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2 10:17: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篇1

關鍵詞:護士心理健康自我調適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其主要原因就是護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環境差;病人要求增高,社會期望值高,護士工作量大,責任重,競爭強,使護士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偏差越來越大。而目前社會各界對護士的關注程度沒有提高,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不具體,或還沒落到實處。護士通過自我心理調適,來促進或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一、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內涵: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關系的維持,即不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獲得和確保,還要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健康服務的能力。

2、護士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指護士在內外環境允許的條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護士角色的認識:即正確的了解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職業。這是護士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之一。護士只有對自己的職業角色形成正確的認識,并接納它、愛上它,然后才能真正的做好護理工作,才不負“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

②健康的護理心理環境:這種環境是指從事護理工作的內心活動背景。護士的護理心理環境是否穩定,是否積極、樂觀,將直接影響護士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其所從事的工作。

③護士的慎獨性:心理健康的護士能在護理工作中嚴格進行慎獨活動。

④抗護理焦慮:這一標準表現在護士遇到困難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反應適度,保持鎮靜,能耐挫折和困難的考驗。這是護士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

⑤良好的護理人際關系:一個心理發展健康的護士必須能融洽地協調好人際關系。良好的護理人際關系是護士工作順利的前提條件,是護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條件。

⑥護理環境的適應與改造:護士心理健康與否還體現在護士是否能適應不斷發展、不斷改變的護理環境,是否能接受護理事業中出現的新事物,是否能積極地改造不良的護理環境。

3、護士心理健康現狀

①對30名護士進行測評:結果護士心理健康總均分比常模高.各科護士在強迫癥狀、軀體化、抑郁因子上高于常模,有極顯著性差異P

②分析其主要的心理沖突為:a、對護理工作的高要求與現實待遇相差較遠,引起心理失衡;b、缺乏決策自由;c、共同參與、商議的權力受限;d、對工作環境缺乏控制;e、職業快樂感缺失嘲。

二、心理健康自我調適方法

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的因素無非來自三方面:即社會、醫院和個人。社會因素和醫院因素對護士的心理健康作用雖不容忽視,但它們畢竟屬于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外部因素;而護士的個人因素則是引發護士心理健康問題的內部因素和主要因素。所以要想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首先應該從護士的個人因素人手,通過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來促進或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

1、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1)對自己的能力、行為和性格等特點能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不受別人的左右;(2)對自己職業角色的認同,做到熱愛護理事業,熱愛工作。對自己的本職工作能帶著強烈的使命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

2、努力工作,學會休閑:護士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之余時間,留給自己意外的短暫空白,培養各種興趣和愛好,使業余生活盡量豐富多彩,精神生活多滋多味,調節情緒,增進心理健康。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護士的人際關系可分為護士與病人、護士與護士、護士與醫生、護士與其他人四種。只有放棄權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諧地對待病人,接納他人的非十全十美,同時不把自己的標準加于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尊重他人的個性。這樣才能獲得自己所需的人際互助,集思廣益,與他人攜手愉快的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4、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產生各種心理矛盾,有時還不免會陷入煩惱與憂愁的包圍中,如果心理得不到及時的調節、疏通,就可能引起強烈的心理沖突,并在一定條件下引發某些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只有以樂觀的心態來笑對困難,才能重新恢復心理的平衡。

5、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培養自身的優良意志品質,喜不狂,憂不愁,勝不驕,敗不餒,煩不躁,忙不亂,冷靜地解決一切不愉快的問題,保持樂觀而平靜的心態,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

6、注意生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生理。保持身體健康必需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第一,積極防止腦力疲勞和過度疲勞,注意勞逸結合,防止大腦過度疲勞;第二,加強大腦的營養,注意大腦的營養供應;第三,加強身體鍛煉,堅持體育鍛煉,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參考文獻:

篇2

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課堂

近年來,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身心疾病已成為中學生休學、退學甚至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解決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的。

面對中學生學習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教師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觀指導,使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學習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努力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所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等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他們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沖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過程得以正常發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并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健康地發展。

同時,教師在上課時應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語營造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在愉快中求發展,用對教學的熱情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共鳴,激發學生愉悅、興奮的狀態。

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1.增加學習興趣,正確面對學業壓力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具有強烈求知欲望和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不僅僅局限于對已有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樂于接受其他學科的新思想、新知識,從而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把被動的學變成主動的學。學生應積極主動發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和諧人際關系在學習與生活中人際關系與人的心理健康之間具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健康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學生培養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有助于學生群體意識和親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增強。同時學生還應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對情感問題合理認知,在積極健康的交往中不斷發展自我、提高自己。 3.樹立正確自我意識,培養良好個性品質自我意識是學生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來說自我意識包括大學生對自己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學生若過高評價自己,就可能會自負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過低評價自己,就可能會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自我意識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之間具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應在積極開放的人際交往中,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培養自身良好的個性品質,不斷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完善自我。

4.正確面對挫折,保持樂觀情緒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的障礙。在心理學中,挫折主要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在人的一生中,挫折人人都會遇到,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它。學生應正確面對自己在學習、感情、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各種挫折,悲傷和憂愁時既不壓抑自己,也不放縱自己,通過運動、放松、轉移、幽默、升華等多種方法調節情緒,適度控制,合理宣泄。不斷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和愉快開朗的心境。

