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聲樂教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2-10-28 11:48:24
導語:高校聲樂教學研究范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普洱民歌是普洱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作的、口頭流傳的反映普洱各歷史時期社會真實面貌的重要載體,普洱民歌表現形式豐富,藝術創作手法獨特,語言十分鮮活,極具藝術價值。為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可以將其融入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本文從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入手,探究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普洱民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
地方高校的日常聲樂教學對于推動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產生于特定區域的特色音樂藝術,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民歌教學,不僅能引導學生學習專業音樂知識,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樂特色與風土人情。普洱地區傣族民間歌舞《宣撫司禮儀樂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的《打歌》《大幫腔》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的藝術價值較高,將其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一、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級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轄1個區和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普洱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這里生活著26個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數民族有14個,按人口數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因而,他們被列為普洱市五大主體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鄉,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隨處都能聽見動聽、優美的民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流連忘返。筆者以下就對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1.普洱民歌分類。若根據歷史時期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古歌與新民歌;若根據民歌結構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調以及山歌;若根據演唱內容、場合、形式來劃分,主要有敘事歌、習俗歌、情歌、山歌,還有兒歌、猜曲、茶歌和酒歌。2.表現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現手法十分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對比、聯想和比興,不僅寓意生動,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貼切的語言進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動。3.語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詞語言既不粉飾、也不雕琢,具有言簡意賅、樸素自然的特點,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語,雖然言辭淺顯、平白,但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純樸自然的美感。4.音樂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韻味十分濃厚,能有效地將民族藝術風格彰顯出來。普洱民歌具有結構多樣的特點,其曲調不僅通俗易唱,而且節奏強烈鮮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靈活多變。曲調不同的歌曲,演唱風格也不同,常見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對唱,也有齊唱和重唱、合唱。敘事歌和習俗歌的音樂結構是反復變化的分節歌,具有舒展而又流暢的特點,山歌和小調音樂具有強烈奔放的特點,不僅旋律音程跳動較大,而且節奏跌宕起伏,對比十分強烈。而情歌和敘事歌具有優美舒緩和情真意切的特點,在扣人心弦的演唱過程中,自然流露出純樸的情感,令人回味無窮。
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應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樂特色充實高校聲樂教學內容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對綜合性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體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審美素養成為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只有學會審美,才能更好地發現生活美,彰顯藝術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為培養綜合人才的基地,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學習經典音樂,掌握世界名曲的彈奏,又要引導學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藝術特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普洱民歌作為普洱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僅有濃厚的音樂藝術特色,而且有豐富的語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之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目標與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相契合
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互聯互通,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從審美視角研究音樂,以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全面型人才為目的,使音樂審美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可以在音樂教育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普洱民歌不僅彰顯了特有的藝術魅力,而且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通過民歌來歌頌和贊美生活的生活方式,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內心的愉悅和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記錄了普洱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成長歷程,記錄了普洱這一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區域的社會思想與文化,普洱人民把勞動意象轉換成音樂符號,創作的民歌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可以豐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內涵。
