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數字化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等教育數字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985工程”高校為核心,“211工程”高校為支柱,市屬高校為基礎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全部663項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來自于88所院校,包括在京“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18所,以及北京市屬高校62所(見表1),三類學校獲獎在數量上基本是“平分天下”。
表1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第一獲獎單位分布情況
學校數 特等獎 一等獎 二等獎 合計
數量 比例
“985工程”高校 8 5 94 111 210 31.7%
“211工程”高校 18 1 87 120 208 31.4%
其他中央部屬高校 12 0 13 17 30 4.5%
市屬高校 50 2 80 133 215 32.4%
總計 88 8 274 381 663 100.0%
8所“985工程”高校總共獲獎210項,占獲獎總數的31.7%,其等獎5項。這些數據顯示,“985工程”高校仍然是推動北京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核心力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的特等獎均來自其創新最前沿,即2012年最新評出的本校教學成果獎而未曾獲得任何北京或國家級別同類獎項。這批在全國具有重大突破性價值的教學成果首次在北京市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嶄露頭角”,與其他“屢獲殊榮”型教學成果形成鮮明對比,兩類成果相輔相成,共同推進北京高教的教學創新。
構成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是18所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這批高校的教學成果數量多、實力強、學科和行業優勢突出,支撐起一大批國家戰略發展所需的特色學科領域的創新人才培養項目。“211工程”高校獲獎教學成果建設體現了國家和首都共同對它們集中、長期的投入支持,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精品教材、教學名師、優秀團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一大批建設項目的成果日益顯現。
北京高等教育教學創新的基礎力量是眾多類別多樣、特色鮮明的市屬高校。從本屆評選個體院校的獲獎表現來看,北京工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獲獎總數較高,甚至超過了部分在京“211工程”高校。本屆教學成果獎在62所北京市屬高校中分布廣泛,既有市屬重點大學,也有高職院校,更有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它們都在各自奮斗的教育領域服務首都、服務社會,開拓進取、不懈創新。
跨學科專業“集成”優勢與工程教育“尖端”優勢明顯
從學科專業領域分布上看,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663項成果分布于5個大類的16個組別中(見表2)。其中,綜合類(包含跨學科綜合教改和素質教育)占17%,人文社科與理工農醫兩個學科大類各占獲獎總數的1/3,高職和繼續教育分別占7.5%和3.8%。
表2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學科專業分布情況
學科專業大類 特等獎 一等獎 二等獎 總計 分類組別 特等獎 一等獎 二等獎 總計
數量 比例 數量 比例
綜合 6 49 58 113 17.1% 綜合人才培養 6 30 32 68 10.3%
素質教育 0 19 26 45 6.8%
人文社科 0 93 126 219 33.0% 哲學 0 2 3 5 0.8%
文學 0 17 23 40 6.0%
歷史學 0 4 4 8 1.2%
藝術學 0 19 24 43 6.5%
經濟學 0 12 12 24 3.6%
管理學 0 13 24 37 5.6%
法學 0 11 15 26 3.9%
教育學 0 15 21 36 5.4%
理工農醫 2 108 146 256 38.6% 理學 0 22 30 52 7.8%
工學 1 68 91 160 24.1%
農學 0 6 7 13 2.0%
醫學 1 12 18 31 4.7%
高職 0 17 33 50 7.5% 高職 0 17 33 50 7.5%
繼教教育 0 7 18 25 3.8% 繼教 0 7 18 25 3.8%
總計 8 274 381 663 100% 總計 8 274 381 663 100%
高水平的綜合類特等獎成果與大規模的工程教育成果是本屆教學獎評審的兩大亮點,體現了學科專業“集成”與“尖端”兩大特色。一方面,跨學科綜合類成果獲得了8項特等獎中的6項。這些成果以“高大全”綜合型教改成果見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完全或基本覆蓋全校各大學科專業群,體現了聚全校之力、做大做強、集成創新、量大面廣的匯通型重大教學成果。在這6項綜合性成果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的成果仍屬工程教育大類。另一方面,其他兩項特等獎分屬工學和醫學,其中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以“高精尖”型世界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獨樹一幟。由此可見,工程教育教學成果實際占有本屆成果獎特等獎的一半。此外,在分學科類成果中,包含信息、機械和其他3個類別的“工學”成果共獲獎160項,占獲獎總數的近1/4。這些成果顯示了北京高等教育在工程教育領域的深厚底蘊和突出優勢。
專業建設成為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基石
從改革創新主題類型來看,本屆成果獎在專業建設類中的成果數量最多(299項),約占總成果的近一半(45%),其他類別依次為課程和教材類成果(18%)、實踐教學改革(15%)、綜合性人才培養探索(14%),以及教學管理(8%)(見表3)。
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以專業建設為抓手,開展改革創新,這種趨勢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體現了社會需求對高等教育的導向性。一方面,專業作為高校中相對獨立的教學主體,容易在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基地建設中厘清重點、凝聚力量,開展目標明確、相對集中的改革建設,容易聚集、培養、鍛煉教師和管理人員隊伍,形成集團合力。同時,以專業建設為基礎,各校開展綜合性教學改革的成效也更加顯著。另一方面,專業的發展建設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而人才培養必須與社會發展現實和需要緊密結合。高校專業的建設要緊扣時代脈搏,引領社會進步潮流,所以各校都在這一領域投入大量精力,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校專業建設成果也就更多地涌現了出來。
表3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主題分布
特等獎 一等獎 二等獎 獎項總數
數量 比例
綜合性人才培養 5 46 40 91 13.8%
專業建設 3 149 147 299 45.1%
課程與教材 0 31 90 121 18.3%
實踐教育 0 30 72 102 15.4%
教學管理 0 18 32 50 7.5%
總計 8 274 381 663 100%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屆成果獎出現了一批多校聯合申報的專業集群建設成果(見表4),這些成果突破了校際壁壘,促進了高校間同類和相近專業的合作建設,加快了專業結構調整,深化了專業建設內涵,而且與國家和北京相關行業產業發展建設緊密聯系。這將是未來北京高等教育專業建設的新趨勢。
表4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多校聯合專業建設項目舉例
專 業 合作高校
環境工程 清華大學、同濟大學
車輛工程 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計算機 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應用計算機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
生物學 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農林科技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清華大學
種子科學 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浙江大學
巖石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文化遺產保護 北京聯合大學、首都師范大學
傳媒藝術設計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保定職業技術學院
優秀教學成果需要一段時期的凝練與檢驗
本屆成果獎獲獎項目成長期平均年限5.9年,最長達到53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實習實踐教育)。8項特等獎的成長時間為4年~14年,整體平均成長年限8年。一、二等獎的成長時間主要集中在2年~8年,平均成長年限分別為6.5年和5.5年。73%的成果成長的起始時間集中在2005年~2009年,2007年~2008年開始的建設而最終獲獎的項目達到頂峰(見圖1)。這些數據說明,一項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需要一個成長期,經過5年左右的凝練,通過了現實的檢驗,才能體現其實用性、示范性,才更有生命力。當然,本屆成果獎依然展現了一批“歷久彌香”型成果,有4項20年以上成長經歷的項目和10項15年~19年成長經歷的項目獲得了一等獎,其中11項是人文和教育類成果(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繼續教育和綜合跨學科類教育),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科教學成果成長期較長、效用可持續發揮的特征。
圖1: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成果成長起始年份分布
篇2
關鍵詞:師資配置 教室配置 0-1規劃 lingo11.0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c)-0192-02
中國高等教育在最近l0余年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全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從1998年的623萬發展到2011年的3167萬,而在崗教師及教室等教學資源卻沒有按這樣的速度同步增長,教學資源的總量明顯不足,過去幾十人的課堂,現在變成了上百人甚至幾百人,使得課堂提問、師生互動難以操作,不僅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影響,而且課外答疑、作業批改等環節也變成了粗放式。在教師指導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上,普遍出現一個教師負責的學生人數過多,指導不到位的問題,這種情況在湖北經濟學院更加明顯與突出。
姚桂霞等[1]用集合、映射以及多次分層然后總和的方法解決了高校教師的排課問題;顧興強等[2]從當前宏觀和微觀的背景著手,分析了高校教室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容,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室資源優化配置的途徑。在總結現有文獻資料后可以發現,目前很少有文章對高校各專業院系應配置的教師人數進行定量的分析和測算,本文以湖北經濟學院為例,具體測算各專業院系所需的專任教師數量,進而估算學生人數,再根據師生規模研究教室資源配置問題,以期為我國高校師資與教室資源配置問題提供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
1 師資資源配置的優化模型
這樣就求出了每個院系所需配置的教師人數,同時還求出了每個院系的教師平均每年所需完成的除公選課以外的課時數和每年所需完成的公選課課時數。當然,模型中計算的教師人數只是完成基本教學任務所需的教師人數,高校中除了基本教學任務之外還存在科研、培訓、專業論文與實習指導等任務,根據文獻資料,我們將這部分教師資源數與完成基本教學任務所需教師資源數設為1∶3,并假設第一部分教師也同時承擔基本教學任務,設他們所需完成的課時數為只承擔基本教學任務教師的10%。設教師總數為N名,則可列方程:;可以解得:N=616
故最終的教師總數為616名,把補增的139名教師均分到每個院系,結果如表2。
2 教室資源配置的0-1規劃模型
首先我們對課程進行分類,把課程分為:(1)專業課(包括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2)其他必修課;(3)公共選修課。假設專業課在小規模教室里教學,其他必修課在中等規模教室里教學,公共選修課在大規模教室里教學。筆者統計了每個院系在每個星期承擔的專業課課時數,及其他必修課課時數和公共選修課課時數,并且統計了每個院系每星期在小規模教室、中等規模教室及大規模教室里分別進行教學的總課時數,還統計了每個班級每星期在小規模教室、中等規模教室及大規模教室里分別上課的總課時數。
為了構建0-1規劃模型,我們假設專業課在小規模教室里教學,其他必修課在中等規模教室里教學,公共選修課在大規模教室里教學,并假設晚上不排課。做出如下定義:
(1)教師集合,…,表示第個教師。
(2)班級集合,…,表示第個班級。
(3)課程集合,…,表示第類課程。
(4)小規模教室集合,…,表示第個教室。
(5)中等規模教室集合,…,表示第個教室。
(6)大規模教室集合,…,表示第個教室。
(7)上課課時集合,…,表示第個時間單元(一個星期內的第節課)。
(8)教學任務的集合,…,表示第個教學任務。
(9)排課任務的集合,…,表示第個排課任務。
令:,即,表示第個老師擔任第個班的第們課程。這樣,在具體操作時就可以把教學任務確定下來,因為每個老師上的課程是確定的,即老師和課程之間建立起了對應關系;又上某一課程的某幾個班級也是確定的,即課程與班級之間也就建立起了對應關系。這樣,老師、課程、班級的關系也就基本確定了。實際上,經過分析,上述式子也可以理解為多少個老師給多少個班級代了多少課程。
