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要求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聲樂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聲樂作為一門綜合性十分明顯的現代化藝術門類,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十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優秀的聲樂作品不僅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消遣,還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審美價值以及精神層次,最后達到在多個方面提升一個人的精神素養的目的。在越來越關注提升個人價值的今天,聲樂審美在具有共性認知的基礎上,也具有了個性化的審美傾向。本文在經過全面的審美藝術要求探討之后,進一步研究出提高現階段聲樂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一、聲樂審美藝術要求基本知識介紹
聽眾在聲樂藝術中充當的是審美主體的角色,其構成并不是單一的。在眾多聽眾中,不僅僅有音樂專業人士,還有大量的非音樂專業人士; 有單純的音樂愛好者,也包含大量的普通群眾。換句話講,在生活中凡是在聽覺上十分健康的人,他們都能夠具有聲樂審美的能力,然而由于審美主體個人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文化修養以及年齡上的千差萬別,每一個人在審美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自己喜歡的審美愛好。在現代評論家眼中,“一千個觀眾心中便會出現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導致音樂審美藝術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十分明顯的差異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聲樂審美藝術是毫無規律可循的。現實研究證實,人類作為生理以及心理基礎在結構上有著很明顯相似性特征以及聯覺規律的一個群體,在聆聽聲樂的過程中,進行審美判斷人們又往往會展現出一定的共性特征,這樣為新時代藝術家可以明確的提煉出音樂審美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可能性與可實現性特征。實際上在經過多年的探索之后,現階段關于聲樂審美藝術的共性特征已經總結如下:
1.情感必須充沛,語言表述清晰,可以十分生動貼切的展示出歌詞所蘊含的內容,能夠引起人精神上的共鳴,具有很高的精神震撼力。
2.音調準確、節奏清晰明了,可以十分準確的享受中演繹出歌曲旋律,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
3.音色多樣化,音量變化拿捏自如、可以熟練掌握,能淋漓盡致的的為表達歌曲所描繪的意境,在整個藝術創作中,具有很強的渲染效果。
4.音質十分優美,音域涉及面廣、跨度大,能夠讓聽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真正的感受到美的愉悅,使人們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
5.演唱者可以十分準確把握所表演作品的風格,抓住演出精髓,而不是簡單地模仿,讓人一眼看穿。
6.在表演的過程中,演唱者的形體必須十分優雅,表演得體、與整部作品相吻合,最好能夠為表現歌曲的效果上錦上添花。
在實際表演過程中,聲樂審美藝術的差異性則表現在不同聽眾對于聲樂作品的風格、演唱者年齡、性別以及不同語言的喜愛程度上,在當今越來越注重個性化的今天,聲樂表演有著為了滿足不同的受眾需求已經越來越傾向于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
二、基于聲樂審美藝術要求開展聲樂教學的具體策略
在聲樂藝術審美系統中,聽眾是以審美主體的身份出現的,觀眾對聲樂藝術的審美要求可以十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著聲樂這一藝術的全程:無論是在現場表演、還是早期聲樂創作亦或是在課堂進行聲樂教學的發展趨勢還是方向上,都有著十分明顯影響。偉大哲學家馬克思曾經說過:“藝術對象可以創造出懂得藝術以及可以欣賞美的受眾,正如其他任何一樣產品,正是因為這樣,在藝術產品創作的過程中,生產不單單是主體的生產對象,同時也扮演著服務對象的生產主體”。在分析聲樂審美藝術要求之后,本文認為在聲樂教學中應當著重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在聲樂課程設置上應當盡可能的多樣化
我國音樂界泰斗周海宏教授在分析高雅音樂以及通俗音樂兩者關系的時候,曾經論述道: “追根究底,音樂藝術是從屬于聽覺領域的一種審美消費品。在一個現代化、健康、文明的社會中應該可以盡量的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要,前提是它必須是有益和健康的。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并不是對立的,兩者需要的是共存、伴生在相得益彰的關系下互相支持,這就像我們飲酒一樣,不僅僅需要優雅的紅酒,還需要白酒、啤酒等進行消遣”。聲樂審美在藝術要求上的個性化以及多樣化傾向需要讓廣大授課教師意識到,人們在對聲樂形式以及體裁上有著多種多樣的需要:在審美傾向日益多樣化的今天,通俗唱法會受到一部分人的喜歡,這并不意味著美聲沒有市場空間;民族唱法大受歡迎,然而戲曲唱法同樣可以找到生存價值。高等音樂院校本身就承擔這項社會培養聲樂藝術人才的重要職責,在進行聲樂課程設置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社會上人們在聲樂審美中所存在的差異性需求,從而設置多種形式以及體裁的聲樂門類。舉例說明,假設戲曲唱法被劃分為民族傳統唱法,那么在進行相應的教學以及傳承便是戲曲專業院校義不容辭責任,我國現階段公認的三種主流唱法分別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以及最廣為人知的流行唱法。高等音樂學院在進行人才培訓的時候,必須承擔起應有的職責。在階段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國各大高等音樂院校基本上都設置有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并且有較為成熟的嘗試,然而流行唱法卻由于受到人們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制約,在高等院校并沒有及時有效的進行開設。就筆者調研結果來看,我國現階段的九大音樂學院中,專門開設有流行音樂演唱專業僅僅有四川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以及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沈陽音樂學院以及星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無所院校,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各大院校的教學水平存在這十分明顯的差異。這對于現階段我國人民多樣化的音樂需求來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起多樣化教學這一基本教學方針。
2.聲樂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將歌詞教學看做是一大重點
就審美而言,聲樂與器樂最為明顯的差異便是,器樂是以純音樂的形式出現的,其本身不僅沒有邏輯語義性,在進行空間造型性上,同樣不具備可塑性。器樂主要依靠將音響進行組織并且用聽覺的形式將其表述出來,人們在音樂聆聽的過程中,寄托思想情懷的對象只能夠是某個特定的人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生生活經驗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獨特性。每個人在聽到同一段音樂的時候都會給與其符合自身經歷的意象。正是因為這樣。器樂作品在感情表達的時候十分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模糊性以及不確定性。然而對于聲樂這門藝術而言,聲樂作
品本身構成的兩大部分就是歌詞以及音樂,歌詞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讓聲樂作品本身具有十分確定的意義以及內涵。聲樂作品所具有的旋律以及演唱者自身獨特的音色全部是為了更加精準表達歌詞本身所蘊含的感情而服務的,這樣的特征決定了聲樂表達在內
容以及情感上都有著十分明顯的指向性,而想要將這種指向性表現到極致,必須始終依靠歌詞以及藝術化的人聲兩大部分內容,然而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視技能技巧的教育,但是對歌唱語言卻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最明顯的表現便在于在國際比賽中,我國選手往往失利的原因并沒有體現在技巧上,而是語言所帶來的障礙。因此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及時扭轉以上不良觀念。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必須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加大對于歌詞的含義進行體會,從而在更深層次生領悟到隱藏在歌詞背后的情感。2.在歌唱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可以清晰地咬字吐字,高水平的掌握普通話、方言以及在國際上影響較大的意、法、德發音規律以及特征。3.在學生歌唱的過程中應當準確的掌握不同語言所存在的重音以及斷句,確保聽眾可以聽清楚演唱者的語言。4.必須咬字吐字能夠實現與歌唱的合二為一,不能夠僅僅為了聲音而導致吐字不清,也應該杜絕單純為了吐字清楚而導致聲音喪失美感。
3.聲樂教學應當突出表演以及伴奏的作用
聲樂是一種綜合性十分明顯的藝術形式,它不僅僅囊括人聲,也和器樂伴奏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甚至我們可以說無伴奏合唱而單純的進行純人聲的聲樂形式是十分罕見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絕大部分聲樂表演都是人聲與器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聲樂伴奏自身承擔這聲樂表演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它是依據每一個作品的歌詞內容,而選擇與之相對應的作曲和配器技巧的,在各種獨特樂器音色協助下,歌唱的藝術感染性才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此在聲樂演唱以及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起奏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生在平時的演唱終究應當注意與正譜進行伴奏,從而確保自身演唱的規范性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除此之外,聲樂藝術本身還十分關注舞臺表演,舞臺表演作為關系到整個演出質量的另一因素。筆者以為只有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對情感的領悟,才能夠更好地用表演感動聽眾。現歌曲。
三、結語
在聲樂藝術審美系統中,聽眾是以審美主體的身份出現的,觀眾對聲樂藝術的審美要求可以十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著聲樂這一藝術的全程:無論是在現場表演、還是早期聲樂創作亦或是在課堂進行聲樂教學的發展趨勢還是方向上,都有著十分明顯影響。偉大哲學家馬克思曾經說過:“藝術對象可以創造出懂得藝術以及可以欣賞美的受眾。”筆者通過對聲樂審美的個性與共性考察之后,認為在聲樂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采取在聲樂課程設置上應當盡可能的多樣化、聲樂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將歌詞教學看做是一大重點、聲樂教學應當突出表演以及伴奏的作用的教學策略,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現階段聲樂教學質量。
參考資料:
[1]石惟正.聲樂審美提綱[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籟) .2010 (0 1) :103-105.
[2]金鐵霖.在第三屆中國民族聲樂研討會上講話[J],中國音樂.2010(0 1) :99-101.
[3]廖家驊.聲樂藝術的審美內涵[J],中國音樂.2011(0 2):134-135.
