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病例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疾病病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呼吸系統疾病病例

篇1

病例1:聽診右下肺局限性、粗大濕啰音

患者,男,45歲。4天前無明顯誘因咯出大量鮮紅色血液入院,無發熱、胸痛和呼吸困難。無反復咳嗽、咳痰史及類似咯血病史。

查體:身體無力體型,口唇無明顯發紺,胸廓無畸形,肺部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右下肺聞及局限性粗大濕口羅音,心率88次/分,律齊,未聞及明顯病理性雜音。

分析該患者聽診發現右下肺固定性、粗大濕啰音,這種改變最常見于支氣管擴張癥引起的局部支氣管管腔畸形、擴張,胸部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右下肺囊狀支氣管擴張癥。該病例雖無典型的反復咳嗽、間斷咯血、復發性肺炎等支氣管擴張表現,但肺部聽診異常,為明確咯血病因提供了第一手臨床資料和診斷線索。胸部陽性體征可初步排除肺栓塞、肺結核、肺癌等其他引起咯血的疾病,為及時診治爭取了寶貴時間。病例2:聽診兩下肺背部吸氣末可聞及吸氣性爆裂音(Velcro音)

患者,女,65歲。因進行性氣促伴咳嗽3年,加重1個月入院。有類風濕關節炎病史20余年,近3年來出現氣促,活動后明顯,并呈漸進性加重。1個月前因受涼咳嗽加重,咳白色黏痰,出現呼吸困難,胸悶。

查體:口唇發紺,杵狀指明顯,頸靜脈無怒張。胸廓無畸形,兩肺觸診語顫輕度減弱,叩診清音,聽診兩下肺背部吸氣末可聞及吸氣性爆裂音,心率102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下肢無凹陷性水腫。

分析結合患者既往史及查體,支持“類風濕關節炎合并肺間質纖維化”的診斷。

肺部聽診可幫助醫生對患者缺氧體征進行鑒別診斷,舉例如下:①兩下肺細濕噦音伴雙下肢浮腫,提示心力衰竭可能;②兩肺彌漫性吸氣相哮鳴音,提示哮喘可能;③兩肺彌漫性哮鳴音伴兩下肺細濕噦音,提示急性肺水腫;④兩下肺背部的Velcro音,則強烈提示肺間質纖維化;⑤肺部腫瘤,無論是原發還是轉移,常無特征性肺部體征,更常見的則是晚期消瘦、貧血等慢性消耗體征。病例3:叩診音左下肺稍濁。聽診左肺呼吸音減低伴少量濕啰音

患者,男,68歲。因慢性咳嗽、咳痰20余年,伴左側胸部持續痛3周入院。無出汗、心悸、咯血及發熱等癥狀。既往40余年吸煙史。

查體:呼吸平穩,口唇輕度發紺,氣管居中。桶狀胸,左下肺叩診音稍濁,聽診呼吸音減低,可聞及少量濕口羅音。心界縮小,心率90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

分析該患者病史和體征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出現左側胸痛。體征主要表現以左肺為主的變化,心音、心律無異常,聽診亦無心臟雜音,提示左側胸痛可能來源于肺部疾病。叩診音左下肺稍濁,排除氣胸診斷。聽診左肺呼吸音減低伴少量濕啰音,且氣管居中,可排除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積液。

篇2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呼吸內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054-02

