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風俗習慣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不同民族風俗習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不同民族風俗習慣

篇1

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強制手段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伴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少數民族的信仰自由,犯罪對象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所謂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指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在服飾、飲食、婚嫁、喪葬、禮儀等方面的習慣做法。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則侵犯了少數民族公民所享有的上述權利,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感情與民族自尊心,破壞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原則,理當予以禁止。

2、客觀要件

本罪客觀上表現為以強制手段非法干涉、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干涉、破壞的形式表現為使用暴力、脅迫、利用權勢、運用行政措施等。從內容上看,主要表現為強迫少數民族公民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干涉或破壞少數民族根據自己的風俗習慣所進行的正當行動。例如,強制回族群眾食用豬肉,禁止少數民族過自己的節日等等。這里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客觀行為,必須具有強制性。如果以宣傳教育的方法,促使少數民族自愿放棄、改革自己的落后風俗習慣,則不構成本罪。第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必須具有非法性,即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的干涉是沒有合法根據的。第三,所侵犯的必須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即漢族以外的民族的風俗習慣;這種風俗習慣必須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群眾基礎的風俗習慣,因此,侵犯漢族風俗習慣的行為、以及干涉少數民族的個別人并非基于風俗習慣所進行的活動,就不構成本罪。

根據本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才構成本罪。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手段惡劣、后果嚴重、政治影響壞等等。如因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引起了民族糾紛、發生械斗的,應視為情節嚴重,以犯罪論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由于政治水平不高、或者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缺乏了解,導致對具體問題處理失當,引起少數民族地區的公民不滿的,一般不能以本罪論處,可以酌情給予行政處分或者進行批評教育。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為特殊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只有作為國家方針政策執行者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上述行為,才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觸犯刑法的,應根據行為的性質、情節與危害程度,以其他犯罪論處。

4、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侵犯少數民族保持與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危害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犯罪的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二、認定

區分本罪與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界限

1、犯罪客體的不同。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侵犯客體是少數民族的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權。

2、侵犯的對象不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侵犯的對象只限于少數民族公民的風俗習慣不包括漢族人民的風俗習慣;而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犯罪對象則既可能是少數民族的公民也可能是漢族公民。

3、犯罪的客觀方面不同,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行為的客觀表現為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進行非法剝奪,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在客觀上主要表現為以強制手段破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行為。另外,一般說來,兩罪的犯罪行為發生的地點也常常不同。其中,非法剝奪宗教信仰自由罪多發生在教堂、寺廟,或其他有關宗教活動場所,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則較少發生在這些場所。

4、兩罪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二者雖然都是故意犯罪,但故意的內容是不同的,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行為人系明知少數民族有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自由,但仍故意加以侵犯;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之行為人則是明知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而故意予以非法剝奪。

篇2

7中華民族一家親

教學設計

課題

中華民族一家親

第二課時

單元

第三單元

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五年級

學習

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維護民族團結、尊重其他民族風俗習慣的意識。

2、

能力目標:能夠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維護民族團結。

3、知識目標:了解民族之間的差異,學會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我國扶助少數民族的政策,懂得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要性。

重點

了解民族之間的差異,學會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

難點

解我國扶助少數民族的政策,懂得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要性。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1、猜猜這是哪個民族的服飾

2、猜猜這是哪個民族的飲食

3、猜猜這是哪個民族的民居

猜一猜小活動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1、

思考:

(1)你從上述猜一猜的活動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民族之間還有什么不同嗎?

2、小提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的生活環境、文化紫蘇都有差別,表現在服飾、飲食、民居、節慶和禮儀等各方面。

3、活動園:五(2)班開展了一次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展示會。會上,同學們介紹了自己所了解的節日。

4、小小分享會:請你結合自己的經歷或看過的資料,向同學介紹一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可圍繞下面問題進行介紹。

(1)節日的名稱是什么?

(2)這個節日給你印象最深的習俗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3)如果有人想參加這一節日的活動,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

5、介紹民族節日:那達慕大會、酥油花燈節等。

6、開動腦筋:想一想,文化習俗等的不同容易導致什么?我們該怎么辦呢?

7、社會觀察:由于各地區文化的差異,我們經常能發現一些游客因不了解或不自覺,而做了許多不尊重當地人的行為,例如:在摩梭人家里隨意談論走婚習俗,并將走婚過度解讀。或是在古城里隨意爬上民居的屋頂拍照,亦或隨意將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評論為落后、愚昧等。

直觀了解各民族之間的差異。

從不同民族的傳統節日當中感受差異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好與壞),再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么做,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尊重其他民族風俗習慣的意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8、民族相處小貼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忌諱。俗話說:“入鄉隨俗”。在進入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時,應尊重當地的傳統習俗和生活中的禁忌,任何人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衡量和要求別的民族,也不能以個人的好惡去對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與民族風俗習慣有關的事情。

9、我是民族風俗小達人:你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嗎?假如去到當地,你會怎么做?