(三)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地方高校聲樂教學
為推動普洱民歌傳承與發展,需要通過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不斷豐富普洱民歌的演唱與創作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并在學習中形成新的演唱與創作方式,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和創新,使燦爛的傳統民歌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保持普洱民歌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對策
(一)保持和發揚普洱民歌的藝術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勞動人民在大自然中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在地方高校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確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優勢得到展現,確保其藝術性與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課題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時,始終以藝術原創性為前提,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和整理,再根據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實施專業化的聲樂教學處理,從而為引入課堂作好鋪墊。例如,筆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時,發現很多民歌音樂作品屬于單聲音樂,因此,要確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間,而調式與旋律則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樣式,通過采取多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將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盡可能地保留下來。筆者在進行普洱民歌教學時,始終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詞與旋律的完整性,沒有對其進行隨意創編,為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從而契合大學生日益多元的審美需求。在傳唱普洱民歌的過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顯,所以,在本課題的演唱實踐中,筆者采取多元化唱法與跨界唱法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促進普洱民歌傳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于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滿足學生的情緒表達需求,又能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審美需求,為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拓寬了思路。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筆者對所收集的普洱民歌進行了多樣化的加工與改造,使新時期的普洱民歌的藝術表現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時代大學生審美需求,促進學生藝術創造能力的提升。比如,對情歌《情郎調》,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點,也保留了其纏綿與抒情的特點,《情郎調》的歌詞如下:男:隔河飄來桂花香,花香誘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與妹成一家。女:露水澆花水靈靈,扒開露水進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來笑臉迎。在對其進行藝術改造時,筆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對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加工,深加工不僅彰顯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時,把這首民歌剪輯成抖音小視頻,以情郎調為主題,要求學生組隊傳唱,每個組演唱的曲風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色也發生了變化。
(三)強化藝術認知,促進社會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本課題研究中,為強化學生的藝術認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并塑造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大學生良好音樂素養的養成,筆者大力開展社會藝術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時常帶領學生在田間地頭進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當地的勞動人民學習普洱民歌,親自感受普洱茶鄉的民歌風采,由于學生有親身經歷,他們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強化,同時,筆者組織聲樂專業的學生深入普洱各地進行實習、采風,并參加普洱舉辦的各種民歌賽事,讓學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獨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與表現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民歌演唱技巧的學習和應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與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較大差異,這是因為,很多民歌采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由于學生對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筆者邀請當地的普洱民歌傳承人親自為學生示范。同時,課題組成員還親自研究了云南大學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編委會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著重對佤族《來立代體揚體任》《對山歌》,哈尼族《節朱玉節》《阿迷車》,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獵歌》《蔓梨花開》,彝族《大幫腔》《打歌》等優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研究,尤其是《來立代體揚體任》,由于普洱地處邊陲,佤族又是當地少數民族之一,該原生態民歌不僅采用了歡快的旋律,而且情緒熱情奔放,在學習其演唱技巧時,筆者要求學生分析其調式調性、音樂結構,由于《來立代體揚體任》屬于多樂句并列聯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單一樂段,在演唱時應有選擇性地進行反復演唱與表演,同時,結合歌詞結構,采取起承轉合的曲式架構原則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在演唱時就能更好地根據佤族的特點理解山歌調的元素內涵,進而將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這一做法既能強化大學生對民歌藝術的認知,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尤其能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培育,并啟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在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因此,要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對普洱民歌的學習和傳唱,以更加專業的聲樂技巧將普洱民歌發揚光大。
