對其進行保護就比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要艱難得多。對于農業遺傳生物資源,我國很多科研單位進行了作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和遷地保護等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多為種質資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數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對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種開展的保護工作相對較少。動態保護的理念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還是強調就地保護。就地保護是由農戶以儲存的種子或繁殖材料為基礎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的一個過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區,就地保護對多數傳統品種、野生近緣種來說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國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通過這種自然保護的形式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但也存在缺點:第一,保護的目標物種較為單一,保護的投入相對較大;第二,除了對少數野生近緣種有效外,對栽培品種、半馴化品種等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數物種是無效的。就地保護的另一種措施就是擴大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多樣性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提高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手段,例如庭園系統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蔬菜、觀賞、藥用、材用植物,被認為是野生植物的避難所,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進化的重要試驗地。庭院管理者會從周邊野生環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較小的管理強度保護了很多的生物多樣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類型,如林地、田塊邊緣區、草地、灌木籬墻等,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異質化空間,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為捕食性昆蟲、傳粉昆蟲等動物的避難所,有利于它們遷入鄰近的作物生境中對害蟲起到調節和控制作用[5]。因此,對農業景觀重構和提質,不僅可以提升農業天敵害蟲調控、水土涵養、授粉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還可以實現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增加糧食產量的目標。國外已經采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來保護農田邊界,歐美國家就采取了很多農業景觀保護的具體措施,如將少部分農田建設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濕地;鼓勵種植作物的多樣化和種植模式的多樣化,鼓勵間作套種、發展農林復合經營;建立農田邊界緩沖帶種植;保護傳粉動物、害蟲天敵的棲息地和生境。2005年歐盟就開始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增加生態補貼,以生物多樣性為保護目標的高價值農田占到農用地的20%。雖然我國在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開發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進展,但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方面進展緩慢。在我國有一些支持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如鼓勵立體種植、間套作、野生動物廊道建設、防護林建設等,但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其他方面,如緩沖帶建設、帶狀耕作、保護性耕作、植物籬種植、植被屏障建設、農田邊界建設、農田植被提升、河流緩沖帶、農地灌叢管理等,還沒有產生綜合的農業景觀保護政策。

4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議

就農業遺傳多樣性和農業物種多樣而言,對其就地保護最基本的動力來自自我消費價值和市場價值。就經濟價值而言,如果傳統作物的產量及價格得到提高,市場價值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驅動下農民會主動種植傳統作物。因此,允許對傳統品種、半栽培種、采集和管理物種進行提高品質和產量,可能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的作用[6]。結合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對調查出來的物種及相關的傳統技術,可進行有規劃地開發利用,通過建立規劃區和博物館等,發展生態旅游業,提高相關傳統資源的利用,以便擴大傳統農業生物資源的市場效益。就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而言,農業文化遺產地可以借助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開展以下保護措施:(1)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和評價。需要建立綜合評估農業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特征的方法,識別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完善現有的農業文化遺產監測體系,定期獲取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保護發展措施的影響;探索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和屬性數據變化形成預警機制。(2)開展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建設技術示范區。在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過程中,強調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并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重要標準。鼓勵對遺產地居民維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鼓勵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包括與生物多樣性緊密相關的社會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研究。對于景觀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可以在研究其維持的機制的基礎上形成示范。(3)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開展生態補貼,提高管理者、農戶對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和功能的認識。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推動基于農業生物多樣性長期價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研究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發展經濟之間的協同,使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從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受益。另外,積極探索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篇4

關鍵詞:城市;綠化建設;生物多樣性;增加

1 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工業和人工企業得到發展,隨之而產生的環境問題日益增多。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資源的無節制浪費,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嚴重破壞,幾乎每天都有數10種生物滅絕。面對這樣裸的環境問題,社會各界都已經認識到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在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的必要性。生物多樣性包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在城市綠化過程中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并不是回到原來沒有現代工業發展的時代,而是以綠化建設作為其它產業發展的基礎,于此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綠色適宜的生活空間,而且還可以帶來生態效益。在人們不斷追求綠色生活的同時,適時發展綠色產業不僅可以為城市帶來綠化建設,還可以完善城市的生物多樣性,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關系,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當下的城市綠化建設大都采取單一的種植綠色植物,很少有與現代生活結合,其實生物多樣性才是促進城市綠化建設的基礎。城市綠化應該以大自然的生產力為主體,與該城市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生物多樣性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潛在資源,在綠化發展的同時,能有效地促進物質的循環、凈化空氣、保持水土,保證生物基因庫的完整,這都是大自然的寶貴資源,同時,在城市綠化過程中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有利于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發展。所以,在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保護和發展生物的多樣性有必要,也很重要。