10、入鄉隨俗我能行:

(1)蒙古族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圣潔物,所以我可不能當著他們的面跨越或踢火,不能往火上摔東西、扔贓物。

(2)回民禁止以食物開玩笑,特別是不能用進食的東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紅柿像血一樣紅等。

(3)彝族男性最忌他人觸摸自己頭上的蓄發,認為這是不可寬恕的行為。

11、小數據:從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對此,你認為國家應該怎么做?

12、小提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我們56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實現這個偉大夢想。(國家要扶助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13、國家的措施:

(1)實施精準扶貧政策。

(2)援助少數民族大行動

(3)開展興邊富民行動

14、播放視頻《天路》

15、思考與感悟:你知道這條“神奇的天路”指的是什么嗎?它“神奇”在哪里?

16、閱讀角:“天路”頌歌。

17、解釋:青藏鐵路的重要意義。

把意識付諸行動,做到入鄉隨俗。

從數據中認識到不同民族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懂得國家應該扶助少數民族,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了解國家為實現共同繁榮所實施的舉措。

課堂小結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56個民族一個都不能少,我們要團結互助,努力實現共同繁榮。

總結提升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板書

7中華民族一家親

第二課時

1、不同民族之間的不同

篇3

歷史文化對翻譯的影響

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歷史制度、歷史典故、歷史事件、歷史語境,翻譯不僅需要體現譯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歷史定位,聯系文本作者的歷史性,還需再現其在新文化當中的認可度,將譯本確定在一定的歷史性地位中,使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目的語讀者能感知同樣的閱讀及審美效果。例如,英語中有“tomeetones Wa-terloo”這個說法,被譯為“受到失敗和挫折’,熟悉西方歷史的人都知道“Wa-terloo”是拿破侖慘遭失敗之地,又如,中國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下,有了“鴻門宴”這個歷史典故,如果譯者對此不甚了解,僅僅將這一詞簡單地譯為Hongmen Feast,將會誤導讀者,使之認為這僅僅是一般的宴席,而無法準確理解個中涵義,達不到翻譯的良好效果。中西方各自的歷史文化多以成語或短語的形式流傳下來,例如,漢語的“三顧茅廬”“完璧歸趙”“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東施效顰”等,多為動賓式、連謂式、對偶式,英語的“bum ones’s boats”“Achilles’heel”“stickto one’s gun”等,多與人稱有關,更注重對個人功績的宣揚。譯者只有準確了解譯本所負載出的歷史文化及其歷史底蘊,掌握各自的表達技巧,例如漢翻英時盡量運用人稱指代,英翻漢時注重用主動動詞,從而使譯本更具內涵性,更為準確。

風俗習慣對翻譯的影響

在漫長的人類進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同的風俗習慣也影響著語言的運用,中西方時常會運用不同的事物來表達相同的語用意義。例如,漢語文化習慣視虎為百獸之王,有“虎踞龍盤”“龍騰虎躍”等,而英語文化習慣將百獸之王頒給獅子,有諸如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the lion’s share(最大份額)等說法,可見,中西方在風俗習慣上,分別將“虎”和“獅”寓意為百獸之王。又如,漢語將豬視為愚蠢的象征,而英語也有俗語as stupidas agoose,這里的goose是鵝,與漢語的“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由于中西方風俗習慣上的差異,相同的詞語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例如,中國習慣賦予“龍”這一動物以超凡的神力和智慧,認為龍是萬獸之首,善于變化,能興風喚雨,利萬物,我國古代更是將其視為皇權的象征,帝王自明為龍,皇帝使用以龍作為裝飾圖樣的器物,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可見龍在我國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然而西方文化中,視“龍”為一種兇殘的魔鬼,認為龍是一種巨型怪獸,兇猛異常,破壞了很大,象征著邪惡勢力,在圣經故事中,魔鬼撤旦被稱為the greatdragon,即大龍。英語有俗語“plant dragon teeth”,是挑起戰爭的意思,源自希臘神話中,國王種下的龍牙長成了許多互相殘殺的武士。西方還有不少有關英雄斬殺惡龍的情節,可見龍在西方人看來是非常邪惡的,恨不得誅之而后快。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區分中西方不同的風俗習慣用法上所產生的不同文化意味,才能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下準確地翻譯。例如,上個世紀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四個亞洲經濟體:香港、新加坡、韓國、臺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考慮到中西方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這個詞譯為英語是“Four Asian Tigers”,即“亞洲四小虎”,而并沒有直接譯為“FourAsian Dragons”。

篇4

【關鍵詞】情感 情感作用 情感價值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10-01

一、情感是什么

情感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級社會性情感,常用來描述那些具有穩定的、深刻的社會意義的感情。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道德風尚的完善、完美的藝術享受都給人以諸如愉、滿足感、幸福感等肯定的情感,而兇暴行為、侵略戰爭等則使人產生恐怖、不快的否定情感。

