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的價值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設計的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設計價值觀;環境設計;教育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藝術設計如雨后春筍成長起來,環境設計作為藝術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影響著人們生活。時至今日,中國環境設計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后,已經為世界設計舞臺所認識,然而事業與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卻引人深思。
一、中國環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環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拋開設計原創性不足、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應該是設計沒有最大程度服務大眾。“設計”從本質上講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是運用創意思維和設計手段為人類文明與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供答案。就目前現狀看,我國設計高等教育模式與方法還存在一定盲目性與模仿性,導致培養的學生很多時候不能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需要我們思考與分析,需要通過設計教育來解決。所謂“實際問題”,是指我們認識的環境設計需要解決的關乎人民日常生活方面的具體問題,意味著環境設計工作者在從事設計創作活動過程中,設計教育者在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問題或虛擬實踐課題的研究與設計上。對“為誰設計”這一設計目的認知淺薄,歸根結底就是缺失科學的設計價值觀,當前設計人才的能力大多成為他們獲得名與利的手段,而非服務社會大眾的途徑,這就是科學設計價值觀缺失的外在表現。
二、設計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科學的設計價值觀內涵是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利用自身的設計能力服務社會民生。我們可以將科學的設計價值觀解讀為以下幾個內容。其一,設計工作者充滿仁愛之心。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對家人、對他人、對社會充滿仁愛之心,讓設計工作者的視角更加寬廣,洞察力更加敏銳,發現更多的設計需求,通過充滿仁愛關懷的設計滿足社會不同層面的需求。其二,設計成果服務社會。優質的設計成果是設計工作者服務社會的保障與手段。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設計工作者也要具備良好的設計能力,通過優秀的設計成果滿足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真正將仁愛關懷落實。其三,設計過程深入民生。設計工作者通過設計服務民生,不是理論上的紙上談兵,而是需要在設計過程中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了解和發現民生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百姓日常生產、生活需求的設計作品。我們說“藝術設計為人民服務”,這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藝術工作者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去了解和認知,從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將自己的設計能力貢獻于社會、服務人民。當前,環境設計工作者科學設計價值觀的普遍缺失,折射出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設計價值觀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只有在設計教育體系中把握正確的設計價值觀教育思想,才能有效引導設計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方向,為學生樹立“熱衷公益,服務民生”的健康、科學的設計價值觀打下基礎,使他們在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中持正確的設計態度、設計觀念與設計行為。
三、科學設計價值觀的具體教學指導
科學設計價值觀,其核心是正確的設計目的與最廣泛的受眾,也就是現代環境設計的目的應該是服務國民生計,設計的受眾應該是社會平民百姓。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并應用于具體的設計創作實踐中:(一)環境設計服務社會平民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環境設計不應以“名”與“利”作為設計的前提和最終目的,而應該著眼于社會大眾,研究平民百姓的表層與深層需求,設計出真正適合平民百姓日常生產生活需要的、使用便利、舒適安全、價格實惠、經久耐用的各類設計作品。環境設計還要廣泛關注災難等突況所需要的設計產品,并以此進行前瞻性設計,如德國目前對災難設計展開的研究與實踐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是個災難多發性國家,大量災難應對型設計產品仍屬空白,因此環境設計需要從這方面入手。(二)環境設計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社會弱勢群體包括殘障人士、老人兒童以及低收入群體,在進行環境設計活動時需要更多地關注這些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如無障礙設施設計、舊房改造設計、公租房環境設計等。我國各類殘障人士總數達近千萬人,通過設計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社會關愛,這不僅是中華傳統美德,更是設計工作者應具備的道德標準。據預測,到2040年,中國老年人總數將達到3.97億人,兒童人口總數也將達到2億左右,針對老人兒童展開無障礙設計、安全設計將成為中國設計行業現在和未來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針對社會低收入群體,一方面需要設計出適合他們生產生活的實用耐用、功能簡明、價格低廉的環境設計作品,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設計的力量,在設計工作過程中為他們創造出合適的就業機會,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低收入群體的民生問題。如低收入群體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間手工藝人,在設計家具作品時為民間手工藝留置部分部件或界面進行適宜的手工藝創作,從生計層面上解決手工藝人的民生問題,同時也延續了民間手工藝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三)大力發展公益設計。公益設計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指為社會公益服務的設計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指為社會民眾服務的免費設計行為。在環境設計領域中,公益設計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支持,尤其是針對低收入群體的住宅設計和新農村環境設計。大力發展公益設計,不僅需要設計界的廣泛關注,更需要高端環境設計人才的帶頭模范作用,利用他們的行業影響力和作品的藝術號召力來帶動更多的設計工作者參與到公益設計活動中,擴大公益設計的領域與范圍、豐富公益設計的內容與形式、提升公益設計的數量與質量。科學設計教育思想和模式是現代環境設計事業健康發展的保障和基礎。現代環境設計與社會、民生密切相關,在環境設計教育體系中,樹立以科學設計價值觀為核心思想的現代教育模式是保證環境設計高等教育朝正確方向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環境設計真正實現服務百姓民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鮑懿喜.關注民生:設計的時代命題[J].美術觀察,2009,(9).
[2]呂品田.為民生而設計[J].美術觀察,2009,(9).
篇2
建筑就像是一個被賦予了實際功能的完美的雕塑,不僅外觀動人美麗,最主要的是它在美麗的外表下同樣有著迷人的內在———建筑空間。形式服從于功能的說法,將建筑設計限制于功能與形式兩方面,卻大大忽略了建筑最重要的一點———為人服務。功能其實是人對空間的要求的體現,而形式也更多的是人類追求美的產物。當建筑師忽略了人與建筑的關系時,建筑便失去了靈魂,一個失去了靈魂的建筑就像是一個舞者在用美妙的身姿隨意舞蹈,再美麗也是沒有內涵的。其實空間并非完全由功能限定的,而是與人的心理感受息息相關的。人往往只有身處特定空間才能感受其存在,并且空間也是因人的存在和活動而變得生動,如一個空曠的廣場會因為人群而活躍起來,發揮其廣場的特性。而沒有人活動的廣場,就只是一片被修飾過的空地。因此對于建筑來講,人的活動就是它的靈魂的一部分,失去了人的活動,建筑便沒有了意義。
1.建筑自身的強迫性建筑是一種帶有強迫性的藝術,它存在于人生活可觸及的任意范圍內,從首府到中小城市,最后到村鎮。它不同于其他藝術品,只會在展覽館等地方出現。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建筑的存在,正是因為建筑的這一特性,才使得任意一個建筑都帶有強迫性,強迫使用它的人去接受這個建筑。
2.建筑對心理感知的影響建筑空間對人的刺激主要來自于視覺,人們對建筑的認知首先是通過對建筑的形態和空間等方面的感受而產生的。感知恰恰是十分主觀的,是將使用者自身的經驗與欲望相結合的心理活動。譬如在一個只有2米的空間當中,即使并不會碰到頭,人們也總會下意識地低頭,這就是一種對空間認知經驗導致的心理反應;恰如當一個酒店的大堂只有3米的層高,人們是不會感受到酒店的氣息的,相反,會有一種進了居民樓的感覺,即使它裝修得再豪華也是無用。正是因為使用者對建筑的感知過程是一個整體,才會要求建筑師將建筑放在一個整體空間背景中來考慮問題,從而創造出一個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都樂于接受的建筑空間。同時,建筑空間與心理感知相關的不僅是尺度問題,作為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其色彩、形態、光影等都是構成元素,它們同樣會對使用者的心理狀態造成影響。
二、影響因素
想要明確建筑與人的心理的關系,首先要明確的因素為:一是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和性別;二是經驗和文化因素;三是環境特征因素。譬如現代住宅小區環境雖有清靜安全、私密性較強等優點,卻恰恰忽視了住宅居住者與周圍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缺乏必需的人際交往空間。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牢籠里,是很難滿足使用者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再比如如今的養老院,很多都是隨便找來一個空閑的建筑使用的,而忽略了老人特殊的要求。而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交流更為重要。北京四合院里面的住戶死死堅守在老宅子里面,武漢漢陽內楊泗港的居民抗拒拆遷,其原因主要在此。
三、心理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層高與光線的掌握下面三幅圖片(圖1)分別是三個不同的博物館的圖片(從左到右:首爾家具展覽館、寧波博物館、東大門歷史文化博物館)。首爾家具展覽館主要展出的是古典家具,其展覽品均是高檔復古的傳統家具,只面向貴賓開放,因此展館建造成了傳統的房屋,所有的建筑構件均為榫卯結構,精美細致,它的層高雖不高,卻不失高貴大氣,光線也相對柔和,暖色調為主的建筑內部讓人感覺無比舒適,雖然是博物館,卻有一種置身于自己家中的感覺。而寧波博物館無論從層高還是從材料、色彩來講,都給人一種霸氣的感覺,深灰色的主色和夸張的層高,以及厚實的材料,都賦予了建筑厚重感,正符合它講述歷史的使用功能。最右側的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則使用了淺灰色,內部大量利用了自然采光,明亮的室內和穩重卻不失生氣的淺灰色,讓身處建筑中的人們不會感覺到壓抑,反而是有一種悠閑自在的感覺,博物館雖然不大,人們卻愿意在館內駐足、休憩。
2.形式、材料與環境的影響上方圖片(圖2)表現的是建筑與環境結合的方式。左側的寧波博物館很顯然是想要做出一種粗獷的感覺來體現歷史的厚重感,斑駁的墻面和看似肆意生長的蘆葦,與右側的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相比,顯得野性十足。而這兩處雖然同樣是對所有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人氣卻截然不同。人們在寧波博物館觀賞完后便會離開,但是在東大門歷史文化博物館外,有著很多老人和兒童來休息玩耍,緩緩坡起的建筑使人的心理得到大大的釋放,景觀中的古松、建筑旁的水池、映出藍天白云景物的玻璃無形中也擴大了人的視線范圍。當建筑給人的不是因高大厚重引起的壓迫感的時候,人們便愿意駐足休憩,而當使用者選擇在建筑當中逗留更長時間的時候,建筑也有了活力,被賦予了生命。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厚重的建筑形式。每個建筑設計的初衷是不同的,當一個建筑希望被使用者體會的感覺是沉重而又莊嚴的時候,必然要利用材質、高度、顏色、燈光等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迫感,才能讓人對建筑本身產生敬畏。而一個建筑定位于親民、活力的時候,即使它所賦予的功能是博物館,也要盡可能輕盈,盡可能地讓使用者身心放松,放下所有的警惕與畏懼,與建筑融為一體。
