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治理的問題與反思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文化治理的問題與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鎮化;鄉愁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段表述與傳統的官方語體頗有差異,感性而詩意。此表述一出臺即引起廣泛關注,隨之引發了各界關于鄉愁的討論,這種關注的背后實際上折射出對城鎮化道路的反思。
一、鄉愁的涵義及意象
歷史上,鄉愁總是和社會變遷、遠離故土、漂泊異鄉等聯系在一起,充滿了無奈、哀愁和懷舊的思緒。“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落后的交通條件使那個時代任何遠離故鄉的行為都顯得極不尋常,不到萬不得已,人們不愿背井離鄉,漂泊異鄉,即便是在外功成名就,總是要衣錦還鄉,葉落歸根,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當今的農民已經習慣了南征北戰,東拼西殺,或半工半耕候鳥般在城鄉之間遷移,或家庭分工,老幼在家,青壯在外已經成為當今農民的生活常態。精彩的外部世界,引得無數農村人主動或被動地離開故土,不斷擴大的城鄉差異、日漸蕭條的農村似乎難以喚起農民特別是青年一代農民對故鄉的留戀。“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的價值取向被冰冷的現實消解,傳統村落被各種小區取代,熟人社會被陌生人社會取代,鄉風民俗被各種城市文化取代,傳統有機的宗法社會和禮俗社會被法理社會取代,鄉愁似乎只是文人墨客對土地的黃昏唱的最后的一曲戀歌。
2014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后,對鄉愁的討論驟然升溫,歸納起來,大概有三種說法最能概括鄉愁的意象。
1. 鄉愁誕生于傳統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連。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到農業社會的規章制度、生態農業技術、鄉風民俗等無不蘊藏在鄉間,城鎮化必然使鄉愁無處安放(周國平2014;劉奇2014)。從這個角度看,鄉愁其實也是一種鄉戀,所謂“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禮失求諸野”體現的是對生命源頭的眺望和對文化母體的掛念。田園廬墓、小河炊煙、牧童短笛、鄉規民約、熟人社會、崇尚自然、勤勞樸實等是我們對傳統社會的表述,也是傳統社會留給我們的最具浪漫色彩的想象,然而這一切都已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而漸行漸遠。
2. “鄉愁”其實是“城愁”。這些研究者從關注城鎮化進程中一個既回不去又留不下的群體的精神困惑,進一步延伸到讓農民真正立足城市,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做好社會認同的現實層面(劉奇2014;田思思2014)。
3. 鄉愁是一種社會文化焦慮,體現了人們在內心深處對于那個最真實自我的眷戀,對它失去的憂傷,對尋找它的一種焦慮,對企圖用它來療傷,來關懷自己的一種渴望。“鄉愁是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現代性的產物,是現代化生產出來的一種情緒”(曠新年2014)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愁是我們每個人的鄉愁。
二、留住鄉愁之于城鎮化建設的意義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鎮化一方面意味著原有城鎮規模的擴大和升級,另一方面,意味著傳統村落的大量消失,這不能不引起社會學者、人文學者、歷史文化學者的深深憂慮。
從感情上看,鄉愁是一種高貴的情感,人類不能只有物質的生活,更要有詩意的棲居。鄉愁既包括對過往的追憶,也包括對未來的向往。鄉愁的存在會使人們更加理解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大多數人認同鄉愁的存在意義,認為沒有鄉愁的城鎮化是斷根的城鎮化(張孝德2014)。同樣,沒有獲取在家鄉外安身的資本,“距離”彼岸的故鄉于他而言只有“鄉悲”而無“鄉愁”(耿波2014)。
比較有代表性的可能要屬葉一劍的《鄉愁里的中國》、熊培云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梁鴻的《中國在梁莊》、賀雪峰主編的《回鄉記》等,這些著作的特點都是作者親身體驗城鎮化給鄉村帶來的變化,特別是文化層面、價值觀層面的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消失、無法回去的故鄉表達了深深的憂慮。
還有學者從豐富城鎮化的內涵角度看留住鄉愁的價值,認為不能留在鄉愁的城鎮化是缺乏內涵的。城市的發展不限于擴張和更新,如果一座城市在日新月異的改造和更新中將城市文化與歷史清理出城市,城市將失去記憶的城市,從此也淡漠了鄉愁。熊培云說,沒有對歷史寬厚的接納和對前人智慧勞動的尊重,忽視人類生活在文化與記憶之中,忽視人對過去與未來的高貴懷想,那么現代化就會淘空意義,淪落為了一種庸俗的拜物教。
其實,對鄉愁的討論也是對傳統現代化模式的再反思。近代以來,資本以無與倫比的能量把眾多鄉村卷入其中,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碰撞的結果往往是鄉村消亡,傳統湮滅。荷爾德林說過,“人類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鄉村的終結不但使眾多現代人產生一種鄉愁無處安放的哀怨,而且使大量傳統村落物質與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歸于湮滅,這對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對一個正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大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鄉愁”一詞的運用,既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的特色,更有對現代化必須烙上中國特色的自信。黨的十以來,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相繼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深刻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總書記強調,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因此,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城鎮化建設必須留住鄉愁。
那么,城鎮化建設如何留得住鄉愁?
其一,如何看待傳統村落。現代城市化在根本上是一種“城進農退”城市化,以與自然對立和對鄉村排斥為理論基礎,因此,鄉村的消亡是必然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天大約有300個村落消失,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有500多萬個村落消失了”。、賀雪峰等人的研究表明,傳統的中國社會是熟人社會,中國人的價值在于衣錦還鄉,多數農民的人生價值不在城市,而是在鄉村得到認可承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有幾億人生活在鄉村,都市對他們來說僅僅是個掙錢的場所,他們的生活價值和人生意義仍然需要返回村莊來獲取。沒有了村莊,鄉愁便無處寄放,中國的城鎮化必須尊重數億農民的生活選擇。
民風民俗、村規民約、古道家風都是和村落共生的,載體變了,優秀文化如何傳承是必須正視的問題。城鎮化建設中要為鄉村發展留出空間,尊重億萬民眾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讓一些有故事的村莊繼續留存,讓鄉風民謠代代傳唱。城鄉發展本應并行不悖,沒有了鄉村的映襯,城市也會失去生機。
其二,城鎮化是誰的城鎮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里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句話能否實現,對中國的城鎮化太重要了。行政權力決定下的城鎮化必然造成優質資源向特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并形成一種馬太效應。所以,新型城鎮化應該實現資源的均衡配置,因地制宜,使大、中、小城鎮各放異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其三,新型城鎮化應該能夠安放鄉愁。所謂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是要跳出以往那種片面靠權力意志推動和高資源投入的城鎮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避免大拆大建,避免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模式,強化軟環境建設,打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和諧環境,否則,再繁華的城市也無法安放人們的鄉愁。協調城鄉沖突,重建美麗鄉愁,實際上是能否走一條包容式發展道路的問題。
三、以留著鄉愁為契機,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如果能以留住鄉愁為契機,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城鎮化建設,參與鄉村建設,無疑將是一舉多得的良政。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鄉村改革確實給農民帶來了好處,但同時也埋下了鄉村治理危機的種子,在城鎮化潮流的激蕩下,多地鄉村處于離散狀態。一是由于鄉村集體經濟瓦解和農業稅取消帶來的國家與村民關系松散;二是由于人口流動帶來的村莊基礎結構離散;三是由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的傳統價值坍塌,價值離散。鄉村離散帶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大到鄉村黨政建設、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到鄉村環境治理、村容村貌,小到家庭是否和睦、老人贍養、兒童教育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對于鄉村如何治理也是政府和學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徐勇、鄭鳳田、姚洋等學者主張把村民自治看作是國家政權建構邏輯的必然走向,認為它是國家權力主導的現代治理體系的建構過程,提出“縣政、鄉派、村治”結構治理模式;溫鐵軍、黨國英、李昌平、吳理財、于建嶸、李凡、素顏臣和周紹金等學者則主張實行鄉鎮自治,構筑以農民自治體和農民組織為基本架構的鄉村農民組織制度;曹錦清、賀雪峰等學者注重從鄉村內部機制研究鄉村治理結構。但歸結到一點,沒有村民的參與,任何治理都會大打折扣。因此,能否動員起民眾參與是鄉村治理成敗的關鍵。
之所以可以把留住鄉愁作為鄉村治理的契機,是因為,其一,鄉愁是人所共有的,也是一種復雜的情緒,留住鄉愁的城鎮化建設訴求可以打動許多人;其二,留住鄉愁是最容易切入的,它不需要大拆大建,只需要對原有的風土故物保持必要的謹慎和敬畏即可。中國自古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沒有彼岸觀念,但祖先情結、鄉愁情結是所有中國人的精神皈依。迅速發展的城鎮化使現代人離家越來越遠,人際關系的緊張與疏離、日益功利化的價值取向讓現代人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從這個意義上看,鄉愁不僅僅是農村人的,更是我們所有人的鄉愁,留住鄉愁就是留住我們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徐勇.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J].江蘇社會科學,2002(02).