三、營造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發揮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并且以這些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使學生們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目前,一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風氣,給學生的心理素質造成惡劣的影響,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極為不利。另外,某些宣傳媒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傾斜,如報道大款大腕多,而報道艱苦創業少,報道港臺明星多而報道英雄模范少,報道個人奮斗多而報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學生追趕時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現象。因此,就必須進行社會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穩定學生的社會心理,使他們有正確的心理選擇和取向。并且,中學階段對于其的學習生涯中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尤為重要。由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須的。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普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會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則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德智體諸多方面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1]健康教育任重道遠。中國成人教育,2006,(02)。

篇3

(1)提升員工的創造能力

對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升員工的創造力,使員工在工作中能夠積極面對工作中的困難,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能夠主動地承擔工作。

(2)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

對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塑造企業良好的形象。員工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夠面對工作中存在的壓力,能夠以正面向上的態度、堅強的意志去面對工作,從而促使企業的發展,使企業以積極健康的正面形象示人,從而在社會中穩定自己的地位。

(3)增強企業發展功能

對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強企業發展的功能。根據調查,發現目前中國正在推行員工援助計劃,這項計劃旨在為員工爭取福利,主要是通過改變員工的工作環境,使其員工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從而使員工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去工作,促進企業的發展。

(4)改善企業的經營效益

對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經營效益。員工擁有健康的心理,就能夠從容地面對工作中的難題,在遭遇挫折時能夠冷靜面對,不會造成自暴自棄的情緒出現,這樣就能夠減少工作中的失誤,能夠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能夠得到更好的經營效益。

二、物探隊員工心理健康的表現及成因

1.物探隊員工心理健康的表現

經過分析調查研究,發現物探隊的員工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員工主要有攀比心理、盲從心理、疲憊心理、浮躁心理、抑郁心理等問題。員工之間由于是競爭的關系,所以經常會出現互相攀比的心理;有些員工會根據工作中一些人員的重要性從而產生盲目跟從、不辨是非的心理現象;還有一些員工由于經常從事相同的工作,從而產生疲勞心理;還有些員工技術不夠而又想好好表現、創出自己的天地,從而不能夠腳踏實地地工作,存在浮躁心理現象;還有些員工不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交往關系,遇到問題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求助別人,害怕集體,從而導致抑郁心理問題。

2.物探隊員工心理健康的成因

分析發現,物探隊員工之所以出現這些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原因:

(1)質量安全

質量安全問題在工作中非常重要,這方面也是物探隊員工主要注意的方面之一,在質量安全方面無論出現什么失誤,都會使員工擔負責任,或者是對員工進行處罰,嚴重者甚至會令員工直接辭職。所以企業都比較重視這方面,這同時也導致員工常常會處于緊張疲勞的狀態,就怕會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工作上的問題,給自己壓力,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2)婚姻家庭

有時候因為工作原因,導致員工與家人會出現聚少離多的現象,有時候家人因為這些原因從而與員工之間的關系破裂,使員工無法安心地工作,在員工面對家人的不諒解、子女的教育方面出現的問題時,常常會影響工作時的心理狀況,從而引起心理問題。

(3)市場競爭

市場競爭的壓力對物探隊員工影響非常大,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員工有時候會面臨沒有工作的情況,沒有工作,代表掙不到錢,這樣就無法養活一大家子,這樣就會讓員工一直處于沒有工作的壓力之下,在面對工作時,會擔心之后沒有工作的情況,從而使員工心理逐漸積累壓力,扭曲心理,產生心理問題。

(4)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也會對員工的心理產生影響,有些員工集體意識不強,不喜歡或是不習慣與他人相處,再加上工作的競爭原因,更使員工在利益等誘惑下,逐漸地失去集體意識,產生矛盾,有時候會導致自卑等心理問題。

(5)不良性格

性格的好壞是影響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否內在原因。好的性格會讓員工能夠積極、樂觀向上地工作,面對工作中的困難能夠淡然處之;而不良性格的員工在面對工作的挫折時,會自暴自棄,無法正視自己的弱點,不能夠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導致心理疾病。

(6)環境艱苦

物探隊的工作環境有時候會非常惡劣,員工在面對惡劣的環境時的心態不一樣,導致工作情況也各有不同。有時候過于惡劣的環境會讓員工從心里產生恐懼的心理,從而影響工作的進程,甚至是無法工作。

三、加強物探隊員工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1.把握特殊時段員工的心理規律

①在績效考核的時段,在這段時間,主要是考核員工工作的情況,在這時段考核員工一定保證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員工,使員工能夠得到民主的考核評比;同時要經常和員工進行談心,了解員工的真實情況;能夠量化考核的項目盡量量化考核,減少考評的繁瑣性,這樣減少員工的心理壓力,更有利于員工工作。②在個別家庭變故的階段,一定要了解員工家庭方面的情況,尤其是在員工在面對一些天災人禍、家庭紅白喜事等等方面的時候,要多和員工進行及時地溝通、了解,采取合適的方式幫助員工。③在改革調整階段,由于員工之間會根據個體的工作情況進行升遷等情況的發生,或者是在應聘時,我們一定要注意關注員工的心理狀態,采取科學、合理的改革調整方案,公平地進行調整,保證員工都能夠知道改革調整之后的情況。④在重要的處罰時段,要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處罰員工,避免員工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要充分了解員工出錯的原因,采取合適的懲罰方式,在適當的場合、時間段進行公開或者秘密處罰方式進行懲罰,一定要和員工溝通好,保證員工能夠接受公平的懲罰。

