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征歸納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的特征歸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的特征歸納

篇1

【關鍵詞】初中數學 實驗教學

總結能力 歸納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116-01

生物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實驗現象以及實驗規律,不但有助于鞏固學生的記憶,也能促進學生生物知識的自主內化,是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然而傳統的課堂小結幾乎都是教師包辦,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跟隨著老師進行簡單的知識羅列和回顧。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筆者從生物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身心特征出發,做了一些嘗試與思考,現將點滴心得簡述如下。

一、寓靜于動,在操作中總結

學生實驗的過程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對生物知識學習形成具體、鮮活的感性認知。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時,教師可以延續生物實驗活動的整體性,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思考邊歸納,將靜思與動手操作結合起來,加強對實驗步驟、實驗記錄和實驗注意事項的積累,使學生真正理解每一個實驗動作或實驗數據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如此學生的總結歸納才顯得更加生動、詳實。

如在教學“顯微鏡的使用”這一實驗內容時,在歸納總結階段,教師沒有機械地組織學生回憶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而是出示了一組問題:①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②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 );③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讓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思考作答,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歸納,幫助學生切實理解并掌握了顯微鏡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過程中的細節處理。

二、由繁入簡,在圖文中總結

總結歸納的內容并非一定要訴諸文字,以圖文的形式進行總結,可以讓原本繁雜凌亂的生物知識要點變得簡單而又生動。在進行圖文式的歸納總結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圖文注入更豐富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生物知識視野。

如在教學“人體的泌尿系統”這一部分實驗后,教師為學生展示了運用Flash制作的課件,用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形象地再次感知了尿形成的兩個過程,即過濾與重吸收,使得原本抽象的生理過程變得具體鮮活起來。在動畫的輔助下,學生有效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真正理解腎小管對營養物質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對血液有過濾作用,感受到腎臟的重要性。

三、轉曲為直,在洞察中總結

觀察是學生獲取生物知識、積累實驗經驗的重要形式,它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一定的目標指引下,引導學生在觀察完成對生物實驗的歸納總結,加深對實驗現象的認知印記,能夠更直接、更清晰地把握實驗規律。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觀察方法,強調重復觀察的必要性,讓學生學會正確區分偶然發生和一貫現象之間的差別,從而在歸納總結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

如在教學“人體的消化和吸收”這一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內部結構,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的一段豬小腸,指導學生分析豬小腸與人小腸的結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用小腸內表面拆疊紙模型強化學生的感知。通過觀察和領會小腸皺襞的作用,學生認識到小腸不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場所,也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從而對人體消化和吸收有了更加明晰的認知。

四、化腐為奇,在愉悅中總結

與其他教學環節一樣,實驗后的歸納總結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傳遞給學生快樂的學習感受,將會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環節變得生機盎然。因此,教師要將生物實驗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經歷與體驗結合起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認知傾向,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和成功欲,從而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展開歸納總結。

如在教學“種子的萌發”這一實驗時,在歸納總結階段,教師為學生播放了一段經過精心剪輯的視頻片段。視頻中展現了種子萌發的整個過程,最后教師將視頻定格在破土而出的幼苗上,并展開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用飽滿而又深情的語氣告訴學生:每當看到這幅畫面,老師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你們,因為你們就是這樣一顆顆種子,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無論是批評還是教育,都是希望你們能夠茁壯成長。這樣的總結方式,使得師生之間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回味長久。

篇2

關鍵詞:生物概念 教學情境 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5-090-01

生物學概念,是指我們對生物及生理現象本質特征的認識。概念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學知識的核心,如果把生物學知識比喻為一個生物體,那么,構成這個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就是概念[1]。學生只有正確理解概念,才能掌握生命活動的規律。因此搞好生物學概念教學是中學生物教學成功的關鍵。

