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策略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策略

篇1

程資源;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24―0112―01

科學學科的性質、任務和教材都決定了采用探究性教學、構建探究性課堂是非常必要的。科學課要達到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素質和優質高效的目的,必須致力于探究性課堂的打造。本文結合筆者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實施策略

一、設置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有沒有求知的欲望,以及求知的欲望高不高,直接決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是否能全身心投入。而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進而達到最優教學效果的好方法。

問題情境的設置,途徑之一是讓學生親歷自然情景,發現問題,拓展想象,深化思維,再在探究中學到知識。途徑之二是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在探究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如在執教五年級《電路的研究》一課時,我在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然后讓學生分組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去操作實驗,還可以比比哪個小組最快讓小燈泡發光。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與學生共同操作,或及時提供幫助。

二、挖掘課程資源,在實踐中求知

小學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探究居室養花的學問,探究澆花噴水器的原理,了解家電線路的設計,進行天氣、氣溫、風向的觀測和記錄,開展食物霉變的研究,探究水壺除垢的方法等。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收集生活中的廢棄物品,變廢為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如:廢棄的飲料盒罐,可以做電話聽筒,可以做聽診器,可以做小昆蟲觀察盒等;小藥瓶、飲料吸管、導線、鐵釘、小磁鐵、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絲、螺母、食品包裝盒、袋、繩等,可以用來做其他實驗的器材,幫助我們完成精彩的科學實驗。因此,科學教育要使學生養成善于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習慣,而課程資源的重要價值正在于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發展時空和發展途徑,而這正是科學教育的內涵。

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對科學的探究,在探究中體現了對科學的認識過程。三年級《往水里加點東西》一課,學生通過實驗知道糖和鹽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在水中溶解?這時,教師不須講任何解釋,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找答案,讓他們將油、茶葉、面粉、粉筆末等物體投入水中進行實驗,通過自己實驗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在水中溶解,像油、粉筆末、砂等物體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既獲得知識,提高實驗技能,又培養了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尊重自主創造,培養科學素養

“學生是會思考的個體,是天性的學習者”。在動手操作時,他會有自己的選擇,他的辦法也許新穎、巧妙,也許幼稚、笨拙,但都是動腦筋的結果,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從心理角度講,學生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勵和認可,老師包辦是對“快樂的掠奪”。所以教師課前要準備大量的、盡可能的實驗材料滿足學生不同的“胃口”,為學生多種嘗試提供保障,學生不致“難為無米之炊”。

篇2

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化教學的實際需求,教師要利用現代教學工具,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為教學營造出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做好充分準備。課堂的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在微課的輔助下,這一活動過程更能發揮出獨有的效果。微課輔助教學時,教師要發揮出“教”的引導價值,設疑質問,適時引導與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啟發下,再通過自己的分析理解去獲取相關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掌聲》這一課文時,可以先通過微課把本篇文章需要解決的問題列出來,組織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當小學生們動口、動腦解決這些問題后,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鍛煉。在思索問題的過程中也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智,真正做學習知識的主人。教學實踐表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微課的適時加入,學生們的多種感官也被充分調動起來,全方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被調動出來,課堂教學也變得更加生機勃勃,活力四射。

二、利用微課突破難點,查漏補缺

在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把新課程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制作成微課視頻、音頻發給學生,作為自主學習的輔助資源。如在講解"把字句和被字句"這一知識點時,先學習知識,按照正常的模式學習,然后進行小型測試,發現一部分學生在轉換上面出現障礙,針對學生的這些漏洞"對癥下藥"詳細講解,同時做好記錄和反思。通過讓學生復習記錄,再進行一次小型的針對化測試,獲得學生的反饋。學生在一個精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內接受了大量的知識點強化,因此,記憶深刻,效果不言而喻,并且整套內容花費的時間是傳統教學時間的一半,學習效率提升顯著。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把“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等制作成微課視頻,展示給學生。由于視頻的直觀和形象,生動顯示出比喻句文體的特點,把比喻句的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語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的三個主要結構清晰地反映出來,使學生們理解起來相對容易。同時通過不同的音頻閱讀,感受到了比喻句對增強文章語句感染力的作用,學生們明白這些之后,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閱讀效果更好。

三、通過微課,讓學生領悟意境

微課集視頻、圖像、聲音與文字等多種媒介為一體,動靜結合,相互配合,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逐漸構建一個更加生動且有深度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更有動力去體味文章的內涵,領會其中的意境。例如,在探究《一夜的工作》@篇文章時,由于學生對的了解不多,很難領會形象的高大,教學時,僅僅依靠教師的逐句分析也是很難讓學生充分理解的。這時,就可以借助微課,把的相關照片、生活事跡片段展示出來,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去了解的工作狀態,加深對整體形象的印象。再回到文章的學習當中,孩子們也會帶著對形象的理解去品讀課文,學生也就很容易領會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結合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片段,學生們也能更好地體會人民對總理的愛戴。文章中營造出來的意境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學生們領悟。

四、利用微課拓展延伸,提高學生整體水平

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這正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向課外拓展與延伸,將語文引向寬廣的現實生活空間。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如在學完《北大荒的秋天》,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制作尋找秋天的足跡的微課視頻,讓學生結合文章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親身感受秋天的氣息與腳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秋天,用自己的雙手描繪秋天。這樣就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延伸到課外,帶領學生走進寬廣的現實生活去尋找秋天,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促進學生閱讀水平、觀察能力等全面提高。同時讓學生收集歷代文人墨客描寫秋的詩詞等,將這些材料集中在一起,師生一起展開認真的分析、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這樣的活動給予了學生更寬廣的空間,學生的學習與認知不再局限于教室與教材,學生通過對這些詩詞作品等的分析,既可以從中領略到秋的喜悅與美麗,又可以在分析與比較中掌握不同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篇3

