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篇1

畜牧檢疫部門在基層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畜牧檢疫工作主要包括:考核動物的日常生存空間和環境、檢驗動物的宰殺過程、出具檢疫證明、加蓋檢疫標志等。上述一系列的流程可以全方位的監控食品安全,有效地為人們的飲食提供安全保障。因此,畜牧檢疫工作在基層農業發展過程中,是一項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1 畜牧檢疫在基層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

動物檢驗員的畜牧檢疫工作屬于行政執法行為,是有國家法律依據的,可以說畜牧檢疫工作是一項法定工作,并具有強制性、統一性。畜牧檢疫工作的重要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控制動物性疾病的傳播

畜牧檢疫可以檢測出染病的畜禽、帶疾病病毒或細菌的肉類以及產品,然后對病畜禽及其受污染的?a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具體處理方法可以參考《動物防疫法》及其相關法律,對病畜、染毒(菌)的肉類和產品進行隔離、封存、封鎖、消毒等措施,分別在源頭和傳播途徑中對動物性疾病進行嚴格地把控,從而保證易感動物和人體免受疾病的侵害。

1.2 有效預防人畜共患傳染病

大約120多種動物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的,例如炭疽、結核病和旋毛蟲病等傳染病都可以通過肉用動物及其產品傳染給人體。做好畜牧檢疫工作可以及時的將動物疫病及帶病產品檢測出來,從而有效地防止人畜共患病,保證動物和人類的健康,為公共環境衛生建設做貢獻。

1.3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在國內,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敏感問題,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輿論不斷涌現,現今畜牧檢疫部門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規范畜牧業生產經營秩序,強化質量管理,生產出安全優質的動物食品。在國際方面,畜禽產品的安全問題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我國對外貿易所面對的一個巨大的難題。動物疫病一直都是影響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最近幾年來相繼爆發的高致病性動物疫病,例如禽流感、甲型H1N1、豬鏈球菌病等疾病,它們一度成為我國畜牧業和公共衛生安全向前發展進步的重大阻礙。畜牧檢疫工作的開展,既可以從根源上對動物的疫病進行扼殺,又可以有效的監督上市畜禽產品的安全,從而保證了畜禽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極大程度上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說畜牧檢疫工作是一項造福廣大人民的重要工作。

2 檢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的基層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政府已經加大了畜牧檢疫的力度,并且也推出了相關的法律來進行約束,但是在畜牧檢疫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2.1 思想意識不強

由于受到個別事件的消極影響,導致部分養殖戶及群眾對畜牧檢疫的認識有偏見,認為產地檢疫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收取費用,并不理解檢疫工作真正的目的和意義,甚至在畜禽銷售上市前不主動報檢,有的還會想方設法的逃檢。

2.2 地方機構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基層的地方機構對畜牧檢疫工作的重視程度較低,認為畜牧檢疫所需要人力、物力、財力,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檢疫工作的開展不夠到位,往往都是敷衍了事,并沒有達到畜牧檢疫的真正目的。

2.3 服務措施不到位

雖然部分檢疫站已經設置了報檢點和報檢電話,但是站內工作人員數量少與繁重的工作量之間形成了矛盾,往往會出現報檢時人員不在場,工作人員到位不及時的現象。再加上個別檢疫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不夠高,責任心不夠強,檢疫工作不能夠正確落實,群眾報檢的積極性減弱。

3解決措施

3.1 強化重視程度

地方的基層檢疫機構需要加強對畜牧檢疫工作的重視程度,嚴格按照相關流程進行檢疫工作,對投機取巧,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

3.2 強化內部宣傳

為了提高群眾報檢的積極性,需要加強對基層農民的政策宣傳,強調畜牧檢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基層群眾普及檢疫、咨詢等方面的信息,使得基層農民對檢疫工作的了解程度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

3.3 強化專業技能

在聘用檢疫工作人員時,必須選拔具備責任心、熟知農業生產狀況、符合工作要求、工作技能強的工作人員。要保證檢疫工作人員在日常的檢疫工作中,能夠為基層農業生產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檢疫產品。

篇2

關鍵詞:計算機;地理網格技術;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8-0231-02

自計算機技術的廣泛發展,刺激形成全球性產業的新格局,計算機技術儼然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據國家信息產業網統計數據顯示:“美國信息產業銷售額占據整體GDP的1/3,遠超建筑、汽車等傳統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事實證明,誰先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的制高點,誰掌握了發展的機遇,未來的農業生產必將引用計算機技術并廣泛應用。

1 農業領域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我國發展軌跡及其優勢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發展伴隨新數字媒體時期的到來,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拓展,同時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使得信息農業格局有效形成。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政府已經組建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首次以研究計算機農業發展及農業發展的前景列入一項專題,開啟了以遙感技術、科學計算法、數學統計法為一體系的農業科研的新篇章。1987年,國家通過建立了農業信息中心,逐漸重視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1],將遙感衛星技術和物理信息技術等運用于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并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了模擬試驗[2]。1997年在深圳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工作會議肯定了應將計算機信息資源的建設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實際工作方向,用以輔助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與推進。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會議上明確提出的將計算機信息化發展列入到了服務三農體系之內,成為新世紀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3]。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農業應用機制及優勢分析“農業信息化”也稱“信息農業”[4-8],通過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引入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使二者合二為一延伸成為新型現代化農業模式。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結合信息經濟和農業生態系統,結合智能信息系統和決策系統,為各區域農業生產者提供幫助和技術服務,達到以精細組織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生產生產格局的轉變。通過建立健全信息系統模型,更科學的制定決策為農業生產服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及其生產資源的使用、利用效率。通過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傳統精耕細作對生態的破壞,有利于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發展。

2 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具體運用

通過對計算機地理網格的設計實現計算機技術對現代農業的檢測與控制。

取決于地理區域的研究與應用尺度地理網格的單元大小取決于地理區域的研究與應用尺度。不同的地理區域,因土壤特性、自然地理環境特點,以及應用領域的不同,其所適合的尺度是不同的。尋找合適的網格尺寸是地理研究的關鍵,研究和應用需要多年的積累,傳統的地理網格技術與經緯度網格法是簡單的,但面積、形狀變形較大。

現代精準農業的研究基準尺度一般為19m×19m。劃分后的網格形狀和實際地塊要相似接近一致,更能確保形狀和面積的變形可控,有利于變量投入和采樣的實際操作。高斯-克呂格大比例尺下的投影更為契合現代農業地理網格數據根蒂要求。能夠保證網格的全球編碼唯一考有助于網格數據的共享與標準化。鑒于差別研究與應用方向,有必要在同一地理區域創建不同的研究標準,網格設計時充分斟酌建立完整的分層網格系統。依據此方法,可以從最基礎的基準網格大小的網格數據庫,逐一通過抽樣建立更符合要求的研究基礎標準,得到更全面的結論充分的把握微觀、中觀與宏觀等多個尺度。四叉樹分層網格系統能夠充分滿足相同網格基準上不同的研究的標準需求。通常在做精準農業研究與應用時,更高的尺度大小沒有固定和嚴格的要求,用以解決遇到的更大難度上的了解整個地域整體特征。為此,采用四叉樹方式的分層體系是可以滿足要求的。可采用的體系是EOSG:3785坐標系下的四叉樹分層網格體系,四叉樹的頂層(1級)網格范圍是(-20037508.34m,-20037508.34m)-(20037508.34m,20037508.34m)。精準農業應用所需要的基準單位大小處于22級,網格單位為19m×19m左右,分層網格編碼對網格單元進行編碼,為了滿足分層網格中每個網格單元的每個級別而進行的位置。

