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培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疾病培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呼吸系統疾病培訓總結

篇1

[關鍵詞] 兒科院內急救; 疾病病譜

[中圖分類號] R72;R4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133-02

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均是急診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對560例院內兒科急救疾病的病譜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旨在總結院內急救疾病病譜規律及特點。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院內急救患兒560例,年齡范圍在0~14歲。其中男334例,女226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院內急救記錄,依據醫生填寫的搶救記錄和《兒科學》第7版進行診斷分類,多種疾病患者以接診第一診斷為準。

2 結果

2.1 院內急救患兒年齡分布

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院內急救560例患兒中嬰兒所占比例最大,占46.2%(259/560);其次是新生兒患者85例,占15.1%(85/560);然后是幼兒,1歲~占13.2%(74/560),2歲~占11.9%(67/560)。

2.2 兒科系統疾病病種排序

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近兩年兒科急診救治560例患兒中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新生兒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次之系多種中毒。

3 討論

本研究回顧分析與探討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全部兒科院內急救患者情況,院內急救病譜中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為呼吸系統疾病占第1位,26.4%;神經系統疾病占第2位,23.0%;新生兒疾病占第3位,15.1%;消化系統疾病占第4位,14.2%;中毒占第5位,12.5%。呼吸系統疾病中以肺炎最多,尤其是小嬰兒肺炎占所有呼吸系統病變的62.8%,其中包括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異物、急性喉炎、支氣管哮喘等;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高熱驚厥,其次是癲癇、顱內感染;新生兒疾病中以早產兒、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肺炎居多;消化系統疾病以腹瀉脫水為主;中毒病例主要是各種農藥以及常用藥物中毒、食物中毒及煤氣中毒。分析表明中毒是小兒不可忽視的致死原因,藥物或其它化學用量、用法或保管不當,小兒無知、好奇、不能辨別有毒或無毒以及嬰兒常喜歡用口咀嚼物體,小兒易誤服或接觸中毒,家長擅自小兒濫用藥物,醫源性誤用藥物或藥物過量以及家庭常用滅蚊、滅鼠等藥品使用不當均可造小兒中毒,進食未經去毒處理的各種含毒動植物或把毒物錯誤地當普通食物食用,某些食物由于處理不當而產生毒性,進食過量則引起中毒(如腸原性紫紺)。家屬應監管好各種藥物,進食要新鮮、干靜衛生,不吃霉變食品以及未經去毒處理或可能含毒物的食品。前5位疾病占所有急救疾病中64%以上,表明常見病、多發病仍然是當前重要的疾病;從年齡結構分析,1個月~1歲發病居多,其次為新生兒與幼兒,與此階段生長發育極其迅速但各系統器官不夠成熟完善有關。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成人短、狹窄,黏膜柔嫩,血管豐富,軟骨缺乏彈力組織支撐,粘液腺分泌不足,纖毛運動較差,肺泡數量較少,彈力纖維發育較差;血管豐富、間質發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氣少[1],同時嬰兒體內來自母體的抗體逐漸減少,自身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較弱,故易發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嬰幼兒水代謝旺盛,對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發生體液紊亂。新生兒及嬰幼兒皮層下中樞的興奮性較高,又因皮層發育尚未成熟,對皮層下中樞不能給予控制,興奮或抑制過程很易擴散,遇強烈的刺激時容易發生驚厥。

本文研究認為,院內急救的前5位疾病是臨床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所以疾病預防至關重要,無論院前醫生或院內醫生均應向社會及公眾進行醫學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各地應參考本地區的疾病譜,加強對急診科醫護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培訓,制定各種危重癥尤其是常見危重癥的搶救、診治和護理預案,達到急診診療標準化[2],同時加強院內急救的診斷、搶救和監護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3]。

[參考文獻]

[1] 朱福棠. 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43-1144.

[2] 韋克金、甘毅、盧浩單,等. 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學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1(28):39-40.

篇2

論文關鍵詞:老年,干部,整體護理

 

1 臨床資料

從2010年3月1號至2011年5月31號,我科室共收治病人51例,男36例,女15例,最大年齡96歲,最小75歲,平均年齡82歲,級別:副廳級以上。

2 患者的主要特點

2.1我科室是老年干部科,患者都是80歲左右的人,多數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處于疾病的慢性過程,是典型的三高人群,病程較長,住院時間久,往往通過藥物維持平穩狀態,有一定的藥物依賴和抗藥心理。

2.2 患者都是離退休老干部由于退休以后,角色地位發生了變化,造成心理上的變化,更需要我們的尊敬和關心。

2.3 患者都是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時間多在冬季。

3 整體護理方法

3.1整體護理就是指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的各個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即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人的最佳護理。

3.2 規范護士的職業形象 我科室定期培訓護理人員禮儀知識。第一次與患者見面的時候,我們堅持正確評估患者的年齡、職業、背景,恰當稱呼患者;然后面帶微笑介紹自己、病房環境、醫院的相關規章制度和需要注意的事項;交流中圍繞疾病相關問題、盡量避免有關隱私問題;動作應輕柔,并及時了解患者的身心需要并且盡量滿足。

3.3 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 我科每月定期進行業務學習、業務查房、各種儀器的操作培訓及考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高護士的業務水平:①穿刺技術培訓:老年病人由于常年輸入各種藥物的刺激加上生理上的原因,使得穿刺難度增加。.我們根據每一個患者血管的特點,選擇合理的血管和穿刺的手法,盡量保護患者血管,減輕患者痛苦。②儀器操作培訓及考試:我科不定期抽查護理人員對各種儀器設備的掌握程度。護士莊重大方、自然平靜、良好的儀態行為有利于消除患者的恐懼,使患者在愉悅的情況下接受治療。③護理操作培訓及考試:老年干部病房的患者大多對護理技術要求高,所以護士必須嫻熟的掌握各項護理操作,比如靜脈穿刺、吸痰、口腔護理,霧化吸入等等。

3.4 病情觀察能力的培養 老年干部科的病人大多患有多器官疾病,病程長,而且體征多不明顯,要重視病人主訴,對任何疑點都要認真仔細觀察,發現病情有微小的變化也應該立即通知醫生,避免延誤病情,釀成不良后果。積極拓展護士的知識面,提高他們觀察病情的能力。

3.5 靈活運用溝通技巧進行健康教育

我科病人都是老年人,記憶力減退,我們從病人入院到出院要反復耐心的給病人做健康教育,也就是說健康指導,隨時隨地。

3.5.1 飲食指導飲食指導應該結合病人的飲食習慣、消化能力和宗教習慣等,與病人家屬進行科學合理的食譜設計和安排。向病人說明飲食治療的重要性。告知病人①進餐前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應該協助生口腔護理。②進餐前適當休息,避免不良刺激。③提供舒適的就餐環境。④避免餐后平臥,有利于消化。⑤指導病人少吃多餐,細嚼慢咽,循序漸進養成良好的個人飲食習慣。

