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邏輯學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實訓;項目教學法;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0-0144-02
1 前言
高職教育的定位就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課程開設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能夠比較深刻地理解計算機網絡中的一些必要理論,掌握一些實用的網絡技術。在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目標,在課程開展中突出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的特點,盡量減少枯燥和實用性不強的理論灌輸。
高職學生生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中職升上來的,一部分是高中升上來的。中職上來的學生對網絡知識及技能有一定的掌握,高中學生很多對計算機知識了解很少。因此,在教學內容選擇上遵守從簡到難的過程,實訓教學設計顯得尤為的重要。
2 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訓項目
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一般采取理論和實訓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理論課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基礎、數據通信基礎、局域網基礎、網絡互聯技術、綜合布線基礎、服務器配置及網絡安全知識。為了達到知行統一,理論指導實踐,在開設實訓課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和理論銜接好,同時做好不同專業對同一門課程采用不同的授課計劃、課程標準和教學設計。
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本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網絡使用技巧和理論,實訓課的開設應該包含以下幾個項目。
項目一:參觀校園網及機房 教師在這里要講解校園網可以實現的功能,向學生介紹這些網絡設備及實現的功能。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對網絡的定義及實現的功能有一個較直觀的認識,再在這個基礎上介紹網絡的拓撲結構,使學生對理論課所講的網絡拓撲結構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及理解。
項目二:TCP/IP常用命令的使用 此實訓重點介紹使用命令的方式查看TCP/IP配置信息,使用Ping及Tracert命令進行簡單的網絡排錯,對理論課中所講的TCP/IP命令的使用更好地掌握。
項目三:制作雙絞線 此實訓重點介紹常用的直通線和雙絞線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項目四:局域網的搭建
子項目一:兩臺電腦實現互相通信。掌握簡單的局域網的組建,對理論中局域網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對綜合布線的布線規律有一定理解和認識,同時對前面所學的TCP/IP命令的使用有更好的靈活應用。
子項目二:文件夾和打印機共享。文件夾和打印機共享在實際生活中很常用,同時讓學生對為什么組建局域網有更深的認識。
子項目三:多臺電腦在物理層實現互聯。通過這個實訓項目,重在對網絡設備集線器有更深的認識,并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子項目四:無線局域網的搭建。網絡已經深深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無線局域網的組建是很常用的技術,這個實訓項目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掌握無線局域網的搭建。
項目五:VLAN的劃分 此項目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組建不同局域的局域網。
項目六:Internet應用技術 此項目主要讓學生掌握如何使用IE瀏覽器及收發電子郵件。
項目七:網絡病毒防治 此項目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防病毒的方法。
3 合理使用教學手法,開展好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訓課
為了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目前提出的比較提倡的教學方法有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分層次教學法、演示和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法。如何應用好這些教學方法,是很多人一直在探究的。
目前提倡的教學方法介紹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法,是基于探索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其本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識主體作用,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任務作為課程內容的載體,即按照任務的相關性來組織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學設計者把教學內容和目標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之中,即教學進程由任務來驅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采用相對開放的教學組織方式,保證教學的有序進行。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分層教學法既能使所有學生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學習較好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所有學生在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地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
對計算機網絡基礎課如何應用好這些教學方法的見解 很多教師認為,計算機網絡基礎偏理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實訓課難開展好。筆者不這么認為。計算機網絡基礎課是偏理論,但是不應該將本門課開設的宗旨定為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一定要做到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
筆者認為較好的實訓課的開展,教師應該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的興趣,并把所講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之中;教師分析此項目,并演示本項目中的重點部分,通過教師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此項目,教師及時解答學生的疑難。
這個小組不隨便分的,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學生互相搭配,分成若干組,每個組里選出一名學習較好的學生作為組長,由組長監督并帶領本組的成員完成項目,每個成員完成項目后由組長報告教師,教師進行點評。每學期教師事先把實訓項目告知學生,并告知每一組學生:完成多少個項目,實訓課才能及格;完成多少個項目,實訓課是中;完成多少個項目,實訓課是優。每個層次的學生評定及格、中、優的標準不一樣。這樣分組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互相監督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下面以項目五來講解如何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提出問題,巧妙地把所講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中,引導學生完成實訓。
【問題提出】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我們組建的小型辦公室對等網絡能夠實現辦公室內資源共享的目的。但是公司內多個辦公室形成的辦公區域計算機數量比較多,如此多的計算機連接到一個對等網絡內,會帶來一些不好影響,如廣播風暴、不安全因素。公司有財務部、銷售部等部門,其中財務部、銷售部的計算機分布在幾座樓內。假如你是公司網絡管理員,公司領導要求你組建公司局域網,使銷售部的計算機可以互相訪問,而財務部的計算機只有同辦公室可以訪問,不同辦公室的計算機不能訪問。
【教師講授】(引導)分析項目任務和學生,小型辦公區域網絡是一個多區域的小型局域網,利用交換機VLAN技術可以劃分不同的區域(圖1)。
知識講解:VLAN概述;VLAN原理;VLAN配置命令,講解命令格式,演示配置一個實例,讓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中繼口概述,配置命令及應用,最后演示一個相關實例;布置實訓項目。
完成本堂課開始提到的實訓項目,教師引導學生再一次分析實訓項目:劃分多個區域要用到VLAN,在交換機上需配置幾個VLAN?需不需要配置中繼口?電腦上需要配什么?如何進行測試?通過這些問題設置的引導,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組合作完成項目】
【教師點評】
4 結束語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網絡,每個行業的人都要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如何開展好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值得職業院校的教師去深思。課程的定位和教學設計尤為重要。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教師應該圍繞如何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引導學生逐漸步入學習狀態,掌握好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應該掌握的技能。
參考文獻
[1]何銀川.高職《計算機網絡基礎》實驗課程教學設計[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篇2
一、農村中職學校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的特點與現狀
1.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計算機網絡飛速發展,新的理論和概念不斷涌現,教學內容需要適時調整。然而目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陳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知識和內容使學生難以了解學科前沿和發展方向,還不能及時掌握最新的實用技術。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時,大多還在講授ISO的OSI七層體系結構,但這種結構在實際中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應用,而且學生理解起來非常抽象、難懂,所以應該將這部分淘汰。
很多農村職業學校都在積極探索“升學有門、就業有路”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大多了實行升學就業分開教學模式,升學的高考考什么就學什么,課堂教學主要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靠機械地重復進行學習,三年來學生只學了三四門課程,課程單一,能考上大學的學生還能深造,考不上什么都不會(重理論輕實踐)。就業的開設課程五花八門,加上很多職業學校(不僅僅包括農村職業學校)在利益的驅使下,大多采用半工半讀方式,學生一半時間在校學習,一半時間在南方做著和是本專業無關的頂崗實習。這樣的模式和方法很難使中職學生完善課程教育,畢業后不得不降低標準同未上學的社會青年一樣隨當地的勞務輸出部門出去打工,體現不出上學的價值,從而誘發了在校學生的厭學心理和棄學心理,滯礙了當地職業教育的發展,影響了計算機網絡人才的培養。
2.專業實訓條件以及軟件教學資源不足
由于計算機網絡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強的課程,也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應該特別注重知識的應用性。但目前大多數農村職業學校是改革開放近20年來,依靠政府教育經費建立發展起來的。雖然已普遍建立計算機房,但由于種種原因,上網條件、微機組裝以及網絡網實驗室等還難于滿足要求,也沒有實訓基地,整體表現出實踐教學設施條件不足,特別表現在軟件教學資源不足,現有硬件條件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同時學校對計算機網絡的實踐操作認識不足,實踐成為附屬的內容,導致實驗內容不系統、形式松散,甚至沒有實踐課。