[2]鄭風田,李明.新農村建設視角下中國基層縣鄉村治理結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5).
[3]溫鐵軍.如何進行新一輪農村改革[J].山東農業,2003(03).
[4]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5]賀雪峰.鄉村治理研究的進展[J].貴州社會科學,2007(06).
篇2
關鍵詞: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新農村建設;農業合作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8)33(c)-0094-01
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梁漱溟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的儒家”。梁氏認為,“西洋”是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國是職業分途的社會。“西洋文化”涌入中國之后,中國的“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已被破壞,使沿襲數千年的中國社會組織構造崩潰了,而新的社會組織構造又未確立,從而導致極嚴重的文化失調,這就是近百年來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故梁漱溟主張從民族、文化的改造出發,著眼于中國農村,力倡鄉村建設。且梁氏于1931年~1937年在山東省鄒平縣進行了鄉建試驗,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一、鄉村建設理論的緣起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是一個以社會為本位的建設方案,他把中國問題的癥結歸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興儒家文化為旨歸,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梁漱溟始終認為,“中國問題的內涵雖包括有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而實則是一個文化問題”。之所以從農村著手,則因為“中國原來是不像國家的國家,沒有政治的政治,國家權力是收起來不用的,政治是消極無為”。所以中國建設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從社會運動做起,最直接的則是從鄉村建設開始。梁氏認為,舊社會構造崩潰的原因在于中國傳統的家族倫理的失敗,具體表現為缺乏科學技術和團體組織。因此梁漱溟在鄉村建設運動中就著力于傳播科學技術,并培養農民的團體精神,以儒家文化中的精義來塑造梁漱溟心目中的“新農民”,它是中國固有的精神內核與西洋文化長處的溝通調和。
二、鄉村建設理論的實踐模式及其評價
在鄉村建設的具體組織方式上,梁漱溟主張師法古代鄉約制度(其核心綱領是“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規,患難相恤”),實行村學鄉學,以求“行政機關教育化”和“社會學校化”。主要方案有建立鄉農學校作為政教合一的機關,向農民進行安分守法的倫理道德教育;組織鄉村自衛團體,以維護治安;在經濟上組織農村合作社,以謀求鄉村的發達。總之,這些方案旨在實現“政教富衛”的合一。總體看來,梁漱溟的教育教育理念是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并舉,科技文化教育與社會倫理教育并重。其鄉村建設的構想是一個政治原則和倫理原則的混合體,充滿了儒家的理想色彩。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是針對當時農村的具體實際,采用綜合改革、綜合建設、綜合治理的方式對某一區域進行試驗和實踐,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只能獲得暫時的、局部的效果,綜合建設是不可能徹底、完全推廣實行的。梁氏后來也不斷地自我反思,他認為鄉建運動有兩大致命的弱點:一是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權,使鄉村工作有行政化的趨勢;二是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因為鄉建運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就無法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此外,也由于當時戰亂紛飛,民生凋敝,不能給鄉建運動提供一個安定的大環境。但不論如何,鄉村建設運動作為一種富民自強的有力嘗試在當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主張鄉村自治,強調農民自教、自救和自衛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農民的主體意識,培育了農民的民主精神;此外,梁漱溟主張鄉建運動走綜合改革、綜合治理和綜合建設的道路,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促進農村行政、管理、教育和文化各方面的全面發展,這些鄉建思想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大借鑒意義,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推崇的就是梁氏一貫主張的通過發展農業合作組織來壯大農村經濟力量的改革方案。
三、鄉村建設理論對當代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梁漱溟之所以會重視農村合作運動,主要是他認識到了中國積貧積弱的文化根源,即與西方的新教倫理不同,中國人秉持的是一種家族倫理。中國是一個職業分途而非階級對立的社會,士、農、工、商四大階層之間并沒有截然的身份區隔,且階層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動性,由此導致國民階級意識的薄弱和參與集體生活的積極性低下。基于此,梁漱溟主張要將散漫的農民經知識分子的領導逐漸聯合起來,達到經濟上的自己自足和自衛自立。這對當今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深刻的啟示。在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下,大力推進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來有效增強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規避巨大的市場風險將是必然的選擇。當然,推進農村經濟合作的的發展不能單單只靠上級政府的扶持或是僅僅只靠農戶的自發組織,而是需要草根精英的推動。這個精英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超強的組織領導協調能力,不過當今所謂的草根精英并不完全同于當時梁漱溟所竭力號召到鄉建運動中去的知識分子,因為當今新農村建設所呼喚的這些精英本身就來自于農村基層,他們相當于舊社會中的鄉紳。草根精英可以將上級政府的推動力量和下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統攝為一股強大的合力,他們是鄉村合作運動的軸心。草根精英可以充分調動了上下兩級的積極性,整合了上下兩級的力量,這就克服了當年梁漱溟所抱怨的“上動下不動”或是八九十年代農村中出現的“下動上不動”的尷尬局面,所以新時代的鄉建運動呼喚草根精英,這是對梁漱溟鄉村建設實踐方略的繼承和創新。
總之,梁漱溟在鄒平的鄉村建設實踐中,對鄉村的社會秩序、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風俗習慣等都在遵從傳統的基礎上,作了適合現代社會要求的變化。梁氏的鄉建理論和實踐模式對于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梁漱溟全集(第2卷)[M].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3]梁漱溟全集(第5卷)[M].山東人民出社.1992
篇3
一、當前農村組織存在的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組織化的社會基礎。尤其在農村,要在尊重農民權利、保護農民權益的基礎之上把農民組織起來,因為“現代的個體都是權利主體,它們之間因權利而平等,彼此之間的聯系只靠契約建立。為了實現權利,大規模的社會組織和普遍的社會交往成為必需”。。然而,在我國,農民的組織化水平仍然比較低,主要表現在:
第一。在我國農村社會,非正式組織的數量少、種類單一。有學者把我國農村組織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認為“在我國農村社會,正式組織包括鄉(鎮)黨委、鄉(鎮)政府、村支部、村委會等;非正式組織則主要包括宗(家)族組織、宗教組織、農民自發的維權組織以及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等”。。然而,就我國廣域的農村社會和龐大的農民數量而言,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的數量顯然很少,組織種類也比較單一,不能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第二,從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的發展趨勢上看,一些組織出現衰微趨勢,而一些組織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還不穩定、不成熟。首先,就農村社會中的宗族組織而言,雖然宗族組織和宗族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仍會在以后很長時間影響基層農村社會,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條件的變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民工潮的出現,因為農民再也不會被固定在生他養他的血緣和地緣社會,宗族勢必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千年基礎”,因此,宗族會不斷地瓦解,不斷地渾蝕其固有的劣根性。其次,對于農民的維權組織來說,只能算是一種臨時性的組織,它為維護農民的權益而成立,一旦所要求的權益得到解決便自行解散。至于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由于它產生時間短,所以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成熟,而且數量也很少。只有宗教組織在農村社會迅速復興,填補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農村成為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人教人數不斷增加,但即使這樣,宗教組織也沒有成為農村社會的主導組織。