呼吸系統疾病為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一位醫學生必修的醫學內容。傳統的呼吸系統疾病教學通常從某一特定疾病的發病機制著眼,重點圍繞臨床表現展開,并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等知識的講授,授課過程中需綜合醫學基礎與臨床的多方面知識,是臨床醫學生理論學習中的重要階段,直接關系到醫學生臨床實踐過程中是否具有細膩的愛傷觀念、濃厚的求知欲望、嚴謹的治學作風、開闊的辯證思維等,為培養醫學生向臨床醫生過渡的關鍵環節。然而,一言堂模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存在著一些弊端,如單向灌輸為主、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課堂氣氛較沉悶、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等。為改善上述局面,我們嘗試在呼吸系統疾病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Christopher C.Langdel1引入法學教育,后在西方的眾多高校廣為流傳。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引入案例教學法,逐步在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醫學、法學等專業應用。臨床案例教學法是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病例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地理解掌握臨床醫學的知識,并掌握臨床醫學的基本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1]。我們根據呼吸系統疾病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初步嘗試將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結合,以期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并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現將案例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呼吸系統具有與外界相通的特點,由于煙草依賴、環境污染等諸多因素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氣流阻塞性疾病(包括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已成為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呼吸內科與其他許多專業學科相比,病種繁多,學習內容具有普遍的實用性。肺部體格檢查為全身體格檢查中的重點與難點,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不僅可有咳嗽、咯血、胸悶等典型的表現,也可表現為納差、暈厥等非特異性癥狀。呼吸系統疾病與呼吸生理、病理生理及解剖學等基礎學科聯系密切,涉及血氣分析、呼吸功能檢測等較多抽象的理論基礎,不少疾病需結合現代影像學技術進行診治,學生往往反映學習難度較大,無法將大量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效地結合起來,易造成基礎與臨床脫節的情況出現。案例教學的突出優勢為通過典型案例的引導,將基礎及臨床相關的知識整合至病例中,高情境性的案例教學使醫學生提前體驗了臨床醫生診治的過程,避免了單一的知識灌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繁雜枯燥的理論能通過典型病例的引入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醫學生臨床辯證診治的能力[2]。其次,案例教學的另一特點是增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間的協作。在實施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僅僅擔任知識的傳授者,更強調師生間的互動和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相互辯論、協作,溝通協作能力的培養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現代醫學迅速發展,學術界定期公布修訂后的疾病診治指南或專家共識,一些新的診治技術不斷地發現并運用,上述因素導致醫學教科書中的部分內容可能滯后于真實醫療的現狀。案例教學可適當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緊跟學術前沿,使醫學教學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案例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教材的選擇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這對授課教師教案的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呼吸系統疾病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醫院信息化系統進行“肺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進行檢索,并分門別類進行篩選,剔除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病例,建立案例教學病例庫,所選擇學的病例需具有以下的特點:(1)臨床表現具有代表性。對照教學目標,選擇能反映教學內容的典型病例,在病例準備階段做到去粗取精,剔除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病例,有的放矢地開展案例教學。(2)具有臨床啟發意義。案例教學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病例的討論中。所選擇的病例可以是診斷明確、治療有效的正面案例,也可能為臨床中漏診、誤診或者治療失敗的案例。舉個例子來說,在進行肺膿腫的教學章節中,在結束肺膿腫的理論講授后,我們選擇了一個老年病例進行討論: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史個人史無特殊,因發熱胸痛一周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肺內空洞性改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①可能的診斷是什么?多數學生回答:肺膿腫。接下來可以逐步引導學生圍繞肺膿腫這一診斷進行討論以下內容:②原發性還是繼發性?③需與其他哪些疾病進行鑒別診斷?④選擇那些檢查協助診治?通過氣管鏡檢查,我們發現患者右上葉支氣管開口處異物阻塞,取出后證實為義齒。該病例診斷為繼發性肺膿腫(氣管異物吸入)。接下來引導學生討論在異物取出后進行的治療原則(正確答案為抗感染治療)。然而,在正規抗感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表現并沒有意料中理想。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下一步的診治措施。該病例最終通過經皮肺穿刺活檢確診患者肺鱗癌晚期,所以最終完整的診斷為①肺鱗癌;②氣管異物吸入;③繼發性肺膿腫。在該病例的診治過程中,討論隨著病例的逐漸展開有峰回路轉之勢,討論涉及到內科學、診斷學、影像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鍛煉了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并且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灌輸,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求真務實的治學作風。(3)體現真實性。好的案例應該具有真實性。若為使用PPT進行教學,部分病史資料、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使用截屏等手段直接由導入至教案中,增加案例的可信度。(4)尊重患者的權利。充分尊重患者的隱私權,避免透露不必要的個人信息。

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便無法有效地開展案例教學,在開展案例教學前授課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知識講授,并提前與學生溝通,介紹案例教學的方法,取得學生的認可并預先以思考題的形式進行課業布置,使學生充分地準備與思考后再進行案例教學的嘗試。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必須有計劃地設置好病案的編排、討論、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識點[3]。對于典型病案的設置要按教材要求,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并結合臨床進行。與海外留學生相比較,我國學生較為靦腆,不愿意在課堂上踴躍發言,極少積極主動地參與病例討論。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學生分組,以組為單位進行組內討論后,推選一位代表進行發言或者進行組間辯論,這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冷場的局面發生。同時授課教師也要善于發現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生,以點及面地活躍課堂氣氛,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應使用鼓勵性的語言為主,循循善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參與討論的熱情。值得重視的一點是,授課教師須關注那些相對沉默的學生,必要時可進行提問,以點及面地盡可能給每位學生提供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

醫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由于同一種疾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臨床表現,而不同病因的疾病卻可能表現得十分相似,故即便是典型的臨床病例,也很難完全體現出疾病診治的全貌。因此,案例教學無法取代傳統理論教學的地位,傳統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有助于構建疾病診治的基本框架,仍舊是醫學教育的主要方法,而案例教學可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有益補充,有助于將醫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醫學生見習、實習階段打下基礎,值得在臨床教學中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田金娜,李建保.中醫兒科學案例教學法改革探析[J].中醫兒科雜志,2013,9(2):61-62.

[2]徐忠,艾清龍.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神經內科碩士研究生的臨床思維能力[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3):524-526.

篇3

【摘要】探討總結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

【關鍵詞】心理護理;呼吸系統;應用。

心理護理是通過護理人員良好服務和護患間健康交流來體現它的重要性和對疾病的治療效果.呼吸系統疾病多半是老年患者,一般病程較長,癥狀明顯,反復發作,患者的情緒易表現為緊張、恐懼、焦急等,當病人生理心理狀態難以適應時,會加劇病情變化,因此,心理護理尤為重要.

1.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

1.1 慢性疾病長期用藥,產生抗藥性,治療時間長產生“焦慮”的心理。

1.2 有的病人經濟條件差,不愿意治療。“悲觀失望”的心理

1.3 由于長期慢性疾病的反復發作,病人常常會悶悶不樂,產生“厭世”的心理。

1.4 治療見效后,想念著家和孩子,產生“著急回家”的心理。

2.1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增強患者信心,和諧的護患交往能激勵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信心,改善對疾病的消極心理,增強向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因此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應自始至終對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勵、關心和支持的態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盡可能給予滿足治療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經常和患者談心,多關心體貼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發生規律。對優慮、煩躁、焦急的病人,要工作熱情、服務周到,使患者感到親切可靠.同時要善于控制感情,盡力理解病人,切忌與病人發生口角和沖突.要容忍和諒解病人變態心理引起的異常行為如出言不遜,故意挑刺等。醫護人員舉止穩重,談吐適度,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2 掌握心理特點

