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病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疾病病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痰液; 病原菌培養; 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 R714.14+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4-218-01
隨著醫學的發展,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基層醫院,由于缺乏病原菌培養及藥敏監測,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因多次反復濫用抗生素,造成病原菌對抗生素的廣泛耐藥。因此確定感染的病原菌和其藥敏情況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診治極為重要。本文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分離到的病原菌進行分類及藥敏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痰標本均來自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慢性呼吸道疾病并發感染患者,共348例,年齡在45~88周歲,留取痰液進行痰培養。采樣方法:患者早晨起床后用溫開水漱口或吐棄去第一口痰,然后再深咯痰標本于無菌器皿中送檢。培養方法:痰標本接種于巧克力平板、中國藍平板和沙保羅平板,35℃培養18~24h做病原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溫泰BIO-KONT微生物分析系統。
1.2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白色念珠菌ATCC90029 購自浙江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
1.3細菌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參照溫州康泰BIO-KONT微生物分析系統細菌鑒定和耐藥性人工判讀MIC結果
1.4 超廣譜β-內酰胺酶( ESBL)菌株的鑒定及判讀以頭孢他啶(CAZ)、頭孢噻肟(CAT)≥ 32 ug/ml;頭孢他啶/克拉維酸(CAC)、頭孢噻肟/克拉維酸(CTC)≥ 4/4ug/ml對ESBL檢測。
2 結果
2.1 臨床病原菌構成:348例痰標本有210例培養出致病菌,陽性率60.3%。其中革蘭陰性桿菌45.2%,酵母樣真菌32.9%,革蘭陽性球菌21.9%。分布見表1
表1210株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原菌分布
2.2革蘭陰性桿菌藥敏的耐藥率: 亞胺培南2.11%、氨芐西林98%、哌拉西林85%、阿米卡星26.3%、左氧沙星22.0%、妥布霉素18.9%、頭孢噻肟47.4%、頭孢曲松20.1%、環丙沙星39.5%;產EESBL菌23株,占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30.7%。多重耐藥菌(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他啶和亞胺培南耐藥率2.11%
2.3 革蘭陽性球菌的藥敏的耐藥率:萬古霉素0%、克拉霉素13.0%、青霉素52.2%、四環素56.5%、苯唑西林60.9%、慶大霉素54.3%、亞胺培南19.6%、頭孢曲松15.2%、頭孢西林21.7%、左氧氟沙星28.2%。、克林霉素23.9%。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占葡萄球菌10.9%。
2.4酵母樣真菌的藥敏的耐藥率:兩性霉素B0%、克霉唑46.4%、氟康唑27.9%、伊曲康唑26.0%、5-氟胞嘧啶26%、酮康唑26%。
3 討倫
3.1 本組研究顯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并發病原菌感染以革蘭陰性菌、酵母樣真菌為主, 革蘭陽性球菌也占一定比例。革蘭陰性桿菌主要有: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酵母樣真菌以白色念珠菌為主;革蘭陽性球菌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寧炎[1]報道了呼吸系統疾病375菌株細菌感染的比例:革蘭陰性桿菌占66.7%,革蘭陽性球菌占29.1%,念珠菌占4.2%,其念珠菌感染的比例明顯低于本報告組。這可能與部分臨床醫生未作病原菌培養和藥物監測,而給予感染者反復使用新型抗生素,激素等藥物,造成耐藥菌株產生,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導致真菌感染率增加有一定的關系。
3.2 革蘭陰性桿菌對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其中亞胺培南敏感性最高,其次是妥布霉素、頭孢曲松、左氧沙星、阿米卡星等,與楊文麗[2]報道的395株院內感染革蘭氏陰性桿菌中首選藥物是喹喏酮藥物環丙沙星有較大差異。本菌株對一、二代頭孢和氨芐西林、哌拉西林有較高的耐藥性。ESBL占30.7%,其臨床上對青霉素、頭孢菌素或氨曲南治療無效,即使體外對某個藥物敏感。可選用碳青霉烯類(亞胺培南)頭霉菌類(頭孢美唑),含酶抑制的β-內酰胺類的抗生素。多重耐藥菌可選用亞胺培南加阿米卡星或妥布霉素或環丙沙星可得到協同作用。對天然耐藥的可選用SMZ/TMP聯合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多四環素或氟喹諾酮并用最大可接受量. 革蘭陰性菌目前傾向于第三代頭孢菌素聯合氨基糖甙類和氟喹諾酮類抗生素,但氨基糖甙類對老年者肝腎功能和耳毒副作用大,應調整給藥劑量和間期。何松彬等[3]認為亞胺培南是治療ESBL菌感染的最佳選擇。