儒家思想看來,人是情感的存在,就是說,人是有情感的動物,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樣式。人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問題,首先要從這里尋求解決。這當然不是說情感是惟一的,人除了情感,再也沒有別的,而是說,人就其為人而言,首先是情感的存在,情感具有內在性、直接性,而且對于人的其它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甚至起核心作用。

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如喜、怒、悲、恐、愛、憎等。唐白居易《庭槐》詩:“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 [1]往往感情相同時往往會得到雙方的共鳴。俗話說“同病相憐”便是如此,就狹義講,患同樣疾病的人,在一起時很容易談病史及用什么藥較好等;就廣義講,當人感情相同時,很快便能尋找到共同語言,一見傾心。

二、情感的作用

人非草本,孰能無情?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會產生情感,不同的情感會對交往產生不同的影響。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動中獲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運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當自己的行為引起對方情緒激動時,總是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過分了。此時應注意分辨是自己確實太過分了,還是對方情緒過敏了,或是對方故作激動等,然后調整自己的行為。

對他人爆發的激烈的情感,能夠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為領導和管理者,當下級因故發泄脾氣或個別人胡攪蠻纏時,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可防止問題激化,留下回旋余地。

三、情感可貴

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情感是可貴的,因此,人也是可貴的。《孝經》引述孔子的話說:“天地之性人為貴”[2],人之所以為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因為人有情感。在儒家看來,人的情感不同于動物的情緒、情感。人固然有動物性的情緒、情感這一面,但人之所以為人,還在于人有不同于動物的高級情感,對此,孟子進行過論述。孟子舉例說明人人都有相同的欲望,“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就是說,人人都喜歡吃好吃的,聽好聽的,看好看的。這是就耳、目、口等感覺器官而言;從耳、目等感望之相同進而證明人心也有相同之處,這相同之處就是“悅理義”之心。“悅”是一種心理情感,“悅理義”之心就是一種普遍的道德情感。孟子所說的“理義”,是一種道德自律,不是從外面強加于人的他律,但它具有普遍性,是一種道德理性。所謂“悅”,是“自悅”,不是“他悅”,即是自己對自己的道德自律的喜悅,它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不是以別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四、如何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要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要首先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獨特的感受,尊重個性和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情感和人格,建立一種真正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樣,人們就會在這種輕松、愉快的交際或生活中徹底地敞開心扉,坦誠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交流。

首先,可以從風俗習慣學習中入手,各民族都一慣重視風俗習慣的學習,它是各民族良好的風俗習慣的繼承,發展是時代相傳的重要形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風俗習慣的學習本身在人們的品德教育中就顯得更加重要,然而,風俗習慣的學習,在不同的情景下,在不同的對象身上,其地位、作用和效果是不相同的,在具有較長歷史的城市和鄉村中,風俗習慣的學習更為突出,與城市相比,地處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們通過風俗習慣的學習所接受的品德教育機會多。因此,人生每一階段是通過風俗習慣的學習形式和發展個體高尚品德的重要時期,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奠定基礎。

其次,立足現實,從多元化價值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觀。在一個社會里,不同的民族、輩份、生活區域、家庭、使用語言、宗教、受教育水平、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等,甚至不同的個人,都可能意味著不同文化的存在,價值取向也就不同。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加深對多元化社會德育的理解,需要從另外的角度審視自己是否有價值偏見,重新認識不同文化在社會存在與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改善人際關系,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與習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對當前文化生活的特殊體驗,使用交往雙方熟悉的交流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教育,從而使本地區的人們在選擇人生價值觀時,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民族、集體利益。盡管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甚至社會環境錯綜復雜,也要堅持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以造福全人類,個人利益不能凌駕于國家、民族、集體利益。只要選擇了這種價值觀,對人生態度就積極樂觀起來,想到前途就一片光明,增強自信心,縱使他們正確價值觀真正形成,達到能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價值觀境界。這就是我們佇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發展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我們將為此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注釋:

[1](漢) 王粲:《柳賦》,《文藝研究》,(1983.6)。

[2](唐) 白居易:《庭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參考文獻:

[1](唐) 白居易:《庭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篇5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英語翻譯;影響

一、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在形成的過程中,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完善,同時還需要結合著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民俗習慣以及文化形成等多個方面,不同的地域、民族以及社會環境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中西方在發展交流的過程中,基于社會背景不同、歷史發展趨勢不同以及雙方的思想認識不同,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在整個英語翻譯過程中,要想確保翻譯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核心在于了解彼此間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最為突出的中西文化差異。在中西文化差異中,最為突出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域文化、風俗習慣以及等三個方面,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長時間的積累與發展中,形成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特色是別的民族所不具備的,且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傳承下來。具體分析如下:

(1)地域文化差異。地域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與其所處的地域、自然條件以及地理環境等各個方面密不可分,并結合該區域內各方面,形成具備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在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對同一現象及事物有著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態度或看法。例如:在中國的地域文化中,說起“東風”,人們能夠第一時間想到溫暖和煦,草長鶯飛的景象,而說到“西風”,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冬天刺骨的寒風,在晏殊《蝶戀花》中有這樣一句詩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中便能看出西風給人們的映像。而在英語中卻與漢語有著極大的不同。在英語中,當我們讀到Samuel Butler 的“biting east winds”時,將其翻譯過來則是“刺骨東風”的意思;而關于西風,則有John Masefield的“It i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cries”為例,將其用漢語翻譯過來的意思為:這種風能夠帶給人們溫暖,當西風吹來時,會出現萬鳥爭鳴的景象。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與中西方的地域差異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我。國的地域環境中,我國的西部地區多處于高山地區,且東臨大海,當東風吹來時,自然會給人一種舒心、溫暖的感覺,而西風多來自于西伯利亞的寒風,給人一種冰冷刺骨的感覺。在英國人的理解中,英國是一個島國,其國家的東風多來自于歐洲大陸的北部,與其他風向相比,有著一定的寒冷性;而西風則來自于大西洋,溫暖宜人。由此可見,在英語翻譯中,地域文化對英語翻譯有著一定的影響,翻譯人員若不能準確、客觀的了解該地的地域文化,將會在翻譯活動中造成一定的困惑或誤解,直接影響英語的翻譯質量。

(2)風俗習慣文化差異。在風俗習慣文化形成的過程中,與該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有關,在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同時,還與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以此同時,風俗習慣文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該地區的民族特色。在一個民族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語言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以反映該地的風俗習慣為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而在英語文化翻譯中,若一味的從字面含義上進行理解,不僅達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文化傳播的意義,而這些都需要翻譯人員著重注意。白色在西方人眼中象征著天使、純潔和幸福,在婚禮上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紗,而在中國,白色則是喪色,人們往往用白色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在中國的婚禮上,新娘要穿紅色喜服,因為在中國人眼中紅色象征著吉祥、如意、健康、幸福和喜慶,但是在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民族眼中,紅色則意味著流血、恐怖和危險。再如:“Blue blood ”這個習慣用語,若從字面上翻譯為“藍色血液”,然而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顯然是錯誤的。在這些顏色詞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色彩背景,在英語中,通常將“Blue blood”翻譯為“貴族”,該詞來源于西班牙,一些古老的西班牙人堅持自身的民族原則,不和摩爾人、猶太人等非西班牙人通婚,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民族的皮膚相比,他們的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藍色”,并由此而得名。

(3)文化差異。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作為人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既包括外來的,也包括本土的。在其具體形成的過程中,一般是基于該民族的、意識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信仰文化。在差異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之間有著不同的。在我國的中,主要以儒教、道教以及佛教為主,且這三大教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我國的社會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英美國家,多數人信仰基督教,在他們的意識中,認為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且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英語有句諺語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對應中文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這句話翻譯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這樣既能借用英語中的諺語來表達漢語成語,又保留了漢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因此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原語與目標語這兩種宗教文化的不同精神實質,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點。

2.文化差異與英語翻譯。在文化形成與流傳的過程中,翻譯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文化傳播的橋梁,擴大了文化的影響范圍,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在整個英語翻譯活動中,基于雙方不同的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必然會對原有的文化造成影響,針對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地域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地域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域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而這些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都會對英語翻譯造成不成程度的影響,在影響雙方文化傳播的同時,還會影響著英語的翻譯質量及誤導人們的理解。

2.詞匯歧義對英語翻譯的影響。在語言形成的過程中,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系統賴以存在的核心支柱。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詞匯對英語翻譯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其語言結構中的語法不同、語義不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詞匯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同。

3.民族文化背景對英語翻譯造成的影響。在英語與漢語形成的過程中,語言的形成與發展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在其發展的同時,又積累與創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動的語言。這就需要翻譯人員在對其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開展翻譯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綜合國力的提高,英語翻譯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文化傳播中的重要發展趨勢,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從事翻譯工作的工作中,能夠準確掌握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在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開展翻譯工作,在保障翻譯質量的同時,還能從根本上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6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西方文化。而了解西方文化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因此,英語教師除了要精通英語的語言形式外,還應熟悉西方國家的文化,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水平收集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使他們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正確判斷哪些內容應該放在教學中,哪些是文化導入的重點,哪些內容可有可無,做到心中有數。

2.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主觀評價。新教材中有很多與文化有關的詞匯可挖掘。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風俗習慣等。

3.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體驗異國文化氛圍。

組織學生上網觀看原版電影、電視劇,利用電影、電視所提供的語境,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各個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如何慶祝節日以及說話時的姿態、表情和手勢動作等輔助語言。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分別表演自己喜歡的精彩片斷,并結合自己所學的英語加進各自的創意。學生從演出的反復排練中體會西方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為,感受外國文化的氛圍。

4.鼓勵學生積累典型的英語國家的文化。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畢竟有限,更多的文化知識要靠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學積累。教師要鼓勵并指導學生課余大量閱讀與文化現象有關的如諺語、神話傳說等文學作品,以及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書刊雜志,并做好讀書筆記,相互交流。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從中受到教益和啟示,對他們學習英語語言也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這樣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