所以,該高校根據師生規模應該配置50個容納64名學生的小規模教室,用于上專業課(包括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配置50個容納128名學生的中等規模教室,用于上其他必修課;配置30個容納213名學生的大規模教室,用于上公共選修課。
參考文獻
[1] 姚桂霞,楊付超,王小麗.基于高校教室資源優化方案探索[J].數學教學研究,2009,28(8):48-51.
篇3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信息化;探索;創新
“數字化校園”是以寬帶網絡、校園無線網絡、現代通信技術等數字化網絡設施為基礎,借助相關管理平臺,對學校在教育教學、教研科研等方面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整合、傳輸、存儲、應用,從而使學院的各種資源得到充分的優化,得到充分的應用的一種數字化網絡教育校園環境。
教育發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要進行教育信息化,就必須進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就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發展要求,采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先進的通信技術構建現代“數字化校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研科研水平。
一、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現狀
近年來, 湖南高校信息化建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數字化校園”建設已成為當前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熱點,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率先開展了“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許多高校已啟動或準備啟動這項工作,全省“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發展迅速。
而民辦高職院校由于起步晚、基礎差,將主要精力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經費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因此,目前民辦高職院校中“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數字化校園”對民辦高職院校來說也是必由之路。
第一,民辦高職院校規模不斷擴大,信息化應用不斷深入,原有的信息系統在業務功能、數據共享、統一門戶等方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且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業務和數據平臺。
第二,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是要培養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務是要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職業素質。因此,學校必須提升教學與管理水平、提高實驗實訓設施的使用效率、實現數字化教學環境,這些都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內涵是一致的。
第三,隨著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增加,國家示范性和骨干民辦高職院校的建設以及民辦高職院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具備了建設“數字化校園”的條件和能力。
2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建設的各種因素
(1)不注重整體規劃。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在建設“數字化校園”時只考慮某一階段的任務。在建設網絡基礎設施時,只考慮如何購買網絡設備,如何做好綜合布線工作,對后期校園網上的應用沒有一個總體方案。在校園網硬件基礎建設完成后,才去考慮哪一個部門該上哪一個應用系統、采用什么技術、如何實現信息的存儲等,這樣就有可能出現已購買設備不能滿足即將使用的軟件的需求。
(2)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
許多民辦高職院校在建設“數字化校園”時,大多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認為設備買回來,師生可以上網就可以了,校園網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功能,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軟件的建設。
(3)缺少統一的管理體系。在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組織管理上,沒有統一的管理體系,缺少統一協調規劃,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建設步調、建設標準不一致,數據不能共享,勢必會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民辦高職院校在投資建設硬件基礎設施時實行統一協調規劃,但在應用系統建設時由各部門根據自身的業務建立自己的應用系統和數據資源,造成數據存儲分散,沒有統一的管理,信息不能在各部門之間實現交換或共享,“數字化校園”的作用不能很好地發揮。
(4)不注重標準化研究與應用。缺乏一套全國統一的教育信息化標準是導致目前民辦高職院校校內、校際間信息系統彼此不兼容,信息孤島嚴重的客觀原因。信息化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的代碼標準。在校際間,目前很多民辦高職院校的上級機構在向高校采集數據時采用的數據標準往往不統一。如果有一套統一的標準,那么民辦高職院校就可以建立一個齊備的數據庫,根據不同主管部門的要求隨時調用相應數據。
二、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在新形勢下發展的應對措施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還會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第一,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應立足于學院的實際情況,要進行統一規劃,然后分步實施。同時還要考慮到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在構建校園網時要堅持先進性、安全性、開放性、標準性、成熟性相結合的原則,建設覆蓋全院的、開放的、可擴展的網絡體系。第二,應用軟件系統建設和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是“數字化校園”的核心。要重視“數字化校園”的軟件系統建設,要整合已有資源,消除信息孤島。在應用系統資源建設上,要發揮高職院校應用型教育的特色,結合學院實際,開發切合學院需求的教育教學、教研科研應用系統。第三,“數字化校園”網絡和應用軟件系統建成后,還需建立完善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服務隊伍,還需建立一個完善的技術服務團隊,服務團隊應包括技術培訓人員與技術服務人員等。
三、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發展思路和建議
1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要明確建設策略
逐步建立“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CIO)機制。傳統民辦高職院校一般是由學院的“網絡中心”來負責“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管理工作的,但是“網絡中心”僅僅是一個與一般院、系、職能部門并列的二級單位,它們理論上負有統一規劃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數字化”建設的責任,但實際上缺乏統一規劃所必需的權限。網絡中心如要求教務處提供有關學生資料的數據庫,教務處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網絡中心”缺乏必要的權威性和號召性。
所以,當數字化建設成為民辦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一部分,由戰術地位轉變為戰略地位,由局部推進轉變為整體推進,由技術驅動轉變為制度驅動時,必須建立有效的“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即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機制。
“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CIO) 機制的建立能夠促進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領導機制的專業化、知識化,能夠保證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實施效果,也能夠追究其決策失誤的責任。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CIO)機制中,下設“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專家咨詢委員會、“數字化校園”建設辦公室、部門“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
“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是學院首席“數字化校園”建設執行官,是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與管理最終決策者,負責審定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規劃,決定人力、經費的投入等。
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決策提供有益的咨詢。
“數字化校園”建設辦公室是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日常辦事機構,負責領導和監督“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的執行,對各個項目進行中期監督和項目驗收,具備有效協調的能力,能夠組織召開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的工作會議。
部門“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的領導下,負責本單位的數字化建設,保持與“數字化校園”建設辦公室的聯系。各部門“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應是該部門的第一負責人或是第一負責人的副手,最好具備計算機知識的背景。
2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要統一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
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發展規劃應當成為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遵循“統一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的原則,要從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自身的應用需求,決定分期目標,確定和實施具有自身特色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要有對“數字化校園”建設預算進行瘦身,提倡厲行節約辦建設的思想,各項投資要嚴格進行市場調研、技術論證以及利用效益評估等步驟,做到“應用為先,夠用為度”的建設和發展方針。
3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重點是資源共享
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的就是在學院范圍內有一個能共享的數據平臺,形成一個唯一的可信的數據資源,使整個“數字化校園”不同時期的數據資源能夠有機地集成,保持所有數據資源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并為整個高職院的信息查詢和決策分析提供可靠的、全面的、足夠多的數據保障。
四、結束語
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實施將會深入地影響到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為民辦高職院校實現“高水平高等職業教育”的戰略目標提供技術環境。“數字化校園”實施同時, 民辦高職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將同時進行變革。“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也是如此。一流的設備需要一流的人才來管理,一流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隊伍共同鞏固和發展,這樣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項持續發展的工程,在不斷發展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同時,必須開展“人才工程”建設,把德才兼備的網絡技術人員和網絡管理人員充實到民辦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民辦高職院校的數字化、信息化、現代化。
參考文獻:
林華東,吳偉斌.高等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策略――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探索之五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5(6).