3.3 革蘭陽性球菌對萬古霉素均敏感,其次是克拉霉素、頭孢曲松、亞胺培南、頭孢西林、克林霉素等,對青霉素、阿米卡星、苯唑西林有較高耐藥性。1961年在英國發現了首例MRS,MRS在葡萄球菌中占一定比例,其對青霉素類、復合青霉素類、頭孢菌素均耐藥。治療常選用萬古霉素與利福平或磷霉素合用。必要時氨基糖甙類和磷霉素合用。肺炎鏈球菌主張不用青霉素。王清濤等[4]報道有耐萬古霉素(VRE)腸球菌,在本例4株腸球菌中未見。韋志英[5]認為對所有腸球菌引起的感染,以萬古霉素為代表的糖肽類敏感率是最高的.但一旦出現VRE,人們雖然已采取多種策略,從聯合用藥到基因治療,仍沒獲得理想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案。現在用于治療VRE感染的藥物主要有利奈唑烷還有Syncrcid,其有效成分為達福普丁和奎奴普丁。但已有VRE對Syncrcid產生耐藥性的報道。耐高氨基糖甙類腸球菌(HLAR)表明:氨基糖甙類與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青霉素、萬古霉素等)已無協同作用。故應首先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數種抗生素,可聯用或試用:達托霉素、雷莫拉寧、晚霉素、普拉霉素、甘氨環素。腸球菌對β-內酰胺類、氨基糖甙類及四環素和紅霉素等抗生素都存在著不同的耐藥性。
3.4 酵母樣真菌對兩性霉素B高敏感,但其毒性大,臨床多用兩性霉素B脂質,因它有前者的活性,又降低了毒性。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耐藥率相近,因他們作用機理相同,存在交叉耐藥現象,吡咯類藥物之間也有交叉耐藥。氟胞嘧啶毒性最低,但耐藥性高,常和兩性霉素B等聯合應用。本組病例都是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年齡偏高,肺功能、形態結構退行性改變。且都反復使用過抗生素和激素等藥物,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是造成該菌上升主要因素,臨床應高度重視。
總之,臨床用藥前盡量對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做鑒定,合理、準確使用抗生素,結合藥敏試驗指導性用藥,盡可能減少耐藥菌株產生,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原性感染是極為重要的。僅憑主觀判斷,使用高標準、超廣譜抗生素會造成更多的耐藥菌株和耐藥率增加。
參考文獻
[1] 寧炎.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痰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8,8(5)
:877-878.
[2] 楊文麗.395株院內感染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藥敏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10):99-100
[3]何松彬,凌云,葉初陽.產ESBL菌株的檢測及臨床研究[J].淮海醫學,2006(4),268-269.
[4]王清濤,徐英春,王輝.腸球菌耐藥現狀調查及抗感染用藥探討[J].中華醫學檢驗
雜志,1999,22(3):154-156.
篇2
關鍵詞 病人自控鎮痛 硬膜外 并發癥 護理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ASA-Ⅱ級,年齡20~72歲,擇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術的病人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手術種類:剖宮產術25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12例,前列腺摘除術15例,子宮全切術12例,股骨干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6例。
方法:所有病人均選擇連續硬膜外腔阻滯麻醉。術畢將鎮痛泵排凈空氣,與硬膜外導管連接,并開始給藥,采用負荷劑量+持續劑量+PCA模式。PCA配方:嗎啡6mg+0.75%布比卡因20ml加入0.9%生理鹽水至100ml注入PCA泵藥袋內,負荷劑量5ml,單次追加劑量2ml/次,背景劑量2ml/分,鎖定時間為20分鐘,鎮痛維持時間為48小時左右。所有患者術前術后均常規留置導尿。
觀察項目:①鎮痛效果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定;即0分為無痛,<3分為優,3~5分為良,>5分為差,10分為最痛[1]。②觀察所有病人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③觀察所有病人出現的并發癥。每4小時觀察記錄1次,連續觀察48小時,然后分析總結。
預防及護理:①惡心嘔吐的預防及護理:術前嚴格禁食,術后做好飲食指導,術后6小時內禁飲食,6小時后可漸給少量飲水,后給予流質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至普通飲食。②皮膚瘙癢的預防與護理:皮膚瘙癢是PCEA病人常見且較難處理的并發癥之一。地塞米松5~10mg加入鎮痛液中預防性用藥可降低皮膚瘙癢的發生率。③腹脹的預防與護理:術后加強腹部體征的監測,觀察腹脹及排氣情況,經常用聽診器聽診有無腸鳴音,了解患者飲水、進食情況,活動量大小、有無影響腸蠕動恢復的其他因素存在。④低血壓的預防與護理: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有條件者要用多功能監護儀連續監護。術后每0.5小時測量血壓1次,直至血壓平穩,方可改為每2小時監測1次,間隔時間隨病情好轉而延長。
結果
80例病人除2例因硬膜外導管脫出外,其余78例病人大多數術后鎮痛效果評分在5分以下,取得較滿意的鎮痛效果。經觀察發現有30例出現并發癥,以惡心嘔吐常見,其中惡心嘔吐24例,皮膚瘙癢14例,腹脹10例,低血壓1例,無呼吸抑制發生。因所有病人均常規留置導尿管,所以無法對尿潴留進行統計。
討論
PCEA具有鎮痛效果好,藥物劑量小,鎮痛時間長,血藥濃度維持恒定,減少術后并發癥,減輕臨床護理工作,用藥個體化和有的放矢等優點[2],不僅能減輕術后病人的疼痛,還有利于調整病人的心態,增強與疾病做斗爭的信心,提高病人生活質量[3]。
通過對本組病例的觀察研究,使我們總結出了初步經驗,針對施行PCEA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的潛在因素,術前做好心理護理和積極的手術準備,改進鎮痛藥液配方,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及早發現并發癥,給予有效的針對性護理,作好健康宣教,可大大降低各種并發癥造成的不良影響,促進病人早日康復,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羅愛倫.病人自控鎮痛-鎮痛治療新概念.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275.