一、生物概念教學情境的創設策略

1. 影視情境。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動用于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像、微機的演示,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再現場景與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圍中,感知生物概念,陶冶性情,激發興趣,活躍思維。通過圖、文、聲、像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較深刻的生物事像痕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生物概念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生物知識的質量。

2. 熱點情境。教師在生物概念教學中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時事熱點生物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如:食品安全,轉基因,克隆技術。

3. 實驗情境。 通過實驗演示,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結論,使學生更好生物解生物概念,并學會探求知識、設計實驗的方法。

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初中學生來說,能將這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通過探究性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個演示實驗得出的,學生在實驗及觀察過程中已對有關的產物和原料等有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將這些實驗結論歸納在一起,找出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4.實踐情景。不少生物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讓學生到室外實地考察,在工廠、田間、野外等真實的生活與生產場景中學習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態、遺傳和進化等方面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把這些感性的形象轉變成語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動與轉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飛躍,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較完整而科學的概念。

例如,進行生態系統概念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池塘、麥地、樹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植物、動物、各種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

5.討論情境。討論情境的創設就是讓不同品質的思維進行碰撞,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并歸納出最佳答案的思維過程。可實行加分機制讓只聽不說的害羞學生和習慣較差不參與的學生加入到討論中來。

.6 、文獻情境。 古典文獻中的一些詩詞歌賦也蘊含著豐富的生物知識,若教學中加以引用則能營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如“人間四月芳菲;山寺桃花始盛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生物循環”,等概念就很詩意地呈現眼前。

二、化生物概念教學情境的互動性

創新思維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中才能孕育誕生。沒有寬松的環境,學生就沒有自主性,而沒有自主性就不會有創新行為。因而在學生處于高度緊張的機械接受知識、缺乏心理安全與自由的地方,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是難以迸發出來的。情境教學特別強調寬松和諧學習環境的營造,讓教學情境中的師、生、境諸因素產生互動,從而形成利于創新、易于創新的良好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在寬闊的情境中無拘無束,縱橫千里,任意馳騁。

在情境中師生互動,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情境中生生互動,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氣氛。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使學生之間在情境中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

總之,生物概念的教學雖無定法,但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只要我們從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概念的特點,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斷改進教法和學法,尋找其規律和技巧,概念教學的難點就一定會突破。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融入情境中,而情境也因學生的加入而活。學生全身心的投入,使情境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沃土。

參考文獻:

[1]胡向國.中學生物概念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03):67

[2]劉學廷.生物概念的“四步”教學法淺探[M].江蘇:科學與管理,2007.

篇3

關鍵字:生物;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016-01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作為一位生物老師應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以便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文以討論為主,如何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苯逃睦韺W研究也表明,當一個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另一個研究也表明興趣是獲得知識的內在動力,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效果。學生對所學學科興趣越濃厚,其學業成績一般都會越理想。因此,要想讓學生喜歡生物,重視生物,就得先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庇纱艘錾锖蜕锶?,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生物圈中形形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這樣就帶入我們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 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收到不少關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只是他們往往只了解到一些皮毛。在講到“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時,很多學生都對書本提到的病毒能幫助完成轉基因過程這一點非常感興趣,部分學生能講出一點小知識,但大多數都只停留在對“轉基因”這個詞的記憶印象上。因此,應提議全班同學圍繞“轉基因技術”或“基因治療”分組查找資料,還可以在下一節課進行小組比賽,看誰找得又多又好。這樣每個小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資料,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通過活動部分學生都開始養成自覺收集資料的習慣。所以當我講到某些內容需要舉例說明時,通常都能有人幫得上忙。如,當講到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時,就有的學生舉出了一大堆的例子,還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它們的生活方式;在講動物與仿生時,書本的例子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他們的例子比我準備的還要豐富得多。

