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學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教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教學的認識

篇1

關鍵詞:教學感悟;年輕教師;教師素養;學習態度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7-0114-02

作為一名非師范類畢業的年輕大學教師,在由學生轉變為教師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如如何上好課,如何處理科研和教學問題等眾多的疑惑。幸運的是,筆者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教師培訓,并擔任了班主任和創新實驗指導老師。所經歷的林林總總使筆者不斷地從學生和教師兩個不同的角度認識到了教師這個職業的特殊性以及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同時也讓筆者認識到,教學過程不僅受到教師的素養的影響同時也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樹立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對此,筆者將從“教”和“學”兩個方面就教學淺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師的責任在于教書育人,而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課堂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課呢?有些年輕教師可能會認為,經常作科研報告還能講不好課?其實不然,首先,課堂所面對的是學生而非科研同仁,他們的認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課堂的講授方式一般是由淺入深,由易向難較為妥當。其次,如何在50分鐘的課堂上,讓學生高效率地接納所學的知識?這就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做到這一切呢?必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的重點在于寫好教案1]。有位老教師曾經說過:“教師好像一個導演,而教案就如同導演手中的劇本,要想導演好整個課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劇本。”筆者第一次站在講臺試講后深深地理解了老教師的良苦用心。記得當時筆者覺得講課對自己就是個小菜一碟。但當筆者站在講臺上,使出渾身解數去努力講清楚要講的內容時,卻發現上課和報告完全是兩回事。就像“打羽毛球和打網球”一樣,看似沒什么區別,但事實上是兩種不同的運動。這次失敗的試講使筆者認識到,上課之前沒有設計講課的場景,沒有預見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更沒有標注出重點和難點進行詳細講解。這樣的課堂如同肥皂劇一樣枯燥乏味。至此,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教案的重要性。因此,精彩課堂的前提是,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教案,有預見性的教案,并設置包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沒有下功夫準備教案,就不可能很好地駕馭課堂。

二、授課的藝術

課前的教案是劇本,上課就是演員的表演。表演如何才能吸引觀眾,這不僅取決于劇本更取決于的演員的演技。對于教師而言,授課就如同演員演戲一樣,要有其獨特的授課藝術2]。在大學里,幾乎所有的課程都不是孤立的,課程與課程之間往往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同時知識與學科之間同樣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知識體系以及所授課程的位置,那么就會導致所授內容要么重復,要么跨度大,使得課堂枯燥乏味,學生不愿意聽講。因此,授課就像音樂一樣,要有適當的節奏、層次以及襯托。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多方面的知識,例如,在講物理熱學時,可以不僅與日常生活相聯系,也可以衍生到“天宮”的上天以及“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解體。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學習興趣。因此,授課的過程就像畫畫、寫小說一樣,要有情景、要有故事,要有懸念,要能吸引人。

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是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學生能否學好,不僅在于老師是否教得好,還在于學生能否認真的學。筆者曾有幸赴美學習過兩年,在此期間,筆者聽過不少的課。有些老師講得非常好,由簡入深,很容易理解;也有老師上課比較隨意。但不論怎樣,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都比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外大學具有良好的開放式教學及激勵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措施。在美國,學生認為教材上的內容更多是應該學生自學的,而老師應該教授的是教材中的重點及難點以及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因此,美國學生會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方式查閱相關內容;而老師也會通過前沿講座等手段及時補充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主動學習。除此之外,美國大學的課后作業較為繁重。有時作業不僅涉及到本門課程的學習內容,還包括了其他課程的內容。這樣的作業雖然非常繁重,但同時卻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相關的知識。此外,大作業幾乎都是跨學科的,由一個團隊完成,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他們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因此,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果。

四、師生關系的培養

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并重的兩個方面。其中,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質量的最直接、最具體也是最重要的因素3]。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教師和學生體驗愉快的情緒,產生工作和學習的愉;同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的關系,使教師能更及時、準確、清晰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個性特點。例如: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師,一般都會得到學生的愛戴,同時他的課堂也會是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比較不錯的。相反如果一位老師相對嚴肅,學生怕他甚至因此產生逆反心理,可想而知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于新教師而言,必須要注重師生關系的培樣。只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對教學產生積極有效的推動力。

五、科研和教學的關系

對于年輕教師而言,相信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困惑“重視教學了,就沒時間搞科研了;而重視科研了,教學就落下來了”。那么如何處理好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呢?正所謂“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4]”。與此同時,教學過程也是對科研工作的審視和總結,科研為教學增添新的內容和活力,科研中的點點滴滴可以充實教學材料,增加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教學與科研兩者的結合使高校教師在科學領域里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現。因此,教學與科研必須要兩者兼顧。教學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礎上,科研要注意圍繞教學展開,實現教學科研齊頭并進的發展。

六、自我意識的重要性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教授知識、同時也要為學生解答疑惑。那么如何才能夠好、更全面、更清晰地講授知識、解答疑惑呢?良好的自我意識就是關鍵!首先,自我意識體現出了個人對教學的主觀態度。只有主觀上喜歡教學,才能有意識地不斷地提高,正所謂興趣決定一切。其次,自我意識也是一種責任的表現。責任是人這一生中必不可卻少的東西,如果沒有了責任心,將會一事無成,同時也將面臨別人對自己失去信心。作為教師,尤其重要,因為老師的工作在于育人,老師的勞動對象在于人,而非其他工作所面對的實實在在的某種物體。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只有對得起學生,才能對得起自己。

七、總結

教師是個神圣的職業,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首先應該育人,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所面對的學生。只有用心教書才能在學生面前贏得快樂;只有以理服人才能在講臺之上贏得尊嚴。還應該,在教育的同時搞好科研,以教學促科研,用科研助教學。另外,要在教學上不斷進行探索,同時還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樂于奉獻,享受人生。

參考文獻:

[1]侯英敏,呂煒,張華清.高等數學多媒體課堂教學淺議[J].高等數學研究,2011,14(1):104-106.