篇3
1外科病房護理安全影響因素
1.1護士方面的因素
1.1.1護士責任心不強
部分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缺乏主動性,對有疑問醫囑也機械地執行。未按級別護理要求觀察病程,呼叫鈴響才前往,病情變化不及時發現,導致搶救不及時,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搶救時機。對患者沒有認真識別、對手術部位不進行標識,導致接錯手術患者或手術部位錯誤。
1.1.2專科護理理論不熟練或技術水平低
外科引進新技術、開展新項目多,圍手術期護理難度大、技術水平要求高,對護理要求越來越高。低年資護理人員因理論技術水平低、經驗不足、協作能力不強等因素都可能對患者的安全構成威脅。
1.2護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2.1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執行差
質量管理體制是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嚴格的護理工作制度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證,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執行不力或落實不到位,對護理工作各個不安全環節缺乏預見性,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這些都存在安全隱患。
1.2.2護士缺編嚴重
目前醫院普遍護士缺編,達不到衛生部規定的床護比,護理人員不足,她們只能疲于應付患者的常規治療及搶救,對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缺乏時間,大量的基礎護理工作由家屬承擔,造成護理質量低下,甚至出現術后并發癥。
1.3患者方面因素
1.3.1對手術治愈的期望值過高
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術后恢復達不到期望值,不信任醫師護士,懷疑診斷、治療、手術操作錯誤,引起醫療糾紛。
1.3.2患者不配合治療和護理
外科患者治療需要在體內安置各種管道,給患者帶來一定痛苦,雖然護士反復說明留置的意義和重要性,個別患者仍擅自拔管。
2對策
2.1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安全意識
廣泛開展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護士學法、懂法、知法,依法行醫,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組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及護理安全相關知識。
2.2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素質
護理管理者要加強護理人員思想品德教育、專業理論學習及操作技能培訓,讓她們熱愛護理專業,加強責任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重點對新畢業、低年資、剛轉科護理人員培訓,使她們盡快掌握術前術后的護理常規及必要的搶救技術。鼓勵護士參加自學考試及各類繼續教育培訓,可選送年輕護理骨干人員外出聽課、學術交流、進修深造。
2.3增強團隊協作精神
鼓勵和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倡導護士在繁忙工作中相互幫助,善意提醒、相互監督,彌補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護理差錯事故發生。
2.4提升管理水平
護理安全是護理管理的重點,護理工作點多面廣,瑣碎復雜,存在不安全因素,直接影響護理效果,也影響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護士長不僅要掌握護理基礎知識及專科知識,還要及時了解國內外護理新動態;學習心理學、管理學、關系學,不斷提高護理管理水平。制定好專科護理常規、枝術操作流程;建立應急預案、告知制度、腕帶及手術部位標識制度、各種儀器操作流程等;使護理工作有章可循,為確保護理安全打好扎實基礎。加強護理過程的環節質控,特別是薄弱環節,要抓關鍵病人、關鍵制度、關鍵時間、關鍵人員、搶救儀器及藥品。制訂好各項質量標準并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部組織全院護理質量檢查每月1次,科室組織護理質控每周1次,護士長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各種規章制度,尤其是護理核心制度的落實情況,要求護理人員能背誦護理核心制度,更強調的是將核心制度的要求應用到護理工作中,及時總結及反饋科室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整改,將安全隱患消失在萌芽之中。
2.5合理配制人力資源,避免超負荷工作
護理部根據外科特點合理配備護理人員,護士長要根據科室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時間段、護理工作量變化,動態安排人力資源。實行彈性排班,當天安排手術多、新開展手術、重大手術都應增加人員上班,盡可能解決護士超負荷工作。遇到突發事件發生和危重患者搶救,及時啟動人力資源應急預案,讓護理人員有足夠的精力確保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
2.6加強醫患溝通,消除糾紛隱患
據統計,80%的護患糾紛是因為溝通不足或溝通無效所致。在實際工作中與患者溝通,重要的是站在患者的立場,進行換位思考,便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對病人過激的語言和行為,也能諒解并心平氣和的解釋和安慰,以實際行動獲得病人及家屬對我們的理解與信任。
篇4
[關鍵詞] 糖尿病;兒童;對策;護理難點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2(b)-0148-03
近幾年來,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與成長發育,與成人糖尿病相比,兒童糖尿病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如:治療依從性較差、認知性較差、飲食控制較困難等[1-2]。其中值得注意的包括兒童糖尿病的臨床癥狀不是十分明顯,臨床治療時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從而延誤了疾病的治療,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因此,根據糖尿病患兒的臨床特征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兒的臨床資料,并依據患兒的臨床特征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60例糖尿病患兒作為該研究對象,均選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有患兒入院治療前經過臨床常規診斷后疾病均確診,均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2005年[3]公布的診斷標準。所有患兒均為初次發病,多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體重降低等;測得其空腹狀態下的血糖平均值在8.6 mmol/L以上[4],對其尿糖進行檢測后顯示為陽性。
按照入院治療的順序分為兩組,分別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常規組患兒30例,男女患兒各有16例,14例,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9個月,平均(5.4±2.8)歲;實驗組患兒30例,男女患兒各有17例,13例,年齡最大的14歲,最小的10個月,平均(5.5±2.9)歲。比較常規組與實驗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疾病護理方法
常規組:給予一般護理措施,如:指導患兒正確飲食,注射胰島素時告知患兒及其家屬相關的注意事項等。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組的基礎上依據患兒的臨床表現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指導,包括針對性的飲食指導、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針對性的健康指導、適當運動、出院指導等。
1.3 評價指標
比較常規組與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率。其中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量表對患兒家屬進行調查統計,題目均設置為選擇題,將護理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三項,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5]。
