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心理學知識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8: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際交往的心理學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作為社會人都有進行和維持良好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特別作為高職學生群體,在大學校園內因人際關系不良造成諸多困擾,其中,自我意識心理障礙是造成不良人際交往最重要的因素,弄清自我意識障礙的成因可幫助大學生建立正常、和諧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自我意識;心理障礙;人際交往
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19世紀美國學者詹姆斯(W·James)曾對此做過廣泛而深刻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自我及其評價,自我測量又重新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高職學生中,常有不少大學生為不良人際關系而困擾,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而造成的。因此,對自我意識心理障礙的探求尤顯重要。
一、高職生自我及自我結構分析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以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自我的結構主要有五個層面,即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高職大學生首先應對自我有一個完整、正確的認知,詹姆斯提出過主我和客我的是自我的內容,那么就應分清的是主我是主動的自我,是進行中的意識流,也是認識的主體,而客我是認識的對象,即被觀察者,也包括一個人所特有的關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識與信念。主要是自我的動力成分,是活動的過程,客我則是制約主我的行動,羅杰斯認為,自我概念比真實自我對個體的行為及人格有更為主要的作用,因為它是個體自我知覺的體系與認識自己的方式。米德認為鏡我,是由他人的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們所隸屬的社會群體是我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個體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認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因此,高職學生要想在人際交往中順利,首先應把握好“自我”的概念的真實內容,明白主我、客我、鏡我之間的關系,才不至于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盲目的自我。
二、高職生的自我意識障礙成因分析
在人際關系中存在很多障礙,如社會方面有經濟障礙、地位障礙、語言障礙、文化障礙等,在心理方面有自我意識障礙、嫉妒心理障礙、羞怯心理障礙、猜疑心理障礙等,這里主要分析下自我意識心理障礙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一)自我意識過高即自傲型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進入大學校園的高職生相當一部分人是有著自傲心理的,由于對自我的不準確認知,不少人認為自己在外表、能力等方面均有過人之處,造成鶴立雞群之感,認為其它同學都比自己低下,加之家庭有經濟實力者更是如此,曾經有報道說某大學新生入學報道那天,把家里的空調搬到寢室,此事引起嘩然。由此現象值得我們反思和討論,同寢室的成是一個緊密而且親密的群體,群體內成員有一致性,相同性傾向,如果群體內有成員,由于各種因素諸好顯擺,自傲等造成的不一致,必會影響到群體內的其它成員,勢必會造成不滿而發生一系列矛盾,這當然會帶來人際關系問題。
除了行為因素外,自傲的語言因素也是造成不良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因,恃才傲物,自恃過度,因此在語言上常對別人有貶低甚至侮辱詞語,都是不當的,需知首先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次每個人的優勢和能力各有不同,以上不存在完美之一,包容別人缺點和缺陷的同時,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因此,高職學生應擬高自我修養,學會用詞,增加語言的藝術性。
(二)自我意識過低即自卑型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自卑,是指由于一些條件的限制不認識上的偏差,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某幾個都不為別人,從而產生的輕視自己,失去自信,畏縮的一種情緒體驗,據調查(李曉萍、孟祥昕,2000)有52.43﹪的同學認為自己與人交往中,曾經因自卑而使人際關系失諧。
自卑有多種表現方式,退縮或過分地爭強好勝是其中最明顯的兩種,都妨礙一個人積極而恰好其分地與他人交往,大量調查表明自卑心理一般多見于新入學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中,由于學習、生活環境的變遷,中學時期成績優異者可能在大學就排到了后面,另外,家庭經濟原因,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形成自卑的原因,一旦沒有優勢,就害怕與人交往,越不與人交往,越不合群,越容易被孤立,克服自卑應從認識、情緒、行為三個方面入事①從思想上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者與失意在智力上并沒有顯著差別,他們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在自我評價上同,因此有信心是很重要的,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有信心不一定會贏,但沒信心一定會輸”就是這個道理。②善于調控自己交往時的情緒,學會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勵,可以暗地里用語言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再試試”、“我是最棒的”等等。③增強行動力,僅有信念是不夠的,應立即引動起來,可以從容易處入事,如說話訓練,在校園中主動和陌生同學打招呼,建立關系,以此增加信心,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三)孤獨型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孤獨是因缺乏人際交往而產生的寂寞感與失落感,是寧可獨處也不與別人交往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據社會心理學家分析,孤獨產生的原因大致包括:缺乏社交技巧,過度自我受好的立即滿足,忽略別人的權益與需求,對人缺乏同情心與同理心,無法獲得別人的感情回應,自責過重,與人交往時患得患失,因恐懼失敗心理的影響而導致對社會活動的退縮與逃避,個性悲觀,對人無信心,與人交往不能坦誠相對,因而無從獲得對方的欣賞和尊重,孤獨的人是不能與別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的。
我曾經對重慶萬州某大學女生做過心理咨詢,她苦惱地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寧愿一個人呆著也不愿意和其他人一起去玩,但我并不開心”從此個案的咨詢中,我認識到,當代大學生中,有一個獨狐的群體,而這類人的孤獨并非都是由性格原因造成的,他們中有不少是因為人際關系的處理不當而選擇了孤獨,一旦孤獨了就更不愿參加群活動,這可以說是一個惡性循環,孤獨和寂寞的心態是不同的,起碼孤獨的人并不真正開心和快樂。孤獨會使人喪失社會交往,長失青春活力,喪失才智和健全的人格,故高職生要戰勝人際關系中的孤獨心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①融入集體之中。心中包容整個世界,把個人永遠融于集體之中,這是戰勝孤獨的根本;②多參加社會活動,多學習社會能力,并讓別人認識、了解你,在集體活動中去尋找快樂和閃光;③改進不良性格,了解自我性格特點,對性格缺陷及于糾正,逐步改進;④培養慎獨功夫,失意與獨處是人生所無可避免的,應培養自己具有慎獨的功夫,以期在個人獨處時也不致會有太大的孤獨之苦。
三、高職生良好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
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使人心情舒暢,學業順利,高職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
(一)分析自我,解剖自我,我們自己真實的一面,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儀表、身體狀況等,多聽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明白世上無完美之人的道理,去偽存真,剝離出一個真實自我,在人際交往中才不會因為自視過高或過低而造成矛盾。
(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許多人不是主動進行交往活動,主動去接納別人,而是被動地等待別人,甚至處處試圖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原因有以下三個:一是怕傷自尊;二是誤解;三是缺乏自信。其實,在觀察生活中因主動交往而得不到回應的情況很少,相反,自己給自己設置心理障礙,當與陌生人打招呼、攀談時,多數是成功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大可以自信點,主動出擊,以此來增加成功的經驗。
(三)把握好交往中的度
高職生在人際交往中還需要注意“度”,包括交往的廣度、深度、頻充的把握及語言、行為的分寸講究等。交往的廣度要適當,過廣則易濫交,影響學業;太窄又可能錯過許多交朋友的機會,人際圈子狹小。深度也要適當,有的人際關系要深交,有的則只能淺交,甚至拒交,不可能跟任何人都成為朋友。交往的頻充要適度,即便是好朋友,如果天天粘粘在一起,既影響彼此正常生活,也會削弱彼此的新鮮感,反而會增加出現摩擦、矛盾的機會,當然也不能長時間不來往,這樣會使原本親密的關系慢慢變淡,甚至消失。
(四)學會換位思考
高職生在人際交往中還應學會換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在那樣的情況下我會怎么辦?我會有多痛苦?我會處理得像他那樣好嗎?事實上,人際關系的本質是心與心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溝通。大學生之間的矛盾,往往是由于彼此沒有注意到對方對自己行為的感受和反應而引起的,雖然這種現象的發生一般都是無意的,但對朋友關系會有不小影響,應該引起注意。
總之,有準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定位,真誠地對待別人,有一顆包容之心,無疑會為我們的人際交往帶來和煦的陽光。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2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交往心理
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網中,大學生同樣離不開與人交往。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人際關系也已成為困擾大學生的三大心理問題之一。客觀地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引導大學生通過積極的社會交往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適應,是個值得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新趨向――準社會化
大學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身處其中的大學生由于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與作用,他們在人際交往的范圍、性質、目的、手段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都顯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和問題。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社會人群之間心理與行為上的互動,它反映了大學生在內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1]。