第三,就正式組織而言,村委會和村黨支部組織的治理效能不理想,沒有發揮應有的組織功能。首先,從國家與社會層面上看,由于農村實行和體制的解體,以及國家在農村推行“鄉政村治”,農民開始自我管理,實行村民自治,國家政權與農村社會逐步分離,尤其在稅費改革和取消農業稅以后,村民自治組織由于缺乏必要的財力支撐,難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已經影響了村民自治的有效運行。其次,從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運行機制來看,“村兩委”相互掣肘,影響村級組織的有效運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由村民選舉產生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而村黨支部作為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這樣,“村兩委”在行使公共權力時就難免產生矛盾和沖突,“在這個問題上,抱怨是雙重的,黨支部方面認為村級直接選舉削弱了黨的領導,村委會方面認為組織法不落實”。加之“組織體系的制度化水平不夠,組織運作的規范性、統一性、靈活性還都很差”,因此,“從改革之初到現在……一套真正體現鄉村經濟社會內在要求的組織體系還遠沒有建立起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并沒有帶來組織體系的適應性提高,也沒有有效地保障鄉村社會經濟的協調運行”。。最后,從村民委員會和村黨支部組織與村民的關系上來看,農民對村級組織的疏離感加劇了。“從鄉村生活的觀察出發,我們沒有辦法得出基層組織對于農民的服務越來越好、農民對于基層組織越來越親的整體判斷。相反,農民和基層組織的疏離感加劇了。”這已經被一項“農民對村組織、村干部的信任程度”的調查所證實。
從一些數字可以看出,村民對村組織和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主要集中在“有點不可信”和“有點可信”之間,村民并不怎么信任村干部和村組織;更嚴重的是,在農村社會的實際生活中,一些村干部腐敗、不檢點的行為也引起了農民的極大不信任甚至是反感。因此,村干部和村組織在村民中的威信并不高,其管理活動依靠的不是權威而是權力。農民對村干部和村組織的不信任,大大地阻礙了“村兩委”組織功能的發揮和鄉村治理的效能。但是,“客觀地說,基層組織在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是強大而積極的,但比較而言,在治理方面的努力就差強人意。或者說,目前的基層組織體制,如果說在動員和組織經濟方面是有效的,那么在改善鄉村治理方面,是基本不相適應的。所以,改善鄉村治理,首先要反思和檢討的,是改造基層組織體制”。“基層組織改革必須有大動作。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在的任務是要再造基層組織體系”。再造農村社會基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
二、農村(民)組織在農村基層的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狀況,為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創造了非常好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我們要在現有的農村經濟政策的空間里改造基層農村社會基礎,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在農村社會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這有利于促進基層農村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具體體現在:
首先,在基層農村政治建設上,農村組織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公民民主意識的成長,有利于農民利益表達和民主參與過程的有序化、制度化和對國家權力社會監督的機制化。從民主管理的角度看,農民組織可以平衡農村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制約基層政權組織的權力,防止強勢群體侵犯農民權益,“必須讓社會中的主要利益團體聯合參與政府組織,以此來防止任何一個利益團體可能將自身的意志強加于其他利益集團”。。從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格局的深刻變動,農民的利益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此而產生的許多社會矛盾和經濟糾紛,就需要農村有相應的解決機制。而單個農民的利益表達和訴求就顯得“軟弱無力”,在整個政治參與體制中處于劣勢;而且,作為單純原子化農民的政治參與,容易帶來政治參與的失序和低效,需要農民組織起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建立與國家政權的聯系通道。從農民組織的公益性來看,它會更多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關注社會的多元化需求,統籌社會各方,兼顧弱勢群體,發揚民主,實現社會公平。廣大農民應該組織起來,在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結成各式各樣的農民組織,集中農民意見,代表農民利益,和政府部門以及其他社會組織進行對話,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以增強農民與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博弈能力。
其次,在基層農村經濟發展上,農民組織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向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轉型;有利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經營的有序競爭,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有利于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宏觀組織。應該把原子化的農民個體結成代表農民權益的組織,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也可以以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村合作社、農民互助協會等形式,參與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貿易和流通體系建設中去。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化、信息化和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電話、電腦、網絡等現代信息傳輸工具在農村的使用,農村市場服務型中介組織發展很快。這些中介組織在市場營銷、信息服務、農產品加工、儲藏和農資采購經營等方面提供了許多便捷服務,有利于農民r解市場信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規模,避免盲目生產}在彌補市場和政府的不足,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在基層社會和文化建設方面,農民組織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農村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目前,對于農民個體來說,一方面,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以及國家權力對農村社會控制的減弱,使得農民在生產、生活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從而產生對各種社會組織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農民自發結成各種組織,如生產幫扶組織、特困戶救助組織、兒童上學接送組織等。這些農村社會組織在社會互助、公共援助、社會福利、情感交流等方面進行合作。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戶進行生產,大多數農村家庭很難備足各種農具,很難具有足夠的資金、技術,或因家庭勞動力不足等原因,程度不同地需要各種農村組織的幫助。除了在物質利益方面需要實際幫助以外,農民在體育、衛生、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還需要組織實體,以便于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衛生活動、文化活動等。這些活動既能滿足農民的社會情感需求,也能滿足他們的精神信仰需求。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組織的各種活動,不乏有迷信活動、非法宗教活動以及違法活動。所以,我們要對農民進行教育,以提高他們的素質,使廣大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消費觀、婚育觀,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讓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既然農民組織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基層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那么,就應該給予農村社會組織和農民組織相應的法律地位,保障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在基層社會的活動,提高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水平。
三、國內有關鄉村治理理論和農村(民)組織對鄉村治理結構的影響
國內理論界對于鄉村治理理論的研究以及鄉村治理的模式和路徑選擇,大多是從國家與社會互動關系的視角出發,立足于解決鄉鎮存在的問題而提出來的,而很少有專文從尊重農民的權利。
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的視角,提出農民組織化水平的提高對于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影響,而這恰恰是解決中國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的核心所在。
中國問題的實質是農村問題,而農村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的出路在于改造農村社會的社會組織結構以及農民的聯結和組織方式。針對我國目前農村組織化水平低、農民居住分散以及農民群體具有散漫性的特點,鄉村治理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把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各種農民組織,再造農村基層組織化的社會基礎。理由是:
根據多中心治理理論,把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各式各樣的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使這些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成為鄉村治理的中心,與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各種社會組織進行合作治理,實現基層社會與政府之間的互動,“一方面,社會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的原則組織起來,有序地參與到政策形成過程中去;另一方面,從這種制度化的參與機制中,國家權力獲得了穩定的支持來源(合法性)和控制權”。在經濟上,這些組織參與基層社會的經濟管理,可以把鄉鎮政權從繁重的經濟事務中解脫出來,切斷了鄉鎮政府作為“謀利性政權人”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這些組織參與鄉村社會的政治民主建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這樣,鄉鎮政權可以從傳統的政治管理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而它所要“扮演的角色越來越不是服務的直接供給者而是調停者、中介人甚或裁判員”。這樣就切斷了上級政府可借以利用的壓力型體制的通道。在社會文化建設上,農村組織和農民組織可以為村民提供各種服務和幫助,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和互助活動,實現農民的自我教育、相互合作和相互援助。這樣,鄉鎮“政府與社會力量通過面對面的合作方式組成了網狀管理系統”。鄉鎮政府與農民組織及其他社會主體就能以平等的身份,通過對話建立合作關系來實現鄉村治理的目標。