3.師資力量缺乏,實踐能力和經驗不足,專業知識滯后
由于農村的中職學校大都是由其他學校改制而成,大多專業課教師都是其它學科教師改造而來,來自于企業實踐一線的教師很少,有些學校新進的教師也只是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另現有教師缺少職業培訓、技術更新滯后、缺乏教育創新機制等,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
二、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改革措施
通過計算機網絡實驗的現狀分析可知,農村職業學校網絡實驗教學內容必須進行一定的改革和探討,從而提高網絡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根據筆者實際的教學經驗,對計算機網絡實驗內容的教學,提出如下探討性建議:
1.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針對課程特點,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實現實踐教學環節與當前社會對計算機網絡技術需求的接軌。網絡技術的發展迅速,相關知識日新月異,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必須不斷跟蹤先進技術,以適應計算機網絡新技術、新概念、新應用不斷涌現、快速發展的特點;必須及時更新實驗教學大綱,充實新的實驗教學內容,例如簡化目前已經基本淘汰的如X.25、幀中繼技術等部分內容,簡化OSI參考模型等略顯老化的知識,增加接入技術、路由器技術等現行常用技術所占課時,強化網絡安全與網絡管理技術等內容。
在實驗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加強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的教學組織與管理作用,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例如,針對新的網絡技術和新的網絡產品不斷涌現的課程特點,經常提出一些與實際結合比較緊密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查閱資料的方式分析、解決。
2.加強網絡實驗室建設
(1)建立真實網絡實驗室
為了使更多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夠驗證所學習的理論,根據已取得的理論基礎進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小組人員的團隊協作精神,該建立適合小組實驗的、專業的網絡實驗室。實驗室的設計如下:實驗臺為單位,生分組進行實驗,組5~6人;個實驗室配備8~10個實驗臺,至少容納一個班級的學生同時進行實驗;每個實驗臺配備基本的網絡設備:一臺性能較高的計算機作為服務器,作站微機數臺,絞線若干米,J-45頭若干個,線鉗一把,線器一部,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1~2臺,軟件包一個(包括Windows2000server系統盤、網絡管理軟件、教學光盤等相關軟件),網絡實驗指導書一本。另外,每個實驗臺應盡量提供簡明的實驗流程圖,在實驗臺明顯位置應展示出在實驗中經常出現的錯誤操作示意圖,以盡量提醒學生在實驗中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
篇3
[關鍵詞]學科知識網絡 知識場 知識生命周期 知識鏈接 知識地圖
[分類號]G251
按照《辭海》解釋:基礎,“泛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所謂理論基礎,是指學科理論創建的根基,即發生學意義上的邏輯起點。它是由一些抽象、具體的理論觀點組成的關于某門學科及主題的先導思想。這些先導思想,一方面,起著哲學與某門學科相互聯接與溝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對這門學科具有啟發、指導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具體說來,理論基礎具有以下作用:①深刻揭示研究對象現象的本質,并正確地反映對象事物的客觀規律;②正確地指引對象發展的基本途徑與方向,為對象奠定認識論基礎;③有效地指導對象研究全過程。
學科知識網絡是由學科知識元素組成的知識節點和知識關聯(知識鏈按)構成的網絡狀知識體系。也就是說以特定學科領域內的知識單元作為節點,以知識單元之間的關聯作為邊或者鏈而構成的網絡成為學科知識網絡。
學科知識網絡和網絡學科資源導航的本質區別在于:學科知識網絡是學科信息門戶基礎,是以學科為劃分方式的網絡資源內容的高度組織集成和網絡應用程序的聚集,提供一個統一協作的學術交流環境;而網絡學科資源導航只能作為學科信息門戶中的一個鏈接存在。因而學科知識網絡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科知識管理方案。對照理論基礎的涵義及其作用,知識場理論、知識生命周期理論、知識鏈接理論和知識地圖理論完全具備作為學科知識網絡理論基礎的客觀條件。
1 從知識場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借用物理學場的概念,結合知識點以及知識的特征,將知識場界定為知識載體周圍的客觀存在的一種由知識載體發散出來的特殊物質。用數學方法就可以表示為一些知識單位(記為I)正在知識空間(記為s)里做一個定向運動(見圖1),若將I的出發領域記為A,進入領域記為B,則I由A到B的運動一定可以用矢量進行描述。之所以發生I在S中由A向B的定向運動而不是相反方向的運動。究其原因,一定是B中存在著它自身知識無法解決的、而用A卻可以解決的問題。
如果將S表示為某一學科知識空間,I表示某一知識單元,A和B表示不同的主題領域。
而像這樣的主題領域會有許許多多,則就可形成一種知識場域網絡,如圖2所示:
箭頭的長短表示主題領域結合的緊密程度;箭頭的多寡表示主題的輻射能力和吸收能力。
學科知識網絡作為一個場域,完全符合布迪厄對場域特征的多種闡述:①學科知識網絡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它“具有自身的邏輯、規則和常規”,從事這個場域研究的人員遵循著共同的學術規范,在此場域內進行實踐活動的人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標準;②學科知識網絡也是一個客觀關系構成的系統,其每個研究者和實踐者都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這種背景成為他們介入這個場域的客觀關系;③學科知識網絡的邊界是經驗的,場域間的關聯是復雜的,只有深入地、具體地進入這個場域,人們才能估量出這個場域的具體構成,場域效果發揮的效用限度又在哪里等詳情。
知識場理論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知識分布規律、知識擴散規律、知識聯系規律、知識自組織規律。同時,知識場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科知識網絡在該時點上所擁有的資源,這里的資源包括經濟性資源、結構性資源和制度性資源。學科知識網絡的動力學過程就是學科知識網絡在特定學科場域中識別資源、動員資源、獲取資源和運作資源的一個動態過程。
學科知識網絡是一個知識場網絡,在這樣的知識場中,學科知識單元在不同的主題領域中運動。學科知識場中描述知識分布特征的物理量被定義為知識密度梯度,何榮利等通過1999-2003年的生物技術知識場的知識密度梯度分布圖譜,指出在任何一個知識場中,集中區知識分布呈間斷性變化,離散區知識分布呈連續性變化,從而構成了學科知識網絡中知識分布的基本特征。這一特征是學科知識單元離散分布屬性在學科知識網絡中的進一步體現。任何一個學科知識網絡中,知識均不可能存在單一的連續分布狀態或者單一的間斷分布狀態,只能是連續性與間斷性并存的分布狀態。集中性或者離散性注重的是學科知識單元及各種數據資源實體數量上的多寡,它所表征的是一個分布范圍。而間斷性和連續性體現的不僅是數量的多少和范圍的大小,而是知識質量的高低。在學科知識網絡這樣一個知識場中,知識密度梯度越大,則知識能就越大,知識質量越高;相反,知識密度梯度越小,知識能就越小,知識質量越低。
2 從知識生命周期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生命周期來源于生物學,生物生命發展過程是由出生、成長到死亡等不同階段構成的一個完整周期。知識的發展與生物的發展呈現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知識和生物體一樣具有生命周期,其發展過程一樣具有階段性。知識是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需求而產生的。新知識誕生后,會經歷加工、存儲、應用的過程,繼而投入生產實踐不斷接受考察、驗證,發揮其自身價值。知識在時間上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稱為知識的生命周期。
知識生命周期包括從最初的知識生產到知識衰亡的所有環節。在知識創新過程中,知識經歷產生前的投入期到投入使用后的成長期,然后是廣泛普及的成熟期,最后是知識陳舊的衰老期,如圖3所示:
假定圖3為某一主題的知識生命周期,在一個學科領域內,學科的發展應當如圖4的網絡描述。
知識生命周期理論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知識源、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的技術規律。
首先,學科知識網絡是知識源與廣義知識倉庫的有機結合。大量原始的粗糙數據在廣義知識倉庫知識的指導下做數據清洗,再進一步轉換、集成,轉換成具有面向主題的集成數據倉庫數據;最后,由知識發現技術得到的知識充實廣義知識倉庫中的知識。其次,學科知識網絡是知識產牛方法的多元化、智能化。最終,學科知識網絡是知識的多方面傳播、綜合利用。
筆者從所建立的“生物信息學知識網絡”中,析取了關鍵詞17601個,建立205×205的共詞矩陣。在共詞矩陣的基礎上,x軸為向心度,Y軸為密度做出戰略坐標圖。密度軸和向心度軸將整個圖形分成四個象限,生物信息學知識網絡對四個象限的主題進行不同層次的報導。
第一象限主題類目為蛋白質和生物,系統定期的報道國內外的文獻題錄及進展綜述。
第二象限主題類目為克隆、技術和數據庫,系統對這一
象限的類目提供專題報告。
第三象限主題類目為理論和功能,系統對于此象限的類目文獻經常進行計量學的分析,預測其發展的趨勢。向用戶提供主題預測報告。
第四象限主題類目為藥物、基因和應用,此象限的研究主題領域結構比較松散,研究尚不成熟(密度較低),它與網絡中其他研究結合緊密(向心度較高),但其內部聯系較弱,該領域的工作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在整個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具有較大的潛在重要性。如藥物基因組學就是一門具有潛力的發展主題。所以,系統對這一主題給出了專門的跟蹤報道。
在知識生命周期理論的指導下,生物信息學知識網絡通過揭示不同象限的主題知識的不同演進階段,實現了對不同主題知識的辨識、發展乃至轉移,進而跟蹤報導。
3 從知識鏈接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主題知識鏈接網絡。英國信息科學家伯特倫?布魯克斯主張信息科學的實際工作應該組織世界-3的內容,信息科學的理論任務應該是對世界-2和世界-3相互作用的研究,以組織知識而不是文獻。布魯克斯描述信息和知識的最終公式是:
K(S)+N(K(E)+K(S))=K(S+S)………………
式中K(S)表示知識結構,K(E)表示知識元,N(K(E)+K(S))表示知識鏈接。公式的特點突出了知識元的獨立性、知識的鏈接性和知識結構的完善性。它強調知識結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知識結構的構成主要是獨立的知識元鏈接。如圖5表示:
我們將圖5中的每一知識鏈接看成是特定學科領域內的某一主題的知識鏈接,則可以形成如圖6的學科知識領域內的知識鏈接網絡。知識鏈接理論反映了學科知識網絡的客觀規律,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本質。
知識元鏈接不僅為知識組織建立了知識地圖,也為學科知識網絡對知識的動態檢索利用建立了語義知識導航系統。通過知識元鏈接,在知識倉庫與知識元庫之間以及在各自庫內均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學科知識網絡。如注釋型鏈接,在知識元名稱處提供該知識元內容解釋;關聯型鏈接,通過統計計算,對高頻次共用同一知識元的知識單元進行鏈接。學科知識網絡中的知識元鏈接、引文鏈接和相關文獻鏈接正是知識鏈按理論中知識鏈接精髓的體現。
4 從知識地圖理論視角看學科知識網絡
知識地圖所指的知識是知識資源,包括知識單元、人(如專家、知識工作者等)、技術、經驗、政策等。這就從兩個方面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的本質:①一種知識資源目錄及其目錄內各知識款日之間相互關聯的關聯體系;②一個向導,指向的不僅是知識的存儲地,而且還指向知識之間的關聯結構。
知識地圖理論揭示了學科知識網絡中學科知識有序的客觀規律,這種有序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4.1 知識有序化以知識元為起點
知識元是知識的最小功能單元,知識單元為不再分解的量化科學概念。廣義上,我們可以將知識單元看作不可再分的獨立單位。各種知識元以不同的結構相結合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知識。以知識基因為例,屬于知識單元的一種,其研究的重點在于知識的穩定性、遺傳與變異性,控制某一知識領域(學科、專業、研究方向)發育走向的能力以及從知識的進化方面探索知識的本質,為知識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技術是一種從大量信息中發現和挖掘隱含的、未知的有用知識,是產生新知識的一種方式。通過對知識基因的研究,將知識基因按一定規律排列、組合、集成、協調和自適應之后,可以發現和挖掘隱含的、未知的、潛在的有用知識,使知識組織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4.2 知識有序化的過程為知識組織
