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成就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研究成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學研究成就

篇1

關鍵詞:體育;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從經濟學、管理學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發揮之前,它的研究價值可能僅占1%,甚至是0。因為我們知道科學研究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研究價值體現在哪兒?從應用的角度看,體現在所研究的問題能對社會或實際工作產生重大的意義或作用;從理論角度看,研究問題的提出應當能促進科學的發展。可見,研究成果的轉化是科學研究價值的有效平臺、是檢驗科研價值最有效的途徑。

二、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現狀

(一)成果轉化周期長、轉化率過低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如何轉化,是長期以來困擾社會科學界的一個問題。社會科學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生產力,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特別是對基礎理論研究是否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不同的理解。我們認為,社會科學成果無論是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對策研究,都是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只是轉化的方式、途徑與自然科學的成果有所不同。

當前,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速度慢,轉化率低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僅降低了研究意義,而且為重復研究埋下了隱患。以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項,截至2005年年底已結668項,結項率為96.39%。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體育軟科學研究成果匯編,匯編內容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研究項目中已經結項的,部分優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錄了28篇、2001年收錄了39篇、2002收錄了43篇、2003年收錄了45篇、2004年收錄了43篇、2005年收錄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資助出版了三本書,包括5項研究成果,華南師范大學《美國體育社會學》、上海大學體育學研究中心《日本體育產業研究》、首都體育學院《體育經營學》、體育信息科研所《體育賽事經營管理》、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管理學院《美國體育管理理論與實踐》。9本匯編共包括251項研究成果,轉化率為37.57%。當然,部分研究成果通過或政策應用等形式也進行了轉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以研究成果摘要匯編的形式還是以論文或政策應用的形式進行轉化的僅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轉化途徑單一、專業性不強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以公開出版發行的方式面示學術界與社會。這是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2、以內部報告的形式,為黨和國家、政府部門、地方省市和企業的決策提供政策依據和正確的理論方法,服務于社會;3、以在學術研討會議上發言或提交論文的方式,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4、以學術評價、評論的方式,向學術界和社會介紹和闡釋社會科學成果的研究內容、研究狀況、研究水平、學術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動學術交流與學術爭鳴;5、以教學演講、電視訪談、影視制作、網絡文章等方式,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大眾傳播媒體,多方面地發揮認識世界、傳播科學知識、傳承文明、教育青年與民眾的功能,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

三、制約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因素

(一)學術環境影響

就社會科學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員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對國家和社會急需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熱情不高;有的學者有意無意地遠離實際,認為只有搞純學理研究才是有學術水平和學術品位,看不上做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和宣傳的人;有的學者的應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夠,研究質量不高。這些都造成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困難。科研成果推廣應采用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戰略。同時,現有的成果管理的評價機制,還沒有將成果的轉化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內容。以學術價值為評價重點的取向,有利于學者不斷提高其學術水平與學術質量,但由于評價的結果大多用于評獎、專業考核和評職稱等項工作,也加劇了一部分研究人員重成果寫作不重成果應用、重學術界反響不重社會影響的傾向。

(二)社會環境影響

就其外部而言,完備的社會科學成果轉化與應用的制度與機制還未形成;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徑還需進一步拓展和規范化、制度化;對社會科學成果應用中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待改進;一些實際部門的同志對社會科學的學術貢獻和實際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視不夠。

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適宜科研成果轉化的新體制;增加經費投入,設立成果轉化基金;探討建立科學、客觀、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轉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等。既要拓寬視角、轉變觀念,提高對成果轉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也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國家和社會科學界在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方面的制度和機制建設。

(二)完善推廣方式及途徑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推廣尤其自身獨特方式與途徑。按成果的性質及應用范圍,其推廣的方式與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包括應用基礎):通過公開,參加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報告,專題講座和出版專著等方式,進行推廣;2、實用性研究成果:通過咨詢、報告、和提供有關部門進行試用等方式,進行推廣;3、拓展互聯網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應用

扭轉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傳社會科學研究的成就與社會貢獻,又要不斷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為社會和大眾提供高質量、多形式的優秀成果;逐步糾正當前學術界的不良風氣,改變的被動因素,增強研究人員的主動研究意識;增強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聯合協作,以其不斷改變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氛圍,繼而不斷提高研究質量。

參考文獻:

\[1\]田雨普.澳大利亞高等學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內部管理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09,(1):47.

篇2

中國音樂史背景是非常久遠的,可以一直追溯到幾千年前,根據有關考古學者發現,中國的音樂歷史可以具體的追溯到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是在幾千年長河中,逐漸創造了其豐富的屬于中國自己的音樂文化素養。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多個地區的人類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從孔子時期傳到了六藝唐代的音樂樂器(胡琴)在到西方近代音樂中,中國音樂在吸納外來音樂的精華要素的過程中不斷的給自身帶來了發展,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禮儀之國,其古代人在自身人格方面的素養是相當高的,國家禮儀方面與國家文化方面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地位。在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了立于禮,成于樂,興于詩的學習方式。

二、西方近代科學本質

西方近代科學其主張的主要是研究自然界,西方有關學者非常關注大自然所發生的事情,其西方學者尤其重視實踐實驗的做法,以實驗為基礎來確定事物對與否,注重實際來得出結果。在近代科學中,西方學者認為直接觀察現象并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在科學理論中,科學只認定其實驗成果,用事實依據來得出結論,這也就相當于,不能以觀察自然的現象來確定事物,而是,要采取科學性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的方式來確定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有關學者達芬奇說過,科學如果不是從實驗中蛻變出來的,那么其就沒有任何的可信性,因為實驗本身就是確定世間萬物的本質。科學化進程應該遵守,用實驗事實來說話,不能以信口說了算的原則來進行,西方哲學中表達了,科學的理念不是武斷的理念,而是嘗試性的理念,其科學化是不按常理,不根據直觀來表現的,而是建立在實驗證據的基礎理論上,科學研究要有落實,踏實的人來進行,科學所推測的結果是要經過很多次的實驗來進行測試的,這也是西方近代科學化進程的主要特點。西方近代科學化進程的第二個特征是科學從不相信權威,是一種自身追求真理以及自由的精神理念,德國學者,愛因斯坦曾經運用犀利的話語指出,科學研究進程是需要精神上的自由的,可分為精神上的外在自由以及內在自由。精神上的外在自由是不會發表任何關于理論研究的見解,內在自由是自身思想上不受任何權利約束。在科學化進程中是不存在最終的真理或理論的,目前所有能用科學解釋的事物都只是暫時的,相對應的,科學是沒有永遠的真理,全部都是暫時性的結論。但是,在成功的理論都只是接近于真理的一種表達形式,最后都要讓給最新研究的理論認識,所以,在科學進程方面是不存在任何權威性的知識。