作者:楊麗娟 單位:普洱學院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篇2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高校學生接收到的音樂文化信息十分多樣,其中,中國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兩種音樂,關注古典音樂、對傳統音樂文化感興趣的學生比較少。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下,中國流行音樂和歐洲音樂都獲得了廣泛傳播,而我國傳統音樂雖然有著深厚的內涵,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但國際地位相對比較低[1]。在高校音樂教材中,歐洲音樂文化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這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不夠了解,傳統音樂文化在學生群體當中的認知度相對比較低。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藝術特征
(一)以“字正腔圓”作為審美標準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受京劇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對“字正腔圓”較為關注。在對音樂作品進行評判的時候,人們也會將此作為重要依據,這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環境比較特殊,傳播和表演形式都比較單一,為了兼顧大多數觀眾的需求,使他們能夠清晰地聽懂和理解歌詞,表演者需要達到“字正”的標準,做到咬字清晰、發音純正,這樣才能使音樂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喜愛。另一方面,除了要達到“字正”的效果之外,傳統音樂還要兼顧藝術性,通過“腔圓”的形式滿足觀眾更高層次的欣賞需求,同時,也使其與詩歌朗誦有所不同。因此,在傳統音樂表演過程中,優秀的表演者需要做到吐字清晰,同時也要使咬字圓潤如珠,確保整個曲調的順暢性和流暢性,這樣才能將作品的內涵表現出來,將其中蘊含的情緒表現出來,使整個表演過程更為完美和圓滿[2]。
(二)強調音色的個性化發展
與西方傳統音樂相比,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最大的特色體現在音色上,對音色的個性化發展比較關注。具體來說,西方尤其是歐洲傳統音樂關注的是使不同音色保持有機結合,通過彼此的完美融合來展現藝術特色。而我國傳統音樂則對表演者的音色沒有過多要求,同時,對于不同音色的融合也不關注,關注的是音色的個性化特征,鼓勵表演者通過多種形式來表現音色,使音色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此實現情感表達的目標,與欣賞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與此同時,與歐洲音樂相比,我國傳統音樂所表達和蘊含的情感更為細膩和溫柔,展現出簡潔而含蓄的東方美學特征。
(三)注重“潤腔”的創新性
“潤腔”是聲樂術語,指的是在音樂作品演奏過程中附著在旋律、時值和音高上的隨著旋律不斷發生變化的“小音符”,它們在作品演奏過程中起到輔助性作用。雖然只是輔助,但“潤腔”會對作品的可欣賞性產生重要影響,可以從細微處將作品的特色展現出來。無論在作品風格的塑造方面,作品內容的表達方面,還是在作品情感的呈現方面,“潤腔”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潤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作品的成敗。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對“潤腔”的創新比較關注,善于從細微處著手打動欣賞者的內心。表演者也會通過“潤腔”的多種變化在作品中營造豐富的意境,塑造豐滿的音樂形象,同時,使傳統音樂作品和音樂文化達到深入人心的藝術效果。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回歸
在現代社會,文化在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文化經典具有較強的經典性和可回味性,它們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滌蕩,在社會文化生活當中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3]。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關注,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將目光放在了傳統音樂文化上,希望這些文化能夠回歸現代生活。從整體來說,傳統音樂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縮小,但是,這些音樂作品的受關注程度卻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研究地區文化的重要資料,甚至成為地域文化的象征,開始走進人們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高校聲樂課堂中融入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知識,構建音樂文化教學體系,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表現,這可以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推動力,也可以為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
(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聲樂課程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的受歡迎程度一直以來都比較高。但是,大多數高校學生只對流行音樂感興趣,他們會主動了解流行音樂作品背后的音樂文化知識,而對傳統音樂及其文化的興趣相對比較低。而實際上,這兩種音樂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不同,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從藝術表達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在審美特征、發聲技巧和旋律方面都不相同。通過學習傳統音樂文化,高校學生可以對傳統音樂形成新的認識和了解,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解讀,并在對其進行深度研究的基礎上掌握更多音樂文化,促進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綜合素質的提升[4]。與此同時,傳統音樂包含了很多專業的聲樂知識,將其融入聲樂課程當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三)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翻閱高校聲樂教材可以發現,現代音樂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在少數的古典音樂作品中,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數量也多于中國傳統音樂作品,這使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的發展空間被擠壓。在發展實踐當中筆者發現,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音樂作品的表演過程當中,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所產生的情感共鳴也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雖然西方古典音樂在世界范圍內有較高的流傳度,但它與我國傳統音樂在地域上和文化背景上有較大的差異。而傳統音樂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為音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可以使現有的學習內容更為豐富,使聲樂教學設計變得更為多元化,改變聲樂課堂上音樂風格單一、演奏樂器種類較少的現狀,使音樂教育資源更為豐富,緩解學生在音樂練習過程當中的疲勞感,并在這一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策略