知識組織以知識單元為起點,通過知識的概念及其詞語表達,發掘信息深層次的內容。知識組織有兩個層次:對知識單元本身進行描述和標引以及揭示知識節點之間的邏輯聯系。第一個層次是信息組織的普遍特征和功能,是對知識信息分析與組織不可缺少和逾越的階段。第二個層次才是知識組織的發展和進步方面。搜索引擎、超文本技術、數據挖掘、知識發現、專家系統、人工智能、元數據、xml語言、智能Agent技術等新興的知識組織技術支持了知識組織的發展,使知識單元的描述和標引層面得到實現,并逐漸進入知識節點邏輯關系揭示的階段。知識地圖不僅僅能揭示知識的特征及存儲地,通常也能揭示知識之間的關系。傳統的知識組織技術也在不斷改進,使得知識描述、知識標引和知識邏輯關系發展成為一個整體,一次性實現對知識的全部組織過程。
4.3 知識有序化的升華為知識創新
信息從無序化到有序化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信息與知識的創新。知識創新就是獲得新知識,是創造、分配、演化和應用新的思想并將知識作為產品和服務提供給人們。它包括獲取基礎科學與技術科學知識,也包括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知識基因概念的提出,更進一步闡明了知識的持續生成能力和不斷繁衍能力。知識地圖在試圖揭示知識之間的關系時,往往會發現以往所沒有發現的某些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產生新的知識,最終使得學科知識網絡實現在知識有序化過程中的知識創新。
篇4
【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化教學;主要環節;系統網站
教育部在2011年全國高職院校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提倡信息技術在各科教學中的普遍應用。2011年,教育部在《公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再次強調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網絡技術因具有資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為21世紀現代教育技術領域中的前沿技術和主流。自2006年初我校建立校園網和網絡教室、多媒體進入教室后,如何將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有效地運用于教學中以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何為學生創造一個符合信息時代學習特點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獲取整理信息及信息創新能力的課題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由此可見,網絡化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公共基礎課教育的主要手段,形成適應21世紀公共基礎課應用人才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
一、公共基礎課的任務和網絡化教學的現狀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育應把面向應用,培養高素質的應用人才作為明確的目標。在教學中應使學生掌握公共基礎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和應用公共基礎課的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擁有通過公共基礎課使用信息和創造信息的能力。目前公共基礎課教育所應達到的具體的目標大致為:了解公共基礎課技術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認識公共基礎課的系統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公共基礎課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辦公應用軟件,具有運用公共基礎課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
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引起了教育體制和教學手段的重大飛躍。但網絡教學所涉及的其他方面,諸如:網上自學、網上輔導、網上測驗、網上練習等,還只是剛剛起步,很多學校和教師還處在摸索階段,網絡教學模式還不夠完善,要在各大高職院校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網絡化教學,還需要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對現有的網絡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和完善。
二、傳統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網絡化教學需要改革
隨著公共基礎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公共基礎課應用的迅速普及,公共基礎課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公共基礎課能力要求同樣有增無減,公共基礎課水平成為衡量大學生業務素質與能力的突出標志,社會的信息化對大學生的信息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作為一所高職院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很多學生在入校前都沒碰過公共基礎課,而部分來自城市的學生卻已經在中學學習了公共基礎課基礎知識,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如何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公共基礎課應用水平,如何結合我校是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公共基礎課基礎教育,如何利用網絡、多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進行公共基礎課素質教育,如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等一系列問題就已經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在多年的有益嘗試和教學教改經驗基礎上,學院從2010年起對公共基礎課網絡化教學進行了全面改革。
三、網絡化教學中的四個主要環節
卜)網上授課
授課是公共基礎課基礎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大多數院校已普遍采用了網絡多媒體的先進教學手段。多媒體網絡教室充分地利用了公共基礎課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各種信息,包括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引入公共基礎課基礎教學中,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粉筆一黑板’的落后教學手段,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教學環境。通過網絡多媒體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生動形象地向學生機傳播教學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課堂信息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公共基礎課這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利用網絡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是十分恰當和必要的。例如,當在公共基礎課課程中介紹多媒體制作軟件PowerPoint時,需要大量的圖片與聲音素材,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準備充分,然后通過網絡傳給學生,實現講練一體化,并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監控學生機的使用狀態,學生也可以在學習遇到困難時通過電子舉手系統向教師請求幫助,大大增強了交互性。
(二)網上自學
學生入學時的公共基礎課水平差異也很大,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講授知識是無法使公共基礎課基礎教育同時兼顧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自學活動,需要教師在網上為學生提供所有必須的教學資料,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CAI課件或電子講稿、電子教材及參考書目、重要習題及參考答案等。為了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在網上不但要公布課程中必學內容的資料,還應公布規定內容以外的其他內容的資料,以便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自學空間。
(三)網上考試
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終手段是考試。傳統的考試方式主要以集中筆試為主,其存在著諸多弊端,如:無法充分反映公共基礎課課程實踐性強這一主要特點,檢測方式過分單一,檢測時間過于死板等。網上考試系統則主要側重于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測試,許多題目都要求學生在公共基礎課上現場操作完成,根據學生操作后的結果打分,通過考試方式引導學生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由于網上考試系統的試題是從題庫里隨機抽取的,保證了人人異卷,提高了考試的保密性,減少了作弊現象的發生。
三、網絡化教學的思考
目前各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公共基礎課教學的改革工作,在公共基礎課網絡教學方面不斷努力。但由于現實條件的制約,公共基礎課的網絡化教學在許多方面還不完善。
(一)加強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的融合
開展網絡教學后,一些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前網上查尋資料、備課寫教案上,在上課時過多地依賴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忽略了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產生了“聽電腦上課”的感覺,降低了教學質量。傳統教學雖然形式單一,但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獨有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諸如啟發式、研討式等教學方法,達到了教學互動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另外雖然網絡教學大量采用了現代教育技術,使一些教學內容復雜、抽象的原理得以形象化。但是有些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由于有了多媒體課件,產生了依賴思想,把一些教學上的示范動作省略了;有的把一堂簡單的教學課復雜化了,把學生講糊涂了,其效果適得其反。
(二)教師應注重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以適應網絡化教學的需要
由于公共基礎課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加之遠程教學的普及將使教師逐漸從前臺推向后臺,這使得教師的傳統地位受到了沖擊,同時也給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從事公共基礎課基礎教育的高職院校教師能夠跟上公共基礎課技術發展的腳步,適應網絡化教學的需要,每一位教師都應注重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教學工作之余,除了大量閱讀國內外相關學科的前沿技術文獻,掌握新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積極學習網絡教學的相關知識,精通一些多媒體手段,掌握教學技術,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
網絡教學作為一種趨勢,在未來教學中將占據重要位置。因此,高職院校應大力推廣網絡教學,并通過相關的政策和運行機制來逐步規范網絡教學,但推行網絡教學并不排斥傳統教學,兩者在教學方法、手段上有差異,但目標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應著眼實際,注重抓好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有機結合,努力實現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網絡化教學的探討《福建電腦》,2010年.
