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3: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設計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設計的特征

篇1

關鍵詞:老年人;老齡化;安全;建筑環境;健康

一、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1.簡述

隨著經濟日益發展,老年人口數量逐年增多,老年人口的年齡也隨之出現長壽的現象(如圖表1)。從而也出現許多老年問題,從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發生與青壯年完全不同的情況,叫做老化現象。

人們步入老齡化階段,主要表現有身體功能的變化、感覺功能的變化、生活結構的變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各種變化(如圖表2):

2.老年需求

老年人諸多的變化也隨之帶來了老年人的需求。據研究表明,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這包括:

(1)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常常能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人體生理功能(肌體、聽覺、嗅覺、視覺、觸覺等)的衰退顯著。對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更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

(2)安靜的需求: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變化發展,致使老年人一般都喜歡安靜,吵鬧的環境對老年人來說是痛苦的。但適度的團聚與熱鬧有益老人身心健康。因此我們應該給老年人提供一個祥和安靜的休閑空間。

(3)交流的需求:隨著老年人的年齡的增大,加劇了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代溝,與年輕人的交流逐漸減少,帶給老年人的只有孤獨和孤僻,他們渴望交流、渴望溫暖。

(4)工作的需求:這對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強烈。他們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驟然間離開工作崗位肯定會產生許多想法,他們有的希望再次從事工作,以體現自身價值。

(5)親情的需求:人到老年有的生活還不能完全自理,這時他們希望有人照顧,尤其得到子女的親自照顧。子女的孝順,將會使他們感到有所依靠。

(6)和睦的需求:到了老年,只要全家和睦,鄰居關系融合,互敬互愛,互相幫助,老年人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

二、老年特征對建筑空間環境設計得影響

老年特征對建筑環境設計影響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角度的不同對建筑環境產生不同的要求。因此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探索。

1.從建筑學的角度上講

設計具有休閑功能的老年人療養建筑,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起居、日?;顒?、個人愛好習慣、休閑療養、社會接觸及文娛體育活動等方面,因此設計中要注重無障礙、功能分區、空間環境的營造、空間視覺引導等。在房間、通道走廊、樓梯、家具、衛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體特征。

2.從老年人生理學角度上講

人進入老年后,身體機能退化,功能降低。這些都決定了老人相對而言身體較虛弱,行動遲緩,體力下降,這就要求老年人的活動空問緊湊,使老人平時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動的困難最少而且省力,應設防火設計以保證最大安全。

3.從環境行為心理學角度上講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日常生活特征的改變決定了老年人的固執和孤獨的性格,造成自己內心心理的封閉,因此老人一般都喜歡寧靜,怕吵,尤其是兒童的吵鬧,因此外界的環境及室內的環境也應高度寧靜。考慮大多數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習慣,提供傳統形式的室內空間。

4.從建筑心理學出發

老人一般都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被拋棄的消極心理,因此建筑室內布置應寬敞明亮、居住舒適,建筑向外部看的視線感覺通透且建筑中適當設置老年交流娛樂的安靜空間(如圖1),從而使建筑的居住與交流空間相融合。建筑造型應富有生活氣息,建筑的色彩應該鮮艷明亮而且色彩溫暖。

三、老年特征帶來的啟示

通過研究老年特性,我們分別從建筑和和環境兩個方面分析了老年特性對其影響和探索。通過分析我們從老年特點中得出了重要的啟示。

1.功用性

在建筑空間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輪椅的空間,注意地面高差的處理,消除移動的障礙。注重各種設施設置的便利性,采用簡單的動作就能使用的操作方法。如浴室和廁所等一些活動空間的設置要保證老人活動需要的尺寸和協助老人時所需的空間,方便老年人的各種活動。

2.安全性

建筑和周邊的景觀環境中總會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特別是地面材料要求防滑,地面的高差和門坎處理,以及衛生間的基本設施設置要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針對老年人視力的不足,在設計中要用鮮明的色彩和充足的照明,以提醒老年人注意。同樣由于老年人判別力、行動力減退的情況下,安裝警鈴能方便及時地或自動地發出警報,以使老人能得到幫助。

3.健康性

由于老年人在室內的時間長,所以老年人對環境的要求比較強烈,在空間的設計別要考慮到日照、通風、采光和換氣,讓起居生活空間能直通陽光,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動。同樣老年人由于身體的原因對溫度變化和噪音的干擾的抵抗力是脆弱的,特別是寒冷的冬天,室內應該保持適當的溫度,讓老人感覺到溫暖。同時也必須使老年人處于一種安靜的環境之中。給老人一個空間開放和環境安靜優美的良好環境。

4.私密性

老年人害怕孤單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除不斷創造機會加強社會交往之外,還應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隱私。老年人的生活空間有他自己的支配權,他們的喜好和隱私應該得到尊重,老年人的生活空間盡量避免閑雜人員的穿梭和干擾。室外環境應該設計一些私密交流的空間,方便老年人閑暇時間的活動和交流。

四、結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老人,愛護兒童,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人總會有衰老的時候,因此,建設適合老年人的環境,研究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及其需求,營造適合他們的建筑空間環境,將有助于建筑師、規劃師、投資商和城市建設的主管部門更好地迎接新時期社會人口結構老年化問題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胡仁祿馮光,《老年居住環境設計》TU241.93 H213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12

篇2

關鍵詞: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特征;統一

一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

1.文化與自然的統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愈來愈快,人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對生活品質更加看重,更渴望生活在一個愉悅的生活環境中。因此,現代環境的設計更要考慮到人們實際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適性?,F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首要任務是為人們生活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因此,它是一門服務性與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在操作工程中,首先考慮的是人的感受,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但是,在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切忌天馬行空的胡亂設計,在現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天然條件。由于本土文化已經深入人們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得到了改變,因此,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要考慮到人們的審美特點,并進行提煉,做到尊重自然,尊重本土文化,尊重人的審美觀,總而做到文化與自然的有機融合。

2.展現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精神風貌

人們在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同時,其實就是渴望得到一個優美的生存環境。這個生存環境的魅力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審美,更重要的是展現出正面的精神風貌,比如展現出和諧的生活氛圍,人們之間的謙讓,心靈的純潔等。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著力挖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出積極地、正面的宣傳效果,堅決抵制低級趣味,劣質低端的生活態度。只要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及植入健康、向上的藝術元素,就一定能夠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溝通,實現環境的和諧與無害。

3.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多樣性與整體性的統一

俗話說,人上千萬形形,這就說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愛好、習慣等等,進而形成了不同的審美觀。在這樣復雜多樣的環境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追求滿足各種人群不同需求的同時,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如今,設計材料逐漸豐富,設計風格也越來越多元化,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基本需求。但是,為了防止局部的不斷變化而影響最終的設計目的和效果,一定要在事先制定設計理念,使設計風格最終統一。

4.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

和傳統環境設計相比,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還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品質,即生活的便捷性,這就彰顯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實用價值。但是,這僅僅是其整體功能的一個方面,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說,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必須在現有環境基礎上實現實用性和審美性的有機融合,從而營造出方便、快捷、舒適、舒心的綜合體驗。

二 現代環境藝術的審美特征

1.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整體和諧美

要想取得良好的審美效果,設計之初的每個細節都要相互呼應,相得益彰,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在進行環境設計時,不管設計主體有多大,或者多么渺小,都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我國古書上有“美”的記載:“美者,合異類共成一體也。”這其實就表明了任何美的東西都有其特定規律,比如注重整體和諧等。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甚至一個房間,在設計過程中都要注重整體效果。在這些場所的設計中,無論是建筑、花草、垃圾箱、椅子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個體,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將這些個體統一到一個整體當中,并且要考慮到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協調,使這些個體成為一個整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通過這個整體,人們可以體會出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和諧,從而使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更加具有表現力。

2.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動態美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的,用更通俗的話講,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是為人服務的,從這方面講,它要滿足人們生活中的各種要求,同時能夠反映出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和特點。環境藝術是靜止的,它無法主動和人產生溝通,但是,人們的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根據相對論的說的,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的審美風格也會發生改變,因此,不同的人在審視同一設計藝術作品時的看法不一,這就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動態美。

3.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色美

不同的設計師對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方法是有區別,因此,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千千萬萬,只有具備與眾不同的特點才能脫穎而出,優秀的設計作品身上都閃耀著設計師的思想。我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傳承了古老的文化底蘊。比如北京、南京、開封、洛陽等城市,都是有名的文化古都,和其它城市相比,它們在城市的規劃和設計上更加注重對歷史遺產的保護和發掘,因地制宜的發展自己的特色,吸引游客。不但是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麗、舒適,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經濟的增長點。

三 結束語

總之,環境藝術設計是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在對環境進行藝術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大眾的審美需求和認同,考慮到本土文化的植入,考慮到民族精神特征,考慮到未來發展和規劃等問題,從而使我國環境藝術設計隨著文化發展更加趨于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大衛?瑞茲曼,王栩寧等譯:《現代設計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張綺曼、鄭署:《室內設計資料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3]單煒.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建設與研究發展[J].藝術教育,2005.