以滿足統一標識分層網格中的每一級每一個網格單元的位置。為了方便數據庫的查找與運算,采用字符串方式來進行編碼。具體設計如下:唯一的編碼字符串t頂格的定義,網格為1,以整個世界為尺度,邊長為40,075,016.68m,頂層網格(1級)Fig.1 The grid level 1單一網格四分為4個網格后,網格二級字符串編碼依次為Q(左上網格),R(右上網格),T(左下網格),S(右下網格)。其唯一編碼字符串為TQ、TR、TT、TS,以此類推。網格字符串的數量則是網格的層級,如字符串“TSTQ”表示是該網格屬于第4級網格。

四分網格編碼Fig.1 The grid code假若想從基準網格單位(第22級網格單元),建立更高尺度(層級)的研究網格單元,只需要創建網格四叉網格融合的規則,將更高層級的編碼相同的單元挑選后采用柵格抽樣算法進行合并計算即可,如:臨近抽樣、三次樣條抽樣、立方抽樣等等在確定精準農業的地理網格系統后,需要考慮建立地理網格的數據庫。將現代農業所需的數據指標信息存儲記錄到數據庫中。

在綜合考慮各種現代農業對數據精度的要求,以及大量的已有研究的情況下對農業網絡數據庫進行設計,將現代農業中地理網格的基礎單元,合理設定在19m×19m,網格的屬性數據即為全部數據。

與傳統農業數據庫最大的區別是基于網格數據庫對每個網格的位置,在網格內發現不同的信息,從而實現了農田精細化和差異化管理[10]。可以通過建立差異化的網格實現網格間的區別,實現每個網格內能夠體現的差異農田信息,使得每個網格單元內即使存在差異,也可在數據庫中找到相應的存儲記錄信息。充分滿足現代精準農業對數據的要求,與現代精準農業的特點相吻合。充分考慮數據的精度,計算的速度,產量圖的制作,因地制宜(根據土壤肥力、氮磷鉀含量,制定相應的變量施肥方案)提高產量[11]。

3 計算機技術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3.1 有利于農業產量的提高

傳統的農業生產以精工細作為主,產量難以大幅度提高,引用計算機技術后可從各方面對農業的生產進行監測,實時掌控農作物生長動態,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氣象的信息化預測,即通過對大氣環境及其數值變化進行實時動態預測,對田間指標進行實時監測、記錄模擬計算機數據模型,做好農業生產防范工作,對農業生產進行科學有利的指導,展現出因地制宜地真正的詮釋,有利于提升了產量與效益。

3.2 有利于節省人工

在農業生產過程當中計算機兼備人腦具備與不具備的所有辨識本領,對計算機數據篩選選擇制定符合現代農業生產的優化方案。運用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后可大大縮少人員使用,便面人為因素對現代農業產量的直接影響。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知識推理、使用表示、采集等技術手段,匯集整合農業領域極為龐大的技術、知識、資料數據體系,構造成為智能問答系統,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科學選種、土壤準備、種植、管理和收獲;科學提出防治方法;制定銷售方案,避免收獲后的積壓,造成不必要的人工勞動。

3.3 有利于確保糧食的安全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作為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資料同樣關系到國家整體的生產建設與戰略安全。糧食安全與國土安全同樣重要,關乎社會穩定和諧,關乎經濟持續發展。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夠準確的判斷大環境氣候,根據當地氣候因地制宜的制定適合的生產計劃,做到最大限度保障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的保障同樣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現階段的重要目標,在現代農業生產活動中運用計算機技術,有助于加強對糧食安全進行保障。

3.4 有利于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利用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當中的地位和應用,更加科學規范的管理耕地,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締造了一個無限的前景,提供一個難得的機遇。通過推進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建立健全現代農業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加速計算機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開發研究與應用,有助于現代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4 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充分滿足了現代農業生產的各種技術的需求,對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伴隨計算機技術的在我國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活動中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勢必成為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可以預見,尤其在科技不斷發展創新的今天,計算機技術對現代農業生產建設的積極影響也將進一步得到完善發展,為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建設提供穩定持續的發展動力,助推我國農業生產更快、更好地走向現代農業道路。

參考文獻:

[1] 楊洪偉.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 2007, 35(2).

[2] 李芬, 陳穎曼. 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應用[J]. 山西農業科學, 2014, 42(3).

[3] 黃玉寶, 喬玉良, 張紅艷. 基于GIS和遙感的土地利用演變及驅動力分析: 以汾河上游西北地區為例[J]. 山西農業科學, 2011, 39(9).

[4] 朱勇. 淺談信息技術在農業現代化中的應用[J]. 農業現代化, 2004(5).

[5] 冀憲武, 趙永勝. 農業信息化在山西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及對策[J]. 山西農業科學, 2009, 37(9).

[6] 張立偉. 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1(12).

[7] 鄭業魯. 現代信息技術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J]. 廣東農業科學, 1999(6).

[8] 劉婷, 王來剛, 左守亭,等. 河南省農業災害遙感動態監測體系建設與應用[J]. 河南農業科學, 2012, 41(7).

[9] Franzen DW. Summary of Grid Sampling Projectin Two Illinois Fields[J]. NDSU Technical Bulletin, NDSU Extenson Service, Fargo, ND, 2008.

[10] Clay DE, Chang J, Carlson CG, Malo D, Clay SA and Ellsbury M. Precision FarmingProtocols(Part2), Comparison of Sampling Approaches for Precision Phos-phorus Management[J]. Communications in SoilSci-enceand PlantAnalysis, 2000, 31.

篇3

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融合發展理念發展新農業,正確認識世界農產品競爭的挑戰,準確把握我國消費需求發展帶來的機遇,瞄準多樣化需求“大市場”,依托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大資源”,發展產品生產、文化傳承、休閑養生、科普教育等多功能融合的“大產業”。為此,必須改變傳統和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型農業發展觀念和思路,按照產業關聯性主動推進融合發展和集群發展,以農業園區建設為增長點,培育一批基于傳統農業基礎的多功能聚合的農業綜合體,建設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應盡快制定適應新形勢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需求和發展目標的考核體系,突出結構優化、突出質量效益、突出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突出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農民收人的增長,以新的考核體系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  完善農業三大體系,提升農業發展內在動力  

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農業發展成敗的關鍵。農業生產體系建設的重點在于建立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體系、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認證體系,其中改變農業生產技術、質量和結構是生產體系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重點是積極培育農業合格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生產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經營大戶,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改革的重點是加快推進建立區域性、帶動力強和有競爭力的合作組織和規模家庭農場,要規范合作社建設,加快推進合作聯社發展。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要加快推進產加銷銜接,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必須打破現有生產、購貯、加工環節分離獨立的狀況,建立區域同業各環節主體參與的產業聯盟或協會,形成產、貯、加、銷產業合作連接機制,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一致行動,構建市場需求變化應對機制。