三、在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

在課堂上,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耙阅芰α⒁狻笔莾灮n堂結構,規范課堂教學的主導原則,在教學實踐中就學生能力培養進行了以下探索:能力是在理解掌握規律性知識和運用知識訓練過程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培養和發展能力的前提。因此,能力培養不僅不能削弱“雙基”而且必須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訓練純熟。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落實到不斷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上,通過不斷設問,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從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進一步啟發學生,教師最后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后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再如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學生已觀察和掌握了30%蔗糖溶液出現的現象后,進一步設問:如果換成50%的蔗糖溶液會如何?30%的硝酸鉀溶液又如何?進而聯系生產實際,提出“如果一次施肥過多會造成什么危害,”如此環環相扣,進一步設問,學生會從中歸納出知識規律性。這些新的生物成果,讓學生加深了對生物學的了解,培養了興趣,也提高了能力,一舉多得。

篇4

    一、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引入

    通過創設情景,簡捷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

    1、實驗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初中學生來說,能將這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通過探究性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個演示實驗得出的,學生在實驗及觀察過程中已對有關的產物和原料等有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將這些實驗結論歸納在一起,找出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培養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過程,也是訓練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過程。布魯納說:“一個壞教師奉獻真理給學生,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睂W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種發現真理的能力。

    2、實踐情景。

    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態、遺傳和進化等方面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把這些感性的形象轉變成語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動與轉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飛躍,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較完整而科學的概念。例如,進行生態系統概念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池塘、麥地、樹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植物、動物、各種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非生物環境。

    3、問題情景。

    利用掛圖、實物及演示實驗等直觀手段的同時,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并在觀察中解決問題,便于感性認識,能豐富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蒸騰作用演示實驗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從哪里來的?通過帶著問題觀察,學生能形象直觀地掌握和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知道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

    二、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分析

    1、創設比較情景,分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對一些相關概念進行對比、歸類,揭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本質區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統化。

    在學習生物概念時,注意分組、結對、列表、進行歸類對比,就容易搞清各對概念間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同時,通過比較,促使學生將新舊知識、同類知識聯系起來,分析異同。

    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生比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創設強調情景,分析概念的關鍵字、詞,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其中一些字詞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質特征,是生物概念的關鍵字詞,要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從理解關鍵字詞入手。強調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能引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關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例如: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相對性狀。其中“同種”“同一”四個字,需強調。

    3、創設問題情景,通過討論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隨著教學活動的多元化,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學習活動會漸漸成為教學主流。問題討論在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視的。亞里士多德說:“思維來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因此教師要巧設一些問題,點燃創新之火。問題討論促進學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組問題討論提供所有學生主動學習進行概念解釋的機會。學生提出的概念解釋必須接受組員的檢驗,促其再建構。經由不斷的解釋、質疑、再建構、反駁、澄清等,共同建構出一個比討論前更符合科學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學時的情景鞏固

    1、體系情景。

    在完成章節知識的教學后,對那些相鄰、相對、并列或從屬的概念進行類比、歸納,根據它們的邏輯關系,用一定圖式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體系。如:用概念圖將有關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框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該主題的概念網絡,把學生感知“孤立”、“散裝”的概念納入相應的概念體系之中,讓學生獲得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新概念,又能進一步鞏固深化已學概念。

    2、比較情景。

    生物學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間聯系和類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學生沒有比較概念的能力,隨著學習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現混淆的現象,影響學習效果。引導學生比較概念,主要讓學生抓住兩點,一是注重尋找比較標準,二是注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比較。比較概念的過程主要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過程,所以比較概念有助于思維能力提高。

    3、發展情景。

    對學生來說,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知識基礎,對概念的理解也會不同。學生能動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質,就形成一個發展概念的過程,探索生命活動規律的內驅力會得到強化。

篇5

關鍵詞:模型構建;高中生物;教學實踐;要點分析

模型構建是特有的邏輯方法之一,其通過研究模型來詮釋原型特征、形態及本質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學生經常反映"生物課知識的學習不像其他科目那樣系統,知識較為零散"。所以,如何系統地、全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高中生物教學的一大課題。實際上,模型建構恰能很好地實現上述目標。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模型構建的三大要點。