三、科學實踐與實驗

二十世紀中期的著名哲學家波普爾說過,科學學者不僅是實驗還是理論家,因為,他們都提出了事物理論的簡述,然后進行試驗來檢驗其正確性,逐漸得出結論。通俗一點來說,科學家是在科學領域里面設想虛假的理論,然后用自身的實踐實驗來進行檢驗。有關學者貝爾納提出,科學的方式從根本上是用來評判事物的,最后的實驗結果才是得出結論的依據。近代西方科學化進程是依照實驗來作為科學理論的基礎也是科學研究方式的有效體現。朱載堉作為近代中國音樂史科學化的先行者,在科學、藝術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大的成就,其就像中華文化的不倒翁,朱載堉在人類文明歷史文化上都是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不論從探討朱載堉的文化學術自身還是研討朱載堉的歷史地位,其每方面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文化價值。通過對中國近代的音樂歷史進行總概述和分析,覺得在中國音樂文化是在逐漸成長中的,朱載堉是中國近代音樂史科學化的先行者,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可以從多方面來進行分析,但是,運用中國音樂史文化的科學化進程的這一方面是具有不同的意義的。在朱載堉后期也有很多學者對其歷史地位進行分析探討,自身認為這些都是符合實際要求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有著不小的限制性,他們常常會被限制在朱載堉的音樂史文化領域的成就當中,不能讓自身脫離出來。雖然,朱載堉所生活的時代,在歷史上是相當繁榮的,根據近代的有關學者在中國本土的文化成長上進行分析,朱載堉是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做出來相當多的貢獻其根據中國音樂史來結合西方的科學研究精神,來驗證自身的治學方式,這完全符合西方近代科學家的有關標準。西方近代科學的傳入才導致了研究中國音樂史進程的開始。

四、結語

中國音樂史要想發揚光大,還需要不斷的去改善自身,依靠自身的努力,以及借鑒其他方面進行輔助,要不斷的吸收國外的科學研究經驗和成果,來完善自身的不足,任何發展都會受到學術的制約,中國音樂史在發展中走向科學是勢在必行的科學化進程在中國音樂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色彩構成課程 色彩原理 色彩認知能力 圖形構成

大自然的顏色精彩紛呈、變化萬千,人類因為有了色彩感覺,才能準確、完整地接受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人們的生活與色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色彩造成的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刺激感,不斷影響著人們,從而色彩完全融合于人們的生活中,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色彩構成的教學環節,從對色彩的理性認識著手來提高學生的色彩認知力和色彩感悟力,顯得尤其重要。

一、掌握色彩原理學習的重要性

色彩構成課程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即三屬性:明度、純度、色相。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它包括純色與白色、黑色相往復的單一色相的明暗關系。明度相對于色相和純度,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可以用黑、白、灰的無彩色關系單獨表現出來,而色相和純度則是需要依賴一定的明暗才能顯示。明度是色彩的骨骼,是色彩的關鍵。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是顏色彼此相互區分最明顯的特征。每一個色名都表示一個特定的色彩印象,如紅、橙、黃、綠、藍、紫,它們之間的色彩相貌就不同。色相是色彩的肌膚,是色彩的靈魂。

純度是指顏色的鮮艷度或者飽和度、色彩的鮮濁程度和含色量的程度。純度體現的是色彩的品質,是色彩的精神。紅色加了白色就變成了淡紅,我們就可以說淡紅色的明度是比紅色提高了,但是因為淡紅色中的紅色含量減少了,所以鮮艷度就降低了,換而言之就是淡紅色的純度比紅色減弱了。一個顏色的純度高并不等于明度高,它們并不成正比。當明度變化時純度當然也在變化,不管明度是增大或是減小時純度都會降低,只有明度適中,純度才會最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了解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并能根據基本原理進行正確的應用,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光彩,如在服裝的色彩搭配上,色彩如何搭配、怎樣搭配合理是非常關鍵的。對于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的人,色彩的調配處理尤其重要,從整體上看它既要有對比又要有和諧統一,要表現出不同個體的內在氣質,從而達到最佳的效果。

掌握色彩原理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及實踐中同樣能發揮明顯的作用。比如我們對一幅畫進行分析,它究竟美在哪里,我們首先要作具體的分析。首先就是分析它的色調,一幅畫美不美要看色調是否和諧統一,色調是畫面色彩總的傾向,它包含色彩的三屬性。我們從色相上分析畫面,有紅色調、綠色調,有黃色調也有紫色調等。我們從明度上去分析,這幅畫是暗調子(低調),那幅畫是灰調子,或這幅畫是亮調子(高調)。我們從純度上去分析,這幅畫是灰調子,或是鮮調子,它的飽和度是高還是低,這樣才能正確地判斷畫面的效果。所以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對于分析圖像就有了方向。

此外,我們還可以運用色彩的三屬性進行色彩的對比分析,如從色相上分析有冷暖對比,有近似色對比、對比色對比、補色對比。從明度上分析有明暗對比,有高長調、高中調、高短調,有中長調、中中調、中短調,有低長調、低中調、低短調對比。從純度上來分析有色彩的鮮灰對比,掌握并學會運用色彩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們進行色彩分析,進行作品創作。

二、通過課題訓練提高色彩認知能力

在色彩構成課程中,可以通過課題訓練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感受色彩帶來的美妙視覺效果,從而真正掌握和運用色彩規律。

紅花要靠綠葉襯。色彩的美妙之處在于對比,沒有對比的色彩,畫面就顯得慘白。色彩有強對比,有弱對比,這樣才能顯出色彩的韻味。當然,對于局部色彩要有對比,對于整體色彩又要統一,需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色彩空間混合課題的訓練,使同學們仔細觀察色彩,加以分析,并進行色彩的調配。在調色的過程中,結合色彩的基本原理,進一步體會色彩的對比關系,增強對不同色彩特性的認識,從而完成這一課題的訓練目標。有時,近看是一塊塊跳動的色塊,遠看一幅精美的畫面才凸顯出來。畫面的色塊就像音樂的旋律一樣跳動。色彩有著微妙的變化。如在鮮灰對比中,僅灰色就有綠灰、紫灰、蘭灰等多種色相,無論哪種色相的灰色都能使畫面產生和諧之美,這就需要關注不同色相之間的微妙差異。在色彩空間混合課題訓練中,通過對一塊塊顏色進行調配,正確感知不同的色調韻味,通過不斷實踐不斷摸索,了解每種色彩的特性,從而調出自己所需要的顏色以達到畫面的完美和諧統一。