3.5.2 藥物指導①定期為患者組織相關疾病知識講座,講解藥物的副作用及自我觀察注意事項。②發放資料。這種形式可以讓患者反復學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③發口服藥的護士講解相關口服藥的作用,并且準確評估患者服藥的能力,對不能準確服藥的該患者應該協助按時服藥,注意觀察用藥后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3.5.3 專科知識指導 我科病人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病人肺功能很差,指導病人呼吸功能鍛煉和掌握有效咳嗽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腹式呼吸法、縮唇呼吸法以及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氧療的護理。

3.6 心理護理如固執保守型,我們要多忍讓,傾聽其感受,讓他發泄出來表示能夠理解他的心聲。而抑郁孤獨型我們要多陪伴他們,用風趣幽默的語言緩和緊張的氣氛,鼓勵患者培養一兩樣興趣與愛好,多與周圍的病友交流,相互鼓勵陪伴。

3.7 跌傷的預防和護理 跌倒至傷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個嚴重問題。我科從以下三個方面避免跌倒:①告知病員注意避免跌倒并懸掛紅色醒目避免跌傷的標識。②協助患者生活護理。③保持病房地面和衛生間的清潔干燥。

3.8出院指導老年病人出院以后都還有很多慢性病是靠藥物來維持平衡,我們就做一個詳細的出院指導,囑咐預防感冒、按時吃藥、健康飲食。每位病人出院后我們堅持了電話隨訪。

參考文獻:

[1]陸小芳.優質服務在老年干部療養期間心理護理中的運用[J].臨床護理雜志,2004,3(4):50-51.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診內科共對15876例患者進行急救,將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診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經過急救無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計394例,急救成功率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齡14~96歲,中位年齡56歲。

1.2方法

對394例患者的年齡、性別、死亡年度、就診后存活時間以及死亡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

2結果

2.1年齡、性別分布

死亡患者中以男性居多,且多發生于19~70歲年齡段。見表1。

2.2死亡年度分布

2005-2011年分別為19例(4.8%)、24例(6.1%)、25例(6.3%)、57例(14.5%)、69例(17.5%)、93例(23.6%)、107例(27.2%),呈逐年上升趨勢。

2.3入院存活時間

入院時已死亡30例(7.6%),入院1h內死亡129例(32.7%),入院1~6h死亡98例(24.9%),入院7~24h死亡87例(22.1%),25~48h死亡34例(8.6%),>48h死亡16例(4.1%)。2.4死亡原因394例患者死亡原因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神經系統疾病(25.9%)、中毒(19.3%)、心血管疾病(18.8%)、呼吸系統疾病(9.4%)。見表2。

3討論

篇4

優化學位課程的設置。進一步明確學術型和臨床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修訂和完善培養方案。根據培養類型和專業,按需設課,建立學術型和臨床型兩種課程體系。由于臨床型側重于臨床專業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學習、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基礎課程要進一步優化,要緊密聯系臨床,結合呼吸內科特色開設相應的臨床基礎課和臨床技能課,強調實用性和靈活性。如開設臨床基本醫技和技能訓練課程,采取臨床講授、示教及分組操作訓練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培訓,為進入臨床做準備。增加本學科發展的新理論和新的診療技術為選修課,以開拓研究生的視野,使其了解本學科發展的新動向。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盡可能擴大研究生在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方面的知識面。教學查房、臨床病例討論會、全院疑難病例會診是培養年輕醫師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提高臨床基本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作者所在單位每周三上午進行院士疑難病例大查房,放射科、病理科及相關科室均參與討論,幫助研究生認識影像學的征象,提高影像學診斷技能,加深其對呼吸系統各類疾病病理表現的理解。堅持每周1次小講座,如就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在呼吸系統中的應用、霧化治療、血氣分析、難治性哮喘、呼吸系統疾病的營養治療、胸部影像學等組織專題學習。開展讀書報告會、研討會、研究生論壇等,調動廣大研究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閱讀的能力,查找文獻的能力、表達能力、總結能力,幫助其提高英語水平。

2加強臨床能力的培養

實行臨床準入考核制度。研究生進入實習前,必須通過臨床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進入臨床實習。①入學前曾在三級甲等醫院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3年以上,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階段住院醫師培訓證書的研究生,經審查考核后可直接進入呼吸內科培養;②應屆、入學前未從事呼吸內科臨床工作的研究生,經大內科臨床培養、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呼吸內科培養;③進入呼吸內科培養并已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研究生,經我所導師組及醫務科處方權考核批準后,可參加一線值班。

進行崗前培訓。對進入臨床前的所有呼吸內科臨床醫學學位研究生進行崗前培訓,包括醫院培訓和科室培訓。醫院層面的培訓由人事培訓科組織,聘請有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主要涉及急救技能、臨床合理用藥、醫院感染、醫療法律法規、醫德醫風、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等。科室的崗前培訓則安排專項帶教教師對氧療、吸痰、手術無菌技術、胸腔穿刺活檢、經皮肺穿刺活檢等呼吸內科的常規診療技術及對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間質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癥、肺癌等常見病的診治流程進行講解。培訓目的讓研究生在進入臨床學習前就對醫院臨床工作的要求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初步具備開展臨床工作的技能,規范研究生的臨床工作。

制定并細化培訓方案。作者所在單位要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大內科培訓的基礎上,深入到呼吸內科培養,著重于呼吸內科的臨床思維和救治能力的強化訓練。具體要求如下:①對于內科學進行選擇性輪科,不可少于3個三級學科,其中心內科和消化內科各3個月,急診科兩個月,對內科的基本功進行進一步的強化訓練。②在呼吸內科各亞專科,如呼吸危重癥醫學、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腫瘤、肺血管疾病、間質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亞專科進行輪轉,時間不少于1年。③結合個人的專業方向,選擇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纖支鏡室、睡眠監測、胸外科、細菌室等相關科室進行輪轉,時間為1-3個月。④每周跟導師出1次專家門診。借鑒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驗,對研究生臨床培訓制定量化指標,如對所管床位數,收治病人人數和病種的要求,操作的種類和數量,需要掌握的專科理論知識等作出詳細的規定。通過規范化的系統培訓,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統常見病和大咯血、自發性氣胸、重癥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癥的診治,還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著癥、Wegerner肉芽腫、少見肺部真菌病等少見病。要求熟練掌握呼吸病學、危重癥醫學常用的臨床操作與技能,包括氣道廓清技術、動脈穿刺與血氣分析、胸腔穿刺置管術、胸膜活檢術、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人工氣道的建立與管理、有創及無創機械通氣、危重癥患者的呼吸支持與呼吸功能監測、循環支持及循環功能監測等。

