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教育觀范文
時間:2023-11-17 17:2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的教育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媒體報道河南鄭州市一所幼兒園為幼兒舉辦“集體婚禮”。事實上,他們所依據的“幼兒處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論是一個偽概念,是假借游戲之名對幼兒的“愚樂”。這起鬧劇反映了我國學前教育界存在的許多深層次問題,例如,缺乏科學精神,缺少人文關懷等。學前教育界有必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弘揚人文關懷,堅持職業操守,建立專業調控機制,以維護學前教育的莊嚴性,從而真正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集體婚禮”;敏感期;幼兒游戲;科學精神;學前教育莊嚴性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河南鄭州市一所幼兒園為100多名幼兒舉辦“集體婚禮”。這一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一事件既暴露了個別學前教育工作者混亂的教育觀念和荒唐的教育行為,更反映了我國學前教育領域中存在著的許多深層次問題,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討論。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個偽概念
皮亞杰說過,“當發生一個有關心理事實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向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請教,而不應該試圖通過自己的思辨去發明一個答案”。…據報道,這所幼兒園是在“幼兒性教育”的主題下策劃和舉辦這場“集體婚禮”的。該園園長說,在3~6歲幼兒中,已有不少幼兒進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兒園組織“集體婚禮”活動是在因勢利導,向幼兒灌輸健康的婚姻觀。“婚姻敏感期”成了該幼兒園舉辦“集體婚禮”的理論依據。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兒童性別化的心理學研究到底告訴了我們什么。
敏感期也稱關鍵期,是奧地利習性學家洛倫茲在1935年提出的一個著名概念。在胚胎學中,關鍵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孕婦服用一種藥物對胎兒有無破壞性后果,取決于胎兒當時處于哪一發展階段。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也與時間關系密切。關鍵期的概念還被廣泛應用于發展心理學領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許多早期發展心理學家都認為,早期經驗對于成人的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說法與關鍵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張發展階段理論的學者也都認同在一個特定階段內,兒童會對某一種經驗特別敏感。例如,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對動作的練習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對母語口語的運用和創造等。
到了20世紀70年代,關于關鍵期的概念發生了一些變化。人們發現許多特定的關鍵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種之中。例如,即使是鳥類,也有不發生印刻反應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種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種,它們的關鍵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此外,人們對關鍵期的長短是否僅僅受遺傳因素制約以及經驗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問題都存在很多爭議。有研究發現,在關鍵期之后,如果將適宜的刺激呈現足夠長的時間,生物有機體同樣也能產生印刻現象。看來,關鍵期的問題比當初想象的要復雜得多。人們開始接受一種比較有彈性的說法,即對于某些物種來說,可能有一個特殊的關鍵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變關鍵期的結果。盡管人們普遍承認關鍵期在胚胎發育和神經系統發展中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關鍵期在個體的學習和心理發展中有一定的對應效應。因此,與其說關鍵期是表示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時間期限,不如說是表示個體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學習水平。人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適應性,具有靈活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靈巧的動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號系統,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語言系統,具有覆蓋全部生活的社會系統,因此,人類具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高度靈活性和變通性,很少會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為模式中。可以說,關鍵期,尤其是人類的關鍵期,目前仍是一個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須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是把個體在某一特定發展階段中對某一刺激特別敏感或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稱為敏感期。這一說法可能比關鍵期的說法更符合發展的事實。
在人類的性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著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對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個月,以及從青春期開始到整個成年期。早期的酮效應可以永久地改變腦的結構和腦所控制的行為(稱為“組織效應”),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則主要表現在通過改變神經環路從而對腦和行為作暫時的改變(稱為“激活效應”)。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他們的性器官已經分化,而性腺還未成熟。從生理基礎看,幼兒不可能處在“婚姻敏感期”內。
從兒童的認知發展看,3~6歲的幼兒尚未形成性別恒常性,即幼兒還沒有一個穩定的性別觀念,比如男孩認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遠是男的”,女孩認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遠是女的”。性別恒常性的形成是兒童性心理和性別行為發展的關鍵。學界普遍認為,性別恒常性包括對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別確認(性別標簽)、了解性別在時間上是穩定的(性別穩定)、了解一個人的性別不隨表而特征的變化而變化(性別一致)三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三方面是隨著兒童的認知發展逐步遞進的。從目前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看,兒童的性別恒常性在什么時候會達到完全水平還沒有完全得到研究確認,但肯定是與兒童認知水平的發展相適應的。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告訴我們,具體運算階段從7歲開始,兒童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后才會逐步了解各種守恒現象。那么,兒童也應該是在這個年齡階段才能建立性別恒常性的。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他們更多的是關注性別的分類,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別角色的沖突上。也就是說,在幼兒沒有建立性別恒常性之前,他們熱衷于在與和自己同性別的同伴的活動中尋求和掌握同性別的角色行為,并在這樣的活動中依據同伴的行為風格培養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適應同伴關系,并逐步形成社會性自我。這種兒童同性別活動的現象在幼兒園里司空見慣,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性別隔離”。