(一)提高聲樂教師的文化素養
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學流程設計等,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除了要掌握基礎的聲樂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將其傳授給學生之外,還需要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并尋找其與聲樂課堂學習內容之間的融合點。當前,很多教師對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水平都比較低,而專門從事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教師數量比較少,高校難以為所有學生配備相關的教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要幫助現有的聲樂教師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作為聲樂教師,在主動學習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要將其融入聲樂教學計劃當中,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料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當中,這些教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了解不同民族音樂的特征,在對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它們所具備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特色總結出來,并在聲樂課堂中與學生進行探討[5]。在這一基礎上,高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對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實地考察,對地區傳統音樂進行深入了解,在這一基礎上再將其融入聲樂課程,這樣可以起到更為顯著的作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編寫音樂校本課程,將地方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
(二)創新聲樂教學方法
與專業課程不同,聲樂是抽象的藝術,教師要將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作為目標。教師要對過去常用的聲樂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多角度、多層次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將抽象的藝術以直觀和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的基礎上,使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將音樂學習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傳統音樂文化產生與發展的背景與現代社會有明顯差異,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基于現代化技術營造相應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當中實現由現代到古代的“穿越”,對傳統音樂作品當中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認知,進而對作品的內涵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收集與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介紹相關文化知識的時候使學生以視聽結合的形式對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形成深刻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就某部傳統音樂作品進行解讀,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從情感、內涵、歌詞、創作形式等多個角度對作品的特色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價值形成新的認知和感受。
(三)注重情感體驗的融合
在藝術教學活動當中,情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在聲樂課堂上,學生只有形成了情感體驗,才能對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并感受到作品的獨特魅力。基于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使學生在欣賞或者表演作品的過程中,跨越時空與創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傳統音樂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條件下產生的,不同地區的音樂無論是在歷史發展層面還是在文化風情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富有當地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作為教學內容,重視情感的挖掘,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抓住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教師除了要播放傳統音樂作品供學生欣賞之外,還要將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地域特色展示給學生,并向他們普及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使他們在對作品形成基本認知的基礎上,實現全身心的融入,正確地把握作品所營造的情境。
(四)挖掘音樂文化價值
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勞動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創作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作品,為聲樂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教師要注重作品文化價值的挖掘,尤其是要關注其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幫助學生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師在進行聲樂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將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作為目標,把文化作為落腳點,而不是簡單地堆砌音樂作品[6]。同時,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他們所了解的傳統音樂文化存在地域差異,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家鄉選擇相應的傳統音樂文化,比如湖北省的梁山調、江南地區和嶺南地區的采茶戲,以及安徽省的花鼓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教師可以將其引入聲樂課堂,并對相應的音樂文化知識進行講解,使更多的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傳統音樂文化,并主動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比如,在學生學習美聲唱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江南地區和嶺南地區的采茶戲融入其中,鼓勵來自這些地域的學生談一談自己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展示《秧麥》《挖筍》等傳統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對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進行深入挖掘。
