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題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專題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大學弱勢群體體育教育體育保健課改革實踐
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綱要》明確指出:“保健課,系為個別身體異常和病、弱學生開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應有針對性地組織康復、保健教學。”教材內容與要求雖與正常班體育課不同,但總的教學目的是一致的,即通過體育保健課的教學,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增進其身心健康,增強其體質,逐步使身體康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走進了大學校園。我校自2006年起開設體育保健課,3年來結合我校的實際與學生的具體情況,對體育保健課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實踐與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人文價值下的大學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理念構建
1.1大學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的身體及心理接受與價值引導。
對于大學弱勢群體來說,當他們面對充滿歡樂的體育場域,面對體育運動器械,必須直面自身的身體缺陷,其內心體驗尤其酸澀、痛苦,因而產生回避體育的意識。客觀地認識自己身體局限,鼓起體育鍛煉的勇氣,追求體育運動的快樂,對每個身體有缺限的大學生都將是心理大于身體的挑戰。為此,大學體育要在課程及評價上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對大學生生命的關懷及終身體育的教育引導。對大學弱勢群體體育教育的人生價值遷移教育及心理疏導體現了大學教育的人文價值與對大學生的生命關懷。
1.2大學校園人文教育氛圍及對大學弱勢群體的生命呵護。
當代大學都比較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但大多只關照正常的普通學生,對大學中的弱勢群體還沒有給予生命的關懷。沒有人文關懷的大學教育是一種缺憾的教育,它從根本上忽視了對個體生命力的呵護與關照,忘記了對生命的完善和價值的提升。
大學校園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首先要營造出“有身心障礙的學生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校園文化氛圍,普通學生要培養學會關心他人的精神,把大學校園營造成適合身體障礙者生存環境的土壤。另外,為提高全校師生對大學弱勢群體的認識,大學要加強對這些弱勢群體的宣傳報道,有意識經常組織播放有關殘疾(障)人的電影,促進正常學生和殘障學生的相互交流,大學的公共建筑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尤其是這些弱勢群體需要,體現大學教育的人文關懷無處不在。
2.體育保健課的基本特點與教學措施
2.1基本特點。
體育保健課采用運動手段進行治療、康復和預防身心疾病,從而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改善運動功能,達到恢復自信及增強體質的目的。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不同運動項目、練習強度、幅度、時間等的選擇,注重教學對象的針對性、個別化、具體化等問題,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有的放矢,科學、合理而有效地進行教學,力爭用有限的時間獲取較佳的效果。
2.2教學措施。
2.2.1使學生掌握有關體育運動、身心保健、康復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與方法,自我監督與醫務監督密切配合定期進行定量測驗對照(成績、心率)。注意保持合理、科學的運動量。對健康逐步好轉,體質逐漸增強的學生,可適當增加運動量,以提高進入參加正常體育鍛煉的適應力,運動時心率可保持在120―170次/min之間;但以無不良反應為度。健康情況較差的,運動時心率可保持在110―140次/min之間。對患有心率失常的學生除定期檢查外,應注意有否出現心率失常現象。進行功能鍛煉要根據負荷,承受力來決定,肌力鍛煉一般感到有脹、酸感為度。
2.2.2集中教學、分組進行與個別輔導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相結合,傳統講授與多媒體講授相結合。要貫徹量力性、啟發誘導性的原則,積極采取多種教學形式與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逐步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體育基本理論、運動、康復、保健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方法,養成終身自覺鍛煉的習慣。
3.體育保健課的考核與成績評定的科學化及標準化改革實踐
3.1體育保健班學生上課管理要求。
患急性肝炎臨床治愈后,肝功能3次檢查正常后可上體育保健課;乙肝病毒攜帶者(大三陽、小三陽)在肝功能恢復正常后可上體育保健課,在上課其間,兩個月復查肝功能一次,以便任課老師掌握運動量。心肌炎恢復期和心率失常在觀察期間可上體育保健課,在此期間,應每月復查心電圖。運動外傷、骨折或大手術后體弱,根據醫院病假標準適當延長2倍時間,可上體育保健課。所有參加體育保健課的學生,每學期開學后2周內,應集中到校醫院保健科進行檢查,符合規定者,由校醫院保健科開出證明,交體育教研部,以便統一安排教學。
3.2體育保健課考試項目、內容、方法和標準。
3.2.1考試基本要求
體育保健課考試是檢查康復和體育保健教學是否完成了大綱規定內容、要求的一種手段。考試的內容應全面反映高等學校康復、體育保健教學的效果,反映學生對體育基本理論、康復、保健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及康復效果。
3.2.2教學實踐
根據“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從我校的具體情況與學生的實際出發,我校3年來進行了如下改革實踐與探索。考核項目、內容:體育理論,基本理論,保健理論。實踐部分:徒手操、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推拿按摩點穴法、常見疾病防治法,毽球、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跳繩等。每學期酌情選擇以上考試項目、內容。
考核方法、標準與成績評定:體育保健課每學期都進行考試,或單學期考查、雙學期(學年)考試。每學期的考試或考查項目,以1―2個項目為宜。體育保健課采用100分制計入成績,同時套入“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級評分。體育理論(基本理論、保健理論),每學年考試一次。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材《理論教程》為主要內容,結合我校教學的實際情況統一命題、開卷考試,以一次考試的成績記分。體育理論考試成績在體育保健課總評成績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實踐部分的考試項目可進行兩次考試,以最佳一次的成績計入總分。學生康復效果如何確認,每學期根據醫院保健科出示的證明、教師觀察考核認定、學生本人的自我評價來綜合打分。學生康復效果在體育保健課總評成績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0%。學生學習態度、鍛煉意識、課堂表現占體育保健課總評成績的10%。出勤情況評定占體育保健課總評成績的10%。
每遲到、早退一次,扣1分;有齊全的病、事假手續,每次扣2分;無故缺席、曠課一次扣5分;一學期缺課、曠課1/3以上者(含1/3),體育保健課不予評定總成績,必須重修課程。體育保健課的考查、考試嚴格遵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學籍管理條例》中有關體育課的條款執行。每學期體育保健課總評成績為不及格者必須進行補考。
4.提高體育保健課教學質量的對策研究
4.1轉變思想,更新觀念。
學校領導的重視是體育保健課程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體育保健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因此,高校各相關職能部門領導應重視對體育保健課程的建設,為體育保健課程提供教學設備、教學場所、專業的體育保健教師,保證保健課程實驗科學研究資金。
4.2加快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教材建設。
高校體育保健課教材體系應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為中心,圍繞課程目標而構建。加強對實踐教材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新的教材內容要體現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傳統健身內容為主,吸取國外娛樂性、趣味性強的內容。在組織教學上,要輕松、活潑、靈活、多樣,貫徹以學生為主的思想。重視對學生保健健身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掌握康復體育保健的運動處方,學會在鍛煉中的自我醫務監督和康復健身評價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4.3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師的業務能力。
應重視體育保健教師的再教育,培養具有專業的康復醫療體育保健知識和技能的合格體育保健教師。同時應多開展有關課題的研討會,探討科學、系統、合理的教材建設、教學教法,提高體育保健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術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4.4建立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程的評價標準。
建立客觀合理的教學評價標準,是推動體育保健課程朝著正規化、科學化方向前進的必要手段,也是反映教與學過程效果的重要依據。評價標準應從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識的養成入手,從掌握康復保健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制訂適合自己康復的保健運動處方和執行運動處方能力,以及身體功能恢復狀況、學習過程主動參與度等方面來綜合考評。這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體育保健效果的評價,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與收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和自覺參與課余健身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是對教學質量的檢驗,并為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Z].2002.
[2]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我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6,(2).