3 改革調整現有農業發展體制和政策,支持農業融合發展   

 首先,必須改革當前糧食生產政策,由保障糧食總量安全向保障主糧安全轉變,把非食品用糧種植決策權真正交給生產者。其次,適當調整財政支持政策,尤其是省級農業財政政策,由以支持總量增長為重點向以支持品質效益增長為重點轉變,重點支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品質檢測、“三品一標”認證、農村互聯網及休閑農業發展。再次,調整土地利用政策,應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加大農民在自己承包地上調整農業結構的自主權,尤其對非糧食主產區,應允許農民向高效種養產業調整。對新農村建設騰出的建設用地,應適度向休閑觀光農業傾斜,適度保障農業功能拓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最后,加快改革不適應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建設以農業管理部門為主導、多部門聯合管理推進機制。

4  調整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結構,構建適應農業結構調整需求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適應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需要,主動調整農業科技創新增量結構,在保持現有科技創新優勢的基礎上,著重加強低耗安全節本提質增效技術創新,加強特色資源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加強適應生態休閑農業發展需求的創意農業技術創新,加強有利于推進資源再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創新,加強提高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的綜合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創新,以及農業新材料、新裝備、新設施等物資裝備技術創新,調整優化技術創新供給結構,引導和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順利推進。

篇4

關鍵詞:現代農業;湖南;對策

發展現代農業,從國家層面來講,無論是保障糧食安全,還是促進農民增收,無論是應對國際競爭,還是持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解決農業的深層次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正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富民強省的傳統農業大省——湖南,應充分利用這一發展機遇,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同時,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一、現代農業的含義與特征

與傳統農業相反,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要素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發達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現代農業屬于農業的最新最高階段。現代農業的特征非常明顯,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

第一,生產條件現代化。即在農業生產中擁有機械化、電氣化的農業生產工具、設備和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條件。凡是能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工序,都完全使用了機械化、電氣化的農業生產設備,代替了人畜力的工具。電力在農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電子計算機等自動化設備在農業中廣泛普及,使農業生產逐步走向工廠化、自動化。

第二,生產技術科學化。即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生產技術,代替了單純依賴經驗的傳統技術。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如種子、肥料、農藥、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水利建設等,現代科學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已經越來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觀規律的科學。農業生產由經驗轉到了科學,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第三,生產過程社會化。即農業生產的分工越來越細,協作范圍越來越廣泛而密切。一方面,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企業分工日益發展,形成了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另一方面,原來在農業生產中的許多生產過程,如繁育良種、肥料制作、飼料加工、農機具修理、農產品加工銷售等,不斷地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一系列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產前和產后部門。產中與產前和產后部門的廣泛聯系,又形成了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即農業綜合經營。生產過程的社會化,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商品化水平,農業已經成為一個幾乎完全商品化的產業。

二、新型工業化與現代農業的關系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結合本國工業發展實際情況提出的一條現代化之路,對于傳統工業化道路,這是一種創新。新型工業化與現代農業客觀存在著一種相互聯動的發展關系,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在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勢必給農業開辟廣闊的發展前景。首先,新型工業化實施信息化與工業化的互動戰略,將促進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眾所周知,在當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生產力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先進技術。其中,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部門的各個環節,也將使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跨越式變革。其次,新型工業化突出科學技術進步,強調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它將帶動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產業化。當今世界的農業競爭集中體現在高新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水平上。目前,發達國家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平均達到70%左右,湖南省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是57%。再次,新型工業化強調正確處理資金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即在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要求發展能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產業,這將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三、湖南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基礎與總體思路

(一)湖南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基礎

湖南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省,長期以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占據主導地位,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該省農村生產力得到較大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顯著提高,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持續穩增的歷史性轉變。當前湖南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機械化逐步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出現了一些現代農業的范例和雛形,這為該省現代農業建設奠定了較好基礎。湖南發展現代農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制約著湖南農業的繼續發展。一是農業勞動力轉移困難,土地經營規模小;二是農業收入低,農民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不高;三是農業人力資本缺乏,農業科技提升困難;四是農民分散經營,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五是投資效益欠佳,農業資金匱乏。

(二)湖南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思路

通過對新型工業化和現代農業兩者關系的探討以及對發展湖南現代農業的現實基礎條件的深入分析,湖南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思路應是:堅持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繼續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壯大湖南的食品加工業,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集群;立足中長期內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的客觀現實,大力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具備完全市場能力的經營主體;加大政府無償資金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提供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條件;著力推廣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發展應用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能力;搞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高農民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四、湖南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方向

(一)大力推進湖南農業標準化,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切入點

標準化集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于一體,具有科技推廣和科技管理的雙重性,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和產品市場競爭力十分重要,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石。當前,湖南推進農業標準化要從標準制定、組織實施和體系建設3個方面同步展開:修訂農業地方標準,建立與國際、國家標準基本配套的標準體系;加大農業標準的實施力度,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培育農產品品牌;加強農業標準化組織體系建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農業標準化研究和服務隊伍。

(二)依托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龍頭企業集群

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農業效益的根本措施,強大的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帶動力量,沒有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就不可能有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把發展精深加工和培育龍頭企業放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位置。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場運行機制,盡快形成一批像正虹科技、亞華種業等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帶動能力強、多種類型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堅持多種所有制、多種形式一起上的原則,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領域,使更多的龍頭企業進入省級和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

(三)革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現代農業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轉變傳統小農意識,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有效途徑。應鼓勵個人、集體、單位、社會團體創辦各種類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探索多渠道、多區域、多層次的聯合與合作。支持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建成有經濟實力的獨立法人實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農業企業化等試點,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營組織的新形式。完善農村市場體系,以長株譚為中心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批發現貨和期貨交易中心,在環洞庭湖等優勢農產品集中產區,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輻射能力強,有特色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交易和管理機制。加強農業企業內部管理,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創建農業企業品牌,發展合作農場、農業股份公司等有規范產權組織的公司型農業,實現從生產者管理到消費者管理的轉變。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提供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條件

農村基礎設施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物質基礎,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體現。沒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施,就不可能建成現代農業。應從農村公路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網改造和信息化建設、鄉村清潔工程等方面,著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現代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要積極實施農村公路通暢和通達工程,爭取5年內實現所有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大力實施沃土工程,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逐步改造中低產田。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體系。全面實施“戶戶通電”工程和新農村電氣化“百千萬”工程,改造農村電網。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資源,積極實施“百鄉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通信扶貧”工程,使廣大農民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生產生活中的各類信息。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為核心,大力實施農業生產清潔、農村生活環境凈化、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提升3大工程,建設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五)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提高農業效益

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生產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小,未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必須依靠生物技術,以生物技術的突破來帶動農業效益的提高。湖南應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技興農力度,依托隆平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重點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導農產品的良種繁育、生產加工技術研發。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建立激勵機制,積極引導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推廣超級稻、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該省農業科技貢獻率。

(六)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信息技術是第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只有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才能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新飛躍。湖南要加快農業信息服務業發展,加強對國內外農業生產與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運用網絡、媒體、電話、中介服務等多種手段及時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改造和完善農業信息網絡系統,加快縣級信息服務平臺和鄉鎮服務站建設,不斷拓展信息服務新領域。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搞好農作物估產、土壤監測、災情預報等工作,提高農業管理水平。利用計算機控制技術,加強農業資源管理,提高計算機技術在節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反季節農產品生產等領域的應用水平。加快湖南省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大力發展智能空間決策支持系統,利用各種地理空間信息技術,支持農業科學規劃與經營管理,溝通產供銷渠道,促進農業現代化。

(七)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代農業的發展并不僅僅是追求經濟效益,還要建設良好的生態系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湖南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要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一項關鍵任務,努力實現生產與生態的共同進步。要堅持需求導向、生態優先,生態和產業相互促進,加快培育公益林,大力發展商品林,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營造良好生態,建設綠色湖南。

參考文獻:

1、盧良恕.論新時期的中國現代農業建設[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3).