[4]王次.音樂美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0.55-61.
篇2
高師聲樂教學是在遵循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為了實現其教學目的和任務而實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式樣。我國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開展,關鍵在聲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在于培養目標的層次和規格的要求。對于不同條件的教學對象,不同規格的培養層次,必須采用與之適應的教學內容手段和形式。20世紀末,我國高師對聲樂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使聲樂個別課與聲樂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基本確立。近幾年,教育部新《音樂課程標準》對中、小學獨唱、重唱、齊唱和合唱等歌唱能力的要求,為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因此,一個以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為教學形式,以個別技能訓練(獨唱)和集體歌唱(重唱、合唱)能力的培養以及聲樂理論、聲樂教學理論的掌握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成為高師聲樂模式的主體。暨:(聲樂)課(個別)課+小組課+合唱課+聲樂理論課。
1.聲樂個別課又稱聲樂小課,它是以“一對一”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聲樂技能訓練,主要培養學生的聲樂技能和技巧。由于聲樂個別教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教學中能充分顧及到學生聲音特點和藝術個性的發展。因此,它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并成為聲樂教學的主要形式。長期以來,中外高等音樂院校和師范院校都廣泛采用獨特的聲樂教學形式來進行個別培養,并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個人聲樂技巧和表現水平。同時,這種教學形式也對教學對象的條件和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教學成本較高。
高師的聲樂教學,同樣需要這種個別教學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需要聲樂集體課教學的補充,二者形成一個互相依存的整體。高師的聲樂個別教學對于聲音條件各異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差異,具有一定聲音條件和發展潛力的學生,它是聲樂教學的主要形式,而對那些聲音條件差的學生,他則是輔助形式,具有聲樂教學的“普及”性。所以,高師聲樂教學模式中的聲樂個別教學,應該按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選擇、有針對、有階段的實施。
2.聲樂集體教學是在單位時間內,一位教師面對多位學生的教學形式,可分為聲樂小組課、合唱課和聲樂理論大課三種形式。聲樂小組課是學生人數約在4-10人為一組的聲樂集體教學。以聲樂技能訓練的一部分學生,在前兩年里適當采用這種集體聲樂教學形式有利于學生對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能有效培養學生在集體中把握自我或發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聲樂共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歌唱內容、瀏覽曲目和歌曲處理上得到提高;還有利于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本的節約,減少老師在教學中的重復勞動。
以排練、觀摩、教學實踐為主的小組課,側重于聲樂教學實踐和聲樂檢查,通過排練、觀摩等教學實踐來達到教學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聲樂表達,組織和創編的能力。教學中重唱、小組唱、表演唱等內容的采用,能使高師的聲樂教學更貼近基礎音樂教學的需要及《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
3.合唱課是一種多聲部的群體歌唱形式,在高師音教專業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歌唱技巧、藝術表現力、培養學生歌唱的協作精神、組織能力、體驗集體力量等有著重要的作用。高師的聲樂教學,不僅要注重個人獨唱技能技巧的的發展而且還要重視個人歌唱技能在群體中的運用。積極參與合唱這種群體性的聲樂藝術形式,有利于學生今后學校音樂教學第二課堂的開展,在協調能力、合作精神上得到提高。
4.聲樂理論課又稱聲樂理論大課,聲樂學習不僅只是一個技能技巧的訓練過程,學生也應該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聲樂相關理論知識。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各種載體獲取所需的多種相關資料了解聲樂的發展、聲樂藝術形成與發展密切關聯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資料;作曲家及其風格作品的介紹與分析資料、各種相關的美學研究資料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的介紹和學習,可以使學生們在某種程度上突破聲樂學習時以及自身演唱所帶來的限制,從而對聲樂藝術有更廣泛和深入的了解,進一步豐富自身的藝術底蘊,提高整體的藝術素養。這也是開設高師聲樂理論課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時也是對音樂史及音樂欣賞課程內容的有益補充。聲樂理論課在教學內容上可包括發聲的原理、歌唱生理、嗓音保護、中小學歌唱教學法、童聲訓練基本理論等內容以及聲樂語言、歌唱心理、聲樂表達、聲樂學派、聲樂美學、聲樂名作等,以培養學生勝任中學校音樂教學的需要。有調查表明,在上述的聲樂集體教學中,合唱課和聲樂理論課的實施,都容易取得共識和便于操作,而聲樂小組課的具體操作,卻存在不同的觀點。因此,如何有效實施聲樂小組課,并提高小組課的教學質量,則成為我國將對高師聲樂模式的核心問題。
高師的聲樂教學,如何實施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模式,聲樂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及聲樂集體教學能力的具備,是重要的保障。
1.培養目標與教學形式的統一。以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聲樂教學模式,是根據高師音教專業教學資源,教學條件,學生技能與素質等實際情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思想,在培養目標與教學形式上,構成的統一整體。聲樂個別課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聲樂技能的主要途徑;而聲樂小組課是其補充和延伸,以彌補聲樂個別教學中集體歌唱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的不足為目的,合唱課是根據基礎音樂教育和音樂教學第二課堂的需要,以培養學生的歌唱實踐能力、歌唱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的聲樂形式;聲樂理論大課的教學,是按培養音樂師資的要求,以豐富學生聲樂基本理論,掌握聲樂教學基本課論為目的必修課程。它們形成了高師聲樂教學中互相聯系又相互獨立,互相制約又不能取代,互相彌補又缺一不可的一個教學態體。它們合理的設置和安排,即合乎培養音樂師資的目標,又顧及到學生音樂技能的不同情況、不同層次。通過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使自己的音樂技能、音樂知識、教學理論全方位發展,以適應基礎音樂教學工作的要求。因此,聲樂個別課與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高師聲樂教學的必然產物,也是高師聲樂教學與非師范聲樂教育,在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上的一個重要區別。
2.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的統一。在聲樂個別課教學與小組教學的設計上,完全是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和素質上不同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分類、分層次培養。
3.“學術性”與“師范性”的統一。高師音教專業學生音樂技能的多元化,決定了學生嗓音條件和素質的參差不齊,也決定了聲樂教學的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還決定了對聲樂教學“學術性”和“師范性”的不同表現。有觀點認為:聲樂小組課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如果我們用個別課的標準去衡量小組課的教學質量,那顯然步入“學術性”的誤區,因此,不同條件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形式應該有不同的質量觀。前面對高師聲樂教學“普及”與“提高”意義的分析,正是“學術性”和“師范性”在聲樂教學中的體現,也是對教學質量觀的概括。對于那些嗓音條件好的學生,需要去培養、去展示、去體現我們的學術精神。因此,實施合理有效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聲樂知識與技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能適應中學音樂教學的要求,是聲樂教學“師范性”的客觀反映。
4.“個別教學”與“集體教學”能力的統一。高師聲樂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要求聲樂教師的教學能力向“兩手都要硬”的方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加強。既能熟練掌握和運用聲樂小組課的教學技能,努力培養好那些嗓音條件稍差的學生,又能充分展示聲樂個別課的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學術水平,以促進高師音樂專業聲樂教學的發展完善。因此,把不同嗓音條件和素質的學生,按不同聲樂層次和標準去培養,是高師聲樂教師與非師范聲樂教師能力的不同體現,也是高師聲樂教師們的教學能力。
篇3
整體性思維又被稱為系統性思維,它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整體性思維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部分是整體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個部分都反映整體。整體性思維屬于辯證邏輯中一種獨立而重要的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立體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和規律。連續性原則是指思維主體必須從諸多縱向的方面去反映和把握客觀整體,把整個客觀整體視為一個有機延續而不間斷的發展過程。立體性原則是指思維主體必須從橫向的方面,也就是從客觀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屬性整體地去考察和反映它,把整體性事物內在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清晰地展示出來。系統性原則是指思維主體從縱橫兩方面來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并按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層次和結構,組成認識之網,邏輯再現客觀事物的全貌。對任何復雜的科學,我們越是從整體角度對各個部分做出精確理解和掌握,就越能正確地進行研究。科學要想得到迅速發展,不僅要重視理論研究,也要重視科學思維方法的研究。高師音樂專業培養的對象是音樂藝術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培養絕不是單一的知識和技能的訓練,而是對學生各種能力、綜合素質的整體全面的教育。因而,高師音樂專業聲樂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還必須重視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整體性思維還要求聲樂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要求聲樂教師注重學生全面的發展。
二、整體思維對高師聲樂教學的重要性
整體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與方法論,它滲透于人們認識事物的方方面面。由于高師音樂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因而在高師聲樂教學過程當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不斷培養和增強整體性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聲樂整體性思維就是在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以發展的、聯系的、矛盾的和全面的觀點來思考和認識高師聲樂教學。首先,整體性思維是實現高師聲樂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整體性思維要求高師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技能技巧方面的培養,而且還必須以整體性思維對聲樂教學進行整體的把握。對聲樂教學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必須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和傳授哪些文化知識,以及需要借助的各種教學資源,都應該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第二,聲樂整體性思維有助于提高高師學生的歌唱水平與歌唱能力。高師聲樂整體思維教學方法,不僅針對聲樂的發聲技能技巧,還包括聲樂演唱的整體結構、情感表達和藝術形象等全面的把握,通過運用整體思維教學法,能夠幫助提高學生對歌唱氣息和共鳴的控制、字正腔圓的把握、音色的錘煉以及藝術表現能力等,同時訓練和強化學生對聲樂演唱藝術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方面的心理能力。第三,高師聲樂整體性思維教學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藝術修養是培養一個聲樂表演者和音樂教育者成功的關鍵。一個人只有對音樂有良好的心理感受,才能表達出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內在美,才能喚起觀眾的審美感受。聲樂藝術技能技巧的訓練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僅要對音色、音準、音質等音樂基礎和思維進行訓練,同時還要對學生不斷接受外界文化和環境的熏陶,在聲樂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修養。
三、整體思維以審美教育為根本
