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職業規劃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6: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設計職業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設計職業規劃

篇1

在辦公設施日益改善的情況下,高等院校的辦公環境規范化建設更顯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組織效率的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辦公設備,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維,開拓創新,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團結和諧、長效、持續發展的氛圍,是眾多高等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管理規范化等方面對高等院校辦公環境的建設和規范化作以探析,并試圖通過不斷實踐與探索,使辦公環境更好地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為高等學??焖俨饺肓夹?、高效、健康發展的軌道,做出應有的貢獻。 高等院校工作質量的優劣取決于態度的端正與否,規范、優美的工作環境也與態度息息相關。公共環境衛生,自覺營造一個優美、整潔、舒適的辦公環境。健全室內外環境衛生制度、制定衛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時加大衛生監督力度,形成衛生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依據規范化的指導思想我們對沈陽市職業教育園環境設計進行景觀設計 。

1、鮮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現代”的設計理念,強調植物景觀效果,利用校園文化為主題立意,文化中心景觀綠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達出校園的文化氛圍,力求開拓創新的設計理念,突出辦公環境的規范化建設重要性;

2、強烈的形式感、本設計的平面構圖以規則線條為主,將它們縱橫交錯形成主體景觀框架,具有時尚的現代風格,且與景觀小品的造型相呼應,形成獨具個性的現代藝術景觀,使之達到提高工作效率,促進辦公環境日趨優化特色;

3、完備的功能、設計中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置了多處功能性空間,滿足人們休憩的需求,設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來突出景觀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各種相關元素,豐富景觀及功能內容。

二、設計原則

主要體現文化傳承性、景觀規范性、生態適應性、經濟實用性四個原則。

1、文化傳承性:

主要通過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來體現出校園豐富的文化內涵。

2、景觀規范性:

總體設計風格力求簡潔、大方、明快。在細部處理上,注意植物生長習性,花期、花色以及樹形合理搭配,力求設計精致,在規劃環境中創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較高園林藝術水平的校園植物景觀。

3、生態適應性:

在植物選擇上,遵循優先鄉土樹種的適地適樹原則,使其具有最佳適應性,生長發育良好、病蟲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強,生物防護性能好。運用植物的季相變化、層次感,來形成較好的植物景觀和長期穩定的生態效果。

4、經濟實用性:

在景觀設計中,以經濟實用為原則,盡量降低造價和后期綠化管護費用,選擇植物材料時,盡量選擇易于施工、便于養護的品種,達到在充表達設計意圖和景觀效果的前提下,減少投資的目的。

三、現狀分析

建成的沈陽市職業教育園文體及生活服務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側與二0三國道西側,規劃占地面積4.2公頃。

園內現狀分析

院內形成的建筑有體育館、訓練館、生活服務中心、會議中心、圖書信息中心、計算機媒體制作、教學實訓樓,現狀土質較好,地勢相對平坦,位于東北角有開闊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區域之一。

四、總體布局

根據現狀條件和設計元素在空間的布局并由一環、三縱、

一環:一條環形路為主軸線,是一條文化軸,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體現校:園活力氛圍;

三縱:三條縱軸既南北方向,體現了現代園林、生態園林的現念軸。

五、種植形式分區

(一)、植物種植原則

1、經濟性:經濟性原則,大小經濟品種搭配使用,景觀樹種與經濟性品種搭配使用;

2、適地性:本土化原則,鄉土樹種為主,展現自然特色,保證成活率,達到適地適樹的原則:所選樹種必須能適應該地區的立地條件,應根據其自然條件選用不同的樹種,基本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相結合以及速生與慢生,落葉與常綠相結合的原則;

3、 景觀性:整體性與特色性原則,整體景觀自然,流暢體現城市美景,區段景觀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熱烈的迎賓氛圍,給人以豐富的景觀感受。整個的植物搭配做到層次豐滿、色彩豐富,營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觀、幽靜舒適的公共休閑空間,以喬木為主,喬、灌、草結合的原則 。園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觀,給人以視覺、嗅覺、聽覺上的美感。運用植物的動感、質感、色彩來軟化建筑的硬線條,使其變得柔和自然,滿足人們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 快速成型,穩定發展原則,速生與慢生品種搭配使用,引入品種與自然物種生態穩定。

(二)、植物分區

1、果樹種植區:利用幾處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樹品種,春季賞花,秋季觀果, 并開設采摘區,讓人們體驗豐收和自己動手的樂趣。品種:山杏、桃等;

2、背景林種植區:考慮北方特定的環境氣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選擇適合本地生長、抗性強、管理粗放的經濟樹種,合理進行配置,形成一樹種或多樹種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帶,林下種植當地的野生性強的野花品種,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養護成本,增加綠量,使校區更具生態性,形成生機盎然的動植物景觀,一同構成生物多樣性綠地生態系統。品種:刺槐、白蠟、國槐、油松、東北連翹、金鐘連翹、榆葉梅、重瓣榆葉梅、鸞枝、珍珠繡線菊、紫丁香、黃刺玫、水蠟等;

3、造型植物種植區:主入口區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種植規劃上做重點細化處理,適當增加植物品種,合理進行配置,形成優美的林緣線,營造喬木、灌木、草地錯落有致的植物景觀。烘托建筑的景觀氣氛,并與其相協調,在廣場周圍種植冠大蔭濃的喬木,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閑環境。品種:銀杏、欒樹、臭椿、五角楓、紫葉稠李、紫葉小檗、金葉接骨木、金山繡線菊、金焰繡線菊、珍珠繡線菊、花葉錦帶。造型植物巧妙的運用即豐富了景觀有使增添校園活力。

篇2

關鍵詞:職業學校;現代學徒制;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飛速發展,職業教育模式發生重大改變,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不斷深入實踐的“現代學徒制”學習模式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室內裝飾設計是強調實踐應用的一門專業,并且高職大專畢業生與本科畢業生相比有較強的競爭力。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并不是相當重視學歷文憑,大半部分為大專學歷。根據調查顯示,社會上緊缺的是直接能夠進入業務狀態的裝飾設計人員。要求進一步深化室內設計專業內涵建設,服務當地裝飾行業發展,不斷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和實踐室內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1.室內設計專業對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只有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參與,室內設計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室內設計學科才能更好、更健康地發展,室內設計行業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室內設計專業對人才的要求是必備文化基礎知識,有一定文學藝術修養及審美情趣。具有扎實的美術基礎,能熟練地使用CAD、三維軟件設計方案、制作效果圖;能進行商業環境設計制作?,F代學徒制教學理論的提出就是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發揮室內設計人才的優勢作用,推行人才培養新格局。所謂現代學徒師徒教學理論,就是將傳統企業師徒教學形式引入職業學校教育實踐和實習教學活動之中,以彌補職業學校實踐教學經驗匱乏的不足。

