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范文
時間:2023-11-21 17:5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教學改革 整合 思考 效果 評估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7-0071-01
《刑事法律文書寫作》與《刑事訴訟法》課程是公安院校招錄培養體制改革政策下所招錄學員的專業必修課,是為培養適應現代法治建設所需要的基層公安專業人才的業務能力而開設的兩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一、整合教學改革的目的
根據我校現實的教育培訓特點,刑事法律文書和刑事訴訟法的教學改革應適應基層公安機關實戰的需要,通過教學改革,為課程主講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操作提供切實可行的途徑,充分利用我校公安網豐富的教學資源,針對各類培養對象,激發學習興趣,挖掘學習潛能,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整合教學改革前景研判
1.兩門課程整合教學后,課程命名為《刑事訴訟法在刑事法律文書中的應用與操作》,其團隊式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1.1綜合性。刑事法律文書課是一門綜合運用刑事法律知識和公安專業技能的應用寫作課,具有寫作知識和刑事訴訟法律專業知識綜合應用的特點。它是將各門法律課程中和刑案相關的內容與專業性寫作技法相結合的綜合課程。
1.2實用性。刑事法律文書是刑事法律活動的工具,是刑事法律活動的語言表現形式。刑事法律活動的各個程序環節都離不開刑事法律文書這一表現形式,所有刑事法律文書的寫作都有明確具體的法學偵查及訴訟意義。
1.3技能性。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門公安專業知識寫作的技能。它要求學生熟知各種刑事法律文書的寫作知識,還要求其掌握刑事法律應用時生成文書的實戰技能。
1.4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為切實加強學員寫作刑事法律文書的操作能力,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和其它公安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容融,深入講解各種刑事法律文書的寫作要領,以適當的刑事法律文書寫作練習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2.陜西省人民警察培訓學校體改生的狀況
以下是我們對2011級200名在校專升本體改生調查問卷后情況分析一攬表:
通過我校2011級本科體改生入學前專業構成來總結,這些學員大多來自法律、公安專業和文科其它專業,他們想通過課程學習提高刑事執法操作水平的知識能力需求層次,想使自己掌握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實踐化,彌補自己在警務信息平臺升級和法律修改后的綜合運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其他學生則由于缺乏工作實踐經驗和專業不對口,對將要從事的職業所需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強化以期迅速掌握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識和文書寫作規范和技巧。老師將《刑事訴訟法》和《刑事法律文書寫作》課程整合教學,以實際案例為引導,上計算機實訓。
整合教學是一個復雜而繁瑣的問題,它涉及不同科目之間教學內容的協調同步,還涉及教務排課的班級同步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在嘗試了12節課整合教學以后,及時做了問卷調查,以了解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96份,反饋情況如下:
三、整合課程改革后對教學改革之思考
從上述調查表中可以看出,有96%的學員喜歡這種教學模式,認為對他們進行知識提煉、拓展動手能力的作用幫助很大或有一定幫。有94%以上的學生認為整合課改教學更容易形成能力,更貼近公安基層實戰。所以倆位教師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在本學年加大課改力度,具體做法是:
1.課堂講授。以教師講授和區隊小組研討為主,多用于前期刑事法律文書和刑事訴訟法的結合知識點的基礎理論教學。利用案例分析、音像教材和多媒體演示講授等等,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研討、答疑解惑。
2.課后答疑。學員自學,查找疑難癥結,找出刑事法律文書和刑事訴訟法的疑難問題、任課教師利用自習和課余時間,適時進行答疑活動。這種方式利用的時間較多、學員的自主性較強。
3.實訓教學。整合課程教師要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通過網上案例模擬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將已學過的兩門課程理論知識轉化為執法動手操作能力。以最新案例為引導,培養學員提前進入執法角色,網上辦案,網上填寫和上傳執法文書,教師利用計算機媒介這種教學形式,當堂糾錯,當場點評,互為補充。讓學員體會如何運用公安信息平成刑事執法任務。
四、課改效果的評估
課程改革效果應注重于能否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運用能力為目標。
《刑事訴訟法在刑事法律文書中的應用與操作》整合課程教學教師通過授課、提問、答疑、組織實訓、反復調研后等及時對課程的內容進行修改和改進,對總體情況進行客觀的把握,并適時召開整合課改教師教研會及研討會,對課程改革的進程進行分析研究,并隨時解決新的問題。課改責任教師應注重對課改意見的反饋,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使課程改革方案日趨成熟,真正做到以教學練戰一體化為目標的這一公安教學中心的理念,不僅在技戰術課能夠得以貫徹,同時在其它課上也能夠結出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1] 孫大明. 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
[2] 王卉. 修正和進一步規范公安機關的刑事法律文書[J]. 公安教育,2010,05:40-43.