完善考核標準與方法。臨床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進與積累的過程,必須格外注意對平時經常性考核的監督管理與落實。臨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組,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養手冊,詳細記錄輪科期間的臨床實踐情況,如收治病例數,書寫病歷的情況,診療操作次數,參加病例討論、學術活動、臨床科研的次數及帶教的人數等,進行自我鑒定,多方面綜合評估的方法,力求客觀和公平。

3加強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

將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臨床實踐的全過程,重點是讓研究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包括如何選題、設計合理的技術路線、分析數據和研究結果等。導師在教學查房中指導研究生掌握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帶著科研的思維去思考,培養其敏銳的科研思維洞察力,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與意見。在臨床實踐中,要調動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本專業熱點、難點的探索熱情,在臨床中尋找課題,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隱球菌病的臨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學的研究等。通過完整的科研訓練,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加強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

篇5

關鍵詞: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急診科是危重患者搶救的前沿,其工作重點是搶救生命,穩定病情,安全轉運,任何一個環節都對患者的搶救成功與否都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此三者缺一不可,而對急診護理安全轉運是關鍵,也是最容易引起隱患和糾紛的環節[1]。因此本研究擬分析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危險因素,并總結有效的護理對策。

1 臨床資料

選擇本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院內轉運的115例危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0例,女45例;年齡7~78歲;循環系統疾病35例、呼吸系統疾病28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25例,其他27例;氣管插管52例,氣管切開8例,機械通氣支持40例,頭部引流13例,胸腔閉式引流4例,留置導尿91例,兩路靜脈輸液80例,面罩給氧72例,鼻導管給氧47例。

2 結果

115例危重患者轉運過程中有輕至中度意外者41例。其中引流管脫出4例;穿刺針頭滑出血管外7例;定時藥物或治療未按時給予6例;血氧飽和度改變者12例,其中血氧飽和度低至92%以下4例,經高濃度加壓給氧血氧飽和度改善者3例;心率改變者12例。出現重度意外者7例,在檢查中發生意外者3例,轉運至手術室時發生意外者4例。大部分患者達到了轉運的目的,全部患者轉運時重度意外發生率為6.1%。

3 急診危重患者轉運的危險因素

3.1病情因素 在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相對集中,在轉運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穩定、監測治療設備限制和人員不足以及責任心不強等因素,導致患者發生危險事件。調查結果顯示[2],危重患者轉運時發生的不良事件中,31%是與患者病情相關,包括循環系統、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

3.2轉運因素 選擇的搬運工具不當,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缺氧、肺動脈栓塞、頸部和肢體的損傷、骨折加重以及傷口裂開、墜床,還可造成人工氣道、輸液導管、胃管、導尿管等滑脫或異位。搬運中的改變也會導致監護探頭、血壓袖帶移位,儀器的抗干擾能力下降,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護士對病情的判斷。此外,如果轉運過程缺乏人性化設計,都會延長轉運時間,增加轉運風險。

3.3人員因素 由專業人員進行轉送,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而在危重患者的轉運中,只有75%配備了足夠的醫護人員。因此,轉運時如果沒有安排合適的、足夠的醫務人員護送,或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不熟練、工作責任心不強,就會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

3.4藥物及設備因素 調查發現[3],在急診患者轉運發生的意外事件中,45.9%與設備有關。如果危重患者轉運途中缺少可攜帶的監護設備和相對完善的急救設備以及藥品,使醫務人員不能及時、持續監測病情,并做出有效的應急處理,則會貽誤搶救時機。較常發生的與藥品、設備相關的危險事件包括:使用氧氣枕使氧流量很難調節或在放射檢查等過程中無人看護,使氧氣不能準確或連續供給;沒有配備簡易呼吸氣囊或呼吸氣囊漏氣;藥物配備不足、靜脈通路不暢或堵塞;監護儀功能異常、電池電量不足、干擾、屏幕顯示不清; 吸引設備無負壓吸引或吸引力不夠等。

3.5溝通因素 患者轉運前,轉運人員未能與接收科室或患者家屬溝通病情、轉運的目的和風險;轉運時醫護人員的協調欠妥當;接收科室的床單元、監護設備和吸氧裝置等準備不完善,不能及時、順利地接收治療和監護,就會影響安全轉運,甚至出現送錯科室的情況;而運送人員將患者轉到后,如果與接收科室的醫護人員交接不嚴密細致,使接收科室的醫護人員不能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療措施、心理狀態等,也會影響患者下一步的治療和護理。

4 急診危重患者轉運的護理對策

4.1轉運前患者的預處理及準備 ①意識清醒的患者,要做好解釋工作,盡量取得患者的配合;②昏迷患者應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分泌物、嘔吐物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③對顱腦損傷的患者,轉運前應盡量去除引發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包括降顱壓藥物的應用,控制煩躁,并妥善給予約束等;④對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患者應檢查人工氣道的固定是否妥當,必要時可加固原有固定,以保持管道位置正確、暢通,防止運送過程中不慎將插管滑脫,轉運前應為患者吸凈痰液;⑤外傷失血患者應建立2~3條有效的靜脈通路,以保證有效循環。

4.2器械準備及人員組成 主要設備包括便攜式多功能呼吸機、大容量氧氣瓶(袋)、多功能除顫起搏監護儀及便攜式吸痰機、微量注射泵、多功能轉運床等。院內危重患者轉運工作由院前急救小組的醫護人員負責完成。

4.3轉運途中的護理

4.3.1轉運途中監測 轉運的全過程中應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尤其是對呼吸、循環功能支持效果的觀察。包括心電、血壓、呼吸、氣道壓力、潮氣量、無創血氧飽和度以及呼吸音的監測。同時注意與簡單易行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

4.3.2各管道的監測 保持各種管道通暢,維持有效循環。多數情況下,轉運患者可能同時帶有氣管插管、中心靜脈導管、導尿管、胃管、胸腔引流管、經心內膜心臟臨時起搏器及漂浮導管等,管道處理以固定防脫落、觀察是否通暢為主。

4.3.3重要的原發病及并發癥的監測如顱腦外傷、高血壓腦出血、腦梗死患者的神志及瞳孔等變化。正確搬運,防止再損傷。

4.3.4建立危重患者安全轉運登記本 危重患者到達收治病房時,護送護士應與病房護士交接患者病情、各導管是否暢通及注意事項等,待病房護士確認無誤后予以接收并要在登記本上簽全名。

4.3.5法律問題 應該強調轉運工作服務對象是病情復雜的危重患者,搶救、治療可能面臨較大的生命風險和法律糾紛。在未征得患者家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的情況下,不能強行執行轉運任務。在征得患者家屬理解和支持并履行風險法律文件簽字同意書后才啟動轉運程序。

5 總結

危重患者送檢、轉科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更明確的診療和護理,但轉運可能導致患者生命體征的改變,甚至加重病情,引發不同程度的并發癥。轉運成功的關鍵在于預防為主、防護結合,應于平日加強護理人員急救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設備應用、法律知識的培訓,培養護士高度的責任心。同時轉運工作是一項各個科室部門間協作的工作,應與各科室部門協調配合,增加默契,保證患者轉運的通暢。同時注意提高護理人員法制觀念,規范護理記錄,嚴格執行轉運制度,詳細填寫住院交接本,可提高醫院的舉證能力,對減少投訴和醫療糾紛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玲,莢恒婭,許開云,等.急診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管理方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0):751-752.