[2]韓瑩,夏秀峰.淺談授課藝術[J].遼寧教育研究,2000,(S1):45-48.

篇2

若追究錯別字增多的原因,固然很多,諸如重閱讀輕習字,為了應付大量作業書寫馬虎潦草,受社會用字混亂的不良影響等等。如果撇開上述原因,教師反求諸己,毋庸諱言,識字教學方法不當應是主要原因。

據粗略統計的材料顯示,初中學生經常寫錯寫別的字多為常用字,不會寫的字多為次常用字,前者多于后者。這是重閱讀輕習字、重判斷輕表達,認為識字教學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后果。學生識記生字仍停留于機械記憶。課堂上讓學生給生字注音是用于閱讀教學的點綴,淺嘗輒止。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閱歷的拓寬,表達也隨之增廣,但由于機械記憶造成的遺忘,使識字用字與表達不同步,于是錯別字增多。識字是產生理性思維的前提,二者又同為表達的前提,不會寫“潺潺”“汩汩”,難以表達細微的流水聲,不會寫“漣漪”就不能準確描摹水面上的細小波紋。

不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識字工具,也是識字教學的一大失誤。不管是人教版的教材,還是蘇教版的教材,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都為學生提供了識字、辨字的工具。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類工具被處理成一般常識,匆匆學過就被束之高閣,最多不過是在考試時出點辨別聲符形符位置的游戲式的題目,積極的動態的識字工具被改造為消極的靜態的識辨游戲。

初中階段,無論傳授知識還是接受知識,其內容的范圍、程度,采用的方式手段,都應高于小學,而識字教學仍然沿用機械記憶,是教與學的倒退。因為小學是集中識字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科門類少,學生精力集中,加上教師不厭其煩地變換使用教讀、認讀、默寫、組詞說話等手段,以及教材隨文給生字加注音,學生雖然對字義、字的用途不甚了了,但由于反復練習、耳濡目染,也能強記住讀音和字形。

相反,初中階段沒有時間做那些練習,機械記憶的作用就相對減弱。即便識字、記字多的小學生,由于理解狹窄,口頭、書面說話用字少,一部分不常用到的字也會生疏、模糊,以至遺忘。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還不太明顯,到了初中就頗為突出。

由于重閱讀輕識字,重機械記憶,沒有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探求欲,因而一些中學生讀書不認真看字,“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書寫馬馬虎虎,丟點少橫。有的學生能背出某段某句,寫出來錯別字夾雜,使原話面目全非。“莫名其妙”被寫成“莫明其妙”的學生占全班三分之二,令老師瞠目結舌。有的學生“既、即”“得、地、的”“在”、“再”不分;有的學生讀不準“纖、殲、酵”,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因為他們放著“形聲字”“形似字”等識字工具不用,仍按小學“合成結構法”記字,混淆字形讀音則難以克服。有些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也能感悟到點滴文章內蘊,但總是說不清楚,甚至越說越亂,其癥結就是識字少,找不到準確表述這種想法的字詞,因而,想法只能停留在模糊概念或判斷上。不加強識字而希冀這樣的學生迅速改變現狀能成為可能嗎?

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一是從生活中直接學;二是從課本中間接學;除此之外,就是跟老師學。因而老師的語言示范十分重要。無論課內外,老師的語言都必須準確生動,詞匯豐富,隨時將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嵌入自己的語言中,侃侃而談,娓娓動聽。遺憾的是有的課堂教學將啟發式扭曲成內容膚淺、方式簡單的提問式,教學用語限于“是不是”“對不對”“怎么樣”,回答則更簡單。長此以往,學生被磨去了學習興趣,抑制了說話欲望,表達能力萎縮成只能用簡單的詞說出簡單的判斷,怎能不木訥拘謹?言為心聲,情感的宣泄,道理的剖析,信息的傳輸全靠語言。有人評論于漪的教學語言充滿激情,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她為學生作出了準確使用語言的示范。學生從老師身邊、課本里同時學習語言,熏染所致,也能出口成章,發展了對字與詞的把握和運用能力。

篇3

【關鍵詞】有效教學 探討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9-0121-02

有效教學即課堂有效教學,就是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的體現。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是否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哲學與人生》課程更應重視哲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的有機結合,實現“哲學課堂”與“生活世界”的超級鏈接,從而實現《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的目標,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客觀、全面、辯證地對待人和事,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從而創造出快樂、幸福、成功的人生。

一 教師即課程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錢學森家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他說:“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說:“這還用你說,我當然知道了。”但炊事員接著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牢牢記住了:“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從此錢永剛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著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錢學森獨特的家教法,體現了“不教而教”理念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我想這也應是作為老師的追求。在哲學開篇學習哲學意義時,我盤點了2008年中國的不平凡,在達到此環節教學任務的同時,又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指出了我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一定會把我們的世界裝扮得更加美好,從而滲透如何去辯證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教師即課程”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哲學老師更應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唯物辯證的觀點指導自己的生活,給學生做出表率。在課程的三維目標中,若缺失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和技能”就會失去光彩,“過程和方法”將變得毫無意義。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既應體現在課程中,又應體現在點點滴滴、時時刻刻。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只有以身作則,學生才能信服,這才能實現哲學課的有效教學。