由于身份、病種、病情的不同,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也各有差異,在心理護理中,要通過溝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況,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慮發生率較高,通常表現為緊張和憂慮的心境,易激惹,其嚴重程度與疾病本身性質有關。針對焦慮情緒的患者,應多給予疏導,鼓勵患者發泄訴說,等患者情緒穩定、心情平靜時,再幫助其分析病情及預后,提出當前如何配合治療,啟發和引導患者。

2.3 解掌握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患者由于長期住院,感情脆弱、情緒不穩定,他們比以往更渴望親人,特別是醫護人員的體貼和關愛。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語言溝通技巧,進行有效的溝通、鼓勵患者表達出他們的焦慮和情感,可采用體態語言與觸摸等方式加強溝通,如做手勢,眼、面部表情等,以便正確理解和幫助表達老年患者的需求,說話時態度和藹,語言清晰。老年患者凡事會反復地陳述,當他們傾述時,護士要認真傾聽,注意不要打斷話題,不能出現厭煩的情緒。

2.4 做好家屬工作,協調社會支持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長,非常需要醫護人員、家屬、朋友、單位和社會的關心體貼和安撫,而家屬因長期服侍患者,也感到身心疲憊,甚至一些病情嚴重患者的家屬有放棄治療的想法,家屬的言行會對患者心理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醫護人員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要向家屬作好解釋工作,鼓勵克服困難,為患者減輕心理負擔。每一名護理工作者,不但應有精湛的業務技術,更要在工作中經常深入病房,善于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深入分析、精心護理、不斷探索,以適應患者的需要,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2.5增強信心、激發勇氣

篇4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齡60~84歲,平均68.7歲。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氣腫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病情觀察、咳嗽、咳痰的對癥護理、功能鍛煉、電話隨訪。

1.3 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45例,除2例因年齡大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過護理干預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癥狀減輕,情緒穩定,能正確對待疾病,身心狀態良好。

2 護理

2.1 病人評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響正常生活,但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統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癥狀加重,反復急性發作和緩解交替發生,進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顯下降,胸悶、氣短、缺氧等肺氣腫癥狀。3期矽肺支氣管痙攣或粘膜水腫,缺氧出現紫紺,合并肺心病時,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水腫。

2.2 心理護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因為長期患病,影響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現焦慮、緊張、恐懼、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我們針對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時給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導。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和氛圍,有計劃地進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病因、治療和預后等知識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動與患者接觸,肯定他們為國家煤炭事業所做的貢獻,耐心傾聽工人師傅的訴說,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培養患者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與其家屬配合,逐漸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3 生活及飲食護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室內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根據每一個患者的病情給予臥床休息,坐位或半臥位,衣服寬松,被服松軟、暖和,以減輕對呼吸運動的限制。對心、肝、腎功能正常的病人,給予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每日飲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適當增加蛋白質、熱量、粗纖維飲食,低糖飲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過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飽和脂肪酸如:黃豆油、花生油等。粗纖維食物可預防便秘,避免產氣食物,可以預防腹脹。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強壯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觀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顯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發紺加重常為原發病加重的表現,注意觀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壓及心肺體征變化,使用心電監護儀,監測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節律及血壓的變化,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5 咳嗽、咳痰對癥護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勵和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指導病人每日2~4小時定時進行數次隨意的深呼吸,在吸氣終了屏氣片刻后爆發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內分泌物。(2)胸部叩擊:五指并攏,呈空心掌叩擊胸部,叩擊從肺底到肺尖,肺外側到內側,叩擊時間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觀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況。

2.6 呼吸功能鍛煉 (1)腹式呼吸鍛煉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臥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氣時盡力挺腹,用口呼氣時腹部內陷,盡量將氣呼出。吸氣2秒,呼氣4~6秒,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1:2或1:3。(2)縮唇呼吸鍛煉方法:通過縮唇形成的微弱阻力來延長呼氣時間,增加氣道壓力,延緩氣道塌陷。[2]用鼻吸氣,縮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呼氣,自動調節呼吸頻率,呼吸深度和縮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兩種鍛煉方法達到提氣容積,減少無效腔,增加肺泡通氣量,提高氣道內壓,防止小氣道的過早閉合,增強肺泡換氣,改善缺氧,緩解氣促的癥狀。

2.7 電話回訪 患者出院后護士每月一次電話回訪,詢問身體情況,告訴病人做到生活規律、預防感冒、避免受涼及與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避免煙塵吸入,如天氣良好多到戶外活動,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結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生命健康。早期預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療和護理,可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好轉的有效措施。護理人員應加強相關知識學習,更好地為臨床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篇5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750001

【摘 要】目的:分析呼吸系統疾病的重癥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方法:研究對象來自我科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接診的80例重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性護理,而后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相關恢復指標差異。結果:在治療有效率上,對照組為85%,觀察組為95%;在死亡率上,對照組為7.5%,觀察組為2.5%;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5%,對照組為82.5%。結論:采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提升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提升患者生命質量。

關鍵詞 重癥患者;呼吸內科;護理效果

呼吸內科疾病常具有病程時間長、容易復發,同時死亡率較高,患者由于癥狀和不適會有較明顯的焦躁、恐懼等不良情緒,同時癥狀嚴重情況的重癥患者會有嚴重的呼吸功能障礙,除了給予藥物和相關醫療器械的輔助治療,但是專業的護理對治療中病情的發展情況可以做及時的觀察,并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我科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接診的80例重癥患者,男性為46例,女性為34例;年齡范圍為18至82歲,平均年齡為(46.2±3.2)歲;其中疾病類型中,支氣管擴張為13例,哮喘為17例,支氣管炎為28例,慢阻肺為22例。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性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2.1病情觀察