3.色彩的影響心理學家呂舍爾分析了色彩與性格的關系:紅色代表人的征服欲與男性氣質,藍色代表沉穩與女性氣質,黃色代表活潑與溫暖,綠色代表自信心與優越感,黑色代表了拒絕、放棄。雖然呂舍爾的色彩分析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并且每個人對色彩的感知與認識都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一定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刺激,從而引起人的心理與生理的變化。對于我們每天使用的建筑而言,色彩更是重要的一部分。當人們看到色彩不同但是功能類似的建筑的時候,所產生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下方四幅圖(圖3和圖4),分別是宏村的老宅、康百萬莊園、平遙古城以及北京四合院。同樣是民宅,同樣是古建筑,但是在色彩上運用的不同,就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宏村的黑白對比強烈的墻面,安靜祥和,就如水造就的江南一般,灰白色的墻面與黑色的瓦片讓人心情舒暢又悠閑。康百萬莊園有著強烈的黃土的感覺,在這片綿延的丘陵中,曾經顯赫一時的康百萬家族選擇了淺灰色,也選擇了沉穩,同時有無限的空間去做文章,在淺灰色的大色調下,任何顏色都不顯得突兀,都可以與淺灰融合在一起。山西的平遙古城,有著鮮明的北方特色,建筑厚重沉穩,深色的基調也使人從心底感覺到北方人民的堅實。而北京四合院,深色與大紅的結合,在國人心中一直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有了紅色的點綴,便有了莊嚴與肅穆,同時也不失活潑。但是對于西方人而言,私密的重要性遠遠大于交流。在不同的地域,針對不同文化的人群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是要考慮截然不同的心理因素的,這就要求在設計中考慮周全。可以說建筑使人的心理有改變、產生刺激,同時人的心理狀態也為建筑設計提供了依據。
四、結語
篇3
關 鍵 詞:城市道路綠化;環保;價值;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本設施,搞好道路工程建設關系著城市經濟及交通事業的改革進程。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人們對于社會交通環境的預期要求更高,積極構建綠色和諧的道路環境是必然的趨勢。城市道路走“綠化”線路已經成為規劃改造的重點內容,配合園林景觀設計有助于道路綠化效果的改善。現分析了道路綠化的環保價值及景觀設計方法。
一、城市道路綠化的價值
道路工程是現代交通系統的基本構成,調整道路結構的布局與規劃工作,可推動著車輛交通行駛的有序進行。“綠色城市”是社會變革的必然趨勢,其要求各項基礎設施在建造階段均能朝著綠色化方向發展。道路綠化對城市改造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意義,主要表現:
1、美化環境。經過綠化改造的道路區域,其周圍環境變得更加優美完善,且不同地段有綠色植物為鋪墊,整體的美觀價值較高,如圖1。這改變了傳統道路交通的不足,為車輛行駛創造了安全可靠的運輸環境。新景觀融入城市交通系統,優化了城市綠色環境的改造效果,使交通景色呈現了環保、綠化等形態。
2、減小污染。劃分園林景觀區域對降低城市污染有著明顯的作用,特別是對尾氣凈化處理的效果甚佳,這是防范空氣污染的有效方式。眾所周知,汽車尾氣在空氣污染中占有一定的破壞作用,若不及時處理對環境的凈化程度造成不利影響。融入綠色景觀在降低空氣污染方面具有顯著的環保價值。
圖1某道路景觀設計樣圖
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方法
面對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大環境,我國城市地區面臨著全新的運營環境,以此來為廣大社會群體提供優質的生活及活動場所。交通是決定區域經濟收益水平的關鍵要素,城市地區交通越發達,其創造的產業收益額度往往更高。鑒于道路工程在城市改造中的社會價值,未來工程改造應當注重道路的綠化設計,堅持以生態環保為指導思想完善設計方案,如圖2,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交通環境。筆者認為,城市道路經過設計應注重以下幾點:
1、物種多樣性。城市景觀環境中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證生物的多樣性,這樣才能滿足道路綠化改造的要求。生物的多樣性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是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具體內容之一,同時也構成了自然景觀。對于道路綠化工程來說,為了保證植物景觀呈現出綠色特點則要選用多種不同的景觀搭配,就必須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基礎上。
圖2景觀設計的原則
2、環保持續性。城市道路是一個有機整體,道路景觀設計中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同時要協調保護與開發、景觀與生態、投人與產出、建設與養護的多重關系,保證道路綠化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還應協調道路沿線各功能地塊的總體景觀建設。設計人員需從長遠角度考慮,提出切實可靠的綠化方案。
3、布局全面性。由于地理區域的特殊性,道路景觀綠化在物種選擇上也要堅持全局化的思想,根據地域環境特點配備不同的園林植物,使綠化景觀在品種、布局、色調等方面都符合要求。設計人員要堅持宏觀思想,從整體上控制景觀設計的線路,并擬定與公路線路牌相對應的綠化面域。如:在高速公路兩旁設置綠化帶等,這些都有助于公路的綠化改造。
4、投資經濟性。城市交通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創建現代化道路交通環境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不僅要立足于公路交通功能,還要考慮后期景觀建造的成本耗資。設計單位在編制綠化方案時要顧及到方案執行的資金消耗,在保證道路綠化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約項目的耗資額度,以發揮出最大的項目經濟收益。
結論
總之,城市道路走綠化改革線路是必然的趨勢,也反映了未來城市發展的理念和建設綠色城市的夙愿。城市道路綠化建設,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做好綠化方案的編制工作,認知道路綠化價值背景下提供可靠的景觀設計模式。城市道路工程改造期間,設計單位編制的綠化方案應堅持多項原則,既要保證道路景觀的綠化價值,還要顧及到項目建造的最終收益,同時要走經濟使用的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 霍宇.淺談城市道路綠化設計[J]. 廣西熱帶農業. 2009(02);
[2] 曹利華,安永新.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J]. 中國市政工程. 2009(03);
[3] 王虎彪.城市道路綠化的幾點思考[J]. 山西建筑. 2009(16);
[4] 梁瑞明,禹蘭景.城市道路綠化中的景觀設計與植物配置[J]. 河北林業科技. 2009(04);
[5] 樊劍鋒.淺談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營造的作用[J]. 廣東科技. 2009(14);
篇4
摘要會計假設反映的環境特點,是最基本的財務會計概念,確定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征,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會計環境,并對如今的會計假設提出來挑戰,因而對會計假設做出修正與進行創新勢在必行。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假設修正創新
一、引言
近幾年以來,新一輪的科學技術革命已經在全球有了很大的影響,其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與分配要素。所以,一種較為新型的經濟范疇重點建立在知識的生產與分配及其使用之上,也就是所謂的知識經濟便應運而生了。
會計假設,又稱會計假定,是指會計人員,對那些不能確切地知道或不能證明的經濟事務和會計現象或趨勢,根據常理推斷出的客觀情況,是日常會計處理的條件的必要先決條件。會計假設反映的環境特點,是最基本的財務會計概念,確定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征,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
二、知識經濟環境下對會計假設的影響
會計的產生、發展與其所處的會計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會計環境是會計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環境,是會計所處特定發展階段的客觀條件;會計環境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龐大的統一體,并將伴隨著整個社會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潮流,正對人類經濟生活的面貌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傳統會計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這必將對傳統會計假設構成巨大的沖擊:
(1)企業盈利分配模式的改變。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含量將成為產品生產和產品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知識將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起著支配作用,因而使用知識的能力將成為企業在知識經濟社會分配企業所得利潤的重要依據,這是對企業所得利潤分配方式是一種創新。
(2)對會計信息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強大的處理能力。知識經濟是國際化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會計信息的各種的要求必將大大增加,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的會計水平。
(3)加快加深會計國際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逐漸深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必將進一步得到深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將大大加快,為了適應國際經濟的發展,會計的國際化必將加快加深。
三、知識經濟環境下財務會計假設的修正
知識經濟的到來,特別是新信息技術革命的進行,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一些交易可以在網絡上瞬間完成,使得經濟活動的空間加大,從而帶來了整個會計環境的變化,也使得會計活動的難度加大,很多一切可以順利進行的現在變得十分困難,同時會計活動實際上是人為的推斷和猜測,很多時候由于會計信息的部分失真,導致了會計反映結果與客觀經濟現實都或多或少地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這是由于會計假設本身的缺限所造成的是難以避免的。但是由于傳統的會計假設與現實經濟越來越不一致,這就向會計假設的實用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會計人員及時適應積極應對,盡快做好財務會計假設的修正。
四、知識經濟環境下對會計假設的創新
知識經濟社會最主要的兩個部分是無形的經濟和人才經濟。從會計的觀點來看,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個知識經濟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無形資產所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增加顯著,特別在是一些科技產業,無形資產所占的比例比固定資產的比例還要多。一個企業的人力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質量將決定一個企業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前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1)會計創新的主體假設。會計主體假設主要規定了會計核算本身的空間范圍。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經濟活動,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使得企業突破了以往傳統的一些空間活動,再到媒體世界,改變會計核算的主要擴展,極大地改變了會計主體自身的存在。這是一個新的“相對會計主體”,一般被定義為“與經濟利益有關的一種聯合體”,這個“相對”的會計主體,擴大過去傳統的物理會計主體假設。