在社會經濟、高等教育改革之前,由于社會大環境的不同,當時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相互之間經濟利益沖突較少,交往平臺單一,所以人際交往相對而言更加單純。而當今社會正處轉型之中,高校必然會受到“轉型效應”輻射。由此,大學生越來越多地需要扮演各種角色。他們在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目的性普遍增強且多元,手段更加社會化,利益沖突更加顯性和頻繁。
1.交往途徑多樣化
如今隨著人與人溝通途徑的增多,大學生人際交往也擁有了更多的手段,手機及互聯網這條“信息高速公路”在大學校園的開通與普及,為人們彼此間的交往提供了條件和方便,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新的問題,電影《手機》已經生動地折射出高效通訊設備在帶給人們萬般便捷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人際關系的危機。
此外,在當代大學校園中,不論班級、專業、性別,不論校內、校外、虛擬網絡,都不會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而恰恰相反的是大學生也正在努力把自己的交往領域擴展到外校、社會、網絡。學校各種社團的火爆;校外酒吧、茶室、咖啡吧、KTV等娛樂休閑場所中人潮涌動與人來人往的場景;網吧內不計其數、人頭攢動的場面……無不說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開放性。
2.處理方式攻擊化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一旦無法調適,就會選擇較簡單、粗暴甚至極端的方法來處理,攻擊行為就是常見的人際關系挫折反應,主要表現在:
(1)直接攻擊行為。即受挫后將憤怒的情緒直接導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表現為對人譏諷、謾罵或者拳腳相加及損壞物品等形式[2]。
(2)轉向攻擊行為。即不直接攻擊造成挫折的對象,而是把攻擊轉向自己或其他無關的人和物[3]。
不管是哪種攻擊行為,都無益于人際交往挫折感的消除,相反還會引起新的挫折,同時還會危害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3.交往動機多元化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當代大學生已明顯感到了當今社會的高速運轉所帶來的生存的壓力和忙碌的生活節奏。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迫使他們對學習、就業、成功空前在意和追求。社會上一些不良的交際動機,已逐漸占據大學生的大腦。這類學生常常帶著功利的態度與人交往,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不健康的心理和需要而與人交往。他們在交往中缺少真誠和信用,也不懂得尊重對方,而是一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雖然他們的交往手段很多,但卻很難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誼,也就無法得到和諧的人際關系。
綜上所述,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變化,不僅表現在人際關系及交往范圍的增加上,而且表現在人際關系的性質和交往水平的變化上,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基礎,已經不全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相互依戀了,而是突出了道德和價值等意識形態的作用;大學生的交往已經不全是人與人之間的一般的相互影響了,而是突出了交往的目的性和選擇性,其社會化程度可見一斑,其功利色彩也日漸濃烈。
二、“渴求交往”與“交往苛求”的背景因素
在現實的大學校園中,“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訴說衷腸”成了時下大部分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一個縮影。他們內心深處強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在貧瘠的交往心理、技巧和方法面前,自然會感到了無盡的困惑與矛盾。當渴求得不到滿足,就自然選擇苛求,不是苛求他人,就是苛求自己。在渴求與苛求之間,人的自我認知便會發生偏差,人的交往心理就會出現障礙,人的行為就會異常。大學生人際交往中所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歸根到底是在社會、校園的客觀環境和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及交往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1.大學生渴求交往的背景因素
(1)心理特點決定了大學生對人際交往和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渴求。當代大學生大都介于19~24歲之間,這一時期,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求知欲,強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強烈的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特別是對遠離親朋好友的低年級大學生來說,他們既缺乏獨立生活的心理準備,又少有為人處世的經驗和能力,此時,他們特別需要友情的溫暖,需要與人交往,希望通過交往獲得同樣的接受、認可、尊重和信任。而對于高年級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對人際交往的向往和渴求則是出于另一種需求,他們更多地考慮將來如何適應和處理紛繁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他們需要掌握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以幫助他們成功地走向社會。在這種心理背景下,他們對交往的渴求就更加自覺,層次也就更高。
(2)時代的發展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提出了客觀要求。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通訊工具空前發達,這為提高人們彼此間的交往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另一方面,改革開放的社會形態不僅沖擊著人們封閉的性格、觀念、生活方式,而且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知識水平、交際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已經成為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對大量事實進行跟蹤調查研究,證明如果有較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無論從事任何職業,成功率都可達到85%,而個人的幸福也有99%的把握。另一位心理學家曾對美國帕提大學工學院畢業生職業問題的跟蹤調查研究表明,把成績最優秀的人和那些劣等生相比較,其年收入相差甚微;而在校期間在人際交往能力上表現突出的“優等生”比那些在性格評價上較低的學生的平均年收入高出30%。可見,具備必要的交往能力是時代對每個人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大學生能否充分發揮才智,取得成功的法寶。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大學生對提高交往能力的意識變得更加自覺。
2.大學生交往苛求的背景因素
(1)“堅持我的”――個性自我意識盲目膨脹。21世紀是標榜個性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必會首當其沖,這是由他們在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和時代主流決定的。從社會發生變革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轉型期的社會是相對多元的,其中的人也是迷茫的,“隨波逐流”與“標新立異”會是社會流行的兩大主題。而大學生就是其中的“一標”。他們從穿裝打扮、行為語言、思維習慣等多方面,都舉起了“忌諱雷同,標榜個性”的時代大旗。但是這樣的“個性自我”很容易超標,在現實的大學校園中,逐漸高漲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的人際交往。主要表現在:其一,在這些人眼中,“我”被抬到了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少考慮他人的需要,其行為也只由自己的需要來決定,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是興趣所致,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交往的對象、方式;其二,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所屬的群體、所生活的社會應該承擔的任務、所盡的義務缺乏足夠的認識。由于這兩個特點的“結合”,使一些諸如“過于自尊”與“過于自卑”,“過于驕橫”與“過于無能”,“過于放縱”與“過于頑固”等“人格負因”,深深地埋植于“自我中心者”的心靈深處,誰只要觸動了這個“我”字,這些“人格負因”就會立即無限地、不顧一切地極度膨脹起來,刺激和反應之間絕對不成比例,他的整個思維活動、行為方式都會為這個極度膨脹的“我”兩肋插刀。
(2)“霧里看花”――人際交往心理效應的影響。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對交往對象的認知、態度、情感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交往能否進行以及進行的程度、結果。然而,由于人總是在一定的心理傾向和方法原則作用下進行交往,并且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為此,交往過程中的人際認知往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對大學生而言,他們的人際交往最易受到心理學上“首因效應”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際交往是有選擇性的,交往的選擇是從首次印象開始的,這就是首因效應。
顧名思義,“首因效應”就是先入為主。大學生在接觸人與事的過程中,前面的信息在大腦中嵌入的程度比較深,至于后來的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第一印象的“干擾”,再加上人的認知過程具有“非矛盾化”的傾向,人會本能地加以拒絕,以免發生矛盾。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勢,往往會導致認知的偏差。
另一個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效應是暈輪效應。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是從交往對象的某些主要而突出的局部特征出發,不自覺地擴大和強化整體形象。如有些大學生衣著打扮追求另類、張揚個性,讓一些同學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可能是小混混,不敢接近;有些戀愛中的男女傾慕對方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她)看得處處可愛,就是所謂的“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一種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盡管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存在著種種不良趨向、種種問題、種種隱患、種種障礙,但總的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健康的、積極的。筆者以為,只要高校、家庭、社會都來關注這一問題,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并發揮各自的教育、引導等功能,建立問題的發現、認識、引導、教育和治療等機制,我們一定能幫助大學生們建立正常而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他們的成長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劉曉新,畢愛萍.人際交往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2.
