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3: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

篇1

【關鍵詞】過程控制系統;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Abstract】ourse and presents the basic ideas and goal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for process control system. Then, we introduce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this course. Reform and practice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can enhance the experiment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analyzing and re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Process control system;The teaching reform;Teaching practice

0 引言

《過程控制系統》是控制理論、生產工藝、計算機技術和儀器儀表知識等相結合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1]。本課程的涉及內容較為廣泛,主要包括控制系統的建模、控制理論算法和控制系統的分析與設計。在本課程的教學中,任課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了解、熟悉、掌握流程工業生產工藝流程與生產過程的靜態和動態特性的基礎上,根據工藝要求,應用控制系統中的基本理論、現代控制技術方法,分析、設計與整定過程控制系統。同時,必須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工程應用中的相關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隨著計算機技術、控制理論、傳感檢測技術等相關技術的高速發展,過程控制技術這一自動化領域內的重要分支也在不斷前進與發展,國際上的很多學者在此領域內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并成功運用于電力、冶金、輕工等連續型生產過程系統[2]。然而過程控制理論與應用結合緊密、內容較廣、實踐性較強,從而造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實際困難,任課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也會感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必須要求《過程控制系統》課程的教學內容、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必須隨著新應用和新技術的出現而進行改革,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實踐型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2]。

本文重點分析了《過程控制系統》課程的本科教學現狀和目前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提出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過程控制系統的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標,介紹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和方法,實踐表明教學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學生的學習本課程的效率,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1 《過程控制系統》教學現狀與任務

目前在《過程控制系統》這門課程的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通常先介紹過程控制系統中的各個環節的組成部分,然后針對具體的問題,介紹多種控制系統的結構和設計方法,最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加以應用,再介紹過程控制系統的應用實例[3]。這樣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只能片面地理解系統局部的設計信息,很難讓學生掌握過程控制系統設計的精髓,更不用說能讓他們做到靈活運用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過程控制系統》既是控制理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應用的技術課程,又是過程控制的理論課程,它強調工程觀點、設計能力的訓練,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以及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隨著控制理論、計算機技術、檢測技術等其他相關技術的發展,過程控制系統技術也不斷地發展,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課程授課學時卻在減少。因此,基于上述的考慮,《過程控制系統》教學應該以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本課程的效率、培養學生的系統整體把握能力為本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針對教學方法、實驗環節方面提出改進的教學方法和措施,加強過程控制系統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環節的結合,合理增加先進性控制理論及設計驗證實驗,著重對傳統實驗設備替換和補充,開發出新型的實驗教學設備,強調對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2 教學內容的改革

隨著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 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過程控制課程內容包括檢測與控制儀表,過程建模及系統控制方案的設計等等。因此,任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應該有所取舍,同時應積極跟蹤過程控制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提煉實際工程問題,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為學生做一些普及性的介紹,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將重點內容安排在過程建模和常規控制系統工程設計, 并補充神經網絡建模的方法。擴充先進控制理論應用的成果,介紹一些先進的智能控制控制技術。另外,可以詳細介紹了一些典型的計算機過程控制技術。另一方面,從應用的層面上展開介紹,而不是一味的重復知識點。最后在教學課時充裕的情況下,可開設一些講座為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正在應用和開發的最新過程控制技術成果,如復雜系統的多變量解耦控制、工業系統的自適應控制、模型預測控制等這些新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對這些理論能夠做到有所了解。

篇2

一、認真解讀《課標》,增強課程改革意識

《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學習的總體要求,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義務教育階段一門課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當代世界發展潮流和中國社會變化與發展要求的課程目標,必須以注重學生健康個體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提倡創新、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課程目標。新課程目標,在注重基礎性的同時,更注重發展性和創造性課程目標的確立與實施,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觀念。有了這個思想觀念,新課程改革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指導深度,而且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最終目的。為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應扮好應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認真學習課改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課改意識,在行動中支持課程改革。