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科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實驗教學是進行科學探究的最佳途徑,實驗能讓學生直接參與并獲得對探究特征的深刻認識。

科學課上,我們看到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點:學生動手機會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但是課上還存在著以下幾點實驗教學低效的現象:

1.學生的常規養成缺乏訓練

我們知道好奇、貪玩、好動是小學生這一年齡的特點,課堂中我們經常看到老師還沒宣布開始實驗,有些學生已經按捺不住要擺弄一下實驗器材。在瞎擺弄的過程中孩子一無所獲。平時實驗教學課上對學生常規的培養尤其重要,學生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的有所收獲。

2.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缺乏科學思維

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活動上,在活動當中,并沒有參與科學的思考和探究。因此,一般課上,學生實驗活動熱鬧有余、思維不足,科學實驗的更重要的任務建構知識層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后續的學習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3.實驗活動中學生缺少合作,只是旁觀者

在科學實驗活動中,小組合作是主要的活動形式。我們經常會發現,合作當中有小組成員不發表意見,不參與討論。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一些學生只作為旁觀者在一邊觀看,沒有合作和參與意識。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探究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所以在實驗的設計中我們就得考慮這部分人能力的培養。讓他們也能積極地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也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因此,要想讓小學生能夠通過科學實驗收獲大量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通過教學研究分析總結,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實踐,μ岣呤笛榻萄в行性有一定的效果。

1.明確課堂要求,規范學生課堂行為

“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保證一堂課的高效有序,首先要有明確的課堂紀律和要求。只要常規落實到位,我們的科學實驗就有了保證。學生經過一段時間規則和要求的監督約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習慣這樣的科學課堂學習,在實驗活動時,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就不會自由散漫。對于小學生,只要耐心教育,樹立榜樣,經常提醒督促,慢慢課堂就會規范有序。

2.合理分組,人人參與

科學實驗小組合作探究是主要的形式。要想達到實驗的高效,首先分組要科學合理,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二是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促進;三是培訓小組組長的組織和調控能力,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組內人員分工有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實驗員。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小組成員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小組內積極配合,團結合作,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評價機制多元化

首先,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人的評價。教師能對學生的回答或展示作出診斷性評價,讓學生明了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或表達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其次,教師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要看到學習小組的成績。做到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的有機統一。教師通過對小組整體評價,促進小組團結合作,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讓突出小組帶動其他小組,最后達到全班積極互動、合作探究的和諧場面。

再次,課上除了教師對學生個人和小組的評價外,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生生之間的評價,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學生之間的言語和評論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這樣學生之間就會樹立榜樣,對于實驗教學更有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不會傾聽,不能很好的關注同伴在觀察方法、語言表達、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長處。培養學生間的互相評價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在評價中張揚學生的個性,盡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間,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表達與交流。

篇4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調查組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本和教師為中心”的情況,忽視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 學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這是新課改中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為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領會課改的思想,必須把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放在首要的位置。 我們要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切實提高化學教學效率。

二、有效教學的含義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效益的唯一指標。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教學努力讓學生在課內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促使學生全面與可持續發展。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強調學習是主動建構的過程。

三、實施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1.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實施化學有效教學的基礎

心理學研究發現,中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求知欲旺。學生的這種潛能要得以表露和發展必須要有民主的環境和氛圍。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承認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平等地為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正如美國教育家莫里斯.L.比格所說:“在可能的時候,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課堂民主氣氛的影響,去幫助誘導(學生)親身介入”。 在課堂中我們要勤于巡視、樂于傾聽,善于捕捉學生的問題或錯誤中有價值的信息,使其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例如,在學習“物質除雜”時,筆者先“拋”出問題:如何除去氫氧化鈉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鈉雜質?一些學生認為應加入鹽酸,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應加入氫氧化鈣溶液。上述試劑都可行嗎?筆者沒有急著下結論,而是讓他們繼續討論交流:如果加入鹽酸,碳酸鈉、氫氧化鈉這兩種物質都能和鹽酸反應,導致除雜失敗;如果加入氫氧化鈣溶液,就只能與碳酸鈉反應,這樣既能去除雜質碳酸鈉,還能轉變成氫氧化鈉。接著再引導:為不混入新雜質,氫氧化鈣的量應是適量的。經歷了上述過程,學生對除雜的體會會更深刻,這與教師“一言堂”式的單純說教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可見,民主的課堂氛圍的構建,能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表達他們的想法,充分體現對他們的尊重。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回歸一個激勵思考的引導者、交換意見的參與者的角色,讓學生敢說樂說,從而奠定化學有效教學的基礎。

2.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是實施化學有效教學的突破口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系。在問題情境下學習能使學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認知,對當前所學內容進行建構,促進其潛能的發展。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設能為學生提供認知沖突的情境,應積極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不斷質疑。

例如:在學習“燃燒的條件”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大家都知道水火不容。你想見識水火相容的景象嗎?”在認知沖突中激疑生趣,進行實驗:①向放在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當學生觀察到白磷竟能在水中燃燒時,他們十分好奇,急于探究。接著再做對比實驗:②向放在冰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③將白磷放在熱水中,不通入氧氣。學生觀察到這兩次白磷均未燃燒時,再討論:為什么實驗①中白磷可燃燒,在②和③中卻不能燃燒呢?最后小結:物質燃燒需具備的3個條件。通過上述實例不難看出:利用認知矛盾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產生學習的內在需要,通過問題主線貫穿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而達到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適應;要注重問題的有序性和階梯性;要能造成懸念,可有意識地在“錯誤”中激化矛盾,引起認知沖突。