篇6

  醫院醫生進修心得感悟

  今年11月份,在醫院的安排下我有幸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進修學習。煙臺毓璜頂醫院是山東省內著名的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關節鏡培訓醫療,科研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設有2600張床位,共27個病區,7個手術室,27個萬級層流手術間,5個百級層流手術間,5個普通手術間。90余名手術室護士,每個手術間都配有齊全的設備與先進的儀器。一個月的學習生活既緊張又快樂,不僅豐富了我的關節鏡手術操作護理理論知識,更使自己的業務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現將一些進修體會和感想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和提高。

  一、服務意識是保障。

  在毓璜頂醫院手術室,他們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意識非常強烈。每位到手術室的病人醫生護士都會熱情的接待,并給予手術部位標記化,讓病人和家屬都做到了放心和安心。只要與病人有關的問題他們都會主動解釋清楚,不厭其煩,直到病人和家屬滿意為止。

  二、加強習。

  在毓璜頂醫院手術室無論工作多么繁忙,每周二早上都要進行學習半小時,每周六安排一上午時間進行操作技能(包括各種特殊儀器的使用,無菌操作,外科鋪巾等) 的培訓。通過不斷的的知識強化與更新才練就和保持了先進的`技術和過硬的本領。我想,只要我們也能像他們那樣做,更系統地進行強化培訓,我們手術室的工作也能不斷取得更大進步。

  三、手術的護理專科化管理。

  毓璜頂醫院手術室的器械管理、手術專科化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手術護士分組,分為脊柱組、關節組、小兒組、創傷組、手外科組、腔鏡組等,各組的護士一般都做自己組的手術,這樣比較容易跟醫生配合,手術流程也非常熟練。

  四、關節鏡手術理論聯系實踐化、器械消毒放置合理標準化。

  各種器械物品消毒方法都不是相同的,例如:關節鏡、刨刀、光源線等要等離子消毒滅菌,關節鏡鉗、探勾等要高壓滅菌。因為關節鏡手術的特殊性,對關節鏡手術操作的配合也非常重要,盡量減少手術操作時間,而且對手術間的空氣消毒也很嚴格。因為關節鏡是無菌要求非常嚴格的手術。在帶教老師的帶教和我的積極學習下,我掌握了關節鏡手術的各操作要領,并獨立完成了關節鏡手術的專科護士職責,圓滿完成了進修任務,贏得了帶教老師的好評。

  通過進修期間的對比,發現我們與毓璜頂醫院即存在差距也有我們的優勢。例如它們要求在手術通知單上注明術中的手術、特殊用品、內植物材料、病人有無特殊感染以便于護士長安排手術;我院在器械的清洗、保養消毒這一環節中做得非常細致,對手術間的安排也非常合理、靈活。

  進修生活是充實而愉快的,回首這段時光,我的專業知識得到了鞏固和增長,學會了很多最新的理念。我決心把學到的知識和理念帶回得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并在工作中影響帶動同事們,使我院的手術室工作更上新臺階。感謝煙臺毓璜頂醫院醫院,感謝我所在的醫院領導為我提供這次進修學習的機會,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醫院醫生進修心得感悟

  秋去冬來,寒意漸深,思鄉之情愈濃,特別是眼看年關將近,學業也近結束,思親、思友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對此次學習感慨唏噓。居杭進修二月余,博文鮮有更新,抬指鍵字間竟覺手腦有鈍銹之感。今得片刻閑暇,留下只字片語,暫且慰藉這段逝去的歲月。

  早已慕名浙一醫院屬全國十強醫院之一,小女子有幸能在其綜合重癥ICU進修學習呼吸治療,倍感榮幸,也倍加珍惜在這里學習的每一寸時光。每天堅持六點半早起,踩著單調的步伐往返于醫院與宿舍之間。一天24小時被工作、學習、吃飯、看書、睡覺所瓜分,因為即使我這樣抓緊時間,我還是已經離別人很遠很遠的距離,在專業上。所以,在浙一進修期間,我心底常常涌起井底之蛙的自愧。

  浙一醫院開展的很多先進醫療技術在全國領先,如器官移植(特別是肝移植、心肺移植等)、心臟手術等以及ICU的重癥監護等等,早已馳名在外,吸引了全國各地一批批醫務人員紛紛選擇來這里進修學習,甚至還有英國的護士來這里實習,東南亞國家的醫學碩士生等。浙一醫院能在國內醫療界擁有這么重要的影響力,我想這與在這里工作的每一個醫務人員密不可分,濃郁的學習氛圍,開放的學術思想,踏實的醫術操練,孜孜的鉆研分析,激烈的爭辯討論......這些與進步戚戚相關的因子無時不在我身邊激蕩鞭策著我。名院的創立,不只與先進的醫療設備有關,更與先進的醫療理念、勤奮執著的學習實踐有關。學習,學習,再學習;思考,思考,再反思;實踐,實踐,再實踐;討論,討論,再討論;深入,深入,再深入;創新,創新,再創新,這是我眼里的浙一。

  當初選擇外出進修學習,身邊很多人不理解,因為在她們眼中,以我三十二歲的年齡,兒子已經就讀小學二年級,這個階段的女子應該就是在家相夫教子,享受生活消磨時光的年紀了,進步應該是更年輕人的事情,進修辛苦不說,且進修學習沒有獎金,收入會少很多,進修根本就是賠本買賣,不值。進修已近結束,當初無悔的執著選擇仍然是我此時的驕傲,先生兒子堅定的支持幫助也是我此刻的驕傲。一個字:值,已遠遠不足以表達它在我人生歲月里留下的寶貴財富。

  在這里我感學習之辛苦、生活之清淡,不如我感學識之貧瘠、理念之落后更甚。在這里我遇到了很多良師如綜合ICU呼吸科主任浦其斌主任,早已慕名,所以我師從于他,為他淵博的呼吸醫療知識和深厚全面的醫學技能所折服,特別是在呼吸專業上如此令我們仰慕的他,仍然終日埋頭鉆研,事無巨細,踏實工作,飽滿的工作熱情,精細的學術風格,更令我欽佩。還有這里的石恒醫生,他對循環的透徹獨到理解,常常在查房精彩演講分析之時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眾多粉絲圍攏在他身邊,引文據例,談笑梳理,精準點撥,謙遜隨和,都是追隨的理由吧。當然也有益友,如比我年長幾歲,孩子已經上初中仍在這里進修護理的黃曉玲姐姐,時常對我噓寒問暖,居住杭州本地的她還讓我品嘗她自己做的牛排,讓我感到一絲家的溫暖;還有曾和我一起學習呼吸治療一個月的山東小妹孫永芳,本科護理專業畢業,準備報考國際護士證,聰慧勤奮的她給予我很多醫學專業基礎方面的幫助指導,她們在單位都是優秀的護士長,在這里都是好學上進的現代新女性,是我學習的榜樣。還有更多良師益友,不一一細說了。