二、求實開拓,在實踐教學中努力充當促進者角色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它的基本途徑就是課堂教學。面對新課程,每位教師思想觀應有新的轉變,在實踐中,每位的思想觀念應由重“教”不重“學”中解脫出來。新課程《綱要》明確要求,教師應充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愛好;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角色的改變,需要教師的膽量和勇氣。只有這樣,新的課程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徹底實施。

三、創設教師的工作方式,挖掘課程資源,充實教與學

在以往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課堂里面的所有問題。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也就是說,新課程提倡留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聰明的發揮。因此,為了改變教師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必須創設環境讓教師集體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并在教學實踐中所得的經驗在教研中交流、研討,并獲得共識,教師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才可有高層次的提高。

因現今信息時代的跨越,教師還通過因特網等去挖掘所有盡可能有幫助的課程資源。而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為此,教師自己必先占領其高地,這樣才能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究。

四、新課程改革,教師職能的轉變與學生學習方式改變必須同軌而行,教師還應樹立終身學習的價值觀

現代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互動過程。新課程改革,教與學和互動必須呈現于教師職能的改變,與學生學習角色的根本轉變。所謂教師職能的改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性差異,落足不同的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把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轉變成為學生的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應同軌而行,應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成為主動學習,學會自主學習,互相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3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必要性;關鍵;存在問題

現在很多學校都進行新課程改革,每個人都講新課改,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可為什么要進行新課程改革呢?很多家長不能理解,誤認為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甚至一些教師也有困惑,總覺的現在的學生素質反而下降了,而且越來越難教。難道是新課改本身存在問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課程,新課程的標準又是什么?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現在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開拓創新思想的人才。而在傳統模式教育下的學生是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學校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培養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進行新課程改革。

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一種觀念的轉變,這種轉變不但在于新課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讓任教的老師真的運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傳統教育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理解、學會和掌握新的知識并不是像填鴨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種重構,在他已有知識、經驗和觀點上的重構。以上這些變化,必然引起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正確全面評價,又能體現教育的客觀性,達到教育的量化標準。因此適時地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是我們面對新課程改革首先必須理清的關鍵。

三、新課程改革的存在問題

1.教學準備不夠充分。為了實現《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所有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并展開數學探究。因此教科書中創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引用了許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和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實際問題。所以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教師不僅要把教材處理好,課備好,而且要準備好一些教具、投影儀等,條件好的學校要準備課件。但是,由于有些農村中學的硬件條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師的自制教具又相當缺乏,從而造成教學準備不夠充分。

2.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師課堂紀律難于控制,教學任務難于完成。其實,教學任務完不成,并不是新課程結構有問題,而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教學策略。教學不再是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著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節整個教學環節。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

3.教學活動流于形式主義。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合作交流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巧設合作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意見,并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教師也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改變。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忽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于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

篇4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 專業課 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B-0029-02

中職承擔著培養一線技術型人才的任務,因此,新課程改革必然應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關于這一點,同樣適用于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基于此,本文對新課改下中職語文課與專業課整合進行思考。這就需要對專業課所內含的崗位元素進行提煉,然后將其植根于語文教學中。為方便論述,本文以會計學基礎作為專業課進行討論。

一、中職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方向

從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來看,中職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構成新課程改革的一般方向。所謂一般方向是指,這一方向與普通中學的語文課程改革方向是一致的。中職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不高,這就直接制約了他們的寫作和閱讀能力。然而面對未來職場的工作環境,一定的寫作和閱讀能力不僅是支撐專業技能的素質元素,也是支撐他們繼續學習和深造的必要元素。因此,針對中職學生的語文課程改革也需要在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上下工夫。

(二)與專業知識相融合。拋開少部分中職學生將考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不論,大部分學生都將畢業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因此,語文課程改革唯有與專業知識聯系,才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理念,也才能保證語文教學不陷入尷尬的境地。語文課程如何與專業知識相融合是新課程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從改革方向來看,應在維護語文課程現有教學板塊的同時,恰當地引入專業知識,這樣才能減少課程改革后的操作成本。

二、中職語文課與專業課的整合模式定位

基于上文對中職語文新課程改革方向的討論,筆者認為語文課與專業課的整合模式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定位。