[3]吳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
篇2
【關鍵詞】新課程 農村小學 語文教師 教學方式轉變
【課堂項目】此文為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BY[2013]G007)“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課題研究背景:
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質量。在語文教學中,雖然老師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來自各方的批評、指責還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教師的主宰意識很難改變,社會對語文學科的認可度不滿意等。為此,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自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正式實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礎課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階段。《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樹立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摒棄固有的,陳舊落后的傳統教育觀念,建立全新的語文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師生合作觀,與此同時,還對語文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標及內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教學方式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只有轉變教師固有的“舊”的教學方式,努力適應新課改對當代教師教學方式的多維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學方式更有效,才能構建符合農村學情的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課題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問卷調查法等,以常規課堂教學為載體,教研活動為平臺,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規教學、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利用多種形式與教育專家進行溝通,不斷提升自我,進而探究出符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四、研究結果分析:
1.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認識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是新課程的創造者,教師們都能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對教師教學等多維度的要求。
問卷顯示,96.1%的教師能夠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認同新課程實施對教師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師認為新課程對教師負擔有所增加;73.5%的教師能基本把握新課程改革。可見,當今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新課改所帶來的教師角色的變化,對自己在新課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準確的定位。
2.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具體情況
(1)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
語文學習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教師應根據學情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注重問題的層次性,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探究的機會,教師在加以適當的組織、引導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合作交流,進而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深入課堂觀察、參與常規教研活動、走訪調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師認為語文學習只要教師教的好,學生就能進步;認為語文學習靠學生,老師關系不大的占到10%;認為語文學習靠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占到70%。可見,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教師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體運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堂觀察和問卷結果顯示,80%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經常使用多媒體及其他教學具輔助教學,使抽象變直觀,學生容易進入課堂教學情景,又增大了課堂容量;13.5%的教師偶爾使用;6.5%的教師幾乎從來不用。問卷結果中顯示,44.5%的教師認為最欠缺的知識就是現代教學技術;40%的教師選擇了語文專業知識不足。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意識到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必要性。
(3)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語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很大,能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通過課堂觀察及常規教育活動來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有了質的變化。以前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幾乎不評價或評價少、形式單一,現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能很好把握評價時機,評價語言中肯、委婉,以學生為主,采用適時評價和延緩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并且采用多元評價、多角度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討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
(4)在課堂教學方式方面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須更新的。通過課堂觀察、常規教研活動、調查問卷結果來看,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85%的教師能根據學情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實行充分、開放的預設,堅持適度有意義的講授,努力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在最喜歡的語文教學方式中,66.9%的教師選擇“討論法”,選擇“講授法”的教師占到12.5%,90%的教師選擇“教學方式不固定,課堂上比較關注讓學生思考”。可見大多數學生能適應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而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注重學生思考。
五、問題探討:
首先,農村學校由于受各種客觀原因的影響,高效課堂實施學校有限;家校聯系少,家長對高效課堂認識程度參差不齊;老教師較多,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專業知識不夠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課改的實施。
其次,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僅限于本鄉所屬小學語文教師,還缺乏一定的普遍意義,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與兄弟鄉校交流,全面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青春歲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語文教師.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
[4]陳華紅.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 2013
篇3
一、分析現狀
我于XX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年輕的幼兒教師,雖然在幼教一線工作XX年有余,但辯證地說,這XX年多,是邊工作邊犯錯誤,邊反思邊學習提高,邊鼓勁邊向前進的XX年。在這期間,園所為我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在挑戰和機遇中自己得到了鍛煉,成長得很快,工作得到了廣泛認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并能夠獨立承擔一些科研活動。但靜下心來我也常會自檢,剖析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日常學習上不夠透徹,學習意識有待強化等,這都說明我在學習上將永遠是一個“新人”,那么我想我會緊跟發展的需要以特色學習帶動全面的發展,內化學風,促己提升。
二、整體規劃
以第三周期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方案為指導,全面貫徹培訓學習計劃,在培訓過程中,通過學習提升師德修養,豐富知識結構,增強理論底蘊;工作中,積極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與實踐,做到課堂教學有質量;實踐中,不斷探求、感悟、反思,時刻提醒自己用腦子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力爭成為教壇名師和培訓班的姐妹們一起攀登更新的宏偉目標。
三、主攻方向
1、以培訓班集中學習為動力,把工作著眼點放在自身素質提高上,把落腳點放在教育理念的內化上,積極學習前沿知識,提高教學技能,為今后的發展儲備隱形能量。
2、以小組研修為平臺,在不斷儲備知識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把工作重心逐漸轉到工作實踐反思和提升上來,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積極探討幼兒自理能力的有關特點,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匯總,形成專業分析理論。
3、以圖書漂流為契機,在日常學習中吸收相關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相關經驗,積極參加教研活動,鉆研優勢學科的教學技巧,推出具有自己風格的教學策略,并能夠在此學科領域起到推動作用。
四、實施策略
(一)立足學習,更新理念。
1、認真學習有關專家引領的先進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教育素養,用前沿信息指導自身工作,定期撰寫感悟體會,提高文化層次,注重在培訓中錘煉自己;
2、積極分享不同種圖書的精華,加強業務學習、涉獵不同領域內容,拓展視野,提升自我學習力和踐行力。撰寫讀書筆記,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升華理論,形成有特色的教育經驗與論文;
3、以網絡交流為媒介,發表博文,分享經驗,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張揚自己的教育特色。
(二)立足專題,促己提升
1、堅持以日省的方式,學習有關有關幼兒自理能力培養方面的理論依據,形成學習筆記網絡,為今后的小組研修提供支持。
2、堅持以月寫的途徑,將工作心得上升為理論,爭取在專題研究報告上有所顯現。
3、在教育教學中,將自理能力方面的原理性理論與典型案例相結合,以觀察和分析的途徑,積累教學經驗,形成專業的視角和觀點。
4、匯總小組成員的的經驗案例,形成代表性、針對性、推廣性的研究報告。
(三)立足服務,放大影響
以主人翁的姿態大膽承擔小組組長任務,明確職責,勇于擔當,做好服務:
1、在小組活動活動中做好研修的組織和服務工作
篇4
關鍵詞:光纖通信;研究性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95-02
在高校推行研究性教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就是把“研究”引入教學中,將學習過程與研究過程有機結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某個研究課題,通過文獻的檢索和利用進行自主探究,完成對科學事實認識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光纖通信是一個發展迅猛的領域,新技術新成果層出不窮,但是由于長期受灌輸式教育的影響,學生習慣于只用一本教材學習,不會利用各種文獻數據庫了解光纖通信在國內外的研究進展和研究動態,不知道如何開展科學研究。在“光纖通信”課程中開展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讓學生不僅掌握光纖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還可以通過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了解光纖通信的最新發展狀況,提高文獻檢索和利用的能力,獲得科學研究的體驗和經歷,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許多高校都購買了各類文獻數據庫,而且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學生一般都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檢索技能和方法,這為“光纖通信”課程開展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一、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的組織
首先是分組,在學期的開始向學生公布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的目的、意義和實施辦法,按照光纖通信課程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光纖傳輸”、“光源與光發送機”、“光檢測器與光接收機”、“光纖通信系統”、“光纜接續與測試”五個專題,按照專題把學生分為五個小組,以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開展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每個小組的任務是在本專題范圍內自定一個研究方向進行文獻綜述(例如“光纖傳輸”小組可以選擇“光子晶體光纖研究進展”進行文獻綜述),分組的時候由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參加哪個小組,教師再根據報名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在照顧學生興趣的前提下盡可能使每個組之間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大致相同。其次是時間安排,每個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與相應的正常課程教學內容同步進行,只不過一個是課外進行,另一個是在課內進行,持續時間與相應的正常課程教學內容一樣,在每個專題的正常課程教學內容結束時安排1課時由進行文獻專題研究成果匯報交流,這樣五個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均勻安排在一學期里進行,既可以使研究性教學維持一種常態,教師在精力上也容易照顧得過來。
二、研究課題的選擇
研究課題的選擇一般都要經過大量的文獻調研,而此時的學生恰恰還沒有經過文獻調研的訓練,所以盡管我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但是教師要加強指導。一般來說學生自定的研究題目往往過于空泛,例如選擇“光纖通信的研究進展”、“光檢測器的研究進展”等,或者超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范圍太多,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這些研究題目加以改造,既要使研究的問題更為集中、更為深入,又要使研究的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以適合于學生利用文獻進行研究,例如,高速光纖通信系統偏振模色散管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多波長摻鉺光纖激光器的研究進展、多信道動態色散補償技術的研究進展等。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應當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深化研究題目,因為意義建構的效果與學生的自主程度密切相關。另外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的課題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對于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學生會滿懷熱情積極主動地去搜集、整理文獻進行科學研究,這種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選題時,如果題目學生比較感興趣,只要適合研究,就不要過分拘泥于教學專題范圍的限制。實際上,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開展科學研究,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獲取科學研究的經驗,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這個時候研究的題目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
三、文獻的選擇、搜集和整理
確定研究題目以后,由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文獻的選擇、搜集和整理,不占用上課時間。學生利用數據庫和檢索工具全面了解研究課題相關的信息,獲取同類研究的文獻總數量、同類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同類研究已經達到的技術參數、潛在的應用范圍和前景、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同類研究采用的各種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技術等重要的一次文獻。當收集到大量的一次文獻之后,小組中的學生要分工合作,互相交流,進行分類、整理、閱讀、學習和總結。這個階段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尚未學習過的專業知識,教師可以對其中的某些難點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為最后形成研究成果掃清障礙。在文獻的選擇、搜集和整理階段,要注意提醒學生養成記錄整理、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記錄可以幫助記憶、鍛煉思維、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把通過閱讀、聽講、討論找到的有價值的資料記錄下來可以為以后進一步分析研究之用。
四、文獻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匯報交流
在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分析鑒別后,要進一步提煉成為較系統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以文獻綜述為主,對于科研能力較強的學生也鼓勵把文獻綜述進一步提煉成為科研論文。學生的研究成果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問題的提出。說明為什么要進行這一課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二是研究方法。說明自己是通過什么途徑,采取什么方法來搜集文獻資料的。三是正文部分。這是文獻綜述的重點。歸納文獻中研究問題的歷史發展,找出其特征或者主要的觀點,總結通過研究得到的啟發以及該項研究今后的發展趨勢。四是主要參考文獻的目錄。列出文獻的目錄既是對原作者的尊重,也便于其他對這項研究感興趣的人做進一步研究。在完成文獻研究報告之后,由學生把研究報告制作成幻燈片,并選出一名學生代表用1節課的時間上臺面向全體學生進行一次成果匯報,與全體學生分享研究成果。
文獻研究是科學研究中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學生今后進行科學研究的必備基本功。文獻專題研究性教學對于教學的硬件條件要求不高,便于開展,而且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光纖通信領域中某個方向的最新研究進展,接觸最前沿的研究信息,還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由于長期灌輸式教學養成的只靠一本教材進行學習的陋習,養成利用文獻數據庫進行科學研究的良好習慣,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龍慧靈,熊黎,龍海明.論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J].社會科學家,2010,(8):119-122.