2 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增加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及探索

盡力將城市綠化布局做到完美,從物種的分配,品種的匹配到群落的分布,都要與該城市的氣候環境,居民生活習慣結合,建立綠網系統。在保留自然植被的基礎上,給生物提供更加適宜的生存空間,這樣就能有效地增加生物多樣性。反過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會保持該城市的物種多樣性,建立起復雜的生態系統,從而有效地保護城市環境,防止城市污染,實現綠色合理的多贏城市綠化建設。

2.1 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以及城市綠化的認識

其實現在我們對城市綠化建設的認識還很不足,只有掌握和了解城市綠化與生物多樣性在歷史和地域上的聯系才能在城市綠化的過程中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在綠化過程中將荒地野草全部廢除,這樣何嘗不是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這些物種群落的價值不能低估,所以,要從不同層次上了解生物的多樣性對于城市綠化的幫助。在建設中不能忽視原來不被重視的地段,有很多瀕危物種就存在其中,應對它們進行調查和保護,可以變相、多角度的進行綠化建設,將這些被忽視,甚至要廢除的地域規劃為公園或者生態園區的一部分。

2.2 保護和發展城市生態結構

一個地域的所有物種可以形成群落,城市的群落是一個較為完善的結構,城市綠化應該盡量選取與該地域環境相適應的物種,改善物種布局,使得綠網系統更加完善。應該以城市的原有植被為基礎,在綠化前對該城市的結構進行分析和了解,綠化建設的同時豐富物種的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城市物種結構的穩定性和自我恢復能力,將建設的同時帶來的危害降到最小。與此同時,要找到該城市在綠化建設中的薄弱地方,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新物種的引進進行宏觀上的生態綠化建設。例如,城市的綠化建設不能只考慮增加植物的多樣性,還應該考慮動物的多樣性。這樣不僅注重了群落垂直結構,形成了層次上的綠化建設,而且給生物提供了最大的生存空間,有利于系統的穩定。

2.3 完善

雖然,增加生物的多樣性有利于城市的綠化建設,但生物多樣性高并不是人為拼湊。如今的綠化建設中人為種植所占比重大,所以,生物多樣性不能等同于物種的多樣性。要考慮他們是否能有機結合在一起,能否融入綠網結構中。人工搭配的不穩定性客觀存在,必須要在保護中發展,要充分挖掘原有的生態多樣性,這樣會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并且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綠化建設中增加生物多樣性,進而以生物多樣性維護城市綠化的成果,構建優良的生態結構。

3 結語

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對城市綠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就是保護和增加生物的多樣性,為此,相關部門首先要充分研究城市原有的生態結構,充分挖掘原有的生態潛力,然后再引入新的物種,完善生態結構,建成全新、有機并更加穩定的垂直結構,進而真正保護和發展生物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α-多樣性;指標;植物

中圖分類號:Q949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24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物數十億年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不僅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資源,而且在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持自然平衡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支持系統[1]。生物多樣性已成為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最為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

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內涵,通常有4個層次: 遺傳(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2-3]。其中,物種多樣性則是生物多樣性最基礎和最關鍵的層次,也是衡量一定地區生物資源豐富程度的一個客觀指標[4]。在闡述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時,最常用的指標是區域物種多樣性。區域物種多樣性的測量包含物種總數、物種密度和特有種比例3個指標[5]。

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中最常涉及的部分,其相關理論和評價指標體系也比較成熟。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研究人員對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包括多樣性測度方法的歸納[4-9]。對于物種多樣性的測度,Whittaker將其歸納為α-多樣性指數、β-多樣性指數和γ-多樣性指數3類[10]。目前用得較多的是α-多樣性指數和β-多樣性指數[11]。

