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病理實驗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1: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疾病病理實驗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呼吸系統疾病病理實驗報告

篇1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病機制、發生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課程。[1]但由于病理學內容本身存在抽象概念多、形態描述多、理論知識記憶難等問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缺乏學習主動性。因此,實驗教學在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顯得非常關鍵。我們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教改實驗班的培養方案,對病理學實驗課進行如下改革,旨在進一步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1.高效應用網絡版數碼互動實驗室進行實驗教學

網絡版數碼互動系統由學生和教師用的高像素數字化多功能數碼顯微鏡、多媒體和軟件教學平臺、雙向語音和文字交流系統、圖像處理與分析模塊、實驗報告和考試模塊等組成。[2]教師只需一臺教師計算機就能同時顯示、控制學生端多臺數碼顯微鏡的畫面,可以對其圖像進行調整、捕捉和放大,以及對教師端數碼顯微鏡圖像進行顯示和捕捉。因為教師計算機可以實時動態監控每一個學生的觀察內容,便可及時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解決。教師端可以把教師計算機中的圖像傳送給全體學生,達到示教作用;也可把任一學生計算機中的圖像傳輸給其他學生,達到示范作用。

在學生計算機中存儲有大體病理標本、尸解錄像等資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隨時調用觀看,以便將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學生計算機中存儲有正常器官組織的圖像,學生在觀察病理切片的過程中可隨時查看以進行對比觀察。

2.實驗內容改革

(1)緊密聯系臨床病例,改革實驗內容。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樣對學生在學習中創造性思維和開拓創新能力的激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谶@些情況,我們開展綜合性教學,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設置臨床病例討論課,結合臨床病例提出問題,通過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引導其主動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胃潰瘍”這一疾病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胃潰瘍的切片,解釋胃潰瘍患者為什么會出現進食后疼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功能與結構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由病理變化所決定,同時引出胃潰瘍并發出血、穿孔、幽門狹窄或者癌變的病例討論。提供有關臨床資料,讓學生通過病理學知識,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系列的并發癥。由于潰瘍侵蝕到潰瘍周圍的血管導致血管破裂并發出血;由于潰瘍處胃壁變薄容易導致胃穿孔;經久的潰瘍出現大量瘢痕,這些瘢痕的收縮可引起幽門狹窄;此外,潰瘍邊緣的黏膜上皮或腺體因不斷受到破壞及反復再生,在某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細胞可發生癌變。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所觀察的切片和大體標本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臨床病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還能為以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緊密聯系組織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組織學與病理學同屬形態學科,組織學研究的是正常的人體微細結構,而病理學研究的是病理情況下異常的組織結構。因此,學好組織學是學好病理學的基礎和前提。由于病理學和組織學授課不在同一學期,相隔時間較長,在上病理課時,學生對所學的組織學知識大多已忘記。因此在觀察病理切片前,復習相關的組織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對比正常和異常情況下的組織結構,有利于學生掌握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變。比如在呼吸系統疾病一章,講到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肺氣腫和支氣管哮喘等內容時,讓學生先學習正常的肺組織結構,了解細支氣管管壁較薄,主要由單層上皮和平滑肌層構成,肺泡是由單層肺泡上皮圍成的半球形小囊。在大葉性肺炎灰色肝樣變期時,肺泡腔內有大量纖維素和炎癥細胞,且纖維素通過肺泡孔相互連接;小葉性肺炎時細支氣管管壁的上皮變性、壞死、脫落,管腔內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紅細胞及脫落的上皮;肺氣腫時肺泡擴張,肺泡間隔變窄斷裂,相鄰肺泡融合形成較大的囊泡腔;支氣管哮喘時,支氣管黏膜上皮局部脫落,黏膜下水腫,杯狀細胞增多,細支氣管管壁平滑肌肥大。在觀察切片時要求學生先在低倍鏡下瀏覽觀察,辨認是什么器官組織,病灶在哪里,病灶的形狀如何,然后在高倍鏡下辨認病灶的結構形態特點。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先掌握正常組織結構,再觀察異常的組織結構,使其較容易理解和掌握病理學知識。在整堂實驗課的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發言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對比正常組織結構描述疾病的病變特征,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3.實驗考核手段改革

我們改變過去以實驗報告為主的實驗考核辦法,而將顯微鏡的使用、課堂提問、勞紀、實驗報告和實驗考試作為綜合評定指標。實驗考核采取百分制,其中顯微鏡的使用占5%、課堂提問占5%、勞紀占5%、實驗報告占25%、實驗考試占60%。對學生進行實驗綜合考核,使得實驗成績更趨合理且實驗效果好,具體辦法如下:

(1)顯微鏡的使用:考核學生調試光學顯微鏡的熟練程度、操作的規范性及準確性等,教師在每節課中反復、巡回指導,并如實記錄每位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

(2) 課堂提問:教師講解完切片后,學生自己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教師可通過學生顯微鏡顯示在教師機上的圖像對學生進行提問,針對他所看到的圖像問其看到的圖像取材于哪個組織。此外,我們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正常組織結構特點學習他所觀察的切片的病理改變及病理結構特點,進而從整體上掌握所學知識。

(3) 勞紀:學生實驗勞動紀律考核,包括每次實驗課學生的考勤、實驗結束后學生對實驗儀器的整理和實驗用品的歸還等情況進行考核。

(4)實驗報告:學生根據自己鏡下的病變繪制實驗報告,完整地描述病變的主要特點。教師在批改學生的實驗報告時,針對學生對鏡下病理圖像繪制和對病變特點描述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給出成績。對于不足的地方,逐條指出并要求其改正。

(5)實驗考試:實驗考試是一種可操作性強的考試,是用量化指標考查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效果。為了客觀、公平地反映每一位學生的真實水平,我們在考試內容和組織形式上經過反復探索,認為以下這種考試方法比較可行:即從制作好的考試課件中選取切片和大體標本共10張,由多媒體自動播放,每張幻燈片播放時間根據考核內容進行設定,只寫出名稱的播放時間為30秒,需進行描述病變特點的播放時間為3分鐘??荚嚳偝煽優?0分,考試總分達36分為合格,不合格者給予一次補考機會,補考未通過者應重修本門課程。

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將所學的醫學知識融會貫通,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病理學、組織學及臨床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由被動地聽課變為主動地求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