篇5
一、建立課題診斷制度。學校教科處要重視對課題立項后研究方案的論證、階段性研究小結及研究報告等研究的指導,切實加強對各級立項課題的組織管理工作。根據各級課題研究的需要,每學期做好具體落實專家邀請或組織校內行家等較大規模的課題診斷輔導工作,并以此作為一種培訓方式,帶動面上課題研究工作的深入。
二、建立課堂觀察制度。學校教科處根據各級課題研究的需要,確定專題,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面向全校性的課堂觀察——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并就研究的方向,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幫助。課堂觀察要真正體現教育科研關注學科教學,走進課堂,并扎根于課堂教學研究。
三、建立教科論壇制度。學校教科處要圍繞校教改主題或各級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確定主題,每學期安排不少于一次的教科論壇,并指導其圍繞主題,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小問題、真問題展開論述,探討問題,總結經驗;提倡從案例片斷剖析中的普通性問題與思考,進行觀點的碰撞,啟迪思維,深入探討。論壇發言可考慮各個層面的教師,要突出教科研骨干的示范作用,也要鼓勵青年教師對教科研的熱情與積極性。
四、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學校教科處要定期與不定期面向全體教師教育科研信息或在校園網上向教師推薦相關教科研信息;組織教師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方法、教學經驗等。做好教育理論的普及與教育信息傳遞交流工作,讓教師的思想認識不斷改變,觀念不斷更新,為教育科學研究及時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五、建立校際考察制度。學校教科處要具體落實好每學期一次的校際考察教科研交流活動,要確定好每次考察的主題與具體內容;考察結束后,要組織相關人員的座談會,并寫好調研報告。校際考察要講究工作的借鑒性、針對性與實效性。
篇6
關鍵詞:研究型課程;辨析思維;自主學習
一、引言
在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是信息和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長期的訓練使學生不能形成系統、連貫的思維方式,學生對教師有過多的依賴性,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Milne andMcConnell,2001)。這些都迫切地要求高校應當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建立研究型課程教學方法,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
本文以工商管理類本科生財務管理課程為例,說明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研究型教學設計與實施,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財務管理研究型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是強調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課程專題研究(course researchproject)為訓練載體,培養學生的辨析式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self-directed learning)。
二、基于問題的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體現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其特征表現為:學生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學習新知識;有針對性地根據問題的需要學習相關知識;具備一定的辨析式思維能力;有能力識別和搜集相關資料,可以高效率、高質量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國外許多學者研究認為,現行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的辨析式思維能力。辨析式思維強調的是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認知和學習的一種能力,強調有選擇性地對知識和信息加以判斷與評價。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辨析式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這種學習方法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對知識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興趣,使學生成為發現、理解、評價以及應用知識的主動參與者。②有針對性地學習。從對現實問題思考中加深對財務管理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與方法理解和應用能力。③組織學習小組合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組織能力。④開放式的動態信息資源和學習環境。使學生有機會自主確定分析對象、鑒別問題、搜集信息。⑤非結構化的具有挑戰性的現實問題。使學生有機會接受現實的、復雜的管理環境,并逐漸養成對問題反復思考的習慣和質疑的學習態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辨析式思維。
在工商管理類本科課程教學中,可以采用課程專題研究的形式實施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課程專題研究,是在運用專業課程其他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以從專業課程教學中提煉出的關鍵性、綜合性問題為主題,利用開放性的資源環境,結合現實商業環境,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分析和研究的過程,并完成研究報告,充分體現了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的理念和核心,也符合工商管理類課程的特點。
三、財務管理研究型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
1、財務管理研究型課程教學內容與訓練體系設計財務管理研究型課程內容與訓練體系設計以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方法為基礎,以案例分析和課程專題研究為主要訓練載體。筆者根據本科生財務管理平臺課的特點,遵循研究型課程教學的理念,設計了以價值管理為主線的三個系列課程研究專題和體現財務管理核心內容的六個分析案例。每個研究專題都使相關的知識點形成一個知識點體系,通過完成該研究專題,可以輕松地掌握一系列相關的知識點體系,提高學習效率;案例分析則針對一些重要的財務理論進行基本訓練,在學理論知識點的基礎上,對研究相關專題未涉及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兩部分內容相互結合、相互補充,使整個財務理論知識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
在研究型課程教學中,運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關鍵在于對問題的選擇與設計。本文以公司價值管理為主線,設計了公司財務狀況分析、財務預測和價值估價三個核心研究專題。每個研究專題包含了財務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的知識點群,同時,三個研究專題知識點群之間緊密聯系,涵蓋了財務管理課程的主要知識點。這三個研究專題的邏輯關系是:①公司財務狀況分析針對公司過去的經營與財務狀況,目的是發現公司過去及目前存在哪些財務問題,并延伸尋求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公司調整未來的發展規劃和經營決策提供依據;②公司財務預測與規劃是對公司近期未來的規劃,強調在上述公司財務分析專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對公司進行短期預測和規劃,解決公司營業收入和融資策略相配合的問題,是對公司短期的價值管理;③公司價值估價是對公司的長期價值管理,通過對公司價值評估,發現影響公司價值的主要問題及關鍵因素,為管理層進行價值管理提供依據,也為投資人提供相應的投資建議。學生在完成三個研究專題的同時,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并運用上述系列研究專題所涉及的理論與方法,也關注公司在當前、近期與長期價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逐步建立價值管理的理念。
2、財務管理研究型課程問題設計
(1)公司財務狀況分析問題設計
公司財務狀況分析研究專題的分析框架是: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杜邦分析體系和現金流分析兩部分,涵蓋了三張基本財務報表的全部信息。學生通過與行業平均水平、公司歷史平均水平比較,對公司的基本財務報表全面解讀和分析,發現公司目前存在的財務問題以及引發財務問題的經營與管理的因素,為管理層進一步改善公司經營狀況,提高公司價值提供依據。
本研究專題的核心問題設計:
①樣本公司存在哪些財務問題?
引導學生采用本研究專題提供的分析框架對公司的基本財務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發現公司過去經營中存在的財務問題;
②產生這些財務問題的根源是什么?這些根源對財務問題有怎樣的影響?
引導學生尋找公司財務問題背后的根源,探究是什么樣的經營問題導致了這些財務問題,又是如何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影響的。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對財務分析的理解不是僅僅停留在財務指標的計算和簡單的比較分析上,而是深入分析財務問題產生的根源,并逐漸體會到經營策略與財務策略的相互關系,以及體會如何通過調整經營策略來有效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
(2)公司財務預測與規劃問題設計
公司財務預測與規劃研究專題,在財務狀況分析的基礎上,協調解決公司過去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調整公司近期未來的經營策略和融資策略,是對公司的短期價值管理,對未來經營期內公司價值目標進行修 正和調整,為提高公司的長期價值提供依據。本研究專題設計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財務規劃,不同于傳統的財務規劃。傳統的財務預測與規劃主要運用銷售百分比法,一般分為收入決定融資和融資決定收入兩部分。傳統的財務規劃一般都把擴大產品市場份額、保持企業銷售的快速增長作為公司的發展戰略和追求的目標,只是單純地考慮公司的市場目標,而沒有考慮與公司市場目標相配合的各項財務目標,特別是公司的財務價值目標。但是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更關心公司的財務目標如何更好地與市場目標相統一、相協調、相配合。
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財務預測與規劃,是將公司價值目標與營業收入與融資規模、融資方式的相配合情況下公司的財務規劃。對傳統的財務規劃方法的不足進行了改進:①對各項目的預測不是簡單地同比例地放大或縮小,而是要考慮各類資產以及資產項目與主營收入之間的聯動關系;②考慮公司目前的資本結構是否合理;③針對資產的內部結構進行分析;④根據預期的財務指標以及改變假設條件后的可持續增長率,更能反映公司在預測期的情況;⑤考慮了公司的主動投資行為。
本研究專題的核心問題設計:
①如何基于核心財務價值指標進行財務預測?引導學生采用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財務預測方法,結合公司的財務比率對公司短期未來進行財務預測。
②如何解決企業營業收入和融資規模、融資方式的配合?
