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城市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與城市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市文化;大學文化;互動關系
一、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與大學文化,作為文化分層意義上的中觀文化和微觀文化形態,無時無刻不發生著相互作用,具有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相融相生、共存共榮的互動關系。
(一)大學文化
大學的本質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是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關聯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它不僅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還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的積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學擁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中,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積淀和創造的大學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總和,它們是一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有機的整體。
(二)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相對于村落文化而言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一種更高級的文化形態。城市文化的內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人在城市長期的發展中培育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為規范等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互動關系
城市文化與大學文化,作為文化分層意義上的中觀文化和微觀文化形態,無時無刻不發生著相互作用,具有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相融相生、共存共榮的互動關系。
(一)城市文化沉淀和培育大學文化的形成
第一,城市文化賦予大學文化獨具個性的地域特征。每個城市所處的地理條件、自然環境、歷史變遷、經濟形態和文化傳統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城市發展建設的歷程中逐漸形成風格各異的具有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的文化表征。而這些文化表征,自然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使得其域內大學從大學校園環境設計的基本風格、文化脈絡以及審美情趣,到大學精神的傳承與繼承,再到大學制度的模仿與設計都天然地被打上城市文化的烙印,突顯出當地城市精神文化的內涵與特色。
第二,城市文化成為大學文化枝繁葉茂的根植土壤。大學校園處于城市中,城市布局、建筑、道路、通訊設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給排水設施和市場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樹、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環境,這些物質文化環境都能為大學人的科研、教育教學、社會服務和生活提供便利。同時,大學校園又處在整個城市文化的浸染中,城市文化的中心作用既體現為對大學文化的輻射作用和推動作用,也體現為對大學文化的吸收作用和消納作用,不斷推動著大學文化在城市的進一步聚焦和發展,為大學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二)大學文化反哺和推動城市文化的發展
第一,大學文化為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精神示范。大學是社會、城市的思想庫,是社會和城市主導精神的發源地。大學人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群體的團體意識和氣質特征,這種意識和特征經過長期的積淀就形成了大學文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文化的社會參與性空前加強,并為社會主流文化提供人本的、超前的新文化要素,引領城市文化的發展。
第二,大學文化建設有助于增強城市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城市文化的核心競爭力通過代表和展現城市形象的概念要素,內化為人們對這一城市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認知。大學文化以代際相傳的耕哺模式,使大學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學術交流、產學研結合等方面與生俱來的優勢得以充分展示,在提高城市物質文明的同時,不斷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引導各類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源源不斷地匯聚到城市之中,增強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城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當前城市文化與大學文化互動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文化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城市文化與大學文化實現良性互動,融合共生才是互動發展的關鍵。
第一,城市文化建設滯后,使得對大學文化滋養不足。一座城市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旗幟,精神源泉和精神動力,它體現了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城市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些城市由于土地資源緊張和投資成本巨大的限制,符合現代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的大型文化基礎設施仍然缺乏,人才和資金的欠缺更是成為制約發展的軟肋。
第二,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存在隔閡,缺乏有效溝通交流。大學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單元,它有自身獨特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活環境,這決定了大學必然與校外社會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容易導致與城市之間的溝通障礙。相互溝通不足,造成雙方心理隔閡,阻礙了大學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相互渲染。
第三,大學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大學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和塑造城市靈魂方面的作用還有待提升。大學作為城市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吸納的各種知識、信息、人才是城市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源泉。
四、基于城市文化與大學文化互動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是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就一座城市而言,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城市文化建設是大學文化及其他各項文化建設的基礎,良性的城市文化建設為大學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資源,滋養著大學文化建設。大學文化的繁榮生長是城市文化建設不斷進步發展的具體表現。進行城市文化建設,要結合地理、環境、資源各種優勢展開,力求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
二是構建開放性的大學文化建設模式,增強城市文化整體實力。受傳統自我封閉體制束縛,大學往往慣于把校園文化活動局限于校園之內,無形中筑立起了校園和社會之間的藩籬。恩格斯說過:“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大學還可以面向城市,化解城市發展難題,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城市發展動態,加深對城市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增加溝通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傳播媒體宣傳大學文化。
三是加快大學文化建設,增強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發展先進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以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師生意識形態的發展方向,尤其在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客觀需求形勢下,大學更應以其先進的文化引領城市文化的發展,成為城市文化發展的推助器,最大程度地形成和體現大學共同文化價值觀念,形成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學校氛圍,以大學銳意進取的精神煥發城市勃勃生機。大學文化建設要在本身已有基礎的上,傳承優良傳統、借鑒其他城市和大學文化建設經驗,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凝練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校園文化。(作者單位:大連大學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 尹建華.杭州大學校園文化與城市文化互動發展研究――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園區為例[EB/OL].http:///portal/n1203c93.shtml,2010-04-29.
[2] 金頂兵,閔維方.論大學組織中文化的整合功能[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
[3] 丁學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篇2
[關鍵詞]文博事業;文物保護;文化傳承
吉林市地處東北腹地,位于長白山區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環山親水,頗具形勝。明朝女真烏拉部在這里建立為“烏拉國”的政權。明萬歷四十一年,吉林歸屬努爾哈赤統治,成為后金領地。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吉林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獨特歷史風貌。1994年吉林市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旅游名城,與甲級開放城市和全國32個特大城市之一。