[4]顧衛新.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探討[J].文教資料,2006.

[5]韓巍.形態[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6]王超英.設計的功能美與形式美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

[7]鄭罡.淺談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靈厚[J].山西建筑,2009.

篇3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同時由于地域的差異,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異,這就是地域特征,而環境藝術設計則是通過一定的組織以及圍合手段,對空間界面進行藝術處理,再結合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以及飾物的布置和造型等設計語言,以及植物花卉,水體,小品以及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內外空間環境體現出特定的氛圍和風格,以達到滿足人們對使用功能以及視覺審美上的要求和需要。

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某個地域內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組合從而形成的一種特征,一般情況下,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氣候環境和水文等,而人文因素主要是指歷史沉淀以及文化內容等,在這其中自然因素的水文對地域特征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地域特征包羅萬象,同時又有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個就是具有區域性,研究地域特征必須在一定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第二個就是人文性,通過人類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活動,與自然和諧共處,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第三個就是具有綜合性,也就是說分析地域特征不僅包括經濟,人文以及科技等方面,還包含其他方面的事務,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共同形成地域特征的各種條件,以此造就了地域特征。

環境藝術設計的地域特征分析

中國傳統環境藝術下的地域自然觀。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面很廣,主要包括城市,景觀,園林,建筑以及室內裝飾裝修等方面,包含人居環境的系統規劃和不同場所的設計建造,在這方面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我國的傳統建筑,尤其是園林建筑最講究與自然協調和諧,講究環境藝術,從而達到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下來所形成的文化對環境藝術的影響非常大,其中漢代的園,圃,囿等字體都是由象形文演變而來的,從外表就可以看出,字體的外框表示范圍,形容地域界限,而且以園林文化來比較,我國的就與國外的有所不同,都有各自的民族地域特點,我國的園林建筑多以山水,花木,屏聯,題刻以及雕塑等裝飾共同組成一種美倫美煥的藝術品,除了具有實用居住性之外,還具有觀賞游覽性,而且我國的園林建筑講究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性,既要有自然意境,還要有人文特色,以詩情畫意為最終追求,而國外的園林建筑就沒有這些山水,花草等藝術表現形式,它多是通過人與自然相對的形式來表現,通過人來對自然進行人為加工,比如歐洲皇家園林,多是把樹精心修剪成規矩整齊的各種造型,把花草排列成各種看上去整齊的圖案花紋,然后再配置相應的雕塑作品,整個園林雖然看上去也具有特色,也給人一種眼眼一亮的感覺,但要說到人與自然的融入感以及園林結構的設計精巧程度,與我國的園林藝術建筑還是要差上一個檔次。

另外我國的園林建筑在環境藝術設計上還講究自然之感,多是按照山石的脈絡走向,以及水源流向來進行風景布局,在講解自然美的基礎上再表現園林的觀賞美,同時還利用了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讓園林建筑充滿詩情畫意,在寄情山水的過程中,讓人獲得與眾不同的藝術感覺。

從傳統環境藝術看待其與地域特征之間的關系。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是一種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在我國的文化傳承史上占劇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各地民居而論,各地民居在建造過程中,由于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各地人民的生活習慣不盡相同,生產工作也有所差異,因此建造出來的民居也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地區的吊腳樓,陜北的窯洞,傣族的竹樓以及大理麗江的四合五天井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這些都是我國歷史韻味濃厚的文化遺傳,同時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人們在建造民居時所用的材料,建筑方法等也有明顯的差異,另外一些地方還受到當地宗教的影響,體現出濃濃的宗教文化氣息。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環境藝術設計也不盡相同,無論從歷史傳統,生活習俗,還是從人文條件與審美觀點等方面來看,各地的地域特征也是各具特色,但總結起來我們可以發現,無論這些各地的民居建筑建造得多么有地方特色,功能多么齊全合理,但都是與自然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現出了對當代的生態學觀念,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了最小,這與我國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境界不謀而合,更體現出我國古人對環境藝術的追求與自然和諧的一致性,因此地域特征與環境藝術設計之間存關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通過上文的分析得出,環境藝術設計離不開地域特征的影響,在這個大背景下,地域特征所帶來的地域氛圍與文化特色勢必將影響到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但通過對地域特征的結合,使得環境藝術設計更具有創新性,使藝術效果更能達到升華,在與地域特征融為一體之后,創造出更為渾然一體的藝術性建筑,總的來說,地域特征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通過結合地域特征可增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第二個方面就是通過結合地域特征,可改變環境藝術設計時的表現手法,從而創造出更多喜聞樂見并且富有創造力的藝術作品,第三個方面就是通過結合地域特征可以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內容,讓內容更加飽滿,讓結構更富有層次化,讓環境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多種多樣。

篇4

關鍵詞:技術創新 行動 環境變量

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科技與經濟相結合而一體化發展的結構功能連續統,乃是現代社會系統為滿足其經濟、科技與社會協調發展之功能需要而作出的一種系統結構功能分化的結果。技術創新不僅在微觀上構成了企業為滿足其生存發展所必須作出的主導性行動,而且在宏觀上也逐漸顯示出其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并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功能層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技術創新“已經構成了一種至少從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轉型的基礎發動機”([1],p.13)。

正因為如此,自從熊彼特首次提出創新概念并建構了其作為一種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理論體系以來,技術創新就一直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經驗研究、理論概括和統計測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顯著的社會效益。透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技術創新主要是在經濟與科技相結合的領域中得到生成和發展,故而首先主要是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由技術經濟學、科技管理學和企業管理學等學科作出了較詳細的考察和研究。但是,隨著對技術創新研究層次的深入及研究范圍的拓展,而且也隨著技術創新活動逐漸越出單純的經濟系統并在社會整體系統之中功能凸顯趨勢的增強,其所具備的社會行動性質和社會關系結構等非經濟特征就遠非純粹的經濟學理論框架所能涵括的了。而這實際上就是為對技術創新的社會學研究提供了契機,即對技術創新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必要性。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對技術創新給出這樣的解釋性定義:技術創新是由創新主體(企業)所啟動和實踐的、以成功的市場開拓為目標導向、以新技術設想的引入為起點,經過創新決策、研究與開發、技術轉化和技術擴散等環節或階段,從而在高層次上實現技術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及其社會化和社會整合,并最終達到改變技術創新主體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社會行動或行動系統。從這樣一種定義出發,可以看到,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行動或行動系統,技術創新無論其創新資源的獲取與社會動力的提供,還是其社會運行機制的展開和社會功能滿足方式的呈現,都總是離不開其社會環境的。因此,考察技術創新行動或行動系統的社會環境變量及其特征,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了。