(2)持續經營假設的創新。傳統的會計和報告的時間范圍的限制的持續經營假設是歷史成本,權責發生制,相匹配的原則的基礎上。從“網絡實體”的觀點,這個假設在虛假的“媒體空間”中的一般適應性比較差。據“網上實體”的經營活動“瞬時”介入出和轉換特性,可以判斷項目假設持續經營假設,這種假設是關系到形成聯合體“的經濟利益,從一開始就實現業務目標的時間已。
(3)創新會計分期假設。在知識經濟的發展時代,網絡的成員之間是一種松散的聯盟,在短期內跟隨一體的綜合性公司的形式,可以在短期內刪除這個聯盟。對于這樣一個企業的短期課程,當問到去人工分多的時間間隔不再需要,那么你可以為了“網上交易實體”作為會計分期,每筆交易報告的編制均在交易之后進行。這將使交易的會計處理方法,保持完整性,同時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間與調控,成本和費用的分配比例問題,如問題人不存在時的問題。
五、結束語
會計假設并非是永遠不變的,會計假設自身本來就是會計人員單單根據有限的事實和觀察到的現象而做出的判斷。一旦外部經濟環境發生改變,會計人員就必須對會計假設不斷做出修正,或者進行創新。現代網絡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正是因為這樣,網絡經濟造成了對財務會計假設巨大的沖擊。同時,會計人員也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對財務會計假設進行創新的新的途徑。總之,會計知識型經濟的基本理論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提出了新的問題的會計研究。只有不斷地積累會計理論與實踐,大膽地探索,并且勇于創新,以此更好地跟上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篇5
(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信息中心 重慶 北碚 400715)
【摘要】黨的十報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柱。近年來,西南大學切實發揮綜合性大學辦學優勢,秉承“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發揚”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校風,著力加強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校實際的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 西南大學;校園文化;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立足實際
西南大學1995年成為教育部首批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高校,1999年成為教育部首批批準建立的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學校高度重視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工作,構建了完備的工作體系,形成了”學校統一領導部署一一專家決策咨詢一一相關職能部門分工協作 文化素質教育中心負責具體實施 學生社團積極參與”的工作局面。學校立足本校實際,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人點,加強各部門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方針。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一條富有西南大學特色的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之路。
一、校園文化育人載體建設
北碚歷來就有重慶”后花園”的美譽,而西南大學就是鑲嵌在這個后花園里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一走進校園,無不被這里成片的參天大樹所折服,讓人們想象它那飽經風霜的一百年;一來到共青團花園,就會讓你真實地感受到充滿青春活力的美麗校園,到處洋溢著如詩如畫的文化氣息。它依山傍水,花紅柳綠,鳥語花香,是讀書治學、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樓、薈文樓、蘭華樓、漱溟樓、半月樓,桃花園、丹桂園、宓園、博雅苑,崇德湖、文淵湖、尚善池,槐樹山、樟樹山、欒樹山,含弘大道、學行大道,融匯廣場、逸心廣場、半月廣場……無不搖曳書香,流溢雅致,散發著高等學府特有的靈性與品味。近年來,理科實驗大樓、中心圖書館、體育館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愛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學家的雕像,四通八達的校園柏油路,郁郁蔥蔥的行道樹,窗明幾凈的教室……無不彰顯著濃郁的大學氣息。這些是近年來成為學校快速發展的縮影,是打造良好環境育人的重要載體。
在大力加強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學校也十分注重校園文化軟環境的建設。加強校園交通管理,規范校園交通秩序,建設了暢通的車行環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結合的交通體系;保障學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災害事故發生;關注師生員工的身心健康;建設和完善教職工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學生食堂;進一步改善醫療保障條件;打造多層次的校園綠化景觀體系,營造建筑與園林互為背景、相互滲透和融合的優美環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機構,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質教育”雨僧計劃”,是我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我校文化素質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設的重要途徑。為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領導。學校采取了以下四項措施來確保該項工作的落實。
1.成立由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對學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和領導。
2.聘請一批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藝術教育方面的專家,成立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對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進行指導、檢查和評估。
3.建立文化素質教育辦公室,落實文化素質教育管理的人員、經費和場地,確保我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4.加大對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建立文化素質教育專家庫,制定培訓規劃,建立激勵機制。 每學期各職能部門都將學校要求的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的工作與部門日常工作計劃銜接起來,統籌規劃、認真落實、逐項考核。文化素質基地下設文化素質教育辦公室,配備了專門的工作人員,統一規劃和協凋,負責就課程建設、場地安排、專家聘請、講座籌備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學校為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經費和物質條件保障,并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考評,對講座的效果進行跟蹤調查,定期開展檢查和督導工作。還與社會各界開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來推進我校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
三、文化素質教育納入本科人才培養主渠道
學校秉持著提倡貫通古今中外,融會科技人文的人才培養理念來指導本科教學。近年來,學校深化課程改革,以通識教育的理念重新評估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學校為綜合類大學專業眾多,學科齊全,為了使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學校將課程基本分為兩大模塊:一是全校通識教育課,即面向所有本科學生的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必修和通識教育選修兩大類;二是學科課程,即按學校的學院結構和學科特點,分為師范類、文科類、理科類、藝術類和工科類五大部類,也分為學科必修和學科選修。與此同時,大學漢語、大學英語、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軍事理論等素質教育課程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文史經典、哲學智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濟管理、生態環境、藝術審美、教師教育、技能技巧九大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素質教育課程,拓寬學生選課空間,滿足了綜合人才的培養要求。優化教學體系、深化教學模式改革、積極建設教學隊伍——高端立意、系統推進,教學體系改革為西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打造了精品載體。
充分發揮課堂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強化課程建設。近年來,學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優質教師資源,組織教學團隊實施素質教育課程建設。2012年,學校再次組織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立項申報工作,從400多門通選課中,篩選出16門進行先期建設,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3年,已有《跨界思維》等國家級視頻資源公開課4門已經上線;建成了《美學與人生》等校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計算機網絡》等校級品牌課5門;《社會凋查與統計》等研究性課27門。
支持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校每年推薦11類120本(部)經典名著,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包括寒暑假)自由選讀,對1年讀完10本(部)專業以外的推薦書籍且考核合格的,不僅可以取得”名著閱讀”通識教育成績,還可以獲得”名著閱讀”學分;對3年讀完30本(部)專業以外的推薦書籍且考核合格的,還能得到學校頒發的《名著閱讀A級證書》。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大學生讀名著難在何處?》一文來報道我校名著閱讀開展實施情況,《中國青年報》也針對此項嘗試發表了《西南大學”讀名著拿學分”引發師生爭議》一文,一時間引起了較大反響。
四、弘揚主流文化,積極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臺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優化育人環境的時代要求,也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西南大學歷來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指導地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學校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舉辦業余黨校,吸收大批優秀學生參加黨校學習,成為黨的積極分子;支持學生成立研究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講團、憲法宣講團等一大批理論學習社團;牽頭舉辦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傳遞正能量的相關講座。
