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疾病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疾病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神經疾病的方法

篇1

【關鍵詞】 神經病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891-02

由于人口老齡化及社會競爭加劇,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率、致死率和致殘率高居不下,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沉重負擔。在這種社會壓力之下,神經內科醫師的培養勢在必行。然而由于神經病學本身的特點,如概念繁雜、內容抽象、涉及范圍廣,致使神經病學的教學難度大,教學效果明顯落后于內外科,因此對于神經病學的教學改革是擺在當今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1 教學模式改革

隨著醫學教育必須由“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近來提出了培養醫學復合型的高質量人才的教學目標[1]。在這種新的醫學模式之下,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顯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占據課堂的主體,采用“灌注式”的教學方法,過度強調“教”,而學生在此過程中究竟能“學”到多少常被忽略。傳統的教學模式雖有一些內在優勢,如系統性、漸進性、廣泛性,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掌握醫學知識,但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即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致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對學習缺乏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感。因此就需要教育者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從“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主動思考的能力。

因此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PBL)[2]等增加課上互動,旨在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課堂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再由教師總結,討論關鍵問題,解答學生疑問。將原課堂上教師單邊講授,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可以在課堂上實行病例教學法,選擇適于學生水平的典型病例,每人派發一份病例摘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上課時選派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對學生普遍存在的疑惑進行重點講授,尤其是討論疾病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通過教師講授及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初步建立臨床思維,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3]。

2 教學內容的改革

2.1 簡明扼要,突出重點 神經系統疾病眾多、知識繁多,而課程設置的課時又很少,因此要求教師講授時必須重點突出。教師應對重點章節的重要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對于一些淺顯易懂的內容則可以通過自學及見習的方式學生自主學習。在知識的講解上,應遵循由易至難原則,按照順序講授的同時,抓住重點講深講透,特別是知識點間內在的病理生理邏輯關系,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如重癥肌無力這一章節的講解,在按照定義、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的順序講授的同時,重點強調病態性疲勞,以神經肌肉接頭損害的病理生理貫穿定義、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等,使學生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質、把凌亂的知識點形成鏈條。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和逐步建立基本的臨床思維模式,為今后臨床工作打下基礎。

2.2 基礎知識與學科前沿相結合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不高,學習效率普遍低下。為此,在授課內容上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學科的發展史和前沿相結合,在講述疾病時穿插相應的科學發現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治療手段和技術[3],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本學科的講座,不僅可以彌補課時有限所造成的不足,也可以幫助學生開放思維,拓展學習思路,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于這門學科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3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對于非重點的章節或某些疾病相對前沿的研究,可以在課堂上做簡要介紹,指導學生進行網絡檢索相關文獻或到圖書館查閱相關參考書籍。學生可以對感興趣的課題撰寫綜述,授課教師進行批閱,將修改建議反饋給學生,學生再次查閱文獻,對其進行補充和修改,相對優秀的文章可以鼓勵投稿。通過這一過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自覺主動的獲取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

3 教學方法的改革

3.1 多媒體、網絡的應用 神經解剖為神經病學的基礎,因為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與損害的解剖部位密切相關。然而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大部分學生反映晦澀難懂,因此在課前教師應抽一點時間幫助學生復習神經解剖知識。授課教師可以在講解每一系統的典型疾病是,將該病所涉及的神經解剖知識,利用具有動畫效果的圖形、CT、MRA、DSA圖片制作成文、圖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必要時還可借助于模型,使學生對于抽象的神經解剖產生客觀的認識和理解。

鑒于目前視頻技術的飛速發展,可將某些知識點制作成視頻資料,供學生學習。如將臨床典型病例和少見疾病發作時的臨床表現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向學生演示,不僅使學生對于抽象的書本內容,有直觀、立體的認識,如癲癇的發作、病理征、各種病理步態,同時也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時間、場地、人員、病種限制,更加直觀化、形象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最大效率掌握神經病學的重點、難點,比傳統的“口述+講義”的教學模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授課教師不能過分依賴于新型的教學方式,對于重難點要適當進行板書。

3.2 加大對學生見習的重視 作為臨床課程學習中重要一環,見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消化授課內容,也可以拓展學生視野。見習和授課應同步進行,不僅可以及時鞏固課上內容,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同病人溝通。見習不同于實習,前者的時間分散,授課教師在發現臨床上典型病例時,就可以組織、安排學生進行見習,如帕金森病人的慌張步態及齒輪樣肌張力增高等椎體外系受累表現,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見到多種多樣的病種,以及某些罕見病種。學生還可以參加查房,鼓勵學生思考、討論、提問,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理解、形成有體系的臨床思維,將見習的效果最大化。

4 改革考核模式

4.1 注重能力考核 為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考前突擊、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不良習慣,應將考核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考核方式應從理論考試轉變為能力考核,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考核的過程及內容要以“能力考核”為中心。在日常課上增加小測驗,及階段性測驗,不僅起到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復習課上內容,加強記憶,同時也作為學生出勤率的標準。縮小期末測驗成績所占的比重,期末考題中主觀性試題應與客觀性試題相結合,并逐步增加前者的比重,著重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后者則注重考查學生對神經病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將課堂討論、文獻閱讀、階段性測驗作為總成績的一部分。

4.2 注重臨床實踐考核 重點考察學生對于臨床問題分析及解決的能力,增加對于臨床實習及見習階段的考核。主要包括①病史采集,授課教師選取臨床常見病例,學生進行病史詢問;②體格檢查,學生對病人進行針對性內科查體及詳細的神經專科查體;③病例分析,學生在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的基礎上,給出初步診斷,提出診治方案,完成大病歷的書寫;④腰椎穿刺術的考核,可在模擬人上進行,10分鐘內完成口述及操作。⑤頭顱CT、MRI閱片:隨機抽取頭顱CT或MRI片1份,10分鐘內給出判讀結果。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挑選CT或MRI片時應選擇較能反應疾病特點的典型影像片。授課教師對于以上每一個板塊進行評分,著重考核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5 結 語

神經病學內容繁雜、知識點眾多、涉及范圍廣泛,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認識到,以往枯燥的教師講授書本知識的方法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了提高神經病學教學的質量,要求教育者們對教學的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模式進行改革。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PBL、CAI、啟發式、病例導入、多媒體、網絡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從根本解決神經病學目前存在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李兆松,王忠彥,呂海波.試論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高個[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124-128.