(一)閱讀理解板塊的整合模式定位。閱讀理解是構成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之一。該板塊與會計學知識的整合模式,可定位于以下兩個環節:(1)概括能力上的整合。中職學生面對的會計崗位一般比較基礎,需要承擔大量、煩瑣的會計分錄任務。為此,首先應培養學生對經濟事件的概括能力,從而使學生能有效地把握經濟事件的本質和類型。對于概括能力的訓練,實則已構成中職語文教學的一項內容,因此需要在材料的選取上下工夫。(2)理解能力上的整合。與概括能力相適應的便是理解能力,這涉及較為復雜的經濟事件,如企業的資金籌措和成本核算領域。因此,針對理解能力的訓練也是閱讀理解板塊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寫作訓練板塊的整合模式定位。從“基于工作過程”的視角來進行寫作訓練板塊的整合模式定位,實則在于提升學生對經濟事件的總結和其他商務寫作的能力。對于前者而言,主要涉及對會計報表的文字闡述。根據文字闡述的一般邏輯,應建立數據描述、存在的問題、建議等三個環節。因此,這一崗位需求便成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指向,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則可借助案例和命題的形式來完成。

三、中職語文課與專業課整合的策略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驅動下,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策略,對中職語文課與專業課進行整合。

(一)建立集體備課制度。因為建立語文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整合模式仍有待探索,所以需要通過集體備課制度來共同公關。集體備課的重點在于閱讀材料的選擇和講解手段,以及寫作中的案例選取和寫作規范問題。具體的做法包括:建立分工機制,讓教研小組的教師分別實施閱讀材料選擇、案例選取等前期工作,然后在集體討論下進行精選。該活動應在教研組組長的帶領下,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來確立二者整合模式的校本要求。

(二)建立學科交流機制。為了更好地完成與專業課程的整合,還需要建立學科交流機制。具體的實施辦法包括:通過組建跨學科小組來進行溝通交流,或者借助信息平臺來進行互動。另外,語文教師需要彌補自身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為了提升交流的效率和降低組織管理成本,應建立包括專業教師在內的業務交流QQ群,通過這一平臺來進行信息互動。

(三)合理選擇閱讀材料。閱讀訓練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閱讀材料(下轉第71頁)(上接第29頁)的選擇上應把握如下原則:一是閱讀材料的題材應圍繞企業經濟事件來展開;二是由于課時數有限和既定的訓練目標使然,教師還應對部分閱讀材料進行處理,即保留核心信息,剔除一些過渡性和無關的表述性文字。

(四)主動與實訓相結合。之所以強調應主動與實訓相結合,是因為,第一,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時間來進行寫作訓練是不夠的;第二,與實訓相結合,將有助于為學生營造一種工作氛圍,從而在相應的寫作訓練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會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會計項目實訓是不可少的,但在項目設計中可能會忽略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因此,在實訓環節中,可設計關于“企業經濟狀況總結報告”的寫作訓練項目,從而銜接會計手工實訓和企業沙盤實訓環節。

四、實證分析

實證分析一:在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教要求下,應重點選擇反映企業經濟事件的閱讀材料,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在企業方案撰寫規范下,組織學生完成特定經濟調研事件的寫作任務。另外,在語文教學與專業整合的實踐中,例如“拓展式”教學,要求語文課堂教學結合專業教學的內容,從語文的角度加以擴展,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文化素養。對會計專業的學生,學了“敬業與樂業”這一內容后,不妨讓他們討論:會計這一職業怎樣做才能做到敬業與樂業?

實證分析二:例如,指導學生寫好書面的實習計劃、總結,或要求學生將實訓過程中的某一環節以口頭方式表達出來,等等。這樣,既可加強學生對專業課的理解,又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種與專業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拓展式”教學,使課堂氣氛熱烈,課堂生態和諧,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形式新穎別致,有別于傳統的“講讀式”教學,既結合了有關專業,又無脫離語文文本之虞;既能落實知識點,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新課改下,中職語文課應與專業課進行整合。對此,可通過建立集體備課制度、建立學科交流機制、合理選擇閱讀材料、主動與實訓相結合等策略,對中職語文課與專業課進行整合,以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周菁.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3(29)

