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級文化管理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4: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班級文化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班級文化管理

篇1

20世紀90年代至今,構建班級文化普遍被教育者們關注,從其理論被不斷豐富、實際運用被投入實施規劃來看,其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班級文化的構建在實踐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結果存在偏差。其一,班級文化構成形式單一,如部分教師單純的把班級文化當做教室布局或者設立口號、學習目標等來實施。其二,班級文化缺乏人文性,過于追求功利名譽等所謂績效,造成班級文化流于形式。其三,班級文化發展失衡,如學生對班級文化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原本構思合理的班級文化脫離了正常發展軌跡,造成不良風氣。這些問題都會對學生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不良習慣及作風的形成,直至影響學生未來成長發展。

(一)內部因素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包括三點內部因素。

1.對班級文化概念存在誤解班級文化存在多種呈現方式,包括班級環境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等。環境文化是指如班級布局、教學設備、等物質構成的形態特點;行為文化指的是班級內開展的各項活動,反應出教師的管理水平及學生的意識水平;觀念文化是指班級成員逐步形成的,比較一致的理念、態度及價值觀,優良的班級文化需要這些內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學生心理狀態不穩定處于中小學年齡階段的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均處于變化期,思維和行動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現,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暫時不平衡性,隨之出現各類心理問題,學習動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類抵觸心理等,都會影響到個人行為,而由此導致的負面情緒及行為若不及時給予疏導,甚至在班內產生從眾效應,則必然會影響到整個集體,造成不和諧的班級文化

3.教師管理理念較陳舊部分教師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導致其在管理班級的方法上存在弊端,從而造成畸形的班級文化。如過度運用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強制性控制學生行為或思想,甚至采取軍事化管理,雖然該種方法能夠約束學生遵守規章條例,似乎能達到嚴紀律、正學風的效果,但實際上這種效果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大部分情況下并未使學生內驅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該種方法灌輸的潛意識“服從”遏制了學生自由發展空間以及寶貴的創新精神,對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得不償失的。除此之外,還存在一切以成績論之,如按成績分配學生座位等情況,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但實際上是對學生的一種隱性分層,而處于“下層”的學生心理則會受到不良影響,甚至出現功利化導致的惡性競爭以及傾向等。

(二)外部因素產生不良班級文化的原因還存在三點外部因素。

1.教學目的偏差雖然我國極力倡導素質教育已有許久,在學科理念、教學方法、教育結構體系、運作機制等方面也在嘗試改變,但縱觀我國整體教育結構,目前所實施的大部分教育依舊是應試教育,在此大環境背景下導致教學目標的偏差,將考試成績及升學率作為績效評估標準,將學生優秀與否單純以成績論之,則必然會造成班級文化從精神思想上被束縛,其構建成果也必然會錯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問題目前我國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現象,除去地域差異,單從教育組織的最小單位班級來看,部分班級內部也會存在由于學生的成績好壞,學生是干部與否,學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條件背景而產生的教學不公平性,而該種不公平性會在導致學生個人人格缺陷的同時,令集體產生不良風氣,因此這種不公平既是班級文化的體現,也是令其發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會環境影響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科技成果日新月異,技術成就滲透入各行各業,由此帶來的信息泛濫令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各類不健康思想,而處于中小學年齡階段的學生還沒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風,陋習行為,精神頹廢等現象也會令班級文化沾染負能量。

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究

如何構和諧優良的班級文化,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思考。

(一)轉變班級文化建設主體,融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目前,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實踐過程中該理念卻難以完全實現,究其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受到了我國宏觀教育體系的限制。教育體系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中國的教育體制深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學生相較于人才,更像是用統一模具被批量生產出來的同類產品。雖然目前中國的教育理念在當前已有了先進發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現實中產業結構的升級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上人口壓力的倍增,又使就業競爭局勢日趨嚴峻,重學歷現象逐漸嚴重,教育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現實的升學需求而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中心理念。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在宏觀教育體系中無法完全實現該理念,但從微觀上看,班級作為教育組織的最小單元,以學生為中心卻是能夠實現的。在建設班級文化的過程中,可以轉變傳統上的教師職掌地位,將學生作為班級文化構建的主體,能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鍛煉其各方面能力,加強師生交流。舉例來說,可令學生共同制定班級規章,必要時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商討做出適當調整,如此相較于學校或教師的硬性規定條款,該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執行效率也會有所提高;又或讓學生自己布置班級環境,繪制黑板報,書寫學習標語,創立讀書角英語角等,讓自身創造性得以發揮的同時營造出和諧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覺得課堂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體觀念,從而為構建班級文化打下結實基礎。

(二)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將構建班級文化融入管理過程教師的素質水平高低對于班級文化的優劣與否至關重要。《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也指出:“教師是教育的根本,師德是教師的靈魂,要創新師德教育,引導教師樹立遠大職業理想;加強師德宣傳,營造尊師重教社會氛圍;嚴格師德考核,促進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突出師德激勵,促進形成重德養德良好風氣;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止失德行為規范師德懲處,堅決遏制失德行為蔓延;注重師德保障,將師德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教師作為構建班級文化的成員之一,其個人必須經過全班成員整體的認同,融合成班集體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為班級文化的組成因素之一。由于教師依舊在中國大部分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班級文化的組成──學生個體的價值觀及行為特征,而在班級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來引導班級文化的最終形成,使之符合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充滿正能量。具體到實踐中,班級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經歷時間的不斷打磨與調節而形成,因此在學校的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就需要融入構建和諧班級文化的思想。班級管理的過程包括計劃,實施,檢查和總結四個環節,在管理計劃階段教師就應開始思考要構建怎樣的班級文化,從而依據構思來制定具體目標及實施步驟,如在教學過程中,可適時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通過運用主題教學、情境教學、快樂教學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或在學生工作中,主動與學生溝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而非用制度條款束縛其行為思想,成為真正的引導者而非灌輸者,最終在檢查階段不斷調整,在總結階段去粗取精,從而創造優良的班級文化氛圍。

篇2

【關鍵詞】學校文化 學生文化 師生關系 聽話 合作 變化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181-02

持文化教育學論者認為: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類歷史是一種文化的歷史;教育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會歷史的客觀文化向主觀文化轉變,并將個體的主觀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觀文化世界,培養完整的人格;培養人格的主要途徑是“陶冶”與“喚醒”,建構對話的師生關系。基于這一理論,有學者提出了學校文化的概念。