2.建構有利于員工心理健康的幫扶體系

網絡體系,是指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及時地了解員工的心理,設立可以讓員工進行心理咨詢的平臺,獲得心理健康咨詢的渠道;師資體系,培養相關的心理咨詢師、機構等,使員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心理問題,能夠有咨詢的場所、咨詢的對象;組織體系,主要是企業建立相關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組織系統,例如放松室、宣泄室、咨詢室等心理輔導室,從而適合不同個體找到解決各自心理問題的方法;制度體系,主要是制定相關的制度、規定等讓員工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大力普及心理的調試知識

大力的普及心理的調試知識,教導員工掌握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式:靜默松弛法,教導員工經常性地松弛自己的肌肉,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客體上等等,從而放松心情;心理暗示法,是指企業上級領導對員工進行工作安排時,可以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向員工發出工作要求;彼此挑戰法,是指在員工之間形成一種互相競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工作模式,提升員工的自信心,使其能夠更好地溝通,了解集體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希望寄托法,這主要是在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時,教導員工要保持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工作態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游戲訓練法,企業可以設置一些游戲,幫助員工放松,在游戲過程中體會工作的樂趣,從而促進員工言行、心理的正常發展。

4.科學地用好激勵調試方法

科學地利用激勵調試方法,是說,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表揚與批評方式的采用對員工心理的影響。在表揚員工的時候,根據員工做好事的多少依次進行表揚,或者是根據好事的重要性進行表揚,這時候注意一定要多次表揚,這樣才能使員工心情更加愉快;在進行批評時,要把所有需要批評的事情一次批評完,這樣員工會減少心理的苦悶,能夠更好地調整過來;在既需表揚又需批評的時候,要先批評后表揚,這樣員工體會著先苦后樂的心理變化,更有助于員工的心理健康。

5.引導員工樹立五種重要的理念

引導員工樹立五種理念,是說要教育員工掌握五種自我調試心理的方式:培養利己利人的健康意識。為了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我們一定要學會正面面對生活,不逃避現實,為了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我們要不斷地挑戰困難、挫折,不斷地完善自己;建構尋求幫助更要靠自身的健康理念,我們在工作中要養成集體主義的意識,我們在遇到苦難的時候,不要因為偏激的自尊心,而不肯向他人求助,在自己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向他人尋求幫助,當然在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最好是獨立解決,鍛煉自己的能力;樹立起人人腹中皆有千道光芒的健康意識。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千道光芒,我們心中都有自己堅持的原則和信念,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我們要明確自己堅持的理念,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為誘惑所迷住,努力找出自己堅持走的道路。

6.堅持不斷地強化治本之策

堅持不斷地強化治本之策,是指要解決員工心理健康問題,我們要從根本上,也就是從員工生活、工作的環境上入手,為了讓員工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創造性地豐富員工的精神生活,可以為一些惡劣環境下工作的員工帶去一些精神食糧、例如書籍、漫畫等等,讓員工工作至少不會感到空虛無聊,而且還能夠陶冶情操,使身心得到放松;可以通過改善員工工作條件,滿足員工生活、工作方面的一些需求,從而使員工更加賣力地工作;企業還可以為員工創造更多的工作量,使員工不會因為沒有工作而苦惱。在對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綜合采取上述所提出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員工的真實想法,從而找出解決員工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從而“對癥下藥”,使員工保持健康的心理去工作。

四、結束語

篇4

【關鍵詞】運動員心理健康;促進策略;前控制

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體育競賽不僅僅是體能和技術和戰術的較量,而且也是心理素質的對抗。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運動員的技、戰術水平和身體素質越來越接近,但比賽的成績往往相差懸殊,這其中心理因素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求運動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技、戰術素養和出眾的身體條件,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運動員的心理壓力超越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勢必給運動員心理上帶來憂郁、悲觀、煩燥、惆悵等消極心理,影響運動員的訓練或比賽。因此重視運動員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擺在 我們面前一個十分急迫又嚴肅的問題。

1 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個體的適應客觀環境的以及積極的心理狀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癥,而且是一促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安寧的狀態”。由此可見,運動員的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保持心理健康對運動員的成才有著重大意義。心理健康的標準目前尚無統一說法,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標準也不一樣。

2 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及存在問題

運動員的生理、心理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穩定性和可塑性,特別是心理狀態不是一個穩定的常數,變得愈加復雜和向更高層次遞進。由于運動員的特殊身份,造成他們的心理變化因素增多,若處理不當,極易產生心理不平衡,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訓練和生活,存在一些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挫折心理:運動員在通往既定目標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所產生心理上緊張狀況和情緒上的波動。表現為痛苦不堪,悲觀失望,精神委靡,情緒失控,訓練無精打采,成績不提高,比賽失利。