篇3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積極人際交往能力;培育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8月16日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大好時期,是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黃金階段。青少年學生不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以后的工作與生活,都需要與人交往。否則,就會在自己與社會、自己與他人之間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與他人分開,進而妨礙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人際交往能力的培育是一項重要內容。
一、青少年學生積極人際交往能力的內涵
人際交往能力是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素質。青少年學生積極人際交往能力是青少年學生表現于人際交往活動過程中并影響其交往實際效果的各種積極心理品質的總稱。積極心理品質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比較持久的、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內涵非常豐富。積極心理學家們在不同的場合曾提出過24種積極心理品質。積極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意思:①肯定的,正面的;②進取的,熱心的。因此,本研究認為青少年學生積極人際交往能力所強調的積極心理品質主要有三種:肯定認同、主動熱情、樂觀進取。
首先,青少年學生對交往對象要有肯定認同的意識。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是多種多樣的。作為當代的青少年學生,要想在社會中與人和諧相處,就得肯定人的差異性,承認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會有所不同,并學會尊重他人的看法。
其次,青少年學生要以一種主動熱情的態度去對待交往對象。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別人的尊重。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對那些主動向自己示好的人往往會心存好感。因此,主動的心態往往能獲得良好的交際局面。同時,心理學家發現,熱情是最能打動人、對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質之一。一個充滿熱情的人往往很容易融入一個新圈子,因為熱情的人能把自己良性的情緒傳染給別人,所以人們都樂于接納熱情的人的融入。
最后,青少年學生對交往結果要持樂觀進取的心態。現實中,很多青少年學生人際關系不好是因為他們害怕交往失敗。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因此,對交往結果持樂觀進取的心態有利于獲得良好的交往效果。特別是當面臨交往危機時,持樂觀進取的心態,主動解釋,消除誤解,對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非常重要。
二、青少年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及成因
中國人口宣教中心2010年在北京、大連、長春、太原、貴陽、長沙等城市選取當地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生進行了人格狀況調查,于2011年3月了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調研報告,結果顯示,各年齡段青少年在人際交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其中,初中生與父母的爭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也害怕父母的批評和嘮叨;75%的受訪高中生覺得和父母的交流有問題或偶爾有問題,55.5%的高中生與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時有問題。可見,青少年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令人堪憂。而缺少人際交往訓練以及對手機、網絡的依賴是造成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當前的教育基本上來說還是以升學率為導向的,中小學教師的績效工資、獎金與升學率掛鉤。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和教師只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往往是學習好,一好遮住一切問題。對于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或正常交往能力則缺少關切,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建立社會交往的訓練和要求不多。而家長,包括學生自己,也都認為應當把學習放在首位,甚至將學習作為學生的全部生活。這使得青少年學生缺少人際交往的基本訓練。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青少年擺脫不了信息洪流的包圍,網絡作為這些信息強大的載體,對孩子們的誘惑很大,他們很容易陷入其中。同時,隨著手機普及率的提高和手機功能的日趨完善,部分青少年對手機產生精神依賴。一項“中學生一般用手機做什么”的調查顯示,除與家人聯系外,中學生用手機主要是為發短信、玩游戲、上網、閑聊。很多學生,都是埋著頭走路的“拇指族”。在對手機和網絡的依賴下,一種“宅”文化開始流行,一些青少年學生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上的“社群”認同感,而面臨現實人際交往的困難。
三、青少年學生積極人際交往能力培育對策
學校對青少年學生積極人際交往能力的培育主要應關注三種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即對交往對象肯定認同的意識和主動熱情的態度以及對交往結果樂觀進取的心態。
1、培養青少年學生對交往對象肯定認同的意識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目的。人們的交往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懷著功利的目的去交往,一心想著對方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就很難對那些暫時不能幫助自己的人做到肯定認同。因此,應幫助青少年學生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擴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納對方作為交往的目的。
其次,教會學生換位思考。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在教人們要懂得換位思考。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對人要求就不會苛求,容易產生寬容態度。如果時時處處尊重和理解別人的選擇,就可以減少誤解,有豁達心胸,從而達到心理相容。
最后,進行平等相容訓練。將全班學生分為6~8人一組,每組在教師給定的時間內,就某個題目發表意見。題目要具體、可操作,可以是與團體有關的問題,或是生活、學習上比較難解決的問題。活動的規則是不評論他人意見正確與否,主意最多的小組獲勝。
2、培養青少年學生對交往對象主動熱情的態度
首先,培養學生主動交往的意識。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閱讀名人傳記活動讓他們了解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讓學生獲得交往的樂趣,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主動交往意識,讓他們勇于交往,善于交往,擺脫被動交往。
其次,傳授主動交往的技巧。教師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記住別人名字,見面主動與人打招呼,主動關心別人,主動為別人排憂解難等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同時,讓學生在與人交流中學會尋找彼此的共同點,引起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此外,主動不等于話多,不要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就喋喋不休,要讓學生尊重對方的話語權,學會傾聽。
最后,讓學生學會捧出自己的熱忱。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熱忱能給對方以莫大的激勵和鼓舞,讓對方倍感親切,愿意交往。熱忱源于興趣,與人交談要表現出對對方的興趣,要經常和對方保持目光交流。聽別人講話時要正視對方,并用自然、真誠的表情來呼應對方的講話。微笑傳遞熱情,與人交流要經常給人以友善的微笑。
3、培養青少年學生對交往結果樂觀進取的心態。樂觀是個體對自己的外顯行為和周圍所存在的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體驗。大部分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樂觀雖然具有一定的天性成分,但主要還是后天形成的,大部分人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習得性樂觀”。因此,教師應讓青少年學生學會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讓自己保持樂觀的交往心態,堅信自己能夠取得良好的交往結果。比如,讓學生經常在心里默默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大家都喜歡跟我交往。”除言語暗示外,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形象暗示。讓學生在頭腦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良好的交際者,直到這種形象在頭腦中能夠栩栩如生地浮現出來并根深蒂固。同時,樂觀還包括對他人的樂觀,也就是要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
此外,教師還應教會學生用積極進取的心態去面對人際交往困難或人際關系危機。讓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先仔細分析個中原因,自己想辦法解決。面對自己的確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向教師、專家請教。讓學生在面對人際關系危機時,學會盡快采取積極的措施去緩解,包括向對方道歉,但態度一定要誠懇,讓對方感到他在你心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要讓學生堅信,只要自己付出真心、滿懷誠意,就一定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錢同舟.論人文關懷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李曉宏.我國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問題突出[N].人民日報,2010.3.16.
[3]張頤武.青少年人際交往恐懼癥[N].天津日報,2011.7.3.
篇4
1影響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缺乏適應職業壓力的優良心理品質護理工作中有大量平凡、瑣碎、繁重的基礎護理內容,專業發展、知識更新、事業競爭帶來的緊迫感,以及“三班倒”的輪換工作制打亂了精神科護士身體的生物鐘節律。部分精神科護士對此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當事與愿違時,便感到難以適應,表現為心理壓力大、情感脆弱、焦慮。
1.2精神科護士工作環境特殊精神科護士面對千差萬別的精神病患者,要在病人病情變化莫測的環境中工作自如,要在一個充滿“應激源”的環境里超負荷的工作,易致身體疲勞和加重心理負荷[1,2],影響自制力。
1.3心理衛生知識缺乏由于多數精神科護士未受過心理健康的專門教育和訓練,心理知識缺乏,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則不會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的進行自我心理的調節平衡和細節的完善,易造成護患沖突,人際障礙。
1.4社會心理支持不足社會上仍有部分人對精神科護理工作持有偏見,護士為患者、社會付出的艱辛勞動,有時得不到社會的公平認可,再加上在職稱晉升、進修深造、福利待遇等問題上的不盡合理,使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失去平衡,產生“失落感”。
2精神科護士樹立健康心理的措施
2.1基于保持積極向上的愉悅心境積極向上的愉悅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精神科護士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境,首先要確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尊、自愛、自強,從自己的職責出發,客觀合理的評價自我及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點,使心理處于平衡狀態。其次是調整心理需要,人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它是激起人們行為的原動力。護士應有事業的進取心和責任感,以較強的職業角色意識,并以此作為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從而自覺地為此勤奮努力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在“心理失落”時,正確的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一切,獲得心理的自我平衡。再次,應努力做情緒的主人,培養良好的性格,保持樂觀、恬靜的心情,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和對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不把消極情緒帶入病房,用積極情緒感染和影響患者,并由此得到理性上的愉悅。
2.2注意培養自身對挫折的承受能力醫學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遭受挫折后,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的變化,如自己不善于排除困擾和減輕心理壓力,這種不正常的心態就會影響人的內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3]。由于精神科護士與患者直接接觸的機會多,隨時都有可能接受來自患者的許多“不適宜的刺激”。如患者在發病時,因對醫院環境的不適應,就會心情煩躁,主觀感知異常,激惹性增高,從而產生攻擊護士的言論或行為,導致護士人格尊嚴受損,工作受挫。而且由于女護士自身的生理特點,在經期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自制力減退、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這也會引起護士失去自控力而與患者沖突。護士要避免和消除自己因受挫而產生的心理困擾應做到:①必須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護士因善于學習和積累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的經驗,對患者所表現出的誤會、不配合甚至不禮貌的行為,采取諒解的態度,可用“角色置換”來調控自己的情緒,避免發生沖突。②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護理學涉及面很廣,護士應廣泛學習護理專業的邊緣學科,如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人文科學知識,以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評價事物的能力。豐富的知識貯備,還能使護士在挫折面前頭腦清楚,應變自如,擺脫心理困擾,以更大的熱情做好工作。
2.3合理地宣泄消極情緒,升華積極情感如果不良情緒長時間郁積在心里,就會引起機體內環境失調。而在特定場合,采取恰當方式,選擇適當對象,合理地宣泄消極情緒,能有效地緩解心理壓力和心理緊張程度,恢復心理平衡。如護士受到難以忍受的刺激、苦悶、煩惱、心情較差時,可在親友、同事、領導面前傾吐心聲,這樣“一吐為快”后,能在親友、同事、領導的開導下,獲得心理上的輕松和滿足,重視過程,淡化結果[4];重視參與,淡泊名利。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護士應努力將自己的消極情緒轉化為具有社會價值的積極情感,滿腔熱情的投入工作。