一、城市發展需要文博事業興旺推動歷史繁榮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指標的攀升,它更體現在深厚的城市文化。沒有文化人城市是可憐的,沒有歷史人城市更是可悲的。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文化事業的影響下,吉林市先后進行了三次吉林地區大范圍的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的全面普查[1],搜集及整理了大量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歷史文物、地方性文物、民族性文物,為日后的城市歷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吉林市擁有博物館見表一:
實踐證明,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在良性的經濟發展中進行。吉林市政府在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同時,著眼未來,打造城市文化建設,先后恢復了代表吉林歷史沿革的阿什哈達摩崖博物館,興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滿族文化博物館,以增強城市歷史文化積淀,并從1999年開始陸續四次對隕石館進行展覽的整體改造工程,進行高科技的全面提升,以求人們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感受世界之最——吉林隕石的風貌,采用聲、光、電三維立體式科技體現隕石雨降落及脫離軌道到達地面濺起的煙云騰空而起所產生的真實效果。
同時,更多的外地觀眾可以通過吉林市的博物館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從明清造船工業的發展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從茹毛飲血的舊石器時代到孔子博大而精深的儒家思想,從天外來客吉林隕石到物華天寶、從清朝“長白祭祖”的歷史到滿族的“薩滿文化”,從明清時期的“船廠”到民國時的舊火車站,從牛子厚與京劇藝術的發祥地到皇族金意庵的書法藝術,從經歷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吉林浪木藝術到變廢為寶的現代易拉罐藝術,這些文明代表著每一時期吉林市的發展壯大,見證了吉林市偉大的時代巨變。這不僅僅是城市的歷史,更是一代一代吉林百姓的文化。
二、城市發展需要文物保護利用推究歷史積淀
(一)遺址類文物
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樓大廈幾乎每天都在拔地而起,面對著一座座歷史的豐碑,文博人員最為憂慮的就是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問題,現代化的建設怎樣與歷史的文明相生而不排斥。當然這些需要政府與文物部門的密切配合與協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林文廟、龍潭山山城、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樺甸蘇密城城址、西團山文化遺址、帽兒山古墓群和完顏希尹家族墓地等7處,占全省的1/4[2]。以上這些遺址都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保護與利用。
阿什哈達摩崖是明代兩摩崖文字碑,刻于斷崖絕壁上,距水面高約10米,摩崖碑文證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運糧基地,對經營黑龍江流域和開發東北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吉林市在歷史上又稱“船廠”。2012年吉林市文化產業又推出了一個重點項目——吉林水師營博物館,其展廳分為兩層,館內陳列由吉林水師營的興起、吉林古城的興建、康熙東巡檢閱吉林水師營等六個部分;還通過實物、圖片、景觀復原、雕塑、視頻等手段直觀地展示了吉林水師營的興衰歷史[3]。
遺址類文物的有效保護,豐富了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內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擴大了我市在國內外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充分發揮了城市歷史文化的作用。
(二)館藏文物
吉林市博物館目前擁有上萬件文物藏品,包括:陶器、石器、瓷器、銅器、書畫、雜項等。自1995年后,吉林市博物館先后組織人員多次到西團山、冒兒山及吉林周邊地區進行考古挖掘工作,搜集并整理了本地區文物萬余件,均為新石器時代吉林地區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工具。冥器的大量發掘,有利于研究吉林地區歷史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證據。
(三)社會文物
俗話說“圣世收藏”,隨著近幾年文物市場的繁榮,老百姓對文物的收藏也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經常有老百姓帶著各色物件到博物館鑒定,有時博物館會根據物件的歷史價值或文化價值合理收購,以豐富館藏,為博物館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珍貴歷史文物。可以說,博物館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與幫助,社會文物的收納也極大的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為博物館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四)普查文物
近幾年,吉林市博物館多次組織人員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經過不間斷的多次走訪、下基層、上山下鄉等形勢的搜集、考察、挖掘、整理、建檔,收集整理了定級珍貴文物近1000件,更加豐富了館藏,為研究吉林市歷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學依據,從而加深了吉林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內涵。
三、城市發展需要文化傳承記憶推進歷史再現
歷史是一種文化傳承。當下的城市發展,處處能引起文化傳承的記憶,那么這記憶就不單是懷舊,還有深淺不同、境況各異的人生感悟,無疑顯得彌足珍貴。很顯然,這不僅能使吉林市固有的文化習俗傳承有序,而且也符合東北江城發展的戰略規劃。與這個城市一起,懷念過去的歲月,感受文化與民俗的傳承,這就是歷史傳承記憶。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字號
老字號的記憶保護是傳承地方文化,保存城市記憶的最主要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再現吉林市文化傳承記憶最佳方式。吉林市現存的有代表性的老字號[4]見表二。
“非遺”的記憶傳承就是如何延續過去文化的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歸根到底是對傳承制度、傳承環境和傳承人的保護。如何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培育文化傳承新生力量,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吉林市文化局組織有關專家開展了全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的申報和評審工作,推薦名單向社會公示[5];2009年12月26日吉林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0大類106項。這再現了吉林市城市建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文化展覽活動
吉林市博物館每年不定期組織各類書畫、瓷器、科普文化等展覽活動。有效地采取引納民間文物,展現吉林地區精品。如2012年6月22日 “松江墨韻”吉林市首屆書畫名家精品展在吉林市博物館舉行。這次文化展覽再現了吉林地區名人名家書畫作品,如清代“吉林三杰”、“吉林四老”的作品,“清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鐵保的作品。期間,舉辦了作品研討、書畫交易等活動,并出版了《“松江墨韻”吉林市首屆書畫名家精品集》。
四、結論
綜上所述,城市發展離不開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城市發展又帶來了文物保護利用、文化傳承記憶乃至博物館事業的繁榮興旺。探究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以城市發展底蘊去理解其歷史文化積淀,以文化名城去引納社會及招商引資,以強市富市這一載體去加快城市整體經濟文化建設,因此其結論是一個城市的文明離不開歷史,城市的歷史文化也同樣成就了城市的健康有序地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洋,馬健.吉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幾個相關問題[J].博物館研究,2009(2).
[2]吉林經濟信息快訊網http://218.62.26.202:9993/ ReaMarkArticle.aspx?PSubjectId=654&Id=21119.
[3]吉林水師營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N].江城日報.2012.06.16.04.
[4]吉林市檔案信息網0:http:///meili07/ show.asp?id=18014.
篇3
關鍵詞:城市規劃管理;原則;現狀;措施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is to science to the city's development, space layou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the import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concept, princi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uggestion and so on sever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value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Princi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什么是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這樣一個過程,它依據城市發展目標和對城市的整體研究,通過對城市土地使用進行預期安排,制定城市發展的行動綱領。通過城市建設活動改造城市的空間狀況,以引導城市有序發展。城市規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現代城市規劃是社會改良運動,政府行為和工程技術的結合體。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規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對此均未獲得過共識。我們認為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城市是一種客觀現象,而規劃則是一種意識或意志的表述,兩者相互關系的整理,將有助于我們認識城市規劃的本質和內涵。
2、城市規劃要堅持的原則
城市規劃是一項牽動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龍頭,是城市發展的藍圖。只有把城市規劃好,才能逐步建設好、管理好。我認為城市規劃工作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2.1是城市規劃要堅持科學性
規劃是龍頭,規劃是前提,規劃是保證,因此城市規劃編制要堅持科學性。對城市要進行科學的定位、定性、定向。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專業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要科學,要符合當地實際。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使城市規劃具有戰略性、廣域性、前瞻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學編制近期規劃和長遠規劃。局部規劃和總體規劃,有效地指導城市建設,以免在一個城市、一個區域重復建設,避免今年起樓,明年炸樓,今天鋪路,明天挖坑的現象而導致的資源浪費。
2.2是城市規劃要堅持超前性