又如,在色彩的對比與調和課題訓練時,每個圖形的明度對比的強弱不同,傳達出的色彩感覺也不同。在明度基調中,各種對比色調所表現出的色彩性格和感情是不一樣的。這一課題通過理論闡述和圖像賞析,可以了解到明度對于圖形的不同表現方法及效果,進一步把學到的色彩構成知識運用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和色彩相聯系的圖像中去。

三、把握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

色彩構成不僅僅強調色彩的基本原理及其運用,還包含著構成的形式,也就是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比如蒙德里安的抽象圖形構成,畫面是由不同的格子組成,看上去很美,其實圖形包含著數字的黃金分割率,具有標準美的感覺,并證明了許多造型物體與空間只要近似于黃金分割這個數字,在視覺心理上就能產生部分與整體的比例美感。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一是單純美。單純的含義是指色彩簡潔明朗,并非是簡單和單調的意思。因為簡單和單調的圖形缺乏圖式語言和內涵,而單純美的原理是將復雜的結構簡潔化、秩序化,是一種極簡表現形式。對色彩構成的要求簡約,主要的色彩結構特征突出引人注目,增強視覺感。單純美的形態能創造出豐富的信息內容和變幻莫測的圖形,以凸顯它的內在價值。如金鷹國際的設計,給人以簡約之感,就是延續單純美的意旨設計的。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二是平衡美。平衡美就在于平衡,其效果就是穩定的意思。在多種平面設計中都要求體現出這種美感。在色彩構成中更是要強調這種法則,色彩的輕與重、冷與暖在視覺上有平衡感,從而達到心理平衡。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三是節奏美。節奏美在音樂中就是節拍,有一種律動的美。而在色彩構成中就是秩序,有規律性變化的美。在節奏的強化之下色彩能產生情調,形成“韻律的美”。色彩與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把音樂中的節奏用色彩構成的形式去表現,從畫面的色彩構成中體驗音樂的節奏美。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二是平衡美。平衡美就在于平衡,其效果就是穩定的意思。在多種平面設計中都要求體現出這種美感。在色彩構成中更是要強調這種法則,色彩的輕與重、冷與暖在視覺上有平衡感,從而達到心理平衡。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三是節奏美。節奏美在音樂中就是節拍,有一種律動的美。而在色彩構成中就是秩序,有規律性變化的美。在節奏的強化之下色彩能產生情調,形成“韻律的美”。色彩與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把音樂中的節奏用色彩構成的形式去表現,從畫面的色彩構成中體驗音樂的節奏美。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四是韻律美。音樂上有大調、小調之分。大調莊重、激昂,表現雄偉、壯麗的主題情調;小調輕快、歡悅,表現優雅、抒情的主題情調。由此我們從色彩構成中通過點線面的色彩表現,把對音樂的韻律運用到色彩構成的圖式中,如在畫面中直線的粗與細的含義、曲線與斜線的含義。在節奏的約束之下,圖式中表現出靜態、動態的趨勢,也就形成了“旋律”的美感。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五是對比美。通過兩種不同事物的相互對抗,在矛盾中相互吸引、互相襯托而形成的對立統一的現象,這種現象會在視覺心理中產生刺激的美感,這就是對比美。色彩構成中,為了使形態生動、活潑、個性鮮明,就可以運用對比的法則。對比的表現形式、內容很多,如圖形有形體方面、空間方面、材質方面、色彩方面等。在色彩構成方面運用對比法更多。然而,如過于強調刺激缺少調和,形體空間就會顯得雜亂。對比與調和的關系是:對比產生調和,矛盾的雙方,越相近則越調和,越對比則越刺激。所以要根據畫面的需要使之真正形成對立統一的關系。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六是強調美。強調美含有夸張的意思,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重點,讓視覺一開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如在圖形設計時,哪部分是主體,哪部分是陪襯,如何用強調手法突出重點,不能平均對待,否則會喧賓奪主,直至失去審美價值。

圖形構成的美的法則之七是統一美。統一美的法則要求使各種各樣復雜的因素統一在一個完整、明快、圓滿的意境之中。除了視覺上對造型的結構大小、色彩強弱、材料組成的整體風格分辨之外,還要在復雜的“感覺效果”上形成統一,以達成一種和諧的美的感受。

在色彩構成教學中,不可能完全離開現有的色彩構成體系去開創一門新的傳授色彩審美與運用的學說,但也不能拘泥于傳統,新的時代和新的技術賦予我們新的觀念,色彩構成教學也不例外,它必然要與眾多新興技術和知識體系發生關系,而快捷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推陳出新的教學思路是實現創新目的的重要保障。高等學校教育不可能窮盡或預見所有的專業內涵或未來的學科變化,也不能使學生一勞永逸地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但我們可以傳授給學生創新的思維和方法。社會在發展,設計教育自然也要隨之改進。我們應該圍繞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始終以此為目標與時俱進。

整理

篇4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探究性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2-0218-02

新課程改革后,《科學》代替了《自然》。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包含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兩個部分。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準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這也是一個使學生既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思維方法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科學》新課標的精神實質,盡量為學生提供實驗動手操作的機會,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探究的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概述

小學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塑造階段,教師在對孩子們進行科學文化教育的時候,不能忽視了開發孩子智力的教育。小學開設科學這門課程是對孩子們智力開發和科學知識教育的重要課程。在科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自然現象的解釋,一些實驗常識的驗證等。通過讓孩子們親自動手,親眼見到實驗現象的發生,一些自然現象的驗證,能夠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能夠使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同類的問題后用科學的思維來理解和處理。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科學實驗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做到真正的科學實驗,而不是像以前純理論的教學;要讓孩子們自己參與到實驗當中來,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大膽思維的能力,科學地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為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2.新課程下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性教學的策略

2.1 利用生活材料進行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課堂教學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有機地融合。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充分地利用知識與技能這一載體,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發展技能,同時又要注意過程與方法,不要搞成模式化,要通過實施科學探究性的教學讓學生們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再者我們的科學教學應該滲透在學生的科學活動當中,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地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繼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僅是指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應該包括學生的生活。課堂教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生活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另一方面課堂教學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它是基于歷史與現實指向個體未來的可能生存與發展的一種生活。較好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課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2 建立家庭型的科學探究實驗室,讓科學實驗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說過,動手能力實際上是動腦能力,做實驗時你先要深刻地動腦思考,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動腦。所以,實驗教學不僅是"做中學",還要"做中思",只有重視實驗方法的教育,才能有效把握實驗的關鍵點,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科學實驗中來。科學的探究過程不應局限于課堂,而應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小學生家庭型科學實驗室的建立,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謂小學生家庭型科學實驗室主要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在家中或學校收集一些實驗材料,如小石子、鐵釘、螺母、飲料瓶等生活中的物品,再配備(自制、購買或借用)一些最基本的測量儀表和裝置,如溫度計等,從而成立了實用性很強的小學生家庭型科學實驗室。而它的建立,能使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活動的范圍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開展科學實驗活動。此外,家庭里的冰箱、桿秤、體溫表等可以做許多實驗,也是小學生家庭型科學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學生不僅能在學校實驗室里開展科學研究,在課外、在家中也能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究、去發現。