古交市是全國最大的土焦煤生產基地。作為國家重點開發建設的能源基地,煤炭開采成為經濟支柱產業,煤炭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古交市的生態系統遭受嚴重干擾和破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棲息地逐漸縮小,多數動植物及其生境受到嚴重威脅。鑒于此,以古交市全境植物物種為研究對象,運用群落生態學原理,對境內植物進行了系統調查,廓清了古交市綠地植物資源的現狀,分析了綠地植物的種類構成,并對古交市境內植物群落的多樣性指數進行了抽樣分析,旨在為古交市政府進行園林城市申請和植物物種的有效保護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有益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部山區,呂梁山脈東麓,地理位置為37°40′6″~38°8′9″N,111°43′8″~112°21′5″E,總面積151 198.6 hm2。全境山嶺連綿,溝壑縱橫,海拔均在1 000~3 500 m之間。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古交市共有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3個土類。研究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年平均降水量400~650 mm,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汾河為流經古交的最大河流,蜿蜒曲折,由西向東流入太原盆地。

2 研究方法

筆者通過對古交市全境內的植物資源進行全面踏查,重點采用典型的隨機抽樣法進行野外調查,根據生物多樣性相關指數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

2.1 樣地設置

在野外踏查的基礎上,按照一致性、同質性、代表性的原則[12],結合古交市的植物資源、生境、氣候、植被類型及植物種的分布等特征,隨機抽取樣地進行植物物種數量特征的調查。在古交境內的林地上隨機選取14個樣地,每個樣地根據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分別對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進行分層調查,各樣地的具置見表1。

2.2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在搜集古交境內的所有植物資源種類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植物的分布特征和范圍,在地形圖上進行對坡調繪,劃分不同的植被類型;參考《植物學》[13]、《山西植物志》[14]等資料對搜集的植物進行鑒別、觀察、記錄,并邀請山西農業大學植物分類學專家進行審核校對。

在隨機抽取的樣地內按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進行植物種類的調查、測定和統計。喬木層:樣地面積為10×10 m2,測定樹高>4 m、胸徑>2.5 cm的所有木本植株,記錄喬木樹種、胸徑、樹高、多度、密度、基部蓋度、頻度;灌木層:樣地面積為4×4 m2,測定樹高

2.3 α-多樣性指數的測定

α-多樣性的測度指標比較多,筆者從物種豐富度(Margalef指數)、物種多樣性(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和均勻度3個方面選取了5個指標測算古交市的物種多樣性。計算公式如下。

(1) Margalef豐富度指數R:

R=(S-1)/lnN

(2) 物種多樣性指數:

Simpson指數:D=1-∑(Ni/N)2

Shannon-Wiener指數:H=-∑PilnPi

(3) 均勻度指數J:

基于Simpson指數的均勻度指數:

JD=D/(1-1/S)

基于Shannon-Wiener指數的均勻度指數:

JH=H/lnS

其中:S—樣方中的植物種類數;

N—樣方中植物的總個體數;

Ni—樣方或群落中種i的個體數;

Pi—樣方或群落中種i的重要值。

由于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對群落結構、功能與穩定性的貢獻不同,因此分別賦予其0.5,0.3,0.2的權重系數[15],計算各樣地的總體多樣性,即各群落的總體多樣性指數為:W=0.5Wq+0.3Wg+0.2Wc。式中Wq、Wg和Wc分別為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對應的多樣性指數值。

3 結果與分析

3.1 古交市植被類型的分布特征

古交市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孕育了當地豐富的植物資源和植被類型。通過調查,根據植被種類、群落結構、生態環境、山西主要植被類型及分布等特征[16],劃分出古交市主要植被類型,包括: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荒草地等5種類型,各植被類型的匯總情況見表2。

結果顯示,古交市主要植被類型為荒草地,占古交市國土總面積的34.70%,均勻分布在荒山荒坡上;其次為針葉林,占古交市國土總面積的18.86%,集群分布在低、中海拔的陰坡上,種群內部均勻分布;灌叢占古交市國土總面積的8.71%,均勻分布在較干旱的陰坡或立地質量較好的陽坡;落葉闊葉林占古交市國土總面積的3.78%,集群分布在低海拔的山溝山谷地或村莊附近,種群內部均勻分布;針闊混交林面積最小,僅占古交市國土總面積的0.21%,隨機分布在陽坡的中坡位上。