[2]羅嘉平.淺議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J].大觀周刊,2013(6)

[3]李鹽濱.中職語文教學融合專業技能策略探析[J].教師,2013(32)

篇5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理念思想政治教學

課程改革的推進使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評價觀,強烈沖擊著傳統的政治教學觀和教師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能夠突破傳統教育教學行為,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催生出新的教育教學行為,做到“穿新鞋,走新路”,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培養出創新性人才。

一、要有“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新教材觀

思想政治課教材是我們教學的藍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利用好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底本和導向作用。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以本為本”地教,實際上就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傳送與灌輸,這顯然不符合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所以教師要搞好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正確對待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打破傳統“教材中心論”,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和教學觀。

1、在立足教材的前提下用好教材,抓住教材的精髓,突出思想政治課最基本的教學要求,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在用好教材的同時,學會取舍教材與補充,超越教材;教材雖是教育部門高瞻遠矚的產物,基本反映了目前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服務的,但它畢竟是“昨天出版”的東西,難免會受時空限制而存有局限性,特別是思想政治教材更為突出,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大膽取舍,學會剪裁與補充,超越教材,把最新的信息與成果,視其具體情況補充到教學當中去。如在高中思想政治各模塊教學中我主動地結合黨的十精神進行教學,充分運用一些時政材料,大膽地摒棄了教材上一些舊資料,凸現思想政治學科的思想性,時代性,也使教材和現實之間的聯系更緊密。

二、要重新擺正教與學的位置,構建“人本課堂教學觀”

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核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無數事實證明,課堂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行動,行動者的觀念不一樣,其行為方式也不一樣,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不同。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這要求思想政治教學必須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作根本性的調整與改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這種教育必須是發展個性,構建獨立人格、倡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因此,教師不僅在觀念上要不斷更新,在角色定位上、行為方式上也要轉變。作為思想政治教師必須以全新的課改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作為一種生命化活動、作為師生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過程,充分把握課改新理念,及時主動地轉變教學觀,重新擺正教與學的位置,把自己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總是強調學生必須從課本、教師那里接受現存知識的學習觀念,大力推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學習,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滿足學習需求,體驗學習興趣,發展學習個性,實現學習上的大飛躍。

三、要不斷革新課堂教學法,提高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教有法,而無定法”,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基本上是“填鴨式”灌輸教學。其實質是一種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的封閉的、單向的、機械的教學模式。這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馳的,作為政治教師必須主動地把握課改理念。在樹立新的教材觀、新的課堂教學觀的前提下,積極改變習以為慣的教學行為方式,明確思想政治教學最需關注的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為此,在整個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的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培養、引導學生具備科學的思維品質和優良的人文素養。其中,教學方法的改革至關重要。因為,任何教學成果的取得,都是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來完成的,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政治課教學中我突出了如下的做法,并取得一定的實效:

1、突出時政,創設情境教學。教學時,設立“課前時政小短播”,教師及時捕捉或補充一些典型的時政材料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如在教學“政黨制度”時,結合“近年來美國總統大選的情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生在喜聞樂見中自覺地實現知識結構的提升、思維能力的段煉及價值取向的選擇,將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化為生動形象具體的現實知識。

2、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而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除了常規方法外,還可運用直觀感知的教學法、參觀法、實際訓練法、開放式探究教學法、情感體驗的教學法等。如教學中我圍繞“現代中學生的消費觀”這一課題,以“小組合作”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活動學生收獲甚多。

3、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作為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摒棄傳統的政治課教學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們考高分就了事的做法。教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懂得運用知識來觀察、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力求以自己的言行去熏陶感化他人,這正是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所要求的。

當然,思想政治課教法的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有堅持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才能真正構建出更符合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否則,教學改革就只會停留在原有的層面上,無法實現質的飛躍。新課改也只會是穿新鞋走老路,有聲勢沒實效,最終只能陷于膚淺,甚至擱淺。