一、學校文化概念

學校文化是指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知識符號、建筑風格等的集合體。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有明確教育目的的亞文化。學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義,優良的學校文化可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不良的學校文化則會削弱教育教學所取得的效果,損害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文化既可直接成為教育教學的要素,為學生所接受吸納,也可作為隱性課程,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文化有多種類型,從文化創造和享用的主體來看,主要有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行政人員文化;從文化的構成要素來看,主要有學校觀念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學校物質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行政人員文化之間經常會發生沖突,正確認識和合理解決學校文化中的沖突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工作。

二、傳承四中文化,建設健康的學生文化

我校有著東方教育的優良傳統,傳統的東方教育過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新生在入學時只要模仿先生,只有在必須的時候才要求澄清疑問,別的問題只能記下來,到下個階段再問。第二階段,當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識后,開始通過提出合適問題的辦法來吸收并組織信息,并要求學生幫先生分析,并動手做。第三階段,當學生學完先生所教的東西后,學生會把所學的知識當作自己起步的平臺,并創造出新的洞察力和范式。在入校教育時我把它概括為三個教導:聽話、合作、變化,并把它作為我進行班級管理設計的基本思路。

洞口四中的領導團隊有著求實的態度、拼搏的精神。四中的辦學理念,用肖校長的話概括為“讓最后一名學生成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在這樣的理念下,洞口四中的教師團隊呈現出了艱苦樸素、勤奮工作、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這些都是我們進行班級管理的寶貴資源。

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元,既是在一定的學校文化環境中形成的,又會對學校文化建設產生影響。班級管理實質上也就是班級學生文化建設。班級管理是引發文化沖突與解決問題的主要形式,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依托。

學生文化是在教師文化和學生原有文化身份影響下形成的,由學生自己所創造、傳承和享用的一整套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語言習慣等的集合體。它具有較大的相對獨立性,構成一個相對完整而獨立的“學生生活世界”。

基于這些認識,我將班級管理分為三個基本階段:

1.“聽話”階段,堅持學生文化建設的正確導向

我校有著豐富的學校制度文化,既包含一些顯性的通過文字加以明確表述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守則》、《洞口四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洞口四中依法治校章程》、《洞口四中學生操行評分細則》、《洞口四中學生禮儀常規》、《洞口四中嚴肅校紀純正校風令》、《洞口四中學生安全十不準》、《洞口四中學生公寓管理公約》、《學校衛生工作制度和規定》、《寢室衛生和內務整理評分標準》、《洞口四中關于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公告》等;也包括一些隱性的只通過無意識認同和簡單行為規范而構成的規章制度及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日常交往的方式,如集體活動中以班為單位的排隊入場與出場,見到老師時主動有禮貌地打招呼等,或學生生活世界中的語言和行為禁忌等。它具有隱性或顯性的規范作用。我校也有優異的學校物質文化資源,如寬敞的教室、設施齊全的學生公寓、廣闊的學生活動空間等。因此,在入學教育過程中,我積極響應學校號召,與學生一起學習了洞口四中學生管理的各個文件。在軍事訓練過程中,與軍事教官一起對學生進行“守時”、“守紀”、“講衛生”等習慣的養成教育。

2.“合作”階段,堅持“在集體中、為了集體、通過集體”的教育原則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獨特的人、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教師大多數情況下是面向學生集體進行教育教學。同時學生集體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因此,我提出了“盡快適應高中生活,每位同學都能在入學的基礎上有較大進步”的目標,日常加強觀察,發現了學生的優點及時表揚,對不良行為給予批評,從而強化“聽話”階段所取的成果。通過觀察,我從中選配了一些關心集體、辦事認真、作風正派、能團結同學、愿意為同學服務、學習成績較好、能起模范帶頭作用并在同學中有一定威信和組織能力的同學擔任班干部,如衛生委員李小桂、副班長廖彩霞、學習委員向勇波等。同時通過對班委會的工作評價,積極倡導符合四中文化的集體輿論,以其通過集體教育集體。

剛入校的新生來自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文化身份,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與四中的文化傳統有著較大的沖突,甚或是文化處境不利。在“聽話”階段所提的剛性要求,在短時內基本能夠達到,但長時間貫徹執行起來就會有很多問題。因此,我積極給予班集體中“文化處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預防、克服文化歧視和文化傷害,使他們從文化不利或文化自卑的狀態或心境中走出來,重獲文化自尊。我班有好些同學在入校以前從未搞過衛生,從未洗過衣物,剛進入四中,對寄宿生活不能適應,有幾位男生甚至還流下了眼淚。我發現這一現象后,多次到寢室指導他們進行內務整理,同時要另一些習慣了寄宿生活的人給予示范,一個星期以后,這些同學基本適應了寄宿生活。班上有些同學入學時分數較低,看到學號按分數高低排序,不能正視自己的學號,為此,我對全班同學分析了高中的學習要求,高中畢業要修滿144個學分,其中只有18個學要通過全省的統一考試,其它的都由學校認定,各個模塊的結業主要看學習的過程,只要學習過程中認真學了,結業是沒有問題的。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我積極配合任課教師,落實各項學習任務,如語文、英語的背誦默寫,其它學科的概念的記憶與理解等。這一過程中,我通過選出合適的小組長幫助老師檢查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科代表和學習委員檢查小組長的形式,讓集體形成一個積極學習的風氣。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個人與集體“在做中學”,從而獲得人格培養的“陶冶”與“喚醒”。落實學習任務的過程也是促進紀律、衛生、體育、德育等目標實現的過程。

3.“變化”階段,尊重各種文化主體,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文化與教育之間具有共生關系,人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經歷一個“文化化”的過程,同時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也是明顯的,文化差異是導致班級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用烏申斯基的話來說,教師是歷史上所崇高而偉大的人物與新一代之間的中介,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由教育過程的規律可知,教師是教育過程的主導。而在“聽話”、“合作”階段,師生關系基本上還是“以教師為中心”。雖然師生關系從組織與制度看是一種組織關系,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只有當學生作為獨立自主的、有人格尊嚴的人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并與教師形成相互尊重、合作、信任的師生關系,才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可以說,教育過程甚至可以看成是師生關系的形成與良性互動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將學校文化傳遞給學生,并建設出優良的學生文化的基礎。因此,隨著班級文化建設的推進,我逐漸意識到要尊重各種文化主體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通過交往與對話,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從而使我的教育活動從“聽話”階段經“合作”階段過渡到“變化”階段。為此我逐漸放手讓班干部去進行班級管理,對破壞班級文化建設的個人,我以對話的方式找他與班干部一起分析,找出錯誤的地方并要求改正,并在班上對個人與班干部的行為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樣既教育了個人,又教育了集體。

三、對班級學生文化建設的反思

現代學校面臨著各種危機,如學校人文意義的失落、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保持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正問題、社會文化多元化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沖擊等。那么,我們應怎樣處理主流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關系?我們應怎樣對待突出文化的時代特征與文化繼承的關系?