2.3 拓寬實驗內容,讓學生參與。設計實驗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因此科學實驗教學不應拘泥于課堂,教師要鼓勵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引導學生學會用探究與"自助式"的方法來拓展實驗內容。在這一過程中,要根據兒童心理年齡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制定的實驗計劃,設計所需的器材,并能適當地自制實驗器材,以此培養他們獨立操作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為此,要把實驗課的探究性與創造性學習的空間充分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行探究。科學實驗的本身就能很好地展示知識發生、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在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而且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問題或現象加以探究的熱情,令學生從一個個小有成就的自主實驗中,體驗到主動學習和探索求知的快樂。

例如,學生在學會使用溫度計后,讓學生到室外用溫度計測量每天的氣溫,讓他們自己安排測量的時間,自行設計測量方案,并記錄每天自己測量到的溫度,讓學生充分感知溫度變化的現象,做個小小的氣象員。再如《光是怎樣傳播》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對比實驗,充分感知光傳播的現象,證明光確實是沿直線傳播的科學結論。

篇5

教師作為“學有專攻”且“聞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夠提供給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須具有的知識與能力。有效教師具備激勵型人格、熱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師的教學“以成功為導向”;有效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有條理的。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雷蒙德•卡特爾認為,可能影響教學有效性的教師特征如教師的特點、性別、年齡、知識水平及接受專業訓練的程度,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如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技巧以及對學生的評價等[2]。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師不僅應諳熟本專業的相關知識,還要了解本課程與臨床專業課程的聯系、醫學發展前沿動向。對于醫學遺傳學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把握時機、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學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基礎醫學課程有效教學的教學目標必須明確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高質量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每次課堂教學目標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幫助授課教師準確把握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以醫學遺傳學為例,講授單基因遺傳病一章內容,教學目標即掌握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和性連鎖遺傳病的遺傳規律,會應用它來分析、解決臨床應用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如計算子代再發風險,解釋近親婚配的危害等。

3基礎醫學課程有效教學須注重學生主體差異

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意個體差異。依據這一理念,教師的教學應緊緊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著不同生活經驗、豐富情感和個性差異的人,這使得教師總是身處一系列頻繁切換的課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學生的先前知識結構、當前的學習狀態、自我認識、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又要了解學生的需要與個體差異,如口腔專業以及眼視光專業的學生與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相較,就存在醫學遺傳學基礎知識薄弱、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沒有主動學習的動力等特點。

4有效教學的達成要素

4.1對話教學

對話教學是創造生成的。教師隨著學生思維的變換、心態的逆轉和情緒的波動,敏銳地把握各種教育契機,重組教學資源,以達成主體間的心靈碰撞和視閾融合。在對話式教學里,教師不能將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權威這種穩定的空間里,同時學生也不能處身于隱蔽自己的安全地帶,師生之間應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籬和課程進展的有限邊界,釋放學生的心智,使之在廣闊的課程空間中漫游[3]。讓互動與合作充盈著教學肌體,讓教師把握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讓課堂就像畫軸一樣逐漸展開“未曾預約的精彩”。

4.2有效互動與提問

有效互動要求準確把握“等待時間”。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應該留給學生4~5秒的時間思考其提出的問題,這段時間是學生處理問題、形成答案的最佳時間。很顯然,目前大部分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一般只有1~2秒,當學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師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時,教師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問題轉給能快速作答的“好學生”。教師的這種做法無疑在暗示學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這在無形中打擊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其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針對一個知識點提問的角度、時機,是值得授課教師研究的;在問題提出之后,教師的“等待時間”及與學生“眼神”的交流,都將影響互動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學

生成式教學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發展的時代意義上對有效教學的規范進行了重新解讀和再概念化,從而實現了有效教學文化范式的重要變革。生成就是打開另一種思路,重新認識課堂中生命體的真正活動狀況和自由意志的張揚程度,從而激發師生的內在生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學的基礎是教師對教材、學生、教學環境的了解和把握,取決于學生與教師的有效互動;生成式教學關注教學的附加價值,需要教師的示范效應。

4.4教師的教學經驗

課堂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應有的教學經驗,教師教學經驗的合理性表現為能夠促進有效教學的達成。教學經驗與教學實踐有直接的聯系,它是教師在長期教學活動中對課堂教學情境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師教學生活的一部分,能夠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教學經驗是一個教師的精神財富和教學資本,也是構成教師對教學認識的內隱理論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經驗實際上影響其課堂教學行為。在課堂有效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既有教學經驗的運用價值,充分發揮其合理成分,促進有效教學的達成[5]。適應課堂有效教學的需要,教師應該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學經驗。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因此,教師應該自覺加強教學經驗反思,通過對教學經驗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經驗中的無益成分,提煉出原有經驗中的精華,同時與新取得的教學經驗有機結合并加以系統化。教師應該自覺地加強有效教學理念學習,特別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學內涵與實質,同時,多關注與有效教學密切相關的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學習,努力將它們變成自己教學觀念的核心部分,從而不斷以新的教育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促進教學觀念的更新。

4.5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價值判斷行為,教學評價的對象和范圍是整個教學領域,它突破了學習結果評價的單一范疇,包括教與學的評價,包括對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的評價和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等。評價行為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評價的主要功能是改進,它的直接目的是為教師改進教學或者學生后續學習提供全面、客觀而具體的依據。在方法和技術上,它不是單純的定量分析,而是發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具體方式表現為: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量化表、學生評價教師課堂表現的量化表、學生自我評價量化表等。

篇6

【關鍵詞】流體力學;教學研究;多媒體;啟發式教學;教學實驗

一、現狀及問題

流體力學課程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作為專業基礎課,為后續專業課學習提供理論基礎,這決定了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既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 又要使學生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流體力學課程教學存在兩個極端:一是偏重于數學推導,忽視理論的物理意義闡述和工程實例的引入,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理論與實際脫鉤,學生只為學而學,沒有學習欲望; 二是偏重強調課程為專業服務,過多泛泛地講述案例,不深究理論基礎,沒有達到培養人才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課時一再壓縮情況下,

如何將流體力學課程內涵貫穿于理論學習、實踐訓練、創新精神、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整個學習過程,本文提出幾點看法。

二、教學研究

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最終目標是能真正調動學生、老師的積極性,保證教學的有效實施。