尊重高等教育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建立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對本科生而言,學校每年開設300多門通選課,供學生自主選修,以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基本能力;開展”雨僧講壇”(專家主講)、”學行論壇”(老師指導,學生主講)、”含弘講堂”(師生均可主講)等活動,每年均在一百場以上;開辟西大”青春縉云紅色家園網”、”素質教育雨僧網”等網絡空間,累計訪問量超過1000萬人次;編輯出版素質教育《雨聲》專刊54期,共計發行135000本;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每年”請進來”演出2-5場,”走出去”表演5-10場,深受學生喜愛。這些舉措,不僅弘揚了主流文化;而且強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鼓勵和支持優秀學生社團的發展,使學生社團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又一重要載體。學生社團活動是深受學生歡迎,實效明顯的文化素質教育途徑之一。學校重點指導和扶持開展了一批特色鮮明、形式多樣、主題突出的文化和學術活動,延伸了課堂空間,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國學知識競賽、外語文化節、民族文化節、哲學月、國際文化節、模擬聯合國、運動會、音樂節、”三下鄉”社會實踐、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大學生藝術團、女子國旗班、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重點項目,促使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活動蓬勃開展。西南大學國學苑是一個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經典的學生組織。該組織開設了書法培訓、古典樂器演奏、國學大講堂、經典晨讀等一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活動,每年一度的國學知識競賽更是全校的一場國學盛宴,總能在學生中掀起一陣國學旋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學,學術、公益、體育、文娛、實踐五大類上百個社團,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開拓了展示個性、挖掘潛能的廣闊天地。各類社團形成百花齊放、朝氣蓬勃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全面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學校特設國際學院,與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大學的交流計劃、暑期學生考察計劃、研究生支教計劃、博士生宣講團計劃,西南大學每年有大量出國及祖國各個地區訪問交流的師生,在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的愿景下,西南大學不斷提升國際性,旨在培養出全方位的復合型人才。
五、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由原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經過強強合并組建的西南大學,有著1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目前國內學科最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之一,面向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集中體現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優勢、復合的學科結構優勢和完備的師資隊伍優勢。學校注重對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進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大學教育全過程,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組織實施校園文化創新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校史館、檔案館等場所的育人作用。學校素質辦定期編輯出版《西南大學雨僧》雜志,面向全國高校和校內學子發放;各職能部門分工合作,每年組織制定并實施新生入學教育方案;各學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史、院史等參觀學習、討論交流活動。
發掘校園文化資源、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延續我校歷史文化傳統,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從百年歷史積淀中汲取寶貴教育資源,重視以”含弘光大、繼往開來”校訓和愛國主義傳統熏陶學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風。唱校歌、講校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吳宓班”、”袁隆平班”、”師元班”、”神農班”、”侯光炯獎學金”是西大學子心目中的崇高榮譽,袁隆平塑像、紀念碑等人文景觀,是愛國愛校教育的生動教材。所有這些,激勵學生弘揚西大精神,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六、幾點思考
目前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存在兩個誤區:一是把文化素質教育當成文藝教育,流連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爾夫球,這實際上一種形式主義,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著文理相通的旗幟,止步于理科生學習幾門文科課程,或者讓文科生學幾門理工科的課程,這實際上效果并不明顯。實質上,文化素質教育的重點是人文素養的培養,而這更多的需要通過文學、藝術、哲學、歷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成長為獨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學會規范個人行為,提升個人素質,最終提升整個社會的素質。
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有兩個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個方面是課程建設。我們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尤其是核心課程的建設,這個核心課程的要旨主要是通過精讀經典,體會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鼓勵閱讀原著和原典,鼓勵批判獨立思考,鼓勵通過討論和社會實踐,真正理解知識,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意識。
還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養教育課程,包括社會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學習、實踐、創新能力,包括閱讀、寫作、思維、表達能力,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方面是要建設高雅、文明、和諧的校園。現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娛樂、消費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會受到歪風邪氣的不正之風的侵蝕,道德水平令人擔憂,因此創造一個崇尚學術、追求卓越、艱苦奮斗和勇于擔當的氛圍,以及相互尊重、相互關愛、誠信公正和遵守紀律的道德環境就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開展各種豐富的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弘揚優良學風,弘揚正氣,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個方面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重大問題研究,形成有社會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作為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需要進一步發揮試點和示范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如何推進文化素質教育;深入研究先進文化對文化素質教育的指導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質教育的規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徑;深入研究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推進文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西南大學正以來第十個歲月,未來,西南大學將繼續在理論研究、制度創建、師資隊伍、活動創辦等方面深入探討,強化大學生能力培養,積極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走出一條具有西南大學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之路,為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搭建一座又一座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智慧之橋。
篇6
關鍵詞:鐵路;建設項目;生態農業;生態修復;生態示范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6-0127-03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山區鐵路工程建設進入新一輪的。作為與東部地區主要交通樞紐,青藏鐵路的建設運營促進了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1~2],與此同時,為實現地區社會經濟整體性提高,地區內部鐵路交通路網工程建設也迫在眉睫[3]。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農業經濟水平較為落后,鐵路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必將成為全國乃是世界關注的熱點[4],傳統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及環境保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解決了因工程建設所帶來的負面環境問題,但就國家、省部級大型鐵路工程項目而言,其建設宗旨是為改善和提高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因素的發展水平,在這一層面上,原有針對工程項目自身所進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及環境保護措施成效略顯不足[5]。目前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較多[6~7],但是關于利用工程項目自身優勢開發利用區域優質資源,促進和引導線路周圍區域建設持續經濟型生態農業方面的工作與研究鮮見報道,而積極有效的促進引導對于區域生態農業轉型、實現社會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僅就西部山區鐵路工程建設項目生態修復過程中有關工程周圍經濟生態型農業建設引導方面提出一管之見,拋磚引玉。
一、西部山區生態環境與鐵路工程建設構成矛盾統一體
西部山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影響了鐵路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鐵路工程建設項目具有長距離、帶狀分布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其受區域不良生態環境影響程度較其他工程項目更為明顯[8~9]。西部山區普遍具有生態環境脆弱[10]、植被覆蓋低、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風蝕作用強烈、降雨年內分布不均等不良環境特征[11~12],在鐵路工程建設及后期運營階段都存在著自然災害干擾的風險[12~13],由此產生一系列附加的環境防護措施而增加工程量與工程投資。
鐵路工程建設項目同樣對沿線生態環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施工建設過程中因工程占地而降低土地利用面積、生態承載力等指標,施工廢水、廢氣、噪聲、固廢等污染物影響著區域環境質量。雖然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措施及對應的環境保護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這種影響,但環境質量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這種負面效應可能是永久性的或需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達到原有水平[5,12,13]。
鐵路工程項目面臨著來自外部及自身雙重環境壓力。不良的外部環境影響著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而工程本身對外部環境的擾動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同樣制約著工程建設,而問題的根源是區域環境質量不高、環境容量與承載力低等因素決定的。因此,提高區域各項生態環境指標成為實現鐵路工程建設項目與區域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然之路。
二、西部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條件和問題