在幼兒園里,大多數男孩熱衷于奔跑追逐,遠離成人的監控,重視活動的主導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傾向于互助合作,遠離打鬧。學者們發現,性別隔離是一種普遍的、在兒童很小時就有所表現的現象。男孩大概在36個月、女孩在27個月時就開始表現出性別隔離傾向。在幼兒期,大多數幼兒不太和異一起玩,只有約10%的幼兒會單獨與異交往,約25%的幼兒會參加混合性別的群體活動。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青春期。性別隔離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義,有利于兒童形成性別認同,使自己的認知風格和行為方式與同性別伙伴保持一致,從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會期望的角色行為,也有利于兒童建立社會歸屬感,形成獨立的社會性自我,為日后承擔成人角色做好準備,等等。有學者指出,兒童一般是從10歲開始有意識地注意異性的,不過這一年齡界限與不同性別、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關性,具有個體差異。由此可見,從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看,幼兒在3~6歲階段并不存在談婚論嫁的內部需要。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生理的還是心理的發展看,說3~6歲幼兒處于“婚姻敏感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不符合幼兒發展的年齡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個偽概念。
二、“集體婚禮”不是幼兒游戲
有人為幼兒“集體婚禮”辯解,說這只是一場游戲,是擴大化了的“過家家”。這就涉及到對幼兒游戲的認識了。
“游戲是兒童早期主導性的社會活動,它能持續地在兒童的成熟過程中,為非正式的社會交往提供一些條件。因此,引導兒童社會發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戲的性質和功能。”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無論人們怎么定義游戲,游戲的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即游戲必須是愉悅的,游戲必須是受內部動機驅使的,游戲必須是自愿參與的,游戲必須是自由選擇的,游戲必須是沒有外部目的的,游戲必須是重過程而不重結果的,游戲的方式是與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等等。幼兒之間的“過家家”,確實具備以上所有的游戲特性。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過家家”是一種幼兒十分喜歡的角色游戲。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既是編劇和導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員。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最反感的事是將現實摻和到游戲之中。在角色游戲中,確實有幼兒喜歡扮演“爸爸”“媽媽”,也有幼兒明確表示“我愛你”,還有幼兒喜歡玩“結婚”“生孩子”等與性有關的游戲,不過所有這類角色游戲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種表現生活經驗的娛樂活動。一旦游戲結束了,角色和關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間沒有什么“要開始對對方負責任”“對家庭負責”“要學會成熟、忍耐”之說。沒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幼兒會在角色游戲結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然而,鄭州這所幼兒園的100多名據說是經“自由戀愛”參加“集體婚禮”的幼兒卻是“在幼兒園一樓大會議室里”“依次走上臺”“會議室里響徹《婚禮進行曲》”“老師與家長代表擔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結婚的程序”“在眾人的祝福聲中或者緊緊擁抱。表達愛意:更親密的,還當眾吻一個”“對于這場婚禮,家長們也很期待”“早早在臺下等候”。甚至有個別人吹噓說:“舉行過婚禮的孩子,責任感更強,關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陽光了”。這哪里是幼兒的“過家家”?有學者嚴正指出,“這不是幼兒游戲,而是游戲幼兒”“這不是兒童的游戲,而是成人的游戲”。不知道幼兒“集體婚禮”的策劃者、主婚人以及眾多興高采烈的家長是否想到過這“游戲”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實現教育的初衷?當幼兒還沒有形成社會性自我、還不能內化社會規范時,他們是不可能也沒必要承擔對所謂婚姻的責任的。幼兒“集體婚禮”完全不是娛樂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樂”——愚弄幼兒取樂!如果說舉辦幼兒“集體婚禮”的初衷是為了對幼兒進行性教育,那么,這個被“放大了的‘過家家”’實質上是一場成人編導、幼兒表演的兒童劇。
說到對幼兒的性教育,我認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熱衷于欲說還休的性器官介紹,而是應該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個方面。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應該包括使幼兒形成正確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行為,使他們成長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鬧的方式開展性教育,效果會適得其反。
幼兒“集體婚禮”事件提醒我們要特別注意正確對待幼兒的性游戲。幼兒的性游戲不僅表現為“過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戲扮演,也表現為對自身和對異性性器官的興趣和玩弄。因為,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幼兒是一個“對性好奇的個體”。幼兒的性心理發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調控,但也會受到環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樣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環境因素的誘發下,激素有可能會過度分泌,導致幼兒性早熟。幼兒“集體婚禮”逾越了性別隔離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兒性心理的內部張力,引發更多的性游戲。這是需要家長和教師加以控制和引導的。此外,這個由園方主辦、家長證婚的“婚禮”很有可能擾亂了幼兒的社會性自我,割裂了幼兒與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間的正常交往,以致為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如果“集體婚禮”后,真的如宣傳的那樣,“新郎”“新娘”之間的關系變得“專一”“負責”,那就意味著幼兒間的同伴交往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進入了死胡同。這值得欣喜嗎?但愿這不是我危言聳聽。
評價幼兒的游戲是否具有發展價值,并不依據成人的愿望和臆斷,而是取決于游戲是否為幼兒喜聞樂見,是否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兒身心的進一步發展。雖然游戲的發展價值與成人無關,但游戲的品質卻往往與成人有關。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成人對幼兒游戲的過多干預、限制甚至剝奪,造成了幼兒游戲的匱乏、無趣甚至喪失。幼兒“集體婚禮”的編導者們注意到“有的男孩會對女孩說‘我喜歡你’,有的女孩會給自己喜歡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說要和對方‘結婚…,并據此認為這是對幼兒“灌輸健康婚姻觀的好機會”。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義,是將成人的欲望、念頭、心機無端地強加在幼兒身上。有什么根據把幼兒之間的正常往來看作是“愛情”“婚戀”?有什么證據證明健康婚姻觀可以在幼兒園里“灌輸”?有什么證據認為幼兒期是灌輸婚姻觀的“好時機”?沒有任何的實證研究和數據可以證明。可見,所謂幼兒“集體婚禮”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對幼兒的戲耍,是對幼兒心理的無知,是對幼兒游戲的曲解,是對幼兒教育的褻瀆。
幼兒園中的游戲,以及教育活動和常規管理,都應該顧及儀式層面、生活層面和生命層面等三個層面的意義和邏輯。在儀式層面,要保證游戲是幼兒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在生活層面,要盡量貼近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在生命層面,要體現尊重幼兒、保護幼兒、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理念。貫穿這三個層面的主軸就是以兒童為中心。只有這樣,游戲,以及其他教育活動和常規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樹立科學精神,維護學前教育的莊嚴性
