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資源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科學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要重視理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緊密結合學生生活感知組織開展教學工作,便于學生加深理解,也能夠提高教學生動形象效果。例如在《怎樣搭配食物》一課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食物科學搭配的方法原則。一日三餐是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入手,要求學生回憶自己家庭生活中一日三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是如何搭配的,再對照教材中科學搭配食物的原則與要求,通過對比分析自己家庭在飲食結構、食物搭配方面存在著哪些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交流各自生活中的食物搭配是否科學。緊密結合學生生活開展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直觀感知效果,也能夠更好地指導他們生活。在開展分析研究之后,學生對如何科學搭配食物具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筆者指導學生擬定科學搭配食物的計劃方案,回去向父母進行宣傳,進一步提高科學飲食水平,這就體現了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使科學學科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成長。
二、運用校內基地資源提高教學成效
當前,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許多學校都建立起了校內實習基地,有植物角、動物角、花圃、科技角等等,在校園內為學生全方位開展學習、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提供了便利條件。小學科學教學與這些校內實習基地的功能聯系最為緊密,教師要將教學活動搬出教室,帶領學生開展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在校內基地資源的利用中提高理解效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例如《我們來養蠶》這一系列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觀察桑蠶、了解蠶的生長周期與變化結果,筆者在校內生物角和學生開展了養蠶實驗活動。在專門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學生全程參與養蠶活動,每天有專門的小組去觀察記錄,最終形成有關養蠶的觀察報告。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而且細致觀察后對蠶的生長過程具有了更加直觀形象的認識。校內基地資源是科學學科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發掘,還要鼓勵學生提供一些輔助材料,共同完善大家的學習園地,使基地能夠為科學學科的拓展教學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三、運用課外專題活動提高掌握效果
科學學科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教師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結合當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將其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開展系列專題活動,提高學生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大有益處。例如在《我們的食物安全嗎》一課教學之后,筆者和學生認真分析當前食物安全存在的問題,從水污染、空氣污染、農藥殘留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并要求學生組成四人小組,課后以食品安全為主題,通過上網搜集資料、走訪親朋好友,了解本地區在食物安全方面存在哪些突出問題,社會各界開展了哪些工作等等。學生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對本地區食物安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尤其對糧食、蔬菜農藥殘留,地溝油、病死豬肉、病死家禽等方面具有較大危害性的因素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還結合自身調查研究情況創作出了調研報告,提出了專門建議,鞏固了課堂教學成效,也加快了學生能力培養的步伐。
四、運用家庭便利條件鞏固學習成果
篇2
1用好教材、教參和課標
教材、教參和課標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是我們每個教師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認真鉆研課標、教材和教參,課堂上,課堂上抓住這些資源,融會貫通的合理地利用。
2經常閱讀與教育有關的報刊、雜志
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通過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平時我經常閱讀《科學課》、《人民教育》、《教師博覽》等雜志,每天瀏覽《中國教育報》、《學習方法報》等教育報刊,這些雜志和報刊有的是我自己購買的,有的是從單位借閱的,每次發現好的文章我都會摘錄下來并及時撰寫學習筆記,學習心得。
3利用好網絡資源
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網絡非常方便,我每天堅持上網,瀏覽專業的教育教學網站,搜集資料,我經常去的網站有《小學科學網》、《山西基礎教育網》、《鳳凰教育網》等,有時我還要利用網絡下載資源。例如教學中我經常要下載一些視頻在課堂上使用,比如學習《有趣的食物鏈》一課時,我就下載使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視頻,學習《今天天氣怎么樣》時,我就下載使用了《天氣預報》這個視頻…這些教學資源的運用很好地服務了課堂教學。
4自制教學資源
在科學教學中,我經常自制教具和課件來服務教學,例如在教學《看月亮》這一課時,我就自制了月相盒,使孩子們直觀、形象地觀察了月相變化,教學效果顯著。使用教學課件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一一例舉了。
5通過教育論壇、博客、QQ群進行網上交流和研討,向同行請教等也是我積累資源的途徑
篇3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原則
當今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國際競爭的推動力,我國對科學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投入不斷增大,使小學生從小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的教育目標。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積極鼓勵并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知識的探究活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是新課改所大力提倡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進行不斷開發和利用,豐富小學生的學習內容。這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也多次強調。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應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僅僅向學生傳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是不能滿足新課改要求的,我們更多的是通過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共同努力,對課本知識進行延伸、改造和建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經驗、能力和建構價值,所以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要以課堂教學為平臺,以老師和學生為主體。
二、效益性原則