經濟生態農業水平落后是導致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不高的關鍵。農業生產是西部山區最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但區域交通、通訊閉塞,農產品輸出較為困難;生產成本投入不足、產品產出質量數量低,貧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1];生活、生產能源主要來源于周邊林地或灌叢,進而導致植被覆蓋度低、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易于產生[13];落后的經濟水平決定落后社會意識的產生,西部山區人口增長速度也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其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又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等[11]。西部山區落后的經濟生態農業水平決定了區域居民只能依靠現有山區資源維持生存,當農業生產收入無法通過作物產出質的改變而提高時,耕作面積量的改變就成為原始的也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進而形成以人類活動干擾為表現的生態環境的破壞[14]。
西部山區經濟生態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西部山地農業具有與平原、丘陵等地區不同的背景條件,其農業發展系統化建設過程較其他地區更為復雜。區域具有適宜某一物種或相似物種生長的優質氣候、土壤等條件,但同時也伴隨著各種困難條件制約了其生長規模[15],這點類似于一些經濟價值高、產量低的物種對其生長環境要求也極其苛刻一樣。例如,西南橫斷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區,區域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257.7小時,無霜期320天,多年平均氣溫為19.3℃,日照多,太陽輻射強,光熱資源極其豐富,是特質級烤煙種植的理想種植場所,但農業水資源匱乏,降雨年內分配不均,水土流失嚴重等負面生產條件導致烤煙種植一度無法實現規模化種植[16]。“一江兩河”區域同樣也存在著相似的特點,區域優厚的農業氣候條件適宜某些經濟型物種的生存[17],目前針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多[18],但因干旱、生態環境脆弱等要求限制了其種植規模[19],導致區域內仍以種植小麥、青稞等耐旱性常規作物為主[11]。
三、工程項目區生態修復保護與開發的一些思考
1.生態保護與開發過程中,解決經濟生態農業發展瓶頸因素是關鍵
目前在西部經濟生態農業生產“非適宜區”之所以生產水平不發達、經濟落后,并非其所有背景因素不滿足農業發展建設,而是農業生產要素中某一水平素質的限制影響了特質資源的發揮,即便這些地區的特質資源往往豐富到了某一物種生長需求的極限。如何將這些“落后區”、“非宜農區”建設成為“良種區”、“優質區”,充分利用區域特質資源解決農業發展瓶頸因素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也是解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
工程探索、實踐與示范能有效破除瓶頸,實現經濟生態農業規模發展。我們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西南橫斷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區進行相關基礎內容的研究,區域氣候雨熱同季、光熱資源充足,優越的農業氣候條件是優質烤煙、蠶桑、甘蔗等經濟作物生產的前提,但水資源匱乏及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限制了經濟作物的規模種植,僅在一些地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進行小范圍種植,經過與當地居民、政府官員交流、座談,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建設了“長藤結瓜”、“微型水窖池”等田間水利設施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20~21],并通過等高固氮植物籬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問題,并進行了科技示范由當地政府部門組織推廣。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區域已經形成了以烤煙、蠶桑、甘蔗為主的經濟生態農業產業,農戶與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2,13,16]。境內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基本杜絕,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成為維持其經濟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外部條件而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自發行為。
2.傳統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的不足
傳統經濟生態示范區建設方式存在資金來源匱乏、技術相對保守、工程施工困難、示范區選址局限等諸多因素困擾。我們在橫斷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區開展等高固氮植物籬相關內容的研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大力開展以植物籬為基礎的山區復合經濟示范區建設。在近二十年工作過程中,我們總結發現目前國內偏遠山區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陷入一種較為尷尬的局面。目前國內多數經濟生態示范區建設主體單位為政府部門,科研院校也會結合研究課題進行小規模的示范區建設。兩者均存在建設資金匱乏的問題,首先擬建立經濟生態示范區的地區多數屬于相對貧困、落后的區域,政府部門財力相對有限[22];其次科研院校項目經費主要用于科學研究工作,示范區建設多作為研究基礎而設立,這也決定示范區建設規模多數很小。技術上,政府部門多采用學習考察的方式將其他區域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搬移過來,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的資源優勢與抑制因素,進而因效益不明顯而未能達到預期的示范效果;科研院校技術實力較為豐富,但工程經驗較為欠缺,對示范區建設的結構單元、施工組織方式、資金運用等方面都較為薄弱。工程施工方面,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校均采用雇傭當地社區居民來解決施工人員問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施工人員業務技術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多以追求即時利益為勞動目的,其本身并不具備工程質量責任承擔者的能力。因此,在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上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況且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校本身又缺乏工程監督職能。示范區選擇問題上,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校局限于資金匱乏多選擇一至兩處較有代表性地域進行示范區建設。首先通過土地租用的方式從農戶手中購買示范區建設年限內的土地使用權,建設完成后交由農戶自行管理。期間農戶會以農作物損失、土壤擾動損失等緣由提高土地租用成本或迫使施工中斷。
經濟生態農業的示范建設一直都作為西部山區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的一種手段,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諸多的不利因素使示范建設過程變得困難和漫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示范作用的效果和最初目的。
3.鐵路建設項目促進區域經濟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鐵路建設項目工程、技術優勢對于促進沿線經濟生態農業轉型有著積極的作用。西部山區鐵路施工取棄土場、棄渣場、大臨工程等多成斑塊狀分布在鐵路沿線兩側,建設后期生態治理根據臨時工程占地性質而采用復墾、綠化等措施進行修復,多以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補償工程占地為目的。生態修復工程目的過于單一,沒有充分發揮鐵路工程建設項目相對豐富的經濟、技術、工程優勢。鐵路建設項目具體優勢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經濟上,鐵路項目投資中具備生態修復專向治理資金,改變原有生態修復措施投資為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投入。(2)技術上,鐵路設計部門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鐵路設計涵蓋國內全部和國際部分區域。在鐵路設計的同時,涉獵并掌握了國內多數地區乃至國外較為先進的經濟生態農業設計理念及方法,且在設計過程中多與科研院校等部門進行合作交流,在生態農業建設設計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3)工程上,鐵路建設擁有一支優秀且龐大的施工建設隊伍,能根據設計單位的設計思想進行工程實施。(4)載體上,取棄土場、棄渣場、大臨工程等項目面積大,為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必要的土地條件;位置分散又能起到良好的分散輻射作用。
鐵路建設環境保護設計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以待生態修復的臨時工程為載體,借助鐵路建設項目工程優勢,結合區域農業生產特點,進行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1)調查分析沿線農業資源特征;(2)通過走訪、座談及基礎資料分析的方法判定區域優勢特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總結分析經濟生態農業規模化的瓶頸因素;(3)總結區域較為成熟的技術方法并探索切實可行的工程、技術措施;(4)篩選、評價工程技術措施的經濟性和可操作性;(5)提出利用臨時用地進行經濟生態農業示范工程設計方案;(6)監督并配合施工單位進行方案實施;(7)建立鐵路工程對促進區域經濟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8)與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不斷完善技術體系。
四、結論
鐵路建設生態補償機制不能僅限于以植物種植。目前鐵路工程建設大力提倡進行生態補償機制,傳統生態補償多采用路基邊坡、取棄土場、大臨工程表層的植被覆蓋。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鐵路建設項目與周圍環境的生態相容性,降低了工程建設的生態擾動強度,但沿線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并未朝向良好趨勢邁進。農業“三料”匱乏、農業水平落后、經濟水平低下多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作用仍在發生,工程建設永久性占地特別是耕地占用對沿線居民個體的農業生產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短期的土地賠付無法解決土地長期收益斷裂問題。因此,鐵路工程建設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根本上促進和推動鐵路沿線的農業水平,提高農業經濟收入是逐步提高西部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
生態保護實體化工程設計是鐵路工程生態修復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鐵路建設工程的生態修復設計僅限于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的,針對工程項目所帶來的不利生態影響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措施。多數并未考慮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對工程項目的影響以及工程本身生態修復內容對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所帶來的貢獻問題,而這兩者往往是一對辯證統一的有機體,以鐵路建設生態示范工程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反之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對于鐵路安全運營、降低維護成本、延長使用周期等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愛儒.青藏鐵路沿線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一致性研究[J].鐵道經濟研究,2009,(2):27-30.