篇2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改革
一、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現狀和問題
(一)音樂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現狀
1.必修課課時減少,特色課課時增設
縮減必修課的課時,加大選修課和特色課程的比重,這是目前所有的高校教學和課程變革的現實要求,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也屬于其中。基于這種形式,各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設立現狀各有不同,導致畢業生的音樂藝術實踐能力不斷下滑,不過用人單位關于幼兒教師在唱歌、彈琴、跳舞、繪畫方面的顯性標準并沒有降低門檻,反而期待更高,這必定致使形成隱性教育觀念和顯性能力培養之間的沖突。
2.有關部門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
和以前中專的學前教育專業展開深入的對比,相關部門將學生教學理論與能力的培養標準不斷提升,使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越來越豐富。不僅僅是以唱歌、彈琴、跳舞、畫畫為導向的技能教育,與此同時還有遵循科學的教育觀念,熟知幼兒教學規律的專業人才以及課程設置,此舉雖然有助于學生技能的全面發展,同時又會弱化音樂課程的建設,不利于音樂課程的進一步深化,這也是無法規避的客觀事實。
3.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一般
從學生來源來看,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的招收的是很多沒有掌握音樂技能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一些有一點音樂技能的專科學生。專科學生因為在中專三年階段訓練了音樂技術和技能,有一定的音樂技能基礎,所以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來源便是有著一定音樂基礎的學生和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學生。尤其是那些不具有任何音樂基礎的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了解有限,在學習進程中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在教學目標以及目前音樂課程教學課時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怎樣使學生擁有專業技能或實現專業技能的提升,是任課教師不得不深思的課題。顯然,單純地依賴任課老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的自我努力和積極配合。
(二)音樂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問題
1.缺乏音樂技能課余練習
根據彈奏與歌唱音樂技能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在課余的時間要加強訓練,顯然這是很多學生沒有做到的。經過了解發現,大部分學生把時間花費在了學習教育文化類的課程中。除此以外,學生沒有主動練習音樂技能,影響了學生音樂課程的學習。在入學之前,大部分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一些學生不能掌握基本的音準。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給學生音樂課程的學習效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2.音樂課程設置不合理
以前的《幼兒音樂教學課程》都是根據幼兒教師理論基礎知識—不同音樂形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實踐的順序。而這樣教學便會讓教學內容由始至終都處于以學科知識為重點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都主要基于課本,這必定致使理論和實踐不相符,無法實現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人才的培養目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個教育理論認為:“怎樣做事便怎樣學習,怎樣學習便怎樣教學。教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師在做的時候教學,學生在做的時候學習”。其中以“做”為重點,把理論知識轉變成實踐知識,徹底地改變教和學、學和用分割的缺陷。
3.忽視基本藝術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培
養我國缺乏專門的學前教育類的高素質人才,很多教師都來自專門的藝術學校,順理成章的,教師把練習了10多年的聲樂學習經歷、鋼琴學習經歷和對專業的要求放置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堂上,盡管注重對學生藝術技巧與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對于學生的教學能力與基礎藝術素養的培養并沒有充分的重視起來,在基礎并不牢固的情況下,想要達到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存在很大的困難,如果上述情況不予以改變,一方面會導致音樂教師工作量的倍增和教學難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看不到自我專業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抵觸或厭學情緒,得不償失。
二、專業認證背景下的音樂課程設置策略
(一)將音樂技能課余練習納入課堂教學的延伸
《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明確提出,必須對課堂教學與課文學習和指導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分配,對于技能訓練,要實行小班教學。因為課堂教學課時減少,教師的音樂課堂教學更偏向于講解、示范、應用演奏和彈唱的知識,還有日常實踐作業的考核和檢查。而課堂教學的延伸則是課余的彈唱實踐,任課教師對此要予以關心,應當把它列為平時成績的關鍵考點,訓練室的負責人進行有效的登記與記錄,詳細的記錄學生的成績,督促學生努力夠進行反復的練習,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角度來看,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向學生傳授音樂的相關技巧,根據教師的監督檢查和學生的自覺練習,可以讓音樂課程教學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學生不再把課堂教學時間當做練習技能的主要場地,在課余加以練習,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二)對音樂課程設置作出調整
基于音樂課程整體教學課時下降的現實,應當作出對應的變化。比如說,構建融合性課程,不再設置單一的音樂課程,為了和目前階段學前教育的教學要求和課程模式相適應,把之前設立的彈唱、鋼琴、樂理、聲樂等課程,綜合成鋼琴與彈唱、歌唱和音樂基礎,除此之外還有建設導向為培養音樂教育教學能力的課程改革。比如在鋼琴和彈唱的相關課程當中,之前鋼琴教師主要是向學生講授鋼琴演奏的相關技巧以及對音樂內涵的處理,這與兒童歌曲伴奏和彈唱沒有任何關聯,學生需要系統學習鋼琴基礎之后再去學習兒童歌曲伴奏和彈唱課程,看上去好像較為妥當,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我們務必要理清開設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彈唱和伴奏能力,以便更好的適應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需求。
(三)提升音樂教師對音樂教育的認識
加深關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認識,利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使音樂教師對幼兒音樂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入,從學前教育專業認證的相關標準來看,專業教師必須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的標準與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的了解,在幼兒園有一年的教學經驗。基于此,我們由宏觀專業改革和構建方面制定政策,規劃每一年派遣教師到幼兒園去掛職,進行兼職或者全職,熟知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平日管理、音樂課堂教學、游戲,盡可能培養專家型學前幼音樂教師,每個學期都有新的教師入職,特別是一些青年教師到實習的基地去設立音樂教育課程,基地和高校共同協作,有效推動建設學前兒童音樂人才培養體系。
篇3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程改革;教學改革
當今全球經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英語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我國對學生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有所加強。我國現在已經從小學生開始英語教育,足見對英語教育的重視。英語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近年來,初中英語教育的目標越來越側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以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英語教育目標的變化要求初中英語教師要注重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改革。真正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雖然我們的英語課程有了改革,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英語教學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初中生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時期,但是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水平還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我們的英語教學方法比較落后,許多英語課堂的教學方式依然是“滿堂灌”,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而不是學生,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方式很難使課堂呈現精彩,也很難提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其次,現在的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很難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大班級上課,教師很難做到全面照顧,學習差的學生跟學習好的學生的差距會變大,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教師要結合課程改革,適當地進行教學改革,做到既能夠教授學生知識,又能夠教育學生,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教師教學理念上的轉變
不論是英語教學,還是其他學科的教學,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都是以知識為本,教師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評價一個教師優秀與否的標志是看他對知識的講授是否清晰、透徹;評價一個學生成功與否的標志是看他是否掌握了教師講授的知識。這種理念在我國的英語教育中存在了很長的時間,在一定的時期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犯下了諸多的錯誤。很多高分低能的“偽人才”就是這種理念下產生的結果。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表現為人才的競爭,我們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也是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初中英語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從以知識為本到以學生為本,課堂上從以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只是教授給學生知識,同時還要教授給學生做人的方法、學習的方法,成為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英語教師除了給學生教授英語方面的知識外,還要注重學生對英語的交流和使用,注重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學習精神和探索精神,使學生成長為真正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二、教學氛圍的轉變