也就是說城市規劃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要根據城市經濟發展競爭的需要,著眼于新經濟時代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新挑戰,高起點籌劃城市的發展格局。用先進的規劃技術指標來指導城市建設管理和發展。避免城市建設重復運行。在利用規劃對各種城市資源進行配置時有效地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的杠桿,以集約合理為條件,最大限度地釋放城市資源資本的潛能,使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發揮最大的效益功能,成為創造財富的龍頭。堅持城市規劃超前性。確保城市規劃“至少50年不落后”。
3、中國的城市規劃的現狀
中國城市正處于快速工業化發展期,城市規模不斷膨脹,城市的社會問題已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城市發展的結構性變化引發的社會問題
在城市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工業化發展和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導致城市傳統工業的衰退和居民失業率的上升,在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的條件下,很容易對居民的生活產生影響。
3.2城市的盲目發展引發的社會問題
城市中心區由于人口過分集聚而產生過分擁擠、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和交通條件惡劣等問題,導致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差;由于中心區人口密度過高而導致教育設施嚴重不足;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由于生產用地和居住用地布局不平衡導致居民上下班花費的時間過長等。
3.3“城中村”和“邊緣村”的存在而引發的社會問題
“城中村”是因快速城市化引起城市包圍鄉村的現象。由于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和長期得不到整治,這些地區往往成為城市管理的盲區,社會治安極其混亂。“邊緣村”是指大城市城鄉結合部大量低質量住宅區,這些住宅區多為打工者的集中住所。
3.4城市更新等社會問題破壞原有網絡
城市中心區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和城市更新改造引起社會分化并破壞了原有城市社會網絡,大規模開發迫使中心區居民遷往郊區,而邊緣社區由于缺乏商業服務、教育等設施,仍存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不夠、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宅供應明顯不足、城市資源分配不公等現象。
4、做好城市規劃的管理工作的措施
城市規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是一項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工作。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改革的精神、科學的態度、求實的作風,努力提高規劃制定和修編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強領導和協調工作。規劃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特別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把城市規劃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具體的工作目標、任務和要求,發揮規劃在城市管理中的龍頭作用。
其次,要推進科學民主決策。培養規劃人才。培訓現有工作人員,提高城市規劃的科技含量。城市規劃的編制要有長遠眼光,提高戰略性和前瞻性,為經濟社會發展留有余地。要改進城市規劃編制的組織方式,完善城市規劃的公示、聽證制度,考慮建立規劃委員會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設規劃、詳細規劃以及重大項目建設等問題。
第三,要依法制訂和實施規劃。進行規劃修編的地方。首先必須對現行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價。查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確定修編的目標和任務,并按法定程序認定、報批和備案。規劃一經批準,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服從,保證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第四,引導公眾參與。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城市規劃管理的客觀要求。這是因為,城市規劃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關系,而且政府、投資者、開發商、市民等與城市規劃管理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在推進城市規劃管理進程中,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的信息公開制度,讓公眾了解參與程序,不斷構筑起不同群體都在城市規劃管理中充分參與的體制機制,進而提高城市規劃管理的科學、合理與可行。此外,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手段,盡量研究制定一些城市規劃管理公開信息的范圍、時間、方式等體制機制,進而保證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管理的時候,能夠充分了解、掌握和聽取社會公眾有關利益群體的意見建議。
第五,堅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規劃管理過程中,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可以科學合理地決策城市建設的各項目標。對于一些涉及城市規劃管理的重大問題,要認真地組織開展綜合調研,在深入調研考證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具體的方案,盡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損失。同時,要堅持從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公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入手,不斷摸索出一套適合城市自身發展的規劃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在開展規劃管理與建設過程中,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能源消耗量比較多。因此,我們在開展城市規劃管理與建設時,必須要堅持樹立節約資源的原則,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管理布局,最大限度發揮城市的整體功能,認真對城市規劃管理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預測,進而不斷實現城市的科學、和諧、全面與可持續發展。
第六,要完善城市規劃的體制。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管理體制,統一規劃城區、各類開發區、衛星鎮及城市地下空間。要發揮省級城鎮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作用。保證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效實施。
5、結論
城市規劃需要吸收其他學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應建立在更扎實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我國目前城市規劃中面臨的一些難題,不是僅借助于其他學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決的。它面臨整體觀念和結構的轉變。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已經揭示了這一點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的城市規劃出路在于創新,在于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的自主創新,在于結合中國實際基礎上的創新,只有這樣,中國的改革開放才能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約翰?M?利維著;張景秋,等譯.現代城市規劃(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篇4
關鍵詞:城市規劃;規劃設計;重要性;原則性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屬于宏觀的,它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區域,如何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設計,又如何設計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擺在城市建設設計人員一項緊迫而富有挑戰性課題。
2 搞好城市規劃的重要性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區域內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國際來看,伴隨城市化的發展,西方國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現過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等為特征的“城市病 ;二戰后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也曾重蹈其轍。
國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為我們提供了借鑒。我國一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供水緊張、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不足等問題,有的問題已成為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我國屬于城市化的后起國家,應避免重蹈城市化先行國家曾付出過沉重代價的覆轍。這就要認真研究,著眼于跨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搞好現代城市規劃與管理。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往往“重生產、輕管理,重經濟職能,輕社會職能”,以單純的片面的經濟增長指標,作為考核和評價城市政府政績的主要標準。于是 政府在完成各項經濟指標的過程中.無暇顧及城市經濟、社會 生態、人文 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導致城市管理處于較低層次狀態。這樣的管理模式與現代城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建立科學有序、先進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刻不容緩。
3 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城市是人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規劃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3.1 “以人為本”原則
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肌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個人對“適宜”的感覺就是“好用”,即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意。城市的使用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古典的城市一般沒有綠地,以硬地或建筑為主;現代城市則出現大片的綠地,并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交通,豎向組織,實現城市的“可達性”和“可留性”,強化城市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園的規劃設計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其使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
