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6: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關系

篇1

【關鍵詞】審計證據 邏輯思維 非邏輯思維 協調運用

審計證據是提出審計意見,形成審計結論,解除或追究被審計人經濟責任的依據,是控制審計工作質量的關鍵。收集審計證據的科學思維,就是在收集審計證據時進行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協調思維。

收集審計證據的科學思維

收集審計證據的科學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協調運用。科學思維可以幫助審計人員在收集審計證據時更好地取得更多的審計線索,找到更有力的審計證據。

特別是在我國獨立審計準則中的《審計證據準則》第五條中規定:“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應當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后,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專業判斷,確定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該規定明確了審計師圍繞這些特征和性質收集審計證據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評價和判斷審計證據是否充分,是否適當(即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需要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離不開科學思維。無論是在審計證據的特征、審計證據的內容、審計證據整理與評價,還是在審計過程中采用詳查法或抽樣法、順查法或逆查法等審計方法,都離不開科學思維。

收集審計證據需要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性思維

收集審計證據離不開邏輯思維。從邏輯思維的特性來看,邏輯思維傾向于解決科研、工作細節問題,做出嚴謹而可靠的推斷,邏輯思維追求邏輯的嚴密性,其核心是分析、認識問題的規律性,因此在收集審計證據時,按審計計劃和審計程序運用邏輯思維,對有關會計資料、經濟活動進行符合性和實質性測試,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收集審計證據需要非邏輯性思維。從非邏輯思維的特性來看,非邏輯思維傾向于解決事物重大、疑難問題,具有發散性、聯想性,常常可以將我們的研究工作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和全新的方式。與邏輯思維不同,它具有發散和聯想的特性,在收集審計證據時,它挑戰固有審計程序,蔑視過去的審計經驗,在認識、分析審計人證據時表現為無序而又跳躍,能發現通過邏輯思維不易發現的問題。

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必須協調運用

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統一性形成了二者協調運用。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兩者又密切聯系,在收集審計證據過程中,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和協調運用過程,形成了審計人員對審計證據的判斷過程。要提供充分、適當的審計論證,需要以多角度、多層次、多方向思維(非邏輯思誰)的啟發,這種協調思維的運用過程是收集更多合法、可靠、有效的審計證據的關鍵,但也不可能離開收斂性的邏輯思維的正確推斷和嚴密推理,收斂性的邏輯思維是收集審計證據的必要保證。在進行審計時,審計人員需要更多的審計證據來做判斷,如果我們只能收集到一些審計證據,那么能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先取得的證據可能是后取得證據的因素,那就非常需要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協調運用。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本質區別促使二者協調運用。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有本質的區別,審計人員在收集審計證據時應把握好二者的實質區別,多角度、多側面、多方向地認識、分析和判斷審計證據,在整個思維過程中,處理好確定與非確定的、邏輯的與非邏輯的、相似的與相異的、單元的與多元的、抽象的與形象的等等各種思維因素間的關系,并將各種因素納入到統一的系統中來,構成收集審計證據的全面思考、多環節思考、多層次思考,從而保證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

從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有本質的區別來看,邏輯思維關注審計證據的確定性,而非邏輯思維則相反,促使審計人員多樣性地收集審計證據。

邏輯思維要求一個審計證據所提供的資料對審計意見的形成以及得出審計結論,必須是確定的、唯一的,不能產生歧義。一個審計證據,從不同角度、不同情況、不同層次、不同思路出發,就會有多種多樣的審計假設;而每一審計假設的獲得都不完全是邏輯推導的結果,大膽想象、多方聯想,這一想象或聯想過程屬于收集審計證據的非邏輯思維。從思維方式來說,科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

在審計證據的收集過程中也必須進行發散思維,這類思維主要通過突破原有概念和思維規則的束縛,進行逆向思誰、多向思維、聯想思維。審計人員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如果逆轉一下正常的思路,從反面想問題,對習慣、常規、已往的挑戰,用逆向的思維,進行大膽假設,再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小心求證,從而得出審計結論;在對某些會計資料和經濟活動的思維過程中,不被一些或一條線索限制,不受已經確定的審計計劃、審計方法、審計程序和審計測試等的約束,而是從一些會計資料和一條經濟活動信息中盡可能向多角度思考,并且從這種擴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規和非常規的多種假設。

例如審計人員在對某公司審計時,發現該公司接受供電公司電單價為0.28元,而計入生產成本單價為0.82元,按邏輯思維的思路追查原因,就會取證于外供電單價、使用電單價及金額,如果被審單位提供了降壓損耗以及用電損耗,審計人員往往對該證據不再使用,只能將此情況及原因寫入審計底稿,甚至作出損耗的錯誤結論。如果采用非邏輯思維發散性思考該問題,就會考慮到是否轉供,如職工、其他居民、農戶、商鋪用電成本也計入企業生產成本的情況,從而擴大審計證據收集的范圍。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有著不同重點需要二者協調運用。邏輯思維著重審計證據的合法性、科學性和合理性,非邏輯思維著重收集審計證據的特異性、離奇性和差異性。依據上述收斂性思維與擴散性思維的不同點,可以看出,邏輯思維是按照合性性、恰當性、一致性將各種審計假設集中起來,以形成審計結論,因此,利用邏輯思維所收集的審計證據所關注的是它是否正確、科學,是否有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是否符合審計準則和會計法規。

而非邏輯思維恰恰相反,它往往是逆向思考,蔑視一般經驗和常規審計方法,它排除一切在審計中的陳歸、經驗思維,實現思維自身的超越與跳躍,尋求奇特的線索和審計證據。因此審計人員在收集審計證據時,養成大膽設想和假設的習慣,綜合運用發散思維、逆向考慮、縱深聯想、跨越思考等方法,逐步提高思維的發散性、飛躍性,以尋求更充分、更適當的審計證據。

因為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在思考時關注的重點不同,所以,邏輯思維與財會知識的積累和審計經驗的多少成正比,而非邏輯思維與審計人員的財會知識和審計經驗的多少沒有必然性的聯系,甚至會出現財會知識積累越多,審計閱歷越豐富,反而成為在收集審計證據時的思維障礙的情況。

非邏輯思維是意識活動的爆發式質變和飛躍,審計人員收集審計證據時,進行邏輯思維的審計人員主要考慮的是實現收入直接有關的證(發貨票、出庫單)、賬(收入的總賬、明細表)、表(利潤表)以及相關會計資料(合同),而進行非邏輯思維的審計人員主要考慮的是生產統計表、出門條、發貨匯總表、銷售主管的銷售匯報材料和報告。可以看出后者更容易找出疑點,更容易形成新的審計線索。

