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的案例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設計的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設計的案例

篇1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教學 江南古典園林 特點 意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045-01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高校都設置了這門課程,但是由于師資力量有限,硬件設施也并不完善,因而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要想在該專業中有所創新與發展,必定要繼承前人的智慧和優良的傳統,將江南古典園林的案例應用到教學中,必定會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

江南古典園林的設計風格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園林建筑的選景方面,充分體現了觀賞與被觀賞的雙重互動性。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設計中,設計者不僅要考慮如何充分滿足人們的活動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園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時也要仔細考慮園林景觀的總體布局規劃,提高園林建筑的和諧性與統一性,這樣才能讓人們從視覺上感受到園林建筑設計的魅力,當置身園林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身心舒暢。在某種程度上說,園林建筑也是一種具有獨特光芒的藝術品,在結構、線條、色彩等方面都蘊含著很多的藝術張力,講求動靜的結合,通常使用移步換景的方式來達到和諧多變的藝術效果。

景觀的設計方面,非常重視與自然的完美結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與智慧,創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觀,這樣雖然是人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沒有太大的區別。在古代園林建造上不僅要設計合適的建筑物,通常還要開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來再現自然美景,很多景觀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同時非常善于利用空間,來體現出層次性。通常以小空間展現大藝術。古典園林建筑的設計師們通常會對自然中的景觀加以特征化地提煉和剪裁,尤其是將自然界中的峰巒溝壑進行重新地整合,應用到園林中來,利用小空間彰顯出被濃縮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間內展現無限的風貌。對園林空間的巧妙運用和處理,不僅給園林的總體風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還強化了園林與自然的融合之美。在處理園林的空間上,設計師經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學處理空間比例關系、調整具體細節的尺度、景致設計呈現出高低起伏的變化。在設計中,利用明暗關系的變化和虛實相生的效果,促進園林中各個景致的有效銜接。以動景襯托靜景,以靜景突出動境也是比較常用的空間處理方式。

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使用江南古典園林案例的意義

江南古典園林案例的應用可以提高教學的水平,拓寬教學的思路,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設計觀,尤其是要做到古今結合。在江南古典園林設計中,可以體現出很多中國古典的元素,這些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修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尋找設計的靈感。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使用江南園林案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和其他的社會學科或者是自然學科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來進行教學。同時也要看到,學生所具有的專業設計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出來的,需要在長期的學習中不斷積累。教師在講授古典園林案例的時候,可以帶學生親自參觀,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機等工具將優秀的設計作品拍攝下來,為以后的學習與設計積累資料。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同時在教學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資源,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記錄片,作為一個旁觀者來鑒賞相關的環境設計效果。

二是利用江南古典園林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作品的設計水平。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通常都充滿著獨特的生機與活力,和人們日常的生活關系密切。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內容設置也應該顯示出時代的特色和專業發展的方向,江南古典園林設計是一種高水平的設計理念與實踐的體現,因此,在課堂上剖析古典園林的設計方法,可以開拓學生的設計思維,從而增強學生設計作品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也體現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特征。同時學生根據江南古典園林的設計風格,可以提高自己方案的設計效率。

三是采用江南古典園林的案例進行教學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水平,優化教學的效果。以往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方式主要是學生聽教師的講解,然后再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設計,缺少自己的思維創造性,同時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還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學心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很難被調動起來,長此以往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采用江南古典園林案例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情景再現,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與研究這些古典園林的設計思想,探尋其中蘊含的藝術奧妙,能夠進一步啟發學生對設計表象的深入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促使學生思維深度與高度的不斷提升,在課堂上就可以和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與討論,同時也擴展了教學的內容。

結束語:

綜上所述,江南古典園林案例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拓寬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思路,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古今結合的設計理念,讓他們在借鑒古人智慧的基礎之上,結合實際的設計環境,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將環境藝術設計學科推廣延續開來。

參考文獻:

[1]劉曉娜. 對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

[2]周賽. 古典園林設計思想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華章,2010(17)

篇2

一、高校檔案管理系統現狀

大多數高校在檔案管理方面使用的依舊是很久以前落后的檔案管理系統,這使得在進行檔案信息檢索或提取利用時很不方便,而且與使用一些獨立的數字化管理系統相比較,使用先進便捷的檔案管理系統對于檔案信息的保護以及檢索提取利用方面都是更為可靠、更為快速方便的。雖然多數高校已經成功對大量檔案數據實現了數字化,但是檔案管理系統仍然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繼續完善與改進。

第一,大多高校的檔案管理系統僅擁有著狹窄的管理范圍,其只實現了對于檔案信息目錄級別的管理,而無法對一些電子信息的檔案及文件進行有效科學的管理,具體來說高校檔案管理系統單單就是對于單純的數據的一種錄入歸檔。

第二,檔案管理系統維護工作量大,工作人員精力耗費多,維護所需成本較高。這是由于使用了C/S模式的應用系統后的高校檔案管理系統就需要為其安裝客戶端的專用應用軟件,同時應用了該模式的檔案管理系統對硬件和軟件的環境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而且對于操作系統也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因而,一旦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計算機硬件或軟件的故障后,重新安裝計算機操作系統而會造成巨大的維護時間與維護成本。

第三,檔案管理系統檢索功能不完備、使用時用戶權限沖突等問題也影響著對高校檔案數據信息的管理。

二、檔案管理面臨的難題

1.現代先進科學技術

第一,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數據信息的傳播使得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生態等滲透到了各個領域,進而導致了急劇增長的檔案數量,豐富多彩的檔案內容加之先進技術的強烈應用,儲存、保管、檢索并利用檔案信息的載體逐漸趨向于多元化發展,如何選擇載體以便是使檔案管理科學發展并順利進行管理工作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

第二,高校校園網絡化的發展影響甚至沖擊著傳統的檔案信息管理模式與管理系統,如何科學將現代技術及網絡化優勢應用于檔案管理與利用也成為了檔案工作人員不可避免的難題。

2.高等教育的改革

隨高等教育改革而來的師生人數擴增而不斷發展的高等院校、完善并不斷增長的基礎設施、提升的教學與科研水平等等的繁榮發展,這也使得高校檔案管理系統里檔案數量急劇增加。與此同時,檔案管理系統的工作人員由于教育改革而被精簡化并給予較低的待遇,所以,高校檔案管理系統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三、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

1.檔案管理系統設計目標

在網絡環境下實現對高校檔案信息的科學化、高效化管理即為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目標,從而能夠在網絡環境下實現對高校檔案信息的數據庫共享使用且確保數據庫在管理系統里安全運行。