考慮到新課程背景下,課堂內容在不斷動態生成,在教學設計時我們最好能精心預設多種答案與可能性,為課堂教學中的一些 “不確定性”留下足夠空間,從而能有條不紊地創造課堂的精彩。 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是化學有效教學的突破口,精心預設教學以促發課堂的動態生成則是實施化學有效教學的有力保障。

3.開展實驗探究是實施化學有效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實現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的前提。我們要善于讓學生通過對某一情境的觀察、分析,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以此展開探究,從而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通過實驗不僅可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而且可讓學生主動地體驗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探究過程,獲得科學方法,在“做科學”中逐步改變被動學習的傾向,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研究“微粒的運動”時,筆者讓學生用一個大燒杯將裝有酚酞試劑的燒杯A和裝有濃氨水的燒杯B罩在一起,他們發現A燒杯中的液體變紅了。學生異常興奮,積極探索:為什么液體會變紅呢?他們提出了不同的猜想:使酚酞變紅的是空氣嗎?是燒杯中有某種物質嗎?是氨水嗎?筆者要求他們設計實驗來驗證猜想。于是各組重取酚酞后,有的用大燒杯罩住,有的則直接放在空氣中,均未觀察到明顯現象;有的組直接將氨水滴入酚酞中,發現溶液立即變紅了,謎團解開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最初的實驗中,酚酞和濃氨水并沒直接接觸呀,為什么酚酞也能變紅呢?”學生繼續討論,最終認識到“微粒不斷運動”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教學關注的是過程,是三維目標的落實。即使實驗失敗了,也不必大驚小怪。對于初中生來說,失敗是常有的事,他們正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學會探究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失敗是難得的反面教材,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這比起在教師精心設計和教導下的成功探究更具教育意義。

當然,教師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要想在課內盡量照顧到每位學生,存在一定難度。在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組員各負其責。在某些環節,可采取“組長輔導組員,組員相互輔導”等方式進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可使師生的力量得到整合,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有效性。

4.適時的激勵性評價是實施化學有效教學的催化劑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學習活動是一種復雜的活動,我們應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適時科學的評價,評價以鼓勵引導為主。激勵性評價是對人發自內心的關愛與尊重,是一種真誠的心態。當學生正確時,可評價:真棒!你是一位化學小天才;當學生不完全正確時,可激勵他:思路不錯,可還差那么一點點,繼續思考。并請其他學生來補充完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適時地運用激勵性評價,能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引向成功的。

教學中,我們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并重,將學生在探究與學習活動中的各方面綜合表現也作為評價內容的一部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發展的自信,讓學生有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保持其學習興趣,激勵學生追求更好的發展,使學習成為他們一種愉悅的生活。

四、結束語

實施化學有效教學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找準學生的興奮點,注重和學生交流,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方式的學習。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充分展現他們的個體生命活力,使他們學得更自信,更精彩。

參考文獻

[1] 薛冬.化學新課程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微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0

[2] 鐘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吳運來.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篇5

一、愉快教學的內涵

愉快教學,就是在氣氛輕松的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從愉快中鍛煉動腦動手能力,從愉快中獲取知識,從愉快中爭當學習的主人。有關“愉快教學”的論述自古有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所說的“好”與“樂”就是一種高昂的興趣,一種愉悅的心理,一種力求認識和創造的傾向。

二、愉快教學的作用

通過教師的愉快教學,學生無需有意識地努力就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愉快地投入學習,日積月累,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持久興趣愈濃,學習動機就愈強,努力程度也會愈高。

美術是一門對學生進行美育的藝術課程,注重素質培養和智力發展,保持學習的愉悅心情,才會消除焦慮感、挫折感和疲倦感,最終提升審美水平,陶冶性情。接受過良好的美術教育的學生,具備區別形狀、判斷明暗、理解空間、分辨色彩、自主創作等能力,觀察事物往往比較敏銳、細致、準確、完整。

三、愉快教學的實施

繪畫創作是一種借助畫面語言完成感覺傳遞的精神產物,欣賞課和講練課都是其必不可少的學習程序。繪畫創作的愉快教學,就是要從美術本學科的特點出發,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以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為目的,采用學生喜愛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引發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使之在愉快中學到知識。

1.師生共同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

教師的教態是在教學過程中,外部表情與內在氣質的形象反映,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情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自然輕松的教態,讓學生感到親切、愉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和顏悅色,會給學生愉快的暗示,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學生心情愉悅,也會激發起愛老師、愛這門課的相應情感,教師從互助的愉中受到鼓舞。

2.創造良好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只要做有心人,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一件事、一張圖、一個物、一首詩都有可能成為課堂的點睛之筆,有這樣的心理和意識,再善用教學資源,對各種因素進行選擇和組合,找準切入點,既能優化教學效果,又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例如,趣味故事與視覺圖像的藝術表達;音樂作品氣氛和美術情境教學的聯想;詩歌和圖畫藝術語言的互補及綜合表現;陶瓷藝術和工藝設計因素的關聯;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圖片、聲音、音樂的藝術整合;古典名作和現代美術的對比等。

繪畫創作是視覺藝術,這就必須強化感觀教學。如,《圖案基礎――寫生變化》一課,教師即席在投影上畫出簡化的魚、幾何化的青蛙、擬人化的小鴨等,這些趣味圖案激發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每畫完一個圖案,都讓學生產生共鳴。趁他們躍躍欲試之時講添加法,讓學生猜猜在魚身上添加蓮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鵲有什么寓意,學生經過思考,爭相答出“連年有余”“喜上眉梢”……學生還可以在課堂上展示收集的剪紙紋樣、自己創作的花卉裝飾紋樣、