2.室內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開展方式

2.1校企聯合辦學

職業學校現代學徒制的開展措施還是實現校企聯合辦學。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和實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的操作技能,還要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新學徒制教學活動如果只是在校內開展,就缺乏操作環節,無法實現隨時教習的師徒關系模式,因此必須在企業內部開展,才能與實際工作環境相接軌,確保生產與勞動技能傳幫帶更為有效。首先,明確雙方責任,確保共同商訂徒培養計劃及課程學習任務。例如:金華市技師學院與企業簽訂的職責分化合同就要求雙方共同參與學生面試、選拔及過程管理;共同參與對學生成績的評定與考核;定期開展學徒制試點工作研討(每學期至少1次)。其次,明確校方職責組織學生報名、推薦,選派學生到乙方實踐;制訂學生實踐及課程學習計劃;安排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并進行學徒制試點工作檢查等。企業盡可能創造有利條件,培養學徒的職業素養,提高學徒的專業技能;指派合格的技術骨干擔任帶教師傅,安排專人負責學徒試點工作;提供實踐崗位數量及帶教師傅;對學徒進行職業培訓與安全規范宣講,保障學徒實踐期間的安全;不得讓學徒參與與崗位技能無關的其他活動。

2.2創新實踐教學

室內設計專業教學活動要堅持以職業素質教育為主線,突出實驗實訓、實習等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有效實踐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師傅嚴格按照崗位工作程序和技能操作要領指導學生訓練,尤其難度大的工作,必須在師傅的引領和指導下完成,對學生獨立完成的任務,師傅要嚴格把關。通過實踐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裝飾行業發展動態、企業運營機制、工作流程及崗位職責,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確立清晰的職業規劃。

2.3規劃教學安排

規劃教學安排有利于系統開展新師徒教學模式,確保師徒教學有實效,學生實際設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一般來講,可以采取“兩學期一個進步”的實踐方式。具體內容如下:第三、四學期:每周下企業實習時間不少于2天,每月實習時間不少于8天。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初步了解裝飾行業發展動態、企業運營機制、工作流程及崗位職責,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確立清晰職業規劃。學生需要全面熟悉、了解所在實習單位的基本情況,返校時撰寫一份有關實習單位簡介與經營的分析綜述。第五、六學期:每周下企業實習時間不少于3天,每月實習時間不少于12天。學生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熟悉裝飾企業的崗位分工和職責,了解裝飾設計、施工、預算等崗位內容與要求,掌握常用裝飾材料信息。第七、八學期:學徒進入裝飾協會培訓和學習,進行系統化實操訓練,按照企業準員工培養考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設計、預算、施工等輪崗訓練,提升裝飾設計、預算、施工、營銷等崗位技能。第九、十學期:學徒完全融入企業,按照企業的作息時間、企業相關要求進行考核。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定其中一個崗位,通過真實項目進行頂崗實踐,強化崗位職業素養和技能。

2.4形成獎懲制度

學徒制教學內容要形成獎懲制度,也需要校企聯合評價,第一步,確定考評項目。主要依據崗位要求具備的能力素質及員工平時工作表現。第二步,實施考評:企業結合員工考核內容在實習生考核成績后注明優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校方則要結合教學效果與測驗結果評估。第三步,結合評價結果進行獎懲管理。校方除了聯合評審之外,還要以激勵為主,采取相應激勵措施:企業實習時間、成績可折合成學分,具體比例參照學校有關標準執行;考核優秀的學生,企業給予一定的交通補助。

3.室內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開展的效果

3.1基本技能培養效果理想

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之后,我校選派學生到企業當學徒,受到企業主管與技術人才的全面培養。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都能學會量房、繪制施工圖、制定預算等工作。這些學習內容比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更為理想,用時更少,可以說通過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想象能力、思維活躍程度、創新能力,打破單一教條的固化思維模式,易于激發學生思維潛力,很多同學都比在校時的期末考核成績提高了不少。

3.2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活動之后,學生與企業雙面合作,參與企業專業人員全面培訓活動。在實訓過程中,除了企業內布置的師傅人才進行專業室內設計指導之外,學校還選派專任教師全程跟蹤,邊學習邊協助管理,以企業項目、實訓基地為載體,以學校、企業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深入指導為支撐,和崗位實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溝通能力。很多同學都在學徒教學活動中擔任了優秀的室內設計助理職責,并取得了師傅和企業管理人員的充分認可。綜上所述,室內設計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要依靠校企聯合辦學,創新實踐教學模式,規劃教學安排,形成獎懲制度,確保師徒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

作者:鄭靜群 徐松玉 單位:金華市高級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設計概論;能力架構;職業招聘;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Reformation of "About Design" Curriculum Oriented by Employment

MU Rong-bing

作為一名大學生,對于未來應該具備何種能力才能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在國外的設計教學中已經成為必須了解的內容。而對于國內設計專業學生來說,對此卻不是非常清楚。設計概論課程是教學環節中較早全面闡述設計知識體系的理論研究課程,充分利用設計概論課程的教學使低年級學生從設計師職業招聘的角度對設計能力培養的知識體系進行全面了解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開端。本文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想,從設計師職業招聘反觀設計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的講解,從而達到使學生較早較全面地認識與了解設計職業需求,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為人才的成長奠定最根本的基礎。

一、全面認識設計概論研究范圍所構造的設計知識結構[1]

“設計概論”是各高校設計藝術類專業開設的基礎理論課程,其目的在于通過設計發展及其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同學全面了解設計學的研究范圍和設計師應具有的理論與實踐能力。通過了解設計教育的基本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進行設計藝術學習的自主性。

設計概論的研究范疇主要有三個方面:設計史、設計理論和設計批評,如圖1。

1.設計史

原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尹定邦教授曾說:“那些生活在遠古的先人們,當他們或者他們當中的某一個人,用一塊石頭砸向另一塊石頭以便打造出有某種功能的工具時,設計就在這一瞬間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钡拇_,從廣義上說,人類的每一項有創造性的活動都首先是設計的結果。設計,就是人類把自己的意志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創造人類文明的一種廣泛的活動。設計之發展及其相關內容,首先是對設計藝術史(如美術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包豪斯到現代設計)及其相關風格(如英國風格、法國風格、意大利風格、美國風格、斯堪地那維亞風格、現代極簡風格等)的研究。設計史家E•H•卡爾在其著作《何為歷史》中說過:“設計史是通過評價、選擇和整理資料尋求對過去的理解和詮釋。”現代設計,無論怎樣發展,都無法脫離傳統文化對它的深刻影響。也就是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現代設計運動。