對呼吸狀況做觀測,如果存在呼吸加速或者過緩等情況可能為呼吸衰竭的征兆;如果呼吸表現為深且長則可能為酸中毒;如果呼吸較淺較慢則是堿中毒征兆;如果患者在晚間出現呼吸的陣發性異常發作,同時還存在被迫性的坐起,可以判斷為左心力衰竭,同時還會存在呼吸困難嚴重狀況下發生反復性的咳痰、咳嗽,有哮鳴音,痰液粘稠難以通過自行咳出排除,同時需要大幅度的喘氣,額部有大量出汗。

1.2.2機械通氣專業護理

對于呼吸衰竭的患者會采用機械通氣方式干預。在使用過程中,要做好相關呼吸機設置的記錄,如頻率和氧壓、情況改善狀況等。呼吸機的相關參數設置要以患者病情為依據進行調控,同時隨時對效果進行評估觀測。

1.2.3細節護理

呼吸衰竭患者一般有呼吸困難問題,同時其感染的情況導致有痰堵和咯血、窒息等情況,情況嚴重甚至會達到10分鐘以內的呼吸暫停。因此要通過有效的方式讓患者進行咳嗽排痰,幫助患者進行更換、叩背做排痰協助,同時多讓患者攝入水分來稀釋痰液,必要情況下可以進行每天3次左右的霧化吸入治療,同時也可以通過吸痰器做輔助。但是不可使用強效的鎮咳藥劑,避免出現由于咳痰效果不佳而導致的窒息[1]。

1.3評估觀察

觀察評估患者治療療效和護理滿意度,滿意度通過滿意度調查表進行,總分為100分,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至85分為基本滿意,85分以上者為非常滿意。療效上要主要分為有效和無效,同時檢測死亡率。

1.4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到的數據經由spss17.0統計學軟件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做檢驗,同時以p<0.05作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評判表現。

2結果

在治療有效率上,對照組為85%,觀察組為95%;在死亡率上,對照組為7.5%,觀察組為2.5%;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5%,對照組為82.5%。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3討論

在細節護理中,在臨床治療中由于會通過相關藥物進行止喘排痰等效果,但是要充分了解藥物的相關作用與注意事項,及時做用藥后的觀察,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該及時做停藥或者讓醫生更換治療藥物。由于重癥患者體質虛弱,會有營養不良情況的發生,同時有便秘或者腹瀉情況伴隨。因此要保證患者多攝取豐富纖維、蛋白質的食物,同時多飲用白開水,保持少量多餐的飲食習慣。

參考文獻

[1]胡其秀.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6):3940.

作者簡介

篇6

【關鍵詞】 危重病性神經肌病致呼吸肌無力;機械通氣搶救;護理干預

【中國分類號】 R693.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499-01

筆者為進一步研究在危重病性神經肌病致呼吸肌無力患者機械通氣搶救時進行護理干預的效果,選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9例危重病性神經肌病致呼吸肌無力患者,分別采用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效果,先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9例危重病性神經肌病致呼吸肌無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干預組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28~72歲,平均年齡34±5.6歲。危象誘因:未治療5例,感染8例,停藥3例,手術2例,勞累3例,情緒不穩定者4例。常規組24例患者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30±7.5歲。危象誘因:未治療3例,感染7例,停藥4例,手術2例,勞累3例,情緒不穩定者5例。兩組患者各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生命體征監測,血氧飽和度小于80%立刻進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治療,同時給予抗感染、激素、抗膽堿酯酶藥與對癥治療。干預組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常規組實施一般臨床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平均機械通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治愈率。

1.3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據與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 ±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干預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為(125±37.5)小時,明顯低于常規組(161±45.9)小時,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治愈率為96%;明顯高于常規組83.3%,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治愈率為96%;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1.3±5.1)天,明顯低于常規組(18.6±4.9)天,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一所示:

表一兩組患者平均機械通氣時間、治愈及平均住院時間對比

3討論

常規組實施一般臨床護理,干預組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3.1病情監測:在手術前要檢查呼吸機情況,確保正常。當連接呼吸機后要為患者進行監測,觀察期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觀察患者的呼吸是否與呼吸機同步,若不同步,要根據患者的自主呼吸來調節呼吸機參數。

3.2呼吸道護理:患者在使用抗膽堿酯酶藥會增多呼吸道分泌物,而呼吸道分泌物的滯留是影響患者呼吸通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選擇合適正確的吸痰方式。患者在手術后往往會感覺氣道干燥,容易形成痰痂。這就需要做好氣道的濕化(①以微量注射泵進行持續性氣道滴藥;②藥物霧化吸入;③呼吸機的濕化瓶要利用蒸餾水進行持續性加溫濕化)[1]。

3.3肺部感染護理:肌無力危象發生的重要因素就是感染,本次研究中有15例患者肌無力危象為感染。而危象發生后引發感染,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本次研究中有4例患者死亡,死因均為肺部感染。所以預防感染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給予患者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患者術后均進行消毒隔離,保證病房的干凈整潔,要保持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清新,痰管要每天更換。

3.4飲食護理:患者肌體無力,不能夠自己翻身,活動受阻,長期臥床會發生褥瘡。于此,我們可以將患者床褥增厚,每兩個小時為患者翻身一次,同時幫助患者進行四肢活動、按摩,防止褥瘡的同時還可以預防靜脈血栓形成[2]。患者早期可將多種維生素、脂肪乳、白蛋白等進行胃腸外輸入,當患者胃腸道情況有所改善時則可進食,飲食要富含高蛋白和高熱量,也可給予少量的高碳水化合物。

重癥肌無力危象并發呼吸衰竭病情危急,發展速度快[3]。因此,搶救的時機非常重要,臨床主要在氣管切開術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呼吸機輔助治療,從而可以維持有效呼吸。而在治療過程中實施全方位的護理干預則可以有效緩解病人驚慌心理,同時還可以降低繼發感染的發生率。本次研究中25例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其余患者均進行臨床常規護理[4]。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在平均機械通氣時間、治愈率及平均住院時間等方面均比常規組好,且沒有發生因為護理問題而引發的繼發感染,效果滿意。這說明,在危重病性神經肌病致呼吸肌無力患者機械通氣搶救時進行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減少住院費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唐志潔,劉道中.機械通氣在急診科危重患者搶救中的護理[J].贛 南 醫 學 院 學 報.2010,30(1):141~142.