這個問題是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財務規劃的核心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僅僅按照傳統的財務預測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全面考慮公司的融資規模和融資方式,要在達到預期銷售收入增長的同時實現既定的凈資產收益率目標,并能完成對公司的融資規劃,安排好融資規模及融資方式,即實現公司經營目標和財務目標的統一。
(3)公司價值評估問題設計
公司價值評估專題,是一個綜合的研究專題。需要結合公司的歷史財務狀況分析和未來財務預測方法,對公司未來一個時期內的經營情況進行全面的預測,并根據各價值評估方法的原理,采用適當的評估方法對公司的長期價值進行評估,實現公司長期價值管理。是三個研究專題中對學生財務判斷能力、專業敏感度要求最高的一個研究專題。
本研究專題的核心問題設計:
①影響公司價值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從公司價值管理角度提出這個問題,是希望學生不是單純地預測數據而完成一個價值評估作業,而是從管理層對公司進行價值管理的角度,思考哪些因素對公司價值有著顯著影響,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公司價值的,并為管理者提出可行的價值管理建議。
②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這個問題從投資人角度提出,公司價值評估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公司的投資人提供有效的信息。公司的投資人需要從公司的價值評估報告獲得公司未來發展潛力的相關信息,并作進一步的投資決策。因此,學生還需要從投資人的角度分析,樣本公司的真實價值是被市場高估了還是低估了,樣本公司是否仍值得投資人投資。
學生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價值評估的同時,從公司的價值管理和市場價值角度對公司進行全面的分析, 從而對長期價值管理有了深刻的體會。
三個研究專題選擇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作為研究主體,逐步提出層層深入的研究問題,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有針對性地搜集相關信息、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財務理論知識;同時,這些問題又是置于開放式資源環境的研究問題,針對不同的上市公司,每個研究問題都沒有惟一的答案,選擇的樣本公司不同,公司的經營方式、投融資方式、資本結構也不盡相同,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問題的界定和提出的解決方案;每個研究專題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研究問題,涵蓋了一定數量的財務理論和知識點,可以細分為若干個具體問題,小組成員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專題。每個研究專題只給學生提出基本研究目標、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由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根據公司的特點自主決定需要的相關資料、研究方法、具體研究問題及確定研究方案,給學生更大的空間挖掘公司的信息和分析深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財務管理研究型課程教學實施
課程專題研究教學的具體實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教師對研究專題項目所要達到的研究目標、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數據庫資源、分析模型與工具、評估標準等進行介紹,對學生進行前期的指導和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小組成員對研究項目進行交流溝通;
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
①確定研究對象。每組學生根據公司相關信息的可獲得性,選擇較感興趣的某一行業的某一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由學生自主選擇研究的樣本公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②確定研究問題并細分為具體問題。根據研究專題的內容,在研究問題的引導下,結合公司的特點和經營情況,確定公司圍繞該專題需要研究的具體問題,并細分問題。如對財務規劃問題進行細分,確定具體研究項目為經營戰略研究、利潤規劃、資產規劃、融資規劃等幾部分,再針對各個具體的研究項目,結合公司的基本情況制定研究方案;
③擬定小組工作計劃。確定具體的研究問題后,學生小組成員討論擬定較詳細的工作計劃,確定各成員的具體工作內容。明確的工作計劃安排和確定的分工,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督促大家按時完成工作,使整個學習過程有序而高效。
④自主學習并運用相關專業知識。根據研究專題的內容和解決問題需要的知識準備,學生自主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搜集信息,必要時可以小組談論共同解決,或請教教師。例如,對公司財務預測和規劃時,需要學習銷售收入預測、股利政策、項目投融資方式、資本結構等相關知識模塊。
⑤側重發現問題。學生選擇的公司不同,規劃時會遇到不同的具體問題。例如,規劃時可能要考慮:公司未來的市場需求如何;影響銷售利潤率的關鍵因素;目前資產規模和結構存在的問題;采取何種融資形式配合資產規模與結構的調整等,根據研究公司的具體特點,確定研究的重點,為提出解決方案做準備。
⑥ 提煉研究結論。完成研究內容,并依據對研究結果的判斷得出合理的研究結論。針對研究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完成相應的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為測評階段。學生根據每一個研究專題的要求撰寫并提交研究報告,就研究成果進行陳述,并回答其他學生及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提煉各小組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點評;測評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財務管理研究型課程的問題設計及教學實施過程,是一個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的思想和培養學生辨析式思維的要求。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導,教師以引導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以自主學習方式為主,通過小組合作,針對現實財務問題進行深入地、反復地探究,不斷提高對專業知識及其應用的理解程度。
四、結論
篇7
關鍵詞:課例;課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13)12-0027-03
課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于醫學領域,而中小學的課例研究于20世紀50年代首先在日本開展,后來引入美國學校進一步深入研究,美國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逐步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課例研究”是以教師為導向的教學循環研究,是提升教師教學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介紹課例研究的基本要求,加深教師對此問題的理解,為廣大教師開展課例研究提供幫助。
一、課例與課例研究
(一)何謂課例
課例是關于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是一個實際的教學例子,是對一個教學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和描述,是以學科教學的內容為載體、具有某個研究主題的教學實例,其中“主題”正是課例的研究成分,即他的“靈魂”。
(二)何謂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研究是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對一節課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學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個人反思的對象、理論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學習的范例。課例研究為教師集體觀課,課后相互評論,共同改進教學提供了平臺,為深化教學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徑。通過完成課例研究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課例研究的特點
(一)基于專題
課例研究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選取研究對象,常見的研究方式是根據教材內容選定一節課的內容進行研究,由學校學科教研組推薦一位主研教師,圍繞選定的專題制定課例計劃專題教學設計開展研究。研究過程由學校與學科教師參加,學校可以邀請學科教研員和教育專家參與指導。
(二)持續研究
課例研究在設計研究時,根據選定的一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在同一年級確定3個不同的教學班,在第一個班上課后,課題研究組開展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討論,對教學內容的目標達成,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效果提出改進意見,主研教師根據大家的意見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然后在第二個班上課,課后,再對課堂教學結果進行討論,第二輪的研究最好邀請學科教研員和教育專家參與指導,主研教師根據教育專家和學科教師的意見對教學設計進行再修改,然后在第三個班上課,基于專題的持續研究一般到這里都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見證效果
課例研究在持續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研究組首先要制定課例計劃,規定達成目標,在研究的每一個階段都要進行討論和總結,按照要實現的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持續地進行實踐改進,見證改進的效果,直至問題解決。課例研究在持續研究的過程中,主研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很快地提高,課題研究組的其他教師也能見證問題的解決過程和課例研究的效果。
(四)形成成果
課例研究既是教學研究活動,又是教學科研項目。作為教學研究活動,他要對教材、教法、課堂、學生和學習結果等教學要素進行研究。作為教學科研項目,開展課例研究要制定研究計劃,規定研究專題,確定研究要達成的目標,嚴格按照課例研究的流程和要求開展研究,最重要的是課例研究結束后,要撰寫課例研究報告,把研究過程的專題、操作方法、課題組的討論意見、改進內容、主研教師的反思、研究目標的達成情況都要記載下來,形成課例研究的成果。
三、課例研究的一般過程
(一)制定課例研究計劃
課例計劃是課例研究的綱領性材料,他不但支撐著課例研究的過程,而且是進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為教學工具,它為課例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劇本”;作為交流工具,他向其他研究人員傳遞著主講教師的課堂構想和教學過程;作為觀察工具,他為研究人員觀課提供了方向和指南,為觀察者記錄和分享提供場所;作為研究工具,他為研究人員指明了研究方向,制訂了研究步驟,提供了研究材料。
(二)上課、聽課
研究者根據學科教學中選擇的主題,帶著問題認真備課,精心設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其余的研究人員參加聽課,形成過程性材料。這和一般的上課和聽課幾乎沒有什么不同,但是最大的區別是帶著問題,帶著研究意識進行上課和聽課。