這起幼兒“集體婚禮”的鬧劇雖說只是一個個案,但反映的問題卻是深層次的、普遍的。作為學前教育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維護學前教育的莊嚴性,是我們不能推卸的責任。
首先,學前教育界要有科學精神。幼兒“集體婚禮”事件暴露出幼教隊伍中科學精神的匱乏。科學精神主要表現在有條理的懷疑、有邏輯的批判、有規則的實證和有自律的謙虛四個方面,其核心是有規則的實證。實證研究是指運用觀察、調查、實驗等方法收集事實根據和數據。其中,科學實驗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視實證研究,反映的是一種崇尚實踐、尊重事實的精神和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杜絕玄學、空談、弄虛作假和欺騙。多年前,我曾感嘆過,“在心理學領域中不乏‘熱心的外行’他們幾乎不從事實證研究卻善于去思辨心理規律,其后果往往是誤人子弟”。時至今日,這些“熱情的外行”不僅存在于心理學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學前教育界,導致亂象叢生:“教育口號”漫天飛舞,“教育成果”遍地開花,“成功的教育家”層出不窮,科學的教育理論卻捉襟見肘!學前教育,作為一門專業學科,作為一份教育職業。被弄得丟失了應有的尊嚴和莊重。有學者指出,面對紛紛擾擾的學前教育的現狀,“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站出來維護學前教育理論的嚴肅性”。這個呼吁是很有見地的,也是很適時的。維護學前教育的嚴肅性,最根本的是弘揚科學精神,與違反科學精神的迷信、武斷、偽概念、偽命題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兒發展的言行作堅決的斗爭。
說到科學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談一下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科學理論的問題。科學不同于常識的地方,在于科學認為理論比事實更重要。因為任何事實都是具體的、個別的、局部的,而理論能用來解釋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事實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對事件的控制,并不經常去解釋和預測現象。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奉行著某種理論。這種理論成為個體觀察和處理一切人和事的出發點和歸宿。所謂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種理論,只不過是一種沒有根據的、臆造的理論而已。學前教育的對象是幼小的、感性的、發展中的個體,但學前教育的性質應該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論化的。人為地割裂實踐與理論的關系或歧視理論價值的觀點都是錯誤的。長期以來,我國的學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風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實際上卻收效不大,問題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論指導和理論總結,沒有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因此,要提高我國學前教育的質量,必須鼓勵幼兒園教師善于將理論知識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現教育實踐與專業理論之間的平衡。
其次,學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揚人文關懷。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幼兒園教育的性質有明文界定:“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為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奠基,為一生發展打好基礎,應該是所有幼兒園的辦園宗旨,完全體現了對學前兒童的人文關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學前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還有所欠缺。且不說那些層出不窮的虐童案,光是那條莫須有的“起跑線”,就累傷了孩子,累壞了家長,累垮了教師。游戲和閑暇成了中國兒童的稀缺資源,兒童成了學習機器,學業越來越重,體質越來越差。教育如果忽視了幼兒,那么也就忽視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殺了幼兒潛在的創造力。這種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謂的幼兒“集體婚禮”(連談婚論嫁都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從本質上講,就是對幼兒的“心罰”。心罰和體罰,都是對幼兒的摧殘。
在學前教育中弘揚人文關懷,說到底,就是要把幼兒當作人來對待。幼兒有尊嚴,幼兒有權益,幼兒有獨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兒都有。尊重幼兒,就是最大的人文關懷。尊重幼兒,就是尊重人類本身。
再次,學前教育界要堅持職業操守。學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關乎幼兒,而幼兒是一類特殊的教育對象,他們既不同于小學生,更不同于大學生。他們幼小稚嫩,有著不同于成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又蘊含著無與倫比的學習潛力和發展動力;他們肩負著家庭、社會、民族的希望。因此,學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堅持職業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熱愛幼兒,嚴謹地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把學前教育當作一項莊嚴的事業來完成。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沒有愛心和責任心是堅持不下來的。幼兒需要游戲,但任何時候都不能游戲幼兒。有學者將這一點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來認識,無疑是正確的。
就全國范圍來說,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師資,需要加速培養既有教育理論素養又懂得嬰幼兒保教的合格師資。教育部已經將學前教育專業正式列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目錄,這對加快培養幼教師資是有作用的。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幼教師資,必須調整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方針,重視學前教育專業本身的師資培養,提高專業課程的有效性,尋求師范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平衡點,避免沿用工學結合的辦學方針,以免將學前教育的職前培養技能化、簡單化。
最后,學前教育界要建立專業調控機制。據媒體稱,鄭州這所幼兒園“舉辦幼兒‘集體婚禮’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只不過這次規模最大”。可見,學前教育界缺乏專業調控機制,致使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門加強管理的同時,有必要加大教育學會、學前教育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對各級各類幼兒園的專業指導和培訓,組織和推動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之間的業務交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推進科學教育觀念的普及。與此同時,各級各類的職后培訓也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受訓教師的理論自覺。
“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在學前教育的當下,雖然時有幼兒“集體婚禮”之類的荒唐個案出現,但是只要我們大力宣傳和牢固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維護學前教育的莊嚴性,必將迎來學前教育的春天。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生認識論[M]//左任俠,李其維,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文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59.