2.需求分析

高校檔案管理系統進行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對檔案的檢索與使用管理,它需要在一個清晰美觀界面的前提下擁有以下幾個必要的功能:能夠識別錄入字段并差錯且能生成檔案分類號的檔案錄入功能;能夠采集存儲全文數據和音頻視頻的數據處理功能;能夠對系統登陸用戶進行管理及權限設置功能;能夠對錄入信息備份的功能;能夠將錄入的檔案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并統計的功能;能夠進行多種方式檢索的信息查詢功能等等,這些都是高校建立檔案管理系統時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的實用功能。

3.劃分功能模塊

高校的檔案管理系統在設計時會遵循計算機硬件和應用軟件之間相獨立,數據信息和應用程序之間相獨立使得日后在對系統進行轉移或擴充時方便操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不同高校間共同享受檔案數據信息。通過對需求的分析可以將檔案管理系統分為信息錄入;信息刪除;權限設置;信息備份;信息統計;信息查詢;信息等功能模塊。

4.設計數據庫

據需求劃分出高校檔案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后就要分析并對所錄入的數據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即進行設計數據庫。在設計系統的數據庫時要在遵循設計原則的基礎上著重考慮數據庫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通過先進網絡技術可以進行數據信息的共享與傳遞,用戶對于數據信息的共享直接關系著檔案管理系統中大量信息的安全,因而在網絡環境下更要對數據庫的信息安全重視起來。

四、檔案管理系統的實現

高校依據自身的實際需求以及現用管理系統情況來制定具有特色的獨特校園檔案管理系統并在實踐中進行相關的測試。就多媒體對于檔案管理系統中數據信息的管理方面需要順利進行,以方便對檔案數據所包含的的圖片信息進行壓縮與存儲等等。在實際測試中檔案管理系統也需要擁有以下的功能特征:

第一,符合并適應高校管理檔案的操作順序是檔案管理系統成功應用到實踐的首要的前提,此外使管理系統的信息錄入及檢索方式多樣化也是方便對檔案管理的重要措施,與此同時一個清晰明了、美觀大方的用戶使用界面也是方便用戶使用數據信息的重要保障。

第二,通過設置訪問數據庫的權限以及對數據信息備份的方式以確保檔案管理系統數據庫的安全性,并且分層次對用戶進行合理的管理也是確保數據庫共享時的安全運行。

第三,通過使得檔案信息查詢方式以及檢索利用端口多樣化,而方便對多種多樣的檔案數據在輸出時快捷有序,從而能夠讓檔案管理系統以科學有序的方式正常進行正常運行工作。

篇3

【關鍵詞】 網絡RTK 永久性單基站 TSM

1 引言

在測繪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RTK作業模式在一點一點的被人拋棄,網絡RTK的魅力也在誘惑著每一位測繪工作者。隨著科技的進步,測繪工作也變得越發簡單。RTK技術已經不是單純的衛星定位技術,它已經緊密的和無線網絡通訊技術、計算機管理技術、internet技術結合在一起,要弄清楚一套網絡RTK的方案,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計算機知識。

永久性單基站的建立對周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要求參考站點位置開闊,基站架設在一棟大樓的頂樓或者建設獨立的水泥墩,接收機天線架設處各方向視線高度角15度以上的天空無阻擋物。參考站周圍不能有強電磁干擾,不能有產生強多路徑誤差的條件。離高壓線100m以外,遠離無線電臺,避開雷擊區。參考站應距鐵路200m、公路50m以外,遠離劇烈振動源。盡量選址在穩固的基巖、土層或穩固的建筑物頂,如圖1所示。

但是對于某些測繪單位,由于測繪部門成立比較早,單位位于市區,并且樓層不高,周圍都是新建的高層,衛星觀測不佳,遮擋比較嚴重。根本不適宜建立永久性的基站,又不能將基站和服務器架設在外單位的樓上,即使架設在外單位樓上也不方便管理。但是這樣的單位因為工作的需要又迫切的想要使用網絡RTK的技術,這樣的地理條件想建單基站就成為一個難題。

2 GNSS網絡基站設立方案

以石家莊市某單位為例,該單位坐落于石家莊市最繁華的中心地帶,寸土寸金之地。由于單位成立比較早,所以單位建筑的年代比較久遠,是兩棟四層的樓房,周圍都是高層建筑,樓層最少的也有十多層。針對這種實際情況,建議采用以下解決方案,如圖2:

TSM做網絡基站的原理是用戶在野外測量時候無須使用電臺啟動基站,而通過GPRS、3G、WIFI等上網方式將RTK基準站數據(基站的位置信息等數據)傳輸到一臺遠程服務器(可以是臺式機或筆記本),接收到數據的這臺服務器再通過TSM軟件將這些數據轉發給連接到此服務器的流動站,對接入的流動站沒有臺數限制,一個端口可以接多臺流動站。并且可以連接多臺基站,實現多基站數據的轉發,數據的分流。

基站架設的地點其實是根據工程大小和工期長短而定的,工期比較長的話,建議架設在一個賓館樓頂,因為賓館里面能保證接收機長時間供電。如果工程不大,十來個小時就能干完的話,建議只需要用一個6安時的外掛電池供電即可。

至于所選用的接收機型號,天寶全系列的接收機都是可以的。只要將基準站的撥號簡表設置為上傳至遠程服務器即可。SC10.80及以后的幾個版本是沒有撥號簡表的,所以只能在測量形式里面修改基準站無線電設置,SC11.10以后有撥號簡表了,就從撥號簡表里面設置。網絡連接那項對于TSCE手簿可以用一只帶串口能上網的手機,如圖3。對于TSC2手簿可以創建一個藍牙撥號連接,而對于TSC3手簿只用塞一張SIM卡就足夠了。

當然,在完成前面的工作之前,首先得架設TSM服務器。該服務器可以直接安裝在辦公樓內,要求必須聯網,可以是固定IP,也可以是路由器設置好轉發。該服務器可以離架設基站的地方很遠,可以是幾公里,也可以是幾百公里。

TSM軟件全稱是Trimble Streaming Manager,該軟件是數據流的管理軟件,可以實現數據流的接收并轉發。該軟件是天寶研發的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具有快速穩定等特點。至于運行軟件的電腦,可以是筆記本或者臺式機。

操作的順序是:必須先將服務器打開并且運行TSM軟件,再在野外啟動基站。切忌先啟動基站再打開服務器,否則在啟動基站的時候手簿上會提示不能得到基站數據改正。

基站正常啟動以后,我們在TSM軟件中就能看到,本來灰色的連接符號有一頭變成了綠色,這種狀態就說明連接成功了。TSM已經獲得了基站的數據,只等待流動站的接收,如圖4:

此時只要在流動站手簿中輸入正確的域名和端口號就能進行連接,在衛星顆數足夠的情況下流動站就可以初始化,如圖5。

TSM軟件里也能看到流動站是否在網的狀態,并且多個流動站可以同時連接同一個端口,實現端口無限制連接。

3 結語

用TSM建立的單基站,具有節約成本,設站簡單等特點。而且舍棄了利用電臺測量這種傳統的作業模式,使測量工作的作業范圍最大化并且提高工作效率。實際作業半徑可以達到40—70km,從而免除了因為電臺模式的距離受限而搬站的煩惱。

參考文獻:

[1]李征航,黃勁松.GPS測量與數據處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篇4

環境設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它是利用藝術設計手段來對室內外環境進行科學而又合理的設計與規劃。我國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因此,該專業教學體系還不是很健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房地產等行業快速的崛起,這就使社會對環境設計人才的質量與數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環境背景下,科學的創新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成為社會人群熱切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要與市場需求相契合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計劃課程的設計要基于市場的需求,采取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圍繞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展開的。同時,還要合理的修訂該專業教學體系,致力于使環境設計專業的建設成為多專業、多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在建設該專業良好基礎教學平臺的前提下,使環境設計專業實踐創新教學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建設。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要對實踐性教學進行強調

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由于理論知識較為枯燥、乏味,因此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果。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利用課堂時間,幫助學生能夠對現代建筑結構和傳統民居結構進行更好的認識和理解,教師應采取適當的安排學生去實地考察相關現代建筑和傳統古民居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該專業教學理論事半功倍。在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該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分析和思考實踐項目或建筑結構;其次,學生結合考察的分析和思考結果提交相關的實踐報告;最后由教師運用環境設計專業知識對報告進行總結與評斷。在這個過程中,原本空洞乏味的專業知識理論課轉換成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環境,實現了抽象知識與具體生動知識的靈活轉換,使同學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分析與應用能力。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要進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還包括構建自己的實訓基地,同時與相關企業或公司簽訂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計劃,使課堂教學能夠順利向一線工地延伸,能夠幫助學生盡早的適應設計公司的工作內容,熟悉項目運作流程。此外,對于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學校可以直接對其進行推薦,并將其納入企業或公司,作為該領域儲備人才,學生在畢業后便與用人單位簽署勞動合同,從而實現高校與企業雙贏的局面。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要充分利用社會相關資源

為了使學生能夠時刻把握環境設計領域市場需求走向,高校應該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辦理交流會或學術講座的辦法,適當的邀請一些相關企業管理者、優秀技術工人、項目經理或知名設計師到學校來向學生講授該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成功的環境設計案例,掌握設計公司的項目運作和管理手段,從而能夠協調好施工流程與其他環節之間的有效配合,從而對施工工藝和最新材料進行更好的掌握與了解。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要適當的引入案例式教學方案

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更依賴于教學,新形勢下的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要時刻把握住社會潮流的前言。環境設計專業教師不能以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授課,要適當的引入案例式教學方案,并與本專業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使授課形式更具創新特色。針對于案例分析中出現的難點和重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自行的分析與理解,使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與靈活應用知識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要大力提倡教師結構的雙軌制

現階段的教育部門大力提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優化建設。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執業資格和教師資格的專業教師,因此,教師要不斷的對自身的專業素質進行提高,從而滿足雙師型教師資格。此外,教師還要與設計公司和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并與學生共同分享在工程實踐中獲得的環境設計經驗。另一方面,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要重視產學研教學的一體化,學校可以結合該專業的特色,適當的建立景觀設計、軟裝陳設和室內方向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配備不同專業技能的教師,學生對于工作室學習具有選擇權。工作室的建設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設計公司的項目,增加了其實踐項目的經驗。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環節是該課程教育的實踐環節,大力開展該專業實踐環節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能力,并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培養。此外,教師在教學模式的創新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感受社會和市場,使其成為適應社會環境設計領域的應用型人才。

篇5

分析環境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概論》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夠促進《景觀設計概論》課程教學的發展,同時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環境設計;教學改革;景觀設計概論

引言

環境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有機結合體,作為設計藝術學科下的專業,經過多年發展專業范疇逐漸廣泛.景觀藝術設計亦成為環境設計專業中的一個重要方向.《景觀設計概論》課作為景觀設計的基礎理論課程,對形成學生景觀類課題的思維能力與設計技巧的基本專業素質有重要影響.主要任務是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設計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并且掌握景觀平面設計圖紙的相關要點及其方法.

1環境設計專業《景觀設計概論》課程的特點

1.1景觀設計學

根據俞孔堅教授在《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一書中對景觀設計學(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定義:“景觀設計學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科學基礎上的應用學科.”我們可以看出景觀設計學是一門科學的藝術,科學性與綜合性強是這門專業的特性.國外的景觀設計學專業教育,非常重視多學科的結合,包括生態學、土壤學等自然科學,也包括人類文化學、行為心理學等人文科學,最重要的還必須學習空間設計的基本知識.這種綜合性進一步推進了學科發展的多元化.他與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設計等專業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根據解決問題的性質、內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觀設計學又包含景觀規劃與景觀設計兩個方向.而景觀設計方向就是對小尺度、特定的、最適合的地方進行詳細設計.

1.2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

201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原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方向正式成為新增的設計學下的環境設計專業.本專業作為一門實用藝術,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針對專業內容的逐漸擴展和專業特性,很多高校展開了以室內設計與景觀設計為主的教學方向.景觀設計學與環境設計的主要區別是,環境設計專業作為藝術學科更多表現為藝術靈感和藝術創造,而景觀設計學是將設計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分析上.因此,在環境設計專業中涉及的景觀設計內容要盡可能的吸收兩者的優勢,良性發展.結合環境設計的專業特點,將與人的居住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尺度的城市景觀設計作為本專業景觀設計方向的研究重點.針對本專業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工業化、生態、人文、可持續發展等,結合對場地科學的調查和分析方法,綜合景觀設計要素、藝術創造和審美進行詳細的設計,創建一個生態和諧、功能合理、滿足視覺和精神需求、賦予人文精神的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1.3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概論》課程

《景觀設計概論》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中一門不可缺少的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的課程.他同時也是風景園林、景觀設計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同一門課程,也因為專業的不同各有其側重點.對于環境設計專業來說,本課程對形成學生景觀設計課題的思維能力與設計技巧的基本專業素質有重要影響.主要任務是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和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的設計方法和審美能力,發揮藝術學科的優勢,培養學生用圖形來表達設計各個階段的內容.

