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誠信教育總結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0: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校誠信教育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本文從學生誠信的缺失及起因談起,分析了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存在的 缺陷,并提出了以社會信用體系經驗為基礎,構建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對策。
誠實守信,即誠信,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是千百年來社會普遍遵循的道德準則。無論是為人還是治學,無論是從商還是從政,堅守誠信是成就事業的根本法則,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和標志,是一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道德素養。目前,大學生誠信問題已成為社會矚目的話題,在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和學者反思的文章中,到處都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不容忽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特別是我國經濟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我國將加速進入信用經濟時代。大學生作為知識層次較高的一個群體,誠信程度的高低更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整體道德。正因為如此,當前高校應加強學生誠信教育,提高誠信意識,使誠實守信成為其終生的道德信條和行為準則,是大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高校學生存在的誠信缺失問題及起因
1、常見誠信缺失問題
(1)思想誠信缺失。入黨動機不純、個人總結胡編亂造。在日常生活中,不誠實、說假話,背棄誠信,隨意撒謊,欺瞞師長、同學。《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顯示,在校學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2)學習誠信缺失。
考試作弊、抄襲他人論文、剽竊同學學習成果等。(3)經濟誠信缺失。惡意拖欠學費、助學貸款不按時還款還息、弄虛作假騙取貧困生補助等。(4)就業誠信缺失。虛假簡歷、不履行就業合同、擇業中使用不正當手段等。(5)網絡誠信缺失。
2、高校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1)社會環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文化對學生產生極大影響。市場經濟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日趨明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中,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在校園蔓延;面對社會上一些誠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現象,他們茫然無奈。凡此種種,直接導致極個別大學生以追求個人享樂作為人生目的。這種社會環境對學生的思想腐蝕嚴重、負面效應影響大。
(2)制度漏洞。
如果一個制度環境默許甚至縱容了一個人的不誠信,或者不誠信后沒有給予相應的懲罰,那么這個人就可能很快拋棄他所接受的誠信教育。相反,如果他看到或嘗到不誠信帶來的可能終生都消化不了的苦果,他就會對誠信問題倍加警覺。現有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夠,導致執行中存在漏洞,使得部分學生利用制度漏洞實施不誠信行為,如因考試違紀處分不嚴導致學生經常性作弊。制度的不健全,使學校對不誠信學生缺乏有效的懲治手段。
(3)教育工作者的誠信缺失。
主要表現在教育工作者個人誠信素養缺乏、學術腐敗上,讓學生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產生抵觸。2006年下半年,復旦大學團委進行的關于大學生學術誠信的調查顯示,69%的學生認為應該堅決抵制學術造假。可見,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不誠信對高校學生帶來的直接影響較明顯,學生也比較容易切身體會。
當然還有來自大學生主觀方面的原因,如誠信觀念迷茫、法制意識淡薄等。
二、當前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缺陷
造成高校當前誠信教育體系鮮見成效的關鍵問題在于現有誠信教育體系不適應高校與社會信用體系的標準,以基礎教育為主,不帶任何評價或懲戒機制。因而總結現有誠信教育體系,可以發現還有許多缺陷。
1、誠信認知片面
學校德育教育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
由于受傳統學校教育的影響,德育教育的指導思想存在著一定偏差,許多教育工作者認為誠信是一個道德認知問題,而忽視了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內化的誠信教育,把德育簡單等同于政治教育,忽視了個人品質的“誠實可信”。、
2、教育方式、方法陳舊
目前我們的誠信教育方法以灌輸、說教為主,把德育教育當作知識“傳輸”,忽視情感教育。顯然,不誠信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結出誠信的果實。
方式的陳舊,使得誠信教育僅僅流于形式,有些學校經常舉行誠信簽名活動,在現場簽名的時候,只簽名不簽約,把在橫幅上簽名當成守信的承諾,缺乏實施性。
3、監督機制缺失
由于高校內部監督機制的缺失給學生不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學校在具體執行各種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正和不誠信,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誠信機制未能引入學校及學生群體,也使得學生誠信意識不強。
4、與社會信用評價體系脫節
高校學生誠信教育與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嚴重脫節。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社會機制,包括信用法律法規體系、現代信用服務體系、信用數據技術支撐體系、信用市場監管體系、企業信用管理體系、誠信教育體系和失信懲戒機制等七個體系一個機制。社會信用體系的優勢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積極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的信用記錄,而高校學生誠信系統只包含誠信教育,缺乏必要的誠信數據記錄,高校內各部門對學生不誠信表現記錄互不共享,導致學生不誠信,而又辦事暢通無阻。
三、積極借鑒社會信用評價體系,重建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如何有效地把社會信用體系的經驗引進到高校誠信教育體系中來,是研究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難點。參照社會信用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1、完善學生管理制度體系,加強執行力度
這是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核心。學生管理制度本身和執行的漏洞給學生違紀提供便利條件。為構建切實可行的高校誠信教育體系,首先應對高校自身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進行充分討論修改。在修改的基礎上,層層落實把關,嚴格按制度辦事,并階段性分析制度執行效果。
2、建立并健全誠信檔案
建立學生誠信檔案非常有必要。誠信素質的培養,依靠誠信教育是不夠的,必須輔之以信用評價系統。從現行的教育機制看,約束機制不夠健全,因此,高校必須營造信用環境和信用機制,使得它能夠約束學生的各種行為,即將學生在校期間各種帶有紀律遵守、契約等行為進行認真歸納分析,建立科學誠信檔案,如在每學年對學生的信用進行評估,作為學生綜合測評、評優評先、組織發展、進行助學貸款等行為的主要依據。
學生誠信檔案應以“記錄為主、評價為輔”,詳細記錄學生的基本情況、品行說明、信用表現及獎懲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記錄學生欠費情況,發揮學生管理信息系統的優勢,將每個學生的真實誠信表現置于全校的監督之下,從客觀上防止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學生弄虛作假現象。
學生誠信檔案應放入畢業生檔案中,把學生在校表現作為單位用人參考的指標。
3、加強監督,規范行為
加強監管是搞好誠信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保證。只有通過各種必要的手段,健全和完善信譽保護和失信懲處機制,及時發現和懲處失信者,才能使學生不敢不守信、不能不守信。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諸如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困補助、學生干部評優等工作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將誠信作為學校一切行為的基本準則。
4、采取多種形式的誠信教育
誠信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說教上,高校誠信教育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在發揮傳統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優勢,運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和手段,廣泛收集學生日常道德行為規范方面的信息,多方面、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立體的誠信教育,并積極探索創新誠信教育的新方法,開展討論、簽訂考試承諾書、現身說法等形式的誠信教育,以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力求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5、以學生管理信息系統為平臺,共享高校學生誠信檔案數據
高校都在嘗試積極推進學生工作信息化進程,建立各自的學生管理信息系統,誠信教育體系需要學生管理系統支持,在各部門對學生誠信評價的基礎上,實現誠信記錄數據的共享,逐步規范學生日常行為,以誠信記錄來約束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每年給學生一個綜合信用評價分,規定各得分值在校園內具體可辦理的事務。
6、建立失信懲戒機制
失信懲戒機制是指對失信學生進行懲罰的一種制度安排,它以完善的學生管理制度為依據,以學生在校表現為手段,使學生為其失信行為承擔相應代價,懲戒失信行為,褒揚誠實守信,比如有欠費不良記錄的學生要求家長直接交費,有惡意透支校園一卡通費用的學生暫停發放教材,公共選修課選課后未去上課的同學下學期禁止選修公共選課等。
7、積極引進銀行業個人征信系統參與
很多銀行都推出了針對學生的信用卡,高校可以借助銀行業完善的個人征信系統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金融信用習慣,以積極推進高校誠信教育體系的建設。
改進后的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能對改變高校學生欠費、考紀考風等狀況起到基礎作用,可以為社會信用評價進行初期教育,在具體實施中不斷完善與提高,其未來的作用一定會得到社會的證實。
參考文獻:
[1]張瓊.高校: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應該做什么[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4).
[2]萬清樣,李國昌.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思考[j]. 湖北社會科學,2003(4).