(2]w·達蒙,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59.
[3 JM·J·克斯特爾尼克,等,兒童社會性發展指南:理論到實踐[M]鄒曉燕,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篇2
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學教師,關鍵在于教師的觀念能否真正轉變。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新課程的教學觀,才能使中學數學課程改革能夠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能夠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新課程改革中的師生關系及教師的作用
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尋找當前問題與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為學生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答案展開討論。要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及時揭示那些出現在學生中的新穎的、有意義的交流實例。
二、中學數學教師應做角色轉變的準備
首先,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
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
三、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篇3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8)
08(B)―0017―01
素質教育就是依據學生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依據素質教育的一些基本屬性,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三體”觀。
一、課堂教學思想上的“整體觀”
根據素質教育“全面性”的含義,課堂教學思想的“整體觀”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應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把全體學生看成一個整體,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①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應試教育下以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唯一尺度,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②要為全班每一位學生素質的發展、為每一位學生智慧和才能的發揮創造機會和條件。教師要把課堂教學的舞臺讓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程度地追求學生的成功,也就是常說的“成功教育”或“賞識教育”。③為使每個學生都能“各得其所”,成為優秀的人才,采取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視思想道德目標、文化科學目標、心理情感目標和身體技能素質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實現教育的功能性目標,還要用形成性目標來保證學生獲得道德、審美、情感、態度等基本素質。
當然,強調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素質要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不排斥有重點地發展個性,更不排斥在一個整體中各人之間有差別地得到發展。全面發展決不能被理解為均勻發展或統一發展。
二、課堂教學對象上的“主體觀”
教學活動要有學生的參與,教學內容必須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教育功能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發展其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使其逐步成為社會生活的行為主人,這樣才能順利實現預定的目標,否則素質教育就會流于形式。教師只有站在這樣的高度看問題,才會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排除教師的主導作用。“主體”與“主導”并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學生為主體”與“教師為主導”是對課堂教學中教學雙方的地位、作用、關系的高度概括,是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框架的基本結構。
篇4
【論文摘要】教育美學是把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理論應用于教育的一門新興美學學科,它著力探究讓教育按照美的規律來運作與發展,從而通向至美純美的境地,以提高當代教育的整體質量。德、智、體、美、勞這五項指標中,“美”是這幾年才加上去的,這一時代的進步,更促進了教育美學的萌芽與發展。
當前,我國的教育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重大轉型期,而素質教育環境的優化是個首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就是迫切需要我們不斷地、及時地運用美學、心理學理論研討存在于教育領域的美的現象及其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真正全面提高中國教育的質量。素質教育的任何環節都離不開教育美學,教育美學促使教育環境整體協調,從而形成強有力的素質教育網絡。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優美的品質、良好的學風,要培養出正直誠實、奮發向上、自立自強、堅韌勇毅、開拓創新的一代新人,都離不開教育美學的實施。若要對學生施以深刻的審美愉悅與審美感受,以陶冶其情操"豐富其情感"提高其審美能力,這一切也只有通過教育美學來完成。可以這樣說,教育美學是素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為教育美學與美育一樣,具有形象具體的鮮明特征,受教育者極易接受。它又具有以情感人的情感性,極易實施。
創設與發展教育美學勢在必行,亦切實可行。這一點,馬克思在分析人類勞動與動物本能活動之區分時就透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創設與發展教育美學,即為了充分發揮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應當指出:教育美學的形成與發展,頗符合教育藝術與科學發展的趨勢,亦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深入改革觸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即是需要很好地加強教育審美化,正確判斷與強化教育的審美屬性,用美學心理學原理與方法來正確指導教育與教學活動。國人對教育審美價值的清醒認識,對教育審美屬性的深入開發,對教育審美經驗的不斷提升"使教育美學取得長足發展且日益深化。
那么,當今我們廣大理論工作者怎么樣去構建、發展這一門新的教育美學?筆者以為至少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準備:
首先,要加大對中外教育美學史的研究力度與廣度。教育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是近幾年才起步,但是這方面的思想誠如上文所言卻早已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關于教育美學的認識,為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這就需要我們去耐心提取、認真分析、科學總結。
在我國漫長的教育發展歷程中,有許多教育思想家在教育美學、尤其在教育藝術和教學藝術方面發表過不少有價值的見解。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教學藝術的意義。而我國古代的教學藝術思想則集中體現在《學記》中。《學記》全面論述了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學習與游樂、學習與休息、親師與樂友等多種辯證統一關系,是我國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教學藝術辯證法,《學記》還非常重視教師的教學藝術。此外,明代的王守仁,近現代教育史上的、魯迅、梁啟超等,都對教育美學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西方對教育美學的研究也可上溯到古希臘,其教育美學思想是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古羅馬的西塞羅等人的教育藝術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之后的夸美紐斯、盧梭、第斯多惠、斯賓塞、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也都從各自的教育觀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美學見解。現代外國很多教育家也都關心教育中的美學問題。
古今中外眾多的教育家對教育中的美學問題所進行的探討,取得了相當有價值的成果。其共同特點是:他們都認識到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門藝術;在教育指導思想上,他們大多都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教育中獲得愉悅和滿足;在教學方法上,都反對注入式,提倡啟發式;有些教育家還身體力行,將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表現出了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但中外歷史上的教育美學思想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一是研究范圍窄。他們大多只是論及教育美學的一個方面——教學藝術問題,而且對教學藝術本身的探討也不夠全面,談論較多的是教師的語言藝術、提問藝術等。二是理論層次低。他們對教育美學的認識,大都停留在經驗描述狀態。具體來說,它們只是作為某種感想或言論而存在,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論證,沒有真正上升到應有的理論高度。這也就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拓展空間。轉貼于