總之,在課程改革全新理念的指導下,中學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正發生著除教材觀、教學觀、教學方法的新變化外,也引發諸如學習觀、評價體系、考試制度與方法以及注重教后反思,提高教師生成性發展等方面的變化。相信只要我們廣大政治教師沿著新課程改革的方向,積極大膽地探索與實踐,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改革一定會有一個嶄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篇6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教學方式 探究 理念 問題

一、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改編教材的模塊教學難以適應

新課程改變的教材分為六大模塊,其中必修分為三個模塊,即“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和三個選修模塊“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新教材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和以前的教材大相徑庭。但是教師習慣了傳統教材的編輯模式,突然接觸以模塊為特征的教材編排,面對里面新增的問題探討、思考討論、資料分析等模塊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加上教師對新課程的價值不能準確把握、對新的知識結構體系不熟悉,很多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無力感,進而就會導致他們產生焦急、埋怨的情緒。由于難以適應新教材,最終他們也不能很好地組織課堂教學。

2、完成教學的課時有限

由于生物是從高一就開設了課程,所以學校每周給生物僅僅安排了兩節課。如果采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來實施教學,課時遠遠不夠。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采用探究式教學,可探究式教學需要的充分的時間,因此這也是讓很多教師都頭疼的問題。教材中加入大量的學生探究實驗,還有一系列學生驗證實驗,還有一些思考與討論、資料分析環節,這些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僅僅靠2節課的課時是完全無法完成教學內容的。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有些學生會趁探討環節的時候聊天玩手機,影響教學質量。這樣既浪費了教學時間,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疲于追趕教學進度,探究式教學很多時候都是“名存實亡”。當然,雖然教材本身的內容過多,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由于許多教師對教材的模塊特點把握不準,處理不當造成的。

3、學校條件有限,課外探究教學難以實現

生物學是一們需要用實驗驗證探究的科學,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教版教材的必修模塊1“分子與細胞”當中,有實驗14個,收集資料2個,參觀討論1個,實驗不再明確區分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許多實驗都需要學生自己設計動手完成,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探究大多以實驗為載體,但是大多數實驗都難以實施甚至是完全沒辦法開展。特別是一些野外探究實驗,學校根本不允許教師將學生帶到課堂外進行教學。還有就是實驗太多,占用的課時也多,因此我們不可能每個實驗都開設。再加上我們學校的實驗室目前還未開放,實驗裝備不到位,缺少配套實驗器材,學生根本連最基本的實驗都無法完成。因此,在實驗設計這一塊,我校學生的水平是十分薄弱的,而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外探究實驗也只是“紙上談兵”,難以具體實施。試問學生無法親自參與,只是面對枯燥的課本,又如何能好好掌握相關知識。

二、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增大相關投入

1、加強教師培訓,更新教育理念。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每位教師都應充分認識到,學校的一切工作,最終都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發現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要學會尊重他們、關心他們,以朋友的態度和他們一起探討學習。學校應該經常組織教師多到課改成功的高校進行觀摩學習,學習他們成功的關鍵,學習他們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采用的何種教學模式,擴大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以提高各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

2、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擴展生物老師的知識層次。

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要取得高中課程改革成功,學校就要加大力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生物教師除了完成相關的教學之外,還應提高和鞏固生物學專業知識,關注生命科學發展前沿,掌握生物學的一些新知識、新理論。只有豐富和武裝了自己,我們才會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教材的拓展和解決學生的好奇。

三、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加速適應新課改模式

1、面對有限的課時,學會分析教材。

高中生物課時有限,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合理分配時間。不要為了新課改而去“課改”。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便做好預習,課堂之上,主要是師生一起合作探究,解決重難點。課后,給學生布置一些相關練習,加強鞏固;三管齊下,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掌握。另外高中知識很多都要聯系初中的教學內容。為了可以更好的把握教材,教師除了要學會適應高中的模塊教學之外,還應該去了解一下初中教材所講解的相關知識,并適當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生物基礎,才會有助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去把握重難點,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知識。

2、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學會適應方式變革

篇7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以來,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新課改的理念正式適應這一轉變而提出的,它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為提高目標,構建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的領域,融合了體育、心理、衛生保健等許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確保了“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實處,使素質教育有了質的飛躍。