充分發揮科學思維在收集審計證據時的作用

科學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協調運用。

擺脫常規思誰方式。審計人員在思考問題時,應該擺脫常規性的思維,不要忽視任何一個角度、情況、層次、環節,把問題引向更深、更廣的會計資料和經濟活動,甚至會計資料和經濟活動以外的各種資料和活動,并將其他學科成熟的方法移植、嫁接,或者借鑒其他學科事物的機理,從而獲得理想的問題思考結果。

善于利用非邏輯性思維。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的過程中,應從感性的事物、概念或現象開始,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借助于想象、聯想等,引申到其他有關的審計事項,充分從已知條件出發,向可能出現審計問題的多方面延伸,以尋求審計證據的多種方法和結論。

篇2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能力;高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1-0357-01

思維科學研究表明,思維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品質,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是構成思維品質的五大要素。其中獨創性即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人的思維中最可貴的一種思維品質,只有具有這種思維特點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急需的開拓型人才。但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恰恰缺少的正是這一點。針對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成了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教學改革的方向,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數學課是一門富有創造性內涵的學科,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便擺在我們每個數學教師的面前。下面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1 非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觀念

非邏輯思維包括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和數學審美等。研究表明:形 象、直覺、靈感思維在人的創造思維能力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學審美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起著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之間的橋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法國數學家彭加勒認為,數學創造性思維是 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功能的綜合。真正有創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嚴格思維,又是善于不嚴格思維的人。這實質是說在數學戧造發明的過程中,既包含非邏輯思維,也含有邏輯思維,且非邏輯思維占據優勢,是邏輯思維主導下的非邏輯思維,兩種思維的有機結合,互相補充和作用,創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數學的創造發明過程往往是先通過形象、直覺、靈感、審美等非邏輯思維迅速找出問題的突破口,再通過邏輯思維做出嚴格的證明。非邏輯思維是打開數學創造大門的鑰匙。中學數學雖然對社會來講,一般不會有客觀上的創新結果,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對于培養其創造素質是極為有利的。長期以來,人們在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視邏輯思維,過分偏重于演繹推理,過分強調形式論證的嚴密邏輯性的嚴格作用。數學教育僅賦予學生以“再現性思維”的嚴重弊病,對非邏輯思維的認識不足,忽視形象思維在創造中的作用,忽視直覺思維的頓悟作用,忽視數學審美的橋梁紐帶作用。

2 數學語言能力培養

數學語言是科學語言,它的符號與圖形都是用來表示數量與空間形式及其關系的,是認識量與空間形式及其關系的有力工具。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和載體,語言可促進思維,深化思維,思維又可創造語言。數學語言的發展與數學思維的發展更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如數的發展產生了復數語言,而復數語言的發展又產生了復變函數論這門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數學學科。數學語言所表達的創造性的數學思維過程,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創造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數學語言具有準確、抽象、簡煉和符號化等特點。它的準確性可以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學生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的培養,它的簡煉和符號化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規律,也有利于思維。一個公式、一個圖形勝過一打說明,符號公式的和諧與簡潔美,有利于學生記。憶、有利于分析問題、有利于計算和邏輯論證。學習復數時,“1

3 非智力因素培養

篇3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非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鼓勵想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想象是指人的大腦對曾經知覺過的各種事物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未曾知覺過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創造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在學習了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后,將長方形和正方形紙,剪剪、折折,利用電腦快速完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學習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讓學生為學校設計一個花壇,并計算出各種花草的面積;平移和旋轉這部分內容學完后,讓學生設計一條美麗的花邊等等,使學生發揮創造性潛能,設計出具有獨立個性的新作品,不斷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二、由此及彼,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

聯想是由一個事物經驗想起另一事物經驗,或由想起的一個事物經驗再想起另一事物經驗,而這兩個事物之間并不一定有邏輯聯系,這是非邏輯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聯想,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溝通知識間內在聯系。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推導過程時,學生就利用圓面積的推導方法,沿著底面直徑剪開,將圓柱等分成若干份,再將其拼成一個長方體,長方體的長就是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πr),長方體的寬就是圓柱的半徑(r),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然后推導出圓柱的體積V=πr2h。學生利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自行探索,把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準確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識點。又如:在學習了分數和比的有關知識以后,我讓學生根據出示的內容:“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3/2”進行聯想,說說從中還知道了哪些數量關系。學生通過大膽聯想后的收獲有:

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3/5;

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3:2;

男生人數與全班人數的比是3:5;

女生人數是男生的2/3;

女生與全班人數的比是2:5……

通過對學生聯想訓練,將新舊知識架起橋梁,激發學生的靈感,喚起學生思維的創造性,使思維更加嚴謹、周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開拓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求異思維。

三、另辟蹊徑,培養學生的側向思維

側向思維就是從另一角度出發,走第三條路,善于從其他離得較遠的領域,利用局外信息來取得啟示的思維方法。即善于變換思路,不要束縛于常規思路,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可以另辟蹊徑。如:在五年級上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例題2:

“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要求右邊圖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比較簡便?如果每個小方格的邊長是1厘米,右邊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若按照常規思維,就是將圍城右邊圖形的每一條線段測量出長度,再加起來就可以了。這樣對于題目中出現的不是整厘米數,學生處理起來就比較困難了。但是我們引入了“轉化”的策略,這樣就可以將這個不規則的圖形,通過線段的平移,轉化成一個規則的長方形,一下子計算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

四、敢唱反調,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所謂逆向思維法,就是指人們為達到一定目標,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中引導出啟發思維的方法。由于逆向思維與常規思維唱反調,所以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如: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練習中:

篇4

關鍵詞:數學;創造性;思維;認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3-215-01

創造性思維一般指人們創造過程中產生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活動。創造性思維是自覺的能動思維,是人類一種最高級的非常復雜的心理和智能活動,是思維的高級表現形式。他的主要特征是新穎性、獨創性、突破性、真理性和價值性。人們在進行思維時,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綜合;既需要發散,也需要集中;既需要直覺、形象思維,也需要分析、邏輯推理。從思維過程的狀態來看,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在發散和收斂的思維上。發散以便于聯想,尋找各種“舊”知識組塊之間的可能的“新”組合,發現推理的起點。收斂以便于集中思考,驗證由發散思維得到的方案的可行性,對其補充、修正或提出新的方案。心理學研究表明,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是創造性思維過程中互相促進、彼此溝通,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是創造性思維中求異和求同的結合。