其次,構建、發展這一門新的教育美學,我認為還要不斷加強教育美學的基本理論建設。加強教育美學理論建設須切實掌握現代教育的基本規律與特點,須深入理解現代心理學美學,須正確擺布教育學、美學、心理學三者的關系。這里著重闡釋一下對現代心理學美學的借鑒。新時期中國美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深化了對審美主體、審美體驗與文藝創造、文藝鑒賞的心理研究,現代心理學的相關經驗給當代美學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我們欣悅地看到:心理學美學的崛起與拓展,已與傳統的哲學美學雙峰對峙。而現代心理學美學對現代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心理學美學重在探索與揭示教育的審美主體心理的特殊功能、目的與任務,它對于教育的實踐功能與社會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化教學改革。當然,教育審美與教育藝術知覺過程中的實驗探究,易見顯效,而教育心理實驗方法用于教育審美經驗探究時,受各種條件制約,見效較慢。所以說,當前如何在對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理論進行科學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各方理論的有益營養與科學結論,博采各家之長,尋求創新發展,豐富與拓寬一種能夠正確闡釋教育領域審美經驗與心理機制的新理論——教育美學,已成當務之急。
在教育美學的基本理論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特別加強教育領域的美學問題,心理學問題即教育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此外,筆者認為還應下大力氣拓展與研究以下幾個問題。教育美學這個概念內質的準確界定,教育美學的發展空間研究,深入探討教育主體美、教育客體美、教育環境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態美這幾個具象及其在教育美學中的位置,作用及存在價值、研究教育美學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教育美學與教育心理學的辯證關系,教育美學與美育的辯證關系、科學總結,正確解釋教育領域的審美現象、形象揭示教育的心理基因與審美規律$創設教育審美學說,有力指導教育的審美實踐,系統總結教育美的創造、尋求深化素質教育與教育美學的契合點、深入探尋將教育主體美、教育客體美、教育環境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態美等落在實處的技術問題;這幾個問題我認為是加強教育美學理論建設的重點,也是強化教育美學內涵的根本所在,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真正釋放出教育美學的潛能,充分挖掘出教育美學的社會價值,使教育美學發展到更高、更成熟的階段。
篇5
【摘要】教育技術應用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必竟是一個新的課題,尤其是經管類課程的信息量大,表現方式多樣,如果使教育技術能夠更好地適應經管類課程的特點,使其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還需要我們共同的探索。
經管類課程的信息量是十分龐大的,如何上好此類課程是高校經管類老師面對的嚴峻挑戰。現代教育技術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途徑。但面對這個新的課題,針對經管類課程的實際特點,如何能夠有的放矢的做好二者的結合,是我們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領域。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 [ 2 0 0 1 ] 4 號)中明確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必須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 高等學校要加強校園網、電子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建設,為廣大教師和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創造條件。國家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使用多媒體授課比例應達到3 0 % 以上,其他高等學校應達到1 5 % 以上。”所以,高等學校必須要應用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經管類學科的教學而言,實施現代教育技術與其相結合,是較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必備條件之一。現代教育技術對經管類課程教學的重要作用
促進了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推動了教學方法的革新,建構新型教學模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靜態的書本,數字化音像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交互網絡技術使得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聲像并茂。可以有效地實現啟發式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為創建以 “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支持,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構造各種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形式依據黑板和講臺,進行課堂教學,而現在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和網絡平臺,教學可以從視、聽、觸多個緯度展開。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和展示各種趨于現實的學習情境,把抽象的學習和現實生活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和網絡資源,可以增大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減少課時,而不象傳統的教學手段費時又費力。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鮮明的信息化特點。當前是信息化網絡時代,隨著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鮮明的信息化特點。廣泛地利用網絡資源,可以提高教學信息量。網絡技術在培養人的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有其獨有的優勢。通過網絡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在信息獲取、選擇、加工能力更為突出,有較強的網絡生存能力。所以,現代教育技術朝著信息化方向全面發展,培養信息時代需要的人才。當前經管類課程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
教育觀念問題
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必須轉變舊的教育觀念,建立新型教育觀。新型教育觀強調以大教育觀的視野審視當代教育,大教育觀要求我們的思想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人力教育—人的教育
傳統教育觀認為教育就是傳授知識,向受教育者授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教育是謀生的重要手段。而現代教育觀關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關照人的主體性發展,致力于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應試教—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是面向少數人的教育,追求片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尊重個性和人格,追求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
一次性教育—終身教育
傳統教育觀認為教育是一次性和階段性的,人只要在某一時期接受一定時間的教育,就足以維持一生的發展,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革新了人們的教育觀。教育技術的發展為人的教育、素質教育及終身教育等大教育理念的實踐提供了忠實保障。而我們也必須以大教育觀為指導,樹立現代教育技術觀念:教師從" 教" 轉變為" 導",學生從" 灌輸對象" 、" 知識容器" 轉變為" 學習主體 " ,媒體從" 知識載體" 轉變為" 認知工具 " ,課程從" 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 轉變為" 以人為本" ,呈現出" 綜合化、特色化、個性化、多功能化" 的特點,教學觀從" 教為中心、知識中心" 轉變為" 學為中心、問題中心" 。
課件設計問題
教育技術領域的設計包括教學系統設計、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和學習者特征等幾方面。這里重點談談教學系統設計中的學習資源的開發和設計。
我們所講的學習資源是指" 幫助學生學習的各種媒體資源(即軟資源)" 。學習資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代表教師來完成教學任務。一般可分為課件庫、教學案例庫、素材庫、試題庫及網站學術、教研專題信息等。
當前,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工作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設計不科學,所以究竟能否發揮作用,發揮多大作用,實在令人懷疑和擔憂。有一些經管類課件確實對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增強了學習效果,但有相當一部分,純粹是文字圖片的堆積和知識技能的堆積,純粹是書本搬家。而且由于設計開發者缺少調查研究,重復建設現象也十分嚴重,導致資源浪費,課件成為" 網絡垃圾" 。經管類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的途徑與方法
高等學校教育技術的發展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和隨之而來的教學環境的改變。大力宣傳教學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對教育技術的認識,讓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要加強對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重視教育技術對促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和研究,從而更好地應用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
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教育技術的變革。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應轉變角色,學會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首先,應對教師進行現代化教學設備使用的培訓,讓他們對現代化的教學環境有一個感性的、基本的認識,讓他們親身體驗到現代化教學環境和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教學的優點,這樣為進一步的培訓工作打下基礎。