3.2 古交市植物資源種類

古交市現有植物85科288屬494種,其中木本植物共有43科88屬175種,草本植物共有57科211屬319種。在現有的植物中,其中3種引自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栽培種,2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0種鑒于植物的觀賞性、藥用價值和在育種上的重要性,被列為地方珍稀野生植物,詳見表3。

3.3 古交市植物多樣性比較

根據所記錄樣地中各植物種的數量特征,對各調查樣地中所有物種和個體數加以統計,計算各α-多樣性指數,并繪制群落內不同結構多樣性指數比較圖(圖1)。從圖1可以看出,各樣地不同結構的各多樣性指數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灌草層多樣性指數極值均分別出現在樣地2和樣地9。從變化幅度來講,若忽略掉未作喬灌層調查的樣地的多樣性指數值,喬木層的Shannon-Wiener指數變化幅度最大4.04,草灌層的最大變化幅度均出現在Margalef豐富度指數R,分別為灌木層10.22,草木層9.52。再對圖1從多樣性指數的極值關系方面對每一群落結構作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多樣性指數最大差值同樣出現在Margalef豐富度指數R,分別為喬木層2.05、灌木層2.49和草本層4.42。雖然Margalef豐富度指數R的變化范圍為0~6,但結合變化幅度的比較,可以發現古交市多樣性分布在物種數目上較不均勻,這在很大程度上由樣地選取位置決定,即生長環境及人類活動對群落結構尤其是草灌層的影響很大。

若忽略Margalef豐富度指數R的比較,古交市物種多樣性指數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灌木層上體現尤為明顯。物種多樣性指數是反映某個群落內部豐富度和均勻度的綜合指標,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所反映的各樣地的多樣性特征并不一致,主要是由于這2個指數公式的數學含義不同所致,如Simpson指數是對優勢度的度量,而Shannon-Wiener指數主要是對稀有種屬的衡量。雖然表達的數學含義不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交市植物α-多樣性的分布情況。

3.4 古交市植物α-多樣性特征

對古交市各調查樣地中不同結構的多樣性指數進行加權計算獲得各樣地總體多樣性指數,并繪制不同α-多樣性指數比較圖(圖2)??梢钥闯?,5種指數曲線反映的物種多樣性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除Margalef豐富度指數R和Shannon-Wiener指數H的波動較大外,另外選取的3個指數基本趨于一致。其中樣地2、樣地11、樣地14的Margalef豐富度指數R相比其他樣地而言較大。由于Shannon-Wiener指數對稀有種屬的衡量具有較大貢獻,也反映了古交市稀有種屬占有較小的比例,應對現有珍稀植物加以保護,確保植物多樣性的完整性。

4 結論及建議

植物物種的多樣性是森林生態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物資源,也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的條件[17]。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環境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已成為影響人類福利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問題之一,生態環境安全面臨嚴重挑戰[18]。通過本次調查分析,古交市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整體水平一般,為保持和增加現有的物種多樣性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1) 因地制宜,對境內林地加強養護管理,適當進行封育管理。為完善人工植物群落的生態功能,可在現有的群落結構中豐富人工群落層次結構,同時加強河岸植被資源的保護;針對珍稀野生植物資源,除增加必要保護區外,還應對其進行長期動態監測,將保護和養護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2) 宣傳為主,提高民眾素質,樹立生態意識。由于受廣種薄收傳統思想的支配,不合理的開荒時有發生,致使當地的掛坡地、禿嶺田比比皆是。因此,要注重對民眾的生態理念宣傳教育,使他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地遵循生態規律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參考文獻:

[1] 李延梅,牛棟,張志強,等.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科學計劃與熱點述評[J].生態學報,2009,4(29):2115-2123.

[2] 衛暉,秦衛華.生物多樣性評估指標及其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3] 田興軍.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物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 黎燕瓊,鄭紹偉,龔固堂,等.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J].四川林業科技,2011,32(4):12-19.

[5] 高東,何霞紅.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10,29(12):2507-2513.

[6] Hartnet D C , Wilson W T . Mycorrhizae influenc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tall grass prairie [J]. Ecology, 1999,80(4):1187-1195.

[7] Magurran A 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8] Stohlgren T J, Bull K A, Otsuki Y, et al. Comparison of rangeland vegetation sampling techniques in the central grasslands [J]. 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98,78(7): 2076-2090.