設計史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了解現代設計理念、風格潮流的過程。通過對“功能主義”、“國際風格”、“民族特色”、“可持續發展”等語匯的認識,對創造了具有特色及先進設計的國家的了解,對經典產品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發展自己的設計風格,完善多角度多形式的設計表達,指導我們正確思考設計問題。

2.設計理論

19世紀末開始對設計已經上升到一個學科的高度來研究。在中國近20年來,設計得到社會各界的公認,而且自身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巨大的產業。廣告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環境設計、建筑設計,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設計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對于設計資源整合以及設計的發展應用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

對設計史和設計理論的學習,更多地是給學生提供一些觀念和思想性的東西,包括培養他們作為設計師的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從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義,路易斯•沙里文的“形式服從功能”、米斯的“少即多”所發展的工業產品的新美學觀點,到后來美國設計師提出來的“為現實生活的設計”及后現代潮流中的綠色設計和生態設計觀念,西方現代設計發展的過程充滿了民主的色彩和以人為本的道德責任感。通過設計史和設計理論課的傳授,可以培養具有思想文化、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責任感的高素質的設計人才,從而達到設計教育的最高目標。[2]

3.設計批評

設計批評是對具體的設計作品、設計思潮以及設計活動等進行的判斷和評價,對設計創造及設計消費具有導向、規范、調控和推動的作用。設計批評是溝通設計創意與設計審美之間的一座橋梁,是現代設計活動和現代藝術設計理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培育和提高方案定奪者、設計師以及廣大受眾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的有效途徑,是推進設計文化不斷發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

設計專業學生通過設計批評能夠全面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博格[3]將人的思維分成三類,分別是“批判性思維”――分析和評價事物的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想象、創造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性思維”――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的思維能力。這三種思維能力能幫助學生鑒賞和分析各種設計行為,產生有創意的設計概念和靈感,并將設計思路付諸實踐。

提高設計概論課程學習的實效性,對于當今學生吸收歷史文化精華,借鑒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學習前人成功的經驗和技巧,了解設計藝術的演變和脈絡,正確指導自己的學習與職業規劃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職業設計師招聘對設計能力的詮釋

目標是引領個人或團體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條件。試想,一個人連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奮斗?所以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未來五年、十年的目標是什么,并認真思考。

以“洛可可公司”負責ID設計的設計師招聘為例,工作職責任職要求如下:

(1)有堅實的產品造型設計基礎,有敏銳洞察力和創新能力,熱愛生活,熱愛設計;

(2)手繪表現能力強;

(3)能熟練使用二維三維軟件繪制產品2D平面效果圖、3D建模渲染制作;

(4)對產品結構、材料和加工工藝有較全面的了解;

(5)有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謙虛塌實。

綜合社會發展對設計師的要求,職業設計師的能力結構如圖2。

從職業設計師招聘對設計能力的詮釋可以看出:設計師首先應該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職業道德,每一個設計師都應該知道他將來做什么,他要解決什么問題。其次才是對知識的一種合理運用能力的展現。但是對于目前我們所接觸的很多學生呢,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可能片面地理解了設計就是學習一門知識,學習一種技能,他沒想到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創造性工作[4]。

其實在公司招聘設計師時,普遍會問,你最擅長什么?最想做什么?你希望公司往什么方向培養你?從這簡單的問話中我們也能看出,企業在招聘設計師時,也希望設計師是一個有能力、有個人發展規劃要求的人。做為設計師,你在為公司工作創造效益的同時,公司也為你提供平臺幫助你成長。所以正確解讀企業的招聘要求,全面架構自己的發展平臺,不僅能滿足招聘單位的要求,同時也能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重視從一年級開始的全面規劃正是為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明確方向。

三、重視職業生涯、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現代設計師必須是具有寬廣的文化視角,深邃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必須是具有創新精神、知識淵博、敏感并能解決問題的人。作為設計師應當明白,設計時要能采用合適的手法、對設計內容有清晰的概念和合乎邏輯的觀點,就要架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而知識結構體系的架構必須有一個過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知識水平認定

從大一到大四,學校教育會有一個培養體系,學生自身也要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和自身的狀態合理架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知道掌握這些知識和方法對他將來步入社會將會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成長。如果把要達到的目標設定為十級的話,大一的學生應該首先判斷一下你現在所處的級別是多少?大學四年后職業對你的要求處于哪個級別?達到這個級別你四年的時間該怎么安排?學校的教學體系中的課程是怎樣輔助你的成長需求的?

能一進大學就對四年后的能力水平有個明確的解說,對自己已有的能力進行一個定位,雖然有一定的困難,但對自身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設定一個相對的目標,并通過今后的不斷調整,最終完成對能力的構建,是每一個學生都應當做的基本功。老師在學生大一時應根據職業需求,從能力的架構入手,正確地引導,使學生認清自己已有的和將有的能力水平,并不斷鼓勵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和積極的行動。

2.能力培養過程

一個人的能力是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獲得的(如圖4)。首先要明白大學時期對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具體課程的學習,課程即可以看成是一個知識體系中的點,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點網。對知識點的學習并因此組建自己的知識網,從而提高理論水平和綜合能力,是學生能采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二,技能的的學習主要包括實際動手(手繪和模型)和軟件的使用兩方面,實際動手和軟件的使用水平高,就會說這個學生的能力強,反之能力則弱。

學生在每門課程開始時都應主動了解課程的作用,明確所學知識在自己的架構中所處的位置,從而設定好自己的學習內容、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應達到的水平,如上課和做作業(如圖5)時自己應該達到的水平,完成各個級別的跳躍,形成合理的前進。

雖然在大學期間的教育還存在著各種不足,會使很多同學對今后職業需求能力的培養存在疑慮,但通過自身對職業需要的不斷了解,對能力獲取形式的深入研究,借助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發展自身的專業能力,對學生本人是非常有利的。當學生發現學的東西對今后有用,就會主動學習。以主動精神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有利于培養多種人才,有利于專業的不斷更新發展。

四、結語

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規劃能力。重視大學時代的學習效果,進行學生綜合素質獲得方式的研究,是各個學校都應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從職業的角度,進行能力結構的解讀,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思考自身的發展過程和內容,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是當前可以研究使用的一個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何人可.工業設計史(修訂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深圳:新世紀出版社,2001.

[3] 信曉瑜,陳琦昌.略論藝術設計教育的目標[J].藝術教育,2008,(11):123.

[4]梁梅.了解過去設計未來――談設計史和設計理論的教學[J].美術觀察,1992,(12).

[5]肖勇.中國設計教育大型系列訪談.