篇5

1.1推廣歷史悠久

千百年來,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命脈,也是歷代政權建立的基礎,因此,從我國整體歷史上看,統治階級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重視對新農業技術(如農業工具、作物品種等)的推廣和應用。我國歷史上戰爭不斷,國家的經濟實力幾乎決定了國家的命運,為提高國家和社會的財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統治階級都會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努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籍此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豐富社會財富,保證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易•系辭》中就有:“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記載[1],介紹的就是農業工具的推廣活動。“以教天下”體現了推廣的力度和廣度。神農氏作為當時社會的上層人物,親自革新農業工具并加以推廣,可見社會對農業推廣非常重視。姬棄是周朝的始祖,黃帝后代,善農耕、懂技術,親自將耕種技術和方法告訴百姓,百姓獲得了好收成,這對周民族的興旺起了很大作用[1]。后從周朝的發展來看,其重視農業就興旺,不重視農業就衰敗。發展至今,周朝發展和興旺的地方創立了西北農學院,不能不說其中有一定的歷史淵源[2]。漢武帝時期都尉趙過推廣代田法,結果達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稱便”的效果;宋太宗時期,守邊將軍何承矩在邊防引種南方水稻獲成功;另外,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3位皇親自抓農業推廣工作。其中,宋真宗推廣的“占城稻”在社會上影響深遠,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唐宋家之一的坡也親自推廣農業,其為推廣一種拔秧的農器———秧馬,奮斗了近10年之久,其在流放期間也一直推廣該農器具,使得該農器具得到了很大推廣,大大減輕了農民拔秧的勞動強度[3]。明清時期,農業推廣活動仍然非常受重視,許多家庭的幾代人連續從事推廣活動。明末清初時期,陳振龍家庭,先在福建等南方地區,后在河南等北方地區積極推廣甘薯生產,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物質生活,甘薯甚至被人們稱為“金薯”[3]。康熙皇帝親自推廣“御稻”也被歷史傳為美談,“御稻”系康熙本人培育而成,在華東地區推廣試種,得到了很好的種植效果。乾隆時期,貴州遵義知府在遵義推廣柞蠶,收到良好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該知府也被人們稱為“蠶神”[3]。農業推廣活動可以說貫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史,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對農業推廣有著迫切的需求,都對農業推廣有著很高的積極性,都積極發展新技術、培育和推廣新品種,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2推廣內容多樣

古代農業推廣內容豐富多樣,涉及到有關農業生產的各個生素,如農具、品種、栽培方法、耕作方法、收割方法及加工方法等。從糧食品種到蔬菜,到耕作工具,到糧食加工工具,無不成為古代農業推廣的實質內容。

1.2.1農具的推廣。農具的推廣在農業推廣活動中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犁具的推廣就是我國古代農具推廣最成功的范例。隨著秦統一天下,犁具從中原轉入關中地區,至漢代,犁具已在全國得到廣泛應用,犁具的推廣為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4]。古代從官員到農民都非常看重農具的改進和推廣,如漢朝趙過在關中推廣三腳樓;北宋太宗和真宗在河北及宋、毫等州推廣踏犁;坡在南方推廣秧馬等[5]。新創制的農具種類雖然不多,但每一種農具形制上、性能上常有改進,改進的農具必然很快被推廣。1.2.2新品種和優良品種的推廣。每一種糧食品種的確定和廣泛推廣使用,無不是我國農業史上的大事。稻、麥、棉是我國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能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作物品種,可以說是我國農業生產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管子•輕重篇》記載:“神農作種五谷于淇山之陽,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神農種植谷物,并加以推廣,奠定了稻谷作為我國農業主要作物的基礎[6]。我國人民自古就注意到了作物的品種差異,并對優良品種進行了有力的引種推廣。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就命令江淮、兩浙地區的廣大農民種植從福建調運來的收益好的品種“占城稻”;宋代守邊將軍何承矩就成功從南方引種水稻到北方種植;清光緒年間,縣令劉渠川從江泊引種桑苗至湖北江陵,至今該地仍有桑樹種植產業[6]。根據經驗,我國古代農民在日常生產中開始了良種選育,雖然良種選育全憑經驗,但在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使一些優良品種能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快速傳播。而且農民這種自發的良種選育行為,無論是在時間和地域上都發展很快,南宋后期有從華南地區引種到長江流域,后向北方地區不斷推廣的行為。甚至還從海外引進了棉花、甘薯、玉米和煙草等。這些品種經過廣泛引種推廣后,成為我國主要的作物品種[7],從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

1.2.3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同時,許多先進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術也隨著作物的引種推廣得到廣泛應用。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不斷因地制宜,創造出了許多優秀的耕作工具、耕作方法,如犁具和牛耕方法等。漢武帝時期大力推廣的代田法已具有了現代農業科技的水準,代田法是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以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其要求在同一地塊上作物種植的田垅隔年代換,代田法就是現代提出的輪作[8]。并且注意到了不同環境下作物的栽培技術不同,能根據環境的變化改變作物的栽培技術。

1.3推廣形式多樣

1.3.1農民自發的農業推廣。在原始的農業生產階段,農業推廣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成為人們推廣農業技術的最原始的動力。自發式的農業推廣活動是古代農業推廣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人們在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中主要通過原始的“口傳身授”和現場指導來完成農業推廣。當一個農戶發現別人采用的品種或工具或方法優于自己時,生產利益驅使其從別人處學習使用有關農業技術,如此,優良的農業技術得到了快速推廣傳播。這種自發式的傳播,主動性強,傳播效果好,傳播速度快。在古代農業科技不發達,信息流通不暢,政府組織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種自發式的農業推廣活動是古代農業推廣的主要形式之一。不過該種農業推廣活動,由于主要是通過人與人的實際交流才能得到發展,而古代交通落后,人們遠距離活動少,活動范圍有限,這些社會條件嚴重削弱了農業推廣的力度,推廣進度較慢。

1.3.2政府主導的農業推廣———勸農活動。縱觀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政府對農業推廣活動也非常重視,這就產生了農業推廣的另一個重要形式———勸農活動[8]。勸農活動是政府主導進行的農業推廣活動。所謂勸農,就是規勸農民要重視農業生產活動,在農耕時給農民以鼓力和幫助,或向農民推廣一些好的農業技術或作物品種。勸農活動有力地助進了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由于是政府主導的行為,其主導力量有時可能是帝皇,其影響和推廣效果往往較好。而且其推廣的技術和品種往往較成熟,易較快產生社會經濟效果。政府從事勸農活動,往往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慮,統治階級為了穩固社會統治,富國強兵,都希望作為社會主要經濟支柱的農業得到較好發展。只有國家富強了,社會財富豐富了,國家才能征用人力和物力去發展武力,保衛國家或對外侵略。雖然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封建統治或窮兵黷武,但實際上起了農業推廣的作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1.4存在的不足