大學的流體力學課程進程快、信息量大,一環緊扣一環,有的知識點偏重基礎理論,有的偏重生活常識,還有的偏重工程應用。如何將枯燥的理論內容和實驗過程轉變為生動描述,使學生便于記憶、掌握,作者認為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和深厚語言技巧,對于不同類型的知識點可采用相應方法進行教學。

1.用形象的教學方法,加深基礎理論的理解

流體力學是一門基礎課程,是后續許多專業課程的基礎,所以教學中要重視奠定扎實基礎,重視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認識、物理概念的建立及規律分析,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對加深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意義重大。

多媒體教學因其形象、生動、具體、直觀,越來越得到廣泛的使用,在流體力學課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很難用語言描述的物理現象,如渦量和紊流等搬上屏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縮短認識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為教學質量提高提供了保障。如湍流這個流體力學中100多年來公認的難題,授課老師可以利用高速攝像儀拍攝的各種流體流動圖像和利用熱線風速儀采集的湍流脈動信號,向學生展示湍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2.用啟發式教學形式,加深與生活常識密切相關的知識點的理解

高等教育中采用直觀有趣的事例參與教學過程,較為少見,因為對于像流體力學這樣的基礎理論課,要列舉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且有一定深度的有趣事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授課老師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責任心,采用啟發教學形式,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通過具體事例,使學生能充分意識到本課程對今后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意義,激發其學習欲望。如講述某一理論時,可由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例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慢慢引入到理論機理。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授課老師可根據課程進度,開展各種級別的趣味課題。這些課題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修完流體力學課程的學生根據興趣,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后自擬研究課題,寫讀書筆記,采用頭腦風暴式課堂討論,并不斷解答分析問題,最終形成研究結論;另一類課題是授課老師自擬題目,供學生選擇,其討論過程與上面相同。學生通過參加這些趣味課題,鞏固了書本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

3.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實驗環節

實驗是理論的搖籃,作為工科學校的大學生,其實驗能力的培養為其成為創新人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實驗過程中實現基本理論與工程應用有機結合,豐富了教學內容, 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大大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實驗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改革實驗課考核的方法,考核過程中增加師生間互動,由原來只看實驗結果,變成由授課老師和實驗教師共同對學生的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進行全面考核。

流體力學作為一門給排水專業、環境專業、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港口及航道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其日常教學工作任重道遠,為適應流體力學的學科發展需要,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只要多花時間,多動腦筋,因材施教,教學與實驗、管理各部門緊密配合,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最終目的才能實現。

篇7

雖然很早就提出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能光“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漁”。但真正實踐起來確實不易,如何才能使學生有主觀能動性,有“漁”的渴望及主動學習的動機,是做好大學教師的重要責任。《食品化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食品專業以及更好學習食品其他專業課程,一般學校都將《食品化學》在大二開設,筆者所在的遵義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也不例外。但作為大二的學生,還處于心智不成熟的階段,抓住他們關心的事物并與《食品化學》課堂相結合是使課堂不枯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方式之一。比如:滋味和呈味物質一章中,講述苦味和苦味物質時,會提到薔薇科植物(苦扁桃、桃、李、杏、蘋果等)果核、種仁及葉子中存在苦杏仁苷,我們可以和熱播電視劇《甄嬛傳》結合來講苦杏仁苷的問題,這樣學生就會聽得津津有味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甄嬛傳》里安陵容之死的這一情節如果沒有專業知識估計也是看不懂的,安陵容與甄嬛說了會話然后吃了一點苦杏仁就死了,其死因是苦杏仁里的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扁桃酶與洋李酶復合物)的作用下分解為分解為葡萄糖、苯甲醛和氫氰酸,而其中的氫氰酸是劇毒物質[2],其導致了安陵容的死亡。當然,也要給學生強調苦杏仁并沒有那么可怕,因為苦杏仁苷本身沒有毒性,只要加熱將苦杏仁酶滅活,苦杏仁就可以安全食用了,并且苦杏仁還具有止咳等藥用功效。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不但讓學生對此知識點印象深刻,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專業知識的重要性,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專業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主動學習的興趣。再如:香氣和呈香物質一章中,講到氣味對生殖器官的影響時,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甄嬛傳》中利用麝香作為流產和不孕的利器被頻繁用于宮廷斗爭。但麝香作為一種香料是否真那么可怕呢?這就需要學生自身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鑒別真偽,《食品化學》教科書上沒有對麝香進行描述,那么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可以通過查閱文獻來獲取關于麝香的知識,在教學中可以告知一些簡單的查閱科學文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會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即教學生“漁”;另一方面讓大二學生逐步開始接觸科學文獻,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知道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產的功效,用于血瘀經閉、難產、胎死不下等病,因其活血通經之力較強,對多種動物的妊娠子宮起興奮作用,若長期大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胎漏、胎動不安、墮胎、小產或早產。若未孕者因疾病需要服用則無害,更無聞其香而不孕之說[3]。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知道麝香雖然對子宮有一定作用,但電視劇《甄嬛傳》里未免過于夸張,稍微聞一下麝香就導致流產或不孕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學生通過此查閱文獻的過程既激發了求知欲,又增加了成就感,知道了電視劇里不科學的地方。通過《甄嬛傳》里科學與不科學的2個例子,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食品化學》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刺激學生的主動學習動機,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通過主動學習對生活中的科學與偽科學進行鑒別;另一方面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使《食品化學》課程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活躍了課堂氣氛,引起了學生的聽課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課程有了興趣就會自發學習,不但《食品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而且學生也會對相關其他專業課程進行很好的學習。國內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或“雙主體和互動對話”的教學方式,釋放學生的積極能動性,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主體地位[4]。雖然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但是鑒于大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不足,絕對不能教師不作為、放任學生,所以教師不但要講授清楚知識點,還要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貫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5]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