從國家對農村社會政治整合的轉型來看。由于實施城鄉一體化和“工業支持農業、工業反哺農業”的農村戰略,國家對農村社會的整合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以農業稅費改革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動為標志,國家對社會的整合開始由“汲取式整合”向“供給式整合”轉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國家應該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維護農民的權利和自由,保護農民權益,對農村社會應該采取新的整合方式,挖掘基層社會的內在潛力,為鄉村社會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提供內生動力。這種內生動力借助于國家、市場和社會等外在力量的推動,使農村社會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具有堅實的社會組織基礎。把農民組織起來,讓農民組織在基層農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中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農民的各種權利,以便與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鄉村治理。
顯然,上述的治理結構必然涉及到鄉鎮政權改革的未來走向問題。從現有的對未來鄉鎮改革的各種觀點來分析,其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解決鄉鎮存在的問題而提出來的。在實際生活中,鄉鎮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一方面反映出鄉村治理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艱巨任務,不僅僅是因為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民數量龐大、農村生產水平低下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所形成的黏滯性給治理帶來難度;還因為我國以為主要形式的農村改革到現在也只有不到30年的時間,而要在這短短的時間里理順鄉村社會的各種結構和關系,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隨著整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各種新的政策、措施會不斷出臺,各種新的情況也會不斷產生。所以鄉村治理是一個長期的調適過程。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們所采取的立足于解決鄉鎮現實問題的鄉村治理路徑,都難免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病。因為隨著一個問題的解決,難免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同時又產生解決新的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鄉鎮問題,就要尋找產生鄉鎮問題的根源:農民組織化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弱社會。
篇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地區制造業比較與評價
基于因子分析法提升河南自主創新能力對策研究
河南省A股上市公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論知識管理的特征、本質和運行機制
全球會計治理及啟示
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體系研究
城市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路徑考察和戰略選擇
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以福建省為例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要——《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評析
試論公民慈善意識的培育
契約自由與限制
強制要約收購中的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研究
也談“媒體審判”——論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
行政法視角下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問題研究
論納稅評估的適法性
英漢虛構位移結構分析
老調重彈,抑或突出重圍——論徐貴祥創作現狀及其困頓
青春·尋找·悲劇——賈樟柯電影主題詞淺析
工布藏族服飾特征及其文化內涵
切實提高黨內民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試論對領導干部權力的制約
CPI體系研究
河南省第三產業發展階段與數量分析
提高國有企業效率的途徑分析
通過BAB旅游電子商務模式整合河南省旅游資源
欠發達地區農村低保制度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以山東省菏澤市為例
創新欠發達地區新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
帕累托改進和分稅制改革
如何提高我國管理會計的地位
我國股指期貨合約乘數反思
金融市場風險測度的實證研究
論票據抗辯——以我國《票據法》規定為視角
國際貨物買賣中所有權轉移統一立法芻議
在合同實踐中運用意思表示錯誤理論應注意的問題
對刑事訴訟模式定義的比較性辨析
河南省高科技企業進攻型專利戰略研究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問題研究
關于民間舞蹈文化遺產的傳承自覺策略研究
二語寫作中詞匯多余錯誤的定量研究
積極穩妥地化解鄉村債務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制約因素分析及財政對策構想
穩步推進河南省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思考
選擇性益處、企業協會活力與經濟治理
河南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實證分析
銀行服務顧客滿意度的模糊綜合評判
我國納稅評估制度的缺陷及優化
金融創新、金融風險與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研究
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擴展索洛模型的實證分析
基于生態位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論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
我國刑罰模糊裁量的弊病與對策研究
論特別窩藏犯的民事責任
論拍賣過程中的法定優先購買權
新破產法中管理人制度的缺失與完善
傳統孝道的現代價值
略談元結對周敦頤的影響
英語中換喻修辭格的語用特征及翻譯
篇5
國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點及啟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價與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視角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問題及對策
小學語文教師的職業屬性、能力結構與知識結構
教師自我意識的生成與培養——兼論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深層拓展與發展導向
新課改視域下小學教師課堂教學失范行為研究
對提高開放教育面授輔導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思考
高師公共教育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例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歐教育實習現狀及改革趨勢探索
學科中心課程:內涵、理論假設及組織方式
從教育政策學視角看當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時期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政府管理創新研究
發展學生個性的意義與策略
“自學、議論、評價”三環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
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辦學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策略研究
高校學士學位論文抄襲的原因與反思
加強地方高校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的思考
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巡禮
試論教師成長的十個“學會”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初探
從自發走向自覺:促進教師課程領導的策略
論網絡化課堂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的新變化
挪威教師教育大學化形成及啟示
論幼兒教師教育智慧的養成
讓園本培訓引領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素質教育契合點: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
高校課桌文化的狂歡化特征與疏導機制
當下滬用中學物理課本初步研究
孫銘勛鄉村幼稚教育實踐與兒童文學教學
論社會思潮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雙重影響
建國六十年來德育導向的演進探析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變遷
中小學性安全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成都市為例
新課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實踐與探索——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高校二級學院辦公室實施目標管理的設想
