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與教學能力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知識與教學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應該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
標準純正的語音語調,應該是小學英語教師業務素質的重中之重。學習外語起始年齡早,其關鍵的原因在于語音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兒童語言模仿能力強,有較好的語音能力,但準確的語音、語調只能通過模仿準確的發音而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語音純正,口語準確,熟練掌握基本語調,把握語流的節奏特點,尤其注意易受地方影響的音素和發音習慣。因為孩子一旦模仿了教師錯誤的、不準確的語音語調,將來糾正起來要比從頭學難得多。就現階段小學英語教師隊伍而言,絕大多數的教師都畢業于非英語專科的師范院校,他們一般只受過二年的英語教育,不足是從語音語調的標準化還是知識面而言,都存在缺憾。當然,我們的英語教師在教英語之前,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英語培訓,但遠遠不夠。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英語教師要通過錄音磁帶、電視英語等傳播媒介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語言素質,或者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與外籍教師進行交流。不合格的語音語調會影響學生的聽力和口語的學習。為了不給中學,以及今后的英語學習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小學英語教師的英語語音技能尤為重要,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要下大功夫通過語音關。
盡管小學英語教學的內容是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英語教材也比較簡單,但教師如果沒有扎實系統的英語專業知識是很難勝任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小學英語教師流利的口語,純正的語音語調對小學生學習英語很重要,另外英語國家文化,尤其是小學生感興趣的西方節日、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對它們深入透徹的了解和掌握,能很好的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小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深厚扎實的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還必須熟練掌握聽、說、讀、寫、譯的教學技能。學生小學階段是形成正確語音、語調的關鍵時期,教師的語音、語調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發音。因此小學英語教師的口語自然流利,語音、語調純正地道尤其重要。教師職業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要遠遠超出教科書的知識量,何況英語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只有英語教師本人具有正確的語音、語調和很強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自然流暢地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完成教學計劃。
二、提高教學能力,激發學生非智力因素
《英語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為最終的目標。專家認為,兒童每天有一定量的語言接觸是保證語言學習的最佳途徑,也是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石。教者如果能夠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師生融洽的情感交流,端正學習動機,磨練學生意志,培養創造性思維,便可以極大的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我們的英語教學水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如果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學生對英語有興趣,學習積極性自然高漲,自覺性就強。教師應采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電教手段,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增加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可以用簡單的英語組織,以優美的語音、語調去感染學生,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去啟發學生,選用實用、生動、有趣的例句與畫面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同時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如讓學生用英語情景會話、教唱英語歌曲;小學高年級可以做值日報告、做游戲、用英文短劇表演和組織英語競賽等。
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自信心和上進心。課堂上,應努力營造出一種和諧民主的交際氛圍,對教學應充滿激情,做到情緒飽滿,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向學生傳遞關愛、信任和期望,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對差生不應冷漠,要不斷培養他們堅定的信念,找他們談心,了解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學好英語只有興趣和熱情是不夠的,有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才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學習動機是影響英語學習主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學生一旦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并發生作用,就能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興趣與持久力,大大地促進學習。因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既是英語教學的手段,又是英語教學的目標和任務。
剛學英語時,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很濃,樂于學,但隨著內容和難度的增加,一部分學生就覺得困難,認為自己學不好英語,從而對英語從好奇到厭倦,再到恐懼,直至放棄,逐漸造成兩極分化。因此在教學中應不斷磨練學生的意志,讓他們樹立起學好英語的信心。能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至關重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征,提出不同教學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訓練學生思維,激發其豐富的想象和超前的創造力。
教者應該意識到,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外語教學的實踐性強,要以靈活多樣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針對小學生喜說愛動、爭強好勝、善模仿、怕羞等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延長和鞏固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比如,低年級英語教學的基本活動,靈活運用各種游戲,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
沃德在《非常教師》中所說的“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挑戰是對他們自身的挑戰。如何幫助他們在智力上、心理上、道德上做好準備迎接挑戰,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責無旁貸任重道遠,我們提倡的素質是專業性與綜合性的統一體,自我創新意識應不斷加強。面對新世紀對教師這一行業提出的挑戰,要積極擔負起初級英語教學的重任。
參考資料:
篇2
【關鍵詞】漢語教學;知識;能力;口語;閱讀;培養它們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教學和實際生活中我常常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學習了多少年漢語,掌握了不少單詞和生字,但是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能在漢語課堂上運用,考試能打高分,語言實踐能力卻很差。因此,上大學用漢語授課,課上聽不懂,研究的成果也不能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如何解決好這個問題呢?就需要把漢語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應整合。
一、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知識與能力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與學,都是通過知識與能力來體現的。知識與能力是傳統教學合理的內核,是我們應該從傳統教學中繼承的東西。
1、就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而言,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在某一問題上知識貧乏或知識結構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決那一問題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說,無知者必無能。
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沒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做底座,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無論什么方法,在短時間內,都很難達到應用的能力。我校是朝鮮族學校,學生兼會自己的本族語和漢語,我校教師的講授、學生的課本、作業等都要使用朝鮮語,但可加授漢語。我們的漢語教學實際上是處在朝鮮族里的“漢語孤島”開設的漢語課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那么身為漢語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內完成好教學任務,使學生達到應用的能力是有難度的。
要改變漢語教學現狀,首先,要根據確定教學目標,應該把教學目標定為: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教育是終身的事情。
根據喬姆斯基的“知識能力”他認為:知識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種穩定的能力。它可以產生其他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可以增加,可以減少,可以消失,但是知識能力是穩定的。因為有知識才有技能,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離不開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強調方法和能力目標重要性的同時,不應該忽視和弱化知識目標,否則就會影響到方法和能力目標的實現。通過知識而獲得發展,是一條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語言知識不是漢語教學的目的,漢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漢語實際應用能力。語言知識可以成為漢語教學所要培植的運用語言能力之大樹的根。語言知識可以成為漢語語教學這位三級跳遠者的彈跳點。