篇2

關鍵詞:腦梗;CABG;神經系統并發癥;護理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已成為心外科治療冠心病的核心技術和手段,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適宜人群也在逐漸擴展,其中高齡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等,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中比例在逐年增高,有研究顯示,接受心臟搭橋術的患者中,高齡組(75歲)有26.6%的患者術前合并腦梗死,非高齡患者組則為11.8%[1]。而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搭橋術后發生神經系統并發癥的高危人群。因次,識別術前危險因素,規避術中風險,預防術后并發癥,成為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的熱點。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4年冠脈患者60例,術前經CT診斷均有腦梗死病史,其中年齡>70歲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高血壓54例,合并腎功能不全2例。

1.2方法 麻醉全部采用靜脈-吸入復合麻醉。手術方式全部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進胸,同時分組取乳內動脈、大隱靜脈或橈動脈。在體外循環下冠脈旁路移植術。體外循環(CPB)結束時力爭調整好血流動力學參數和麻醉深度;術后嚴密監測,常規輔助循環支持。

2 結果

術后隨訪58例患者手術成功,完全康復出院。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放棄治療。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或譫妄患者12例,術后肢體肌力下降或麻木患者2例。

3 討論

術后護理是手術成功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護理管理:

3.1低溫可以降低腦代謝,體溫每下降1℃,基礎代謝率約降低7%,從而減少了耗氧量[2];低溫時腦容積縮小,顱內壓降低,有利于改善腦水腫,還可減少鈣離子進入細胞內抑制神經遞質釋放;低溫可增加血液的粘稠度,減少組織的血流灌注。低溫以34℃~35℃(中心溫度)為宜,時間在3d以上,可使用降溫毯降溫,應以降至患者只需要最小劑量的鎮靜藥即足以保持肌肉松弛,呼吸與血壓平穩的溫度即可。降溫的同時應加強皮膚護理,防止凍傷。降溫以后應待患者神志恢復、病情穩定、神經功能開始恢復、出現聽覺反應方能逐漸使體溫回升,每24h上升1℃~2℃為宜。當體溫恢復正常后方可停用鎮靜藥。

3.2脫水治療脫水是治療腦水腫的重要措施,但過度脫水會造成組織代謝障礙及腎功能損害,使循環難以維持,所以,臨床上估計脫水程度甚為重要,脫水治療的第一個24h,入量比尿量負1000~1500ml,同時應注意參考血壓,CVP,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容等變化。治療腦水腫主要用滲透性利尿藥,目前常用甘露醇、甘油果糖。

3.3皮質類固醇的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可保持毛細血管正常的通透性和血腦屏障的完整性,減輕或防止毛細血管內液體外滲,以及鈉鈣和鉀離子的轉移,從而可減輕腦水腫的進程,促進乳酸轉化為葡萄糖,減輕腦內酸中毒。常用的要如地塞米松,甲強龍等。注意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應激性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3.4高壓氧治療在條件和病情許可時,高壓氧艙治療宜及早進行,即使在現場未能及時。正確地復蘇而長時間昏迷者,應用長療程高壓氧艙治療往往能得到較好的療效。充分鎮靜可抑制腦代謝,對缺氧后的腦組織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常用藥物有丙泊酚,咪唑安定等。呼吸的控制為預防主動過度換氣引起顱內壓升高,對神志不清的患者應使用呼吸機控制呼吸,并同時使用肌松劑以控制劇烈抽搐。循環的維持應用血管活性藥維護循環功能,保證充足的腦血流量,防止突然發生高血壓或低血壓。營養的支持患者每天靜脈高營養和鼻飼的熱量應充分保證機體的需要。改善腦細胞營養代謝,應用腦細胞及神經營養藥。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治療,預防合并感染,還要注意膠體滲透壓及水、電解質的平衡等。

4 結論

引起腦部并發癥的主要原因是低溫體外循環或深低溫停循環,術中腦組織灌注不足,缺氧。重癥酸中毒,低血糖,低鈣。低鎂,腦氣栓。腦血栓,腦出血,硬膜外血腫等。腦血流量主要是由腦的有效灌注壓和腦血管阻力所決定,由二氧化碳張力和腦血管壓力來調節,腦細胞對缺血缺氧十分敏感。體外循環中灌注壓過低或腦動脈狹窄,以及術中或術后輔助呼吸時過度換氣,使二氧化碳張力下降,也可影響腦血流量。另外,術中血氧合不良,術后肺部并發癥或氣體交換不足等,均可使大腦缺氧,引起腦水腫。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發生神經系統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70歲)[3],既往卒中事件,高血壓,糖尿病,吸煙以及頸動脈狹窄等。

患者回ICU后一般處于麻醉未清醒狀態這時應區分是麻醉未清醒還是昏迷,應嚴密觀察患者意識、表情、瞳孔大小、對光反射及肢體活動情況,觀察有無頭痛、嘔吐、煩躁不安、譫妄、嗜睡、昏迷及呼喚患者姓名有無反應、視物是否清楚,以了解大腦皮質的功能狀態,判斷有無腦缺血、缺氧、腦栓塞及腦水腫等。通過嚴密的監測與觀察及護士的精心護理,患者能得到及時、系統、有效的處理,從而順利地渡過危險期。

參考文獻:

[1]吳明營.心臟外科監護手冊[M]//患者圍手術期處理.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228.