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教師講、教師讀,學生真正參與的沒有很多。近幾年課程改革的主要要求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生動活潑。初中英語課堂跟小學英語課堂不同,小學課堂可以通過一首歌曲或是一個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初中英語課堂主要注重的是學生的參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說點東西;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講一下自己預習的情況,從中發現問題;遇到有意思的英語語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排演英語短劇,將所學到的英語知識講出來,真正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例如,在學習句型“Would you mind...”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想出后面的內容,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相互進行練習。在課堂結束,小結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總結和概括,讓學生自己梳理知識要點和學習脈絡,培養學生的表達和運用能力。通過學習氛圍的轉變,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展示自己、挖掘自身潛力。
三、教學方法的轉變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并非教師努力地教,學生就會學得好。語言的社會性和交際性要求學生要進行大量的語言練習,反復的實踐運用。初中英語教師主要是給學生教授語言知識,但是語言知識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轉化為交際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將課堂轉變為交際活動的場所。教師也要認識到自己身份的轉變,要從主導地位轉變為指導地位,課堂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師在教授學生英語的同時也要使學生清楚,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能夠運用語言,而不是為考試而學,讓學生用輕松愉悅的心情來接受英語。
總之,從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氛圍、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使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是當前我國課程改革下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和提高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英語教師只有尋找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與學生共同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周慧勇.基于當前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科學,2013(04).
篇4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學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心理學現已成為各類高等院校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目的是在于學生能夠掌握教育心理學的技巧和基本知識。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學習教材每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進而導致學生學到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落后,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成效,極其不利于學生在社會中,競爭力的提升。由此可見,針對高校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和教材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使用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講授都以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的,一是著重強調實際教育服務,過去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大多都是以實際教育為起點,都一致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心理上出現的種種現象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探討的對象,所以現目前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從基礎知識、審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來進行組織開展的。因此這樣就失去了對教育心理學其本身教育價值和學科價值。二是偏向對基礎的研究討論,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核心內容主要以對知識的表象與獲取為主要核心,結果導致認知心理學和探究主題的反復交叉,進而忽視了對教學的實際需求。這兩種問題的出現不僅限制了教育心理學自身的發展,也導致教育心理學難以對教學本身實踐運用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國教師長期采取演講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重結果輕,注重理論知識且輕于實踐運用。但往往在實際課程中,授課教師在不斷的講課,學生在拼命的記,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對于心理學來說,這種書面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來講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反而不能讓學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學教學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實踐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此外,我國教育心理學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筆試考試的形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試前拼命學習,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對高等院校的教學目標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二、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途徑
(一)改進課程結構
在對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途徑中,首先是需要對課程的結構進行改進的。改進課程結構就是對教學重點進行調整。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育心理學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對人才的能力關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途徑中,高校教師也應將把重點放在“心理學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介紹心理學教育,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通過學習心理、心理學的教育這兩個內容展開教育,實現對課程結構的改進,才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二)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學習教材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很多社會上比較先進的教學知識無法從教材中體現出來,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高校教師應把教材內容及時的做進行更新,應與社會中較為先進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相結合,并詳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習知識進行科學整理和合理的篩選,這樣才能保證知識對學生有一定的作用性,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注重實踐操作
教育心理學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升學習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是解決問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動機激發、品德態度等部分內容。比如:在“動機激發”中,如何把現有的成功案例對動機進行有效的激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敗因素中如何進行原因總結,通過自身的效能進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識學習”中,需要通過直接、概括將簡單的知識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態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學習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并且要對個人品德規范和相關論述中進行說明。
(四)教學中體現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教師應采取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后在提問中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學情境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思維方式。因此,老師應把自己從傳授者變成引領者,在上課過程中給教學創造情境,準備實際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開展學生小組討論,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并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課程之一,探究教學和課程的改革只是為了其他課程以后的改革創新提供方法和經驗。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進行綜合調理整治,師生之間實現積極配合協調,從而實現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大順.高師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探究教學構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162-163.