[9] 張峰.生物多樣性測度[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0] Whittaker R.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 [J]. Taxon,1972,21(2/3):213-251.

[11] 孫振鈞,周東興.生態學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38-142.

[12] 王兵,李海靜,郭泉水,等.江西大崗山森林多樣性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13] 方炎明.植物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14] 劉天慰.山西植物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15] 高潤梅,郭晉平,郭躍東,等. 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的群落結構與多樣性特征[J].林業科學研究,2011,24(1):74-81.

[16] 馬子清,山西植被[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篇6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吨袊锒鄻有员Wo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傊?,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篇7

(一)資產的兩重性森林生物樣性資產由森林生物資產(包括活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資產)構成。森林生物資產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生物轉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轉化是指導致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質量(遺傳價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層、纖維強度)或數量(重量、立方米、纖維的長度或直徑)發生變化的生長、蛻化、生產、繁殖的過程,從轉化的機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主要靠自然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轉化能力實現其再生和轉化。林業生產活動只起“催化劑”作用,會經常出現數量不減反增的現象。因此,對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初次確認和再次確認應定期地結合評估,以評估促進核算。

(二)價值的多元性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森林這一綜合地域類型中所呈現出來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其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四類(國家環保局,1998)。直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又可分為直接實物價值和直接非實物服務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功能的價值;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將來能直接或間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支付意愿;存在價值是人們為確保森林生物多樣性繼續存在的支付意愿(張穎,2002)。價值的多元性決定了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困難與復雜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其所體現的價值不僅在于為當代人提供直接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人類目前及將來所創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價值,所展現的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

(三)資產的整體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相互統一的整體。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動植物產品來源時,釋放的是直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當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態效益資源的時候,釋放的是間接環境效益,此時屬于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兩者的結合點在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同一載體。森林生態資產不能脫離森林生物資產而獨立存在,兩者相互依存,其價值的形成、消費和補償過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資產在其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增減變動過程中,森林無形資產也相應地發生變動,其所發揮的生態效益地會發生變化。因而在對森林有形資產的價值確認和計量中,也要相應地對森林無形資產的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效益進行確認與計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相對稀缺的,這不僅表現在天然存量方面,還表現在生成率方面。同時,地球上生物物種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各物種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絕對意義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產生了對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求,體現在會計上是必須對其進行確認和計量。

(五)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經濟性,它超越了進行森林經營活動的林業行業以外的外部影響,即不通過市場機制反映的影響,進而會產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社會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經濟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發揮的生態效益主要是一種無形效用,不能貯藏和移動,生產者難以對其控制,即無法迫使受益者償付了補償費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態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態效益服務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時,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中的生態資產一般不存在市場,所以應更多地考慮非市場價值的計價方法,實現對其生態價值的確認和計量。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分類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會計確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確認是指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一項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森林生態效益記入會計載體的過程。會計確認的核心問題是選擇合理的會計確認標準。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要能夠作為一項資產加以確認,應當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會計確認從理論上講要同時滿足四項標準:(1)可定義性。我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給出的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預期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最本質特征。森林中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如藥用、食用、纖維、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資源(如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作為林業經營組織來講,一旦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其所擁有或控制就能為它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凈現金流入。因此,它們符合確認的第一個條件——資產的定義。(2)可計量性。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可以通過現有多種計量屬性選擇達到對其計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自身的特殊性,其計量比較復雜。同時,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科學定價主要通過對其價格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從長遠來看,隨著評估理論和技術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能夠做到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合理計量。(3)相關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能夠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的差別(于富生等,2000)。顯然,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計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幫助決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實物量和價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從而會影響到他們為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所采取的宏觀或微觀的經濟決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對會計信息給予充分信賴。“當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并能夠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2003)。真實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標志。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計量結果,可從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林業經營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資產和森林生態資產的實物量與價值量,足以使決策者信賴。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分類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類標準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態分。按存在形態可將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分為有形的森林生物資產和無形的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物資產是指森林中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棲息于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個體基因,包括林木資產、林副產品及以森林為依托生存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資產是一種有形資產。森林生物資產在價值層次上主要表現為物種多樣性價值和基因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主要表現的是直接使用價值。森林生態資產是指森林生態效益所形成的資產,包括有機物質的生產、的固定、的釋放、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水土保持、凈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態資產在價值層次上表現的是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在價值總額中表現的主要是間接使用價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價值(如旅游觀賞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樣性所表現出來的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也歸屬于森林生態資產。