[2]龍江-力口強教師內涵建設,創新高職基礎課程新改革《科教導刊》,2011.
篇5
【關鍵詞】高職教育;網絡編輯;教學模式;商業新聞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宣稱互聯網為“第四媒體”。隨之,網絡編輯作為新興職業應運而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于2005年3月24日公示了第三批共10個新職業的名單,其中網絡編輯員赫然在目,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職業大典。與此同時,網絡編輯也成為眾多高職院校的熱門專業或課程。
縱觀高職院校的網絡編輯類課程不難發現,基本上都是以培養網絡編輯的實際崗位能力為主線來設置,培養能在各種專業網站以及企業、報社、學校、機關等企事業單位網站從事網絡編輯和網絡傳播工作的專門人才。具體而言,就是讓學生具備較強的網絡及相關軟件的應用能力、網頁設計與制作能力、信息采編、處理及整合能力、選題策劃能力以及較強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與此相對應,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圖形圖像處理技術、網頁設計與制作、新聞采訪與寫作、互聯網音視頻編輯、互聯網編輯實務、互聯網推廣等。
毫無疑問,高職院校開設的網絡編輯類課程與所需崗位技能一一對應,具有完整而系統的課程體系。這與大多數“網絡編輯”招聘信息中崗位描述的匹配度非常高,說明高職課程體系的設置強調了高職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用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等要求。
二、網絡商業化內容采編的必要性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網絡編輯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拘泥于傳統信息領域,沒有體現適應社會需要的目標,缺乏對崗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現實的情況是,高職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商業類網站,因為傳統媒體網站編輯或大型門戶網站的新聞編輯肯定對新聞專業要求較高,這些網站基本上只吸收普通高校的新聞人才。從這個角度來講,高職院校網絡編輯類課程就要與時俱進,汲取傳統新聞學采編方法與技巧之精華,靈活應用到商業化的內容采編中。
由定義可知,網絡編輯是指“利用相關專業知識及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互聯網網站的內容建設人員”。這里的“相關專業”就是指的具體的行業,確切地說,就是某一商業領域。下面,筆者通過對網絡媒體發展史的簡要梳理,來認識網絡商業化內容采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自1994年進入互聯網時代,國內許多新聞媒體也開始關注并介入網絡。那一階段,均是傳統媒體“霸占”著網絡輿論陣地,網站內容基本以對傳統媒體已新聞的“二次傳播”為主。隨著四大門戶網站的建立,由于受新聞采編權的限制,網站新聞“轉載”風越發盛行,新聞來源仍然以傳統媒體為主。與此同時,一些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自己新聞動態。這部分新聞,也成為了網絡媒體的新聞來源之一。可以說,網絡新聞即時性、地域性、廣泛性和豐富性等特點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傳播時事社會類新聞外,互聯網蘊藏的巨大新聞商機也日益突顯并迅速釋放,即所謂的商業新聞。筆者認為,商業新聞專門為某一行業提供信息服務,為該行業的商家服務,比如健康、旅游、家居、房地產、汽車、美容、百貨、飲食、游戲、理財等。這一點,從網站的導航設置就可以看出。總之,商業新聞的涉及范圍非常廣泛,提供此類商業新聞的主要網絡媒體包括:傳統媒體網站和四大門戶網站的相關頻道、專業性行業網站,比如搜房網,提供房地產家居行業的專業化信息服務,在一些城市和地區,搜房網的影響力與廣告收入甚至遠超過當地的傳統媒體。
眾所周知,除傳統媒體網站有財政支持外,網絡媒體要維持生存,大部分靠廣告收入。可以說,這些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行業,是永遠不會退出市場的,只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商品、新行業涌現。所以,要獲得廣告收入,為消費者、商家、行業提供信息服務的商業新聞的存在與傳播價值可見一斑。與此同時,除了從事網絡媒體的編輯外,許多企業擁有自己的網站,當然也需要網絡編輯來進行商業信息的采編、維護與更新。
三、基于商業化內容采編的網絡編輯高職教學模式初探
認識到了網絡商業化內容采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筆者將結合自己的高職教學實踐經驗,以網絡商業消息采編為例,運用高職教育的相關理論,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成果四個方面入手,探討網絡商業編輯的高職教學模式。
1.教學設計“工作化”
在高職教學中,“基于工作過程”的概念早已提出并被業內廣泛應用。以項目導向為指導思想,“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開發課程,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其目的強調高新技術條件下與工作過程有關的隱形知識――經驗的重要地位,同時強調學科體系知識不應通過灌輸而應由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行動’中自我建構而獲得。”
不得不承認,高職學生的一大特點是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對于偏理論性質的課程內容不太感興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就要模擬網絡編輯采編信息的實際工作過程來進行教學設計。例如網絡商業消息采編的設計中,可以分塊確定具體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分階段、分步驟完成,教學設計為:網絡文字編輯概述、網絡商業消息類新聞采編方法與技巧、實戰網絡商業消息類新聞采編、新聞視頻制作之錄音與音頻處理、新聞視頻制作之視頻合成與后期制作等,根據網絡編輯的實際工作流程來設計,同時將采編內容引導到商業領域,又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完成任務,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又避免了單純講解理論知識的枯燥與乏味。
2.教學方法“情景化”
崗位市場需求促使高職院校網絡編輯類課程要偏向于商業化內容采編,但這恰恰成為教學難點。學生們一直生活在校園里,除了少部分人參與社會實踐或實習活動,大部分學生對社會各行各業不了解,甚至連很多品牌名字都沒聽說過,更不清楚商業活動的類型、流程、特點等,所以讓學生進行具體行業商業信息采編的教學活動存在較大的難度。
面對這一情況,在高職教學中,除了我們常用的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外,情景教學法在商業化內容采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情景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要求,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例如網絡商業消息采編的實施中,首先明確給學生說明,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某網站編輯,將對某客戶的商業活動進行動態報道,包括文字和視頻內容。然后給學生分發事先搜集的近期真實的商業活動信息材料,讓學生對散亂信息進行選擇加工,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完成商業動態新聞寫作。老師和學生一起,站在普通網友的角度,對其新聞稿進行點評并指導完善。接下來,讓學生扮演主持人進行播報新聞的視頻錄制與配音工作。最后,根據各自的商業活動主題,通過網絡搜集其他相關資料,完成商業動態新聞視頻的制作。這樣,讓學生完全體驗了網絡編輯的角色與整個工作內容和流程,讓學生在做中“玩”、在“玩”中學。
3.教學內容“商業化”
這一點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根據前文的分析,商業化內容采編應成為高職網絡編輯教學的重點內容。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常見商業活動的類型、流程及對其進行新聞傳播的方式等。在進行案例分析和素材選擇時,要緊密圍繞這些商業活動進行。
目前來講,主要的商業活動有:新店開業、儀式慶典、新品會、團購促銷活動、明星簽售、明星代言、年會等。對于網絡商業消息類新聞而言,其寫作形式非常靈活自由。在指導學生進行新聞寫作與視頻制作時,在傳統新聞寫作方法的基礎上,要強調商業立場,能夠有效地傳遞商業信息。
具體而言,第一,在標題制作中,要體現商業信息和事件要素,例如“德泰墻紙再顯品牌風采 攜環保新品亮相墻紙布藝展”標題中,“德泰墻紙”即為商業信息,“墻紙布藝展”即為事件要素;第二,在導語寫作中,除了體現時間、地點、主體、事件等基本事實要素外,還可表現商業活動的亮點、目的和意義等,用以吸引網友或提升活動高度;第三,在主體內容安排上,可采用人物講話、活動流程及內容、企業簡介、背景資料、相關新聞、消費者感受、業內人士評價等內容,在表述上,多使用“某某稱、說、表示、指出、強調、認為,在某某看來……”“據了解、據報道、據統計、據悉、XXX是、XXX創立于……”“首先、其次、隨后、接著、然后、進一步、最后……”“XXX回顧、最新進展、據最新消息……”等新聞用語。這樣,就用從新聞的專業角度有效地傳遞了商業活動信息;第四,對于網絡商業動態新聞而言,對結尾沒有嚴格的規范與要求,實際操作中,往往可有可無,事件說完就完。
4.教學成果“網絡化”
既然在網絡編輯的教學中,內容采編偏向于商業化,案例和素材也來自于實際的商業活動,那么學生在課堂上按要求完成項目后,可以將這些勞動成果上傳到各大網絡平臺或者給學生建立的班級博客、班級微博、班級社區等。這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在完成一個真實的項目,而不是一次課堂作業,無形中的壓力會讓學生端正態度,認真對待每一次任務。這些作品公布到網絡平臺,不僅記錄了學生的成長與收獲,同時,通過獲取網友的評論、意見或建議等反饋信息,讓學生深刻體會成熟感,并認識自己的成長空間,甚至帶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一個一個作品的不斷積累,就成為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庫。
四、結語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高職院校大多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于網絡編輯這類實踐性很強但又偏理論性質的課程而言,更應認真思考崗位市場需求。本文著眼時代大局,敏銳洞察到商業化內容采編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初探基于商業化內容采編的網絡編輯高職教學模式,具有時代和教學改革的雙重意義。由于筆者經驗有限,文中純屬個人觀點,望與學者們一起深入探索網絡編輯類課程的高職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韓雋等.網絡編輯[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08-01.