2、重視知識,又要重視能力,無知識必然無能力。
知識為能力的發展提供基礎。而且,凡不以知識為基礎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種低級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大量的知識的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礎。現在,我所擔任學生就基礎看,比以往幾級學生明顯降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拼音不過關,甚至連聲調標在哪個字母上也不知道,筆畫、筆順方面也存大很多總是錯別字現象更為突出。由于這些基礎知識差,也就制約了各種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基于這種現象,我在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對一些知識性的問題,除下功夫讓學生進行強化記憶外,還努力變換花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一種新鮮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在識字過程中的體會和認識,以及對識字方法的嘗試和探索。比對他們講學習目的帶來的動力大,在加強知識記憶的同時,努力擴展閱讀面,多讓學生進行小作文練習,以此來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壓縮了授予課時間,把時間留給了學生,讓他們加大課外閱讀的力度,通過這樣做,我想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閱讀寫作能力等會有明顯提高。 因此,只要正確處理好漢語知識及漢語能力的關系,學生的漢語綜合水平就一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3、知識在能力作用下才會活化物化。
知識只有轉化為能力才會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才會有價值。能力的發展又促進知識的掌握。而能力則是指人能勝任某項工作的主觀條件,能力是不能傳授的。它必須是在反復的訓練中形成,盡管這一訓練過程是艱苦而漫長的,但是學生一旦具備了這一能力,就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就會做到舉一反三。而某項能力的形成,又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必須進行反復訓練,漢語科中能體現能力的方面是:識字能力、閱讀分析能力寫作能力,聽說的能力、實際運用能力。
知識和能力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而能力的形成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加速了獲得新知識的速度。記得有人曾這樣說過:“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因此,就是要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讓他們不斷去探索、去發現新的東西,這應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出發點。
二、整合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知識傳授與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因此不可能有只是傳授知識或培養能力的單一活動,應在傳授知識中培養能力,能力培養中知識得到鞏固。
1、教學內容的合理配置,
以往的教學往往忽視對學習內容的再加工,一般只是依據教材呈現的次序和方式展開學習內容,“照本宣科”式的教學不在少數,因此課堂也就缺失了應有的生命活力。那么,在構建“學習主題”中,應該怎樣合理配置學習內容,使內容與目標一致呢?學習內容的組合,應圍繞學習主題和學習目標,從學科內外、校內外篩選與該主題有關的所有信息,確定最有表現力和學習價值的材料。把相關的學習領域組織起來,先確定學習內容的主干,再確定枝葉,使內容呈現網絡狀的有機整體。
課堂上重視傳授基本的漢語知識,如學習和掌握常用漢字的音形義,漢語表達習慣,構詞方法等,而且知識的傳授為提高漢語運用能力服務。
2、鼓勵學生積累優美字詞,豐富詞匯量,
《漢語課程標準》把民族中學的漢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目標上,表達能力包括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詞語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普通中學生的基本詞匯是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是提高表達能力的一個突破口。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掌握單詞。比如:單詞競賽,每日新詞(每天把當天重要詞語根據自己的檔次掌握狀況,自制生字卡,隨時復習,強化記憶)等。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用敏銳心發現課文中美點,積累優美字詞,豐富詞匯量,不斷提高學生漢語素養。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要讓學生閱讀時每當發現優美字詞句或精彩片斷都要摘抄到筆記中,要求熟讀成誦,從而積累豐富的詞匯。如:在教每篇課文時,讓學生肯文字讀課文找出本人認為精彩的句子和用得好的詞語并說明理由。學生找出了詞語,我及時贊揚他細致全面同時,教育學生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就會發現很多妙詞佳句,把它們積攢起來變為自己的,這就是學習漢語的最大收獲與方法。掌握單詞,擴大詞匯量靠的是平時點點滴滴地積累,切不可一暴十寒。只有不懈努力,才能順利地過單詞關。
3、靈活運用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以其圖文并茂、影音結合、動感無限的課堂優勢,深得教師的喜愛。小學生記憶能力強,在展現新知識時可以借助媒體幫助理解新知識并加深記憶讓學生在學習中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4、突出綜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漢語綜合素養。
新課程標準加強了漢語聽說讀寫的整合,大力提倡綜合性學習,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整體發展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漢語素養。
5、加強實踐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針對過去漢語課程嚴重脫離實際、紙上談兵、重知識輕能力、學生學習的歸宿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等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廣開語文資源,加強課內外聯系,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漢語實踐中全面提高漢語素養。 應該力求把課本上的“知識”拉到學生生活中的“能力”,根據不同年段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體現一定的綜合性。抓住學生愛表現、愛活動的特點,將理解、積累與運用、思維與表達緊密聯系,將學與玩、學與實踐相結合就,加強學科間的整合,課內外、校內外的融合,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篇3
論文摘要: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高等學校體育課程不斷地改革,已經成了學校體育的核心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師應該重新對角色進行定位,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與內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地適應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各學科都在大力進行教學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體育學科的認識逐漸產生變化,體育教學與過去有了較大的不同,體育教學得到了應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成為教學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對體育教師在職業素質與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體育教師應從自身出發,盡快地適應這種需求,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思想,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素質教育的訴求為己任,將“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在學校課程中得以落實,有利于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一)身體素質
體育相對于其他學科有其特殊性,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包括了體能與技能。對技術動作的示范能力是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同時在力量、速度、柔韌、靈敏等各方面也應有良好的素質表現。因此,體育教師要堅持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練習,還要堅持在課外的輔助練習,這也是保持穩定運動技術、技能的需要。
(二)知識素質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薦的今天,德智體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匯,不同學科門類互相滲透影響,對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理論素養也產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為密切的接觸學生,各方面交流也更豐富,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不僅要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順應時展的新知識的儲備、新教學理念的執行、新思想觀念的更新。這樣,才能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施以積極的影響,獲得學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質
相對智育、德育,我國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加之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社會對體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學校對體育教育資金投入少、教育訓練條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對這種情況,體育教師不能撂擔子、滿腹牢騷、一蹶不振,而應該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意志。高校體育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使命,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條件差、社會認同感不強的條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體育教師的心理素質最核心的體現是意志力。教師的意志自覺性體現在對教育事業的社會意義認識上,工作態度的明確上;意志的果斷性體現在對教學活動中突況的處理;意志自制性體現在體育教師能夠在復雜環境中控制情緒,調整心態,應對困難。
二、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一)應變能力
體育教學與其他門類學科的最大區別在于:是以學生的實踐練習為主,而且學生以群體的方式接受長時間的室外教學。也正是由于體育教學有這樣的特點,突況、外界干擾較易發生,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有較高的應變能力。教師不能單純得按照教案機械得進行授課,導致遇到問題毫無對策,而應時刻保持警醒,能夠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突然問題。這種應變能力的培養,主要來自于經驗的積累和自身開闊視野多學習、多了解。