1. 正確理解生物教學模型的內涵

正確理解生物教學模型的內涵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模型構建教學方式的前提和基礎。通常,生物教學模型可以劃分為數學模型、抽象模型、實物模型及物理模型四類,其中數學模型法指的是以符號、公式等數學語言來表征生物學的知識、現象;抽象模型法指的是通過抽象得到生物原型方面的本質屬性而使研究對象得以簡化;實物模型是采用相關實驗器材或者自制器材來形象展示教學相關內容的方法;物理模型指的是依照類似原理,將真實事物依照一定比例縮小或者放大成為模型,其狀態變量與原事物保持一致,但是能夠通過其模擬該事物的性質和功能,更加形象地來解釋認識對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上述三種模型已經開始應用到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此方式,需首先了解和把握各類模型的本質和演變方法。

2. 于課堂教學全過程中貫穿模型構建的方法

2.1 新授課程

"形象大于思維"。對于新授課程,學生在概念和理論知識理解方面存在較大困難,所以教師應該最大程度利用模式圖、實物標本、形象化圖片等具象或者實物模型來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以細胞教學內容為例,本文體會到:教材上描述的均是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得到的細胞結構,對剛剛接觸這些內容的學生而言,缺乏形象化認識。但是,通過讓學生自己模擬制作"細胞立體結構模型"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理解相關理論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其求知欲望。實物模型不僅能夠詮釋生物科學的特征,而且有利于學生認識生物事物的原貌,對其記憶、理解、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基于實物模型組織教學能夠更加形象、直觀地闡述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聯系,把握知識重點,避免產生雜亂感、瑣碎感,提升教學效果。

2.2 復習課程

生物教學中,復習課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能否有效地歸納和總結已 授課程。實際上,在復習課上,依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構建抽象模型能夠實現有效地歸納和總結已授課程的目標。這樣構建的抽象模型有助于學生把握生物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生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于闡述生命運動的形式及規律,而生命運動屬于自然界中最為復雜的運行形式,只有將其納入一個系統或者模型之內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各元素的聯系。因此,在生物教學實踐中,按照教學思路將知識循著一條主線貫穿在一起,有助于學生基于宏觀角度把握知識點,同時正確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關于動物的激素調節,可以讓學生分析人們對激素的認識過程,從而建構激素的概念;再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如吃飯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體內,但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只有短暫的升高,很快就恢復正常,讓學生討論吸收到體內的大量葡萄糖到哪里去了,為引出胰島素的知識作鋪墊;然后做模型建構的活動:用不同顏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組為單位模擬吃飯后和運動后體內葡萄糖、糖原、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的變化,建構血糖調節模型。

2.3 習題課程

在習題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模型的思想解答題目或者指導學生基于題干條件自主構建模型解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很多生物現象限于客觀條件,不能通過直接實驗的方式來認識問題。所以,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在習題課堂中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各種解題思想和方法,不斷拓展學生思維,避免讓學生陷入題海之中而產生厭煩、無助的情緒。我在必修二的多堂習題課上曾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來解答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將解答內容轉化為圖示或者公式形式,以數量關系、空間關系等來描述解題思路。例如,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分析兩對相對性狀遺傳中后代基因型、表現型的種類以及概率是兩對相對性狀獨立遺傳結果的乘積。

3. 正確認識模型構建的地位

模型構建已經成為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內容之一,在某種程度上講,模型構建和理解模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的有效工具。高中學生構建模型均以清晰的背景知識為基礎,構建模型的過程是思維與行為的統一,在構建活動中實現主體的體驗、思考和創造,實現對知識架構的理解和把握。簡言之,模型教學不僅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將內在的邏輯關系或者抽象概念轉化為圖像、公式、實物,而且有助于拓展模型構建主體的思維,提升其搜集、歸納和總結信息的能力。可見,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師要在意識到此點基礎上,有效地利用這一教學方法。

綜上,在生物教學中融入模型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拓展學生思維。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在正確理解生物教學模型的基礎上,將模型構建融入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充分運用假設、歸納和演繹、實驗等方法構建模型,發揮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成權.淺析美國中學生物教科書中的幾個模型構建[J].中學生物學,2008(03): 13-15.