篇4

【關鍵詞】中職 教學 德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C-

0028-02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教學改革力度也不斷加大,德育課的教育目標也在轉變,教學實效性也在不斷增強。《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規定:“德育課教學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惫P者認為,中職校的德育課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職業的需要,符合學生的特點,知行統一,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職業能力。

一、當前中職德育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當前,到中職校就讀的學生多數都存在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甚至是紀律觀念不強等問題。而根據調查發現,許多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中職生在企業中的表現讓人感到擔憂,這些中職畢業生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紀律意識,工作遲到早退、工作時間玩手機發信息、違反操作規程等。二是缺乏責任意識,如工作馬虎、不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等。三是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做一行怨一行,轉崗離崗頻繁。四是沒有集體團結協作精神,自以為是,而且溝通能力也較差。五是“眼高手低”,專業技能不夠熟練、動手操作實踐能力較差卻不愿做基層工作。這些都是學生缺乏良好職業道德的表現,與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差距較大。一般而言,企業希望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是即刻就能勝任工作的,即一畢業就能上崗的人才。企業不僅要求員工有較好的技能,還把職業道德水平作為衡量員工素質高低的核心要素。因此,職業教育在德育特別是職業道德教育這一塊的缺失與不足,應該引起重視。中職可考慮在德育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引導他們走好職業人生的道路,以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和提升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中職德育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在德育課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內容

學生到中職校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掌握一門技能,畢業后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中職校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秶鴦赵宏P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習者為中心,進一步把握中等職業教育本質和培養目標,使德育課教學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模式、課程評價等方面與企業零距離對接,與學生未來崗位零距離對接。基于這一認識,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筆者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工作實際”為原則對德育課程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改造加工。

例如,在德育課教學中,筆者以職業道德為依據,增加了企業文化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將現代企業管理內容引入到學校,使學生能及時了解到相關的企業文化,以及現代企業對員工素質的要求,從而能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意義,學會規劃自己的職業人生。筆者還根據實際需要增加“職業規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心理健康”“耐挫能力”等教育內容,使學生從進入職校學習就能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樣的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受到企業的認可,在準備就業前就學會給自己制訂符合自己職業成長的職業規劃。比如,有一位學生臨畢業到企業工作時就給自己制訂了這樣的“三年職業規劃”:一年內熟練掌握工作技能,與同事和諧相處,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兩年內要提升自己,主動學習新的技術技能,進一步增強集體合作意識;三年內爭取成為小組組長,進一步給自己充電,以及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

(二)讓學生充分了解實習企業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凡是較大型的企業,特別是外企,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有些企業的文化氛圍還非常濃厚。企業文化需要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中職畢業生如果剛到一個企業工作,適應該企業的最好辦法就是先了解該企業的文化底蘊,從而更好地融入其中。比如,哪個企業重視的是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哪個企業強調的是企業形象和企業道德等,這就要求中職畢業生到企業就職前就應該有所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對此,在德育課中,筆者非常重視向學生滲透重視企業文化的意識。學生如果樹立了這樣的企業意識,不管其即將到哪個企業面試還是工作,都將能很快適應該企業的工作模式和文化氛圍,進而更好地讓自己從中得到發展。

由于這樣的德育課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開發的,同時篩選教材符合當今用工要求、學生感興趣且有用的內容,去掉與時代聯系不緊密且易使學生厭煩的信息,所以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德育課程的功能性和實踐性。(下轉第30頁)

(上接第28頁)

(三)根據企業要求,調整教學內容

隨著中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轉變以及學生素質的變化,德育的部分理論知識已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這就要求我們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工作中要有所側重。以武鳴縣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教學目標為例。從和企業的密切溝通中該校了解到當今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注重員工的技能的同時更加看重員工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企業晉升員工的首要依據。以前,該校的德育課側重于理論上的說教,教師講得無趣,學生也聽得乏味,后來,通過跟實習企業、用工企業的密切聯系與溝通,了解到企業的最新要求,于是就把德育的側重點調整為: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在加大學生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的比重、突出技能訓練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使學生在今后的實訓、實習過程中能更快地適應企業的工作崗位要求,給企業留下良好的印象,加大學生畢業后能留在實習企業的幾率。

(四)重視實訓基地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就能感受企業工作氛圍

在具體實施教學中,首先,應經常與企業溝通,了解企業對當今人才的需求,然后再與專業教師充分溝通,盡量在實驗實訓基地或教室模擬工作情境,按照企業的用工標準和要求制訂實訓課的管理條例和規章制度,并選出車間班長和小組長,讓他們模擬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自我管理,并試著寫實習工作總結,從而使學生在學校就能了解并親身體會企業對不同崗位和角色的職責要求。這樣做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走向社會,實現角色的轉換做好準備。

其次,在實驗實訓基地或教室的環境設計上應充分發揮教與學的功能。例如,從設備的布置、桌凳的配備,到教師的行為規范、學生的站立坐行和儀容儀表要求等,我們都相應張貼上了“愛護設備,人人有責”“遵守操作規則就是愛護自己的生命”“工作認真,生活舒心”等醒示標語,以通過環境的營造來發揮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讓學生時刻以“準職業人”的姿態來對待在校學習。

最后,根據當今學生存在的工作紀律差、責任心不強、團體合作意識不強等問題,可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比如,可向學生講本校往屆畢業生的就業案例,這些案例中有因為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而在工作中不斷得到晉升機會的,也有因為自身懶惰、責任心不強等較差的德育素質而四處跳槽,最終沒有一家企業愿意錄用的。這些真實的教學案例能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發和警醒。

篇5

關鍵詞:高職;PLC應用技術;教學改革;項目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11-0039-03

重新定位課程目標

PLC應用課程的特點是教學理論與工作實踐聯系緊密,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以企業實際工作環境為基礎進行。我院課題組根據調查研究,分析了典型工作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目標,明確了教學課程總體目標,落實了學生學習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三類課改目標,即學生專業能力目標、課程總體目標、方法能力目標,確定了課改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專業能力目標定位 我院課題組先后對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工業企業和其他高職院校進行了深入調研,設計制作了《企業工作中PLC技術應用情況調查問卷》、《典型企業調研訪談提綱》和《畢業生追蹤調查問卷》等三種問卷,并對高職院校教師、機電專業學生、應屆畢業生(進入工業企業工作的)、企業技術人員、企業專家(工程師、車間主任)等五類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在大量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對企業PLC設備品牌選擇情況(如表1所示)、應用PLC技術的工作崗位(如表2所示)、支撐崗位所需的具體知識進行了分析研究。針對企業和市場需求提煉總結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即能夠完成PLC電氣控制系統的電路設計、安裝、接線、構成;能夠進行程序的設計、編制、傳送;能夠進行系統運行、調試、檢查、評估。