篇6
方法 對21例臨床擬診顱內動脈瘤患者行CTA檢查,并分別完成薄層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遮蓋容積重建(SVR)、表面遮蓋重建(SSD)四種技術成像。結果 CTA詳細顯示頸內動脈瘤6例,前交通支動脈瘤5例,后交通支動脈瘤7例,大腦中動脈M2段3例,各種病理情況的CTA后處理技術以SVR最佳。結論 顱內動脈瘤CTA重建技術以SVR為主的綜合處理顯示最好。
【關鍵詞】 CT血管造影;顱內動脈瘤;十六層螺旋CT;SVR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2-0170-02中圖分類號:R 814.43文獻標識碼:A
顱內動脈瘤是由于腦動脈血管壁先天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創傷,感染等因素而導致的動脈管局限性擴張,主要并發癥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傳統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但具有創傷性且費用較高,多層螺旋CT作為一項新技術在顱內動脈診斷中具有自身優勢,筆者通過觀察21例顱內動脈瘤的成像特點,旨在探討CTA不同重建技術對顱內動脈瘤診斷的應用價值。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臨床擬診顱內動脈瘤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42歲。全部患者均行MSCT腦血管CTA檢查,其中18例經DSA證實,3例手術病理證實。
2.方法 使用Toshiba Aquilon 16層螺旋CT,掃描范圍從顱底至顱頂,增強掃描參數:層厚1 mm,重建間隔為0.5―0.8 mm,螺距11, FOV 25 cm 120 kV 250 MAS, 對比劑用優維顯300 mgl/ml,總量為90―120 me,以速率3―4 me/s肘靜脈注射,延遲12―20 s進行掃描,將上述原始數據傳至Vitrea 2.0后處理工作站,在工作站上對每個病理完成以下圖像后處理重建:①多平面重建(MPR CPR);②薄層最大密度投影(MIP);③遮蓋容積重建(SVR);④表面遮蓋重建(SSD)。
結果
21例顱內動脈瘤,包括頸內動脈瘤6例(其中為一例附壁血栓形成),前交通支動脈瘤5例,后交通支動脈瘤7例,大腦中動脈3例。所有病例均強化良好,各種病理情況的CTA后處理重建技術顯示良好。其中SVR最優,MPR顯示瘤內血拴及血管壁斑塊最佳,MIP對willis環顯示好,因結構重迭而掩蓋小病灶。見圖1―6和表1。
討論
十六層螺旋CT層較普通CT厚更薄(0.5 mm),掃描速度更快(0.40 s),時間分辨率明顯提高,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各向同性,強大的計算機后處理功能使多層螺旋CTA成像質量大大提高。廣義的三維重像包括 MPR/CPR MIP/minp SVR 3D-SSD。MIP SSD成像方法僅能利用掃描容積內約10%的原始數據,且由于在圖像編輯過程中信息量損失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所獲得的結果有較多的假像,從而降低了MIP和SSD圖像的診斷準確性和可靠性。SVR是遮蓋容積顯示重建,主要特點是利用采集距陣中容積數據的全部體素,由灰階梯度法根據根據每個像素光源方向和強度進行遮蓋,以8種顏色表達不同的像素值,針對每個像素值調整其透過度。可以不同時顯示軟組織及血管和骨胳,三維空間解剖關系清晰,色彩逼真,并可以任意角度旋轉,操作簡便,適應范圍廣。是最接近常規血管造影的顯示方法,其技術已經成熟,成像結果優于MIP SSD。趙德利等[1]應用10排多層MSCT對73例動脈瘤進行SVR成像,對大腦前、中、后動脈的顯示率為98%,對前后交通動脈顯示率為80%,顯示了SVR成像的優越性。本組病例SVR圖像準確地顯示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和瘤頸,并可多角度旋轉觀察,手術者在術前即可了解到病變的位置,形態與相鄰結構的關系,從而對手術有指導作用,但SVR成像也有不足之處,即當動脈瘤內含有血栓時并不能明確顯示動脈瘤大小。而MPR對瘤內血拴及管壁斑塊及狹窄顯示具有優越性[2],并且可發現動脈瘤以外的其他病變。一個SVR圖像具有主體形態,密度層次,細微結構,空間關系等,集三維重建的綜合成像技術為一體。本組幾種后處理技術對動脈瘤均有較好顯示,但是SVR技術優于其他技術。
國內外有關研究報告證實3D-CTA具有很高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以確切地檢查出瘤體直徑
總之,多層螺旋CT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快捷準確的方法,多種重建技術綜合利用,能互相補充,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多信息。
篇7
論文關鍵詞: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編寫;現代化;實用化;簡約化;個性化
邏輯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兩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現在發展成為一門多層次、多分支的邏輯科學體系。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中,把邏輯學與數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球科學和空問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同列為相對于技術科學的七大基礎學科之一,邏輯學被列為第二位。形式邏輯是邏輯學的基礎,它以研究人們的思維活動為目的,是人們正確思維、論證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為基礎課之一,在漢語言文學教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等教師教育專業開設。筆者通過長期對所教學班級學生調查發現,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繁瑣、枯燥、乏味、無用”,由此也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有關文章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表明該現象具有普遍性。學生對于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工具性學科形成“無用”認識并產生“厭學”現象,對于教學的正常開展及質量的提高極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學方法手段、教師及考試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僅從如何加強教材建設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積極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教材的現代化
形式邏輯教材編寫要緊跟時展步伐,積極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進現代化,展現“新”的特,這是邏輯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之一,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積極引進現代邏輯的成果。現代化是邏輯學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邏輯學界探討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識的問題,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邏輯教材或多或少引進了現代數理邏輯的內容,比較充分地體現了這一趨向。但在引進現代數理邏輯內容時,要十分注意適度、恰當和融合。特別是對于文科專業學生而言,由于其長期養成的思維傾向,對于過多的現代邏輯符號及公式,會出現“排異”反映,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教學。
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關鍵的是要及時收集“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新觀點、新材料、新成果,認真分析,審慎篩選提煉,充實進教材,吐故納新,使教材充滿生機并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對于邏輯,可以分為“講壇邏輯”、“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所謂“講壇邏輯”也即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的邏輯,所謂“論壇邏輯”就是人們在各類媒體發表的關于邏輯的理論研究成果,所謂“實踐邏輯”就是人們在工作、生活及學習等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邏輯成果。目前,存在著“講壇邏輯”與“論壇邏輯”、“實踐邏輯”脫節的現實,使得許多很有見地的“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成果不能及時充實進教材,被“講壇邏輯”所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把“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中的內容引入“講壇邏輯”,這本來就是邏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編寫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恰當處理理論與應用的關系,實現教材的實用化
形式邏輯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其實用性是無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屬于理論邏輯,這就需要在教材編寫中要辯證地處理理論與應用的關系。由于對該關系處理不當,現行教材存在著兩種偏向,一是重視原理的闡述,脫離實際,為理論而理論,使理論成為“空中樓閣”,缺乏對實踐的指導,失去其價值。二是在強調應用性、實踐性、操作性時,又忽視了理論,使實踐失去了理論的指導,導致實踐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中,前一種偏向更為明顯。
教師教育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既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闡述,更要堅持“以實為本”的原則,聯系實際、體現實用、突出實踐、注重實效。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在其學習動機上也就帶有這種職業取向,對于所學知識對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什么作用和幫助比較看重。如果學生注意到所學內容與未來的工作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時,就會產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形成堅強的學習意志,為完成學習任務創設積極良好的心理基礎。教材編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這一學習動機,在教材中適當安排邏輯知識在中小學教學科研中應用的有關內容,并精選設計相關實例充實到理論講解及課后練習中,注重邏輯理論聯系實際,強化邏輯知識的實際運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其“學以致用”的能力,體現邏輯學的工具眭和在實踐中的直接效用性。
三、充分體現形式邏輯的基礎課特性,實現教材的簡約化
目前,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在內容安排上仍存在著“偏、難、繁、舊”及過分追求系統性和學術性等現象,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不符合教育學中關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會引起學生的畏難情緒。作為基礎課開設的邏輯學,其“根本任務不在于培養一批批邏輯學的專門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學生邏輯思維的素質和能力(這是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即通過邏輯課的教學,使學生在把握邏輯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經受嚴格的邏輯思維訓練;學會應用他們所學的邏輯知識和原理去解決日常思維和科學研究活動中的各種思維實際問題,從而為他們學習、領會和運用其他各門科學知識提供有效的邏輯思維的工具和方法。”回作為教師教育專業開設的形式邏輯,還應該在幫助學生掌握邏輯思維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時,為他們將來從事教師職業后進一步去影響和培養其所教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和素質打下基礎。