四、結語
總體來看,當前高校聲樂教學雖然融入了部分傳統音樂作品,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夠,傳統音樂作品的應用比例也比較低。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聲音越來越大,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應用是大勢所趨,高校聲樂教師要提高文化素養、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融合情感體驗,挖掘傳統音樂作品的文化價值。
作者:謝佩君 單位: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篇3
傳統音樂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思想和精神內涵,如果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缺少傳統音樂文化,則會阻礙學生個人修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聲樂教學相融合,展開教育與實踐活動,顯得十分重要,這也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提供了新路徑。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概述
傳統音樂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意識和審美品格,是我國一代代青年創作音樂作品重要的借鑒內容,是促進我國音樂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每個國家都擁有傳統文化體系,并且每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體系都包含了諸多審美品格和文化內涵,而每個國家文化體系中的音樂文化都是體現國家文化特色和思想的重要載體。
二、探究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融入的意義
(一)弘揚傳統音樂文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各行各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聯網發展的影響,不斷優化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方向。網絡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其促進了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給一些行業帶來了沖擊。在思想意識方面,網絡的便捷促進了多元思想的傳播,這對一些青年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影響。一些人一味崇尚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不屑一顧。為了鞏固思想陣地,我國逐漸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高校將傳統音樂文化與聲樂教學深度融合,幫助學生正確了解傳統音樂文化中的價值和思想觀念,使學生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產生正確認知,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二)豐富聲樂教學內容
目前,多數高校教師仍采用傳統聲樂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講解,并且多數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傳統,仍注重根據聲樂基礎教學內容制定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對學生展開考核。每個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并且每個學生對聲樂課程的感興趣程度不同,如果教師采用統一的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會降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也會阻礙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教學水平,使教師掌握現代化教學方法。而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和融入,不僅為高校聲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還為傳統聲樂教學內容增添一定趣味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型聲樂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學生深層次理解音樂文化和聲樂知識,還能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學生對聲樂基礎知識和專業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探究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現狀
(一)忽視學生的傳統音樂文化理論教學
目前,高校雖然重視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需求,將傳統音樂文化與聲樂教學相結合,為學生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思想,但音樂文化滲透和融入的途徑相對傳統、單一,并且多數高校教師對于音樂文化沒有進行深入學習和了解,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聲樂知識和聲樂技巧的傳授,沒有重視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開展聲樂實踐活動,學生雖然扎實掌握了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和相關思想,但在實踐過程中,很難將傳統音樂文化內容和相關技巧與聲樂相結合,學生在今后進行音樂作品創作和表達的過程中,很難合理滲透音樂文化,也很難在音樂作品中體現出我國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
(二)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學習興趣不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大部分高校學生來說,他們缺少對傳統音樂文化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并且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機械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導致學生沒有興趣進行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此外,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教師指導,被動地欣賞傳統音樂文化,會減少學生在學習和感受傳統音樂文化過程中的快樂,久而久之,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降低,不利于學生審美觀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分配不合理
現階段,我國高校開展聲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更注重學生對現代多元音樂形式和音樂內容的欣賞并且傳統音樂欣賞課時在傳統聲樂教學中占比較小,可能會使部分學生認為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過時,這對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