[2]張世聰.青藏鐵路通車對生態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J].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3]梁書民,厲為民,白石.青藏鐵路對城市(鎮)發展的影響[J].城市發展研究,2006,(4):15-18.
[4]章軻.孫紅烈: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將不可逆轉[J].環境保護,2006,(13):25-27.
[5]呂冬梅,白曉軍.鐵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與現階段存在問題的探討[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保護,2009,(36):255-257.
[6]李海峽,馬金曄.中國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2):195.
[7]謝漢生,李耀增,姜海波.新建茂湛鐵路對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分析[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9,(36):234-237.
[8]邵琳,林柏梁.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沙漠鐵路環境影響評價[J].鐵道學報,2009,(5):84-89.
[9]謝永勝.淺談鐵路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J].海峽科學:鐵道科技,2005,(9):39-40.
[10]李友根.淺析西部農村環境承載力[J].生態環境,2009,(10):130-133.
[11]馬玉恒.西部開發戰略下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初探[J].現代經濟信息,2009,(17):4.
[12]唐亞,孫輝,謝嘉穗,等.中國西部山地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思考[J].山地學報,2003,(1):1-8.
[13]唐亞,陳克明,謝嘉穗,等.論固氮植物在山區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地理研究,1999,(1):73-78.
[14]劉淑珍,范建容,朱平一,等.自治區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環境災害成因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1,(2):25-30.
[15]樊勇,李曉思.西部地區資源開發中的矛盾及求解――從發展合理性的視角[J].云南社會科學,2009,(5):98-101.
[16]張炎周,等.高固氮植物籬對橫斷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研究[J].四川林勘設計,2002,(1):9-14.
[17]杜軍,胡軍,周保琴,等.一江兩河流域作物氣候生產力對氣候變化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1):141-145.
[18]孫維,余成群,李少偉,等.一江兩河地區種植業比較優勢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8).
[19]楊本津,劉厚田.”一江兩河”中部流域農業生態環境及其保護途徑[J].環境科學研究,1997,(1):46-51.
[20] Yang Wu,Ya Tang and Chengmin Huang.Harvesting of rainwater and brooklets water to increase mount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 case study from a dry valley of southwestern China.Narural Resources Forum,2009,(1):39-48(SCI).
篇7
符號學的實質是一種符號系統,是符號與實際事物之間的特定聯系,符號學理論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革命,構建了人類想象世界空間。通過符號學理論的應用,人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成了許多先進思想的產生。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家將符號學理論應用到了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的環境設計藝術主要通過調節建筑空間的布局,來表現環境設計藝術的文化內涵,而符號學的應用促使環境藝術設計向人性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將空間的審美和功能性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打破了傳統的環境設計藝術所遵循的設計格局,形成了全新的空間布局結構。與此同時利用設計藝術符號學的特點,實現了設計形式與設計文化的完美結合,豐富了環境設計藝術的文化內涵,展現了環境設計的功能性。由此可以看出藝術設計符號學具有深刻的內涵,對藝術設計符號進行深入的分析,不僅能夠體現環境設計藝術的表達特性,還能實現環境設計藝術的創新。
2藝術設計符號學在環境藝術中的運用研究成果
環境設計藝術是一門獨立的藝術,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色彩。設計藝術符號學作為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重要表現手段,是環境設計藝術文化的載體,擔負著傳播環境藝術設計文化內涵與精神的重要任務。近幾年來隨著環境設計藝術不斷發展壯大,相關學者和藝術家對藝術設計符號學在環境藝術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具體的研究成果如下。
(1)藝術設計符號學拓展了環境藝術的發展空間。
人類并不是獨立的個體,在廣闊的自然當中,人們通過符號來相互交流。所以說符號是文化的載體,包含了人們強烈的感情和愿望,在大多數人看來符號只不過是簡單的形態,事實上符號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不同符號在不同環境與場合下的應用,傳達了不同的信息。與此同時為環境設計藝術賦予了更加鮮活的形態,延伸了環境設計藝術文化,體現了現代環境設計藝術的象征意義。
(2)藝術設計符號是環境設計藝術文化的傳播者。
時代的發展特征是決定環境設計藝術形式的關鍵,沒有文化內涵的環境設計藝術形式過于空洞,缺少打動人心的元素。藝術設計符號作為環境設計藝術文化的傳播者,將現代環境設計藝術與民族傳統文化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通過不同符號語言的組合與排列表達了環境設計藝術中濃厚的歷史氣息和人情味,實現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豐富了環境設計藝術的文化內涵,保持了環境設計藝術的鮮明特性,與此同時為環境設計藝術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設計藝術符號學是環境設計的最佳工具。
符號元素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裝飾元素,為設計者處理設計環境空間元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藝術符號具有形式多變,狀態多樣的特點,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優秀的設計師能夠充分利用符號的特點,通過符號自由的組合羅列,打造獨特的空間效果,在最大限度上發揮符號的點綴作用。
(4)設計藝術符號是設計師想象力的具體表現。
設計藝術符號學在環境設計藝術中的應用,賦予了環境設計藝術生命力,讓環境設計藝術展現了其內在的具體價值,而不是單純表達個人感情的無意義的設計形式。在環境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根據實際的環境狀況,選擇能夠準確表達當時情境,還能夠被大眾接受的符號元素,同時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將符號元素與環境設計要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遵循環境藝術設計的原則,營造文化氛圍。
3藝術設計符號學在環境藝術中的運用表現
3.1設計藝術符號的具體形象
圖像性藝術設計帶來了一種主觀感受,通過藝術符號的具體形象直接表達環境設計的主旨思想,圖像性設計藝術符號作為最基本的環境設計元素,在簡約風格的環境設計中應用得最多。雖然圖像性符號是最基礎的裝飾因素,但是在實際的環境設計中,卻包含了深刻的內涵價值,在使用基本符號元素做裝飾時,要注重調節光線和建筑背景之間的關系。比如日本大阪城郊的光之教堂,設計者對光線的穿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選擇了最佳的環境設計位置,并且在教堂的十字架上安裝了適當大小的玻璃,每當太陽光照射進來的時候,教堂十字架就會發出絢爛的光芒,營造了教堂應有的神圣的氛圍,進一步感化了虔誠信徒的心,與此同時光之教堂也被稱為最令人感動的教堂。
3.2指示性設計藝術符號
指示性設計藝術符號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設計空間之間的關系,是設計環境總體空間結構的具體表現,通過研究指示性符號的具體含義,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了解設計空間的功能意義。指示性設計藝術符號的應用,實現了設計環境空間結構與區域功能的完美連接,與此同時承載了設計空間的內容信息,體現了環境空間的設計形象。指示性藝術設計符號是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元素。以現代地下乘車建筑為例,在地下設計空間里,人們無法依靠方向感選擇前進的方向,這個時候就需要指示性的符號表現出關鍵位置,比如出口和入口,以及換乘路線的具體方向。通過辨識相關的指示性符號,人們可以迅速的做出判斷,掌握地下設計的空間結構。
3.3象征性的設計藝術符號
每一種符號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在環境設計過程中,選擇象征性的設計藝術符號能夠更加直接地表現設計的價值意義。象征性設計藝術符號在環境設計中的具體表現分為兩種,一種是設計符號的直接表達方式,另一種是設計符號的含蓄表達方式。其中直接的表達方式主要是利用符號自身的特性傳達信息,主要的傳播方式是給人們造成視覺上的沖擊,繼而讓人們意識到環境設計的特點,了解符號引用的內在含義。含蓄的表達方式主要利用了符號之間的聯系,通過不同符號之間的排列組合,形成了多種隱形語言,其設計的內涵文化需要人們在了解基本常識的基礎上,結合環境設計的暗示信息與自身想象力去發掘。
4結語
篇8
關鍵詞:綠色技術;綠色環境;設計;應用
綠色技術是指能減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綠色技術遵循3R的理念,即:Reduce(減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它是構成綠色技術范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綠色技術、綠色設計的概念已深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綠色技術在環境設計的很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關鍵性的進步。綠色環境設計必須依賴綠色技術而生成,綠色技術策略應該切實實施相關的理念和技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環境保護的理念加上改造生態的知識與能力,以及相關的物質技術手段才形成完整的綠色技術效用。