篇2
關鍵詞:高校;誠信教育;實施
0.引言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的普遍化,大學生越來越多,逐漸成為社會進步發展的主要力量。展開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但是現今由于受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我國高校誠信教育的教育模式還無法適應新時期的社會需要,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依舊需要繼續探索尋求新的實施途徑。
1.高校誠信教育的意義
高校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不僅對學生的自我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還對學校和社會的進步有重大意義。
1.1對促進大學生成長有重要意義
高校誠信教育是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價值觀還沒有固定形成。因此這時的誠信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啟發性的意義,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現實意義。大學是一個學校與社會接軌的地方,大學生結束了學生生涯就要進入社會,這期間多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都需要切實運用到實踐中去。那么,大學就肩負著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責任,而誠信教育不但對大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還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有著實際意義,大學則是一個傳播文明的載體。
1.2對全面促進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迅速進步,經濟發展日益加快,國際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綜合實力不只是體現在經濟和政治上,也體現在文化上。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全面促進素質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而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對全面促進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3對社會主義發展有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部分是政治、經濟、文化。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有力依據,在進行市場交易的時候,雙方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就是誠信,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對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是現代社會的強烈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具備良好的誠信品質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高校進行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利于加強學校的學風建設
目前,各大高校逐年擴招,大學生的數量隨之增加,但是質量相比原來而言卻有所下降。在各類考試中,考試作弊現象越來越普遍,還有好多其他的無誠信現象隨處可見,這都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學風建設。所以高校積極開展誠信教育,不僅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更是為了優化學校的學風建設。誠信教育可以有效加強學校的學風建設,促進學校和學生個體全面發展。
2.高校誠信教育的實施途徑
根據上述對高校誠信教育的意義分析,可以看出誠信教育是促進我國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高校誠信教育的實施途徑,以期能夠為我國高校誠信教育做出一些貢獻。
2.1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誠信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美德,各界人士無一不對其相當重視的。然而,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都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作為人類一大美德的誠信的養成,必不可少地要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良好品質的形成都有積極影響。一個人的品質是在社會環境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對大學生的誠信品質的培養,需要社會為其做出榜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誠信為其提供良好的交易環境,然而,現在的市場經濟環境一直存在著誠信問題。許多商人欺詐消費者,也有消費者使用假幣欺騙經營者的行為,這樣的交易環境,會進一步造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癱瘓,人們之間互相不信任。對此,國家可以適當地改善經濟體制,或者采取一些獎懲措施,打擊那些不法商人和擾亂市場秩序的消費者,為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也為那些剛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個好的社會環境,熏陶他們,讓他們始終保留一顆真誠的心,一直保留優良的誠信品質。
2.2優化良好的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成長環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每個孩子天生就是個模仿者,他們會效仿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更要注重自身的修養,以免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誠信是一種傳統的優良美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切記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這樣才能為以后更好地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一邊教一邊學習充電,提高自身的誠信修養,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家庭環境。
想要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能夠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滿口答應,這樣會給孩子形成一種說一套做一套的不好行為,他們自身是有感受能力的,不要想著在他們面前蒙混過關,孩子會跟隨家長的做法形成不好的習慣,以至于不能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大學里,家長不能認為沒有教育孩子的責任了,也要加強引導孩子誠信做人,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當中,始終是具有影響意義的,采用正確的誠信教育方式,為孩子形成永久的誠信美德提供一個良好家庭的環境。
2.3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加強學校的誠信教育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將近十幾年的實踐在學校度過,而且是在成長的主要階段。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要載體,肩負著引領大學生形成良好品質的重任,因此高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良好氛圍的學校環境。學生畢業走向社會,他們的品行道德的好壞將直接決定社會的道德水平,并影響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在大學生進入學校的時候,就應該為其提供誠信教育,因為誠信與其他的個人品質的養成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校進行誠信教育不一定要局限于課堂之上,可以嘗試著多渠道的宣傳誠信,例如,開展誠信主題活動;偶爾請專家開講座等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更能有效吸引大學生積極參加,在親自參與的過程中,才能切實學會以誠信待人待物,規范自己的行為。總而言之,可以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方式,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積極地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培養誠信優良品質的平臺。
在高校進行誠信教育,教師和學生處于同樣重要的位置。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首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自覺培養誠信意識,時時刻刻檢討自己,切實做到誠實守信,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誠信榜樣。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時,不僅要他們體會到誠信品質存在帶來的美好,也要讓他們感受到沒有誠信的丑陋的一面。社會是很復雜的,并不是只有善的存在,學校一定要讓學生真實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并親身體驗誠信于人的美好,也嘗試到失信于人的丑惡。
篇3
[關鍵詞]項目化管理 大學生 誠信教育 模式
[作者簡介]黃月圓(1979- ),女,廣西昭平人,桂林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馬獻力(1978- ),男,河南葉縣人,桂林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陽榮華(1977- ),男,廣西桂林人,桂林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廣西 桂林 54100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立項課題“物質與精神支持并舉,探索醫學生誠信與感恩教育新模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ZZ00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063-02
黨的十報告把誠信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強調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可見,誠信對于國家、社會、個人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是我們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僅影響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但傳統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必須對傳統的誠信教育模式進行創新。項目化管理是當前管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其基本原則是以具體的項目帶動人力、物力的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人員合作,受到廣泛應用。①將項目化管理理念應用到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最大限度利用高校誠信教育資源,提高誠信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大學生誠信素質。
一、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普遍比較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開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傳統的誠信教育模式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誠信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當前高校包括誠信在內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單一,以管代教,很多時候局限于泛泛而談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容和針對性,缺少有效措施”②,大學生誠信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故意欠費、偽造經歷,等等。其次,誠信教育缺乏長效機制。誠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優秀的誠信素質,是大學生誠信知、情、意、行的高度協調與統一,素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誠信教育的長效機制。最后,誠信教育沒有整合資源。除了課堂教學外,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載體。另外,當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指導老師一般都是輔導員,指導起誠信教育來顯得精力不夠,辦法不多。事實上,全體教師都應該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指導老師,誠信教育的師資資源才有保障。③因此,校園、社會、家庭的誠信資源都應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大學生誠信教育。
二、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的具體做法
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就是把項目化管理的原則、方法、手段等運用到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去,以具體的項目來帶動資源的配置、人員的協作、資金的使用等,增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一種運行模式。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包含以下5個流程:誠信教育項目申報、項目立項、項目開展、項目驗收、項目推廣。把誠信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項目運行的全過程。具體做法如下:
1.項目申報。學生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來選定項目主題,并自由組成項目團隊,選出團隊領導者,邀請教師擔任項目指導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確定誠信教育項目主題,改變了過去誠信教育一言堂的傳統模式。同時,在申報項目時,要求學生如實、規范、認真填寫申報材料,不能弄虛作假,做到誠信申報。誠信教育項目申報內容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類的、調查研究類的或者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等。
2.項目立項。首先,由學工處牽頭,邀請相關專家成立誠信教育項目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首先對項目申報書進行初審,對項目的現實意義、創新性、可行性等進行綜合評價。其次,通過初審的項目負責人進行項目答辯,就誠信教育項目的由來、研究現狀、項目計劃、項目已獲得的成果以及經費預算等方面進行介紹,并就評審委員會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最后,評審團結合項目申報書和答辯表現,確定誠信教育立項項目。通過審批立項的項目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后,與項目負責人簽訂項目合同書。
3.項目開展。項目負責人根據制定的項目化考核標準,科學分工,合理調配資源,明確項目牽頭人和完成時限,使整個項目組成為一個配合默契,具有積極性和責任心的高效群體。④項目指導老師隨時對項目開展情況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突況。項目負責人定期、主動向項目評審委員會匯報項目進展。項目管理委員會不定期檢查項目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指出錯漏。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按合約辦事,明確權利與義務,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誠信地開展項目各項活動。對學生項目開展的監督,事實上就是對大學生進行履約守信――重合同、守信用的守法意識教育,讓學生明確權利與義務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更早更全面接觸契約經濟的規則,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誠信守約行為。⑤
4.項目驗收。項目研究結束后,項目組及時遞交項目結題報告,項目管理委員會對項目完成情況、資金使用、成果價值、認可度等進行全面驗收,評比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檔次,并將項目驗收結果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公示。在這個過程,要求項目組客觀撰寫結題報告,認真總結項目開展的成功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同時,項目管理委員會也要根據既定標準,把驗收工作做細做實,驗收工作不僅是對項目團隊的努力和實踐成果的一種檢驗,更要在整個驗收過程做出誠實守信的表率,因此,需要他們對項目進行公正、全面、客觀的評價。
5.項目推廣。項目管理委員會根據項目驗收的結果,對取得優秀成績的項目進行表彰、獎勵,并及時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例如召開優秀誠信教育項目表彰暨推廣大會。內容主要有:一是展示誠信教育優秀項目的研究成果,以更生動、活潑的形式加深大學生對誠信的認識和感受。二是展現先進個人或團隊的誠信事跡、誠信風采。讓優秀的項目負責人或者團隊和大學生分享誠信經歷和經驗,發揮同伴誠信教育的優勢,從而推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板報、廣播、網絡等渠道把優秀項目團隊的誠信事跡和風采向全校師生宣傳、推廣,進一步鞏固誠信教育的良好效果。傳統誠信教育模式,更多依賴于對失信的懲戒。項目管理理念下的誠信教育模式,更注重對誠信教育的正面宣傳,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和精神需求,因此效果也更好。
三、項目化管理在大學生誠信教育應用中的重要意義
項目化管理實現了以精品項目帶動學生、引導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從項目活動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進一步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搭建了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平臺。⑥項目化管理理念應用于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加強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將誠信理念貫穿于整個項目活動的全過程,從項目申報到項目推廣,每一環節的順利開展都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因此,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責任感得到了切實加強,隨著項目的深入開展,大學生誠信觀“知、情、意、行”等在實踐中也得到了統一。這不僅改變了過去誠信教育時有時無的局面,同時也構建了誠信教育的長效機制。同時,還增強了大學生參與誠信教育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更難得的是,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的,大學生誠信自我教育也得到了強化。
2.營造了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項目化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強調的是團隊協作與整體效益,教育是以彼此間誠信為前提的。整個過程中,營造了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大學生誠信教育項目,絕非任何一個個人可以完成的,所以要講誠信以及團隊合作。要學會誠信地與組內成員、指導老師、評審委員會老師、項目研究對象等人群和諧相處,恪守諾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盡量讓每個兒童都懂得和感到,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衛護善良的戰士,集體斗爭給人以極大的快樂,幫助人去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美。”⑦集體是完善個人品質,促進個人發展的手段。誠信教育的項目組里,評審委員老師、指導老師,項目負責人等都帶頭講誠信,做好誠信的表率。由項目組成員向全體師生宣傳誠信,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在全校范圍內營造濃厚的誠信氛圍。在項目化中,發揮集體的優勢和推動力來進行誠信教育,不僅改變了傳統誠信教育“老師講、學生聽”單向灌輸方式,也為人人講誠信、人人踐行誠信創設了廣闊的平臺。
3.整合了校內外誠信教育的資源。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個系統工程,要發揮各方優勢共同培養。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強化了個體、同伴、集體的誠信教育,整合了家庭、學校、社會的誠信教育資源,有力推進了誠信教育的開展。首先,誠信教育項目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監督。在項目化管理中,家長通過對項目的關注和對項目順利完成的期待,進而加強對大學生誠信行為的監督。通過家長的誠信示范和言傳身教,使誠信教育能切合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誠信教育更容易入腦入心。其次,項目化誠信教育突破了班級的界限,使得誠信教育活動跨專業、跨年級、跨院系、跨校都成為可能;與此同時,項目化誠信教育使誠信教育的主體得到拓展,人人都可能成為誠信教育的主體。大學生由原來的誠信教育的客體,項目化后實現了誠信教育的主、客體的協調統一。最后,項目化誠信教育后,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學校實現了社會誠信資源的充分利用。總之,通過項目化的誠信教育,有力地整合了學校、家庭、社會的誠信教育資源,使全社會都開始關心、支持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項目化管理理念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是緩解大學生誠信危機,提升大學生誠信素養的一種有益嘗試。通過項目化管理和運作,不僅調動了大學生誠信的積極性,整合了誠信教育的資源,還增強了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誠信教育成為加強大學生傳統的美德教育。
[注釋]
①王棟華,鄭曉健.項目化管理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1(8):27.