(三)說課、評課
上課者向其他研究人員說明該課的重難點、希望解決的問題、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策略等。參與聽課的研究人員根據執教者上課和說課的情況,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對教學的相關環節、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執教者進行詢問和質疑,還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需要強調的是,主研者和其他研究人員都必須圍繞課例內容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進行。
(四)反思教學過程,修改教學設計
主研者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寫出教學反思。并根據研究小組中其他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優化教學設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課例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從而把課上好,因此反思和改進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輪課前,教研組成員積極介入教學設計,教師通過再設計、實施、課后討論與反思,達到新行為階段;第三輪課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對前兩輪課的改善,縮短實踐與理論之間的差距,實現理念與經驗的整合。這樣一人同課多輪進行課例研究,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撰寫課例研究報告
一般情況下,三輪課后,主研者要撰寫課例研究報告,報告的結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課例研究首先要向讀者交代課例的相關情況,對課例的背景、研究意圖、思路等進行說明,課例研究想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等等;課例敘述真實地記錄與闡釋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從而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課例反思,內容涉及課后的反思及研究、與他人的商榷和爭鳴、課例的意義與價值、新的改進方案。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和結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必須發表看法或進行分析。課例研究報告其實就是教師的學科教學小專題研究成果,對同學科教師教學具有非常典型的幫助。
四、開展課例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建立課例研究課題組
學校教師開展課例研究要在學校的指導下成立課題組,課題組由3—5人組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學科教研員和教育專家參加指導。課題組成立后,確定持續研究(上課)的主研教師,由主研教師提出研究專題或者上課的課題,課題組認同后主研教師便制定研究計劃開展研究。
(二)課例研究評課的要求和變化
課例研究的評課要對課堂孰優孰劣的評價轉向教學問題的診斷與研究;評課要從坐而論道轉向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優化;評課要從見仁見智轉向主體之間的傾聽與回應;評課活動要從教師的群體活動轉向師生同臺的把脈和協商。
(三)課堂的持續研究和同課異構
課例研究的組織形式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方式:“同一內容+同一教師+連續改進”;“同一內容+不同教師+接力改進”;“同一內容+不同教師+異課比較”。課例研究課堂的常態是持續三次的上課研究。但是,有時由于時間的限制和教學進度的安排,課堂的持續研究也可以改為同課異構的方式進行,確定三位教師上同一內容的課,課后分別評課,比較分析哪一種課堂設計更能體現教材的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更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課例研究的基本步驟
在我國中小學開展的課例研究,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方法和流程,胡慶芳先生提出的六步操作法,比較適合開始做課題研究的教師。包括:確定研究專題;選擇教學內容;帶著目的觀測;暢所欲言討論;著眼達成改進;形成研究成果。六步操作法簡單明確,教師按照基本步驟開展課例研究必然收到預期的效果。
(五)課例研究要注意過程資料的管理
課例研究其實質是指這種聚焦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對一節課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學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個人反思的對象、理論研究的素材或供他人學習的研究案例。在研究的過程中,課例研究小組要建立分類的研究檔案袋,對過程資料整理和歸類。包括課例研究小組選題依據、課堂設計、研究方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師生間的互動情況,教師上課的課堂實錄,根據方案三次實施的行動跟進、每一次課后的反思、研究、提升等。只有保存了大量的研究資料,教師最后寫出的課例研究報告才有深度和力度,具有研究性和推廣性。
五、教師開展課例研究的流程樣式
對于初次進行課例研究的教師,明確課例研究的流程樣式非常重要。下面我們根據溫州市初中“精品百課”課例的流程樣式和課例研究的實踐,介紹一種流程樣式供教師參考。
(一)主題闡述
依據教學實際,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同時深入理解文本,說明教學內容的選擇(篩選、調整、整合、重構和補充)與呈現方式(情境創設、問題設計、實驗演示等)的理由,對其中的創新點可重點解說,字數控制在500字以內。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確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學過程:分環節簡要說明教學活動的安排,包括主要教學問題與教學情境的設計,采用文字敘述的格式。板書設計:簡明扼要,突出重點,有一定邏輯聯系。作業設計:簡約、有效,具有針對性。
(三)課堂教學研究過程
描述教學設計中關鍵性內容與環節,介紹課堂教學的研究過程,以及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的推進和變化。
(四)課堂實錄片段
展現教學過程有價值的片段,包括成功與失敗的,可采用師生對話式,也可采用師生對話+描述式等。
(五)教學反思
對教學設計與教學實際的落差,以及精彩與遺憾之處進行集中分析,做到深入淺出,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
(六)文獻研究
提供參考文獻,主要是與本課相關的教學理論性文獻、教學實踐性文獻(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實錄等),簡要說明其中哪一兩個資料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啟發、影響最大。
篇8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理論者;深度介入;校際合作
中圖分類號:G40
引言
有學者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多中,當代學術研究正在經歷一場實踐轉向[1]。反映在教育學研究中就是近年來回歸實踐、回歸生活世界等思潮的興起,不過從實際情形來看,這些實踐、生活世界的詞匯表達更多還是抽象化的理論概念,與真正活生生的中小學學校生活相去甚遠,說的比做的多、走近比走進的多。但是,畢竟大勢所趨,當前一部分高校教育理論研究者正在努力主動深度介入到中小學教育實踐中去,“在教育之中研究教育”、“在研究之中變革教育”已漸成形[2]。這種介入不滿足于解釋、描述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更通過與實踐者的深度合作共同開展教育實踐變革與研究,將對研究實踐與變革實踐合而為一,促進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雙向建構式的轉型[3]。本文并不探究這種深度介入“為何”[4]、“何為”與“如何”[5],而是思考在高校教育理論專業人員與眾多中小學開展協作研究過程中[6]形成的協作關系形態。當然,在國外已有對于院校協作模式的許多闡述。如圖什納(Naida C. Tushnet)在對三十幾個不同的院校協作項目比較后根據兩類組織間的關系水平區分出初級伙伴/有限關系(primary partner/limited partnership)、協作伙伴(coalition partnership)、合作伙伴(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7];巴內特(Bruce G. Barnett)也曾提出類似的劃分:交易模式(vendor model)、合作模式(collaborative model)、共生模式(symbiotic partnership model)、“副產品”模式(spin-off model)[8];拉維(Ruth Ravid)及哈德勒(Marianne G. Handler)則提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模式(the PDS model)、商談模式(the consultation model)、一對一模式(one-to-one collaboration model)、傘形模式(the umbrella model)[9]等等。在中國,香港、臺灣、大陸、澳門兩岸四地近年來院校協作也有進展,形成了多樣化的關系形態,如“U-A-S”(University-Administration-School)、“U-D-S”(University-District-School)、“U-A-T-S(University-Administra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chool)”、“U-N-S(University-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chool)”等等[10]。還有學者曾探討區域層面推進學校變革的大學與地方院校之間的項目合作、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協議合作和中小學校之間行政導向與科研導向的合作三種類型[11]等等。總體上看,上述關系形態在合作內容與方式、時間與效果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共性則在于都是一所高校與一所中學或小學間的單數型一對一關系。與此不同,“新基礎教育”研究在理論者與眾多中小學多年合作的過程中,形成高校與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中小學間的多種形式的復數型校際合作關系。對這一經驗的探討相信會豐富當前的院校協作認識。
一、以理論者的深度介入為紐帶開展的校際合作
古得萊德(John I. Goodlad)先生曾指出,由于中小學在組織性質與結構上的同質性,不管相互間在規模、生源、資源上存在多大差異,彼此間的交流都不可能打破共有的惰性[12]。而根據我們的經驗,這種狀況將會因為理論者這一異質因素的深度介入而發生根本轉變。
“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理論者除了有計劃地深度介入每所學校促進其努力實現整體轉型性變革并在變革中創造新經驗和形成個性外,還十分注重搭建平臺促進校際間的交流,以使相關經驗、創造得以在不同學校擴展,并對一些共同問題共同尋找解決策略。所以,合作的諸多學校“體”雖不同,但其“魂”卻是共同的,即都體現出“新基礎教育”的理念、理論、研究精神及文化。這種狀態由市場和市場驅動的校際合作的差異是明顯的[13]。大致而言,由高校理論者搭建的校際合作平臺有以下幾種:
第一,積極促進學校不同層次領導、骨干教師間的校際經驗交流。如定期初召開由各校校長及相關領導共同參加的工作策劃會、不定期召開的座談會、沙龍等。以工作策劃會為例,會上一般先由理論者詳細闡述推進變革的基本思想、策略、方案及要求等,并征求大家意見。然后,各校分別介紹自己學校開展變革積累的相關經驗、進一步推進的思路及存在的問題與困惑等。這種策劃會的特點是:其一,不斷強化學校領導作為變革的第一責任人意識;其二,不斷增強各校推進研究的策劃與策略意識;其三,不斷凝聚不同學校的共同體意識,形成共同體運作的核心價值與理念。其四,是極大地促進由個別學校創生的優質經驗和“變革文化”[14]在共同體中的擴散。