開發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是為了有效實現小學科學的教學目的,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小學科學課程包括的內容很豐富,但老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老師和學生在開發和利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效益性,以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收獲更大的教學成果。
三、參與性原則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老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實現開發課程資源,人人有責。形成以老師和學生為主體,各方面輔助開發的有機融合,保證課程資源的充分發掘。
四、針對性原則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對不同地區的小學科學課程進行資源開發時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點等,并保證人力、物力以及時空方面的可操作性。
五、適度性原則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注意僅限于形式,不注重實效或僅追求最后的結果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對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要適度,那么在對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進行開發時要認真選擇開發的對象,對內容進行優化,控制開發范圍等,使開發的教學資源易于小學生接受,適合小學科學教學的開展。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的延伸,對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使小學生在廣闊的科學背景下進行學習,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使他們不斷地去體驗科學的魅力,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篇4
一、師生互助,從生活入手,尋找有結構的科學探究資源
首先,把握探究性資源的選擇方向。探究資源的生活性是保證科學探究有效性的基礎。材料的選擇脫離學生的生活,一是會分散學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三是會加大教師、學生準備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從周圍常見的材料入手,易于引發學生思考、便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并且這些材料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從這些材料入手,同時也給學生一種啟示:只要你認真地觀察和思考,科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熟悉的事物中。其次,讓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材料的獲取過程。目前,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探究材料多數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學生只是“坐享其成”,這樣做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有教師就曾對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準備”的建議,為此,在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周圍事物入手,指導學生參與探究材料的準備,使學生搜集材料的過程成為認識身邊自然事物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建構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教師指導學生把從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科學教材編排的體系,分為聲、光、電、磁、生命科學類,不光參加搜集的學生可以拿來使用,還可以為下一年級學生的實踐探究提供方便,最終達到培養他們科學素養的目的。需要說明的是,科學老師對學生獲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僅僅局限于有形的物體上,還包括對環境的考察、對資料的占有等多方面。在研究過程中,我校科學組的教師能夠結合每學期的教學內容,提前做好統籌安排,布置學生利用寒暑假、節假日進行調查、訪問,為科學課教學做準備。六年級“環境和我們”單元包括垃圾的污染和利用、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等系列內容,學科組以“運河”為主題,發放告家長書,號召家長們在雙休日帶領孩子去認識運河,了解運河水的污染現狀,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為的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能夠從實際行動做起,減少丟棄,還大地清潔。為了讓學生了解昆蟲的一生,學校特別聘請中國著名蝴蝶專家張松奎老師,為學生作蝴蝶知識講座,并手把手教學生制作蝴蝶標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配合中年級的科學教學,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學科組在學校的角落開辟了種植園,由科學老師指導學生親手種下種子(如雞冠花、扁豆、番茄的種子),并連續用一個學期(春季學期)的時間來觀察植物的一生,直觀性強,教學效果好。科學組還組織了“尋找秋葉的足跡”系列活動(葉貼畫葉標本制作比賽、我為校園植物做名片、我為小樹穿花衣),讓學生對植物有進一步的認識,拓展了科學課的學習空間。有些科學探究活動,在課堂上很難完成,科學組的老師就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讓學生把在學校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過程和方法,遷移到課堂外甚至是自己家里,如在教學《制作一個生態瓶》、《綠豆種子的發芽》等課時,大部分學生家長都能夠積極配合,幫助學生尋找水生植物,建立生態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尋找科學實踐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最佳策略
(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組織師生自制教具。由于當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版本不統一,科學實驗室的儀器與教材不配套,不能夠滿足教學所需,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創造資源,其中自制教學具,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科學組的教師在學期初根據教材內容,列出本學期需要進行的實驗,然后對照實驗室已有的實驗器材,列出清單,對于沒有的器材,教師就和學生一起提前自制。我校的科學組現在已經積累了包括塑料瓶、巖石、貝殼等幾個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學課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環境考察和課外研究活動。我校地處城郊,距京杭大運河直線距離僅1000米;學校西面有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三臺山森林公園,植物300余種,野生的動物100多種;再向西3000米即是煙波浩渺的駱馬湖,水產資源豐富;距學校2000米的工業園區,廠房林立。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都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科學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科學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篇5
關鍵詞:實驗室資源;網絡資源;社區資源;開發資源
要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好科學課程資源尤為重要。如何開發與利用科學課程資源,讓科學課的學習充滿生機與活力呢?