在社會學理論中,環境是與行動相關聯的。從社會學中行動或行動系統的概念來看,任何社會行動總是行動者與其環境之間的某種關系,而社會行動之所以具有區別于行為或“觀念的流溢”的規定并從而具有客觀的自主性正是從這一關系中得出的。一般來講,社會行動具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與行動的主觀方面即行動者相對應的有兩個因素:①目的——行動過程所要達到的未來狀態;②規范——與行動目的相一致的價值標準和行動規范。與行動的客觀方面即環境相對應的也有兩個因素:①條件——環境中不能為行動者所控制的因素;②手段——環境中能夠為行動者所控制的因素。這四種因素的組合即構成了所謂的社會行動的“行動參照構架”。正是這種行動參照構架(又可簡化為手段——目的構架或條件——規范構架)的形成,不僅從整體上規定了社會行動的基本特征,即社會行動本身是包含其環境因素的行動參照構架整體,或者說是一種行動系統,而且也規定了社會環境的性質,即環境是作為行動的客觀方面而參與了行動參照構架的形成,環境是不能脫離行動而自在成立的。這也就是說,社會行動不僅是有目的的,而且它總是在一定的客觀環境中進行的,這種客觀環境一方面作為條件限制了行動的取向和范圍,另一方面又為行動提供了手段或工具;行動者在其行動過程中不能超越于環境之外,但卻能從環境中獲取行動的手段或工具。同時,環境也不是自在和孤立的,而是在和行動的關聯中存在著和發展著的;其對行動的條件限制和手段提供只有在和行動的目的相連接時才能成立,才有意義。更進一步地講,環境只有在和行動的互動關系格局中才能獲得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價值,才能獲得其與行動者相對應的獨立性和外在性。行動者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以文化為中介的,文化的作用是為行動者提供了行動規范。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行動或行動系統,技術創新也必然具備上述的行動參照構架的特征。也就是說,在技術創新行動中,它必然要以其主觀方面即技術創新的目的與規范同其客觀方面即技術創新的手段和條件之間的關系來建構自己的行動構架。這一方面表明,技術創新行動不僅有著自己特定的目標指向,而且也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并與之發生關系,它或者受到環境的限制而調整自己的行動路線和范圍,或是從環境中獲取技術創新的手段和資源以達成自己的行動目標,并在此過程中同時也參與了對環境的重建。另一方面則表明,要考察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就必然離不開技術創新行動本身,因為環境已經成為了技術創新行動構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的考察應以環境和行動之間的互動關系為出發點。但是,遺憾的是,在以往的對技術創新的研究文獻中,不僅對環境因素的作用強調不夠,而且即或有所提及,也只是把技術創新行動和其環境當作兩個無內在關聯性的分離系統來處理的。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以社會行動參照構架為理論出發點來考察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變量及其特征、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環境的互動作用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環境變遷的社會過程和機制等就更是殊見。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主要以技術創新行動之行動參照構架為理論基點,去考察技術創新行動其特有的社會環境變量及特征,而技術創新與環境的互動作用關系和環境變遷的社會過程及特征則留待它文中再作闡述。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就是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大系統。社會系統是由多種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因素集合而成,其中經濟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乃至自然環境的等等因素,構成了社會這一復雜的有機體。因此,廣義地講,這些因素及其關系均可作為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因素而存在。但是,由于我們在這里考察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因素的理論出發點是技術創新的行動參照構架,這種行動參照構架中的環境因素或者作為創新手段為創新主體所把握,或者作為條件因素制約著創新目標的達成。這就表明,要確定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因素就必須從其與技術創新行動的關聯性特征出發,才能從廣泛的社會環境因素中獲得技術創新之獨特的社會環境因素的恰當的定位。從環境因素與技術創新行動的關聯性或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出發,我們可以確定出作為技術創新行動之特定社會環境因素的幾個變量,即社會物質資源、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等三個環境變量。

1.社會物質資源

社會物質資源是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行動的最基本環境變量,是社會環境系統中對技術創新行動的“硬性”約束要素。如果社會物質資源出現短缺,或者其與技術創新行動系統的互動交換關系發生障礙,則勢必導致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中手段要素的比例減少而條件要素的比例增加,其結果,是在限制了創新主體對創新資源的有效獲取的基礎上也阻礙了技術創新行動的正常展開和順利實現。

如果以文化的主層次結構的標準來看待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系統的話,則社會物質資源這一環境變量是居于該系統結構的器物層次,其和技術創新行動的互動作用和交換關系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領先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居于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系統結構的器物層的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并非純然是一種具自然物質性的要素的集合,而是一種包含了生產要素資源、人力資源、資金投入、市場需求和信息資源等在內的廣義性社會物質資源系統。

生產要素資源包含了技術創新所必須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它是影響技術創新的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的最基本的成份。如果缺乏這種最基本的環境要素的供給,技術創新行動將無從談起。在熊彼特的創新概念中就曾指出,所謂創新就是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現有生產體系之中,而其中的一種新組合形式即獲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的實現就是一種創新。由此可見,雖然生產要素資源不能涵括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要素的全部特征,但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物質資源性環境要素卻是技術創新行動所不可缺少且必須與之發生互動關系的。

人力資源主要包括企業家群體和技術創新各環節所需的專門人才,它構成了技術創新行動的人才性資源環境。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包含諸多運行環節或階段的社會行動,其全過程的順利展開和成功實現必須通過人的活動或行動才能完成;其各個環節、各個階段的運行質量和速度都取決于從事該環節工作的專門人才的科技水平、創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高低。企業家群體是技術創新的啟動者、協調管理者和風險承擔者,而技術創新各環節所需的專門人才則是創新能否正常運行和順利實現的技術性保證。因此,如果技術創新行動系統不能同其人力資源環境要素發生通暢的社會交換和互動,則勢必導致創新所需的企業家和各類專門技術人才的匱乏和枯竭,從而也必將導致技術創新行動的瓦解。在這一點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T·舒爾茨也曾指出, 在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的問題上,“資本的傳統概念必須加以擴大,以便容納人力資本”([2],p.1),“從分析的角度來說,如果有可能將所有不同形態的人力資本集中在一起,其作用會大大超過全部非人力資本”([2 ],p. 2)。這種看法實際上是以一種經濟學投入產出分析框架中的資本概念闡明了人力資源的貯備以及對其進行的投資對于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性。

資金投入是技術創新的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又一重要的約束性因子。由于技術創新行動的高風險、高投入和高效益性質,從而決定了資金投入作為一種技術創新之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要素的獨立性和重要性。西方的一些發展經濟學家曾經指出,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為根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 社會資本總擁有量與總產出之間存在著由資本產出系數所表示的關系;若資本產出系數不變,增量產出則完全要依賴增量資本投資。據此,他們認為,大規模的投資和由此造成的資本累積是使一國經濟實現起飛的前提條件。不管這種純粹的經濟學增長模型的假設是否恰當,單從技術創新行動本身來看,如何選擇合理的資金投入方向以及降低資金投入的風險- 效益比,則的確是制約技術創新成功實現的前提條件。

市場需求既是促進技術創新的外部社會動力,也是技術創新之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創新實踐來看,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壓力。市場發育不健全,市場體系不完善,則以市場需求信號為主要表征的市場機制就不能有效地起到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引導其創新發展方向的作用。因此,在技術創新行動中,如何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的類型及其發展趨勢,如何建構良好的市場體系和市場運行機制,從而把市場需求從技術創新行動參照構架中的條件取向轉化到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手段取向上,并形成技術創新行動系統和市場需求之間靈敏通暢的社會互動關系,乃是技術創新能否順利啟動和成功實現的重要保證。

信息資源是技術創新之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中的又一重要成分。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技術創新行動實際上就是技術創新行動系統內部以及該行動系統與外部社會環境之間信息的輸入和輸出關系的總和。就技術創新行動系統和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換來看,在創新的啟動和決策、R&D、生產、銷售和創新擴散等諸環節或階段上, 都存在著大量的信息的流動和交換活動。如果缺乏這種從外部社會環境中獲得或輸入的足夠的信息資源,如科技發展信息、市場需求信息、地區和行業技術改造信息、技術引進信息等,則勢必導致技術創新行動由于得不到適度質量和數量的信息保證或是無法作出決策而啟動,或是創新諸環節之間聯系紐帶中斷,或是創新產出過程受阻,或是創新擴散過程失效等。因此,在闡述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物質資源這一環境變量時,就不能只定位在人力、資金、市場或生產技術要素等物質性的成分上,還必須充分認識到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和制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的觸發作用、紐帶作用以及創新資源集聚作用等。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在技術創新行動中,必須謀求有效的技術創新行動系統與其社會環境之間的信息溝通,并建構出有效的溝通渠道。這種信息溝通的渠道大致有以下幾種:①大眾新聞媒介;②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③政府部門的信息;④技術市場;⑤行業之間的信息網絡;⑥同學、同鄉、熟人等非正式的人際關系網絡等。