2《景觀設計概論》課程面臨的問題

2.1課程內容安排不夠合理

一般在藝術院校的《景觀設計概論》課程,側重于史論、基礎理論和設計原則的理論講授,以及為景觀設計項目中圖形的表現而進行繪圖訓練.由于學科基礎理論課大多是由學校公共課部統一安排,普片設置的是藝術設計各專業通用的藝術理論內容.中外園林史的內容就被安排到了本課程中.園林景觀史論的部分通常采用主動式教學,老師在臺上講授過程比較枯燥,容易造成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吸收理論知識.對于設計方法也主要側重于設計表現的練習,景觀設計元素的學習也是停留對元素本身的認知,而史論和設計原則以及表現的連貫性不夠強,大部分學生難以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容易造成學生無法把圖形的信息和設計理念相互結合,甚至還出現學生純粹是把設計當成繪畫來考慮.設計的成果往往不符合場地本身的條件,對于不同人群的需求也顯得考慮不周,只是依靠專業的特點在空間的設計把握和平面圖形的形式美感上顯現出優勢.設計缺少科學的依據和理性的思考,只滿足視覺享受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根據場地條件進行細化分析、比較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出設計建議和策略并完成設計,才是景觀設計正確的方法,不能忽略設計前的調研和分析階段.

2.2專業性質的帶來的弱勢

環境設計專業屬于藝術設計學科,有其優勢就是學生具備美術基礎,有一定的審美眼光和較強的繪畫表現能力和創造性,但是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具有多元性、藝術性和技術性特點的專業,需要的不僅僅是美術基礎,景觀設計亦然.他同時也需要科學的方法,邏輯的、嚴謹的思維方式,即線性的思維方式.而藝術專業的學生主要思維方式則習慣于靠形象、情感、突發的靈感來進行創作設計的非線性思維方式.在從美術學習過度到藝術設計的專業學習之初,學生可能并不適應.尤其是一些美術基礎較深的學生更是如此,這就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習掌握方法論,學習轉變思維方式,做到兩種思維方式的結合.

2.3教學手段不夠靈活

在常規的《景觀設計概論》課程教學中,根據課程性質基礎理論課,我們多采用課堂理論講授的形式,但是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即使多以圖片案例來進行形象教學便于學生理解,仍然是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知識的了解、掌握、運用收效不大.設計表現也主要以抄繪設計方案圖紙來進行練習,雖然抄繪這種形式是一種不錯的練習形式,部分學生也從抄繪中學到了不少表現圖形和構圖的方法.但這些教學手段還達不到對學生思維方式,調查分析方法的培養.作為一門景觀設計的基礎課程,我們需要更靈感多樣的教學方法.

3課程改革的措施

3.1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首先要明確環境設計中該課程的目標,對于之前只滿足發揮自我優勢和灌輸理論的大綱進行相應的修改,突出本課程的教學重點.新的教學內容安排有四個重點,第一,古典園林史的授課部分,將重點放在優秀古典園林案例的講解,將理論和實際案例相結合,使學生能將造園方法和實際案例相聯系;第二,重點講授現代景觀設計的風潮,重點在于分析和學師的作品和世界知名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設計理念、設計手法等,安排學生對實際案例進行學習分析,側重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三,講解景觀的設計要素,對景觀設計中主要的設計要素及如何運用進行實例的講解;第四,加強了景觀設計流程和方法的內容,通過講授科學設計方法,重點講解場地考察和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論,并安排教師現場指導場地的調研,培養學生的獨立調查場地條件、分析能力以及將理論知識和實際項目相結合的能力.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后使學生不僅能對于這門學科的歷史、發展方向和前沿思想等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并且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學習完這門課程后能達到擁有一個獨立的、基礎的對案例或實際場地等進行調研、分析和評估的方法和能力,為后期設計和設計理念的提出提供依據,從而確定設計理念及與之相應的設計手段和形式;同時規范和鍛煉學生將所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的綜合分析能力.改革后的景觀設計元素部分使用了新的分類形式和講解方法,注重元素的實際運用和設計形式.

3.2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揮能動作用

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也采用了多種多樣化的安排,力求圓滿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要求.課堂教學的授課形式主要分為基本理論講授、課堂組織討論、交流和場地實地調查、分析.其中理論講授主要致力于引導學生對景觀的基本知識以及發展歷史有大概了解.而課堂組織討論是教學互動的體現,可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針對某些主題或某一現象組織討論、答題,可以深化學生的課題認識,充分發揮教學互長的積極作用.場地調查和分析的重要性則是培養了學生深入社會、參與市場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把課堂教授的觀察、分析的方法運用到實踐與調查活動中去.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要求學生對所調查和分析的景觀內容和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提交調研報告并逐個上臺講解并回答其他學生的疑問,極大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性和口頭表達能力.

3.3著重理論聯系實踐的訓練設置

本課程雖然是基礎理論課程,但作為應用型學科,一切的理論和方法都是為了實際運用和操作的.所以為了更好更快速的掌握理論知識,熟悉調研分析方法等,針對課程每個階段都設置相應的實踐環節.1.在學習中國古典園林部分,設置了經典園林案例的分析抄繪和默畫考核,訓練了學生對于這門新課程的動手能力也進一步了解了案例空間布局、空間尺度、空間流線、主次、秩序等.2.在講解現代景觀著名案例時,安排學生對知名案例進行資料收集,然后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的分析和學習.樹立對景觀的審美和價值觀,通過案例分析和學習掌握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結合專業知識給出評論.完成后每位學生在課堂將自己的分析成果介紹給其他同學.3.在學習過景觀的設計要素后,讓學生到實地中收集設計元素,以手繪的形式配合文字來記錄.這讓學生了解各種景觀元素的意義和形式,并能把想法或概念以圖形的形式進行表達,培養學生從立體空間到平面圖紙之間相互轉換的能力,發揮專業優勢.4.通過對景觀設計的基礎理論和調研方法的講解與實際案例的分析,要求學生進行指定場地景觀實地考察、資料收集.培養學生對景觀設計有一個最初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對實際基地的考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設計累課程鍛煉學生實地調研能力,讓學生知道,任何的設計并不是毫無依據的圖形,設計圖紙更不是一張美麗的圖畫,實地的調研才能為設計帶來依據,我們的設計才能站得住腳跟.加強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科學理性的看待景觀設計.

3.4加強課程組的建設

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景觀設計類的課程如果想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加強課與課之間的聯系,課程之間的聯系性,循序漸進的展開景觀設計教學.如在景觀設計概論之前中外園林史的必須已經展開,景觀設計概論課之后,從尺度較小的私家庭院開始慢慢向公共綠地口袋公園、城市廣場、小區景觀等設計課題展開,一步步將理論在實踐中展開.同時,園林植物及配置課程、生態課程也需要有所跟進.

4結論

作為環境設計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景觀設計概論》課程在整個景觀設計課程中起到了先鋒作用.課程的結果和收獲會直接體現在今后的設計類課程中,決定設計的方向.而此次對于教學內容及方式的探索與改革是對之前課程的一次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會根據設計前沿的更新、學生的特性的變化等,繼續對教學內容、方法、實踐的形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03.