一、新課程標準要求體育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念

課程改革最為基礎和最為迫切的莫過于課程觀念的樹立和改變。以往的教學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往往與課程相脫離。樹立正確合理的課程觀念,已經成為我國學校體育課程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如果教師沒有課程問題意識,往往也注意不到課程問題,那么新課程改革也就成為一紙空談,更談不上素質教育了。

二、新體育課程目標對體育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課程目標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對學生素質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標準。新體育課程標準建立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體系,即課程目標,學習領域目標和學習水平目標,同時有規定了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使學生在進行運動參與,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須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從而使該課程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更加具體化,明確化,它改變了以往課程過于注重技能傳授的傾向,而加強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不但要在體能,體育和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方面有所獲益,而且更要是自己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具有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更加強調課程如何實現培養人的這一個目標,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使素質教育得以更好地實施。

三、新體育課程標準的內容又是擺在體育教師面前的難題

(一)新體育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合作跑的教學中,以往就是教學生怎么做,而新課程只給學生條件,用單教的形式自由組合到達終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潛能,教師適當指導。

(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要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要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學,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并根據個體差異,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興奮。針對這一特點教師要認真研究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使他們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三)新課程標準要求激發運動興趣,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要求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另外,我們要明確淡化運動技能教學不是不要運動技能,而是通過學習運動技能去實現其它領域的目標,運動興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堅持鍛煉的前提,教師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或者教學方法的改變,都要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為中心,從而使學生自覺,積極的進行體育鍛煉,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新體育課程的實施隊教師提出新的挑戰

長期以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權威,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關系,是一種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而新的體育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更加尊重和信任學生主體,尊重學生的自,考慮好個別差異,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創設出一種融合、輕松、信任的學習氣氛,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寬松的氣氛下,可以使思維活躍,從而能提高教學效果。體育與健康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情感體驗,促進全面發展。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發揮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五、體育教師要正確認識體育課程價值的取向的變化

首先是以人為本,即學習者為中心的取向,我們的體育課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體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的組織課堂教學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既要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要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從各個方面全面增強學生的體質,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六、體育教師教學活動,必須由單一教育,向開放性教育轉變

體育課程的的推出,其普遍性意義不僅僅是呼應一個新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一種反應社會需要的健康的活動方式。因此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是一種“師徒式”的活動,而是應該有發展,要進一步體現與社會同步發展的適應性內容,發過來說,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也是必須要具有開放的態度和可生長的技能,要把這些活動和體育新課程開展好,體育教師必須是一個學習型的人。因此,謀求多樣性的多層次的多學科的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制度的安排,是倡導新課程理念,展示課程方法的策動之源,將保障體育新課程的順利發展。

篇8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師;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079-02

1.片面強調個性而忽視及時引導

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后,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行為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把課堂時間返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強調得尤為重要。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或“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任其學生高談闊論,經常可以聽到學生說“我認為”,“我不同意”等詞語,經常可以聽到來自學生的各種見解。課堂教學氣氛異常活躍,思路打開了,各種不同見解層出不窮,教師往往用"很好"等比較概括的詞語總結學生的見解。一節課下來,幾乎全是學生在說,教師呢,只是在不停地說“好”“很好”“不錯”等類似的夸贊之詞,有些教師將之視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就是教師的評價嗎?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于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可這并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獨到見解與獨特體驗是否科學、合乎情理。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起到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的作用?我們的課堂是否應該有學生自己的時間,讓學生在潛心閱讀中不斷感悟,而并非僅僅在別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學生的價值取向呢?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缺席",當發現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充分發揮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在學生回答后應適時地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啟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

2.單純追求課堂氣氛而忽視語文雙基知識

“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積極發言”、“教師講的多還是少”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參照標準。而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清、沉悶的場面,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游戲、表演、笑話等眾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肯定是沒有什么好說的,學生們在一節課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熱熱鬧鬧,聽課者也倍感輕松。可是我們仔細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有沒有置疑問難?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是否有所提高?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是否協調體現?總之,感覺這樣的課型,學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沒有潛下水去探寶,以保證我們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潑之余,實感雙基浮躁。誠然,活潑的課堂氣氛不可缺少,但這并不是我們教學的唯一選擇和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于探究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求真務實,務實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實。