(四)教育理念陳舊,忽視傳統文化融入
我國多數高校開展聲樂教學過程中,雖然重視融入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內容,但多數高校沒有為教師提供專門的培訓機構。校內聲樂教師沒有專門的機構來學習傳統音樂文化,在開展聲樂教學過程中,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教學需求,機械地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講解,運用傳統的方式對音樂文化和聲樂知識進行教學,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四、探究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路徑
(一)提高聲樂教學中的理論教學占比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領導者應該意識到,開展聲樂教學活動,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扎實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和專業技巧,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將傳統音樂文化與聲樂教學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聲樂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對音樂文化的學習和了解,為學生帶來更多的音樂創作靈感。提高聲樂教學中的理論教學占比,是提高聲樂課堂教學效果、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教育改革舉措。高校要想改變現階段聲樂教學現狀,應重視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聲樂教學中,通過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態度和音樂意識,并且讓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產生基礎的認識。這不僅能為學生今后創作音樂作品提供豐富的參考內容,還能推動我國音樂人才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提高學生傳統音樂文化學習興趣
高校要重視將傳統音樂文化滲透和融入聲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音樂文化和聲樂的學習興趣。聲樂教學大多數理論知識枯燥乏味,只有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提升教學品質,讓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得到傳承和弘揚。因此,聲樂教師應分析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內容不感興趣的原因,將傳統聲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利用互聯網技術,運用多元化聲樂教學形式,使聲樂教學增添一定趣味性,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知到聲樂教學中音樂文化的思想層面和精神層面,引導學生在今后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例如,教師在聲樂課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融入不同難易程度的音樂傳統文化內容和理論知識,將不同難易程度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深層次講解和剖析,在課堂中為學生預留充分時間,引導學生對音樂文化內容進行賞析,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深刻了解和感知傳統音樂文化為人們帶來的精神力量。
(三)合理分配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
高校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將聲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文化完美契合,合理分配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加強傳統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占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聲樂教師要對聲樂教學進行創新,加強傳統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內容占比,努力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我國傳統音樂發展歷程及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使學生受到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審美觀念和精神內涵的深刻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深刻感知到傳統音樂文化內容中帶給人們的精神力量。此外,教師開展聲樂教學時,不僅要合理分配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還應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播放傳統音樂文化教學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充分了解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特色,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量,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也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弘揚和傳承提供人才保障。
(四)轉變教育理念,重視音樂文化融入
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高校聲樂教學效率與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要提升自身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正確認識傳統音樂文化對聲樂教學起到的推動作用。教師要重視傳統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作用,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深入研究聲樂知識和音樂文化知識的共同特點,將二者教學內容有機融合,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注重傳授學生正確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音樂文化思想和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在創作音樂作品時,能夠將音樂文化融入其中,展現出音樂文化的魅力,繼而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只有學生深入了解并掌握音樂文化中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思想,在學習聲樂課程時,才能夠更好地運用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實踐,這對學生自身創新能力、思維的激發以及專業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應根據時代發展趨勢,積極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聲樂教學當中,使教師意識到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根據聲樂內容和音樂文化內容二者共同特點,創新教學形式,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感知能力、創新能力和音樂思維,為學生今后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林欽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篇4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它將信息技術融入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中,改變了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提高了教學質量。為此,本文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出發,提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聲樂課程中的應用和設計,進一步加強聲樂課程建設,提升教學質量。