課程總體目標定位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匯總分析,結合教師、企業人員、畢業生訪談資料,我們對職業崗位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結合現代高職教育理念,解構了原有的基于知識儲備的課程構架,進而確定了《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的總目標: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施,引導講授PLC結構、工作原理、邏輯指令、順控指令、功能指令等理論知識;訓練學生基于PLC的電器控制系統設計、安裝、調試能力,可控制程序的設計編制能力,整體控制系統的運行調試能力。同時,借鑒“機電一體化培訓課程及證書”和“高級維修電工證書”等相關技術證書培訓課程的內容,調整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

《畢業生追蹤調查問卷》主要針對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了實際跟蹤調查,重點了解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典型工作任務及工作流程。如表3所示。學習PLC課程的滿意度及所需的社會能力。調查表明,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從事的崗位工作非常廣泛,涉及機電相關工作的各個方面。PLC課程涉及微處理器原理、數字邏輯、電子電路、低壓電器、電器控制等內容,由于高職教學進度和課程安排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在學習PLC課程前開設上述全部課程,同時,學生個體在學習基礎上存在差異。因此,本課程教學難度較大,再加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生普遍感到該課程專業技術理論性太強,難學易忘,往往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厭學心理普遍。

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

在教學體系的構架上,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緊緊抓住“理論實踐一體”這個關鍵,結合我院教學工作的實際進行科學的應用分析,從教師授課、仿真實訓、綜合考評等三個方面入手,進行課程改革研討,形成了“授、訓、評”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基于分層遞進理論的教師授課模式 通過對學生的調研,我們發現,教師的授課模式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很大,傳統的授課模式多采用驗證型教學,往往安排學生熟悉實驗裝置、針對規定的控制實例進行程序編寫、下載和使用指示燈模擬調試。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這種授課模式缺少完整的PLC控制系統設計和制作,無法保證學生對完整控制系統的認知。因此,結合我院機電專業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課題組提出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通過三個層次,即理論由淺入深、技能由低到高、涵蓋技術由少到多進行遞進式教學。第一層為課程試驗,通過經典控制案例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其了解PLC控制系統的基本構成,促進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二層為課程實訓,培養學生靈活應用PLC構建各種機電設備實物模型的自動控制系統,以學生自主分析、設計、編程、調試為主要內容,輔以教師答疑,使學生能夠熟練進行PLC硬件設計和軟件編程。第三層為專業綜合實訓(設計)項目,主要內容為典型機電設備控制系統的構建,培養學生專業綜合技能及PLC工程應用能力,使學生實現在校訓練技能與崗位要求的“無縫”對接,以便在日后工作中能充分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業生產控制中的實際問題。

篇6

關鍵詞:卓越計劃;建筑學;實踐性教學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progressive qua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nowledge building architecture, from the culture program adjustments,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to buil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xcellence" and Registration architect system discussed in terms of relevance to sum up the core of Excellence Progra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rchitecture initial results.

Keywords:Excellence;Architecture;Practical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 A

0 前言

“卓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卓越計劃”要求進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全國各高等院校建筑學專業都在根據自身優勢和培養目標進行有關卓越計劃的研究與實踐。

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的社會資源、教師素養和生源狀況千差萬別,教學體系的特點各有不同。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和教學成果,從培養方案調整、實踐性教學平臺的構建、本科教學管理等方面將院校特點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研究基于卓越計劃的實踐性教學體系。

1培養方案的相關調整

結合學校培養方案的全面調整,突出設計系列主線課程的地位,強化了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同時,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深化專業內涵,增加專業選修課、人文素質課、課外素質拓展內容。充分地考慮建筑學專業評估委員會的評估意見,使課程適應建筑學專業與“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與時展的需要。

1.1突出主線課程

形成以建筑設計課為主線系列課程群,建筑設計基礎與畢業設計為該系列課程的起、終點,注意各培養階段之間的銜接與延續,各門相關專業課程與主線課間配合設置,使主線課程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相互支撐形成有機體系。使學生系統掌握建筑設計和環境設計的基本原理、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加強對綜合設計能力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1.2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

基于“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將專業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工地技術實習、測繪實習、設計院實習等實踐環節,使學生掌握建筑設計的全過程和建筑設計中的技術措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在設計院實習前的選修課中進行設計前期、建筑法規、相關設計規范等方面教學內容的講授,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掌握和運用這些相關知識。

1.3加強職業建筑師基本素質訓練

選修課中開設大量與注冊建筑師考試大綱相關的課程,并由設計院有實際經驗的建筑師講授和配合指導建筑設計,為學生畢業后獲得建筑師資格創造條件。

1.4注重培養建立地域性建筑觀

培養方案中體現對地域性建筑觀的培養,通過不同氣候區域城市建筑設計、環境生態學概論、地方建筑歷史概述和建筑節能等選修課的設置,提高學生對地域建筑技術和建筑文化的認識。

1.5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

積極推進“卓越計劃”學生的國際化培養。吸收國外工程教育先進理念,引進國外優質工程教育課程,推進師生海外培訓計劃,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

2構建實踐性教學平臺

新的培養方案將理論課前置,為培養 “卓越工程師”的實習、實訓提供理論基礎,使實習實訓時間較為集中完整。培養方案中含有理論教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兩大類。其中理論教學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是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組成。選修課分為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及課外素質拓展三種。專業選修課是為了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所開設的課程,公共選修課和課外素質拓展是為了增強學生綜合素養所開設的課程。實踐環節包括美術實習、工地技術實習、建筑認識實習、建筑測繪實習、設計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課程學分比例達到29%。

2.1從實踐出發整合教學內容,建立新的教學體系

在圍繞“卓越計劃”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從社會素質教育、核心價值教育、持續專業教育等方向探索學校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整個課程體系更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從實踐出發整合教學內容,逐步建立新的教學平臺。

2.2加強卓越工程師與注冊建筑師的規劃教育

將不同專業有關職業和法規的相關課程進一步整合為職業生涯發展的系列內容;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職業規劃,通過課程設置使大學生了解不同年級專業知識的學習目的以及各部分專業課程的相互關系,避免盲目學習;確立理論課與實踐課的交叉點,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理論課的學習與設計實踐緊密銜接。

2.3增設與專業體驗相關的必修選修課程

讓學生了解行業狀態,探索個人職業方向;增加專業實習和認識學習的教學課時,使學生了解社會職業環境,體驗設計實踐;通過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方式提高教學的實踐性與科學性,最終形成以卓越工程師為核心目標的教學培養方案。

2.4開展多種形式的企業實踐活動

面向建筑市場,導入建筑設計實踐和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知識,使學生獲取有著實踐基礎的最前沿專業信息和知識。充分調動各種因素;組織學生進行樓盤調研、參與行業會展參觀等活動,運用講座、論壇等方式聘請行業專家,通過學術報告和交流學習等方式讓社會實踐走進校園;建立建筑學專業實習基地,通過校外導師輔導等方式加強學生有關工程素養的培養和實踐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真切體驗社會發展對建筑學專業人才和專業知識的現實需求。