2.4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護士的交往面廣,社會關系、同事關系等等人際關系復雜。護士要在這些交往中主動創造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才能有自然、和諧、寬松的生活、工作環境和健康的心理環境,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護理才能。為此就應學會運用下面的一些交往技巧:①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坦誠、豁達、不封閉自己,主動尋找與他人心靈溝通的紐帶和交流信息的契機,縮短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②積極運用人際交往中的吸引因素[5]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護士沉穩自然的儀表,端莊大方的舉止,和氣的話語,能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患者康復,人際交往中的團結友愛、真誠幫助、為同一目標共同努力工作,能產生相似性吸引;淵博的護理學知識、精湛嫻熟的護理技能,能在交往中發揮影響,產生人際吸引力。③精神科護士應隨時調整自己,自覺接受集體規范的約束,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護士具備了寬廣的心懷,才能在人際交往中以信任之心待人、以赤誠之心待人、以平等之心待人、以包容之心待人。
2.5創造良好的職業形象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社會環境(包括物質和精神)直接影響到人的心理活動,人對社會環境刺激的心理反應是有意識的、主動的[5]。由此看來,廣大護理工作者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與贊譽,才能贏得醫院各級管理人員和社會對護理工作的支持,改善護士的生活環境和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才能在積極的社會環境中創造和諧的社會心理氛圍,成為增進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的積極因素和心理衛生的動力。
綜上所述,精神科護士要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就要從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種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充滿理解,對事業和生活充滿信心,對社會主動適應的積極狀態,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涓虹.護士角色轉換不良與護士身心疾病.實用護理雜志,1993,9:32
2胡容.緩沖急診科護士心理壓力的對策.護理學雜志,1994,4:181
3李新.心理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09
4張偉.臨床心理護理理論.北京:軍事醫學出版社,2004.9-10
篇5
摘 要:大學新生在進入高校后,將會面臨環境適應、人際交往等各式各樣的問題,而如何處理好宿舍人際關系將會是大學新生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良好的宿舍人際關系對每個成員的學習、生活乃至身心健康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不健康的宿舍人際關系對學生的不良影響也非常大。因此,解決好大學新生的宿舍人際關系問題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及健全的人格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新生;宿舍;人際交往不適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獨特的群體,其人際關系也越來越重要。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著心理健康問題,而在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中,人際交往不適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這種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曾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這種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在和自然搏斗的原始人中,人際關系是非常單純的,所以在原始人中發現精神病是很少見的。等到人際關系復雜起來以后,人類的心理適應也便從此成為引人關注的問題了。”①大量的調查研究指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不適問題,嚴重的甚至出現人際交往緊張,這些問題的出現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而在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中,宿舍人際交往不適又是最集中最主要的,尤其在大學新生中表現得更為普遍。
宿舍是大學新生進入高校后參與人際交往最直接和最頻繁的場所,如何處理好與舍友的關系是他們對于人際交往的一次最深切、最真實的體會,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宿舍人際關系的好壞已成為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人際交往能力和為人處世態度的一個重要標尺。同時,宿舍作為學校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宿舍人際關系的好壞對整個校園的和諧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找出大學新生宿舍人際交往不適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相應的對策,對于促進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發展和構建和諧校園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大學新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現狀
(一)忽視交往
在剛剛進入大學的部分新生中存在著一部分漠視人際交往的同學,他們對宿舍事務毫不關心,對宿舍同學態度冷淡,他們大多性格孤僻,對人對事缺乏熱情,喜歡獨來獨往,往往拒絕參加宿舍集體活動,使宿舍其他成員產生距離感。
(二)過分親密
在大學新生中還有一部分同學,他們整天都粘著室友,不管室友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都拉著室友一起,認為這樣才是對同學友好的表現,殊不知過于親密的交往使得室友失去了和別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狹隘的人際交往讓室友覺得空虛而對此人的“友好”也會煩惱不堪。②
(三)小團體的出現
新生們在剛入校時,大多以宿舍為單位進行活動,大家一起吃飯、逛街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磨合、適應以后,宿舍開始劃分為幾個小團體,大家三三兩兩的組合,舍友之間的親疏關系與開學初相比呈現出明顯差異。
二、大學新生宿舍人際交往不適的原因分析
(一)個人主觀因素
現在的大學新生基本都是“90后”,他們成長在一個社會文化趨于多元化的時代,由此帶來的社會價值觀也趨于多元化,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0后”們,接觸了很多不同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因此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獨特。而在“90后”群體中,獨生子女占據了越來越大的比重,他們往往在父母長輩的溺愛中長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將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首位,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缺乏團結協作、相互幫助的精神。加上獨生子女缺乏家庭內部的橫向交往,因此,人際交往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鍛煉。同時,有的同學由于自身素養不夠,不懂得尊重、包容他人,導致在群體中不受歡迎。另一方面,大學新生往往缺乏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上大學以前,家長和老師幾乎把重心全都放在了學生的學習上,忽視了對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而相對單純的中學生活環境也缺乏人際交往的條件。進入大學,很多同學希望能處理好與宿舍同學的關系,但是由于缺乏對人際交往技巧的把握,遇到問題不善于與同學交流、溝通,往往憑直覺來處理,經常弄巧成拙,導致宿舍同學之間矛盾出現,關系緊張。
(二)個人客觀因素
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生源省份日趨多樣化,同一宿舍由多省份成員構成的情況日益增多。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大學前幾乎只與當地同學交往的情況發生變化,由于宿舍里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在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異,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實際問題就容易引發同學之間的小矛盾,如不能很好地處理,勢必造成小矛盾升級,導致宿舍成員之間關系惡化。同時,不同的家庭背景和興趣愛好也容易造成宿舍成員之間交往不適。一般來說,開學初期,新生們會在彼此的接觸中慢慢尋找與自己家庭背景相近、興趣愛好相似的玩伴,而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差異較大的同學往往難以深入交往。
總之,由于主客觀多方面的原因,大學新生面臨著紛繁復雜的人際交往不適的現狀,為其學習、生活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而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是大學新生快速適應大學新環境、順利度過大學生活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如何處理復雜的宿舍人際關系是他們面臨的一個全新的挑戰。
三、構建大學新生和諧宿舍人際關系的對策
(一)學習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知識和技巧
大量調查研究表明,大學新生之間由于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差異所導致的宿舍矛盾是最為突出的,因此,差異是大學新生宿舍矛盾產生的導火索。面對客觀存在的種種差異,回避與忽視都不能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正視差異,真誠地溝通。良好的溝通可以使舍友間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彼此理解對方,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在溝通時,要選擇恰當的說話方式,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恰當的詞匯與溫和的語氣都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增強相互間的信任。同時,要做到誠懇待人。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能夠相聚在一個宿舍,是難得的緣分,每一個成員都理當珍惜這份情誼,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個人,把宿舍同學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遇事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樣不僅會減少矛盾,還可以不斷提升個人素養。
(二)加強自身修養,學會尊重他人
當代大學新生在宿舍人際交往中,往往忽視自己的缺點,放大舍友的不足和問題,這些都為宿舍矛盾的出現埋下了一顆“炸彈”。客觀地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能夠使大學新生在宿舍人際交往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發現舍友身上的閃光點,并懂得欣賞和贊美別人。面對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其他宿舍成員,要學會尊重他人,。同時,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保持個人衛生和宿舍整潔、作息規律、不亂拿亂放舍友的物品等等。
(三)充分發揮團體輔導等心理咨詢方式的作用
要幫助大學新生構建良好的宿舍人際關系,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整個學生宿舍管理中來,心理咨詢中心是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相關者,能夠幫助新生從心理學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心理健康課、團體輔導等方式都有助于新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接納舍友,幫助新生學習處理宿舍人際關系的技巧和面對沖突矛盾時能夠積極應對、冷靜處理的心理品質。
總之,大學新生的宿舍人際關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有利于大學新生盡快適應大學新生活,提高大學新生的綜合素質,為以后步入社會,處理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注釋:
① 王極盛.青年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② 董珊.宿舍人際關系對大學新生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10):64.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印象管理;人際交往;自我
引言:良好的人際互動中個人的印象管理是至關重要的,但為什么要進行印象管理,以及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對這兩個問題我們在文章中做了淺入深出的分析與探討。
1.印象管理的理論基礎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進行印象管理的目的和出發點是什么?為什么大家在出門之前都要梳妝打理一番?為什么陌生人之間說話如此客套和彬彬有禮?為什么社會奉行長幼有序,父慈子孝的倫理道德規范?對此,我們將從社會心理學關于人際關系的一系列研究開始解釋。首先是印象管理的理論基礎,這里有兩個理論足以說明人們進行印象管理的原因。
1.1自我服務偏見
戴夫?巴里(Dave Barry,1998)指出,“無論年齡、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或種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強。”每個人在自我服務偏見的意識之下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聰明,有能力,并且具有更多的優點。這種內心深處的信念不僅反映了人們在人際互動中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而且也直接導致人們希望在實際行動中能夠有所作為來進一步證明內心的信念。在遭遇失敗和挫折時會表現出尋找各種合理借口,推卸責任之舉,而取得成功時則會侃侃而談,高估個人才能與貢獻。我國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振道在獲得該獎后就心生隔閡,分道揚鑣,其根本的原因是兩人因各自對諾獎獲得所做貢獻大小存在嚴重分歧。高智商的人都如此,何況凡人呢。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出于自我服務的偏見,人們都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使自己變得更優秀,更與眾不同。
1.2第一印象效應
人們喜歡根據有限的信息對一個人的信念、態度、偏好等等做出推測與判斷以形成其總體印象。這種認識的特點是比較根深蒂固,很難改變,同時人們還可能通過形成的第一印象推至某人內在的性格品質。社會心理學家也把第一印象效應稱之為首因效應。第一次見面、接觸、談話、動作等等都有可能讓人刻骨銘心,永生難忘。第一印象效應的好處是方便人們迅速、省時的提取個人信息,以便更快的做出辨別與判斷。當然每個人都有獲得他人夸獎和社會贊美的傾向和需要,都希望初次見面在他人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所以在與陌生人接觸與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會刻意的裝扮和塑造自己,以期能得償所愿,給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2.印象管理策略
由于第一印象的效力和個人自我服務偏見的傾向,人們會想盡辦法,千方百計來塑造個人氣質和形象。那么按照社會心理學的人際交往原理,我們應該用什么技巧來實現此目的呢。這里提出了三大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2.1自我展示