3.2 地方特色原則
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會特色。首先城市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城市建設應承繼城市當地本身的歷史文脈,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有利于開展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廣東新會市岡州城市營造的是僑鄉建筑文化的傳統特色。濟南泉城城市,代表的是齊魯文化,體現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西安的鐘鼓樓城市,注重把握歷史的文脈,整個城市以連接鐘樓、鼓樓,襯托鐘鼓樓為基本使命,并把城市與鐘樓、鼓樓有機結合起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中心城市的規劃設計注重對歷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結合具體的地形特點合理布局,既符合長遠發展的戰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識,又因地制宜,建設以地方文化為背景,賦予行政中心公園以全新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次,城市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
3.3 突出主題原則
城市無論大小如何,首先應明確其主題。圍繞著主要功能,城市的規劃設計就不會跑題,就會有“軌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內聚力與外引力。在城市城市規劃設計中應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滿足人們的活動需要與改善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空間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的三大功能。并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旨,整體考慮城市布局規劃。
城市的規劃設計都應精心創造實用而突出主題特色的城市個體,要和諧處理城市的規模尺度和空間形式,創造豐富城市空間意向。特別注意空間距離的遠近和時間的長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講究觀賞性,但主要還是要講究實用性。
行政中心城市的規劃設計以體現“行政中心文化”為主題,在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城市、噴泉、雕塑以及景觀小品等園林要素,完美展現佳木斯市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讓人們在享受園林美景的同時,緬懷過去、把握現在、憧憬未來。
4 如何搞好城市的建筑規劃設計
規劃設計是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在建設方案中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管理實踐中十分重視把好規劃設計關,主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1)抓好方案的審核和確定。審核一般項目的設計方案.主要審核規劃設計總平面圖和建筑方案設計圖,特別是影響主干道城市景觀的項目不管大小都要嚴肅認真地把關,確保了城市主干道規劃設計格調的一致性。
(2)抓好設計單位的市場選擇,引進競爭機制,逐步放開規劃設計市場,鼓勵引進高資質、高等級規劃設計單位參與城市基本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
(3)規劃設計對于城市建設與未來發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總體規劃下,是否優化.如何優化規劃設計等處決與城市規劃設計者本身的專業水準,因此,抓好設計單位的資質審定,優化設計方案,對于提高城市整體規劃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城市規劃設計單位及設計者對本城市的規劃發展規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5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急劇擴張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等諸多變化。作為現代化的城市,應具備三大功能:展示城市形象、滿足人們活動需求、改造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空間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中心城市的規劃設計應全面考慮,以使城市成為一個生態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威海市 城鎮化 文化建設
城市化或城鎮化是鄉村人口不斷轉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是指第二、第三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農村擴散、城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農村普及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
文化建設作為城鎮化戰略中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步驟,在城鎮化建設大局中發揮著積極而深遠的作用。一方面,文化是城鎮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活動,是社會生活全方位的發展變化,城鎮化的發展必然要求文化建設;另一方面,文化建設能推動城鎮化的發展,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產業,還可以創造出經濟價值,正逐步成為城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一、城鎮文化建設的現狀
圖 威海市1999年至2008年經濟、文化、人口相關數據
注: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經濟信息網”和威海市文化局統計數據
從走訪調查情況可見,城鎮文化設施明顯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城鎮文化建設觀念滯后
一大批基層鄉鎮政府對文化工作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地位認識不足,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下,相當多的人認為文化工作是軟任務,是花錢多效益少的社會公益事業,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錢投入,致使城鎮文化陣地建設滯后,文化工作者心灰意冷,缺乏積極性。
對城鎮文化建設觀念滯后也直接體現在是否形成建設主體合力上。調查中發現,以一些藝術館為代表的“高端”文化建設脫離了普通百姓的日常文化需求,這明顯暴露出了文化建設主體對象上的極端性與片面性。只有社會全體成員都吸引到文化建設中來,才能使文化建設得到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2、基礎設施落后,服務體制不健全
從威海市基層文化建設來看,雖然建有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但建設標準與當地實際也相差較大。“新農村文化大院”作為城鎮化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也是威海市城鎮化戰略中文化方面的特色內容,也出現了“一缺場所,二缺設備,三缺管理”的“三缺”局面。
文化基礎設施是保證文化方針落實效果的重要保障,是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服務硬件上的落后也暴露出了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從實際情況來看,威海市城鎮文化管理體制基本實行的是混合式管理模式,由市文化局負責管理文化站人員的工資和服務范圍,而具體文化工作則由城鎮政府負責,即“市局管人,城鎮管事”。這種傳統的文化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文化建設的創新式發展,往往會出現互相推諉的低效運轉狀態,其必然后果就是文化建設始終落后于城鎮化的整體步伐。
3、文化產品不足,文化消費能力低
實地走訪可見,小到農村文化大院,大到社區文化站,文娛活動并未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而得到明顯改善,時間上依舊局限于節慶活動等傳統時段,內容上伴有低俗化傾向,而體現時代特色的創新成分較少。此外,在文化站、館建設中,報刊雜志類讀物數量明顯多于科技文學類讀物,且普遍存在著借閱程度低、更新速度慢的情況。
同時,擁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設不足,文化經濟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導致大批文化資源的浪費。雖然物質生活的改善極大地刺激了原農村居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但從其生活消費支出的安排來看,除購房、看病、保子女讀書及日常的生活開支外,基本沒有剩余來供居民進行文化消費。
二、城鎮文化建設的意義
1、加強城鎮文化建設,提高居民科學文化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居民持續增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首要任務。使城鎮居民,尤其是普通農民,持續增收最有效的途徑,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嚴格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所謂現代農業,就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所謂市場經濟規律,首先是產生的產品要適合市場的需要。市場經濟有兩個顯著特點,即具有契約經濟和法律經濟的特點,并且市場經濟有嚴格的市場運行規則。所有這些,對剛剛由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且從總體上看文化水平還不高的廣大農民來說,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時,城鎮文化建設,尤其是針對廣大農村的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2、加強城鎮文化建設,提高居民思想道德水平,是經濟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城鎮化建設不僅要大力發展經濟,不斷改善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還要與時俱進地推動居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從目前廣大農村地區的一些地方和農民來看,集體主義思想,團結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識淡薄,誠信度不高,發展意識、競爭意識不濃,文明意識、健康意識不強,一些傳統陋習,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社會新風尚、建設鄉風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須通過加強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推動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健康順利進行。