篇5
關鍵詞:中學體育 創新 競賽 全民健身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和教師對于體育教學并不重視,將競技體育為體育教學的中心,這不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體育素質。因此,在大力提倡全面體育的號召下,中學體育教學應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貫徹新的課程改革的思想,提高中學體育教學效果。
一、堅持課內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推進,體育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對體育教學活動的積極開展,不管是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要想實現全面體育,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必須將課內體育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實現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結合,使學生走進社會以后仍能夠堅持體育鍛煉。因此,我們必須要以“全民健身計劃”為目標,徹底改變傳統的以單一競技運動為主導的教學內容,突破單一競技運動項目的局限性,把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增強學生的體育素質作為主要教學任務。并把體育教學與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較強的大眾化體育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形成新的體育教學體系。
二、將學校體育競賽與體育考核相結合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課程考核、體育升學考試是體育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體育考核中的一些內容并不是體育競技的項目,因此,體育競技很難引起學生的充分重視,也不利于學生在體育競技中鍛煉身體。因此,要想實現體育競賽和體育考核的雙重作用,必須要在體育競賽中滲透考核,如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組織班級或者年級之間進行普遍性的運動競賽活動。通過競賽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意識,提高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對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實現學校群體競賽與健身運動有機組合
體育競賽的特點就是競爭,通過競爭來達到提升體育水平的目的,而學校的體育競技和真正的體育競技比賽有所不同,需要將競技性和健身性、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融會貫通,相互促進,否則就難以實現體育教學和群眾鍛煉的雙重目標,不利于體育群眾活動的有效開展。這就對學校體育競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開展一些具有大眾化思想的體育競技比賽,主要以集體的項目為對象,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競賽和競爭意識,又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實現學校體育健身育人的雙重目標。
多年的體育教學實踐證明,科學、有效地組織一些健身性、群眾性的體育競賽,對于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實現校園體育文化和衛生保健的有機結合
體育教學除了具有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外,還能幫助學生樹立體育鍛煉意識,增強學生校園體育文化。校園體育文化來說,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落實素質教育,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從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容上來看,它具有提高體育知識,傳播體育文化,培養體育精神的重要作用,對于培養中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提高他們的體育鍛煉思想具有積極的作用。而這些內容的落實必須要和衛生保健知識教育相結合,只有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體育發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
五、堅持體育思想教育和實際行動有機結合
體育教學中組織體育競賽要面向全體學生,推進群眾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并使學生逐漸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有了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就能夠轉變自己的思想,在體育競技活動中制定科學有效的競賽內容。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減輕學生擔負,增強體育鍛煉是一大趨勢,應明確規定學生每周必須要做到的體育鍛煉量,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要通過減少學生的作業量,讓他們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有時間和精力來進行體育鍛煉。同時,教師要積極組織一些體育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六、要充分調動學生、社會及體育組織的積極性
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如體育俱樂部、體育興趣小組等方式,也可以讓學生在學校的統籌管理下,參與體育競賽活動,并把競賽活動安排到體育教學計劃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提供一定的指導和支持進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他們樹立體育鍛煉的意識。另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運動會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這對于增加學生的體育知識,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為了實現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的目的,教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要采用團體計分、全員參與平均計分的形式,來從整體上來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完成比賽者均加分,這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相反,如果只是針對個別的體育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將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也不利于體育教學的普及。另外,在體育活動中,對于表現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質、成績增長幅度大、貢獻大的學生進行獎勵。并將他們的表現記入團體總分,以達到激、保護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
總之,中學體育教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要重視體育教學,要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思想,樹立全新的體育教學理念,讓全民體育、共同提高的思想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體育教學跟上時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
[1]楚繼軍,湯起宇.普通高校群體運動競賽內容的改革[J].1996(4) .
篇6
現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逐漸發展了自身的大眾化特點,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占有非常獨特的重要作用。近些年來,由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沿襲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難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在語文知識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勢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逐步被引入到學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這種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小學語文課堂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勢的背景下正在展現出其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新形勢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實行人本管理的課堂管理方法