5.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篇7

民俗文化是高雅文化的基礎,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云:"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里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于民俗文化意識范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英漢習語 民族文化 特征 差異

習語是語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典故等,是一種在結構上與意義上都比較穩定的語言結構。它是語言中的精華與瑰寶,含義深刻且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習語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談談英漢習語與民族文化特征的關系。

英漢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異而形成各具特點的習語。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民俗是習語賴以生長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漢語有習語“小菜一碟”英語有習語 a piece of cake。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輕松愉快)的事情”之義,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人在 13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一種食品,所以他們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國,小菜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這兩個習語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在性格方面,中國人質樸凝重,謙虛寬容;英美人性格外向開朗,看重自我,從不貶低自己。漢語習語如“不為禍死,不為福先”、“知足常樂”、“安貧樂道”、“槍打出頭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命中無者莫強求”…等表現了中國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為特點的為人處世哲學。而英美人則強調人要不斷創新,不滿足現狀,標新立異,尋找新的機會。如“No money,no honey.沒有錢就休想得到稱心如意的女人為伴侶;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愛情和戰爭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當的”等習語就是這種形象的反映,這些對于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是接受不了的。

中英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皆來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國長年戰爭,許多習語如圍魏救趙、臨陣磨槍、毛遂自薦、四面楚歌、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三顧茅廬等出自國家間的征戰故事,充分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國,磨坊和鐵匠鋪是農村的主要手工業生產地,許多習語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沒有多大變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實話實說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賣”等與此緊密相聯 。

漢英民族對客觀事物各持己見,賦予事物不同的內涵。如“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和力量。習語有“望子成龍、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有時也用“騰飛的巨龍”來形容我們的國家,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然而在英語 中 a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兇殘猙獰的怪獸。撒旦被稱為d~gon,兇暴的女人稱為dragon,“亞洲四小龍”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中國北方,貓頭鷹出現就是一種兇兆,和吉祥全然無緣。英語中卻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機警、聰明”。兩個民族都養狗,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喪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頭軍師”等口j。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狗討厭之至,對狗沒有任何贊美之意。然而,對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門或打獵,也可以做人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多數有褒義。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top dog優勝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運。”又如中國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過紙醉金迷生活的輕浮闊少爺”,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風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語的 flower卻無漢語中提到的含義。再如daffodil漢語中是“黃水仙”,僅僅是一種花而已,但在英語中它是春天、歡樂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語中的白色象征著快樂、純潔。例如習語“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無惡意 的謊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無用之物”…。但在漢語中,白色蘊涵悲愴貧寒,衰敗死亡之意。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一窮二白”,都勾勒出蒼涼寂凄、衰敗哀愁的意境。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人中國已一千多年,人們相信佛主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很多習語如“一塵不染、萬事皆空、現身說法、借花獻佛、在劫難逃”等與此有關。在英美,人們多信奉基督教,習語“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將臨頭的危險,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時刻”等來自“圣經”。

英漢習語結構凝練、意義深遠、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含蓄幽默,富于表現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語言里的結晶,閃爍著民族文化的光芒。通過英漢習語來源的比較,我們看到了英漢兩個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靈活運用英漢習語。

參考文獻:

[1]盧梅.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

篇9

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鄉土文化,學校可以借助地方文化形成學校德育的特色化發展。基于鄉土文化資源開發的學校德育特色實踐策略包括: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固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體驗道德生活,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引領學生的道德追求。

關鍵詞:

鄉土文化;鄉土文化資源;學校德育;道德認知;道德生活;道德情感;道德追求

鄉土文化資源是特定區域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積累下來的道德觀念、文化習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具有歷史性、文化性、生活性、情感性、鄉土性等特點。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文化與生活在該地區的人相融相生。鄉土文化資源既承載著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融合,且表現出鮮明的道德傾向,是學校德育可以發掘和利用的理想資源,也是促成學校德育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學校德育工作應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重視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和獨特價值。