[2] 陳玉豐,張朝霞,曾國華.危重病性神經肌病致呼吸肌無力患者機械通氣搶救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30~31.

篇7

【關鍵詞】 消化系統;護理;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362-01

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等的器質性和功能性上常見病、多發病。消化系統疾病是內科疾病的一個重要種類,近年來其發病率有所上升,因此在面臨此類患者的同時除了有針對想的治療以外,還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心理等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我院選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和分析如何有效的進行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49例患者,男患者28例,女患者21例;最小年齡17歲,最大年齡68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0年;其中對照組49例患者,男患者26例,女患者23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7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1年;98例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嘔吐、惡心、腹脹、失眠、頭暈等。

1.2 方法 我院選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49例,患者在治療的基礎上均采用基礎護理,且避免患者久坐,久立,久臥,合理安排一定的戶外活動等。實驗組49例患者在治療及基礎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心理護理、飲食護理、消化道出血的護理、內鏡下激光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護理等措施。2個月后對比護理效果。

1.2.1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應與患者多溝通,向患者講解消化道疾病的注意事項以及基礎知識,是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打消患者的疑慮,對治療及護理產生信心,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1.2.2 飲食護理 飲食和營養對于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時非常重要的,首先醫護人員要嚴格控制和管理消化道患者進行有規律的飲食,忌吃辛辣刺激與生冷硬類食物,控制飲酒,應多食用營養豐富、高纖維、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但醫護人員應注意針對不同的患者進行個性化的飲食護理。

1.2.3 消化道出血的護理 當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時,醫護人員應迅速、正確地給予處理和治療,應立即用大拇指在穿刺點上方1cm處用力壓迫。術前先對患者進行5到7小時的氣囊壓迫,再肌肉注射10mg的安定以及皮下注射1mg的阿托品。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要注意觀察出血量、性質、顏色等,應密切觀察休克癥狀。一旦發生休克,須根據休克程度作合適護理。當嘔血時,準備插胃管及冷鹽水洗胃。食道靜脈破裂時,作氣管插管準備。在護理的過程中要嚴格注意患者的皮膚及口腔衛生,注意保暖,暫時禁食。

1.2.4 內鏡下激光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護理 配合內鏡應用于胃腸道疾病治療的激光主要是摻釓釹石榴石(Nd YAG)激光及氬激光。患者采取內鏡下激光治療是應注意,在術前按內鏡檢查要求進行準備,術后應臥床休息24H,禁食4h以上,且開始進食后應以流質飲食為主;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血腹痛及腹膜刺激征等。

1.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的標準:患者的臨床癥狀如嘔吐、惡心、腹脹、失眠、頭暈等均消失,內窺鏡檢查未發現異常。好轉的標準:患者的臨床癥狀如嘔吐、惡心、腹脹、失眠、頭暈等均顯著緩解,內窺鏡檢查未發現異常。無效的標準: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及指標均未見好轉甚至加重。

2 結 果

實驗組49例患者,痊愈30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84%;對照組49例患者,痊愈20例,有效7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5.52%;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由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 論

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等的囂質性和功能性上常見病、多發病,且近年來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本次研究中實驗組49例患者,痊愈30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84%,遠遠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由此可見,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除了臨床治療外,應有針對的進行合理有效的護理,可以顯著地提高治療效率。

參考文獻

[1] 姚麗.消化系統疾病患者腹痛腹瀉的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3,(02).

[2] 李霞.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08).

[3] 許英.消化系統疾病整體護理綜述[J].中國醫藥指南,2009,(24).

[4] 袁麗,熊真真,李卡,葉子微,楊潔,陳紅,段迎,胡曉玲,李曉玲.消化系統疾病內外科護理合并教學效果評價及相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15).

[5] Fuller-Thomson,Jeong JH,Anderson S,et al.Treatment of axillary lymphnode negative,estrogen receplo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update Endings fe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Clinical trials[J].J Natl Cancer lost,2004.

篇8

1.1一般資料 主訴及查體、輔助檢查,王XX,女性,86歲,吸煙史40余年,平均20支/d。此次主因反復咳嗽、咳痰、喘息30余年,加重1d收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7.6℃,血壓160/90mmHg,呼吸28次/min,神志恍惚,口唇紫紺,桶狀胸,肋間隙增寬,雙肺叩診過清音,雙肺呼吸音低,雙肺可聞及廣泛哮鳴音,雙下肺可聞及濕性音,心率114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柔軟,無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肝脾未觸及,雙下肢輕度水腫。入院化驗血氣分析:PH7.26,PaO2 54mmHg,PaCO2 115mmHg,HCO3-43.2mmol/L,SPO2 88%.胸片提示:兩側慢性支氣管疾患,肺氣腫,肺纖維化,雙下肺片狀感染灶。既往肺功能:阻塞型通氣功能障礙,此次因入院時神志恍惚無法配合行肺功能檢查。