2.社會制度模式

在社會學看來,社會制度是“被歷史地加以傳遞的外部社會安排以及在社會化過程中加以傳遞的內化了的社會價值”([3],p.316)。帕森斯則更明確地指出,“制度是規范的一般模式,這些模式為人們與他們的社會及各種各樣的子系統和群體的其他成員互動規定了指定的、允許的和禁止的社會關系行為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總是有限制的模式”([4],pp.144—145)。這就表明,社會制度作為人們社會行動和社會關系的制度化規范價值體系,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發展而發展的。它在規范人們社會行動、實現社會進步以及必要的社會秩序的維系等方面都發揮著核心的作用。

從上述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制度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第一,社會制度具有相對于社會行動的外在性和獨立性。社會制度是在人們為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并維持社會秩序的整合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建構出來的;但社會制度一經建構出來,由于其組織人類社會生活的形式化程序和合法化價值,從而導致了它逐漸地同具體的人類社會行動相脫離而具有了外在性和獨立性的特征。正如P.布勞所指出的:“社會制度構成一種歷史現實,它至少部分地存在于人類之外并獨立于構成社會的人類”([3],p.316)。第二,社會制度對人們的社會行動具有限制性和規定性。由于社會制度的外在性和獨立性,導致其表現為一系列形式化的規則和程序,從而為人們的社會行動提供了一種限制性和規定性。作為制度的外在安排,這種形式化的規則和程序往往是由制度建構者或提供者通過強制性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從而也使得社會制度本身具備了一種強制性的力量。

對于技術創新行動而言,社會制度的這種外在性和獨立性特征必然導致其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系統的外部環境變量而出現;而社會制度的強制性和規定性力量則決定了它必然成為技術創新行動系統所必須面臨的最為重要的環境變量的性質。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變量,社會制度或制度模式不僅為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提供了一種共享的行動規范,從而使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其環境之間的互動和交換能夠按照某種穩定的或可預期的方式進行,而且在這種互動或交換活動的制度化過程之中,它也歷史地塑造出了一種企業之間、企業和社會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企業在共享這一制度安排后果的歷史過程中,隨著其合法化和形式化程度的提高。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這種制度化安排付出不斷的、大量的利益投入尤其是機會成本投入,并對其抱有長期的利益收益預期。由于這種在歷史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投入- 利益收益行為選擇模式是很難更改的,因為更改意味著企業以往的成本投入可能全部或大部分作廢,因此,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往往具有很強的剛性,從而對企業從事具“更改”性質的技術創新行動構成了強大的障礙和挑戰。這就正如帕森斯所說的,社會制度模式以及其所塑造出來的利益分配格局“它們在滿足處于某種典型條件下的系統功能必要條件的意義上,維持一種穩定狀態的條件。它們規定的限制使經濟和其他方面的約束得以生效。這種限制一旦被打破,不僅會涉及利益的得失,還會涉及權力和義務的破壞和侵犯?!保╗5],p.90)對于企業的技 術創新行動而言,其具體表現為技術創新行動的功能目標要求與企業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之間的摩擦和沖突,表現為那些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利益得失不同的企業或企業成員對由技術創新行動所建構出來的新的制度安排或原有制度安排的調整其社會認同方面的嚴重差異和分歧,等等。而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企業從事技術創新行動并由此建構新的行動規范和組織形式以及實現其制度化過程的嚴重障礙。

根據社會需要類型的分類標準,即根據社會制度滿足人類社會需要和規范協調人們社會行動與社會關系的不同維度,我們可以把社會制度模式劃分成如下類型:經濟制度、科技制度、教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軍事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福利保障制度等等。其中能夠納入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中成為技術創新之社會環境變量的主要制度類型有經濟制度、科技制度、教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而其他社會制度類型雖也可作為環境因素影響技術創新行動系統的結構、過程與實現,但較之于前述幾種的影響而言則僅具有一種間接性和邊際性,因而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對它們存而不論。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社會制度這個詞在社會科學或社會學中的使用其涵義是十分廣泛且有較大差別的。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它不僅指“由周密制定、易于確認和相對穩定的規范、價值觀和法律控制的社會行為的各個方面”([6],p.298),不僅“指日常意義上在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組織模式”([6],p.299),而且也指控制著社會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的制度領域或社會系統中各種獨立完整的結構功能層面。上述社會制度的不同層面或維度均構成了技術創新行動必須面臨且不得不產生和運行于其中的一種制度環境,而不論這種環境是表現在制度建構的發生學維度上還是表現在制度轉軌的結構過渡維度上。新制度學派經濟學家戴維斯和諾思曾對所謂的“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作了區分,在他們看來,“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和分配基礎的基本的政治、社會和法律基礎規則”([7],p.270),而“制度安排”則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的方式的一種安排”([7],p.271),它可能是正規的、長期的,也可能是非正規的、暫時的。其實,這種區分從社會制度之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變量來看,并不是一種制度之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環境變量和內生變量的區分,而只是表明了社會制度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環境變量其作用方式的正式性與非正式性之分,表明了在社會制度模式中正規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化的行為規則同非正規的制度安排或非制度化的行為規則即所謂社會潛網的區分。但是,從這種經濟學家對制度所作的區分中卻可以啟發我們看到,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由于技術創新行動本身也體現為一種新的制度規范或創新潛網的建構過程,而這種創新潛網作為更廣泛的社會潛網之一部分往往對技術創新行動發揮著更直接更具體的影響。因此,同上述新制度經濟學家不同,我們在闡述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制度模式環境變量時,應當更為關注這種社會潛網及其作用,因為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大量起作用的就是這一類行為規則,而且對于具創造性、新穎性和超前性的技術創新行動來說更是如此。

3.社會文化背景

社會文化背景是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行動的又一重要環境變量。前面已經指出,社會制度模式由于其外在性、獨立性、強制性和規定性的特征而對技術創新行動發揮著重要的決定性的環境影響,它構成了技術創新行動賴以發生、運行并實現其社會化和社會整合的制度性依附。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技術創新行動中所依循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并不完全是由社會制度來體現和承載的,也就是說,在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系統中還存在著一種無所不在且強有力的社會力量來補充社會制度模式在規范現實的技術創新行動時之所不及。這種力量不是一種與社會制度模式相對立的,也不能僅僅被理解成是社會制度模式的補充力量,而是一種包含社會制度模式在內的、更廣泛、更深層的影響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價值規范體系,它甚至還成為了社會制度賴以創生、演變和發展的基本依據。這就是以文化價值規范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文化背景。

在對技術創新行動的規范和制約中,社會文化背景作為一種技術創新行動之特殊環境變量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作用方式的非正式性。社會文化背景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制約作用或者說社會文化價值規范的功能發揮并不完全以正式形式為條件,不一定具有相應的正式組織或設備作為其實體性物質基礎;但正因為其不具備完整的、正式的實體形式,才顯示出其對技術創新行動的無所不在的制約力量來??梢哉f,它不僅廣泛地影響著技術創新行動的各個環節和層面,不僅涉及了技術創新行動的具體行動方向、范圍和路線,而且還深刻地影響著從事技術創新行動的企業家及相關人員的心理定勢、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第二,作用層次的內在性與外在性相統一。社會文化背景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制約力量具有超越于單個技術創新行動主體之上的外在性,同時又具有影響每一個技術創新行動主體的內在性。前者指的是任何技術創新行動主體在進行技術創新行動的選擇或決策時,不得不依從既有的文化價值規范,從而力求為技術創新行動的開啟、展開和實現謀求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后者則指社會文化背景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歷史經驗和文化累積的性質并積淀在每一個技術創新行動者的意識之中,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其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的具體表現。社會文化背景的這種內在性與外在性相統一的特征,體現了其對技術創新行動制約作用的張力范圍,塑造了其對技術創新行動的既促動又限制的作用性質。