大學英語教學秘書的工作定位與職責
撰稿規范
對農村教師缺乏與素質提升的多維探討
生態學視野下高師教師身心素質可持續發展
師范生“對話”素質探析
我國初等教育領域關于“教師”選題的研究情況及分析
轉型期高校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及調適
教師間交往的現實意義及促進策略
文化定向與范式人格——論孔子在中國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應對之策
中國大學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結構初探
當代中國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論大、中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銜接
高校學生黨員群體長效教育機制的探索與創新
品味愛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學生愛情觀教育為例
新建本科院校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推進學院制教學管理改革的探索與思考——以成都大學為例
對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學生欠費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篇6
論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的創刊及改版
延安市城區交通擁堵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內容分析及其對當代社會結構的啟示
基層黨建工作管理體系構建研究——以河莊坪物業處為例
地方黨報應有全球視野、世界眼光和平民情懷
媒介視域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發展現狀研究——以《南方周末》與《中國青年報》為例
教育公平視角下對民辦高校德育工作的現實思考
延安大學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之我見
關于高校輔導員績效考核的思考
淺談營造民辦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良好環境
基于管理學人性假設的有效課堂教學思考——以延安大學為例
新學員隊列訓練方法有效性探析
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安康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與培訓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二語詞匯知識結構框架研究
高職院校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發展新思考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
老子“自然”觀對現世的啟示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歷史演變
進一步發展延安鄉村旅游業有助解決“三農問題”
論新時期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
對教學載體道德性的反思
論教育法的價值在教育法體系中的地位
當代中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問題研究
學業落后學生的研究
大學生依戀方式和孤獨感的關系
淺談“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基于當下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心態探微
幼兒園告狀行為的案例探析
3~6歲幼兒飲食習慣調查研究
如何理解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互融
身心和諧:人生意義的追尋
淺談職業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
基于臨界點稅率的房地產企業土地增值稅籌劃研究
構建基于內部控制的財務收支審批制度
論會計學與統計學的相互關系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干部教育及其經驗
延安時期秧歌運動概觀
對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淺思
執政理念中的系統方法論探析
從傳統發展觀到和諧發展觀
弘揚傳統節日禮儀文化彰顯西安當代城市價值
運用科學發展觀審視我國“三農”問題
對延安市退耕還林(草)成果鞏固的思考
探微我國生產關系的調整與經濟體制改革
企業網絡的特征、價值分析——與企業、市場之比較
我國高等教育分流依據中的教育公平問題分析
淺談西部大開發與教育滯后問題
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
畢業生求職面試應注意的自身潛在影響因素
電大分校建設管理縣教學點的認識和實踐
淺論唐宣宗
《孔雀東南飛》反封建意義淺探
篇7
各位副區長分別匯報了各個工作組的工作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措施。從匯報情況來看,剛才。大家在工作推進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應予以充分肯定。下面,再強調四點意見:
一、對全區1-5月份工作的總體評價
回過頭來總結一下,每工作一段時間。尋找差異,理清思路,非常必要的認為,全區1-5月份的各項工作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地推進,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
提出的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思路,一是區委、區政府依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正在逐步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認同和實踐。去年以來,針對加快發展的現實需要,依托資源之富、交通之便、氣候之宜、人文之優的資源優勢,結合成為第七個主城區的歷史性發展機遇,總結全區各項工作、凝聚各方智慧的基礎上,編制了宏偉的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四橫六縱”交通路網上發展四大板塊、打造五大產業、構筑六大核心增長極的整體工作構想。從今年前5個月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可以說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完全符合的區情實際、完全順應了百萬人民加快發展的強烈愿望。實踐證明,只要方向正確,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如果一個區域始終處于混沌狀態,工作思路不明、工作機制不順,將會延緩整個區域的發展。因此,指導工作時,必需先要理清思路、選對方向,唯有如此,才干確保各項工作能夠在正確軌道上快速推進。
正在成為推動全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前幾天,二是廣大干部蘊含的工作熱情和推動加快發展的工作干勁。有位同志對我說,隨著全區各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切身體會到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實踐已經反復證明: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民群眾是真正的歷史塑造者。從快速發展的現狀來看,廣大干部的工作熱情和工作干勁助推著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作為管理層,有責任在更長時間內堅持著這種工作熱情和工作干勁,同時也只有把廣大干部的這種工作狀態不時延伸和放大,才干推進區域加快發展,才干實現區域加快發展。
良好的工作習慣正在養成,三是廣大干部正在生長。制約發展的瓶頸正在突破。區委常委會和區政府常務會上,曾經反復強調,通過城中村改造等重點工作的深入開展,會使一批有能力、能干事的領導干部脫穎而出,這是培養干部的一個重要平臺。同時,要清晰看到一些良好的工作習慣正在政府系統逐步形成。干部素質的提高、能力的提升、習慣的養成,將會對一個區域發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曾經表揚過一些經濟部門的干部,已經會用專業的經濟語言表達微觀經濟工作,用專業的經濟管理方法分析微觀經濟,這是巨大的變化,為這樣的變化,感到欣慰和欣喜。因為,只要如此堅持下去,不只會使廣大干部駕馭微觀經濟的能力不時加強,而且會使全區各項重點工作、難點工作得到快速推進。比方,申店村、蔣家村等城中村改造正在穩步推進;大道將于年底通車,完全打通大西安的南北中軸線;一小依照名校的要求,正在加緊建設。這些重點、難點工作的推進,也必將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問題。總結成果是為了激勵士氣;查找問題是為了更好更快發展。最近,對于1-5月份全區發展出現的階段性特征是應該肯定的但在肯定成果的同時。就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認為在工作中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必需引起大家高度重視:
抓矛盾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一是重點工作不突出。抓工作要學會抓重點。這樣才干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游刃有余地開展各項工作,這是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的基本立足點之一。雖然我制定了十二五”發展藍圖,提出了發展四大板塊、培育五大主導產業、打造六大核心增長極的宏偉目標,但都是宏觀層面上的安排安排,具體到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從1-5月份的工作來看,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重點領域的突破上效果還比較差。比方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方面,雖然制定了三帶三園八基地”建設規劃,但是重點區域布局上、核心區建設上都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比方在工業產業發展方面,產業基礎單薄、產業規模不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破解,優化工業布局、規劃建設工業園區、培育壯大產業等工作思路還不明晰、責任落實還不到位、工作主動性還不強;再比如在發展第三產業方面,規劃產業發展重點區域、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促進產業聚集發展上仍然沒有取得突破。這些重點工作都亟待我認真研究,突出重點,加快推進。