徐艷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題 .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薄紅英.教育信息化與高等教育改革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6).
胡東成.主動適應信息時代加速建設一流大學 .中國遠程教育,2003(19).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對策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6).
杭國英.教育信息化與高校教師素質 .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4
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開發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圖書文獻共享、教學實驗平臺等信息化建設。提升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
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快對課程和專業的數字化改造,創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速信息化環境下科學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融合,推動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創新拔尖學生培養模式。推動學科工具和平臺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意識與能力。創新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工作模式,鼓勵東西部高校共建共享優質教學和科研資源。
促進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設知識開放共享環境,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享科技教育資源,推動高校知識創新。構建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推進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學文獻共享,支持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不斷提高教師、科研人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科研的能力,推動高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機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創新體系,引領信息時代科技創新。
篇5
【關鍵詞】 東西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比較分析;教育均衡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5—0064—06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崛起,全球數字化學習的浪潮隨之到來,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現階段,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已取得了較矚目的成就,但隨著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均衡凸顯出來,尤其體現在東西部教育基礎設施、資源等方面,擴大了區域間教育的差異。[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離不開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
基于這一原因,筆者對我國東西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現狀進行調研,旨在挖掘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大投入沒有大產出”的影響因素,提出優化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的解決方案,合理配置各種數字化學習資源,縮小東西部教育“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
一、調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過調查東部的徐州、西部的蘭州高校大學生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情況,挖掘影響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優化東西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縮小區域差距,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2. 研究對象
本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隨機抽取了西北師范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和蘭州交通大學,徐州師范大學、徐州醫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和徐州工程學院的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本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其中蘭州高校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2份,回收率為96%,有效問卷190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5%;徐州高校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83份,回收率為91.5%,有效問卷180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0%。抽樣過程中,研究者盡量考慮了被抽樣學生的年級、性別和專業分布的平衡。調查的專業有:生物工程、電子通信工程、教育技術學、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英語語言文學、教育學、能化礦加、藥學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選取蘭州和徐州為個案分析,主要原因是:蘭州位于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是西北地區及新亞歐大陸橋的交通要塞,也是黃河上游最大的工業城市,在西部省會城市中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濟北”的輻射帶動作用。蘭州獨特的地域、政治、經濟、教育各方面的綜合競爭力在西部省會城市中綜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處于中等水平,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西部各地區的平均狀況。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為東部沿海與中部地帶、上海經濟區與環渤海經濟圈的結合部,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所列的大陸15個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無省會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處江蘇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夠代表東部11省的平均狀況。故將西部的蘭州和東部的徐州為個案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為保證調查的客觀真實性和結論的可靠性,筆者根據研究問題及目標設計初稿,印制20份,對學生進行試調查,根據發現的問題,對問卷修改得出定稿,從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數據收集來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見,保證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經SPSS17.0軟件對調查數據的驗證,問卷a信度系數為0.9163,問卷信度系數達到0.9以上,說明本問卷各題間的一致性或同質性很好,本次調查具有較高的信度。
5. 研究內容及數據處理方法
問卷共包含23個問題,內容涉及三個方面: ①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和大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認識及態度;②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情況;③ 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效果評價及大學生使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對收集到的有效數據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統計軟件和Excel 2003進行數據分析。
二、數據統計及分析
(一)大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認識的比較
1. 數字化學習資源能否促進學習
調查顯示,認為數字化學習資源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西部高校學生選擇為37.9%,東部為52.8%;認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學生選擇為55.2%,東部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學生認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沒有效果,東部僅為1.7%。調查還顯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興趣較大,東部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興趣一般,東部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沒有興趣,東部僅為1.1%。由此可知,東西部高校大部分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較感興趣,但東部高校學生的興趣指數明顯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優勢
由圖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學生認為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可以改變學習的方式,隨時隨地學習,26.3%的學生認為可以拓寬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15.8%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21.1%的學生認為可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4.7%的學生認為可以提高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東部高校相應為26.8%、30%、14.4%、22.2%和6.1%。圖1顯示的兩條曲線走向基本趨同,這說明東西部高校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認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現狀的比較
1.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獲取途徑
調查顯示,在數字化學習資源來源上,東部高校有32.8%的學生選擇了網絡下載,選擇校園網占33.3%,選擇網絡課程占20%,選擇教師研發的占6.7%,選擇學校購買的占6.7%。西部高校則相應為44.7%、23.2%、12.8%、7.4%和8.9%(如圖2所示)。這說明,東西部高校學生資源獲取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在校園網和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和應用方面東部好于西部,但東西部高校教師自己研發和學校購買的資源數量都嚴重不足。因此,應加大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開發力度,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2.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頻率
(1)學生每周網上學習時間統計及影響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東西部高校學生每周主要花費2-6小時進行網上學習,其次是6-10小時,超過15小時的學生都不超過10%。這說明,目前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意識普遍不強,需要積極引導。為此,筆者進一步挖掘了其影響因素,主要歸結為:可利用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太少(西部高校學生選擇為26.8%,東部為6.1%),缺少數字化學習經驗、沒有接受數字化學習資源相關培訓(西部高校選擇為37.8%,東部為11.1%),缺少學習動機和興趣(西部選擇為13.2%,東部為38.3%)。調查亦顯示出東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較西部高校健全,資源較豐富,但東部高校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不大,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深層次原因。
(2)最受學生歡迎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次序
調查可知,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選擇,西部高校學生依次排列為:網絡課程、在線論壇、教學課件、數字圖書館、試題庫、教學專題網站等;東部高校為:網絡課程、教學課件、數字圖書館、教學專題網站、在線論壇、虛擬軟件庫等。這說明,東西部高校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認識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關注網絡課程、教學課件和數字圖書館等電子資源。
(三)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效果的比較及影響因素分析
調查顯示,西部高校僅7.4%的學生認為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很好,認為效果不大的占31.1%,認為效果一般的占56.3%;東部高校則相應為:10.6%、19.4%和67.8%(如圖3所示)。這說明,東西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都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但東部略好于西部)。
為此,筆者從資源建設、政策體系和評價體系三個層面挖掘出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效果的影響因素(如圖4所示)。其中涉及軟件資源(西部高校占25.3%、東部占17.2%)、硬件資源(西部高校占16.3%,東部占7.2%)、技術支撐平臺(西部高校占33.7%、東部占16.1%)、政策體系(西部高校占4.2%、東部占11.1%)和評價體系(西部高校占3.2%、東部占7.8%)。這些數據說明東部的資源建設較西部完善,這和教育投入有關。
三、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東西部高校在數字化資源建設和應用方面都存在著重實施輕規劃、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重資金投入輕效果評估等現象。追根溯源,主要體現為:資源規劃不協調、師生認識不足、培訓機制不健全、評價體系不完善和政策體系不到位。