2.2 焦慮心理:成就需要得不到滿足,訓練比較刻苦,但比賽成績上不去,隊友、教練看不起等等,會給運動員造成一種壓力,這一系列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緊張、不安、焦急、憂慮甚至恐懼。

2.3 逆向心理:運動員對運動隊組織的一些活動常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偏激態度,特別是在訓練中,不執行運動訓練計劃,不按教練要求去做,表現為不配合,不響應,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2.4 厭練心理:運動員由于動機的變化或受到挫折而厭倦訓練,造成對技術、戰術的認識水平下降,運動成績下降,與教練員關系發生沖突等,使訓練興趣、動機消失,信念和意志降低。

2.5 嫉妒心理:

表現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嚴重,看到其它隊員成績提高或技能進步而嫉妒,影響了自己的進步與發展。

3 促進運動員心理健康

目前,各運動隊中出現不健康的問題已擺在我們面前,這種現象給訓練工作造成不良影響,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在運動隊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消除運動員中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3.1 加強心理教育:

提高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過講座、選修課等形式,普及心理學知識,達到提高運動員健康人格水平的目的。

3.2 開展運動員心理健康咨詢:

助運動員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在情緒上排除疏導運動員的感情沖突,疏導他們改善認識結構。在生活和訓練中建立與人相處的和諧關系,為運動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3.3 加強對運動員的思想教育,教育運動員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胸襟開闊,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拘泥于個人的感情,遇到困難和挫折能用正確的觀點和態度去對待,努力幫助運動員建立良好的心態。

3.4 優化訓練環境,活躍訓練氣氛。

科學研究發現,環境對人的大腦活動和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優美的訓練環境,豐富多彩的訓練方法,既能使運動員賞心悅目,產生一種舒適感,又能使他們心情保持愉快,緩解緊張心情和焦慮的情緒。

3.5 心理健康的調整:

教練員應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讓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控制在最佳范圍內。幫助運動員掌握一些擺脫消極心理的方法(如精神發泄法,升華法和表同法等等),使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為完成繁重的學習和艱苦的訓練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

4 加強運動員賽前的心理控制

良好的賽前心理狀態,是運動員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體力、技術和戰術水平,形成最佳的比賽心理狀態,全力以赴參加訓練和比賽,并取得優異基礎。除了在日常生活和訓練中培養運動員的心理健康以外,在比賽前為了使運動員在比賽中發揮出更好的成績,賽前的心理控制也十分重要。運動員和教練員都應重視賽前心理控制。

4.1 形成運動競賽的專項心理素質:

進行運動競賽,首先要求將平時訓練的心理素質轉變為臨場競賽的需要。運動競賽在運動強度上、技術動作熟練程度上以及身體負荷量上,均不同于平時訓練水平,這就要求進行心理素質轉化的準備性訓練。

4.2 促進對比賽環境的適應:

任何比賽環境條件都是不可能等同于平時的運動訓練的。不少運動員正是由于不能適應賽場上的情況而導致失利的。教練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引導運動員作好這方面的準備工作。例如,到比賽場地進行適應性的訓練,熟悉場地器材,模擬賽場環境、對手、觀眾、裁判以及氣候等,來加快運動員的心理適應。

4.3 淡化比賽名次,減輕心理負擔:

名次等一些硬性指標,對于運動員來說可以是一種動力,但是在壓力過重的情況下,這種指標壓力往往會給運動員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想贏怕輸,在比賽中患得患失。對于這種運動員,教練員要講究一個語言的藝術,在比賽前應該盡量避免給運動員下達硬性的指標任務,從而減輕運動員的心理負擔,輕裝上陣。

4.4 正確分析比賽中對手的情況,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這種優勢和劣勢不是指比賽的最后結果,而是敵我雙方的強弱對比。教練員應幫助運動員正確為自己在比賽中定位,充分了解對手,找出克敵制勝的方法,避免運動員在技、戰術運用上的盲目性。

4.5 進行自我暗示,形成良好的比賽心理狀態:

自我暗示,是一種自我刺激的過程,是一種很好的控制手段。通過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較好地解決心理能量的恢復問題,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堅強的信心,確立長遠的目標,更好地進行比賽。

篇5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后,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于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征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兑庖姟访鞔_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后,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于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于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篇6

關鍵詞: 大學體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現狀 教育措施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屬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約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據天津市的統計,在該市5萬名大學生中,約有16%以上的學生分別患有恐怖癥、焦慮癥、多疑病癥、強迫癥、抑郁癥和情感危險等?!度嗣袢請蟆?989年8月15日報道杭州市《大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結果,在2961名大學生中,16.79%的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趨勢。從對我院一、二年級4000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來看,18%有心理障礙,69.8%有心理問題。

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據北京市16所大學的調查,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分別占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還應特別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讓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標準有一理性認識

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在:

2.1正常的認識能力

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以及既穩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如何。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2.2穩定的情緒

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同樣,情緒穩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2.3優良的意志品質