抓重點就是抓事物發展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二是難點工作尚未破題。從辯證法來講。抓難點就是抓問題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當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有很多難點工作還沒有破題,比方在旅游產品的打造方面,翠華山景區打造國家5A級景區如何去做,打造興教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區如何去做等等;比方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子午小城鎮如何提升改造,灤鎮省級重點示范鎮如何建設等等;比方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如何去推進,從哪些方面去著手推進等等;再比如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從哪些方面去創新管理和服務,各級政府如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等等。這些難點工作政府都有安排,各鄉街和部門也都在做,但是很多工作還都浮在面上,還都停留在規劃討論階段,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還沒有真正破題。因此,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節奏,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突破。
也是每一個干部應盡的職責。近期在一些慣例性工作中仍然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三是慣例工作不到位。政府工作是由大量慣例性工作組成的做好慣例性工作是堅持政府高效運轉的基本要求。比如工作,灤鎮鴨池口村村民連續6次上訪,封堵環山公路,市上去集訪,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有關負責同志要認真分析反思,包抓領導要親赴一線處置,絕不能使亂象延續。再比如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由于工作不到位,一度排名全市最后一位,區政府已進行過多次批示、安排和檢查,但從整體工作情況來看,雖有改觀但進位不明顯,雖有安排但工作效果不夠,雖有治理措施但落實不力;從所處的區位來講,揚塵治理工作沒有理由落在全市后面。對此,有關負責同志要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四城聯創、環保、建設、執法等部門研究治理方法,加大督查力度,確保工作效果。慣例工作不時出問題,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具體表示,也是全區發展愉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鄉街和部門要牢固樹立用心工作、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抓具體、抓反復、抓結果,努力發明一流工作業績,努力實現追趕跨越。
全市十三個區縣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四是特色工作不鮮明。當前。要領先進位,要保持先進,必需有特色工作。沒有特色工作就沒有發展主動權,沒有特色工作就不能實現率先發展;沒有特色工作也說明我工作規范太低,說明我榮譽意識不強。各級各部門必須在突出重點工作、做好慣例工作的同時,著力在提升特色工作上下功夫,發明性地開展工作,做出特色,創出亮點,不時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
二、對全區下一步工作的總體要求
實踐更需不斷創新。目前,發展無止盡。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通過政府的干預不時擴大經濟總量、堅持GDP平穩快速增長、社會事業均衡發展,新形勢下政府工作的核心所在全區各級各部門必需著力提升以下工作能力,全力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迫切需要我努力工作來推動經濟加快發展。推動經濟發展需要有駕馭微觀經濟的能力,一要加快提升駕馭微觀經濟的能力。目前我區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滯后的市考指標。微觀經濟的駕馭能力只有在發展微觀經濟的實踐中鍛煉才干形成。因此,各鄉街和部門要緊緊圍繞抓好經濟建設,不時增強駕馭微觀經濟的能力;要加強經濟指標的監測、預測,加強經濟指標算賬、統計;要相互協作、挖潛補漏、應統盡統,努力完成各項經濟指標任務,確保各項市考指標順利實現“雙過半”
迫切需求我通過加快建成一批重點項目來改善經濟發展狀況,二是要加快提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能力。全區不盡合理的經濟結構、脆弱的產業基礎。迫切需要不時培育產業來增強產業發展實力。目前,區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既說明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亟待改變,更說明走出產業基礎單薄和結構不合理的困境刻不容緩。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需依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積極培育壯大產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迫切需要我盡快突破瓶頸、解決難題。各分管區長及各部門在開展下一步工作時,三是要加快提升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短缺的公共產品、滯后的公共服務。必需明確哪些問題是瓶頸問題、哪些問題是難點問題、哪些問題是重點問題,并逐一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數。去年以來,國土和規劃部門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其中國土分局大刀闊斧地拆除了一批違法建筑,打擊了一批違法占地行為,有效規范了全區依法用地秩序;規劃分局通過努力,使西部大道片區5.3平方公里的規劃勝利獲批,文化廣場片區2.5平方公里的規劃順利通過市規劃局評審,為全區實施鄉村開發建設提供了保證和依據;實際上我每拿到一個規劃,就是取得了一個項目的合法性,開辟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統觀全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存在瓶頸仍然主要是土地和規劃方面的制約。下一步由根民同志和東明同志牽頭,相關部門的同志共同參與,組成專業攻堅團隊,全力解決制約項目建設的規劃和土地難題,加快推動項目順利建設。全區各鄉街和部門都要注重加強土地和規劃問題的研究,不時提高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千方百計推動加快發展,確保各項既定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必需走城市化、城鎮化之路;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新型城區,四是要加快提升管理鄉村的能力。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需通過鄉村化和城鎮化途徑來實現。目前,區的鄉村管理方式粗放、管理規范低下,都是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要求不相適應的迫切需要提升鄉村管理水平。今年以來,對西街高起點實施了提升改造,加強了規范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和群眾的一致認可。而揚塵治理工作目前依然管理責任不清,管理措施不到位,以致在全市排名靠后,這集中流露出鄉村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鄉村管理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目前的發展階段,廣大干部必需學會從管理農村向管理城市的轉變,不時提高管理鄉村的能力,并通過加強鄉村建設管理來強化全體市民的鄉村意識,促進農村向城市轉變,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區域鄉村化進程,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新型城區。
三、下一步工作中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階段性工作事關具體任務完成,一是要處置好久遠工作與階段性工作的關系。久遠工作涉及全局發展。都非常重要。必需分清哪些是久遠工作,如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優勢產業、統籌城鄉和社會管理創新等都是久遠工作;同時也要分清哪些是階段性工作,如“三夏”防汛、征兵等都是階段性工作。作為領導干部,要學會運用制定計劃、組織實施、控制糾偏、考核評價的工作方法,處置好久遠工作與階段性工作的關系;對階段性工作、慣例性工作,要掌握工作特點,依照既定的工作機制、工作順序把工作做到位、做扎實;對久遠工作要認真謀劃,深入細致研究,明確工作目標,制定工作規劃和實施計劃,采取扎實有力的措施,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推進,一項工作一項工作的落實,確保取得實實在發展效果。
既要整體推進,二是要處置好面上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面上推進與重點突破是相輔相成的推動區域發展中。更要注重重點突破。當前我面對的工作很多,必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點工作上,通過實施重點突破,推動重點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重點項目取得新成效,帶動整體工作取得新跨越。
不可能每項工作都走在全市前列,三是要處置好一般要求與特色鮮明的關系。政府的工作非常龐雜。但是必需有特色工作。如果在做好慣例工作的同時,各位副區長的分管工作中能有1-2個特色明顯、效果顯著的亮點工作,如果全區每個鄉街、每個部門都能有1-2個在全市特色突出、排名靠前的亮點工作,那么就會在全區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局面。因此,今后的工作中,各級各部門一定要處置好一般要求與特色鮮明的關系,增強爭先意識,提高工作規范,突出特色,打造亮點,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篇8
未來景觀設計實踐的維度
CITYIF規劃云平臺
人性化的城市雨水景觀設計對策
關于中國“風景園林學”的5個問題
Coyoacan企業園區景觀設計
重要卻被低估的景觀功能——提升專注力
健康的城市生態與健康的人
對城市邊緣地區景觀管理的反思
氛圍:景觀設計中的質量、感知與時間概念
中國特色的建筑節能之路
從能效城市到能效者——5A規劃途徑
低碳生態城市規劃方法
當低碳與生態技術遇見景觀建造
最佳實踐:中國南方地區首個被動式住宅
為提升雨水質量而設計的綠色基礎設施
權力、文化與審美:當代城市景觀中的三重“幻象”
中國華南地區低影響開發設施典型案例分析
在新數據環境下探索城市秩序的可持續內涵
為城市體檢——大數據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
建筑師的元符號:建筑制圖如何借鑒大數據可視化
《為未來而設計——80人眼中的可持續世界》節選
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技術——愿景與傳統
“公共政策的力量:‘海綿城市’與行業趨勢”沙龍紀實
與地方政府的對話:鎮江市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