3、加強城鎮文化建設,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農村文化建設是城鎮文化建設的基礎,農民不僅要富,農民還要有樂。從農村的實際情況看,雖然我們黨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農村文化建設還是相對滯后,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就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城鎮文化建設的建議
1、正視農村現狀,展望城鎮未來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在社會體制建設和機制運行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帶來新的機遇和新的思考。但是,除了正視農村政治、經濟狀況外,還應正視農村自然狀況和文化現狀,因為農村自然狀況和文化現狀對社會和個人的潛移默化影響將伴隨著城鎮化的整個過程,從而使城鎮文化建設呈現出特殊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展望城鎮化未來,小城鎮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失,這些必然給農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間習俗帶來深刻影響,這種未來城鎮化發展的繼承性與創造性并舉的狀況,為系統籌劃城鎮化建設大局提供了歷史經驗,應從城鎮文化建設起步開始就立足長遠。
2、以創新機制為保障,有效推進建設步伐
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組織城鎮文化建設現狀調查,有針對性地走訪有代表性的城鎮綜合文化站。同時,應在健全了投入保障機制的同時,把城鎮文化建設工作列入鎮、村領導任期責任目標,把文化建設工作同干部工資、獎金掛鉤。
城鎮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化工程,離不開方方面面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威海市鄉鎮一級的文化建設應被納入全市文化建設中進行統籌規劃,從而使其從城鎮化建設之初就被凸顯出來,避免出現“先搞經濟,后顧文化”的滯后狀況。在建設改造資金上,借鑒其他地區經驗,如“各級財政補一點、有關部門幫一點、村集體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的靈活性辦法,多渠道籌措;在實踐模式上,采取結對幫扶的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城鎮文化建設。
3、激發主體能動性,突出個性特色
注重激發和引導城鎮居民作為文化建設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既是政府職能部門的責任,也是城鎮化整體建設的強力支撐。城鎮文化建設,固然離不開政府的投入,但城鎮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投入和精神文明水平的穩步提高,關鍵要靠人自身。
篇6
一連串的排比,一層層的遞進,決非一般性的由感而發所能信手拈來,透露出的是新一任市長對上海水問題的戰略思考、理性判斷和情感抒發。由此,引起方方面面的廣泛共鳴,也激發我們去應和時展的脈膊,研究水的文化,思索水的內涵,挖掘水的魅力。
本文嘗試側重從水文化的角度對水與上海城市發展的關系,進行粗淺的描述。
1、水與上海歷史
水是生命之源。遠古時期人類的逐水而遷、傍水而居,造就了后來一座座生機勃勃的城市。
水,成就了上海得天獨厚的城市形象。上海位于長江之箭與弧形海岸線的搭接處,背靠太湖,面臨東海,北挾長江口,南瀕杭州灣,內有黃浦和蘇州河浩浩蕩蕩穿城而過、往復奔流,千萬條支河如脈動的血管、滋養生息。特定地理環境的自然造化,加上歷代人民的勤勞創造,織出江河湖海之風水,繪就江南水鄉之風貌。
水,塑造了上海獨特的城市品格。上海從無到有,因水成陸;從小到大,因水而興,以河口般開放的姿態和海納百川的胸懷氣魄,迎來送往,吐故納新,從本土走向世界,從過去走向未來。她從來不是封閉的、保守的,而是充滿著創造的沖動和激情;她的開放與發展的品性與生俱來,與時俱進,富有朝氣和活力。
水,擴大了上海的外延,也豐富了上海的內涵。黃浦江上的汽笛應和著海關大樓的鐘鳴,陸家嘴的和諧夜色映照著朱家角的粉墻黛瓦,蘇州河的今昔見證了城市發展理念的升華和回歸。水,流淌在上海的歷史文化中;歷史文化,也將溶進上海水的時空變幻。
水與歷史同在,水與歷史俱進。上海的歷史,是否也可以因此說是一部充滿水的韻律和動感的歷史?
2、水與上海小城鎮發展
水,浸洇、滲透了郊區老鎮的文化和歷史,也煥發、延續著阡陌街巷的生命和活力。談及水與小城鎮的關系,不由人不想起典籍中記載的青龍鎮循水運興而勃發、因水運衰而沒落的一段舊話。
歷史上,上海曾有一條青龍港,青龍港邊有座青龍鎮,在唐宋鼎盛時期,繁華直逼蘇杭,有22橋、36坊, 還有3亭、7塔、13寺,商賈云集,文人匯聚。北寧詩人梅圣俞作有《青龍海上觀潮》詩:“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卻回如鼻吸。老魚無守隨上下,閣向滄洲空怨泣。……”這一切,后來都隨青龍港的淤塞而湮滅了,至今只留下少許遺跡供人憑吊、引人深思。
透視水與小城鎮的現實,令人冷靜和憂慮。隨著人口的增長,生活方式的演變,發展取向的偏移,郊區水系的功能和作用曾一度被忽略、被沒視、被弱化、被異化,人棄水而去,水也離人越來越遠。當我們面對一條條變窄了的河面,變硬了的河岸,變黑了的河水,我們不能不冷靜反思,深刻檢討。
但江南水鄉的余韻一直在點燃著人們親水的渴望。站在石湖蕩的楊柳岸邊,坐在朱家角的石拱橋頭,行走在金澤、楓涇、南翔、練塘的水邊街巷,小橋,流水,飛雨,人家,夢一般的江南水鄉,詩一般的古典風情,斷斷續續,若隱若現,成為人們心向往之一片片凈土,潤澤著浮躁的心田。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心里,充滿了對恢復生態、重塑自然、光大歷史文化憧憬、向往和認同。
今年5月,以“古”文化、“水”文化旅游為核心,以休閑度假和生態居住為特色的朱家角中心鎮建設正式啟動。位于淀山湖畔、具有千年歷史的朱家角鎮,水文化底蘊深厚,保留有明清特色的古鎮、古街、古橋以及粉墻黛瓦的臨水民居,擁有童天和藥號、泰安橋以及江南名園課植園等20多處景點。此次開發性、保護性建設,將采取以新促老、新老聯動的方法,古鎮區修舊如舊,凸現旅游功能;老鎮區協調過渡,為旅游配套服務;新鎮區拓展提升,彰顯現代江南水鄉民居特色。有理由相信,經過3—5年的開發,朱家角鎮將建成展示上海歷史文化,凸現水鄉特色風貌,生態環境一流,人水和諧相依的小城鎮樣板。
3、水與上海高校人文
上海的高校眾多,環境優美,名師薈萃。其間,大多都水繞流轉,點綴校園,豐富了導師們的才思和智慧,也活躍了學子們的生活和情感。許多人走上社會甚至遠渡重洋后,念起美麗的校園、可敬的導師和可愛的同窗,不由得會想起那些煥發著自然氣息和人文魅力的河流。在眾多高校河流中,最著名的要數華東師范大學的麗娃河。
華東師大號稱遠東最美的校園,蘇州河襟帶于右,麗娃河蜿蜒其中,有古木清輝、荷塘挹翠、水榭觀虹、夏雨飛煙、書海掇英、石徑花光、校河遠眺和園丁小筑,并稱師大“八景”。其中有4景與校園里的一大一小兩條河流有關。大小兩河因清道光年間治理吳淞江時將北新涇地區河灣截直而來。上世紀二十年代曾有沙俄落難貴族在河岸建有花園別墅, 他漂亮的女兒麗娃愛上了一位中國窮書生。由于遭到父親的極力阻繞,麗娃最后在一個下雨的春夜跳進了這條河里,小河因此而得名。
麗娃河現尚存近700m,河寬35m,水深約1.8m,南北橫貫校園中部,成為這所名校的象征。2001年6月14日下午,煙雨蒙蒙,一位不同尋常的貴客悄然來到風景如畫的華東師大校園。她就是俄羅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普京娜女士。這是她第一次來到上海,訪問的第一站就是華東師大。來訪前,普京娜女士早已聽說華東師大有一條美麗的麗娃河,以及俄羅斯姑娘和中國小伙的故事。
許多愛情在那里起源,又有許多愛情在那里終結。現在的麗娃河,成為流淌在一代代師大學子心中的青春之河、記憶之河、靈感之河。常會有因記憶而激發的靈感,促使他們把麗娃河寫入文章、譜入樂曲、繪入畫中,日積月累,年復一年,賦予這條河流越來越多的人文色彩。
曾經和正生活在麗娃河畔的人中,有人創作了長篇小說《麗娃河》,有人譜寫了小品樂章《麗娃河》,都頗負盛名。從這座象牙塔里走出來的人中,有位詩人宋琳,在與美麗的法國妻子一起定居巴黎數年之后,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如果這世上真有所謂天堂的話,那就是麗娃河邊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友人讀了,先覺夸張,后因共鳴而流淚。
4、水與上海園林景觀
上海的園林景觀,既嗅得到江南傳統式園林的神韻,也可見域外開放式公園的風情。不管是古典型的,還是現代式的,都能從中體會到因水成景、以水造景、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巧妙。
轉貼于
300年歷史的松江醉白池,以一泓池水為中心,池周古樹參天,樓、堂、軒、榭錯落有致,草堂跨于池上,廊、亭依水,魚樂池中。
450年歷史的南翔古猗園,以“十畝之園”的規模,建有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園、南翔壁6個景區,以綠竹猗猗、曲水幽靜、建筑典雅、韻味雋永的楹聯詩詞以及優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
500年歷史的嘉定秋霞圃,有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塘、以邑廟等4個景區48個景點,有亭臺樓閣,華池曲徑,茂林修竹,低欄板橋,斷岸滴泉,假山奇洞,園內有園,景外有景,山具丘壑之美,水攬幽邃之勝,為江南古內園林精品。
還有市區的豫園、青浦的曲水園等等。在古典園林一步一換景的格調,一瞥一首詩的精巧意境中,水的靈氣、水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現代園林因規模和布局的不同,而更顯大氣。植物園、動物園、森林公園、東方綠洲、長風公園、世紀公園,還有延中綠地、大寧綠地、虹橋綠地、太平橋綠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水不成園,無水不成景。溪流、湖泊與坡地、草坪、密林、竹叢,高低起伏,迂回錯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畫著這座城市的風水和景色。
5、水與上海道路橋梁
上海的河流眾多,橋梁也眾多。河流以黃浦江、蘇州河為標志,橫跨蘇州河、黃浦江上的橋梁與河流互為襯托,相映成輝,共同成為上海的形象代言人。
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是上世紀初外國人設計,許多中國人是在反映舊上海風情故事的影片中認識它的, 與老外灘一起成為舊上海的標志。橋上人來人往,橋下水進水出,橋邊海鷗上下翻飛,外白渡橋至今與河流、與周邊建筑和諧映照,充滿了動感和生機。
在上海的現代化橋梁中,最著名的要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黃浦江上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乘電梯而上,駕汽車而行,俯瞰浦江上下,橋高水闊,江風勁吹,云蒼蒼兮飛揚,水澹澹兮生煙;側覽浦江兩岸,滄桑變幻今非昔比,萬千高樓,伸手可及。
黃浦江,上有大橋飛架,下有隧道穿梭。黃浦江,本身也是一條路,她承載著上海這艘巨輪乘風破浪向前。站在南浦大橋上閱讀浦江,歷史與現實、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具象與抽象,相隔竟是如此之近,讓人陡生雄心萬丈。
6、水與上海人居環境
臨水而居,與水為鄰,其實是以故鄉為鄰,以詩意的精神家園為鄰。伴隨上海人居住條件的日益改善和黃浦江、蘇州河的日顯旖旎,市民心中的親水渴求日漸高漲,市中心的水景綠地、水景住宅不斷誕生。
有部門統計,上海正在開發的1000多個住宅樓盤中,沿江沿河而建的親水樓盤有近60個,人工打造的水景住宅近80個,另有百余個樓盤不同程度“有水流淌”。翻開日報、晚報,房產廣告充滿“水分”,對水景住宅的描述和瀉染極富沖擊力和感召力。
開發商熱衷于水景住宅開發,無疑基于上海水景住宅的良好市場需求。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顯示,高達75.6%的受訪者認為“水景能提高居住品質”,87%受訪者還認為“水景是高尚住宅的必備條件之一”。已有43.6%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遇到景觀與朝向不能兼得,會優先考慮水景景觀因素。
水對資源、財富的積聚效應“看漲”,來源于市民對政府加大治水力度、改善生態環境的信心和預期的不斷增強,來源于市民對水文化魅力的情感歸依。水岸有限,商機無限。不少開發商表示,即便是小區不能親水而建,也將通過人造水景提升品質。
隨著人水和諧共處的新型人水關系的不斷調整,水文化理念逐步扎根于人們的思維之中。河流自然化、人文化將促進人居環境品位的提高,給人們以教育、以熏陶、以舒適的生活。水與坡、光與影、綠樹與湖泊、鮮花與河流與我們朝夕相伴將不會是遙遠的夢想。
7、水與上海城市未來
浦江百年,千帆過盡。在新世紀第二個元月,一條船在黃浦江巡視而上。當時的市委書記黃菊和代市長就在這條船上,黃菊同志指點兩岸,浦江開發的宏偉藍圖浮出水面。上海向全世界宣告,將立足“百年大計”,瞄準“世紀精品”,打造集金融貿易、旅游文化、生態居住于一體的黃金水岸。