他人對我們所形成的印象依據個體的穿著、言語、行為、表情以及其與所處情境的一致性。因此恰到好處的自我展示是給他人留下好印象的重要途徑之一。
正確著裝的基本原則是得體而應景。一個人的穿衣打扮應當懂得依照自己所處的具體場合,而選擇與其所相適應的服裝。如面試衣著職業化,休閑衣著娛樂化,鍛煉身體衣著運動化。人與人之間交往所接觸的各種具體場合,大體可分為三類,即公務場合、社交場合和休閑場合。在公務場合,著裝應當重點突出“莊重保守”的風格。在社交場合,著裝應當重點突出“時尚個性”的風格。既不必過于保守從眾,也不宜過分地隨便邋遢。休閑場合,著裝應當重點突出“舒適自然”的風格,沒有必要衣著過于正式,尤其應當注意,不要穿套裝或套裙,也不必穿制服。
語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對口音的好感會導致對講話者的好感。所以,交流過程中人們要注意使自己的話語流暢、語速適中。說話流暢是講話者有能力的標志,而不流暢則表明焦慮和緊張。同時語言隨談話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對于這一點,社會心理學家尤為重視,交往的目的不同、場合不同,說話方式也不相同。例如,教授只能傳遞與課程有關的信息,而不能大講特講自己的假期。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必須知道提出特殊話題的合適時機、在非正式場合,保持愉快和放松才是重中之重非言語交流方式方面,如:眼神交流、手勢等,交往必須遵守社會文化準則,這一過程通常是由非語言線索來控制的。這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目光接觸和方向定位。一個人只要拒絕目光接觸或方向定位,那么他或她就是拒絕交談。我們要讀懂別人的信息。與人交談時,面向對方和凝視對方是表達友好的途徑,但是要記住,千萬不要讓你的目光肆無忌憚。
2.2暈論效應
生活中人們都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形成一套能快速認識他人的簡易方法,暈論效應就是其中一種。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成見效應”、“光暈現象”,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夸大的社會印象,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一種好的或壞的“成見”。所以暈輪效應也可以稱為“以點概面效應”,是主觀推斷的泛化、定勢的結果。基于這樣的知覺他人原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會主動的塑造一些自我人性的中心品質,以自動激活其他關聯品質。如善良―大方,善良是中心品質,大方是關聯品質。當人們認為你是一個善良的人時,也必定認為你是一個大方的人。又如同成功的―雄心勃勃,當眾人認可你是一個成功的人時也會界定你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此在社會生活工作中,我們應該塑造符合大眾認知標準的積極的人格品質,如真誠、樂觀、進取等等。
2.3相似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某人與你越相似,你就會越喜歡他。相似性產生喜愛,這是放之于每個人身上都適用的規律。人們在認識周圍的人或環境時,都以自我為參照的。共同性和相似性能激發彼此更多積極的情緒感受和滔滔不絕的語言,人們不僅喜歡那些與自己想法一樣的人,而且還喜歡那些與他們行為一致的人。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最先自我介紹的內容常常是我是誰,來自哪里,我的愛好是什么。這樣的一種自我表白實質是為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能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切入點,也為進一步深入交往做好鋪墊。道不同不相為謀,相似的信仰、價值觀、人生態度和理念是人們彼此成為朋友的前提,也是發展為親密戰友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想成為“人來熟”,那就發現彼此的相似點,它會讓彼此迅速倍感親切;如果想周圍環繞更多朋友,那就放掉你們之間的差異,挖掘相似點,它會讓彼此生活不再孤單寂寞。如果想擁有知己想讓你們的友誼天長地久,那就發展出更多共同的興趣愛好。(作者單位:瀘州醫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社交特點;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8-0007-02
大學除了學習知識之外更應該培養各種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學習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學生從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就已決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將來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校園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環境,將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更是如此。但是,由于人際關系、社會的復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使得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經歷只是從校門到校門,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所以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了興趣又擔心失敗,最終導致不敢參與活動,妨礙了他們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學生則因對己缺乏信心,對人缺少信任,很難與他人深交,有的則因人格因素,產生與他人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
貧困大學生作為當代大學校園里的一個特殊群體在社交方面所反映出的問題更為嚴重,有的甚至走向極端。轟動全國的云南大學“2.23兇殺案”主犯馬加爵,在發生問題之前已經有了一些預兆,他孤僻、敏感、朋友少,一個人獨來獨往,有了心理困惑不是及時向人傾訴,而是一個人鉆牛角尖,從而積怨越來越深,不可自拔,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如果當時能向他人傾訴,把苦惱及時排解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因此,幫助貧困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正視和解決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問題,塑造自身形象,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
一、貧困大學生的社交特點
1.貧困大學生在社交中較自卑
貧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自信心明顯不足,而且敏感多疑。經濟上的貧困,尤其是通過與普通學生甚至富裕學生的比較,致使這些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影響了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自信心。這些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家庭的重擔使他們細致、懂事,他們把升入大學當作改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狀態的轉機。但是,一個從窮山溝里出來的學生,要想融入現代社會,實際上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這使他們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同時他們往往無法養成城市的“生活習慣”,怕自己的言行舉止被他人嘲笑,導致在交往過程中不自信。這類學生中還有一少部分是城市下崗職工的子女,特別是父母雙雙下崗的家庭,子女升入大學無疑會使本已以接受政府救濟而勉強生活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們有的因貧困而感到羞愧,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處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師生善意的同情,不愿意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生活相當封閉,以表面上的自強,甚至自負,來掩蓋內心的自卑。
2.貧困大學生的社交能力沒有被充分挖掘
盡管貧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自信心不足,但并不是說他們不會與人交往,有的學生的社交能力還是挺強的,只是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受到了打擊。如來自農村多子女家庭的學生,尤其是女生,從小便懂得謙讓、分享與分擔,他們與同學一旦建立了朋友關系,其友好相處的能力要好于那些家庭狀況優越,千般寵愛集于一身的學生。但是,他們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還是比較欠缺的,比如,適應能力較差。無論是什么樣的人,當剛從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的環境時都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大學生適應新環境的關鍵就是逐漸在過去環境中所形成的某些期望以及原有的某些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等,從而逐漸適應新環境,這些是當代大學生共同面臨的問題。但是,與城市和富裕家庭的學生相比,農村學生要困難得多,他們需要改變的更多。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學習方式的不適應、文化氛圍的不適應,使一些貧困大學生產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對家庭和社會有所抱怨,對其他同學有所排斥。面對這么多的環境和心理上的不諧調,使這些學生難以很快融入到新的社交群體當中。再加上他們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千方百計地找機會去打工,為生計奔波,同時拼命學習,以期再得到較高檔次的獎學金。打工跟學習爭時間、爭精力,很多貧困大學生因此身心俱疲,沒有時間、必要的費用和精力去結識更多的朋友,去參與校園和社會的文化活動。在我們的調查中顯示:盡管有95%以上的學生“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但現實中貧困生只有少數人參加了班級、學校或社團組織的活動,而普通學生卻只有少數人沒有參加這些活動。同時由于自卑,貧困生一般多與自己經濟條件相似的同學交往,而且較少參加同學聚會等活動,因為他們擔心這樣要花錢,所以會刻意回避。更有甚者,有的學生把自己的交友欲望的滿足傾注于網絡,日子一長,同學們就會對其產生“性格孤僻、自卑”等看法,而貧困生自己也會產生一種被大家孤立、忽視的感覺,從而很難建立新的友誼。盡管如此,貧困大學生還是很在意同學之間的友情,他們更渴望朋友,更在乎朋友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更怕失去朋友。所以,一旦朋友間出現了矛盾,往往“當局者迷”,夸大矛盾,處理起來也會更加感情用事。
3.貧困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顯示了較強的支配性
由于貧困生多數來自農村多子女的家庭,且在家里排行非老小(在農村多子女家庭中的排行老小的學生并不是貧困生,因為他們除了父母資助以外,還有已參加工作的兄姐的支持,所以經濟來源較廣)。他們在家經常幫父母分擔家務,照顧弟妹,遇事較有主見,因而,盡管他們的社交圈子較窄,但他們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會比較主動。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在家庭中處于強勢地位,較愛支配人,而且辦事比較專斷,從而導致有時會我行我素。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學生在處理人際沖突時不會主動做出讓步,從而使朋友關系僵化的一個原因。
二、貧困大學生社交困境的改進措施
1.加強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應對學生進行艱苦樸素的教育,并十分注意加強班級、宿舍的整體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為貧困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從而消除經濟困難可能給貧困大學生帶來的精神上的消極影響。應多開展一些促進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的積極而有意義的集體活動,如建立貧困大學生社團,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與,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了解。輔導員、班主任應多了解學生并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優勢,組織活動時對他們做適當的安排,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未被忽視,自己的能力被肯定,從而有助于他們更積極地參與活動,努力表現自己。
2.探索有效的學校心理咨詢方式
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詢機構,但是不少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幾乎是虛設,很少有貧困大學生走進這些地方傾訴自己的內心秘密,他們除了時間和精力有限以外,強烈的自尊心以及與咨詢者打交道對本已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的貧困大學生來說無疑又是一次考驗。而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團體輔導創造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在改善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團體輔導為參加者提供了交往的機會,使前來咨詢的貧困大學生有一種歸屬感,通過貧困大學生團體內人際的交互作用,促使貧困生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真實而客觀地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主動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從而獲得新的生活態度與行為方式。
3.貧困大學生要克服自身不足
貧困大學生的自身努力是改善自己的社交狀況的關鍵。貧困大學生應樹立主動交往的意識,要認識到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要正視和解決不愿交往、不懂交往和不善交往的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貧困大學生由于受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自我人際價值感偏低,導致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效能感低,從而使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自信、被動,實際上他們更渴求他人的贊許,為避免碰壁,他們又往往采取了自我封閉的態度。因此,貧困大學生應該肯定自己在交往中的作用,全面看待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變通,減少在人際交往中遭受挫折后的消極情緒,對失敗進行合理歸因。要勇于實踐,在實踐中學會主動地與人合作和溝通,要以積極的心態,理解他人,關心他人,主動與他人交往,擴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并從小事做起,注意社交禮儀,逐步走出社交困惑的怪圈。更要消除恐懼,大膽地走出校門,加強交往方面的知識積累,在實際的交往中去體會和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當然最關鍵的是要認識到在與別人的交往中,一定要以誠相待,以誠辦事。真誠永遠是人類最珍貴的感情。
參考文獻:
[1]梁執群.社交心理學[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3]章志光,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陳菊珍,劉華山.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不良現狀的團體輔導實驗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2).