1.資源規劃不協調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歷經多年發展,“硬件”建設已有良好基礎,“校校通”工程從2000年啟動,各地域內數字化資源建設已具相當規模。調研顯示了西部高校認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數量不足的學生占35.8%,設備老化的占32.6%,設備基本不用的占15.3%;東部高校相應為29.4%、31.3%和6.1%。認為本校軟件資源建設需完善的東西部高校學生分別為17.2%和25.3%,硬件資源方面分別為7.2%和16.3%,技術支撐平臺方面分別為16.1%和33.7%。此外,調查還得知,資源建設缺乏統一規劃(西部為97.9%、東部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島,資源浪費現象較嚴重。這些都說明數字化學習資源在應用中普遍存在著“重擁有輕應用”、“重硬輕軟”、“車無精品”等現象,但在資源建設方面東部略好于西部。
誠然,東西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不均衡,有歷史、區域文化觀念差異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發的。東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經費較多,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也高;西部高校則投入不足,嚴重制約各種辦學條件。因此,國家應對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資金,縮小地區之間資源建設的差距。
2.師生認識不足
數字化學習資源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應用效果,這和人的因素大有關系——教師和學生。調查得知,西部高校認為教師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養的學生占15.8%,教師沒有積極利用或指導使用網絡資源占14.2%;東部高校13.4%的學生認為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有限。調查還顯示出在使用數字化學習資源時,教師的指導情況不同:東部高校的教師積極使用的占12.8%,建議學生使用的占45.6%,沒有指導、建議使用的僅占3.3%,西部高校則對應為15.8%、38.9%和14.2%。這說明,東西部高校教師對待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態度不同,東部明顯好于西部。這源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引發的西部教師收入不高,影響了其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使得優秀教師從西部流到東部和發達地區。[3]此外,西部地區思想觀念較保守,開放意識差,信息閉塞。因此,只有轉變師生的態度,激發他們的熱情,才能真正提高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
3.培訓機制不健全
影響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校是否開展了數字化學習的相關培訓。調查顯示,西部高校28.9%的學生沒有接受過數字化學習相關培訓,36.8%的學生認為培訓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夠接受培訓,8.9%的學生認為無所謂,認為不需要培訓的學生占11.6%;東部高校則相應為21.1%、52.2%、1.1%和3.9%。由此可見,由于缺乏相關培訓,導致了學生的數字化學習經驗不足,進而影響了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調查還顯示,東部高校學生希望接受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培訓意識較西部高校學生強烈些,這源于東部學校地處發達地區,對各方面的要求較高造成。
4.評價體系不完善
調查顯示,認為本校的數字化資源應用評價體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學生僅有29.5%,選較差的占14.2%;東部高校為41.1%和7.8%。調查還顯示了應從軟硬件結合的角度評價數字化學習資源(西部高校學生選擇為62.6%),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應依據軟件資源和硬件設備來評價(西部高校學生選擇分別為23.7%和11.1%),認為與評價人員的信息素養有關的西部高校學生占2.6%;東部高校則為53.3%、41.1%、5.6%和2.3%。這些數據說明,東部高校的數字化資源評價體系較西部高校好些。但東西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總體評價系數都不高,評價標準不一。
5. 政策體系不到位
自從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對西部地區教育的規劃和指導,應在政策和經費方面對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國家加大支持不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夠改變中國高等教育結構嚴重失衡的狀況,縮小東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調查顯示,目前東西部高校學生(西部為4.2%、東部為11.1%)認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需完善政策體系,但東部高校學生的呼聲明顯高于西部。這說明,國家在加大對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時,不應忽略東部,應保持東部的領先位置,促進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四、對策及建議
1.對西部高校進行適度的政策傾斜
調查顯示,西部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方面遜色于東部高校,這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有關。國家應加大對西部高校的投資力度,在國家西部大開發計劃經費中設立“西部教育發展專項”。國家對西部高校的投資,不能是扶貧式的,在觀念與實際做法上必須有根本性轉變。調查還顯示,西部高校教師信息素養不高(東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導學生使用數字化學習資源。近十年來,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嚴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與東部差距太大,導致“孔雀”紛紛東南飛。因此,國家必須制定適應的優惠和傾斜性政策,用差別化政策給西部教育“開小灶”,切實提高西部地區高校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穩定西部高校師資隊伍,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師生的整體素養,才能提高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率,推進西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當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資和人才培養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東部教育的投入和發展。只有數字化學習資源真正發揮作用,東西部“數字鴻溝”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
2.構建完善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保障體系
(1)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評估體系和標準規范,各單位各自為政。[6]為了提高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率,國家宏觀層面上應該統一制定測評體系,指標體系要體現規范化和靈活性的兼顧、動態與靜態結合、過程與結果并重。[7]中觀上特別是對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質量指標體系除了在辦學指導思想等基本指標上保持一致性外,還應該建立不同的子指標體系(尤其應針對東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學生特點適度調整),增強指標體系對不同評估對象的適應性。[8]微觀層面上,高校要重視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的過程性評價,即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某一階段(如時間、單元等)后進行的評價。
(2)健全培訓機制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數字學習資源有效應用的重要環節,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亦是影響數字化學習資源有效應用的重要因素。為此,必須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師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數字化學習資源培訓除了事先設置的內容外,還應該能夠方便靈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課件、課堂教學、現場指導、模擬演練、交流研討等多種形式,可以根據培訓目標的要求,結合培訓對象、培訓條件等實際情況決定采用一種或綜合采用多種培訓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培訓教師應具備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視化和動畫界面為培訓提供溝通方式的能力,能夠直觀、具體、無誤的向受訓人員表達培訓內容中難以理解的場景和知識點。[9] 學生可以親自參與做各種各樣的實訓實驗和演練。因此,東西部高校的師生必須轉變觀念,參與培訓,唯如此,才能滿足數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數字化學習資源優化配置機制
調查顯示出東西部高校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效果較差,這歸結于資源缺乏統一規劃。因此,要提高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必須優化配置資源。應從兩個層面著手:從政府層面來講,要形成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優化統籌的戰略,全面考慮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的現狀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數字化學習資源。為此,教育部門應建設統一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管理平臺和資源庫,為下一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提供服務。[10] 從高校層面來講,要注重科學規劃,上一級教育部門要整合下一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所建的資源,形成一個資源匯聚中心,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既注重從外部爭取資源又注重內部資源優化和利用率的提高,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高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構建數字化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突破應用瓶頸,整合多方資源,上下聯動、內外聯動,實現東西部地區不同學校間、學校內部間的優質資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條件,以教育信息一體化促進東西部教育的均衡發展。
4.加強合作交流和對西部高校的支持
東部高校在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與應用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通過東西部高校間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對西部高校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和應用起到很好的借鑒和幫助作用。如東部地區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開展對口人員技術培訓、免費特色數據庫贈送、人員交流等形式加強對西部高校的支援。此外,東部高校可以開發資源共享系統,直接將電子期刊、專題網站等優質資源輸送到西部高校,這對于資金技術實力不足的西部高校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11]
篇6
殘疾人難以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低。由于生理上的障礙,殘疾人的家庭收入遠低于健康家庭的收入,很多殘疾人連初級教育都無法完成。二是高等教育的入學制度。由于視覺、聽覺等障礙或身體殘疾,使得很多殘疾人無法通過高等教育的體檢標準。即便進入了大學,由于高校中缺乏為殘疾人提供服務的便利設施,殘疾人也難以完成學業。三是特殊教育機構缺乏。我國為殘疾人高等教育服務的特殊學校非常有限,殘疾人所能學習的專業和選擇更是少之又少。在這種背景下,網絡教育與殘疾人教育的結合,在讓更多的殘疾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從一般意義上說,我們可以認為,這些網絡教育機構比較關注社會慈善事業,也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如果進一步思考,我們就會提出疑問:有愛心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很多,但為什么難以像網絡教育這樣長期而持續地關注慈善事業呢?網絡教育是否天生就具備某些與傳統教育不同的優勢呢?網絡教育是否天生就比傳統的高等教育形式更適合于開展慈善事業呢?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如果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轉而從經濟學視角進行思考,我們就會尋找到非常有趣的答案。
網絡教育服務的數字化產品特性
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數字化產品與服務,比如網上資訊、網上醫療等。網絡教育也是一種重要的數字化產品。借助互聯網,教學雙方跨越了時空界限,教學方式、學習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學習情境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都是因為網絡教育作為數字化產品而具備的如下特性:
其一,不可破壞性。數字產品不會磨損,沒有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之分。數字產品的生產者是在和自己已經售出的產品進行競爭。在網絡教育中,教師的授課過程、課后作業、講義等所有教學內容都是以數字化文檔的形式所記錄和保存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意地學習課程。只有在課程內容本身需要更新時,教師才會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和錄制。否則,該課程就永遠不可被破壞,老師也永遠不會因為學生的重復學習而筋疲力盡。
其二,可變性。數字產品可以很容易地被進行修改。現在網絡教育正逐漸轉向以“知識點”為中心來進行課程學習。對于一門具體的課程而言,通常情況是:其中的部分內容陳舊老化,而其他章節仍然適用。由于數字產品的可變性,教師只需要對過時的內容進行更新即可,從而大大降低了更新成本,也有利于學習者及時獲取最新知識。
其三,可復制性。數字產品極容易被復制,也就是說它具有高沉沒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特點,甚至有時候邊際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個特點是網絡教育適合于從事慈善活動的核心原因。一門課件的錄制成本很高,但是當教師錄制完一門課件之后,這門課件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個學員的學習,網絡教育所增加的成本幾乎為零。因此,既然網絡教育可以為殘疾人提供邊際成本為零的服務,這樣的善事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之呢?