本文所探討的班級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較好地處理以上問題。這也就是三個教導:“聽話”、“合作”、“變化”,能夠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原因。

參與文獻:

篇3

一、融企業環境文化于班級環境文化

企業界流行“三流企業競爭靠產品,二流靠服務,一流靠文化”,優秀企業必有優秀文化,優秀班級亦需優秀文化。班級文化建設首推環境文化,它是鏡子,具有“桃李不言”隱性教育功能,包括班級識別、環境、學生和公共關系形象四方面。

(一)識別形象

標志:班徽由學生分組自行設計,競標產生。

基色:藍天白云。形象標語:TO BE NO1

(二)環境形象

通過教室美化布置進行文化滲透,欄目有:全家福、價值觀、公約、時事政治、懺悔語錄、藝術天地等。

(三)學生形象

通過校紀班規規范學生儀表,訓練儀態,樹立良好形象,塑造得體職業形象。具體是發型要符合學校要求,容貌自然整潔,儀態端莊得體,穿著校服樸素等。

(四)公共關系形象

班級整體形象是班級形象核心、主體、靈魂,全體學生的紀律面貌、學習態度、清潔衛生工作、班級各項競賽,是形象工程之基礎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班級成員的個體特色,亦是班級形象不可或缺的因素,有時影響還很大。若一個班級學習、體育、文娛、美術、演講、管理均無突出尖子,形象必大為遜色。所以,在班級形象建設工程中,應注重整體形象,同時又突出個體特色,一個個鮮活優秀個體是構成一個朝氣蓬勃班級不可缺少的因子。

二、班級精神文化與企業精神文化接軌

無論企業或班級,文化都是靈魂,一個沒有精神的集體是不會創造出價值財富的,文化精髓即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是職業化,以職業化貫穿班級方方面面,并體現在班級精神、口號、作風和理念上。

精神:忠于職業,忠于企業,忠于公德

口號:單如虎,群似狼

作風:反應如風,行動似電

理念之素質觀:誠實、守信、準時、敬業;時間觀:愛生命請善待時間;管理觀:管理無小事 安全是大事;用人觀:我是人才,才盡其用;學習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三、融企業制度文化于班級管理制度

以校紀班規與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為核心,參照現代企業管理,經過師生共同討論后制定規則(班級規則:1.學會感恩;2.學會誠實守信;3.時刻準備,抓住機遇;4.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5.大膽去做,有些事不需要理由;6.堅持就是勝利;7.與時間賽跑;8.只有有禮貌,才會有回報;9.團結力量大;10.有一種勇敢叫原諒;11.有一種品質叫優秀;12.昨天已去,明天未來,把握當下;13.思考你能做什么,行動你能做成什么;14.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15.突破心靈窗戶,用眼光去交流;16.感受激情的力量,跨越巔峰;17.禮儀讓我們優雅;18.修養是第二張畢業證;19.洋溢你的喜悅,去感染別人;20.因為付出,所以杰出,因為關懷,所以開懷;21.激發你的潛能;22.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這些規則是精神文化具體詮釋,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去體驗,加深對班級文化的理解。

中職三年,學生經歷“中職生―準職業人―職業人”發展三階段,此間始終以班級文化精髓――“職業化”為導向,使學生在三年學習、實踐、生活中形成職業人應有的價值觀、道德水準、精神追求、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具有較高職業化素養、職業化行為規范和職業化技能,為此,每年都有教育重點。

高一抓職業理想教育和價值觀引領,一、美化有職業特色教室環境,師生共同設計班徽,制定團隊及個人職業發展規劃,使班級墻壁會說話,起到潤物無聲教育效果;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會計班引導學生強化信用意識,堅持職業操守,做到每筆業務、賬目干凈,沒有污點;三、在學生管理中參照現代企業管理,實行全員量化考核、專業技能定級達標考核、德育學分制評價、班干部競爭上崗、班級工作評議制等,注重實績,民主管理,通過班級部門管理構建學生團隊協作意識;通過班級薪金制度模擬企業評價;強化學生時間觀念、程序觀念、紀律觀念、任務效率觀念等,當前我校正在探索改進班級制度內容及模式,變“禁止性語言”為“引導性語言”,即由“不可以……”改為“可以做什么、建議怎樣做……”等,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形成溫馨和諧班級氛圍,引導學生言行。

篇4

班級文化根據由表及里的層次來劃分可以主要劃分為以下的幾個層面:(1)物質層面,物質層面的文化主要是由班級中的師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各種物質設施,這些東西是能夠看見、能夠摸到的,可以快速的為師生提供感官上的刺激,主要包括了教室的設計、布置以及班級里的教育設施等等;(2)行為層面,主要指的是師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所逐漸形成的活動文化,能夠體現出一個班級的作風與精神面貌;(3)制度層面,對于任何一個班級來講,都會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制定出一些具有規范作用的規章與條例,這些規章、條例則是建立在一定的班級價值觀之上的,這些就構成了班級的制度文化;(4)精神層面,這是班級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主要指的是班級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因學校文化、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被整個班級全體人員所認同并遵循的精神與文化觀念,主要包括有班級輿論、班級風氣等等,對于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學的班級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的功能:(1)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導向功能,良好的班級文化能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能夠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并且對于他們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產生導向作用;(2)促進教師的教育教學,班級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會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方法與模式起到促進與制約的作用,同時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個賞心悅目的教學環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心情,促進優質高效課堂的產生了;(3)對周圍班級具有橫向輻射功能,班級文化會對班級中的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他們平時也會參加和其他班級或者活動,這樣他們就會將班級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展現出來,進而對其他參與活動的成員產生影響,發揮出班級文化的橫向輻射功能。

二、當前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現狀

(一)教師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缺乏正確的理解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是靈魂任務,如果班主任沒有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形成正確的理解,那么就難以形成積極的班級文化。有的班主任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他們的初衷很多都是為了學校的評比而被迫去做的。這樣的初衷下是難以正確的理解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的,所形成的班級文化很多時候都只是為了做樣子,缺乏良好的連續與整體性。還有的則是教師自身缺乏足夠的專業素養,不能夠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學問進行深入的研究,也缺乏對班級文化建設知識的了解,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與功能不能夠進行深入的理解,對于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存在理解的誤區。例如有的班主任淡村的任務物質層面的就代表了整個班級文化建設。有的想法更加的簡單,認為僅僅是做幾個評比的平臺,貼一貼小紅花等。