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酥谱约旱牟涣加皇苡泻Υ碳ふT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2.4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憂人之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個大學生無端懷疑別的同學在譏笑他,不論別人怎樣解釋,他都固執己見,這就是人格上的一種偏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2.6合理的行為

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以上標準,應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可針對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自身修養,以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高校體育教育應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

3.1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還不夠,因而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各級領導、組織必須慎重對待并加以研究,以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并使他們能保持健康的發展。其中,要制訂符合我國情況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計,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活動目前在社會上已有開展,有些高校也已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活動,但是尚不普及,這就使得許多學生有問題只能悶在心里,長此下去,就極容易造成學生產生心理障礙。

3.3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從根本上促進和發展其心理健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已經或正在形成,此時對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對于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能支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而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3.4加強體育課和豐富各種課外文娛活動,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加強體育活動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因此,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峰.高校體育課中的健康教育初探.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02).

[2]閆建端.談高校體育課學生的心理負荷.寧夏醫學院學報,1998,(03).

[3]張耀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04,(S1).

篇7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059-02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加劇,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爆炸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工業化、都市化、人口密集化等等現代城市的特征,都可能給人們造成巨大、沉重的心理壓力,從而也給人們的心理健良帶來嚴重的威脅.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當然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同樣的威脅。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詞最早由美國精神病學家斯惠特(Sweeter W)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內部心理和外部行為和諧、協調,并適應社會準則和職業要求的良性狀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不斷地有新的認識。在重視生理衛生,維護身體健康的同時,將生理、心理和社會醫學并為一體。世界衛生組織曾對健康概括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良好狀態和安全、安寧”??梢?,健康至少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的保證。

(二)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

根據大學生生理特點和社會發展對青年學生的特殊要求。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有以下4種:

1、有明確的自我意識

這是與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條件。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正常的交往活動,對自己和對別人以及兩之間的關系都能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能“自我接納”并能接納別人”,與他人友好相處,達到人際關系和諧。

2、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這是與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條件。心理健康的人,樂于與他人交往、合作、溝通,以尊重、信任、寬容、理解的心態與人相處,不無故猜疑、嫉妒、仇視他人,樂于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同事。

3、能有效地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具備正常的智力水平、積極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因此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態度是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能從成功中體驗到自尊、自信。不會因失敗和不勝任而經常產生困惑、焦慮、絕望等情緒障礙,而是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致力于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學習和工作,并能從中得到樂趣,即使遇到困難和阻力,也能設法克服和排除,直至取得成功。

4、有良好的情緒自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學生在一般情況下其內部心理結構總是平衡的和協調的,既有適度的情緒表現,又不為消極的情緒所驅使而導致行為的失調。能保持比較平靜的心境、清醒的頭腦和控制行為的自覺性,因而經常保持愉快、樂觀、滿足等積極的情緒體驗。

二、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處于迅速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渡時期。社會經驗相對不足,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對自己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而且又很敏感,受到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思潮的沖擊,便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應問題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家人的庇護下,對生活事件的應對策略與生活對他們的要求很不相稱。他們在遇到某些事情難以處理時,雖然能夠對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內在原因進行一番分析,甚至引用一些心理學理論來解釋,但最后還是不知如何解決。

(二)學習問題

主要表現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成績不好,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所學專業興趣不濃。另外,對大學學習方法不適應。這樣就帶來了很大的心理負擔,部分同學出現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頭疼甚至神經衰弱,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更多的同學身感自尊心受挫,由過去的自負變為自卑,情緒低落,喪失學習積極性。[1]

(三)人際交往問題

有的大學生不會處理人際關系,不會與人交往。自卑孤傲,部分學生由于貧困或自我表現能力局限而產生自卑心理,也有學生自視清高產生孤傲心理,有些學生在交往中因膽小、孤僻、害怕而自我封閉;猜疑防御,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對人不信任,對人處處設防。

(四)情感問題

大學生在校園里談戀愛司空見慣。有些學生是心理空虛,以此為消遣;有些學生是迫于心理對異往的需要而談戀愛。產生許多戀愛中心理問題。例如,有的女生剛入學就接二連三地受到男生的邀請約會,因不知道如何應付而陷入苦惱之中;有的學生因看到周圍的人紛紛交友結伴而自慚形穢;有的學生因失戀而長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輕生;有些學生則是性心理方面問題。

(五)網絡心理問題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信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網癮,迷上網絡游戲。每天花大量的時間泡在網上,沉湎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意面對面交往。這樣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其次,迷戀網絡還會使人產生精神依賴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舉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行為怪異。[2]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篇8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相關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注情緒智力,教育界越來越注重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1990年Salovey和Mayer將情緒智力定義為“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Salovey和Mayer認為,情緒智力包括四個成分,即情緒的覺知、情緒的調節、情緒的理解和利用情緒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情緒智力包含四大技能,即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情緒促進思維過程的能力、理解情緒與情緒知識的能力、調節情緒以助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