我們進一步考慮到偏遠地區的學生。如果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學生和教師的授課行為受到時間、地點以及教師資源限制等諸多問題的約束,因此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無法聽到名師的授課。但是,如果采用網絡教育的方式,只要當地具備相應的計算機和網絡條件,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網絡教育的外部經濟性
互聯網環境具有很強的外部經濟性。例如,在計算機網絡中,有一個新的進入者A。A和網絡經營者受他們之間簽訂的合同的約束。合同雙方以外的人都是這個特定合同的“外部”。但是,屬于“外部”的某個已入網者B卻可以與A進行溝通。這就是說,A與網絡經營者的合同給“外部”提供了方便。這種情形被稱為“網絡的外部性”。
網絡外部經濟性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網絡自身的系統性、網絡內部信息流的交互性和網絡基礎設施長期壟斷性。首先,不論網絡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論新增多少個網絡端點,都將成為網絡的一部分,同原網絡結成一體。因此,整個網絡都將因網絡的擴大而受益。其次,在網絡系統中,信息流并不是單向的,網絡內任何兩個端點之間都能相互交流,信息交流的機會從理論上說等于n2,其中,n為上網人數。這就是關于信息網絡擴張效應的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則。梅特卡夫法則是由美國人鮑勃?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內容是:網絡的價值等于網絡中節點數的平方。這意味著網絡的外部經濟性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增長。隨著上網人數的線性增長,信息交流的可能性將呈指數態勢上升,并且在整個網絡中沒有“中心”或“首腦”區域的存在,即使網絡的一部分端點消失了,也不影響其他端點間的正常聯絡,這就保證了外部經濟性的普遍意義。最后,網絡基礎設施,比如通信設施等,一般都具有投資額巨大、壟斷性強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網絡外部經濟性的長期存在。
通過對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殘疾學生利用網絡教育平臺進行學習,將產生非常強的網絡外部效應。因為互聯網是一個雙向的廣播系統,它混合了雙向通信――如電話和傳真(一對一通信)與廣播媒介――如電視和收音機(一對多通信)的特點。前一特點主要體現為互聯網作為網絡平臺的功能,如值機答疑平臺和聊天室等。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康人,都可以利用這一平臺交流學習經驗、學習心得,或者共同完成一項案例。思想的交流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另一方面,作為廣播系統,互聯網更多地是以一對多的形式傳遞和發送信息,增加的用戶使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圍的用戶之間進行雙向的交流,這不僅增加了信息本身的價值,而且提高了所有網絡用戶的效用。比如,老師對某個同學某個問題的回答,所有其他同學都可以瀏覽和分享,殘疾人學生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網絡教育與殘疾人教育的結合,對于提升社會福祉以及跨越數字鴻溝都有重要的意義。現在很多臺灣商人都在大陸邊遠地區捐款發展互聯網,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網絡教育與邊際收益遞增
由于資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隨著投入的增加,單位收益呈遞減趨勢,這就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該規律是工業經濟中的基本
法則。
但是,在互聯網絡中,許多產品的生產,比如電腦軟件的生產卻并未遵守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或者說不是直接遵守這個規律。其原因在于,信息資源是網絡經濟中的主要生產要素,而信息資源具有再生性、無排他性的特點。其成本不隨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比如一個程序一旦編寫成功,它的再生產和銷售幾乎不需花費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同時,信息技術發展快、變化大、生命周期短,產品受市場容量飽和的影響較小。因此,在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中出現了邊際收益遞增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還會因網絡效應的作用而強化。
對于傳統高等教育而言,高校對學生的服務從傳統意義上說是一個受收益遞減規律支配的行業。因為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的教師資源、教室資源、住宿條件、圖書館資源等各方面都將受到很大的限制。這個時候,如果讓高等院校大力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也的確勉為其難。但是網絡教育發展起來之后,教學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大幅度下降,教室資源、住宿條件等約束已不復存在,教學成本的降低使得網絡教育機構可以進一步提供最佳服務,因此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滿意。這樣就進入了遞增收益階段。
網絡教育與范圍經濟
在傳統工業社會中,企業只能通過大規模生產同一種產品,從而降低成本并獲利。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小型化,傳統的規模經濟生產方式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但是,在信息網絡經濟社會里,企業卻可以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這就是范圍經濟。
篇7
當我們論及通識教育時我們的意思是大學教育不應該太專門了”。中山大學副校長、哲學系教授梁慶寅認為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生命教育、全人教育,包括我們說的素質教育,盡管內涵有區別,理解上也不太一樣,但目標應該一致,就是不想培養知識面很狹窄的人,而應該是多面的、交叉的。我國學者李曼麗女士在綜合通識教育的各種表述后,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的概念內涵做了初步的建構: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綜上所述,通識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模式,而是一種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人格的公民,它的實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注重人才素質的培養,除了培養專業特長外,還要培養人的社會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道德修養、業務知識、工作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有機結合,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二、我國通識教育現狀
回顧通識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早在20世紀初眾多學者就提出了通識教育理念,如北京大學校長提倡“溝通文理”;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更明確提出“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辦學理念以及“諸育并進”的教學內容觀。然而,迫于中國國情及特殊國際環境,我國高等教育復制前蘇聯模式,所進行的是典型的“專才教育”。由于對專業教育的過分追求,專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而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視。隨著社會發展,創新不足、人文素養缺失、社會能力不足等專業教育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從20世紀9O年代初開始,我國開始實施素質教育,一些高等院校也逐漸把通識教育理念滲透到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部分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已取得一定的進步,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部分高職院校也逐漸開展了通識教育。這些高校把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放在首位,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拓展學生的專業面,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但是,與通識教育目標相比,大部分院校只是對原來專業教育式培養目標的一種修補,沒有全面反映出通識教育的思想,強調政治素質,從適應工作需要的角度來拓寬專業課程,忽略了對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培養。缺少基礎通識能力的培養,比如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文學藝術修養及職業素養等一些基本能力的培養都很少,與健全的通識教育的目標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同時,未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實施相對統一、制度化的通識教育方式;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我學習,自我提升。
三、數字圖書館在實施通識教育中的優勢
1.豐富的數字化資源是實施通識教育的文獻信息保障通識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而數字圖書館正提供了提升綜合素質所需的各類資源“養分”。隨著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存儲技術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資源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其構成呈現多樣化特征。從橫向看,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專業;從縱向看,囊括了各種水平、各種深度的讀物;從資源類型看,包含圖書、期刊、報紙、專利文獻、視聽資源、資訊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資源。由于通識教育的教育對象個體差異,其信息需求也多種多樣,數字圖書館多層次、多角度的數字化資源,適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求知需求,豐富的數字化資源為實施通識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文獻信息保障。
2.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數字圖書館開發時間為24小時,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網絡訪問,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特別是當前上網方式、設備的發展,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通過無線接入,數字圖書館的利用更加便利。學習、研究時遇有信息需求,即時搜索、利用數字化資源滿足需求,節約了時間成本,提高了學習效率。
3.拓展了通識教育的教育形式筆者通過梳理近幾年國內有關通識教育的文章發現,現在國內大學通識教育注重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優化,其他輔以講座、課外閱讀引導、社會實踐等通識教育方式,部分學校設立了網上通識教育講堂,使用音像教學方式等。尚未發現有學校充分發揮數字圖書館的優勢,以數字圖書館為教育平臺,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通識教育,實行被動式通識教育與主動式通識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數字圖書館探索開發通識教育功能,可以有效拓展通識教育形式。
四、數字圖書館實施通識教育的途徑
1.創建通識教育數字化資源平臺,引導用戶開展自我教育
數字圖書館收藏有豐富的各種類型數字化資源,如何獲取通識教育資源,筆者認為可以探索創建通識教育資源目錄,建立資源導航系統,應用搜索技術建立資源檢索平臺。對數字化通識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標引,并給與推薦熱度。用戶在使用該平臺時可通過目錄系統、導航系統、條件篩選或者直接搜索來獲取相關資源。資源目錄或者導航系統通過推薦熱度評分“隱性引導”用戶閱讀資源的種類、類型。資源檢索平臺的功能,可直接通過關鍵詞、分類、條件篩選等途徑來幫助用戶獲取相關資源,或者在檢索過程中發現興趣點,進一步指向相關資源。同時,可考慮添加書評功能,引導其他用戶使用資源或開展互動交流。資源平臺功能,既“隱形指導”了用戶利用資源,又給予了用戶充分的自由選擇權,書評、互動交流等功能從用戶層面對其進行了相互影響,有利于用戶開展自我通識教育。
2.通識教育資源數據庫的創建
“十五”期間CALIS高校特色數據庫項目建設對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全國掀起了建設特色數據庫浪潮。筆者通過檢索數據庫建設方面論文發現,特色數據庫建設技術比較成熟。通識教育專家學者依托數字圖書館資源,選擇一定數量的通識教育資源,成熟技術加上科學挑選的資源,組織人力建設通識教育資源數據庫,在數字圖書館上幫助用戶高效率獲取通識教育資源。
3.開設網絡課堂
目前,很多高校設計了通識教育課程,一般分為公共課程和選修課程,限于時間、安排等因素學生一般只修滿學分,僅能學習必修課程和興趣更高的課程。數字圖書館完全可以建設網絡課堂,存儲學校通識教育課程錄像資料、其他高校課程視聽資料或者購買人文社科類的視聽資料供用戶利用,還可以開展網絡授課、網絡作業、bbs等方式進行通識教育。網絡課堂依托豐富的通識教育資源,開展靈活多變的交流互動方式,有利于用戶在不同時間段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充分汲取各類知識,完善知識結構。
4.基于PUSH技術的信息服務
PUSH技術,指的是數字圖書館通過一定的協議,從服務器上的信息源或信息制作商那里獲取信息,再通過固定的頻道向用戶信息的技術。它是根據用戶對信息的需求,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將用戶所需信息主動送達用戶。通識教育中,數字圖書館根據用戶的需求,將相關的通識教育資源主動推送給用戶,用戶獲取資源更加簡單、便利,且針對性強,滿意度高。
5.虛擬參考咨詢
用戶在利用數字圖書館各種通識教育資源或應用系統時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他們希望能夠通過網絡的方式得到解答與指導。基于網絡的數字參考咨詢系統使用戶這種需求得以滿足,主要有異步、實時和合作化3種數字參考咨詢類型。異步參考咨詢服務是指用戶的咨詢與專家的解答在時間響應上是非即時的,主要包括E-mail、WebForm、BBS、留言板、FAQ等方式。實時參考咨詢服務,又稱為同步參考咨詢服務。它是一種在虛擬環境中用戶直接“面對”專家的在線式服務。主要通過網絡聊天(Chat)、視頻會議(VideoConference)、網絡白板(WhiteBoard)、網絡呼叫中心(WebCallCenter)等形式來實現用戶與咨詢專家的適時交流。合作化數字參考咨詢,是指咨詢服務的主體是由許多成員機構一起組成的一個分布式的虛擬DRS網絡,以解決單一圖書館或信息機構因種種原因而不能解決的咨詢問題。虛擬參考咨詢系統,使用戶在利用數字圖書館通識教育資源時可通過多種方式得到專家的指導,為更好的學習提供幫助。
五、結語
篇8
【關鍵詞】高校;信息化建設;定位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11―006244
一 引言
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信息科技已成為現代科技的核心和主流,信息化已成為全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樣,信息化建設的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包含教學、管理、科研等領域的信息化,然而高校是教育教學類組織,教學是高等學校的核心使命,這決定了高等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應該是教學信息化建設。淮海工學院作為一所江蘇省屬教學型本科院校,由于地處蘇北,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在全國高校中只屬于中等水平,淮海工學院和全國大部分普通高校一樣都應要從學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出發,在充分研究國家和地方對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具體要求的基礎上,明確學校未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定位,科學制定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健全信息化建設的內涵,才能提升信息化建設的績效,進而實現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二國家和地方政策層面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最