(三)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核算在實踐中的應用從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會計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慮,目前主要可側重于森林物種多樣性價值方面的核算,特別是其中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價值的核算。雖然森林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但目前人們對每個層次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相對而言,物種多樣性最明顯也最容易測定。而森林遺傳基因多樣性多發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體的多態性、蛋白質的多態性和核酸的多態性三個方面。就目前人們的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機體,即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結構還是比較困難的。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測定比遺傳多樣性的測定更困難,因為系統的邊界都是模糊的。同時,對于物種多樣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對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測定與確定比較困難,所以物種多樣性目前主要著重于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測定,特別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動物。因此,一般來講,目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種多樣性中的植物與動物價值的核算為代表,暫不考慮基因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態效益的會計確認

(一)森林生態效益的概念及特征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其具有幾個重要特征:(1)外在經濟性。外在經濟性在林業中是最普遍的現象。當森林生物多樣性發揮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護物種及基因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效益的時候,這種生態效益卻被非林業經營部門乃至全社會無償地享用,而不必為此付出相應的費用。(2)非減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直接效益的發揮,意味著森林生物資產的減少。而森林生態效益的實現,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減少森林生態資產。(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效益隨著木材、蘑菇、動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實現,并可用貨幣直接計量。但森林生態效益沒有物質載體,無法對其效益進行準確的計量,只能通過估計來反映。因此,森林生態效益的確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態效益的會計確認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林業會計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對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進行確認,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生態效益外在性不予確認,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游離于會計循環之外,嚴重阻礙了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效益的發揮,危及了林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作為林業經濟經營組織必須考慮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外部產生的影響,會計上應反映這一巨大的森林生態效益,將森林生態效益外在經濟性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核算體系(溫作民,2003),從而進一步轉化為林業經營組織的環境效益,真實地評價其業績。根據財務會計的收入定義,收入是一種經濟利益的總流入。顯然,森林生態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沒有形成經濟利益的流入。因此,傳統財務會計確認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滿足將森林生態效益完整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要求。要將森林生態效益作為收入要素納入會計系統,其確認可以根據其標準進行:(1)符合定義。符合森林生態效益定義,森林生態效益作為一種間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出來的效用。(2)可計量性。據有關部門測算,森林生態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13倍。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森林生態效益每年都要進行準確的核算。(3)相關性。森林生態效益會計核算提供了關于森林生物多樣性非木材價值的更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有助于投資者和決策者對森林生態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可以為林業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進行相關決策或制定相關的會計制度與準則提供依據,適應新時期我國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雖然增加了森林生態效益計量的難度,但是只要是估計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態效益的定義,能夠用貨幣計量,并且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態資產所釋放的效用,都可確認為森林生態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

(一)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尺度計量包括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就貨幣計量而言,其計量單位籠統地講就是貨幣,由于貨幣能把經濟業務全面、綜合地反映出來,所以貨幣成為會計統一的計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應同時采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兩種形式。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樣資產的特點和森林生態效益的特點決定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的兩重性、價值的多無性、產品的公共性和市場的無形性以及森林生態效益的外在經濟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對其價值計量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即使它們的價值通過一定的方法得以計量,但在其計量結果的公眾認可度上目前仍存有爭議。因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完全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目前仍存在著較大的困難。為了滿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會計信息,使其具有較強的可理解性,應當盡可能多地考慮運用非貨幣計量尺度。在非貨幣計量形式中,可同時使用包括實物計量、勞動計量、混合計量等多種形式。運用貨幣計量形成一些財務指標,運用非貨幣計量則會形成實物指標、勞動指標、技術指標、技術經濟指標和文字說明等,從而提供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以歷史成本為基礎計量是一項廣為流行的會計慣例。對于一般實體資產來講,在沒有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較小的情況下,其歷史成本與其價值的差異是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是一項特殊資產,以歷史成本計價卻是森林生物多樣性一個致命弱點,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大部分是由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們往往沒有或只有較低的歷史成本。另外,它們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動力的,其價值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在變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暫時相對固定其價值。因此,如果僅按目前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來計量,它們的價值計量會偏低,違背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原則,不能達到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計量屬性,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單一歷史成本計量,而應包括面向市場、未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在內的多種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是一種復合的會計計量屬性,從狹義上看,其表現形式有: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的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歷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有時為了管理或決策上的需要,要求會計可以提供以公允價值反映的更為相關的會計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態資產一類的歷史成本原本就沒有,用公允價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們的真實價值。在這些情況下,用公允價值代替歷史成本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計量也是可行的。當然,用公允價值計量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公允價值的確定避免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怎樣提高和增強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是一項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從目前我國會計現實來看,公允價值的運用條件尚不具備(張心靈等,2004),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會計計量屬性可以選擇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輔之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具體計量時,應分別不同資產及不同階段加以考慮。森林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應按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森林生態資產的初始確認應按公允價值計量;森林生物資產及森林生態資產報表日計量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可以通過如實際市場價法、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替代花費法、機會成本法或條件價值法等,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進行評估取得。從發展的角度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極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主流(黃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樣性資產將來應主要選擇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即采用“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模式。