動物裝飾紋樣。這樣,學生就輕松地掌握了“變化”的幾種方法。這些增強教學效果的授課有助于愉快教學觀念的滲透。

3.輕松教學需要理論聯系實際

成功的一節課,從開始就應引人入勝,讓學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對新課產生興趣,因此對新課的導入應做精心的設計。教學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創造性的設計。

4.珍惜學生創新能力的迸發,合理運用鼓勵性評價

在美術教育領域,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只希望盡快看到成果,不重視創作過程,導致問題出現。學生完成一張畫后,旁人議論大多是畫得像不像,而不是探知作者在作畫時的想法和情感,好像他們畫畫只是為了在家里得到長輩的夸獎,在學校得到老師的表揚,甚至得到比賽評委的肯定,以得到各種各樣的大獎為奮斗目標。這類教育弊端種種,極大地抑制了畫筆下大膽表現的內心世界,只能去畫別人喜歡看的東西,使作畫者原本對繪畫的興趣漸漸消失,創作的閃光點稍縱即逝。

如,在《創作畫――我的心聲》教學過程中,教師只給學生一個題目和范圍,更多的是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平時生活積累和形象積累的基礎上發揮想象,甚至是幻想,畫出不常見的事物或者沒有見過的而合乎規律的新形象,如大膽設想一下,為了警示人類生活環境的變遷,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太陽繞著地球轉、蘋果樹上結香蕉、雪花從地上噴出來、小貓長著汽車輪子、小鳥成了怪獸……目前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就異想天開地想一想,把這些有趣的想法畫出來。讓學生有充分展示創造力的空間,提倡藝術獨創精神。

篇6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小學生還處于一個心智發展的階段,相對而言自學能力還不是非常突出,導致教師會持有錯誤的觀念,把自己放在課堂教學的主置上,在情境教學的使用過程中不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一味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點的灌輸,學生很難在短暫的時間內吸收所有的知識點,不能對他們進行理解,導致情境教學的使用反而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慢慢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下階段的語文學習非常不利,因此,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情境教學中的主人,重視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對情境教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保證學生在情境中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減少對他們思維的限制,這也是語文學習中學生需要具備的品質,同時這些在情境中的養成的品質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保證學生以后的發展和學習。

例如筆者在對學生進行《鵝》這首古詩的教學時會給學生創建教學情境,通過使用投影的方式給學生展示一些鵝的形態,并且每個形態都會對應古詩中的一句詩,接著會讓學生去對這首古詩進行理解,讓他們將古詩的每一句和圖片。筆者不會對學生進行過多的干涉,而是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學生因為圖片的有趣積極性得到了激發,更加投入地參與到課堂中,讓情境教學的效果在本質上得到了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多媒體設備的使用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高科技技術在小學課堂中的使用頻率也變得越來越多。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課堂中的使用明顯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在情境創建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很多情境都是很難通過現實手段創建出來的,但是通過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可以創建出虛擬的情境,這樣的教學情境對學生而言有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幫助創建教學情境。

使用多媒體設備創建教學情境對教師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大部分教師沒能熟練掌握這些設施,因此教師需要主動花費一定量的時間在多媒體設備使用的研究上,保證情境創建的有效性。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設備創建情景時可以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策略,節選他們教學中的有用部分,幫助自己更好地創建情境,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升,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例如對學生進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的教學時,很難創建書中所寫的情境,這時候我會使用多媒體設備幫助我創建情境,在投影上展示百草園等等景點的圖片,讓學生經歷魯迅小時候經歷的一些事情,模擬出課文中描繪出的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學習起來也會變得更加輕松,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創建出適合學生學習相應知識點的情境。

三、創建生活化的情境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使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自己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認為這些是不必要的,教師覺得學生的年齡還小,很少有機會去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導致教師自己忽視了這部分教學。因此,教師需要調整這樣教學模式,將生活融入到情境中,使得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建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素材積累,可以在創建情境的過程中運用這些生活問題,融入課堂中,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學生在情境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知識對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學習會變得更加積極賣力,慢慢地培養起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在生活中碰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有條理地解決。生活化情境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創建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7

一、情境渲染,引感

為了深化主題,在陶藝欣賞教學中要突出該作品鮮明的時代、民族的個性特征,要針對歷史原由、藝術家創作歷程,用相關的音樂、故事等方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欣賞積極性和好奇心,同時可以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比如,在引導學生觀看陶瓷作品時,可以將聽覺藝術融入到陶藝欣賞中來,渲染出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讓學生的聽覺、視覺在欣賞中達到共鳴,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方才達到最佳的欣賞效果。

例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商周時期的《四羊方鼎》這件作品時,為了喚起學生對當時年代的暢想,給學生播放有關編鐘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該時代的文化環境,再通過教師對器形的講解,使學生得到中華陶瓷藝術的陶冶。

再如,在欣賞秦代的兵馬俑時,教師將兵馬俑的來歷并配圖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通過文字加上圖片的欣賞,了解這件物品的成型工藝有多么的偉大,使欣賞顯得更真實、更生動。