2結合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既然《食品化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讓學生看到其專業基礎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講課過程中結合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進行講述必然會使學生從意識上更加重視《食品化學》課程的學習。例如,在蛋白質一章中,我們可以對“三聚氰胺事件”進行舉例分析,在這事件中除了指責一些企業道德缺失等因素外,無疑與凱氏定氮法通過測定N元素的含量來間接推算蛋白質的含量有很大關系。凱氏定氮法利用了蛋白質是由C、H、O、N和S元素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原理,簡單通過測定含氮量,再乘以換算系數得出蛋白質含量,而三聚氰胺(C3H6N6)中N元素的含量達66.67%,無疑是一個冒充蛋白質很理想的原料,所以檢測手段的缺陷也是給不法分子造假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更要加強專業知識的應用才能減少類似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再如,在油脂這一章中,我們可以對“地溝油”進行舉例分析。地溝油是廢棄動植物油脂、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等各種劣質油脂的總稱[6]。由于地溝油成分的復雜性,簡單用傳統的理化性質(如酸價、過氧化值和碘價等)來區分地溝油與正常食用油脂幾乎是不可能的[7]。因此,不少研究者又提出光譜檢測技術(如紅外光譜法、拉曼光譜法、原子吸收法、熒光光譜法和核磁共振法等)、色譜檢測技術(如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和離子色譜法等)、快速檢測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檢測試紙)和電子鼻等新的檢測方法[8]。例如,陳軻等[9]利用離子遷移譜法快速篩查地溝油,通過人工神經網絡對離子遷移譜圖數據進行訓練,對食用植物油和地溝油的盲樣進行識別,食用植物油識別正確率達93.41%,對地溝油識別正確率達90.00%。通過以上2個例子讓學生看到許多針對食品理化性質的相關檢測方法都需要隨著科學的進步不斷發展才能彌補檢測手段的不足,通過《食品化學》課程學習對這些基礎知識更加透徹的理解是以后學好食品質量與安全其它專業課的基礎。同時從這2起食品安全事件中也讓學生看到食品檢測方法的某些缺陷就可能導致不法分子鉆空子,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產生。因此,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學生責任重大,不但應該學習好專業知識,還應該努力投身科學研究中,推動食品檢測技術不斷進步,從技術上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3融入最新科研成果,開拓學生視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信息時代科技更新的速度也是驚人的,如果不緊跟科技發展的前沿必然為時代所淘汰。同時從“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溝油事件”2個例子也可看出,只有不斷進行科研才能更好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在課堂中融入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而且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例如,香氣和呈香物質一章中,可以給學生講述根據嗅覺原理制造的電子鼻在食品安全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鑒別腐敗魚類、變質的棕櫚油和微生物污染等[10]。再如,此章中講到嗅覺理論時,《食品化學》教科書上提到的嗅覺立體化學理論和嗅覺振動理論[2]都較陳舊,可以加入最新的考研成果來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Rich⁃ardAxel)和琳達•巴克(LindaB.Buck)以表彰他們在人體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的杰出貢獻[11]。兩位科學家的研究揭示,氣味物質首先結合到氣味受體細胞中的氣味受體上,激活氣味受體使氣味受體細胞產生電信號,電信號通過神經處理最終傳遞到大腦的特定區域。神經信號首先傳遞至大腦嗅球中被稱為“嗅小球”的微小結構,嗅小球隨后又激活了僧帽狀的神經細胞,且每個“嗅小球”只激活一個僧帽狀細胞,保障了人嗅覺系統中信息傳遞的專一性,僧帽狀細胞再將氣味信息傳遞到大腦其它部分從而在大腦中形成特異的氣味印象[12]。

4充分利用先進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借助圖像、動畫和視頻等方法傳遞信息,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加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和提高直觀度,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13]。比如,滋味和呈味物質一章中,講到味蕾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呈味物質與味蕾相互作用到人類感受到味覺的過程做成一個動畫或GIF格式的動態圖片,這樣就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表達出傳統板書所不能表達的豐富內容。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肯定比純文字要深刻得多,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諶小立 陳文瑩 單位:遵義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國華.食品化學實驗原理與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闞建全,段玉峰,姜發堂.食品化學[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9.

[3]殷岫綺.細評《甄嬛傳》中的流產橋段[J].醫藥與保健,2012,20(8):50.

[4]張文斌,楊瑞金,盧蓉蓉,等.中美高校《食品化學》課程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08):4982-4984.

[5]邵秀芝,王存芳.食品化學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3):16320,16324.

[6]劉李婷,葛武鵬,陳瑛,等.地溝油不同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2(09):97-100.

[7]諶小立.如何上好《食品安全導論》的第一課[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06):140-142.

[8]石亞新,葛武鵬,吳小勇,等.地溝油甄別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16,37(07):276-281.

[9]陳軻,顏毅堅,馬軍,等.離子遷移譜法對地溝油的檢測研究[J].中國油脂,2015,40(12):66-69.

[10]高瑞萍,劉輝.電子鼻和電子舌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J].肉類研究,2010(12):61-67.

[11]秦成峰.氣味與嗅覺——2004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簡介[J].生物學通報,2004,39(12):39.

篇8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 數學 課程設計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目前,我國在政治、經濟、教育各個層面不斷地積極深入改革,為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了發展的良好機遇,如何實現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新課程的革新內容中明確指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站在了以往“以教師為主”理念對立面,新型的教育觀念給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很大的創新空間。在新課程背景下,針對小學數學的課程設計也需要隨之更新改變,教師在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努力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努力實現小學數學的高效教學,同時也是充分實現教學的社會價值以及自身的個人價值。

1 小學數學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和推進過程中,小學數學在課程設計方面暴露了不少的問題。首先,制定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過于單一。小學數學的教師們在設計課程時依舊會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單純的教會學生數學知識,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追求以及主動學習性。在新課程的標準中重點強調了數學教學的過程和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交流合作,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其次,教學形式模式化,缺乏創新。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拋棄以往的陳舊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及教師教學的創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勇于打破陳規,積極設置階梯問題,結合時事實例,逐步啟發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最后,盲目追求課堂趣味性,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新課程之前,小學數學課程往往存在枯燥的問題,教師只是講解課本的理論知識,使得大部分的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直到新課程中提出趣味課堂,部分教師就一改以往,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都用來設置玩游戲,盲目追求課堂趣味性。正是由于這部分教師由于對趣味課堂理念理解不到位,致使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成績沒有得到提高,造成部分教師認為課堂游戲是浪費時間的做法。

2 提高小學數學課程效率的措施

在新課程背景下,只有對小學數學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提出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程效率的幾點思考,具體表現為:

2.1 營造良好的數學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一種激發學生積極性的潛在動力,在小學數學的課程設計時,教師應該積極創設良好的數學教學環境,讓學生在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在創設數學教學環境時,教師要合理運用情景教學、問題引導教學等多模式的交叉配合使用,結合小學生童心未泯的特點來設計課程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例如,在教學生認識數字時可以運用在學生中流行的動畫人物的個數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教學,在學生回答正確后可以給學生頒發一些人物卡片,激發興趣的同時也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學習。除此以外,教師應該增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關注學生間的個性差異,適時鼓勵學生積極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功能。

2.2 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充分滲透數學思想

新課程理念中要求以學生為本,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對未知的問題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教師首先應該充分挖掘教材的數學思想,在吃透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采用小組討論學習、探究學習等多形式相結合,并在教學過程逐漸向學生滲透與教材相關的數學思想,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并理解數學思想。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更多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容易被得到,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運用互聯網的便利,讓一些枯燥、難懂的內容用形象的動畫、圖片和聲音展示出來。例如,立體幾何知識的講解,集合思想的滲透,類比思想,以及數形結合思想等都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快速、準確的理解,還能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3 增加實踐環節,體會生活與數學之間的緊密聯系