一、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固化學生的道德認知

具體而言,鄉土文化資源主要包括人物典故、道德情感故事、地方風俗習慣、文化實物、生活方式等內容。這些地方文化資源的形成實際上是當地民眾道德規范、性格習慣等深層文化特質的外在體現,無論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還是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都蘊含著當地民眾的道德價值觀念,蘊含著當地民眾特有的道德認知〔1〕。例如,人物典故大多講述一些地方歷史名人或者是地方傳說中人物的一些具體事跡,由于這些典故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因此,相關典故往往具有明顯的是非觀念及道德意識等。如豫劇《小倉娃》的故事就蘊含著強烈的兄弟和睦、公平等道德觀念。另外,從地方風俗習慣來說,各種風俗習慣的形成和流傳實際上是由于此種行為與當地民眾道德價值觀念一致,這些風俗習慣一定程度上是當地民眾的道德選擇和道德載體。生產方式和文化實物也是如此,都是民眾道德價值觀的外在表現,蘊含著當地民眾特有的道德認知。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經過一定時期的教育,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道德認知,但是這種認知更多地是理論認知。因此,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有生活氣息的當地特有鄉土文化資源的道德認知固化學生的道德認知。這樣,一方面,可以使相關道德理論資源更加形象生動,便于加深學生對已有德育知識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鄉土文化資源具有地方性和生活性特點,容易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具體到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選擇合適的地方文化資源。不同年級階段學生的道德水平有差異,每個階段強調的德育內容不同,面對眾多地方文化資源,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中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地方文化資源,形成地方文化資源德育資源系列,把零散的地方文化資源基于道德視角梳理成有效的德育資源。第二,把地方文化資源設計為德育課程的一部分。當前,學校德育都是按照課程設計來進行的,什么時間學習理論知識,什么時間進行德育實踐活動,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已經形成了一個提綱模式,這就使得地方文化資源要進入德育課堂中,要把相關地方文化資源和其他德育資源一起進行課程設計。教學中,根據德育課程需要,把相關文化資源和德育教材內容進行有機組合,使其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同時也能從地方文化資源找到相關理論的例證,加深學生對道德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團結、拼搏等理念時,可以與稱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的建筑關聯在一起,以紅旗渠建造的不易和最終取得的偉大成就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理念的理解。第三,選用合適的方式進行。地方文化資源多種多樣,要使相關資源能夠充分發揮其強化學生道德認知的作用,還需要選擇合適的開發利用方式。常見的方式有圖片感知、故事講解、風俗思辨、生活提煉、活動體驗等,關于紅旗渠等文化實物方面的文化資源,則可以直接選擇視頻剪輯和現場參觀的方式進行。

二、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體驗道德生活

學校德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選擇一種道德生活,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各種關系中時刻關注自己的道德角色,并能按照相應的道德規則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及人和社會的關系。要達成教育目標,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的道德理念規范學習;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道德實踐加強學生的道德生活體驗,使學生對相關道德理念理解得更為透徹。鄉土文化資源實際是鄉土生活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總結,其中,包含著民眾在道德方面的選擇和度量,也包含著道德生活的感悟和啟示,同時也蘊含著民眾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如大多數地方都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作為地方道德水平較高的重要判斷標準。因此,鄉土文化資源實際上包含著學生道德生活的模板或準則,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道德生活體驗。以鄉土文化中的地方風俗習慣為例,很多地方風俗習慣實際上本身就是地方道德觀念的一種取向,相關道德觀念也正是依照這種方式得以代代傳遞。特別是部分少數民族并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民眾就用自己的特殊風俗習慣把民族道德觀念蘊含在其中,在兒童習得相關風俗習慣時,自然也就傳承了其中的道德規范。如朝鮮族以尊老敬客、互助禮讓、孝敬老人作為該民族主要的風俗習慣,因此,在朝鮮民族地區,該地區民眾在待客時,往往會給老人和賓客單獨設桌,年輕人不能在長輩面前飲酒、吸煙,實在無法回避時,需要背席而飲。與地方生活風俗習慣一樣,其他生活方式、文化實物等地方文化資源也都能給學生在道德思想方面以指引。因此,可以把地方鄉土文化引入到學校德育中,通過地方文化資源中的道德鏡像呈現,引導學生進行道德生活體驗,使學生感悟其中的道德指向,并對其中的道德選擇形成自己的體會。在實踐中,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由學生根據德育課堂需要搜集地方文化中有關道德的文化資源。學生所能夠利用的條件或資源有差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尋身邊的蘊含著道德思想的地方文化,學生在自己探尋的過程中,能夠有機會實踐或者更為充分地了解鄉土文化資源。有的學生家鄉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發掘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道德事例;有的學生常去常州等歷史文化名城,可以借此了解當地士紳文化中的道德倫理規范,等等。學生對身邊文化資源進行探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道德規范社會應用的深入體驗。第二,學生通過實踐或者思辨的方式對其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進行體驗。由于地方文化資源形式不同,有的文化資源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如餐桌禮儀,有的特色文化形式學生可能并不能實際接觸到,如各種名人故居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便利的方式去實踐或思辨某種文化資源,讓學生有機會能夠對相關習俗文化進行親身實踐或者深入思考。第三,讓學生對特定地方文化中的道德問題進行總結評價,并對其中的道德傾向和道德選擇進行思考和總結。例如,景德鎮地區學生可以體味當地陶瓷文化中的匠人精神,學生通過各自不同的體驗和深入思考自然會獲得豐富的深刻的道德體驗〔2〕。第四,讓學生回到地方文化習俗中感受實踐之前總結的道德理念。為了使學生在實踐和深入思考中獲得的體驗能夠得到強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再以各自適合的方式去實踐各種道德思想,讓學生在重溫道德體驗的同時,也能對各種道德選擇之后的人際關系或生活心態形成較為生動的體驗。