應對是個體面臨應激情境時為減少壓力或傷害而做出的認知或行為努力,是對情境變量、時間因素以及從影響適應結果的一系列事件中得來反饋的反應。Lazarus 和Folkman 等提出,應對主要有兩種機能,即處理問題(“注重問題的應對”) 和減輕情緒痛苦(“注重情緒的應對”)。黃希庭等人的研究發現,存在應對方式的年級差異,但隨年齡而變化的趨勢則不明顯。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美國心理學家杰哈塔(Jahoda,M.)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它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自我認知的態度,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安定的人格,自我調控能力,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和積極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感知現實和各種行為,且能積極向上地改善和控制自身的行為,保持心態平衡的狀態。根據健康心理學觀點,個體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為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了解自己和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確的判定、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力,這些要素與情緒智力理論的內容有許多重疊,這也使得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和情緒智力的研究密切相關。

當今社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萌芽期,自我意識已初步完善,對自己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初中生在學習壓力和父母的期盼下,壓力會越來越大,他們的身心健康會隨之改變。

Ciarrochi和Deane等人對情緒智力、壓力和心理健康三者的關系做了研究,發現情緒知覺高的個體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有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癥狀。

以往的學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情緒智力、應對方式都分別進行了研究,其中有重點中學學生、大學生及高職生,卻忽略了農村學生。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家庭環境、成長環境不同,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和關注更是不同,他們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狀況是怎樣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初中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是否相關呢?鑒于此,我對農村初中生做了初步調查。

一、方法

1.被試

以江蘇省海安縣老壩港初中和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角斜初級中學的初一、初二學生為被試,共發放480份問卷,收回有效試卷363份,其中初一學生80名,初二學生80名,男生80名,女生80名。

2.測量工具

(1)王才康譯的“情緒智力量表”。

(2)“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3)“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

3.調查方法

隨機抽取學生,將男生和女生分在兩間教室,采用團體施測,請被試按照指導語作答,沒有時間限制,當場收回問卷。

4.統計分析

使用SPSS16.0進行相關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農村初中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與性別、年級、父母在家情況相關分析。由表1可見,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與性別和年級無顯著相關,與父母在家情況有顯著相關;應對方式與年級呈顯著相關,與性別和父母在家情況無顯著相關;心理健康與性 別、年級、父母在家情況皆無顯著相關。

(2)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情緒感知與強迫癥狀、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強迫癥狀無顯著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都呈顯著負相關;調控他人情緒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呈顯著負相關。

(3)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情緒感知與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積極的合理化解釋呈顯著正相關,與逃避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問題解決、積極的合理化解釋呈顯著正相關,與逃避呈顯著負相關;調控他人情緒與問題解 決、尋求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

(4)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問題解決除了與偏執呈顯著負相關,與心理健康的其余9個維度無顯著相關;積極的合理化解釋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心理不平衡呈顯著負相關;忍耐與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呈顯著正相關;逃避與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呈顯著正相 關;發泄情緒與強迫癥狀、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適應不良、心理不平衡呈顯著正相關;幻想與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平衡都呈顯著正相關。

三、討論

1.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本研究表明,高的情緒智力可以引導個體的心理更健康;相反,情緒智力低,會導致個體心理出現一些癥狀。可見能夠進行自我情緒調控和調控他人情緒時,可以調節好自己的人際關系,降低心理不平衡、偏執、抑郁、焦慮的發生率,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

2.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1997 年以色列心理學家巴昂提出,情緒智力是影響個體應付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農村初中生所處的環境、所受的壓力與城市小孩都不同,他們的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與城市小孩可能也不同。本研究表明,情緒感知和自我情緒調控的能力越強,問題解決、積極的合理化解釋的能力就越好,也不會去選擇逃避。農村初中生的應對方式在年級方面呈顯著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應對方式也會隨之改變。

3.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應對方式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為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應對方式也不例外。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消極的應對方式則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為了農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校和家庭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學會使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4.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的關系

面對壓力,可以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調節自己的情緒并加以緩沖,從而使心理健康??梢娹r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則可以調節和保持心理健康。對于心理健康來說,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會應注重培養農村孩子的情緒智力,改善他們的應對方式,從而促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結論

(1)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與父母在家情況呈顯著相關。

(2)農村初中生的應對方式與年級呈顯著相關。

(3)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與性別無顯著相關。

(4)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是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

(5)當今教育應重視農村孩子,不能忽略了他們,農村的孩子家境貧寒,父母又長期不在身邊,比起城市孩子,他們更缺少關愛,更缺少關注。為了不使教育界兩極分化,當今社會應當改善農村教育,多注重培養農村孩子的情緒智力,改善他們的應對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讓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使社會更和諧。

參考文獻:

[1]楊曉嵐.情緒智力理論簡介[J].廣州師范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9(5):64-68.

[2]井世潔.初中學生的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4): 1-5.

[3]陳樹林,鄭全全,潘健男,等.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11-214.

[4]黃希庭,余 華,鄭 涌,等.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1):1-5.

[5]徐光興.臨床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0-61.

[6]薛海珊.情緒智力的研究研究現狀及其展望[J].社會心理科學,2009(5):15-18.

[7]CarolL.Gohm Moving Forward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COMMENTAR IES,2000(5):222-227.

[8]劉雄英.高職生應對方式、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29(8): 101-105.