②鐘華山.論誠實守信[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33.
③王曉峰.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0):141.
④夏陽,湯興荷,朱琰.高校黨建工作項目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以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4):40.
⑤徐兆東,楊柳松.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基本內容分析[J].遼寧師專學報,2011(3):39.
篇4
一、學生道德誠信現狀
絕大部分大學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誠實守信的環境里。筆者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你是否反對校園里的不文明行為”回答“是”的占94%,同時承認“校園的種種不文明就發生在自己或同學身上”占51%,并且認為他人的誠信度一般的占67%,與人交往看重對方的誠信程度占77%。可見,大學生希望別人對自己能夠誠信,而自己不想因為誠信而失去任何利益及榮譽。
學習方面道德失信的表現在:教育制度、教育運行實踐不誠實;備課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沒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課程內容不誠實;曠課,公開課作假、學術抄襲。某高校調查所知,學生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中,有10次以上曠課經歷的占42.3%,有抄襲別人作業的占48.65%,有抄襲別人論文5次經歷以上的占21.67%;并且在考試時挖空心思作弊,考場夾帶,偷看他人試題答案,找人替考,找老師開后門要分數,為社會上的考試充當“”等等[2]。
生活方面主要表現同學之間的欺騙與利用。從調查可以看出,學生認為誠信教育正面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幾種情況:認為是家庭的占47%、社會26%、學校24%、先進個人事跡0.8%,有時因為對先進個人事跡宣傳夸張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誠信受到負面影響最大的是社會現實73.4%、學校教育的反差占20%、家庭環境占13%。我們不難看出,家庭對一個人誠信的培養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社會上各種虛假廣告、推銷等各種不誠信現象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助學貸款是國家針對大學生的一項資助政策,目前存在貸款不還的現象。對貸款不還的調查結果是91%的同學認為“我會如約還貸”,0.5%的同學可能不還,9.5%的同學到時再看看;調查顯示41%的同學無故拖欠學費。事實上,學生拖欠學費或貸款也是道德失信一個重要方面,這種狀況使國家資助貸款政策實施相當艱難。
二、影響大學生道德誠信的致因
1.內在因素
首先,大學生自身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的失調,加上經濟、利益等各方面的誘惑,導致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迷失,從而只追求個人名利得失,很少考慮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捏造假證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比別人高得多的利益,造成了極不公平的競爭,用經濟學理論分析,誠信的缺失一是因為不講誠信的成本過低;二是因為追求誠信的代價過高[3],這樣縱容了不誠信行為。某高校對1000余名學生的一份關于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誠信狀況問卷中顯示,分別有四分之一和四成以上的學生,并不認為償還貸款和無故拖欠學費現象關乎道德和個人信用[4]。就該校某個學院調查結果表明,41%同學沒有繳費,21%學生由于家庭困難無法繳費,20%的大學生無故拖欠學費,花銷過大而超支,大部分學生認為學費能拖就拖,老實人吃虧。
當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講誠信的主要原因:虛榮心占34%,希望能在父母、朋友面前有個好印象,過分追求榮譽、渴望成功而抱著僥幸心理[5];從眾隨大流占36%;逆反心理,老師不認可越要違反占10%;恐懼心理,害怕誠信會得不到所希望占20%。
2.外在因素
在調查中表明:大學生道德誠信負面影響最大的是“社會現實”的贊同率是73%,社會與學校沒有健全必要的誠信監督、懲罰機制,少數同學利用欺騙手段獲取高待遇、高地位被認為是能力的體現。這樣給誠實守信的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失衡,從而使更多的“老實人”去效仿。而對于失信的懲罰,大多停留在道德層面,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學校教育的缺失,學校對誠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忽視實際,63.6%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與道德誠信有著密切的聯系,良好的校園文化及人文環境對大學生道德修養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家庭教育的偏差,家長應從早從小培養道德誠信,提高個人素養。
三、 提高大學生道德誠信的途徑
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為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高校十分重視學校的誠信教育并且建立一套完備的誠信體系:學校――教師――學生,形成一系列誠信教育的政策與措施以及司法原則,利用各種形式、各種途徑,以教育為目的在高校中進行誠信教育。比如美國高校非常重視誠信教育,不僅進行誠信教育與培訓,并且制定相關的政策(榮譽守則制度、判例法)予以保障,有關資料顯示,98.3%的美國大學制定了校內誠信政策。
在我國,大學生道德誠信一直貫穿在學生的自我修養或道德輿論中,而沒有在學校課程中得到凸現,這種不容樂觀的道德誠信光靠大學生的修養是很難得到很大的改善。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創造一切有利的契機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誠信度。綜合本次調查中開放問卷的建設性意見,參照英、美、法、德、日以及國內其他高校的道德誠信的經驗,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首先,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校有公開透明的行政制度;教師能言傳身教,以德服人,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置良好的教育方法及教育內容,規范教師的行為,樹立良好的榜樣;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其道德誠信的自覺性得到培養。
其次,高校誠信立法。調查結果表明77.8%的大學生主張誠信立法,11.2%的學生不主張立法,還有0.3%的學生采取無所謂的態度,同時有11.5%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進行誠信立法。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在校規中引入了“誠信誓言”,每一個學生一進校就必須簽訂誠信誓言,作出不剽竊、不作弊、不把互聯網下載的資料化為己有等等保證,并承諾若不能信守諾言,甘愿承受一系列相關懲罰[6],并建立個人誠信檔案[7],并伴隨終生。大學生考試舞弊取消其助學貸款的資格及評獎評優的資格,建立一系列道德誠信管理、監督機制;在高校建立和完善教育、記錄、評價、反饋與再教育為一體的誠信教育機制[5],對道德誠信進行立法;建立評價機制并且記錄檔案,反饋到各個部門。目前道德誠信的反饋不是很暢通,監控力度不嚴,道德失信的學生應該得到相應的譴責與懲罰,形成嚴格的校紀校規,明確道德誠信準則,并加大宣傳的力度。當然我國高校進行誠信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建立相關評價機制卻是迫不及待的,高校輔導員為每個學生建立誠信檔案,并以此作為評獎、評優、助學貸款、單位政審等等的標準。
最后,利用各種途徑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在高校加強對學生干部的管理,利用班會以及團組織生活會進行民主、愛心和責任感的教育與交流,使學生之間進行真實的感情交流;采取榜樣、踐行、及時批評與表揚,尤其是課堂上的作業與論文的誠信進行表揚,注意學生道德誠信的培養;誠信教育與基礎道德教育相結合,使誠信教育滲透在各個方面,尤其在學會做人的過程中融合道德誠信的美德;加強誠信研究、講座、活動及監督,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茍朝莉.“信用”≠“誠信”―――信用與誠信辨析芻議[J].經濟師,2005(12).
[2]吳磊,劉建榮.關于大學生誠信現狀的調查研究及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04(10).
[3]萬清祥.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5(4).
[4]潘秀山.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踐途徑[J].高教論壇,2004(2).
[5]李春生.大學生考試作弊與誠信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2).
篇5
關鍵詞 高校 考風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06
Good Faith to Promote Examination Construction
OUYANG Ya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3)
Abstract Honesty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moral integrity and efforts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a quality test wind is important. Article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Virtue, student management, psychology and examinations five university student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lack of credibility of the examin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in good faith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st measur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xamination.