(二)教學研究能力
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覺悟、心理素質的能力;2、基本教學計劃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運動技能、正確的示范、組織競賽、裁判等;3、參與比賽、指導訓練能力,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能夠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分析比賽情況、運用技戰術、臨場指導的能力。體育教學研究能力是體育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體育教師教研能力最直接的體現是上好一節體育課,讓學生通過課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鍛煉。教師要通過每一次的體育教學活動,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用這樣的理論再去提高教學水平,推動整個體育教育的發展。目前,受到整個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影響,很多高校教師更注重的是評級、評職稱。因而,教學研究反而成為教師投入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學研究室的基本職能缺失,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教師要以身作則更注重自身積累,使高校體育教學保持活力,持續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事實上,在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質量的監控等課題大有學問可做。加強教學研究,無論是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還是學術素養都是大有益處的。
(三)創新實踐能力
高校體育教師的創新實踐能力,主要包括:預測能力、調查能力、實驗能力、寫作能力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體制的改革,現在高校體育教師的學歷大多在學士以上,但學歷只能說明專業素質的水平,體育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學、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知識。因此,需要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更廣泛的學習的知識,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不僅要提升專業素質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總語
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是新課標的執行者,需要不斷的實驗、完善和豐富新課標。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高校體育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習,擁有厚實的文化內涵和廣博的業務素養,始終走在體育教學知識的前沿。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新型體育教師。
參考文獻:
[1]曲宗湖,顧淵彥.21世紀體育課程新論叢書體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6.
篇4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職業能力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水平取得一定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為了滿足高職院校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的工作重心逐步向職業能力轉變。職業能力指個體的態度、技能及所學知識在特定的職業環境中類化遷移,逐步整合形成具備完成職業任務的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任職資格能力;職業素質能力;職業管理能力。不僅直接決定個體的擇業方向,還客觀表明個體在該職業中的成功可能性。1下文針對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試作探究。
一、高職院校培養職業能力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不僅是高職院校的發展趨勢,還是高職教育的核心任務。相較于普通院校,高職院校教育著重于培養管理、制造及生產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有助于學生以自身職業能力為優勢,具備適度的職業流動性,提高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學生僅掌握單一的職業技能,無法從事該專業的其他崗位,即不具備崗位遷移能力,不僅無法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要求,還難以發揮其真正的職業能力。2因此,要求廣大高職語文教師,利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助推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
同時,利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能逐步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教學雙方共同成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求語文教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法,將教學任務與專業特色相融合,便于解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保留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3
二、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結合相關統計資料發現,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均為理科院校。4受就業壓力及院校性質的影響,大部分高職院校,過于重視提高學生的就I率及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同時,相較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辦學水平及學歷均存在明顯差距。為了彌補“先天性”差距,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逐步形成一種“意識”,即學好專業課程,鞏固專業技能,有助于畢業后更好就業,現有的語文知識水平能滿足日常交際。造成教學雙方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特別是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力度不足,不僅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質量,還阻礙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
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以就業為主,以服務為輔,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然而,從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來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的學位學歷偏低,博士及碩士學位的教師數量無法滿足教育部的要求。5語文是語言及文學文化的簡稱,屬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語文教師的知識面、靈活度及文化底蘊的要求更為嚴格。6受高職院校對于語文教學重視程度不足、投入不足的影響,高職語文教師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工作積極性,無法真正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降低教學效率,不利于深化教學改革。
(三)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學效率低下
我國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差,缺乏學習興趣及主動性。語文教學,文學性強,知識復雜,教學難度大。7同時,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仍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主,以注入式教學方法為輔,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薄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無法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需求。
(四)教學材料過于混亂
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語文教材,不符合高職院校的專業需求,甚至,少部分高職院校的語文教材,與專業需求大相徑庭,與專業內容無法產生情感共鳴,使用過于混亂。8同時,市場上,語文教材種類繁多,符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及專業特色的教學材料太少,大多數語文教學材料與高中語文教學材料類似,過于重視知識點練習,針對性不強,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語文學習。
三、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3.1以職業能力為切入點,拓展教學內容
結合相關資料發現,我國高職教育《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高職語文,指以學生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利用教師引導輔助,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高職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同時,在崗位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相較于普通高校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學歷偏低。為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要求廣大高職語文教師,以職業能力為切入點,拓展教學內容,將職業技術與語文知識相融合,便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解決更多問題,有利于教學雙方共同成長,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以教師為教學主體,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量少,學生過于被動,易造成學生的語文學習過于枯燥乏味,產生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因此,要求廣大高職語文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切入點,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幫助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逐步成為語文教學的“小主人”。同時,要求高職院校,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例如創辦校內文學刊物、舉系列文學講座及知識競賽等,寓教于樂,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及文學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我國高職語文的教材內容,道德性強,思想性強,均出自著名思想家及文學家。因此,要求相關教師,在高職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材料內事件及人物,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主觀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健全學生的基本人格,助推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職業道德及思想品質,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強化語文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