(二)班級文化建設中缺乏了個性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本就是整體文化與個體文化、班級文化與學校文化已經周圍的群體文化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因此,班級文化在體現出其整體性的同時還應該允許學生中中小群體中的優質個性文化進行發展。但是在當前的班級文化建設中基本都不注重個性文化的發展,相反甚至是進行扼殺。主要是因為部分教師與學生缺乏良好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有的學校中,幾乎是每一個班級都是小紅花、評比臺這一類的,雖然有的教師能夠起個有創意的題目,但是在內容上卻沒有多少創新,沒有能夠將個性化的墻上文化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同時也沒有能夠內化到班級全體成員的內心中去。還有的則是班主任對于班級內部的小群體形成的亞文化有排斥感和不重視。班級作為一個整體有著氣整體性,并且也會形成一個被班級全體所能夠認可的道德標準、行為準則、活動方式等。但是在班級內部所形成的一些積極的小群體文化不僅僅不會影響到班級文化的整體發展,相反甚至是能夠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這些小群體文化,會使得班級文化更加具有魅力。

(三)班級文化的創設過于注重形式

班級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多種班級活動來進行滲透,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進行發展,因此班級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前在一些學校中已經對文化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進行了重視,但是卻仍然存在著過于重視形式的問題。有部分班主任并沒有重視活動的真正作用。有的班主任認為,班級活動的開展不僅僅是會占用教師的休息實踐,還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因此從心中并不贊同開展班級活動,而是會采取松散管理,或者是從不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活動,對于班級主題活動與實踐活動往往都知識為了能夠應付檢查而遞交活動方案。還有的則是班主任雖然寫了班級活動的方案,也打算去開展,但是卻往往因為時間、場地等各種問題而不得不放棄,最后只能夠是注重形式。還有一些活動需要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將學生帶到大自然或者是社區中去進行實踐,這這些活動中,教師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活動時間、活動費用等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卻往往會讓教師感到復雜、難以處理,最后對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產生阻礙。

(四)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重視民主性

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良好的民主性能夠更好的調動班級成員參與到管理中的積極性,能夠促使每一個班級成員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幫承擔起一部分的管理責任,對班級管理制度的形成產生更加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沒有能夠認識到班級成員民主性的重要。在當前的班級管理中仍然是以“班干部委任制”為主。因為,很多班主任都是希望能夠讓學生盡可能的輔助自己的工資。還有部分的班級的班干部雖然是通過選舉選出來的,但是也基本是成績好而并非有相關才能的。還有的則是對于擔任有相關職務的長期都不進行更換,雖然可以這些學生根據的熟悉崗位,能夠產生出一定的威信,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卻是會讓部分學生失去信心,缺乏參與班級活動的熱情,容易讓班級制度文化向不良的方向發展。

三、改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措施

(一)班主任需要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進行明確,樹立起正確的目標

班主任作為小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要更好的建設班級文化,班主任首先應當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認識到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1)班級文化建設的最直接受益者是自己班級的學生,對于剛進入學校的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習慣上基本都是出于起步階段,并且也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時的他們所接觸到的班級文化會對他們的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2)班級文化并不僅僅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對于班主任以及任課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3)通過學生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以及和其他學生進行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將自身班級的優秀文化進行傳遞,進而能形成學年文化或者校園文化。在明確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的基礎上,班主任必須要根據自身班級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出鮮明的班級文化建設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班級文化變得符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

(二)構建出一個民主開放的班級制度,為學生的個性文化發展與有序生活提供空間

在構建班級制度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的考慮到班級學生的民主性,這樣才能充分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為他們的個性文化發展提供空間,將更加有助于讓學生發揮出他們的個體與主體作用。首先,需要對班級干部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必須要對班干部的結構和分工進行優化,班主任可以更加具體工作的需要,從班級工作的效率與學習效率的角度出發來擬定具體的干部崗位,其間還可以考慮到小學生的自我喜好。例如我們可以讓喜歡電腦的學生負責檢查電腦課后的關機情況,讓喜歡音樂的學生組織班級的歌唱比賽,喜歡美術的學生為大家展現美麗的畫作等等,根據小學生的愛好與興趣進行職位分配讓他們在鍛煉了自身才能的同時,也更利于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在班干部的選拔上也應當打破陳舊的教師任命方式,更多的是采用學生推薦、自我演講競聘、民主選拔等學生自主的形式,這不僅有助于班級文化的建設,同時也讓小學生自身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煉與發展。在班級管理方面,我們可以讓學生實行相互監督的方式,相互監督、激勵以促進良好班級文化的建設。而在獎懲方面,可以是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言語、一些諒解、一些支持、一些關懷,等等我們可以通過更為感性的方式拉近學生關系,而非機械的管理與懲罰,營造更加的班級氛圍與文化。

篇5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3-029-02

一、構建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必要性

進入“十二五”規劃,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實施遠程培訓,已經成為教師培訓的主要模式,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由原來單一的集中培訓轉向了以網絡平臺為主體的遠程培訓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型培訓模式。這種培訓模式基本上能做到農村中小學教師全員參與,改變了傳統的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參訓人數少,農村中小學教師參與培訓機會少的問題以及參訓教師工作和學習時間相沖突的矛盾,擴大了參訓教師的數量,符合教育大眾化以及終身教育的理念。這種培訓模式也體現了教師繼續教育的公平,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參與繼續教育,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專業素養提供了發展平臺。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2011)》指出:教師培訓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在教師培訓中的作用,將集中培訓與遠程培訓相結合,采取混合學習模式,開展大規模的教師培訓。中小學教師參與培訓數量的擴大,也相應地要求中小學教師培訓向注重實效的內涵式方向發展。從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的評估以及參訓教師所在學校和參訓教師的反饋來看,遠程培訓所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否認的,但也難免有缺憾。多年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管理的實踐證明,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構建,是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向內涵式方向發展的有效路徑。

二、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內涵

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是參與遠程網絡研修的教師群體所共有的,在參與遠程培訓過程中通過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的組織管理,通過輔導教師的專業引領,通過參訓教師們的參與及互動交流,在提供培訓資源的網絡平臺和參與網絡研修及校本研修的學校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這個特殊文化的建構,有助于為參加遠程培訓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一個共同學習、交流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從而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有效性的實現。

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有以下四個方面:

1.教師同伴群體文化,這是基于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形成的一個特殊的教師群體文化。這個文化群體里的教師們以網絡培訓為平臺,以網絡平臺提供的資源和任務為驅動,相互交流,互為學習,共同分享同伴智慧,這個群體文化,沒有地域限制,以虛擬的網絡為家園,并形成一種網絡研修的文化認同感。