整體性思維要求高師聲樂教學必須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從而達到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的目的。總的來說,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與訓練是整個高師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就無法順利完成各種聲樂藝術作品的歌唱活動,當然更無法感受和表現聲樂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各種豐富的思想情感,無法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因而,高師聲樂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對聲音的駕馭能力。在高師聲樂教學當中,聲樂教師必須突破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聲樂教學不能進行單純的專業知識傳授和機械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應該將教學的重點由枯燥的知識和技能訓練轉變成激發學生內在的審美需求。因而,聲樂教學必須將每個知識的概念和技能要點與它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和意義結合起來,通過內涵不斷吸引學生對美的感受和追求,在對美的感受和追求的同時,也獲得專業技能和知識的提升。首先,高師聲樂教學必須以美育為其根本,在進行發聲基礎訓練過程當中,要將抽象、枯燥的聲樂概念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聲音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聲樂的樂趣和美好,以更為輕松的方式學習聲樂。因為,形象性是聲樂教學的重要特征,聲樂教學必須借助于音樂的聲態、情態、形態和動態這些具體可感的音樂形象來啟發和感染學生;第二,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認識能力、接受能力、知識結構、心理特征以及生理條件來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及教學目標。聲樂教學中,對技能技巧的訓練不能要求過急過高,必須經過反復練習,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第三,聲樂的學習應該是愉悅的,對聲樂知識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必須最大限度地體現美育的基本精神,讓學生主動參與,切實體會到聲樂藝術的魅力,從中獲得聲樂藝術美的享受和愉悅。聲樂教學中,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是師生之間的和諧情歌交流。師生之間必須是一種完全平等的關系,教師必須將情感的紐帶拋向學生,溝通彼此的情感體驗,創造最佳的審美情境。
四、整體思維必須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高師音樂專業聲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綜合型的音樂教育專門人才。教學內容既包括培養學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還包括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教學能力以及處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才能真正體現高師音樂專業“師范性”的特性。首先,高師聲樂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這是高師音樂專業與音樂院校聲樂教學的最重要的區別。高師聲樂教學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還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注重教學方法的傳授。在聲樂教學中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相互聽課、相互觀摩教學,逐漸掌握聲樂教學的方法。在掌握一定聲樂演唱和表演技能,形成科學的聲樂概念之后,可以開設聲樂教學理論實踐課程。在聲樂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學生輪流扮演教師為其他同學上課,最后由聲樂教師進行評價和指導,師生共同討論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第二,高師聲樂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處理音樂作品的能力。高師音樂專業所培養的是中小學音樂教師或教育工作者,因而學生必須具備較好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并且具備較高的理解、分析和處理音樂作品的能力。當前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還比較欠缺這方面的能力。音樂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形式。中小學聲樂課、音樂欣賞以及課外輔導都要求音樂教師具備理解、分析和處理作品的能力。作品的文化內涵、時代背景、曲式結構、歌詞內容、音樂風格、人物性格、演唱的音色、力度速度、情感要求、和弦配置、音樂伴奏等方面都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最后,高師聲樂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藝術實踐能夠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有效的手段與途徑。學校和聲樂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和創造更多的藝術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可以通過定期舉辦教師和學生演唱會,可以獨唱、對唱,還可以組織編排重唱、合唱等。學校內部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各種聲樂比賽,鼓勵學生走上舞臺,增加學生的表演機會。
五、整體思維必須注重技法訓練中的辯證性
篇4
論文摘要:我國現今在培養聲樂教師的模式上存在諸多問題,聲樂教學不夠完善,尤其在理論建設上較為滯后。本文論證了現今建立聲樂教育學的意義、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聲樂教育學的定義、內容和培養目標
1.定義
“聲樂教育學是研究和闡明聲樂教育的結構、過程、原則、方式等規律的科學。’‘聲樂教育學是聲樂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聲樂學是音樂學的分支。是研究、解釋所有與聲樂相關的知識的一門學科。根據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去研究聲樂的教育規律.揭示聲樂教育的本質及特征,使之科學化、系統化、理論化。聲樂教育學隸屬于音樂教育學范疇,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
2。學科內容
聲樂教育學的內容包括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聲樂文化教育、聲樂教育文化和聲樂教學法等。“在探討聲樂教育學的理論構建時,我們還應從聲樂文化的整體中去認識聲樂教育的特殊性。’’⑦
3.“聲樂教育”和“聲樂教育學”的聯系與區別
“聲樂教育”是指與演唱教學有關的一切行為的總和。廣義的聲樂教育包括所有學校的聲樂教學,也包括社會上。如社區、文化宮、單位、群眾藝術館、聲樂培訓班舉行的各種聲樂教學和培訓。狹義的聲樂教育僅指學校的聲樂教學。“聲樂教育學”是指研究如何進行聲樂教學的一門專業學科.目的是培養具有聲樂教學能力的教師或從事聲樂教學的專門人才。
4_“聲樂教學”與“聲樂教育學”的聯系與區別
“聲樂教學”是指進行演唱教學的行為,或指代一種職業,如,“劉老師是搞聲樂教學的”就是指職業。“聲樂教育學”是一門專業或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聲樂教育過程的總和,聲樂教學是聲樂教育學的一個子項。
二、當前我國在聲樂教學人才培養專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1.培養聲樂教學^才的專業概念不準確
目前我國各高校的聲樂教育層次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兩種。音樂院校和師范類高校里本科的表演專業都設有“聲樂”或“聲樂表演”或“聲樂演唱”,目的是培養歌唱演員。另外。各高校的音樂教育本科都開設有聲樂大課,個別學校開設聲樂教學法.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聲樂教學水平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在碩士研究生層次中有表演專業“聲樂”或“聲樂表演”等,如中央音樂學院等校.目的是培養歌唱演員;再就是我國目前唯一培養聲樂教學專門人才的專業——“聲樂教學與研究”或“聲樂演唱與教學”等.如武漢音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校。
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目的是進行聲樂教學,但“聲樂教學”多指教學的一種行為,聲樂教學多指職業,代替專業名稱在含義上有點偏頗。培養聲樂教學人才達到授以“聲樂教學”的能力.課程內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課技能的訓練,理論知識有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聲樂文化教育、聲樂教育文化、聲樂教學法,以及文化知識、品德修養、教育學知識等等。“聲樂教學”這一名詞無法表達該專業如此龐大的學科內容。所以,用“聲樂教學”來指代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專業名稱不妥帖。筆者認為培養聲樂教學專門人才的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名稱.如用“聲樂教育學”就更為貼切。
幺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的教學內容不夠健全,特別是聲樂理論教學欠缺
現今.我國的聲樂教育達到了快速的發展。聲樂教學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由于聲樂教學是門新的專業,許多聲樂教學經驗和理論還沒有被整理真正應用于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學科理論中,理論課程仍不夠健全和完善,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本科層次上教學內容大都還囿于一對一的聲樂演唱課的單一模式,課程設置上重技能輕理論現象較為嚴重。從國家“聲樂教育”最高層次的“聲樂教學”方向的碩士生培養情況來看。如。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O5級“聲樂演唱與教學法”碩士研究生課程有:聲樂演唱、論文寫作、音樂會、歌曲鋼琴伴奏、中西方聲樂發展簡史、聲樂教學法、作品分析、美學文藝學、西方歌劇鑒賞、中外作品演唱鑒賞、歌劇重唱訓練、西方文學史(根據《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南京藝術學院“聲樂表演及教學研究”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根據本校O5級使用的《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培養方案及課程設t)2oo3年版):藝術美學、學位論文寫作、聲樂演唱及教學研究、音樂美學、聲樂藝術史、專著導讀與研究、音樂分析、音樂文獻檢索及利用、音樂心理學、音樂表演美學、歌劇藝術研究、中國音樂文化、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音樂教育學、自由作曲、數字錄音技術。以上兩所學校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上都有較長的辦學歷史.在我國其學科發展都較為完善.課程設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規,具有典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專業的教學還沒有上升到“聲樂教育學”的學科理論高度.教學內容沒有含蓋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等。
可見.我們目前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課程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階段的教學中單一的聲樂技能小課充當著主要角色.研究生階段的教學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和完整性的“聲樂教育學”學科理論。這說明我們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三、建立聲樂教育學的可能性
1.我圈的聲樂教育得到了憾毛的發展
20世紀初隨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聲樂教育也與此誕生。在近1oo年的聲樂教育歷史中,通過一代代聲樂教育者的努力。聲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特別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根據教育部體衛藝教司統計,截止2004年止。全國設立音樂專業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大大小小的音樂院系不下900多個,其中,以聲樂學生的人數最多。”‘確§著音樂專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聲樂教師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國設置招收音樂學碩士的高等院校達到65所。其中招收“聲樂碩士”的高校有62所。在這62所招收“聲樂碩士”的院校中涉及到“聲樂教學”的有30所”。
2聲樂理論建設成果斐然
隨著我國聲樂藝術和聲樂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近些年來大量聲樂教學理論著作和論文出版發行。比如,余篤剛編著的《聲樂藝術美學》,范曉峰編著的《聲樂美學導論》,李維渤的《西洋聲樂發展概略》,李曉貳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李維渤選譯的《訓練歌聲》,作者[美]維克托·亞力山大-菲爾茲,劉朗主編的《聲樂教育手冊》,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編著的《聲樂教學論》,尚家驤的《歐洲聲樂發展史》,《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中石惟正的《聲樂學基礎》、鄒長海的《聲樂藝術心理學》、還有《西方聲樂藝術史》等等,這些對聲樂教學理論的完善和課程的建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聲樂教育學的理論建設準備了較為充足的基礎。
3.聲樂藝術和聲樂教學呈現多元化態勢
聲樂藝術積淀了人類燦爛的文化,當今世界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精彩紛呈。人們對聲樂演唱藝術的審美趨向多元化。這些都為學校的聲樂教育提供了更為寬廣的領域,也為學校的聲樂教育提出了具有時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的聲樂教育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形式,近些年來我國在民族聲樂教學和西洋美聲唱法教學上均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這些演唱和教學實踐上的成果都豐富了聲樂教育學的學科體系,為聲樂教育學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聲樂教育學的意義
1.培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一個科學的專業名稱
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搞清聲樂教學人才培養這一專業的概念,把聲樂教學人才的培養和聲樂演唱人才的培養混為一談.