第二,由理論者策劃開展整體性的校際經驗交流活動。如合作的中期評估、普查、精品課等[15]。這些活動在一定期限內(一般是1年左右)由參與學校輪流承擔,在開展時共同體其他學校領導、各領域第一責任人及核心骨干教師須全程參與。由于每次活動一般都是向其他學校展示自己學校整體在不同領域開展研究的基本狀態,從而使得共同體學校可以全面相互了解彼此的優勢、弱勢、獨特、經驗與創造,并將所了解的經驗、創造、優勢等在自己校內轉化并有可能生成新的經驗、創造和獨特,促進自己學校的發展。
第三,由理論者在日常分領域(如不同學科、管理、學生工作等)開展的由不同學校承擔的具有一定頻度的專題研究活動。一般由負責不同領域的理論者在與共同體學校相關領域第一責任人共同商定的基礎上,提出日常專題研究的“選擇菜單”,供各校根據自己的狀況――教師數量與水平、研究積累、發展需求等認領或申報。活動按計劃開展時,共同體其他學校相關領域第一責任人及核心骨干教師都會齊聚到承擔學校開展研討。每次專題研討前,由于事先各校都提前知道活動內容,他們一般都會提前在自己學校開展相關研究活動(即每次活動的“前移”),到活動時各校參加者都是有備而來――帶著自己的經驗、創造、困惑、問題與需要等。在活動中,通過不同學校不同人員間及他們與理論者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會生成新的重建建議、措施,回校后再進行進一步的重建工作(即每次活動的“后續”)。
第四,理論者為中介橋梁形成的或整體或局部的校際合作。如學校之間的“結對子”,即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較弱的學校與在相應領域或方面較強的學校合作,學習轉化外部資源促進本校發展;某兩個或兩個以上學校共同開展某一或某些領域的專題研究等等。
二、培育本土兼職研究員在理論者指導下開展的校際合作
在眾多院校合作中,基本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可能更需要或更愿意接受作為同行的專家型教師而非理論者的指導;由于合作學校眾多或需要指導的教師太多,理論者經常感到人手不夠或精力不濟。對此,不同的高校理論者都會傾向借助合作對象――一些優秀的專家型教師的力量。較典型的如,香港中文大學在其推進的協作中聘請了一批“學校發展主任”(涵蓋香港中小學教育各環節的專家型教師)[16],經由培訓后他們能按照理論者的意圖并結合自己的經驗頻繁進入中小學開展指導,當然也向理論者反映學校及教師的狀態。不過他們一經聘任就不再擔任中小學的教學或管理工作,成為了專職的“中間人”。
“新基礎教育”研究在推進過程中,則非常注意在一定區域里的布點,即先重點培育一所或幾所基地學校,在學校不同領域培養出相對“成型”的“新基礎”意義上的核心骨干,在其不脫離本校工作崗位的情形下聘請其為兼職研究員,使其成為一定區域內能對其他學校相應領域變革進行指導的本土專業力量,從而為這一區域其他學校將來自主開展變革和研究奠定基礎。這些本土兼職研究員具有以下特點:其一,他們依然是中小學教師,并不在大學開展研究工作,也沒有大學理論者身份,而是在學習并轉化教育理論后具有了一定理論素養的實踐研究者,依然全日制地執行所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其二,他們一般都經歷過理論者幾乎一對一、手把手的長期培育過程,熟悉合作研究的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研究精神,自身經歷過變革理論與其觀念、實踐行為間的轉化過程,并積累了在具體領域開展實踐研究的基本經驗和能力。其三,他們的指導工作離不開理論者的指導和培養,起初的角色是理論者的輔助人員,是為了落實理論者深度介入時的工作計劃(如相關專題研究的落實、日常研究的推進等);隨著他們自身的成熟逐漸成為這一區域指導合作學校開展研究主動策劃者、實施者、監控者和推進者,這種策劃、推進還會受理來自理論者的評估。其四,他們的指導工作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也將其他學校的經驗、創造、優勢吸收并轉化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促進自己和學校的發展與變革。其五,兼職研究員身份、工作任務及其方式與教育行政部門主管的地方研究機構中教研員具有明顯差異,當然兩者間可以開展合作。
具體而言,本土兼職研究員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推進校際合作的工作:
第一,和理論者一道作為指導力量參加由理論者策劃并組織實施的研究活動,如作為評估組成員和理論者一起分領域參加對學校不同領域開展研究狀況的評估活動。
第二,以工作室或工作坊的形式定期組織合作學校不同領域骨干教師開展專題研究、交流等活動,承擔培養各校骨干教師的責任。
第三,直接介入合作學校,指導開展專題研究、日常研究以及理論與實踐學習。
第四,及時了解不同學校開展相關研究的進展狀況,與理論者一起策劃區域共同體學校整體的或不同領域不同專題的相關研究活動。
第五,來自不同學校的兼職研究員之間專門或日常的交流與合作。
三、以合作基地學校為核心開展的校際合作
在一定區域層面內推進擁有優勢資源的學校與其他相對弱勢學校合作來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的校際合作在各地都有嘗試[17]。在核心理念上它們與“新基礎教育”研究推進的以合作基地學校為核心開展的校際合作有共同點,其差異則在于由于“新基礎教育”研究團隊的持續深度介入,使校際合作呈現出“蘿卜炒肉”的新味道而非同一層面上的“蘿卜炒蘿卜”,且由于高校理論者的整體策劃、督促實施和評估調整,使校際合作的頻度、力度、深度和效度產生根本差異。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在區域層面上更好和更有效發揮高校理論者介入的新方式。這種校際合作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支持下理論者以深度介入方式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5年左右)重點培育基地學校,使其在整體上呈現出新型學校之“型”、各個領域具備核心骨干教師、學校新型文化與研究精神等價值意識形態牢固樹立,并積累了豐富的、多元多層的教育變革和實踐研究的經驗、創造和案例等資源。
第二,依照“自愿報名、雙向選擇”原則擴展規模,組建校際共同體。如,可以將新加入的學校根據地理范圍劃片(“面上”學校),每片確定“組長”學校一所(一般是基礎較好的學校),并另外確定一所基地學校引領這一“片”學校的變革和發展,形成“基地學校引領、組長學校緊跟、面上學校嘗試”的基本格局。運作時,基地學校重點輻射和支援各組長學校,各組長學校在獲得基地學校各種研究資源及專業支持后積極轉化為自身的發展并負責輻射所轄“片”內的其他合作學校。
第三,激活基地學校與組長學校引領校際合作的積極性。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出臺相關政策,如明確基地學校與組長學校的職責、“片”內面上學校的職責、組長校開展“片”內校際研討的頻度與要求等,規范校際合作。同時,要注意建立組長學校之間學期工作交流例會制度,相互交流自引領校際合作的思路、成效、經驗、問題、對策、突破點與獨特性、改進建議等,強化組長學校引領“片”內學校開展學校變革的“第一責任人”意識,提升組長學校自主策劃、實施校際研究的能力。仍以上海閔行區為例,這里的學校創造了許多校際合作的鮮活經驗[18]:一類是“自助共研”,如平南小學通過七校聯手,集聚各校優秀骨干教師,組建“自助”式學科共研小組,形成一支學科門類齊全、力量相對較強的學科指導群,化校際差異為校際發展資源;一類是龍頭帶動,如七寶二中充分發揮組長學校學科優勢,由組長學校承擔研討課和專家指導后的重建課任務,成員校上移植課,共享專家資源;還有一類是“引進優質”資源,如田園一小通過與基地學校華坪小學結對,引進基地校這一優質資源,帶領成員校圍繞某一學科聘請理論者進行深度介入式指導,開展相關專題研究。
第四,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成立專門機構(如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成立“新基礎教育”研究所)直接負責策劃并組織實施整個區域內校際共同體的日常運作。一方面這一機構積極利用理論者的研究資源、基地學校的資源對新加入學校教師進行各種專項研修,加強理論與實踐學習,促進這些學校接觸、學習、實踐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同時還專門成立督導室組成專項檢查組對這些學校開展合作研究和變革的情況進行專項督導,強力推進。此外,定期策劃組織大型區域研討活動,共同體學校參與觀摩學習。另外,還組織開展對各共同體學校的診斷調研與中期評比活動。每當一所學校接受這樣的活動任務都會主動邀請理論者、共同體內其他學校領導與骨干教師一起參加。
具體來說,這種區域校際共同體運作在運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理論者的深度介入與地方教育行政機構的推進相結合,特別是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從行政干預、政策規范、成立專門機構組織實施等方面與理論者開展合作,共同促進區域共同體的發展。其二,根據區域內學校差異構建校際合作的層次梯隊,利用梯隊的差異促進共同體的整體持續發展,在合作中競爭,形成區域內不同層次學校開展校際合作的整體格局。其三,突出研究活動的開放與互動。區域共同體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呈現向外和向內兩個向度的開放:首先,基地學校研究活動不僅“向外”圍繞理論者和其他基地學校開放,形成了與理論者及基地學校校際間的有效互動;而且還“向內”自主開展各種研究活動,形成校內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有效互動。其次,組長學校不僅“向外”圍繞專門機構組織的各類活動及基地學校的研討活動進行開放,汲取養分;而且還“向內”組織開展“片”內校際研討和校內研討,輻射經驗,促進自身并帶動共同體學校共同發展。再次,各“片”內學校不僅“向外”圍繞理論者、基地學校、組長學校開展的各類研討活動進行開放,向其他先行、先進學校學習,同時在組長學校帶領下在校內嘗試實踐,努力追求跨越式發展。這些不同層面學校的向外、向內的全面開放、多元互動,形成了區域共同體學校在研究意義上的多元、多層的過程互動。其四,關注區域本土力量的培育與指導,強化區域共同體校際合作運作內生力量的培養,逐步實現區域共同體“自組織”式的運作。
四、與其他高校教育理論者合作共同開展的校際合作
高校理論者之間合作開展科研課題研究經常發生,但通過合作對一定區域內學校變革共同深度介入則并不多見。隨著“新基礎教育”17年的發展,在國內理論界與實踐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一些地方高校主動尋求與團隊在所在地區開展合作,由此生發出新的院校協作形式。
第一,其他高校理論者組成一支專門的介入團隊。這一團隊日常要加強對相應變革理論的系統學習,認同、內化其核心精神、基本理念;同時定期參加共同體的研究和研修活動,在參與中學習、內化一定的介入方式、溝通與指導的策略與技巧等,以不斷提升自身的介入水平。
第二,運作上,一般由其他高校理論者在相應地方區域內策劃校際共同體層面的專題研究活動和各校日常研究活動。專題研究活動邀請“新基礎教育”研究團隊深度介入,各校不同領域第一責任人及重點培養的骨干教師須全程參與。日常研究活動則主要是在專題研究活動開展前及開展后由其他高校理論者深度介入(如每兩周到一所學校一天)。具體來說,日常研究的介入要為專題研究活動做好“前移后續”工作,即之前做好研究的準備(“初建”工作),之后則和學校一起消化、吸收、轉化專題研究活動中的建議(“重建”工作)。
第三,其他高校理論者還可以分領域開展其他促進教師發展的系列活動。如,策劃由共同體學校不同領域核心骨干教師(一般是第一責任人1名、核心骨干教師1-2名)參加的定期舉行的工作坊,搭建平臺加強校際研究核心力量的日常交流。這些系列活動,一般都需要事先策劃(如不同領域的教師梯隊建設及其發展、學期學習與研究方案的制定與落實、專題研究與日常研究的開展、教學變革中某一具體問題的解決等等),實施過程則是為了促使共同體核心研究力量達成共識發現問題及其對策、交流各校經驗與創造等等。
總的來看,這種校際合作模式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在組成方式上形成了多元主體,特別是由不同高校教育理論者團隊共同介入地方學校的實踐變革。通過合作,后加入的高校借助院校合作平臺鍛煉了自己介入地方教育實踐變革的理論者隊伍;同時,后加入高校可以憑借其以地方相應區域教育生態的熟悉使合作迅速在地方打開局面。其二,兩支理論者隊伍在介入學校變革時各有側重,在頻度與效度上相互補充。
結語
盡管“新基礎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校際合作模式,但總的來看這些不同的校際合作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點:
第一,在中國這一特殊時空背景下,地方教育行政力量對學校變革的影響是巨大的[19],因此校際合作必須爭取地方教育行政力量的支持,并要善于根據支持的程度采取不同的合作策劃。
第二,校際合作的核心追求是形成教師實踐共同體,創建各種促進教師開展“合法性邊緣參與學習”[20]的平臺與機會。過程中,由于始終堅持共同的變革理論的系統學習、核心理念的領會和研究精神的日常滲透,使校際合作呈現出典型的“精神共同體”[21]氣質特征。
第三,校際合作過程中理論者自始至終都堅持面對面的深度介入和全面策劃與調控[22]。
第四,注重培育不同區域的本土專業力量和核心學校,并通過與理論者的有效互動促進區域共同體開展自組織式的校際合作。
第五,始終關注校際核心力量(如校長、不同領域第一責任人及核心骨干教師等)的深度交流、溝通與合作,使其成為提升合作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第六,堅持開展有頻度與深度保障的不同類型、不同領域、不同主題、不同層次的精心策劃的校際研討活動,利用校際間的差異,放大新質、滾動發展,使個別學校在某些領域積累的變革經驗、資源轉化為共同體所有學校發展的經驗和資源,并積極促進新型經驗與資源的創生、交流與放大,形成規模效應。
參考文獻
[1]夏茲金,J.;塞蒂納,F.當論的實踐轉向[M].柯文,石誠,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3(序言).
[2]李政濤.論教育理論主體與教育實踐主體的交往與轉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5-50.
[3]李政濤.教育實踐的研究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8(4):1-6.
[4]孫元濤.教育學者介入實踐的合理性論證[J].教育學報,2009(1):10-17.
[5]伍紅林.論“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68-73.
[6]葉瀾.大學專業人員在協作開展學校研究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9(9):1-7.
[7]Tushnet, N. C. A guide to developing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M].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1993: 34-45.
[8]Barnett, B. G., et al. A Typology of Partnerships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J].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999 (9): 484-510.
[9]Ravid, R. & Handler, M. G. The Many Faces of School-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Partnerships[M].New York: Teacher Ideas Press, 2001:12-45.
[10]王嘉毅.“U-S”合作及其多元化模式構建兼述第五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伙伴協作”學術研討會[J].教育發展研究,2011(2):39-43.
[11]楊小微.我國學校變革區域推進中合作的三種類型[J].中國教育學刊,2009(7):5-9.
[12]Sirotnik, K.A. & Goodlad, J. I.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 in action: Concepts, cases, and concern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8: 14.
[13]薛海平,孟繁華.中小學校際合作伙伴關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1(6):36-40.
[14]孫元濤.中小學變革文化的培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9(8):48-51.
[15]葉瀾,等.學校轉型性變革中的評價改革―――基于“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評估的探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7(4):2-10.
[16]盧乃桂.能動者的思索:香港學校改進協作模式的再造與更新[J].教育發展研究,2007(12):1-9.
[17]聞待.校際合作共同體的典型實踐及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8(24):21-25.
[18]上海市閔行區“新基礎教育”研究課題組.轉型與創生: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的區域性實踐與探索――上海市閔行區整體推進“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報告[R]//葉瀾.“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報告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9-230.
[19]李春玲.關于政府主導學校變革教師問卷調查與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7(2):50-53.
[20]萊夫,J.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王文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21]滕尼斯,F.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2-53.
[22]伍紅林.主動深度介入:轉型期教育實踐研究的新方式[J].現代大學教育,2010(6):48-5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重大項目“基礎教育改革中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中國特色研究”;課題批準號:11JJD880016。
收稿日期:2012-01-01
作者簡介:伍紅林(1976- ),男,湖南永州人,教育學博士,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與當代學校變革研究;淮安,223300。
A Research on the Interschool Collaboration Designed by the Theorists of University
Wu-Hongl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in Huai Yin Normal University,Jiang-SuHuai-An,223300)
篇9
關鍵詞:參與式培訓;培訓方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培訓方式的創新是提升成人培訓效果的重要方面。2006年頒布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提出:“開展干部教育應當根據干部的特點,綜合運用講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培訓質量。”參與式教學是近年備受推崇的培訓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在教學中將體現學員主體地位的教學組織形式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組合。
一、參與式培訓在干部培訓中的運用
在氣象部門縣級局長培訓中,我們綜合運用了講授法、體驗式教學、案例教學、主題研討、專題研究、學員論壇、“兩個帶來”交流研討等培訓方式(表1)。
講授:培訓內容有16個專題講座,共64學時。
案例教學:以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基層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基層黨建工作、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為主題開展了3次案例教學。
體驗式教學:培訓班到河北唐山、保定等氣象局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了解一流臺站建設經驗。
研討:結合授課內容,組織開展了4次研討。我們將學員分成4個研討小組,采用結構式研討方法,基本分為五個環節:一是由班主任簡要介紹研討內容和研討安排;二是分組討論;三是在組內展開討論的基礎上形成結論,并選出一名明星學員;四是全班集中,每個小組匯報研討成果。由組長代表全組作全面的、總結性發言,明星學員代表個人發言;五是由班長或班主任作總結。
專題研究:圍繞氣象部門基層“一流臺站”建設與發展,組織開展專題研究,形成21份專題研究報告。
學員論壇:以“如何當好一名縣氣象局局長”為題組織了學員論壇,涉及業務管理、氣象服務、行政管理、臺站建設、科技創收、財務管理等各方面內容。
上述培訓方式,除專題講授外,體驗式教學、案例教學、主題研討、專題研究、學員論壇、“兩個帶來”交流研討等都是參與式培訓,學員具有較強的參與性。
二、參與式培訓的特點及效果
(一)參與式培訓的特點
參與式培訓是通過綜合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培訓方式方法,讓學員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作為教學中平等的一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各個教學環節,與教師共同推進教學的一種培訓模式。參與式培訓具有開放性、雙向性、趣味性、 操作性、監測評價的及時性、創新性、合作性等特點(表2)。
(二)參與式培訓的依據
1.心理學依據
心理學許多流派的理論都涉及人的參與對其身心發展的重大作用。人本主義注重人的發展,強調人在學習中的主動參與、平等交流,以增強人的自尊、自信與自我意識。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行為的改變,而行為的改變需要學習者在行為上不斷得到強化,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認知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學習要結合學習者已有的經驗和現有認知發展水平,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一種外在的客觀存在,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結果。因每個人建構知識的方式不一樣,十分需要個性化、情景化、問題解決式的學習。多元智能觀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有特長,它們在學習中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學習不僅需要大腦思考,也需要身體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參與。心理學這些理論從不同側面支持了參與式的學習與行動。
2.成人學習理論
成人學習理論之父馬爾科姆?諾爾斯就成人學習特征提出五大前提假設:a.自我概念從兒童時期的非獨立性特征轉變為成人時期的自我導向性;b.成人學習中體驗起著極大的助學作用;c.成人的學習愿望與其社會角色密切相關;d.成人傾向于把學習成果運用到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e.成人學習具有內在動因。諾爾斯的成人教育理論對學術界后來的成人教學法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眾多成人教育學家把研究重點轉向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理論。它要求培訓老師要學會調動成人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參與式教學的現實基礎