例如,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中至少有一個實根,求a的范圍。

三個一元二次方程,至少有一個實根,按常規的思維方法,要分類討論,再求其并集。這顯然是比較復雜的。但如果從它的反面考慮,注意到全無實根的情況,則有

再求集合 的補集,就得到本例的解是:

顯然這種解法簡捷多了!這是一種不受傳統經驗束縛的思維方法,是求異,是求同的發展。從思維的邏輯形式來看,數學創造性思維中既含有邏輯思維的成分,也含有直覺思維的成份。西方的一些科學家、哲學家認為,創造是變幻莫測的思維活動,屬于非邏輯思維的直覺、想象和猜測,這是不全面的。因為不對已有事實與背景材料作出邏輯分析,就難以獲得明晰的數學問題,沒有在邏輯上對問題的預設進行思考,就難于確定為求解問題需要搜集哪些材料。沒有邏輯推理在思維活動中的運用,不采用它來組織關于新概念和新思想的聯系,新的假設就難以建立。但是,新苗頭的發現、新思想的提出,卻主要是靠直覺思維的。

許多著名心理學家就創造性思維的結構問題分別提出了它們各自的劃分思想。在分析一般創造性思維過程時,一種被普遍認同的理論是由約瑟夫?沃拉斯(Joseph Wallas)于1926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創造性思維過程包括4個連續的階段:①準備階段;②醞釀階段;③明朗階段;④驗證階段。筆者認為,創造性活動過程與科學創造活動過程大體上是一致的,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情境與選題準備階段。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需要教師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趨向目標的強烈的創造欲望;其次要選準課題,然后圍繞選題做好知識、資料的準備,了解前人在同一領域研究的進展情況等。準備得越充分,思路越開闊,就越容易獲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起主要作用。(2)醞釀與構思階段。英國著名的思維教學專家愛德華?波諾(Edward Bono)曾說:“一切教學都可以說是在指引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教學可以說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問題,因為他不傳授新知識和內容”。認識主體面對困惑的問題情境,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定向分析導致矛盾或問題的關鍵,確定其實質性問題。一般需要多維度、多功能地考慮問題,運用分析、聯想、類比、歸納、猜想、反思維定勢等思維方法,以及運用分解、疊加、變形、代換、反演等數學方法進行推理、構想與探索。

篇5

[關鍵詞] 初中數學;證明能力;思維培養

數學證明教學始終都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此前僅要求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而像形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則稍顯欠缺,事實證明,這是不可取的,學生只有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才能將證明題做好,也才利于接下來數學知識的學習.

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存在哪些問題

在初中階段,學生會接觸到幾何證明與代數證明兩類數學證明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認識到數學證明類問題對于整個數學體系的重要意義,有些學生甚至沒能掌握最基礎的證明方法,在解證明題時存在吃力、無從著手的問題. 具體來講,學生解幾何證明與代數證明時有如下問題:第一,概念的理解有誤. 每個概念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圖形,每一個概念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殊含義,如果對概念含義的理解有誤,不能準確領會各概念的組織、區別、聯系,肯定會出現幾何語言的領會障礙,最終造成證明過程的混亂. 第二,幾何作圖零亂. 對于平面幾何的學習來說,首要任務是能夠科學地識別各類圖形,在大小、形狀、空間位置等方面全面把握. 作圖以識圖為基礎,同樣要求做到合理、合規. 第三,邏輯思維不清. 邏輯是數學之魂,如果學生缺乏最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就無法根據題目要求系統論證,甚至出現書寫格式的混亂. 第四,證明方法不規范. 證明問題歸根結底是解決問題,方法過程是解決問題成功的關鍵要素,如果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答案,而自己做不到方法過程的獨立探索,倘若題目條件稍加變化,就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

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受哪些因素影響

每一名學生的數學證明能力都是一座璞玉渾金的寶庫,至于為什么在幾年的學習時間里,有的學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而有的學生則相對滯后,其實這都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提出的要培養初中生的數學證明能力,其實就是要考慮數學證明能力的影響因素,然后逐一解決問題. 個人認為影響因素有四:第一,學習興趣. 根據相關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有62%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數學學得好同懷有強烈學習興趣有關,有57%的受調查者從初中開始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24%的受調查者從小學開始便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據結果充分證明,若想學好數學,培養濃厚的興趣是必然過程,而數學證明題具有很強的個性特點,所以愿意學的學生肯定更具解題優勢. 第二,大腦思維習慣. 有部分同學的觀察留于表象,即便遇到明顯的關鍵已知條件,也無法有效反饋,久而久之便會思維怠惰,而這卻是證明題解決效率無法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三,學生對教師的態度. 教師教學能力體現在多方面,既包括專業知識,也包括心理學、教育學、信息技術等知識,各種知識的綜合表現決定了教師的不同教學能力,也決定了不同學生對同一教師的態度. 如果學生的態度積極,則學習效果好;如果學生的態度消極,則學習效果差. 第四,教材因素. 不同教材在內容、思路、難易上都存在很大差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證明能力的培養帶來了推動力或者阻力.

培養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的角度

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有些是教師可控的,比如大腦思維習慣,有些是可調節的,比如學生對教師的態度,有些是難以控制的,比如教材因素. 不管怎么說,教師都應盡最大可能在如下幾方面加強對初中生數學證明能力的培養.

1. 理性思維的品質

理性思維的品質,指的是一種堅定的信念,它認為所有人都有認識客觀世界的天分,它主動追求真理、反對迷信愚昧,在解題過程中極力要求注意嚴謹,因此對于數學證明能力培養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初中生培養理性思維品質應當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始終堅持演繹證明法,集中精力進行最基礎的證明演繹推理,第二是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層次的推理能力要求,使學生都能夠把求真務實的意識貫徹到數學學習全程,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2. 培養科學的思維能力

科學的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與非邏輯思維能力兩個方面,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強調理解基本概念原理、養成良好思維品質、學會抽象概括、習慣推理證明、認識到邏輯思維的抽象性特點等,這些一向為初中數學教育者所重視,此處不做重點說明. 非邏輯思維是指脫離固定化邏輯程式,對認知對象做出直接判斷的思維方法. 在證明題的訓練中,非邏輯思維要更有利于學生發現意識的增強與創新思維的培養. 非邏輯思維還可再細分為直接思維與形象思維兩種.