〔2〕丁園.景觀設計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劍云,唐孝祥,侯雅娟.景觀建筑形式與紋理[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風水文化 教學方法 內容設置

中國高等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受西方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影響頗深,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課程結構和評價標準。伴隨著高等藝術教育大眾化、市場化進一步加深,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高等教育中與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相關的知識應進行擴寬,教學上應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以便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

風水是中國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現象,是中國人創造的自然、人文和諧關系的一種理論,是關于居住(陽宅)和葬地(陰宅)環境選擇的學問。從古至今,風水一直以一種人類活動的經驗積淀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梳理歷代有關風水的文獻不難發現,風水文化與環境設計的形成、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歷史實踐影響了數千年人類文明的進程。

環境設計主要是用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手段解決自然、人工、社會三類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而中國的風水思想正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蘊含環境設計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初級的環境科學,這在“人文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環境心理學”的論述中都有體現。將中國傳統風水文化引入到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科學地甄別其內容,系統地學習其精髓,可以幫助我們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村落、住宅與環境的關聯性,為深入了解聚落結構、建筑外部空間布局和內部細節營造提供依據,也為當今環境設計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提供指導。

一、風水作為專業課程的文化解讀

風水觀念源遠流長,一些人認為最遲也是始于周代,從此風水便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結下不解之緣,成為中國人追求理想環境的代名詞,人們試圖憑借所選的佳境招致幸福。風水按照“氣”“陰陽”“四靈”“五行”“八卦”等學說展開,形成兩大流派,即形勢派和理氣派。風水以“負陰抱陽”為基本格局,以對宇宙天地的迎合、引導和順應為總體思想,逐漸發展成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植根于社會的各個層面。

風水的產生早于其他學科,風水理論以傳統哲學觀念和方法為基礎,架構的思維體系中有一部分心理因素,因而在被某些缺乏科研依據的商業機構或個人肆意轉變為牟利手段之后,風水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的產物,受到大部分學者的批判。筆者認為,風水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社會存在,反映了人們對環境的整體審美思考,盡管其發展存在著許多歷史的、認識的缺陷,范疇也欠精密,但不應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態度,而應用理性的視角發掘其科學智慧的一面,填補長期以來由于思想禁錮而造成的學術空白。

如今,很多研究者從民俗學、地理學、文化學、建筑學、規劃學等不同領域探索風水,有些院校在研究生階段設置風水相關科研方向,相比之下,風水本科教育剛剛起步。筆者認為風水具有當代價值,應該作為通識文化繼續在當今社會發揮作用,在環境設計本科階段設置相關課程,使風水美學融入到建筑規劃、生態保護、空間布局等方面,指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更好地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

二、風水課程的教學方法

風水理論紛繁復雜,旁系頗多,目前還沒有一本完整的理論成果可作為教材使用,許多古代風水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編著,往往晦澀難懂,本科生要想較全面、深入的進入風水世界具有一定難度。此外,大多數授課教師沒有相關實踐經驗,只是從書本上或是網絡上了解一些成功案例,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在基礎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確保風水文化的傳播不在扭曲和誤解的基礎上建立,所涉及的內容集中在有確鑿理論依據的部分,去除模棱兩可的觀點,案例引用也應有所考究,以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在專業課階段,為了達到課程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可以聘請校外風水專家、風水職業設計師擔任專題客座教授,參與課程教學,使課堂傳授的觀念、內容、方法與業界發展同步,避免常規的內容寬泛、形而上學等問題;在實踐課階段,可推行“真題真做、虛題實做、實地調研”等教學策略,將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與實際項目相結合,強化學生實踐體驗學習和實戰設計意識,提高活學活用、古為今用等能力。

目前,國內環境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學,即大一階段的專業基礎課,大二、大三階段的專業方向課及大四階段的專業實踐課。風水作為課程不能局限在單一時間段來完成,應融合本科四年的專業視角采用貫穿式教學方式,涉及風水的流派宗旨、形勢美學、經典案例研究、現代實際運用等內容,將知識點整合到相關設計課程和實踐課程中,加強風水知識與專業方向的聯系,在實際案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深奧艱澀的風水不是一件易事,本科開設的風水課程在內容上應更偏向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純風水理論應適當弱化,感興趣的學生可在研究生階段,根據對風水的理解及個人特點選擇更寬泛的學習內容。

三、風水課程的設置及內容

本科一年級主要通過秋季寫生進行實地感知,從中了解風水的基本流派及特點。環境設計類學生在一年級末通常會安排去外省寫生采風,常去江西婺源、安徽西遞、宏村等風景秀麗、明清建筑保留較完好的地方。這些地方整體規劃布局嚴謹,既講來龍,又講去脈,是中國風水村落的典型代表。風水術在其漫長的歷史變革中,曾出現過諸多流派,特別是鼎盛的唐宋時期,以楊筠松為代表的“形勢派”可謂為主流。該流派強調“山龍落脈形式”為主,因傳播地始于江西,故又稱“江西派”。形勢派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合一,遵循“山環水抱必有氣”等規律。如果教師僅在課堂上枯燥的講授“龍、砂、穴、水、向地論”五訣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在外出寫生時依據實地實景進行具體講解,則既生動又讓學生印象深刻。

二年級主講風水基本理論。圍繞大一階段所了解的“形勢派”,以“陽宅”和“陰宅”兩個方面分專題進行研究。陽宅形法又細分“宅外形”和“宅內形”,“宅外形”是對宅外視野所及的范圍進行整體環境質量評估,常以“辨形”“察氣”兩種相宅手段,以及“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為主要內容,授課時需要將古代最佳城址、村址、宅址的風水圖配合以上要點詳解,再選取清代紫禁城的風水平面圖進行分析。“宅內形”是對宅院形態的規定,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主要是對尊卑大小、方圓整缺的權衡,可延伸到大三階段的室內設計方向課程中。在探討“陰宅”問題時,主要與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聯系起來,所謂“圣水深壑,靈山翠微,億年安宅,鞏我丕基”,天子的靈魂要和山川大地相配相融達到永存,因而從風水的角度剖析帝王陵寢是對古代傳統文化的綜合體現。帝王陵寢除了強烈的禮制色彩和大規模建筑群的空間組織處理方面的精湛造詣外,細致探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如何使整體環境賦予藝術感染力,是值得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傳頌的,經典案例可選用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的清東陵等。