為了堅持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內容的教學原則,要求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例如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熟悉教學規范、知識點理解透徹、知識面淵博及文化底蘊強等,將語文知識的工具性與教學方法相融合,不斷完善自身教學水平,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五)加快教學模式的改革進程
傳統的高職語文教學,過于重視學生語文知識點及記憶能力的考核,同時,為了提高考核的通過率,教師要求學生一味背誦長篇知識點,無法提高學生的自身文學素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滿足社會對于職業能力的人才要求。因此,要求高職院校,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高職院校的發展情況,轉變傳統理念,加快教學模式的改革進程,以職業能力為考核標準,優化考核模式,豐富考核方法,提高考核效率,逐步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考核評估體系,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數量不斷增多,高職院校的規模不斷擴大,高職院校的教育水平逐步成熟。然而,從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來看,受傳統因素影響較為嚴重,仍處于粗放型階段,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材料過于混亂,不僅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還可能埋下其他隱患,造成學生流失。因此,要求廣大高職語文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高職院校的發展情況,轉變傳統理念,加大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逐步拓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同時,不斷增強自身教學水平,積極引進科學的教學理念,與現有的教學方法相融合,為推進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注釋】
1胡曉蓓:《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探析》,《科技展望》,2016年第1期,第277~279頁。
2張莉:《分析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9~10頁
3張娟:《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研究》,《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第122~123頁。
4陸琦:《職業能力需求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思考》,《企業導報》,2016年第16期,第135頁。
5韓秋:《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教育與職業》,2015年第5期,第153~154頁。
6李金平:《基于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技術與教育》,2015年第1期,第41~44頁。
篇5
關鍵詞:診斷;機智
【中圖分類號】G633.6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數學由于其極富變化的學科特性更使得數學課堂教學充滿諸多的不確定性,數學的課堂教學也便更富有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而數學教師豐富的教學診斷能力和因勢利導的教學機智則是體現數學教學的藝術魅力的重要底蘊。
鑒于此,筆者根據自己從教以來的經驗認為,教師要提高個人的教學診斷能力和教學應變能力,首先要認識到教學診斷能力與教學機智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然后通過教學實踐,有意識的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診斷能力與教學機智,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提高教學設計診斷能力
教學設計是教師備課時完成的,由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缺少課堂教學的真實呈現,只是在大腦中模擬出教學場景,然后根據虛擬場景設計出教學過程,因此,教學設計必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環節,在由設計過程轉變為課堂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當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調動自己的教學經驗及專業知識,及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迅速診斷出現問題的原因,同時,在第一時間制定出調整方案,或修改原教學設計中某一環節的內容,或調整原教學設計中的各環節的順序,使課堂教學重新步入正確軌道。
如講九年級下冊“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第四節船有觸礁的危險嗎”時,書中引例是一道“航海問題”:如圖,海中有一個小島A,該島四周10海里內暗礁.今有貨輪由西向東航行,開始在A島南偏西55°的B處,往東行駛20海里后到達該島的南偏西25°的C處.之后,貨輪繼續向東航行.你認為貨輪繼續向東航行途中會有觸礁的危險嗎?
“樓高問題”“避雷針問題”等,這樣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何樂而不為呢?
二、提高針對課堂教學的診斷及應變能力
由于課堂教學是動態的,往往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如課堂紀律亂、安全事故、人為干擾等,此時教師首先應保持冷靜、理性,要迅速對突發事件的起因、事態的發展方向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切不可情緒化,更不可失去理智,激化矛盾,造成對立,使課堂失去控制,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應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三、提高針對學生的診斷及應變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對象是學生,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情緒化的過程,由于教學環境不同,學生的層次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學生不適應、遲滯等各種情況,此時,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的上課表情等細節信息,并從這些信息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情緒作出準確判斷,并作出有針對性的變化,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調整教學進度、教學難度等方法,重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總之,數學教師要提高教學診斷能力與教學應變能力,就要勤觀察,多思考,不斷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正如一本厚厚的書,教師要提高閱讀課堂的能力,讀懂課堂、讀透課堂,才能在變化的課堂教學中駕重就輕,從容不迫,才能走向由教師型向學者型轉變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馬復主編
2、《教育基礎學》,全國十二所師范大學聯合主編
篇6
一、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現狀
1.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落后
一些高職教師普遍認為科研是普通高校教師應該關注的,與自己無關,因為高職培養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注重理論研究的人才。因此,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一些高職教師仍然堅持用自己落后的教學觀念來指導實際的教學,教學方式保守,教學內容陳舊。很多教師缺乏課程開發、教育教學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的能力,這就使得高職教學質量不高,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受到限制。
2.教師教學活動缺乏方向性
相比普通教育,高職教育與市場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就需要高職教育或者是教師有敏銳的市場觀察和分析能力。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市場中,許多新的崗位會產生,也有很多職業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而被淘汰。市場的飛速發展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高職教師不了解市場發展的方向,對一些新產品、新流程漠不關心,對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不夠了解,這就使得在實際的教學中出現方向性的錯誤,缺乏教學的針對性,使得很多畢業生不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境。
3.教師教學活動中教育性不足
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不論是普通教育還是高職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職教育存在教育誤區,認為高職教育就是讓學生學好某種技能,將其作為學生謀生的手段,而對人的發展有很大作用的職業道德卻不太重視。高職教師缺乏對學生正確的職業素養的指導,沒有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高職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1.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知識、技術、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使得市場的崗位需求以及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故步自封,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的觀念。第一,教師自身要積極地尋找機會,提升自己教學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識庫;第二,高職學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為教師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2.搭建交流平臺