1.4.1缺乏科學技術支撐。古代農業生產多為最原始的耕作,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還不可能對作物的生理和種植有著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認識。人們只是看到生產效益,從追求生產效益這一最原始的物質追求出發,從而自發或被動地進行農業推廣活動。在農業推廣活動中,由于缺乏科學認識,也出現了許多失敗的案例。宋代守邊將軍何承矩引種水稻到北方,先引種晚稻到北方,結果北方冷天來得早,造成引種失敗,第二次改引種早稻才成功。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多次農業推廣失敗的案例,給人們帶來了困難和災難。而這其中多由人們缺少科學認識引起。當然,千年的農業推廣活動,正是人們探索真理,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但也不能否認古代農業推廣是在沒有系統科學指導,嚴重缺乏科學技術支撐的情況下進行的。

1.4.2落后的農業推廣方式限制了推廣的發展。古代農業推廣方式基本包括2種:一種是自發的,另一種是政府主導的(主要是官員主導)。自發的方式一般發生在農民自身周圍,推廣進度較慢,傳播范圍有限;政府主導的推廣方式,雖然影響范圍較大,但古代交通落后,信息不暢,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技術問題)難以得到反饋和解決,也嚴重影響了農業推廣的力度。由于各種利益的限制,缺乏專業推廣人士和機構,農民對農業推廣服務有迫切需要,但缺乏經濟和政治權力,難有力量推動農業推廣發展。農民與專業人士之間缺乏根本的利益聯系,沒有形成一種有力的、社會化的、有效的農業推廣方式,農業推廣活動難以形成獨立的體系。

1.4.3社會制度制約了農業推廣的發展。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以至近代半封建社會,社會制度決定了農業生產受多方面的制約。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承擔著全部的農業生產風險,但其生產規模小,生產工具和技術落后,生產手段基本以人工為主,農業生產基本上是“看天吃飯”。農民雖然有著對農業推廣迫切的需要,但當其對一個新技術和新品種不熟悉,或沒有看到已成的收益時,由于對生產風險等因素的考慮,很難決策去進行試生產。這種心態對農業推廣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同時,政府或官員主導的農業推廣,雖然一定程度了減少了風險程度,但政府或官員的最終目的是富國強兵,通過征稅將農民得來的財富歸于國家之手,用于保證國家的安全或對外侵略。歷史上,很多農業推廣活動都是在國家處于戰爭邊緣或戰后,被政府積極倡導進行的。如明朝初年,明太袓要求地方政府做到:“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中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9]。這是統治階段為了鞏固政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目的在于征稅。在經過了多年發展,“到明太祖洪武18年(1385年)全國稅糧達2800余萬石,洪武26年(1393年)達到3200余石”。嚴重的賦稅也是對農業生產的一種阻礙和制約[10]。在封建專制制度下,農業科學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難以得到可持續發展。因此,社會制度在一定時期,一定階段,甚至較長的一段時間(如戰爭年代)對農業推廣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

2我國古代農業推廣對現代的啟示

2.1現代農業推廣需要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要體現在生產要規模化、科技化和市場化。規模化主要體現在生產資金的投入以及對生產資源的規模組合;科技化主要指生產上基本以現代科技為力量,以科技帶動生產;市場化主要指生產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目的。只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才能孕育出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現代“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就初步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特點。在現代農業中,對生產起決定作用,對市場承擔風險的將不再是農戶,而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也就是說,在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勞動力,而是資本。資本通過運作和開發市場、發展技術、推廣技術、組織勞動力、組合各種生產資源,從而完成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且對整個生產過程承擔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在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中,農業推廣將是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一個有力環節。農業推廣人員將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到千家萬戶,而承擔農業推廣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的將是企業,農業推廣人員將不再有后顧之憂,其更多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服務。而且推廣的技術也是企業在經過多方決策后才決定的,減少了推廣技術的生產和市場風險。有的農業推廣體系直接建立在企業的生產體系中,另一部分雖然可能獨立于企業之外,但實際上成了企業生產的配套服務機構,其農業推廣活動將受到企業的指導和約束。從整個農業生產體系和社會體系來說,獨立于企業生產體系外的農業推廣體系與企業生產體系仍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因此,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以其規模化、科技化和市場化的特點,將農業推廣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也只有在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業推廣才能真正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生存下來。現代農業對農業推廣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現代農業中,農業推廣將不再是被動的,服務對象雖然還是農民為主,但對農業推廣的效果擔負經濟責任及其他責任的將是企業。

篇6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要依據現代農業內涵設置指標體系,對現代農業內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個角度。其一,從現代生產要素投入的角度理解,認為現代農業實質上是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和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為基礎的高產、高效和優質的新型產業;[8]其二,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理解,認為現代農業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根本目的,最終出路是生態農業;[9]其三,從結構優化角度理解,認為推進結構優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結構效應對農業的發展貢獻越來越大。[10]可以看出,現代農業內涵既包括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出和農業生產力水平,又涵蓋了農業結構效應和生態農業理念。中國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遵循了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對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評價應該結合這5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指標的設置考慮了現代農業能否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能否優化農業結構、能否擁有高產出水平、能否促進生產力發展以及是否可持續發展等目標。評價指標分為5類共18個影響因子,一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子(B1),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農民人均GDP和恩格爾系數等衡量;二是農業經濟結構因子(B2),推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是現代農業實現的重要途徑和特征,由農業產值結構和農業從業人員結構衡量;三是農業產出水平因子(B3),產出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生產中物質產出的重要指標,由糧食產量和農業增加值等構成;四是農業生產力水平因子(B4),衡量現代農業的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情況,由水、電、肥料和農機等投入情況構成;五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因子(B5),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由農業受災率和森林覆蓋率等衡量。這5組分類指標既能從不同側面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情況,又能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西部地區及西部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整體測量。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賦予

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由多項評價指標組成的系統,各指標對現代農業的影響有所差異,對各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西部現代農業評價指標的權重,第一步,通過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對5類B組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向相關農業部門和高校農業專家分發20份調查問卷,專家對各因素兩兩比較重要性后進行打分,再采用各專家對判斷矩陣指標重要性標度的平均值,運用Mathpro軟件,求出最大特征值為5.129,和判斷矩陣的維數5基本相等,一致性比例CR=CI/RI=0.032/1.120=0.029<0.1,說明一致性檢驗通過,判斷矩陣符合一致性要求,得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B組分類指標的權重向量WB;第二步,分別對5類B組指標各自所包含的C組單項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向專家分發調查問卷進行打分,再對各組指標依次進行賦值、計算和檢驗,得出C組分類指標相應權重WC;第三步,分別用B組指標權重乘以各自相應的C組指標權重,得出最終18個單項指標綜合權重,即W=WB•WC。從權重值分布情況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指標(B1)權重為0.386,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最大,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標(B5)權重為0.063,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最小。(見表1)

(三)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處理

基于《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12》、《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2》和《中國統計年鑒2012》以及西部各省份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分析和整理,得到原始樣本數據。為了消除指標不同及量綱不同所帶來的影響,消除或減弱原始數據噪聲干擾而呈現的不規則波動,對原始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為了把標準化數據壓縮到[0,1]區間,采用極值標準化即歸一化處理,其公式為:X=(X''''-X''''min)/(X''''max-X''''min),式中X為數據標準化值,X''''為原始數據值,X''''min為原始數據最小值,X''''max為原始數據最大值。在數據歸一化過程中,將指標區分為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評價體系中的負向指標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C4)、恩格爾系數(C5)、農業就業人員占農村就業人員比重(C7)和農業成災率(C18),這些指標與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負向關系,對負向指標要轉化為正向指標,轉化方法有取負數和取倒數等,[11]采取對負向指標取負數方法轉化為正向指標,以保持評價指標與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方向的一致性。