一、加強科學實驗室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科學實驗室作為一種基本的科學課程資源,“探究”是該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為了實現讓學生掌握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并讓學生注重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目的,以科學實驗室作為支撐的科學課應運而生。科學實驗室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是使美好的科學課程目標變為實際的科學教學成果的重要保障。科學教師為此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與心思,一方面,要做到物盡其用,在實驗室現有的藥品、器材充分利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實驗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讓學生學會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器具作為科學實驗室資源,如:用日常器具做實驗,也可以隨手取材和自制教具(學具)進行實驗。在這種實驗中需要的資源是生活中的代用品或身邊材料的充分利用,或者是由教師和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學器具,而不是專門由工廠制作的實驗儀器。例如,雨量筒可以用廢舊的可樂瓶做出,風向標可以利用一張紙和吸管完成。這樣的實踐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增加動手的機會的同時使他們增加與實驗器材的親切感;另一方面,學生許多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如:創新意識和能力、環保意識和動手能力等。
二、開發與利用網絡資源需要加快步伐
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促使網絡資源成為科學課程的新興課程資源。在地域上,科學課程資源借助多媒體網絡高速、高容量的特性和它資源共享與支持互動的特點,能夠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找到它的身影;在時間上,科學課程資源借助網絡能夠拓展到遠古與未來;在交流范圍上,它擁有其他形式的課程資源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廣度,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囊括在它的交流范圍中。科學教師的重要性因此顯現出來,他不僅要將網上“海量”的信息做一個篩選,獲得有用的信息使之成為適合本校的科學課程資源。而且要努力培養學生借助網絡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進一步重視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
社區教育是除學校和家庭外影響科學啟蒙教育效果的另一因素。學生花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生活、勞動,社區作為生活和勞動的主要場所,就是學生接受科學啟蒙教育的場所。而啟蒙時期是一個小孩最靈活、最有可塑性和最有潛力可挖的時段。社區課程資源主要包括人和場所,人主要有農業科技能手、科技工作者等,場所主要為大專院校、科技場館、高新企業、實驗基地、農業基地、養殖場、森林、果園、田園、動植物園等。使學生通過社會資源的教學從而能更多地接觸社會,進一步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這是開放性教學的要求。比如,在上有關電的內容時,讓學生到社區居民家中調查用電情況,主要是居民電器增長對電力的需求,然后列表對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歸納用電規律,并提出節約用電的思路和方案。再比如,讓學生嘗試編制檢索表,這能促進學生主動觀察社區內的生物從而了解生物的多樣性。
在實施新課程,對整個課程進行改革時,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顯得十分重要。科學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思考中進步,在探究中成長就一定要努力為學生開辟學習的空間,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資源。
參考文獻:
[1]張志華.從學生中采集課程資源[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9(3).