三年級劃分不同專業方向。本科階段主要涉及的室內設計包括家居空間和公共建筑空間。后者涉獵范圍更廣,內容更龐雜,因此在設置風水室內方向課程內容時,只選取家居空間進行深度剖析,主要從功能分區、空間流線、色彩照明等方面展開。比如,客廳的玄關設計、臥室門朝向的講究、老人房的燈光色彩、兒童房的書桌擺放的注意事項、廚房的布置、衛生間設計中的禁忌,以及一些帶有美好寓意的物品與方位的配合問題。景觀設計方向則側重選址、擇向、營造、樹種的意蘊等方面,包括地理、氣候、水文等諸多因素的審辨和選擇,以及對應的優化處理方法。比如“四靈獸地形”模式、“水口”序列,以及如何做到“藏風聚氣”等,運用風水知識對山水空間進行有效組合,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格局。

四年級階段,對風水有基本認知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專業方向的需要,把風水知識與操作方法直接作用于畢業設計作品中,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觀點展開進一步論述,以畢業論文或是期刊論文的形式完成。

結語

高等藝術院校是培養設計人才的搖籃,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無論將風水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還是將風水作為一種普及學科,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審美價值,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生存藝術與規劃原則,將風水科學引入到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可以使現代環境設計蘊含傳統文化美學,對推動當代藝術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曙D,等.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王其亨,等.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關鍵詞:平臺+模塊 環境設計專業 構建

引言

高校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不僅是教學方法與內容,課程體系亦是培養核心。環境設計作為上世紀8 0年代末以后才在高校興起的專業,在人與環境關系得到高度重視的今天,其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因而,環境設計專業必須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平臺+模塊”的培養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培養模式,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因此,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構建“平臺+模塊”教育培養新模式勢在必行。

一、“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構建依據與原則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指的是由平臺課程教育和模塊課程教育共同組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從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來說,其平臺課程包括各種公共文化基礎課程,如政治理論、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課程等;公共專業基礎課程,如素描、色彩、裝飾圖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專業理論課程,如外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史、室內設計原理、環境藝術設計概論、中外設計史、環境工程學、材料學等等。這些平臺課程如同框架,是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在平臺課程基礎上,針對專業方向的不同而細分出來的課程群,為學生向不同方向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以平臺課程為基礎,以模塊課程為輔助,符合于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圍繞社會經濟發展,注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創新型學生,而“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符合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符合于時代精神,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解決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現階段培養模式落后的問題,著眼于當代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實際需求,提高課程的整體設計水平,以專業方向為導向,為社會提供實踐型、創新型與專業型人才。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構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其一,個性發展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具有自主選擇的能力,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于未來事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其二,全面發展原則。突破傳統的與時代和社會需求相脫節的教育模式,樹立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思想,全面提高人才素質,并使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其三,深化細化原則。打破原有平臺課程和模塊課程體系,使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并在模塊課程體系方面不斷進行細化,使課程更充實,針對性更強,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總之,“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宗旨是以為社會培養更有用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為根本,既要符合于社會的需求,同時也要針對本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目標。

二、“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結構體系的構建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構建的核心內容,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通過課程體系的具體構建將全新的教育理念輸入其中,從而達到創新教育培養模式的目的。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突出平臺課程的層次性,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拓展為三個不斷遞進、前后相繼的層次,即公共教育平臺、學科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然后再通過不同的專業方向模塊課程來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再加上與企業合作的實踐課程環節,實現“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全面構建。其中,平臺和模塊課程中的必修課體現了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共性特征,保證了人才培養的統一性,是課程體系的基礎。而平臺和模塊課程中的選修課與任意選修課以及實踐課,滿足了不同專業方向的實際需求,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關鍵課程。如果將前者比喻為框架,后者則是具體的充滿個性裝修的不同房間。前者課程保持相對穩定性,而后者課程則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而靈活地變更,從而使課程體系呈現出一種動態的課程模式。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使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形成了比過去更寬口徑的課程群,具體地來說,公共教育平臺課程是通識教育課程,其必修課程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綜合素質,而選修課程則滿足學生跨學科需求,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來拓寬學生知識面;學科教育平臺課程中的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環境設計領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而其選修課程則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需求而設置,如一些當前社會熱門的環境設計學科,如室內裝飾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設計等;專業教育平臺課程的必修課是與環境設計專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充分體現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性特征,其選修課則是學生選取與未來可能的職業相關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的必修課是在平臺課程基礎上的提高,適應為社會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需要,選修課所占比例較高,緊貼學科和時代前沿,是為走向社會從事不同的環境設計職業的強化訓練。

三、“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構建途徑

要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實現“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構建,除了依托于學校條件進行構建以外,還必須采取與企業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平臺+模塊”培養模式能夠真正面向社會需求培養高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第一,情景化途徑。在“平臺+模塊”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引入成功的環境藝術經典案例,通過實際案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或者鼓勵學生直接走出課程置身于優秀的環境設計當中,有利于使學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認知與提高。另外,可以采取一些環境設計競賽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競賽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而教師也更能夠因材施教。

第二,工作室途徑。在高校構建更為完善的環境設計工作室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主要構建途徑,它可以在不依賴外部條件的情況下,在高校自行構建完成“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目前,高校環境設計工作室的發展并不完善,主要局限于研究生教育當中,在本科、專科階段則缺乏相應的工作室,因而,在高校中構建更多的適合于環境設計專業本科以及專科學生學習的工作室是推行“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關鍵舉措。工作室可以由環境設計專業的骨干教師組建,將學生直接納入到工作室的項目設計團隊當中,工作室導師直接指導學生課程學習并參與到各種設計項目以及競賽當中。

最后,校企聯合途徑。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與相關的環境設計企業相聯合,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又一重要構建途徑,它突破了圍墻式教學,使學生走出去,或使企業走進來,企業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機會,而學生為企業創造了經濟效益,雙方實現了共贏的局面,使“平臺+模塊”課程教學同時在學校和企業進行,實現了產學研相結合,直接為企業量身定做專業性人才。特別是一些知名的環境設計企業,包括環境設計公司、機構等,擁有大型環境設計項目,使學生能夠迅速提高技能,而為使校企聯合模式更好進行,可以采取“雙導師”制,即學校導師與企業設計導師聯合指導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楊雅麗.基于“雙平臺”實踐教學模式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研究[J].設計.2015(23)

篇8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傳統陶瓷;創新應用

0引言

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審美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而日益增長,依仗獨特的傳統文化的支撐,中國優秀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才立足于世界環境藝術設計之林。借鑒西方設計理念而不靠攏,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創新和發展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1]例如,環境陶瓷作為陶瓷藝術應用于環境設計的理念受到人們的重視。陶瓷作為中國令世界矚目的一項承載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其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因獨特的材料特性,陶瓷越來越成為現代環境設計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環境設計中運用傳統陶瓷藝術,達到了生動傳奇的藝術化效果。