  用一句話來結尾吧。作為女子,唯有學習才能奮發,唯有學習才能立本,唯有學習才能安身,學習讓我們每一個人更好地迎接生活,讓我擁有一份淡定從容的情懷去相夫教子。

  醫院醫生進修心得感悟

  20xx年是重要的一年,聊城市婦幼保健院成功購置開發區醫院,并籌建聊城市中心醫院,20xx年也是我5年大學臨床結束并順利畢業的一年,機遇就是這么巧合,通過應聘,很幸運加入市婦幼,成為市婦幼的一員。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踏入嶄新的工作當中,掌握精湛的技術才能并更好的為患者服務,我院組織安排新入職的臨床及護理人員一百多人赴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進修學習,作為新入員工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在進修期間我被分到了心內、神內、消化、呼吸等四個內科學習,半年的時間說長也短,但所獲頗豐,心得體會也不少,現就揀幾點我在心內和呼吸科學習過程中感觸較深的來談談。

  心內科是醫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醫院心內科有5個病區加一個CCU病區,不僅接診正常的老年慢性病人,還要收治從地縣上轉的急危重病人,有著急、忙、雜的特性。面對危重急癥病人的首診和搶救,心內科病人又往往診斷不明、病情不清、變化迅速,若處理不當,就容易發生醫療糾紛。而病人及家屬容易產生急躁、憂慮、恐懼的情緒,心內科不同于病房,醫護人員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心內,患者及家屬在與醫護人員較短的接觸時間內,還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對醫護人員的每一個細微環節都十分敏感,醫護人員的言談舉止對病人心理都會產生很大影響。造成醫護人員的救治行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屬留下“不被重視”、“急診不急”的錯覺。所以我越發覺得“溝通”在心內科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要學會觀察,才善于發現問題的存在,包括對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屬的觀察。通過觀察和溝通學會判斷,對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個準確地了解和判斷,有利于醫護人員救治工作的展開,也為病人爭取了時間。例如:急性心梗的患者可以通過觀察和大致的詢問了解其發病時間及誘因和心前區部位和嚴重程度、既往史等,第一時間初步診斷出其病因為其救治,為病人的救治爭取時間。

  在心內科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每件事都是我的經歷,教會我很多東西,無論做人還是做事。當然,想做好一名內科醫生,只會溝通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扎實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快速的反應、麻利的動作,這才是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禁得起考驗的保證。

  在呼吸科以其他科比較,呼吸科的疾病發病的復雜性在臨床醫學中是比較突出的。而且呼吸病中的許多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與生活環境、吸煙史及遺傳因素密切相關,如COPD、肺心病、肺栓塞、哮喘及呼吸系統腫瘤等;許多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還與流行病學有密切的關系,如社區獲得性肺炎,天氣變化普通感冒引起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等,均有流行病學問題存在。

  在診斷方面,完整的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應包括三方面:

  ①功能診斷;

  ②病理診斷,包括性質與部位;

  ③病因診斷,在病因、病理等難于明確時,則僅可得到臨床診斷。

  診斷依據除了包括:病史、癥狀、體征、化驗資料、X線、CT等一般資料外,還有支氣管鏡、痰培養等特殊檢查。對于一些臨床表現非常明顯的呼吸系統疾病只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也可作出診斷,如COPD的桶狀胸、心源性哮喘等,對于那些早期病癥輕、癥狀不明顯又無典型病史者,則需詳細檢查后方可確定診斷。

篇7

【關鍵詞】緊急氣道;昏迷;院前急救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450-02

Coma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emergency airway establishe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Zhou zhumei, Yu lili

(The municipal of Laixi Shandong,266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ma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emergency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of the airway.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10 patients with coma in five years the clinical data of emergency airway in first aid treatment, all cases of open the airway, which USES the oropharynx vent 58 cases (18.7%), mask, 86 cases (27.8%), balloon, masks, 22 cases (7.1%), laryngeal mask 8 cases (2.6%),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34 cases (10.9%).Results:310 cases of coma patients to the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refers to the measurement of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at 90% above 216 cases (69.7%), 60% to 90% in 64 patients (20.6%), 30 cases (9.7%) was less than 60%.Conclusion:Coma patients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emergency airway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improve the scene emergency technical oper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rescue and treatment provides a strong foundation.

【Key words】Emergency airway;In a coma.Pre-hospital first aid.

昏迷是指患者生命體征存在,但對外界環境和機體內在活動無感知,對內外環境刺激的反應性完全喪失,不能作出有意識的反應活動。臨床上昏迷常為意識障礙最嚴重的階段,是疾病的危險信號。昏迷患者發病時往往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不暢,甚至發生窒息或突發呼吸停止。在院前急救現場和轉運途中,對挽救患者生命,為后續搶救及治療提供強有力保障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總結5年來隨救護車院前救治的310例昏迷病人,就院前昏迷病人緊急氣道的建立進行探討,供同行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3月―2012年6月隨救護車出診中遇到的昏迷病人,共310例,其中男187例,女123例,最小年齡5個月,最大年齡82歲,平均62.5歲。接診時間4-20min,平均7.5min。

1.2疾病組成 院前急救人員到達現場時,經檢查有自主呼吸的256例,無自主呼吸的54例,其中既往有呼吸系統疾病66例(10例無自主呼吸),循環系統疾病82例(18例無自主呼吸),創傷44例(6例無自主呼吸),代謝與內分泌疾病16例(4例無自主呼吸),腫瘤24例(6例無自主呼吸),急性中毒14例(2例無自主呼吸),癲癇12例,溺水6例(2例無自主呼吸),觸電4例,不明原因者42例(6例無自主呼吸)。

1.3方法 所有病例均開放氣道,呼吸道有分泌物、異物、嘔吐物者立即清除,有假牙者取出,保障呼吸道通暢。積極處理原發病,心搏停止者維持有效循環。其中采用鼻導管供氧者102例(39.2%),口咽通氣管58例(18.7%),面罩86例(27.8%),球囊―面罩22例(7.1%),喉罩8例(2.6%),氣管插管34例(10.9%)。

2結果

所有病例根據現場呼吸的評估情況均建立了不同的緊急氣道,至醫院急診科時指測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者216例(69.7%),60%-90%者64例(20.6%),低于60%者30例(9.7%),(其中4例呼吸、心跳停止者家屬放棄送醫院搶救,現場急救均超過30min)。