1.2臨床治療 治療給予持續吸氧濃度25%鼻導管吸氧,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ST模式),口鼻面罩,起始壓力在吸氣末壓10cmH2O,呼氣末壓5cmH2O,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漸上調吸氣及呼氣末壓,最高至吸氣末壓18cmH2O,呼氣末壓7cmH2O,每日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大于12h,靜脈給予氨溴索、氨茶堿及三代頭孢等對癥治療,未使用尼可剎米等呼吸興奮劑,每日復查血氣分析,避免過度通氣和通氣不足等并發癥。可以發現患者PaCO2呈現逐漸下降趨勢,代謝性酸中毒2d后已糾正,患者神志在15h后清醒,無煩躁,無譫語,無昏睡,自主進食,自主咳嗽、咳痰。

2 分析

2.1定義 慢阻肺(COPD)是一類以持續存在的進行性發展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阻肺病因包括個體易感因素和環境因素兩方面,如遺傳因素、吸煙、空氣污染、感染等,發病機制目前普遍認為氣道、肺實質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癥為特征,除炎癥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與抗氧化失衡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也在COPD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慢阻肺患者常合并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常見誘因為急性呼吸道感染,多為通氣障礙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癥與高碳酸血癥同時存在。血氣分析是診斷呼吸衰竭的標準之一,可輔助判斷呼吸衰竭是Ⅰ型呼吸衰竭還是Ⅱ型呼吸衰竭,在海平大氣壓下,于靜息條件下呼吸室內空氣,并排除心內解剖分流和原發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況后,動脈血氧分壓(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壓(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為呼吸衰竭(簡稱呼衰)。PaO2

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療以病因治療為主,血氣分析能幫助分析呼衰類型,判斷嚴重程度,了解機體酸堿平衡情況,為合理的治療提供依據。重度感染、COPD、肺間質纖維化等可能致呼衰的疾病X線檢查都有一定反應,X線在呼衰的病因診斷上有很大價值,胸部CT檢查可更加清晰、明確幫助判斷肺部疾患,隨著支氣管鏡、胸腔鏡技術的發展成熟,其在病因診斷方面也有很大幫助。肺功能檢測對于譫妄昏迷、疾病嚴重而不能很好合作患者檢查有一定限制性,但其對呼吸功能,通氣、換氣能力判斷效果良好,反應肺通氣的指標有FEV1/FVC、VC、TLC、FRC、RV等,其中FEV1/FVC是評價氣流受限的敏感指標。針對該病例,患者入院時神志不清,昏睡,血氣分析提示為Ⅱ型呼吸衰竭,Ⅱ型呼衰應采取持續低流量吸氧,避免PaCO2抑制呼吸。呼吸興奮劑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Ⅰ型呼衰效果較好,但應用時因嚴格把握適應癥,呼吸肌疾患和Ⅱ型呼衰不宜使用。該患者未使用呼吸興奮劑。因患者無法行肺功能檢查,但病情好轉后完善肺功能檢查: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FEV1/FVC為50%,提示阻塞型通氣功能障礙,且合并小氣道的梗阻,支持慢阻肺診斷;住院期間給予保持氣道通暢、促進痰液排出、抗炎減少炎性分泌物生成、靜脈補液促進痰液稀釋是基本治療方法。近幾年,無創呼吸機通氣對改善肺功能、輔助打開氣道、促進氧氣及二氧化碳交換有良好療效,但亦須注意過度通氣和通氣不足等并發癥,臨床上嚴格把握通氣指標,其中無創正壓通氣因并發癥少,療效肯定而逐步推廣。該患者入院后及時行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促進氣道打開,加快二氧化碳及氧氣交換,并使疲勞的呼吸機得到休息,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的一項有效治療方式;當然,針對肺性腦病患者,或應用無創通氣后二氧化碳分壓持續無明顯下降趨勢、痰液大量無法自主排痰患者,仍以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為主。針對那些存在心血管不穩定,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近期曾行面部及胃食管手術、頭面部外傷并有鼻咽部異常等存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禁忌癥患者,也應該慎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不能耐受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或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失敗,或存在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禁忌癥的應選擇有創通氣。

參考文獻:

[1]劉敘.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J]. 吉林醫學,2012,(15).

篇9

【關鍵詞】 無創正壓通氣;慢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臨床

無創正壓機械通氣(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指沒有經過人工氣道而進行通氣,而通過鼻面罩裝置將病人和呼吸機相連接,經呼吸機進行正壓提供,來完成通氣的輔助的人工的通氣方式[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呈現進行性的發展,不完全可逆,伴有肺和氣道對有害氣體或顆粒所致的慢性炎癥的反應增加。呼吸衰竭,指由各種的原因而導致嚴重的呼吸功能的障礙引起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下降,不伴或伴有動脈的血二氧化碳的分壓(PaCO2)升高而出現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紊亂臨床的綜合征[2]。它是一類功能狀態,而不是一種疾病,由于肺部疾病或各種其他疾病引起的并發癥。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0年6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就治的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患者5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7.23±12.14)歲,病程5-31年。以上所有的患者均依據中華醫學會的呼吸病學分會的相關慢性肺疾病及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進行了確診,并且排除了伴有重癥肌無力、嚴重臟器的功能不全、惡性腫瘤、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氣胸及無法進行呼吸機的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56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28例患者,對兩組均予以常規治療,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無創正壓通氣,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低流量的通氣治療。