搭建廣闊的交流平臺是高職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關鍵環節。校企合作是重要的舉措。企業和學校就項目、文化融合、培訓基地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實現資源的互補,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平臺,了解到更多的企業文化、企業需要、技術需求、員工素質、新產品、新工藝等,教師了解到這些前沿信息后,將其與教學有機地結起來,可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走進企業,在企業中工作,親身感受企業文化和市場的需求,使得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
3.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篇7
關鍵詞:高中階段;數學教師;專業知識;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278-01
數學課作為我國高中階段的主要考試課程,高中數學教師也成為高中階段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面臨高考,所以我國高中階段的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重要。了解一線高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知識以及其教學能力的基本狀態,并且分析他們之間所存在的基本關系。不僅僅是對于學術研究的需求,同時也是學校科學發展的需求。
一、我國高中階段數學教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狀況
筆者根據對于我國高中階段數學教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不同教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學年的數學教師,其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中對于數學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尤為明顯。例如,中學數學教育史,數學發展史在教育實踐中都少有涉及,這樣讓許多知識教學顯得突兀。許多老教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教學所需要的數學學科知識尤其是高中數學知識點與數學教學方法的掌握尤為扎實,而對于具有教學背景的教育學知識的掌握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掌握表現的稍顯不足。
此外,對于我國高中階段的教師而言往往由于年齡的不同對于教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有所不同。年齡較大,具有較長時間一線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其對于數學學科知識的掌握尤為扎實,而對于其他相關知識的掌握也存在著較大的漏洞。而剛剛步入教師隊伍的年輕教師,往往學歷普遍較高,對于與數學教學相關多學科的知識掌握狀況較好,而對于數學學科知識,尤其是對于高中數學知識點的總結等方面,則有待于進一步積累與沉淀。
二、高中階段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現狀
一方面,筆者根據對于我國高中階段學學教師對于教學能力的探索,發現不同教師的專業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高中階段,對于我國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要求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為了其后在大學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這一階段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尤為明顯。
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往往是那些具有較長時間一線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教學能力較強,他們在教學之中能夠較為清晰的掌握教學內容當中的重點、難點、考點,促進學生對于高中數學知識的掌握。但是由于老教師的授課風格不易為學生所接受,其結果又往往另行而論。此時,年輕教師具有活力的教學風格,就為廣大學生所接受,他們在日常學習之中,對于教師的授課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其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提高了數學成績。
三、高中數學教師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的關系
首先,教師數學教學知識的掌握,并非是持續增長的。在我國高中階段的教師,其對于教學知識的掌握,存在著階段性,往往是以三年為一個周期,由于高中階段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所以很少有機會能夠參與教師培訓。那么對于其教學學科的專業知識的掌握,就要依靠教師在一線教學當中不斷的進行積累。此外,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師其考點與知識點具有相對固定性,教師在完成三年為一個周期的教學活動之后,對于教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就完成了一個階段。
其次,現階段任職于不同學校的教師,其專業知識也存在差異。由于我國的基礎教育還停留在九年義務教學的階段,所以高中學校依然存在著種種差異,也就是目前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重點高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藝術高中等。由于學校的不同,對于該校的任課教師的基礎能力的要求也尤為不同,對于教師的專業知識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尤其是在很多普通高中學校,對于教師的專業知識的要求以及其學生對于數學成績等方面都要求不高。
再次,教師專業知識與高中學術教師教學能力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對于我國高中階段教師的專業知識,其要求從總體上來說越來越嚴格,對于上崗教師的選拔也越來越慎重。可以說教師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能力,掌握知識越多,教學能力也會相應的有所體現,有所提高。
另外,高中階段數學教師的專業知識并不完全決定其教學能力。雖然二者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相關關系,但是卻并不具有決定性,教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以這個為基礎,才能構建出教師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框架,所以作為基礎的專業知識,當然是越牢固越好。但是另一方面,教師由于所受教育不同,教育背景的差異也就導致了其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所不同,但是很多掌握較少教育學、其他專業相關知識的老教師,他們在教學當中也具有很高的教學能力。
總之,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發展當中,所有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師都應該進一步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并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不斷的指導教學,提高教學能力,幫助學生數學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韓繼偉,馬云鵬,趙冬臣,黃毅英.中學數學教師的教師知識來源的調查研究[J]. 教師教育研究.2011(03)
[2] 韓繼偉,黃毅英,馬云鵬,盧乃桂.初中教師的教師知識研究:基于東北省會城市數學教師的調查[J]. 教育研究. 2011(04)
[3] 馬云鵬,趙冬臣,韓繼偉.教師專業知識的測查與分析[J].教育研究. 2010(12)
篇8
一、當前高師院校對學前教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存在偏差
(一)認識層面,對學前教育學生職業能力的認識不到位
傳統的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文化素質輕教學技能的弊端。有人認為職業能力就是教師職業技能、教育知識運用能力,就是教育工作能力和教育實踐智慧。過去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較為偏重藝術技能課,輕視教師教育類課程,淡化對學生師范精神的教育,過于強調學生單項技能的培養,忽略學生整合能力的提升,致使學生缺乏幼兒教師必備的保教實踐能力。高知低能甚至低知低能成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弊端,致使培養的學生進入幼兒園無法勝任保教工作或保教實踐能力薄弱化。總之,目前高師院校對學前教育學生的職業能力還缺乏科學全面的認識。
(二)課程層面,未能保障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
多數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完善,直接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一是培養目標中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并未在課程中體現。二是過度重視藝體技能,忽視保教能力。三是專業實踐課程分配較不合理。理論課程往往占據大量課時,實踐課程課時不足,且主要安排在畢業年級,致使課時分布過于集中,整體呈現不均衡的狀態。四是實踐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沒有真正與幼兒園實踐場所需的職業能力結合起來。這樣的課程設置和幼兒教師的培養目標不相吻合,而且實踐過程中也主要是一些理念的引領、理論框架的構建,缺乏統領全程的課程和具體化的可操作方案。
(三)教學層面,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脫節
職業能力的培養要以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以職業技能知識為支點,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聯系,才能促進學生的專業化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培養過程中,一些學校一味地強調實踐教學,重視學生的技能訓練,忽略教師教育理論知識教學。部分教師把學生看作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主要使用一些傳統理論教學方式進行講授。有的教師雖具備淵博的理論知識,但缺少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缺乏鮮活生動的教育教學案例,使得課堂教學沒有生機,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也有失針對性,這勢必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一)構建系統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內涵體系
職業能力指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某種特定技術、技能和素質。學前教育教師的職業能力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學前兒童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與經驗促使兒童學習,達成學前教育目標的一系列行為方式[1]。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是單一教學技能的訓練,是多項能力的綜合;不僅包括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專業情感的養成;不僅要求實踐教學的技能、教學場景的把握,還要求學生自我建構,獲得專業成長的能力。[2]依據《專業標準》中規定的幼兒教師專業能力范疇,立足于當前幼兒園教師職業崗位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要,我們將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解析為:職業知識(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通識性知識)、職業技能(語言技能、保教技能、藝術技能、研究幼兒的能力、反思提高的自我發展能力)、職業情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理解與認識、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教師自身應有的修養與行為)這三部分。