3討論

3.1各種緊急氣道的特點

3.1.1口咽通氣管 其放置只要符合昏迷、缺氧的條件均可實施,且可防止舌后墜,方便抽吸呼吸道分泌物,從而保證上呼吸道通暢,不損傷氣管黏膜,操作簡便,易于掌握,可在數秒內迅速獲得有效通氣。有研究結果顯示[1],放置口咽通氣管,患者呼吸頻率下降,血氧飽和度上升,說明其改善通氣效果較好。

3.1.2面罩 其吸入氧流量4-6L/min,使氧濃度維持在40%-50%,可以有效、快速地提高血氧飽和度,增加氧分壓,改善病人的缺氧狀態[2],且可維持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功能。面罩吸氧存在一定空隙,有利于氧氣交換和避免過度通氣用口呼吸時可使用,但在臨床中,患者自訴憋氣不適,所以特別適用于重癥、昏迷的病人。

3.1.3球囊―面罩 在心肺復蘇期間以及圍心跳呼吸驟停期間的通氣支持和供氧方法中,球囊―面罩對于那些復蘇最初數分鐘不能及時應用高級氣道裝置或者是應用失敗的患者很有幫助,可以在沒有人工氣道的情況下進行正氣通氣。在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球囊―面罩輔助呼吸與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在院前心肺復蘇急救中搶救成功率差別不大[3],且操作簡便,容易掌握,但不能長時間使用。目前的球囊―面罩輔助通氣操作時最大困難是無法保證穩定有效的潮氣量。

3.1.4喉罩(LMA) 與面罩相比,LMA通氣更安全可靠,雖然不能絕對保證能防止誤吸,但研究已證實,LMA與球囊―面罩相比反流發生率確實低很多,誤吸很少見,與氣管插管相比LMA同樣可以提供通氣,訓練置放的位置更簡單,因為LMA不需要使用喉鏡和暴露聲門,尤其在患者出現昏迷、吞咽反射和喉反射消失時操作更為方便,對于可能存在頸部損傷或為進行氣管插管所必須的位置達不到要求時,LMA具有更大的優勢。

3.1.5氣管插管 復蘇人員用非侵入性措施無法保證昏迷病人足夠通氣或患者缺少保護性反射(如昏迷、以及驟停等)時可行氣管插管緊急氣道。氣管插管供氧質量高、且穩定性好,不易造成供氧中斷,更是后期復蘇呼吸支持的主要方式,現場緊急氣管插管需要專業的技術,且院前急救環境差,不同于院內,有報道在正常情況下,技術熟練的醫護人員仍有3%左右的失敗率[6],在插管操作時,人工呼吸的中斷時間應小于30s。

3.2應對措施

3.2.1技術要求 我院120急救站按照《青島市急救醫療中心(站)建設管理規范》和《青島市急救中心管理規范》的要求,定期組織學習并每年組織二次業務技能操作考核,特別是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創傷等技能操作,以加強和提高現場急救的處置能力。

3.2.2設備保障 我站各急救人員都配備了院前急救包、包中含有口咽通氣管、面罩、喉罩、氣管插管及呼吸皮囊、喉鏡等呼吸支持物品,值班救護車上配備了JIXI-H-100C型急救呼吸機,此舉從設備層面上保障了救治的有效性。

3.2.3普及程度 隨著第一目擊者概念的提出以及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的社會普及率不斷提高,全民急救知識的培訓已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我院120急救站經常組織急救知識宣教,以普及和提高群眾性急救常識和初步急救技能,此舉從社會層面上縮短了應急反應時間,為后續的搶救和治療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符燕妹,王崢,邱秀娟,等。口咽通氣管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08,48(14):152

[2] 朱榮琴。面罩吸氧法與鼻塞吸氧法的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8(16):68

[3] 邵效,鄧活,陳巍宇,等。兩種心肺復蘇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對比研究[J],海南醫學,2010,21(8):34-35

[4] 吳軍,楊雍,袁曉玲,等。面罩球囊輔助呼吸與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在心臟停搏院前急救中的療效比較[J],四川醫學,2007,28(9):1011-1012

[5] 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講座(急救醫學與危重病討論版)[OL],醫學教育網,/html

篇8

【關鍵詞】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急救分析

心臟驟停(CA)是急救中最緊迫的臨床急癥,當今隨著120在各大城市的普及以及急救救治網絡(EMMS)體系的不斷完善,復蘇成功率較前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我國的整體復蘇水平仍低于國外發達國家,而復蘇能否起效除受原發病影響外,還受諸多因素如是否有目擊者、CPR知識和技術水平、急救裝備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長時間內,國內廣大的醫務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這個難題。本文對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69例心肺復蘇患者進行急救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9例心臟驟停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齡28~85歲,平均65.1歲。病因: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30例(40%),呼吸系統疾病12例(18.5%),外傷包括顱腦外傷、創傷失血性休克l1例(16.9%),腦血管疾病10例(15.4%),中毒包括有機磷農藥中毒、毒鼠強中毒5例(7.7%),溺水1例(1.5%)。

1.2復蘇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2005版國際心肺復蘇指南推薦的基礎生命支持及高級生命支持進行操作,確認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開放氣道行人工呼吸,繼而胸外心臟按壓,頻率為100次/min.單人救治時按壓通氣比例應為30:2.必要時行氣管內插管或球囊一面罩通氣輔助呼吸,心室顫動時持續心電監測,按藥物一按壓一電除顫進行,除顫能量為200、200~300、360J,同時開放靜脈通道,及時合理使用復蘇藥物,如腎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等,CPR持續時間1~40min。

1.3心臟驟停判斷標準

①突然意識喪失或伴抽搐;②大動脈搏動摸不到;③心音聽不到;④血壓測不出;⑤呼吸微弱或消失;⑥瞳孔散大。

1.4復蘇成功標準

①患者顏面、口唇及皮膚轉紅潤,意識逐漸恢復;②可觸及頸動脈和股動脈搏動;③心跳恢復;④血壓在90/60mmHg以上;⑤自主呼吸恢復;⑥散大的瞳孔隨之縮小。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軟件,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開始復蘇的時間對復蘇結果的影響