1.4 統計方法
將該研究收治的60例糖尿病兒童的相關資料均納入SPSS17.0的統計軟件中進行數據處理。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比較,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分析
常規組:十分滿意11例,滿意13例,滿意度為80.0%;實驗組:十分滿意21例,滿意8例,滿意度為96.7%。說明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情況分析
常規組:出現5例(16.7%)并發癥;實驗組:出現1例(3.3%)并發癥。比較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護理難點分析
兒童糖尿病作為一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生活環境、家族遺傳病史、自身免疫功能等原因而導致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可判定為慢性終身疾病,其分期過程較為明顯,通常情況下,需要進行急性新陳代謝紊亂、短暫緩解、強化,并最終形成終身性糖尿病[6-7]。兒童糖尿病的主要發病年齡在青春期與學齡前,且癥狀通常表現不明顯,進行臨床診斷時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從而耽誤了疾病的后期治療,不利于患兒的成長發育與身體健康。近幾年來,該類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引發了酮癥酸中毒[8]等多種并發癥,這就提示相關研究學者應加大力度對糖尿病兒童進行分析探討,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確診率,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幫助患兒早日擺脫疾病的困擾,投入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總結該類疾病的臨床護理難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由于兒童尚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身體皮膚與肌肉組織發育不夠完善,導致給予胰島素注射治療時的位置選擇較為困難,且恢復所需時間較長,為此,應指導患兒家屬指導患兒正確注射胰島素,遵醫囑服藥等。
②治療執行力度不夠。由于患兒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較低,對自身的控制能力較差,需要家屬進行全程監督與幫助,如:合理攝取日常飲食、給予針對性的運動指導等。
③進行標本采集時的難度較大。該類患兒年齡一般集中于幾個月至十幾歲,自身控制能力較差,進行標本采集時需要家屬的協調配合幫助進行。
④糖尿病患兒流失問題日益嚴重[9]。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夠協調,農村人口的占比較大,該次收治的糖尿病兒童中13例來自農村,其中7例放棄疾病治療,其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對疾病缺乏足夠的認識等。
3.2 護理對策分析
①合理攝取日常飲食:糖尿病兒童在飲食方面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給予適當的飲食指導,保證兒童日常活動與身體發育所需;此外,合理控制日常飲食,保證良好的身體機能,根據患兒身體的具體情況適當調節飲食計劃,合理安排飲食時間與食物種類等。
②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與健康指導: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終身疾病,其治療時間十分漫長,對于兒童糖尿病來說更為典型。為此,應在疾病治療時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此外,時刻關注患兒的心理狀態,根據其不同的情緒變化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給予心理輔導時要告知糖尿病對患兒身體的危害,引起患兒家屬對該類疾病的重視,告知其應做好長期接受疾病治療的準備,排除患兒及其家屬的緊張、擔憂、害怕等不穩定情緒,積極配合疾病治療與護理,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等。
此外,還應告知患兒及家屬糖尿病的相關醫學知識,包括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流程、注意事項等,使得患兒及其家屬對該類疾病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家屬學會一些基礎的護理技巧,如:正確注射胰島素、檢查血糖與尿糖的變化情況、制定完善的飲食計劃等,幫助患兒出院后依然能夠繼續進行疾病護理。
③運動指導:糖尿病患兒大多以新陳代謝紊亂作為首要的臨床表現,實際治療與護理時還應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加強運動訓練,根據患兒的身體狀態與年齡等進行適當強度的運動。臨床研究[10]表明,給予運動指導可以有效發揮胰島素的效用,從而利于降低血糖,在進行運動時身體能量得到消耗,可有效抑制過度肥胖,改善患兒血脂水平,增強患兒身體抵抗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另外,在此基礎上結合飲食指導與胰島素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現低血糖現象;但是,若出現酮癥酸中毒的患兒不宜采納該種運動方式。
④定期進行疾病復診,加強日常檢測:若患兒經過臨床治療與護理后病情穩定可出院回家,且需要繼續進行疾病的檢測與復診。護理人員應告知患兒家屬具體的疾病檢測方法與復診時間等,通過復診可詳細了解患兒疾病的現狀與預后問題等,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可及時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兒童依據其臨床表現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幫助患兒改善病情,減少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較高,從而促進患兒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Skrivarhaug T,Stene LC,DrivvollAK, et al.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Norway among children aged 0-14 years between 1989 and 2012: Has the incidence stopped rising? Results from the Norwegian Childhood Diabetes Registry[J].Diabetologi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iabetes and Metabolism = Orga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2014,57(1):57-62.
[2] Ehehalt,S.,Dietz,K.,Willasch,A.M. et al.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Evidence for a cohort-dependent increase within the next two decades in Germany[J].Pediatric diabetes,2012,13(1):15-20.
[3] 張玉英.兒童Ⅰ型糖尿病臨床分析及護理難點和對策[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1,43(7):871-873.
[4] 古建平,付曉榮,衛海燕,等.胰島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療兒童糖尿病的療效及護理風險分析[J].廣東醫學,2012,33(18):2864-2866.
[5] 古建平,付曉榮,衛海燕,等.護理干預對1型糖尿病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0):3470-3471.
[6] 魏榮,柯曉燕.需要層次理論對兒童糖尿病住院舒適度及家長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147-148.