篇6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初中生物知識雖然和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講授,學生不容易接受,學習興趣也不高。相反,在教學中通過情境來讓學生從生活中了解生物,引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對舊知識復習的基礎上引入新知識,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去主動探究。

如在“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的教學中,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了解了絕大多數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而該課要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掌握細胞分裂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細胞的分裂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熟悉的種子萌發、小雞長大、受精卵發育等動畫來引導學生觀察,接著演示變形蟲的細胞分裂畫面,并提出問題:“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核和細胞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細胞分裂的結果是什么?”由此而導入新課,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出目標,自主學習

實施問題啟發式教學,問題是啟發學生思考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在課堂探究中能更好地分析并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通過自主學習獲得初步構建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同時,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標性不強,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前以明確的目標來進行引導。

教師所提出的目標一要符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基礎,二要做到明確,讓學生知道要了解什么、知道什么。如在“神奇的微生物”的自主學習階段,教師提出的自主學習目標為:1.知道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2.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病毒、細菌以及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因自主學習階段是初步感知階段,學習目標多以“知道”和“了解”為主,而“掌握”則要放到探究過程中。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幫助學生解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分析問題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了一定的知識構建,但其中也會遇到諸多問題,同時,因學生的知識基礎、經驗、學習方法等多種因素所限,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問題啟發式教學中,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綜合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

學生小組在自學的基礎上群學,而群學則需要教師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目標提出探究問題,學生小組間相互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再引導歸納。如在“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四W”提出問題:“哪一方發出信號?一般發生在什么時候?蛙的生殖與發育在何處進行?和卵細胞如何相遇?”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確蛙的生殖與發育,以此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將蛙和蝌蚪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引出“變態發育”的概念。而在概念的總結過程中,先讓學生嘗試表述,教師再歸納。要讓學生從變態發育拓展到兩棲綱特征的認知上,教學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分析蟾蜍、大鯢、蠓螈的發育過程,小組在組內填表綜合,最后教師歸納。如此,學生在問題和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擺脫了被動接受的束縛,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構建。

四、教師主導,解決問題

在問題啟發式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問題引導下進行合作探究,但因學生知識基礎、經驗、學習能力等因素所限,學生的討論不一定能完全達到教師的預期目標,或者說,學生的討論不一定能形成一致性認識。因此,在學生討論后就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的同時,采用講授的方式來向學生解釋重點和難點問題。同時,教師精講后要注重引導學生質疑,通過質疑來引導學生查找學習過程中還未理解或未掌握的知識。

篇7

(一)教材內容分析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是第二冊第九章《人與生物圈》的第二節內容,是環境教育極其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內容、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和保護知識,其涉及范圍廣,知識跨度較大。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是高中二年級學生,高二學生已經全部完成了前面對生物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為主線的知識已經掌握得很熟練,而且已經學習過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要從豐富的內容中概括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等,學生不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能力。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分析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闡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及總結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學生交流、師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提高對生物多樣性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成就感,為今后自主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通過課件演示,培養學生研究探索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

3.提高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熱愛生活的理念,增強自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三、教學內容設計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內容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要求。

2.生物多樣性的使用價值。

(二)教學難點

1.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

四、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觀察分析、對比)

讓學生在具體任務驅動下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應掌握的知識點。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觀察有關錄像資料和圖片并通過交流、討論識別五靈脂、蟬蛻等動物藥物標本,當歸、鳳尾草等植物藥物標本。