篇3

【關鍵詞】 糖皮質激素;帶狀皰疹;老年;后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該病毒可持久的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動,生長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1]。對老年患者,本病皮損愈合后,仍多遺留這種神經痛疼。且時間長短不一。為了觀察糖皮質激素在預防有并發癥老年帶狀皰疹患者PHN中的作用,我們在2005年~2010年,對128例患者進行了常規治療和加用糖皮質激素預防PHN的對照觀察。

1對象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2005~2010年來我院門診就診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齡55~81歲,平均68.3±13.5歲;病程2-14天。所以患者均為首次接受治療。臨床表現典型,均符合帶狀皰疹診斷。所有患者病前都至少有高血壓(收縮壓≤150mmHg,收縮壓≤100 mmHg)、胃潰瘍或慢性胃炎(有相關病史或胃鏡檢查及服藥史)或糖尿病(其中一種。其中合并一種病者有85例,合兩種者29例,合并三種者8例。排除嚴重心腎功能不全、免疫功能明顯低下、嚴重高血壓、活動型消化道潰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保證所有病例都能按本研究方案進行。治療前向所有患者(包括患病7天內和7~14天患者)說明了本治療有加重原并發癥并引起糖皮質激素副作用的可能。但能不同程度的減輕PHN,患者均表示理解并接受。

1.2治療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128例入選患者分為強的松組和對照組。其中強的松組65例,對照組63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及皮疹侵犯部位和疼痛程度上均無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靜滴阿昔洛韋,同時服用維生素B1片, TID,維生素E片,有感染患者服用相關抗生素,有胃潰瘍和胃炎患者以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護胃,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予以相關降糖降壓治療(其治療劑量則根據年齡,體重進行相應的調整。療程5~10天。強的松組除上述治療外,加口服強的松片10mg,TID.療程5~10天。

1.3觀察方法及療效判定標準

用藥后2天,療程結束后,1個月進行三次隨訪。療效標準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明顯減輕;有效:仍有疼痛,但減輕;無效:明顯疼痛無改善,影響日常工作、生活。如發疹后疼痛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者,確定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治愈率+顯效率為有效率;PHN發生率為有效率+無效率。同時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和χ2 檢驗。

2結果

強的松組對帶狀皰疹疼痛的總有效率86.2%,對照組為60.3%,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7.56,P

表1 不同方法治療帶狀皰疹疼痛的療效比較(例數)

注:( )內數據為百分比;χ2檢驗,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強的松組不同時間治療的療效比較(例數)

注:( )內數據為百分比;χ2檢驗,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帶狀皰疹是臨床皮膚科常見病之一。皮膚和神經常同時受累,常好發于老年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困擾中老年人群的頑痛癥之一,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其發生率逐漸增高,PHN是指帶狀皰疹患者皰疹消退后仍有神經痛或皰疹發生后局部疼痛持續1個月以上者,文獻報告有的可長達16年[2]。病人長期遭受疼痛的折磨,生活質量極為低下。因此早期預防PHN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對糖皮質激素的應用目前尚有爭論,多認為及早應用可抑制炎癥過程,減輕背根后神經節的炎癥后纖維化[3]。尤其是老年患者,其糖皮質激素使用時間多認為應在7天以內。而本組實驗患者在7~14天內服用糖皮質激素仍然有顯著療效。對比之下,強的松組在服藥后2天疼痛已有明顯改善,而常規組在療程結束后效果才開始顯現,與糖皮質激素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可減輕炎癥反應,阻止對神經節和神經纖維的毒性和破壞作用, 能緩解早期神經水腫,后期瘢痕形成,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的神經痛[1]有一定關系。老年人病程長,瘢痕形成時間相對延長,所以7天~14

天內應用糖皮質激素也能明顯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無明顯但有輕度并發癥的老年患者,雖然激素副作用大,但是劑量小,短期應用,可有效降低PHN的發生率,同樣也能緩解疼痛結束以后麻木瘙癢感。對于其副作用臨床密切觀察,短期內雖有一定波動,但均未發生明顯的不良反應及疾病加重情況,綜合考慮患者年齡越大,免疫力越低,形成后遺神經痛的可能性越高,相比后遺神經痛持續時間數月至數年,使用糖皮質激素仍然利大于弊。本研究因為觀察病例有限,如并發結核,精神病的患者尚未遇見,今后仍需更多的臨床病例和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0.

篇4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婦科腫瘤手術;預防治療隨著近幾年來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人們由原來的治療深靜脈血栓慢慢的轉向采取預防發病的措施,并且有關預防治療的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為了研究和分析如何正確有效的預防婦科腫瘤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或者降低它發病率,因此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此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做過婦科腫瘤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她們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60例,患者年齡為53~72歲,平均60.5歲,患者體重為55~82kg,平均68.5kg。對照組60例,患者年齡為50~70歲,平均63.3歲,患者體重為54~80kg,平均65.4kg。兩組患者在病情和體質等各個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實驗組患者實施預防治療:在手術后的第1d開始給予速避凝100IU/kg,且注射1次/d,選擇肚臍周圍的皮下注射,連續治療10d為一個療程。而且要給患者每天進行一次靜脈滴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和20mL的復方丹參注射液,連續治療10d為一個療程。同時派護理人員將患者的下肢抬高實施按摩,要求患者穿上醫用的彈力襪,這樣可以適當的增加下肢的外來壓力。對照組實施平通的抗凝治療方式,對患者給予口服腸溶阿司匹林50mg和潘生丁50mg,3次/d,連續服用5d。

1.3 效果判定指標治愈的現象為深靜脈血栓的癥狀全部消失,患者下肢的靜脈回復正常;治療有效的現象為:深靜脈血栓的癥狀明顯減輕,患者下肢靜脈血管的血流超過25%以上;無效的現象為:患者深靜脈血栓癥狀無改善,血循環不暢通。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統計和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統計分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的資料用χ2檢測,以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兩組患者在分別進行了相應的治療之后的情況都有所改善,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1.7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4%,P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對照組患者出現了肺栓塞和血壓下降等不良的反應,發病率為31.63%明顯高于實驗組1.70%,P