浦江兩岸綜合開發這一世紀性工程進入實質性啟動,這是上海繼浦東開發開放之后的又一部宏篇巨制,手筆之大,起點之高,氣勢之宏,令人矚目!消息傳出, 群情振奮。新的世紀,新的百年,水與城市,黃浦江與上海,正以嶄新的姿態,給世界一個驚喜。
讓我們從人們口中那些熱切的話題中來感知上海水與城市的未來:
“開發浦江兩岸撬動濱水經濟”。按照規劃,黃浦江兩岸將成為金融貿易、文化旅游、生態居住為一體的濱水長廊。浦江開發的“號召力”所引發的城市功能轉換效應、形象提升效應、財富積聚效應、產業輻射效應,不僅能使黃浦江沿岸地區受益,而且將由“濱水經濟”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跨越式大發展。
“開發浦江兩岸拉動城市升值”。浦江開發為上海房地產業發展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以水為媒,得天獨厚的景觀優勢、市場前景賦予了兩岸房地產開發極大的吸引力;運用“經營城市”的理念,把市場運作的機制引入進來,以浦江兩岸的整體規劃促進土地升值,以土地升值吸引房地產開發,以房地產開發拉動整體規劃的實施,產業鏈條環環相扣,上海的房地產業也將在這一歷史性機遇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勾畫高低錯落有致的濱江輪廓線。
篇7
遼河油田/EPC工程/施工/HSE管理
一、前言
現階段,伴隨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的工程公司在服務好國內建設項目的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為更快與世界接軌,部分單一的工程設計院正在或已經完成向設計、采購、施工(EPC)總承包工程公司轉型。由于我國的工程公司相對國外先進的工程公司起步較晚,納入到工程項目管理中的健康、安全、環保(HSE)管理體系尚處于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尤其在EPC總承包模式下,工程量大、工期緊、分承包單位多、施工能力差別大、管理人員與施工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等多種因素,給項目施工HSE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
二、全員參與HSE管理落到實處
1、項目領導層和一線管理人員定期參與項目HSE活動,起到領導表率作用
項目HSE管理活動概括起來包括:HSE會議、HSE檢查、安全獎勵活動、工具箱會議和班前安全會、事故調查和分析、應急演練的組織和實施、績效測量及體系審核和評審等。
在項目前期HSE管理策劃階段,體系文件中即明確要求包括總承包商、分包商在內的各級項目部各級領導以及一線管理人員必須親自、定期參與HSE管理工作,詳細規定了其參與的管理內容和頻次。
2、施工管理人員對本責任區域內的HSE事務負全責
施工管理人員在計劃施工進度,安排施工任務和資源的同時,須同時計劃和安排HSE資源,落實HSE保證措施,確保施工工作按照審核批準的工作方法陳述以及工作安全分析來進行。施工管理人員對HSE保證措施的有效落實負全責,專職HSE管理人員給予施工管理人員提供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并對施工安全措施落實情況實施監督。
3、施工班組長負責每日班前對作業工人進行安全教育
施工班前會是對工人進行教育的一道關鍵環節,這是一個管理層和基層工人面對面的雙向交流通道,也是工作前最后一刻進行的風險分析。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先進工程公司最基礎的安全活動,每日班前會施工班組長、施工負責人、HSE負責人都必須參與其中。
4、設備供應商對提供的施工機具、設備的安全性能負責
由于施工設備、機具大部分都屬于租賃設備,由外部供應商提供,則外部設備供應商對他們所提供的設備的安全性能負責,外部供應商需保證所提供的設備是國家認可的合格產品,并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要求年檢合格。
三、組建高素質專職HSE管理團隊,職責分明
現場專職HSE管理團隊在部門經理的統一協調下,給施工管理團隊提供指導性意見和建議,使施工管理團隊在進行施工活動或者決策時,把HSE放在第一位來考慮,并以施工現場監督檢查為重點,以教育培訓為基礎,以宣傳、活動為手段,以績效考評為保障,建立起功能強大的HSE管理網絡小組以及明確各小組職責,給現場施工管理人員提供全方位的HSE意見和建議,以確保既定的施工現場的HSE標準。現場HSE監督檢查組成員全天候工作在施工一線,對施工全過程實施監控,及時糾正人的不安全行為,不安全的施工環境,監督現場作業人員在工作許可的范圍,安全審核批準的工作方法陳述和工作安全分析來進行施工作業,檢查、發現、處理安全隱患,確保分包商的安全管理工作滿足當地政府的安全管理要求。通過各小組分工與合作,讓整個項目HSE管理處于受控狀態。
四、HSE教育培訓體系完善并執行有力
大型工程項目參建各方可能來自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風俗、文化、教育、信仰、語言等各方面差異成為HSE管理不容忽視的障礙。通過教育培訓,可以讓項目全員認清同一個HSE目標,了解現場安全管理標準,增強安全意識,形成統一的安全文化。先進工程公司為取得良好的HSE業績,往往在項目開工前,建立起完善的HSE培訓體系。
1、組織保證
項目HSE組織機構內設立培訓教育組,并任命一名組長,負責整個培訓體系的策劃和運作,對現場HSE經理負責。
2、資源投入
硬件上,項目現場建設若干培訓教室,配備多媒體投影講課設備,提供學員休息、飲食場所,培訓教室內用生命線、安全帶、腳手架、手持工具等實體展示,方便實物教學。軟件上,配備各專業培訓師,精心準備培訓課件和考試題。
3、精心策劃
對培訓體系的精心策劃主要體現在項目參建各方各層級人員入場HSE教育培訓的培訓需求分析上,項目初始階段便明確規定了各崗位人員強制參加的培訓課程,完成培訓課程并通過嚴格考試合格后方可進場從事相關崗位工作。
五、大型機具、設備、車輛等入場檢查制度嚴格
大型項目施工現場各類車輛、施工機具設備繁多,控制帶病車輛、設備進場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事故發生。在項目開工動土前,業主或總承包商即成立專門的設備入場檢查站,配備合資格檢測工程師和檢測設備。申請進場的車輛、大型機具設備通過檢查合格后 ,張貼醒目合格標簽后允許進場使用。
六、結論與啟示
HSE管理體系文件是項目HSE管理的依據,為整個項目的HSE管理工作指明思路和方法;合理的項目管理組織機構是保證HSE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明確的責任劃分則是全員參與HSE管理的重要保證,項目HSE管理的實施主體和責任主體是施工管理層,而專職HSE管理團隊的主要職能是對項目HSE體系運作進行監督,對施工現場的HSE狀態進行檢查,對項目全員的HSE意識和能力進行培訓,對施工管理層落實HSE責任進行考評。這種監督與管理分離的模式,有利于促進現場HSE管理水平持續提高。
篇8
關鍵詞:房屋建筑;工程監理;優化措施
1現階段工程監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 1工程監理無法規范建設單位的行為
建設單位本身的行為是不是規范,會給建筑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造成影響。在建設項目中,建設單位是出資方,這也導致了有些建設單位干涉了監理工作,甚至有些出資方會不經過監理工程師而將命令直接下達給承包商,這樣會導致誤解和糾紛的出現。對于那些大型項目,建設單位還會組織人來對投資以及工程進度進行控制,這會導致不良后果的出現,甚至會形成惡性循環。從理論方面而言,在進行建筑工程項目現場管理的時候,監理人員負責監理任務,監理工作應該由其完成,建設單位有新的決策或者意見的時候,也應該通過監理工程師來進行實施和管理,但是在項目實施的時候,很多建設單位規范缺乏,會給工程監理更加順利的進行造成阻礙。
1. 2工程監理中人才缺乏
工程監理制度實施之后,在進行監理費收取的時候,費用在不斷的降低,特別是低價競標的出現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費用,甚至有些工程在進行監理費收取的時候,還沒有達到相關標準的三分之一。監理費比較低也會影響其行業的發展。很多專業素質比較高的專業人才都不愿意進入到監理行業中來。即便是有些素質比較高的技術人才愿意進入監理行業,很多中小監理企業也不愿意花高薪進行人員聘請,這些人才在其單位一般都是臨時工,在項目需要的時候將其招聘到企業中,在項目結束之后就會馬上被解除聘用。
1. 3工程監理成為了質量監理
現在在進行工程建設的時候,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體制方面的原因,監理單位的職責被拆解,監理單位原本的任務沒有做到位,而不屬于監理單位的任務,其卻必須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投資、控制進度、控制質量的工作只能被弱化,甚至,很多單位僅僅負責質量監理方面的內容。如監理工程師負責質量檢查工作,對于需要監理的設計(前期設計、施工圖設計及實施過程中的變更設計)、設備材料采購等內容卻基本沒有涉及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工程監理企業成為了業主聘請的工程質量監督人員。甚至還有些建設單位,認為聘請監理工程師進行監理僅僅是為了滿足國家的相關的要求,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也正是因為前期階段的監理比較缺失,導致了設計、策劃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不夠完善,這會導致施工的時候,設計變更比較的多,工期控制起來比較困難,導致成本超出預算,工程質量很難得到保證,這會直接給工程建設造成影響。
2建筑工程監理進行創新管理優化的措施
2.1創新施工階段工程質量管理的措施
首先應該根據需要不斷地提高各個程序質量監督方面的力度,減少隱蔽部位漏洞的存在,在施工之前必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強化對施工質量保證措施方案的審查,強化方案預控。在施工的時候應該根據施工方案進行,使用動態管理的模式來進行管理,督促施工單位根據方案施工,強化過程控制,若是需要變更施工,那么必須在變更的方案審批通過之后才能夠進行,強化標化管理。在進行驗收的前,施工單位應該利用自檢的手段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只有整修合格之后才能夠進行驗收。其次,重視質量監理方案的制定,提高其力度,在這個基礎上還應該進行監理職責的明確,做好監理工作。此外,還可以將集體式管理運用進去,避免因為一個人的失誤而給整個工程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進行監理報告簽發的時候,必須逐級負責任地進行,不能夠出現越級的情況,從而不斷的提高監理程序本身的嚴肅性和嚴格性。
2.2創新工程成本管理方法
在進行工程成本管理的時候,應該將動態管理運用進去。首先應該進行成本管理組織機構的健全,并進行專業管理人員的配備,將管理責任制運用進去,很好的控制工程成本管理;其次,想要更好的創新管理成本,便必須重視配套設施的管理,這能夠讓成本管理更加的合理和科學;最后還應該根據需要合理界定責任成本,培養更多的管理人才,幫助其掌握成本管理的相關知識,了解流程,讓其參與到項目管理和策劃中去。此外,還應該進行人才培養機制的健全,不斷的提高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質量管理水平,給房屋工程監理更好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 3創新工程進度的管理方法
首先應該根據需要進行進度控制方案的制定,并保證其合理性,在進行工程實情調查的情況下,做好工程部署工作,確保工程施工順序和時間的正確性,安排好各個工程單位施工的先后關系,杜絕出現因為職責不明確而導致進度交叉而出現干擾,甚至出現質量安全事故,對于可能存在的材料自身性能問題、氣候問題等不可預見因素進行控制和預防,并根據需要定期的進行工程進度檢查對比,及時采取糾偏措施。
其次,保證工程方案能夠得到合理的執行,保證工程施工順序本身的嚴密性,認真審核并管理好每一個層次的施工計劃,跟蹤了解下一級方案是不是存在與總方案存在脫節的情況,特別是材料供應商、時間以及工序方面,確保每個部門在施工的時候都根據計劃進行,并對部門的施工責任進行明確,掌握其實際執行情況,了解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時合理的調整施工進度。
3結束語
做好房屋建設工程施工監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監理工作是不是到位,會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質量,若是施工質量存在問題會影響人民的居住,給其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嚴重的隱患,所以,必須根據工程監理工作的需要,采取措施做好工程監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彭國標.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 江西建材,2015,07:275.