2.討論交流學習法(討論、講述)

通過對動物標本和植物標本的對比,在此基礎上多播放、些動植物種類,了解生物多樣性,并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分析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在此過程中,同學、老師之間加強交流。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網絡教室、相關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教師活動:展示幻燈片,黃土高原破壞之前和現在的對比。引出:保護生物資源,生物圈是人類共同的家園。

學生活動:觀看圖片,思考。

設計意圖:展示圖片,設計問題,使其產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生物多樣性基本內容

教師活動:1.什么是生物多樣性?2.我們應從幾個層次對它進行保護?引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學生活動:1.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2.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教師活動:野生生物資源具有很大使用價值,只有全面認識野生生物資源的價值所在,才能增強并樹立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意識,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引出:1.對于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有哪些價值?2.閱讀課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價值,包括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1.對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2.直接使用價值指人們能夠直接利用的,包括藥用價值、科學研究價值、重要的工業原料、美學價值及文學創作素材。

設計意圖:培養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四)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

教師活動:以上是生物多樣性的使用價值,我國地域差異顯著,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既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的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為了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應了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引出:1.誰能說說我國生物多樣性有怎樣特點?2.為什么說我國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學生活動:1.第一,物種豐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種多;第三,經濟物種豐富;第四,生態系統多樣。2.據統計,我國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共3萬多種,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還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種最多的國家,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教師活動:我國生物多樣性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中,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是多數野生生物滅絕或瀕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活動:保護野生生物。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及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設計意圖:強化法律法規。

(六)小結

教師活動:1.結合板書,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知識框架。2.挑選典型習題,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整理知識體系,做習題。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拓展思維,便于記憶。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教學流程設計符合認知規律

采用先導入再引導的順序,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整理知識體系,歸納總結,便于記憶。

篇8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的提高,設計需要以人為本,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需求,在情感消費或文化消費中的生活者所追求的遠不是物質性的商品,更有商品背后的精神意義和文化附加值。由消費方式向生活方式的轉變,預示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绑w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仿生形態在包裝容器造型設計中的表現使得產品與所模仿的自然形態之間產生了某種關聯,避免了產品包裝形態上的單一或者機械化的冷漠,變得生動且充滿生命的氣息,易于促進消費者與產品之間形成情感互動,甚至促成消費者的某種美好回憶,從而大大增加商品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進而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

二、包裝容器造型設計中仿生形態的表現手法

通過深入研究多方面相關資料,歸納總結出包裝容器造型設計中仿生形態的表現主要可從以下角度切入:

(一)具象仿生與抽象仿生

具象形態與抽象形態之間其實沒有嚴格的分界,但在包裝容器造型設計中應對具象和抽象的程度進行合理的把握。越具象的形態對生產技術和工藝都有更嚴格的要求,復雜的生產過程會較大程度的提高包裝的生產成本。不過從另外的角度來看,越具象的形態與所模仿的自然生物形態越相似,形態更生動活潑,生命感更強,易于促成其與消費者之間產生情感互動。越抽象的形態,對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要求相對較低,但如果對抽象的程度沒把握好,往往難以使消費者能夠成功識別。

(二)整體仿生與局部仿生

整體形態的仿生是指將包裝容器的整體造型都設計成某種自然生物的形態。整體形態的仿生對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要求較高,但容易造就獨特的視覺整體效果,使產品與包裝之間形成自然的融合。由于整體形態的仿生在造型上擁有較多的曲面,因此,不適用于乳狀物質的包裝容器,一般應用于液態與固態的產品包裝。局部形態的仿生設計是相對于整體的仿生來劃分的,即通過對產品包裝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構件進行仿生形態設計。局部形態的仿生設計較靈活多變,可以根據產品包裝的需要做靈活變動,同時,對于包裝整體造型形象的影響可大可小,易于設計師把握。