二 有效的教學設計

中國有句俗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使哲學課完成三維目標,則必須從有效備課開始,即系統的教學設計。

要備好課,就是要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備出這門課程每個單元、每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錯點以及教學方法、過程,對學生學情作出具體的分析等。關鍵是,我們應走進學生的心里,找出學生的興奮點,備出真正讓學生感興趣的課。能夠備出這樣的課,是學生輕松掌握所授知識的前提和保證,也是教師能永遠感受課堂的新鮮感和誘惑力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需自覺地對教學活動及其他因素進行宏觀與微觀的統一設計準備,實施調控和檢核評價,以追求最佳的教學效率。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把寫教案稱為顯性備課,把鉆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稱為隱性備課。于老師認為,隱性備課是“備課于心”,這是更為關鍵的備課過程。隱性備課的重頭戲便是查閱相關資料,對《哲學與人生》課來說,除了要多用學生身邊信手拈來的例子外,還要多查閱哲理故事、漫畫,功夫用在平時。如許多電視廣告語、歌曲、學生學的成語、古詩、相聲、小品都可能蘊含著哲學的某些觀點,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心人,注意積累、聯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教師就會變得“博大”、“豐厚”,課堂上自然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三 有效的課堂教學

1.教師要善于營造快樂自主的課堂氣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第一,以趣引題,定好基調。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首因效應”。成功的開頭,猶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打開了殿堂的大門,引導學生競相登堂入室。如在講“聯系觀”時,我下載播放環保宣傳片《拯救地球》。給學生以視覺震撼,并提問:“看了這段環保片,同學們有何感受?造成環境破壞的元兇是誰?為什么會有這么嚴重的環境問題?”同學們就會懷著極大的興趣去觀看、去探討。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淺出。運用趣例組織哲學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具體,變呆板為生動,深入淺出地闡述原理,從而使哲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在講人際和諧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時,我巧妙地運用典型案例“微笑的力量”、“學會尊重一個人”,讓學生感受人際和諧的重要性。通過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錄像片段,讓學生在欣賞壯觀視頻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三,以趣結尾,余音繚繞。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在講“和諧的人際關系”結尾時,我設置學生活動:信任小游戲“幫助盲人穿越障礙物”的比賽,融洽學生的人際關系,讓勝利者談體會,體驗信任的快樂,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得到新知,逐漸養成團結協作的習慣。

2.要有正確的教學方法

第一,遵循由易到難的授課規律。面對難點,一定要逐

步分解,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切不可草率行事,簡單粗暴地處理,否則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下面是幾種授課方式的效果比較:深入淺出高效;深入深出有效;淺入淺出低效;淺入深出無效。

第二,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面與參與度。在教學時應做到“三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有專家曾經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做了統計:授課形式為:教師講授,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5%;學生閱讀,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10%;視聽并用,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20%;教師演示,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30%;學生討論,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50%;學生實踐,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70%;學生教別人,學生對所教內容記住的平均率為95%。從中不難看出:學生動手、學生參與的重要性。還有一句俗語:我聽到了就忘記了,看到了就明白了,而做過了就記住了!所以,不要怕浪費時間,不要怕學生出錯,讓學生嘗試從失敗或成功中獲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第三,注意提問的藝術。好的提問應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和學生的正確作答,通過老師的運作,讓學生逐漸領悟并深化所學內容。好的提問應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激起學生學習欲望和探究欲望的關鍵。

第四,賞識教育。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通過一次次的表揚強化、鞏固這些“閃光點”,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師生氛圍,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保證。俗話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第五,重視合作與質疑。合作與質疑是當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品質,合作的使用應注意:首先,所給的合作項目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必須要分工合作、互相討論幫助才能達成某種共識。另外,小組合作時還應指定小組長與記錄人,做好合作結果匯報。通過合作,不僅解決了學習任務,而且有助于同學間的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習效率。質疑時要注意:首先,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要相信學生能提出好的問題。另外,在質疑時,應多給學生鼓勵(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如何)。通過質疑,讓學生明白:原創方法是智慧的,多種方法是高明的,一種方法是可行的。這樣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提高他們質疑的積極性。

四 有效的反思教學

教師首先要進行反思,把反思教學這一環節落到實處,每堂課結束后我都會認真地反思這堂課的亮點及缺陷,寫好課后記,平時做個有心人,多讀、多看、多想、多記,及時補充自己的教案,多聽其他老師的課,特別是經驗豐富、優秀老師的課,學他們的教學方法、課堂技巧等,積累間接經驗,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總結。反思其階段學習成果,反思其學習方法,反思其學習得失,吸取經驗教訓。今后的學習才能更有針對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總之,實施有效教學,教師是關鍵,有效是目的,學法指導是保證。在引導學生由被動式學習、單一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做很多。這里我談點膚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篇4

一、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使他們欣慰、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更強烈一些。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全被風箏上色彩艷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致于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看花。中、高年級同樣有類似的現象,四年級的學生欣賞工藝作品的刺繡,結果他們全把刺繡作品當作繪畫作品看。

3.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4.兒童在欣賞過程中,會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從小看見的就是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明亮的大廈高樓,他們就感受不出繪畫作品中農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籬笆、亂的石頭和柴堆也是一種美麗。