篇6
一、早作打算,因地制宜,準備教學需要的材料
科學課中有很多教學需要的材料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和常見的,學生通過留心觀察和注意收集就能得到。對于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實驗材料,我在學期初就公布好本期所需的實驗材料和做實驗的具體時間,并分組布置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培養學生做到每見一件生活中的廢棄物就想一想這個物品在科學試驗中有什么用處,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在需要實驗時只要讓個小組長把本組積累的實驗材料收集一下就可以做實驗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節約習慣,又讓學生對本冊的實驗和觀察課目的做充分的了解。對于那些學校缺乏的材料怎么辦?我采取的辦法是:對教學中需要的材料進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選擇能達到相同的教學目的而且當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補充。如:用農村常見的蠶蛹替代蝴蝶蛹學習觀察“蝴蝶羽化的過程”;用常見的銅鑰匙,鋁鑰匙,鐵鑰匙代替銅片,鋁片,鐵片做“導體和絕緣體實驗”;用紅薯藤替代天竺葵學習“扦插”等等。以便教師和學生課前準備,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參加觀察、實驗活動,直接感知各種科學事物。通過這些做法,既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老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科學事物特點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二、利用周邊空閑土地,建設科學試驗基地
農村科學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少,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自然環境和土地資源為科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實踐場所。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全校有一部分學生吃住在校,在學校有充足的課外時間,而學校學生公寓后就有一大片空地,于是我就帶領學生動手把空地開辟成“科學小菜園”,里面種上大蔥,青椒、西紅柿、豆角,韭菜等一些時令蔬菜,我在指導學生按教學需要分類、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時也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解決了學生因缺乏實驗材料無法親自觀察、實驗的矛盾。而成熟的蔬菜送給學校食堂,又能節約食堂的開支,豐富學生的飯菜。
科學小菜園是學生進行栽培、等學習活動的基地,新課標要求盡可能創造條件,聯系實際,讓學生直接參與實踐活動,從而了解和學習科學知識,有了科學小菜園,我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科學小菜園中直接參與種植、栽培等實踐活動,并可以在科學實驗基地進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認識和分析、植物的成長等教學,從而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技能。
科學小菜園的建設能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為當地發展經濟服務。在科學小菜園的建設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進行培植種上大蔥,青椒、西紅柿、豆角,韭菜等時鮮蔬菜作物,學生在親自參與栽培植物的實驗活動中,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了一些實用技術,直接或間接地為參加當地經濟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三、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環境,進行室外教學
農村有獨一無二的大自然環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我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科學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科學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土壤等等,我就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 如:我校附近有一個化工廠,我就帶領學生到該廠附近調查周圍的河水污染情況,并與該廠上游的水質進行對比,當學生看到原本清澈的河水由于化工廠排放的廢水而變得渾濁不堪,并帶有刺鼻的異味時,學生們震驚了都爭搶著說出自己的感受:“這個工廠太害人了,把小魚小蝦都毒死了!”“這個化工廠一定毒害附近住的人”“一定要把這個廠關了”等等。這樣直接與大自然接觸,與社會接觸,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還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結合起來。把科學課的教學和課外科學研究活動結合起來,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科學面貌結合起來,從而使科學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此外,我還能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增補一些有利于學生了解認識家鄉的自然資源的內容,培養學生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
篇7