[參考文獻]

[1]國家環保局:《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3]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4]溫作民:《環境外在性的會計核算》,《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11期。

[5]于富生、黎來芳:《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上海會計》2000年第8期。

[6]岳上植:《森林資產的特殊性及其確認與計量研究》,《會計研究》2002年第11期。

篇8

    傳統的生物保護戰略被動地強調現存瀕危物種和景觀元素的保護,如果將物種運動和生態過程作為一個能動的景觀控制過程來對待,我們將會有一種全新的景觀規劃途徑。其中有三個方面的概念對這種新的景觀規劃途徑有啟發意義:即景觀的空間構型對生態過程的作用,生物進化空間軌跡與景觀格局設計及景觀阻力與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設計。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正是在這些方向上的一個新的探索。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生物保護,景觀生態,景觀規劃。

    1.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i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 Desi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傮w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i)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ii)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iii)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見 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iospatial hierarchy)上進行,即(i)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ii)群落層次,(iii)物種層次,(iv)種群層次和(v) 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 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Amstel等1988;Selm 1988)。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i)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ii)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iii)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iv)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v)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 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ii)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iii)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Edwin 1991)。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 and Harris,1986)。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Noss1991):

    (i)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

    (ii)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iii)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ifting Mosai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

    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vation I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指導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

    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

    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ipelago 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 Model,簡稱MUMs)(Harris,1984;Noss and Harris 1986)。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篇9

1.將信息手段引入課堂,提高教學的生動性。

生動性的生物課堂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具有巨大的作用。造成學生學習投入不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學內容缺乏生動形象效果。掛圖、口頭講解這些傳統方式,難以讓學生充分領悟到生物學科的魅力,了解生物世界的精彩。筆者在教學中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手段,將信息手段引入到教學之中,這對于提高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成效顯著。例如,在《現代生物技術》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現代生物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運用,這些內容接近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介紹生物技術研究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在食品工業、種植業等方面的巨大成果,讓學生感受生物科學的重要性;三是與時俱進地向學生介紹一些生物科技應用的趣味成果,這些方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生物課堂的生動性。

2.將合作互動引入課堂,提高教學的生動性。

初中生在生物學習中渴望參與、渴望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搭建恰當的學習平臺與載體,讓學生的生物學習更加活潑,更加生動,也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教學中側重于搭建合作互動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師生互動之中,主要設置合作學習研究的線索,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一課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了一組思考題:生物多樣性包括哪三個方面?其意義是什么?當前生物多樣性面臨哪些方面的危機?如何有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樣的開放性思考題既緊密結合了教學內容,同時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分析研究。學生的興趣被有效調動起來,查閱書本資料尋找答案,聯系生活進行分析思考,對于生物多樣性的類別、面臨的危機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具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筆者還要求學生立足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狀況,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學生的思維被有效地調動起來,提出了通過設立法規進行保護,建立保護區域,創造良好環境以及通過人工繁育等方式擴大瀕危物種的數量等等,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拓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知識性目標,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3.將教學延伸引入課堂,提高教學的拓展性。

對于初中生物教學而言,拓展課堂教育空間,將課外活動的作用發揮出來,這是提高生物教學成效的有力抓手。筆者在教學中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術》教學中,將酵母發酵做餅、制作酸奶的內容作為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的線索,要求學生向父母請教如何通過酵母做出松軟可口的面餅,以及自己嘗試動手制作一杯可口的酸奶等等。在這樣的拓展活動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滿足,而且鞏固了生物課堂所學的知識,同時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實現了鞏固提高的目標,拓展性活動讓學生的生物學習更加自主互動,更加充滿興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篇10