5.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小學美術欣賞內容的編排及特點

1.小學低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冊《小朋友的畫》、《民間美術欣賞》、第四冊《畫家筆下的童年生活》、《繪畫中的動物和花果》等,其特點是低年級階段所欣賞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兒童審美心理,如大腦袋、歪脖子、近大遠小、樹畫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門,比例不在準確,表現無拘無束。還有一些拼貼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愛。

2.中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了解優秀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藝術的情感。如第五冊《工藝美術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第六冊《工藝美術的陶瓷和雕塑》、《繪畫作品中風景的靜物》等,其特點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欣賞一些與學生生活接近、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國古今優秀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作品。

3.高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祖國歷史悠久的藝術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具體內容有:第九冊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冊《現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冊《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和現代建筑藝術》和第十二冊繪畫作品雕塑、工藝美術、建筑、小學內容總覽等。其特點是要求比較全面地了解我國造型藝術門類的面貌,除了已經著手的中國畫教學之外還將欣賞的領域擴展到了中國優秀古建筑、雕塑、工藝美術作品中。

三、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1.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主要形式(我們前面例舉的內容都是專題欣賞內容),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進行專題欣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啟發兒童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篇5

寫字,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它是一個形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的過程,一個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學會做人的過程。它對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及科學文化素質都有極重要的作用。

1 能端正態度,磨練意志

寫字一開始就要學會規范的姿勢。頭正、身直、臂開、足安。頭面要端正,頸脖要正直,微向前傾;身子坐端正,腰脊正直,胸部離桌沿一拳左右,兩臂自然張開,小腿松弛,兩腳平放在地。

良好的寫字姿勢一旦養成,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但正確的寫字姿勢的養成要經過長期的,反復的,持之以恒的訓練。王夫之說:“知之非艱,行之唯艱。”只有長期堅持,始終如一,才能養成習慣。這就需要我們的學生不斷的練習、鞏固,做到“姿勢不對不動筆”,“提筆即是練字時”。把寫字姿勢的要求內化為自身寫字的一種需要,并能在寫字過程中不斷自我告誡,自我提醒,這樣才能在寫字時做到精神貫注,力達筆端,才能使學生經受對毅力、耐力的考驗。

姿勢如此,練字也如此,古代鐘鷂學書,劃破被里;智永寫字,退筆成冢。簡單的一個橫畫,落筆要重,行筆暢,收筆頓。學生在剛開始寫字時,對運筆的輕重沒有體驗,往往會有所偏差,于是便在不斷的練習中不斷生成和增強了對運筆的體驗。學生反復練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自我評價的過程,一個磨練意志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是一個老師無法言傳的。

2 寫字能提高審美,了解漢字

中國的書法被譽為“有情的圖畫,無聲的音樂”。漢字的一筆一畫,一點一頓間,皆蘊涵了無盡的美。而且它將漢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藝術融為一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漢字書寫的美學價值得到了超越國界和超越漢字使用范圍的承認。因此,寫字教學可以陶冶學生情感、培養審美能力和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寫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進學識修養。

3 能陶冶情操,學會做人

古人云:“字為人之衣冠”,“心正則筆正”。寫字不僅僅是手下工夫,還關系到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氣質。在當今的獨生子女群中,有不少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獨斷專行。而寫字,因其是一個長期反復,耐力持久的過程,一個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約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因而它對學生陶情養性,免除性格上的一些壞毛病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我們的寫字教育一定要從基礎教育現在抓起,從實抓起。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字寫得好不好無關緊要,甚至還認為未來社會電腦可代替手寫,花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孩子寫字沒必要。很顯然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不說人人都知道,字是一個人的臉面,從一個人的字上可大體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等諸多方面。據我所知,現在大多數孩子寫的字確實讓人感到擔憂。

其實,一個人寫的字好壞非常重要,古語有“字是開門錘”之說;又有“字如其人”之論等等,足見寫好字的重要。寫好字的最高境界——書法藝術乃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奇葩。文字演變為藝術為漢字所獨有,真正是漢字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有義務有責任繼承并發揚光大。不僅是老師,家長也應該教孩子寫好字。

不僅如此,寫好字的意義深遠。要寫好字,孩子就必須靜下心,坐得穩,特別是認真負責的精神要到位,要一絲不茍、仔仔細細、踏踏實實,又要一筆一畫,筆筆到位,還要成竹在胸、意在筆先。更重要的是在寫字的過程中,孩子的態度、習慣、性情、心靈等同時得到培養,寫字的過程也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既然寫字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寫好字呢?

第一,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孩子的寫字問題,深刻認識寫字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明確寫字的目的,掌握寫字的基本方法。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好寫字課,對每一個老師都應提出明確的要求,嚴格訓練孩子的寫字,讓每一個老師認識到寫好字也是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學校或家庭應該積極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寫字活動,激發孩子的寫字欲望,培養孩子寫好字的興趣,讓孩子掌握寫字的方法。

第二,我們的社會應該營造良好的寫字育人環境。各種媒體都應該注意書寫的規范。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更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正確的書寫習慣。在家庭中,家長應該盡可能的抽出一點時間指導孩子寫字。只有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努力下,我們的孩子寫好字才有希望。