[2]劉保國,殷鳳環. 建筑工程監理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02:229-230.
篇9
關鍵詞:教育人類學 音樂文化 傳承 教育
人類文化傳承肩負著傳遞先人創造積累的一切知識、精神、經驗的歷史重任,文化傳承只有通過文化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得以實現,這無疑體現出文化傳承所包含的教育屬性,即教育是文化傳承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和形式。
教育人類學將研究的視野投向文化中的人,把人放到廣闊的社會和歷史文化背景中去研究,反過來用研究人的理論來研究教育,尋找在文化傳遞和社會變遷中使人獲得和諧發展的教育。①其注意力集中于文化視野研究和文化生成歷史性研究,真正體現了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以及人的本質和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一門運用人類學方法來研究教育的交叉學科。
在教育人類學“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基”的研究中,文化傳承與教育之間存在著盤根錯節的聯系,凸顯出不同的內涵和外延。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也彰顯出有別于西方音樂體系教育的特質。為了弄清二者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我們有必要對音樂文化、音樂文化傳承和音樂文化教育進行詞義上的解構和重組,有助于重新認識二者及其相互關系。
一、音樂文化的詞源語義
音樂文化是什么?關于文化的概念,據有關學者統計,“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文獻中的文化定義已達到250多種”。②中國古代對文化的理解,一開始是分而解之的,春秋戰國時期,《荀子?禮論》云“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指個人的一種修養德行。對“化”的解釋,《禮記?中庸》云“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泛指事物形態或本質的變化,同時又指教行、感化之意。“文”與“化”并用早見于戰國末年《易?賁?傳》:“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義為以文教化,表示對人性情品德的培養,偏重于倫理道德的精神領域。
在西方,“文化”詞源來自于拉丁語cultura,意為耕種,到16世紀逐漸發展為栽培、培育、有教養等意義。18世紀后,人類學的興起引發人們對文化概念的廣泛關注和使用。此后人類學家A?L?克勞巴和克拉克綜合各家觀點,歸納出近年來較完美的概念:“文化由行動的或是為了行動的、明示的以及隱示的范型組成,它通過象征獲得并且被傳達,成為人類各個集團具有特征的業績,其中包含范型具體化的文化。構成文化本質的是相傳的觀念,特別是它所具有的價值。”③
音樂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一切音樂活動相關聯,并為一定社會群體所共有的聲音、觀念、行為三個層面的事物。狹義的音樂文化指人類后天習得的并為一定群體所共有的音樂觀念和音樂活動行為,一般指廣義音樂文化中的精神層面。④而廣義音樂文化則包含了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一切與音樂相關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音樂文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音樂文化的語言符號,也有音樂文化的規范要素和音樂文化的物質產品,可以說與音樂相關的一切文化事項都包含其中。
二、音樂文化傳承的詞源語義
前文提到文化具有傳承的基本屬性,作為人類文化有機組成的音樂文化同樣具有傳承的基本特點。文化傳承一詞在國外出現較早,自19世紀中葉起,就有學者引用該詞并對文化傳承問題進行研究。在古代漢語中,“傳”與“承”則是分而述之。《論語?學而》云:“傳不習乎?”其意為傳達、傳習。《說文解字》:“承,奉也,受也”,解釋為奉、受,即順從、奉承、接受。而“傳承”一詞在我國直到近現代才出現,根據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現代漢語詞典》的“傳承”詞條,其意為:傳授和繼承。
作為教育人類學核心詞之一的文化傳承,是人類文化的內在屬性,人類在文化傳承中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文化要素的交接和傳遞,不斷增減文化因子,對文化進行著生產和再生產。⑤文化因傳承而保存,因傳承而發展,因傳承而創新,這個過程受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約而具有強制性和模式化要求,逐漸積淀成為文化的傳承機制,它強調文化在一個共同體的社會化成員中做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⑥強調文化在時間上的傳遞和演進過程,并且突出文化傳承機制中傳遞者與承接者之間“傳”與“承”的因果關系,進而揭示文化傳承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加減原則。
現在,我們再來看音樂文化傳承什么。根據文化機制“接受文化―創造文化―再接受文化―再創造文化”的循環過程,可以將音樂文化機制理解為“感知接受――應用創造――再感知接受――再運用創造”的循環過程。同樣,音樂文化傳承既是音樂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也是與音樂相關的一切文化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中做縱向接力傳遞的過程。
三、音樂文化教育的詞源語義
當代,一些學校音樂教育“文化”的缺失,使我們不得不對音樂教育的本質和內涵進行理論上的再認識,什么是音樂文化教育⑦,音樂教育是教音樂的教育嗎?
“教育”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說文解字》分而解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這里強調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邊關系以及教育的道德倫理教化功能。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該詞又出于動詞educere,由前綴字母e和ducere兩部分組成,分別代表拉丁文“出”和“引”,合起來便是“引出”之意。⑧近現代西方教育家對“教育”的定義呈現多元化,多半將視野局限于學校教育領域,局限于教育對個體發展所起的作用,而對于教育的文化傳遞屬性以及教育對社會生活的延續和發展則關注不夠。
對于教育一詞的理解,人類學家有自己堅持的教育文化觀,他們認為:一是教育是一種文化傳遞過程;二是人生活于文化之中,人的發展是接受文化傳遞,適應文化變遷的過程;三是文化變遷與教育變遷是一致的。⑨按照上述觀點,教育便是社會整體與整體之間、整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一種文化傳承形式和手段,教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音樂教育本身既是一種音樂文化現象和音樂文化載體,還是傳承、傳播和發展音樂文化的最主要途徑。因此,在界定音樂文化教育時,廣義上講它是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音樂教育行為,內容包含了與音樂相關的一切文化,它與人類生產實踐、社會文化生活緊密結合;狹義的音樂教育則是指有組織、有目的、有選擇的教育,包括學校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
四、音樂文化之傳承與教育關系辨析
實踐總是先行者,理論總是走在實踐之后,用以總結和反思實踐活動。本文對音樂文化傳承和音樂文化教育詞義的解構是為了研究它們的本質屬性,明確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而對二者的建構⑩過程則有助于增進對其本質屬性的再認識和對二者關系的理解和認知。
1.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關系
(1)文化傳承是教育的文化目標
文化無法自身復制,它需要一個有效的手段和途徑來傳遞自我,而文化傳承則具備這樣的功能和條件,通過文化機制循環往復的傳遞過程,不斷增減自身的文化因子,通過一代代社會成員的縱向交接傳承下來。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之根本屬性,其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內涵,可以說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傳承文化。而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所具有的對文化的傳遞性和作為傳遞文化的形式、手段和工具,成為人與文化之間的介體。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教育的實質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媒體向受教育者傳播知識、技能與情感的活動。⑪而媒體則是傳播意識、文化、思想的載體和工具,具有文化傳播、傳遞的根本屬性和功能。因此,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傳遞性、工具性、手段性。傳遞什么?傳遞文化,傳遞人類文明,傳遞人類勞動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結晶。⑫
(2)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表現形式
教育作為當今社會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具有對文化的傳遞性、選擇性和創造性。如果對文化傳承進行細分,可以發現當代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教育,它是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文化生活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表現形式。人類早期的文化傳承可以說是一種自在⑬的非正式教育,文化通過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做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而得以世代傳承,這種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通過物質、文化、精神意識交往得以實現,這也是傳統音樂主要的傳承形式和渠道。當代文化傳承的表現形式更多的體現在文化教育方面,文化通過教育這一有效途徑和手段,經過篩選、凝練、組合和創造,被有準備、有組織、有目的、有選擇地傳遞給社會和人,使得文化傳承的過程更系統、規范和程式化,凸顯文化傳承的時代特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發展內在的要求。
不可否認,文化傳承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種,而教育成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表現形式絕非偶然,這與歷史的積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傳承與教育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表現形式,文化傳承則是教育的文化目標,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
2.音樂文化之傳承與教育的關系
音樂文化傳承是以與音樂相關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語言符號、規范體系和物質產品為傳承內容和對象的,其在當代傳承的主要手段和表現形式主要依靠教育和傳播兩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努力。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音樂文化傳承和音樂文化教育有根本的區別,音樂文化傳承是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過程,具有自然自發的行為特征;而音樂教育則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人的活動,是一種自覺的行為過程。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活動過程有無意識、是否自覺。
教育人類學視音樂教育為一種音樂文化的傳遞,強調這種傳遞過程不僅限于正式教育,還包含了非正式教育的成分,這種音樂文化教育對人和群體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可以是知識技能上的傳授,也可以是情感精神上的啟迪,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教育的過程可以是有系統、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而后者對社會和人的影響更深遠、更持久、更豐富。
音樂作為一種審美領域的藝術文化,其自身體現出有別于其他非藝術文化的特征,如音樂材料非語義性、非視覺性、抽象性、時間性等,民族音樂文化特別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往往依靠口頭語言、副語言⑭來傳承,講究浸潤、熏陶、感悟的過程。
因此,音樂文化之傳承與教育并無天然鴻溝,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民族音樂文化所體現出的文化傳承的屬性,使我們在討論民族音樂教育時,不能簡單套用學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的眼界和視角需更加開闊。
結語
本文對于音樂文化教育和音樂文化傳承關系的粗淺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通過教育人類學對教育和文化獨特的學科研究視角,明確傳承與教育不同的功能和屬性,以及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傳承間的互通關系,從而為民族音樂文化在當代音樂教育特別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新的思路。
注釋:
①⑨馮增俊,萬明鋼.教育人類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0,39.