最后我們可以說,作為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變量之一,社會文化背景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影響或作用雖不如社會物質資源環境變量那樣直接,也不如社會制度模式環境變量那樣具有決定性,但它卻通過自己作用方式的非正式性和作用層次的內外統一性的作用特征為基礎,以一種文化規范潛網的方式發揮對技術創新行動的功能影響,并填補了此二種環境變量對技術創新行動影響不及的作用真空地帶。

4.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的特征

上面我們從技術創新作為一種社會行動其行動參照構架出發,闡述了作為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因素的社會物質資源、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等三個環境變量。當然,這并不是說它們就已經包含了影響技術創新行動的所有社會環境因素,而只是表明在和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的關聯中它們被確立為技術創新行動之特有的社會環境因素的恰當性和重要性。但盡管如此,通過上面對三種環境變量的闡述,我們已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因素的主要內容和面貌,并且進而也可歸納出以上述三種環境變量及其關系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系統的基本特征。

第一,關聯性。這是指構成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的各種要素或變量之間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著的。社會物質資源的交換與獲取離不開社會制度模式的規范限制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價值影響;社會制度模式的規范性限制離不開社會物質資源的支持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認同;而社會文化背景的力量也只有通過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物質資源為載體才能具體表現出來。應當強調指出的是,正是這種社會環境諸要素或變量之間的關聯性,表征了我們前面把技術創新視為一種行動系統并以其整體性的行動參照構架作為考察其社會環境的理論出發點的正當性。因為,由于環境變量之間關聯性的存在,使得技術創新行動主體在和任一環境變量發生互動交換關系的時候,都必然牽連著其他環境變量乃至整個環境系統的影響,如果不從系統的角度來把握技術創新行動的特征,不以技術創新行動的整體行動參照構架為理論基點來把握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的內容,就勢必導致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環境之間互動交換關系網絡的離散,并最終導致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系統之結構和秩序的紊亂。

第二,層級性。從社會系統論的觀點看,我們可以把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系統的結構劃分成分別以上述三種環境變量為表征的三個層次,即器物層、制度層和價值觀念層。其中,器物層是以社會物質資源表現出來的社會環境,制度層是以社會制度模式表現出來的社會環境,價值觀念層是以社會文化背景表現出來的社會環境。同時,如果我們從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社會環境系統之互動作用的順序考察,也可以看到環境結構的很明顯的層級性,即首先是技術創新行動和社會物質資源之間發生互動交換關系,其次涉及到社會制度模式,最后是社會文化背景。而反過來,則是形成一種作用調節的信息控制等級次序結構,即在信息方面社會文化背景制約著社會制度模式與技術創新行動的互動作用并限制著其互動關系的變化范圍,而社會制度模式作為對扮演技術創新主體角色的企業的期望,又限制著其在和社會物質資源之間發生互動交換關系的動機、目的和決策過程。

第三,差異性。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由于存在著不同的創新行動主體,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標取向、收益預期、行動方式和功能要求,從而決定了技術創新行動和環境之間的互動交換關系在形式和內容上會有差異,而這實際上也就表明了社會環境的差異性特征。對于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來講,其可能采取不同的創新方式,或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或組織創新。而對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而言,其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因素可能主要是社會物質資源和社會制度模式,而對組織創新或制度創新而言,其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因素可能主要是社會制度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等等。社會環境的差異性一方面可以為技術創新行動提供適宜的行動契機和行動方向,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創新主體獲取創新資源和手段的機會和位置的差異,從而導致創新主體之間在技術創新行動中的不平等競爭。

第四,動態性。這是指技術創新行動之社會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創新行動的展開會處在變動不定的狀態之中。首先,社會環境的各種要素或變量具有較大的可變性。一方面每一環境變量都處在其他環境變量所構成的環境中,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每一環境變量都將在獲取資源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身的形式和內容從而表現出一種動態的適應過程;另一方面,由于技術創新行動本身也參與了其周轉環境的構造與重建,因此由技術創新行動所體現出來的更新取向也必然導致環境變量的動態性發展。其次,各種環境要素或變量之間的結合方式或互動作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地具有新的內容和新的結構。

最后,利用上述的技術創新行動的環境變量及特征的分析框架來對照中國現實的技術創新狀況,可以看到在中國技術創新行動的社會環境結構的三個變量層次上,明顯地存在著短缺效應、轉型效應和遲發效應等三種環境變量的影響和制約,并形成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行動其社會環境結構的剛性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它們阻礙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行動的順利啟動、運行和實現。因此,從理論上講,要消除這種環境影響的障礙和限制,就必須在對技術創新行動的目標選擇和具體操作上要有一種系統的觀念,即不單是把技術創新行動同其社會環境看作是兩個互無內在關聯的系統,而必須是把環境因素納入到對技術創新之行動參照構架的建構過程之中,從而通過行動建構系統的過程不斷地把環境因素中的條件成分轉化到手段成分中去,形成一種技術創新行動與其環境的共同創新和重建過程。

參考文獻

[1]G. Dosi, Techn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1984.

[2]西奧多·W·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3]P.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和權力》,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

[4]T.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5]T·帕森斯:《經濟與社會》,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篇5

一、光環境設計的基本概念

光環境是構成室內環境的一個重要元素,其與色環境共屬于室內軟環境內容,光環境有自然光環境與人工光環境兩種形式。其中,自然光環境主要是指太陽光線自然形成的光環境,屬于室內空間白天采光的重要方式;人工光環境主要是指通過電力發電產生的光照效果,屬于室內空間夜晚采光的重要方式,同時其還能夠營造個性化的光環境,以滿足現代人的視覺審美與心理需求。在室內設計過程中,人們通常比較重視色彩、家具、造型等方面的空間設計,對室內光環境設計容易忽視,造成室內整體空間設計不夠全面化與深入化。光環境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室內環境的精神愉悅功能,營造獨特的藝術空間與視覺享受的重要意義。光環境設計不但具有提供室內空間照明的重要功能,而且能夠強化人們對室內空間的感受與體會。所以,在設計室內空間的過程中,必須對光環境設計予以高度重視,科學合理運用自然光環境與人工光環境,實現光環境設計與空間搭配的最優化。同時,在對光環境進行應用與設計的時候,要擺脫傳統設計理念與大眾設計風格的局限,在堅持光環境設計基本標準與規范的前提下,大膽發散思維、自由想象、敢于嘗試、勇于創新,促進光環境設計的改進與創新,實現光環境照明作用與藝術價值的有機結合,提高室內光環境的整體設計水準,最大程度發揮室內設計中光環境設計的功能與價值。

二、光環境設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1.自然光環境設計的運用

室內環境的頂部空間采光通常以自然光環境為主。自然光自上而下的照射方向,使得其光色比較自然,亮度也比較高,產生的視覺效果更佳。在光環境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使采光口的大小、形狀與位置等同建筑幾何尺寸相一致。同時,由于不同建筑的采光形式要求不一樣,所以,對博物館、美術館等此類觀賞性較強的建筑,可以適度運用頂部采光的光環境設計方式。另外,自然光環境還包括側面進光的設計方式,尤其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側面進光設計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平臺與途徑。側面進光設計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促使自然光線透過琥珀色的玻璃形成獨特的光影效果,比如蘇州園林的諸多門窗光環境設計就是采用的側面進自然光的設計手法。

2.人工光環境設計的運用

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人造光源的種類愈來愈豐富,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極大拓展了室內空間設計中的光環境設計形式。然而,在室內光環境設計中運用人造光源時,必須注意人造光源與燈具的選擇,即要與室內整體設計風格氛圍相一致,促進人造光源與燈具運用滿足室內空間的關聯性與整體性,例如中式風格的室內環境就不適宜采用歐式風格的吊燈;教室、圖書館以及辦公室等室內空間設計則不適合大面積采用暖色光源。與此同時,室內環境設計中對人造光源與燈具的選用,還要充分體現人造光源與燈具的個性和特征,最大程度表現出室內環境設計的個性化與人性化。總之,人工光環境設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大大豐富了現代化的室內空間環境。

三、室內設計中光環境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1.光環境設計的智能化趨勢

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現代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執著追求,推動了照明智能化的應用與發展,使得智能化開始滲透到現代室內設計的方方面面。在我國的北京、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智能化照明已得到迅速發展,并呈現出普及化的發展態勢,但由于其成本較高,所以在我國中小城市中的普及率依然偏低??萍蓟?、舒適化以及人性化的智能照明特征,特別是近年來火熱的LED照明燈市場發展,促使智能化的室內光環境設計必然引領未來的發展潮流。