小學數學知識理論性不強,更多關注的是小學生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因此,其課程設計應該以增加小學生體驗的實踐環節,這可以為小學生將實踐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提供了一座“橋梁”,既能鍛煉小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簡單表達,又能讓他們在獲得一種積極體驗的基礎上明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密切聯系,真可謂是“一舉多得”。比如,在為學生講解“倍”這個概念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小木棒,讓學生自己先動手順次擺出一個、兩個甚至多個簡單的小房子,最后,提示學生觀察多個小房子與一個小房子所使用木棒之間的數量關系,通過這種情景學習,讓小學生能夠自己收集問題、提出問題,最終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設計存在著不少問題,為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課程效率,對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們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新課程理念,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掌握信息技術,將數學思想充分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同時還要求教師們積極創設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錦明.小學數學教學課程設計的新思路[J].當代教育科學,2012(08).

[2] 林春華.激發小學數學學習興趣之我見[J].數理化學習,2011(09).

[3] 蘇慶軍.遵循課程要求,創新小學數學課程設計[J].青海教育,2012(04).

篇9

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校是自治區研究性學習實驗校,經過選題論證,我們首先確立了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下列問題:

(1)如何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學習實際,確定適合本校學生研究的課題,解決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國家其他必修課程的矛盾。(2)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常規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促進師生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優化,實現教學質量質的飛躍。(3)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促進研究陸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4)把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與校本課程建設結合起來,實現學生知識體系、能力體系、情感體系的整體發展。

二、研究過程及操作

該課題研究以2001級學生和執研教師為第一階段研究對象,后繼新生和執研教師為重復實驗對象,采用文獻研究、觀察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對課程管理設計方案進行科學性考察。

(一)明確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和操作原則,保證課程實施的科學性。

我們首先成立了以科研處牽頭,學校領導和中層干部參加的課程領導小組,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先后9次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

學校組織教師學習研究性學習課程知識,參加研究性學習報告會,對家長進行課程宣傳動員。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準備活動和思想動員,我們明確了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和原則:(1)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具備解決問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會自己獲取、會獨立創造的新型人才。(2)研究性學習是與接受式學習、發現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互相并列平行,互相包容,互相補充,互相滲透的學習方式。(3)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是學習研究的先行者和研究技能的點撥者,是研究興趣的激發者和研究活動的組織者,是研究過程的協調者和學習成果的宣傳者。(4)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標準應當既重過程,也重結果,繼承和創新相輔相承,過程與結果互為因果。

(二)制定課程建設發展規劃,保證課程建設全面體現課程理念。

我們以《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為依據,制定了我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發展規劃。這一規劃的硬件已經基本實現,構建了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所有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教師人手一臺計算機;圖書館現藏書量達18萬多冊,生均600多冊;有電子閱覽室1間,共有閱覽終端90個,理、化、生實驗室24間,均配備了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機器人活動室1間,創新大賽活動室1間。我們與上海科協、廣西師范大學等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每學期都請有關專家到校講學。

(三)細化管理環節,避免課程實施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無效性。

1.對選題作了三個方面的定位引導:倡導有關運用學法的實驗課題,例如提高記憶的方法研究、快速閱讀的方法研究、預習的方法嘗試研究,對聯的思維方式研究等。

——倡導研究從課本內容中發現的延伸性課題,下發了各科教材中必做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從中選擇一項,開展自主研究。

——倡導研究與生活、人文科學緊密結合的課題。

2.制定符合課程要求的各類管理制度和程序要求,指導教師和學生按制度和程序要求開展學習活動,記錄學習過程。這些管理制度涉及課程指導、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內容,將研究性學習理念物化為具體的課程操作常規,因而為課程的規范性實施提供了保障。

3.調整課時,我們先后作過兩次大的調整,第一次是按公共課獨立排課,每周每班兩節,其中一節分散編排,一節全年級統一編排。第二種排課法是將研究性學習課時與其他自習課時進行綜合調配,每周全年級安排一節研究性學習公共課,其余的兩節與自習課合并,給每個學科分別增加一個課時,用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這種課時安排法,保證了研究性學習集體活動的時間,也為學科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帶來便利。

4.制定課程大型活動常規:動員會于開學第三周完成,立項開題展示活動在第八周進行,成果申報及驗收在第16周進行。

5.實施課程三級機構管理制度。第一級是課程領導小組,組長由學校主管教學、科研的校級領導兼任。第二級由年級組長、班主任組成,主要負責以年級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第三級由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科任教師構成,主要負責學科課題的審定,研究方法的指導,研究過程的監督管理,課題成果的評審鑒定等的良性發展。

6.開放學校所有可利用的研究室、場館,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保證學生研究活動渠道的暢通和安全。

7.選擇典型引路,注重成果推廣。實施課程以來,共召開大大小小的成果會10多次,通過成果,進行研究方法指導,表彰優秀學生和教師,激發師生參與課程實施的積極性。

(四)尋找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最佳結合點。

如何解決高考與研究性學習的矛盾,這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面對這個難題,我們采取的做法是:

1.堅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大方向是正確的,不回避,不停步,不冒進,不盲從;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學生出發。

2.注重把“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引入課堂教學,倡導有意義的接受式與發現式教學。

3.選擇課前預習、課后作業兩個學習環節,實施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4.開展考試改革,實施三級考試模式:一級是學生自學的效果測試,目的是引導正確的學法和思維方法,檢驗學生自學的效果,為授課提供合適的教學起點。二級是聽課、獨立作業的反饋測試,主要是統一的單元測驗,測試的目的是規范學生聽課和復習的行為。三級主要是學校的段考和期考,測查的重點是學生的能力,強調課內學到的方法運用于課外。在考后的總結分析上,強調過程與結果的歸因分析。

三、實驗效果

成果之一:研究性學習活動,增強了我們的反思能力,促進了學校各項發展規劃、制度的深化和完善。

我校歷年來重視抓教師隊伍建設,曾采用師徒制、導培制、與高三同題考試制等等措施。這些培訓模式,對教師快速熟悉教學環節,盡快適應教學程序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教師成長的根本出路。在研究性課程中,這個案例的研究,促使我們思考改進教師隊伍培訓模式的問題。現在,在全校范圍內,倡導讀書之風,形成“校務會學習制度”,在青年教師中開展“創建優秀學習型團隊”活動,在學生中組建“讀書勵志社”,開展優秀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都與這一反思有很大的關系。

此外,我們還從某些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與考試測查不相符合的現象中發現“假性成長”的問題,即看起來研究作業做得像模像樣,但真正的研究水平、思維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并沒有培養起來。還有,我們從學生成果展示中的情緒變化曲線中,發現學生的成就感并不完全來自于獲得展示的機會或教師的表揚,而是來自于他們感到的真正的成功。這種反思,無疑對我們改進教學,優化教的過程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成果之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操作模式正在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發生重要的變化。

讓我們看一個教學實例:語文教學,周麗雅老師這樣設計她的教學進程:

——先利用寒假,布置學生用自主學習的方法預習新課本中的8篇文言文,要求做好學習記錄。

——寒假結束后第一節課測驗,《鴻門宴》設的題是:讀題目,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弄清什么問題?你弄清了什么問題?你還學了什么?