二、觀察細節,加深認識

陶藝欣賞,不僅要讓學生會看作品,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如何讓“讀陶藝”。在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后,能夠以語言為基礎,進行理論思考了(一般在六年級最整齊),教師要用邏輯推理、歸納等方式來解決作品中的細節表現。比如,在欣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彩陶人面魚紋盆》這件作品時,我會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器物中的人物,思考畫中的人物頭像上為什么會有魚的圖案?有學生說當時人們對魚類充滿的喜愛、崇拜之感,還有學生說,魚類在人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學生有序發言時,教師要提醒學生認真觀看畫中的裝飾圖案,人面為圓形,魚頭和人嘴的外廓重合,配上兩耳旁邊的小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讓學生了解到制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最后,學生在經過觀察、討論、推理,加上老師的引導,發現人面魚帶有的特殊含義,這種魚紋裝飾正是當時他們生活的寫照,象征著人面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在國外浮雕藝術欣賞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陶藝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神情和動作。如兩河流域時期,納拉姆.辛紀功柱上人物站立的位置代表在起伏不平的山中蜿蜒前行,把幾個戰敗者正向他屈膝投降的場面擺在了畫面的最頂端;在欣賞阿卡德文化中的大理石女子頭像時,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中表現的女性特有的柔媚,和正在注視著人們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種難以捉摸的感情;而《駝上之戰》浮雕,是件軍事題材作品,它描繪了騎馬人和騎駱駝的敵人展開激烈搏斗的情境……這些人物在不同的背景下,他們都表現了不同的情感和動態變化。有學生說:“我從這件浮雕作品上感受到納拉姆.辛在率領部隊抵抗敵人時候的軍隊氣勢十分逼人!”還有學生說:“那幅女子頭像,仿佛是雕刻的是我們身邊真實的人物。”通過大家的描述和討論,欣賞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不僅讓學生鍛煉了觀察能力,要從整體到局部細處觀察,進而了解到作品所帶給人們的情感,才能加深學生對陶藝雕塑作品的認識。

三、感受成功,提高興趣

讓學生帶有積極性和創造性地去學習知識,首先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陶藝活動,同時還要發展學生個性目標的成就感體驗,那么教師一定要做到充分尊重并發揚學生的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發現這樣的老師,遇到欣賞課就會簡單羅列一些藝術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去引導學生分析評論很少,這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評述能力。整節課主角是老師,而學生卻只是聽眾。學生沒有一點體驗感,更別提優秀經典作品帶所帶給學生的愉悅感了。

興趣是第一老師。在我們生活中不難發現具有人文性的美育。讓學生發現美之前,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美,去感受美的存在。也許是一件普通的物品、一張圖、一首歌……都有可能為一節課提供優化課堂氣氛的有效因素。從點滴做起,讓學生有想去發現美的心靈眼睛,創造美的信心和興趣,從而再引導學生深層次表現或評論美術陶藝作品。

四、注重展示,自由評價

審美體驗的動力來源于師生的共同評價是否能夠打動學生。在《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美術課的專業化傾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設置欣賞課的教學策略還必須考慮到該如何全面體現學生學習成果,即展示學習成效。對于欣賞課的展示,筆者給予學生各方面自由發揮的空間,盡量照顧到每位學生,所以作業呈現方式也是多樣的。比如,有的學生愿意結合平時老師講授的知識再結合自己的認識,總結成PPT的形式給大家做簡短的匯報;有的學生擅長制作手抄報,把平時在報刊雜志上看到有關陶藝藝術品的內容剪貼下來并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重新組合;還有的學生另一節課的實際操作中,把曾經看過的陶藝裝飾圖案直接應用到小組集體作業中……無論學生是以何種形式展現自己對陶藝欣賞課的認識與理解,教師都會給予他們最積極的評價,哪怕是簡短的話語對學生來說也是很寶貴的。在學生勇于展示并自由大膽地表現自己之時,這過程使師生關系更近了,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陶藝欣賞課中得到的收獲!

學生通過“欣賞.評述”這一領域的學習,提高了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尤其是對人類不同文化的認識得以不斷形成,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求變,提高欣賞課的課堂效率,才能實現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品位的提升。

附帶欣賞圖片:

篇8

摘要:高效課堂的教學新思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效率低下的“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打造適合學生的成長路線。新課程的意義,在于高效課堂要發展成為一種教師樂教、學生愛學、形式豐富、教學現代化的教學形式。

關鍵詞 :新課程;高效課堂;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12-0011-02

課改的深入,使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諸多變化,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逐漸將被動式的“填鴨”教學轉向積極有效的引導、開放式教學。初中語文的高效課堂,就是要在課改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加強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入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在尊重個體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呈現出目標多元化、實施策略人性化的特征。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日益顯現的缺陷

初中語文的教學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學國語言,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語文學習的社會智力背景相當寬泛、學習范疇也日益加大,再加上學生的學科興趣分化,在現有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下,很容易出現以下這些問題:

1.輕視基礎知識,不重積累,缺少學習方法的引入。在語文教學中,基礎的掌握至關重要,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較少涉及基礎字詞、語法和修辭等基礎知識的掌握。通常情況是,學生在聽或讀一兩遍之后就進行討論交流。這顯然是不可行的,這樣的討論交流缺乏相關的閱讀基礎,學生只能進行或片面或膚淺甚至錯誤地感悟。

2.缺乏科學求實的精神,盲目追求形式的創新。新穎有效的教學手法對課堂效益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僅僅追求形式創新,不講科學實際,反而會南轅北轍,離最初目標越跑越遠。有些表面熱鬧的教學,各種探討交流,配上豐富的多媒體資源,排場鋪張,這樣不僅浪費時間,也影響學習能力的養成。

3.一味褒揚,評價不當。語文教學提倡各抒己見,但是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時最好中肯、恰當一些。恰當的表揚能增強學生的信心,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恰到好處地指正錯誤,也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觀念,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一味褒揚,認為“什么樣的答案都有道理”,會使學生得不到客觀公正的指導,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進步。因此,語文教學要提高效率、增強效果,就要實施科學有效的新方法,高效課堂的推進勢在必行。