2.網絡研修文化,是基于網絡培訓平臺形成的以農村中小學教師為研修主體包括各級教師培訓機構、遠程培訓網絡班主任、輔導教師以及學校共同形成的文化共同體。

3.校本研修文化,校本研修是以教師所在學校為基本場域,以促進本校教師、學生和學校的發展為根本,以學校和教師個人的教育改革實踐為基礎,開展以研究性學習為基本方式而建立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研究平臺。構建校本研修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自主成長,并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校本研修文化是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取得實效性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環境。

4.遠程培訓管理文化,是指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過程中,由各級遠程培訓項目管理機構即由省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以及學校管理層共同形成的,旨在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有效性的文化共同體,這個文化共同體在遠程培訓過程中擔當著組織領導和管理的角色,是遠程培訓取得實效性的保障。

三、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的構建策略

1.市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構建中的管理布局。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過程中,參與管理的市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構建過程中起著整體管理布局的作用。培訓前組建一個務實、有責任感、懂培訓的管理團隊,這是實現培訓有效性的一個關鍵。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管理團隊,即是由市級總管理員、市級各學科班主任組成的市級管理團隊;由市級學科專家組成的市級遠程培訓輔導員團隊;在縣級,就是區縣教師培訓機構遴選的區縣各學科遠程培訓班主任管理團隊和區縣學科遠程培訓輔導教師團隊;具體到一個學校,則是由學校中層擔任的校點班主任和骨干教師擔任的輔導員構成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最基層最直接的學校管理團隊和輔導員團隊。

網絡上建成的管理文化團隊,除了在遠程培訓平臺上進行管理,也需要在網下的實際面對面中進行遠程培訓管理研討,總結管理經驗,提出問題建議,共同探討遠程培訓管理有效途徑,結成虛擬和實際相結合的培訓管理文化共同體。在遠程培訓初期階段,探討決策促進遠程培訓有效性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保障,以及班級管理員、學科輔導專家在遠程培訓中所要擔當的重要角色;在培訓中期,及時培訓過程中項目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在培訓后期,分析遠程培訓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布置參訓教師利用網絡研修所學得的理論知識進行有助于教學實踐的校本研修,探索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有效性的策略。不同層級的管理團隊,從網上的虛擬交流,到現實團隊中的共同研討,因此形成一個經驗豐富,對遠程培訓認識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文化團體,形成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獨特的管理文化。

2.班級管理員和輔導教師在遠程培訓班級文化構建中的專業引領。在遠程培訓中,每個學科在網絡上基本就是以市際和縣域為單位建立一個班級,班級管理員和輔導教師在遠程培訓班級研修文化構建中起著專業引領的作用。這些不同層級的管理團隊和輔導團隊,在網絡上,及時地進行組織管理、督促,網上交流、答疑,進行網上學科專業引領,在虛擬的班級組織管理中,通過與參訓教師的電話聯系、網上交談以及論壇上的問題交流,擔當著專業引領、培訓跟進的作用。他們從學科的角度、班級管理的角度發起與遠程培訓課程設置或者與本學科相關的、教師們感興趣的話題,組織參訓教師在論壇上進行問題交流,形成網絡虛擬班級良好互動的班級文化氛圍,讓參訓教師們產生一種遠程培訓班級文化認同感,從而以網絡培訓平臺的任務為驅動,積極主動完成遠程培訓,獲得遠程培訓實效性。班級管理員和學科輔導員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網絡虛擬班級文化構建的組織管理者和專業引領者。

3.參訓教師在網絡研修文化和校本研修文化中的再創造。借助網絡平臺提供培訓資源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在網絡平臺上形成虛擬的教師網絡研修文化共同體。在這個平臺上,來自不同區域的教師們可以針對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在平臺提供的相應板塊里相互交流,來自不同學校文化環境的教師們形成了網絡研修文化,在這個文化共同體里,教師們可以依據自身教學的特色進行創造,進行觀點的碰撞和融合,同時也做到同伴互助,影響參訓教師們在遠程培訓中獲得教育教學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方法。

每個學校參加遠程培訓的教師團隊,他們既是遠程培訓網絡研修文化共同體,同時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本研修文化共同體。從網絡研修文化回到校本研修文化,是把網絡學習資源轉化為可以促進教學實踐的知識能力結構的過程,是從理論到實踐、學以致用的最直接表現。這個轉化可以通過學科教研會、課堂教學競賽、送教下鄉以及校際交流活動等形式,進行遠程培訓的校本研修。從遠程培訓網絡研修文化到校本研修文化的構建,不僅使教師個人發展了,教研組研究能力提高了,學校整個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過遠程培訓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培訓,教師的自我發展帶動了學生的發展,最后也實現了影響和促進學校發展的終極目標。這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研修文化構建的途徑,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取得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發展和農村學校發展的有效途徑。

篇6

【關鍵詞】 愛心;融入;小學;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2-0-01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和關心,將愛心融入到班級管理中,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的感化。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只有將愛心充分的表現出來,并融入到班級管理中,才能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一、正確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中融入愛心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心理發育還不是很成熟,學生的內心比較脆弱,并且具有較強的自尊心,比較注重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有些學生由于性格內向,不愿意和同學、教師進行交流,這就給教師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態度具有不穩定性,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情感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教師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情緒變化,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在管理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利用愛心來感化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心,這樣才能給學生的學習注入動力,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生活,增強對學習的熱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目的。對于性格較內向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消除消極心理,從而促進他們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為了進行有效的班級管理,教師應該適當的在管理中融入愛心,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的成長,也能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教學氣氛更加融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進而達到班級管理的目的。

二、關注學習與生活中的細節,溝通中融入愛心

熱愛學生,是教師師德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條件。教師在加強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關心學生的生活情況,只有洞悉學生成長中的細節,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狀況,這樣才能有利于教師對班級的管理。要想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首先,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水平和道德水平,教師在深入研究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適當的掌握其他科目的知識,學生在提出各種問題時,教師都能夠靈活的應對,通過正確的指導,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加樂于和教師進行交流和互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教師的付出和愛心;其次,教師應該善于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學方法,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融入與時俱進的思想,更加注重學生的發展特點,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心;再次,教師應該注意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的情況下,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對于學習較困難的“后進生”,教師應該多給予關注,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多給予“后進生”發言的機會,并幫助“后進生”進行問題的分析與解答,彌補“后進生”在學習中的不足,這樣才能讓班級所有成員都感受到教師的愛心。在關注學生學習問題的同時,教師還應該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可以根據天氣的變化,提醒學生增減衣物,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各個方面感受到教師的愛心。