Key words college; examination; practice
考試是檢查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手段,考試紀律是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遵守的學校紀律。學生考試作弊不僅影響學校學風、考風建設,而且嚴重影響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強考風建設對促進學校良好學風的形成、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1 考試誠信缺失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作為大學生,雖然是在高校內學習、生活,但他們同樣可能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政治環境中,出現的少數黨員領導干部違背、違紀而做出的失信于黨和人民的欺上瞞下、等行為;經濟環境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運營中出現的虛假廣告,假冒偽劣商品充斥網絡市場;文化環境中,傳媒領域出現的為博眼球捏造虛假新聞,學術領域出現的為擴大自身學術影響而進行學術造假等等,這些都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2)高校誠信教育處于“從屬地位”。當前高校誠信教育一直處于“從屬地位”。主要表現在:一是誠信教育缺乏系統性,更多表現為一種滲透式教育,強調在高校教學、管理、服務等領域體現誠信,卻未在培養目標中被專門要求。二是誠信教育往往表現為一種“臨時性”或“應急性”教育。如部分高校在期末考試時,常組織開展誠信考試簽名活動等,作用不明顯,效果不佳。
(3)高校教師誠信缺失的不良示范。眾所周知,“身教”遠比“言傳”的效果好得多,高校教師誠信缺失的不良示范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學工作中缺乏踏實肯干的精神。如有的教師不認真備課,不親自制作課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帶的課件,更有甚者連制作者名字都不加修改;有的教師為了在評教中獲得良好的成績,在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時毫無原則地討好學生,而不結合學生平時課業表現給予客觀評價。二是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如在申報科研項目時,教師偽造職稱學歷,在科研過程中篡改或剽竊他人科研成果等。上述教師的不良行為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行為價值取向,影響大學生誠信道德品質的養成。
(4)學生不良心理作祟。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的不誠信行為主要是由于其焦慮心理、僥幸心理以及功利心理作祟導致的。尤其是大一新生最容易產生焦慮心理,進入大學后,第一次面對諸多課程考試,不知如何復習,在焦慮心理影響下無法安心復習,最后只好采取作弊的方式應付考試。抱有僥幸心理的學生大多是由于其他同學在考試中出現不誠信行為而未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他也想通過作弊來輕而易舉地通過考試。抱有功利心理的學生大多是為了拿到獎學金,或者考個高分為將來就業、保研或出國做準備。
2 以誠信促考風建設的對策
(1)營造校園內外的誠信環境。學生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對學生開展的教育也需要在社會大環境下進行。因此,建設一個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均講誠信的社會大環境非常重要。為此,高校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誠信以及踐行誠信的重要意義,積極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誠信專題講座,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另一方面,高校加大宣傳力度,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通過校園網、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欄、校電視臺、校報、校園官方微博等一系列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宣傳誠信道德理念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同時,還可通過開展“誠信校園行”知識競賽及辯論賽、“誠信校園行”活動徽標征集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營造的氛圍中認知誠信、踐行誠信,并最終內化為自身道德修養和道德自覺。
(2)重視誠信教育,確保誠信教育的地位并發揮其作用。誠信教育是系統、全面培養大學生誠信道德品質的主陣地,其主體地位不容小覷。高校要高度重視誠信教育的主體地位。一是高校在培養方案目標制定中要體現誠信要求。高校在制定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指導意見時,要鼓勵、引導學院結合專業實際,在制定專業培養目標時,要將誠信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來。二是在課程設置方面,要開設誠信道德系列課程。通過通識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形式開展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通過這些課程讓學生知道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三是要建立“誠信記錄卡”記錄學生的誠信情況。誠信教育不僅是一種信念與道德品質的常識性教育,更是集教育、約束、監督、獎懲和評價為一體的道德教育。高校建立“誠信記錄卡”,一方面可記錄學生在校四年的誠信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每學年對學生個體進行量化考核、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3)加強師德建設,充分發揮育人者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切實發揮高校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和指路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學校應積極探索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主要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建全制度,構建教風建設長效機制。通過制訂教風建設規范,引導和要求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可組織制訂并實施教師課堂教學規范等規章制度;為進一步引導教師既認真教書又積極育人,可通過制定教師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辦法等政策文件加以引導,并將育人作為獨立的評價項目納入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二是借助檢查督導,實現對教學過程實時監控。如河南理工大學長期以來堅持開展校、院兩級教學督導,2014年上半年,河南理工大學教學督導組深入一線課堂聽課200余人次,各學院督導組深入一線課堂聽課700余人次。同時,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了《河南理工大學校處級領導干部聽課制度》,僅2014年上半年,學校校處級領導干部聽課達518次,并按要求及時填寫和提交了聽課記錄表,且有詳細點評。此外,為貫徹落實《河南理工大學課堂教學規范》,進一步加強本科課堂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從2014年下半年第七周開始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校院兩級課堂教學檢查督導工作,并堅持每周匯總通報,效果良好。三是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各高校可通過開展暑期教師培訓、寒假教師培訓、教學觀摩和示范教學比賽等活動,讓教師在學習培訓和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四是完善激勵措施,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高校可通過開展 “學生最喜愛的教師”評選活動,健全完善教學競賽實施辦法、教學名師發展計劃和教學業績量化獎勵辦法等政策制度,進一步激發教師開展誠信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高校誠信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4)規范考試管理,實現對考試全過程監管。規范考試管理,實現對考試全過程的監管,是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嚴格考風考紀的重要載體。如河南理工大學在規范考試管理,實現對考試全過程監管方面出臺了《河南理工大學考試工作管理辦法(修訂)》、《河南理工大學公共基礎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工作管理辦法》、《河南理工大學課程考試條例》、《河南理工大學課程考試試卷保密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對考試的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一是明確了學校教務處、學生處、宣傳部、后勤保障部門以及學院考試管理職責,并要求相關單位細化分工、責任到人,為學校實現全方位、多角度有效考試管理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實行教考分離。學校課程考試命題工作中,根據課程性質不同,要求公共基礎課每門課程根據其難易程度制定6~10套試卷,專業核心課每門課程根據其難易程度制定4~6套試卷,每套試卷的重復率均不超過40%,并建立試題庫,且指定專人管理。公共基礎課程考試,考前由教務處負責從試題庫中隨機抽選并組織印刷、保管;專業核心課程考題,考前由學院負責從題庫中隨機抽選并組織印刷、保管,真正做到了教考分離。三是重視考試過程監督,從考場、巡考、監考、學生監督等各個方面全面展開監督。高校可考慮建立標準化考場,考場內試卷發放盡量做到相鄰座位學生試卷不相同;巡考由校級巡視人員和院級巡視人員共同組成,共同巡視,且鼓勵學院之間互派巡視人員,互相監督;學生有權對監考及考場違紀行為進行監督,并可通過教務處網站上的處長信箱進行實名舉報,如實檢舉不負責任的監考教師及違紀作弊考生。一經查實,學校將按有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同時維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四是及時總結考試情況,并對考場中出現的各類考試作弊行為進行通報,警示學生。對期末考等大型考試,教務處在每場考試結束后都將對考場情況進行總結,并將考試作弊學生的情況以通報的形式張貼在校園內以警示學生。
(5)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養成健康心理。健康心理是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保障。高校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過對入學新生開展心理普查活動,及時發現并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將相關信息及時反饋給輔導員,便于輔導員協助、配合學校對問題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同時,高校還可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生命教育”等課程,幫助學生盡早走出心理陰霾,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誠信意識,增強誠信行為,做新世紀的優秀大學生。
考風建設,考驗著學生的誠信底線,也檢驗著教師的教學水平,更展示著教學管理者的管理水準。抓好考風建設,既是學校教育教學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認真研究考風建設的規律,探索新的體制和機制,通過誠信環境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重視誠信教育、規范考試管理等多渠道共同努力,綜合治理,內外兼治,持之以恒,才能推動考風建設的根本轉變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婕,易蕾.高校考風考紀建設的調研與思考[J].江漢大學文理學報,2010(2).