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的授課模式、方式、內容和課程設置上一直效仿音樂院校的“聲樂表演”教學.這是我們學校聲樂教學人才培養專業上的嚴重失誤,限制和阻礙了該專業的健康發展。孔子說“名不正,言不順”,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專業上應該有個專業的學科名稱,然后才能摔開當前該專業的教學受音樂院校表演專業教學模式的束縛,走上學科健康發展的正確軌道。“聲樂教育學”是培養聲樂教學人才這一專業的最佳名稱.它是“聲樂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有別于“聲樂表演”又有別于“音樂教育”。這個準確的名稱給了該專業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內涵。將為這一學科的發展奠定基礎。
篇5
關鍵詞:高師院校教學改革聲樂教材
教材是體現一定教學內容與思想的載體,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據;是教學理論發揮功效與實踐媒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關鍵因素。教材建設是一項宏偉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內部;既涉及各個學科問題,又涉及教學心理領域;既有科學求真問題,又有技術革新與美學意義;既有理論探索問題,又有實踐問題;既有教與學的問題,又有管理的問題;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設問題,又包括教材的教學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問題,又有教材的出版發行問題。那么,如何加強高師的教材建設,編寫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滿足教學和社會需要,突出高等師范教育特點的教材,這是高師院校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師院校聲樂教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學校的規模更大了,數量少了,專業設置多了,辦學條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數更多了。然而,作為高師院校基本建設之一的教材建設,卻滯后于高等師范教育發展的步伐,以至于許多高師院校的學生缺乏適用的教材,這勢必影響高師院校的教育質量,也不利于高師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設發展緩慢,教材的編寫組織管理不力,以致高師教材不能自成體系;二是有些教材內容陳舊,缺乏科學性、先進性與針對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這些教材往往與學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與實際不相符;四是有少數教師不愿選用高師教材。許多高校教材的選擇權在教師,教師使用老教材駕輕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師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選用的聲樂教材是由教師根據個人的演唱特點及欣賞習慣自選出來的,以一對一的單兵訓練方式教學;有的教材將聲樂理論、聲樂教育理論與歌曲集混合編排,有的教師對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自己的取舍與偏愛,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內容選用的隨意性。由于兩種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統性,造成有些學生只學技巧,不愛學文化的現象,這與高師音樂人才的培養規格、培養目標、知識能力的結構很不一致。這樣,必然導致教材無法貼近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實際。
二、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探索
(一)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師音樂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聲樂教研室的老師經過長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高師音樂教學特點的聲樂教學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師音樂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如針對學生的程度和嗓音特點的不同,課時分配和授課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級教學的手段來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從而達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通過聲樂四級考試的要求)的量化標準的教學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學生完成學分。教學當中采取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把聲樂技能訓練、演唱、作品講解、分析研究、理論知識、教學方法融為一體,達到了課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突出表現在教材不夠規范、進度不夠明確、考核不夠嚴格等方面。這些問題存在,涉及傳統教學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教學有著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隨著教學規范化要求日益廣泛地得到重視,教學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統、規范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要求每位教師在執行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把教學大綱、教材、教學進度表、教案、授課內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師們在教學思想上、教學方法上、教材選用上、考試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聲樂教學要遵循其教學規律、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年齡等因素,突破“聲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的模式。聲樂教師要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聲樂教學大綱、聲樂教學計劃,教師要選擇接近學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進入“角色”,從發聲練習中有意地從情緒上引導學生,從歌唱站姿、呼吸、打開喉嚨、共鳴、咬字、吐字、聲情并茂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意識、創造能力和舞臺表現能力,創造性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歌唱技巧,增強對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與情感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表達真實自然的歌唱情感。這樣,通過挖掘培養學生的歌唱情感,為學生提供富有創意的課堂設計和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推出如“啟發式”“生成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遵循教學相長的原則,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使每位學生都能有所獲、有所得。
(二)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師音樂專業特點的考核方式
聲樂分級教學不以年級劃分教學進度,聲樂考核不以年級區分專業水平,而以學習程度劃分等級,體現循序漸進教學要求的規定曲目的程度分級教學、分級考核。該教學模式按學生的程度和聲音條件,劃分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聲部八個級別,每個級別、各個聲部均按4首中國作品、4首外國作品的標準來制定曲目,力求教學作品在聲樂教學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這是制定分級教學規定曲目的基本原則。作品的遴選,著重注意選擇高師音樂專業聲樂教學經常采用的優秀中外傳統民歌、藝術歌曲及歌劇選曲。這些作品經歷長期教學實踐的驗證,表現了鮮明的專業特征和突出的教學價值,較充分地顯示出藝術性與技術性的統一,是進行聲樂技巧訓練,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針對聲樂理論、聲樂訓練和演唱等內容進行評價。要評價對聲樂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可采用觀察、談話、討論、問卷法、小論文習作展示等方法,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對聲樂訓練和演唱的評價,可采取觀察法、論文式測試、調查問卷法、等級量表法、會談討論法、聲樂藝術成長檔案袋的運用等。在考試中采取集體評分與主課老師評分相結合,獨唱與重唱、小合唱相結合,他人伴奏和自彈自唱相結合,課外藝術表演和實習相結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學中結合典范作品的學習,融系統的聲樂理論于嚴格的聲樂技能訓練之中,最終通過作品演唱,表現出學生對歌唱技能的嫻熟運用程度。明確劃分聲樂作品的程度,實行科學合理的聲樂分級教學。當然,按不同程度分級教學的辦法,主要為了方便高師音樂專業聲樂教學系統規范地選擇教材,科學合理地把握進度。同時,通過學習情況和教學質量的分級考核檢測,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師的教學責任感,引導聲樂教學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而能夠作為聲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三)反復實踐和組織,精心編寫高師聲樂教材
高師聲樂課是音樂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聲樂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具備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夠較準確地理解和演唱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勝任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任務和聲樂輔導工作。聲樂教學是一門授課藝術很強的專業教學,既要求把學生訓練成聲音優美、可以靈活調節、自如控制的“樂器”,又要培養他們成為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敏銳的音樂感受能力、準確的藝術處理表現的“演奏者”。聲樂教學集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熔理性講解、技能訓練、情感表現和藝術創造于一爐,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課方式。正是基于承認客觀上個體嗓音條件、心智狀況、音樂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異,承認學生入學時專業程度的差異,承認同一年級存在著授課要求和教學進度的差異,所以因材施教成為聲樂教學的突出特征。分級教學改革了傳統的聲樂曲目匯編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確分級的規定曲目,并以此作為聲樂教學的選材依據。規定曲目的制定是對二十多年來學院音樂教育專業(廣東省示范專業)教學的不斷認識、不斷提高的結果,體現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的全新思維,有利于聲樂教材的系統化和規范化建設,從而為形成規范化的聲樂教材奠定了基礎,這對于聲樂教學的學科建設無疑具有長遠的影響。
在音樂藝術領域,聲樂作品以其“短、平、快”的優勢,緊扣時代的脈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精神風貌、大眾心態和民俗倫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聲樂創作的發展,聲樂分級教學規定曲目也將不斷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強聲樂教學改革,促進聲樂教材建設
一直以來,在高師院校中,培養人才是根本任務,教學工作是中心,教學改革是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質量是教學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題。狠抓學生的專業基本功,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已成為高師院校的辦學理念。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兩者應緊密結合起來,教學才能落實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針對性。
(一)改革傳統的聲樂教學方法
聲樂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在教學中應建立“教學——研究——演唱——進修”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避免教材功能與培養目標的脫節,打破教學觀念與教材選擇的局限性,協調好學生水平與教材內容,平衡教學時限與教材的使用,改變考核與教材使用的單一性。
(二)按照師范性的要求去培養
要培養高素質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加強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方面的教學,學會科學地“教”,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基礎訓練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歌唱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始終把情感的表達放在首位。高師聲樂教學首先要增強師范性,按“師范”的培養目標去培養。把握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循序漸進,注重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貼近學校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必須體現教學內容與師范音樂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原則,提高中國傳統聲樂作品學習的質量,使之系統化。
(三)教材要選擇合適的曲目
選擇曲目要適合學生聲種的聲樂作品,也適合學生學習的程度,要符合大綱的要求,針對學生的條件和問題,不選擇高難度的聲樂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曲目,從著重于聲樂技術的基礎訓練到考慮一些音域比較寬、曲式結構較復雜的歌曲來演唱;要在聲樂技巧難度上有所區分,如對氣息的控制、聲音位置的把握、聲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選擇得當合理的聲樂曲目,首先切合高師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
(四)增強教材的傳統文化意識
出版的聲樂教材內容應做到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特色各具。但特色、優秀的音樂教材也應體現音樂藝術的審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聲音訓練功能,應包括必唱曲目、瀏覽曲目、欣賞曲目,同時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把聲樂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課程,并將民族文化與民族唱法的特點體現并運用在教學上。
總之,教材建設的規律是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的具體體現。聲樂教學教材內容應按著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去選編,有一定的涵蓋面,同時貫徹“少而精”的原則,認真精選內容。聲樂教材要體現高師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論知識,不使用質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師自行編寫的低劣教材。教材內容要新,要與實訓內容相結合,教材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編寫教材時應重視啟發性原則,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科學性研究方法的培養,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教材內容體系建筑在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主旨上來。
聲樂教學改革最終應落實到教師的素質提高,聲樂教材建設最終應落實到學生技能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觀念,要轉到高職教育的理念上來,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好、選好、用好高職教材,堅持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實施教學,為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蘭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論與實踐[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
[2]劉大巍.高師聲樂教材編撰的設計思路[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29-133.