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編寫應遵循“簡練”這一基本原則,不能盲目追求專業課教材的系統性和理論深度,而要強干削枝,做到“精簡”。“精”也即“精髓”,要求教材選取理論要適度,要少而精,突出重點,將最必要的理論知識講清講透。“簡”也即“刪繁就簡”,對于對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來說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難、繁、舊”的內容作適當的“刪、減、并、壓”。
因為“邏輯教材體系都是教學體系,而非嚴密的學科體系,因此,其內容應當豐富而新穎,體系可以不必那么嚴密。同時,教材編寫必須注意,不必把什么內容都‘講深講透’,而應當留給教師在課堂發揮的余地,留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使教材具有啟發性。”翻“面對著興趣不一、水平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學生,不能把問題搞得很專、很學術,要使大多數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或技巧。”同因此,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應該盡量“刪、減、并、壓”那些并不十分必要且用處不大的繁瑣枯燥的公式推導及論證過程等方面的內容,安排最必要和適用的內容,而不必過分拘泥于教材的學術性及系統性。對于有些內容則可只保留其最終結論讓學生記住并予以運用,不必過細地推究其成因及來源,不妨讓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三段論各格的特殊規則”、“命題變形推理中連續換質位和換位質的推理”、“三段論的公理”、“復合三段論”等就可以刪減。
四、遵循教師教育專業特點,實現教材的個性化
一本好的教材,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即確定自己的讀者群體,然后才能根據該群體的特點和需要,確定教材的方向、目標、內容、范圍、體系結構及表達方式。“對象不同,教學內容就應不同,專科與本科、重點院校本科與非重點院校本科、師范類院校與政法院校、醫學院校等,邏輯的教學內容都應不同”。圍就是基于不同的專業其內容也應該有所不同,如中文、政治等專業的邏輯教學內容應側重論證、分析、日常推理能力的培養,而理科專業則可側重演算能力的培養。不可否認,近年來,形式邏輯教材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優秀的教材被編寫使用。但同時,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卻也不同程度上忽視了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專業和不同的層次學生對邏輯知識的不同需要”昀,存在著“教材編寫多少年一貫制,并未跳出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教材框架下增添刪減”的現象,也即沒有認真關注教材的特殊定位,造成各種教材大同小異、定位不準、缺乏個性。教師教育專業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前述弊病,或與通用教材沒有太大區別,或沒有體現不同的層次和專業。
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要緊緊圍繞其閱讀與使用對象是未來的教師這一客觀實際,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現實需求出發來確定體系、組織內容,在堅持共性的前提下突現個陛。
篇8
改革開放以來,在邏輯學教學現代化的召喚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邏輯學教材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批以現代邏輯內容為主、并保留傳統邏輯精華的邏輯教材相繼出版。這些優秀教材,內容頗為豐富,體系各有特色。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邏輯學教學現代化和與國外邏輯學教學接軌的進程。然而,這些教材,主要是作為哲學學科基礎課的教材,教學對象主要是面對哲學專業的學生。而且,在內容上,比較注重邏輯理論的闡述,內容比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或公共選修課——“邏輯學”(國內稱為“普通邏輯”,國外稱為“大學邏輯”)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打好方法論基礎,為學生日常生活的正確思維和社會交際提供邏輯方法。我們的教學計劃學時只有36學時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課或選修課中使用哲學專業課的教材,教師只能有選擇性地講解其中的部分內容,勢必影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該課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號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學生感到難學、費解,教師感到難教。
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講,在邏輯學教學中使用人工符號來表示命題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討論命題形式和推論形式時,如果不從自然語言逐漸向形式語言過渡,上來就給出形式語言,就討論形式語言的語法和語義,或上來就構造規范、嚴謹的自然推理系統甚至是公理系統(這種方法雖然也是構造現代邏輯系統的一般方法),實踐證明,這是非哲學專業大學一年級本科生難于接受的,甚至會造成這樣的印象:邏輯學研究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無多大關系的符號和符號的推演,邏輯學在現實中是無用的。總之,使用理論性非常強的邏輯學教材,教師不好教,學生不好學,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必須編寫出符合非哲學專業特點的、以應用為主的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邏輯學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邏輯學基礎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學法編寫的教材,這是我們在邏輯學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嘗試和探索。這種嘗試和探索,已經在“邏輯學”教學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變了我國高校非哲學專業“邏輯學”的教學觀念、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推進了“邏輯學”的教學改革。
二、在邏輯學教材和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的理由
我們在邏輯學教材和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的理由如下:
1教學對象。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大學一年級非哲學專業學生的公共課和通選課,或數學專業學生的基礎課。
2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提供必要的邏輯學基礎知識,為學生識別、分析、重構和評價日常語言中的論證提供理論和方法。
3教學內容。和任何科學一樣,邏輯學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國內外邏輯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給予引進、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盡量囊括在教學內容中。
4教學方法。邏輯學理論與人們的日常思維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教師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示例(筆者稱為邏輯學課程案例)講授邏輯學課程。這種方法,被國外非形式邏輯學者稱為“基于實例的方法”(example-basedmetllod)。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的案例,教師通過分類、篩選、加工,形成邏輯學教學的案例庫,以供教學時參考。
5教學定位。該課程的教學定位做到理論聯系示例,符號化的形式推演與生活或社會實際案例相結合,極大地克服了以往學生認為難學、費解,教師難教的狀況。
6教材的編寫原則。根據該課程的教學對象及課程定位,在教材的編寫原則上,我們確立了“三個為主”的原則,即“以現代邏輯、案例教學和邏輯應用為主”,把邏輯學的教學和應用緊密掛鉤,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三、《邏輯學基礎教程》的結構和特點
在結構上,我們這部教材具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在這部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基本知識”和“知識拓展”是通過“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開的;而“邏輯趣話”則是留給學生分析的“案例”:“習題”和“參考答案”則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們的這部教材,在教學方法設計方面,是圍繞案例教學法展開的。
與其他邏輯學教材相比,我們的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以現代邏輯為主。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提倡“以現代邏輯為主”。眾所周知,傳統邏輯的知識無疑是有用的,但是,傳統邏輯的知識在日常思維中也是遠遠不夠用的,而現代邏輯是邏輯學發展的必然階段,現代邏輯對概念、命題、推理和論證的研究,無論從深度和廣度方面講,傳統邏輯根本無法相比。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給學生講授傳統邏輯的知識,而是要以現代邏輯的精神來整合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內容,反映邏輯學對概念、命題和推理條分縷析的邏輯分析精神,這是我們在邏輯學教學中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至于怎么貫徹這個方針,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別在引入多少現代邏輯知識,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采取的方針是,使現代邏輯與傳統邏輯有機融合,并在傳統邏輯的基礎上自然延伸到現代邏輯,并且盡可能使到兩者的有機銜接起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還吸收了“非形式邏輯”和“語用論辯學派”關于論證和論辯的最新成果。從宏觀方面來識別、分析、重構和評價論證與論辯。
2以案例教學為主。在教學方法的設計方面,我們強調了“以案例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方法,由于其生動活潑的講授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學生好學、老師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歡迎。
邏輯學、特別是現代邏輯給人們的一般印象是,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遠離人們的日常思維實際。以數學方法和形式化方法研究人類日常活動,例如,談話、演講和論辯后面的思維規律、特別是推理的規律,固然有其抽象性的一面。然而,邏輯規律既然來源于人們的日常思維實際,它就必須能夠回到日常思維中去指導人們的思維實際,否則,邏輯規律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我們的教材,采用大量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實際中鮮活的案例,希望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的邏輯原理和方法講得新鮮活潑,生動有趣。