1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1.1 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
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對眼下的環境問題要負約50%的責任,其中有相當的比例是因為室內外裝飾中材料的生產、施工與維護造成的。現有的環境設計行業的裝修周期一般為10年,重新裝修時,以前的裝修一般都要拆除,包括各類地板、瓷磚、墻紙、板材等等,這些廢舊材料往往沒有任何利用,直接丟棄,產生大量的垃圾,對環境也造成污染和破壞。因此在環境設計中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了。
現如今“綠色設計”、“綠色消費”等概念成為時代進步的追求。環境設計不能落后于時展的要求,而是應當大力提倡綠色設計與綠色環境消費,并在設計實踐中努力實現綠色設計理念,同時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綠色環境消費觀。綠色環境設計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思想,以創造人類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生存環境為設計追求,反對以犧牲社會資源來追求環境藝術設計的所謂“純藝術化”。
1.2 環境設計師的社會責任體現
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解決設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設計來引導社會往正確的方向前進。設計師通過設計實踐,會對社會的自然觀和審美標準產生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實現。另一方面,綠色設計本身就來源于設計師對現代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體現了設計師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歸。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社會也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社會。阿爾多?列奧波德在《大地倫理學》中指出:地球是有機的整體,人類是生物聯合體中的平等成員,人類在自然中的作用不在于征服和統治,而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去促進人和自然的和睦相處,共同進化。在綠色環境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應把環境保護觀念放在優先的位置,處理好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1.3 綠色環境設計的內涵及社會價值
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約翰?西蒙茲指出,環境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相處。環境設計專業的研究內容是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非生物、生物之間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最終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其次,環境價值的體現就是一種環境設計價值的社會體現。綠色環境設計貫穿著設計對象的全過程,將方案的前期概念、方案確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直到停止使用后的回收過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裝修和裝飾,這種包括了設計層和評價層的反復過程,它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內含有設計的社會價值。
2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有效應用
2.1 設計師具有主體概念的積極作用
設計師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設計出具有自然感的空間,往往是通過改造建筑使得內外空間相互融合,使得更多的空氣、陽光和水分可以與內部空間保持暢通的同時,也使得外界的景色展現在我們的視野之內。很多的住宅和餐飲建筑都在追求一種自然風,希望以一種自然復古,順應自然的氛圍來贏得客戶的青睞,這事實上給大眾灌輸了綠色生活的理念。在內部環境設計方面,廣泛使用的室內造園方法,也就是在室內多擺設綠化植物,使得室內的綠色感增強。關于室內設計的顏色搭配和材料選擇,設計師盡可能地讓使用者感受自然的趣味,體會自然的味道,設計師關注的就是顏色與材料的組合,從而使綠色技術和綠色環境設計理念完美結合。
2.2 提高環境的健康性與和諧性
在綠色設計理念的實踐過程當中,一是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藝術性融合,降低污染;二是注重處理人工因素之間的關系,使環境采光、溫度、空氣等系統可以高效運作。從內部環境空間來說,降低甲醛等空氣污染,設計師在環境設計的階段,就會對施工材料進行全方位的考慮、篩選。另外,還會考慮到環境中的放射污染,氡是現代室內環境的主要放射污染物,主要來自于石材。所以,在環境設計的過程當中,常常在人們不常接觸的區域范圍內設置石材元素,并盡可能的使用天然無放射石材。除此之外,設計師還對采光、空氣以及溫度等空間系統的設計元素進行仔細的考究,使室內能夠盡可能地接受自然光照射,使空氣的流通能夠自然、順暢,并使溫度可以始終保持在一個令人舒適的區間內。這樣可減少能源消耗,并與自然環境能夠融為一體,使人工因素與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
2.3 盡可能利用綠色材料
當前,有許多的材料都以“綠色”為賣點,這為綠色設計理念的實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綠色材料的主要優點在于可以節省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綠色材料在功能上也更為杰出,并能夠在回收處理的問題上體現出傳統材料無法達到的環保屬性,最大限度滿足了綠色設計理念的核心需求。通過對綠色材料的應用,有關人的健康的很多問題能得到解決,也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在設計中會盡可能的選用綠色材料,這是綠色環境設計實踐應用的一個有效途徑。
2.4 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
綠色環境設計活動已經在考慮能源的利用率:盡可能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滿足人對環境的功能需求。要降低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從溫度控制、光線采集、水資源利用以及隔音等方面來實現。例如,門窗對室內溫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所以在設計中會考慮到門窗的材質和空間位置因素,盡可能使環境空間在不消耗能源的情況下,保持最適宜的溫度。再如,現在的環境設計師們都很注重節約水資源的設計,常常采用廢水回收處理以及雨水收集,用以澆灌綠色植物等等。
3 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應用的發展方向
3.1 綠色技術要始終圍繞環保與健康的環境概念
綠色材料的應用是綠色技術的基礎,綠色材料有兩層含義,其一是無毒無害無污染;其二是“低碳”,要盡量用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減少地球的排污和排熱,盡量使用可降解材料,比如可再生的藤竹木、可分解的玻璃、可循環使用的鋼材等等。綠色技術應當在人的需求滿足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平衡思維下,以保護環境、友好自然的方式給人們(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的生活帶來健康、方便、舒適的綠色空間環境。
3.2 智力資源應成為綠色環境設計發展的重要資源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認識到智力的重要性,它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智力資本的發展不僅推動物力資本的不斷創新,而且使勞動者本身的素質提高,使社會財富增加。設計是具有創新性的智力資源,環境設計尤其如此,一個好的綠色環境設計可以節約資源、節省空間,帶給人們健康的生活。故在設計專業教育中,給未來的設計師灌輸綠色環境設計概念也將是長期的重要任務和更重要的發展資源。
3.3 綠色技術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應符合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
知識經濟崇尚知識、腦力,重復勞動不再占據主要地位,知識經濟為環境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土壤。綠色環境設計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藝術含量,提高產品的審美附加值,從而往往能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順應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是綠色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由之路。設計師應自覺、主動把握經濟社會的特點,在設計思想、設計觀念、設計方法、設計手段等方面做出回應和體現,順應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
3.4 綠色技術必須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
綠色技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它必須不斷吸取其他學科的最新成果,從而更好地實現為社會服務的宗旨。在當今,環境設計中智能化設計體系廣泛運用,如智能化的節能減排系統在環境設計中正逐漸被大量運用,如何讓環境設計空間更符合當代及未來人群的需要,綠色技術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的結合是密不可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設計也會隨之進入智能化綠色設計的新階段。
4 結語
綠色環境設計是今后設計界的主流設計方向,而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就顯得尤其重要。綠色環境設計充分體現了低碳、節能、減排的生態設計觀,同時,綠色思維、綠色理念、綠色生活方式對綠環境藝術設計也至關重要。綠色技術在綠色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帶給人類文明長遠的利益。注重綠色技術、注重綠色環境設計,為營造“綠色、和諧、低碳”的環境空間而努力必將是環境設計從業者的責任和設計事務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大衛?伯格曼(美).可持續設計要點指南[M].徐馨蓮,陳然,譯.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黎德化.生態設計學[M].徐馨蓮,陳然,譯.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Jean Carroon .可持續設計要點指南[M].陳彥玉,等,譯.