直接思維類似于直接猜想、識別,具有跳躍性與突發性的特點,能夠在整體上把握認知對象,不過分關注細枝末節. 在訓練學生的直接思維時,我們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避免脫離基礎知識而胡思亂想. 正如我國數學家陳景潤所說的那樣:建立在牢固基礎之上的直覺才是科學的直覺. 其次,應以教材為原點,進行大膽的直接思維的訓練,大膽的思維會產生偉大的成果,而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猜想,則是對學生的未來負責. 比如,在學習圓周角定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個任意圓心角的同弧圓周角,比較兩個角在度數上的關系,然后猜想并證明同弧對應的圓周角與圓心角之間的數量關系.

形象思維借助直觀形象處理問題,解題過程具有形象、概括、整體、靈活等特點. 形象思維的解題過程是對數學素材的重新加工構造,以使原素材產生新的意象. 培養、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應當關照以下幾點:其一是用動手操作、多媒體演示手段感知形象,這會為解題奠定基礎. 比如講軸對稱圖形時,可以讓學生在一張紙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和一條直線,然后沿直線對折白紙,讓三角形的三個點落到直線對面,形成另一個同樣的三角形. 接下來提醒學生:若想得到軸對稱圖形,是不是每次都要對折?我們怎樣看待直線兩邊三角形對應點的關系?學生由于有了動手操作的基礎,會很快得到正確結論. 其二是注意“數”與“形”的結合,使學生明確建立“數”與“形”對應關系的過程,也就是抽象思維形成的過程,數軸與直角坐標系是“數”與“形”相結合思維方法的有價值工具. 其三,鍛煉學生的空間意識,在觀察分析圖形、繪制圖形、分解組合圖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有利于解題視角變得更廣泛、解題思路變得更寬. 因為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空間意識培養手段也會相對變化,可以依次借助實物、模型、圖象對學生進行感性意識訓練.

3. 證明方法合理利用

若想提高證明能力,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證明方法,換句話說,證明方法豐富了,在選擇、利用方法時,證明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鍛煉. 如果按照推理的順序,可以把方法分成分析法與綜合法;如果按照論據的性質歸屬,可以把方法分成歸納法和演繹法;如果按照證明對象是否為原命題進行劃分,可以分成直接法與間接法. 初中時期學生接觸較多的是分析法、綜合法與反證法(間接法之一),以綜合法為例.

4. 積極發現新規律

初中時期所接觸到的全部是基礎性數學命題,如平行線性質定理、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不等式性質等,我們要在加深對這些基礎性命題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數學命題存在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最終讓學生把證明能力內化為自己知識系統中的一部分. 認識數學命題不能只停留于基礎層面,還應繼續進行拓展、延伸,熟知基本的公理、公式后,還要能以其為支點向更寬廣的空間發展. 比如,學生了解了證明三角形全等的三個判定定理(邊邊邊、角邊角、邊角邊)之后,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兩角相等,并且其中一角的對應邊也相等,則兩個三角形全等,從而發現角角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在發現新規律的同時,同學們的證明能力也會取得進步.

篇6

【關鍵詞】建筑設計;創新思維;設計理念

建筑的復雜性,決定了建筑設計的本質。從功能上說,建筑設計要滿足各種實用需要,具有技術特征。從形式上說,建筑還要滿足人們美學欣賞的需要,具有藝術特征工廠生產的技術產品可以是批量的、重復的,而藝術產品不允許重復,因此一般意義上的建筑設計離不開創造,也就有了建筑創作之說。同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建筑設計創新方法即是建筑設計主體通過一系列條件的控制達到建筑設計創新的實踐途徑。這種實踐所產生的首創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是科學方法論在建筑設計創新方面的具體表現。

1建筑設計創新應具備的基礎

創新,就是具有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建筑設計中,就是要具備創造新鮮、與眾不同的建筑設計的一種思維能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日俱增,普通的建筑作品很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要求。好的建筑作品需要有好的靈感,沒有好的靈感、動力很難有好的想象力及創造力,更別提好的建筑作品。而創造性思維是現在設計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他在一個多元化的設計領域中起到了主導的作用。這里的創新性思維是廣義的,并不是單純的創新,包括:豐富的想象能力、強大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建筑設計經驗、閱歷和扎實的基礎知識,并且對地理、環境、歷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上述這些強大的理論實踐武器來武裝自己,這是成為一名一流的建筑設計師的必備條件。所以在千變萬化的國際化建筑設計的競爭中,要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創新是建筑師們重要的武器,創新是設計的靈魂。

2建筑設計中創新的必要性

傳統的建筑設計都是將技術方面當作設計重點,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要求建筑設計師必須將建筑的功能、科技、環保等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到設計當中,這就要求建筑的設計必須有所創新建筑設計師只有將設計的內容和過程與技術同等重要,這樣才能設計出既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又能最大程度上滿足環保需求的建筑物建筑設計師要不斷地培養自身的創作能力,加強對知識的領悟和積累的能力,在設計中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靈感與知識一起融入設計作品當中。

3建筑設計創新思維方法的深層結構

在一些建筑設計中,或者說是建筑設計課的教學中,有強調非邏輯思維輕視邏輯思維的現象,從而造成了很多人經過四年甚至五年的專業學習后,也沒有完全掌握建筑設計方法,往往在進行建筑設計的創作中無從下手,或是不著邊際的東拼西湊,或是套取以往的經驗模式,或是從某一張畫片中選取類似的形體,往往會使后面的設計無法深入,有時甚至發現致命錯誤而設計方案重新開始。以后還會重復這樣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的反復后,才會積累一些經驗,但是這始終是一種直覺和形象的設計方式。影響建筑創作的因素是復雜的,而這些因素之間,例如功能與造型、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遵循一種固定的由此及彼或非此即彼的邏輯形式。越是復雜的工程,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作用越是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和模糊的狀態。對于它們之間這種動態的、網狀的聯系,往往無法用理性的邏輯思維去認識;相反,作為主體認知方法的一種形式――非理性,卻常常能幫助我們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作出整體而正確的判斷、安排和評價。這是建筑創作的特征和規律,也是建筑作品之所以能有萬千變化的原因所在。非理性――一般所指的靈感、直覺、潛意識,在建筑創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創作的過程,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轉換的過程。深入的理性思考,常常會喚起非理性的靈感,而靈感的出現,又促使理性思考得以深化。這種轉換是反復的,不著痕跡的,而且,對于像加納國家劇院這類建筑來說,這種轉換愈是不著痕跡,愈是自然流暢,建筑作品的層次和格調往往也愈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僅建筑的功能會越來越復雜,而且各種技術也飛速的發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脹,如果僅僅依靠直覺思維是很難將設計作的很好,難免會顧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淪為一個失敗的設計。當然如果沒有非邏輯思維,而完全依靠邏輯思維來進行建筑設計,也會使設計過于平淡缺乏新意,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在這里探討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設計方法,將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結合,即系統的設計方法,使設計過程更加合理和系統,以減少設計過程的反復,樹立一種系統的觀點,這對于處理一些復雜的設計更為有用。