3加強教學管理和監控

“卓越計劃”實施的關鍵條件是利用社會優質資源進行校企聯合辦學,但企業的工作重點在于創造效益,因此學校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有效的方法,使企業教學的過程得到良好的監控;利用網絡化等先進的教學管理平臺建立易于操作的社會實踐細則,對企業學習階段進行科學的管理和監控。

3.1建立科學嚴格的實習過程監管措施

為了保證利用社會資源辦學系統化、制度化,采用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科研成果優先轉化、優秀畢業生推薦等方式建立校企之間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使各類社會人才組織成為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促進教學、生產與科研共同進步。通過建立具體的操作方案和規范化的管理手段, 保證校外學習階段的真實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網絡化等先進實踐教學管理平臺,有效保障利用社會資源辦學的質量,達到保證學習效果的目的;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教學方式可以收放自如,但階段性成果必須加強監控;強化學校的意識,強化學校在教學管理環節的監控作用,突出企業在實踐環節的技術作用。

3.2教學過程全面制度化

實行建筑設計課題組制度,由主講教師和課題組共同開展教學研究,主講教師對本課的教學組織、方法及質量負主要責任。在設計課程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每個設計題目結束時進行課程設計答辯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和公開。

實行新教師、新開課程試講制度,由學院學術學位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研室共同把關,并實行教研室內教師相互聽課制度,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建立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堅持做到學期初檢查教學準備情況,學期中加強教學檢查和各種形式的聽課,并組織學生座談以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學期末檢查教學成果,進行教學總結。

3.3教師教學與考試考核規范化

要求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組織和實施教學,教研室及各設計課題組經常在日常教學中就教學進程與內容進行研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協調各教學環節,增強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教學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在主要實習教學環節中,均對學生的實習過程、實習內容和實習成果有嚴格明確的要求,要求形成實習報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嚴格考核,對重要的實踐環節的成果要進行答辯(如設計院實習)。

對教師實行滿工作量聘任制,每年結合學校要求,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考核,并作為評聘職稱的重要依據。每學期末,教務處根據教學計劃下達新一學期的教學任務,按照程序由教研室和學院教學副院長統一安排任課教師。加強課堂教學秩序及教師教學行為規范的管理,要求教師按照教師教學工作規范做到為人師表、規范行為。

5 總結

踐行以“卓越計劃”為目標的教學體系研究,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依托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學校的特色與傳統,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新的培養理念。我們的研究和實踐正在逐步推進,目前也面臨一系列的難題:如何落實和保障教改方案的順利實施,如何使具有較強工程能力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如何結合行業發展拓展現有的工程實踐教學基地等等。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地方高校實際,圍繞“卓越計劃”的特色和要求對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全面梳理,對具體工作中涉及的矛盾和困難逐步解決,為“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曾永衛 劉國榮.“卓越計劃”背景下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探析.中國大學教學,2011,(7)

篇7

關鍵詞:工作室 教學平臺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209-02

我國恢復高考至今,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高校擴招,本科生的毛錄取率達到了38.7%,并有上升的趨勢,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目標{1}。伴隨高等院校生源數量的遞增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有些院校的優勢教學資源的分配和師生比嚴重不足或失調等問題及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之處日趨呈現,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創業及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存在脫節現象,致使畢業的學生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導致個人的綜合素質與社會發展的步伐不一致,傳統的培養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及學生的質疑。雖然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嘗試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社會崗位要求相脫節,缺少與實際問題的聯系和實效性,教學內容相對單一,綜合性不強,系統性不高,使學生很難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培育和個性化發展是不利的{2}。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實施,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尋求或改革現有的培養模式成為廣大教育和科研工作者關注的熱點{3}。筆者認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改革傳統的培養方式,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過工作室教學平臺的搭建和實施,將高校的教學資源和社會優勢的資源進行整合。本文對工作室教學平臺構建及運行機制進行探討,不僅可以推動大學教育的改革,而且能夠實現創新型人才的良性教育和發展,還能實現高等教育的職能。

一、基于工作室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工作室的教學理念的踐行者最早出現在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這一教學思想開創了藝術教育的先河。目前,在我國對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及實踐主要集中在職業技術教育,而本科教學中采用的還比較少。工作室是由學識淵博的教師創立的一種教學平臺,以企業和教師的真實項目作為教學內容,教學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構成的團隊來負責,完成相應的教學工作、實踐過程中的指導工作及科研活動,對外承接企業項目和提供服務,并最終完成教學和學生技術能力培養的任務。工作室教學平臺集專業理論知識傳授、操作技能的訓練、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養成及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培養于一體。融合了學校教育、技能教育、職業教育及企業管理的培養規律。這樣的教學平臺有利于培養和構建創新創業團隊。有助于培養學生成為多層次、多元化、研究型、復合型的專業技術兼備人才{4}。

二、建立工作室培養平臺的原則

工作室以“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為教育理念,既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組織模式。實現了專業工作室平臺項目職業企業的無縫對接,切實地做到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機融合,體現了學中成長、成長中創新、創新中發展與就業的大學教育宗旨。構建工作室教學平臺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1.符合專業教學的規律和目標。工作室教學平臺的構建必須在尊重專業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符合專業的發展方向及培養目標的同時,通過實際的項目或任務完成教學目的,以教學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宗旨。

2.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創新能力。現代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塑造,通過營造合理的工作室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經歷或參與實際項目,能夠運用相關的知識分析復雜工程問題,可以起到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與梳理的作用,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及工藝流程,從深度和廣度上培養學生運用恰當的技術、資源和現代工具及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

三、工作室教學平臺培養體系的構建

培養模式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基于自己的興趣,專業和教師的雙向選擇進入工作室。在這一開放的教學情境中,按照項目的難易程度和綜合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間接或全程參與項目的實施過程。本文針對工作室教學平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從工作室教學平臺環境的營造、教學內容的構建、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考核體系的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1.工作室環境的營造。工作室的環境設計要具有較好的職業氛圍,讓學生感到角色的改變,最好模擬公司辦公的環境與布局。工作室教學平臺由硬件設施和相應的人員構成。硬件設備是使教學順利進行的保障,軟件由既能從事理論教學又能從事實踐指導的雙師型素質的指導教師、年輕教師、實踐技能及經驗豐富的企業導師和學生構成。