所謂的人本管理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實際有兩方面含義,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學生本身是管理活動開展的主體,一切管理活動都要以學生為核心來開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生本身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中心是讓學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學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學生為中心,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學校在實行人本管理時,首先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學生開展一些良性的活動,并且通過這些活動,以較小的消耗獲取盡可能多的實際效果,達到完善學生品格、增強學生基本素質的最終目的。
(二)對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想要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首先主要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靈活運用課堂,增添小組討論形式,運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開展小學語文課堂辯論形式,促進學生主動投身于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中來。其次,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地位,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指導學生學習為重點,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最新的現實生活案例,在教學方式上引領學生學習。同時在課上多注意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靈活地運用教學技巧,充分活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把學生放在教學環節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要想改變傳統單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可以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開展熱點話題討論,并組織小學語文小組討論會,增加團隊合作精神。在課堂教學中多選取貼近生活的小學語文內容相關的典型案例,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還要適當地活躍課堂氛圍,改變傳統的嚴謹教學風格,幽默和輕松的氛圍更容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要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可以運用多媒體數學,例如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用畫圖的形式展現出來,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建立適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
篇7
【關鍵詞】任職教育 烹飪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1-0114-01
一、任職教育下烹飪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烹飪課程教學中,烹飪課程的教學方式主要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但是這種教學方式長期來看,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現象,重理論輕實踐,這樣導致學員的動手能力差,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任職需要。二是理論課的課程大于操作課的課程,這就使學員在動手操作上能力低。三是評價一名學員是否合格主要是通過考試的形式來表達的,沒有考慮到提高個人實踐能力。四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內容之間沒有太大的聯系,學員對教員講授的刀工技法、火候運用、調味等烹飪基礎知識不能深刻的領會,這就會影響學員不能進一步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操作中去,更不要談集理論與實踐于一身的烹飪人才了。
二、烹飪課程改革的意義
1.培養理論與技能于一身的烹飪人才
目前,中國已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烹飪技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為了適應迅速發展的新變化,培養理論與技能于一身的烹飪人才已迫在眉睫。
2.以技術為導向培養學員的專業綜合能力
學習烹飪的培養目的是將學員培養成具有一定烹飪技能的烹飪人才。學習烹飪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綜合能力,能力是培養學員在學習中有意識地養成獨立自學的能力、歸納知識要點和反思問題的能力。因此,烹飪課程的改革應該從學習能力出發,培養綜合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技術是學員掌握烹飪知識的主體,讓學員在學習中,以教員與學員互動的方式,自己動手進行操作,提高烹飪技術,從而形成自己的技術能力。所以,烹飪課程的改革是提高對學員掌握烹飪知識的必要動力。
三、烹飪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以學員能力發展為主要目標,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內容,以烹飪技術操作體系為教學主體,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是烹飪課程教學的重要途徑。
在烹飪教學改革之前,必須對相關的烹飪崗位進行調研,進行工作任務分析,確定該課程教學范圍,從學習理論知識、技能知識、情感知識到最后從實踐過程中反饋、改進、完善。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教學改革目標
要對地方伙食進行廣泛的調研,然后由系領導、學科帶頭人、專業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從而確定符合社會需要的教學方向。并不定時的進行調研,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及時的獲得最新的烹飪信息,將其運用到烹飪教學中來。
2.教學改革原則
烹飪教學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教學目的,以實用、夠用、管用為原則,將烹飪技術課程涉及的知識體系進行橫向剖析,理順課程重難點,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比如先講解基礎知識如烹飪概論、烹飪中的營養素的變化與保護等,再講解專業理論知識如烹飪基本功、副食烹調技術、主食烹調技術等,最后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這樣使知識點彼此聯系,循序漸進,學員可以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提高烹飪操作技能。
3.教學改革重點
教員在教授課程時應摒棄單一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而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合作式教學、案例性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從而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發揮學員的主動性,比如在實踐課中從練習方案的設計、實際操作以及考核方案等各個環節,都應讓學員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當然還要優化實習場地建設,使學員的場地訓練既是操作間又是教室,便于教員開展教學。
4.教學改革方法
篇8
關鍵詞:安裝工程預算;教學質量;自主學習;課程改革
1引言
《安裝工程預算》是一門技術性、專業性、綜合性強,專業知識面廣、實踐性強的課程。該課程主要講授定額的組成、分類、費用計算方法;電氣、工業管道、給排水、暖通空調、消防工程的施工圖預算編制方法及清單編制方法。通過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對就業的學生回訪及用人單位的跟蹤調查發現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主要表現為:學生過度依賴計價軟件,工程量計算缺項漏項、重復計算,定額套用不準確,編制結算能力不足,工程量清單編制與組價能力不足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安裝工程預算》課程改革的原因,然后針對性地提出《安裝工程預算》課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安裝工程預算》課程改革的原因
結合學生在《安裝工程預算》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本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總結《安裝工程預算》課題改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2.1適應市場需求