三、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

在社會道德規范中,對于某種角色的道德定位以及相關關系的道德原則,不僅是人際關系和諧的條件,同時也蘊含著一定的情感基礎。例如,父慈子愛便是基于直接的血緣情感,而尊老愛幼也是源于對長輩的敬重和對晚輩的關愛。相關道德規范只有和道德情感一致,才能成為大眾認可的道德規范,而個體也會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他人的道德行為產生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道德意識等密切相關,道德情感對于個體的道德品質構成具有評價、條件和信號等作用,個人一旦對某種義務和行為形成道德情感,就會積極影響其道德選擇,而某種道德情感一旦擴展為社會性的情感,也就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社會道德風尚。而鄉土文化資源中往往具有鮮明的道德選擇,這些道德選擇表明了當地民眾的道德傾向。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以及在花洲書院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都具有明顯的道德傾向,這些對于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都有較好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學校德育中,教師也可借助各種鄉土文化資源,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感,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對于鄉土文化資源中對學生道德情感的作用發揮,可以通過以下方面進行實踐。第一,分析不同階段學生的道德情感特點。由于受年齡、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不同階段的學生的道德情感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要通過鄉土文化資源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發展,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需要酌情分析其在道德情感方面的發展狀況。第二,選擇合適的鄉土文化資源。鄉土文化資源有豐富的內涵,形式多樣,要促進學生的道德情感發展,就需要對當地的文化資源有選擇地開發利用,特別是一些名人典故、道德情感故事以及地方風俗習慣等對于學生的道德情感有較好的引導作用。例如,選擇關于安徽桐城西南的六尺巷來源的典故,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現實和歷史典故中的道德反差,對于學生有關禮讓方面的認識和情感有較好的引導作用。第三,分析鄉土文化中蘊含的道德情感。無論是地方人物典故還是特色風俗習慣,其對道德價值觀念的詮釋往往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蘊含在各種文化活動中。例如,程門立雪的故事可以從尊師的角度進行教育,也可以從主人公好學不倦的精神方面進行教育。從德育教學出發,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挖掘和分析其中的道德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使道德情感方面的引導作用更加清晰。第四,以合適的方法使相關文化資源的影響更好地發揮出來。一般來說,促進道德情感發展的方法主要有情感陶冶法、榜樣示范法、移情訓練法、角色扮演法等,對于相關文化資源的應用可以根據資源情況合理利用。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陶冶,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對相關事情進行還原,讓學生能夠在思想上對相關問題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例如,多數地區都有地方特色劇種,這些地方文藝形式所演繹的劇目或故事大多是當地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或傳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把相關劇目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示其中的道德生活,使學生在藝術熏陶中對于是非黑白、對于家國榮恥形成清晰的情感傾向〔3〕。

四、借助鄉土文化資源引領學生的道德追求

鄉土文化資源是在一定道德觀念影響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因此,各種地方文化中都蘊含著一定的道德價值觀念,反映了當地人的道德情感,也蘊含著當地民眾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這在各種地方文化資源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安陽市岳飛廟里的秦檜雕像,反映了當地人懲惡扶善的道德心理以及對岳飛愛國行為的肯定和贊譽,隱含了當地人在這方面的道德理想和追求。從根本上來說,各種鄉土文化資源一方面在實踐或展示當地道德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在長時期的積累演化中,原本隱含著道德行為的習慣、事件和傳說在向文化積淀的轉變中最終成為民眾對于崇高道德境界的核心內容,因此,這些文化資源中大多蘊含著當地民眾的道德理想和追求。道德理想和追求決定了個體道德標準的高低,也關系著個體未來的道德生活選擇。因此,在學校德育教學中,可以結合鄉土文化資源引領學生的道德追求。首先,可以通過共同討論的方式和學生共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中的道德理想。鄉土文化資源中的道德理想隱含在各種文化形式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發掘其中的道德理想。例如,對于程門立雪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游酢、楊時的立雪行為中隱含的尊師、好學等道德規范發掘出來,然后在此基礎上探討其中的道德追求,即人們對兩人立雪行為的贊譽表明了大眾的尊師重教思想及師生關系有序的認可。通過對地方典故、風俗習慣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學生透過文化現象表面準確把握當地文化資源中的道德追求。其次,探討鄉土文化資源中道德追求的進步性與局限性。每個時期的民眾對于道德都有不同的標準,對于鄉土文化資源中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一分為二進行認知,分析其中的進步性,探討其中的局限性。例如,對于岳飛的事跡,一方面,要肯定其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對于其對封建政權的無條件服從還需要進行思考。通過辯證討論,學生才能真正把握地方文化資源中進步的道德追求。再次,引導學生把鄉土文化資源中的道德理想和學校德育內容進行對接。現代社會具有獨特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追求,把鄉土文化資源引入到德育教學中,其最終目的是要促成學生建構現代道德標準,形成現代道德追求。因此,在地方文化的道德分析中,還需要和現代社會道德追求進行對接。例如,君子之道在當下仍是社會各方面崇尚的自我道德修養追求,但是現代的君子之道必然和封建社會的君子之道有差別,要在德育教學中在古代君子道德追求上形成新的內涵,使學生從古人的道德修養轉向現代個人道德修養的追求。最后,立足文化典故中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對現實的積極意義,鼓勵學生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地方文化資源蘊含著過去民眾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是現代社會道德理想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鄉土文化資源的道德反思中建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加強其個人道德修養追求,使其自覺追求現想人格,使其能夠自覺投入到現代社會的和諧社會關系建構中。

參考文獻:

〔1〕王高賀.高校德育運用地域文化資源探討〔J〕.教育評論,2014,(11):78-80.