[2] 以“誠信考試“推動高校學風建設的措施[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
篇6
一、醫學院校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
1. 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
從人性的角度而言, 每一個人都有懶惰心理, 即付出的少, 又想獲得最大的成績。醫學院校的學習任務繁重,加之現在90后學生意志力普遍比較薄弱, 獨生子女偏多, 從小缺乏意志力的鍛煉, 加上對學習失去目標、學習動機不足, 怕吃苦者大有人在。懶得上課、懶得復習, 但又想考試過關, 最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作弊。
2. 虛榮心理。
由于醫學院校設有獎勵制度及國家資助項目很多, 不僅發證書, 而且還發現金鼓勵, 這對很多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有相當一部分同學, 尤其是對名利看得比較重的同學為了獲取高分成績, 不惜鋌而走險而選擇作弊這一捷徑。
3. 只求過關心理。
這類醫學生對考試要求不高, 只求及格萬歲。他(她) 們平時不用功讀書, 甚至有逃課的習慣, 由于害怕考試不及格無法向家長交代, 考試就只好臨時抱佛腳或者作弊以求考試及格。
4.反感心理。
這是現代醫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幾十年的死記硬背式的閉卷考試使大部分學生產生了極度的反感心理, 早已不知道考試的真正意義在哪里, 對學習已經沒有多大的興趣, 一考試大腦就不好用, 只好作弊以求應付了事。[1]
5. 功利心理
有的醫學生把幫助別人考試作弊當成社會交換的籌碼,通過幫助別人作弊,達到獲得別人尊重、情感或某些承諾甚至獲得物質利益的一種方式,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心理表現。
6. 冒險心理
有些醫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平時又不積極努力,幾個學期下來,沒有什么進步,這時面對各方面的壓力,會自動產生作弊的冒險心理。[2]
7. 僥幸心理
醫學生之所以作弊甚至反復作弊動因之一在于他們存有僥幸心理或者有僥幸“成功”的經歷。自己作弊抱著僥幸心理,有機會便做,沒機會便撤,即使被老師發現了也會高抬貴手。但不容忽視的另一個問題是同學是因為復習不好擔心掛科所以作弊,可見絕大多數的作弊者是意圖鮮明有意為之。但是,不管哪一種形式,僥幸心理都在作弊者的內心深處作祟。[3]
二、如何對醫學院校大學生作弊現象進行誠信教育
誠信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在大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既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與時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從多方面加強誠信教育。對于醫學院校學生,將來面對的是身患疾病的弱勢群體,進行誠信教育尤為重要
1. 加強大學生的誠信自律意識。
高校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通過這些章程、規章、守則、公約,形成道德承諾制度,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承諾,加強自我約束。教育單靠簡單的灌輸和說教是難以觸動學生心靈的,所以,誠信教育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積極組織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學會做誠信人,做誠信事。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廠礦企事業單位,體會誠信在社會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自覺成為誠信的接受者、宣傳者和捍衛者。
2. 不斷強化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
走出考試作弊的心理誤區所謂自我意識,簡單的講就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作為學生個人,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就需要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要學會悅納自己、保護自己,既要重視身體健康,更應珍惜自己的品德和榮譽,以贏得別人的尊敬和友情,力求自身的發展和學習的進步;培養自強不息的意志,只有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意識,樹立樂觀、成熟、誠實的品性,才能達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3. 塑造大學生的誠信人格
誠實和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格魅力的體現,是衡量品行的道德標準之一。不管是何種心理的考試作弊行為,都集中反映了考生不誠實的一面。德國詩人海涅就曾經說過:“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所以,學校應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并將誠信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整體教育工作之中,從杜絕考試作弊做起,共鑄誠信校園。
4. 培養教師的誠信作風。
我們一方面呼吁學生要正確看待考試成績, 明白考試的成績仍舊是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育目標的主要手段, 也是對自己學習效果的一個檢測。另一個方面教師也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嚴守誠信, 不過分夸大考試成績, 不能把考試成績作為關卡來劃分學生的等級, 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學生對考試的科學性與公平性失去信心。
5. 優化社會誠信環境。
道德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在懲惡揚善中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當誠實守信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時,守信才能成為人們的自覺的行為,失信才會受到公眾的譴責,失信者將為之付出高額的道德和經濟成本。我們既要吸收中外文化在誠信道德方面的合理因素,又要結合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發展水平,把國家、集體的整體利益和個人的正當權益結合起來,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兼顧。
6. 營造濃厚的校園誠信氛圍。
高校要加強宣傳教育,建立一個有誠信內涵的校園大環境,形成嚴謹、求實、創新的校園誠信文化,為大學生誠信理念形成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誠信教育不能只靠思想政治課上的口頭說教,而應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可以通過校園廣播、網站等媒體進行宣傳教育,宣傳樹立優秀典型,歌頌誠信的個人和事跡,在校園中營造出“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有益氛圍。高校可以專門開設“誠信教育”課要求每位同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學習、鍛煉,并把誠信行為納入素質考核的內容之中,嚴格把關、落到實處。還可以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辯論賽,有獎知識競賽活動等多種形式,促進校園誠信文化建設,即以學生的各類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實踐誠信。[4]
參考文獻
[1] 劉郁《從誠信角度透視考試作弊現象》教學與管理, 2007(4)
[2] 魏素珍 趙國增《從考試作弊談誠信教育的重要性》2006(12)
篇7
關鍵詞:高校人才;流動;誠信缺失;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6-0141-02
誠信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人作為社會存在的根本。高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使命,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陣地。高校對教師實施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影響高校人才流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針對人才流動中誠信缺失的狀況,主要從高校角度提出以下對策:
一、改進新員工崗前培訓模式加大誠信教育力度
崗前培訓作為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加強人力資源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開端。為更好地讓新員工適應新崗位、激發工作熱情、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奉獻精神,進一步嘗試新員工崗前培訓的新模式,加大誠信教育的力度。
1.科學設置崗前培訓科目強化誠信教育比重。誠實守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運行的基礎。一個人只有講誠信,才會有信譽,才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重。現在人們也了解到不能忽視品格,過度偏重能力,只學做事。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做人,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這才是誠信教育的根本。在崗前培訓中加入誠信教育的內容,不僅可以使新員工了解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了解運作程序,使他們熟悉工作環境和他們的崗位責任,最為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輕松愉快地成為團隊中的一員,這樣他們就能感到他們加盟其中是受歡迎的,更能激發其進取熱情,提高歸屬感和忠誠度,不會背棄契約,誠實守信。
2.合理組織崗前培訓實施促進誠信教育落實。崗前培訓具有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技能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崗前培訓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在教材中加入誠信教育成分,統籌規劃,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將內容匯總整理,制定學習資料并統一發放。組織崗前培訓過程中要嚴明崗前培訓的學習活動紀律,不要使活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合理安排時間,協調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保障在不影響業務的同時,學習計劃能夠順利執行。針對不同部門的不同工作時間,分別對每個部門制定了培訓課程表,設立了專門的學習地點,保障學習需要的各項設備能正常工作,種種實施過程中要促進誠信教育的落實進行。
3.嚴格進行崗位培訓考核確保誠信教育效果。為了確保學習培訓取得實效,要加強崗前培訓活動的指導與督查,落實好學習培訓工作。及時了解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整改,確保崗前培訓順利進行,誠信教育扎實推進。利用圖文并茂,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寓教于樂,寓教于學,達到了培訓的預期目的。員工之間、各部門之間要相互監督,交叉檢查學習培訓課程的情況,學習期間不定期檢查,課程結束后將情況進行總結,收集反饋信息,并依據制度對每個員工進行考核,來確保誠信教育的實際效果。嚴格測驗,確保學習成效,并于全體員工學習完畢后統一安排考試,結合制度對每位員工打分,綜合評價,對評測不合格的員工繼續安排培訓學習課程。
二、完善入職前誠信審核制度重視引進人才德行考核
我們要意識到入職前誠信審核制度并不可能在朝夕間建立起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校要在實踐中不斷去發現問題,逐步健全入職前誠信審核制度,相信在我們不懈的努力下,會促使更多的人才樹立誠信理念,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完善入職前誠信審核制度,就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入職前對擬引進人才進行工作單位溯源考察。入職前對擬引進人才進行工作單位溯源考察,就是對高校人才在原單位工作過程中表現出的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以及個人品行等進行評價,并把它作為是否可以勝任新崗位的重要依據。因此,考察需要建立在廣泛、穩定、權威的數據來源渠道上,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也要選擇合適的調查時間、地點和方式。在此過程別要注意的是考察的保密性,避免對被調查人和原工作單位造成負面影響。在對擬引進人才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考察:第一是誠信,我們都知道誠信是立國之本,對自身會起到約束與激勵的作用,是人與人產生信任的基石,而具有誠信品質的人才會更容易產生歸屬感,高效的完成工作;第二是能力,我們要盡可能看到擬引進人才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等,這些是其開展工作的基礎。除此之外,我們也應注意性格、興趣以及動機等因素的考察,這些對于我們了解人才以及在日后的工作安排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改進推薦人制度并與被推薦人誠信狀況掛鉤。為適應高校的發展需要,讓人力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當某一職位出現空缺時,除了常規的招聘渠道以外,可以鼓勵教職員工推薦合適的人才,使其新的血液可以融入到高校之中。此舉不僅可以提高內部推薦的積極性,拓寬人才引進的渠道,而且也可以提高人才引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節省人力成本。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完善推薦人制度,并與被推薦人誠信狀況掛鉤,對推薦人所舉薦的相關人員的數量和次數進行適當的限制,推薦人應說明以往舉薦人員的情況以及被推薦人的相關信息,最重要的是其誠信狀況,這樣可以使我們對推薦人以及被推薦人有一個動態的認識,如果被推薦人存在明顯的問題,那么推薦人的推薦便可能會被擱淺,由此是否誠信地履行了推薦就有了明確的標準,應嚴格按照條例進行獎勵或懲處。
3.利用各種資源全面了解擬引進人才誠信。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以及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了解擬引進人才的誠信狀況,如調取其電子誠信檔案,查看其以往的誠信記錄,而誠信檔案的建立對于工作單位了解擬引進人才不僅是一筆無形的資產,有利于調節人們自覺、自愿地遵守法紀法規,努力做誠信的事,而且對于和諧社會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我們也可以充分調動人力資源,如社區街道和派出所的反映情況,每一個公民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是無法脫離群體而存在的,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可以呈現出一個人的品質,通過工作人員的回饋,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擬引進人才的各方面情況,如政治背景、興趣愛好、有無懲處情況等,這也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從而達到全面了解擬引進人才的誠信狀況。
三、健全高校誠信考核體系防范誠信缺失
誠實守信的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為解決高校流動中誠信缺失問題,首先要在高校建立誠信考核體系,建立健全個人的誠信約束機制、誠信激勵機制和誠信監管機制。
1.個人誠信納入年度考核將誠信考核制度化。要提高個人的誠信水平,必須對個人采用嚴格的誠信約束機制。打個比方,對于在校大學生,每年期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次信用評估,對于評估分數較低甚至是不及格的學生進行懲罰,其懲罰措施可以包括取消學生期末入黨、評優、獲獎資格等。對于單位個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的信用將納入到年度考核之中,使誠信考核制度化。通過經濟懲罰,文化懲罰和政治懲罰三個方面來懲治缺乏誠信的個人,加大其失信成本,讓失信的個人得不到利益并為此付出代價。對于個人的誠信考核,社會各界都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并監督單位和個人形成良好的信用習慣,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信用考核制度,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個人的信用缺失現象得到改善。
2.個人誠信與晉升、評獎掛鉤將誠信考核機制化。獎懲分明,對于個人誠信度較高的人才,應該實行獎勵制度。以其為榜樣,宣傳以及強調個人誠信的重要作用,不斷規范單位職工誠信的考核機制。要建立健全單位對個人的激勵機制。發揮人力資源的能動性作用。此外還要引入競爭機制,加強職位聘用流程的透明化、公開化,真正做到人才在各個職位上競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充分激發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誠信指數高的個人要給予獎勵,將其與晉升、獎金掛鉤,使誠信考核機制化。進一步完善崗位津貼制度,對于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對其進行破格晉升、安排住房、子女就業等方面的政策傾斜。還要為優秀的個人提供各種深造機會,為人才創造不斷開拓新領域展露才華的條件。
3.個人誠信狀況納入人力資料網絡將誠信考核信息化。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要想建立完整的誠信體系,就必須把個人誠信狀況奶如人力資源網絡,讓誠信也實現網絡信息化。主要的作法就是在網絡中建立人才信用檔案。首先,建立人才個人的誠信檔案。誠信檔案的建立,便會產生一個個信用記錄,使其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范、引導、監督、約束,逐漸形成良好的信用習慣。這份信用檔案將跟隨其的人事檔案一并交給用人單位,從而架起學校與社會誠信的橋梁。其次,建立統一的數據庫管理查詢系統。將引進人才的誠信檔案到人力資源的網絡上,主要在就業信息平臺上直觀地反映給用人單位,從而使流動人才的誠實信用方面起到很大的約束作用。
高校中的人才流動和人才競爭,無論個人或單位,都應該誠實守信,遵從一定的契約,與此同時,高校要營造出有利于留住人才、善用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在人才流動的大潮中不斷完善制度,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新的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謝朝芳.談高校人才流動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2012,(03).