②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379―380.
③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M]. 顧建光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36.
④劉正發.涼山彝族價值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18.
⑤王軍,董艷.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53.
⑥⑪李峰.論多元文化觀中的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傳承[J].藝術百家,2008(8):298,297.
⑦本文所說的音樂文化教育主要突出音樂教育的文化屬性,強調音樂教育的“大文化”視野,是除包含音樂本體外,還涵蓋了與音樂相關的一切物質、精神、符號、語言、規范、制度等內容的音樂教育。
⑧ 胡德海.教育學原理[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4:277,478.
⑩建構是一個借用自建筑學的詞語,原指建筑起一種構造。在文化研究、社會科學上的使用,建構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個分析、閱讀系統,使人們可以運用一個解析的脈絡,去拆解那些文本背后的因由和意識形態。建構著重于系統的建立。
自在:指物體客觀存在,但主體對其并無意識。
副語言:語言學對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
“副語言”指有聲現象,如重音、聲調的變化,以及哭、笑、停頓、氣喘,嗓子沙啞或者尖溜溜,整句話帶鼻音,某個字音拉得很長,壓低嗓音打喳喳,結結巴巴說話等。這些是伴隨話語而發生或對話語有影響的、有某種意義,但是那意義并非來自詞匯、語法或一般語音規則。廣義的“副語言”指無聲而有形的現象,即與話語同時或單獨使用的手勢、身勢、面部表情,對話時的位置和距離等,這些也能表示某種意義,一般具有配合語言加強表達能力的作用。心理學家稱非語詞的聲音信號為副語言。
篇10
關鍵詞:強化 城市 大氣環境 管理 思考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124-01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高速時期,一方面經濟的高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推進了國家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過于追求高速度的經濟發展也造成了我國能源的損耗以及污染擴大,特別是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地區。
1 目前我國城市大氣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思想意識落后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處于國家大力發展階段。因此,絕大部分的政府部門都會將工作重心放在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上。受我國計劃經濟的影響,使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以集中粗放型為主,致而忽略了經濟發展中對城市大氣環境的管理[3]。如此,導致了我國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嚴重,各種因空氣污染而引起的疾病發病率也不斷增加。因此,要提高我國城市大氣環境管理水平,解決我國城市大氣環境問題,就必須改變城市大氣環境管理意識,從根源上要改變我國大氣環境管理方式。
1.2 缺乏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
造成我國城市大氣環境管理問題嚴重的直接原因還是因為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在現實生活中,對于超出國家規定的城市大氣排放標準的企業,環保局往往只能采取制止措施,卻不能對企業相關負責人采取有關的行政措施,導致污染超標企業一而再再而三的對城市大氣環境進行污染。雖然近幾年將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方法納入環境管理方式,卻仍不能有效的制止企業對城市大氣的污染。因此,環境保護部門應該建立一個懲罰與獎勵并進,制止與監督同行的一個系統的、完善的城市大氣污染管理機制。
1.3 大氣環境管理與經濟管理脫節
目前,我國的環境管理工作與經濟管理工作是嚴重脫節,經濟有關部門并不能跟環境保護部門進行有效的銜接。甚至可以說,環境保護部門的工作受經濟管理部門的影響,并不能有效的將工作施展開來。因此,導致了企業在環境保護部門吃了閉門羹就去經濟管理部門求情的不良局面。然后,只有將環境管理與經濟管理相輔相成,組成一個雙軌式的管理方式,才能從真正的改變我國經濟粗放型的現狀。
2 有效改善大氣環境管理問題的措施
2.1 提高思想意識,建立完善的大氣環境管理機制
大氣環境管理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 難度大, 技術性強, 涉及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僅靠環保部門一家的努力是不可能辦到的[1]。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由此來看,意識決定了人的行為。因此,要改善我國城市大氣環境問題,就一定要從思想上有所認識及提升。特別是進行環境管理工作的環境保護局的工作人員,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堅持保護環境這個中心點,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統籌兼顧起來,建立出一個完善而有效的大氣環境管理機制,最終建立出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國目前鄉鎮發展迅速,不少企業有將企業逐步轉向鄉鎮的趨勢,在建立大氣環境管理機制時一定不能忽略鄉鎮大氣環境管理部分,要將環境保護工作分層到級,落實到人,避免大氣環境污染的轉移。
2.2 制定完善的城市大氣防治規劃及清晰的治理目標
環境污染是多年積累的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認識到環境污染治理額長期性和艱巨性[1]。因此,針對城市大氣環境污染這個問題一定要從宏觀上做好長期的污染防治規劃。隨著近幾年人大代表會議的召開,大氣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進程上。在制定城市大氣防治規劃時,應該同“五年計劃”一樣,將長期治理污染的過程分化為數個階段,以階段規劃為主要目的,逐步實現對大氣環境的治理。并且,將階段目的的具體目標由上而下分致各個省、市、縣,將環境保護也納入到對政績考核當中去。
2.3 提高環境保護立法力度和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法律是國家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國家強制力最有效的體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也主要秉承著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因此,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環境保護工作更應該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應該不斷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立法力度,更應該不斷完善我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不斷來來規范和指導人們的行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國地廣遼闊,天氣氣候多變,在大氣環境保護立法的時候應該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依據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具體情況設立靈活性強的法律法規。
2.4 以經濟為杠桿,撬動環境保護大石
環境保護的直接原因是人們發展經濟的盲目性,反過來,經濟調控也是保護環境最有效的手段。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對于煤炭,逐步出現了能替代的其他環保能源,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甚至是潮汐能。國家對于這些環保能源都會予以一定的國家經濟補助。而市場的優勝劣汰也逐步突顯了這些環保能源所占有的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以此運用經濟調控手段來促進對城市大氣環境的保護。針對因汽車尾氣而產生的城市大氣污染,目前已經研究出用電力或者天然氣代替汽油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城市大氣環境污染。由此可見,運用經濟的手段有時甚至要比法律規定強制措施更加具有靈活性,也推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3 結語
以上探討了關于我國城市大氣環境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幾點措施。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與人和諧、與社會和諧,更應該要與自然和諧。城市,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應該是環境保護的主要對象[2]。環境不僅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的發展。為了城市、國家的長久發展,城市環境管理應該要重視環境保護,堅持環境保護,并在最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趙以忻,仲良喜.關于強化城市大氣環境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0,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