>> 淺析探究性學習資源在小學科學中的可用性 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資源可用性研究 小學科學學科中探究性學習資源的可用性與優化策略研究B 探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實現分析 在小學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淺談化學學科的可用性學習 試論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淺談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的內涵 小學科學教學探究性學習的研究 設計的可用性探究 探究性實驗在小學科學課中的重要性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思考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 淺談探究性實驗在小學科學課中的運用 小學科學課探究性學習淺析 談小學科學課探究性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探究性學習研究 試論小學幾何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該網站探究性資源的配備并沒有依據教材版本和教材單元內容來進行,而是由教育專家選擇各年級適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主題,根據主題進行資源設計、開發。目前該網站已經為小學教育提供了語文、數學、科學、社會四個學科的學習目標、文本資料、媒體資源、活動建議方案、學習評價等教學資源,其中,科學學科從三年級到六年級共涵蓋28個主題和100多個子主題。
由于筆者主要從事小學科學教育,因此,本文以蘇教版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為例,淺談探究性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可用性。
一、探究性學習資源的含義
為了保證探究的條理性和嚴謹性,在進行可用性探究之前,我們有必要交待探究性學習資源的含義,及本文所限定的探究性學習資源的范圍。
探究性學習資源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探究性學習資源是指學習活動中所選擇的學習材料,而廣義的探究性學習資源是一個綜合性概念,除了學習所需的材料如文本資料、媒體資料、工具外,還包括教學環境、學習方法、活動方案和人力資源(主要是學生、教師)等實施條件和實施者。在本文,筆者提及的探究性學習資源取其狹義,即筆者在教學中對探究性學習資源的選取、組合是自由、靈活的,一切以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為準,不強制使用或不使用某種資源。
二、探究性學習資源可用性評價標準
可用性最初用于TT產品/系統的評價上,是IT產品/系統的重要質量指標。可用性的定義有許多,目前較常用的定義是1991年Shakel提出的:可用性是指技術的“能力(按照人的功能特性),它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范圍的用戶使用,經過特定培訓和用戶支持,在特定的環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范圍的任務”。根據這一定義,陳丹在《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資源可用性研究》一文中將可用性分為三個維度,即有效性、效率和滿意度;其中“有效性”含有探究性學習資源與教學內容的相關度、資源模塊設置與教師要求的匹配度、多媒體資源質量幫助教師開展活動的有效性、資源具備的探究性特征四項指標,“效率”含有教師獲取資源的速度、教師獲取資源時的操作便捷度兩項指標,“滿意度”含有資源對教師需求的滿足度、教師比較探究性學習資源與其他資源的滿意度兩項指標。
總體上說,筆者對陳丹評價探究性學習資源可用性的標準是認可的。教師是探究性資源的使用者,對資源的優缺點有深刻體會,從教師的角度對資源進行評價無可厚非。然而,學生是資源的接受者,學生對資源的接受度、滿意度也應影響著資源的使用效果;另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以及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不斷凸顯,探究性學習資源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使用者。因此,筆者以為將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評價納入探究性學習資源可用性評價中,更能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三、探究性學習資源在小學科學中的可用性表現
1.探究性學習資源為學生搭建了觀察、發現和動手的平臺。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說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是主動的一方,需要主動發現科學現象,并從中獲取知識。探究性學習資源不局限于課本知識,因此,它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廣闊天地。如在教三年級學生觀察葉子時,可讓學生以校園中的植物為觀察對象,觀察葉子的顏色、形狀、紋理、氣味等,并引導學生比較、統計同一棵植物的兩片葉子的特點、兩棵或者多棵植物的葉子的特點,引導學生得出“世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的結論。另外,教師可利用網絡圖片、視頻,讓學生觀察不同季節中葉子在形態、顏色上的改變,拓展學生的視野,健全學生的認識。
2.探究性學習資源促進了師生互動。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因此,教師需合理利用探究性學習資源,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探究性活動。例如,在教三年級學生認識水時,教師以問題導入,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水,然后通過讓學生觀看溪水、河水、海水、湖泊、地下水等水體的圖片或視頻豐富認識;繼而借助各種容器、工具引導學生感知水的顏色、味道、氣味等,從而認識和把握水的性質;接著通過將紙片、糖等物質放入水中的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水可托舉、能溶解物質等特性;最后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探究水的用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疑難和教師的解答都是師生互動的表現。探究性學習讓師生共同參與探究過程,極大促進了師生交流互動。
篇8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7X(2014)07-078-01在我多年的執教中不難發現在我們農村地區的科學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特別是我們在開展實驗教學過程中很多實驗的教學資源是完全可以進行拓展的,因此這對于我們實驗教學的教師掌握其技能尤為重要,直接面對著小學生實施以培養科學素養為中心的科學啟蒙教育,必然有著許多具體而實際的問題,雖然有專家的指點、教研員的指導和學術刊物的幫助,但最終還是需要教師來進行具體操作,在實踐實驗中處理好所有教學的環節,對于拓展教學實驗課程資源至關重要。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實驗教學資源拓展技能以便引導和啟蒙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素養。