新要求和指導意見
1 國家層面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最新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提出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預期。“綱要”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綱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涉及高等教育較多,共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內容強調: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更好地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 (六十)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六十一)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綱要”關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闡述為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高校是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前沿,更應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尤其在“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和“強化信息技術系統應用”方面要強化研究、創出新意、建立模式、提供示范。
2 江蘇省級層面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最新指導意見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推進高等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蘇教高[2011]12號)第一部分“明確教學信息化建設戰略目標與總體要求”第三條“教學信息化建設具體目標”明確指出:要不斷完善各高校教學信息化的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加快教學管理信息化進程,全面提升教學管理與服務效率;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教學信息化環境建設,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形成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加強教學信息化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加強教師教育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建立數字化的教師教學支持與學生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提升教師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及素養……。全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綜合優勢和整體水平繼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江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全國處于領跑地位,《江蘇省教育廳關于推進高等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對全國大部分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來說同樣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就淮海工學院而言,作為一所地處蘇北、以培訓應用型復合人才的教學型本科高校,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在全國高校中屬于中等水平,學校更應該按照“意見”的要求,科學定位、合理規劃,加快建設,力促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爭取“十二五”末實現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達到江蘇省內乃至全國同類高校的先進水平。
三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信息化給高校帶來的影響與變革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探討的深刻課題,信息革命一定會給人類社會和高等教育帶來重大變革。21世紀的高等教育肯定是會有巨大的變化,這一點沒有異議。但它會如何變化?這又是一個難以給出明確答案的問題,但主要變化特征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的變化使高校任務和功能在改變
信息化、信息革命給傳統高等教育思想帶來巨大的沖擊,未來高校必須要完成下面這些任務和功能:要更好消除教育界的“數字鴻溝”,高校信息化要能給落后地區、弱勢群體帶來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機會;教師在未來高校教育中將成為學習共同體中平等的一極,是學習者的伙伴;在未來教育中,正規教育與大眾教育、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學歷教育與終身學習教育需要得到學校的重視,實現共同發展。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必將實現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共存
基于信息(特別是網絡)技術產生出許多新的教育模式,如e-learning、e-college、e-university、e-degree等。傳統的以課堂和教師為中心的“面對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戰。新的教育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靈活性與方便性,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等,但它缺少面對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學習環境造成的困難等不利因素。教育模式互補性特性決定了未來的教育應當也應需要多種教育模式并存。
3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新技術的采用必須要提高教學效益
由于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層出不窮難以預料。新技術的不斷采用,又將帶來許多新的教育模式與教育方法。信息技術的不斷運用,將使網絡教育真正實現“4A”模式,即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智能化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使智能化、沉浸式的網絡教育與面對面的現場教育縮短了距離,未來的高等教育將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不管未來高等教育使用何種技術,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效率和質量,其中提高質量是根本。衡量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建立起來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設施和新的管理方式”是否成功,唯一的檢驗
標準是:是否提高了教育質量、是否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四 淮海工學院(HHIT)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問題及普通高校應堅持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定位
1 HHIT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經過多年建設,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為:校園網建設水平已達到了江蘇省內同類高校“較先進”水平,校園網實現了“千兆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有線網絡整體無縫覆蓋,部分教學樓宇實現了校園網無線接入;校園“一卡通”應用系統在江蘇省內高校中處于領先地位,其為教學服務的應用子系統作用日益得到彰顯;基于校園網的DNS、E-MAIL、WWW、FTP、DHCP、BBS等各項基本網絡服務得到了重視,相繼開通了VPN、PPTP等服務;開展了信息應用系統建設,建設有OA辦公自動化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匯文圖書館管理系統、招生錄取系統、教材管理系統等教育系統30余個;新建了教學視頻VOD點播系統、升級了郵件管理系統;近一步改善了多媒體教學的環境,多媒體教室座位絕對數和百名學生擁有數在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間,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帶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提升了學校的綜合實力。
2 HttIT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存有的問題
(1)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學校地處蘇北,“十一五”期間學校教育經費一直緊張,江蘇省教育廳撥款有限,連云港市財政也投入微薄。在有限的資金下,學校領導還是統籌安排各類費用,撥出了一定比例的資金來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但和江蘇省內一流高校相比,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相距甚遠,即便和江蘇省內同類高校相比,教育信息化投入也是“捉襟見肘”。
(2)信息化建設缺乏科學規劃,建設定位上“重”管理“輕”教學
學校各個部門的所有信息化建設項目都是獨立實施的,在信息化規劃中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和需求缺乏全面和充分的摸底和設計,不能夠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所以難以有效地指導信息化建設的實施工作。
在信息化建設定位上,學校過度重視互聯互通等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及管理辦公類事務的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建設與學校“教學”核心工作緊密性不夠,信息化建設項目對師生的影響力也不夠,學校在“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和“信息技術系統應用”方面投入和建設力度不足。
(3)“信息孤島”問題嚴重,信息化應用系統缺乏集成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學校客觀條件的限制,學校的“教、學、研”資源數據庫一直在做“加法”,目前有多種C/S架構的系統在同時運行,這些系統的信息共享效率低、資源交換頻次少,數據標準迥異,“信息孤島”問題嚴重,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需要對各類資源庫進行有機地整合。
由于存在信息資源“孤島”,再加上各教學應用系統開發平臺不同(平臺沒有統一規劃的訪問接口),因此各系統應用整合、資源共享困難,系統之間缺乏標準化集成。學校內同一個用戶,進入不同教育類應用系統,需要不同的用戶名和密碼,甚至需要不同的身份標識。
另外,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在管理機構、管理隊伍、運行服務機制等方面有待完善,如:數字校園建設中心的機構定位、崗位配置、職責職能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設在人員配備等方面還不能滿足學校發展需要,學校信息化建設專職人員不夠,建設規模、質量和效益不能滿足學校教育發展需要。
3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應堅持的發展定位
淮海工學院地處經濟和教育發達的江蘇,但又位于欠發達的蘇北,決定了其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基本上能反映全國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情況,其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也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校教育信息化主要應包含教學基礎平臺、教育資源、教育過程和教育管理等的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設主導部門要能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要能通過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提升教育內涵,創新教育模式,促進教育資源有效利用,擴大教育覆蓋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高校教育信息化最終任務是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及現代教育教學的思想、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使教學的所有環節信息化,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進而最終促進教學現代化的實現。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指導思想可概括為:要堅持“以技術進步,為教育增輝添色;用服務升級,助教學改革創新”的建設理念,應本著“技術環境是基礎,教育資源是核心、系統應用是關鍵”的建設原則,一方面要重視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教學信息化硬件環境建設,另一方面也必須要重視“數字學習空間”、“數字教學資源”、“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教學信息化設施與資源的使用效益評估”等軟環境建設,以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設的質量。
根據國家、地方政策層面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要求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從HHIT教育信息化現狀進行推演,筆者認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應強化下面幾項工作。
(1)推動數字化校園學習空間建設
高校要構建學校數字化、交互式學習系統與平臺,建設融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為一體,支撐“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研討課”等當前大學教學新模式的數字化學習空間,建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社區網站、學習網站與學習軟件資源,營造信息化的學習環境,滿足師生通過網絡開展教學互動、教學輔導、教學測評等活動的要求,幫助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習效率。學校應根據人才培養和課程學習的需要,通過增加公共機房、降低網絡資費、提供一定的免費上機條件等具體措施,保證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和條件進行網上學習,提高教師使用課程網站、流媒體等網絡教學手段支持教學的能力,努力建設生動活潑的能促進學習者交互學習、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的E-learning教學交流平臺和數字化學習空間,為學生的數字化學習創建良好的環境。