一、當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本課程面向音樂教育專業三年制高中起點學生開設,是本專業的技能必修課。本課程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與實際教學過程高度一致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情景教學中,訓練學生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演唱,讓學生掌握聲樂演唱的基本規律及具備作品分析的能力。
(一)普遍應用傳統教學模式
在聲樂教學中普遍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示范、學生模仿的形式上課,指導學生進行發聲。學生通過不斷模仿和練習教師講解的內容,找到自身學習中的出現的問題,然后進行及時練習和糾正。學生對于正確聲音的理解,通常也是來源于教師口中的靠前唱或者靠后唱,或者要求學生的聲音明亮或結實,很抽象,學生在課后的練習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精髓,相反,可能還會在長期的誤解下,養成一些不良的歌唱習慣。比如:聲樂理論、聲樂技巧、發聲器官的構造、歌唱原理和方法等專業性的知識,由于學生自身理解、學習能力不足,會影響到以后學生對聲樂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積極性不高,那么學生在以后的聲樂學習中就會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1]。
(二)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不豐富
以往傳統的聲樂教學,都是教師在臺上講授,學生在下面記筆記,教授的理念也是傳統的聲樂理論、演唱技術等內容。近年來,國家對高校教育十分重視,要求高校培養更多的聲樂人才,很多學校進行了擴招,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教師需要負責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導致教師和學生的比例失調,教師所承擔的教學壓力也越來越重。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用于聲樂研究的時間越來越少,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出去學習,這樣就造成了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也不豐富的狀況,聲樂理念更新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2]。
(三)缺乏與專業相對應的教材
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時間短,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兩年半,所以他們的教材大多都是借鑒本科院校的聲樂教材,并進行了壓縮,教材上涉及聲樂理論技巧和教學法相關知識的內容較少,大部分都是以歌曲譜例和演唱分析為主。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后,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所以選用教材時,要注意多加一些聲樂理論知識和聲樂教學法方面的知識。這樣就能很好地與學生畢業的就業方向緊密結合,實用性較強。以上是對當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當前社會,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高校聲樂課程教學中,更能培養出符合當代需求的、具有個性化、專業化的應用型大學生。
二、混合式教學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中的設計
(一)聲樂課程中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混合式學習是由傳統課堂轉變而來的整合了各種靈活的教學方式的學習范式。它是把傳統教學的優勢和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二者優勢互補,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3]。通過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授課教師能夠借助信息化的技術,豐富教師的教學,及時地更新教學內容。對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學生,可以在線上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在線上教學平臺給學生發布學習課件,如微課教學視頻、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視頻等,學生可以在平臺上自主學習,可以查閱資料,對于不懂的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在平臺上跟教師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以回答學生的疑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并能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依托線上教學平臺以及線下課堂授課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強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確保聲樂專業的現代音樂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二)聲樂課程中混合式教學的設計
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聲樂課程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體裁、題材聲樂作品的表演與教學。在教、學、做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強調實踐。課程分為聲樂技術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參加校內校外實踐活動)兩大部分。線上:教師可以錄制微課上傳到大學生慕課網。學生在線上平臺可以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可以掌握基礎的發聲理論知識,教師也可以及時地進行線上指導。線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平臺學習課程內容中,遇到的重難點,及時完成教學與互動,及時反饋學習情況,讓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得到及時的鞏固提高。在能力培養方面,學生需要參加學校的實踐教學項目,如實習基地實習、畢業匯報、各種聲樂比賽及音樂會等[4]。1.線下課程資源建設首先,選擇教材,優秀合適的教材應該緊密聯系和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和進度,提高教學質量,好的教材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沒有合適的教材,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學生基礎,自主開發合適的教材,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其次,充分利用學校的有效資源,比如專業的幼兒歌曲演唱、表演的場所,如音樂廳、演播廳、合唱教室、多媒體功能教室。