科學的教學資源內容極其廣泛,為了實驗教學的需要,為了學生提高科學素質的需要,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初步的開拓實驗教學資源的技能。
首先是進行實驗教學課后反思的技能。課后反思是總結教學經驗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渠道,長期積累的課后反思也是教師個人或集體搞好教學的最直接、最具體的資源。教師可以通過課后反思記下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其具體內容包括:(1)成功之舉。即達到預期目標特別精彩的做法;應用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2)“敗筆”之處。通過回顧和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折。使之成為應吸取的教訓。(3)教訓機智。即因偶發事件而產生的瞬間靈感和應變得當的措施。(4)學生動態。即學生的智慧火花;學生的創新之舉,未估計到的學生困難和表現。(5)所思所想。記下自己的感受、思考和設想,提供以后教學進行參考,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進行課后反思,貴在及時和堅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聚沙成塔”之效。這是指引我們教師如何從成長型轉變為經驗型和專研型的最行之有效途徑之一。如科學課教學臨近尾聲時,教師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課后繼續探究的興趣。如講完《改變物體的浮沉》一課,為探究下節課《水面的秘密》作準備,教師讓學生回家觀察水面是什么樣的,并回家做一個小實驗,倒滿一杯水,再繼續慢慢向里添加水,仔細觀察水面的形狀。這樣為學習下一節課做好鋪墊,同時也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致。我在對學生的課外拓展研究活動中,堅持進行及時的檢查和評比,采取巡視查看、匯報、展覽、演示等評價手段,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認真總結,公正評價。逐步培養學生養成敢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細致、不怕困難、善始善終的良好態度。
其次是拓展師生交流實驗資源的技能。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科學信息的范圍和渠道通常是有限的,某種層面而言是僅為了完成該課的教學目標而作,其對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很多疑問無疑是激發學生科學啟蒙意識的最佳時機,進而引導其對科學現象的進一步學習和探究打下基礎,這也是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他們很想有一些能與教師和同學自由對話的機會,更想有一些能夠及時交流信息、探究收貨和個人思想的平臺。同樣,這些機會和平臺也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和思想動態,成為自己教學的學生動態資源。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地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在我多年的實踐教學中可見教師選用的常規辦法有:充分發揮學生對本課實驗完成后反觀其額外發現的現象并促成探討,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埋下伏筆;在學校開辟科學自由發言專欄;定時組織學生交流信息和思想;舉辦“小科學家論壇”;建立學校或教師個人科學教育公共QQ網頁等等。
篇9
一、立足課堂,開發與利用學校課程資源
學校課程資源主要包括科學教室、實驗室、勞技制作室、圖書館、閱覽室、校園網絡、電子閱覽室及其配備的資料,學校內的各種建筑、走廊、操場等的環境布置;樹木花草、生物角等等。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開發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呢?我們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出長期的規劃和措施,并逐一落實到位:
1.充分發掘現有資源條件,提高學校現有設備的利用率,如科學教學場地、儀器裝置與設備、圖表、實物、模型、標本、教具等。
2.更新科學教育設備。今年我們新建了專門的科學教室、實驗室,使之適應科學課程教學需求;增添更新了科學課程所必需的實驗儀器、設備。
3.增添科技圖書資料,不斷豐富藏書資源,制定了學生圖書借閱制度,提高科技圖書資源和利用率。
4.充分利用校內的土地,開辟了科技、勞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園、氣象站、飼養園地等)。
5.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長的教師,開展科技興趣小組活動。在我校的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我們有一項定期的活動:利用雙休日到生物考察基地開展“機器人的制作與研究”活動。
二、聯系生活,開發與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家庭里存在的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是學校科學課程資源的補充和擴展。主要包括家長的閱歷與職業背景、家庭飼養與種植的動植物、家庭科技藏書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個孩子密切相聯,如家庭里住房面積、家具、物品陳設、電器,居室的空氣、光線、溫度等,天天的洗臉、刷牙、吃飯、喝水……都包含著潛在的科學素材資源。關于開發家庭資源,我們的做法是:
1.啟發和引導孩子從自己家庭中去發現、開發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學教育資源,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并鼓勵家長關心和參與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
例如:我們在教《蠶》時,課前先請學生自己在家養幾條蠶,精心飼養,仔細觀察,并做好詳細的記錄,課內進行集體交流匯報。這樣一來,學生對蠶的一生非常了解,課堂上人人有話說,個個舉手發言。在交流會上,各學生紛紛拿著自己的實驗記錄,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表述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動圖畫形式。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讓學生把學校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過程、方法,復制或遷移到課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對家庭飼養與種植的動植物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必要的輔導工作。