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陳華鋼(1968―),男,廣東廣州人,碩士,教授,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綠色建筑環境設計研究。
篇9
1.1自然環境空間設計所具備的低碳環保價值
從目前我國自然環境空間設計的實施方案內容來分析,往往很多的自然環境空間設計項目中的環保問題需要通過科學化的方式進行改進,基于低碳理念的自然環境營造方式便浮出水面。從總體情況來看,大氣、土地、陽光、空間、植被、動物、山川河流等都屬于自然環境規劃建設項目中常見的自然環境元素。實質上,盡管這些設計元素對于總體設計及建筑室內環境設計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關鍵在于如何進行組合設計與應用,這就需要本著低碳理念來進行設計規劃。低碳理念,是一種意識形態,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景觀氛圍中各類型物質的協調布局,同時,還蘊含著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由此可見,自然環境空間設計所具備的低碳環保價值極高。此外,最重要的是,自然環境設計以及室內環境設計要參照“因地制宜”的屬性來編排設計,尤其是在制定自然景觀設計方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材料及運輸過程的低碳特性,往往采取就近取材的原則來進行設計。
1.2室內環境設計內容當中的低碳理念
在自然空間中,通過將植物、山石、水體等可以移動的自然環境元素,以及對自然景觀的再創造,可以充分的體現出對自然的一種渴求。室內庭園設計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自然環境元素就是植物。由于植物可以通過本身的形體、線條以及視覺色彩等自然美的展現,可以給人帶去無限的活力,并且,植物本身具有的一種自然活潑的姿態,與室內的幾何空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柔和豐富之感。
2.自然景觀環境設計與建筑室內環境設計之間的微妙關聯
2.1生態環保理念是連結自然景觀環境設計與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的橋梁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室內居住環境的舒適環保,所以,將自然通風設計引入到現代室內環境設計之中,對于當前建筑設計中的室內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人們對于居住環境舒適度要求的提高,空調作為能夠有效調節室內溫度的電器被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但空調的使用會消耗大量的能源,為了有效的降低能耗,許多新建成的建筑都選擇減少通風量的建筑設計策略。可是由于房間新風量的減少,以及對運行沒有進行妥善的管理,使得室內裝修材料的氣味無法快速的揮發,造成室內空氣的有機混合物含量增加,導致室內的空氣質量進一步惡化。因此,采用自然通風設計,可以有效的提高室內空氣中負離子的含量。
2.2自然采光設計與室內水體環境設計是現代設計的精髓
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陽關、空氣和水都是人們獲得生存條件不可缺少的自然元素,所以,將自然采光技術運用到當前建筑室內設計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自然光無論是在室內環境自然環境元素設計還是在能源系統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它不僅僅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經濟意義,更重要的是,人們對于自然光的習慣,使得自然光具有極高的生理衛生價值。另外,除去人們本身對于自然光自然而然的需求之外,自然光還是重要的太陽能,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主要綠色能源之一。因此,將自然采光設計應用于室內設計之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于生存環境舒適度的需要,還符合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綠色能源的社會發展理念。在室內設計諸如水池、小型瀑布。噴泉等水體,可以有效的調節微氣候對室內空氣中水元素的增發,使室內的濕度始終處于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并且,水具有儲存熱量的作用,在冬天,室內水體可以在白天從太陽輻射中獲得熱量,并儲存起來,到了夜晚的時候,水體再將儲存的熱量釋放出來,從而提高起到提高室內溫度的作用;在夏天,水可以吸收熱量,使得室內的溫度低于室外溫度,有效的保持室內的涼爽度。實際上,室內環境的設計在雖然在主觀上沒有利用自然環境,但是卻被動的將自然元素運用到了設計之中,在探知到二者的關系以后,就要側重將生態環保的理念科學化、合理化的注入到設計內容之中。
3.結論
篇10
關鍵詞:環境設計;思政元素;思政育人
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1],明確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
1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必要性
環境設計專業的多數學生重視專業學習,忽視文化教育。環境設計專業90%本科生為藝術生入校[2]。據研究結果表明,多數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對自身專業課學習興趣較為濃厚,對色彩、圖形敏感,但對數字計算等較抵觸。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自帶大量思政元素,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工匠精神”“生態環保”等。通過問卷調查法,對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切入點排序(見表1~4)。
2思政課程融入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目標
2.1專業基礎
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礎、形式基礎、透視與解剖、專業速寫知識,具有良好的創新思維意識;了解現代設計的發展歷史,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掌握環境設計表達相關技能與方法,包括徒手藝術表現和專業計算機繪圖軟件。
2.2應用能力
掌握建筑構造、園林工程與植物、裝飾材料與預算、家具與陳設、模型制作等環境設計的相關技術與工藝;具備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的綜合應用能力,能夠獨立完成方案設計。
2.3人文素養
掌握哲學、文學、心理學、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制意識;能夠應用基本原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有良好文學素養,能夠根據國家的政策、方針與行業發展動態合理地進行職業規劃。
3思政育人具體策略
通過對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梳理主要課程對接思政切入點(見表4),例如“環境設計概論”結合室內陳設設計典型案例,從文化創新與人文氛圍營造角度出發,強化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及文化創新意識[4]。“CAD繪圖”引導學生了解AutoCAD軟件在中國環境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及發展現狀,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研究中國園林設計思想及圖紙表達,探索現代景觀園林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及使命感。“建筑構造與造型”結合案例說明建筑構造對建筑設計的重要性,增強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意識、環保節能意識和設計責任意識。結合中國傳統的磚墻組砌方式和工藝,弘揚“工匠精神”。“設計制圖”結合工程圖樣在環境設計行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自覺執行國家標準和設計規范的責任意識,建立積極的職業價值觀。結合作圖實踐中的各種線型、尺寸標注和圖面質量等,要求學生樹立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以及嚴謹細致的職業素養。“室內空間設計”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家居室內空間發展歷程及發展現狀,提升學生對我國室內設計發展的文化自信。從家具空間功能布局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建立合理流線,增強設計服務意識。“園林工程與植物應用”針對園林河道工程存在社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施工材料及工藝方面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意識[5]。結合中國綠色環保典型案例解析,培養學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結合中國假山藝術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案例解析,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人體工程學”關注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生活與居住環境的“無障礙設計”問題,體現以“人”為核心的設計價值觀。“城市空間環境實習”倡導學生用環境藝術語言和思維方式,弘揚主旋律,進行相應的設計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間環境空間處理手法知識的講授。通過案例解析、作品創作及總結答辯等環節,體驗、領悟中國城市環境設計中的“工匠精神”、優良傳統和服務社會意識。中外造園藝術比較,中國園林為世界園林之母,結合中國名園典型案例,分析中國園林與詩詞、繪畫、書法、戲曲關系,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國園林文化傳承案例,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過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設計中提高學生精確的設計意識,進而增強“匠人精神”。
4結語
如何使思政課程融入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是環境設計專業高校教師應重視的課題。本研究探究思政課程融入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必要性,明晰思政課程教學目標,提出主要課程思政育人具體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導學方案還需在今后的課程實踐中不斷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廣性的優化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課程融入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研究[J].智庫時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濱.熱觀察與冷思考:新時期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選擇[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5]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1):122-124.
- 上一篇:高一學生的心理素質總結
- 下一篇:有關生物的知識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環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