篇9

【關鍵詞】 五年制高職生 心理健康 學生 途徑

一、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的健康成長正日益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加強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直面“成長的煩惱”,是擺在學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五年制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進行簡單的心理咨詢或上幾節心理健康課,而應是全方位、立體化、綜合性教育過程,應該發揮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合力,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全面滲透、全程進行,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工作機制。

二、 五年制高職生的心理障礙問題主要表現在

1>情緒低落,精神苦悶,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這一特殊群體中,很多人不能正確面對自己和別人,或學習或長相原因,自卑,敏感,對別人的批評教育不接受,有逆反的抵觸心理,或產生莫無須有的苦惱,感覺自己人生世界里沒了任何顏色,這也是學生故意傷害別人或輕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不能很快適應學校生活,大學里的校園結構組成、教學方法、規章制度以及校園活動都不同于初中時期,在感覺豐富的同時又感到反鎖、復雜,難以接受與融入,學不進,無希望無目標,不思進取,從厭學到逃課、曠課,更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與社會混混走在一起,促使不良習氣的增長;

3>固執,信任度低,總覺別人說的話都在騙自己,妄自尊大,人際關系冷漠,獨來獨往,無集體意識,對老師也無尊敬與禮貌;

4>容易早戀,這個時期的五年制高職生,猶如高中時期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的日漸成熟,對異性同學慢慢產生好感,漸漸地將精力投入到戀愛上,只是感覺新鮮好玩,彼此填補心理空虛,有事情不向父母說,也不好意思說跟老師說,這樣就有了一傾訴對象,或心里想法問題或對某事某人看法等都可暢所欲言。

三、關注五年制高職生心理健康意義重大

1>心理健康有助于促進學習效率,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結果和實踐證明: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實踐活動效率,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們在自己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的調節和支配下的實踐活動,所以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心理健康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有關研究表明,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系非常密切,某種生理變化或疾病對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明顯的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如思想情緒意志動機性格等都會影響個體的內分泌骨骼消化呼吸生殖和免疫系統等生理活動,健康的心理對人的身體健康的良好作用是藥物所不能代替的,而不健康的心理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不亞于病菌,確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開來,心理健康能促進生理健康。

3>心理健康問題嚴肅、認真、重大,任重道遠的問題,現今通過各種訊息傳播媒介不難發現,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由于不思學習,空閑時間外出閑轉,經不住外面魚龍混雜世界的吸引,離家出走,一步步在賭博、搶劫、盜竊等犯罪道路上越走越遠,沒錢用問家人要不給的情況打罵父母,更甚至親手殺死自己親生父母等令人難以置信、駭人聽聞的事情發生,足見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四、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教學生正確認識客觀環境,加強自我認識

現實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在自己沒有能力美化、改變的情況下,就正確地認識環境、適應環境、融入環境,正確認識環境同時才能逐漸提高自我認識,積極參加校內或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從科學的角度觀察分析客觀存在問題,正確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同時要加強自我了解,客觀全面認真細致地評價自己,避免盲目性,樹立自信,提高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

2>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心理健康

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其心理的健康與否有著密切的聯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朋友多,人際關系和諧,因此人們之間可以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樣就可以降低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于心理健康;若人際關系惡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話不想說,也不能說,只有把所有的問題都壓抑在心中,這樣,產生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問題積蓄和放大,這樣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我們可以教給學生主動地與他人交往和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學會換位思考,領著學生學習一些有關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和方法,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3>積極向上的情緒有利于心理健康、身體健康

積極向上的情緒不僅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而且能增強人對疾病的抵抗力和更有效適應環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通過腦垂體使內分泌保持平衡,使人感到輕松愉快。研究表明,如果情緒常年壓抑、沮喪則會升高膽固醇和放大人的疼痛感。如果你對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無論是擁有一個貼心的伴侶,擁有一定的成就,還是自己還活著這個事實本身,這種感激之情都可以增強免疫功能,降低血壓,令整個身體的康復速度加快。所以,要讓學生懂得情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助人為樂,多看多想多做積極愉快的事情,多聽多說積極愉快的話。

4>注意科學用腦,進行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

篇10

關鍵詞:體育運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中圖分類號:G8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673-2111(2008)08-1 63-03

作者:王樂偉,湖南工業大學體育部教師;湖南,株洲,412008

21世紀的今天最大的財富是人才。一流的人才應具備一流的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大學生今后才能適應社會激烈的競爭并立于不敗之地。而體育運動可以幫助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這個問題展開以下的論述。

1、心理健康

1.1 心理健康的定義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做出了如下的解釋: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處于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僅有安全感、自我狀態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外部環境。它一般可理解為情緒的穩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兩個方面,但這種穩定和成熟的狀態是相對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切都在變化的社會中,沒有人會有一成不變的精神和情緒狀態。只有將制約人格的各種條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職業、社會地位、生活演變等很好地協調起來,并能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創作環境,才能稱之為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笔澜缧睦硇l生聯合會則將心理健康定義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心理健康解釋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比毡緦W者松田巖男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本癫W家門寧格(Menninger K.)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滿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正常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于社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庇⒏窭?English 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心理善。當事者在那種善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發展其心理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生活,不僅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鄙鐣W家W.W.Boehm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币陨系母鞣N觀點說明,當前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統一,不過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所作定義被廣泛承認和引用。