三、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管理中融入愛心

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有的個性特征來進行管理,這樣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發展特點來進行不同方式的管理,充分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心每一位班級成員的發展,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并嚴格要求他們,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時刻督促他們,并給予他們一定的意見,幫助學生改正自身的缺點,在學生取得一定進步時,要給予一定的鼓勵,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班級管理,在管理中應該充分融入愛心,使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從而使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能夠有效開展。

四、豐富班級文化活動,形式中融入愛心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適當的增加文化活動,能夠使班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感受到文化帶來的巨大感染力,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精神層次,并帶動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自我管理。在舉行班級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要創造出團結、積極、文明的文化氛圍,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意義的班級文化活動,能夠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心。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競賽,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分享彼此間的知識,在活動中增強自信心,這種形式不僅能擴充學生的知識含量,也能促進學生進行課后學習。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自身的情感,增強對家長和教師的感恩之心,并了解教師的愛心,這樣就能使教師的班級管理活動更加有效。

五、總結

對小學班級進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汗水和愛心,“愛心”是管理的動力,愛心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能夠使學生更加熱愛教師、熱愛班級、熱愛學習。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只有將愛心融入到管理當中,以身作則,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擁有愛心的班級管理,會給班級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獲得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榮珍.如何把愛心有效的融入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2(3).

篇7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小學班級文化;班級管理

班級既是一個教育組織,又是一個文化組織。班級文化是師生通過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而形成的文化心理氛圍,它反映了班級這個教育組織的基本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滋養學生心靈的重要養分。小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展,主體人格開始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良好的班級文化能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對學生個體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種研究思潮,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積極心理學重視個體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積極體驗,強調對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發掘和培養。它認為教育并不只是糾正學生的錯誤,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擁有一種積極的心理力量,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和解決實際問題并獲得主觀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為良好小學班級文化的建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實現路徑。

一、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念

(一)尊重主體地位,實現認知內化對事物的認識產生于主體認知結構與客觀外在實踐經歷的相互作用。如果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學生就能夠主動參與問題探究,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認知體系,達到知識和能力的升華。積極心理學認為,對幸福、希望、快樂、自信的追求是人類獲得成功的主要動機,人們應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外部事物做出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優秀品質和建設性力量,在實現個人成長的同時獲得幸福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條件。

(二)優化情緒實踐,增進積極體驗“積極情緒體驗是指個體主觀體驗作用于客觀世界,積極主動地經歷某種情境或事件,從而產生的積極情感傾向或行為,即主觀幸福感的產生。”[1]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積極的心理元素,具備調適自我心理狀態的能力。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應通過創設生動的情緒體驗情境,幫助學生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進而獲得更多積極情緒體驗,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增進學生積極體驗、激發學生積極情緒既是達成教育目標的最重要途徑,也是教育本身所應追求的價值核心。”[2]

(三)塑造積極人格,促進全面發展“個人要充分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就必須表達和發展自己的期望、愿望、興趣和能力。”[3]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型人格可以幫助個體更容易調整心態,突破自己,進而獲得幸福,創造快樂。這也是班主任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組織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因。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知識的豐富和技能的全面提升,而且應包含人格結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具有積極健康的人格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學生實現個人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內涵建設不足班級文化的內涵屬于班級的一種群體意識,維護班級文化需要班級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在一個班級中,各項班級規章制度應由班級成員共同參與制訂并自覺遵守。而實際上,在很多班級中,這一事務則由班主任和他指定的少數班干部完成,這就使得其他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積極性受到了抑制。此外,一些班主任將班級文化建設簡單地理解為班級口號的提出和班級板報的布置,沒有突出班級內涵和形象的塑造,忽視對學生負面情緒的疏導,難以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有些班主任則只注重班級成績,忽視班級文化內涵建設,也難以形成朝氣蓬勃、團結友愛、人人奮發向上的良好班風。

(二)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我們的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內部因素,也是其成長不可或缺的終身財富。要保證學生自我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就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自我教育環境。班級文化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保證。同時,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進一步落實班級文化建設。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只把學生看作接受教育的對象,忽視他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導致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得不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班級活動效果不佳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成員獲得精神力量的源泉。班級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開展符合育人目標的班級活動,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班級文化建設得以進一步深化和落實。而在實際管理中,班級活動效果不佳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例如主題班會的召開,主題班會是班主任與學生在思想品德、學習紀律、安全衛生等方面進行互動交流的一種高效形式。“然而,實際的主題班會中,部分班主任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氣氛沉悶,師生互動存在‘假、大、空’的現象,導致主題班會收效甚微。”[4]另外,主題班會還存在活動方案陳舊、活動時間不足等問題。

三、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策略

(一)環境文化建設———構建健康向上的班級氛圍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及其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從最廣闊的環境———進化來講,進化的環境塑造積極的人類經驗”[5]。教室是班級成員共同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待得最久的場所。教室的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干凈整潔、富有文化氣息的教室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有助于健康向上的班級氛圍的構建。首先,保持教室的衛生。無衛生死角,桌椅擺放整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維護班級學習環境。其次,布置文化墻,將學生優秀的書畫作品、攝影作品懸掛于教室的墻壁上,讓學生展示自我、表現個性,在豐富的文化元素浸潤中成長。再次,創建圖書角,鼓勵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籍放在圖書角里,推薦給大家閱讀,既為圖書角創建貢獻力量,又有助于其分享意識的培養。最后,教室的綠化。在教室合適的地方擺放綠色植物,一方面可以增添生機,凈化室內空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養花賞花的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陶冶性情,培養自身的耐心和責任感。

(二)制度文化建設———實行民主化的班級管理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尊重學生主體,特別是重視學生積極健康人格的培養。它認為把學生真正置于主體地位,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能動地開展自我教育,將道德規范和倫理原則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品質。民主化的班級管理制度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保障。班主任應肯定每一位學生在集體中的價值,使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有強烈的責任感積極投入班級建設中。在班干部的選用上,采取學生自主競選的方式,并實行任期輪換制,大面積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按功能設立盡可能多的“崗位”,鼓勵并幫助學生依照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允許他們在不同的“崗位”間進行轉換,廣泛接觸各類不同的班級任務,積累解決各類問題的豐富經驗。各項班級新規的制訂同樣要遵循民主化方式,由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討論、協商制訂并自覺遵守。