2.光環境設計的新材料應用

新世紀以來,由于燈光設計與高科技的相互融合,促使照明材料處于不斷研發創新中,而非停留在傳統照明材料的應用層面。現代化科學技術研發出的各種新材料,通過與照明工具造型的充分結合,可以放射出多樣化的美麗光線,能夠促使燈光與室內空間的融合更為自然。所以,新型燈照材料在光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室內設計的現代化審美要求,更是未來室內光環境設計的主流發展方向。

3.光環境設計的個性化發展

篇6

運用生態理念能夠在傳統設計基礎上創新使用各種自然環境保護措施,并構建滿足各種生活需求的景觀格局,促進能源物質獲得循環利用與再生,降低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從整體上強化景觀格局生態服務水平及質量。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實際應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作用延伸及拓展方式。保留原有場地或場地中具有的部分元素是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一種有效應用方式。例如,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設計者首先保留了工廠各種廢棄機械設備,包括蒸汽機、壓縮塔及煤氣裂化塔等,在突出工廠歷史基礎上創新,將蒸汽機與壓縮塔涂刷成紅、黃、藍、紫等顏色,此外,這些廢棄設備還可以攀爬游樂,契合了煤氣廠公園的設計需求,充分挖掘了固有元素延伸作用。

(2)能源物質循環利用方式。能源物質循環利用思想應該始終貫穿在環境藝術設計整個過程中,設計者應該充分挖掘各種原材料的再次利用與開發職能,盡最大努力創造材料與資源循環利用的平臺。

(3)強化場地原貌維持方式。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已成為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應用的又一典型。例如,四川成都利用自然的力量實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再生,大大節約資源,并且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他們將府南河人工濕地系統的污水,注入部分厭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氧化溝等凈化系統,使之由濁變清,最終重返府南河。

(4)有效利用能源方式?,F在設計師們一方面通過科學技術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以適應現代生態環境。提高住宅的隔熱性能,保證自然通風,利用太陽能蓄熱等,這些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設計中的有效手法。此外,以太陽能的熱與光為主,通過相應設備來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也在住宅的應用上得以實現。

2環境藝術設計生態理念審美特征

環境設計關系到人們的居住環境的設計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環境也需要設計。人們的生活活動是各種各樣的所以對環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環境設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環境設計的多學科性。環境藝術設計包含了很多學科專業需要建筑學、城市規劃和設計等學科的相互結合共同設計完成。所以,環境藝術充滿了廣泛性和豐富性。

(2)環境設計的多層次性。環境設計首先要滿足人們最基本的需求。讓人們在生活中達到使用安全、方便、經濟的目的。不同的設計對象其設計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3)環境設計的關聯性和空間的統一性。在環境設計中必須要穩扎穩打考慮到設計的整體綜合性。

(4)環境藝術設計的實用性。環境藝術設計不僅展現出設計的美而且必須具有實用性。就像房子內的裝修設計最基本的就是要滿足人們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

(5)環境設計的審美特征對環境設計教育的影響。由于環境設計的學科專業比較多,所以要求設計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專業性和綜合性。

3影響傳統設計理念與審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制約。環境設計觀念受到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制約。古代,生產力低下,農業、手工業生產占據主導地位。農民希望天遂人愿、但愿風調雨順以至五谷豐登。達到“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人們的環境觀念則是將自我融于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賜“。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反映在環境設計上則是建筑選址注重“背山面水”,營造小氣候。19世紀隨著蒸汽機的發明,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大生產所追求的高效率與高利潤,打破了封建社會時期人們恬靜悠閑的生活。當人類還自我陶醉在工業文明“人定勝天”信念中的時候。工業污染所帶來的全球溫室效應,洪水、旱災等異常自然災害的發生,使人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在工業領先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環境治理已經從簡單的單一治理轉向可持續發展。在生產技術落后的時代,人類對自然持消極的態度,高科技的今天,人類步入創造自然的時代。設計應該從創造第二自然的觀念出發去美化生活。

(2)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古中國地處溫帶地域,溫和的氣候形成了以長江、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農業文明,環境理念也緊緊貼合這一“溫和”特征,表現出以農業文明為主導,期望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士人得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仕途失意,歸隱田居、遁跡山林。這些思想都導致了中國人所特有的審美特征——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理念也成為中國園林遵循的亙古不變的法則。

篇7

一、環境設計及生態理念的概念

(一)環境設計的概念

環境設計,又叫環境藝術設計,是指在室內、園林、建筑、城市設計過程中,綜合應用美學、哲學、文化學、社會學、經濟學、力學、光學、建筑學等理論為指導,而進行的施工對象環境方案的開發與設計行為及其過程。

(二)生態理念的概念

生態理念是指在進行一項設計或開展一各項目時,既要確保設計對象和設施的功能正常,又要積極遵循自然、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努力降低設計方案實行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健康和諧發展。生態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續性、多樣性、循環性等特征。

二、環境設計中應用生態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科學指導原則

在環境設計過程中,要在科學理論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合理地利用先進技術和高科技材料為環境設計服務,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資源的浪費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二)藝術設計與參與原則

生態環境是許多要素和條件構成的綜合整體,進行環境設計過程中要采用藝術性的思想和眼光去進行構思和設計,使得設計出的作品符合環境要求,又符合技術審美標準。

(三)尊重自然原則

環境設計中,要積極把握和尊重大自然自我維護、自我恢復的能力,尊重自然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增強設計作品的和諧型、可持續性。

(四)4R原則

也即在環境設計中要遵循再利用原則(reuse)、可再生資源原則(reduce)、新環境創建原則(renewable)和循環利用原則(recycle),實現對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合理開發,減少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盡最大可能的實現回收循環利用。

(五)最小干預原則

在進行環境設計中如果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努力采取多種積極手段,把外界的干預和影響降至最低,維護好原有的生態格局和面貌。

三、環境設計中生態理念的引入和應用

(一)環境設計中應注重強化生態理念的指導

生態理念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人們在環境設計中對生態理念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因此,要進一步強化生態學原理知識的學習,加強生態理論對環境設計的指導,在設計手法、設計方法上下功夫,讓生態設計成果更好地體現和促進生態理念的發展。

(二)環境設計中應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

在環境設計中應積極尊重原始生態的運行規律和自我凈化、自我恢復能力,堅持既保護又利用的原則,盡量使用天然綠色的設計和建筑材料,做到因地制宜和循環使用,積極保護自然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可再生性,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辯證協調和相互促進。

(三)環境設計中應注重對資源的全面開發和利用

設計者在進行環境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再利用和在開發的問題。例如:在街道、廣場等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設置雨水搜集系統,充分將雨水進行凈化后用于灌溉、洗滌等方面。同時,要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積極利用當地現有的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沼氣等,在大大降低生產和生活成本的同時,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四、結語

篇8

關鍵詞:一城九鎮,環境設計,地域性

 

一、前言

現在我們常把“地域性設計”掛在嘴邊,它成了一句時髦詞兒?,F有的地域性設計是怎樣做的?先讓我們來看看近來極為惹火的上海一城九鎮吧!在上海市區周邊,一場大型的由政府主導,建筑師合唱或獨唱的新城建設舞臺劇正如火如荼地上演著,于是我們看到這樣一出戲:安亭是德國式的,浦江新城是意大利翻版,高橋成了了荷蘭小鎮,松江新城建成英國風格的新城……在上海這一小方土地上順間冒出萬國風情。當我們理性的從建筑與文化歷史間的聯系審視這種建筑行為時,看到的是失去了與實際情況相聯系的設計,是流于表面形式、漠視形成地域性的文化因素。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域性?什么是地域性設計?它到底有怎樣的意義?