[3]呂環.高等師范聲樂教學改革之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1):132.
篇6
1、對于教師的要求和挑戰。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文化元素滲透到聲樂教育學中,要求在教師在教學中有扎實的業務基礎和教學能力,有較高的審美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將聲樂與文化完美結合。
1.1業務基礎和教學能力。作為一名聲樂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歌唱技能技巧,有較強的演唱實踐能力,才能夠在教學中正確地進行示范,扎實的基本功和演唱實踐能力是教師開展聲樂教學的基礎,特別是當文化元素滲透其中時,更是對教師業務水平的考驗。
1.2審美能力。將文化滲透到聲樂教學當中實際上是教師對于聲樂的二度加工。例如:在演唱《歌唱祖國》時,滲透了愛國主義的文化教育,如果單單只進行聲樂技巧和知識的輔導很難讓學生感情飽滿地詮釋這首歌曲,這時對于教師的審美能力就提出了要求,能否帶領學生感受到歌曲中愛國思想的文化內涵,是對教師審美能力的考驗。
1.3深厚的文化底蘊。既然是要將文化元素滲透到聲樂教學當中,就要求了教師必須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在演唱《但原人長久》這類文化氣息濃厚的歌曲時,教師如果適時地給予文化深度的教育,會對學生詮釋歌曲有較大幫助,好的演唱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發聲技巧、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之上。
2、對于教學內容的要求
2.1注意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聲樂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從唱法上來看有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近些年出現的原生態唱法,聲樂所涉及的內容頁非常廣泛,因此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是在聲樂教育中滲透文化的必然要求。
2.2教學理論的充實。曲譜教學是目前聲樂教學的主要形式,這種教學形式對于教學知識和技巧的掌握較為有利,但對于文化的滲透和學習則相對不足,因此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如:中外音樂史知識、音樂美學、聲樂史論、聲樂名作賞析、歌劇鑒賞、中國民間音樂及其它有關文獻資料等,都是充實中滲透文化的體現。
二、在聲樂教育中滲透文化元素的工作
聲樂教育中滲透文化元素體現的是音樂教育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相比于知識和技巧的學習,文化學習具有更為廣泛的內容和更為深刻的意義,在學習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民族文化的滲透和學習。聲樂演唱中有民族唱法,民族歌曲所體現的是民族文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對于將民族文化滲透在聲樂教育中加以學習是聲樂教育中非常值得開展的工作,回顧民族聲樂的發展可以看出,民族聲樂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聲樂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之上。例如:思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思鄉曲》(故事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鼓浪嶼之波》、《那就是我》等等;另一類是表現戀鄉之情的歌曲。這類歌曲側重于表現人們對故鄉的強烈依戀和熱愛,如《故鄉是北京》、《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前門情思大碗茶》等等。
2、多元化的文化滲透。在文化多元的時代中,將各國優秀的文化滲透在聲樂教育當中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聲樂學習,地理、歷史、語言等方面的差異使各國、各民族在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認同,構成了各自的文化,例如:在西洋美聲唱法上,意大利聲樂學派對中國的聲樂學派影響較大,中國聲樂學派在基本唱法和審美標準上,同樣源出意大利,只是演唱中國作品并將漢字作為歌唱語言。
3、文化滲透在聲樂教育中的意義。在如今的聲樂演唱中,往往會出現演唱技巧好,但文化底蘊不足的現象,有人說聲樂是一種文化,不是技術,每個聲樂演唱者都因自己不同的文化內涵而有不同的聲樂演唱氣質,然而個性鮮明的藝術演唱風格在如今已不多見,千人一面的演唱風格讓人覺得這些歌手相似的聲音和特點更像是生產流水線所帶來批量產品,這也是文化底蘊缺失所導致的現象,所以以理論文本,以理論化為依據的文化滲透對于聲樂教育發展有重要意義。
三、總結
篇7
關鍵詞:聲樂;教學;課程;互動
在當今高師音樂專業所有課中,無論面臨怎樣的改革,對于學生來講,聲樂教學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前幾年高校的擴招,學生生源質量的改變,高師音樂專業也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科目改革。但無論怎樣,聲樂課的教學仍然是重中之重,許多院校的聲樂教師都是在超負荷工作。但近兩年,隨著各大院校音樂專業學生數量的逐年減少,音樂專業又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但無論如何,聲樂教學仍然是音樂專業教學的主要戰場。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高師聲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對聲樂課堂教學進行切實有效的改革,也是廣大高師聲樂教師值得探討的問題,以下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談談個人的一些教學觀點和看法。
一節成功的聲樂課,首先應該表現為在思想上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否進行了交流,統一了認識。以前的聲樂教學,老師更注重的是教的過程,甚至有些老師更偏重于自身的“經驗”,將演唱技巧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學習聲樂的認識是怎樣的?有些老師并不重視。對于學生是否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否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等等,有些聲樂教師可能并不在意。傳統的聲樂教學技巧性練習,在很多教師來看是必然的,對于學生來講也是他們不得不接受的枯燥的基礎訓練,因為大部分聲樂教師都是這樣經歷過的,有些老師甚至認為,不管你喜歡與否,都應該坦然接受。但是,隨著其他音樂專業課改革的深入,聲樂課的教學模式和理念不改是不可能的。現在,作為一名聲樂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才是當前教學應該思考和探討的。學生是否收獲了知識、是否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演唱技巧,還有就是從中學生是否更加樹立學習聲樂的信心、是否給學生課堂以外更好的發展空間、是否在課后能積極、自覺的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這節一節聲樂課是有效、成功的。下面就此談一下我的想法。
一、聲樂課應是多種教學方法和形式的綜合體
(一)課前要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課堂上和他們共同熟悉、分析聲樂作品。這些都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去進行,挖掘學生自身的想象力。采納現代的音樂教學形式,打破以往一張嘴、一架琴的聲樂課的舊模式。在選擇聲樂作品時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在課堂以外瀏覽更多的、不同形式的聲樂演唱作品,這樣在后來的課堂上可以充分交流,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聲樂課的興趣。
(二)注重課堂以外的教學形式,加入舞臺教學和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輔助形式。聲樂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歌唱、表演能力,離開了舞臺和實踐,聲樂演唱就是無源之水,失去了聲樂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效果。因此,除了在課堂上加入表演技能的訓練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登上舞臺,親身體會如何將課堂學習的演唱技巧和恰當的舞臺表演完美的結合。當然,在臺上不僅僅鍛煉了他們的演唱,同時還包括對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臨場應變能力的培養以及舞臺服裝的搭配等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聲樂演唱與表演的魅力所在。
(三)隨著音樂課程的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對于各個科目的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聲樂教師,聲樂教師要集唱、表、演、說等為一體,不僅僅是只傳授技巧,多種素質兼備才是當今聲樂教師應當達到的要求。因此,對待學生也應該是一樣的,學生走向社會也應是集多種音樂技能為一身,這樣才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四)聲樂教師應該改變以往注重技巧輕審美的教學模式,將技巧訓練和審美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以往,在注重聲樂教學技巧的同時,有些老師存在著嚴重脫離“以音樂為本”的現象,將聲音的技巧訓練凌駕于音樂內容之上,忽視了對學生的藝術情趣的教育,所以,現在的聲樂教學應該是將技能教學轉變為培養學生的藝術情趣為最高境界,使他們走入社會之后,不管是否從事專業工作,都能夠自愿地成為音樂藝術的傳播者,而不是被動、甚至改變自己對音樂的興趣與看法,如果是這樣,作為一名聲樂老師的教學應該算是失敗的。
(五)當前的聲樂課堂教學也應適當融入不同教學科目,交叉學科的教學模式應該是當前甚至將來的教學新形式。這也是我們在此應該探討的。如:聲樂課當中朗誦語言的教學,這就要融入口語教學的內容,在讓學生嘗試歌劇等音樂表演形式的同時,朗誦語言的訓練在聲樂教學中是不不可少的。
二、注重聲樂教育教學方法的傳授
以上很多是針對學生在音樂表演技能的訓練上的要求,但就音樂教育教學方面來講,在聲樂教學方法上的傳授,聲樂教師也是不能回避的,針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更需要的是獲得聲樂教學的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一)教會學生音樂旋律語言的應用
聲樂教師在課堂要親自范唱,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學習到他們所能接受、獲得的節奏感與歌唱性語言。而不是只讓學生對聲音的理解只停留在聆聽感悟階段等等,從而是他們能夠在自己將來的音樂教學當中得以引用與借鑒。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范唱能力上要有更高的水準,同時還要加入情感審美要求和教學方法的灌輸,如:歌詞的朗讀和歌唱吐字、咬字中都要準確、到而能使學生入境,模仿、激發他們對旋律的審美情感等。
(二)教會學生在課堂上非音樂旋律語言的運用