二、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

(一)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總體情況評價

測度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需要綜合考慮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不同的貢獻度,以體現出現代農業各個側面的發展情況,為了有效結合各指標的權重及指標數據變化情況,論文采用線性加權函數法測度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公式表示為:Sj=∑WiPij(i=1……18,j=1……12),其中Sj為第j個地區的綜合得分,Wi為C層單項指標的組合權重,Pij為j地區i指標的標準化數據值。[12]根據現代農業得分情況,可以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綜合得分在[0,0.5)之間;第二個階段為初步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處于[0.5,0.75]之間;第三個階段為基本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處于(0.75,1)之間;第四個階段是完全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此時為1。[13]1.西部現代農業總體發展水平評價。依據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關指標數據,運用線性加權函數法計算,得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得分情況(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為0.375,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劃分標準,西部現代農業處于第一階段即準備實施階段。同期相比,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不僅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0.520,而且比中部地區少0.214,比東部地區少0.269,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十分落后。2.西部各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在西部地區省際間呈現出不均衡分布,綜合得分差異較大(見表3)。內蒙古和新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名列前兩位,而和貴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對最低,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相差0.373,最高地區的內蒙古已經處于初步實現現代農業階段,而最低地區的則處于初步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從西部各省現代農業得分與西部平均水平相比來看,有7個省份得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余5個省份得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區內部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分層,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地域梯度拉開。新疆和內蒙古處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梯度,現代農業平均綜合得分為0.54;陜西、寧夏、四川、重慶構成西部現代農業發展第二梯度,平均綜合得分為0.46;廣西、青海、甘肅構成第三梯度,現代農業發展平均綜合得分為0.35;云南、貴州、構成第四梯度,平均綜合得分為0.23。從四個梯度得分情況看,各梯度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現代農業發展差異,第四梯度與第一梯度相比,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平均綜合得分相差0.31分。四個梯度除了第一梯度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達到初步實施階段,其余三個梯度均處于準備實施階段。

(二)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分類評價

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方面(B1)。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映出農業在國民經濟生產分配中的構成關系。[14]從表2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得分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為0.159,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了42.40%,在五組指標中居于絕對的首要位置,具體表現在恩格爾系數和城鎮化水平貢獻較大;從各省份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內蒙古,為0.316,最低的是,為0.015,兩者相差21.07倍,表明西部各省份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此外,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內蒙古、陜西和青海綜合得分影響最大,貢獻率均超過了50%以上,現代農業綜合得分貢獻最低的也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貢獻率僅為7.35%。(見表4)農業經濟結構方面(B2)。現代農業是擁有合理產業結構的農業,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結構得分為0.071,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為18.93%,處于第二重要位置;從西部各省份農業經濟結構得分看,最高的是新疆0.107,最低的是內蒙古為0.030,主要因為內蒙古非農從業人員比重較低。農業產出水平方面(B3)。農業產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終體現,不僅表現為產量的增加,也表現為產出效率的提高。西部地區農業產業水平得分為0.062,對現代農業得分的貢獻為16.5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西部各省份看,四川和重慶的農業產出得分最高,主要體現在人均農業增加值和糧食產量較高,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均超過30%以上。農業產出得分最低是甘肅,為0.015,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僅為4.87%,可見,農業產出水平是影響四川綜合得分較高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導致甘肅綜合得分較低的主要因素。農業生產力水平方面(B4)。農業生產力水平主要通過農業要素擁有量和要素的投入量衡量,表現為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發展的程度。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力得分為0.055,對現代農業綜合得分貢獻為14.67%,得分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水利化和機械化程度較低;從西部各省份看,農業生產力得分最高的內蒙古為0.129,是得分最低的貴州0.034的3.79倍,因而,農業生產力得分成為內蒙古現代農業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方面(B5)。農業生產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現代農業必然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分為0.028,對現代農業綜合得分的貢獻為7.47%,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農業水利化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從西部各省份看,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分最高的廣西為0.049,最低的為青海0.014,兩者相差3.5倍,農業可持續發展對青海現代農業貢獻僅達到4.17%。從各指標得分和貢獻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缺乏足夠重視。

三、結論與討論

(一)討論

為了區分不同指標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程度的差異,采用了層次分析法賦予指標相應權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考慮到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對投入和產出相關指標給予更高得分數值,突出了西部地區農業產出和生產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不同權重賦予會導致分析結論差異性較大,因此可以進一步改進權重設置方法,比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得到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或者采用回歸系數法獲得權重,即在評價現代農業總體發展水平和各項評價指標之間構建多元回歸方程,然后對方程的回歸系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確定為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現代農業得分,雖然在數據處理過程中較為便利,但需要賦予指標相應權重,導致主觀性偏大。可以考慮基于模糊數學原理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或者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采用DEA分析法,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地理空間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在空間上并非均勻分布,而是以不同強度分布在地理空間中,導致了地理空間的差異性。[15]從西部地區不同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以看出,省際間存在較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地域間的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自然資源稟賦和生產要素擁有量的不同。如果能在西部地區現代農業評價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會更有意義。同時,僅對西部12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截面分析,如果能采用更小的市、縣級作為研究基本單位,研究結果會更為細致。

(二)結論

1.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總體較低,處于準備實施階段。無論是與全國現代農業發展平均水平相比還是與東部或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都十分落后,僅處于準備實施階段。從西部地區各省份看,僅內蒙古和新疆是初步實現了現代農業,而其余10個省份還是處于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總體水平仍然較低。

2.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地域空間梯度布局。從西部地區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在地域上的分布情況看,北面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總體上要高于南面地區,大體上呈現出由北向南依次梯度遞減格局。

篇7

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和概括,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的最新結果,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針。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如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構筑具有__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打牢統籌城鄉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當前全市“三農”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從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一體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實現資源集約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也是農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二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技和裝備武裝、采用先進管理的高投入高產出效益型農業。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培植農民增收的現代產業體系,就可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力舉措。現代農業是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開放型農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組織化、科技化、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通過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信息化和國際化進程,就會迅速推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的綜合素質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四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前提和基礎,沒有生產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其它方面的發展目標。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和物質基礎,就可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扎實推進。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對構筑__區域發展新高地、打造區域增長極、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意義重大、至關重要。

二、堅持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準確把握__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和水平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進入“十五”以來,我市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邁進,以科技化、產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辯證觀點分析研判,可以說,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成就與矛盾問題并存,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優勢不夠突出,特色不明顯、產業競爭力不強,遠不適應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農業產出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繼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任務依然繁重。20__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05.5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38倍;糧棉油、瓜菜、畜產品、果品、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是應當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耕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人地矛盾突出;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農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又要看到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難度明顯加大。20__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65元,連續4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達2.6:1,但同時看到,在連續四年高基數增長的基礎上,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的情況下,能否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確實令人堪憂。

(三)既要看到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又要看到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盡管隨著各級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總體上看,農業基礎不牢、后勁不足、裝備落后、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設施落后不配套、防災抗災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遠沒過關,繼續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好形勢的難度越來越大。

(四)既要看到農業科技有了長足進步,又要看到農業發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但傳統農業比重依然偏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任務依然艱巨。

(五)既要看到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明顯提升,又要看到繼續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難度越來越大。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努力,農業產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790余家,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以上,帶動基地450萬畝、養殖規模1.5億頭只、農戶100萬戶,但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小、檔次水平低、輻射帶動能力弱、產業鏈條短、產業體系不健全、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仍然突出。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仍然艱巨。