篇6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 教學原則 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32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143-01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國的許多化學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堅持啟發式教學,他們一方面在自己的化學教學實踐中學習和繼承我國古代啟發式教學的精髓;另一方面,結合《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傳統啟發式教學進行改造、開拓和發展,逐步構建適應新課程環境要求的啟發式教學模式。但是,在目前化學教學中仍有人把啟發式教學,當作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對待,把啟發式教學(法)與講授法、提問式教學法、實驗操作法、分層教學法等平行列入教學法中,這是原則性的錯誤,也是與素質教育要求背道而馳的。作為新課程環境下的化學教師,能否正確地理解并實施啟發式教學,對于課程目標的落實就顯得非常重要。

1 啟發式教學的概念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問題。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這里,“憤”是指學生迫切地想弄通卻又弄不通,但決意要弄通的心理狀態;“悱”是指學生迫切地想說卻又說不清,但決意要說清的心理狀態。所以,啟發式教學就是要求教師采用適當的方法、手段,使學生處于適度的“憤”“悱”狀態之中,誘發和維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求知欲望,并通過“舉一隅”進行開導、點撥、解惑,達到“三隅返”,實現自主發展,懂得更多的知識和道理的教學過程。教育即善喻和啟發,而不是強行灌注。在孔子以后,《學記》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也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典范。啟發式教學被推崇為人類教育的思想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無不在努力實現這一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

現代教學論中的啟發式教學思想,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指導下,批判地繼承了過去教學論遺產,在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發展的基礎上,結合現階段人才培養需要進一步完善起來的。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突出實驗教學、形象化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發揚教學民主,建立良的師生關系,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2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

啟發式教學從學生的需要及人類認識自然的需要出發,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反映了教與學的客觀規律。因而,長期以來,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并在許多《教育學》和《教學法》(或教學論)中確立為教學的原則,以促使教育教學工作者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結合前人的經驗,進一步對啟發式教學進行有益的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由上海育才中學總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八字教學法,就是啟發式教學(法)。教學活動中是以學生的“學”為重點,引導學生思維上路,保證學生最大參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再輔導解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法綜合運用講解、討論、練習、實驗、自學和閱讀等多種教學方法,把啟發式教學作為各種教法的指導思想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結果是,誘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啟發式不是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指導思想,對教學法整體系統起著定向、調節和控制的作用,同一種教學方法會由于運用者的指導思想不同,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教學中科學能動地利用啟發式方法進行創造性組織教學和教材處理。這些依賴于教師良好的知識素養、駕馭教材和駕馭語言的能力以及精心的教學設計。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學思想的更新和提高,化學教師不僅要有事業心和敬業精神,還要與時懼進,緊跟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3 啟發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的聯系

目前,一些國家的教學法改革中的許多創造和見解,都是與啟發式教學的要求相關聯的。就國內外非常重視的探究式教學來說,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所涉及的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都需要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如提出問題,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創設學習情景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在創設學習情景時,應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性”。因此,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需要滲透啟發式教學思想。我們知道,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是自主學習,問題提出后,在以后探究的各步驟中,還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還要向教師咨詢,同樣離不開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劉知新老師指出的:“探究教學(或探究學習)是啟發式的一種范型,是隨時代的演進而不斷充實和發展的,但其主旨是不會發生更本改變的。”很顯然,探究式教學含有啟發式教學思想。

綜上所述,啟發式教學,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不能把它當作一種施教方法供教學選擇。我們應把啟發式教學當作是與注入式相對立的一種科學的、先進的教學思想,是化學教學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在化學教師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中都應當得到體現。

參考文獻:

[1]相紅英.化學教學中“有效教學”理念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5,26(3):26-28.

[2]陜西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高等師范院校化學教學改革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38.

[3]韓廣慶.新課程理念下化學教學誤區[J].中學化學,2005,(9):2.

[4]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81.

[5]傅道春.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4.

篇7

會計本科專業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案例教學因符合會計本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因而在會計本科教學中受到歡迎。但是,如何加深對案例教學特點、理念和優勢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確地樹立案例教學的態度,則是近年來本科案例教學方面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理念與優勢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

案例是對一個真實情況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個組織中一個人或一些人(決策者)面臨的一項決策、挑戰、機會或問題。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習者設身處地地站在決策者的角度考慮他所面臨的決策問題。因此,案例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的特征:

第一,案例必須是真實性。通過真實的故事描述,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現實與開放的環境中思考問題。好的教學案例能夠成功地把現實中的場景移入課堂,給學生和教師提供生動的研究對象。目前很多的案例并不是遵循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評論文章。經過簡化與抽象的練習(exercise)、問題(problem)、文章(article)、模擬(simulation)等這些材料不能被稱作案例,最多只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 case)。

第二,案例中必須要有一個或一些決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選擇的,代表著決策問題的思考角度與切入點。通過對主人公面臨問題的思考,將學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讓學生實現角色的轉換,進入決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須解決一個綜合操作、綜合分析和綜合決策問題。培養學生應對機會和挑戰做出分析判斷和綜合選擇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學能夠在會計本科教學中得到認可,源自于人們對應用類本科專業的特性和案例教學基本理念的認同。會計本科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給學生一些基本理論、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級階段培養學生會計綜合操作、財務分析以及管理決策的綜合技能。這些技能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培養出來的,決不是通過概念推演和知識演繹所能解決的,必須通過實踐的操練親身體會出來。對教師與在校學生來說,案例教學顯然是最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會實踐”。因為與親自參加社會調查研究和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教學”相比,案例教學是最節約時間、成本最低的“社會實踐”。