二、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及實施策略

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指出,教學的過程要力爭做到有效、最優,這也是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總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總目標,就要達到牢固基礎知識、做好閱讀教學、提升寫作能力、培養口語交際能力、開展實際有效的學習活動這幾個目標。

1.牢固基礎知識。教師如果意識不到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就會在教學過程中疏于教導,久而久之,學生也會輕視基礎知識。語文基礎知識的缺乏會導致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下降,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和掌握,最后形成寫白字、表意不清的態勢,嚴重影響語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將教學立足于應用之上,并將基礎知識的教學始終貫穿于語文教學活動中,是高效課堂的第一步。

(1)教學目標。

識字與寫字:熟練使用字詞典;正確地書寫和運用常用漢字。

修辭: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修辭手法,能夠在閱讀中識別并在寫作時熟練運用。

語法: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能夠準確無誤地運用。

(2)實施策略。在立足于實踐的基礎上,將基礎知識的教學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根據教學活動等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策略。首先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善于累積、善于運用的學習習慣。基礎知識的掌握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累積,在多次運用中才能逐漸掌握,比如,工具書的使用、修辭手法的運用、文學常識和文體知識的掌握等。其次,長期累積不能等同于死記硬背。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總結經驗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減負。第三,要善于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特點等實際情況來激發和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書法、作文比賽、成語接龍等。第四,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立足于文本,有利于學生牢記基礎知識,并有效地鞏固和提高。

2.做好閱讀教學。注重做習題而不重讀書的教學,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要用加強閱讀的方式來改變這種低效的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愛不愛讀書、讀多少書、讀什么樣的書、會不會讀書、能收獲什么等這樣一些關于閱讀的問題甚至可能決定語文教學的成敗。

(1)教學目標。首先是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從用標準普通話朗讀,到用瀏覽的方式拓展范圍,再到一定速度的默讀,都要循序漸進。利用館藏、網絡等資源搜集所需材料也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部分,利用多種資源的能力有助于開拓視野、激發興趣、擴大知識面。其次是閱讀數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要有相應的閱讀計劃,如每學期要看多少名著、多少散文等,在量上達標才能在質上突破。最后是閱讀質量。閱讀質量一方面指學生閱讀的內容要適合相應的年齡段,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閱讀從課本和課堂延伸到方方面面,學生能否在閱讀中分析文章結構、體驗文章表達的感情,能否欣賞文學作品、感受語言魅力也是閱讀質量的重要指標。

(2)實施策略。在教學實踐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尤其如此。要形成先學后教的閱讀模式,在學生讀完、思考完之后再教學,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其次,要注重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字詞的推敲、對篇章的理解能鍛煉學生的語感和理解能力。最后,樹立良好的閱讀理念,使學生認識到閱讀不僅是為讀書、為學習而閱讀,讀書也不僅限于課堂。

3.提升寫作能力。

(1)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寫作能力和寫作習慣。改變以往學生被動的寫作心態,啟發興趣使之勤于寫作、善于寫作。

(2)實施策略。首先要明確寫作教學的價值取向,應以實際生活為寫作的靈感來源,使學生能夠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想。其次,寫作思維的更新。以往對學生要求“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學生可能還是寫不出來。利用學校和身邊發生的事情來調動寫作思維,嘗試多角度、多層次、辯證地看問題。再次,注重寫作方法:一是謀篇布局的方法要掌握,二是文章結構的巧用活用,三是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4.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基本任務,要從整體上提升語文水平,就要練好口語交際能力,達到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雙重提升。

(1)教學目標。在生活和人際溝通中的運用是基本要求,此外,還要注重情感態度、傾聽能力、表達和應對能力的培養。

(2)實施策略。一是技巧和方法的培養,在聽與說的不同狀態下應怎樣表現,在不同場合和對象又該怎樣等。二是將聽和說與讀和寫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共同提升。

5.開展實際有效的學習活動。開展實際有效的學習活動,屬于語文綜合性活動學習范疇,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語文素質的提高和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

(1)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組織籌劃等知識和技能,在過程中掌握和鞏固學習語文的能力、在實踐中探索,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愛國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操。

(2)實施策略。綜合運用多種教學資源,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健康活潑的綜合性活動。

三、高效課堂的啟發

高效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也給教師的教學藝術帶來新的轉機,可以說高效課堂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良好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高效課堂的推進腳步必將越來越快,學習將變得越來越充滿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志輝.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范楨.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反思及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1.

篇9

【關鍵詞】高中生物 高效課堂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41

在如今的教學模式下,要隨之改變的是追求形式主義的現狀。雖然在課改下,已經改進了以往的“教師教”,取而代之的是“滿堂問”,然而這卻是兩個極端。一味地為了達到所謂的“課堂氛圍”,教師非常熱衷于集體問答,其實看似很熱烈,很積極,大多數學生只是隨聲附和而已或許根本不知道自己說了什么,更何況還有什么效率而言。對于教師來說,在升學壓力下,太過只注重于課堂知識的記憶,而未曾考慮過長期發展,課堂上的頻繁提問忽視了實質的問題,這樣就導致課堂效率低無法達到課改的效果。教師對此就更應該以身作則帶動學生主動學習,并不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教學。本文就此對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幾方面的探究與實踐,旨在培養以W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

一、如今教學的現狀

如今教學方式上還存在著許多弊端,要想進一步實施高效課堂教學,就得從源頭上深化教學改革來改變如今的教學現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該從根本上該變教學觀念,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其次,教師還得轉變教學方式,提倡探究性教學,從興趣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得加強實驗教學,生物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從實驗中探索問題的所在,這樣知識就能深深地印在腦海中了。然而,現在的教學現狀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經過我們的探究,總結到以下幾點:

1.很多時候教師為了達到所謂“課堂氛圍”,一味地滿堂詢問學生,往往忽略了學生是否真正地搞懂了,大多數學生只是隨聲附和,條件反射而已。

2.也有一些老師本身的教學方式有問題,在新課改的初級階段下,很容易出現兩個極端化。之前的以“教師教”為主體,雖然相比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來說學生的成績分數要高很多,但是無法更深刻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而在新課改下,很多時候教師為了學生的成績有很大的提升,便又采取了以前的教學模式。

3.許多時候,對于生物的學習還缺乏很多科學的認識,教師、家長和學生都認為生物作為一門副科,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基本上都把時間給了一些所謂的“主課”,像語、數、外等,其實生物作為一門貼近生活的學科,更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從生活中探索知識,相應地也可以從知識中探索生活。

二、從教學方式改變

以前教學總是以“教師”為主體,從而忽略了學生是否真的接受了,一味地給學生灌輸思想而不是傳輸思想。現代的社會科技日益發展,更需要這些學生的創新動手能力,而不只是一些只會做題的機器。那么,如何改變如今的教學現狀?只能一步一步地改變,落實到實處,先從教學方式慢慢地轉變。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來達到真正有意義的課堂教學。首先,可以通過采用問答形式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比如高中生物的第一單元講的就是細胞,那么,我們就可以提問:“學生們,平時你們有沒有好奇我們的身體構造啊,為什么是這種形狀?那我們的身體的最小單位是什么呢?”對于處于青年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充滿了好奇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轉移到我們所學的知識上來,這樣不就兩全其美了嗎。其次,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用現代的一些設備來提高課堂教學,不再是以往的黑板“畫”教學既費時又費力,這樣的話,課堂的先進設備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學生的好奇心,也能調動課堂氛圍,何樂而不為呢?最后,教師本身的帶動性也很重要,如果教師也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教學計劃指標,這樣我們的教學就已經變質了,所以從教師以身作則開始,帶動學生高效地進入課堂是義不容辭的。

三、帶動興趣為主

很多時候,雖然學生坐在教室中,看似是認真地聽課,其實猶如一只僵尸,靈魂早就飄到了其它地方。對于如何將學生從外面帶回課堂也是教師的一門課,其實,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那么學生的興趣就非常重要了,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沒有了興趣無論如何都無法堅持很久,就算如此效率也會是很低的。那么我們從兩方面探究了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

(一)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宰

只有當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每堂課教學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俗話說,興趣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后天培養的,只有當你真正地融入到了課堂中后,你才會發現原來生物是這么的奇妙!原來每個生物體的構造是這樣啊,我們的科學家好偉大啊。一些科學史也可以適當的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如同親身體驗到那些科學家究竟是如何發現這些的,激起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對科學家的敬畏,如此,想必學生應該有了很多興趣了吧。

(二)活躍課堂氛圍很重要

上課的時候,教師如果說來我們做個游戲,很多學生瞬間欣喜萬分,甚至還有很多還是剛從睡夢中醒來,這足以說明每個人天生就有玩性,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利用。由此可見,教師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小組討論或者小游戲來貫穿著我們本節課堂的知識,從討論中認識知識,從游戲玩耍中鞏固知識。因此,教師也教到了,學生也學到了。

四、實驗教學也很重要

生物本身就是一門處于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從生活中來啟發知識。那么對于高中生來說,面臨著如此大的升學壓力,就更需要好好地做些實驗從忙碌的學習中得到放松,而且有能從實驗中再次鞏固了生物知識。然而,我們目前的教學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由于高考不考實驗課,大多數的教師面對如此大的教學指標,只能一再地縮減實驗課,讓學生多做題,只為提高筆試分數。然而,這樣對學生來說是一大損失,喪失了本身生物教學的意義,還原它原本的教學是我們每個生物老師義不容辭的事。

篇10

關鍵詞:課堂作業;展示方法;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9-00-02

自從《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美術新課標》)制訂以來,美術教學也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改革。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被打破,美術教師正嘗試著更新更吸引人的方式教授美術課程------導入新穎獨特,教授新內容也能酣暢淋漓。在這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作為美術學習活動成果的課堂作業展示環節往往容易被忽視:或浮光掠影,或蜻蜓點水,或匆忙收場,甚至在教學安排上為了接下來的小結和拓展,把該環節忽略了。

美術課堂作業是學生美術課上所學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的一面鏡子,它能直觀地反映教學目標是否順利完成,完成的效果究竟如何。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學生花了心血的創作,只得到老師一個人的欣賞,簡單評一個等級就了事了,很多優秀的手工作品甚至老師剛打完等級就被扔進了垃圾桶,這樣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自信心。展示美術作業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增強他們的自信。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作業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那么,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優化課堂作業的展示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在作品展示中展示自我,收獲快樂呢?本文從我的教學實踐出發,歸納總結了如下五種展示方法。

一、展覽展示法

課堂作業展示最直接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展覽展示法。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就會給你一堆笑容。展覽法主要通過對學生課堂作業的展覽,讓學生在同伴、老師的認可中,產生成就感,身心愉悅,樹立自信心,積極的投入下一次的美術創作活動中去。