口語話的教學語言和肢體語言教學要融入到聲樂教學當中。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后很多要進入中小學從事音樂教學,口語化、肢體語言這些非旋律語言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更適合中小學,過去,大部分教師將聲樂教學定格為抽象性,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在學習聲樂上認知的難度,為什么聲樂不能形象化呢?將抽象化的東西形象化,也是在聲樂課堂教學上應該突破的,那么突破點可以從非音樂語言教學形式當中去實現。所以又給聲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語言的規范性,同時又要形象化,又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肢體、通俗的講解語言掌握聲樂課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三)教會學生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與手段
今天的聲樂教學應該是開放性的、包容性的教學,所謂開放性就是教學形式的開放,包容性就是教學內容上的包容。以往聲樂教學只限于琴房、老師的講解,現在,隨著學生信息量的加大,網絡媒體的作用,聲樂課也要借鑒其他音樂科目教學形式,如多媒體的運用等。動態的、開放的多媒體功能能使一節聲樂課堂教學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教會學生運用這些手段,并在此過程中去學習,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它不僅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還可以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理解的有些聲樂理論方面的難點,同時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歌唱時除了自身演唱之外其他要掌握和注意的問題,如和鋼琴、樂隊等形式合作時的技巧等等,在此多媒體可以給他們提供不同音色、多方位的音樂感知,拉近學生與聲樂作品和樂隊的距離。
(四)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
當前,聲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歌唱技巧的訓練,應根據生源的特點和社會的需求去調整教學內容,如:融入通俗唱法、戲曲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甚至加入一些各民族的原生態的一些內容,這樣既可以滿足不同生源特點的需求,同時能使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五)教會學生如何培養音樂審美
篇8
[關鍵詞]高中;聲樂;教學策略
聲樂課是高中音樂教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聲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去唱歌。實施新課程以來,素質教育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提高聲樂課教學的效率是廣大音樂教師要著重研究的課題。高中生剛過了變聲期,給聲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在高中聲樂教學中“因生施教”,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聲樂課的教學質量。
一、因生選曲——聲樂教學的基礎
歌曲是學生進行聲樂學習的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聲樂教學的載體。可以說,歌曲的選擇是聲樂教學的基點,離開了這個基點,聲樂教學的其他一切將成為空中樓閣。聲樂歌曲浩瀚如海,因此,給學生選擇合適的聲樂作品進行演唱練習是值得廣大高中音樂教師研究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因生選曲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把握。
1.根據學生的嗓音特點選曲。每一名學生都是具有個性差異的個體,在聲樂學習中表現出的差異就是每一名學生具有不同的音色和音域,具有不同的嗓音特點。因此,教師在給學生選擇聲樂歌曲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嗓音特點,從大量的聲樂歌曲海洋中選出適合不同學生的歌曲,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在最適合自己的聲域范圍內進行科學的聲樂練習,才能讓每個學生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優聲音特點,從而激發起強烈的聲樂學習興趣。
2.根據學生的聲樂學習程度選曲。歌曲有難易之分,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難度,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的學生學得快,有的學生學得慢。但是,當前一些教師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在給學生選曲時出現了一些隨意提高難度的現象,這樣無異于“拔苗助長”,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嗓音,而且不利于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不同聲樂學習階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聲樂曲目,從而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二、因生輔導——聲樂教學的重點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聲樂課的教學方式不能固定單一,而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靈活多變。可以采取大課、小課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一種課型的最大優勢,激活每一個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從而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率。實踐中,以下幾種教學形式可以靈活應用,具體的操作方式如下:
1.大課。大課,就是指針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的聲樂課。在這一種課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聲樂的基礎理論知識,欣賞國內外經典的聲樂作品等。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及優秀聲樂作品特點、內涵及情調,并且了解聲樂的幾種基本唱法和特點,激發起學生愛唱歌、會唱歌的興趣和自信心。
2.小課。所謂小課,就是指一對一的聲樂指導課。在一對一的聲樂小課中,教師要注意把嗓音條件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和嗓音條件不好、接受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分開教學。由于他們的嗓音條件不同,所以在進行指導時,對于嗓音條件好的同學選擇難度稍大的練聲曲,指導的時候可以粗枝大葉一些,多留給他們一些自悟的空間。而對于嗓音條件不好和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學生,要選擇難度低一些的練聲曲, 在指導的時候,要精細一些,爭取一步一個腳印。這樣,就可以避免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
實踐證明,在高中聲樂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特點選擇不同的聲樂輔導形式,能夠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因生訓練——聲樂教學的關鍵
篇9
摘要:在聲樂專業教學中,普遍忽視對聲樂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這不僅影響了聲樂學習的效率,而且培養的學生藝術技能單一,就業口徑狹窄。在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自彈自唱”訓練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規范的音準節奏,提高聲樂練聲質量,形成演唱個性。因此,在聲樂專業培養計劃中應加大鋼琴課教學比重,設置“鋼琴彈唱”課程,在作品分析等相關課程中增加聲樂作品的譜例,并注重自彈自唱的表演形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表演能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聲樂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2)04-0082-05
Teaching Pract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mpetence in the Playing and Singing by Students of Vocal Music
GAN Lin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 of vocal music; piano accompaniment; competence in playing and singing; tone control; accurate rhythm; performance skills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vocal music, it is quite common to ignore the training of playing and singing skills for students of vocal music,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vocal music study, but also restricts the acquisition of multiple art skills. With the setup of training process for students singing and playing competence the students tone control and accurate rhythm are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of vocal exercises as well. This training can also help formulate the singing specialty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shoul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iano lessons, and establish the course of playing the piano accompaniment. The analysis of vocal music shall be increased and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the playing the piano accompaniment and the singing as well so that the students overall performance competence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demands for complex vocal talents can be met.