4建筑設計創新思維方法的表層結構

深層結構是表層結構的基礎,深層結構經過轉換規則生成表層結構。在實際應用當中,建筑師往往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所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深層結構的“外化”或“客觀化”,一般有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單維思維與多維思維等一系列創新思維方式。正確把握發散思維,一是要保證思維的流暢性,即在思維過程中善于排除干擾;二是要促進思維的靈活性,即觸類旁通、聞一知十;三是要強調思維的獨創性,即具有超常的獨特見解。著名建筑師凱文羅奇認為: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并非是力圖把某種設計想法推向終結,而是讓它去生長、發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種可能的實施想法、反映和態度中間翻來覆去。在這個過程中,有時方案的發展引導發生的事情,有時被發生的事情所引導有時塑造形式,有時涌現出來的壓力和情形進一步引導形式的形成。在高層建筑創作實踐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師以其生機勃勃的創作觀念和創新精神,充分把握技術發展給高層建筑的功能、空間、形式帶來的新變化和提供的豐富可能性,積極融會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并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注重高層建筑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維護環境的生態平衡,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益,注重高層建筑與城市文化的觸合,并與具體經濟條件、物質條件等地域基質相結合。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風貌,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層建筑形式創作的重要依據。認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風格并加以提煉升華,結合當代先進技術,觸入高層建筑語匯之中,這樣創造出來的高層建筑才能被稱作文化。

5結語

綜上所述,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建筑設計中建筑設計的創新決定了建筑設計師能否成功,也決定了今后建筑業的發展。現代建筑要長久不衰,創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創新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這就要求我們建筑設計師,要在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同時,同樣也要

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文化素養、人文素養。使我們的建筑設計師能夠設計出既美觀耐用、舒適、環保又體現出人文科技,以及具有自己的建筑風格,來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戴念慈,齊康.建筑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09 ).

[2]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1).

[3]鄒廣天.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07).

篇7

主題詞科學技術創新復雜性系統整體思維

科學技術創新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復雜性來自混沌與秩序的邊緣。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時候,原來“混沌理論”一詞已被宏大的“復雜性理論”所取代了。混沌理論對其范圍有嚴格限制,僅限于對自然界系統的非線性動態行為的數學研究。相反,復雜性理論則被認為可以用于復雜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隨時間變化的行為層面。社會系統并不僅僅是由它們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固定規律所限定的“復雜適應性系統”(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們是可能隨時間演化而改變其自身發展規律的“復雜演化系統”(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學技術系統創新運動是一個貌似無規則運動的有序性演化過程,具有典型的復雜系統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術本身是各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技術不等于各因素簡單相加。各技術要素在技術系統中也不再是原來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術系統動力下也發生了相變,或者說,技術性因素、實體性因素與知識性因素都具有了技術所擁有的整體性。技術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術系統運行模式和運行狀態的制約。第二,多層次性。盡管技術的各因素受技術系統動力的作用發生了相變,但技術本身卻生成了一種穩定模式。技術的穩定模式是由技術本身決定的,是由科學的技術應用與技術理論的層次性決定的。科學技術系統內有穩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內還有混沌區,這種結構無窮次重復著,具有各態歷程和層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變性。復雜非線性科學技術的創新過程本質就是經歷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長和折疊的特性,這是形成敏感依賴于初始條件的主要機制。伸長是指系統內部局部不穩定所引起的點之間距離的擴大;折疊是指系統整體穩定所形成的點之間距離的限制。經過多次的伸長和折疊,軌道被攪亂了,形成了新對稱結構或混沌。

由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具有典型的復雜非線性系統特征,因此,可對其運用復雜性理論進行管理。

1轉變思考方式

牛頓力學是近代科學的典范,是近代科學建立的基礎,牛頓力學是典型的決定性理論,是可測量和可預測的。20世紀初物理學的兩次重大變革所創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排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和測量過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論的誕生打破了拉普拉斯決定論,被視為20世紀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論認為,非線性系統運動具有無窮大周期且始終限于有限區域、軌道永不重復的、性態復雜的運動,不可能無限精確和無限長時間地測量和計算連續變量。混沌理論解決了困擾牛頓(Newton)力學的三體問題,創立了研究n維相空間的不確定解的理論,混沌理論使人們認識到非線性系統演化既是決定論的又是隨機論的。決定論的可預測性,只適用于那些宏觀的緩慢的周期或準周期的穩定運動,然而,這樣的運動實在是太少了。

科學技術創新復雜系統倡導最重要的事情是改變固有的思考方式,放棄機械論和宿命論,學會欣賞并應付聯系、物力論(Dynamism)和不可預測性。因為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多因素復雜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對確實存在的運行模式(即現實存在)進行領會,即正視多元化存在,并對不可預測的事件進行反應。為了使科學技術創新過程自我發展為“復雜演化系統”,有必要對學習、多樣性和影子系統(Shadowsystem)觀點的多元化進行鼓勵。

2并不是對每件事都需要進行控制

科學技術對客觀事物既進行決定論描述又進行概率統計論描述,這兩種描述方法已經共存了幾百年。決定論認為,任何一個力學系統只要知道現在的行為就可預測系統的未來行為。概率統計論認為,受許多偶然因素的影響,系統的未來狀態并不完全確定,需要用概率統計方法來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決了決定論和概率論這對貌似矛盾的問題。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統有可積和不可積之分,可積系統的運動是規則的,遵循決定性規律,不可積系統表現出隨機性,成為統計物理學的基礎。對不可積系統,KAM環面包圍著隨機層,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少和擾動不大時,KAM環面包圍的隨機層測度極小而可忽略不計,統計物理學就不適用了,而應該應用牛頓定律。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和擾動很大時,根據“阿諾德擴散”,KAM環面逐漸減少而隨機層迅速擴大,系統只具有極少數的規則運動,規則運動變為次要的,系統出現了大量的混沌運動,這時才能用統計物理學來研究該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近可積哈密頓系統,隨機成分有限,導致不可積性的擾動項很小。在科學技術創新知識系統處于混沌性態時,確定論和概率論隨機交替作用,但確定論占據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徑發展。隨機成分確實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復雜的非線性技術創新過程中,不可能對每件事都進行控制。應該相信混沌性態是貌似不規則的有序,科學技術復雜演化系統不僅反作用于環境,還會反作用于自身,隨著時間的發展,科學技術總會不斷出現新的有序狀態。