[2]劉磊.現階段我國高校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及教育對策[J].華章,2012,(33).
[3]陳雷.我國高校流動人才檔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檔案與建設,2011,(07).
[4]李春艷.當前高校人才流動特點與利弊探析及應對[J].繼續教育研究,2009,(09).
[5]王曉娥.論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7,(16).
[6]郜世杰,李軍,楊毅.高校人才流動對策研究[J].中國建設教育,2007,(07):15-17.
[7]生云龍,劉婉華.高校人才流動過程中的非理性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02):35-38.
篇8
關鍵詞:高等學校;資助工作;育人路徑
近年來,隨著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黨和政府堅持把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切實加強了高校資助制度建設,不斷加大資助工作力度,從制度上基本解決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2007年以來,構建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特殊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綠色通道等有機結合的新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基本解決了貧困生補助的資金來源和補助方式等問題,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公平和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然而,隨著國家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在更多的學生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之時,也出現了少數學生弄虛作假騙取國家資助和任意揮霍資助款的現象。由于資助工作量很大,有高校僅將國家資助款評定發給學生,沒有更好地將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失去了一條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黨的十報告指出,要“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提出不僅要加大資助力度,更要重視資助質量。如何將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做到資助與教育并舉,濟困與扶志并重,提升資助工作的育人成效,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路徑進行探索:
一、把誠信教育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基礎環節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大學生資助工作要順利推進,必須以誠信為前提。誠信原則要求受助者如實提供個人信息和家庭信息、正確使用資助金,對于助學貸款,要按照和銀行簽訂的協議,按時還款。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虛假申請、干擾評定、不當使用、惡意欠費和違約還貸等現象。為此,對受助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建立貧困生誠信檔案
現在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已經建立了貧困生數據庫,但是數據庫主要收集的還是貧困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對貧困生本人的學習、思想和表現情況記錄不全。同時很多資助政策都是在前期管理上狠抓,而在后期跟蹤上缺失,這樣就造成了申請各項資助變成“一錘子買賣”。靠弄虛作假取得資助的學生和部分貧困生將資助款看作一筆“天降橫財”,任意揮霍,或者拿著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的錢卻荒廢學業。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該建立一個完備的貧困生誠信檔案,主要記載學生在校期間助學貸款、繳納學雜費、遵守校規校紀、勤工助學、履行相關責任義務和承諾等情況,將檔案記錄與推薦入黨、評優評助、就業推薦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大學生誠信軌跡,可以更好地起到督促和引導作用。
2.細化大學生品德教育
大學生品德教育本身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而誠信教育也是大學生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隨著我國資助政策的完善,資助力度也不斷增大,國家獎學金為8000元,國家助學金依次是4000元、3000元、2000元,還有各類社會獎助學金,金額都比較大,這些數字對于尚未進入社會的學生確實是極具吸引力。如果不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誠信教育,容易造成他們不能理智地對待這些資助款。要在行為上規范,就要在思想上引指,誠信教育要成為高校日常教育的重要內容,細化到班級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文化資源,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使誠信內化為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自覺情感。
3.加強典型宣傳,從正反兩個方面開展誠信教育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宣傳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跡開展誠信教育,二是通過大學生背離誠信的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在筆者所在高校,有貧困學生自強不息,靠自己打工掙錢,三次讓出評給自己的國家助學金的先進事跡;有撿到巨款,拾金不昧的優秀學生典型;還有學生因為誠信品質好被用人單位高薪聘用的典型案例。
同時,現在大學生中不誠信的案例也有很多。2005年,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將北京某大學的23名大學生告上法庭,理由是這23名大學生未按合同約定按時歸還來自銀行的國家助學貸款,這樣的案例在很多高校也發生過。有的學生認為借國家的錢不像是借個人的錢,可以賴賬或者晚一些時間再還,這是學生沒有誠信意識的典型表現。隨著國家個人征信系統的逐步完善,有的大學生因為不誠信,沒有按時還款,導致在銀行出現不良誠信記錄,后來嘗到了苦果。有這么一位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向中國農業銀行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由于他畢業后沒有及時還款,在銀行產生了不良誠信記錄。后來因為結婚要買房,已經交了首付,當他去銀行辦理貸款時,卻因為有不良記錄無法辦理,后來他想退房,房產商也不退他交的首付款,他嘗到了不誠信的苦果。讓學生討論這些典型案例,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感恩教育與資助育人工作有機結合
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的一個基本內涵就是對他人和社會給予的恩惠或方便產生認可并愿意反饋的一種意識和行為。對于一名大學生而言.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報恩。而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繼而達到追求一種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因此,感恩教育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自助,一個是助他。國家現在拿出大筆資金對學生進行資助,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很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也捐款資助貧困學生。結合資助工作,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絕佳良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感恩教育:
1.將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自助就是將他人給予的幫助作為基礎,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感恩教育要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培養貧困大學生的勞動觀念與生活技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磨煉其堅強的意志,使之樹立逆境成才的信念。可以通過設置勤工助學崗位,提供兼職工作和有償社會服務工作等方式,鼓勵貧困大學生迎難而上,靠光榮的勞動解決自身困難。
2.將感恩教育與志愿服務工作結合起來
將感恩教育與志愿者工作結合起來是培養助他行為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國現行的資助項目,大多是無償贈予的方式,同時為了方便學生申請,申請資助的手續也較為簡單。更有人開玩笑地說到:“花3分鐘蓋一個貧困章,再花3分鐘寫一個申請,就可以拿到3000元資助款。”資助取得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可以說是不勞而獲。2012的助學金評選結束之后,筆者在某高校的一個年級進行了一次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更多同學只關注于資助款申請條件和如何分配,鮮少有人去思考資助款從何而來,這筆款項的資助用途是什么,思考獲得資助款后如何回饋社會的更是少之甚少。大學生經過良好的教育,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如果將感恩教育與志愿服務工作結合起來,讓貧困大學生加入到社會服務工作者中去,組織受助大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優勢服務同學、服務學校、服務社會,不僅可以使志愿者服務質量更高,并且引發他們進行“受助與助人”思考,使大學生能深刻地理解收獲與付出的平衡關系。
三、將廉政文化引入校園,納入資助育人工作體系
資助工作涉及的資金數額龐大,一旦有利益就容易滋生腐敗。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存在少數學生在班級獎助學金評選過程中私下拉票、學生干部指定受助學生將獲助金拿出部分作為班費等不良現象。所以在資助工作中,結合現在中央開展的反腐工作和作風建設工作,要開展廉政文化教育,樹立資助工作者的廉政形象,增強學生的廉潔意識,將廉政文化教育引入大學校園,讓大學生接受實實在在的廉政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1.在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滲透廉政文化教育
現階段由于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全國對于貧困生的認定沒有統一的標準,貧困生認定工作中主觀的因素較大。同時因為大學貧困生認定材料主要來自于學生家鄉,鄉鄰之間容易因為私人感情而提供虛假信息,再加上高校在進行跟蹤和核實工作時難度較大,所以貧困生認定工作容易產生漏洞。作為高校資助系統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學校要組織一線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等學習領會國家的資助文件精神,建立公正的認定標準,通過學習和宣傳,倡導廉潔從政和公平認定。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將來他們中間很大一部分將走向各個層面的管理和領導崗位,在大學階段就對他們開展廉政文化教育,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在資助工作中,針對學生中間出現的各種不良現象,要加大處罰力度,培養學生的廉潔意識和法律意識,使廉政文化深入學生頭腦。
2.建設透明公平的高校評定系統
在資助工作的操作中,作為民主評議小組重要負責人的輔導員、班主任和主要班委一定要誠信立人,廉潔奉公,做出表率。根據國家要求,針對不同資助類型制定公平的貧困生評定規則,通過評前信息公開、民主評選、班主任、輔導員過程監控、公示等環節,形成公開、公平、公正的操作規程,并且在整個評定過程中盡量用數據化的方式來進行測評,將各項參考指標形成具體數據,用打分的方式得出結果。如果發現特殊情況無法量化,就需要相關評定人員民主討論決定,并且將情況對公眾進行說明。
3.完善監督機制,及時總結反饋
腐敗產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監督。因此,在整個資助工作推行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個完善的監督機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初步結果產生后,按照規定將名單公示,讓監督小組成員和其他同學在規定時間、按照既定程序反饋意見,有利于形成民主監督的氛圍,及時化解矛盾。學校、學院建立學生投訴信箱、投訴電話,及時對評選過程中不規范的操作進行干預,建設完善的監控體系。
參考文獻:
[1]裴巧玲,姜德紅.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12):59-61.