在培訓實踐中,我們發現,作為領導干部學員一方面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望,一方面他們常常固執于根據自己已有的理論知識和過往經驗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強調情況的特殊性,不會被動的、像無知的學生一樣去吸收老師的教學內容。他們大多數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理論基礎,他們中一些人還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他們通常不會盲從教師的見解和看法,有時礙于面子或懾于權威,不愿爭辯,但內心并不真正服氣和認同。同時,他們又有強烈的表達愿望,愿意讓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因此,研討、案例教學等參與式教學可以發揮學員經驗豐富的優勢,引導學員利用豐富的已有經驗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釋,通過教師與學員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的研討,讓學員重新認識自己的先前經驗,調整其思維方式。
(三)參與式培訓的效果
參與式培訓方法,針對學員的工作實際,學員有較強的參與性,對提高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促進,受到學員的普遍歡迎。
我們針對參與式培訓方法對學員進行了調查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各種培訓方式(方法)對學員學習都具有較大幫助,其中體驗式教學、案例教學和主題研討最受學員歡迎。圖1顯示了各種教學方法對學員學習的幫助程度。
圖1教學方式(方法)對學習的幫助程度
三、運用參與式培訓的難點及對策
在參與式培訓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要轉變,教師不再是權威,不再只是知識的單向傳遞,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總體策劃與引導,如何調動學員的積極性、科學合理引導學員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是參與式培訓的重點與難點。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1.培訓的策劃者
作為策劃者,教師應根據培訓目的、內容和參訓者的特點、人數等在培訓的不同環節提供形式多樣的參與式活動。例如在培訓開始時為消除參訓者之間的陌生感,可開展一些熱身活動,如破冰和室內拓展。同時教師也要設計相應參與的內容,提出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和一定的開放性。如學員論壇:“如何當好一名××××”,這個題目每個學員都有話可說,當別人在上面講時,聽眾會感同身受,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再比如,在專題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確定研究的主題。專題研究是以“問題”為載體的,專題研究的主題要密切聯系學員的工作實際已經以及重大熱點問題、現實問題來確定。確定研究課題應注意三個聯系:一要與本部門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戰略決策相聯系;二要與學員的工作實際相聯系,解決學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三要與當前的社會熱點相聯系。研究課題可由教師圍繞某一教學內容編制一組參考課題供學員選擇;或由教師和學員共同討論擬定課題;也可由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員自由選題。確定研究課題既要結合培訓內容的需要,讓學員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索,又要考慮到學員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不宜選擇過深、已成定論或有爭議的課題。
為了保證研究的質量,還要設計研究方案并進行適當的引導。一份完整的研究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確定研究課題的原因,課題內涵的界定,研究課題的目的;二是開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實施手段;三是開展研究的活動安排,即日程表;四是研究成果的形式等。設計方案時,要重點考慮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和實施手段。設計的研究方案要盡可能地符合學員的特點,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還可以將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即研究要點)提供給學員。
2.活動的組織者
作為組織者,要幫助學員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組織學員進行參與式活動。一般程序是:明確目標,設計相應活動;下達任務;分組并進行任務分工;參與式活動;交流與分享(成果)。
3.學習的引導者
作為引導者,教師的作用在于支持、引導、幫助和促進參訓者的學習。教師由“高高在上的權威”轉化為“協助者”的角色,需要學會啟發學員提問,并將學員提出的問題返回給學員;需要以適當的方式引導學員積極參與討論,向學員提供誘發思考、深入思考的材料;幫助學員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
(二)做好參與式培訓的對策
一是相信學員、尊重學員。參與式教學的過程是互動的,是教師與學員的互動,學員與學員的互動。對學員來說,互動意味著自身主體性的體現,自我個性化的發展與創造性的釋放。如果學員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經驗是有價值的,他們不僅會對過去的經驗重新進行評價,整合自己多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夠從眾人那里獲得啟示和靈感,在交流中形成新的知識和體驗。
二是備好素材。在培訓中要為學員提供豐富的、充足的感性材料,有目的的創設學員活動的空間,調動學員的多種感官,放手讓學員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如,在室內拓展中,準備好教學用具(紙、筆、圈等)、背景音樂等。
三是教給學員參與的方法。為保證有序推進,學員參與其中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尤其是要教給組長組織研討的方法、開展專題研究的方法等,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特殊困難和問題,如冷場、有些人不發言、有些人總是滔滔不絕、控制話語權等,教給學員參與的方法,讓每個人都排除障礙,消除心理壓力,輕松自由、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觀念。
四是激發學員興趣,營造參與氛圍。作為領導干部學員一般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望。班主任可通過精心設計導入方式和導入用語、巧設問題、強化操作環節、創設情境等多種措施營造氣氛,誘導學員內在的學習需要,激發其學習參與的興趣。在參與式的氛圍中,使參與者親身體會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喜悅和困惑,以達到自身觀念、態度和行為上的改變,并能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培訓活動。也就是說,參與式教學中教師的職責主要是為學員提供盡可能寬松的、資源豐富的、支持性的培訓環境。
五是科學劃分學習分組。成人的學習愿望與其社會角色密切相關,表明人的社會屬性有推動學習欲的可能。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有效地實現人的社會屬性。實踐證明,課堂分組不應當是隨機的,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同質和異質分組。在學習、完成內容較為復雜時,班主任要指導小組成員進行職責分工,班主任通常只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具體分工由各小組成員在指定時間內自行確定。對小組的劃分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必要時可重新分組。如當由于某種偶然的因素,小組的成員水平可能本身就處于相對弱勢,這使得這個小組的表現一致不佳,此時小組會提出重新分組的要求。
總之,參與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它的是實質是體現以人為本。教師恰當的引導,學員的積極參與配合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只有每個學員積極參與,全身心的投入,做到老師與學員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充分的交流和互動,才能實現通過師生合作來讓學員獲取知識、方法和思路的目的,達到提高學員思想認識、打破傳統思維定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升工作能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仲瑜.現代培訓教學技能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篇10
在進行教育行業搜索引擎營銷策略研究選擇樣本時發現,中國各地北大青鳥分支機構占中國IT培訓類關鍵詞的收集檢索結果中很大比例,北大青鳥的搜索引擎關鍵詞推廣在教育行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在《教育行業搜索引擎營銷策略研究報告》中將對北大青鳥作為案例進行詳細分析。
在對用戶檢索行為的相關調查報告中分析過,用培訓單位機構名稱檢索的關鍵詞在整體的比例還不到5%,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培訓領域,北大青鳥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各地區加盟企業機構很多而且都是互相之間競爭激烈,因此即使北大青鳥這樣的中國知名品牌,用戶在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中國IT培訓相關信息時仍然很少能夠采用精確的搜索方式。
為了準確的分析北大青鳥關鍵詞推廣的投放情況,IT界的搜脈網絡營銷專家們專門選擇一組計算機硬件和計算機軟件培訓相關關鍵詞(其中既有廣大廣告主數量較多的熱門關鍵詞,也有不是非常熱門的關鍵詞匯),通過收集這些關鍵詞匯推廣中北大青鳥所占的比例值、信息廣告顯示位置等相關信息,分析北大青鳥的關鍵詞推廣策略特點及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經細致的調查發現,在全部所有的120個關鍵詞推廣中,有60%的廣告主為北大青鳥的培訓機構企業,而且在搜索結果頁面廣告第一位的9/10都是北大青鳥的培訓機構。
北大青鳥體系網站搜索引擎廣告已經成為值得大家非常關注的成功案例。據了解,北大青鳥在搜狗、搜狐、雅虎中國等搜索引擎里通過大規模進行關鍵詞推廣取得了顯著效果,在中國IT培訓方面確立了核心地位,通過在搜索引擎營銷為主的網絡營銷策略遠遠的超越了其他的競爭者。
綜合分析北大青鳥關鍵詞推廣策略,其成功因素可以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1)在多個搜索引擎同時投放大量的宣傳廣告
除了搜狗、搜狐、雅虎中國搜索引擎之外,對比檢索百度/google等其他搜索引擎,同樣可以看到部分北大青鳥機構企業的宣傳推廣信息(由于價格等主要因素,在其它的搜索引擎上投放的廣告信息不象在搜狗網站的那樣集中密集),即北大青鳥將搜狗作為重點推廣平臺,在每次點擊廣告價格相對較低的搜索引擎密集投放廣告,同時也兼顧其它的搜索引擎推廣宣傳。
(2)覆蓋盡可能的關鍵詞匯
IT界的搜脈網提供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每個關鍵詞匯推廣的結果中,北大青鳥的廣告都占了大多數。覆蓋盡可能多的關鍵詞是北大青鳥搜索引擎廣告策略的最顯著特點之一。進一步檢索發現,幾乎每個和中國IT類培訓相關的關鍵詞檢索結果中都可以發現北大青鳥的宣傳廣告,除了各種專業培訓通用詞匯之外,還包括各地區域搜索關鍵詞和一些專用關鍵詞。在搜索引擎投放的宣傳廣告與其它的網絡宣傳廣告或者與傳統媒體廣告相比不同的是,為了滿足用戶獲取信息的分散性特征,并不需要額外增加很多成本,只需要在對用戶行為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關鍵詞組合即可。顯然,北大青鳥在關鍵詞選擇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3)集群優勢對競爭對手造成超乎想象的巨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