    1 景觀多樣性與旅游地形象建設的涵義 

    1.1景觀多樣性的涵義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應用范圍廣泛、溝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梁學科,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它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1]。景觀多樣性主要研究組成景觀的斑塊在數量、大小、形狀和景觀的類型、分布及其斑塊間的連續性、連通性等結構和功能上的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有密切的關系。景觀異質性指景觀的變異程度,多指景觀類型的差異。 

    1.2旅游地形象建設的涵義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們對該旅游地總體的、抽象的、概括的認識和評價,是對旅游地的歷史印象、現實感知和未來信念的一種理性綜合[2]。所謂旅游地形象建設,其內涵就是旅游地經營管理者為了樹立本地良好的、鮮明的旅游形象,增強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其最終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對該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從而招來盡可能多的游客,最終獲得更大的效益。 

    2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的意義 

    旅游地的形象建設運用景觀多樣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斑塊、基質、廊道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僅符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并能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維持旅游地的生態穩定。即維持旅游地景觀形象的生態平衡。景觀的結構功能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有一定的恢復能力,對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趨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樣性建設。景觀多樣性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本身也是生物多樣性存續的重要場所。保護景觀多樣性是保護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重要手段。運用景觀多樣性原理建設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設。根據景觀多樣性的原理來確定旅游地土地鑲嵌體的生態優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學、生態和人類旨趣的相對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設。斑塊間有廊道溝通、連接,交通條件易于到達。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學建設。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能保證旅游地的生物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這能使旅游地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 

    景觀多樣性的存在對保護旅游地的生物多樣性、確保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緩沖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干擾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多種多樣生態系統并存,才能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3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的體現 

    旅游規劃者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廊道、基質這一基本模式來描述景觀結構,有的還提出了緣[3]。斑塊指在外貌上與基質有所不同的一塊相對均質的非線性地表區域。從旅游地形象方面講主要指自然景觀或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的現狀或帶狀區域。從旅游地形象角度講,主要表現為旅游功能區之間的林帶、交通線及其兩側帶狀的樹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種類型:區間廊,指旅游地與客源地及四周鄰區的各種交通方式、路線;區內廊,指旅游地內部的通道體系;斑內廊,指斑塊之間的聯絡線,如景點的參觀路線。基質是指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社會特征。緣,又稱邊緣帶,主要指整個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帶或旅游斑的外圍環境,其作用集中在邊緣效應上。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斑塊、廊道、基質的生態設計上。 

    (1)斑塊的規劃設計。旅游地的斑塊設計應遵循區外集中式、區內分散式和與環境融為一體式(生態化)的原則[4]。旅游目的地斑塊的設計要與旅游地的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人文與天然景觀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充分實現其生態化,并注意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的文化特征相協調一致,切忌城市化、商業化的氣息損傷生態旅游地景觀形象的原有文化內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觀污染事件發生。 

    (2)廊道的規劃設計。旅游地的廊道設計應遵循利用現有的自然通道、道路過客量與環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態敏感區的原則。旅游地的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地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進行,并盡量利用或選擇自然環境中現存的通道,如林間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以便延長游客的觀賞時間;區間廊道的設計應考慮道路所通過的客流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潛在關聯,盡力使道路所通過的客流與區內環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術上盡量利用接近自然無污染的材質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礦渣、瀝青對環境存在影響的建材[5]。

    (3)基質的設計。旅游地的基質設計應遵循適當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過基質-斑塊的遞變構建新的旅游景點的原則。旅游地形象的基質設計在于以基質為背景,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多樣性的、異質性的旅游景觀格局,從而對旅游區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旅游生態區劃;并分地段進行主題設計,策劃旅游產品形象,以體現多樣性決定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和主題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結語 

    景觀多樣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設中運用主要集中在斑塊、廊道和基質的生態化設計當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設中運用景觀多樣性的原理能夠達到自然性、穩定性、多樣性、觀賞性、通達性、和諧性的目的。 

    5 參考文獻 

    [1] 劉茂松,張明娟.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