其次,對教師進行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培訓,使他們學會制作網絡及多媒體教學課件。讓教師學會制作電子教案,并能在校園網上使用,能讓課件以實時記錄的形式展示在校園網上,使學生能在網上與教師進行溝通、交互,提高教學的信息量和教學質量。加強對教育技術應用在課程中的效果的評價
評價一節課或者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要有多方面的標準,不能單看有沒有使用多媒體,使用了什么教育技術。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以什么指標來檢測效果,是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看其認知結構、態度行為的變化和個性發展程度。其次,我們要弄明白站在什么立足點上審視效果,是用傳統教育價值觀還是用現代大教育觀(前文已有論述)。一門課程,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接收,或存在師生間的交流問題,就不能算是一門成功的課程;教學一定要留有空間,學生自己可通過與教師的交流,課后自學,查閱資料,這可能更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最后,檢測效果的最大法則就是經濟,即用最少的時間傳遞最大的信息量;用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此外,效果模式的選擇也應被納入我們研究的視野。
篇6
關鍵字: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教學;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初中體育課堂的有效性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同時也是初中體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已經不能夠適應時展的實際需求,對于體育教學的新課程發展也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所謂的體育教學的模式,主要就是在科學的教學思想的知道直線,為了能夠實現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的完成而進行的一種規范化的教學程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加的注重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健康性,進而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實現教育效益上的最大化。
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教學的觀念
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一直是處于一種主導性的地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多的掌握體育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花費了大量的實踐和精力來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及示范,并且要求學生必須嚴格的按照教師的講解來進行,學生進行知識消化的時間以及空間非常的少,這就使得學生的想象力的發揮以及獨立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非常大的阻礙。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進行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的更新,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卻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依然采取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就使得學生學習的課堂積極性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同時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具有阻礙作用。
1.2教學的評價缺乏客觀性
從目前的教學發展來看,初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學成果的優與劣直接與學生的成績掛鉤,對于學生練習過程中的態度以及成長沒有進行足夠的關注,而是更多的采取考試的方式來實現成績由高到低的評估,這就使得整個的教學評價缺乏客觀性。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式的限制,使得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按部就班的采取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這就使得教師并沒有對于學生平時的運動情況進行關注,只是根據期中和期末的成績來進行學生的成績判定,如果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發揮失常的問題就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熱情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形成逆反和抵觸的心理。很多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更加的注重理論知識方面的講解,對于學生的實際技能的訓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學生對于體育的知識無法進行靈活性的運用,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分析
2.1堅持科學的教育理念,實現科學的教學觀樹立
在初中體育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效益對于其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的教學效益,主要是在經歷了一段的時間之后學生所取得的進步以及發展。在體育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確定正確的衡量標準,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的技能把握以及的實際參與性,心理健康的發展等多種方面來進行,因此在進行體育的健康知識以及技能發展的同時,還實現對于情能力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需要認識到自身在課堂中的地位以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進而建立一種互相尊重與信任的平等關系,最終建立更加友好的師生關系,實現課堂有效性的不斷提高。
2.2正確的認識教學有效性,實現合理的教學目標制定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就使得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通過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面性的定位來實現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夠實現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不斷培養,來實現科學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師在實際的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的保持教學思路的清晰,同時還需要關注教學過程的實際生成性。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課堂總體的靈活性以及隨機性,注意課堂的設計不能夠過于細致,在教學目標的實際設定上也需要體現出在認識到學生在活動參與之后所體現出的行動上以及情感上的變化,避免出現由于教師的實際參與過多而導致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并不是非常的確定。
2.3通過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來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滿足
所謂的教學設計,主要就是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之下,通過應用系統的科學理論方面的觀點以及方法,通過調查與分析的方式來實現教學中問題以及需求方面的滿足,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明確,同時還需要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來進行教學步驟的策劃,教師需要結合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來進行實際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活動方面的選擇,進而對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最終實現教學活動的合理化的規劃與安排,最終使得整個課堂的可操作性實現一種最優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以及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等來進行教材內容的增加與刪除,但是需要保證增加的內容是真正的符合學生的實際生理以及心理發展的特點的。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確定之后,還需要采取何種方式的教學目標才能夠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不斷的增強,通過教學設計的最大限度發揮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結語
在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有效性的教學對于其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方法的制定,并且在不斷的教學中來實現反思與實踐,最終制定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生成,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現芬.探究新時期初中體育有效教學構建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05).