3討論

近些年來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的應用與醫學界當中,相當一部分患有婦科疾病的患者都趨向于手術治療,一方面是因為手術治療更加直接徹底,另一方面是因為對當今的醫學界的手術技術比較信賴。特別是當人們發現身體中出現腫瘤的情況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手術切除治療,但是手術切除腫瘤并不是毫無安全隱患可言,而且手術之后的患者常常出現并發癥,且深靜脈血栓患者居多,同時醫學界也關注到了這種問題,因此現在很多醫學界的專家都在積極的研究要如何預防這種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和一旦出現了該采取什么樣的治療方法。深靜脈血栓之所以發病率較高是因為腫瘤患者在術后長期處于一種無法正常運動的狀態,血液的回流速度就會大大降低,尤其是下肢靜脈血管的血流速度相當緩慢,一旦出現血液凝固就會引發深靜脈血栓[2]。

本文對實驗組患者實施的預防治療中采用的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復方丹參注射液是因為低分子右旋糖酐能夠改善人體的微循環系統,而且可以阻止紅細胞聚集,進而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復方丹參注射液能夠及時溶解初期形成的血栓,只要經常給患者的下肢做按摩引導患者做微量的運動,可以有效的預防術后患者并發的深靜脈血栓的出現[3]。對兩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法之后,預防治療的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1.7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4%,P

通過文中對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預防治療的論述,實施正確的預防手段和治療方法對婦科腫瘤的患者來講,可以極大的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概率。

參考文獻:

[1]劉毅.婦科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塞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2,(03):144-145.

篇5

在實習過程中,本人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認真履行實習護士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關心病人,不遲到,不早退,踏實工作,努力做到護理工作規范化,技能服務優質化,基礎護理靈活化,愛心活動經常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做到理論學習有計劃,有重點,護理工作有措施,有記錄,實習期間,始終以”愛心,細心,耐心”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腳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為患都提供優質服務,樹立了良好的醫德醫風.

在各科室的實習工作中,能規范書寫各類護理文書,及時完成交接-班記錄,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評估護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工作,認真執行無菌操作規程,能做好術前準備指導,并完成術中,術后護理及觀察,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能認真分析,及時解決,能熟練進行…………內,外,婦兒及重癥監護等各項護理操作(記上具體操作),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同時,本人積極參加各類病例討論和學術講座,不斷豐富自己的業務知識,通過學習,對整體護理技術與病房管理知識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通過半年多的實習,本人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將繼續努 力,牢記護士職責,不斷加強思想學習與業務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綜合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學過神經病學的同學也許會發現,同一種病因損害神經系統不同的部位,其臨床表現可迥然不同,相反,盡管不同的病因,如果損害的是神經系統的同一部位,其臨床表現幾乎完全相同,這也決定了認識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思維的方式的不同。

在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認識過程中,特別強調首先是對疾病的“定位”,然后才是“定性”。學會和掌握這一思維方式,對于正確認識神經系統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神經病學,被人們譽為具有高度邏輯性和理論性的一門臨床學科。我們說神經系統復雜,這是針對人類對神經系統的認識能力而言的,事實上,神經系統猶如一個龐大而又十分有序的信息交通網,通過這個網絡將周圍器官和中樞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復雜的生命體,在這個網絡或中樞的任何部位出現問題或遭到破壞,就會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面對這復雜而又有序的網絡和中樞,如果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對其結構的認識,是不可能判斷出來的,因此,思維的嚴密邏輯性也是神經病學的特征之一。

二、實習方法 無論是學習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還是學習神經系統疾病,同學們都覺得“難”,它之所以“難”,是因為其解剖 和生理機能復雜,內容抽象,而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很顯然,要求同學在短短的幾周的實習時間內,全面地認識神經系統疾病是不現實的,關鍵是學會認識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掌握了認識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然后再去認識具體的每一疾病就會顯得十分容易了,那么,什么是認識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呢? 上面談到,神經系統猶如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它的基本單位就是神經傳導通路,通常由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構成,一條條傳導通路有機地結合就構成了神經系統網絡。有了網絡的概念,我們就能較好地掌握實習的方法和重點,從而達到認識神經系統疾病的目的。下面就談談如何利用網絡的觀點來掌握實習方法,從而搞好神 既然神經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我們要認識它首先就必須要對神經系統這個網絡的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網絡的組成和功能就是我們說的神經系統的解剖和生理。

因此要搞好實習首先要復習和掌握有關的神經系統的解剖和生理,這是了解和認識神經系統疾病的前提和基矗我們知道組成神經系統網絡的基本單位是傳導通路,因此我們的復習和學習首先應該從這些基本的單位開始,以傳導通路為主要線索,來復習有關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由于同學們學習時間的限制,在校學習和實習期間不可能做到對這個網絡全面了解,因而,同學們在復習時應該抓住重點,也就是說抓住構成網絡的主要干道,如各對顱神經的分布及功能,進出顱的部位;腦干的內部結構和功能;脊髓主要傳導束的位置、起止和機能;常用的各種深、淺反射弧的組成和意義;脊髓神經各皮節分布區域等等。

篇6

摘要目的:探討身心并護模式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將其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身心并護模式在臨床實踐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護理的滿意度,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值得推廣。

關鍵詞 神經內科;身心并護;臨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15

神經內科疾病發病率較高,一旦發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1]。很多患者在治療前會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身心并護模式的護理方式對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有積極作用,基于此,我們選取在我院