3以邏輯應用為主。在邏輯理論和邏輯理論的應用方面,我們強調了“以邏輯應用為主”。“以案例教學為主”是教學方法,這個方法要達到的目的,則是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真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我們的學生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通過反復應用邏輯知識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可以使邏輯知識轉化為邏輯思維能力,并且最終內化化為較高的邏輯思維素質。而邏輯思維素質,在人的各種素質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學為主”,改變教學方法,實行邏輯學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在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邏輯學的生命力在于邏輯學的應用,在于能夠提供分析和評價人們日常論證的原理和方法。在人們的思維實踐中,論證是用日常語言表達的。因此。我們在教材中增加了“語境和預設”、“合作原則和準則”等涉及日常語言的語用推理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邏輯和語用論辯學派的研究成果,把對自然語言表達的論證納入我們的教學體系,從而大大豐富了邏輯學關于論證的內容,從語用層面豐富了關于論證的知識,在大學邏輯課的教學中實現了邏輯理論和邏輯應用的有機結合。
四、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初步成果
《邏輯學基礎教程》采用了大量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實際中鮮活的案例,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的邏輯原理和方法講得生動生動活潑,趣味盎然。而且,在課堂教學中,用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時學生深刻體會到邏輯學在社會生活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這些妙趣橫生的案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熱烈活潑。課后,學生能主動應用邏輯原理去分析和解決日常思維中的種種邏輯問題,真正做到了切實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我們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學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們希望,將來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這種方法編寫具有自己專業特色的邏輯學教材。我們下一步將采取如下措施,進一步推進邏輯學的案例教學:
1建立案例庫。案例教學法要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時代特色,符合邏輯學科要求的“案例庫”。教師要不辭辛苦,從報紙雜志、電視電臺,互聯網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關在書齋中閉門造車,然后到課堂上講那些生造的例子。邏輯學要面向社會,面向現實生活,怎么面對?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在人們實際生活中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在讀書、看報、聽廣播和看電視時,搜集人們使用的概念、命題、推理、論證中的例證作為原始案例,回來后經過反復加工整理,精心設計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來。由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與中國邏輯學會組織發起的“找邏輯與語言病句”活動,其實是進行案例教學的一個好主意,而有的學校的老師,例如,上海師范大學的曹予生教授,則主張把這種一次性的活動常規化。這些活動,已經提出了案例教學法的思想,只不過還僅僅停留在尋找反面案例的范圍內。
我們認為,以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對培養國民(尤其是大學生)的邏輯意識,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素養,是十分有意義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鍛煉了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們的運用邏輯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邏輯學的教學目的。因此,這項工作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案例要為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服務,應根據不同的專業應用不同的案例。
篇9
比較邏輯學研究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隨著實踐的發展,認識的方法會逐步多樣,認識的層次也會逐步深入。并且在研究實踐的過程中,隨著研究者閱歷的增加,人們對比較邏輯學研究中所體驗到的具體內容的比較探究,會越來越細微和深入,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同時,也會知道原有的看法是否正確,并為以后的認識積累經驗。
比較邏輯學三個層面研究中的認識論前提。比較邏輯學研究必須以認識論為前提和基本原則。在比較邏輯學研究的初級階段———描述的比較邏輯學,它是對三支邏輯源流本身的研究,是比較邏輯學整個學科理論研究的前提與基礎。在對描述的比較邏輯學方法論的探討中,必須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是因為:其一,描述的比較邏輯學其本身關于描述的含義必然是對元典進行史料考證與挖掘整理,而后才會得到所需的基礎知識。這就需要在研究的時候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其二,描述的比較邏輯學研究需要吸取三大邏輯體系中具備可比性的信息源。這就需要我們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從整體出發,通過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其三,在以上二者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對比較邏輯學初級階段的探討,歸納、總結、提高,并在實踐逐步深入的過程中,達到文字表述的信達雅,即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所指出:“譯事三難:信、達、雅。”[1]所謂“信”,是指內容準確無誤;所謂“達”,指的是表述內容時運用的語言通順、妥帖;所謂“雅”,是指言辭文雅。在比較邏輯學研究的第二個階段———評價的比較邏輯學,它強調對古代、近代與現代三種邏輯之間的縱橫比對、同異比較,建基于描述的比較邏輯學之上。在認識論層面,它突出表現在從客觀的事實中挖掘出具有可比性的信息源,從而在可靠材料的背景下進行縱橫、同異比較。這是進行比較邏輯研究的必經階段,更是對于理性認識的提煉和升華。最終,在比較邏輯學研究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匯通的比較邏輯學研究”,它以三支邏輯源流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三者內在關系的透視匯通為基本研究對象。這一階段是認識論中的理性形成、實踐、輪回乃至飛躍的階段。它不再僅僅局限在對所認識事物的描述或評價,而是在比較邏輯學研究的縱橫層面突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限制,使點、線、面之間有一定的建構和匯通,從而形成理論并進一步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檢驗、提高。
比較邏輯學研究歷史進程中的認識論思考。比較邏輯學研究之所以能夠凸顯學科魅力,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來講是因為它具備了理論的基礎。從歷史的進程來看,則是認識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表現。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指出,人們在實踐基礎上所得到的關于外部世界的初級認識是感性認識,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這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其二,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必須用理性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邏輯加工,即遵循從感性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方法以及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的原則,最后通過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以概念(范疇)、判斷、推理的形式,形成理論知識體系,即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的抽象、概括的反映,也是對事物的本質、全面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最后,認識的能動性不僅表現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動飛躍,而且還表現在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能動飛躍。人們在獲得理性認識以后,通過種種形式使之應用于實踐,向現實轉化。這是實踐檢驗理論、實現理論的過程,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繼續。在理論檢驗的過程中,又使理論更加完備。現以張連順(順真)教授所定義的“現代量論”的兩個時期為例進行說明。張教授將自1900年以來的“現代量論”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即1945年以前的“一般比較邏輯學學派”時期和1945年以來的“新古典量論學派”時期。其中“一般比較邏輯學學派”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1900年至1935年,此乃“一般比較邏輯學學派”以及“現代量論”的起步、奠基、初步形成的時期。
張教授認為,“以舍爾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1942)為代表的‘一般比較邏輯學學派’性質的‘現代量論’學家,多以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康德的先驗邏輯等為解釋范式,實施歐洲哲學邏輯學向‘古典量論’的映射,由是完全被曲解了的陳那幾乎就竟然成了近代的康德。”這在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沒有體現事實本意,從而是歪曲的理論。同時張教授還認為,“現代邏輯特別是符號邏輯開始向‘古典量論’實施映射,‘古典量論’中以‘比量智’為核心的建構系統被人為地從‘現量智’與‘比量智’的‘二量’系統中剝離出來,并將作為自我思維的‘自義比量’與作為自我思維在交往情境中的‘他義比量’的明顯特征強行取消由此變成單一的自我思維之形式的邏輯思維,以此強行將比量智納入到歐洲邏輯的系統中,在本不具可比性的比較中將量論二量為一量,并將二種比量強并成一種比量,終以‘古典量論’之‘比量智’竟然也合于歐洲邏輯為內心之快慰”。這種斷章取義的做法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即是缺乏用理性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邏輯加工。也就是說,從感性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方法過程以及邏輯的與歷史的統一的原則上,缺乏必要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究其原因,張教授以為:“這是歐洲現代強勢文化心態在佛教量論因明學研究中的一種自發性反應,更是近代晚期以來所逐漸形成的歐洲現代邏輯‘去心理主義’思潮之邏輯方法論在解釋‘古典量論’時的自然映射。”①第二個階段,也就是1935年以后,伴隨著歐洲邏輯學內部對符號邏輯的反思而形成的懷疑反思階段。張教授認為它關乎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去心理主義”的邏輯學體系能否真正成立;二是單向度的符號邏輯體系對“古典量論”生吞活剝的映射是否合理。