1傳統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

1.1中國傳統文化的涵義

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古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被廣泛運用于服裝、繪畫、建筑等中。其獨特的民族風代表著民族形象和國家尊嚴。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流行著講究無為的道家思想和講究對立統一、中庸和諧的儒家思想等各種各樣的文化理論和文化學派。

1.2環境藝術設計的范疇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實用藝術,所涉及的學科很廣泛,包括城市規劃學、建筑學、環境行為學、設計美學、環境生態學等。環境藝術設計是依據環境而存在的藝術形式,對于建筑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整合設計,達到依存環境、融合環境的藝術效果。環境藝術通過一定的組織、圍合手段對空間界面進行藝術處理,運用各種布置和造型設計語言以及各類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內外空間環境體現出特定的氛圍和一定的風格,以滿足人們的功能使用及視覺審美上的需要。隨著傳統文化的推動,起步較晚的環境藝術設計集藝術、科技、經濟以及傳統文化于一體,與時俱進,并實現了實用性和審美性的有機統一。

2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創新應用

2.1繼承與創新傳統文化

現代設計師們不斷發掘自身的創新潛力,以良好的創意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得以體現,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例如,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設計案例中,著名的世界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就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陶淵明的詩作《桃花源記》,借助西方的現代設計手法和理念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機結合,并進行重組和重建,不僅給予現代人舒服的視覺享受,而且釋放了傳統文化。[2]以藝術設計的形式和手段,提煉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因素,然后將其充分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從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

2.2在顯要位置突出傳統文化

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在顯效的位置,即在顯要的位置突出傳統文化,可以產生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的獨特藝術效果。如一個房間的設計,雖然到處充滿著現代藝術設計元素,整體呈現的是現代藝術風格,但是如果在顯要處恰到其處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便能傳達出傳統靈魂的思想。例如,南京諸子藝術館內景的設計案例,就充分體現了這樣的設計原則。從藝術館的整體布局來看,不管是屋頂的圓形大燈池還是富有立體感的木皮地板等,都洋溢著現代氣息。獨具匠心的設計者將一個扇面形的硬景花窗樣式的傳統漏窗用于自然采光。在傳統漏窗的陪襯下,室內充滿著大量的現代環境設計元素,形成了鮮明的傳統漏窗為主,現代環境設計元素為從的主從關系,并在古色古香的藝術館內達到了和諧、自然、舒適的統一。

2.3融入傳統文化精髓

中國地大物博,傳統文化亦是博大精深。作為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態之一,中國文化也是全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適應于中國社會在思維方式、地理環境、民族心理、經濟結構以及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特殊性。例如,早已形成的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家庭倫理綱常的精髓就可以注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之中。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我國的設計師集思廣益,以美學為標準,發揮審美的作用,采納中國傳統文化中主張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恰到其處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滲透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實踐中,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鮮明地體現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統一。

3傳統文化之陶瓷創意的應用于環境設計

陶瓷藝術作為獨立的藝術品形式,除了發揮著裝飾和點綴環境的作用,還具有審美藝術價值,更是以實用的形式滿足了人們的使用需求。陶瓷藝術與環境設計的結合傳達著一種獨特的美感聯系。環境空間如室內空間,由諸多材料和設計元素組成,各種材料和元素之間既要彼此有聯系,還要在整體布局上達到風格統一。陶瓷藝術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產品之一,它是一門古老而深沉的藝術,亦是一門現代而動感的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陶瓷藝術,賦予了環境設計以生機和靈魂。中國傳統文化之陶瓷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在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的同時,也凸顯了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藝術情趣和藝術思想。[3]通過對傳統陶藝和陶瓷材料的研究,能夠發現其在環境設計領域中具有的應用優勢。在生活節奏和工業化進程快速的時代,將陶瓷藝術應用于環境設計中,能夠給人帶來自然、原始的感覺。

4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是傳統精髓的精神內核的自然反映和對民族傳統文化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師應運用創造性思維,借助現代環境載體對傳統文化進行重組或重建,最終設計出既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優秀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應不斷地發掘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準確的定位和構思,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傳播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肖璇.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4(6).

[2]鄭曙揚.新舊碰撞的啟示——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文化情結[J].裝飾,1999.

篇9

一、虛擬現實技術與環境設計教學

1.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趨勢

環境設計專業是主要涉及建筑室內外空間環境的專業,是對建筑室內外以及環境、空間、光線、景觀、家具、陳設等元素通過設計手段進行整合與改造,以滿足符合人們使用功能和視覺審美需求的專業。由于環境設計專業本身較高的基礎要求和涉及的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人機工程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融的復雜性,有效開展專業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有效理解和吸收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教學成效,教師要采用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隨著虛擬現實技術日漸發展成熟,虛擬現實技術的教育應用與研究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虛擬現實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空間和造型的搭建、物體表面材質的模擬、自然光線和人造光線的模擬,能夠產生接近真實的虛擬世界,具有獨特的全沉浸式和強烈的交互性特點,可以為創建教學情境提供有力的支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符合環境設計專業隨著時展的更高的教學需求。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環境設計教學,可以進一步滿足環境設計專業中部分特殊且復雜的教學要求,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具有一定幫助。因此,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是合理且具有較大潛力的發展趨勢。

2.虛擬現實技術下的教學需求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環境設計專業協作教學模式,是以社會互動理論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知識建構、交互學習作為教學關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社會互動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班杜拉提出,他認為個體置身于群體之中,其行為受群體行為的影響,即個體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發生于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和互動過程中。維果茨基提出,社會互動是智力產生和發展的源泉,個體的學習和認知發展通過參與社會活動來獲得實踐經驗;費厄斯坦在“中介理論”中指出,中介人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有效的學習來源于個人和中介人之間的互動。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社會互動和交往雙方互動的質量。混合式教學是將傳授指導和研究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此教學模式中,在線課程可以代替一部分傳統課程,進行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普及,還可以承擔更多互動學習的功能,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中單一的教學層次;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則可以轉而主要承擔輔導、交流、研討的個性化學習指導,提升教學深度,并將在此過程中得到的學習成果作為補充再次進行線上互動,以優化學習環節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將整合學習與碎片學習相結合的學習習慣,增強課程中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有效擴展有限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更加適應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設計專業學習信息量快速增長的狀況。

二、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1.二維展示教學模式限制有效的空間感知學習

在以往的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圖片賞析、案例展示等間接形式分析空間的營造效果、情感表達以及文化內涵。這樣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環境設計的空間展示學習中,教師通常用二維方式展示三維空間,這種方式雖快捷、直觀,但因其具有高度抽象性,缺乏真實的空間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空間的性質、結構、尺度、形態、色彩、質感等設計構成要素的有效感知,難以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理解、運用知識系統;二是雖有大量實際的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空間案例供學生體驗學習,但因存在時間與距離的成本限制,考察性的教學模式在環境設計教學中難以普遍、持續開展;三是考慮到實際空間的建設成本及不可逆性,難以專門為專業教學構建豐富多樣的真實空間環境,供學生學習體驗。