同時,也應看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全面開展,各級對“三農”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氛圍越來越濃;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農業農村作為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投入重點和重要取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好,這些都為下步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__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要求堅持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培植農民增收的現代產業體系。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效益型現代農業。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求堅持多措并舉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市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全市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確立了建設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漁業強市、生態農業名市的奮斗目標,這是立足__實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發展特色畜牧業,壯大做強淡水漁業,發展以高產高效為目標的生態農業,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在__農業上的具體體現,是我市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深化和延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建設具有鮮明__特色現代農業的正確選擇。

我市已基本具備建設__特色現代農業的基本條件和產業基礎:從產業基礎看,經過多年來持之以恒地對農業結構實施深度調整和優勢特色產業產品深度培植開發,全市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基礎不斷加強,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進典型、積極了許多豐富的實踐經驗。從全省位置看:我市農業在全省占據重要地位,畜牧業,地方名優品種眾多,常年產值和肉類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10;漁業,我市擁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種植業,糧食、棉花產量占全省1/10。從所處區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態建設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又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帶,發展生態農業既是客觀要求,也是必然選擇。總之,我市擁有建設發展__特色現代農業的可靠基礎和諸多有利條件。

__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總體構想:(__特色現代農業的模樣)大力開發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等地方畜禽良種,盡快形成品種資源充分開發、生產布局合理、規模優勢突出、加工體系健全、質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__淡水資源豐富的實際,加快發展生態、高效、品牌漁業,努力做大做強微山湖系列品牌,盡快形成宜漁資源充分利用、產品結構優化、產業體系健全、品牌優勢突出、產量和效益位居全國前列的淡水漁業強市。堅持以優質安全為前提、現代科技為支撐、高產優質高效為目標,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努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盡快建成農業標準化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產出效益突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名市。通過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漁業強市和生態農業名市建設的推進,帶動提高全市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整體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構筑__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__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重點:特色畜牧大市建設,以開發保護九大地方畜禽良種資源為依托,重點發展“四畜兩禽”,即魯西黃牛、優質生豬、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肉鴨、蛋鴨。建設“三區一帶”,即西部牛羊產業區、中部肉鴨產業區、東部生豬產業區和沿湖蛋鴨產業帶。培植“六大品牌”,即魯西黃牛、__優質生豬、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綠源肉鴨、微山麻鴨。淡水漁業強市建設,著力構筑養殖、加工、流通三大龍頭企業集群,打造湖區、庫區、采煤塌陷區、池塘養殖區和沿黃開發區五大高標準健康養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創新與推廣、水產品質量監管、漁業環境監測、水產苗種檢疫、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漁政執法管理、漁業風險救助七大支撐體系,實現科學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法制化、生態化、設施化、規模化九化漁業發展格局。生態農業名市建設,通過實施“兩減三保”、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旱作農業與節水灌溉、植被綠化與水土保持、現代農業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實現農業結構優化、生產過程清潔、生態技術科學、產品質量安全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

__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基本原則和建設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構筑__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應遵循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產業體系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原則。按照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的要求,構建__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幾項重點:

(一)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夯實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物質基礎。發達的物質裝備條件,是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重要標志。著眼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重點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二)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科技支撐。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圍繞特色畜牧業、淡水漁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實施聯合攻關、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廣,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

(三)堅持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升級,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多種功能。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農業功能已由單純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領域延伸。建設現代農業,就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推動農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形態不斷豐富、比較效益不斷提升。在確保糧食和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發展特色產業和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生物質能源等新興產業。

(四)堅持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創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組織機制。運用現代經營形式重組傳統農業,必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極大地發展農業生產力。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的要求,組織農業發展,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組織運行機制,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實現多環節增值增效。

篇8

1.我省現代農業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1.1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幾年來,國家、省、市、縣財政和民營及個體在多層次、多元化上對現代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逐年增加,主要用于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械化、大型水利工程和農業產業化項目、標準化農田、標準化棚膜園區、標準化牧業小區、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貯運銷體系等建設。農業生產現代化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初步構建了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1.2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激勵下,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全省糧食生產已連續6年獲得大豐收。

1.3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 農業機械裝備結構明顯改善,功能進一步增強;農業水利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近幾年,國家、省、市、縣財政投入大量資金興建各類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工程和農田節水工程,提高了農業抗旱能力;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全面提升。新品種、新技術全面普及,農業生產從業者素質明顯提高,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加強。

2.我省現代農業建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不斷躍上新臺階,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同時也促進了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多種經營及農村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隨著農業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帶動,農村勞務經濟的崛起,農業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歷史新階段,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同時,隨著國際和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的進一步顯現,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加之我省農業發展資源環境的約束,城鄉統籌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雙層經營體制還不完善,在農村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多方利益的交織和沖突,導致新問題、新矛盾的涌現和疊加,使現代農業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

3.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3.1依靠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新技術,發展精準農業;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構建產業內、產業間生態物質循環鏈,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生產無廢物排放;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制定農田生態保護條例;廣泛宣傳引導,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3.2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 為保證糧食安全,國家財政應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和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興辦農田水利事業,大力發展節水技術和節水工程建設。

3.3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建設一個由政府主導或監管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流轉市場。大力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積極發展多方式、多層次的經營體制。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吸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激活農村內生性發展動力,活躍農村市場經濟,完善土地征用價格機制和農民生活保障機制,活躍農村市場經濟,實現城鄉勞動力、技術、資金雙向流動。

篇9

1 現代農業機械化發展對農業生產的積極影響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實現了以機械代替人力,極大的減輕了勞動者的負擔,有效節約了農作的時間,增加了糧食產量,進一步擴大了農業生產的規模。以河北省為例,2014年,河北省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率達到73.2%,耕地產出率為3647元/667m2,全省農村勞動生產率為25743.2元/人,農產品加工增值率為134.3%,與2013年相比有著顯著的提高[1]。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優化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糧食產量得到有效增長。機械化農業生產采用深耕、深松或聯合整地的方式進行作業,維持土壤有機質含量,保證良好的肥力,對促進糧食高產具有積極的影響。

2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

2.1農業產業的現代化和科技化發展

在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得到普及和應用,農業生產信息服務體系得以建立,為農機推廣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農業各部門需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網絡信息體系,培養專門的人才進行管理,充分整合和利用資源,以此作為平臺,向農民朋友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技術服務及新科技成果等有關農業機械化生產的信息,并為其提供相關服務,使農民朋友對農機化生產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指導,明確農業產業發展方向。農機推廣部門要正確認識網絡信息平臺的重要性,以此來作為與農民朋友溝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徑,加速農機推廣的進程。

目前,農業生產機械設備的科技含量有著明顯的提高,農機設備也在不斷的改進和研發,在農機化推廣的過程中,要在設備和技術方面尋求創新,加強農機推廣部門、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機研發部門之間的聯系與溝通,以進一步提升農機設備的科技化水平,在農民中間培養能夠熟練使用農機設備和掌握農機技術的人才,這對于農機推廣工作來說意義重大,有效提升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率,進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村勞動生產率[3]。