(三)案例教學的優勢

案例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從“教”的方面來看,案例教學代表著一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人的認知過程要經過兩次飛躍,即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教育的功能在于將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傳授給學員,再由學生將這些理論運用到具體的實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項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要經過“理論傳授――學員接受――運用實踐”三個過程。在理論傳播環節存在著教師個人對實踐與理論問題的認識局限;在學生接受這個過程存在著語義理解和學生內省的偏差;在運用實踐環節,存在學生領會實踐、搜尋理論的時間成本與失誤成本。案例教學則不同,它強調的是從實踐到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理論和技能,在將來的工作實踐過程中,直接運用這些案例中掌握的綜合技能和專業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概念,大大提高了會計專業知識傳播與綜合技能培養的效率。

從“學”的角度來看,案例教學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傳統的學習模式強調將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記錄和記憶這些知識,在缺乏現實情景的情況下,很難將這些知識體會成為一種技能,因而是一種授人以“魚”的教學模式。而案例教學則不同。首先,它是一種自主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為主動的、參與式的學習;其次,它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通過情景開放,讓學生處在一個開放的、現實的經濟環境中進行學習,而不是建立在種種課堂假設與限制條件下的學習方式;再次它是一種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通過溝通、討論、交流,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學習;最后,它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方式,案例教學總是帶著某個決策問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探索這個決策問題的解決思路。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識與技能。通過案例學習,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與技能,而且學會了如何學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案例教學都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模式。在今天變化的管理時代,學會學習其實更加重要。

二、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樹立的學習態度與認識

為了保證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取得有效的學習與討論效果,案例學習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組織實施。首先是個人準備(60-120min)。案例材料必須事前發給學員,學生收到材料后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認真閱讀材料。除了閱讀案例材料本身的內容之外,還要花一定的時間閱讀老師推薦的背景材料與文章,學生自己也應根據自己的理解查閱有關背景資料。其次是小組討論(15-30min)。小組討論的必要性在于保證幫助學員首先在小范圍內進行有效的交流,彼此了解對案例問題可能存在的共識與分歧,為大組討論奠定基礎。最后是大組討論(60-120min)。在大組討論上,通過毛遂自薦、教師指定或同學推薦的方式,由一名同學在10-20分鐘的時間內說明案例,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指出實現公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接下來就進入大組討論的“狂轟爛炸”階段。其他學生可以就發言同學的觀點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對現實決策過程的模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認識,否則會影響到案例教學的最終效果。

第一,參與,而不是旁觀。案例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決策,培養學生的決策技能。學生接觸案例之后,必須自主充當案例中“會計師”、“審計師”、“企業家”、“銀行家”、“董事長”等的角色,設身處地地從自己扮演的角色出發,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而不能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來對待案例,這是案例教學所不容許的。唯有提出建設性意見,才是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只有真正參與到經濟決策過程中,才會把決策中每一分錢的利潤和損失都當作是自己的,這個時候才能調動真正的熱情去運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

第二,別指望“正確”答案。案例教學注重的是分析和決策技能的培養,而不是獲得案例本身的正確答案。正如管理實踐一樣,現實的分析和決策工作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案例同樣也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有時案例寫作者甚至有意識地在案例制作時把一些重要的資料或數據漏掉。對同樣一個財務指標和財務數據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判斷。重要的不是這些判斷的結果是否一致,而是這些判斷所基于的分析過程是否具有理論基礎和獨創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學習重視的是決策的思考過程。

第三,學會“思想共享”。現實的決策過程是在決策團隊之間思想共享、的基礎上達成的。案例教學的決策過程同樣也是遵循這一現實過程。善意與尊重是職業行為的標志。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在遵守各自的職業道德的過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應當公開而有禮貌地承認分歧、表達意見。即使彼此之間的意見大相徑庭,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這至少意味著對同一問題會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會計數據往往都是綜合性的數據來源,一項收入的增加不僅是銷售部門的業績,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術、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業績。唯有學會思想共享,才能保證認識和判斷是建立在比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篇8

1.美術欣賞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教學美術欣賞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學習。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如在欣賞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時,學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臘人有裸身參加體育競技運動的風俗習慣,肯定對大量的人體雕塑疑惑不解,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正是由于這一點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體為美的傳統審美觀念。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了解這些知識,如放錄像、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搜尋等。其次,還要盡可能地創設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比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這樣一方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進一步理解山水畫的意境;如在欣賞外國傳統工藝美術——具有“羅可可”藝術風格的蘇比茲公館客廳家具時,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時代德國音樂家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有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文學情結的作品供學生欣賞,如在欣賞任伯年的作品《蘇武牧羊》時,教師可吟唱起“牧羊北海邊,雪地有冰天”的詞曲,使學生盡快進入到欣賞作品的情境中。

2.美術教師之間要多溝通,多教研,多對新課程進行研究。

美術課改的重點是新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注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實實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創設生動的、有趣的、形象的,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必須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以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對話表演、操作實驗、多媒體投影等形式出現,然后讓學生觀察、操作、猜測、交流、質疑、發現和提出自然科學問題。

3.科學有效地組織教學

3.1用趣味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興趣是一個人學習新知識的強大動力,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選擇模塊,解決模塊的問題,并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樹立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在教學中,單從作品的線條、色彩、構圖、結構、透視等元素出發分析美術作品,學生很快就感覺乏味。教師應將知識與趣味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美術鑒賞水平的整體提高。發揮美術教育應有的作用,避免“裸課”,只單一傳授美術知識,要將文學、歷史、哲學等知識融入到美術教學中,只有這樣,學生在參與欣賞活動中才能主動有效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3.2中西并重。既要讓他們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又要讓他們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充實頭腦,開闊眼界,提高鑒別和判斷能力,尤其要引導他們深入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增強對祖國的熱愛,同時不排斥外來文化,用藝術和文化交流。