化腐朽為神奇——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的探索
綠色等于健康?建立高密度健康城市研究的實證基礎
論城市綠色景觀對大眾健康的影響機制及重要研究問題
親自然的景觀設計對改善健康與福祉的作用
以兒科醫生的視角診斷城市環境:訪談理查德
彈性樂清:氣候變化、公共健康和景觀基礎設施
以國際視角審視中國鄉村景觀與可持續城鎮化
西安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規劃回顧
應對中國經濟模式轉型的城市建設:適度與留白
古代水利基礎設施比較研究對新興城市的意義
春秋冬夏——北京百子甲壹宋莊工作室的景與觀
景觀設計行業水平的提升有賴于市場化改革的推進
理性教育:香港大學景觀設計學碩士設計論文教學體系
尋找定位的挪威設計——挪威2013奧斯陸建筑三年展參觀感悟
合金:通過熔入制造能夠相容的新材料
中外無異——關于中國設計市場的新思考
土壤:水系統中被忽視的向度
基于自然過程的人工干預下的水系統生態設計
淺析現代企業園區中的植物景觀營造形式
讓城市更綠——綠色屋頂和綠色立面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與加冷河修復
兩位創新型設計師對城市的深刻思索
規劃師應該去了解的另一門語言——地質遺跡與古生物研究
篇9
關鍵詞:鄉村規劃 生態體系 兩型夢
中圖分類號:U412文獻標識碼: A
在中國急劇擴張的城市正在吞噬鄉村,村民為了在沿海發達城市的工廠里謀得更好的工作而紛紛離開鄉村,鄉村將是未來城市消費的奢侈品。在中國傳統的鄉村凝聚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對鄉村的保護規劃,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之根的固本和養護。
1:鄉村的魂―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是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征,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
中國的文明起源于農耕文明。長達6000年的農耕文明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文明都不能與之相比。西方歷史上的巴比倫、古埃及、古羅馬、古印度等文明已經成為歷史,人們這樣評論他們的過去――“只要人類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片沙漠。現今的中國不僅沒有成為沙漠,而且這片土地還在支持著中國走向另一個新時代的文明――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新農村建設風起云涌,湖南的鄉村建設即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集中起來說,就是不少地方或多或少把“新農村建設”變成“新城市建設”。如果按照今天有些縣市的方法與路徑來進行鄉村建設,速度越快,投入越大,收效會越小。有的地方還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問題。
現今新農村的建設我們應將目光投向5000年的中國文明史,且應延續這條古道,同時又必須增添一些當代的文明元素,關鍵這些元素不能喧賓奪主,因繼承與發展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
2:鄉村體系―人與自然生態
一個村莊有一個完整的村莊生態體系。鄉村建設的原則:生活第一、生產第二、市場第三。在作鄉村規劃的時候,規劃需本著生命和生態的三個“家”原則――鳥類的家在樹上,人類的家在地上,水生物和微生物的家在河邊。
如孫君老師言:“城市人以人為本,農村人以自然為本;城市人靠借據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農村是靠誠信與土地來維系著人與人的關系;城市人過節鄉村游,農村人過節城市游;城市人還在追求生態住宅,而農村人出生就擁有生態家園;城市提倡人與自然要和諧,農村人與自然和諧千年之久;城市是動態的,農村是靜態的。”
農村有非常之多的優勢,就如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初期那陣,是一個未經雕琢的璞玉地。一些偏遠的農村,遠離塵囂,可以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是城市人們夢想的綠色家園。都市近郊的土地,價格直追市區,因交通運輸之便,近郊的綠色有機蔬菜、農副業加工業、水產養殖、民俗旅游、周末度假等,暗藏著無限生機。
我們在進行鄉村規劃時應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鄉村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當地的生態農業模式。
3:鄉村建筑―保護每一個時代的文化
農村的古民居,老家具等已成為都市人追逐時尚的對象。現在城市社區、豪華別墅,都在再現農村田園風光,可是眾所周知臨摹的古民居和田野風光是無法與自然鄉村相提并論的。
鄉村規劃項目不是拆舊房、蓋新房,不是推銷城市已普遍化的電器和汽車,而是讓新農村與就農村并存,新文化與就民俗并存,時尚與傳統并存。
瓷磚房作為新時代農村建筑的代表,是現代文明的符號。我認為在鄉村規劃建筑改造時我們在保護古建筑和老居民住宅的同時應保留瓷磚房這一時代的文明而非一味的否定拆除。讓時代的年輪在鄉村建筑上折射出不同年代農村的更進變化。為這快速發展的時代的人們保留一些可追憶的事物。
4:兩型鄉村―湖南瀏陽市蕉溪鄉水源村
水源村隸屬于長沙市瀏陽市蕉溪鄉,地處瀏陽城區和工業新城之間,距瀏陽城區10千米,距工業新城14千米,是連接瀏陽“一市兩城”的紐帶。東南與太平橋鎮接壤、西南與洞陽鎮相鄰、西北與高升村搭界、北臨常豐村、東接蕉溪村。村域面積1928.35公頃。全村共有5475人,1575戶,屬于特大型的村莊。
村內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地屬丘陵。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層巒疊翠,有山有水,山水相映,環境優美。民風淳厚樸實,宗教文化濃郁。村域西北部鄰近風光旖旎的萬豐湖,瀏陽之美掩映在這碧波蕩漾中,給過往客人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吸引了大批的城市居民到此來垂釣休閑。水源村距大瀏高速公路、長瀏高速公路出口分別為7km和15km,交通便捷,可進入性好。從水源村走大瀏高速至大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僅需40分鐘車程,與周邊景區聯系密切。
4.1“兩型”及“兩型鄉村”概念
“兩型”即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兩型的根本內涵是社會、經濟、生態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兩型村莊要規劃建設集中居住地,確保耕地無拋荒;噴灌、滴灌、滲灌等實用型節水技術推廣普及率要高于20%;農膜回收利用率高于65%,農藥瓶、化肥內包裝回收率高于95%;推廣實用沼氣、節煤省柴灶,清潔能源使用率高于50%;每一個聚居點按規定設立垃圾集中收集點,實行生活污水簡易處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確保土壤養分、重金屬、農藥殘留合格率高于90%。此外,農戶四改(改水、改廚、改廁、該圈)率要達到8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要100%覆蓋。
建設“兩型鄉村”,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節約、清潔、安全、可持續發展,這是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勞等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建設“兩型農業”,全面推進新農村生態建設。
4.2湖南瀏陽市蕉溪鄉水源村規劃核心亮點
在“資源的整合、思想的統一、工作的責任和科學的方法”思想的指引下,以新農村建設的落地為根基,把中央新農村建設20字具體化。
水源村在堅持集約用地的原則下,根據湖南地方特色,對村的布局采取整體分散、局部集中的形式,依地形地貌特點,形成多個自然村莊,各自然村莊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保留湖南特有的鄉村風貌景色。
4.2.1貫徹村干部始終參與性和提高村民的積極性
如何讓水源村的歷史文明和現有資源文化轉化為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農民文化,轉化為經濟,轉化為水源人們的奮斗目標。經過前后多次的入鄉住在村民家中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對整個村調研和走進村民家近距離的聊天詢問,我們認為既然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那我們的項目就應該圍繞為農民做事開展。而農民最聽村支兩委的。
4.2.2根植“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來對水源村進行規劃
在鄉村規劃中最難的是文化與精神的內容,是規劃的生命所在。我們總結出目前中國大多數的鄉村規劃都是基于用城市的概念來設計鄉村,沒有該村莊的思想和生命基礎,特別沒有本土文化的根基。在做水源村規劃前我們不斷讀取國內外鄉村規劃的經典案例并反思,吸納好的規劃思想結合水源村的地域特色進行規劃文本思想的設計。人、自然、建筑、精神、文化是一個生命體,只有獨立的規劃和建設,系統就不存在,新農村建設也就難有完整性,就談不上新農村建設的生命力。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村民是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主體,因為我們要建的是農民的新農村。
我們通過對水源村的交通區位的分析,以及水源村周邊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優勢,確定水源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休閑觀光農業為基礎,借助萬豐湖生態旅游的發展,重點向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結合旅游發展的主線,充分整合村域內旅游資源,依據發展需求增加村莊內旅游配套設施如交通、住宿設施的投資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著手:
(1)環境治理:提出農村生活污水、豬糞污染、生活垃圾處理的具體措施,從技術改從技術上對村民進行指導,思想上灌輸生態文明意識,提高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覺悟;從而從根源上提高村民的生活環境,建設一個水源村人民喜歡的、符合實際的、環境和明風優美的新農村。
(2)村容村貌營造:近期通過改水改廚改廁、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達到飲水安全、村容整潔、居住環境舒適等“兩型”村莊建設要求,提高村域整體形象。