3.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培養子女的責任感,要求家長為子女挑好書,豐富家庭的科普讀物,關注科技資訊信息,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圖書館并提高其利用率,引導孩子按內容分類整理圖書、自制簡易卡片登記圖書、使用書簽標記所喜愛的閱讀章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等等。
三、發揮地理優勢,開發與利用地方資源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我校地處武夷山市市區。武夷山既是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地,同時又是革命老區根據地,我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科學活動。
在我校的實地科學考察活動中,我們定期開展一項到城村實踐基地的實地科學考察活動,我們依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以培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看問題、想問題。活動的主要內容有:
1.參觀閩越王城遺址和博物館,以及城村古村落、古建筑。通過基地指導教師的講解,孩子們了解了漢城遺址、城村古村落、古建筑的一些歷史文化和歷史風貌,穿過時空的隧道,在現實與歷史的場景中,孩子們發現了這震撼人心的中華文明原來就在我們的眼前。隊員陳穎在日記中寫道:真沒想到,這一磚一瓦都是歷史的見證人,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我真為自己是武夷山人而自豪。
2.利用當地的農田、菜地、茶山、茶葉等作坊,讓孩子們到現場觀察或與當地莊稼人交流,讓他們對植物的生長獲得直觀的印象,組織孩子們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孩子們在體驗與探究中懂得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從而推動他們養成勤勞、節儉的好習慣。
3.組織孩子對城村周邊的生態、地質、水文、氣候等進行考察,開展生態保護活動。如開展林間巡邏、防火、給珍稀植物掛牌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自然的美,了解到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更培養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4.開展科技活動。如觀察天象,自制天文望遠鏡、顯微鏡,制作標本,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等,提倡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推廣科學研究(小論文)和小發明活動。
5.開展野外生存與競技訓練。如野炊、跳坑、爬網、搭帳篷、閱讀信號、急救、辨別方向、識別有毒植物、預防雷電等等。通過這些訓練,孩子們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篇10
一、巧用生活課程資源引入新課,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很多學生不了解科學,對科學沒有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為教師將知識點講得不夠詳細,不夠到位,而是因為很多教師在科學學科導入學習的時候,沒有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沒能夠利用好學科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其實教師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現象去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每次打雷的時候是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見雷聲?這樣的導人方式與生活實際聯系很密切,很生活化,是每個學生都見過的事情,這樣的提問會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問題思考當中去,而不是一味地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參與到思考中去,無論得出的答案是正確的還是錯誤,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能夠讓課堂更有活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很大的學科。當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閃電,教師就可以給學生進行講解,原因是因為光速比聲音速度要快,所以,打雷的時候,人們總是會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
二、巧用生活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方法,解決教學疑難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解決科學教學疑難的一劑良藥,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催化劑。很多科學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完善,要想全面深刻理解那些科學知識的現象和原理,真的很不易。為了有效解決這一教學難題,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問題發現中激發科學思維,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有效打造高效的科學課堂。比如,在進行“環形山成因”的教學時,由于離我們的生活很遠,這些知識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又很強,學生對教材上的知識的理解較為困難。針對這些特點,教師讓學生運用生活中的素材進行實驗探究。如利用塑料盒、細干沙、大小石塊、直尺、玻璃棒等材料模擬月球被撞擊的過程,學生在探究出環形山形成原因的同時,進一步體驗月球被撞擊的過程。通過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深刻理解了科學知識,有效解決教學疑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真正使科學課堂做到高效、求實。
三、巧用生活課程資源將課堂進行有效延伸,拓展學習途徑,豐富教學內容,綜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