1.2.2 治療方法 對所有的患者進行常規的解痙平喘、激素、糾正電解質、控制感染、酸堿失衡、化痰的常規治療。研究組使用美國維康的Bi―PAPS/T呼吸機進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選擇觸發/通氣的模式,吸氣壓(IPAP)為10-16cmH20,呼氣壓(EPAP)為2-4cmH20,吸氣壓比呼氣壓高。壓力調解是由小到大的延時升壓5-lOmin至到患者感覺到舒服水平,氧濃度為30%-50%,維持PaO2>70mmHg,使經皮血的氧飽和度維持于90%以上。通氣前3d連續通氣的時間為12h以上,以后通氣時間遞減,穩定保持每次2-3h的通氣,通氣的過程患者可以暫時停歇便于咳痰或進食每天3-4次具體的病情確定,一般3-10d。對照組的患者進行低流量的通氣。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的不宜繼續使用面罩通氣狀況,則立即進行氣管插管的機械通氣。

1.3 指標觀察 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d的動脈的血氣分析pH、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二氧化碳的分壓(PaCO2)、心率(HR)和呼吸頻率(RR)的指標變化情況,氣管的插管率和病死率,且統計和比較兩組的平均住院的時間及費用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的數據均使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一般資料采用標準差來表示,計量的資料用t檢驗,計數的資料用χ2檢驗,以P

2 結 果

2.1 一般資料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的血液中pH、PaO2、SaO2和PaCO2臨床指標情況 經過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后,研究組的pH、PaO2、SaO2的各項指標顯著升高,PaCO2顯著下降,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明顯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pH、PaO2、SaO2、PaCO2、HR、RR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的心率(HR)和呼吸頻率(RR)情況 經過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后,研究組HR和RR顯著下降,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HR和RR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的插管率及病死率的情況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插管率17.86%,患者的病死率3.57%,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慢性肺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普遍的認為慢性肺疾病的特征是肺實質、肺血管和氣道的慢性炎癥,在肺部的不同位置中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增加,部分的患者的嗜酸粒細胞出現增多[3]。激活的那些炎癥細胞會釋放多種的介質,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8(1L-8)、白三烯B4(LTB4)及其他的介質。這些介質可以促使中性粒細胞的炎癥反應或破壞肺部的結構。除炎癥以外,肺部的抗蛋白酶和蛋白酶出現失衡、抗氧化與氧化及自主的神經系統的功能出現紊亂等也同樣在COPD的發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慢性阻塞性的肺疾病患者,由于長期的低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癥,致使呼吸功能的受損,導致肺泡一直處于低通氣的狀態。通過機械輔助通氣的應用,能夠輔助患者呼吸,有利于呼吸肌的肌力恢復,從而改善低通氣所引起的乙烯類的生理病理反應。

慢性肺疾病的致使危險因素有兩方面,環境因素及個體易感的因素,兩者進行相互影響。個體因素,某些遺傳的因素可能會增加COPD的發病危險性。已經知道的遺傳因素是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重度的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和非吸煙者肺氣腫的形成相關[4]。在我國的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引發肺氣腫,迄今為止尚未見到正式的報道。COPD的危險因素是氣道高反應性和支氣管哮喘,氣道高反應性可能與環境因素和集體的某些基因相關。環境的因素中吸煙是COPD重要的發病因素。吸煙者的肺功能異常的概率較高,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的年下降率較快,吸煙者死于COPD的人數較非吸煙者為多。

傳統的慢性肺疾病的治療時期,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屬于臨床的常見且多發病,通常采用氣管切開或是有創的氣管插管進行治療,但是給病人帶來很大的痛苦,并且治療的時間長。

從采用無創正壓的機械通氣治療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以后,已經成為用于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一線的治療手段,并且療效顯著。通過上文中的各項臨床數據比較,前瞻性的隨機對照的研究表明,采用無創正壓的通氣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各項動脈的血氣指標情況,縮短了住院時間,節省了住院的費用,顯著地降低了插管率和病死率,治療的成功率在80%-88%。建議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規藥物的治療和氧療的效果并不理想時,推薦盡早的采用無創正壓的通氣治療,以防病情開始進一步的惡化,并且作為慢性肺疾病的治療中的一項新的標準。

無創正壓的通氣輔助治療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已取得較好療效,在一些較大醫院中已較為普遍的臨床應用。呼吸衰竭如果能夠盡早的進項治療,可以預防發展至嚴重階段,對于呼吸肌的疲勞較為明顯時,是患者進行無創正壓通氣的最佳時機。

在進行無創呼吸機的應用時需要注意以下的幾點:①爭取到依從性:在使用呼吸機之前,需要向患者講解清楚應用呼吸機的必要性。②呼吸機的模式選擇:選擇S/T模式比較安全,保證足夠通氣量。③呼吸機的參數選擇:EPAP從0-2cmH20段開始,逐漸增至4-6cmH20,常IPAP從8cmH20處開始,每5分鐘進行一次增加,使氧飽和度達到90%以上,呼吸頻率16―25次/min,一般20-30min可以調試至合適IPAP水平,避免直接的選用高IPAP,但是需要考慮患者能夠耐受范圍為基本條件,否則會影響到治療效果。④面罩佩戴:應該先將呼吸機的面罩連接良好,戴好面罩后進行開機使用。切勿先行開呼吸機,后進行面罩的固定,因為呼吸機存在漏氣補償的功能,致氣流較大,患者由于氣流太大,透不過氣,不能切換成呼氣,難以接受。⑤加強監測:進行無創通氣以后,密切的觀察動脈血氣分析和血氧飽和度的分析變化。⑥設置合適參數,壓力過低時PaCO2不容易下降,過高時易引起面罩的漏氣和胃腸脹氣。⑦無創通氣只進行呼吸支持,需要重視原發治療及誘因去除,積極有效的控制感染,及時的糾正內環境的紊亂、低蛋白血癥等一些因素。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了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患者,隨著時間pH、PaO2、SaO2呈顯著升高,PaCO2、HR、RR顯著下降,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的上述各項指標比較無明顯變化;研究組的氣管插管率是17.86%,比研究組53.57%低,治療組的病死率是3.57%,比對照組28.57%低,兩組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的平均住院的時間和費用均比對照組少,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雖然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確切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但是通過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運用無創正壓通氣的進行治療后,相比傳統的采用氣管切開或是有創的氣管插管進行治療,無論從動脈的血氣的各項指標、心率(HR)和呼吸頻率(RR)的恢復正常的變化顯著,并且患者進行氣管的插管率和病死率明顯較低,并且通過統計和比較兩組的平均住院的時間及費用明顯較低情況。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確切,可以在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廖偉東,林常青,吳峰,等.兩種方法治療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6):721-722.