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在于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特定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地域人群特定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依賴于社會存在,但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反作用于社會物質存在及發展,這是地域性存在的條件。要掌握地域性設計應首先關注到各種能給人身歷其境感受的因素,其著眼點不僅包括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工藝等源于自然產生的鄉土特征,還需關注特定地點、文化,關心人們日常生活實際與熟悉的生活軌跡,關心地方歷史、地理、人性價值、經濟、科技、以及傳統特色的文化生活。應該說,地域性設計的提出,本身就是為了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問題、滿足功能(包括使用功能、滿足精神需求的功能等)上的實際需求,它具有現實性。

二、從實際出發的地域性環境設計

地域性設計不是簡單的區分地域。無論是要求與自然環境適應,與社會背景相協調還是切合經濟技術的發展,都是為了更好的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滿足人們實際生活活動的需要。而這些都要從地域的實際情況著眼,與相關的環境、人相聯系。

1、自然環境與地域性環境設計

“一城九鎮”根據上海市政府《關于上海市促進城鎮發展試點意見》,“綜合考慮城鎮的功能定位、歷史文脈等因素,借鑒國外特色風貌城鎮建設的經驗,引進國內外不同城市和地區的建筑風格”的要求所確定的“風貌特色”是:松江新城建成英國風格的新城;安亭鎮建成德國式小城;浦江鎮以意大利式建筑為特色,結合美國城鎮風格;高橋鎮建成荷蘭式現代化城鎮,融入法國和澳大利亞風情;朱家角鎮既凸現本土水鄉古鎮風貌,又有現代城鎮的格調;奉城鎮建成西班牙風格小城;羅店、楓涇、周浦、堡鎮建成歐美特色的小城。。于是我們看到,除了朱家角與本土自然環境較協調外,其他城鎮完全沒有考慮到建筑在自然環境中是否適宜。

原生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與自然環境有著緊密聯系,不同的光照、降雨、氣溫等自然條件決定了不同地域的物種。環境設計與自然的關系或許不像植物那么明顯,但從原生角度看,自然對人造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容置疑的。且不說前期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即便一切不當投入可以滿足構建這些異域建筑的需要,在投入使用后各種麻煩也將隨之而來,如,大量后期修繕及能源的消耗等都是免不了的,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也在所難免。

2、歷史文化與地域性環境設計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論是物質技術還是精神文化,人類社會的發展,都具有歷史延續性。。任何事物都是同時處于時間與空間這兩個范疇中,環境設計也不例外,它受到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等條件的影響,帶著時代的烙印。

但是,不論歷史如何發展、地理位置如何變化,地域特征在整體上都具有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延續性,具有漸變的特征。社會也有類似的特征,它的狀況會隨時間逐步發生改變,但在時間的經度上,它前后的變化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在空間的緯度上,不同地域文化風俗也是隨地域的轉化產生漸變的,鄰近的區域總有些相似之處、關聯之處。而在上海,我們看到的新城鎮則發生了沒有緣由的突變,它們與之前的社會歷史文化發生脫離,與周圍地理位置接近的城鎮間毫無聯系,完全是硬生生向皮膚中插入異物。這不僅形成地域建筑特征的斷帶,也是與在當地生活的大眾的歷史文化傳承、及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認識相悖的。

3、生活方式與地域環境設計

要求地域性環境設計滿足人的生活方式是實現設計功能性的需要。西方建筑固然有其先進之處,但它們的長期發展都是根植于非中國本土的各地域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本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優勢域特點,最重要的是它們是適應我們本土各地域生活方式。同時,外國建筑師因長期受本國環境影響,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沒有深入的體會和感受,因此,作為規劃者,沒有必要舍近求遠,找不了解中國人生活的國外設計師來規劃我們的生活。而作為設計師,就應發揮自己了解本土生活的長處,發掘適應中國大眾的環境設計。

另外,即便是取自本土的地域性設計也應注意其適用性、實用性。以地域性室內設計為例,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問題:我們可能看到有些人家里布置了很多非常昂貴也非常有地域特色的擺設,但一整合卻漏洞百出,家成了一個豪華的舞臺布置,真正生活時卻很不方便,或者越是精心安排的傳統地方家具,生活起來越顯得刻板。所以,在追求環境設計地域性的同時,必須滿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當然,功能并不僅只是使用功能,也涵蓋滿足精神需求的功能。。全球化使得不同地域的特征減弱甚至日益趨同,人們渴望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渴望溯根求源。追求室內設計的地域性的做法,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并回答“我是誰”“我在哪里”這樣的問題。一城九鎮或有著明顯特征上的區分,但它們給人們的回答卻是誤導——分明是在中國上海,卻傳達給人:“你是外國人”、“你在法國”、“你在英國”、“你在美國”……這樣的錯誤信息。

4、當代經濟、技術與地域性環境設計

新城鎮、新環境建設是以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基礎的?,F在我們有條件通過環境設計考慮使用高技術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有條件通過合理的環境設計滿足新時期生活、工作、學習等各方面活動的需求。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地域性設計中花大量資金是為了高質量,使用的高技術僅僅是解決地域條件下各種問題、完善原有地域人造環境功能的手段,而絕不是裝飾或炫耀的賣點?;ù髢r錢使用高技術做門面絕對是不理智的做法。

三、結語

設計應當是有根據的,地域性環境的設計應以著眼生活、解決問題、順應精神文化需求為依據。區分地域特征,做形式是必要的,但形式應依附于功能,傳統的地域藝術、文化的形式也是依附于功能的需求發展起來的,所以真正的地域性環境設計應更多考慮特定地域的現實狀況,使用適宜的形式加以表現,力求在對地域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對時間、空間、人文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做出符合實際的環境設計,絕非是政府毫無要求的導演,建筑師自顧自的演戲,憑空創造出來的。

[參考文獻]

張志奇 室內設計現狀與地域性室內設計 中國建筑飾裝修2004年11期

毛白滔 建筑作品解讀 2006年1月第1版

陳 尹地域主義新趨勢 金羊網 2005-06-2

李武英 青浦實踐:不同尋常的解讀 時代建筑2006年4期

劉 勇 導入性地域主義 裝飾裝修天地 2006年12期

篇9

關鍵詞: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

一、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概念

目前,在國內外,對于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它是集中了商務寫字樓、時尚休閑購物、城市花園、高尚住宅、主題酒店、娛樂會所等形成的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建筑群體。建筑群體之間是相互依賴和共同發展的關系,通過建筑群體的街區作用,交通系統之間的有效聯系,使城市外部空間得到了有機結合和利用,擴大了城市空間的利用價值。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進步以及現代城市的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是時代背景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在日益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商業綜合體具有特殊的區位價值和高度整合的功能,對城市空間造成很大的影響,也逐漸成為城市中充滿人氣與活力的公共空間。城市綜合體外部空間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其它類型的建筑外部空間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具有深刻的城市內涵,所以,在發展迅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強調和關注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有利于提高城市品質,也是實現城市空間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手段。

二、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環境設計

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作用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既作為城市商業綜合體空間的一部分,又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具有混合空間的雙重身份。城市商業綜合體景觀環境設計融合了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的優勢,強化了參與者的空間感受。現階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商業設施逐步完善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現代化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在城市交通、城市形象以及空間布局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城市商業綜合體在城市的發展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地位。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不但是商業空,還是人們生活中溝通、交流的活動場所,是城市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城市商業綜合體景觀空間環境設計在延續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風貌和城市特色的同時,還應該具有景觀地標性。因此,在這么功能復雜、多元的人類活動空間中,如何在緊張的用地上滿足各功能業態的需要,如何更美化城市空間,這就需要對商業綜合體景觀空間的設計引起足夠的重視與規劃師、建筑師共同合作,努力創建出優秀的特色的混合型城市空間。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作為密集人流的活動場地,其與人的關系更親密,人們對此空間的感受也就更清晰。在商業綜合體逐步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滿足各功能的同時,又要發揮出“大而?!钡牡貥诵浴⑺囆g性的特色,這就需要在設計中應以積極的心態充分挖掘區域文化,并將其加以提煉整理以一個鮮明的主題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體驗式的商業綜合體外部景觀空間。

三、我國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現代建筑對商業綜合經濟體的外部空間進行了整合的設計,建筑的室內空間和外部的商業空間都是它所包含的內容,商業綜合體不但是一個商業活動場所還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復合型綜合體系。然而,現階段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商業設施室內環境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沒有很好的呼應,給人帶來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下面就現階段我國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的不足作簡要分析。