在音樂院校中,聲樂專業學生的鋼琴伴奏水平普遍較低。而聲樂專業的學生也自認為“君子動口不動手”是其專業自身的特點。當然,聲樂學生應該將大量的時間用于聲樂訓練和演唱實踐,但是隨著聲樂學習的不斷深入和難度系數的提升,聲樂專業學生便出現了一些難以逾越的學習障礙:由于學生的鋼琴伴奏水平不高,在學習難度較大的聲樂新作品時就顯得力不從心,而且在與鋼琴伴奏相配合時常常顧此失彼。更“致命”的問題是他們對聲樂作品的樂譜分析能力比較低,只停留在聲樂單線條旋律的分析上,缺乏結合鋼琴伴奏譜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導致對聲樂作品理解的表面化、單線化。筆者從事聲樂教學十多年,深感鋼琴伴奏能力弱對于聲樂人才培養的不良影響。曾經有幾位演唱能力較強的學生,就是由于鋼琴演奏能力弱,無法按時完成布置下去的新作品,或是演唱缺乏一定的深度,使得聲樂學習事倍功半。
為了盡量彌補這一聲樂教學中的缺憾,筆者在此愿與各位同仁分享以下教學心得,以求共鳴。
一、提高聲樂專業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重要性
俗話說:“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然而,在聲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比如,某些聲樂專業學生上課時發揮良好,但只要離開了教師就“找不到感覺了”;有些學生學習新作品,一定要先到網上或音像店搜索此作品的音像資料,聽著現成的錄音方能練習,如果沒有這些音像資料輔助便寸步難行;還有些學生清唱尚可,可和著伴奏就會跑調;另外,還有的學生遇到前奏、間奏時就會恐懼,在前奏、間奏過后不能準確地按照音調和節奏接唱。對于這些問題,無論是聲樂教師還是學生都深感困惑。那么,如何有效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經過在教學中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后,發現有上述問題的同學無論其歌唱天分如何,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鋼琴伴奏水平差,基本不能視譜彈唱。于是,筆者在聲樂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自彈自唱訓練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其效果漸漸凸顯出來,具體歸納如下:
1.培養自彈自唱能力,有助于規范學生的音準節奏
對于聲樂學生而言,歌唱中能把握準確的音準、節奏是其基本功。如果沒有良好的對音準、節奏的掌控能力,就不會唱出動聽的歌聲。有些教師認為解決學生的音準、節奏問題是“視唱練耳”課的事情,但是我們發現許多聲樂學生在上完“視唱練耳”課后仍然存在著音準、節奏上的問題。我們不能就此責怪“視唱練耳”課的教師,因為他們的課程只是音樂教學的一個環節。要培養聲樂人才,需要多種課程教學相配合,單一課程教學是很難奏效的。同時,學生課外練習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環節。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需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反復練習和鉆研。
鋼琴是固定音高的樂器,如能很好地掌握其演奏技巧,必然是學習聲樂的有力依托。那么,聲樂學生怎樣利用這一“依托”呢?筆者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鋼琴演奏能力,是指學生的鋼琴伴奏能力和最終應達到的自彈自唱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通過鋼琴進行聲樂譜的視奏,并伴隨琴聲唱出具有準確音準和節奏的歌聲,這樣的歌聲不僅悅人而且娛己,還能提高學生的視唱水平,使學生學習新作品的效率大大提高。可見絕不可輕視對聲樂專業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
2.培養自彈自唱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練聲質量
“聲樂小課”是學習聲樂技術理論和聲樂技巧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但對于學聲樂的學生來說,僅靠一周一兩次的聲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大量的練習。這時,自彈自唱能力強的學生就會顯現出優勢,他們可以將教師在課堂上練習的練聲曲和歌曲通過自彈自唱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而對于一些聲樂技術難點,也可通過自彈自唱的方式不斷摸索并加以解決。同時,對于發現的新問題,也可與聲樂教師進行交流,探求解決之途徑。由此可見,學生具有了自彈自唱能力,就可以將聲樂課中教師彈琴與學生跟唱合二為一,變為學生自彈自唱。從而,解決了學生離開教師就“找不到感覺”和課后無法練習聲樂作品的問題,可使學生聲樂學習質量得到較大提升。
3.培養自彈自唱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演唱個性
在聲樂學習中,“模仿”是聲樂初級學習階段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模仿聲樂教師的歌唱狀態,模仿某位歌唱家的演唱方法等。這種方法的優勢就在于有一個比較直觀、形象的模仿對象,使學生容易獲得外在的技能表現。但是藝術的最大魅力是創造而不是復制,模仿只是學習聲樂的一種初級手段,如果將模仿當作主要的或唯一的學習方法,那“模仿”就會逐漸成為“抹殺”聲樂學生藝術才華的“罪魁禍首”,聲樂教學最終也會淪為“削足適履”的“模仿秀”式的技術培訓。為了能規避學生在聲樂學習中一味地模仿、一旦離開了音像資料和聲樂教師等模仿對象就會寸步難行的尷尬局面,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即自彈自唱的能力。自彈自唱不僅讓學生能獨自瀏覽新作品,而且能讓學生獨自修習和進行二度創作,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和演唱個性〔1〕。
4.培養自彈自唱能力,有利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
自彈自唱能力弱的學生,在分析聲樂正譜時常常只關注聲樂部分的旋律線,而忽略了鋼琴伴奏部分,于是,在背譜時不記前奏、間奏和伴奏織體,演唱中自然會漏洞百出。另外,還有的學生只能視唱簡譜,不能進行聲樂正譜的閱讀。由于無法理解聲樂正譜所展現的聲樂旋律線與鋼琴伴奏部分所共同構筑的多聲部音樂結構,他們的演唱必然會缺乏藝術的深度。如果學生具備了自彈自唱能力,在分析聲樂譜時就可以視奏鋼琴伴奏譜,從而明確聲樂旋律與鋼琴伴奏部分的和聲對位等結構關系,為演唱的二度創作提供依據。
其一,在前奏和間奏之后的演唱進入點的藝術處理上,首先要看前奏、間奏的織體是怎樣進行的〔2〕。一般來說,如果前奏、間奏進入演唱部分的織體“空間”較寬廣,和聲層次較豐富,力度較強,以柱式和弦為主,那么,演唱進入時的起音大都音量偏強、色彩偏濃;如果前奏、間奏進入演唱部分的織體層次較薄,以分解和弦為主,其銜接的唱段起音多為弱起,一般以柔美居多。
其二,在處理演唱部分的表現方式時,也可以通過自彈自唱的方式,深入分析伴奏織體和聲樂旋律之間的呼應關系,從而提煉出演唱的最佳表現方法。比如,柱式和弦伴奏時,演唱多鏗鏘有力,強弱分明〔2〕;分解和弦伴奏時,演唱多為氣韻連貫,行云流水;在長音處理上,如果伴奏織體是上行支撐,大都為漸強處理,反之亦然;如果伴奏出現了“留白”,這就為演唱提供了二度創作的空間,演唱者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感訴求和藝術趣味進行相對靈活的藝術表達。此外,還有“緊打慢唱”的處理,聲樂旋律與伴奏的復調化處理,根據伴奏譜中不同的“節奏型”判斷出作品的演唱風格等等,這些都需要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綜上所述,學生自彈自唱能力在分析聲樂正譜中確實發揮著重要作用外。學生要提高自彈自唱能力,不僅要提高演奏技巧,還應學習好和聲、曲式、復調等相關基礎知識〔3〕。可以說,自彈自唱能力是一種集合了各種音樂知識和彈、唱技能的綜合能力。
5.培養自彈自唱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目前,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從以往的較為單一的專門化取向逐漸轉變為亟需高素質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音樂人才。比如,音樂專業團體更歡迎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音樂表演人才;企事業單位的工會招聘文體干事時更需要能彈會唱的多面手;學校則需要聲樂與器樂表演能力兼備的音樂師資等等。
如果按照傳統的音樂專業的教育模式,強調“術業有專攻”的專門化訓練,學生雖然專業性較強,但藝術技能單一,就業口徑狹窄。而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則可以成為其就業的“殺手锏”,在聲樂水平處在同等層面時,學生的這種能力將會使其在眾多的求職者中技壓群雄,脫穎而出。
二、自彈自唱教學在聲樂與鋼琴技能課中的實踐
筆者經過認真思考和教學實踐,認為應該在單純的聲樂與鋼琴技能課中加入自彈自唱的訓練。
1.聲樂技能課中自彈自唱的教學實踐
在傳統的聲樂教學過程中,基本延續著單純的以聲音訓練和歌曲演唱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模式,很少涉及自彈自唱的教學。為了培養聲樂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筆者嘗試在聲樂課中加入自彈自唱的教學內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練聲環節中,除了教師彈伴奏、學生練聲外,還要給學生一兩組練聲曲讓其自彈自唱,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歌唱的最佳狀態。其次是演唱環節,對于新作品或難度較大的作品,只要求學生練習時能彈出單音旋律就可以了,重點還是在唱上。但對于學生熟練的作品或難度較小的作品,就應該要求學生在自彈自唱時將鋼琴伴奏譜相對完整地彈奏出來。由于教師不用彈伴奏了,就可以有時間更加集中精力去辨析學生的演唱,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使聲樂的教學效果更佳〔4〕。最后可以通過教師彈伴奏、學生演唱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演唱完整性及表現力,一堂師生互動的聲樂技能課就這樣飽滿而高效地完成了。
在自彈自唱的聲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鋼琴基礎不同的聲樂學生采取不同的彈唱教學方法。對于鋼琴水平低的學生,只要求其在自彈自唱時右手按照歌譜彈出單音旋律,左手配一些簡單的和弦和伴奏音型就可以了,不必按照聲樂伴奏譜進行彈奏,只要基本能保證與演唱配合就算達到了訓練效果。而對于鋼琴水平較高的聲樂學生,就必須要求其在彈唱中將歌譜中的前奏、間奏和尾奏按照鋼琴伴奏譜彈奏,演唱部分的伴奏則可相對即興一些,以保證演唱的順利進行。
在學生順利完成一首新作品的演唱后,應要求學生能夠將歌曲伴奏譜完整地彈奏出來,使自彈自唱達到完美的結合,甚至可以讓學生登臺演出,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彈自唱”,使“自彈自唱”成為專業聲樂表演的一種新形式。
2.鋼琴技能課中自彈自唱的教學實踐
傳統的鋼琴教學一般以鋼琴練習曲與樂曲作為教學重點,還從未加入自彈自唱的教學環節。
那么,怎樣在鋼琴教學中加入自彈自唱的教學環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曲目的選擇上進行改革。教師布置給聲樂學生的每組曲目中必須含有聲樂作品的伴奏譜內容,要求學生既能為其他學生演唱該聲樂作品進行伴奏,還要能夠完成自彈自唱的教學要求。
當然,由于鋼琴課與聲樂課的教學側重點不同,其針對自彈自唱的教學要求亦有差異。聲樂課的自彈自唱教學更多注重學生的演唱,對于伴奏部分要求不高,只要能完整地達到伴奏目的就可以了。但在鋼琴課中進行的自彈自唱教學,就應該更加突出學生的伴奏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嚴格按照伴奏譜流暢完整地演奏,還要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能夠有力地支撐和烘托聲樂演唱。對于學生自彈自唱的演唱部分,可以不必計較技巧的優劣,只要保證音準、節奏不出偏差,能夠不停頓地演唱下來就算是達到了訓練效果。
筆者強調的是聲樂課教學應因材施教,應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教學。對于那些基礎薄弱、鋼琴演奏能力弱的學生,只要他們達到一般教學要求就算過關;但對于基礎較好的聲樂學生,這兩門課都應該提高教學要求。此外,聲樂與鋼琴課的作業布置最好是同步,即聲樂課的演唱作品也是鋼琴課的伴奏作品,使聲樂學生在同一首聲樂作品中同時提升演唱和演奏能力,以便及早獲得彈唱俱佳的自彈自唱能力。
三、“自彈自唱”教學模式的建構