[2]蔣騰.新課標下初中體育有效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1.(82).
篇7
強國必先強教 。教育強則必須有高素質 的教師隊伍,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也讓我意識到身上肩負的責任。
“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來。通過減輕課業負擔,保證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減輕學生 過重課業 負擔是 全社會 的共同責任 ,政府、學校 、家庭 、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 ,綜合治理。但是做為學校 ,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減負落實到中小學教育全過程,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祖 國的未來不能靠一群“一心只讀圣 賢書”的書呆子去建設。無休無止的題海戰術 ,也許在試場上為某些學生帶來了喜悅 ,卻讓更多的學生在心靈深處與 “讀書”決別 ,這樣 的代價未免過于沉重。我在國培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 中學習到了北師大附中張人利老師所講的“后茶館”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從“書中學”一種學 習方式轉化為從 ”書中學”和“做中學”兩種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改變 ,勢必影 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提高教學質量。“茶館式”教學,符合當代教育的總趨勢:使教育走向對話 ,走向合作,教育走向學習共同體。“茶館式”教學的精髓值得傳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學工作關鍵在于有效激發小學生 的學習興趣 。要使學生學習產生興趣 ,教師應考慮如何找準情感激發點 ,根據學生好奇 、好 問、好動 、好勝的心理特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 習興趣 ,使教學過程波瀾迭起 ,富有活力。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學生的情感激發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興趣 中能用實際例子 、用通俗 的道理 ,啟發孩子們對學好文化知識的用處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尊重他們在學習中的創造性 ,更多地提倡 自主學習 ,讓學生在 “做”中學 ,學生的主動意識被調動 了,就會心情愉快地、踏踏實實地用心去學 、去記憶 ,這樣的效果是最好的 ,是再多 的作業所無法 比擬 的。孩子對老師過多的機械的作業 ,往往是是敷衍了事 ,有 時,甚至于因為老師不 可能一一檢查作業完成情況時 ,偷懶逃避 ,這樣學生的責任意識反而 日益淡化 ,老師在學生心 目中的威信也 日趨下降。磨刀不誤砍柴工 ,及時地總結學習方法,全 面回顧 總結學習過的內容 ,是更有效的學 習手段 。所以,老師啟發 、引導孩子們注重科學有效學習方法的培養、創新 ,是更重要的。甚至于玩游戲,做做家務,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不僅學生的心情得到松與調劑,還能使學生眼界開闊,對學習不但沒有不良影響 ,而且還能提高學習效果 ,促進學極性 。廣大教師應以科學發展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 ,以積極主動的科學教育態度,把認知理解和快樂教學緊密結合 ,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學活動。
媒體 的輔助 ,教師的引導 ,學生很快的進入 了角色,引發了情感。接著 ,教師又以身示范 ,為學生作榜樣 ,在電教手段 的幫助下學生可以進行深刻的情感體驗。
這種設計 ,從學生的角度 出發 ,給學生充分 的活動 ,調動了學生的情感 ,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完成了知識的主動構建。教師在教學 中要根據學生“好問、好動、好強 的心里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 習活動 ,啟發學生主動探索,尋求答案。學生在展開充分的獨立的思考過程 中常常能提出許多創造性的見解 ,教師應對這些見解適時肯定,讓學生的好勝心不斷得到強化 ,讓學生 的潛 能得到不斷開發 ,在體驗成功 的需要 ,獲得成功感時,讓每個學生都處于驚奇 ,探索和發現的小學教學的科學發展思路— —改變學習方式 減輕學習負擔 提高教學質量■ 崔 建華生知識、技能、思維 、體魄、品格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當然 ,我們應該對學生作業的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和評價 ,該留的作業 ,堅持 留,決不允許有人偷工減料 ,而機械重復 ,沒有實際效果 的作業 ,堅決抵制 ,盡 自己的努力。讓學生的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報。
這不僅解放了學生 ,其實也解放了老師 、家長。
我們老師不僅要看學生六年 ,更要想學生一輩子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培養出適應形勢潮流的一代新人,為我們中華民族躋身于世界強國鋪路搭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調動學生 的情感積極因素 ,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篇8
一、我校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部分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沒有領會新教材的教學理念。
2.對新課標、新教材理解不透,教材處理欠妥。
3.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學生練的少。
4.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5.不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氣氛沉悶。
6.不能堅持用英語授課,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太多。
二、對今后英語教學的建議
1.樹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模式。
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要符合新課程的需要。課堂教學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純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幫助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教學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課堂教學的設計應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中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合作,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任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進步。
任務的設計一般應遵循下列原則:
① 任務應有明確的目的;
② 任務應具有真實意義及接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活動;
③ 任務應設計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傳遞的過程;
④ 學生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
⑤ 學生應通過做事情完成任務;
⑥ 完成任務后一般應有一個具體的成果。
2.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學生應形成自己的學習特點和掌握學習策略,并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自我發展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教師要為學生獨立學習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自信,提高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利用其他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要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內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交際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交際策略。教師要經常與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
3.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對英語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高中學生正處于向成年轉化的特殊時期,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一個學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教師要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4.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拓寬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聽覺和視覺手段。
① 要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絡多種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并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英語教學資源,實現現代化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5.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與新課程同步發展。
①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適應新課程提出的要求。
② 教師要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③ 教師要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篇9