篇9
【摘 要】面對當今社會日益突顯的誠信問題,加強誠信教育勢在必行。誠信教育在我國高校極少作為獨立課堂教學活動,本文在深入調研大學生誠信狀況及特點的基礎上,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課堂教學進行了詳細的課程設計,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 誠信教育;課堂教學;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0-0025-02
當前社會誠信問題日益突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大學生群體在社會中處于重要地位,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對于推進整體社會誠信具有重要作用。推進高校誠信教育應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把誠信教育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系統學習、全面掌握誠信知識,提高分析辨識能力,同時也充實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本研究從設計原則、課程章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幾個方面設計一套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方案。
一、課程設計原則
誠信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不同,屬于意識形態教育,因此在誠信教育的課程設計上要注重以下原則:
1.要與日常生活相契合。把相對枯燥的誠信理論和學生熟悉的日常事例相結合,使其變得淺顯、明白、生動、活潑。現今所倡導的誠信理論大多是前人從實際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很多理論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生活智慧,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比如,“鋒火戲諸侯”、“商鞅立木取信”等歷史典故都是誠信教育的生動案例。可見,誠信課程有著天然的條件與實際相結合,使這些理論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在大學生心靈中播下誠信的種子。
2.發揮學生的參與性。大學生是誠信教育的客體,同時也是誠信實踐的主體。誠信課程只有符合教育對象的需要,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接受認同,才能奏效。筆者經調查發現97%的在校大學生都有誠信價值取向,只是受具體情境影響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表象。可見每個學生心中都埋著誠信的種子。因此,在誠信道德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主動思考,自我教育,把外在的教育目標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標準,從而深化誠信課堂教育的實際效果。
3.要結合法律教育。誠信與法律相結合是現代誠信的必然要求,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以契約精神為核心的契約文明是構建現代法治與德治的思想基礎之一。契約精神是平等觀念、自主意識、合作精神、誠信能力的有機結合。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38.5%的在校大學生把誠信劃入道德范疇,并未認識它的法律內涵;59.9%的在校大學生不了解基礎法律知識,這暴露出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和學生法律意識不強的缺陷。因此,將誠信理論教育與法律教育相合,可以在大學生中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樹立把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結合、相統一的觀念。
4.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學生群體的誠信缺失現象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是人格失衡的表現。大學生雖然能夠掌握誠信理論知識,但面對具體情境時,尚不穩定的誠信價值觀容易受到沖擊,使心理的天平向誠信的對立面傾斜,如果不及時進行糾正和引導,可能導致誠信價值觀的動搖和分裂。對誠信價值的心理體驗是形成誠信人格的必經環節,只有將誠信理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穩定的誠信心理品格,才能鞏固他們對誠信價值的認同和信仰。
5.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高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讓學生“學會做人,學生讀書,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其中做人是第一步。誠信理論教育看似與專業課不相關,其實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誠信理論教育同時,適度引用一些專業課理論,不僅可以讓學生領悟到誠信原則無處不在的道理,而且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誠信原則來指導實踐。比如,市場營銷學中所講市場交換最基本的劑是誠信;法律課中很多現行法律法規,如《合同法》、《民法》對公民誠實守信都有論述,誠信是一個國家政策法律良性運行的保證;經濟學中誠信原則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誠信是市場經濟下的理性選擇;在會計學中,誠信原則更是一切技術操作的基礎。
二、課程章節及教學目標設計
目前大多數高校并不具備獨立開設誠信教育課的條件,因此最符合實際的作法是在現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課中單獨設置誠信理論教育的章節。章節設計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在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教師的講述和引導,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將誠信知識、誠信理念由淺入深、由外而內的,融入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從而達成即定教學目標,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得以落實和升華。
本研究設計的誠信理論教育方案,作為思想道德教育課中的獨立章節講授,共計三大章節、10~12課時。第一章從認知開始,定名為“認知誠信”。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學生認同誠信觀念,但被問及誠信概念時卻很少能準確作答。本章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誠信思想的起源,真正認知誠信二字的內涵和外延,明確新時代誠信的要求,從而建立關于誠信的整體概念。第二章在認識的基礎上進入理解與感悟環節,定名為“領悟誠信”,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誠信的美好,分析誠信的困惑,澄清自身的誠信價值取向,從而堅定誠信信念,做出正確的誠信抉擇。第三章進入實踐環節,定名為“踐行誠信”,教學目標是講述信用社會基本的信用規則和信用常識,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模擬體驗誠信原則,辨識誠信對象,掌握理性誠信。
三、課程內容設計
結合課程章節和教學目標,筆者將具體課程內容設計如下:
1.第一章認知誠信分為三節,分別是中國傳統誠信、西方國家的誠信、新時代的誠信。中國傳統誠信系統地總結從古至今我國誠信思想的發展以及這一傳統美德在我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的誠信主要介紹誠信在西方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發展軌跡,以及西方國家誠信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第三節新時代的誠信就是結合時代特征、社會發展的需要,闡明誠信的豐富內涵、誠信對于人們的重大意義,介紹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原則、誠信制度、誠信管理、誠信體系,以及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總體要求等。傳統誠信、西方國家的誠信和新時代的誠信各有側重、密不可分。傳統誠信、西方國家的誠信是新時代誠信的基礎,新時代的誠信在此基礎之上得以構建和發展,其內容緊密連接前兩者又密切聯系時代特征與需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誠信課堂教學中,對傳統誠信、西方國家的誠信要突出批判地吸收和借鑒,對新時代的誠信則要突出繼承和發展,體現時代特色。
2.第二章領悟誠信包括誠信“美德袋”、誠信困惑及解析、誠信價值澄清三節。每一節都以富于內涵的故事引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第一節誠信“美德袋”以“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引入,從中外歷史和當近社會中精選出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或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加入“美德袋”,每一個故事都要各有側重,與相應理論和思想掛鉤。并以此喚起學生關于誠信的溫馨記憶,課堂中專門安排一個時間段,讓學生來講述自己身邊的誠信故事,通過故事的講述、分析和領悟,一次次的循環加深,最終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誠信導向。第二節誠信困惑及解析,以“康德買菜記”為引子,設置關于誠信原則和行為的兩難情境,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引導他們對這些問題和情境進行討論,在學生的積極思考中培養他們的誠信判斷力和推理力,從而達到提高誠信意識的目的。第三節誠信價值澄清首先通過價值觀測試,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運用分析和評價的手段,減少價值混亂和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并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發展學生思考和理解人類價值觀的能力。這一節最重點的部分是老師幫助學生剖析誠信困惑的根源,指導學生處理價值沖突和選擇的技巧,使學生澄清自己的誠信價值觀和誠信抉擇能力。
3.第三章踐行誠信章節內容可分為信用社會、誠信情境模擬、誠信對象辨識和理性誠信。第一節信用社會,在學生初步了解了誠信內涵和辨識了自身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信用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信用既是一種資格又是一種權利,同時還是一種財產,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結合實例講授信用的存在形式,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社會信用知識,比如信用卡消費、汽車住房信用消費、信用評估、征信體系等。第二節誠信情景模擬,是在即定規則下,以分組對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某些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人人沖突中體會誠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們設計了“囚徒困境”、“紅黑博弈”、“誠信缺失”等一系列模擬場景,讓學生們可以充分體驗。或可引入沙盤模擬,誠信原則在沙盤模擬課程中體現為對“游戲規則”的遵守,可用于讓相關專業的學生真實體會誠信的重要性。第三節誠信對象辨識和理性誠信。我們認為大學作為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個教學階段,大學生已具有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大學教育更應注重實用性,培養學生步入社會的實際生活能力。因此,在這一節我們要系統分析目前社會上種種失信現象,如學術領域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論文剽竊”,經濟領域的“經濟大省不做誠信矮子”,生活領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回避社會陰暗面,幫助學生認識誠信缺失的危害,增強辨識誠信對象的能力。讓學生擁有理性的誠信,在堅定誠信意識的同時還要明白如何行使誠信的權力。在教學活動的最后階段,為鞏固教學成果,要讓學生們自己反思日常行為和學習心理,發表誠信感言。感言旨在了解學生的真實體驗和感悟,檢驗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四、適用教學方法
全部三章九節分別側重“知、情、意、行”,因此適用的教學方法也有一定區別。
1.認知誠信側重對學生誠信的“知”的教育,適用的教學方法為:灌輸教育法、疏導教育法、案例教學法、典型事例教學法等。在本章節的教學中主要運用的是灌輸教育法,可以綜合使用理論講解、事例分析、數據論證、古訓論事等方法,方可達到較佳的教學效果。
2.領悟誠信側重對學生誠信的“情”和“意”的教育,適用的教學方法為:形象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對比教育法、討論教育法、沖突緩解法、心理咨詢法等。在本章的教學活動更多的表現為多種
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特別是情境教育法和討論教育法的運用會給課堂增加更多的色彩,但同時也對教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堅定的信念、廣博的知識、敏銳的判斷力和較強的說服力,方能自圓其說,幫助學生解決困惑。
3.踐行誠信側重對學生誠信的“行”的教育,適用的教學方法是灌輸教育法、管理教育法、實踐教育法、引導教育法、討論教育法、預防教育法、激勵教育法等方法。本章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踐教育和引導教育法,因為要注重誠信的“行”的引導,唯有讓學生親身體會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章教學中還應特別注意倡導學生自主誠信意識的覺醒和鞏固,以達到誠信理論教育的目標。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每一種教育方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蘊涵眾多具體教育方法的運用。誠信課堂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個教學環節很難精確分開進行,這就更加要求教學過程中要秉承統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多種方法的交叉綜合運用,注意各個環節之間的連貫和銜接,在充分發揮各種方法的恰當交替和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傅維利,劉磊.論誠信教育的原則與方法[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4).