(一)室內設計與室外景觀的失調

一方面,一些商業綜合體環境設計僅僅重視建筑單體本身,尤其是立面,要么講究豪華氣派,要么講究新穎奇特,而外部景觀空間作為建筑坐落在地面上的載體,反而被忽略了,僅僅以廣場磚簡單覆之。另一方面,很多的商業建筑為了提升商場的檔次,投入大量的資金將室內進行豪華的裝修,但是對于室外的公共環境的裝修和設計卻沒有投入多少心思,以致于建筑空間室內外環境品質差異化增大,而且過于明顯,這種室內外環境品質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利于商業活動的繁榮發展。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只重視構成景觀以及硬件景觀環境設計,對于綠地等軟質景觀設計則缺乏必要的重視,綠色在景觀環境中設計的很少,而花崗巖、不銹鋼等材料應用的越來越多。

(二)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的淡薄

設計師們在對商業綜合經濟體進行設計之前必須要先考慮到其規模的大小,然后再考慮設計成公眾性或群體性。社交活動是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最核心的部分,商業綜合體的外部空間在滿足人們通行的基礎上,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休息和停留的空間場所。在進行環境設計時既要考慮商品本身以及商品的營銷,還要顧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休憩空間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使用率是最高的,但是在實際的環境設計中,由于一部分設計師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淡薄,缺乏對其的重視,如在休閑座椅的設置方面非常的不合理,把休閑座椅設置在一些商場的死角位置,還有的商場里面只有大量的商品,外面直接是擁擠的城市道路,沒有供人停留休息的地方更沒有讓小孩游戲的場所,人性化環境設計的理念淡薄。

(三)地域性及文化內涵的缺失

為了過于追求現代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很多城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已經慢慢的失去了其最本質的特色,對于地域文化性特征等因素在城市建筑中體現的并不明顯,很多的外部建筑的設計都趨于類似,往往是通過簡單的材質拼貼和變化來充成,又沒有進行空間的劃分;到處可見的垃圾桶、街示牌等設施使得商業空間的特色更加難以展現。

四、提高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的對策

為了能夠讓商業綜合體的功能體現得更加明顯,一定要讓人們有強烈的欲望參與進來,這就需要為人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向性的需要。在對城市綜合體外部空間進行環境設計時,應該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空間條件,以激發和組織更多的城市公共活動。

(一)室內外景觀呼應、協調設計

重視城市建筑的室內和室外環境設計,縮小室內外景觀質量之間的差異,增加城市建筑由內到外的吸引力,提高環境設計中綠色的介入,使室內外景觀遙相呼應,相互協調。另外,設計者還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環境設計理念,一切從人們的實際需求出發,促進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和諧、健康發展。

(二)創造具有城市文化品格的外部空間

在商業綜合體的外部環境設計上,一定要能夠讓消費者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因為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是為人們提供服務和便利的場所,具有一定的場所精神,而這些恰恰可以使消費者可以較為清晰的認識到活動空間的地域差異,形成對該活動空間特別的印象和記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設計者在進行環境設計時不但要考慮到消費者的行為需求,也不能忽視可能發生的諸多活動。在商業空間中形成場所精神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設計者在進行環境設計之前就要對周圍空間形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分析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該地區的人文習俗以及環境等要素。在對商業綜合經濟體進行環境設計的時候,必須充分的考慮到其所在的地域性因素,和地域的人文景觀相結合,并充分挖掘城市地域文化,在進行環境設計時體現出該空間的獨特性和文化特征,形成并提高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基于環境質量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

通過對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空間進行改善來影響消費者在參與和使用過程中的積極性,如果其外部空間在設計上沒有考慮到環境質量,人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只能是人們必要活動的場所。而外部空間進行環境設計,室外環境質量提高,例如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有很多供人們停留和休息以及娛樂的空間和設施,人們參與的積極性會有很大的提高,會形成自發性的活動,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氛圍的社會活動場所,更有利于商場的長期穩定、和諧發展。所以,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是要充分考慮環境質量,把環境設計作為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設計的重要方面,為人們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景觀條件,讓人們積極的參與進來,在改善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城市的發展。

(四)基于消費者行為需求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

人們在商業綜合體的外部空間的一些活動,能夠真實的反映出人們的一些需求,如人們在馬路邊的欄桿上休息,實際上是人們的休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反應,所以,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的環境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人們的各種行為。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景觀設施中對于動態、靈活多變與一成不變的景觀元素,人們更趨向于喜愛前者,例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中可移動的而且比較靈活的座椅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而對那些比較大的混泥土雕塑則相對反感。人們在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中的行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外部空間在進行環境設計時要尊重人們的使用習慣和使用要求,盡可能的通過運用多種景觀元素來實現和促進交往活動的發生,在滿足人們行為需求的基礎上,更好的進行外部空間的環境設計,進一步促進城市商業綜合體和諧發展。

五、結語

城市商業綜合體,這種源自“城市綜合體”的新概念已逐漸被人們認識和了解,并引導了現代商業地產的升級與變革,形成了以業態多樣化、消費享受化為特征的休閑商業聚集。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時,其營造的外部空間也為城市大眾活動拓展了新的場所。所以,當代影響商業綜合體環境設計的因素以及它未來發展的方向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黃神繼.城市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分析[J].低碳世界,2016,(07):24-25.

[2]徐巖.城市商業綜合體外部空間環境設計及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3]劉雨涵.城市綜合體景觀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6.

篇10

環境設計是指在不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運用建筑美學理論知識與現代化的機器設備,以環境為襯托,設計創作出既能滿足民眾物質與文化雙重需求的室內外環境。它不僅要有完善的功能設施,還要體現出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圍、城市風格和歷史文化特點等精神文化要素。環境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著民眾的需求,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設計創作出具有使用性與美觀性兼具的室內外環境。

二、文化建筑的審美特點

文化建筑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場所,對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建筑不僅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文化交流,還涉及十分廣泛的領域,包括工農業、服務業的文化交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也有利于弘揚地方傳統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出色的室內外環境也對文化建筑的功能起到深化與延續,使文化建筑的內涵美得到更好的挖掘與顯示??v觀優秀的文化建筑可以發現其都具有幾個審美特點:

(一)審美的主體呈現大眾化特征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化建筑不單單只強調使用功能,它的文化傳承功能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文化建筑應該努力體現大眾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公眾需求的多樣化,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創造出與大眾生活接近,大眾容易理解的文化建筑設計,為民眾的生活學習以及文化的傳播提供更好的公共交流平臺。

(二)文化傳達的模糊性

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所傳達信息具有模糊性的特點,當其傳達的信息不確定時需要人們發揮想象力去修繕。所以面對同一個文化建筑人們往往對它產生的感情是多種多樣的。文化建筑的這一特性一方面是由人類思維的模糊性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其所需的復雜的學科知識所決定的,所以人們在面對建筑物時只能掌握其主流思想不能十分準確的描述出具體感受。

(三)審美的直觀性

審美的直觀性是環境設計十分明顯的特征,文化建筑所要傳達的信息要通過文字、圖案、形狀、顏色等符號表現出來,正是依托這樣的符號才使得文化建筑具有感覺和視覺上的直觀性。

三、文化建筑環境設計的本質特征

(一)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是公共文化交流的場所。文化建筑從最初的信息交流站到今天的新型的文化交流中心,逐漸的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民眾的學習生活。

(二)文化建筑充當著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友好使者,以實物為載體,把文字結合的圖像當作輔工具。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大眾的眼界得到開拓,豐富民眾的文化知識,使其更加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

(三)文化環境的設計體現著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是承載文化多樣性的載體。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建筑所體現的文化價值理念與信念是截然不同的。如封建社會的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多體現了統治者炫耀與財富的特點,建筑的環境設計極盡奢華;當今社會,文化建筑著重體現我們新時代的文化理念,表達出了我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四)文化建筑的環境設計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成果。我們中華5000年文明是由許許多多的文化建筑承載的,他們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代表著我們在不同時期的文化發展結晶,代表著一個地區特色的文化理念,如美國的白宮、英國的大笨鐘、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建筑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展示本國風采的重要場所,成為新時代文化活動的新寵。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