通過就業市場調研,無論國企還是私企(尤其私企)由于工期緊張,用人單位不愿花大量時間與財力去培訓專業人員;希望學生在校期間對概預算編制、清單編制、工程結算編制等掌握透徹,上崗后能很快成為業務骨干,這就對老師和學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學生才是大學教育的目的。
2.2教材不配套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目前關于《安裝工程預算》的教材種類繁多,而以2013版《甘肅省安裝工程預算定額》、《甘肅省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為基礎編寫的教材與案例基本沒有。因此,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沒有結合本地區的現行定額及取費程序,脫離當地的實際情況。另外,教材編寫出版周期長,無法及時反饋新規范、新技術、新工藝,教學內容也過于學科化和系統化,與預算崗位的應知應會的要求相脫節,使用性不強。而在教學過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所使用的輔助定額都是以《甘肅省安裝工程預算定額》為基礎。基于此,各高校應組織相關老師編寫以本地區定額為基礎的教材及相關實訓教材,方便學生隨講隨練,多練多學。
2.3教學方式單一
通過對甘肅省內高校的調研發現,課堂教學仍以教材為主配合傳統的板書、多媒體與課后習題的教學方式。由于該門課程課時有限而內容涵蓋面廣、專業方向多、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學習興趣不高,沒有積極性,從課堂效果與考試考核來看,教學效果與教學要求相差甚遠。
2.4自主學習能力欠缺
學生已經養成一種老師教一遍學生照模式算一遍的學習方法,沒有主動去思考為什么這樣算,也不會對教材中有些問題提出質疑;現行定額也存在不完善之處,執行過程中的爭議無法理解,對工程實例無從下手,缺乏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5師資力量薄弱
筆者所在學校目前擔任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有兩位老師,這會影響課程教學的延續性與傳承性。同時該課程教學需要授課教師有良好的工程實踐背景,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的新材料與新技術、并且熟練概預算軟件的原理與操作,以及工程造價的相關管理與實際運用操作。但是現在的老師大多從學校到學校,缺少工程實踐的經歷與經驗,難以保證教學效果。
3《安裝工程預算》課程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對《安裝工程預算》課程改革原因的分析,從教學大綱、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教學資源等方面提出課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3.1調整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課程的教學綱要,在制定時要充分考慮到該課程的專業性、時效性、地域性的特點來制定教學目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適當降低概預算、計價原理、安裝費用等理論知識的課時,相應增加實踐環節的課時,總學時60,兩者比例1:1較為合適。教學重點圍繞電氣、工業管道、給排水、暖通、消防、智能化工程施工圖預算編制展開。教學難點是行業法律法規、造價文件更新的學習、新技術新材料帶來的新的計價項目的補充,定額子目的確定。教學安排應在第七學期,所有專業基礎課完成后,掌握一定的施工技術與施工工藝知識,才能準確計算工程量。
3.2轉變教學方式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會計量、能計價、懂預算”,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教與做”來教學生,學生通過“做與學”來理解和掌握所教內容。譬如“編制采暖工程施工圖預算”時,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施工工藝實訓,掌握系統的構成;其次講解如何算量,由于工程量計算規則內容多而散,不便于識記,利用施工圖、工藝實訓要求和定額的工作內容,對照計算規則,實行“教師示范、學生模仿訓練”的方式,將實訓與理論相結合。由于定額手冊有限,以小組為單位組成圓桌形式進行算量;最后將小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在計價時指導學生查套定額,主材詢價、根據最新造價文件進行價差調整,最后得出總造價。計價軟件實踐環節,學生要掌握原理與操作方法,提高上機實操時間。課程設計環節不能過度依賴軟件,因為軟件自動計算結果,這使得學生對主體項目的人工、材料、機械計算及后期的取費原理掌握不透,手算與計算同時進行,出現偏差才能發現問題。這種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3應用案例式教學
由于本課程的應用性極強,案例式教學是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只有讓學生對實際案例背景資料進行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才能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選擇時,首先要選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譬如“采暖管道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完全可以用教室內的采暖管為例來說明:“各種管道,均以施工圖所示中心線長度,以10m為計量單位,不扣除閥門、管件所占的長度”。此處的閥門、管件指的三通、四通,供回水管控制閥等,學生一看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計算方法;其次要結合學生的理解程度,選擇難易適度的案例,譬如“散熱器支管工程量計算”,散熱器一般設于窗戶中間,支管工程量按建筑平面尺寸丈量。實際工程中各房間的結構設計不同,使得立管與散熱器的設置要依據建筑位置來定,支管的工程量不能利用固定的公式計算,而是依據施工經驗與現場勘查來計算。最后由于課時有限,易選擇簡短的案例,以歷年造價師考試試題為例,知識面全且工程量計算不大,適合課堂教學用例。譬如“根據《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的規定,分部分項工程量清單中可不列出項是工程量計算規則”。此題考點是分部分項工程量清單的內容,分部分項工程量清單應包括項目編碼、項目名稱、項目特征描述、計量單位和工程量。
3.4評價教學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應總結并建立一套自我評價體系。課前準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提出的問題等,課后進行自我評價,進而每周、每月、課程結束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而言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回答問題、上機操作、期末考試以10%、5%、10%、20%、55%的比例來考核學生,避免應試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確保教學效果。
3.5應用教學資源
教師、學生、教材、課件、教案、圖片、視頻、網絡等都是教學資源。如何將這些串聯起來運用于課堂教學是每位老師追求的目標。作為老師不但要具備較為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備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首先,加強師資培訓,鼓勵老師積極參與現場施工技術、施工現場組織與管理、工程招投標、造價文件學習、軟件培訓等活動以此來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同時將其運用來更新相對滯后的教材內容,同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來適應市場的需求。其次,加強與施工單位合作,將學生帶出去和請專業造價人員進課堂參與到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中來指導學生,幫助他們很快完成角色轉換。
4結語
總結《安裝工程預算》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而分析改革《安裝工程預算》課程的原因,主要包括適應市場要求、教材不配套、教學方式單一、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師資力量簿弱等,從而提出教改方案,從教材選取、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式轉變、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師資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侯聰霞.《安裝工程施工與預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經貿實踐,2015(2):292-293.
[2]何麗琴.論工程造價專業《安裝工程預算》課程教學設計[J].亞太教育,2015(26):130-131.
[3]吳學慧.工程管理專業建筑設備與安裝工程定額與概預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00-104.
[4]閆貴榮.告知院校“教學做一體”教學模式:本質、課程范疇、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6):35-38,43.
[5]魯維.基于職業崗位的“安裝工程預算”課程“里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11):107-108.