1.2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化。由于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對于怎樣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個統一標準。2003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11項標準:(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和個人成就有“有價值”的感覺;(2)充分了解自己,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和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4)適當接受個人的需要,并且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估計:(6)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無過度幻想;(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的不同而變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的,個人所從事的事業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10)在集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重視集體的需要;(11)在不違背集體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個人獨立的觀點。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人不做過分的諂媚,也不過分尋求社會的贊許。美國學者坎布斯(bs)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4種特質:(1)積極的自我觀念;(2)恰當地認同他人;(3)面對和接受現實;(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提出判斷心理健康者的10條標準:(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違背團體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個性發揮。我國黃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斷心理是否健康的5條標準:(1)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否符合相應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2)能否堅持正常的學習和工作;(3)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4)個人能否與社會協調一致;(5)有沒有完整的人格。北京大學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條標準:(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4)熱愛生活,樂于工作;(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諧;(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2003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11項標準較為全面并被廣泛采用。

1.3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制定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基礎和專業知識,也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同時他們也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我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衡量標準的制定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整體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主客觀相結合的原則;(4)以評促發展的原則;(5)靈活應用的原則;(6)個性性原則。還要注意到:(1)堅持心理健康的相對性;(2)審慎使用心理測量的結果;(3)全面、綜合考察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4)關注心理狀態持續的時間;(5)注意區分心理健康標準和道德評價標準;(6)注意區分應激性心理問題與人格特質性心理問題;(7)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的尺度。

2 當代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產生的原因分析

2.1 對大學生活環境不適應

對大學學習生活適應困難,由于中學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少大學生入學后在獨立生活、獨立學習方面的能力欠佳。生活方面,一些學生過于依賴家庭,飲食起居受父母精心照料,進入大學后,生活上的一切必須依靠自己,因而許多地方不能適應,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焦慮與不安:學習方面,中學時代常依靠教師的安排與督促,進入大學后,教師的直接管理減少,而自己獨立安排學習進度與支配學習時間的要求大大提高,那些能力欠佳的學生就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應,許多困難不能獨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強,不良情緒隨之而生,長期下去便會產生某種心理障礙。

2.2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每門考試合格的壓力,爭取第一的壓力,發揮特長的壓力,這都使學生每天在三點一線式地緊張度過,同學們之間的競爭使個別同學不能忍受而走上絕路,而更多的同學則是默默忍受,只是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發泄一下,以緩解心中的郁悶。生活的壓力主要在于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對金錢的切身壓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這些低收入或貧困家庭的子女總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來可能完成的學習和工作任務,造成事實上的無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學生過分保護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經常經歷挫折,也同樣在內心產生消極的、敵對的情緒,有的學生甚至發展成自閉癥,或抑郁癥,而不得不退學。大學的學習中,教師不再是監工的角色,而是引導者的角色,正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的學生會感覺無所適從,生活和學習變得沒有目標,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緒低落。

2.3 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又迫于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壓力,有很多大學生開始戀愛了。由于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追求完美的愛情,這中間不免出現一些感情上的問題,這樣致使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學生對感情失去信心,甚至導致自殺。

2.4 個性缺陷與性格障礙

我國大學生大多數是來自過度保護和過度嚴厲的家庭,前者導致依賴、被動、膽怯、任性等個性心理傾向:后者導致冷漠、盲從、不靈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個性心理傾向。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是溺愛型,則子女會利己、驕橫和情緒不穩: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專制型,則子女消極、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經常出現分歧或互相拆臺,則子女會表現出圓滑、討好、投機、說謊的不良行為。這些個性上的缺陷往往導致大學生各種典型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發生。

2.5 就業問題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2006年共有400多萬的大學生需要就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異常嚴峻。很多的大學生都是背負的全家的希望到大學里求學,然后在大學畢業后可以留在一個好的城市。但是就業形式的現實使想要留在大中城市就業的愿望很難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學生因此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問題,產生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3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運動是對身體的教育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完成體育的各種功能,從而促進人體身心的全面發展。體育運動正是以人自身的身體運動來滿足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的一種社會活動。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重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3.1 體育運動能改善情緒狀態。提高學生自信心

體育教學是進行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過程,這個過程也包括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身體運動改善了自我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體育活動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并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運動興趣。體育運動還能使學生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消除心理緊張、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2 體育運動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

堅持參加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提高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和想象能力,從而為認識學習活動提供有效保證。另外,體育教學是融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和團結協作為一體的教學過程,通過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展。

3.3 體育運動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體育比賽是一種特殊的身體活動形式,采用公平、公正、公開的方法和規則,以相互間身體運動能力優劣比較的形式進行競爭,并爭取獲得比賽勝利的運動活動,體育競賽伴隨著成功與失敗,可以使學生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等良好意品質得到增強。體育競賽有嚴格的紀律與規則要求,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紀律性與自制力、公平競爭與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體育是一項合作性都很強的運動,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要密切配合,否則難以完成任務。因而,在體育活動過程中,能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