[2] 張棟,郎韌,金中奎,等.無創正壓機械通氣在治療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1,11(4):237-239.

篇10

關鍵詞:抗生素;呼吸內科;合理選擇

隨著臨床上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如何進行合理的使用也成為目前較突出的問題,在此將呼吸系統疾病對抗生素的合理選擇的分類特點及應用總結如下。

臨床常用的抗生素[1]包括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類、多肽類、喹諾酮類、磺胺類、抗結核藥、抗真菌藥及其他抗生素。

1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原則與方法

呼吸內科疾病中各種不同性質的感染約占80%~90%,所以對于呼吸內科醫生來講選擇使用好抗生素至關重要,使用得好將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浪費、降低死亡率。首先在使用抗生素前,用雙氧水、鹽水或碳酸氫鈉漱口或口含華素片,初步清潔口腔,或殺滅一些口腔雜菌,然后令患者在別人的協助下拍背,將深部的痰液咳出,再作涂片檢查,培養,菌落,計數及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使用抗生素治療肺部感染,除敏感藥物選擇外,根據藥物的特性,抗菌機制選藥至關重要。

經驗性選藥應先作痰涂片檢查,可大致確定感染的病原體是G+ 球菌或G-桿菌,這樣可以使抗生素的選擇相對具有針對性。在社會獲得性感染中,病原體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軍團菌、厭氧菌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為主,常選用紅霉、四環素類、青霉素G、氨芐青霉素、復方新諾明、林可霉素類及第一代頭孢菌素類。醫院內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桿菌為主和G+球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厭氧菌為主,尚有真菌、結核和非結核類分支桿菌及少見的巨細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蟲等。常用耐酸青霉素類、廣譜青霉素類、第一至三代頭孢菌素類、亞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萬古霉素及抗厭氧菌藥和抗真菌藥。在經驗性治療的同時,應積極開展病原學檢查。抗菌治療3d 后,若肺炎的臨床表現好轉,提示選擇方案正確,繼續按原方案用藥。如若臨床表現無改善或病情惡化,應調換抗感染藥物。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高,抗菌譜窄、價廉、低毒副反應的藥物。如果無藥敏結果作指導,應選用能控制常見G-桿菌、綠膿桿菌和G+球菌的藥物,對有誤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還應加用抗厭氧菌藥物。

2聯合用藥與合理配伍

一般細菌感染用一種抗生素能夠控制,無需聯合用藥,但對病原菌不明的嚴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礎疾病并發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應采取聯合用藥,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減少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聯合用藥的合理配伍應是繁殖期殺菌劑加靜止期殺菌劑,如β-內酰胺類加氨基糖苷類,可起協同作用,靜止期殺菌劑加速效抑菌劑,如氨基糖甙類加大環內酯類,有累加協同作用。青霉素類加頭孢菌素類,可連續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產生協同作用,速效抑菌劑與繁殖期殺菌劑,如大環內酯類與β-內酰胺類不宜聯合應用,因為速效抑菌劑可迅速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而使其不能進入繁殖期,從而導致繁殖期殺菌劑活性減弱,產生拮抗作用。

3抗生素的后效應與給藥間隔時間

抗生素的后效應(PAE)指高濃度藥物與細菌接觸后,隨著體內代謝,藥物濃度逐漸降低,當濃度低于MIC時抗菌藥物仍可持續抑制細菌生長,這種現象稱為PAE。各種抗菌藥物[2]對G+ 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對G-桿菌,只有氨基糖苷類與喹諾酮類藥物有滿意的PAE;碳青酶烯類及第四代頭孢菌素對G-桿菌有中等程度的PAE,而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頭孢菌素則幾乎沒有PAE。抗菌藥物的投藥間隔時間取決于藥物的半衰期、有無PAE 及其時間長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濃度依賴性,原則上濃度依賴性抗生素應將其1d 劑量集中使用,適當延長給藥間隔時間,以提高血藥峰濃度,而時間依賴性抗生素其殺菌效果主要取決于血藥濃度超過病菌的MIC 時間,與血藥濃度關系不大,故其給藥原則應縮短間隔時間,使24h 內血藥濃度高于致病菌的MIC 時間至少60%。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代表藥物有青霉素類,第一、二、三代頭孢菌素和氨曲南等。投藥方法應縮短給藥間隔,最好每6~8h1 次,盡量延長血藥濃度超過MIC的時間,濃度依賴性抗生素,代表藥物有氨基糖苷類和喹諾酮類,投藥方法應提高血藥濃度,適當延長投藥間隔時間。介于濃度、時間依賴之間的藥物,代表藥物有碳青酶烯類、第四代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霉素類、萬古霉素類等,投藥方法介于二者之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