篇8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一
內容提要
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會、學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明顯的人際交往困難,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校園問題,偶爾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就大學生的交往問題找出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關鍵詞
大學生 交往問題 原因 建議
一、大學生交往障礙種種
大學生以專業分班級、以學科分院系,班級和院系是他們生活的團體,一個單純的高中學生上大學后,若不小心被別人鄙視或被拒絕于團體活動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變中得到提高的話,就有可能進入孤獨、壓抑的境界,從而可能困擾大學四年的生活,甚至影響未來的行為。 大學生由于閱歷較淺,一般都缺乏處理人與人關系的經驗。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他們一方面在本能狀態驅動下渴望融入集體,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于后天養成的惟我的行為模式,有時他們適應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齡人之間那種平等的爭吵、合理的沖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則,因此客觀上群體包容不了他們;主觀上自己也容納不下群體。 主要癥狀①自我封閉: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的事物不適應或不感興趣,不愿與他人交往。②容易沖動:對于身邊發生的一點點小事常會以過激的行為去解決。大學生在校期間人際關系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從而促進學習,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現在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處在冷漠、疏遠的人際關系中,他們心情不愉快,有時還產生敵對、憎惡的態度,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為,有損身心健康。
二、 大學生交往障礙的原因
影響大學生交際問題的原因很多,綜合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社會人口政策發展及家庭生活的影響。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這些孩子聚在一個集體里,會出現中國特色的人口問題。上世紀xx年代以前,中國的家庭不僅存在縱向關系,而且還存在橫向關系。 橫向關系體現為每個家庭基本有兩個孩子以上,鄰里之間的孩子相互串門。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傷掛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們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會了競爭與合作,形成人際觀念。自從我國實施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后,中國的家庭多為獨生子女,橫向關系沒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縱向血親(爺奶、父母)帶來的呵護甚至溺愛,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榮譽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后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學了,沒過多久,他覺得宿舍太窄,班級無聊,獨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個來自西北的女學生招來同居,他免費供她吃住,她則每天洗衣做飯,陪他睡覺,說不清是小兩口
兒還是主仆關系。這消息傳到了小伍的家鄉,母親覺得孩子鬧騰得太過分,于是打來長途電話興師問罪。沒想到孩子挺著脖頸蠻有理: 你們從小對我嬌生慣養,我又不會洗衣做飯,一個人怎么生存?。一葉知秋,從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當代校園的新問題。
2、校園環境的影響。大學具有比較開放的學習環境,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吸納多方面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矛盾。與中學比,大學的管理模式較為松散,強調的是個人的興趣與發展。中學時期住宿比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規律,班主任也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來適應這個環境。大學是走向社會的橋梁,大學生可以與社會人員交往,可以自由上網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聯網。
3、大學生自身因素。大學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之一,若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自我發展,就會影響一生。大學生在校園里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大學生可以鉆研浩瀚的專業知識,也可以在廣闊虛擬的Internet空間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戀游戲的同學,在反恐、傳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視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人際活動,因為實際的遠不如虛擬的精彩。這樣的大學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會覺得自己不順,甚至對別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際關系培養的大學生,在激烈競爭社會中喜歡單打獨干,易于自我封閉,不善與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競爭力的喪失。小靈是個文靜內向的學生,以較高分數從鄉下考入大學,剛開始滿懷激情,但不久后發現自己不知道怎樣與別人交流,看著別人開開心心地談天說地,高高興興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她感到心理極其緊張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現,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頭。從認知心理學方面理解,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歷與感受。與他人交往的經歷就像輸入大腦的信息,交往時所產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件包,經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則組合成文件。像小靈及那些常一個人在家里的孩子們,中學時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平時極少與他人接觸,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人交往的客觀環境,缺乏與人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這就使得他們在大學校園相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無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建議
根據內因主導外因的辯證思想,要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首先要設立必修課程,以求改變他們的思想;然后,發展針對個體的信息咨詢活動,做到點、面結合。
1、設立交際與心理的專業必修課,進行公開的正面宣傳教育。每個人都有發現別人內心秘密的欲望,一般來說只有敞開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進別人的心里,主動向別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過程中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通過角色置換來看待問題,也許你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見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權利,不要強制改變別人,尊重他人,不過高要求別人,以豁達心胸與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來訪,熱情接待,休息時間,切勿大聲喧嘩,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開始的。
2、發展心理咨詢服務,提高心理咨詢的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性格日趨成熟與穩定,其價值觀,世界觀基本成型,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但也可能易趨固執、鉆牛角尖。一些學生雖然平時不愿意與身邊的同學交流,
但對心理咨詢卻有一定的需求,他們可能從學校心理咨詢老師那里得到解釋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條件下,建議學校在計算機網絡上設立采用不見面、不記名的文字、語音同步咨詢服務,以便能使該項工作能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成為學校的現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形成學生、家長與老師的教育合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教育經歷中顯得尤為重要,孩子的情感、認識及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是以寄宿為主,對于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長并不能及時了解,學校和家庭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溝通,互相配合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二
一、調查目的及意義
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于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記得一位叫做戴爾,卡耐基曾的名人說:一個人的事業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的技巧。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們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
因此,我們小組開展了此次調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關校區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情況,并針對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借以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優雅、和諧、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寢室文化,并幫助廣大同學樹立正確的交往態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調查內容
1、人際交往的概念及分類
2、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問題及對策
3、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和藝術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
2、網絡調查法
3、文獻法
四、調查對象
1、南通大學各學院各年級的學生以及已從事工作的校友。
2、全國各大高校學生(含中專,大專,及研究生博士生),應屆畢業生、以及從事工作多年的大學生。
五、調查結果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表現出交往方式多樣,交往范圍開放,交往內容廣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諸多新特征。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極閉塞、虛擬淡化等不良傾向。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要遵循正確的交往原則;積極參與交往,克服各種不正確的認知,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注重人際交往技巧、學會人際交往的藝術。
人際交往的概念及分類
人際交往的概念
人際交往是指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相互間進行的交流或聯系。人際交往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饋和干擾。
分類
人際交往按交往的規模分,有個體間交往、個體與群體間交往、群體間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語言交往和非語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徑分,有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按交往組織結構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種交往方式。
人際交往的功能
人際交往作為人類的一種最基本的社會活動,體現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信息功能
人際交往是實現人際信息溝通的基本條件。從信息論的角度看人際交往的過程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過程。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量之大,信息價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擁有各種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隨著信息量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增長。通過人際交往,人們可以相互傳遞、交流信息和成果,是自己豐富經驗,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維。同時,人際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認識中的盲點,具有比書本上獲得信息,內容更廣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點。
自我認識功能