3與環境共同演化

復雜性理論借鑒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認為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同時存在混沌子空間和對稱子空間,兩種性態此消彼長,不斷和外界環境互動而發生轉換。在湍流中規則運動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運動,在混沌運動中又包含著更小尺度的規則運動。這說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是與外界環境緊密聯系,并不斷互動發展的耗散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系統與環境相互影響、共同演化,這就需要時刻準備好對環境進行反應,憑直覺領會那些驅動科學技術創新變遷的環境模式,根據需要進行適應,而且隨時準備抓住各種出現的機遇。科學技術創新系統的三種性態,穩定區域(墨守陳規)、不穩定區域(瓦解崩潰)和混沌邊緣(變革棲息地)中,混沌邊緣最適宜與環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邊緣,在一種“有限不穩定狀態”下,正統系統(主流文化、結構權力等級體制)和影子系統(蘊藏矛盾、變化潛力的非正式組織)能維持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張力。正統系統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導,對適當的結構和程序進行授權,以及抑制人員中的不安情緒。同時,影子系統可以激發觀點的多樣性,并且削弱正統系統的力量迫使它進行不斷變革。這樣,組織行為表征為耗散結構,組織在不斷變化的現實面前能以新的方式執行基本任務或者追求嶄新的基本任務,組織的創造性和創新方面的潛能都展現了出來。

4整體思考

技術創新系統的復雜非線性要求尋找整體模式來思考問題,并用整體的方式來控制創新過程,而不是試圖控制每一個細節。整體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夠產生最大影響的微小變化,并施加微擾改變系統運行軌道,避免蝴蝶效應。

4.1建立連接

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可逆的,事物的發展不存在演化;空間是平滑的、線性的;時間和空間不相關聯,各自獨立存在。復雜性理論認為,由于非線性的作用,時間的變化是單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實現從有序到無序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自組織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間也不是平滑的,不僅存在整數維也存在分數維,整數維是分數維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過考察系統中某一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序列,可以重構相空間,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維數。這表明復雜性空間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發展在時間上的積累。因此,在復雜非線性系統運動中,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應該將時間和空間看成一個統一體,系統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時空整體性的,任何因素在時間維度或者空間維度的變異都可能影響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整個進程。而整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復雜系統的動力機制下,似乎只能通過彼此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聯來得到了解。因此,科學技術創新過程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各種因素的時空關聯,正是時空關聯的模式決定了一個系統的表現。整個系統處于密切關聯之中,并與他們的環境不斷進行交換,與之共同演化。

4.2適應復雜性

混沌理論是關于非線性的科學,它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非線性的,線性只是非線性的特例。經典物理學的線性觀,導致了事物發展的簡單性、確定性和還原性。復雜理論的非線性觀,是線性與非線性、簡單性與復雜性、確定性與隨機性、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對立而統一的,前者是事物發展的暫態,后者是事物發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質特征。因此,研究問題時應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研究復雜性現象時,用復雜性方法來處理將會顯得簡潔而有效,反之,采用簡單性的方法來研究將會顯得繁雜而無效并且得不到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復雜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數維來簡單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軌道的簡單方法來研究將是得不到一條確定軌跡的。同樣,在研究簡單性事物時,如果采用復雜性的方法來研究也將是無效的。

將多元高階方程化簡以便求解,即將復雜現象簡單化是我們的思維定勢。然而在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過于關注細節往往不能產生創新成果,在創造性思考時,復雜性思維是必要的。雖然復雜性思維可能不符合常規,甚至會引來混亂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歡迎的。很多創新團隊刻意追求工作環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議,目的是激發人的創造性,而不是被慣常的生活習慣所泯滅。最好的想法不總是來自高層,而且組織內的人都想事業有成,控制只是一種幻想,如果給予適當的扶持,每個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4.3讓過程成為進行時

物理學中的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它們所揭示的是關于簡單性事物的基本規律,事物的發展是線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關于非線性現象的復雜理論,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發展結果必然會導入吸引子,呈現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學、社會學等是關于復雜性現象的科學,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學。事物發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暫態的,而事物發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終結果,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事物發展的目的性要通過事物發展的因果性來保證,而事物的因果發展必將會導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統,如天氣預報是由有限的確定性定律來支配的,有可能觀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樣產生的。然而,科學技術創新是人類一項復雜的創造過程,受到無窮多個因素及大量隨機因素的影響,奇怪吸引子似乎說明不了什么。由于人類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科學技術創新的行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進行解釋。人類可以思考和學習,根據自身目的進行行動,而且能夠反對及駁斥假定適用于他們行為的任何規則。因此,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做每一件事情時必須要制定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對于實際工作中的每一步則要實事求是地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4.4復雜演化管理

邏輯思維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強大思維武器,科學研究中所揭示的規律性是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來保證其正確性的。當然,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導致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據混沌現象的長期不可預測性和遍歷性,我們將無法通過邏輯思維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這時就應該不拘泥于傳統理論,而要大膽地猜測、冒險和創新,進行直接的下意識思維,然后再把中間過程聯系起來進行邏輯思維來判斷這種猜測的正確與否。所以說,邏輯思維是很重要的,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

復雜性理論不是系統的,而是整體觀的方法,它所強調的不是穩定性而是重視創造性與變革,追求的是“成為學習型組織”。當創新思維被非邏輯思維推向遠離平衡態的時候,自組織過程會自然而然發生,它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變異體并且對周圍環境進行更加靈活反應。

參考文獻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3邁克爾·C·杰克遜著.高飛,李萌譯.系統思考——適于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黃潤生,黃浩.混沌及其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王興元.復雜非線性系統中的混沌[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復雜性研究與混沌控制及其哲學闡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7弗朗索瓦·呂爾薩著.馬金章譯.混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篇8

論文關鍵詞:學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其中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學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學科,自覺、積極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已成為我們的共識。但是,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要在教學中有效地進行學科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科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整合