[7] 陸群,孫海峰,姚孝娟,等.循證護理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兒童糖尿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6):43-46.
[8] 胡云,鄒海英.雙“C”治療兒童糖尿病的臨床護理[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3(10):91-93.
[9] 酈丹軍,侯寶霞.兒童糖尿病病人個性化護理的思考與實踐[J].健康必讀,2013,12(1中旬刊):372-373.
篇5
【關鍵詞】無創通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7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819-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慢性的炎性疾病,其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1],而氣流受限往往是進行性的且伴隨有肺對氣體以及有害顆粒的炎性異常反應。近年來,很多醫學專家經臨床研究證實,無創通氣治療能夠明顯地改善缺氧、保持氣道通暢以及增加CO2的排出等等[2],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以及糾正呼吸衰竭等,從而為常規治療贏得了較多的時間。本文主要采用無創通氣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現將具體的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研究資料源于2007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確診為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54-79歲,平均(71.02±12.03)歲;將本組患者按照抽簽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抗感染、呼吸興奮劑以及解痙平喘化痰、吸氧、使用激素以及營養支持等常規的治療手段進行治療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無創通氣呼吸機通過面罩正壓通氣治療,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監測以及動脈血氣指標。調節起始吸氣壓力,從5mH2O(1cmH2O=0.098kPa)開始緩緩往上調節,一般可以調節吸氣壓力至18cmH2O,呼氣壓力逐漸微調至6cmH2O,讓患者感覺舒適即可[3]。
1.3患者滿意度治療后由醫生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詢問,主要可以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級別,不滿意則需說明具體的理由。
1.4統計學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均由SPSS16.0軟件加以統計學及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檢測結果對比見表1。由下表可知,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CO2、PaO2及pH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治療后較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COPD往往會由于一些臨床癥狀而導致呼吸衰竭的發生,常規臨床治療一般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隨著無創呼吸機的廣泛應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方法能夠顯著地改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滯留的狀態[4],它已經逐漸發展成為COPD并發呼吸衰竭的一個重要的臨床治療方法,不經過氣管插管且增加了肺泡通氣的一系列方法是無創通氣的總稱。用面罩機械通氣(FMMv)是無創通氣中最經常使用的方式,面罩機械通氣在多種疾病搶救中的應用逐漸廣泛,同時也取得較好的療效,經鼻面罩無創通氣已經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治療方法[5]。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為: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檢測結果、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結果顯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CO2、PaO2及pH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治療后較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施字衡,時國朝.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衰竭失敗的原因[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9,8(1):90.
[2]王義陽.郭兵.BiPAP呼吸機輔助治療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護理體會[J].臨床肺科雜志,2006,11(3):419.
[3]郭連英,張朝暉,謝碧珍.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28-29.
篇6
Application of RA disease activity scoring system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nursing management
WU Zhuqun WANG Hongzhi ZHANG Bin MA Juanmei MIAO Guofang ZHANG Ye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Jiaxing City First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xi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RA) disease activity scoring system(DAS28) in nursing care management of RA patients. Methods 55 patients with RA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Patients were trained to master the DAS28 assessment methods, and underwent self periodic re-evaluation to carry out "treat-to-target". Results The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 of mean TJCs, SJCs and DAS28 scores in the self-assessment of patients were 0.96, 0.96 and 0.9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physician/nurse assessment until September 2015. Follow-up found that medication program of 31% patients were adjusted, and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DAS28 activity compliance rate increased from 63.64% to 89.09%. Conclusion Self-assessment of patients and assessment results of medical staff are consistent through training by the DAS28 scoring system. The DAS28 score can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condition more accurately and adjust the medication program to carry the "treat-to-target".
[Key words] DAS28 scoring system; Rheumatoid arthritis; Nursing; Patient management; Treat-to-target