(二)設置完善的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本著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結構,合理優化現有的課程設置,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即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與職業情感三大模塊。職業知識模塊,包括學前衛生學、學前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幼兒園課程概論等專業理論課,專業理論課程是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根基,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學前教育的原理、規律、理念等。職業技能模塊,包括藝體類課程:樂理與視唱、鋼琴、聲樂、舞蹈、繪畫、手工、幼兒歌曲彈唱與創編、幼兒舞蹈創編、幼兒律動操創編等,藝體類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幼兒藝術創作能力;專業技能課:幼兒游戲與指導、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幼兒園與家庭和社區教育、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等,專業技能課重在培養學生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組織與實施教育活動的能力、自我反思與成長能力等綜合能力。職業情感模塊,包括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幼兒教育政策法規、幼兒教師語文素養、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等,重在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專業認同、正確的教育態度、積極的教育情感。通過設置完善的課程體系,為高師院校學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課程保障。
(三)構建全程系統的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
學生的職業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發展和提高。所以,構建全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平臺。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實際,立足幼兒教師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能力需求,設置了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實踐目標在內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了系統化的“1234”實踐教學體系。“1”是指一個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實踐教學目標;“2”是指來自校內外技能訓練指導的兩支師資隊伍;“3”是指校內實訓基地、校外教育見習實習基地、以及學生社團活動平臺等三個實踐教學平臺;“4”是指包括《見習實習指導方案》、《實訓活動指導方案》、《畢業論文指導方案》、《專業成長指導方案》等方案。
(四)探索多維立體的職業能力訓練模式
學前教育專業所需的職業技能相對較多,豐富的職業技能訓練項目與形式是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以學生為主體,行動取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全程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多維立體的職業能力訓練模式。對應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內涵體系,我們詳細制定了各能力模塊對應的具體要求,通過多種訓練模式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前,我們初步擬定了“142”職業能力訓練模式,“1”是指“一個體系”,以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全程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4”是指內容上包括基礎課程教學、保教模擬訓練、幼兒園實踐、藝體技能訓練與競賽等四種訓練模式;“2”是指空間上不僅立足于校內,還扎根于校外,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鍛煉職業能力。
(五)建立健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
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自覺提升職業能力的積極性,還能規范引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高師院校應立足于幼兒園教師的實際需求,依據《專業標準》、本校學生自身實際特點,有機結合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的要求,科學制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標準。在“全實踐”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初步建立了囊括多方位、多主體、多維度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包括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教知識、語言技能、保教實踐能力、藝術技能等;評價主體包括校內教師、幼兒園實踐指導教師、學生自身和班級其他學生等多個主體;在整個教學實踐評價過程中,將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相結合,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多種評價方式的有機融合,實現評價的科學化、合理化。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與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近年來,學生獲得各類技能比賽獎項明顯增加,在河南省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年年獲一等獎,在大學生文化藝術展演、職業規劃大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學生就業形勢良好,就業滿意度較高,獲得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現擁有兩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廳確定為河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河南省教育廳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單位。
【參考文獻】
[1]祁海芹.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分析及培養.遼寧教育研究,2003(11):64-66
篇9
【關鍵詞】CBE教學模式;生物制藥;職業能力;生物藥物分離
0 引言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一種“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該教學模式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倡導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CBE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科學體系,以某崗位的從業能力為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求職需要。由于CBE式的教學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CBE教學模式無疑是較為適合職業教育的先進教育模式。
1 高職生物制藥推進CBE模式的必要性
1.1 傳統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高職生物制藥專業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課堂+書本”的學科型教育模式的影響,但此模式是不能達到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和目標的,其缺陷主要有兩方面:
1.1.1 不能平衡“必需”與“夠用”的矛盾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高職教育則更多應該關注知識的運用。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是課堂教學主導實驗實訓。老師往往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卻忽視了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實際要求,最終造成“必需”的內容沒有講,學生缺乏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講了卻“用不到”,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和效率,甚至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1.1.2 不能解決“灌輸”和“求索”的矛盾
在我國現行的高職教育中,能力的培養是通過課程的方式進行的,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通過若干互相割裂的實驗實訓在完成的,作為學生只是機械的模仿和記憶,很難將實驗內容舉一反三的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傳統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灌輸過程,學生很難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1.2 CBE教學模式的特色
培養應用型人才、“能力為本”是高職教育的特征之一[1]。高職生物制藥專業必須加強實踐教學,以鍛煉學生核心技能為目標,兼顧學生就業渠道的拓寬,注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的并重培養。而我們之所以采用CBE模式,是因為此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1.2.1 寬基礎
生物制藥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生物制藥的高職人才,需要同時掌握生物技術和藥學基本原理.以及生化制藥、發酵工程制藥和基因工程制藥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因此,我們廣泛調研,了解周邊生物制藥行業對勞動力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旨在使學生對本行業有豐富全面的認識,掌握各項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道德。
1.2.2 重素質
與本科教育有所區別的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職人才的核心競爭力[2]。因此.以培養能力為本位的項目化教學是高職生物制藥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 強特色