作者單位:529400恩平市廣東省恩平市人民醫院內一科

莫美華:女,大專,主管護師,護士長

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部分患者采用身心并護的護理模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24~68歲,平均47.6歲。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為神經內科疾病,其中重癥肌無力21例(占30.00%),三叉神經痛13例(占18.57%),坐骨神經痛11例(占15.71%),神經系統變性疾病10例(占14.29%),遺傳病8例(占11.43%),周圍神經病(四肢麻木、無力)7例(占10.00%)。根據隨機原則將其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基礎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用藥護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經常服藥,容易產生厭惡感,可能發生不吃藥、自己減少藥量的情況。由于無法遵從醫囑服藥,因而很難達到治療目的,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病情的改善。護理人員要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向患者說明不按時服藥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視。(2)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神經內科的患者在治療后出現后遺癥的幾率較大,致殘率較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協助患者進行神經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結束后定期到醫院復查,還要向患者普及神經內科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認識、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預防、治療方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心理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保持良好溝通。許多患者由于疾病產生傷感、抑郁、煩躁、孤僻、易激動等不良情緒。對此護理人員要耐心與之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問,盡量幫助患者消除顧慮,配合治療。(2)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患者初入醫院時,容易產生陌生感和焦慮感,護理人員及時主動與患者接觸,真誠地與之交流,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時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情況、治療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顧慮,自覺配合治療。(3)爭取家屬配合。在治療過程中向家屬進行宣傳教育,普及疾病知識,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爭取家屬的配合,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4)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病房的環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起著巨大作用,適宜的溫度、濕度,良好的通風,柔和的光線,干凈的床單、被褥都會讓患者感到溫馨和舒適,有助于患者康復。

1.3觀察指標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設20道題,每題分值為1~5分,最終得分>80分視為非常滿意;60~80分視為比較滿意;<60分視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小結

神經內科疾病發病率較高,中老年人是發病高危人群,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2]。由于疾病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或存在較多不良因素,會對患者腦部產生巨大影響,發生后遺癥或并發癥的幾率較大[3-4]。因此,一旦發現應該及時接受治療。

有效合理的護理對疾病的康復也十分重要,可以起到降低后遺癥和并發癥的作用,還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5]。我們對部分神經內科疾病患者采用身心并護的護理模式,結果顯示患者滿意度良好,對我們的服務表示肯定和支持,說明該法在臨床實踐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蔣雪紅.關于人性化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2,20(11):4578-4579.

[2]張菊.神經內科護理的安全隱患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203.

[3]季艷男.神經內科護理中的風險管理效果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11):148-149.

[4]馬延愛,宋雁賓,霍春暖,等.“身心并護”模式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武警醫學,2013,24(11):939-941.

[5]盧如碧.神經內科護理安全管理的實踐與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3):135-136.

篇7

[關鍵詞] 手術演示 神經外科 臨床教學

外科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其特點是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習效果,必須利用生動的教學資料和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向醫學生展示外科疾病的特征,以便于其掌握外科疾病的特點。由于神經外科疾病的發病機理較復雜,需要扎實的神經解剖學基礎及豐富的空間想象力才能掌握,如果單純進行理論教學,必將使教學顯得枯燥無味,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教學中采用手術演示這一現場教學方法,可以直接展示顱腦外傷、顱內及椎管內腫瘤、腦血管疾病等神經外科常見病的特點及處理方法,可以將最新的手術設備及精細的器械展示給醫學生,使其獲得直觀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該教學方法可以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思維,明顯提高學習效果。

一、重視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及基本技能的教學

在神經外科的理論教學中,應重點介紹神經外科解剖學基礎知識、神經系統的基本生理及病理特點,疾病的發生機制、演變規律、臨床特點、診斷治療原則、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及可能的預后。微創外科以手術創傷小、療效佳、患者痛苦少為特點,已成為現代外科的必然發展趨勢。隨著顯微神經解剖學、醫用材料學及計算機技術等科技的發展,神經外科手術創傷越來越小,已自顯微神經外科階段進入微創時代。在神經外科的理論教學中,既要向醫學生講述神經系統疾病的基本知識,又必須結合CT、磁共振、DSA等現代影像學科技,將現代神經外科微創理念及最新診療技術進展介紹給學生。神經外科的診療規范中有腦室穿刺、腰椎穿刺、腦血管造影等基本技能,是臨床工作中重要的診療手段,通過錄像、圖片等生動的教學資料,讓醫學生重點了解與掌握。通過讓學生學習腰椎穿刺等相對簡單的技術操作,獲得對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對神經外科基本操作的精確性、復雜性及風險性有較為具體的感受。

二、手術演示病例的準備

手術演示前,應針對教學目的,精心選擇病例。顱腦損傷的教學,可選擇亞急診手術如慢性硬膜下血腫、凹陷性骨折以及沒有腦疝形成的硬膜外血腫等病例,術前準備時間比較充裕,病例亦較直觀,有利于學生熟悉頭皮、顱骨、硬腦膜血管的解剖,并對暴力致顱腦外傷的機制產生感性認識。顱內腫瘤的教學,可選擇大腦凸面膠質瘤、腦膜瘤等病例,這些疾病可以充分暴露顱腦活體解剖,可以讓醫學生對相當于生理狀態下的腦結構有深刻的印象。脊髓腫瘤的教學,應選擇脊膜瘤、神經鞘瘤等脊髓髓外腫瘤,在手術進程中可以看到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脊膜、脊髓蛛網膜、脊髓血管及組織等結構,使得醫學生對硬脊膜外穿刺及腰椎穿刺有更加具體更加感性的認識。針對腦血管病的教學,可選擇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手術及顯微外科瘤頸夾閉手術,在介入手術的過程中,醫學生可以詳細了解腦血管的影像學表現并建立三維立體概念,在顯微外科手術過程中,有助于其理解并感知腦血管及蛛網膜池的顯微外科解剖,從而使得學生對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造成的病理生理變化有系統而全面的認識。