3.面對在新課改中存在的這些片面性,我們應做到

3.1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的探索與研究。

3.2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師教學行為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3.3 應語文新課改,必須指導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篇9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路徑選擇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進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這是為了應對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要求,實現我國“科教興國”的宏偉目標,切實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完善基礎教育階段專業發展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這次課程改革與前幾次課程改革有本質的區別,它涵蓋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旨在建構符合專業發展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而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反映在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行為和知識結構能力等方面的改變。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新課程的實施對中小學教師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本文反思了我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傳統教育觀念的挑戰,并在此基礎上就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進行了一些思考,以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一、新的課程改革挑戰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

1.新課程挑戰傳統課程觀念

傳統的課程觀念認為,“課程即教學科目”、“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在這樣的導向下,知識被看做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人們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受益終身。教師一味追求如何把現成的知識輸入到學生的頭腦之中,以求得高效的知識接受、存儲和應用。新課程改革的課程觀念強調知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必須在實踐的檢驗中應用,認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種探究、選擇和創造的過程。這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主動選擇、主動構建知識,并將其納入學生自己的經驗世界中。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

2.新課程挑戰傳統的教學行為

傳統的教學觀念把教學看做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簡單組合,教學過程成了一種知識的單向傳遞的過程。教師的行為主要是為了傳授知識,學生則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新課程改革引起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并提出了三種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不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在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下,師生交往、積極互動中不斷生成和轉化教學內容的過程。它要求教學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重方法。

3.新課程挑戰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都是分科設置的。作為一線教師,只要具備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能,就可以完全勝任教學工作。面對新課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這樣說道: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要努力成為教學的研究者,應該對學生的本真生活重新發掘,重新看待教學。”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無法完全適應基礎教育工作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確立教研一體的工作方式,在完成具體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經過體驗而獲得實踐性知識,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改革的成敗、教學質量的高低首先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必然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必須意識到這種趨勢和動向,積極主動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自覺地投身于新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行為更新的過程中,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成為新世紀的優秀教師。為此,針對教師的課程理念、教學行為、知識結構和能力等問題,筆者在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方面進行了如下思考。

1.全新的課程理念――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

在課程目標方面,教師應該改變知識本位取向,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闡述各門課程的課程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著眼于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強調每一門課程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促使學生的終身學習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個方面內容的整合,有效地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

2.全新的角色定位――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新課程改革要求對教師角色重新定位,在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首先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還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形成課程開發能力,并要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能夠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監督和評價。其次,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促進者,還是學生的合作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教師要廣泛地聽取學生的意見,積極地、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給學生心理支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再次,教師要成為教學的研究者。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踐行者,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應該有機地把教學與研究結合為一體,用教學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探究問題、總結經驗,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3.全新的學習能力――教師專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師是進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一個教師能夠適應新課程改革,就應該具有全新的學習能力,即持續更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首先,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是以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泛的鄰近學科知識等為基礎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接觸新科學,擴大知識面,持續更新知識結構;其次,教師應具有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逐步走入課堂教學。作為教師,熟練掌握并運用互聯網來查閱資料、捕捉信息是必備的能力之一。通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信息量,也可使教學形式活潑、生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再者,教師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一方面知識更新的步伐不斷加快,教育理論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層出不窮,教師必須不斷學習,用先進的科學教育思想充實自己;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學生的學習途徑日益多樣化,學生的知識也更加廣泛,教師只有不斷學習,隨時充實自己,才能給學生以恰當的指導。由此可見,教師必須具有以上所說的全新的學習能力,才能不斷促進其自身的專業發展。

新課程改革帶來新教育,并且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在這種背景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教師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從教師接受新觀念、改進教學行為、拓展知識結構和能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新課程改革為教師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成為新課程改革順利前進的重要支撐,并且不斷促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和繼續推進。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將十分復雜,而且難以預料。我們教師應該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地調整自己,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不斷推動自身的專業發展,成為課改歷史舞臺上最活躍的身影,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為新世紀優秀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李建輝.中小學教師實踐新課程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

[3]朱立峰.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反思(二)[J].中小學管理,2011(03).