3.3欣賞與技能并重。欣賞課肩負著重要的任務,要讓學生感受美,通過鑒賞認識美,慢慢獲得感知,然后再重新認識,最后通過自己的手再現自己認為的美的樣式。在教學中往往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任何一幅中外美術作品,學生都能說出名稱、背景、作者及作品后的許多故事,可真正要他自己創作時,卻做不出來,沒有任何實際動手能力。所以,教師教學生學生學會欣賞的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動手創作作品,提高動手能力。

3.4因地制宜,利用地方優勢資源,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美術教學要走出教材、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學習美術知識,到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例如,利用當地博物館了解祖國歷史文化,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走進民間作坊,體會工藝美術與生活的親密關系。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遨游世界各地,將世界文化藝術盡收眼底。資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展示了美術教學的多面性和靈活性。

4.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4.1創設問題情境。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探究學習問題,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進行有高度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而且,只要學生真正進入探究美術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就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其次,集中篩選和引導優化問題情境中生發的問題,由此明確后續探究目標和內容,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信息材料進行探索、分析、研究的能力,增強對視覺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4.2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在教學中,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品質,以此培養學生主動、獨立獲取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要積極教給學生提問技能,引導學生學會從相關事物中找差異性,從不相關事物中找相關性。

4.3多給予學生成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持正確態度,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愉悅,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求知、探究、創作的欲望,才能引出另一問題。

5.讓學生自主選課,學校統籌安排

篇9

關鍵詞:臨摹;西方;臨摹歷史;兒童臨摹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243-02

“在西方,模仿(copy)或者效仿(imitation)的概念產生于兩千年前,主要是由古希臘詩學和修辭學方面的學者提出的。”《韋伯大辭典》里模仿的定義是效仿原物(如信件、畫作、桌子或大衣的)復制品,原物的一系列非常機械的重復及如此重復的一個例子。” 西方的模仿教學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一、從古代社會模仿到學院教育

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羅馬藝術取得重大成就,希臘藝術品不斷被后人模仿。模仿說是古希臘文明發展的產物,亞里士多德的美術教育思想來源于模仿說,他認為藝術作品在“模仿”個別事物時,目的在于使事物的一般特征表現出來,既模仿自然和人的行為,尊重規律。表現在美術教育領域是設立文法學校,教授圖畫課,“在學習寫字和圖畫時,教師用細棒在蠟板上輕輕寫畫,兒童則按照老師所寫的描繪”,此時期藝術創作中還未出現寫生及原創意識。

14世紀后,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新興資產階級為打破中世紀神論的桎梏,倡導和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文藝復興實際是對希臘古典藝術的頂禮膜拜,模仿前人自然是普遍現象,但這一時期的美術教育是在工棚手工作坊和師徒傳承的方式下進行的,“實踐性是當時師徒傳承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師徒制教育的主要內容則是從臨摹開始。” “他們從做勤雜工、涂畫布底子到臨摹放大師傅的畫稿,成為師傅的一名助手。”在此過程中,師傅教授學生繪畫經驗,學生臨摹前人及師傅作品,教學都采用臨摹畫法。溫克爾曼在其《論希臘繪畫雕塑作品的模仿》中指出“較之于模仿自然,模仿古典作品是更為有效的學習途徑。”但此時期在極少數的高級作坊也出現了采用模特直接寫生的教學法。

15到16世紀美術家們的創作達到頂峰,新的美術學院如帝賽諾學院、圣盧卡學院、卡拉奇學院等學院模式初具規模,17世紀皇家學院大批成立,“學院式臨摹”達到頂峰,在學院教育里,臨摹大師素描作品是基礎和必修課程,對于徒弟來說,模仿老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臨摹提現了整個歐洲藝術學院經典的教育原則”:“除了純粹的實踐練習,模仿是提升藝術質量非常有效的方法”:“完美的呈現只有部分前輩大師實現了,只有通過臨摹這些大師的作品,學生才能掌握他們的技法,模仿是達到這種目的的重要途徑。”

18世紀下半葉,素描成為學院教學內容的絕對核心部分,而且在臨摹素描前增加了基礎素描,“一、基礎素描(花卉裝飾、器物和面部表情分類臨摹);二、人體局部素描(頭手腳各個部位臨摹素描);三、完整人物形象臨摹素描”學院教育形成了其特有的規則與模式。但此時期寫生練習也在學院教育中受到重視,達芬奇在其著名的《論畫》中關于素描學習的基本步驟歸納為:一、臨摹名家作品;二、反復進行素描寫生訓練;三、模特寫生;四、創作階段。寫生教學雖然在學院教育中占據一席之地,但還遠遠不及臨摹的重要地位。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的興起排斥學院教育,拒絕模仿,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并根據畫家自己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學院的規則和模式受到挑戰。創新已不是在原來臨摹的基礎之上,而是在大量寫生積累當中,通過寫生獲得造型能力。臨摹在基礎教學階段的價值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但遠遠及不上寫生教學的重要作用。

從20世紀的后印象主義、后現代到現當代藝術對于模仿的認識已經多元化了。梵高給弟弟的一封信中曾說“我對臨摹有極大興趣,就是說,即便我眼前沒有原型,我也能感知人物的形象”。這已不是學院意義上的臨摹了,模仿已有了多重意義。