(三)觀念文化建設———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導向班級的觀念文化是在特定學校文化的影響下,經過師生長時間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包含信念、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復合體。班級輿論是班級觀念文化的風向標。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導向,進而在班級內產生一種精神力量,激勵每一個成員積極進取,是班級觀念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正確輿論導向的形成與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密不可分。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積極情緒體驗在個體成長中的作用,它認為培養個體積極人格特質的最佳途徑就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教育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具有定向和奠基作用。班主任應抓住時機,從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的教育情境,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不斷積累積極的情緒體驗,在內心形成正確的認知。同時,充分利用主題班會,對班上好的現象予以表揚和肯定,而對班級中的不良傾向,班主任也要及時予以批評制止。只有在班級中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學生才能自我省察,識別是非、善惡、美丑,不斷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四)活動文化建設———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未來發展潛力,注重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品質,把主觀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這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觀的主張是一致的。班級活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方面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班級活動是在班級內部有組織地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班級活動就像一條繩子貫穿了班級建設的整個過程,每次班級活動都是班級建設有益的補充、完善。”[6]班級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進而形成健康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個人修養。如舉辦書法、繪畫、攝影、器樂以及主題演講等校內比賽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挖掘學生潛能,彰顯學生個性。另外,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如清掃樓道、撿拾垃圾、清除小廣告、慰問敬老院老人、發現街頭錯別字、擦洗體育健身器材等,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又能夠增強他們服務社會的意識。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自身優勢的利用,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學生在健康和諧的班級文化中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既可以讓整個班級的管理更加高效,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麗萍.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四維并進”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7):57-60.

[2]徐鳳林,陸春庚.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職校生積極體驗能力培養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5):40-41.

[3]黃希庭.再談人格研究的中國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5-9.

[4]龔俊波.主題班會高效互動“三忌”[J].教學與管理,2016(1):30.

[5]張倩,鄭涌.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2003(3):6-10.

篇8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創新與實踐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確保開展各類班級活動的基本載體。對班級管理來說,班主任是進行班級管理的關鍵人物,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班級管理工作的精細化程度和管理效度。由此可見,小學班級管理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只有實現班級管理的人性化、科學化,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和齊備的管理制度,才能為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實現小學班級管理的創新發展。

一、小學班級管理的主要內容

與普通任課教師相比,小學班主任的身份是多重性的,他們既要承擔一般的教學任務,將知識和文化傳遞給學生,又作為班級管理的領導者,對班級管理工作直接負責。具體的講,小學班級管理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應該重視并挖掘班級內擁有管理能力的學生,因人而異為學生布置適當的班級管理任務,以便于學生能夠發揮個人所長,讓學生可以廣泛的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同時,還要制定相應的班級管理相關文化、制度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各類班級活動,為班級凝聚向心力;另一方面,從小學班級的管理工作的深層含義來講,成功的班級管理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引導、鼓勵等方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為規范學生的行為與舉止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班級管理的現狀分析

首先,班級管理方法沒有依據學生實際及時調整,對于一、二年級的低齡學生來講,由于學生比較單純,班級管理難度相對較低,這個階段的班級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比較單一,對于班級管理過程出現的問題,只需要通過批評或者懲罰的方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收效。而在對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進行管理時,由于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不改變以往的班級管理方法,則會導致師生之間關系變差,學生厭學、逃學現象的增多,這將對學生的未來產生一些不可逆轉的消極影響。其次,班級管理的覆蓋面不全,存在一定的不公正問題。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啟蒙階段,班級管理本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德育情況。但受限于個人精力和一些現實情況,班級管理還處于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境地,班主任要么關注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要么對那些差生存在歧視,這種帶有嚴重個人喜好和傾向的班級管理方式,沒有體現班級管理的公正與公平。

三、創新小學班級管理的主要途徑

(一)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班級管理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尊重與理解

時至今日,可用于小學班級管理的方法變得越來越多,得益于教育改革的推進與完善。常見的班級管理方式有情感管理、對比管理、獎罰管理、目標管理等。每一種班級管理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比如,情感管理是通過情感來感染和感動每一名學生,教師對學生真誠與信任,學生自然就可以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愛之情,彼此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而這種融洽的師生感情正是做好小學班級管理的關鍵所在。因此,小學班主任應該綜合運用多種管理藝術,根據不同年級和學生的特點量身訂制班級管理方案,從內心深處多關心與關愛學生,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方式,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消除權威管理的負面性影響

小學生的心靈是純凈的,也是比較脆弱的,對于班級管理中的不公平現象,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克服:一方面,班主任需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切忌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劃分“三六九”等,要用一種中立的態度看待班級管理中的問題,不僅要對每一位學生做到一視同仁,不能有性別、親疏、好壞之分,更要學會包容學生的缺點,不能簡單粗暴地發號班級管理命令,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支持與尊重。另一方面,在遇到班級管理難題時,學會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采用積極正面的應對方法,以保護學生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妥善處理班級管理中的突發事件,進而不斷提高班級管理的藝術性。

(三)與家長密切聯系,關注學生情感需求

篇9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級文化建設

時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又處在一個令人激動的新世紀,它對每個社會成員特別是小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質要求,對小學的班級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因而,“班級文化重建”是小學教育改革中最深層次的變革之一。

目前,蘇北農村多數小學缺乏對班級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細節關注,各班主任僅相互參照,“千班一面”的狀況依然存在。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也許最基本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變革班級文化,重建班級文化。如何搞好班級文化建設,現把我的思考綜合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和標準,應體現變革與提升

變革班級文化,重建班級文化對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推進學校和諧發展,提升班級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化變革是一切變革的根本力量。從班級文化建設入手,是探索建設和諧班級,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策略。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班級必然面臨許多問題改革或重建班級文化有利于克班級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這就要求我們建立一種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創新活力的班級文化。

2.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可以提升班級品位。班級品位是指班級教育體系的品質與層次。班級品位反映的是班級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為方式,以及班級作為一種組織內在的性質、功能及其運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級文化。有品位的班級基本標準包括:(1)班級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為方式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態度的合理性。(2)班級組織的性質表現與制度化組織與日常生活組織、學習組織的有機統整,人的地位、人格、權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與發展。(3)具有優化的教育活動體系,具體表現為一整套先進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為方式,一整套具有創新意義的班級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級文化。班級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經營的,班級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進學校的系統變革。

二、班級文化的內涵及構成要具有彌散性、日常性、價值性

“班級文化”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設僅僅理解為班級物質環境的文化建設,忘卻了對班級文化的整體關照,隨著人們對班級文化的整體關照,從而使班級文化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究竟什么是班級文化?一直以來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班級文化是師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較穩定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的總和。班級文化時刻影響著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教育價值的追求。作為思想意識的班級文化不僅直接影響并反映教師的教育觀念體系,而且影響著教師處理教育事件或教育問題、采取教育行為的普遍思維方式,最終體現為班級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班級文化是內隱在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方式、班級內部制度以及班級環境等因素中的價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級作為一種有活力的組織內在的“人文系統”。從其對學生和教師的發展作用來看,具體包括學生文化、教師文化和管理文化。從其他方面來看,班級文化包括觀念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但班級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為、制度和物質,只有當教育理念、行為、制度和物質環境真正進入師生的生活過程之中時,才真正具有支化意義。