[4]韓冬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問題與趨向[J].遼寧教育研究,2005(03).

[5]李志峰.還課堂一片空白[J].教學與管理,2004(11).

[6]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01).

篇10

【關鍵詞】初中歷史 生成與構建 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b)-0187-01

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腳步浩浩蕩蕩的推進,不僅為各學科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一線教師教學方法優化提供了參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觀指導下,以弘揚愛國主義與傳承人類優秀文明為培養內容,讓學生學會在歷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認識觀與價值觀。”從歷史學科的課程性質上講,人文社會科學濃厚的特點使得歷史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及綜合性那么,如何將課前設計、課堂生成、課后作業及教學評價巧妙結合就成為了構建初中歷史有效課堂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

1 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理論及現階段教學問題概述

新課程理念是當今初中歷史的教學總指導,但大多數歷史教師對新課程標準內涵還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免產生了教學實際與課程理念的相互脫節。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共包含四項理念:首先,要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要以普及歷史知識、掌握歷史學習基本方法與技巧為內容;再次,要將正確價值判斷融入歷史教學中;最后,鼓勵自主、合作與探究式新型教學方式與評價創新。現階段初中歷史課堂重知識輕能力、重死記硬背輕靈活掌握等現狀明顯不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學理念。下面筆者將以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生成與構建為核心討論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實效性。

2 生成與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之途徑解析

2.1深入學習新教改更新歷史教學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初中歷史課堂出現的大多問題是由于任課教師并沒有完全領會新課程改革精神。因此,深入學習新課改精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就成為構建有效歷史課堂的前提與基礎。基于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理解,筆者認為歷史課堂設計應遵循下列方法途徑:第一,歷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第二,歷史教學過程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最后,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另外,課程設計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歷史的育人功能,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進行課堂設計。可見,初中歷史新課程理念是進行有效課程設計的基礎。

2.2課前充分準備選擇合理教學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認知歷史。因此,在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選擇和運用適當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教法單一、學法缺失是目前歷史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大部分教師的教案都沒有針對授課內容對教學方法進行設計,即使有也偏于應付檢查,實際成效并不顯著。“一支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方式始終貫穿著多年的一線教學,無改進無創新,因此對于教學環節的課前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學習古代史時,教學方案就應以講授為主;在學習近代與現代史時課堂教學則可結合政治時事做成一個討論性質的課堂。結合實際、設計合理、充滿趣味的課前設計方案才是新課改所提倡的。

2.3采用多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是關鍵

從興趣入手構建一個活力的歷史課堂是每個任課教師所積極追求的,新課程標準也在提倡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除做出合理設計方案外,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就成為了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的關鍵。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到實踐當中,我們可以根據內容的不同靈活選擇教學方式。對于生澀難記的中國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學及觀看記錄片等形式;對于中國近代史這些需要結合實踐理解的內容,可以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像有關的內容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搜集資料,各小組制作ppt來談談對的理解。擴寬教學方法令課堂教學設計思路靈活化才能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給初中歷史帶來的瓶頸與桎梏。

2.4優化歷史作業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是推動

文章前部分分別談到了如何完善教師的教案制作及豐富課堂教學方式設計,而歷史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就是歷史作業的布置。布置作業除了起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作用外還是對老師教學情況的有效反映。個人認為歷史作業的布置應充分體現提高學生能力的要求,布置作業既要鞏固基礎知識也要能夠啟迪學生思維運行。因此在題目布置上可增加開放性題目;在作業形式上也不拘泥于個人完成,增加團隊合作形式的作業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實踐能力及創造力。

2.5完善評價體系滿足學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新課程標準提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與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及全面發展。可見,教學評價環節并不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鑒定環節。新課程標準堅持不同的評價任務應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評價任務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根據目標任務的不同特點就可以選擇包括歷史習作、歷史調查、教師觀察及紙筆測驗等不同的評價方法。這樣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更加強調評價信息來源的多樣性,重視歷史學習整個過程,更加關注學生在知識掌握、課堂發揮、課后反映進而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