?風濕關節炎(RA)屬于自身免疫性慢性疾病類型,常侵襲性損害手、足等小關節,嚴重者可導致關節畸形,甚至功能喪失[1]。國際上常采用28個關節疾病活動度評分系統(DAS28)對RA患者關節活動度進行評價,以指導醫師進行科學、合理的治療[2,3]。既往研究表明,DAS28評分系統的資料采集、數據處理等流程均較為復雜,評分結果的準確性會影響病情評價的客觀性[4]。為此,本研究以我院RA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與醫務人員評分的相關性,更科學地評價治療前后RA患者關節活動度達標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3~9月我院風濕科收治的R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關于RA的診斷標準[5];②有初步的智能手機或相應終端的使用能力;③患者自愿參加本項目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影響正常研究者;②隨訪期間數據采集不完整或失訪者。截止2015年9月,1位醫生、2位護士參與研究,回收患者調查問卷63份,排除8例未評估疾病患者,累計入組55例。其中男8例,女47例,男∶女=1∶5.9;年齡19~83歲,平均(52.16±12.86)歲;病程0.5~20年,平均(3.90±5.37)年。職業分布:退休11例,無業5例,未填寫12例,在職27例;受教育程度:文盲5例,小學17例,初中17例,高中13例,大學3例。見封三圖8、9。
1.2 疾病管理體系
哥特醫療網(gw.91dr.cn)開發的智能疾病管理系統(SMART SYSTEM OF DISEASE MANAGEMENT SSDM)包括2個APP:“風濕咨詢中心”和“風濕管理專家”,醫生界面有蘋果版、網頁版,患者界面有蘋果版、安卓版、網頁版。基本思路為患者錄入疾病數據、醫生進行管理,形成以“醫生為中心,患者為主體”的疾病管理體系。
1.3 研究方法
(1)患者:通過調查表,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程度、是否進行自我評估、治療等)作為基線,小群組(每次4~6名患者)接受自我管理教育,使用“風濕咨詢中心”應用APP,對觸痛關節數(TJCs)、腫脹關節數(SJCs)及病情整體情況進行自我評估,結合血液檢查結果(ESR/CRP),錄入APP,得出28個關節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度評分(DAS28)。并使用APP進行HAQ指數評估。(2)專業人員:醫生/護士使用“風濕咨詢中心”應用APP,對患者進行TJCs、SJCs及病情整體情況評估,結合血液檢查結果(ESR/CRP)得出DAS28評分。(3)DAS28以28個關節計分,其計算公式為:(0.56×sqrtTJC+0.28×sqrtSJC+0.7×lnESR)×1.08+0.16[6]。參考2010年EULAR推薦的關于疾病活動度的規定[7],分為緩解:DAS28≤2.6;低活動度:2.6
1.4 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采集的數據錄入EXCEL電子表格,并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RA患者與醫護人員DAS28評估結果比較
通過比較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觸痛關節數、腫脹關節數及DAS評分,評價同類相關系數(ICC),結果基本一致,ICC均不低于0.96,一致性較好,見表1。
2.2 用藥方案調整
55例RA患者共采用11種用藥方案,在3個月治療期間,共有17例患者的用藥方案發生調整,占比31%,各治療方案應用情況見封三圖10。
2.3治療前后DAS28評分達標率變化
治療3個月后對患者進行重新評估,與治療前比較,達標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以累及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進展型自身免疫病,好發于女性,其發病率約為男性患者的2~3倍[8]。一旦患病,將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身體及精神負擔,國外將RA的預后結局歸納為“5D”,即痛苦(discomfort)、殘疾(disability)、花錢(dollar lost)、藥物并發癥(drug toxity)、死亡(death)之說[9]。Gabriel等[10]報道了美國綜合排名第一的梅奧診所對609例RA患者進行為期40年的隨訪發現,與健康人群相比,RA患者的預期壽命縮短10~15年。最新的美國風濕病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和歐洲風濕病防治聯合會(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11]均建議所有RA患者的治療均應該以實現緩解或降低RA活動度為首要目標。目前國內外關于RA患者治療的達標率仍然偏低,與EULAR和ACR建議的目標尚存在一定的差距[12-14]。?M早給予明確診斷,并實施對癥治療和規范管理,對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病后致殘、致畸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15]。
篇7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2012年婦科產手術行硬膜外麻自控鎮痛患者2800例,患者年齡在21-34歲,平均年齡為(28.9±2.1)歲。術前全部患者經檢查腰椎狀態良好,在患者L2-3段進行穿刺,實施硬膜外麻醉,術后將麻醉導管與硬膜外自控鎮痛泵連接,先注入硬外腔0.2%的羅哌卡因3ml,之后將0.75%的羅哌卡因10ml與50vg的舒芬太尼和0.9%的生理鹽水90ml混合后泵入,恒定流速為每小時2ml,如患者感覺到疼痛可追加每次0.5ml。
1.2并發癥觀察對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鎮痛后第1d、第2d、第3d,第5d、第7d的并發癥情況觀察,并按照并發癥特點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3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5.0,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
2結果
在2800例患者中有420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5%,并發癥情況如下表1。
3討論
篇8
婦產科手術需麻醉鎮痛,常見方式有如下兩種:一是在硬膜外行以自控鎮痛麻醉,二是肌注哌替啶并進行安慰鎮痛。前者由于在控制性上以及對患者身體的傷害度上具有明顯的優越性而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然而,自控鎮痛麻醉同樣會在術后發生并發癥,但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可以使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明顯降低。本文試對此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這三年間在我院婦產科進行過手術的6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為22-41歲,平均(30.48±1.85)歲。婦科受術者354例,251例剝除卵巢囊腫、103切除全部子宮;產科受術者246例,全部行以剖宮取胎手術。按照不同麻醉方式隨機分為300例在硬膜外行以自控鎮痛麻醉的自控組與300例行以肌注哌替啶進行安慰鎮痛的對照組。全部患者無麻醉禁忌。兩組患者在年齡、手術類型、禁忌癥上無明顯不同,P>0.05,可比。
1.2 方法
為自控組在硬膜外行以自控鎮痛麻醉,于患者L3和L4兩根棘骨間隙借助電子鎮痛泵進行硬膜外穿刺與持續性麻醉。術后將導管保留,以便進行麻醉劑導入。麻醉劑為4ml的0.2%羅哌卡因。注入后觀察患者實時反應,若無不良反應,則繼續使用鎮痛劑,即“90ml的0.9%氯化鈉生理鹽水注射液+0.1mg芬太尼+10ml的0.2%羅哌卡因”,給藥速率為每小時2ml[1]。若有明顯疼痛感受,則需加注0.5ml。加注間隔為0.25小時。保證全部患者所花費的平均鎮痛時間達到(39.20±0.29)小時。而對照組患者則在術后立刻撤去導管,不繼續行以麻醉,僅進行肌注哌替啶并給予安慰鎮痛。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所發生的具體術后并發癥以及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統計學軟件包“SPSS 19.0”對并發癥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計算,全部計數以采用(n,%)表示、卡方檢驗。
2 結果
表1為兩組患者在術后發生各種并發癥的幾率:自控組的300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幾率為16.33%;對照組的300例患者中有122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幾率為40.68%。對比顯著,P