2.2選擇性的技術推廣

在農機技術推廣過程中,所選擇的新型農機設備和新技術都應該符合當地農業發展條件,需要事先進行考察,要看農機設備對當地農業生產是否適用,技術的可行性需要予以評估和判斷。從全局出發,考慮農機推廣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影響,選擇見效顯著的農機技術。技術推廣前要進行試驗,確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由于我國各地區的耕地條件不同,相同的農機設備和農機技術不能完全得到普及,這是農機推廣工作當中的難點。因此要做到農藝與農機推廣技術相互結合,使農機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提升其實用性,有利于現代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另外經濟性是農機推廣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同時也要關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機械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農機推廣的努力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全覆蓋,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4]。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黑龍江墾區現狀及其農業具有的競爭優勢,探討了黑龍江墾區農業市場信用機制與現代市場體系存在的問題,結合黑龍江墾區農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建立墾區農業市場信用機制與現代市場體系的策略.對促進黑龍江墾區農業的持續、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地處邊疆的黑龍江墾區.以其獨特的區位和實力,充分發揮了屯墾戍邊穩定邊疆的骨干作用。隨著我國墾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推進,墾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產品市場流通歷經多次變革.取得長足發展。但對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仍顯滯后.農產品銷售難時有發生,農產品流通方面尚有許多工作需要加強。筆者近期就市場信用機制與墾區農業農產品營銷和市場體系建設問題做了一些調研和思考。

1黑龍江墾區農業現狀及其優勢

黑龍江墾區地處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山麓,按行政區劃分布在全省12個市(地)、74個縣(市、區)。現有總人口165.8萬人.全部從業人員79.7萬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49.1萬人。墾區土地總面積5.6萬km,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2%;其中耕地238.2萬hm,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5;人均占有耕地1.43hm;另外墾區還擁有林地93.73萬hm.草原38.47萬hm,水面28.27萬hmz,具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墾區是在我國東北邊陲人跡罕至的亙古荒原上開發建設的.素有“北大荒”之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斗,建成了我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中央直屬墾區.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墾區已經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既具經濟屬性、又有社會屬性的完整社會經濟區域。墾區農業具有的核心競爭能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墾區優越的自然環境。北大荒自然資源富集,水利資源豐富,土地廣袤肥沃,具有保護完整的原始沼澤生態系統,林地、草原面積廣闊,生態環境良好,污染小,是一座綠色的寶庫。(墾區農業的組織化優勢。墾區農業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農場為主體、以產業化經營為紐帶,以產出和效益為目標,利益聯結與行政引導相結合的組織化經營新模式。③墾區的大農業生產優勢。墾區土地集中連片。適合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基本實現了農業田問作業機械化。④墾區農業的科技創新優勢。墾區重視農業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健全。墾區種植業全部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模式化栽培、標準化作業,一系列高產栽培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植保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和田間標準化作業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了資源產出率。

2墾區農業市場信用機制與現代市場體系存在的問題

2.1墾區農產品營銷問題仍是墾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墾區農產品營銷問題仍是墾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幫助墾區農民解決營銷問題是墾區“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農產品營銷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過程中的生產、采集、加工、運輸、批發、零售和服務等全部營運活動。改革開放30年.墾區農業的市場化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農業機制尚不健全,墾區農產品市場流通問題尚未很好解決。現在看來,墾區農產品營銷問題仍是墾區農業發展中的一個焦點問題.是墾區農民增收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墾區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必然會影響墾區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叉快發展。解決墾區農產品營銷問題需要各方面共同關注,視之為墾區“三農”工作的一件大事。

2.2墾區存在市場風險阻礙了墾區農業市場化進程

市場風險是指農產品供求失衡導致的價格波動和價值實現的困難。近年來,墾區農業市場風險增加,已影響到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收入增長減緩已經制約了墾區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影響墾區經濟全局的突出問題。市場風險的存在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需求彈性小。大多數農產品屬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爾系數的降低,對農產品的直接消費量減少。二是市場調節的滯后性。市場機制對農產品產量和生產結構的調節,是根據現行的生產價格而不是未來的生產價格進行的.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周期長,所以生產無法迅速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三是農業生產及農產品供給的季節性強。墾區農業的生產經營帶有明顯的季節性,農業生產的時間性強,錯過季節,損失就難以避免。受生產特性的影響,農產品進入市場一般都表現出很強的集中性,并且大多屬于鮮活產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設想,墾區的農業市場風險更加嚴重。當前墾區農業所面臨的所有市場風險,集中在一起,就是農產品競爭力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墾區農業市場化進程,降低了墾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3墾區現有市場體系不完善導致了墾區市場信用缺失現象

墾區農產品市場體系雖已初具規模,但還存在規模不夠大、布局不合理、交易方式和管理機制落后、商業地產性質的農產品市場與區域主導產業銜接不緊密等方面問題,不能很好適應墾區現代農業發展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要求。近年來,墾區一些農產品出現了“種少了富不了、種多了賣不掉”的現象,一批有品牌、有質量、有優勢的農產品受到了市場的歡迎,也有一些農產品由于營銷跟不上,不被消費者認可。逐漸退出市場。農貿市場目前仍是墾區農產品零售終端的主要途徑。墾區現有的農貿市場需要加快升級改造,取消馬路市場,實行退路進場,建設固定的大廳式交易場所,完善場地、道路、水電、垃圾處理等必要設施已經成為墾區市場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墾區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墾區市場信用機制缺失現象的出現,墾區個別農產品質量出了問題,一些農產品營銷出現“不公平公正、不誠實可信”的現象。目前來看,由于農業生產以家庭經營為主,生產者數量多,規模小而散,加強誠信建設尤為迫切。

3墾區市場信用機制與現代市場體系建立研究

3.1加強墾區農產品營銷工作。提高墾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加強墾區農產品營銷工作,要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要把做好農產品營銷工作作為發展墾區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建設墾區現代農業不僅要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工業技術裝備農業,更要把農產品營銷作為重要環節,用市場的觀念指導農產品生產。用現代營銷的理念指導農產品銷售,構建完整的墾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二要把做好農產品營銷工作作為提高墾區農業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針對墾區消費觀念的改變,要在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營銷手段,樹立墾區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形象,打響墾區農產品品牌,引導消費,提高競爭力。三要把做好農產品營銷工作作為促進墾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通過加強墾區農產品營銷,一方面提高墾區農產品生產者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更有效、及時地把農產品賣出去;另一方面通過市場信號的有效傳遞,促進墾區農業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戶調整生產結構,強化質量意識,培育農產品品牌,提高生產效益。四要加強投入和政策支持墾區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力量投入墾區農產品市場設施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人機制,促進墾區市場建設與繁榮,提高墾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3_2建立以市場為主體的農業風險防范機制。推進墾區農業市場化進程

現代農業市場風險防范體系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分散的市場機制是指以私人為主體,以市場為依托,以風險利益為紐帶.以保險作為主要手段建立風險損失基金所形成的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現代農業風險防范是穩定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提高現代農業綜合經營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現代農業由于技術水平先進、組織化程度高、市場容量大和經濟效益好等特征,其抵抗和防范風險的能力要強于傳統農業。另一方面,現代農業本身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產業化和高市場化率的特點,又使其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等。通過建立完善的市場風險防范體系,把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風險以轉移和分擔等多種方式化解出去,可以對現代農業和農戶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和經濟補償。現代農業市場風險防范體系的風險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可以大大提高現代農業和農戶抵抗風險的能力,極大地調動和提高社會各界投資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和信心。同時,發展現代農業市場風險防范體系對于加快現代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和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