篇9
【關鍵詞】新課程;教育改革;新課程改革;創新;化學教學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把教育革新作為適應變化和應對挑戰的根本措施。為了進一步加強本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的競爭力,我國正積極推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運動,以新的理念關照課程與教學,重建學校課程。作為一名教師,擔負著培育一代新人的重任,他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涵養學生的人格:他天天都要“輸出”,因此他不能不“輸入”,他天天都要“放電”,所以,他不能不隨時“充電”。需要以學校為基本陣地不斷學習、研究、進修和創新,以適應新課程教育改革。在新課程改革與實施中,每一個教師都必將面臨考驗,化學教師也不例外。為了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更新觀念
新課改要求教師具有新的學生觀、教學觀、教學活動觀和評價觀,新課改要求教師具有新的學生觀,要把學生看作知識的建構者。學習是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是自主的學習者,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等得以發揮,性情得以陶冶,個性得到發展。教師具有新的教材觀:要把教材看作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與中介。新課改要求教師具有新的課堂觀,課堂是師生開展多種活動從而建構知識、探究真理、發展能力、加強溝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新課改要求教師具有新的教學活動觀,傳統知識只是教學的一個很小的目標,教學更是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同時也是師生對話、交流、合作的過程。新課改要求教師具有新的評價觀,應把它看作促進師生發展的一個途徑。我們教師應按新課改的要求去組織教學和管理學生,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以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二、要更新知識和提高能力
新課改要求教學活動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現代信息技術的新發展,要求開發校本課程,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所以,在新課改面前,教師原有的知識顯得陳舊和片面了,能力也相當不足。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組織與引導學生的活動上,教師應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一種能力,需要教師去把握。在新課改背景下,新問題是層出不窮的,怎么辦呢?自然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唯一的辦法就是去研究。然而我們教師還不習慣搞教育研究,還缺乏教育研究能力。因此,研究能力的養成與提高是教師自我更新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拋棄陳舊的知識,不斷吸納當代社會生活與科學技術新知識,做一個不斷鉆研與學習的人。在不斷鉆研與學習、教學和校本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
三、創新化學教學
教師擁有了知識和能力,就會為下一步“創新”做很好的鋪墊。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動力。在教學中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創新教育是時代的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任。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們化學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下創新化學教學。創新化學教學應做到以下四方面:
1.有創新的化學教學目的
創新的教學目的是根據現代科技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基本要求――培養具有主動、負責和不斷開拓、創新的個性特征,培養具有多元化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能與周圍人達成理解和合作,能為促進民族間交流、協作的21世紀的現代國際人才而提出的。我們教師有了創新的教學目的,在培養21世紀的現代國際人才過程中就有了一定的保證。創新教學目的體現在學生的發展和課程教育功能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次上。創新教學目的的實現,重點是教學如何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如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如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了創新的化學教學目的,有益于正確引導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成長指明了方向。
2.有創新的化學教學過程
創新教學的實施就是要構建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新過程。這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以學生的探究學習為主體,以學生素質整體發展為目標的教學過程。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側重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能的關系,以及物質轉化的規律和調控手段。化學已經發展成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的重要基礎,成為推進現代社會文明的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化學課程的學習,學生應了解化學科學發展的主要線索,理解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原理,認識化學現象的本質,理解化學變化的基本規律,形成有關化學科學的基本概念,獲得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有創新的化學教學原則
創新的化學教學原則是現代教學理論的產物,是現代教學原則的進一步提煉和具體化。有了創新的化學教學原則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擺脫了壓抑學生個性、創造力的內容和形式,漸趨于形成解放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過程結構。探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規律以及引導學生和教師形成全面發展的有效的教育影響在教與學兩方面的具體行為表現,從而減少現行學校中“無愛好,無特長,無創造性和無個性”的學生的存在,最終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4.有創新的化學教學評價
創新教學追求的是多層次目標要求、多樣化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而由此形成的學習成果也必然呈現多樣性。那么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應采取多元性和整體性的評價。知識的掌握僅為學習要達到的目標之一,他是獲得能力,行為發展的一種手段。而創新能力、學習習慣、情感態度等的發展是更重要的目標。前者可以直接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后者有時只能通過間接的形式表現出來,甚至有些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展現,但都顯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就,都應當得到恰當的、全面的評價。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相應的方式方法對對象就行價值判斷的活動。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新課標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因此,我們化學教師應創新教學評價。
我國的新課程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地向前發展,站在新課程改革前列的教師,不僅要更新觀念,提高能力,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國家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與目標.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
篇10
環境學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實踐活動環境科學是伴隨著環境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的研究而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環境學是一門基礎核心課程。《環境學》課程是東北林業大學(以下簡稱本校)環境科學專業開出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目前,課程學時為40學時,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本專業學生可以掌握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概念、環境污染物的來源、基本的污染治理技術和方法。該課程的內容涵蓋了環境基本原理、水、大氣、固體廢物、物理、生物環境等方面,是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的引導,是環境科學的學科基礎。由此可見,加強環境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對于激發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興趣、對后續專業課程的認知,其意義重大。
一、課程改革的內容
“環境學”課程教學改革采取“2調+3改+1加強”模式開展。
(一)課程調整
1.課程內容調整
課程以左玉輝編寫的《環境學》為主要授課內容,調整本著主體不變,相應內容整合、替代、結合學時適當增加的原則,以當前普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環境問題為課程重點增加內容進行調整。
2.課程授課時段調整