[2]胡欽太.重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J].道德與文明,2003,(1).
[3]管憲平.論我國大學生的誠信及其建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4]宋廷敏.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幾個環節[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4,(3).
篇1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well the funding work for poor students, help them overcome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ideological issues in their learning and live to make them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get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has become the special tasks of college counselor. Effectively applying faith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ree educations and a persuasion) into the assessment of grants, leading the aid work by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breaking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is the essential sign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work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關鍵詞: 貧困生資助;誠信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疏導
Key words: aid for poor students;credit education;inspirational education;thanksgiving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5-0164-02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目前高等院校中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是諸多社會問題在高校的延伸和反映。資助這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經濟困難和思想問題,使其順利完成學業,這是涉及千家萬戶、利國利民的民生之舉,也是做好高等院校輔導員工作的特殊任務。學生資助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學習生活面臨的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為思想政治教育開拓了新領地,提供了新內容。因此,資助教育工作作為一項常規教育工作已經貫穿于學生求學的始終,這是當前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相結合,在具體工作中人性化的細化、滲透思想教育、深化教育效果的極好方式。
1 做好教育設計,明確“三個教育一個疏導”的工作方案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學生資助工作最根本的指導原則。在高等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合理、公正地調查、認定和評審學生的實際困難,把黨和政府對大學生資助的關心和溫暖及時送到貧困生的心坎上,這是衡量高校輔導員政策水平和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的客觀標準[1]。把貧困生資助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相結合,拓寬教育面和擴大教育效果,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經濟苦難的同時,密切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思想動態,讓他們在得到經濟援助的同時得到思想的關懷和體貼,感受黨和人民的關心和支持,從政治上盡快的成長進步,是這一工作的升華和發展[2]。
筆者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在資助工作中摸索出“以學生為本加強教育和思想引導,全體教育與學生個別教育相結合,“三個教育一個疏導””的工作思路。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應用,總結出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教育工作中應堅持的工作方案:即將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及時的心理疏導貫穿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始終,教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報國之志,堅持誠信為本,心懷感恩之情,正確面對貧困問題和生活困難,解除心理顧慮,走出因貧困而形成的心理誤區,正確認識挫折和困難,變“輸血”為“強體”,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勵志成才,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為黨和國家獻身、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
2 分解工作步驟,擴大“三個教育一個疏導”的教育效果
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以一次助學金的評定全程來解讀在貧困生的資助教育流程,體現“三個教育和一個疏導”的教育原則,展示資助教育工作具體操作步驟。
2.1 做好摸底工作,打好資助教育基礎 首先要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摸底工作,認真理清班級學生的社會和家庭背景,全面詳細地掌握不同學生的家庭經濟分布情況和貧困原因,按照“救急扶貧不助懶”的原則,準確科學地確定資助認定對象。
對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教育摸底分為兩種,新生入學時認定和每學期認定。時間分別在新生入學兩個月之后和每個學期開始之時,針對這兩個摸底時段,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便于能夠在班級中準確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況,筆者制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登記表》,表中包含:個人情況,家庭情況,受助情況三項內容。在新生入學時學生可以自愿填寫這一表格。每個學年度,通過談話、調查等方式核實更新表中的內容,尤其重點記錄學生的受助情況、學習情況和學費上交情況。這些內容為如何開展學生教育和確定教育目標提供了參考。
在初步排查采集信息的基礎上,要做好科學準確的分析排隊工作。對新生入學摸底信息的分析,主要是全盤把握全體學生家庭實際情況,重點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困難程度、家庭類型和原因。而對于老生學期的摸底,重點應放在家庭出現變故、消費方式突然發生變化、學習生活情緒急劇低落的對象排查上,同時兼顧了解學生的學費繳納情況,對欠費學生區別孤兒單親、天災人禍、地域貧困、多子女家庭、不當消費等貧困成因,以因析果,分類排隊確定重點資助教育對象。
2.2 針對不同對象,分類實施教育疏導 在摸底分析的基礎上,按照特殊困難、比較困難、一般困難和普通學生四個區段確定班級內的學經濟分布板塊,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以上結果顯示:在四個區段中,因為家庭的貧困狀況不同在學生群體中占有的比例份額差異較大。“特殊困難”是指家庭出現突然變故或突遇自然災害等類危困狀況;“比較困難”是指孤兒單親,下崗職工,父母傷殘,多子女家庭,經濟落后地區生源等類狀況;除此而外,相對于“普通學生”凡提交了困難申請符合認定條件者均確定為“一般困難”[3]。輔導員資助教育工作的重點就是對一般困難、比較困難和特殊困難的三類學生,按照摸底的兩個不同階段分門別類實施“三個教育和一個疏導”資助教育活動。
根據新生入學摸底分析結果可看出,此時同一班級的同學之間剛剛開始熟悉,對家庭經濟情況等也只是初步了解,教育的內容重點應放在勵志教育和誠信教育上,除特殊原因外,宜適當擴大一般困難貧困生的資助面,加大理想信念和誠信教育的力度,輔之于必要的思親別家排異心理疏導。如教育新生誠實填寫家庭經濟困難調查表,提供個人真實有效的信息,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正確看待和面對家庭經濟困難,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在這個階段,對學生可以采用利用周點名播放勵志電影,邀請自強自立的老生或校友典型作報告,講解國家以及學校的資助政策等,以面向全體學生的方式開展普遍性教育活動。
對于每學期的摸底分析,主要目的一是甄別出 “偽貧困”學生,二是發現家庭出現變故的學生,這兩種情況的排查結果,對如何開展教育非常重要。針對“偽貧困”學生,如出現偽造貧困證明,在資助評定前后消費方式差異與平時的奢侈突變等情況,這些學生的行為嚴重影響評定的公平性,在學生中造成特別惡劣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會助長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污染學生的心靈。對其絕不可以姑息遷就,必須嚴肅批評,在評優和綜合評分中予以懲罰,行為記入誠信檔案。此時的教育內容就以誠信教育為主,同時要關注他們造成這種行為的心理原因。而針對第二種情況,在及時資助、雪里送炭的同時,以單獨談話為主重點對其進行勵志教育和心理援助疏導,給予及時地關心扶助,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克服困難,避免因家庭變故帶來的心理創傷,放下心理包袱。必要時還可以采用“集體援手募捐”的方式擴大教育效果。
2.3 公正透明評定,鞏固教育疏導效果 在資助評定階段,名額的分配、評定條件的制定和過程程序的控制是三個關鍵的步驟,特別是評定操作的公開透明與民主是教育活動的重點;“三個教育一個疏導”貫穿于評定活動的始終。
在評定結束后,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受助學生和未受助學生進行具體的教育和心理疏導。鑒于助學金的評定結果已經確定,對于受助和未受助學生的教育重點就要因人因事具體對待了,對受助學生,教育內容主要應圍繞誠實守信、立志勵志、感恩回報的教育內容展開,引導他們正確理解國家資助的意義,心懷感恩、煥發熱情、投身為國學習、為民成才的奮斗行列。在具體的操作中,通常采用直面談話的方式,將預先設定好的談話內容融入到“三個教育一個疏導”當中。與受助學生談話應突出強調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養成簡樸的生活習慣,正確理解國家助學金的設立意圖,及時繳納學雜費,做誠實守信的大學生;必要時輔導員還可以和家長聯系,告訴家長學生在校表現、所獲得資助的數額等,讓家長了解國家、學校的資助體系和政策,實施有效督促監管,避免學生發生誠信危機,從學校和家庭多方面對學生的經濟情況和消費進行監督,防止不當消費,將國家助學金的好鋼用在刀刃上。
無論助學金評定有多么公開透明,受到資助者總是少數,總會有學生對評定結果不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對于這些未獲得資助的學生,溝通的重點自然放在了勵志教育、心理疏導和對獎助金評定工作的解釋上。輔導員要及時對評選結果進行實事求是的說明,讓學生懂得外部的資助是有限的,改變自身命運更多還得靠自己的努力,不因未獲得資助而影響情緒、學習和生活;注意尊重學生行使民主監督和提出異議的權利,無論何種意見和建議,都要給他們充分釋放和宣泄的機會,以勵志教育、失衡心理的疏導和必要的解釋安慰為著力點,把失落的情緒及時轉變為奮起直追、奮發有為、創造機會的動力。
從以上貧困生資助教育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及時有效地開展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疏導活動是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重要部分。輔導員既要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學生資助工作,又要切實關心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他們的最迫切愿望結合起來,有計劃、有步驟地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鍛煉和發展機會,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成才,以自己的卓越奉獻回報祖國和人民。
參考文獻:
[1]王傳中.朱偉主編.輔導員工作指南[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6).
- 上一篇:幼兒園社交禮儀常識大全
- 下一篇:法律援助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