(三)靜態仿生與動態仿生

篇9

關鍵詞:高中生物;知識;鏈接

在教學中,依照章節的次序,讓學生學習、歸納生物學基本事實,讓生物學原理與概念有機結合,從中探尋知識的規律組成,發現當前生物應用技術與生物科學理論的建構模式,掌握生物學發展動向,幫助學生梳理各個知識點,強化理解能力,穩固而扎實地獲取知識。將高中生物知識的各個環節通過一定教學方法來完成鏈接,讓系統化、層次分明的知識網絡形成于學生的頭腦,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對知識按照先后順序進行統一的能力。

1.創建知識鏈接

1.1形成章節內的知識鏈。知識鏈是指將生物學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實及運動過程等用文字箭號的形式串聯起來,用來表現生命結構的特征及生命運動的特點,或人們利用生物學的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這種歸納方式簡單明了,脈絡清晰,是生物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如在學習基因工程、動物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技術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嘗試形成以下有關的知識鏈,例如基因工程部分,基因獲取目的、基因構建的表達方式與載體、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基因鑒定及檢測,最后進入轉基因部分;動物細胞核移植的知識鏈接創建,從動物體細胞過渡到MⅡ卵母細胞,分析細胞重組與胚胎、細胞代孕、動物的克隆技術等;胚胎移植部分,早期胚胎代孕母體子代;胚胎分割:早期胚胎二、四、八等份胚胎代孕母體子代;胚胎干細胞分離和培養:早期胚胎胚胎干細胞組織器官某器官缺陷的個體。用知識鏈形式歸納,可以將復雜的操作過程簡約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1.2尋找知識聯系的“節點”。要建立起不同知識鏈之間的聯系,關鍵是尋找知識鏈之間的聯系的“節點”。所謂節點,就是指聯系兩條或幾條知識鏈之間的關鍵概念、過程或原理,通過節點,可以梳理幾條知識鏈之間的關系,就像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方便地從一條知識鏈到達另一條知識鏈。上述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中的幾條知識鏈之間如何進行鏈接?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如下問題來尋找鏈接的“節點”:⑴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獲得轉基因哺乳動物常用的受體細胞是什么?受體細胞怎樣對目的基因進行操作才能夠發育形成轉基因動物?⑵應用動物細胞核移植技術最終完成動物克隆時,完成重組的早期胚胎培養場所是怎樣的形式?繼續的發育場所是什么?⑶胚胎分割在什么時期進行操作的?分割后的早期胚胎如何處理才能得到遺傳性狀完全相同哺乳動物?⑷提取胚胎干細胞一般在什么時期?它有什么意義?通過探究可以發現,培育轉基因動物和克隆動物,受體細胞或重組細胞都是在體外培養成早期胚胎,然后再移植到代孕母體內發育的。而胚胎分割和胚胎干細胞其實都是在早期胚胎水平上的操作的。這樣就可以將“早期胚胎”作為一個節點,把幾條知識鏈聯系起來,達到鏈接的目的。

1.3鏈接不同的知識鏈。知識鏈接就是將不同的知識聯系起來,這種鏈接可以是章節內的,也可以是跨章節的。通過尋找知識聯系的節點,建立起不同知識鏈的溝通。有時幾條知識鏈之間的節點并不特別明顯,這就需要分析,仔細研究它們的關系,找出最關鍵的聯系節點。找到“早期胚胎”這樣一個關鍵的節點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鏈接:⑴進行胚胎移植的早期胚胎可能有哪些來源?⑵早期胚胎有幾種去向?就可以從早期胚胎的來源和去向這兩個方面來聯系: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可以通過正常的體內受精作用或體外受精收集到,也可通過基因工程或細胞工程獲得的改造后細胞在體外培養而成。早期胚胎移植到母體內,由代孕的母體生出子代個體,就是說,通過基因工程和核移植培養的早期胚胎,只有通過胚胎移植過程,才能發育成所期望的哺乳動物。胚胎分割和胚胎干細胞分離和培養都是在移植前對早期胚胎的處理,以獲得更多的遺傳性狀相同的子代,或定向分化成組織器官,后者用以對有缺陷的動物進行器官移植。如下圖所示。