為保證線上教學順利開展,學生可以通過曲庫資源、數字校園圖書館、音樂舞蹈系資料庫、歌曲資料包等線上學習平臺自主學習,展開討論。最后,錄制微視頻,教師按照每個單元里的每個課程的教學內容錄制視頻,每個視頻要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點的講述,要把重難點交代清楚,視頻里面可以加入歌唱家的演唱視頻、PPT、圖片等素材。微視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視頻實踐不能過長,一般控制在8-10分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進行學習,如果視頻時間太長,學生容易走神,失去耐心,這樣就失去學習的興趣。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2.線上課程資源建設依托線上平臺,建立豐富的資源庫。首先,根據課程教授的內容,分成若干個單元,比如聲樂基礎理論及其技巧的講解、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風格的把握和內容的解讀、舞臺表演的核心技巧等知識錄制成微課上傳到線上平臺。其次,改革聲樂教學傳統模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微課視頻、3D影像等技術手段結合講解、示范,更為直觀地分析演唱技術,實現真憑實感的體驗與學習。把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以筆者錄制的《聲樂》混合式課程為例,課程共有20個章節,每個章節分成三四個知識點,按照每個知識點分別錄制相對應的教學視頻,視頻都控制在十分鐘之內。最后,把課程相關的PPT、教案、音響資料、中外歌唱大師演唱及講堂視頻網絡鏈接、課程拓展資料等內容建成完整的課程資料庫,并上傳到大學生慕課網[5]。3.線上線下教學相融合,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線上線下教學實際上體現了“先學后教”的思想,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自己錄制的微課視頻,學生課前通過微課視頻自主學習,將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深刻的知識點和重難點記錄下來,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針對聲樂課程的聲樂觀念、聲音的吐字、歸韻、歌唱理論等技巧知識,和教師共同探討,實現師生有效互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和自主思考能力,還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把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帶到課堂上與教師一同探討交流。總之,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相結合,可以充分實現二者教學的優勢。比如技能課程,學生先自主學習、思考,課后再進行技能技巧的鞏固練習。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在學習中展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三、混合式教學在聲樂課中的應用
(一)以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為例,課前,教師把歌曲學習的內容錄制成視頻或者音頻發送至網絡平臺,內容包括歌曲節奏錄音、旋律錄音、教師演唱視頻或者歌唱家演唱視頻等,讓學生進行課前學習。學生采取以宿舍為單位的小組形式,用全民K歌的形式錄制作業并進行上傳。然后小組組長收集并記錄,尤其是個別學生演唱中遇到的困難部分,做好記錄,爭取做到正式上課前了解班級每位同學的概況[6]。(二)課中是聲樂課最重要的部分,一節課為45分鐘。首先,練聲時間為5分鐘,分為哼鳴訓練、“mima”母音的跳音、“mo”母音連音,教師邊彈琴邊進行示范講解。其次,學習歌曲部分:教師帶領學生了解這首歌曲的背景及其意義;全班同學帶有感情地去朗誦歌曲的歌詞。再次,講解歌曲重難點部分。要注意搜集班級里課前反饋的情況,講解重難點部分主要分成歌曲節奏、歌曲旋律、歌曲歌詞、歌曲表演四個部分進行講解;旋律難點分為一字多音現象、同音演唱現象;歌詞基本上要求學生掌握窄字寬唱、寬字窄唱的基本方法;表演要求隊形及舞蹈動作符合歌曲情緒。每組學生盡量要求現場背誦歌曲的旋律跟歌詞,然后對小組里面問題較多學生進行單獨講解,需要8分鐘時間。最后,小組聲樂匯報并且需要視頻錄像,每組限定兩分鐘,需要12分鐘,教師在每組演唱完畢時要進行點評以及修改,在點評和修改的同時應該注重個別基礎不好的學生,不要單純只是演唱歌曲,還要表達歌曲本身的情緒。在課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自評、互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多元即時評價、反饋整改。混合式教學效果良好,教學環節設計邏輯清晰,合理流暢,還可以融入思政元素體現中西方優秀文化內涵,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師生互動需要加強,問題設計與學生回答需進一步精練,緊密圍繞教學重難點。職業導向需要進一步強化,教學可視化效果可以進一步豐富,尤其是聲音頻譜技術的使用。(三)課堂總結。課后經過指導后,小組再進行以宿舍為單位的聲樂匯報,把編排的視頻和關于兒歌表演唱的教案、總結提交到網絡平臺供大家欣賞和學習參考。在課程中更新混合式教學理念,融合課程思政元素,精練任務,科學講解,專業訓練,注重細節,落實效果。全面展開課前課中課后學習,課前由單一針對還課作業的反復演唱練習發展為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小組配合初步完成布置任務,打開學習思路,科學訓練,導入新學,課中更多注重學生課前準備,思考的闡述、分析,不僅聚焦技術訓練,同時強調文化融入。注重教師的評價和反思拓展鞏固,注重實踐的直觀操作,課后作業針對性強,延展性大。(四)完善課后學習,實現多元化考核機制。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課上講授,課后布置作業,但是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都不高。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教師通過微視頻的方式進行線上教學,教師發布討論話題,可以根據學生提出問題,隨時向學生解答疑惑。也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線上和線下的表現等進行打分,線上學習包括登錄平臺的次數、上傳演唱視頻情況、課程作業、線上視頻學習時長等;線下學習包括出勤情況、課堂活動、藝術歌曲演唱、多元形式拓展活動。這種考核內容更加全面,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考核方式[7]。同時,定期開展班級音樂會,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比賽,可以在學習作品曲庫中抽取一首,在音樂廳與藝術指導配合,可以選擇獨唱,也可以小組唱、男女生二重唱、合唱等形式進行實踐,可將小組的表現和每個學生的表現記錄到學生的成績考核中。
四、結束語
綜合以上,筆者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聲樂課程教學現狀,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探究了高校音樂教育課混合式教學在聲樂課程中的設計與應用。在高校音樂教育聲樂課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得到了更普遍的關注,它主張把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和數字化的優勢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利用線上的優勢,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聲樂課程的興趣。如今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應該緊跟時代潮流,以混合式教學來優化教學效果,提升音樂教育聲樂課程改革實效性。
作者:李蕓蕓 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現狀
- 下一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應用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