表1 并發癥發生率(n,%)
注:*自控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進行比較,t=43.59,P=0.00
3 討論
硬膜外自控鎮痛在臨床上會使用芬太尼等麻醉劑,這些藥劑是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常見并發癥及對應護理措施如下:
(1) 頭暈目眩:出現率較高但程度普遍較輕,一般通過充足的休息與通暢的呼吸可以緩解。護理時可以令患者臥床休息,并保持病房的通風,保證空氣暢通。
(2)皮膚瘙癢:多因麻醉劑――嗎啡引起的,患者容易因抓癢導致皮膚破損,從而造成感染。護理過程中要注意告知患者注意,為其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對于嚴重瘙癢者可以為其服用抗組胺藥物,減輕其瘙癢感[2]。
(3)腹痛腹脹:出現率較低,一般是由于鎮痛劑刺激胃腸導致胃腸蠕動過慢而造成的,這種并發癥可輕可重,對于重癥者需要進行灌腸或者服藥進行胃腸減壓。
(4)尿潴留:此并發癥極為常見。患者排尿困難而感到下腹腫脹,強烈不適感會使患者產生焦慮心理,護理時需要從心理角度進行引導,并安排患者排尿。
(5)惡心嘔吐:芬太尼與嗎啡等麻醉劑會引起惡心嘔吐現象,這是因為這類鎮痛藥物具有催吐作用。若患者嘔吐則要進行病房衛生的清掃,如換床單、擦地,使病房保持潔凈,通風排除異味。
(6)低血壓:在進行硬膜外麻醉時,血容可能會降低,血壓也會隨之降低。這類并發癥的護理要點是:時刻關注患者血壓變化,通過輸液速率的調整以及增壓藥的給予來實現血壓的上升。
(7)呼吸困難:呼吸困難是并發癥中最為嚴重的一種,血氧飽和度與呼吸頻率的變化是該并發癥的直接反映[3]。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這兩項指標,一旦出現異常必須即刻報告醫師進行搶救。
硬膜外自控鎮痛對于臨床麻醉來說具有極為顯著的效果,與對照組(40.68%)相比,不易出現并發癥(16.33%)。即使出現并發癥,程度也比較輕微(表2中呼吸困難為自控組0例、對照組4例),因此,臨床上多選擇這種方法進行麻醉。
篇9
關鍵詞:護理干預;AECOPD;呼吸衰竭;護理效果
AECOPD也被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嚴重的影響,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采用輔助通氣的治療形式,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無創通氣治療和常規性治療方式存在本質性的差異,能讓患者免于氣管插管,但是在具體應用階段必須做好全方面護理干預,避免其他因素的影響。無創通氣是指不經人工氣道(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進行的通氣,是通過鼻面罩將呼吸機與患者相連,由呼吸機提供正壓支持而完成通氣輔助的人工通氣方式。具有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保留了正常的吞咽、進食、咳嗽、說話的功能,能迅速有效的糾正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等優點,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急慢性呼吸衰竭。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現一系列并發癥,甚至造成上機失敗。在本次研究中將選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4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采用適當的護理干預措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中選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4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在48~87歲,平均年齡(68.9±1.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指南》診斷標準,不存在氣胸、嚴重心肺疾病的患者。
1.2護理干預措施
1.2.1心理干預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會出現心理壓力大的情況,同時存在抵觸治療的情況,在臨床護理中需要告知患者無創通氣的治療程序和效果,及時讓患者了解相關注意事項,明確病理機制,進而減少心理壓力。
1.2.2通氣中干預護理 在通氣過程中,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及呼吸狀態的變化,了解患者的精神狀態,意識和主觀感覺,如果患者出現異常情況要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同時要給予患者營養支持,讓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熱量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了避免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必須控制碳水化合物,避免出現較多的二氧化碳CO2,加重CO2潴留。在護理過程中必須觀察患者生命指標的變化,對血氣進行檢查,及時調整結果參數,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1.2.3其他護理 在通氣過程中必須做好患者的全身護理工作,讓患者取半臥位姿勢,將頭、頸、肩放在同一個水平線長,保證氣道的開放性。同時根據患者的臉型選擇適合的面罩,將其固定在面部,根據患者的頭顱大小確定硅膠帶的長度,同時進行適當的移位,避免出現漏氣的情況。
1.3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的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對無創通氣治療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后,49例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出現明顯的變化,護理后各項指標明顯比護理前少,前后比較有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主要表現為高氣道阻力、高功能殘氣量和高呼吸功能消耗等,容易造成呼吸肌的疲勞。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經常采用在無創通氣治療,基于該治療方式的特殊性,在具體應用階段必須做好全方面的護理干預措施,并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減少患者的恐懼和焦慮的心理。同時要做好并發癥護理,不斷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和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幾率。無創通氣治療形式對患者自身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有利于對病情進行及時檢查和干預。患者對無創通氣的依從性不僅受心理因素的影響,還與其受教育程度、對疾病的認識、護患關系密切與否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則明顯優于對照組,與文獻報道相符,提示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通過綜合的護理干預方法,詳細評估,充分溝通,真誠服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基礎。通過相關醫學知識和成功病例的示范作用,使患者以合理的認知代替不合理的認知,同時在上機過程中傾聽美妙的音樂,和諧悅耳的音樂旋律甚至能直接改變患者的精神狀態,從而使患者消除心理恐懼,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在完全放松的情況下,調節吸氣和呼氣,與呼吸機良好配合,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49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出現明顯的變化,護理后各項指標明顯比護理前少,前后比較有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基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疾病的特殊性,在無創通氣治療過程中要做好不同階段的護理工作,強化呼吸檢測職能,避免病情加重。
參考文獻:
[1]汪曉艷.護理干預對無創通氣治療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命體征及血氣分析指標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2(23):90-92.