既然是展覽,就意味著要有場地和足夠數量的作品。場地可根據實際的課堂作業靈活的選擇。如在上五年級《奇思妙想》一課時,我以”一個杯子引發的思考”為主題,來進行奇思妙想,并提議要在學校辦一次創意性的展覽。學生們聽后,十分高興,并暗自鼓勁。作品完成后,經過大家推薦評選,大部分作品都裝裱到了展板上。因為沒有場地,我最終選擇了學校門廳,那邊經過的老師和學生比較多。美術興趣組的同學擔當這次展覽的策劃,精心制作了版面。當我們的《由一個杯子引起的思考》主題展覽在學校展出的時候,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學校老師、同學們看完展覽都驚嘆于小作者的奇思妙想呢。這次最高興的自然是作品入展的同學們啦。

夏楨睿同學在展覽后的感想里這樣寫道:

“展出來了!展出來了!我懷著又激動又緊張的心情來到學校門廳。

哇,看到了,看到了,我的作品就在那,旁邊的同學連聲稱贊我設計的杯子有創意。那時,我的心里就像撥倒了蜜罐子一樣甜。看到別人的作品時,我也打心眼里佩服他們,他們的創意也很奇妙。

今后,我要更認真的畫畫,爭取下次的展覽上能再見到我的作品。”

當一張張作品展示在展板上時,他們笑了,笑的那么開心,笑的那么的得意。

展覽法需要注意的是要精心盡力準備每一次展覽,盡量能展示每個同學的作品,展覽過程中多與學生交流,展覽的地點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小到班級墻報上的展覽,大到美術展覽中心或畫廊舉辦。

二、表演展示法

《美術新課標》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這一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教師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表演展示法主要針對的就是這些課程。根據兒歌、童話或故事,創作頭飾或面具等,進行游戲或表演。創設一個與生活相關的情境,用各種材料制作成小道具,開展模擬或表演活動。模特表演、角色扮演等特殊的闡述方式令學生的作品更有情趣。錢鐘書先生曾說過:“我沒有什么本事,只不過善于想想而已。”這種新鮮靈活的情境性展示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誘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意識。

如在上《有趣的服飾》一課時,導入時用電影頻道《創意星空》要舉辦一次小朋友的環保時裝會創設情境,組織同學們在每小組選出的模特身上,利用桌布、夾子、一次性紙杯等廢舊材料做好服飾,做完以后,隨著電腦里放出的服裝秀音樂,同學們儼然把教室當作秀場,有的同學還擺出各種造型。又如上到《有表情的面具》《動物的面具》這兩課時,同學們做完面具后,都戴上了親手制作的面具,角色扮演。

表演展示法,充滿情趣和人情味。教師可隨手拿出照相機,拍下那些動人的畫面。通過表演,學生不但能很好的展示親手制作的作品,還可以鍛煉自己的膽量,無憂無慮的享受當時那段快樂時光。

三、裝飾應用展示法

美術作業的應用性很強,尤其是“設計?應用”領域的作業。通過各種廢舊材料制作的造型作品、陶藝等小裝飾品可以裝飾學生自己學習和生活的空間;設計制作的筆筒、風鈴、模型等可以直接被應用;為文娛活動、節慶日等設計制作的標志、招貼畫等也都具有極強的應用性。裝飾應用是一種特殊的作業展示,在應用中,學生了解了自己作品的價值,懂得了物以致用的道理。

四、網絡展示法

現如今是網絡的時代,作業展示當然可以借助這股東風。網絡展示是一種新型的展示方法,大部分的作業都可以進行展覽。我們教師利用手中的照相機拍下作品,放到校園網上去,不但讓學生可以網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欣賞到其他同學作品,學習他們的長處,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爸媽看到,一下子拉近了家校距離。

五、巡回珍藏展示法

有時作業展示不是當時展示一下就結束了,它可以有很多后續的意義。我可以收集每次課堂作業中的優秀作業,如在展示《看戲》這一課作業時,我讓學生們畫完后都把作品貼到之前做好的長卷上,又比如在展示《我設計的車》一課時,我先畫好了一個充滿想象和未來感的公路畫面,讓學生剪下自己設計好的車,用磁鐵粘貼到畫面中的公路上,最后將那些優秀的車作品收集到我的學生作品集中去。這樣,不光可以把那些作品當作優秀作品在本班、其他班進行展示欣賞,等到下一屆的同學上到那一課時還可以循環看到這些作品,而且這類展示的優秀作業每年會充實進去。有時,當下一屆的同學看到認識的哥哥姐姐們的作品會很興奮,叫出他們的名字,我想課后他們也會跟那些哥哥姐姐提起。那些哥哥姐姐們自然會很得意,自信滿滿的。

上面是我在實踐中總結歸納的五種方法,我想在將來的教學中,我還會嘗試更多的作業展示方法。在美術教學中采用合適的課堂作業展示方法對整堂課對教師對學生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對學生而言,課堂作業的合理展示,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優秀課堂作業展示是一種導向,在學生欣賞、議論之中,不知不覺間進行了學習,從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優秀美術作品、作業展示是一種榜樣,讓學生知曉優秀作業的創意、構圖、色彩等可以怎樣處理,應該怎么去做。所以說,它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對老師而言,課堂作業作為常規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堂作業設計上要轉變觀念,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精心設計,新穎多樣。 課堂作業的展示,是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改進課堂教學策略的一種有效手段。優化課堂作業的展示促進了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研究學生的作業行為,從而更進一步提高美術教育、教學工作的效益。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們廣大美術教師探索優化美術教學中課堂作業的展示方法,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打心眼里喜歡上好每一堂美術課,充滿自信、充滿興趣的畫好每一幅課堂作業。課堂作業的展示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想只要我們美術教師做個有心人,多思考,多創新,一會有更新更妙的作品展示方法為我們的美術教學添光加彩,也讓學生在新穎的展示方法中收獲喜悅,收獲自信,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