本校自建立環境科學專業以來,《環境學》課程已開設16個教學周期。前13個教學周期開設在第五學期。本專業通過課程調研、課程體系調整,目前環境學課程開設在第四學期。
(二)課程改革
1.授課模式改革
本課程講授經歷了板書教學、板書結合幻燈片教學階段,教學效果一般。隨著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學中不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課程授課中嵌入視頻教學、開發office軟件中的統計、計算功能,用于教學中。
2.教學方法的改革
每節課講授前增加2個環節:“課程內容回顧”和“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程內容回顧”改變“點名式”提問方式,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全體跟著教師思路闡述方式展開;“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環節”,在課前將每次課程要講授的主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通過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學習將會對相應問題進行解決。
3.考核方式及試題題型改革
本門課程考核分為學習成績考核和管理考核兩部分。其中,學習成績考核結合本校考試方法改革的指導性意見,確定為階段性考試和期末考試兩部分,階段性考試基本在課程主體內容進行到中期時開展,階段考核試題成績占到總評成績的40%,期末考試試題成績占到總評成績的50%。管理考核即課堂考勤,本門課程選擇10次考勤,占到總評成績的10%。
本門課程以往的考試題型為名詞解釋、簡答、論述,被學生們戲稱為“常規考試題型三段論”。目前,階段考試題型為名詞解釋、填空、判斷、簡答、論述;期末考試題型為名詞解釋、填空、簡答、計算,累計六個題型。
(三)加強理論教學嵌入“實踐活動”
理論教學中如何嵌入實踐教學環節,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課程開設過程中經歷“6?5世界環境日”,結合學生已經學習的環境專業知識,組織學生開展“6?5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活動。在“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日開始前,教師僅作簡單的引導,其活動形式、內容、相關宣傳資料的準備均有學生自行組合完成。此活動可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專業學習興趣。
二、教學效果分析
(一)課程調整效果分析
1.課程內容調整效果分析
課程內容調整,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的更新率,以2013、2014年兩個教學周期為例,比較前一教學周期課程總體內容更新率分別為10%、11%,更新內容包括相應環境標準、法規,新發生典型環境污染事件、環境熱點問題等。以視頻、圖片、理論知識形式體現。擴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效果顯著。
2.課程授課時段調整效果分析
《環境學》課程在第四學期開設,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進行了導引,學生對后續環境科學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認知,理論導引結合興趣有助于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選擇,課程選擇導向性明顯,利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
(二)課程改革教學效果分析
1.授課模式改革效果分析
如在“噪聲預測”內容講授時,將其公式闡述后,通過應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中編輯公式的功能,課堂演示公式編輯過程,并進行噪聲衰減和疊加的計算,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提高了對計算機軟件相應功能在教學和學習中重要性的認識。如在講授“電磁輻射”理論知識前,通過播放5分鐘左右的專業視頻,將生活中大家關心的電磁輻射問題簡要解答,通過常識中誤區的修正,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再如,講授“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環境”理論知識前,通過自制的以圖片為主輔以優雅背景音樂的視頻進行播放,提高學生對了解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環境理論知識的興趣。同時,在自制視頻播放后,簡短講授視頻采用圖片擬要闡明的知識點及視頻制作的方法。
在教學中簡短灌輸學生計算機在教學、實際學習和工作中的作用,強調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中要加強學習工具的使用操作。通過和學生交流獲得反饋信息,新的知識展現模式會吸引學生的關注,但整體課程中學時分配要合理,避免教學從單一的文字傳輸知識的模式進入到視頻、圖片、圖表、計算公式編輯、知識超鏈接“鋪天蓋地”呈現的知識傳輸模式狀態,新模式應用過多,反而會將學生帶入另一個枯燥的境地。
2.教學方法的改革效果分析
傳統的“點對點”提問方式,即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雖然會了解提問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但經統計發現課前以提問5問題為例,約占課堂教學時數5分鐘,以50分鐘1節課計算,占用課堂理論時數的10%左右,而且過多的課前提問會讓學生覺得是一個學習負擔。“課程內容回顧”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跟著教師思路闡述方式展開,以提問5問題為例,約用時3分鐘,此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課前提問具體學生的方式,教師引導式提問,學生跟著思路回答,提高了大部分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真正實現了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性。
學生在課前將“問題”通過筆記記錄或者簡單閱讀存儲在大腦中,課程講授過程中,逐一學習解決,學生課后會發現本次課程的收獲,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感覺到本次課程學到了哪些知識,
此方式是一個合理的引導,每次課程結束時,學生會有收獲感,利于增加學習興趣。
3.考核方式及試題題型改革效果分析
(1)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課堂考勤主要采取“點名”方式,目的在于掌握學生姓名和出席率,同時便于課上和課后交流。課程開設之初,教師將考勤的目的及保證教學時數的新方式傳輸給學生,教師與學生協商將考勤時間節點設在開始課程前3分鐘,而且只要正式上課時到達、課間告知,即視為出勤。例如,以50人的授課班級、20次課為例,考勤一次約用時3分鐘,若課程周期內考勤10次,將占用30分鐘,無形中削減了教學時數。教師的此種“小奉獻”“小變化”會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教學方式的人性化,潛在地修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
(2)試題題型改革效果分析
兩次考試題型不同一,主要因為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后階段講授內容中存在可通過計算考核的重要知識點。題型改革后,通過考試后和學生交流反映良好,學生會發現名詞解釋題可以以判斷題的形式出現,主要考核知識點表述的嚴謹性;簡答題可以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主要考核知識點掌握的全面性;增設計算題,可鍛煉學生實際問題解讀、計算、分析能力,通過計算題考核加強對于基本計算公式的理解。題型多樣化,要求學生對于所學知識點要真正理解,方能有效獲得良好成績,而不是片面地認為只要背下某一知識點,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成績。
(三)加強理論教學嵌入“實踐活動”
本課程已開展1次“6?5世界環境日”課程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自主完成該項活動,學生深刻理解目前環境問題的多樣性、環境保護的必要性、環境保護知識宣傳的重要性、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此活動不僅將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了應用、還擴展了學生專業知識、提高了學生組織協調能力,最主要是對于環境保護工作在實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提高了深入、認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興趣。
本次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在校內累計發出學生自制的“向污染宣戰”宣傳資料2000份,呼吁熱愛環境保護的師生簽名1000余個,教師將活動的過程用相機拍攝下來。“6?5世界環境日”課程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將課程實踐活動效果和成果總結、給學生。學生對于環境科學專業的自信心和環保責任感有極大提升。
三、結語
通過“2調+3改+1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實踐,《環境學》課程鞏固了在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課地位。課程的內容和時段調整,體現了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其后續環境科學專業課程的連貫性。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體現了多元性和人性化,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課堂考核改革,體現了人性化教學,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考試方式和題型改革,體現了全程化和多元化,學生可以在出現不同問題的形式下,認真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加強理論教學,嵌入“實踐活動”,可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度及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蘇玉萍,陳慶華,李秀華,吳芳蜜.高校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設計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8,(2):99.
- 上一篇:籃球基礎訓練的重要性
- 下一篇:農村社保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