三、手術演示的現場講解

由于大多數醫學生對顱腦及脊髓的解剖知識(特別是顯微解剖)缺乏系統的了解,沒有經歷尸體解剖的訓練,對手術過程及相關應用解剖結構知之甚少。因此,在手術演示現場,應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手術步驟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仔細講解,教學設備最好配備大體攝像頭及顯微攝像頭,以便于講者從宏觀方面延伸至微觀方面,講解應從手術前的準備到手術中解剖結構、病變組織的辨認,直至手術結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專科醫師非常熟悉的解剖結構及手術操作步驟,也應詳細地進行講解,可以結合神經外科歷史上生動的事例盡可能說明每一步操作的要點及意義。對神經外科相關的設備如手術顯微鏡、神經內鏡、神經電生理監測、手術床、頭架固定系統、神經導航等應仔細介紹,說明這些設備應用于神經外科有何好處,對手術器械如吸引器、雙極電凝器、顯微器械、動脈瘤夾及夾持器、腦自動牽開系統也應介紹使用要點及其優勢。否則,學生們會對手術過程的印象不深刻,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四、手術演示后的教學總結

手術演示后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在備課時應做出教學預案,圍繞教學重點,從手術中的所見所聞出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并耐心而仔細地解釋,可以結合神經外科解剖基礎知識、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處理原則、手術指征、術中注意要點、圍手術期處理等,引導醫學生思考,從而建立對神經外科學的總體直觀認識。讓學生通過模擬書術記錄,加深對系統知識的認識,形成記憶猶新的印象。

五、展望

神經外科學是發展最快、要求最高的醫學三級學科之一,盡管其臨床教學是外科學專科教學的一部分,所占課時數較少,而且大多數醫學院校將神經外科學作為考查課,但是該專科與醫學影像學、材料科技、人工智能科技等世界前沿科技結合最為緊密,可以讓醫學生感受高科技給醫學帶來的技術進步,激發他們樹立科研和創新思維,為從事醫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歐美國家,已開始應用神經外科手術模擬系統對醫學生及住院醫師進行教學及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也會逐步推廣該系統,結合手術演示,必將為培養具備系統知識及科學創新思維的神經外科臨床工作者及其他學科醫師提供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鄭璐,梁平,李靖等.肝膽外科腹腔鏡教學體會.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7(3):129.

篇8

神經衰弱的主要表現

神經衰弱是指精神容易興奮、腦力容易疲乏,并常有情緒煩惱和心理生理癥狀的神經癥。神經衰弱的病人,其表現可謂五花八門,可以說從頭到腳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主要癥狀有頭痛,頭昏,失眠,多夢,疲乏,記憶減退,煩躁易怒,對光、聲敏感,心悸,耳鳴,眼花,消化不良,便秘或腹瀉,尿頻,腰酸背痛,陽萎或遺精等。但其中最突出的是易疲勞和失眠。

先說易疲勞。神經衰弱病人隨時都覺得疲勞,在清晨起來就感到倦怠無力,休息后也不緩解。至于失眠,神經衰弱的人主要表現在入睡困難。他們躺在床上輾轉反轍,浮想聯翩而又控制不住,對此狀況病人很著急,而心情愈著急則愈睡不著。有的病人還表現為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多夢,以及醒后無清新感等。

許多疾病會引起“神經衰弱”癥狀

在診斷神經衰弱時,要注意與軀體疾病引起的“神經衰弱癥候群”進行鑒別。有的老年人,當其體弱多病,尤其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癥、顱腦外傷后遺癥、肺結核、肝炎等病,他們常會有失眠、煩躁,易疲勞等癥狀。這些現象是軀體疾病表現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的神經衰弱,有這些癥狀或病史的人,要及時找醫生進行檢查,明確診斷,以便得到正確的治療。大多數病人原疾病得到控制或好轉時,類似神經衰弱的癥狀也會消失或緩解。

神經衰弱用哪些治療方法

神經衰弱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有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西藥、中藥)及適當體育鍛煉等方法。臨床經驗表明:采用綜合療法比單純用一種治療方法效果更佳。

1、心理治療:導致神經衰弱的原因常常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許多生活事件,如喪偶、離異、人際關系、子女關系緊張等會使人感到壓抑、怨恨、委屈等,長期處于這類不良情緒狀態中,就容易患神經衰弱。所以,采用心理治療的第一步,需要反復耐心地講解、說明和解釋,使病人了解引起本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質,以及影響疾病治愈的因素等。其次,要勸導病人主動、積極地通過各種辦法消除這些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第三,要幫助病人合理地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處理好由于疾病而對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所產生新的矛盾,以鞏固療效。

2、西藥治療:西藥較多使用的是抗焦慮藥。如安定、舒樂安定、硝基安定等。這類藥物具有減輕焦慮、穩定情緒、松馳肌肉、改善睡眠等作用,對減輕癥狀有一定幫助,可適量應用,但不可長期服用,否則會習慣成癮。若需較長時期服用時,應該幾種藥物交替服用,或服用一段時間后根據病情減量或停藥。谷維素可調整植物神經功能,對神經衰弱病人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如心悸、多汗等),適量服用有一定效果。病人如需服安眠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多服、濫服,嚴格控制服用劑量,以免服藥成癮或中毒。

3、中醫治療:中藥治療神經衰弱有副作用小、療效可靠等優點,但辨證用藥很重要。如屬腎陰虛者,可選用補心丹、交泰丸、六味地黃丸等;心脾兩虛者,可選用歸脾湯、養心湯;腎陽虛者,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飲;陰虛陽亢者,宜選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酸棗仁湯等。一些單味中藥對緩解癥狀也有效。如合歡皮(皮)、夜交藤可治療失眠、心悸、健忘;靈芝、刺五加、枸杞子具有扶正培本、益智安神、補腎健脾等作用,對增強腦力、治療失眠和陽痿、改善食欲等均有幫助;五味子可以振奮情緒,對改善精神萎靡不振有效。

此外,針灸、按摩和食療等對神經衰弱所致的頭痛、失眠等癥狀也有一定療效。

4、運動療法:神經衰弱者參加適量的運動或勞動是十分有益的。老年患者可選擇參與的活動很多,如太極拳、散步、慢跑、登山、游泳、劃船、園藝勞動等。適量的運動及勞動鍛煉,有助于調整病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對穩定情緒、改善睡眠非常有效。同時,運動還能促進和改善血液循環、消化系統的新陳代謝,使大腦得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有助于消除疲勞,恢復正常功能。