2.教學內容的重構。課程設置能支持學生達到畢業的要求,課程體系設計要有專任教師及企業或行業專家共同參與,充分體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特色,制定出實現畢業要求的質量標準及技術路線圖。通過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包括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課程,在此基礎上完善傳統課程體系,豐富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的結合,從而形成完善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1)討論式的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情境和環境的開放性,體現在學生的專業學習和項目訓練都在工作室中完成。利用開放的教學思路和靈活的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項目的開展、職業技能實踐等教學活動。學生從間接獲取知識和經驗上升為直接獲取,強調自立、自主和自我教育的過程。在一個開放式的環境中學生可以直接了解與之合作項目企業的發展概況、生產活動及項目的決策過程、經營理念,甚至是復雜的人際關系等。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以及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中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2)基于工作室平臺項目驅動教學內容。以融合了各種資源的工作室為教學平臺,將專業課程教學、教學活動、教室和生產實踐活動等有機地融為一體。以教師的橫向課題、縱向課題、自擬的課題、企業的實際項目、專業相關的國內外競賽為教學內容和資源,開展教學,構成不同專業及方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學生在探究和參與實際項目中完成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內化和前沿知識的更新,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體系要以工程技術的應用、專業技術能力的提高、行業素質的養成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專業教師和行業專家及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為核心;以承接技術項目及服務行業為主要教學任務和目標,實現了教與學、生產實際的對接,有效地解決了傳統課堂教學與工作崗位知識需求脫節的問題。同時要根據行業的需求及發展動態、企業的具體要求、崗位設置及技能結構等因素的變化對教學內容進行適時的調整,對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的編制進行微調。始終強調以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以研究和專業技術兼備為宗旨,緊跟時展的脈搏,建立教學內容動態追蹤機制{5}。

3.促進學做研一體化,培育創新型人才。工作室教學過程中注重的學生與教師之間知識和經驗的交流與互動,工作室教學平臺與企業的有機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實際項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作靈感,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從而創新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到了啟發、激勵和引導學生的作用,即培養能夠讀懂項目、做項目、而不是掌握單一某種職業技能的人才定位{5}。

4.師資隊伍的建設。在以工作室平臺為載體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既是學生傳業授道解惑者,又是實踐技能環節的訓練者,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與教師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專業教師可以通過高級訪學、行業培訓及企業掛職進修等有效途徑,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來擔任教師,讓學從不同視角來理解專業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能直接接觸行業的前沿,教師能與技術人員、專家進行互動和交流,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雙方共同促進與進步,教師成為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工程經驗、溝通能力和指導學生職業規劃的能力,并且能夠開展工程實踐問題研究,參與學術交流,為行業或企業提供咨詢和服務。通過工作室教學平臺,構建多層次的教師培養體系和機制,努力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5.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考核體系的建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考核體系和企業化的管理與績效評估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學校的考核體系是對學生學業和學位的綜合評價。在工作室教學平臺中,學生要像企業的員工一樣按照各種規章制度和崗位要求做事。企業化的管理是保證工作室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制度保障,我們可以借鑒企業的工作標準、職業素養和行為規范,向學生講授企業的價值觀、崗位責任等與企業文化有關聯的內容。建立以學校和工作室平臺為基礎的考核辦法、管理制度和細則,形成以指導教師為平臺的負責人,企業化的管理為運行機制。明確學生的任務分工與崗位職責,做到愛崗敬業,鉆研業務,積極完成各項基本教學任務。

四、結語

一種主動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創新的人才培養過程在開放的工作室教學平臺上完成,在設定的教學環境和場景中,由相應的實際項目驅動整個教學過程,構建了以崗位要求、專業技術、職業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在此過程中將學校、行業及企業有機地聯系起來,該教學平臺實現了知識傳授、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培育和企業文化的熏陶。設計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實現學生就業及創新能力的塑造,團隊精誠合作意識的養成,職業素養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重塑。對于專業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對于學校而言有利于實現工學結合和大學教育的目標,提高知名度;對于企業有利于實現共贏,減輕在員工培訓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和無縫對接。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XM-HLJ-2013102);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4G135,GJB1214036),佳木斯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YLA2012-024、JYA2011-077)。]

注釋:

{1}李昀蕓.基于教學的包裝設計工作室室內設計[D].合肥工業大學,2013

{2}韓曉莉.關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校外工作室化教學法的探索[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7(1):150-152

{3}張春蓉.關于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探析[J].科教導刊,2013:144-145

{4}焦仁寶,張秀華.項目教學法在CorelDraw教學中的應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1):112-113

{5}焦仁寶,王桂蓮.基于翻轉課堂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6):68-69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篇8

[關鍵詞]學習倦怠 積極心理學 積極品質 社會支持 教育者

[作者簡介]王進(1975- ),女,河南南陽人,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心理學。(河南 開封475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資助計劃項目“黃河水院學生學習倦怠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KXJS005)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2-0097-02

一、學習倦怠和積極心理學的概念

(一)學習倦怠

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在長期學業負擔下產生的精力耗竭、感情冷漠和低成就感并存的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學習倦怠廣泛存在于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其個體表現為對學習缺乏興趣、動力不足、急躁不安、逃避責任、缺乏控制、疲倦厭學、敷衍應付等消極應對學習行為,嚴重者伴隨情緒衰竭、睡眠障礙、人際退縮、網絡成癮等心理障礙。學習倦怠不僅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厭學情緒滋生、自我效能感下降等問題,而且對大學生的個性成長和自我評價均有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因此,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一直是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熱點。

縱觀學習倦怠的文獻資料,研究者們往往將重點放在學習倦怠的成因、結構、過程、干預、對策等方面,在解決學生學習倦怠問題時,大多以消極心理學理論出發,注重采取外力措施糾錯學生的行為,缺乏從學生成長、學生本身存在的力量等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和預防這一問題。總之,對學習倦怠的研究還處在相對消極、滯后、被動的研究層次。

(二)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指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取向調整矛頭的新革命,向統治了近百年的消極心理研究范式提出挑戰,它將研究重點不再放在人類心理層面的陰暗部分,而更多強調人性的價值和優點,關注人類的健康、快樂、幸福、堅韌、樂觀、創造力等積極因素,激發和調動人內在的“正能量”,而這些“正能量”正是防御和修正心理問題的“武器”。

運用積極心理學解決學生潛在的問題,著重于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去緩沖問題,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并有效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統。針對當下解決學習倦怠問題模式的弊端,如果將解決措施調整為從依賴外界督促、權威指導、學生被動接受去解決、對抗學習倦怠,轉為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激發其自身力量、指向其成長目標、轉化為內在品質應對學習倦怠這一問題,這種積極的暗示會促使大學生產生較好的自我評價,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性循環,而這兩點對于大學生個性和人格的完善有直接的影響,這正是積極心理學主要的著力點。

二、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解決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可行性

(一)人類具有的積極品質為解決學習倦怠問題奠定了基礎

人的進化過程中,有大量的“積極基因”被遺傳、積累,因此人生來就有積極的心理潛質。同時,臨床心理學與管理學的實驗證明積極的心理因素也可以通過后天培養,研究學者通過環境設計、動機激發、行為強化等因素喚起被試積極的行為,教給個體適應環境和應對問題的技巧等方法,幫助他們提升心理品質和生活質量。