2.知識鏈接的幾種類型

2.1直鏈式鏈接。幾條知識鏈通過關鍵的節點鏈接后,仍然為直鏈的鏈接方式。直鏈式鏈接結構簡單,知識梳理清晰,特別適宜進行一章或一節內的知識聯系,在一章或一節的復結中常使用。例如植物和動物的內在相關能量轉變過程為光能、電能以及ATP等物質的活躍,化學能在ATP等物質中的活躍,光合作用的暗反應以及大部分有機物含有的穩定化學能ATP中的活躍化學能(動植物的呼吸作用);ATP中的活躍化學能機械能、光能、電能、化學能(動植物細胞中能量的利用)。通過鏈接完成生物體之間能量轉變的過程,例如光能、電能以及ATP等物質內含有的活躍化學能;大部分有機物內含有的穩定化學能、活躍于ATP物質中的化學能、機械能、光能、電能以及化學能等。

2.2放射式鏈接。若干條知識鏈之間不形成緊密的聯系,每條知識鏈只表現生命活動的某一方面,幾條知識鏈由一個關鍵的節點鏈接后,形成放射式鏈接結構,就可以說明完整的生命活動過程,這種形式特別適宜建立不同章節之間的聯系,在總復習課中經常使用。如血糖的調節過程,體溫調節過程,水和無機鹽調節過程,PH調節過程,免疫調節等幾條知識鏈,可以通過“內環境穩態”這一節點聯系起來,因為這些調節過程都是維持內環境穩定的重要方面,只有多種調節過程維持正常,才能表現內環境的穩定。如下圖所示。

2.3網絡式鏈接。不同的知識鏈,由關鍵的節點鏈接,各條知識鏈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不止在一個知識點處有關聯,于是就形成了復雜的網絡式結構,這種鏈接適宜跨模塊或跨章復習時的歸納總結。如上述基因工程、動物細胞的核移植、胚胎工程之間的知識聯系就是這種鏈接。

2.4體驗式鏈接。體驗式鏈接亦可稱為體驗式教學,它強調利用課堂體驗來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以興趣培養為前提,鞏固生物知識的鏈接基礎。體驗式鏈接的內涵在于,教師充分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生物學相關知識,理解生物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利用體驗式教學來為知識鏈接注入活力,創造輕松愉快的生物課堂。體驗式鏈接能夠有效利用到學生原有的生物知識結構,通過實驗和體驗來將知識結構橫向拓寬,為鏈接下一部分的知識打下基礎。另外,體驗式鏈接能夠為學生帶來一些反思,快速找到當前生物知識尚且存在的不足,通過對學生的引導,端正學習態度與學習的方式方法,創造一些可以利用到生物知識經驗的教學場景,進而提高生物課堂的整體性與關聯性,讓知識鏈接得以事半功倍。

篇10

一、建構完整的知識網絡

生物學知識看似凌亂,但都與生命相關,學生學習時要抓住生命的特征這一條主線,對每一節、每一章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再聯系實際,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生物學知識相結合,就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必修一第二章《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章的知識看起來各自獨立,非常凌亂,其實如果聯系起來,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可以在這一章知識學習之后,嘗試建立這一章的知識網絡。首先,從大的角度看,元素和化合物之間存在聯系,元素是構成化合物的基本成分;再看化合物,各種化合物可以歸為兩大類,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而有機化合物又分為糖、蛋白質、脂質和核酸四種。在這四種有機化合物的講解中,都遵循組成元素、分類、基本單位和作用幾個方面來講的。學生在學完這部分知識后,可以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或總結出一個表格,或總結出一個網絡圖,把本來凌亂的知識系統化,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二、完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