對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在滿足“必需”和“夠用”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生物制藥企業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對相關職業能力進行強化培養,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對發酵過程控制、產物的分離提取精制等有完整清晰的認識。
2 CBE模式下《生物藥物分離技術》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需要,但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鑒于此,我們提出對生物制藥專業主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通過幾年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以《生物藥物分離技術》課程為例,作簡要探討。
2.1 知識理論的整合
《生物藥物分離技術》在生物制藥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處于核心地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物藥物分離技術》作為生物工程的下游加工過程,和生物制藥各專業課聯系密切,尤其體現在實驗實訓上。如《發酵工藝學》講的是通過微生物發酵等手段生產目的產物,其終產品必須要經過生物分離過程得到。酶工程、細胞工程等的產物也要通過相關分離技術的應用,最終分離得到生化藥品、酶制劑等。與此同時,《生物藥物分離技術》與藥學其他專業課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藥物制劑技術、藥物生物檢定技術、生物制藥設備等。
生物制藥教研室的老師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將相關課程的知識點羅列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并將相關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了有機整合,有效的避免了知識點的重復講授和遺漏,即節約了教學資源,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各關鍵環節的印象。例如,發酵工藝學重點開展菌種保藏與復蘇技術、發酵工藝技術等技能的教學與技能訓練;生物藥物分離技術主要完成發酵液預處理及固液分離技術、膜分離技術、萃取與濃縮技術、層析技術、結晶與干燥技術的教學與實訓;而藥品生物檢定技術則側重生物藥物的鑒別、檢查、效價(含量)測定等基本技能的教學,各課程互有側重,相輔相成。
2.2 項目教學的開展
新的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體會到行業的職業特點,將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職業能力。在《生物藥物分離技術》的教學中,教師把項目分為綜合性實驗(實驗)和校內模擬生產(實訓)兩類。值得注意的是:教學內容的擬定不是將各門課程的實驗進行簡單的拼湊。而是根據確定的崗位,分析起技能要求并以此為中心將各門課程的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以一個或幾個大項目的形式呈現,這樣設計不但涵蓋生物制藥下游技術的幾乎所有重要技能.而且有利于學生對項目過程整體的把握和學習,了解自己所學內容如何與職業崗位技能相對應,提高學習效果。
對于實驗,我們強化某一崗位的職業技能,教師布置項目,學生成立實驗小組。先由老師介紹本項目的基礎知識,然后給學生分配階段性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文獻查閱、確定實驗路線,經教師修訂后讓學生自行實驗并對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我們開展了血清γ-球蛋白的分離純化與鑒定、離子交換樹脂法分離混合氨基酸、凝膠電泳分離脂蛋白等項目的教學,通過以上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強化專業生產技能,同時鍛煉了團隊合作、文獻檢索和口頭表達等技能。
對于實訓部分,在完成實驗教學的基礎上,為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我們模擬生物制藥企業真實職業環境,盡可能與職業技能鑒定接軌,使該專業學生的核心技能得到培養和加強,同時進一步培養其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例如,考慮到微生物發酵仍是生物制藥企業使用的主要方法,可通過L-天冬酰胺酶的生產、慶大霉素的生產等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專業技能、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從而形成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如檸檬酸的制備這個實訓涉及到發酵工藝學的知識,同時主要涉及生物分離技術中的發酵液預處理、固液分離、初步純化、高度純化、直到采用結晶法制備出成品,包括了生化產品分離的整套過程。此實訓項目涉及的專業知識面廣,但這也是讓學生將專業知識系統地應用于實踐的一種好方法,所以要鼓勵學生在方案的設計和實驗的過程中勤學善思、勇于探索、不斷進取。
2.3 職業素質的訓練
在確定項目課題時,要根據本項目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點,緊密結合企業生產實際,使教學內容落到實處。以學生畢業后去用人單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為目標,在實踐項目的教學計劃中可設立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廠規廠紀等知識以及制藥行業涉及到的專業基本知識等,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2.4 創新能力的培養
CBE模式強調在教學方式上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師只講解設計思路,主要任務是負責實驗方案的審查和解答學生疑問,不演示具體的操作步驟。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一些必要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對現有的實驗內容、步驟提出合理建議為培養學生具備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項目教學中,在課堂實驗中盡可能地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啟發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分析并加以解決。同時,對實驗中出現的異常現象,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意識。
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嘗試將企業生產、教師的科研和學生的實訓相結合,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例如,目前正在進行的或已經成熟的科研課題作為實訓項目。把教師的課題分解成若干小項目。再安排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讓學生從頭至尾參與整個課題過程,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積極性。
2.5 考核方式的改進
經過探討,我們用過程性評價的方法來評估CBE教學模式下生物制藥專業學生對《生物藥物分離技術》的掌握程度。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應重點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考核的比例。首先,在考核過程中穿插教師的提問,要求學生具有全面的理論知識,能舉一反三,正確分析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其次,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的比例。同時,評估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并適當考慮對學生專業素質,例如:著裝標準、生產術語的應用等。
在考核方式上,結合項目化教學分組實施教學的方式,采用先自評,再小組互評,最后由教師和實驗指導老師對該生就學習態度、學習效果、職業技能掌握等做出綜合性評價。
最后,運用考核的雙重性,一方面檢查學生對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借助考核反饋的信息.發現教學中可能存在的教學問題,提升教學質量。
3 實施CBE模式教學的效果和收獲
綜合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對使用CBE教學模式后,學生的滿意度提升了20%左右,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畢業生能很較快適應職業的需求,在職業技能、職業素質、職業道德等方面比改革前有極大的提高,深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由此證明,基于CBE教學模式改革《生物藥物分離技術》的教學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 促進教師向雙師型發展
CBE指導下的教學中心是學生,教學目標是構建學生的能力結構,課程的評價指標也著重體現學生的能力變化,這使老師成為了課程學習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而不僅僅是“灌輸者”。這種課程中心的轉移必然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激勵教師下臨床、下實踐,不斷更新知識儲備,真正產生一批理論聯系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形成“教學相長”的有利局面。
3.2 促進培養目標與社會接軌
其次,生物制藥專業知識更新快,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要上好這門課程,教師就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平時多學習、多積累,去企業實踐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產。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畢業生畢業后要能到相應工作崗位頂崗,因此,高職院校可以聘請一些企業的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尤其是實訓教學,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由于上課內容直接來自于生產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升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競爭力。
3.3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加強
在教學過程中,本課程引入了來自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校的一系列生產工藝與項目案例,是理論教學過程盡量和生產實踐相聯系,使學生產生“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生物藥物分離技術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也是生物制藥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近年來生物制藥實訓教學的改革,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實踐教學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生物制藥行業發展迅猛。對高職類生物制藥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生物制藥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這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