(3)設施建設:完善道路、農田水利等各項基礎設施,為水源村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平臺,為村民提供便捷、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4)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引導農民搞好土地流轉,盤活和整合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5)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合理布局和科學的政策引導,建立水源村現代化農業經濟體系,全力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的發展農副業,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帶動水源村產業的升級,達到生產發展、農民收入提高的目標。并將此目標根植在維護水源村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石上,讓產業發展成為促進水源村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中堅力量。
(6)景觀塑造:對萬豐湖周邊的建筑進行整治改造,重點對廟嘴等鄰近319國道的建筑及村莊環境進行整治,在滿足環境友好、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和生態文明意識得到整體提高的背景下再鼓勵村民自行參與結合萬豐湖片區旅游的發展,充分挖掘其旅游價值,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7)為水源村的建設提供一個村干部合理的引導規劃和村民自主參與的可落地文本和圖紙,達到建設的投入收益最佳點,減少重復投資與建設。
4.2.3建筑改造保留時代的文明
針對水源村的廢棄的古建筑在村民的記憶話語中對其進行修復和完善,對老的土磚廢棄建筑進行保留修繕作為村民活動室等場所。對已有的數量眾多的瓷磚房進行保留和細部美化。讓人們穿梭在水源村中能看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現代所留下的時光痕跡。讓村民們擁有美好的回憶。
從水源村現狀獨棟建筑分析,具有湖湘建筑普遍建設的坡屋頂,但建筑立面較為單調,變化較少,其建筑特色并不明顯。若將獨棟建筑放到一個整體中來分析,村域內主要視線軸上的建筑統一為白墻紅瓦的建筑風格。青山綠水、白墻紅瓦,相互映襯,亦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也別有一番鄉村風味。因此在村民住宅設計規劃中,盡量避免整治規模太大并減少整治資金的投入,住宅建筑仍以“白墻紅瓦”為其主要基調。
從總體進行規劃和遠景描繪后,建筑的實體改造我們將在水源村進行挨戶挨家的具體指導和設計,由村民參與建設具有村民自己愿景的美好家園。
總結
一個時代有自己特定的文明與信仰,同時又含有特有的困惑與挑戰。水源村正在“三農問題”這樣一個特定的大背景下,演繹著一場文明與現代和諧的新農村的革命。我們要將鄉村的規劃實踐轉化成為一種愛國和道德倫理的運動。呼吁農民自身的智慧、創造精神和主動性。在跟隨黨的農村規劃建設大的時代背景下,為湖南地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譜華章。
參考書籍:
[1]孫君.農道:沒有捷徑可走的新農村建設.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1
[2]孫君.專家觀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權威解讀.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篇10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1. 學師德規范,強理論內涵。我校定時、定點組織全校教師學習政治理論、時事報告,學習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師德行為規范,學習“感動中國”“最美教師”等先進事跡,開展“學典型,趕先進”的師德教育實踐活動,讓教師深刻領會教育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增強教師的職業光榮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2. 踐師德行為,揚社會正氣。我校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教師踐行高尚師德。如開展“微笑做教師”活動。教師帶著好心情進校園、進課堂,做到微笑面對學生,微笑面對家長,微笑面對同事。再如開展“百師訪千家”活動。全體教師零距離走進社區、走進學生家庭,貼近學生心靈,使學生和家長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用心溝通,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
3. 評師德楷模,樹先進典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習、踐行師德行為的過程中,我校適時挖掘、歸納、提煉師德典型的真案例、真事跡,通過開展班主任經驗交流會、“師德演講”和“師德標兵評選”等活動,積極樹立身邊的師德典型,深度挖掘教師身上的閃光點,在輿論導向上,大力宣揚身邊師德典型教師的真事跡,展現學校師德建設新風貌,以身邊人、身邊事影響身邊人,促使高尚的師德在校園內變得可親、可近、可學。
二、提升教師執業素質,塑造專業化教師團隊
1. 更新教育理念,明確角色定位。一位合格的教師必須熱愛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具備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學生觀、世界觀,以學生為本,做到立德樹人。教師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學習者,只有明確角色定位,才能自覺優化知識結構,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整體素質,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
2. 精深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職業承擔著文化傳承和知識傳播的雙重使命。要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我校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等方式,開展全體教師業務通識培訓、學科教研組研討、專項技能提升培訓與考核等。在新知識爆炸式發展時代,特別是網絡教育的大力興起,學生掌握知識的渠道無限擴大,這就更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拓寬知識面,真正成為文化的傳承者、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求知的引導者。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提升專業素養,踐行減負增效。首先是提升教學能力。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層面,我校通過多種形式的“崗位大練兵”,鼓勵教師積極實踐、勇于創新,熟練掌握學科教學技能,努力成為教學上的行家里手,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其次是提升科研能力。我校組織教師積極參加教改和教研工作,立足課堂教學實際,開展課題研究與實踐。同時,大力支持教師將優秀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第三是提升反思能力。反思是提升教師執業素質的關鍵,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我校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撰寫教育敘事,并將優秀作品匯編出版,將教師反思行為作為專業化能力提升的關鍵。
三、創新常規管理模式,構建長效機制保障
1. 機制創建助力教師成長。一是優化教師評價制度。我校創設有利條件提高優秀教師的福利待遇和職業榮譽感,如在派出進修與培訓、科研立項、職稱評聘與晉級、績效工作考核、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評優評先等方面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一種良好的評價和用人導向機制。二是優化教師成長檔案。抓緊年輕教師“1358”培養工程,即一年入門、三年合格、五年成熟、八年骨干;抓實中青年教師師德和專業發展雙提升工程;抓牢老教師示范引領“傳幫帶”工程。通過抓住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的時間節點,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求,細分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 搭建平臺促進教師成長。首先是網絡平臺。我校充分利用國培、海西教育、校園微信教研等平臺,鼓勵教師參加培訓,提高自身業務技能。其次是展示平臺。依托校園網站、教學比武、教師技能大賽、教學基本功訓練與展示、課題研究、論文撰寫、案例編寫、微信教研等活動,為教師開辟互動、交流、研討的渠道,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第三是交流平臺。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通過邀請名師到校講學、外聘專家進校指導、派出教師跟崗學習等形式,扎實開展教學研討,不斷拓寬教師的文化和知識視野。第四是教研平臺。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敘事研究,形成問題即課題意識,推動教師申報各級課題,創建學校“名師工作室”,為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保障。引導教師不忘初心,在追尋教育足跡的路上繼續前行,樹立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信心,養成及時總結歸納的習慣,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四、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 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偏遠鄉村教師留守意愿不高,城鎮教師交流動力不足,城鄉交流實效不強。提升教師職業吸引力,特別是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探索有利于優秀人才“進得來”的激勵機制,也要創造有利于農村教師“留得住”的機會結構。
2. 男女比例失調,中小學教師中難覓男兒身。男教師逃x中小學引關注。調查發現,掙得少、社會認同感低等是男教師逃離中小學校的主要原因。由此,間接導致中小學男生的女性化傾向,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特別是二孩政策放開后,中小學校女教師較多,她們的生育意愿與學校穩定的教學秩序也出現沖突。如何穩定正常教學秩序?提高教師待遇及職業吸引力,大力引進男教師是關鍵。
3. 職稱制度改革,未能讓優秀教師脫穎而出。近年來,教師職稱評審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如中小學教師職稱指標不足,許多達到條件的教師沒有參評機會;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已到職稱“天花板”;年輕教師因指標限制,職稱低待遇差等,都影響了這些教師的積極性。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多年,如何切實有效地發揮職稱制度的作用,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應該引起教育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