隨著實踐的進一步變化、發展,量論“歐洲系統”終于走上了向“古典量論”特別是印藏系統全面回歸的坦途,由此形成了1945年以后的“新古典量論學派”,它建立在量論方法論的根本轉變之基礎上,其代表在歐洲即是現代量論“維也納學派”的開拓者弗勞瓦爾納(Erich.Frauwallner,1898—1974),在東方即是《佛教邏輯學之研究》一書的作者日本學者武邑尚邦。武邑尚邦對現代量論“一般比較邏輯學學派”的歷史地位給予了極為中肯的評價。他認為“時至今日,依據作為最新邏輯學的符號邏輯學之模式將佛教邏輯學與歐洲邏輯思想進行比較研究之嘗試,在一定范圍內正在取得大的成果”(《佛教邏輯學之研究》序言)。但他更深刻地認識到:“在如是之新方法中,即使佛教邏輯學之符號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實行,而不能被符號化因素之存在益發明顯,于此出現了新的問題。實際上,唯這沒能夠被符號化之部分顯示著印度獨特之立場,唯此才是今后一定要研究的尚待解決之課題。”(同上)張教授斷言:“這是由現代量論的‘一般比較邏輯學學派’走向‘新古典量論學派’在方法論上的高度自覺,是吹響復興古典量論本義之境的理性號角。”②基于對現代量論發展歷程的比較研究,可以凸顯辯證唯物認識論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比較邏輯學的研究必須以此來規范學習和研究,從而在挖掘歷史資源的過程中摒棄錯誤的理論觀點,并且在實踐中培育正確的理論,以指導實踐并發揚光大。#p#分頁標題#e#
比較邏輯學研究與認識論研究同步發展。在現代,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精確、嚴密的技術手段和科學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實踐和認識領域,人類的認識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適應,認識的對象也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著。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中介日益復雜化。在比較邏輯學研究的過程中,筆者以為,應極力避免諸如視野狹窄、不察行情,注重結論、短于論證,捕風捉影、以字取義等淺顯取向。在認識的手段、方法和形式愈來愈多樣化、精密化,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間環節也更加復雜化的同時,應考察各種認識手段、認識方法和認識形式,如各種儀器、電子計算機、模擬方法、模型方法、數學方法、符號系統等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思維方法。由于主體和客體之間中間環節的復雜性,認識的結構問題,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認識形式和認識內容、理論和實踐等關系問題更加突出。同時,科學認識的發展,使得理論對實踐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上面提及的量論因明學研究的歷程為例,理論的實際應用、為實踐建立觀念模型、科學預見、超前反映,等等,使量論因明學得以破除“去心理主義”的影響,從而回歸正統。總結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概括現代科學認識的資料,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提出的有關認識論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作出科學的解釋,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一項十分迫切而又復雜的任務。這為比較邏輯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導向,從而也必將會發展和豐富比較邏輯學的內涵理論以及比較邏輯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
比較邏輯學研究在以哲學認識論為前提和基本原則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擴展研究領域,提升研究深度,需要具體方法的培植和運用。歷史上,自19世紀末以來,比較邏輯學研究已走過了百余年的時間,但在此過程中,一直鮮有學者對比較邏輯學自身的基本理論給予必要的重視,主要是以三支邏輯源流之間或同一民族邏輯內部具體到某一邏輯問題即微觀比較為中心的。對其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為了使擁有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與思維方式的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方法論的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學術研究所具有的說服力,有時是可以從合理的推論中獲得的,而這種合理性則依賴于對方法的不斷考察與研究。比如笛卡兒的《方法論》與培根的《科學的進步》所以受到推崇,無不因認識到方法的革新對于新理論的發展的不可或缺性。實事求是地說,對于“比較邏輯學”這樣一門我們正在試圖構建的學科,百余年的比較邏輯研究歷程,并未為這一尚處起步階段的學科提供多少有益的方法,甚至可以說是連一種成熟的方法也沒有。這主要是由于,20世紀的學者在進行比較邏輯研究時,將主要精力放在微觀比較上,而并未對比較邏輯學自身的理論尤其是方法論進行必要的探討。必須說明,上述論點并未否定百余年來幾代學貫古今的學者們所進行的比較邏輯研究。
笛卡兒在論及寫《方法論》一書的目的時說:“我并不是教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每個人為達到他的理性都應該遵從的,但只是告訴在何種情形中我如何努力實行我的方法。”[2]這里,我們得出上述結論也并非為了抹殺每一位研究者對比較邏輯研究以其獨特的方法所進行的創造性工作。另外,方法論與方法不同。我們認為方法論與方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聯系與區別必須予以厘清。我們討論比較邏輯學方法論,要先分清楚哪些是方法論,哪些只是一般方法①。在我們所主張的比較邏輯學的研究中,可以使用許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研究方法都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比較邏輯學方法論必須是這一學科總體研究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原則,而不是在局部的、具體某一問題上的個別的研究方法。因為,這些具體的方法并不是為這一學科量身定做的,并且是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有可能采用的。具有普適性的方法,對于我們所討論的比較邏輯學而言,并不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從根本上來說,“比較”作為人類分析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時經常使用的方法,在許多研究領域里被普遍應用。拋開自然科學不論,僅就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比較方法即運用于諸多學科,諸如比較哲學、比較語言學、比較法學、比較歷史學、比較經濟學,等等,但這些比較的方法多用于具體的學術研究。比較邏輯學則不同,在科學發展的今天,對比較邏輯學的研究除了在具體的學術研究領域有它的獨特之處以外,作為一門獨立、嚴謹的學科,雖然與多學科及相關學科有若干的碰撞和聯系,但比較的方法卻是獨到的、全面的。通常情況下,進行邏輯比較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橫向和縱向比較,隨著研究的深度、廣度的挖掘和擴展,人們逐漸探索出了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下的更多具體的研究方法,諸如典型比較方法、影響研究、跨學科研究、淵源研究、平行研究,等等。
傳統的比較研究方法———橫向、縱向、井向。1、橫向比較研究。所謂橫向比較方法在有的論述中也稱為共時性比較方法,它主要是就相同歷史時期或相似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國家和民族在邏輯理論和邏輯思想上進行的比較。2、縱向比較研究。所謂縱向比較研究方法也稱為歷時性比較方法,它主要是對不同歷史時期或歷史發展不同階段的邏輯理論或邏輯思想、人物等進行的比較研究。3、井向比較研究。所謂井向比較研究方法主要是橫向和縱向交叉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有助于分析某一邏輯理論、人物等在整個人類邏輯觀中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通過對某一點在全局中的作用分析,有助于對某一邏輯觀的整體把握和運用。
研究過程中點對點的比較———典型比較。1、典型比較。所謂典型比較是根據研究需要對某一理論、系統、人物和與其他學科理論的關系等的比較。2、層次劃分。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同一學科內部對某一理論、系統、人物等的比較研究;二是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理論的比較分析、區別研究等。3、典型比較研究的特點。一是針對性:具體指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探索,不考慮其時間性和空間性;二是廣延性:具體指學科跨度上的無限性,比如《墨辯》理論的影響與亞里士多德邏輯理論的影響在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比較分析,及其造成的影響。4、典型比較研究的作用。典型比較研究有助于明確不同邏輯類型或具體的邏輯系統的比較,有助于分析判別不同邏輯類型或系統在不同環境下的影響和價值,有助于發現不同邏輯類型或系統在比較中所具有的先進性或落后性等。#p#分頁標題#e#
篇10
關鍵詞:應用;思維;能力;運算
一、算法概念的學習為后續內容學習打下基礎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為了很好地貫徹新課標的理念,教材中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使學生對算法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了解算法的實際應用作用,在算法概念的學習中結合分析案例,通過模仿、探索、設計、操作把算法思想滲透和貫穿于其中,使學生能夠依據問題的分析形成算法思想,為以后編制程序,用計算機解決數學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打好基礎。
二、算法概念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算法概念的學習其中就蘊含了這樣一個原理:對所解決的問題要考慮全局,考慮解決問題的總體關系,而不是只考慮局部。在保證總體的正確性后,再分別設計每一局部,每個局部又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同時也要追求精確。算法思想可以貫穿于整個中學數學學習中,是一個很豐富的層次遞進的素材,而算法的具體實現要與信息技術相聯系,因此,算法概念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三、將算法思想落到實處,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新課標在課程觀念和目標上的一個發展,就是在數學學習和數學教學中更加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和理解。無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數學應用,都必須牢牢把握這一主線。算法是解題方法的精確描述,將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整理成算法的過程是一個條理化、精確化和邏輯化的過程,在算法的概念中更是注重這幾個特征的學習。算法具有具體化、程序化、機械化的特點,又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確性,任何一個疏漏或錯誤都將導致算法失敗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算法概念的學習中教師只要注重算法定義特征的理解,聯系實際結合案例,反復訓練引導學生注意將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整理成算法的過程是一個條理化、邏輯化和精確化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算法體現出的邏輯化特點被有些學者看成是繼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之后邏輯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 上一篇:城鎮污水處理設計規范
- 下一篇:生物的特征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