人對自我的認識并非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而是通過交往,在與別人的相互作用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所說的鏡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鏡子,我們只有通過交往,通過觀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他人那里的反映,才能更加恰當地或更為全面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孔子也曾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只有善于與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進行人際交往,才能是自己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獲得自我完善,實現人生價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際交往的心理機制。不少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曾對孤獨感做過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哈類等人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將猴子置于不銹鋼的房子里,溫度事宜、空氣流通、清掃和喂養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動化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剝奪研究發現,被隔絕交往的猴子遠比正常交往情況下的孩子有更強的恐懼反應,它們在情緒和交往行為上收到損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際交往使人心情舒暢、快樂愉悅,獲得一種安全感、歸屬感和滿足感。尤其是遇到苦悶、困惑、恐懼等情緒時,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獲得親朋好友的同情、理解開導和幫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撫慰,相反人際關系受阻,會使人壓抑、失落和孤獨。
行為協調功能
人際交往執行著協調人們行為的作用。沒有交往,就沒有關系,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準則,就沒有行動的協調和一致,社會的共同活動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人際交往促成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聯合的強大能量,創造著人間的各種宏偉奇跡。友好的將往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一個人良好的個性形成,更有助于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及其對策
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問題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報復心、社交恐懼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個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緒體驗。大學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現為交往中比較憂郁、悲觀、孤僻、自我封閉、言行被動,在社交場合拘謹、避讓、退縮。自我認識不足和過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學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緒影響的大學生一般具有敏感與虛榮性、掩飾性等心理特點。
應對策略有:一、正確認識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揚長避短。自卑者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具體做法有:一是自我舉例法;二是征求意見法;三是與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較。一個人不能沒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從自身實際出發。理想標準的確立應當以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為原則,只有這樣才會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
二、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這是一種純心理學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條件,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體驗過去成功的快樂,不斷提醒和激勵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確信能夠獲得成功。
三、學習自信行為,自卑的大學生還應當在交往中學習自信行為。比如鍛煉自己在說話時做到聲音洪亮,不吞吞吐吐,當對方聲音超過自己時,學會故意將聲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動權;練習自己能徑直向對方走去,講話時敢于與對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變不合理觀念,學會放下,從社交陰影中走出。自卑者在認識上大都受這種觀念之害,要學會改變觀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顆平常心。
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的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情緒。大學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現為在交往中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報以嫉恨。這種嫉妒感具有潛隱性、對等性、行為性和變異性的特點。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虛榮心強;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
應對策略有:一、糾正認知偏差,正確看待別人的能力和長處。嫉妒者在別人成功時,總以為別人的成功是對自己的威脅,有礙于自己的發展。實際上,別人的成功來源于他的努力,榮譽是他努力的報酬,嫉妒者不應該把別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敗。
二、學會對比方法,培養達觀的人生態度,積極升華。在看到別人優點的同時,要善于看到自己比別人優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內心,遏制嫉妒心理的產生。
篇9
一般來說,警隊同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有這樣的幾個特點:
1.以集體活動為中心的交往
警隊是一個高度集中、組織嚴密的集體,以集體活動為中心,成為警察人際交往的最重要特點。這種人際交往成為同事之間形成親密戰友關系的有利客觀外在條件。
2.平等交往
在警隊里,不論職務高低,上級還是下級,政治上一律平等。平等交往有利于警察心情舒暢、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強警隊的凝聚力。彼此尊重,相互關愛,平等的交往模式對于形成警隊內部的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3.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服從往
一切行動聽指揮。這是警隊的紀律,也是警隊奪取勝利、完成各項任務的保證。有嚴密的組織系統和鐵的紀律,是警察人際關系區別于其他群體人際關系的一個顯著特征。警察人際交往的服從性與平等性并不相互對立。服從性主要體現在工作關系上,是正式組織意義上的等級關系,是非情感性的。尊重與愛護警察互相促進、互為因果,就能形成一種極為牢固的良好的警察人際關系。
警察交往的心理學原則反映了人際交往普遍的心理規律,也是進行友好交往的一個實踐準則。只有把握和遵循這些原則,才能在交往中產生良好的心理反應,引發積極的交往行為。可參考的具體交往原則如下: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兩個方面。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和維護自己的人格,自重自愛。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感情、愿望、習慣和愛好。在交往中先學會尊重他人,就能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雙方才能進行友好的交往。
2.真誠原則
真誠會使人在交往時有明確的可知性和預見性,只有真誠,才能使別人放心,贏得別人的信任。在交往中要正直無私、言行一致,這樣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鳴,鞏固和發展人際關系。
3.寬容原則
寬容是警察進行人際交往的“劑”,可以減少交往中不必要的摩擦和紛爭。寬容是要待人以寬,發現別人長處,要大度容下別人的過失。另外要嚴于律己,當發生矛盾時,要多想自己的不足,主動承擔責任。
4.互利原則
平時,要刻苦地工作和訓練,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技能,樹立平等待人、團結同志、互相關心愛護等觀念。通過交往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品德、知識、自身修養等方面都有長進,產生同事之間的團結友愛。
人際交往大體上可分為語言交往和非語言交往。語言交往通常以達意的功能為主,傳遞消息性和評價性信息,行為主體通常是自覺的,而非語言交往一般以傳情的功能為主。行為主體更多的是不自覺的。如果,警隊掌握了這兩種基本的交往技巧,就會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表達情感。
1.語言交往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憑借語言溝通的,語言交往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方式。警察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進行的語言交往主要是借助口頭語言進行的。口頭語言交往包括聽和說兩個方面。善于聆聽,樂于交談,就能使警察在良好的心理氣氛中順利交往。
(1)聽的技巧
聆聽他人講話時要專心,要用心去聽,而不是只用耳去聽。要暫時忘卻自己的想法和成見,與講話者一起去回顧體驗,要通過目光接觸、點頭、贊許聲等給予積極反饋,增強對方表達的自信心,使他樂于講下去。聆聽時要耐心不要表現出任何不耐煩和不高興的神情。聆聽時還要虛心,不要輕易打斷他,要善于發現對方思想中的閃光點。
(2)說的技巧
說是對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說是要給人聽的,要使別人對自己說的感興趣、聽得明白,就應當掌握一些說的技巧。一是選擇好話題,話題要有積極意義,要適合對方的知識范圍、經驗和對方當時的心境。二是語言要簡練、通俗、生動,要說得得體,合時宜。三是善用敬語,對上級,要謙恭有禮,警察之間則要多用親切友好的詞語。四是適當贊揚別人。適時適度、發自內心地贊揚別人,可以造成融洽的交往氣氛,強化人際吸引力。但贊揚要真誠適度,不要亂戴高帽。
2.非語言交往的技巧
非語言交往是指交往雙方通過服飾、目光、表情、身體的動作姿態、聲調等非語言行為和人際空間距離等進行溝通的技巧。在人際交往中,非語言行為雖然只是語言行為的輔助和強化手段,但它有時可代替語言傳情達意,還能微妙地傳遞語言難以表達的“弦外之音”,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所以,要提高警察的交往能力,應當引導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注意一些必要的非語言交往技巧。
(1)目光技巧
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光接觸,是人際交往間最能傳神的非語言交往。在交往中通過目光的交流可以促進雙方的溝通,目光的方向,眼球的轉動,眨眼的頻率,都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和流露情感。正視表示尊重,斜視表示輕蔑,雙目炯炯會使聽者精神振奮。柔和、熱誠的目光會流露出對別人的熱情、贊許、鼓勵和喜愛,目光東移西轉,會讓人感到是心不在焉。交往中,適當的目光接觸可以表達彼此的關注。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忽視眼神的作用,平時應注意培養自己用眼睛“說話”的能力。
(2)體勢技巧
體勢包括體態和身體的動作、手勢。在人際交往中,人的舉手投足都能傳達特定的態度和含義。身體略微傾向于對方,表示熱情和感興趣;微微欠身,表示謙恭有禮;身體側轉或背向對方,表示不屑一顧。不同的手勢也具有各種含義,比如擺手表示制止或否定;雙手外攤表示無可奈何;雙臂外展表示阻攔;拍腦袋表示自責或醒悟;豎起大拇指表示夸獎。有些手的動作容易造成失禮,比如,手指指向對方面部,單手重放茶杯等。
(3)聲調技巧
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聲調、在不同的場合說出來,可以表達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和情感。在人際交往中,恰當地運用聲調,也是保證交往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一般情況下,柔和的聲調表示坦率與友情;緩慢、低沉的聲調表示同情和關注對方;用鼻音則顯示傲慢、冷漠、鄙視,這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青年警察在人際交往中要細心體會聲調的微妙,學會正確運用聲調,以加強語言表達的效果。
(4)距離技巧
人都有一種保護自己個人空間的需要。個人空間距離的大小與交往的對象、內容、場合和情境有關。一般來說,人們之間的關系越密切,他們的人際空間距離就越小。心理學根據不同的交往對象和情境,劃分了四種交往距離:
1)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一般在0.45米以內。這個距離屬于家庭成員、親密戰友等關系最密切的人。在親密距離交往的人,相互挽臂執手、促膝談心,不拘小節,無話不談。親密距離具有排他性,沒有達到那種親密程度的人插足這個區域,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2)個人距離。交往距離在1米左右。這個區域有較大的開放性,朋友或熟人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
3)社交距離。交往距離在1~4米,保持這一距離的人們,已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系,體現出一種社交性的或禮節性的關系,一般出現在工作環境或社交聚會上,談話的內容也較為正式和公開。
篇10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time,the challenge which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t faces are growing,this proposed to the instructor troop's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new request,using the psychology knowledge in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appeared important,the instructor should become the psychology expert,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discuss utilization of psychology knowledge in the university,enhanced the instructor the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enabled 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to study,use and popularize psychology knowledge.