69例患者,復蘇成功16例,復蘇失敗53例,復蘇成功率為18.5%,復蘇開始的時間越早,復蘇成功率越高。開始復蘇的時間對復蘇結果的影響見表1。

表1開始復蘇的時間對復蘇結果的影響

3討論

心肺復蘇技術經過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發展。大量實踐表明,4分鐘內進行復蘇者可能有一半被救活,4~6分鐘開始進行復蘇者,10%可獲救,超過6分鐘者存活率僅4%,10分鐘以上進行復蘇者,存活率可能更低。規范的心肺復蘇技術是急診醫護人員的必備技能,是搶救心臟驟停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成為當今急診工作者面臨的最主要的難題。從心臟驟停發生的疾病譜上可知,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危險因素.也是影響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資料中心血管疾病占40%。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級預防對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已經實驗證實。但目前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很片面。因此推廣規范的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誘發的心臟驟停顯得至關重要。我國現階段通過傳媒.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對廣大公眾進行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普及;一些有條件的小區還邀請醫療人員在小區內進行急救知識的講授,并利用小區的宣傳欄向社區居民講解常見的相關急救知識。同時,紅十字會、急救中心和一些醫學院校也對公眾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急救培訓.通過多種途徑的普及,公眾的急救知識和技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目前我國在公眾的急救培訓上還存在著非標準化的問題,沒有統一的急救教材和考核辦法,形成一套統一的急救體系迫在眉睫。總之,心臟驟停搶救的關鍵是心肺復蘇開始的時間,同時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識,加強心肺復蘇技術的普及,完善急救設備,建設城市住宅急救通道,是有效提高復蘇成功率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文武.急診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篇9

關鍵詞:肺功能;職業體檢;使用方法

肺功能檢查是一種物理檢查方法,對身體無損害,無痛苦和不適。肺功能檢查具有敏感度高,重復檢查方便和患者容易接受,肺功能檢查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必要檢查之一,在職業病的健康體檢和勞動能力鑒定中是必須做的一項檢查,與X線、CT、等檢查相比較更側重了解肺部疾病的功能變化。肺功能檢查的目的:①職業健康體檢、勞動強和耐受力的評估。② 職業病的勞動能力鑒定。③早期檢查出肺、呼吸道病變。④評估肺部疾病的病情嚴重程度。⑤鑒別呼吸困難的原因、判斷氣道阻塞的部位。測量項目:用力肺活量(FVC)。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做職業體檢的500個廠礦職工,分別是私人煤礦和國企廠礦,年齡在18~55歲,國企職工80個一次成功,FVC、FEV1都在80%以上,有20個需重做,需重做的是肥胖、吸煙、身材瘦小、疾病康復期。私人企業職工檢查時,100個職工一次成功只有40個,有60個需重復2~3次,私人企業職工主要是流性大、文化程度低、緊張、地方語言習慣、語言理解能力等對醫務人員的講解不易理解,所以醫務人員要耐心解釋,并做好示范動作,讓被檢者含口含,夾鼻子,平靜呼吸1~2次,讓被檢者緩解緊張情緒,用被檢者的語言習慣或方言給其講解用力吸氣、吹氣再吸氣的過程,讓被檢者理解用力的程度和時間,在這過程中要觀察被檢者吸氣、吹氣過程中的圖形是否符合要求,觀察時間容積曲線和流量容積曲線,再吸氣快結束時按停止鍵,以免出現重復吹氣,這樣就會減少被檢者重復幾次,挺高工作效率。

1.2方法 肺功能檢查前的準備工作:

1.2.1醫務人員的準備 ①肺功能操作者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檢查肺功能儀是否處于備用狀態;穿工作服,衣帽整潔,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②必須了解呼吸系統的病理、生理知識和受檢查者有無肺功能檢查的禁忌癥。(如氣胸、肺氣腫、肺心病急性發作期、哮喘發作、劇咳、傳染病等)。③向被檢查者說明檢查的方法,注意事項,做出示范動作,要被檢者努力配合。④了解肺功能檢查的影響因素,如年齡、性別、男女、高矮、胖瘦、人種、緊張情緒、語言溝通、個體差異、理解能力、配合協調能力、體質和依從性。判斷患者是否真正盡最大力氣吸氣、呼氣、再吸氣,并能識別因儀器故障或患者配合不當所產生的異常圖形,識別曲線的質量。

1.2.2患者的準備工作 ①了解肺功能檢查的目的,積極配合醫務人員;②可進食,保證足夠的體力;③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有牙齒脫落者應裝好假牙,防止口唇與頰部無法支撐造成漏氣;④假牙不用取出,除非不合適。

1.2.3首先給被體檢者說明肺功能檢查的重要性,講解、吸氣、呼氣、再吸氣的步驟,這個過程中不能重復吸氣和呼氣,就一口氣完成,如換氣后得出的結果是無效呼吸,(預測值和結果值一樣),因鼻子被夾住,應保持用嘴呼吸。

1.2.4被檢查者取站位,抬頭挺胸,盡可能的打開氣道,面對無人區域,盡可能含緊口嘴,上鼻夾,保證測試過程中不漏氣。聽操作者的口令,先平靜呼吸1~2次,然后盡最大的力氣吸氣、最快的速度把胸腔的氣全部呼出,呼氣的時間不能少于6s,不要保留余氣,最后又吸回去結束。

2操作過程中注意事項

2.1 肺功能檢查是被檢查者直接用嘴接觸口含嘴,在吹氣和吸氣過程中會有唾液、飛沫遺留在口含嘴上,患有空氣傳播的疾病如結核,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所以肺功能檢查時保持檢查環境清潔,溫度適中,室內空氣流通,口含一次性口套,每檢查50個人要對肺功能儀進行常規消毒,特殊患者立即消毒處理后再為下一個受檢者檢查、室內紫外線消毒60min,一次性物品銷毀,重復使用的儀器接頭要用消毒液消毒。

2.2工作人員的手部衛生 保存室內空氣流通,使用,空氣過濾器,對塑料物品用戊二醛消毒機消毒,操作者穿工作服,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在檢查完每一個患者后更換,操作者用手直接接觸到儀器表面,和每檢查完一個患者后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手, 如檢查過程中,引起被檢查者咳嗽,咳嗽時唾液、口腔分泌物極容易沉積在儀器表面或呼吸管道中,造成污染,此時應停止操作,對儀器進行清洗和消毒。

2.3挺高工作人員的防范意識,肺功能操作者每天要接觸很多被人,操作時要戴口罩,帽子,注意手部衛生,防止疾病由被檢查者傳給醫務人員,也要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給被檢查者。

2.4檢查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漏氣、呼吸停頓、雙吸氣、咳嗽等。檢測過程中最好觀察時間容積曲線和流量容積曲線,實時了解受檢者的呼吸是否符合質控要求。部分氣道阻塞,呼氣時間超過20s,仍未出現曲線的,此時應觀察患者的情況。接受檢查的老年人、或心肺功能受損者,在檢查過程中部分患者難以完成整個檢查過程,檢查前向受試者講解檢查過程中的盡量不要漏氣[1],能用力就用力,不能用力則不要勉強或和醫生聯系免除此項檢查,以免引起意外,檢查時要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面色的變化,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檢查和采取搶救措施。