生物藥物分離技術在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為一門與生產實踐聯系緊密的課程,其實驗教學內容可以滲透到其它專業實驗中。通過對生化分離工程及其它幾門專業實驗進行優化整合,開設制藥工程專業大實驗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充分拓寬學生的思路,使之深入理解生物分離技術在制藥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通過實驗教學內容的整合,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開設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分發揮實驗教學在工科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高職英語 實踐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在1983年《智能的結構》中正式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教育界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能結構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組成。多元智能理論為高職英語實踐教學的學習打開了學習方式多樣性、教學方式多樣性、訓練方式多樣性、發展方式多樣性以及評價方式多樣性的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
一、高職英語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高職英語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認可,教學計劃從制度上保證英語實踐教學的開展。教學思想已經從傳統的以“理論”為核心轉向以“實踐”為核心,并形成了多種實踐教學模式。但是,到目前為止,高職英語實踐教學體系仍然存在問題。
1.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基本沿用的仍然是以課堂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時間不足;缺乏實踐分析,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不足;缺乏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無法進行行業和職業所需要的相關技能的綜合實踐,導致英語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
2.高職英語實踐教學保障不完善。受“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和英語教師沒有對實踐教學引起足夠的重視,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實踐教學場所缺乏,實訓設施不到位或利用率低下,經費投入不足;英語實踐教學的管理始終沒有納入正軌,規章制度不健全,制約實踐教學的發展。
3.高職英語實踐教學評價不嚴格。傳統的高職英語課程評價主體僅限于學生和教師同行,沒有第三方機構(如企業)的參與,不能突出高職英語實踐教學的職業性;目前主要以學習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不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評價方法多采納能直接量化的定量評價,忽視情感、態度等智力因素的定性評價。
二、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多元智能理論為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學習方式多樣性和訓練方式多樣性提供了理論基礎。高職英語實踐教學要改變過分依賴理論教學的現狀,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種渠道的學習方式。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內容貫穿于高職英語教學的所有階段,把實踐教學內容貫穿于課內實踐、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三課堂”中,以“三課堂”聯動的方式實現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內容的多元化。
課內實踐的“第一課堂”是高職英語實踐教學的主要課堂,注重培養英語基礎知識和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進行日常交際包括介紹、問候、感謝、致歉、道別、指路;天氣、學習、愛好、飲食、健康等方面的訓練,培養業務交際如安排日程與活動和面試等方面的培訓,閱讀與翻譯一般題材的文字材料,完成日常題材短文的寫作。
“第二課堂”即課外實踐,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發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英語社團,如“英語角”、“瘋狂英語”等活動。鼓勵學生參加高職英語應用能力等級考試A/B級考試。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技能競賽活動,如高職高專英語口語技能大賽、高職高專英語寫作大賽、英語演講比賽、大學生英語競賽(D類)、英語語言測評大賽等。
“第三課堂”即社會實踐,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例如,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性的英語技能拓展項目,鼓勵學生擔任英語培訓機構的助教,鼓勵學生以網絡為基礎,與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客人進行日常和一般涉外業務的交際,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三、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多元智能理論為高職英語實踐教學方式多樣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強調語言智能的培養,忽視了其它方面,教學方法比較枯燥單調,單純強調語言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學生人際關系、自我觀察和自我認識智能的培養,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強,只會死記硬背考試的知識點,無法實現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沒有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實現對自我認識自我觀察的培養,更不用說培養積極正確的人際關系了。
多元智能理論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智能特點,構建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佳智能途徑和個性化高效學習方案,使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方面具有相對擅長的智能。通過發掘學生八項智能中的優勢,激發全腦智能效應,從而突破傳統英語教學機械教條、單一僵化、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
傳統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片面依靠語言分析及模仿和死記硬背,不可能發揮每個學生的最佳潛能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因而無法因材施教,難以保證教學效果,難免大面積掉隊。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會學生發現和運用自己八項智能中的強項或強項組合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來掌握英語,確保學習的最佳興奮點和最優學習效果。
四、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的學生英語成績考查提出了挑戰。傳統的英語教學成績考查過分強調英語語言的能力,只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知識,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客觀考核。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種能力構成,因此,高職英語實踐教學的評價指標、評價方式也應多元化,注重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智能的培養。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評價內容不應局限在高職英語實踐教學成績的考查上,應實現評價內容多元化和情景化。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內容實現了“三課堂”聯動,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評價的內容也應以“三課堂”作為評價的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參與各項課外英語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教師應針對學生在各個課堂的表現,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促進學生各項智能的發展。
傳統的高職英語學習測試過于注重學生的紙筆測試成績,試題形式以標注化試題為主,缺乏靈活性,忽視了對學生個體發展和成長的評價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方式應注重學生個體發展和成長,關注學生的動態和持續的發展,對學生日常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
傳統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評價主體方面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尤其忽略了自我評價的價值。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評價分為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師的評價,采用“學生參與評價”和“教師評價”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共同評價方式。“學生參與評價”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學生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教師本人接受的評價。教師評價學生應該更多地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并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五、結語
高職英語實踐教學是高職英語教育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多元智能理論鼓勵高職英語形成系統的高職英語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利用多種方式豐富英語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多種智能。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與其他同學合作,積極參與自我評價和合作評價,探究合作學習和合作評價,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教師根據學習情景,創設豐富的語言文化情境,探究豐富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采取科學合理的“合作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認識觀,同時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新華出版社,2004.
[2]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溫希東.成為高職院校優秀教師[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季舒鴻.高職英語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 上一篇:財務人員風險防控措施
- 下一篇:企業財務風險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