聲樂學習,不僅僅是拜一位好的聲樂教師就可以一勞永逸,還需要“苦干”加“巧干”的持續鉆研和磨煉,而自彈自唱能力就是聲樂學習中的“巧干”。但是,要想獲得這種“巧干”的能力,不是單純的技能課可以做到的,是需要整合多方面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在明確的教學理念基礎上,構建一套自彈自唱教學模式。才能真正達到提高聲樂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教學目的。
所謂自彈自唱教學模式是建立在音樂各學科相互交融和滲透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之上的,它改變了傳統音樂教學自我封閉的模式,打通了聲樂教學與鋼琴教學以及其他音樂理論、技能課的教學壁壘,使學生的各項藝術技能得到有效地整合,可以為社會培養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聲樂人才(見圖1)〔5〕。
圖1 “自彈自唱”教學模式
圖1顯示,該模式是以提高聲樂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聲樂課、鋼琴課、鋼琴伴奏課以及和聲、曲式、作品分析等課程相互配合教學為實施途徑,以自彈自唱表演與技能競賽為教學質量評估方式,以自彈自唱教學團隊為教學研究平臺的綜合教學創新模式。具體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在教學培養計劃中加大鋼琴教學的比重并設置“鋼琴彈唱”課程
教學培養計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是指導本專業組織教學工作、管理教學過程的基礎文件。因此,提高聲樂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的首要工作就是修改聲樂專業的培養計劃。目前,音樂院校的聲樂專業一般只開設兩年的鋼琴課,這顯然不利于對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建議在培養計劃中將鋼琴課改為開設三年以上,使鋼琴教學成為聲樂學習的強有力的支撐。
在加大鋼琴課教學比重的同時,還應為聲樂專業設置“鋼琴彈唱”課程。已經開設了“鋼琴即興伴奏”課的學校,可將兩門課合并為“鋼琴伴奏與彈唱”課,或是含有自彈自唱教學環節的“鋼琴伴奏”課。此課程不僅能訓練學生的鋼琴伴奏能力,還能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提高自彈自唱水平。同時,此課程還應與聲樂課相配合,使學生目前所學唱的聲樂作品也成為該生彈唱的曲目,讓聲樂學習與彈唱訓練同步進行。
2.在作品分析課程中增加聲樂作品的譜例
在提高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聲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尤其是鋼琴伴奏譜的分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往的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等課程中很少以聲樂作品為分析譜例,所以學生在實際的聲樂作品分析中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為了能針對聲樂學生有的放矢地教學,可以多選擇一些聲樂作品進行分析。如在布置作業時,亦可與該生正在演唱或正在進行自彈自唱練習的聲樂作品同步,即演唱或自彈自唱的聲樂作品也是作品分析的作業,這樣可從理論課與技能課兩個方面共同指導提高聲樂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在舞臺實踐方面增加自彈自唱的表演形式
自彈自唱的表演形式多在流行音樂會或演唱會中出現,而在傳統的音樂會中難得一見。為了提高學生自彈自唱的學習動力,音樂專業舉辦的音樂會中不妨也增加一些自彈自唱的表演形式,使表演更加個性化、即興化,給表演者以二度創作空間,讓表演者有機會抒發真實的情感,以提高其藝術感染力。
4.通過音樂技能比賽提高學生自彈自唱的表演水平
為了檢驗和強化聲樂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音樂專業可以定期舉辦學生的自彈自唱技能比賽活動,讓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同時,也可以選拔一些優秀的學生參加更高一級的音樂技能大賽,使參賽學生發現那些獲獎選手往往具有較高的自彈自唱能力,其聲樂單項、鋼琴演奏單項、伴奏單項,甚至音樂理論知識單項都比較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照獲獎選手,查找自己的不足,進而提高表演水平。
5.組建“自彈自唱綜合技能訓練教學團隊”
可將不同音樂學科的教師組成“自彈自唱綜合技能訓練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可以分為若干教學小組,進行分組實踐,以設計出適合不同學生藝術技能培養的訓練方法;授課可以采取小課、小組課、表演實踐課為主的形式,還可利用觀摩交流、教學實況錄音、錄像等手段;以綜合技能訓練為內容,通過聲樂譜視唱、聲樂主旋律視奏、伴奏譜視奏、聲樂作品分析、聲樂伴奏編配、聲樂即興伴奏、自彈自唱等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藝術個性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表演能力。
總之,在傳統的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跟著教師的琴聲一遍又一遍地練聲、演唱,始終處在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如果遇到一位嚴厲的聲樂教師,學生更是謹小慎微。但如果聲樂教師嘗試讓學生自彈自唱,那么藝術的韁繩就掌握在了學生的手里,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藝術追求任意馳騁。雖然自彈自唱能力是一項比較難掌握的技能,但只要訓練得法,一定會學有所成。另外,通過自彈自唱教學的開展,有效地整合了各類音樂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了教學團隊的整體教學實力,并能夠使聲樂與鋼琴等多門音樂課程彼此呼應、相互配合,使學生在同一聲樂作品的學習中掌握多門音樂知識與技能,從而形成強大的教學合力,共同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聲樂人才。
參考文獻:
〔1〕謝嘉幸,楊燕宜,孫 海.德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177.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188-211,215-251.
〔3〕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03-130.
篇10
一、缺乏科學的、系統的聲樂理論教材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面對聲樂教學的集體課教學改革,學院未經過重新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制定與修改相適應的聲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也未重新整理和改編相應的聲樂教材,只是在上課形式上進行了調整,教材也是各取所需。
二、聲樂考試形式、評價方式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變
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由于音樂教育的普及化,招生數擴大,原有的“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的音樂教育,因此聲樂教學在原來單一的“一對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集體課的教學模式,雖然改變了授課方式,但學生聲樂考試形式、評價方式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變,應試教育導致了教師授課方式的局限性,沒有看到集體課中學生接受知識的多方位性,課堂效果不理想,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從期中、期末檢查中可以看出,集體課學生的獨唱能力明顯不足,集體課學生歌唱的曲目重復率較大。原因很簡單,集體課聲樂演唱技巧的個別指導時間不夠,大課形式小課上,曲目量相對減少,這種情況是教師無法改變的,因此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三、缺乏固定的聲樂集體課師資隊伍
學院擔任聲樂集體課的教師不固定,每一學期根據課時臨時調整,課時量少的教師擔任集體課。許多教師對于集體課只是抱著應付的態度,在課堂上很少講解理論,有的甚至大課形式小課上,逐個輔導,聲樂集體課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課堂教學經驗,具有較高的聲樂歌唱示范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發聲理論、訓練聲音,還要傳授聲樂教學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聲樂教學理論實踐。因此必須建立固定的聲樂集體課教師隊伍,成立教研室。固定的聲樂集體課教師隊伍,可以不斷地進行教學交流和研討,不斷地改進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使聲樂集體課教學逐漸步入正軌。
為了更好地進行聲樂教學改革,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以上問題,集體課聲樂教師經過教研室討論,提出問題:聲樂集體課應該以什么理論為指導?以什么理論為依據?如何進行聲樂集體課教學的課程安排以及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考試形式、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的工作?這是聲樂教學亟待解決和研究的問題。充分吸取教師的合理意見,最后確定對聲樂教學課程模式改革進行試點,在學校政策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創造教學條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確保改革模式的完善和順利進行。結合聲樂集體課的特點,在聲樂教學中合理運用教學規律,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手段,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相應的教材。
將個別教學形式變成集體教學形式,在教材上進行了相應的選擇,采用自編教材,其內容重點分為三大部分:聲樂基本理論指導、聲樂基礎訓練法、聲樂教學法。在一、二年級的聲樂集體課教學中,采取以聲樂基礎理論為重點,結合聲樂演唱實踐與聲樂教育教學實踐。聲樂教學過程中遵循科學化、理論化、概念化,扎實地打好聲樂理論基礎,保障聲樂集體課的教學質量,對三、四年級的聲樂個別課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第二,成立聲樂集體課教研室。
由于集體課教學是新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經驗不足,學院的聲樂集體課由指定的幾位聲樂教師擔任,沒有固定的集體課教師隊伍,集體課的教學、教研活動受到很大的影響。固定的聲樂集體課教師隊伍的成立即聲樂集體課教研室,對一、二年級聲樂輔修學生開設集體聲樂基礎理論與知識課試點,重新確定培養目標和要求,制定教學大綱非常必要。教師集體選編教材,并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
第三,改變集體課考試、評價方式。
教師授課有學期教學計劃和授課教案,同時建立聲樂集體課教學習題庫、試題庫。隨著聲樂集體課教學特點的形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考試形式、評價方法也應從簡單的聲樂演唱改變為理論筆試和聲樂演唱相結合的形式,學生期中考試以聲樂演唱的形式由任課教師隨堂進行,期末以筆試的形式參加聲樂基礎理論考試,學年成績的分數比例由教研室討論確定。
經過兩年的課程教學模式試點的實行,聲樂集體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隨著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聲樂理論研究水平,用科學的聲樂理論指導學生的聲樂實踐,使歌曲歌唱技巧的內容逐步由理論上升到具體實踐,學生的技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易秀華.從《音樂課程標準》論高師聲樂教學改革[J].黃河之聲,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