[2]閆長青,顏新艷,姚紅霞,等.潘靜四種機械通氣方法治療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0,23(02):80-82.
[3]王鳳瓊,劉加芳,李華.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高齡AECOPD合并呼吸衰竭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23(12):80-82
篇10
[關鍵詞] 呼吸系統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5.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統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為了解近年來廣州市區老城區居民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狀況及其危害程度、為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觀依據,現對廣州市越秀區2006~2011年呼吸系統疾病死亡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死亡資料來自廣州市越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統計數據庫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數據。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為呼吸系統疾病的越秀區居民的性別、壽命、死亡時間等特點,死因分類按ICD-10的標準進行。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變量分組頻數分析、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性別比較采用χ2檢驗,顯著性檢驗水準為0.05。
2 結果
2.1 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發現,2006~2011年廣州市越秀區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數超過10%的死因由高至低為惡性腫瘤、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腦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為呼吸系統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別比達1.64∶1,分年度計算性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 < 0.001),詳見表1。
2.2 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情況
在各類致死呼吸系統疾病中,男女性別存在明顯的差異:男性前三位死因為惡性腫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為COPD)(18.7%);女性則為肺炎(40.9%)、惡性腫瘤(26.9%)、COPD(13.0%);具體見表2。而且,從2006~2011年的呼吸系統疾病死因構成對比來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顯的上升趨勢;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動、但總體上變化不太大;而惡性腫瘤、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則有下降的趨勢,詳見圖1。
2.3 呼吸系統疾病死亡年齡分布
經統計,2006~2011年廣州市越秀區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為呼吸系統疾病者平均年齡為(76.9±12.8)歲。從表3可見,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歲以上)為主,從60歲開始,呼吸系統病死人數明顯增加,80~89歲年齡段達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超過10%的肺炎、惡性腫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見,惡性腫瘤在70~79歲年齡段達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歲年齡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過半數(52.6%)。
2.4 呼吸系統病死亡的氣候變化
據統計可知,越秀區居民呼吸疾病死亡與氣候有關,死亡人數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對具體病種而言,則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較高,10月最低;惡性腫瘤在1、5、9月份較高,3、7、12月較低;COPD在1、3、12月較高,10月最低。詳見圖2。
3 討論
根據本次資料統計可知,廣州市越秀區近6年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較高,說明呼吸系統疾病對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嚴重的危害,表明此區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勢較嚴峻,在今后工作中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呼吸系統疾病處于主要死因順位中第三位,與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統死亡病例中,男性明顯多于女性,且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與廣州市城區COPD的患病率和年齡特點相符[2],也與新疆26年的病例統計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則不同,經過多年的努力,肺結核已不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區的呼吸系統疾病防治重點是肺炎、惡性腫瘤和COPD,在三級預防中可以對男性、60歲以上老年人和天氣寒冷的季節有所側重,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的防治重點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癥狀交叉且復雜,呼吸系統癥狀不典型,特異性體征較少,合并癥及并發癥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統計結果表明,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論是總數還是肺炎、惡性腫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為最,估計與廣州的氣候特征有關。北京H區研究結果[5]顯示日平均氣溫>15℃時,日平均氣溫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統死亡增加的危險因素,且在>25℃時氣溫升高對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影響更加明顯。但廣州市的情況不同,楊軍等[6]利用廣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數的時間序列資料,結合同期氣象資料顯示,低溫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相對危險度為1.020(1.001~1.037),而高溫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廣州市1、2月平均氣溫最低,1月份則通常是驟冷陸續發生的時候,呼吸系統疾病容易發生、加重。此外,李寧等[7]統計廣州市多家醫院2006~2008年呼吸系統疾病每日死亡人數的資料,結合同時期環境監測和氣象資料分析發現,大氣污染在冬季對居民呼吸系統疾病造成的死亡影響高于夏季。呼吸系統疾病日死亡人數較多月份與各污染物濃度較高的月份趨于一致。鐘南山院士長年對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氣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8]。因此,環境治理也是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而言之,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廣州市中心城區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說明呼吸系統疾病對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嚴重的危害,全社會必須重視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這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及流行病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春鳳,陳仲慶,劉文斌. 上海市五角場鎮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2,24(2):160-162.
[2] 劉升明,周玉民,王大禮,等. 廣州部分城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 臨床內科雜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構成比分析[J]. 農墾醫學,2001,23(6):374-375.
[4] 郭麗. 186例老年肺炎臨床特點和治療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2012(2):258-259.
[5] 陶輝,童建勇,沈艷輝,等. 北京市H區日平均氣溫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11,(7):569-572,659.
[6] 楊軍,歐春泉,丁研,等. 廣州市逐日死亡人數與氣溫關系的時間序列研究[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12,(2):136-138.
[7] 李寧,彭曉武,張本延,等. 廣州市居民呼吸系統疾病每日死亡人數與大氣污染的時間序列分析[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9(6):86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