3結果報告及打印

結果報告也是質控的重要內容之一,報告和打印至少3次以上最佳值,同時打印流量曲線和時間容積曲線,以利于質量控制和評價。部分患者用力呼吸配合程度不佳,將會影響測試結果,也應在報告中說明,僅供臨床參考。

4肺功能儀器使用后的保養和儲存

4.1清洗 將彎頭、篩網傳感器、傳感器外殼、硅膠管路拆下來后,用加霉洗衣粉浸泡15~20min,取出用蒸餾水清洗,不要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有雜質。

4.2消毒 將其放在戊二醛中浸泡15~40min,取出用流動蒸餾水徹底清洗干凈,特別是篩網,否則將導致儀器在定標過程中出錯,取放篩網時盡量不要觸及網狀結構,以免不銹鋼網斷裂,橡膠密封圈不用消毒浸泡,因容易老化,用消毒液消毒擦拭后,流動蒸餾水沖洗后自然風干備用。定期清洗消毒肺功能儀,檢查完后對肺功能儀進行常規消毒,室內紫外線消毒60min,一次性物品銷毀,重復使用的儀器接頭要用消毒液消毒,使用不含腐蝕性的消毒液擦拭肺功能機的表面,注意不要太濕,以免液體進入肺功能機里面而引起機器故障,消毒后晾干備用,存放在干燥、陽光不能直曬的房間,定期校準,防止結果誤差。

5結論

做平靜呼吸1~2次能緩解被檢者的緊張情緒,減少在檢查過程中準備不足而出現雙吸氣、不用力吸氣、跟不上節奏、漏氣、呼氣時間停止過早、再吸氣不足;根據患者的地方語言習慣、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2],這樣減少在檢查過程中出現無效呼吸,消耗體力,使最后檢查結果出現誤差;報告打印也是質量控制原因之一,肥胖、身材瘦小、吸煙、疾病康復期等需要被檢者連做3次及以上,選最佳值作為打印結果;使用后清洗消毒和定期校對:肺功能機要定期清洗消毒和校對,以免唾液,灰塵,水蒸氣長期存積在透明膜和不銹鋼網上,會引起肺功能機不靈敏,會出現結果誤差。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八年制教育;病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搖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7-0023-02

當下很多醫學院校都開設了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臨床和科研能力,達到醫學博士水平的應用型臨床醫師。絕大部分的八年制學生經過8年的培養,以后主要從事臨床醫療工作,應當具備較強的臨床能力,尤其是臨床診斷能力、急癥處理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需要一定的臨床思維。大部分醫院規定,八年制學生畢業后經過1年的臨床輪轉即可晉升主治醫師,而在上海市則需要經過2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后可晉升主治醫師。相較于醫學學士、碩士或博士,八年制學生的總體培養周期較短。那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具備較強的臨床綜合實力,是擺在各醫學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病理學雖然屬于基礎醫學范疇,但是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銜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是醫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與臨床疾病相關的課程。因為病理學中涉及到了全身各大系統、器官的疾病,學生對這門學科往往非常好奇。如何把握學生對臨床疾病的好奇心,轉變為對病理學的學習熱情,是病理學教學中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外醫學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注重書本知識的教授,以教師課堂講課為主,是目前各大醫院院校采用的最為普遍的方式。這種模式類似小學、中學的授課模式,老師講,學生記,最后的考核根據學習內容出考卷考試。這是最傳統的教學模式,優點是系統性強,重點內容突出,學生最容易適應。但是其缺點也很顯而易見。其一是教學模式中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主要是被動接收信息,“死記硬背”,學習方法比較死板。其二是各器官系統被分割成了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免疫學、病理學等多個學科,授課時間也分跨了幾個學期,跨度很長。對于病理學而言,組織學是基礎,但是大部分學生往往已經不記得正常器官的組織形態學特征,這給病理學教學尤其是切片實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第二種是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BL),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重視學生智力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以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和教師輔導相結合。但是PBL的教學模式更適合臨床學科的教學。第三種是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跨越了從前的學科分類,注重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強調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例如,講述神經系統疾病時,就從神經系統解剖學、組織學、神經生理學到病理學,令學生對人體各器官系統有了整體的概念,從前所學的也不再是各個孤立的學科了,而是被有機地整合起來,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構架。由于這種模式打破了學科界限,因而也被稱為系統整合課程。這種教學模式能顯著調動學生主觀學習的興趣,但是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而且由于與長久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差別較大,學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

國內一些知名的醫學院已經開始試行這種系統整合型課程,而且越來越成為醫學院校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為例,他們將系統整合課程安排在八年制教學的臨床醫學階段,包括了臨床外科學總論、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10大塊內容,涉及到了組織胚胎學、解剖、病理、病理生理、醫學影像、內科、外科、神經內科等十幾個教研室。通過課程改革,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學能力,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醫學教學也不再是以前滿堂灌的填鴨式教育。而本校也在八年制教學中開展了以神經系統為主線的多學科聯合教學課程,其中整合了神經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神經生物學等學科,以疾病為基礎,授課期間穿插了各個學科的內容。課堂內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條條框框,而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病例,從解剖學、組織學基礎到疾病的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內容十分生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授課效果也要遠遠優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學生變得勇于提問,也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并從教員那里得以求證。從教員角度來講,對主講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前需要進行大量、充分的準備工作,收集各種資料,對于授課內容要十分熟悉。教員不僅要起到良好的課堂引導作用,而且還要應對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其中花費的精力要遠遠多于傳統教學。

在臨床教學中可以實行系統整合課程,在基礎醫學中同樣也可如此。病理學的教學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學習理論內容,然后安排一定的課時觀察病理切片。由于組織學課程與病理學并不安排在一個學期,學生在學習病理學時由于已經記不起正常組織學的特點,所以在觀察病理切片時學習效率較低,疾病的病變特征很難記得住。在系統整合課程中,可以將病理穿插安排到組織學、解剖學甚至生理學的內容之后,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詳細介紹其解剖結構、生理特點、組織學特征以及相關疾病的特點。而病理學實習部分中,可以將常規HE切片轉換為數字切片。這樣整個器官從正常到異常,條理和邏輯性強,也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疾病的發生和轉歸,能加深理解,前后所學的內容不會脫節而不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

參考文獻:

[1]王子妤,黃玉芳,程雪琴,王中立.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中病理學課程教學的總結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2,(23):150-1.

[2]李震,毛柏青,舒濤,萬寶俊,譚飛,諸倩.課程整合在八年制醫學教學中的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5):509-11.

[3]羅春英,黃照權,盧云龍,吳若實,平靜,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整合優化與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3):400-1.

[4]曾靜,易群,卿平,萬學紅,左川,王一平,李為民,劉倫旭.在八年制醫學教育中進行系統整合課程體系改革的初步探索及反饋[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22):3516-20.

[5]孫麗梅,米小軼,邱雪衫,王恩華,孫寶志,聞德亮.病理學課程整合及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