篇9

【關鍵詞】 膽心綜合癥 臨床分析

膽心綜合癥即膽道系統疾病合并冠心病,在臨床上由于忽視了其內部聯系,又因冠心病的發作在臨床表現及預后方面都較膽道系統疾病嚴重得多,這就導致在治療上偏重于對冠心病的治療,而忽視了對膽道系統疾病的治療,從而造成嚴重后果。所以臨床醫生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膽心綜合癥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齡29~68歲。病史最長25年,最短2年。慢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8例,膽總管結石2例,膽囊炎5例,以上均經B超檢查確診。心電圖改變:常見為sT—T改變,T波下降或倒置,缺血改變多見于發作期,竇性心律不齊(多為心動過緩)。臨床表現本組病人在有腹痛、腹脹、發燒、惡心、嘔吐、肩背痛、厭油等病史上,同時有胸悶、心前區痛、心悸、氣短、心律失常等癥狀,心電圖檢查均有異常表現。

1.2治療方法給予抗感染、消炎利膽、部分行手術治療,同時輔助營養心肌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處理,

2 結果

15例患者心臟癥狀均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隨訪一年,無心臟的不適癥狀。

3 討論

早在本世紀初臨床醫生就認識到膽道系統疾病可誘發各種心律失常,雷守篤等報道120例膽道系統疾病病例中心電圖異常占90例[1],可見膽心綜合癥在臨床上并不少見。神經解剖學證實膽道系統和心臟之間存在廣泛的共同通道,所以,膽心綜合癥可以通過內臟之間的神經反射而發病。現在研究結果表明,膽心反射主要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及脊神經反射兩條主要通道。迷走神經反射[2]:當膽道系統受刺激時,沖動經迷走神孤束核,然后通過中間神經元或經突觸間傳導彌散到支配心臟的迷走神經背側核,引起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從而誘發冠心病的發作。脊神經反射[3] [4]。心臟受脊神經T1~T4.5支配,膽囊受T4、5一T9支配,支配心臟和膽囊的脊神經在T4.5處交叉。當膽道系統發生疾病時,沖動循脊髓視丘側束經腦干網狀結構傳至丘腦與大腦。由于一根脊神經中可包含幾個臟器的傳入纖維,而一個臟器又有幾個傳人通道,沖動極易在這一共同通道中易化擴散,產生牽涉反映,最終導致膽心綜合癥的發作。

此外,膽石癥與冠心病一般均以中老年發病且肥胖者居多,這就提示膽心綜合癥在病因上可能與脂質代謝障礙,高膽固醇血癥有一定關系。同時感染性中毒、休克、水電酸堿平衡失調對心臟及冠脈系統的損傷亦有導致膽心綜合癥發作的可能。

診斷與治療早在本世紀初臨床醫生就認識到膽道系統疾病可誘發各種心律失常,一般認為膽病患者約有20%~30%有心電圖異常,已有報道高達75%。臨床表現上患者往往有多年膽道病史,癥狀加重時可誘發心臟癥狀。因此,典型病例一般不難作出診斷,也有少數患者以心,臟癥狀為首發癥狀而就診,這就給臨床診斷造成一定的困難。但是只要臨床醫生能對本病有所認識,相信也不難做出診斷。從膽心綜合癥的發病機理上我們不難看出膽道系統疾病是本病主因,理論上講,只要去除膽道系統疾病的影響,心臟癥狀就應該自然得到緩解。事實也是如此,雷守篤等報道90例膽病伴心電圖異常的病例,通過對膽病的治療,90%的病例心電圖恢復正常,其他文獻亦有類似報道。本組中病歷通過此法治療,心臟癥狀緩解率也達到80%。綜上所述,膽心綜合癥治療時應把對膽病的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案;而對膽石癥患者,特別是無癥狀患者早期手術治療對預防膽心綜合癥發作有一定臨床意義。

參 考 文 獻

[l]雷守篤.膽道系統疾病的心電圖改變[J].實用急診醫學雜志,1999;22(2):1.

[2]徐正福.膽心綜合癥[j].臨床肝膽雜志,1988;18(1):25.

篇10

為促進、提高我國的醫療衛生保健水平,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我國科學家們廣泛開展相關的醫學研究。他們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和創新,以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結合中醫藥的理論實踐,研究神經相關疾病的中西醫防治新途徑。

南京中醫藥大學神經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正是這樣一個致力于將鮮明的中醫藥特色,與現代生物醫藥研究元素創新結合,致力于打造中西醫兼備的神經疾病研究機構。在唐宗湘教授、黃熙教授、王福順教授、貢岳松教授、朱靜教授、閆麗萍研究員等中西醫專家的參與和引領下,實驗室著眼于建立起中醫藥研究的創新平臺(包括新技術和新方法),通過3-5年的努力創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未來中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特別是中醫藥對神經系統疾病防治的國際競爭力。

志同道合 逐夢神經疾病科研創新

科研和實驗室的靈魂在于人才。南京中醫藥大學神經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之所以不斷前行,正是因為集聚了一群學有所長、志同道合的科研逐夢者。

作為實驗室主任,唐宗湘教授有著深厚的科研積淀。他是近五年來多項美國NIH基金、HHMI基金和其他一些美國基金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引進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后,是江蘇省首屆特聘教授,也是江蘇省創新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和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A類,并獲得多項國家自然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江蘇省自然基金資助。

2011年,唐宗湘教授在海外留學工作多年后只身回國,希望帶著自己半生的醫學研究積累,為中國醫學貢獻一份力量,并開啟了其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神經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科研創新/創業”征程。