——上課時,教師在介紹《史記》的特點后,推出幾種質疑的方法:矛盾處質疑法,興趣處質疑法,相同處質疑法,疑難處質疑法。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并歸納了下列問題:(1)劉邦為什么先尊稱張良為“君”,后更進一步尊稱他為“公”;為什么劉邦卻尊稱項羽為“大將軍”,這種與身份不符的稱謂,說明什么? (2)項羽聽到曹無傷的話,大怒。但在鴻門宴上,項羽卻始終不多說話,而且對范增的舉佩暗示,裝聾作啞;(3)樊噲無禮闖帳,項羽不但不怒,反而賜予彘肩和酒。項羽的前怒后忍到底說明什么?(4)劉邦與項羽本是同級,但坐位的安排為什么不講禮節?

緊接著,老師讓學生抓住問題,再讀書,為每一道題的解答找全相關內容,并按“口譯朗讀——歸納要點——寫出有理有據的答案”的步驟,解決問題,之后是學生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進行交流。周老師沒有在此打住,而是設計了一個學法歸納的環節:第一,我們的問題是如何發現的?第二,解決每一個問題,老師都要同學們做哪幾件事?第三,要求學生用過去學過的“讀前提問法”和本節課學到的“讀中發現問題法”,再次預習《蘭亭集序》,找出問題。

觀察全程,不難看到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被動學習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嘗試探究的教學過程。

成果之三:教師的課程——教學水平提升。

研究性學習不僅帶來觀念的轉變,使課程教學理念注重整體構思,不僅注重學習過程,也注重學習評價。例如,物理學科,將多年來典型的題目歸納匯總,按一定的教學序列,編成教師訓練指導手冊。

最近立項的“學法嘗試活動校本課程的實驗研究”,構建了“學校——學科——教師”三級課程體系,每一級體系均包括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要求,課程培訓、課程資源建設、課程管理與評價等內容,同時還總結了“精選學法——先嘗后教——學法指導——學法嘗試——合作交流——成果歸因”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步驟。

成果之四:教師的變化帶來學生素質的變化,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1)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很高,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很有成就感。(2)學生對執研老師教學的評價后測評價表的意見更具體,所表達的情感和態度更強烈。(3)近年來我校高考、會考、競賽成績一真保持全區前茅,與推行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有必然的聯系。(4)這幾年來,使用圖書館、電子教室進行自主學習的人數逐年增多。為此,讀書勵志社、網絡社、文學社、英語學習社等學生社團逐步擴大。(5)在探究中,涌現了一批優秀的特長學生,機器人大賽曾獲得國際銀獎和銅獎,全國創新大賽多次獲得一等獎。

四、研究的結論

1.為防止研究性學習課程操作的隨意性、盲目性、短效性,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途徑。

2.我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牢牢抓住“教”與“學”的兩個轉變,所倡導的“三類課題”研究,符合現階段高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實際,為理順研究性學習與高考、會考的矛盾,實現學習能力與考試能力的同步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3.把研究性學習“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課程操作模式引入課堂教學,為研究性學習與學科必修課程的整合找到了結合點;而“學法嘗試活動課程”的實施和“合作學習策略研究”的成果推廣,為研究性學習深入課堂,落實“教”與“學”的轉變找到落腳點,具有推廣價值。

4.我們構建的多個校本課程體系,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或果。

5.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使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學校發展實際的管理制度;找到了解決學校師資培養、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等發展難題的途徑,培養了一批教師;也使我們改善了校內外的學習環境,為我校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問題討論

在研究中,我們認為還有下列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1.參與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的教師還不多,也有一些教師不熟悉課程操作模式,備課跟不上教學進度。

篇10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中的可取之處中等職業學校著力于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們畢業之后能盡快的上手操作,畢業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過很多實踐活動,有較強的作圖能力和較強的造型能力,這是中等職業學校素描基礎課程教學之中的可取之處。

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基礎課程教學要求

素描是一門美術基礎課,是美術專業基礎課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一般還是以對物象的實際關系表現為主,以“寫生”為主。這就關系到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注入創新意識的問題。在整個素描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掌握素描基本方法的基礎上,更應提倡“創新”或“個人風格”,當然,學生素描的能力是教學培養的前提。中等職業學校素描基礎課程的要求就是是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和繪畫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個人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擁有較強的作圖能力和較強的造型能力,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有一席之地,并不斷發展進步。在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緊密結合當前的藝術潮流,尤其要結合當前的大眾審美心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吸取現代藝術與現代設計的一些藝術思想和表現手法,能夠在學習和借鑒別人的藝術作品中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問題。這樣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才能真正獲取日后生存的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具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

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和原則

1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快速造型表達能力,所以速寫在素描教學中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門重要的理論課程。其中對于速寫的內容和形式還有時間應該進行科學合理的策劃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態出現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們對速寫的積極性和熱情。這樣學生的快速造型表達能力才能有所高。強調學生對物體的結構、透視理解能力,強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學生理解透視規律,同時要重視學生對結構素描方法的掌握與應用以及對以線造型的能力培養;掌握線條的輕重、粗細、剛柔等的對比與變化;培養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對物體的透視、比例的正確觀察與表達能力;強調學生的嚴謹造型態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體造型。

2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基礎課程教學原則

在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教學中應以“循序漸進”為原則,重視素描習作教學訓練過程。實踐訓練時最關鍵的部分,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我們速寫或造型的課程開的多好,多生動,請得教師多么有名,學生沒有動手實踐的機會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實踐的教學任務在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教學中應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教師們應按部就班的進行培養,首先要制定長遠的訓練目標以及階段性訓練目標,同時還要提出分階段實現目標的具體要求;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和“適當重復”的原則,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牢固地掌握造型規律及其有關的知識,獲得靈活而又熟練地表現各種環境下的復雜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職業學校的素描基礎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守“注重基礎,抓好實踐,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科學合理又可以帶動同學們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學硬件設施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只有這樣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才能成為社會大生產中一顆合格又優秀的螺絲釘。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