關鍵詞: 心理學;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咨詢;自我效能感
Key words: psychology;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self-potency feeling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5-0168-02
0引言
隨著時代及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在校大學生面臨嚴峻的挑戰,也由此凸顯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地位與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否跟緊時代的步伐,妥善處理學生遇到的各種情況是高校輔導員所面臨的一個挑戰,筆者認為高校教師除了與時俱進,不斷了解與掌握學生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之外,還要成為心理學方面的能手,成為學生的心理咨詢師,甚至是成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能力,唯此才能適應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新情況,保證學生正常的生活與學習。
本文試圖探討幾個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運用,以期提高輔導員對心理學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使高校輔導員能夠自覺學習并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在輔導員隊伍中推廣與普及心理學知識。
1心理咨詢相關知識在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運用
高校輔導員成為心理咨詢的能手是必要的,輔導員甚至應該成為心理咨詢方面的專家,下面來分析我們我們輔導員如何有效運用心理咨詢的原則,已經在實際的工作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1.1 對特殊情況下學生談話的保密性原則如果學生遇到了生活上的、愛情上的,或者同學關系方面的困擾,尤其是找輔導員進行投訴的時候,保密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首先學生找輔導員傾訴就是對我們輔導員的一種高度信任,輔導員應該做的恰恰是為其保密,取得學生的充分信任,讓學生勇于把自己的問題講出來,以利于我們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并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如果不為學生保密,不做其心靈上的“可靠支持”,那么事情就會向我們不期望的方向發展。另外,往往學生的心靈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心理困惑,而是長久“積蓄”的結果,這就可能要求我們輔導員做好長期疏導解惑的準備,這種情況下,更不能外漏學生個人的相關信息。在學生進入辦公室進行傾訴之前,一般都是先掩上門,避免吵鬧并創造一個安靜緩和的物理與心情環境,在確保談話不會被第三個人聽到的情況下,開始進行心理的咨詢與疏導。
1.2 對來訪學生的理解與支持的原則每個學生都會有其獨特的性格,獨特的做事方式,性格無對錯,首先在傾聽學生傾訴的過程中,我們輔導員不能排斥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按照其獨特的個性進行思考,理解其行為與情緒,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與學生同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做其同路的朋友,共同走出“迷宮”,而不僅僅是方向標。
1.3 與學生保持距離的情感限定原則輔導員作為來訪者的親密伙伴進行心理接近與溝通,也是有限度的,所謂“若即若離”是最高境界,輔導員與學生間接觸過密會使來訪者過于了解我們輔導員作為心理咨詢者的內心世界和個人生活,使咨詢者的表現受阻,使其該說的不能說,不能說的反而說,這就失去了公正與客觀,同時學生對輔導員了解過多,也會使輔導員的“家長”形象受損,失去權威,進行的引導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1.4 遇到重大決定要延期的原則輔導員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且大多數時間會遇到學生的情緒過于不穩和動搖的情況,在這種狀況下,應該做的就是穩定學生的情緒,而不是急于去幫助他做決定,待學生的情緒得以安定、心境得以整理之后,在平和的心態下再做決定,因為此時,往往反悔或者比率較小,真正的心理咨詢才由此開始。
1.5 培養學生積極心態的原則輔導員進行心理咨詢的目的無非就是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其樹立起自信心,并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日常的學習與集體活動中去。因此,輔導員在做引導時,務必要目標明確,把握住大方向。
2利用自我效能感理論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也就是一個人對完成某項任務并達到預期結果是否有自信。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包括了學習與日常生活以及集體活動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自我效能感影響了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對自身所處地位的判斷,影響著對自身表現的判定,從而會間接影響到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會更加自信,在集體活動中更加活躍,“心理優勢”比較明顯,同時,他們的能力鍛煉也較快、較明顯,這又反過來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環;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表現為自信心不足、羞澀、膽怯和集體活動中不夠活躍,自我評價一般較低,這樣不利于鍛煉自身能力,反過來又無益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學習方面,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持久性以及學習過程中對待困難的態度,影響學習者對所學學科的偏好,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能夠自覺應付出現的各種困難,努力調整自己以最佳的狀態進行學習,并認為自己有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那么在平日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怎樣運用自我效能感來全面培養學生呢?在此做一簡要的探討。結合班杜拉等人對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的研究,[1]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考慮: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1 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滿足與成功的人際交往與學習體驗
針對以上所分析的學生在人際交往與集體活動中,由于“心理劣勢”的影響,導致人際交往的不正常與集體活動中不夠活躍,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使其充滿自信的與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其將來的生活做好必要的準備,讓其充滿信心的參與到集體活動中,鍛煉各方面的能力,讓其全面發展。①充分適時適度的夸獎學生。輔導員要尋找各種場合與機會為我們的學生“打氣”,尤其是在同學們面前多夸贊其優點與特長,甚至可以在開小組會或者班會的時候可以適時、適度地進行表揚,適時、適度即是說夸獎意圖不能太明顯,要找合適的場合來夸獎,也不能過度,過頻,注意防止其滋長驕傲的情緒,同時要讓其在夸贊與表揚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②創造機會讓其在人際交往與集體活動體驗成功。輔導員應該鼓勵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活躍起來,指導其掌握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原則與注意事項,另外可以通過同學們的努力來提高其人際關系的自我效能感。對于集體活動中的表現,我們輔導員更應該創造機會,創造能夠發揮其個人特長與優點的機會,通過活動來增強自信,要對其進行必要的知道,不能損害其自信、降低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過同學的鼓勵與掌聲間接的讓這些學生感覺到自信,更有利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學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全面發展。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響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選擇,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會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設置較高的目標,并在學習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進行積極的意義建構;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則會選擇比較簡單的任務。我們在對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對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習者,要著重強調其個人努力、能力等方面的內部可控性因素,對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要著重強調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以使其不降低自我效能感。[2]
2.2 通過替代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經驗”的運用其實就是尋找典型,幫助人際關系或集體活動中以及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樹立信心,增強其發展各個方面能力與提高學習成績的心向,從而間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我們輔導員在這方面擁有案例的優勢,可以通過政治學習或者開班會的時間來講往年的優秀同學在人際關系與集體活動中的表現,以及優秀同學如國家獎學金、一等獎學金的獲得者等取得學習成績的過程等,或者讓這些優秀的同學自己來述說。
2.3 通過言語勸說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輔導員在學生心目中是“權威”,輔導員的積極評價能增強學生的信心,我們在評價學生的人際關系及集體活動表現時,要著重強調其獲得成功時的個人因素,如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能力的養成,以及個人努力等內部可控性因素,在其失誤時,要著重強調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同學之間性格的差異需要時間來磨合、對方的情緒不好等等。在學習方面,我們對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進行評價時,在其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要著重強調其個人努力、能力方面的內部可控性因素,而對于其失誤,我們要著重強調的應該是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題目較難等等,以使其不降低自我效能感。
2.4 利用情緒喚醒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人們在判斷自身能力時,一定程度上依賴情緒所傳達的身體信息,由于高度喚起能削弱行為表現,所以人們在不受消極喚起困擾的情況下,在緊張不安和內心焦躁的時候,更傾向于期待成功。所以創造和諧有序積極健康的氛圍與環境非常重要,這不是僅僅靠夸獎及安慰所能完成的,這里所說的氛圍與環境是大環境,是文化氛圍,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環境,使其持續地發揮作用力,不斷地引導著學生全面發展。
3小結
本文通過選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較常用的兩個心理學知識:心理咨詢與自我效能感,來論述如何針對學生的相關情況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問題,對于心理學知識運用的過程與原則方法及應該注意的問題做了比較深入的解析,以此來表明心理學知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期能夠引起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學知識的重視,提高心理學知識在高校學生思政工作中的運用,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00-205.