一.新形勢下中職語文教學現狀隨著社會的發展,招聘部門對人才的需求有單一專業人才向合素質人才轉變。因此,語文教學也應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中職教育的教學理念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然而,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存在理論多于實踐、容易脫離現實等問題。因此,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不受重視,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
二.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結合的必要性
(一) 中職語文教學的地位亟待改變由于中職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文化課的積極性不高,加之語文教學脫離實際,造成了學校不重視、教師觀念舊和學生沒興趣學習的現象,語文在中職學校儼然成了副科。中職語文教學要改變這種尷尬地位,就必須與專業學科有機結合,使語文學科具有專業特色,增強語文學科的實踐性。這不僅能改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能使教育部門重視語文學科。從而改變中職語文教學的尷尬地位。確立語文教學在中職教育中的地位。
(二) 以學生為主體的必然要求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中職教育的專業課程體現了學生主體的原則,但傳統的語文課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未能切合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因此,語文課程也應本著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課程內容與專業課程的內容有機結合,這不僅可以突出中職專業特色,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 突出職教特色,培養學生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需要中職教育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突出職教特色。職教的語文教學應具有操作性強和職業化的特色。由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們的基礎薄弱,學習文化課的積極性不高,但是他們易于接受新知識,動手能力也很強,因此,語文教學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由于中職學生學習時間緊,語文也僅有一年的課程,時間緊迫、任務重,語文教學內容的編排尤為重要。通過語文教學嵌入專業教學,有助于學生樹立清晰的職業意識,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三、語文教學中融入專業學科知識的措施
(一)教學貼近專業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貼近學生的專業需求和職業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把教材變為學材,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增添生動實用的情景訓練,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教師可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突出專業性。只有把教學的課程內容貼近專業需求,符合本專業學生需要,才能更好地發揮語文課程的教育作用。
(二)調整語文課程內容,分專業細化教材內容首先,確定語文教學的一般基礎知識,各個專業的學生都應當學習的這部分內容。這是構建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核心內容。其次,可按照文理科將語文知識分為兩大模塊,根據每個學科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課程內容的編排,凸顯中職語文教學的職業化的特點。比如文科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可在這部分多加入專業特色的教學內容,將語文學習和專業課程學習有機結合,融會貫通;而理科的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在學習好核心模塊知識的同時,也應注重其口語表達和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提高其綜合職業素質。第三,根據具體專業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比如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可適當增加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篇10
新課程改革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已使以前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深刻變革,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師角色、教材使用、學生知識的獲取重新定位。作為一線教師,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下面對有關化學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轉變觀念,積極應對
轉變觀念是關鍵。教育的現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新課改要求教學方法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探究型轉變,要求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適應現代教學,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變以往的傳授者為促進者,學生管理者為引導者。積極主動改變單一的授課方式,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設計多種教學方法。
二、轉變教學策略,培養思維學生
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智力的過程。傳統教學過分依賴系統講授和強化訓練,而忽略各種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的科學內容作為探究活動的載體,活動形式以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為主;從過程來看,學生一般要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查資料、驗證、下結論的過程。探索能力是一個高層次的能力,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要求極高,但在探究中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得以發展,學生終身受益。
三、營造激情、對話、開放的課堂
教師與學生之間傳遞的是信息,信息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產生智能意義,才能變成學生認識結構中的知識,師生傳遞信息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也在此體現,因此,優化課堂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要有親切的教態,課前充分準備,講解教學內容不死板,善于創設各種情境,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其次,在授課過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提問、討論,與學生對話,直接暴露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當堂解決,提高教學效率。最后,要研究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三種基本課型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課堂。
四、研究教材,活用教材
新教材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起點,以學生情境的創設為手段,因此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但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廣泛的,這就要求教師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整體把握教材,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教書不是耍貧嘴、說笑話,也不是抖包袱、吊書袋。一切脫離教材,不切實際的調侃,都有嘩眾取寵之嫌。與此相反,只有博覽群書,深挖教材,不斷研究課標與考試說明,具備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識功底,帶著深厚的愛生激情,披文入情,把握知識要點,體會感情空間,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會貫通。
在化學實際教學中,我體會到兩點:一是對教材內容不要補充過多、過難的知識;二是以實驗為基礎,老師應創造條件,多做實驗,不要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能做學生實驗的盡量不演示,或讓學生走上講臺代替教師做演示,其他同學觀看,討論指出問題。
五、研究學生
新課改強調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采用談話交流、問題檢測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知識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了解,補充或刪減部分知識,設計適合自己學生的課堂教學安排,做到有的放矢的地備課和授課,增強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研究學生心理,課下做好心理教育,構造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信其師從而重其道,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思考身邊的事,培養學生勤思考、愛動手的良好習慣。
六、學習多媒體知識
通過多媒體了解外界有關教育教學新信息,使其成為教師備課資料的一個來源。例如在《環境保護》一節教學中,可借助多媒體從網上找出很多環境被污染前后的對比照片,分析污染原因,討論解決的可行性辦法。通過討論,學生印象深刻,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借助多媒體,也可使一些抽象的、微觀的化學知識形象化,更易于學生接受。
七、錘煉語言,勇于探索
- 上一篇:社區服務方案策劃
- 下一篇:簡述中華傳統文化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