(2)推進優質數字教學資源的建設、應用與共享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教學信息資源將日益成為高校重要的辦學要素、無形資產和不可復制的財富。高校要加強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形成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擴大優質教學資源受益面,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其具體目標為:加強優質數字教學資源的建設,組織集名師、教學設計師、技術人員等多群體的建設隊伍,共同設計和研發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符合國家建設規范的質量高、效果好的課件庫、課程庫、教材庫、名師庫、試題庫、文獻庫、案例庫等數字化教育資源,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加大學校數字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優勢互補,互利互贏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校級優質數字教學資源中心,實施優質數字教學資源的“共知、共建、共享”。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開展基于網絡的課程改革研究與應用,積極參與高校間數字教學資源共享聯合體建設,不斷推進高校優質數字教學資源的廣泛應用。
(3)深入開展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推廣應用
高等教育的現代化要求高校需要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教育資源,優化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授課方法,豐富課外學習資源,努力促進信
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高校應建立網絡教研平臺,支持網絡聽課、互動評課、遠程協作等教學活動,還要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實踐教學與管理中的廣泛應用,要搭建校企之間信息化交流平臺,讓企業生產一線的生產過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實時傳輸到學校和課堂,要實現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等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要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等,作為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的有效補充,不斷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深入教學、深入課堂。
(4)提高教學信息化設施與資源使用效益
高校要緊密聯系教學及科研實際,從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出發充分合理利用學校已有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和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發揮綜合優勢,建立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全方位服務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學設施與資源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施、管理和評價制度,加強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過程與結果的監控與評估。進一步提高精品課程與網絡課程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教育信息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不斷強化師生教與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
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需要信息化建設的高水平,同時也需要師生教與學信息技術應用的高能力。高校需要創新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內容、方法與形式,要依托各級各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支持體系和教師教育網絡培訓平臺為高校教師提供多種信息化教學的培訓課程,開展基于網絡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骨干教師培訓及教師自主培訓等。每位教師每年至少應參加一次教育技術方面的培訓與學習,進而提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重的質量。
與此同時,高校要強化學生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要面向學生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專題講座、報告會、公選課或媒體宣傳等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開展基于問題的遠程協同學習,學生應具有基于信息化教學平臺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9
關鍵詞:數字化;網絡;校園建設
作者簡介:李忠林(1976-)男,四川劍閣人,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網絡。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6-0049-02
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從1994年CerNet成立開始,經歷了數十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領域有了長足的發展,正在逐步邁向熟期,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從最早期的“單機應用階段”邁向“基礎網絡化階段”。目前已進入“應用普及階段”和“數字化階段”。由于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逐年增加,使得教育產業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期,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也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一、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內涵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具體體現。信息化與數字化發展二者之間是互利共贏“相輔成而得益彰”的關系,高校信息化的發展為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提供了需求和支持,而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又助推和帶動了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數字化的定義之一,就是把模擬形式的數據轉換為計算機可以讀取的數字形式。數字化校園則是高校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等先進技術,對高校的管理、科研、教育、課題以及生活服務和發展目標等內容進行數字化整合與集成,并實行統一用戶、統一資源和統一權限控制的管理,把高校打造成為現代化、具有高端科技的學習樂園。
(二)數字化校園的意義
數字化校園首先是拓寬了高校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維度,其次擴展和提升了傳統校園的功能和效率,而且讓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發生質的改變、實現質的飛躍。教學模式的數字化,不僅是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變而且改變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構,更為學生創造出多彩豐富、圖文并茂精彩的學習環境[2]。為高校的辦公、服務、安全、制度等管理提供了便捷,在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高校立足長遠發展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三)數字化校園的結構
高校數字化校園結構,就是高校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等硬件與軟件構成的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管理、后勤等一系列的集成服務系統。把學生、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緊密連接起來,通過網絡將高校與外界架起一座信息橋梁。
1.教務管理系統。教務系統管理系統,以互聯網B/S管理為模式,以數字化為平臺,用一個帳號進行高校教務教學管理,并且高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教務管理系統,靈活地定制符合實際的教務管理。
2.教學管理系統。教學管理系統,是一個多模塊綜合信息的管理系,包括教務公共信息維護、學生、師資、教學計劃、智能排課、考試、選課、成績、教材、教學質量評價、畢業生就業等管理,以及學生綜合信息查詢、教師網上成績錄入等模塊,可以幫助高校實現全面的自動化教學。
3.辦公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是高校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術提高辦公效率,使高校工作人員方便快捷實現共享信息,改變低效的手工辦公方式,實現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與管理,為高校的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實現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4.校園一卡通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以數據庫和非接觸IC卡技術為核心,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輔助手段,將校園的各項設施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創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學習環境。一張卡便可完成開門、考勤、就餐、借書、用電等活動。
5.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對網絡中的海量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用戶通過目錄服務系統,可以輕松獲得所需信息。高校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是高校信息資源管理的主要平臺,有力促進了高校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二、我國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高校走向新世紀的必經之路,高校在軟硬件兩個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雖在前進中取得可喜可賀的成績,但也仍然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理解和認識不夠全面
對數字化校園沒有做深刻的理論研究,數字化校園建設盲目跟風,不進行嚴格的研究論證,就開始草率投資興建,等校園網建設成了,卻成了面子工程、獻禮工程。雖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建設的要求,達到了一定的標準,但不能起到實際的作用。
(三)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一個以軟硬件相結合、科技和技術相促進的系統工程。可許多高校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的傾向,在硬件的建設上不遺余力,而在軟件的投入上又及其吝嗇,形成光顧修路不管造車的局面,雖然具備了先進的網絡系統,擁有了數字化的校園環境,但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不能完全彰顯科技帶來的高效率、高利益。
(四)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
高校各個部門系統各自為營。由于高校一般都是先建校園網,然后開展數學化校園建設的,而在使用校園網期間,一些部門就已經使用其各自獨立的信息系統和數據庫,懶于進行系統與信息的更新,出現系統之間信息的不一致,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從而使數字化校園形成信息孤島[3]。對整個校園網應用系統的效率和準確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篇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 100083)
摘 要: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是世界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戰略規劃重點內容,是提高全民素質、增強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本文深入剖析、解讀了美國、新加坡、英國、韓國、日本及我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比較研究了各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路、特點、整體發展目標及后續發展任務上的異同.國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成功舉措將對我國高校信息化發展起到借鑒與啟示的作用.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5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264-03
基金項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高等教育及戰略研究)(30409501)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過程中充分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優化教學模式與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信息化進程[1].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是世界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戰略規劃重點內容,是提高全民素質、增強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美國、新加坡、英國、韓國、日本等國家通過各自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及相關教育改革實施項目在數字教學資源、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政策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業績.
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方向是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規劃綱要》)第十九章明確提出將“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納入國家規劃.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因為某些現實因素的制約與影響而存在諸多差距及問題.在此種情況下,對國內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的剖析與研究尤為重要,國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成功舉措將對我國高校信息化發展起到借鑒與啟示的作用.