教育目標又稱教學目的,是指教師打算通過教學引起的學生心智和行為的變化。教育目標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多維性和層次性的完整的體系。一門學科的教育目標是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這一體系由學科教學的總目標和各單元、各章節的具體目標構成。各個具體目標是總目標的具體化,是為總目標服務的。教學目標體系還是一個多維的結構。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為,教育目標由三個維度構成:其一是認知領域的目標,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及智力發展諸目標構成;第二個維度是情意領域的目標,由興趣、態度價值觀、判斷力、適應性的發展等目標構成;第三個維度是技能活動領域的目標,由動作技能諸目標構成。每一個維度的教育目標,又由低到高分為若干層次,低層次的目標是掌握高層次目標的基礎,高層次目標則是低層次目標的進一步深化。新的課程標準把教育目標表述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標,其教育目標也應該是由上述三個維度和若干個層次組成的目標體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身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體系從橫向構成的角度應由認知教育目標、情感教育目標、意志教育目標、個性意識傾向目標和個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標五個方面的子目標所組成,每項子目標又都包括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預防心理疾病三個層次的教育要求;從縱向構成的角度又可以分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每一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認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個性教育四個方面都有在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預防心理疾病三個層次上的要求。

在學科教學中,由于學科性質和特點不同,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任務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節課教學中的表現形式和側重點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同時準確把握與達成學科教育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呢?筆者認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體系尚未完整構建完善,特別是在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剛剛起步的現實條件下,只要我們充分完整地體現了學科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就可以說我們也達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做到了學科教育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整合。

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強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明確本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獨特任務,又要突出本學科的特點,緊密與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既要防止把學科教學變成心理健康教育課,忽視學科教學目標和任務,又不能只重視學科的知識教學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甚至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

二、既要體現學科教學中全方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學科特點

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注重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要改變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是對所有課程教學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并非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補充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們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來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的。比如,任何一門學科都承擔著培養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正確的學習態度、堅強的學習意志、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教育學生相互幫助協作,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但是,在各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體現各學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和所承擔的獨特任務。

1.語文學科中的語言學習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獨特的作用。詞匯是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的基礎;書面語言的掌握有助于發展邏輯思維能力;語文訓練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加工處理信息并加以傳達的能力;口頭表達需要思維的敏捷性、直覺思維與靈感等非邏輯的創造性思維品質。語言文字同時也是形象思維的工具,學生通過典范的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其形象思維和創造想像能力得到鍛煉;語言文字作為一種載體,必然滲透著人類的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等非認知的心理因素,語文教學同樣承擔著培養學生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方面的任務。因此,語文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全面促進學生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的發展。

2.數學學科教學是使學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則和定理,并運用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則、定理進行邏輯轉換的復雜的思維過程。數學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品質。這里的邏輯思維與語文教學中的邏輯思維還有所不同,語文中的邏輯思維是以語言的形式進行的,而數學中的邏輯是數學符號的邏輯,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3.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的教學,可以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規律。其中涉及到許多認知能力,如觀察力、想像力、歸納與演繹能力等,但自然學科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所以它與數學純邏輯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觀察與歸納。自然學科特別有助于促進觀察與歸納能力的培養,同時它也有助于促進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思維品質的結合,形成科學創造思維的品質。自然學科教學還涉及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的培養。所以,自然學科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任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品質和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4.社會學科是關于社會的、關于人的知識,它更關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會在道德生活中獲得的和諧。與自然科學突出的科學精神相對應,社會科學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會學科在促進學生的道德心理素質等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喚起學生的精神需求,培養學生對他人、對集體、對民族、對社會、對人類的美好情感和責任心。

5.藝術學科的內容是藝術形象和關于藝術形象的知識。它涉及的心理品質是對藝術美的感受力、創造力。藝術學科教學的獨特任務是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及美感與道德感的發展。

6.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和動作技能發展的同時,對學生的意志品質、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競爭等的品質的培養有獨特的作用。

學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一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學民主,注重體驗,使每一名學生的特點得到關注,潛能得到開發;培養自信心、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創造性;培養意志力,養成良好習慣等等,其內容十分豐富,而一節課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一方面,各科教學在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提問、教學方法和途徑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創設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以鼓勵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緊扣教學內容,從課程內容的特點出發,發揮教學內容自身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比如,在識字教學中,結合對字音、字形的辨認和記憶,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和方法;結合組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培養學生相應的心理品質等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細致地分析教學內容,找準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點,形成滲透序列。

三、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發掘方法

進行學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發揮全體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學的自然組成部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在其《教學與發展》一書中,關于“教學與發展的關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所謂“發展”,贊可夫指的就是各種心理因素即各種認知能力、情感、意志和個性的發展。他把教學與心理發展看成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學生的心理發展要在掌握知識過程中進行,學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在精心選擇和編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實現新課標要求達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比較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對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因素發掘得比較充分,而對過程和方法因素特別是對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發掘和利用顯得十分不夠。其中原因除了受應試教育只重視知識教學的影響外,還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顯的結構體系構成的,而是蘊涵在認知因素之中并通過認知因素而發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認知因素來講,更為困難。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科學性因素。它與認知因素聯系最為明顯甚至就是認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響學生的世界觀、科學態度和分析判斷的價值標準與科學標準。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滲透在知識因素之中,能夠引起學生肯定或否定情感體驗的因素。它是靠感染—體驗發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關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方面的內容。這些因素,在教材的認知體系中雖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對學生的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卻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對學生有示范性影響、可以引起學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體系,主要表現為性質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嘗試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⒈切己體驗法。教師認真體驗教材的情景,凡是對自己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的因素,也可以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對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與學生的表現進行對比,凡是對學生有積極影響,有助于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內容,都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篇9

培養學生建模能力和模仿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中去了解數學學科中的數學關系、基本概念、結構和規律等。通過建模,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遷移,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總結平面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不斷把梯形上底和高進行伸縮,發現這些平面圖形都可以通過梯形演變而成,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梯形,從而可以把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都歸結為梯形的面積公式: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這樣就可以把許多問題歸為同一個問題,達到了歸一,促進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有人說:模仿也是一種創新。通過模仿,可以讓經驗凸顯,久而久之,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S。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教師出示例題:學校購裝校服,每件上衣30元,每條褲子25元,買這樣的4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用綜合算式)。發現:(30+25)×4和30×4+25×4的結果是一樣的,然后提出問題:都買10套呢?15套?通過模仿發現:(30+25)×10=30×10+25×10、(30+25)×15=30×15+25×15……如果衣服和褲子的價錢變了呢?買的套數也變了呢?你還能寫嗎?如果把衣服和褲子用圖形代替,你還能寫嗎?你還可以用別的代替嗎?通過一系列的模仿,學生也能自然地推出乘法分配率:(a+b)×c=a×c+b×c。有了這樣的過程,學生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就會主動聯系問題的特征,自覺運用這一經驗解決問題,從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培養學生多向和反向思維能力