三、班級文化應以人為本,要體現“童心、童真、童趣”

班級文化建設基本出發點應“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班級文化的根本指導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人生歷程的發展需妻,尊重作為人的人格和尊嚴,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需要,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構建班級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師的作用,用教師的發展引導學生感悟“人生”,以人為本的班級文化,在小學教育中應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兒童文化,小學教育活動體系的設計與實施、小學教育環境的設計都應關注兒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體現“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師文化,要能引領學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義。讓班級成為學生的搖籃,教師成為優秀的搖籃人,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得到很好地發展和成長。

四、班級文化應以學生為本,要突顯學生文化

班級文化建設應突顯學生文化,學生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原點。班級文化應在“學生觀”和“教育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反映教師和學生的人格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班級中地位等方面觀念上和行為上的傾向性。要以學生為本,首先要確立全新的學生觀。班級文化建設中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生命的火種,全面理解學生。

確立正確的學生觀,是建立小學班級文化的根基。學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體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發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學生的教育必須面向學生的生活,面向他們生活的世界,處理好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文化的關系,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對生活世界中各種問題的健全價值觀,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負責的生活態度。:

篇10

關鍵詞:高校 班級管理 模式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一直處于一個班集體中,我們對于班集體的重要性深有感觸。當我們置身于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中我們身心愉悅,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同學與老師都是其樂融融。但是當我們置身于一個不好的班級中時,同學們無組織無紀律,即使我們想提高成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良好的班級管理模式是至關重要的。

一、高校班集體的特點

與小學,中學的班集體相比,高校的班集體既有共性又有其個性。共性包括,都是由多個學生組成,都具有組織性,并且是一個整體。除此之外,高校班集體還有其特殊性。

首先,高校班集體的成員以青年為主。青年人有他們的特殊性,思想獨立,要求自己的空間,并且有自己的一套判斷事物的標準,不喜歡別人的過多管束等特點。

其次,高校的班集體空間上的不固定性。在小學與中學階段我們的班級都是有固定的教室,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同學一起度過,相互之間比較了解,感情比較深,學習上也是互幫互助。然而在大學里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實行走班制與選課制,沒有固定的教室作為班集體,并且可選的也不盡相同。同學們的感情沒有小學、中學那樣深厚。

再次,高校班集體管理的復雜性。在小學與中學,班級的管理以學習為主。但是進入大學以后班級的管理不僅僅限于學習,還包括生活與工作。

最后,高校班集體人員的復雜性。小學與中學我們接觸的同學多是同村同縣的。但大學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每個地區的學生的特點不同,這使得班集體的管理難度加大。

二、當前班集體管理出現的問題

首先,由于高校班集體成員多是青年,思想獨立,他們的思想工作比較難做,統一他們的思想,是的一些班集體的活動難以順利進行。比如,組織一項活動,有的同學喜歡有的不喜歡,喜歡的就參加不喜歡的可能就不去參加,這樣照成班級的凝聚力下降。

其次,由于高校班集體沒有固定的班級教室,并且課程的不同,導致同學們之間見面交流少,同學們的感情比較淡,使得班級管理的難度大,一但管理不好班級就可能成為一盤散沙。

再次,高校班集體的管理難度加大,任務重。由于沒有固定的教室,輔導員與學生的見面次數也減少,不能很好的了解學生的動態,于是很難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這導致班級管理的難度加大。同時,由于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處于青年時期,情緒容易波動,其問題不僅僅會出現在學習上,更多的是出現在日常的生活中,這對輔導員提出更高的要求,這要求輔導員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是輔導員的任務加重。

最后,學生的復雜性是的學生中的矛盾摩擦不斷增加。大學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經濟、文化背景不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矛盾與摩擦,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控制的矛盾會嚴重影響班級的團結。

有此可見,良好的班級管理模式是班級健康發展的需要,是班內同學共同進步的基礎,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

三、班級管理模式

1.班級管理模式原則

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是我們在班級管理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指導思想和要求。按照綠色成長計劃的要求,我們設計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目的在于指導自主參與型的班級管理實施。

首先,班級管理制度化。在班級管理中,根據“學生守則”“教學常規”“行為規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通過制度化管理,強化學生的法規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學。除其之外,要處理好制度管理與班級管理體制創新的關系,逐步建立一種新的班級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構成動態的班級管理系統。

其次,班級管理民主化。班級管理要“兩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著手創立良好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象“水”,學生象“魚”;學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級文化氛圍中,會表現出一種愉快的心情、積極進取的精神。創設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提倡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級管理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最后,班級管理個性化。注重完整性、尊重個性差異、培養創造性,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級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種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自主精神,創新性學習能力,是自主參與型班級管理的重要原則

2.建立良好的班級管理模式

分層選擇管理模式與分層均衡管理模式是兩種常用的班級管理模式。

分層選擇管理模式,簡言之,抓兩頭,帶中間。即以優秀的學生與問題學生作為班級管理的重點,通過管理這兩個頭來帶動中間學生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的優點是,節省管理者的人力物力,通過帶動的方式促進全班的進步。缺點是,對中間的學生不夠重視,如今的學生比較敏感,如果管理者過于忽視中間學生那么將會大大影響中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分層均衡管理模式,即均衡的管理學生,對學生無差別對待。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每個學生都得到重視,不會影響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但他也有不足就是太耗時耗力。

良好的管理模式應該是分層選擇管理模式與分層均衡管理模式的結合。其中,管理者應該掌握好度,一松一馳,游刃有余。此外,,班級管理的有效策略可以從構建班級組織內信任和提升班級文化管理水平兩個維度實現班級組織認同,師生會積極地共同努力參與班級組織的事務、促進組織班級組織的發展;通過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情感基礎的生生間的同伴關系,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學生完全能夠自主管理的成熟班集體,是構建班級組織內的信任關系的三個重要方面,這將有效地促進班級組織目標的實現;通過思維、目標、道德、價值觀等班級文化的有效建設,形成班級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行為取向,能夠增強班級組織成員對班集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總之,建構良好的班級管理模式,是我們在新時期面臨的又一新課題。肩負著關系教育改革成敗的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 唐云水.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問題探究 [D].蘇州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