二、普通學校美術教育臨摹教學法的發展

18世紀初,歐洲開始把美術學科列入普通學校教育,州縣學校開始在中學設置圖畫課程,由于沒有豐富經驗,繪畫教學完全借用了學院教學模式,直到18世紀中期,普通學校教育經歷自身探索發展,結合學院教育的成熟經驗,提出照搬學院做法是不可行的,此前的學院教育畢竟和生產制作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寫生畫為基礎的美術教學法在學校美術教育中推行……最后,以寫生為基礎的沒事教學法和寫生畫凌駕于其他畫法之上。”此時寫生教學超越臨摹,顯示其適用性。

19世紀,隨著學校美術教育的深入發展,以及采用學院教育美術教育科學性的經驗,缺乏藝術性的認識,引起許多藝術家反對,朗格批評這種教育是“用耳朵學習的教育”。1871年,俄國普通學校全部廢除臨摹教學法,普遍開始以寫生畫法為基礎的美術教學法。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工具論與本質論的重要影響。

工具論的代表人物英國美術教育家里德(H·Read)和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V·Lowenfeld)指出美術教育應當作為兒童自然發展的工具,美術的根本目的是順應兒童自然發展的本性,重視創作過程,忽視創作結果。建立以兒童自由創作、自然發展為中心的理論體系

本質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美術教育家艾斯納(E·W·Eisner)和古力(W·D·Greer)倡導美術能力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教育的結果;嚴格的課程設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對美術教學效果要盡力進行評價。本質論的實質就是建立以課程體系為根本的教育理念。

兩大理論對于普通學校美術教育,尤其是小學美術教育影響近百年,可見中小學普通美術教育已脫離了學院教育的模式,轉而探索適合其自身的教育模式,在兩大理論的指導下,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法早已不是單純的臨摹教學,而是以繪畫創作、動手實踐、戶外結合的形式,紛繁多樣,異彩紛呈。

總之,傳統的臨摹教學法在今天仍然有較高的實踐價值,在兒童藝術教學中同樣適用。但是臨摹教學應用在中小學初級美術教育中只是一種手段和方法,而非最終結果,臨摹教學的理論研究有助于我們對臨摹做出客觀的認識與評價,有助于解決兒童臨摹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是值得重視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潘晴.臨摹在歐洲繪畫史中的演變.美術觀察.

篇10

〔中圖分類號〕 G61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52—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條件的改善,當前有越來越多的幼兒開始學習鋼琴,但要讓幼兒學好鋼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不僅需要幼兒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而且更需要教師正確的指導。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對幼兒園鋼琴教學的兩點認識。

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在幼兒園鋼琴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對于幼兒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學齡前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不充分,加之他們對成人語言的理解較為困難,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運用“兒童語言”,即把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要求幼兒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轉化為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教師的語言應當幽默風趣,清晰而有條理,語速要慢,語調要抑揚頓挫。教師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講授,可使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樂曲的內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幼兒彈琴手指用力不均時,教師可以說:這就像小孩的腳扭傷了,跑得一瘸一拐的;在幼兒手腕不夠放松時,則可以說:小孩好像背了個大書包,跑得滿頭大汗,現在跑不動了。

2.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 由于學齡前兒童主要是通過感知、聯想來認識外界事物,而不像成人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來認識事物。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幼兒教師應進行形象的類比,盡量將那些概念比喻成幼兒熟悉的實物,這樣有助于幼兒的理解。如,幼兒童童,在我教他拍號及各種音符的時值時,由于其對數的概念的掌握和數的計算能力還較差,當我提到“一倍”、“一半”、“四分之一”這些數學概念時,他很難理解我的意思。于是,我制作了一個小學具:把硬紙板按音符時值的長度比例剪成小紙片,在上面標出音符及與之相對應的名稱,并在另一塊紙板上標上2/4、3/4、4/4拍,按上述同樣長度比例分別挖出各三小節空格。當他見到了這個類似“拼圖”的學具時,便饒有趣味地擺弄起來。通過對這些紙片長度的比較,他很快就能告訴我一個二分音符時值有兩個四分音符時值那么長,而兩個二分音符的時值則等于一個全音符的時值。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他還知道了2/4、3/4、4/4拍每小節空格處分別能放下2、3、4個四分音符,這時我再加以指導,他很快地就理解了拍號及各音符時值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把抽象的音樂概念轉化為實物概念,并運用形象直觀的方法對其進行闡釋,這易于讓幼兒理解,且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進行示范演奏。在幼兒園鋼琴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示范演奏,使幼兒獲得美的享受,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如,教師可進行手型示范,并讓幼兒分辨三種手型中哪一種彈出的音樂最好聽:一是胡亂用力砸;二是從空中放松下落;三是用手摸琴。如果幼兒不能馬上分辨,教師可以通過邊彈邊講解來啟發幼兒:第一種用力過大,好像憤怒地砸琴;第二種像是親切的問候;第三種彈得沒力氣,好像沒吃飽飯。幼兒自然就會認識到用第二種手型彈出的音樂聽起來最好。

二、采用多種練習方式,增強練習的趣味性

1.進行節奏練習。節奏是指音樂或詩歌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在幼兒園鋼琴教學中,教師可適時引導幼兒進行節奏練習,如,讓幼兒按照節拍拍手、跺腳或捻響指等,這不僅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節奏感,而且能夠增強鋼琴練習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