2 國際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
教育信息化問題首次提出于1993年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報告中,在此之后成為美國乃至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與突破方向.美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的演變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NETP 1996即幫助美國學生為21世紀做好準備:迎接技術素養的挑戰,其發展任務包括全國所有教師得到他們所需要的培訓和支持,從而幫助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和因特網;所有的教師和學生擁有配備現代化計算機的教室;所有的教室都連接上信息高速公路;優質的學習軟件和在線學習資源成為學校課程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第二階段NETP 2000指數字化學習:為所有學生提供觸手可及的世界課堂,其發展任務包括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能在教室、學校、家里和社區中使用信息技術;所有的教師都能有效地運用技術來促進學生的高水平學習;所有的學生都具備信息技術素養技能;通過研究和評估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利用數字化的學習內容和網絡應用程序改變教學.第三階段NETP 2004迎來美國教育的黃金時代:因特網、法律和學生如何變革教育期望,其發展任務包括提升領導能力、考慮革新預算、改進教師培訓、支持在線學習和虛擬學校、鼓勵使用寬帶網、邁向數字內容、整合數據系統.第四階段NETP 2010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學習,要對整個教育系統進行革命性的變革,并提出了“技術支持下的21世紀學習模型”,該模型包含了學習、評價、教學,基礎設施和生產力這五個重要要素[2].
新加坡教育部分別于1997年、2003年、2008年了教育信息化一期(Master Plan 1)、二期(Master Plan 2)、三期(Master Plan 3)發展規劃,簡稱MP1、MP2、MP3.MP1(1997~2002)注重拓展豐富開放的學習環境,加強校內外聯系;鼓勵創新思維、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教育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3].以此為基礎,MP2(2003~2007)側重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來加強課程、教學以及評價的關系;教師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促進自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能保障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和有效使用[4].MP3強調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并在學習者、教師、學校、基礎設施等方面確立四個目標,分別為學習者充分有效使用信息技術,培養自主及協作學習能力,成為有遠見及責任感的信息技術應用者;學校引導在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為師生使用信息技術開創條件;教師幫助學生豐富信息化環境的學習體驗,促進其自主及協作學習;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能支持實現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學習[5].
英國自上世紀末開始充分發揮其優勢綜合國力,增加經費支持和科研開發,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教育信息化的整體水平.英國高校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簡稱JISC)于2009年的《JISC2010-2012戰略》(以下簡稱《JISC戰略》)是面向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一份戰略規劃文件[6].英國的全國學習網絡搜索功能強大,成為歐洲最大的教育門戶網站.英國通過法律敦促教育信息化建設,為進一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保障.英國政府借助信息技術運作的“產業大學”,把學習者的需求和各類教育資源的供給及時、有效地結合起來,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終身學習社會的構建.
韓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大體經過四個階段,在啟動與基礎階段(1996年~2000年)政府斥資資助所有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全國性教育門戶網站EDUNET、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等;ICT應用階段(2001年~2003年)的發展重點是教育內容開發與傳遞的標準化、教育資源共享(ERS)、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國家教育信息系統等;電子化學習階段(2004年~2005年)旨在基礎教育方面建立網絡家庭學習系統將教師、學生和家長緊密聯系起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則主要表現在對電子化學習的應用與研究方面;普適學習(u-learning)階段(2006年至今)側重未來教育研究與開發,探索新的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開展普適學習、進行ICT整合于課程的深入研究、繼續支持和建立大學電子化學習支持中心、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等[7].韓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亮點是地區性電子化學習支持中心的建立以及信息技術對大學教學、學習和管理、科學研究和學術創新等方面的促進和支持.
日本通過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及學校信息教育推進等多種措施有效加快本國教育信息化進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政策推進方面,日本從1992到2002十年期間5次制定并出臺教育信息化實施計劃,大幅度提升了日本大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進程.日本為實現已定教育信息化目標,從1994年開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增加政府經費投入,加快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建設進程,目前已實現每個家庭享有高速高效的信息互聯網絡.在日本2010年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從信息技術教育等九方面詳細闡述了今后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重點與方向.
3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年-2020年)》[8]于2012年,預計到2020年全面實現《教育規劃綱要》中的教育信息化目標及任務,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同時,《十年規劃》發展任務部分對我國各個領域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做出了統一部署,在第六章專門介紹了對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規劃.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重點:首先,促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開發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圖書文獻共享、教學實驗平臺等信息化建設;其次,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提升個性化及互動教學水平,加速信息化環境下科學研究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融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意識與能力;再次,促進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設知識開放共享環境,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享科技教育資源,推動高校知識創新,構建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支持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推動高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機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創新體系;最后,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能力,即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術,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學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構建高校網上虛擬社區,廣泛進行思想與文化交流,創新、發展先進文化.
4 比較研究與分析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NETP2010)《變革美國教育:技術助力學習》強調應用信息技術與手段促進美國教育的全面變革,大力提高教育生產力.美國高校在管理、教育及圖書資源等信息化建設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績,具備了豐富經驗.我國高校無論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教學信息化等方面都獲得了明顯進步,但與美國高校信息化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經比較得到的啟示為:第一,在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網站提供的信息服務項目不足,在基礎設施聯網率及網絡傳輸能力等方面也相對落后些[9];第二,在校園信息化管理、規劃和政策的系統性與連貫性方面應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提高教師開發、應用和傳播電子資源的積極性;第三,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缺乏統一的評估制度,此外,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地區差異明顯增加了評估的復染性,教育信息化測評研究應加強.
新加坡和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戰略目標存在相似之處但又各具特色,其相似點是都提出在保證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覆蓋的基礎上注重優質教育資源的人人享用.新加坡重視充分使用信息技術,深入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促進學生自主、協助學習,我國強調在信息化條件下促進高校大學生自主與個性化學習、自主管理與服務,不斷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韓國預計于2015年全部取消紙質課本,推廣普及電子教材,在學習服務方面,有效應用數字教育資源云平臺,這對我國構建穩定可靠、成本低廉的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方面提供幫助與促進.
英國的全國學習網絡搜索功能強大,成為歐洲最大的教育門戶網站,它是一個可以滿足每個人學習需求并向所有學習者提供優質學習資源的新型方式,這個學習網是由遍布在全國、分布合理的各個學習中心組成的,在終身學習環境構建方面值得我國學習.
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時期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進入21世紀后,日本政府相繼推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信息化發展戰略,使得日本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日本政府對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十分重視、支持力度大、教育信息化新策略更新比較頻繁.我國也應順勢而上,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設力度,將政策實施與財政支持緊密結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此外,日本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一個較重要的因素是注重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培養,日本教師需要接受信息技術方面的考核,在教師資格證更新時還需選擇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進行學習.信息化人才是我國未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國應全力支持信息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5 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育信息化的啟示
對比分析國內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思路、措施及異同有助于總結北航特色教育信息化發展下一步規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在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以及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各學院、專業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進一步完善精品課程網站建設,實現資源共享與互動;通過“百鏈云服務”實現圖書文獻資源的校際與網絡共享;智能教室等信息設備的配置與使用對教育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支撐;合作成立校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同時,部分學院正在建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實現師生、生生跨校區遠程實驗指導與交流等信息化建設;師生積極使用諸如課程中心、課程申報系統等信息化資源加快對課程和專業的數字化改造,不同學院針對不同的專業課程也在積極建立專業的網絡教學課程資源平臺,比如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微波學堂”網絡社區凝練了包括微波技術、電磁場理論、高等電磁場、電波傳播與天線等多門電磁場與微波領域課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網絡共享與互動討論.此外,學校主張不斷創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當然,北航特色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還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加強:第一,持續加強綠色、文明、安全的數字校園建設,在此基礎上不斷促進信息化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第二,北航應積極與科研院所、對口企業共建共享科技教育資源,完善鞏固科研創新信息化支撐體系,推動高校知識創新.構建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推進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資源與數據、科學文獻的共享,支持跨專業、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第三,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優質科研成果轉化,提高北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6 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標準.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需要不斷借鑒吸收國外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力爭通過十年時間將我國教育信息化水平從初步應用整合階段過渡至教育與技術的全面融合創新階段,從而加入教育信息化大國行列,實現教育強國夢.
參考文獻:
〔1〕南國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理論和實際問題(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2(11):3-6.
〔2〕〔5〕朱莎.美國、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3〕Master Plan 1.[DB/OL].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15.
〔4〕Master Plan 2.[DB/OL].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21.
〔6〕吳砥,尉小榮,盧春.中英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對比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2):21-28.
〔7〕韓國高等教育信息化近況及啟示[DB/OL].edu.cn/cio_6540/20120331/t20120331_7611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