2.封閉式課堂影響學習深度

部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線下教學模式與其他專業的教學模式相似,是一種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相對封閉的模式。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體現出此模式在保障教學基礎內容的整體性、連貫性、系統性以及明確的指導性上具有強大的效力,但由于專業發展現狀,師生人數懸殊,主講教師通常需要面對中、大規模班級的學生,教學活動往往只能集中在較為基礎、普遍的知識點與技能上,難以滿足設計教學中的個性化需求,難以將課程內容進一步延展。在此種情況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學形式往往較為枯燥,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難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了專業學習的深度。

3.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受時空限制

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信息技術條件下,建筑與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線下課程小組合作機會以及線上論壇討論機會,但均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協作式教學無法普遍性開展,且在有限的協作式教學中,抽象設計思維在空間中的體現形式也無法進行有效、直觀的傳達,學生間的協作質量無法達到要求,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發散性的設計思維培養。

4.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有待完善

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有效應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解決環境設計教學中的部分重點、難點,對以往教學中很難涉及到的領域也可以進行突破。但環境設計專業對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基于虛擬現實技術下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尚未完善,如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更加完善、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仍然是當前的研究重點與難點。

三、協作教學模式策略

在環境設計的教學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使學生間的互動變得更加便捷、多元、有效,以此增強學生在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習中進行互動交流的興趣,促進協作式學習的有效開展,進一步提升協作式學習的質量與效率,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教學質量。在協作教學模式中,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提供更加直觀、便捷的教學方式,學生可在環境設計專業學習中得到更多的互動學習機會,不僅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討論表達觀點,而且能依托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設計思維互動,有助于促進對話、反思、知識建構和自我評價等教學實踐的延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反思性實踐、批判性評價和領導性才能。

1.人機協同合作

人機協同合作是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將線下的相關基礎知識展示和線上的虛擬仿真教學項目相結合,提供真實和虛擬兩種實驗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突破以往教學僅以教師輸出為主的局限,提升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人機協同合作首先是學生在課前通過線上知識構建系統對基本知識進行課前預習,了解教學內容,然后進入線下課堂,教師設計一系列與線上相關的專業知識問題,形成問題式教學,將以往教學中“教師輸出、學生輸入”的模式變為“教師輸出、學生反饋”的模式;在線下相關基礎知識展示觀摩階段,教師可設計游戲性教學環節,增加新穎的學習基礎知識的方式,促使學生將虛擬項目中呈現的相關知識與真實世界的實物對應,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和記憶。此類人機協同合作教學模式,可以將環境設計專業基礎知識部分的學習重構成為更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學生吸收的形式。

篇10

關鍵詞:景觀設計;實踐教學;創新能力;教學改革

一、景觀設計課程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不足

1.發展現狀

我國景觀設計課程還處于起步階段。該課程主要開設在建筑、規劃、藝術學等學科背景下,各高校對該課程有不同的側重點。自2012年新版的本科專業目錄將“環境設計”作為設計學門類下一個獨立的專業后,環境設計專業的定位更加明晰,專業涵蓋面廣泛,由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內容組成。由此可見,景觀設計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不同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中,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同,對接社會需求也有差異。

2.不足之處

其一,課程設置缺乏聯系性。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以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大方面為主。在課程設置上,前期為專業基礎課,然后是室內設計基礎課和專業課,到開設景觀設計課程時,學生雖然已經建立了室內空間感和思維方式,但是對景觀設計的大尺度空間感一時仍然難以適應。加上課程時間短、內容廣泛,教師往往泛泛講些概念,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其二,學生綜合設計能力欠佳。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藝術功底相對較強,在方案的表現能力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景觀設計課程的作業要求大多是一人一題,一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缺少相互溝通與交流,難以鍛煉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在步入社會后很難適應項目組的工作方式。其三,沒有真正實現符合環境設計專業特點的實踐教學。環境設計是實用性較強的專業,該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才能夠較好地適應行業需求。但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難以接觸到實戰項目,缺少實踐機會,就業后難以快速地適應崗位需求,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承擔具體的設計工作。景觀設計課程的實踐環節在教室里很難完成,主要表現如下:一是課堂教學以理論講解為主,一些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不好;二是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難以感知空間概念并鍛煉準確的尺度感;三是一些學生欠缺材料知識,無法從教室里獲取;四是缺乏實戰項目,一些學生對設計項目操作流程一知半解。

二、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1.鍛煉學生的調研分析能力

調研分析作為景觀設計的前期工作至關重要。因此,在景觀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強調調研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將項目背景的調研與分析工作做扎實了,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景觀設計工作。教師可以在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加入社會調研,讓學生親自實測小型的景觀設計實例,引導學生感受室外空間的尺度、空間組合方式,分析景觀設計要素。

2.提高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而言,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過程較漫長,教師只有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引導學生,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相互啟迪與激勵,學會不斷地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才能夠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設計表達能力

景觀設計表達不局限于手繪和計算機的表現,模型制作表現也能夠輔助方案的表達,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也是設計表達的重要部分。在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手繪表現、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模型制作都有相應的專項訓練課程,語言表達則需要在不同的課程中通過相應的環節進行訓練。教師可以通過在不同的課程中加入方案展示和匯報等環節訓練學生的設計表達能力。

三、探索多種教學方式

1.參觀——實景教學

要想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景觀設計的精髓,僅憑單純的課堂講授是不夠的。因此,在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非常有必要增加實景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植物園觀察各種植物的外觀特點,了解植物對環境的要求;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公園、廣場,學習空間、道路的組合方式和不同的材料、工藝要求等;還可以讓學生參觀名勝古跡,體驗大師作品。這種實景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能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

2.項目——案例式教學

在學生對景觀設計有了初步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采用案例式教學的方法。教師應該盡量使用自己參與過的景觀設計項目,由于是親身實踐,所以更加了解項目的設計背景,對于設計過程的體會會更深刻,能夠將項目講解得更加透徹。

3.模擬情境教學

在學生完成設計方案后,教師可以將課堂模擬為投標現場,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采用電腦演示、設計手冊展示、上臺解說匯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投標相關活動。在學生匯報之后鼓勵其他學生開展討論,和教師一起對方案的優缺點進行點評。結語景觀設計課程應具有明確的課程定位,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為目標。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應探索多種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參考文獻:

[1]宋廣瑩.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以景觀設計課程為例.中國培訓,2016(8).

[2]賈忠峰,李傳剛.關于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的探索.繼續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