和唐宗湘教授一起前行的,還有一群有相同志向,在各自細分領域有著相當影響力的專家。他們中西互補,哿ν心,朝著創建一流的中西醫兼備的神經疾病研究機構而攜手并進。

其中,方向帶頭人黃熙教授,是一位主任醫師,也是一位中西醫結合專家,具有很強的中醫和西醫背景,獲國自8項,發表百余篇論文含中醫SCI論文35篇,他引近千篇次。2001與2011年,黃熙教授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與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分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總后科技銀星(2002)和首屆湖南省醫學領軍人才,是一位實力派的科研專家。

王福順教授,2002年獲得中山大學博士W位后,先后在美國新澤西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后、羅徹斯特大學助理教授,2012年全職回國,受聘江蘇省特聘教授,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星形膠質細胞對大腦功能的調節研究。在這期間,有許多成果發表在國際上十分有影響力的雜志上,包括在影響因子很高的 Cell Stem Cell,和Nature Medicine。

貢岳松教授,也有著豐富的科研積淀,先后就讀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美國Northwestern University;歷任美國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國Drexe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和南京中醫藥大學 Research Scientist、首席研究員或教授等職務,主要研究老年性神經疾病及中醫藥防治。

團隊最年輕的朱靜教授,大學畢業后就留學美國,先后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和接受博士后訓練,2015年受聘江蘇省特聘教授后加入該團隊。主要研究領域: 神經疾病藥物、新型輪烷藥物載體。近年來在從事研究領域的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訊作者SCI論文8篇以及獲得專利6項。

閆麗萍研究員是一位從事針灸鎮痛的一位專家,長期站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線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的研究方向為“電針干預神經病理性痛中樞敏化的機制研究”,并取得了諸多創新性研究成果。

唐宗湘教授表示,正是聚集了這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南京中醫藥大學神經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才能將生物醫藥的新技術和中醫院的理論實踐不斷融合創新,逐漸在業界“嶄露頭角”,并朝著當初設立的目標前行。

攻堅克難 探尋神經疾病的中醫藥防治途徑

在神經學領域,一系列關于痛和癢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醫學科研工作者。專攻“痛癢”難題的唐宗湘教授,在美國期間就已經開始疼痛和瘙癢形成的機制研究了,并取得了系列開創性成果,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重要期刊(如:Cell, Nature Neuroscience等)發表了幾十篇研究論文。

回國后,唐宗湘教授便開始組建團隊,帶領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依舊選擇挑戰疼痛和瘙癢頑癥,并以中醫藥防治為研究目標,充分利用實驗室不同學科背景專家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展開了將現代“疼痛”和“癢”研究的最新成果應用到傳統中醫藥鎮痛和止癢的研究工作,用以闡釋中醫藥鎮痛和止癢的機制。

圍繞“疼痛”和“癢”研究的內容,唐宗湘從不同側面開展“疼痛”和“癢”產生的細胞分子機制、中醫藥鎮痛止癢研究。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是科學研究的目標。在一系列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唐宗湘教授已經開始尋找與疼痛和瘙癢密切相關的應用研究。近年來,他花了大量時間熟悉中醫藥在鎮痛和止癢中的作用,并出版了相關的著作。他希望在中醫藥鎮痛止癢方面能夠找到較好的方法和途徑,在國家非常重視中醫藥發展的有利形勢下,順勢而為,利用好中醫藥的寶庫,為疼痛和瘙癢患者尋找新的福音。

黃熙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醫肝藏象相關疾病、中醫腦病、中西醫結合基礎與臨床、中藥藥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對抑郁共病肝郁證的腦平滑肌軸機理展開了研究。他先后提出證明證治藥動學假說,首次闡明代表方劑療效的藥效成分,首次提出/驗證疏肝-抗抑郁促動力假說與應激-腦腸軸紊亂的腦腸共享調節分子。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一種典型的神經相關疾病。實驗室王福順教授的研究正是以抑郁癥的中醫藥個體化治療作為切入點,運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方法揭示中醫藥治療情志疾病的生物學機制,并進行臨床藥物開發。另外,他還一直致力于星形膠質細胞對大腦功能的調節研究,目前主要對中醫情志理論進行深入研究,探究神經體液因素改變-情緒-疾病的關系,從實證研究的角度揭示七情致病的內在科學原理,為情緒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神經退行性病變一般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神經性疾病,在該領域的研究上,有著廣泛的國外深造經歷的貢岳松教授最有發言權。他曾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致力于中醫藥和現代生物醫學防治老化相關神經退性疾病的研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已經篩出中藥單體衍生物Berbamine E6作為Calmodulin選擇性抑制劑,現與經典的工具藥W-7齊名,并應用于如《Nature Medicine》等頂尖的研究論文中,并被Nature Medicine 等著名雜志所引用。他還曾率先研究骨質疏松與阿爾茲海默癥的關系,以及采用人參皂苷進行防治的研究,并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老年癡呆癥在特定的時間是可以預防和逆轉,為老年癡呆癥的R床診斷,藥物篩選及免疫治療,早期防治開拓了新的方向,同時改變了幾十種類淀粉樣蛋白質疾病的研究。目前,貢岳松教授正在中醫精氣神理論指導下,致力于神經退行性病變的防治和中醫藥轉化應用研究。

在開發新方法和藥物的過程中,對神經疾病藥物、新型輪烷藥物載體有著深入研究的朱靜教授有著很大優勢。另外,對電針干預神經病理性痛中樞敏化的機制有著深入研究的閆麗萍研究員,也將為痛覺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她的相關研究指出,神經病理性痛是最為難治的疼痛,電針干預在臨床上運用頗多,相應的基礎研究將進一步揭示其機制,以尋找新的針刺鎮痛有效靶點及物質基礎,豐富針刺干預神經病理性痛的基礎理論,為針灸臨床干預治療神經病理性痛提供實驗依據。

學有所長又“殊途同歸”,南京中醫藥大學神經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的所有專家們,聚集在這里,讓科研合力得到了迸發,為了打造中西醫兼備的神經疾病研究機構,他們無畏艱險,執著前行。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