(二)積極心理學的產生對預防保健和解決心理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首先,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特殊時期,他們自尊、敏感,渴望認可又懼怕失敗,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挫折打擊后出現學習問題、情緒困擾、學習上的退縮行為屬于正?,F象,這是人成長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階段。積極心理學的“積極”不僅表現在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營造良好心態、體驗快樂情緒、保持積極人格特質上,而且體現在面對困難、挫折如何積極預防和應對上,這才是積極心理學現實意義的內核。同時,研究表明,受過挫折事件并調整過來的人們,對現實的評價更積極和穩定。其次,積極心理學所研究的樂觀、向上、自我控制、堅持等積極力量正是對抗學習倦怠最核心的要素,這些核心要素的激發需要教育者提供更開放且多元的組織環境。再次,學習倦怠研究表明,每個出現學習問題的大學生,對外顯露的是學習問題,而實際隱藏在內的是個人的心理問題或家庭問題等。大學生出現學習倦怠,有目標缺失、學習枯燥、方法不當、壓力過重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在迷茫時期方法指導和人文關懷的缺乏。作為一門以發現人性價值和創造幸福為目的學科,積極心理學可以為緩解學習倦怠問題提供理論的指導。最后,在研究大學生學習問題時,通過訓練發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認知評價,體驗積極的學習情緒,學會積極的學習行為,完全是切實可行的策略,不僅可以融合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而且可以從教和學兩方面提高學習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緩解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思路

(一)抓住大學生的有效需求點,明確學習目標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求多種多樣,從低至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作為敏感、自尊、自我意識感較強的大學生,他們都有渴望成功、追求完美、獲得認可、實現自己潛在價值的積極動因。需求層次理論運用在大學生的學習激勵時,就是要抓住學生的有效需求點,增加激勵效果。教育者在認可和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要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明確自己的目標,避免成為迷茫、困惑的人。研究發現,學習倦怠感較強的學生大多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目標、不知道該干什么的“迷茫一族”;另一類是目標動機太過強烈,對自己要求過于嚴格的“刻板一族”,稍微偏離目標,就對自己進行嚴懲,久而久之,自己的信心、目標都在動搖。這兩類大學生都不會樹立目標,不會用目標引領前進。因此,如何教會學生尋找興趣和天賦,學會學習和思考,腳踏實地,把當下學習與未來發展、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結合起來,做好自己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避免成為迷茫困惑、應試機器、孤獨被動等可能造成學習倦怠的因素,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是處理學習倦怠最重要的一步。

(二)調整認知,用理性思維看待大學生學習出現的問題

要培養學生對待問題時積極的認知方式。艾利斯的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不是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個人對事件的信念、評價和解釋。在大學生出現學習焦慮、情緒耗竭及不當學習行為時,要引導學生對學習問題進行正確歸因,合理認知自己的成敗,不要動輒以絕對化、災難化、以偏概全等方式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當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失敗是因為“笨”“不如別人”“沒有前途”“宿命”等不可控因素時,個體會喪失自尊,對失敗感到羞辱,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作用。這種思想如果不加以阻止,學生很容易在學習上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聽之任之,最終不做絲毫努力等。反之,如果以理性思維去詮釋學習問題,如“學習方法的問題”“自己努力不夠”“這個事有些失敗,但不代表我個人就是失敗的”等,個體雖然對學習問題感到難過,但不會喪失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的學習是可控的,可以通過努力、調整學習方法等途徑來改變的。

(三)踐行大學生學習和知識主體地位

要改變長期“教師中心、課本中心、課堂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中心”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模塊,踐行學生主體地位和知識主體地位。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均強調自主學習對學生的重要性及學生自己決策學習的可能性。許多學習倦怠感較強的學生感覺在學習中缺乏控制感和決策權,自己是受教育和改造的客體,學習被固化為枯燥、限制時空、缺乏個性的機械活動。因此,要增加學生對學習的控制感、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有權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做出選擇和決定、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決策以及參與學習環境的設計等。同時,確立學生知識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被知識霸權所壓迫,機械地反射知識傳遞的信息,而是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經過自己的認知加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等。

許多人擔憂傳統的“教師中心、課本中心、課堂中心”教育方式被弱化,在當下以應試教育為主體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保障。實際上,這一點是不用擔憂的。應試教育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其學習潛力,這種力量是巨大的。教育者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習的監督者和過程的操縱者,而更像是一個導演,搭好場景,營造氣氛,引導學生學習,教育者是更高層次的“操縱者”和“管理者”,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無痕管理在對自主性日益增強的大學生來說更為合適。在他們遇到誘惑、挫折、困難時去啟發他們,讓學生感到被尊重和接納,從而去主動學習,發現學習的樂趣,找到學習的自信心。

(四)助力大學生成功,以成功孕育成功

動機心理學的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完成任務的動機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完成任務可能性的期待,即概率大?。欢侨蝿毡粋€體賦予的價值大小。該理論運用在學習倦怠的學生身上,即成功是最好的激勵方式,竭力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感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成功體驗理論從人本主義理念出發,提出“成功更能孕育成功”的教學理念。教育者要以學生為本,助力學生成功。在目標設立上實事求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學習程度,引導學生構建階梯式目標,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成功成為可能;從認知方式上給學生灌輸“人人都能成功”的信條,改善他們的自我觀念和自我效能感,以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保障上為學生創造成功學習的機會和條件;在評價上拋開過去糾偏、評述的消極方式轉向欣賞、鼓勵性評價;在行為上指導和強化學生的成功言行和方法促進其更大的發展。

(五)提高大學生運用社會支持系統的能力

當大學生遇到學習倦怠問題時,能運用社會支持系統來緩沖學業上的不當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這項能力的強弱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規模、密度和異質性;二是大學生主觀感受社會支持力量的強度;三是大學生自覺發揮社會支持的能力。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的規模越大、密度越高、異質性越強,則社會支持系統越易發揮緩沖和保健作用。大學生最主要的社會支持群體是教師和家長。他們主觀感受到師長對他們無條件的支持、理解、欣賞、關愛等情感體驗對降低學習倦怠感非常有幫助。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教育者對學生的期望和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積極的期望和評價會減輕他們對學習的焦慮與壓力感,提高學習動力,認同學習的規范和要求,發掘積極因素去學習,這與積極心理學倡導幫助人們尋找積極動因對抗學習倦怠不謀而合。同時,大學生遇到學習倦怠問題時,會利用積極宣泄、正確歸因、請求幫助、尋求心理平衡等方法自覺發揮社會支持的動力作用也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