采用“變式”的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變式”是進行多向思維訓練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謂變式,就是在教學時,通過變更條件或問題,轉換問題的形式或內容,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如在教學:“根據條件,正確列式。育才小學有男生120人。 ,女生有多少人?”①男生是女生的60%;②女生是男生的60%;③男生比女生多60%;④男生比女生少60%;⑤男生是總數的60%;⑥女生是總數的60%。在萬變的情景中讓學生辨別出單位“1”,然后重點解決單位“1”是多少的問題。從而讓學生養成從多向思維中全面、細致地研究問題、掌握知識的能力。變式教學就是通常所說的“一題多解”,這種方法能引導學生進行多向思考,適時調整思維方向、擴展思維的空間。作為教師要對解答方法進行評優,不然,只有思維的發散過程,而缺少收斂的過程,達不到真正的目的。

列舉反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從正面講清概念后,可適當舉出一些錯誤的反例,供學生辨析。如在教學倒數之后,可以讓學生判斷:真分數的倒數都大于1,對不對?假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對不對?讓學生列舉,發現假分數的倒數有可能等于1,也有可能小于1。

反向思維是一種從相反方向來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即從結果出發,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對這些原因進行探究,看它們的成立又各需具備什么條件。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通常是按因果順序或認識問題的邏輯順序來思考問題。這種方法確實能降低思維的難度,但對有些題目卻不適合。比如在教學周長時,已知長方形周長是16厘米,長是5厘米,求寬。可以讓學生先寫公式:(5+寬)×2=16,然后利用倒退法,先求出5+寬,再求出寬。利用倒推法去找,就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這樣,就能逐步培養學生反向思維的能力。

培養學生直覺思維和質疑能力

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直覺思維是未經有意識的思維過程而直接獲得某種知識的思維能力。它是通過某種潛意識直接把握對象的思維過程,是一種高效的思維,有自動性、直接性、快速性等特點。小學數學教學應在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條理化、邏輯化的同時,注意發展和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假設、嘗試,培養創新精神。但直覺思維并非無源之水,它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學生的知識越廣博,經驗越豐富,直覺思維的效果也就越佳。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設計這方面的練習。

創造性思維更偏重于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從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問題尋找答案的非常規、反常規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參與。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異想天開、標新立異,當學生天真地向老師發問或用自己的想像來解釋某些客觀事物時,教師不能一笑置之或隨意地加以嘲笑,而應正面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大膽幻想,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還應設法促使學生動手參與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去尋求答案,以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篇10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思維訓練 創造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21世紀綜合國力競爭激烈,對人才的要求更趨向能力型,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加強思維訓練,無疑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關鍵。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思維訓練是時展的要求。

思維訓練是采用一定的程序,對思維能力、思維方法、思維態度等思維要素進行系統的訓練,從而提高人的總體思維水平的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是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應有創新意識,應重視求異思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用等要大膽、標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問題的作用,力求具有啟發性、探索性,還應注重思維的綜合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非邏輯思維能力、聚合思維能力。根據心理學研究,結合思維品質,我在初中閱讀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思維訓練。

1.變換方式,激發興趣,訓練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速度快,即能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反應迅速、思維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應、敏捷的思維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加快教學節奏,持久地加以訓練。

如驅遣想象,試把下列詞語連綴成一段話:敬畏 神秘莫測 目空一切(要求在30秒內完成)

又如文字轉換:團圓——美食例:(團圓——團伙——伙食——美食)(1)作文——做人;(2)知識——生活。

此外,還可以進行成語接龍、問題搶答等方面的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這樣經過長期訓練,學生思維敏捷性就大大提高了。

2.大膽質疑,合理探索,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獨創性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能有主見地分析判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疑—質疑—探索—釋疑,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自己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思維的獨創性。我在解讀《皇帝的新裝》后,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通過對話、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寫一段皇帝游行完畢回宮后的情況,對這一段描寫,不必作限制,任學生“匠心獨運”。學生們寫皇帝愚蠢之極,頑固不化;寫對騙子的懲罰;寫對大臣的懲罰;寫皆大歡喜的獎賞;寫對說真話小孩的迫害……只要寫得“言之有理”,就可視為具有獨創性。

3.縱橫比較,,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鉆研思考問題,不滿足表面的認識,善于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征。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賞析等形式激發學生對語言信息的興趣是非常必要的,一旦興趣被激發出來,那么學習語文就變成了他們的自覺行為。

比如分析《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一句,似乎只是“天上有七八個星”那么簡單,沒有出奇之處,引不起學生興趣。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推敲弦外之音,就會發現原來是那么生機盎然,“星少”是托,“云厚”才是本。學生品味出道來,自然也就喜歡上這一句。“兩三點雨山前”又有所不同,它說的不是兩個事物,而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以雨的密集程度小反襯雨滴的體積大,亦有聲東擊西之妙。

4.豐富想象,馳騁聯想,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鉆研和思考問題,廣開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徑地進行思考,探求解決問題多種可能性的思維訓練。

(1)引導學生發掘作品造詞造句、修辭手法等所蘊含的聯想、想象;啟發學生相應的多方位的聯想、想象。修辭和想象是一對親密的伙伴,作品中作者修辭手法的運用本身就充分發揮了作者豐富的聯想、想象。例如魯彥的散文《聽潮》,作者通過聽覺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描繪海潮變化的過程。如描寫海潮達到高峰時,作者運用“憤怒”、“咆哮”、“吞沒”等詞擬人化地寫出海水的洶涌澎湃,“……戰鼓聲、金鑼聲、吶喊聲、叫號聲、啼哭聲、馬蹄聲、車輪聲、機翼聲,像千軍萬馬混戰起來”。教師在整體把握課文之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研讀漲潮時的一段,讓學生品讀該部分。從聽覺角度,想象漲潮時的聲音、情態。同時聯系前兩幅圖,漲潮前(海睡圖)海潮像柔美的淑女,漲潮初起(海醒圖)海潮像頑皮的小孩,引導學生思考:漲潮時(海怒圖)海潮又像哪類人呢?從而挖掘這句比喻句、排比句所蘊含的聯想、想象。同學們想到了血雨腥風;想到了怒吼廝殺;想到了千軍萬馬的疆場,你死我活的搏斗;想到了這時的海潮是一位無畏的戰士、英雄,馳騁戰場,奮力拼殺,由此明白這些修辭的生動性、形象性,通過想象、聯想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海的磅礴力量,雷霆萬鈞,勢不可擋,既擴大了思維面,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