〔2〕程艷,徐海斌.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藝術類大學生德育之中———以景德鎮地區陶瓷文化教育為例〔J〕.教育探索,2011,(11):113-114.

篇10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它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風俗由于一種歷史形成的,它甚至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中文中用“半瓶子醋”來表示稍有一點知識而知識并不豐富,略有一點本領而本領并不高強的人總是賣弄自己的知識。而在歐美國家,醋的運用并不廣泛,而烤面包卻在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因此有“half-baked”來表達“半瓶子醋”的意思。由此可見,日常的飲食起居都與習語的誕生息息相關,不同的習語恰恰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二、民族精神

不同民族的人有著不同的精神風貌。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思維明顯;英國人樂觀健談,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漢語習語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各有命”、“過猶不及”、“命中無者莫強求”“槍打出頭鳥”……表現了中國人沉穩踏實、樂天知命、韜光養晦的處世哲學。而英美人卻恰恰相反,他們強調不斷創新以及勇往直前地追求自我。英國人常說的習語有;“Ifyourisknothing,thenyouriskeverything.”(如果你不冒任何風險,其實就是在冒最大的風險。)和“Itdoesnotmatterthespeedyougo.Themostimportantthingistoneverstop.”(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永不放棄。)另外“Allisfairinloveandwar.(”愛情和戰爭都是不擇手段的。)這樣觀點的習語恐怕也是令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難以接受的。

三、歷史背景

習語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們的誕生往往伴隨著悠久的歷史,屬于民族文化沉淀的一種形式,不論是中國還是英國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這與多數習語的產生息息相關。甚至很多習語產生的原因就是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比如在古代中國曾發生過許許多多波瀾壯闊的戰爭,流傳下來很多出自于國家間征戰的習語,如負荊請罪、錦囊妙計、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毛遂自薦、成也蕭何敗蕭何、圍魏救趙等等,又如在英國歷史中,希臘人一直以勇敢好戰著稱,相傳當一個希臘人碰上另一個希臘人,兩個人必然會發生械斗來一爭高下,故英語中誕生了這一習語“GreekmeetGreek”,來比喻棋逢對手,又比如“drunkasasailor”(爛醉如泥)。以字面意思翻譯這習語是很難理解的,但結合英國的歷史背景它的意思就不難猜到。在英國的歷史上,海員的生活往往是艱辛乏味的,因為他們常常連續幾個月都漂泊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上,從事枯燥繁重的工作,直到抵達下一個港口。于是海員往往會選擇上岸直接進酒館痛飲一番,不醉不歸,以此來犒勞自己數月的辛勤。因此人們常常可以看到的海員喝得酩酊大醉,久而久之,海員就成為了醉漢的代名詞。

四、民族文化

由于種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即便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中也會有不同的文化含義,這是需要我們去費心了解的。如“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它能呼風喚雨,為民眾帶來福澤。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就有寫到:“山不在高,有龍則靈。”這表明中國古人對龍的喜愛。封建時代,因為龍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龍也成為了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器物,例如真龍天子、龍顏大怒等等,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并不相同。西方龍是邪惡力量的代表,dragon喜怒無常,威力巨大又極富侵略性。因此常用dragon一詞來形容脾氣暴躁的人、惡魔、撒旦或是悍婦、母夜叉。考慮到兩國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于龍的態度褒貶不一,“亞洲四小龍”被友好而巧妙地翻譯為“Fourtiger”,而非帶有侵略性的“Fourdragons”。又如在在東亞國家,常常有富裕的家庭供養白象,因為在東亞白象是一種吉祥尊貴的動物,它會給人帶來好運是人所共知的。而在歐美國家,Whiteelephant一詞被用來形容需要用高額成本維護而實際上已無利可圖的資產或損失已成定局的資產。因為他們不理解東亞家庭中為什么要飼養這種食量巨大但又不從事生產的華而不實的龐然大物,所以用“Whiteelephant”來形容昂貴而無用的東西。甚至也因為中英間這種文化的差異而導致了冠名“白象”的產品在英美國家的滯銷。再比如漢民族喜歡用紅眼來形容一個人的著急嫉妒,而在英語中卻用red-eyed來表示夜晚飛行的紅眼航班而用green-eyed來形容嫉妒。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